第一篇:曾国藩家训舞台剧
第一幕
背景:曾国藩头像及一些家训为一版
(旁白: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静心凝神去抚摸中国近代史时,总有一个名字在大漠的鸣沙中突兀、回荡-------那就是-------曾国藩,拜读他的《家书》、《冰鉴》,触其内心,让人为之震撼!“人必有家,家必有训”,曾氏家训堪称“古今家训之首”。话说这一天,军务繁忙的曾国藩一有闲暇,便回家探亲。)
(曾随管家入场,边走边说)管家(毕恭毕敬):大人,请-------曾国藩:也不知此番,吾离开数月,家中可好?
管家:(拱手)大人在外做官,带兵打仗,虽离开数月,但有家书数篇,温言细语,宽严并济,公子、小姐们认真研读,不敢懈怠!
曾国藩:嗯,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两儿四女入场,皆彬彬有礼)众:拜见父亲!(拱手)
曾国藩:嗯,(点头)吾久未归家,不知你们可有长进? 曾纪泽1:遵父命,读书一则有志,二有识,三则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儿子酷爱英语,正在努力钻研。曾女2:父家书有云,八字告之: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早:起早,早起三朝,可当一工;扫:扫屋,清洁之家,人丁健壮。
曾女3:考:祭祀祖先,心意真诚;宝;和睦亲邻,无价之宝;书:读书明法,明理是非。
曾子4:蔬:种菜,类生兴旺;鱼:鱼跃于池,亦只生机 猪:养猪待客,自家明主。
曾女5:父亲教导,身处富贵,切记六字;勤,孝,俭,仁,恒,谦;勤为勤理家事;孝为敬老爱幼;俭为忌奢华;仁乃仁义待人;恒贵在坚持;谦乃谨虚谨慎。
曾子6:家败离不得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一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一个骄字。
曾国藩:吾儿女切记: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两侧各出现两个学生,把“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写在书法立轴上,话一出即打开。)第二幕
背景:曾国藩和他的后代为二版
(旁白: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曾氏家族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侯门望族,百年以来没出过“败家子”。正如曾国藩自己所说“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上场十人左右,作为曾国藩后人)
曾纪泽:我是曾国藩的二儿子,我是中国近代的外交家。曾纪鸿:我是曾国藩的小儿子,我是清代的数学家。曾广钧:我是曾国藩的孙子,我23岁中进士如翰林,是翰林院最年轻的一个。
曾广姗:我是曾国藩的孙女,我是一名诗人,我的儿子是国名党国防部长俞大维。
曾约农:我叫曾约农,我是英国伦敦大学理科工程课学士,台湾东海大学校长。
曾宝荪:我是曾宝荪,我是一名教育家。出席伦敦世界校长会议,印度世界和平会议、联合国妇女地位会议。曾宪植:我是共产党领袖叶剑英夫人,解放后任全国妇联副主席。我儿子叶选宁,中将军衔。曾宪凯: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曾昭抡:化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以上都是曾国藩的直系四、五代,选出三四个代表即可)(结尾-----旁白:历览前贤,有秦皇汉武的风骚,有唐宗宋祖的文采,有成吉思汗的弯弓和大雕,又有谁能像曾国藩一样为官清正,举贤若渴;为父为兄严于律亲,修身养德;正是其励志力行,治家治学,曾氏后裔,人才辈出,百年不衰!曾国藩无愧于“中兴第一名臣”、“中华千古第一名人”的美誉,其家训也深深教育着几代中国人———)
(结尾-----旁白备用:曾家门风以“八本”、“三致祥”为 里,以“耕读”、“勤俭”、“和睦”、“敦厚”为表,构筑了百年家族长盛不衰的坚固堤防,也为几代中国人提供了堪为典范的家教蓝本。)
注:曾国藩攻略: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第二篇: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6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为师当严而有恒!
7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消极自馁也!
8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9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
10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11少劳则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盖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2修身十二款: 1)主敬;2)静坐;3)早起;4)读书不二;5)读史;6)谨言;7)养气;8)保身;9)日知其所亡; 10)月无忘所能; 11)作字; 12)夜不出门
第三篇:《曾国藩家训
行軍——以《不曽國擾藩民家訓為·八本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做詩文以聲調為本;讀古書以訓詁為本;
第四篇: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三个地方看一个家庭的兴败
曾国藩家训第一看:
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 曾国藩家训第二看:
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曾国藩家训第三看:
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家训里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曾国藩家训四条遗嘱: 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
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
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
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 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
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却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这样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圣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其一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家训参考
曾国藩家训:曾国藩不愿子孙为大官
如何治家,历来是人们议论甚多的一个话题。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训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更是儒家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古人家风的形成,更多靠的是长辈与子孙的身体力行,而不是背诵“家训”。曾国藩(曾国藩家训)如何教育“官二代”
晚清名臣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也相当重视。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教育九岁的儿子要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样的期许较之一般的俭朴教育显得境界更高。
而后,曾大人直接教育儿子如何做:“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读书与做人,实质是相容并包的。通观曾国藩的一生,其言传身教对于曾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基础,值得今人借鉴。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戒子植》、曹丕《诫子》、嵇康《家诫》、诸葛亮《诫子书》、羊祜《诫子书》等都是教育子孙的文书。最典型者当数诸葛亮的《诫子书》。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其一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他的另篇《诫子书》说:“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这句话是说:摆设酒宴,目的在于合乎礼节和沟通感情,以适应身体和心性的需要为度,尽到礼节便可退出,这就达到和谐的极点了。当主人兴致未尽,客人略有倦意的时候,可以饮酒至醉,但不可到昏迷错乱的程度。这是诸葛亮在具体事情上对子女的训诫。
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他死时才8岁,而上述两封《诫子书》所言内容,不像是对儿童讲话,因而怀疑其系后人伪造。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为嗣子这件事,就不会对上述两封《诫子书》有怀疑。陶侃退腌鱼
东晋名臣陶侃出身贫寒,年轻时做过县吏,曾利用职务之便给母亲湛氏送去一罐腌鱼。湛氏不肯吃,还责备陶侃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谢安侄子谢玄,年轻的时候喜欢佩戴紫罗香囊,谢安怕他玩物丧志,“因戏赌取,即焚之”,用这种行为加以教育,自此谢玄停止了佩戴香囊。谢安兄子谢朗,“善言玄理,文义艳发”,小时候一次大病初愈后,在叔父谢安处与僧人支遁谈玄,论争得十分谢安寡居多年的嫂嫂王氏担心儿子过度劳累伤身,两次派人叫谢朗回去。谢安总舍不得让谢朗走,想让他们论出个结果。王氏只好亲自跑到谢安家,说:“新妇少遭艰难,一生所寄惟在此儿”,哭着把谢朗拽走。谢安对支遁说:“家嫂辞情慷慨,恨不使朝士见之。”(《晋书》卷79《谢安传》)表示了对嫂嫂行为的理解和尊重。这两件事反映了谢氏家族重教育、讲礼节的门风。张绪因势利导儿子
南齐人张绪之子张充“不持操行,好逸游”。
一次张绪请假回家,刚到西城郭,便看见儿子到郊外打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张充也看到父亲的船驶来,便放下猎鹰和猎狗,在岸边拜见。张绪没有责备他,而是一语双关地问:“一身两役,无乃劳乎?”张充面有愧色,回答:“充闻三十而立,今二十九矣,请至来岁而敬易之。”张绪便鼓励他说:“过而能改,颜氏子有焉。”
果然,第二年张充便修身养性,刻苦攻读,后与从叔张稷同有名望。曾国藩家训:郦波谈曾国藩家训
作为国内首位文牍学博士后,郦波一直在课堂上向学生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百家讲坛也曾给他提供过更大的讲台。那么,这一次为什么选择了曾国藩家训?
尽管郦波很早就阅读《曾国藩家训》,且常读常新,多有收获,但这次在百家讲坛评说曾国藩家训,最根本的动力是对教育现状的某种忧虑。“公众对教育现状的批评比较多,特别是对高分低能的一些现象很不满意。其实精神境界低更可怕。”郦波认为,当下教育有三大块缺失:一是大众教育缺失,更多的是精英教育、象牙塔教育,教育资源集中且失衡,尤其以中小学最为严重;二是精神教育缺失,素质教育提得很多,但是更侧重能力和技术;三是家庭教育缺失,把孩子推到学校,其实家长才是孩子人生路上第一位老师。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郦波认为,孔子之所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第一位教育家,是因为他将贵族教育引向平民教育、大众教育。“孔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教改课程家,他把礼、乐、书、数、射、御‘小六艺’,推广为‘大六艺’,即《礼》、《乐》、《书》、《诗》、《易》、《春秋》。《礼》相当于思想道德与公共关系学;《乐》包括所有的优美音乐,是艺术修养学;《书》是尚书,是先王经典,相当于经典作品导读;《诗》是诗经,相当于文学;《易》是宗教,本质是哲学;《春秋》是历史学。”
“中国的父母总想着要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情感,现在中国文化教育土壤贫瘠,家庭教育缺失,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从家庭教育入手,培养情感。”郦波说。
在传统的儒家教育中,首先是家庭教育。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在这些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与美德才得以流传。
郦波曾试图讲颜之推家训,但对于大众来说,颜之推显然不如曾国藩影响大。平常治学养成的习惯,就是做任何课题之前,尽可能地收集研究对象所有的相关内容,这次讲曾国藩,郦波更是集思广议。历史上关于曾国藩的争议很大,学术界认可曾国藩,认为他挽救了儒家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核心,冯友兰认为曾国藩是挽救了汉文化,是大功臣,可是他另一个身份是汉奸,帮助晚清镇压太平天国。章太炎最恨曾国藩,认为曾国藩是奴才。梁启超编过《曾国藩嘉言钞》,蔡锷编过《曾胡治兵语录》,蒋介石则把《曾能治兵语录》作为黄浦军校教材。1945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曾经把《曾胡治兵语录》出成白话解。郦波说,当时的国共两党都拿曾国藩家训中的思想精华作为治兵方法或作为教材。可见这一最受争议的人物,曾国藩家训却最得到一致认可。
在通览了曾国藩的相关图书之后,郦波发现,这些书基本上是编选本,即使是评点解读,其面对的也是有一定接受能力和基础的读者。因此,他在讲解的时候,注重了面对普通大众阅读的情节性和故事性。但恰恰是这一点,引来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郦波在《百家讲坛》上讲的曾国藩,太通俗,不深刻。郦波解释说,那是大众平台上,作为教师,他不能不考虑大众的接受能力,否则自说自话没意义。这是大家的课堂。他的讲解,总是从一段故事入手。“故事是学术的一种。最早的文学比如希腊神话,就是故事,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就是靠故事完成的。说我是讲故事,讲得浅显,我不认为是贬低,而是最大的奖赏。”
郦波说,近年来,家教图书受到读者重视,诸如《哈佛女孩》等畅销书动辄销售上百万册,但是鲜有类似的成功案例,就是因为“哈佛女孩”只是个案,并没有在教育规律上进行把握总结,也没有建立在系统的文化基础上,不见得适合所有孩子。而《曾国潘家训》在传统文化上有深厚的传承和积淀,既是个案,又有普适性。
郦波生活中最大的爱好是上课,上课最大的内容则是生活。他深爱着三尺讲坛,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用音乐,用古诗。上课前,他会从一首诗讲起,遒劲潇洒的硬笔书法落在黑板上,繁体竖版的诗句很快将学生带入古典文学的意境中。从诗里破解疑问,这是郦波讲课的小技巧,他也乐于陶醉其中。他喜欢读经典,读得最多的老子、庄子、唐宋八大家,又很复古,学的是古典文学,爱的是京剧,又喜欢着长衫,吹洞箫,打打太极拳,写写汉字——他尚不敢称其为书法。他崇尚汉字,因为汉字就是汉文明,华夏文明之所以没有断裂,原因就在于汉字的凝聚力强大,支撑了汉文化的传承。
郦波是如此投入于每一个靠近的历史人物。讲张居正时,除了大量阅读张居正的图书,还跑到湖北荆州张居正的故居实地揣摩,直到感觉张居正的形象在心中鲜活地浮现,有讲他的冲动;他给学生讲《孔子的眼泪》,反复阅读体味孔子,以至于梦见孔子边哭边唱,醒来便把哭的调子记下来。孔子临终前见到子贡,哭问“汝来何其迟也?”他解释说,“孔子的眼泪”不是哭自己,而是着眼在他人,看到不是生死,看到的是理之不存,乐之将崩,他的理想谁来实现?谁能兼济天下?这样有诗意的题目,后来被改成《孔子的教育观》。
2003年,郦波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他赠诗相送:“„„很多年后,没有了我,也没有了你。我们都在苍穹里,心情都在浩瀚里。精神,是存在的乐趣„„”诗的原句记不清了,但他记着诗的意境,他希望追求永恒的东西,那就是情感、精神、思想。
第五篇:曾国藩家训
研究生课程论文
河南大学
题目:曾国藩家训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论文作者姓名: 何珊珊
作 者 学 号: 104753120051
所 在 学 院: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所 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导师姓名职称: 马进举教授
所学课程名称: 民族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
曾国藩家训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理学家,经世思想的实践者和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曾国藩一生都非常重视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曾国藩家训思想的解读,来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曾国藩;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有较系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系,内容非常丰富,成效明显,在中国家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曾国藩提出“八德”、“八本”、“三致祥”、“三不信”等家庭教育理念,在其家庭教育思想熏陶下,曾氏兄弟个个封侯拜相,显赫一时.家庭教育是曾国藩思想中最有进步意义的部分,其家庭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传统家训思想、湖湘地域文化和曾氏祖训的影响,曾国藩关于教育环境的思想对我们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曾国藩家训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
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功底,对中国传统儒、墨、道三大显学钻研尤深。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道家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勤劳节俭之学,都是曾国藩家训思想的精神养料。曾国藩要求子弟以儒家态度积极入世,立志高远,自强不息,建功立业。但在激烈的科举和官场竞争中,他又以道家避让退守之道警诫子弟“不忮不求”,力求刚柔相济、进退两宜。他提出的“旧课”四条,其中的“慎独”、“主敬”、“求仁”就是以孔孟儒家义理教育子弟进德修身,完善人格,“习劳”则是以墨家之理教育子弟养成勤俭耐劳品德。“至于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曾国藩将这些传统哲理运用于家训教化,说理详尽,分析透彻,为其家教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二)祖传家训遗风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个性倔强,由于“早岁失学,壮而引为深耻”,对子弟教督甚严,创立八条家规:书(读书)、蔬(种菜)、鱼(养鱼)、猪(养猪)、早(早起)、扫(打扫)、考(祭祀)、宝(敦族睦邻)。曾国藩对祖父非常敬重,“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慎守牢记”,“总以恪守星冈公之绳墨为要”,并继承了祖父“自强、谨慎、威仪”的优秀品质,将其八字诀家规扩展为“八本”家训。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科考不顺,连考17次才中秀才,但他非常勤俭、刚毅、倔强,“发愤教督诸子”,并将祖传家规撰成对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愿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曾国藩将其抄贴堂中,作为家规宗旨。曾国藩深受母亲江太夫人“倔强”个性影响,“ 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曾国藩经常劝诫诸弟子侄远绍祖德,牢记先辈嘉言懿行。“我家祖父、父亲、叔父三位大人规矩极严,榜样极好,我辈踵而行之,极易为力”。
二、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修身进德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非常注意人格修炼,人格修炼对他事业很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虚、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这是曾国藩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对诸弟及子侄的要求。
曾国藩对子女的家庭教育非常严格,虽然他常年在外做官、带兵、打仗,但家信未尝间断,温言细语,言传身教,谆谆诱导,勤劳俭朴,知书达理,不求做官发财,不以优越地位自居。这些的实现,就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心态、价值观和思想境界的高尚。在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家庭环境越来越优越,有些家庭对孩子放任自由,好吃懒做,坐享其成,宠惯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之所以曾氏家族子孙很有成就,从家训中对子孙要求必须进德修身,热爱劳动,养成勤奋的品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有很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立志、立业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认为,立志坚韧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他不断地教诲子弟,要立大志,有理想,不可甘居下流。在立业上教诲子弟:“不能勤奋以图自立,则仍无以兴家而立业。”也正是在曾国藩的教育之下,他的四个弟弟和儿子都建立了一定的功业。
(三)持家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认为,持家应以孝弟、勤俭、倡和、戒骄傲奢侈为主。他大力提倡孝弟,将孝弟看作是修身、齐家的主要内容,孝敬老人,与邻居和睦相处。勤俭是传统美德,曾国藩教诫诸弟及子侄,要“勤俭自持,习苦习劳”,并将勤与俭列居八德的内容。曾国藩30岁时,做了一件青缎绸褂,于庆贺及新年时穿,穿了30年,还如同新的一般。在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及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做饭。要求儿孙们要尊老爱小。在现实生活中,铺张浪费,一些子女对父母不孝敬,甚至有的子女不赡养父母,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年轻时积累的财产都为儿子盖房,娶媳妇,年老体弱时,没有生活来源,没钱看病,甚至基本生活都难以保证,老年的生活很凄凉,人都是要老的,自己也是儿女的榜样,自己如何对待老人,儿女也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在社会上来说,父母辛辛苦苦把儿女养大,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养孩子很苦,一个连父母都不养,不爱的人,还能称其为合格的人吗?谁还愿意和你交往合作呢?但是这类人大有人在,所以曾国藩的孝亲敬长很有现实教育意义。西安协和医院任超院长有一句话说得好“孝顺儿女天照应,孝顺的儿女为人正直、忠诚、善良,事事都有人愿意帮助。”在现实生活中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孝敬老人。
(四)读书治学的思想教育
曾氏家族提倡半耕半读,非常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曾国藩提出了读书可以变化气质的观点,勉励诸弟及子侄奋发读书,愿他们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有读书癖和很强的求知欲。1834年11月,他中举之后,到京都(北京)去考进士,第二年考进士失败,便回湖南,穷困得很,在经过睢(虽)宁时,向易作梅借了一百块钱。易作梅以为他有急用,就借给他,谁知曾国藩路过南京,把这笔款子完全买了书。还不够,便把衣服送进质店当,换出钱来买书。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读书癖。他认为,学习是一件十分艰苦而又必须长期坚持的事情,非经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不能成功。他的终生学习理念,在现实中仍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
(五)“自概之道”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的自概之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盈满亏损,极盛至衰的自然法则;二是以史为鉴;三是主张自概。他认为要想使家族及个人永远持盈保泰,就要自觉地做到自概和先概,若被他人所概,一切后悔就来不及了。要做到自概,第一要廉、谦、劳,第二要求缺概盈。“孙所以汲汲馈赠者,盖有二故。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日不知何如。” 他告诫子孙们,之所以要把自己的债还没有还完,别人帮助,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家气运太全,不能把格外小心,坚持持盈保泰的道理。旧债还清,好运就太全,就会过分满盈,产生不足;留债没有还清,好中就有不足,是处事完满的办法。二是,各家亲戚都贫困,年龄又大了,现在不在资助,以后就没有机会资助了。如同现实生活中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三、曾国藩家训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一)讲究修养
曾国藩非常注重以儒家标准进行品德的自我修养实践。例如他常年形成了黎明即起、每日练字、阅读经史书籍、写日记反省自我的习惯。曾国藩在师从倭仁、唐鉴等人学习理学之后,两位老师为他的日课量身制订了十二条规,主要内容就是自我反省式的修身,使他成为一个虔诚的理教教徒或儒教教徒。尽管曾国藩后来由于国事繁忙而不可能按照十二条规的规定那样坚持日课,但他从未放松自我严苛的要求,经常自责和反省身上存在或潜在的与封建道德相悖的思想行为,并将它们记录在书牍或日记中。1858 年曾国藩二度出山后,仿佛已然大彻大悟的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厉,丝毫不允许自己背离封建统治的要求。可见修养法乃是曾国藩的主要德育方法之一。
(二)树立榜样 曾国藩经常利用榜样的力量来进行德育,他本人就堪称是封建道德遵守的楷模,为他人树立榜样、率先垂范,起着非常明显的教化作用。例如他为了倡导官员们树立廉洁自律之风,大力赞扬、宣传和褒奖廉政官员。仅咸丰八年一年,他就向皇帝数十次上书了以褒赞那些廉政官员为主要内容的奏折,借此树立榜样、教育朝廷上下其他官员。再例如说,为引导广大文人潜心进行作文之道的研究,曾国藩向他们中的一些杰出代表极力推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他的《读书录·韩昌黎集》中有言写道:韩愈的作文之道被后世视为金科玉律,但只研究韩愈的文章体例算不上得其精髓,唯有深入研究韩愈文章内容之后才能体悟到其体例的深意。在此,曾国藩建议天下文人以韩愈为榜样,学习他在作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探究文章体例的问题。
(三)注重说服
曾国藩的一生除了以“君子”之身严于律己、垂范他人之外,还时常以做“君子”为目标说服他人。在他一生所写过的大量家书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为了教育家人、后人做“君子”。曾氏家书内容杂、数量多、影响大,也是曾国藩采用说服法进行德育的一个主要形式。例如《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这篇家书中,曾国藩谈到:我曾家的兄弟子侄们,应时刻牢记勤敬二字;若曾家既勤又敬,即便在乱世之中也会有兴运旺家之气象;若曾家每个人都既勤又敬,即便天资愚钝也会不时透射出贤智之气质;我本人悔于平日里在此二字上没有下太多功夫,因而今日便想谆谆告诫曾家的兄弟子侄们务必要时时谨记、刻刻遵守;家中若回信给我,望子侄们写出对此二字的领会,也好让我安心。在这封家书中,曾国藩还专门寄语二弟说道:但凡是个读书人最起码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有志存高远,二是要博学多才,三是要持之以恒;志存高远就不会甘为下流之人,博学多才就不会学问枯竭、如井底之蛙,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这三点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当然要做到这三点并非一蹴而就,二弟可以先从博学多才做起,至于志存高远和持之以恒则需要时间的历练,需要你我大家共勉之。再例如《谕纪泽》这篇家书中,曾国藩谈到:俭朴乃是长久居家之道,尤其在乱世之中一定要坚守戒侈的要义,不要添置过多的衣物、装饰过多的家具。可见曾国藩以家书为主要形式、采用说服法告诫家人要勤敬、要勤俭持家。
总而言之,中国自古就有将思想道德作为教育重点内容的传统,历来受到君臣百姓的普遍关注。始终把实现“内圣外王”的人生目标谨记于心的曾国藩将德育视为做人、兴家、成业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以身作则,不仅自觉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而且时刻不忘从各方面、采取多种方法对自己的家人进行道德教育,告诫他们要勤俭、要戒骄戒躁、要有优良的言行举止。所以,尽管作为晚清重臣的曾国藩在教育思想上不可避免具有封建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但他依然是那个时代少有的真心实意为国、为君解忧解困的贤臣,其家人也大多是与人为善、人见人夸的劳谦君子。
四、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曾国藩孝悌为本、进德修业、和睦第一的为人之道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提供人际处理良方
在家孝敬父母,敬重长辈,以孝为本; 出门刻苦学习,提升修养,与人为善。曾国藩的为人之道深受儒家“仁”、“礼”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改善同学间的和睦关系,转换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单一主体地位问题等,增加更多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
(二)曾国藩立志、虚心、慎独的为学之道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
古话说“有志不在年高”,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尽早立下远大志向,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同时,培养虚心、慎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作风,培养自身高尚的品德,主动对自己进行思想政治自教育,在虚心中接受,在慎独中提高,保持良好作风。
(三)曾国藩治家之道和为官之道为大学生将来参加工作、组建家庭提供良好的为事之道
家齐而后国治,只有家庭治理得当,事业才能如日中天。在治家过程中,要注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反对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睦、温馨才是治家之上策。对待事业,要“劳、谦、廉”,勤劳地工作,谦逊的态度,廉洁的行为,用实际行动获得薪酬的提高、官位的升迁,切不可心术不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授学生,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后生活幸福、事业有成,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2] 王佩良.曾国藩家教思想探源[J].文史博览,2007
[3] 朱明勋.论曾国藩的家训思想[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6)[4] 孙翔.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5] 戴素芳.论曾国藩家训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伦理学研究,2003,(7)[6] 孙理兴.曾国藩治家伦理思想探析[J].齐鲁学刊.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