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理论文(全文5篇)

时间:2019-05-14 16:4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地理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地理论文》。

第一篇:河南地理论文

河南地理作业

姓名:王家鸣

专业:地理科学

年级:大三

学号:2009260007

河南省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王家鸣

内容摘要:河南省发展过程近年来保持了好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河南省的可持续发展就很难很好的运行下去,因此本文探究这些问题以及其解决措施和对策,以更好的促进河南发展。

关键词:资源整合 软环境 产业结构调整

引言

为了更好的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通过对河南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资源乱采滥伐·浪费,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进行探究分析,以期达到制定应对措施和解决的目的。

1河南省资源的开发及其其面临的一些问题

1.1 河南资源现状:河南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 占全国人口的7.5%,超过了各类自然资源占全国的比重。在土地资源方面, 耕地有806.73万公顷, 占全国的6.2%, 人均耕地只有0.08公顷, 比全国人均耕地少25%, 土地矛盾十分突出。河南人均水资源量410立方米, 仅占全国人均水平的1/5, 居全国第22位;地下水资源总量约216亿立方米, 占全国的7.1%, 缺水严重。在矿产资源方面, 河南不少矿产储量丰富, 但有几种矿产资源缺乏:铁矿95%为贫矿, 磷矿资源贫乏, 锰、镍、金刚石等矿产严重不足, 铜、铅、锌的资源也比较紧张。河南矿产潜在经济价值达20000亿元以上, 居全国前10位, 但人均仅为全国的1/4, 居第22位。

1.2(二)资源组合的地域结构存在约束河南各类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状况和配套开发较差。从空间组合上看, 矿产资源则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北部山地丘陵区。河南96% 的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京广线以西, 99%的钼矿资源集中分布在栾川县境内,石油、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豫东北和豫西南, 铝土矿集中分布在郑州以西到三门峡一带。耕地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黄淮海平原。水资源则是南多北少, 中北部多个城市属于严重缺水区。

1.31.利用率与循环利用程度低。长期以来, 河南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沿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矿产品加工、综合利用不够资源缺乏深加工、精加工,卖原矿和初级产品的比例大。每万元GDP能耗、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沿海一些省份相比差距更大。资源循环利用程度较低。河南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2005 年, 河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8.7%, 分别低于山东、江苏25.9、35.3个百分点。1.4矿产资源管理不善,矿产资源形势严峻。争抢矿产的矿业纠纷尚未完全平息,本省的一些个体煤矿、金矿、铝土矿、钼矿等曾一度无章开采。他们与国有矿山争矿、吃矿,并且破坏国有矿山的生产布局,乱采滥挖使好端端的钼矿千疮百孔。河南省短缺的矿产品具一定数量,铬、镰、铂至今尚无探明储量;非金属矿产中农用原料矿产也较紧缺,其中磷矿的储量在全国处于后列.其次,本省油气资源虽丰富,但缺乏后备基地,油田的储采比例失调,也是一大问题.另外,预测多,探明少。1.5开发不足.主要是资金缺乏,或者是受技术上的限制,目前开发利用欠佳。1.6解决资源开发中问题措施

第一: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强矿产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利用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是河南利用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省区差距,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如在煤炭、金、银、铝土、石油、天然气和水资源等的回收方面。在开采利用过程中,应积极倡导技术革新,推广节能、节材先进经验和“三废”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绿色高新技术,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有效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 开发出高效率、高质量、节能、环保的新型技术和产品, 提升河南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鼓励各级矿业部门,推广利用新技术、新成果,提高矿产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二:整合使资源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矿产资源整合,是优化资源开采布局,实现规模开采,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是调整矿业结构,转变矿业增长方式的有用途径;是建立良好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治本之策。一方面使矿业集团更科学的组织生产,扩大生产规模,保持采·选·冶结构相平衡;另一方面利用大型矿业技术优势,发展矿产品精加工·深加工,从而促进矿业经济发展由粗放到集约方式转变。

第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促进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人口的增长,一方面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加剧供需矛盾,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持久的压力;另一方面,过剩的劳动力涌向矿山,对矿产资源乱采滥挖,甚至会出现非法哄抢国家矿山的作法,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因此,要实现河南矿产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 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

第四:转变发展观念对解决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也很重要,因为发展观念是很多问题的源头。充分认识河南走节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转变发展观念,认识到资源与发展的合理关系。确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而为节约资源尽自己的一份贡献。

还可制定其他一些措施如建立河南矿产基地,吸引外资;搞好矿业开发,加强地勘工作.改进地质勘查技术以及加强矿资源管理等。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在自身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外资搞好矿业开发以及改进勘查技术,以尽快找到所需资源等。2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及其存在的问题 2.1河南省生态环境的现状 2.11自然环境的现状

第一:土地方面:河南省耕地面积为7 926x10 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7.9%,人均耕地0.07 hm2 .耕地中3/4集中于平原地区,1/4分布于山丘岗地.其中,旱地在耕地中所占比重最大,分布也最为广泛;林地主要集中分布于山区,由山区向平原骤减,豫西伏牛山地深山区的卢氏、栾川、嵩县、西峡、南召和内乡6县的林地面积约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1/3;全省牧草地基本属于天然草地类,8O%以上分布在信阳和南阳.河南省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34 631 km,占全省总面积的21%,占山区总面积的44.1%.全省的土地退化可分为水蚀、风蚀和盐渍化3种类型.其中,水蚀面积广、危害大,风蚀沙化有一定危害,盐渍化危害较轻。风蚀沙化主要发生于黄河冲积平原,以黄河故道区、近现代决口扇和黄泛区为严重.河南省大面积,土地沙化已经基本得到控制,沙化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但局部地区人为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化和固定沙丘流动的问题还时有发生。而随着城市化进程,河南土地资源也面临着供需不足的问题。耕地的整体质量在下降。与此同时, 还存在着未征先占、乱占滥用、耕地浪费等现象。耕地资源已成为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和资源安全的潜在隐患, 如不加以保护, 很可能成为河南可持续资源系统的的软肋, 危及河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和目标的实现。

第二:水生态: 河南省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水资源紧张警戒线,水资源比较贫乏。全省地表水多年平均总资源量约313亿m,属地表水资源不丰富的省份.全省地下水资源量总计230亿m,其中浅层水可开采量达1 17亿m。,具有良好的开采条件。受地形地貌和气候影响,河南省水资源年际与地域分布极为不均,豫西南山丘区水资源丰富多,豫东北平原水资源贫乏.豫北、豫东平原的l0个市只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约30%,而豫南、豫西部山区7个市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约70%.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776 mm,天然河川径流量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全年降水量的60%~7O%集中在6—9月份,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而每年的12月至翌年2月为枯水季节;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丰水年与枯水年可相差两倍以上.河南省内多数河道已经成为季节性河流,在枯水季节,有水的河道基本上成为纳污河道.地表水污染较为严重,有约40%以上的河流环境水质恶化,丧失包括水生生物的生境、农灌、景观等所有的生态功能,并威胁到附近的地下水质.2007年河南地表水污染总体状况为大于V类的河段长度为35。6%,水污染形势严峻.河南省多数地区地下水供水水源地处于满负荷或超采状态,超过可采量的74%以上,已无资源潜力可挖.地下水超采现象导致地下水位埋深逐年降低,面积愈来愈大,有些地区以年均数米的速度降低,不仅出现了漏斗区,局部地区已经成为平底锅形.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也导致中深层地下水出现污染现象.第三:植被:河南省森林覆盖率较低,与国际公认和我国森林法规定的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所需的30%覆盖率相差大。山区是河南的林业基地和天然林的主要分布区,特别是豫西伏牛山北坡尚有较大面积的天然林保存.河南省草地主要分布在信阳、南阳、三门峡及洛阳地区的山区或山间盆地,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09% .河南省湿地总面积约占河南省土地面积的6.6%,若扣除稻田面积则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

第四:生物多样性保护:河南省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明显,南北植物兼容,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农田和湿地三大类.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重视,逐步建立了全省自然保护区网络,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但乱捕滥猎、乱采滥挖、倒卖走私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一些不合理的旅游开发等活动侵占、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的现象仍然非常突出,特别是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逐步恶化。

第五:生态灾害:河南的灾害类型有四大类,即气象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人为活动造成的灾害.其中气象水文灾害是最主要的灾害,其频率、损失率均占各类灾害的80%以上。气象水文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干热风、霜冻、冰雹、大风等,其中尤以水、旱、干热风、大风灾害为甚。各种灾害中,以干旱、洪涝灾害的危害最重。近50年来,暴雨是河南省主要灾害天气之一,干旱是平原地区最普遍、最频繁的气象灾害.河南省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一灾为主、多灾并发是全省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地区之间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程度差异较大。第六: 农村生态环境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生态环境在全省的生态环境中占有重要位置.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化肥施用不当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对水体造成污染近年,且由于量逐年加大方法使用不当之故,呈日益严重之势;农膜等污染较为普遍全省耕层土壤和农作物受农膜污染加重,土壤中残留的废膜增加;耕层土壤受到重金属、有机物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壤有机污染具有潜在的高风险.畜禽养殖污染加重 河南是养殖大省,畜禽养殖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重大,缺少污染处理措施,导致植被死亡等。

其中矿产现状前面已经提及,在此不再重述。2.12自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过渡性的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态承载力相对较弱。,河南省的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东西南北过渡特征,既有使生物区系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有利一面,又有地貌类型多、气候变化复杂、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变化十分不均,旱涝灾害频繁等特点,各种原因导致河南省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承载能力比较低。

第二:人口密度和垦植力度大,生态环境严重超载。河南省地处中原、气候适宜,是人类长期活动的区域. 由于人类开发久远而深刻,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开发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超载.如在土地资源方面,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9%.河南省还是国家粮棉油生产基地,土地复种指数达150%~216%,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程度达到90%以上,农业用地率也很高。.

第三:长期忽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日益严峻,而且城市普遍存在生态失衡,生态功能退化。第四:森林植被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河南省森林覆盖率较低,天然林较少,林龄结构极不合理;森林资源呈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的局面,人工林面积增长快,森林系统趋于简单化.森林生态系统拦水、滞洪、保土、涵养水源及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衰退,抵御自然灾害、抗病虫、鼠害的能力较低.对野生动植物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下降,不少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濒危物种的恢复进展缓慢,对常见野生动物的保护仍被忽视 2.13社会环境的现状

第一:人文环境。文化环境优势:河南文化资源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名人文化资源、古都文化资源、墓葬文化资源、寻根文化资源等,对河南未来经济发展依然具有重大意义。人文环境不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河南的人文环境在仁义礼智信等方面还是较好的;但是不足是没有把传统的优秀文化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起来。

第二:政策环境。政策环境优势:十五时期国家提出了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并相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河南属于中部地区,因此享受到了政策优惠措施。法律法规不完善:河南的很多地区,由于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不合理的地方,严重地制约着河南整体经济的发展。政府行政服务滞后:政府机构为地区市场及其活动主体提供服务,包括服务的职能、服务的质量、服务的效率、服务的成本及服务的态度等方面。河南经过多年的努力,政府行政管理已经取得了很大改善,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 很大差距。

第三:劳动力成本。优势: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优势。河南的劳动力成本低是吸引投资、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优势。不足:劳动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用人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河南,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高科技人才严重缺乏。而且,由于没有一个宽松的用人环境,缺乏公开、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不能及时制定能广泛吸引各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优惠政策,不仅难以吸引外来人才在河南发展,而且原有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也会不断流失.第四: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环境包括经济运行的状况、市场结构、非生产性设施与服务及信用环境,等等。既有软环境的成分,又有硬环境的内容,不能一概而论,此处仅讨论与软环境建设相关的市场环境部分。河南由于自然条件先天性不足和历史原因,市场化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较低,各级要素市场还不十分成熟、市场发育程度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2.2生态环境建设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2.21统筹规划,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社会、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如绿化造林等,切实把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类发展和建设规划不应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抵触,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22完善管理,确立环境和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有偿使用的财税政策,推进资源权和排污权有偿取得,实现排污权的有偿取得和出让;全面推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政策,逐步建立矿业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责任制;研究探索生态补偿政策,拓宽生态保护资金渠道. 2.23增加投入,建立资金筹措机制建立资金筹措机制,加大污染防治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生态保护资金渠道,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保护资金.

2.24广泛动员,坚持宣传教育及培训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保护宣传和全民教育,增强生态保护责任感,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与气候意识等。定期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组织开展森林保护、沙尘暴防治、水土保持等专题、专项宣传报道,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和搞好生态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

2.25培育良好的人文环境。把打造区域创新能力作为培育人文环境的重中之重。在资源自由流动的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时代,一个区域能否构筑起富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或特色经济,主要取决于区域内吸纳、整合和利用资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取决于区域内的综合创新能力。资源相对稀缺的区域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的培育和政策体制、人文环境的改善,强化区域对域外资源的吸纳、整合与配置能力,、利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2.26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环境。首先要加大执法力度,净化法制环境。以人为本,发展绿色物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河南要想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强化法制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立法和执法都是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看,执法更是优化法制环境的关键手段。因而,在优化法制环境方面,要强化司法公正的观念,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平等保护国内外各类投资者的合法权益。2.27政府自身方面。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策、政务环境政府是改善投资软环境的主导,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必须注重务实的态度,要从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出发,切实服务于投资者。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行为。一是要完善政府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系统化和法制化;二是要提高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四是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从基于优惠的政策转向基于规则的政策;五是要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六是要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不仅要提高政策公信力,还要致力于促进公众之间的凝聚力和信任度,营造优质的信用环境。政府应创造公平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助于减轻对寻租的激励。政府还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治理机制,使得各种利益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

2.28优化用人环境,不断提高劳动素质优化用人环境,一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二是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断激发人的创造活力,重视人才的培养,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三是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突出能力和业绩,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四是完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能。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劳动力的培训,要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消失之前,通过培训提高其素质,真正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3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3.1河南省经济发展取得的进展

第一:三次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通过提高产业机构升级能够保持经济持续、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河南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发展中得到了优化。由于河南的工业化程度比全国要低,通过工业化释放的产能增加比较大,所以河南的幅度比全国的要高;第三产业两者也都应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且由于工业化所处阶段不同,河南的三产增加幅度要低于全国水平。这是根据钱纳里“标准结构”所得出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经济主体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第二:第二产业内部制造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高还可以由第二产业内部 制造业的比重的变化来表示,该比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越趋于合理。而近些年河南省制造业增加值所占第二产比重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已超过全国值。

第三:土地“三项整治”、矿产资源整合等方面河南省走在了全国前列。走集约用地之路,将目光瞄准了历年已批未供、已供未用的建设用地、长期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破产倒闭企业闲置的土地和厂房、企业非生产性占地和其他可利用的土地,重新利用了废弃闲置之地,卓有成效。河南省通过矿产资源整合,达到了矿产资源规模化·集约化,矿山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突出矛盾正在逐步解决。

第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有选择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思路,先后实施了对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工业结构调整项目。

第五:交通、通讯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河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中国两大铁路干线京广和陇海铁路、两大高速公路干线京珠和连霍公路都交汇于此。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骨干,民航、水路运输为辅助的交通体系。3.2河南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一: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严重偏低,而第二产业实力不强,三次产业结构水平仍较为落后。

第二:河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河南省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明显高于二三产业,二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增长缓慢。2001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63∶18.1∶18.9,到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46.5∶28.2∶25.4。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较高,但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逐年上升。这反映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其他五省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相比,河南省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所占比重在中部地区较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以上。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8%以上。这种劳动力过度集中于第一产业的状况不利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和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第三:自主创新能力低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科技进步与创新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

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相当一部分重点企业还没有建立研发中心,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较弱;科技体制改革滞后,科技管理条块分割,科技资源分散,使用效率低下,科学研究质量不高;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等。

第四:体制机制障碍多。目前存在的各级政府职责不清、事权财权不匹配,政绩考核过重看待经济增长速度,新增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市场竞争与社会评价机制作用不充分等体制弊病,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单纯追求经增长速度,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并因此而盲目投资、搞重复建设、实施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在政绩和利润的驱使下,政企不分的政府行政体制,产权不清晰、责任主体不明确的国有企业制度,不完善市场制度下的非公有经济下的发展,也都成为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不惜以牺牲长远发展来换取一时繁荣行为发生的体制依据。第五:区域发展不平衡, 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河南省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 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 贫富差距扩大的不和谐因素。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 中原城市群城市依其优越的区位和产业基础等条件发展较快, 其他区域发展相对较慢, 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四个经济区无论是在经济总量,人均GDP,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的差异都在增大。产业结构的差异:中原城市群的第三产业明显高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豫西豫西南地区、黄淮地区;第二产业比重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比重更低。

第六: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资源环境问题突出。河南目前经济的增长, 主要是以资源型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为支撑、以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为手段的粗放型增长, 其快速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的支持, 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能源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拉动的。因此重度开发利用和粗放型生产方式导致的自然资源供需矛盾和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水

污染、空气污染已经影响到了城乡人民的生存环境。第七:改革滞后带来的矛盾。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硬实力不断增强, 为河南实现跨越式发展, 进而实现中原崛起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根本解决, 经济和社会领域积累了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 集中表现为改革滞后, 软实力较弱, 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尤其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此外人口多, 人口素质偏低, 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3.3河南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

3.31调整产业结构。河南产业的调整应以河南的省情为前提,包括河南的资源·交通·社会经济基础等,以满足当前和以后的需求为目的,顺应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用更宽广的视野拓展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其次河南产业结构调整要重视资源储存与经济增量的关系,用新拓展的产业或新增加的产业来调整工业内部的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用现代技术去装备河南现有的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用信息化技术改造第三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经济的冲击和扩大内需的战略措施加快产业转移,以及国家中原崛起战略的大形势下,抓住机遇,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抓住机遇,在新一轮竞争中占领制高点。

3.32提升经济发展中各要素素质。通过政府规范培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市场要素资源与市场机制·创新等方面的不断深化互动,提升要素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各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有钱加大对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变人口优势为劳动力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发展。

3.33协调各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培育各区域经济增长极,中原城市群和豫北经济区侧重于重化工业,具有矿产资源和重工业基础优势;豫西豫西南经济区的南阳和黄淮经济区侧重于轻纺工业,具有农产品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各区域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引导区域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形成区域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周围其他地区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各区域应根据自身条件,发展不同类型的工业,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工业化带动经济的长期较快增长。尽快出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对于经济落后的黄淮经济区,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同时一定要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改善其造血功能;政府应当加大对其扶持力度,在资金上、项目上加大投入。

3.3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要坚持做大做强资源型工业,延伸产品链条,实现资源型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逐步改变资源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以达到对资源的节约目的。实施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加大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

3.35消除制度障碍。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完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优化外部环境,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调整和规范政府管理的事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

此外还有深化改革程度,加大改革力度等措施。

结语

通过对河南省发展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探究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方法,以期有助于河南省经济的发展,使河南省实现中原之崛起,复兴中原。主要参考文献:

(1)张兴辽著《试谈矿产资源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陈轶丽著《河南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优势、不足与优化对策》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 年第11 期(3)桑佳嘉,秦洁著《河南经济发展现状研究》区域经济2010年第2期

(4)孙喜英,王丛霞著《河南经济转型中的问题研究》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5)董玲著《河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8 年第10 期

(6)赵淑玲著《河南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的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8月(7)张宏军著《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及对策研究》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 年6 月(8)于长立著《河南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年1月

(9)郜慧,余国忠,张祥耀,沈喻颖著《河南省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的关系分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2月

(10)史自力,,郑秀峰,赵楠,杨鹏哗著《黄河水资源与河南经济生态发展研究》2006年12月(11)谢珂珂,王好磊著《坚持科学发展构建生态文明》2008年7月(12)丁全利著《矿业:助中原崛起》

(13)喻新安著《破解河南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的思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3月(14)李太淼著《增强河南经济发展软实力的路径选择》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9月

第二篇:地理论文

雷州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陈欣祥

(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 周一10光信3班)

内容摘要:通过调查和了解雷州聚落的起源与发展,认识聚落的形态及其演变,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白聚落地理学的含义,并能够就聚落环境来谈出对聚落未来的发展方向的看法。

关键词:雷州聚落、自然环境、建筑、文化、发展

一、雷州简介

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地跨东经109°44′-110°23′。北纬20°26′-21°11′。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北与湛江市郊、遂溪县接壤,南与徐闻县毗邻。南北长83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23度C。

全市总人口141万,辖20个镇,镜内有11个国营农林盐场,雷州城为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面积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全市耕地面积152万亩,海岸线长达406公里,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二、雷州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岛中部。地跨东经109°44′~110°23′。北纬2O°26′~21°11′。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北与湛江市郊、遂溪县接壤,南与徐闻县毗邻。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境内东西相距67公里,南北最大相距83公里。2.土地资源

雷州市土地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150万亩,其中水田9O万亩,坡地60万亩,人均耕地1.2亩,有林地总面积156万亩。3.地形地貌

雷州市地质年代短暂,属第三纪玄武岩与第四纪浅海沉积物所构成的平台阶地及低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起伏不大,东西两面向大海倾斜。沟谷一般南北起向。地貌以台地、阶地、低丘陵为主,坡度相对比较平缓。

4.土壤类别

雷州市自然土壤总面积360万亩,占总土壤的68%,可分为五大类型:砖红壤土,滨海盐渍沼泽土, 滨海沙土,滨海盐土,沼泽土 5.海洋资源

雷州市位于雷州半岛中部,东西两面临海,海岸线长达406公里。全市海洋资源极其丰富,品种繁多。不但海洋捕捞业得到迅速的发展,而且养殖业也迅速发展,全市30万亩沿海滩涂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开发利用。现已有16万多亩养殖对虾、石斑鱼、鰡鱼、黄脚鲩、膏蟹、泥蚶螺、东风螺等。水产养殖总产量8765吨。,其中,珍珠养殖业更为突出。雷州是中国“南珠”的重要产地,自汉代至今,一直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雷州人民从60年代开始,人工海底采珠转上了人工养殖珍珠,办起了一批珍珠养殖场。1967年,在南海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流沙珍珠场人工孵化珍珠贝苗喜获成功。进一步促进了珍珠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随着珍珠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珍珠工艺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现有珍珠贝末加工厂25家,珍珠项链、珍珠手铜加工厂共56家,产品畅销香港、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三、雷州聚落的起源

历史上,雷州地处天涯海角,为蛮烟瘴雨之乡,但是丰富的海洋资源,平坦的地势,良好的气候环境,吸引了先民们的聚集,渐渐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逐渐定居下来,形成南海地区最早的聚落。

考古学家发现,距今约有5000年已发现的有7处的聚落遗址。其中,英楼岭山岗遗址:位于海康港对岸海田镇英楼村东北平台坡上,面积为1O多平方米,遗物有石斧、石喯、砺石、石网坠、敲砸器、穿孔器以及夹沙陶片等2O0多件。此外,还有石头堰山岗遗址、芝园岭遗址、卜袍山岗遗址等。

在随后的几千年的聚落发展,伴随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雷州聚落所出现的手工产品,更令人瞩目。

在唐宋元时期,专家们发现窑址 60多座。其中,茂胆村窑址:位于雷城北通明河畔,属唐代斜坡势龙窑,藏有碗、盘、碟、罐等产品。公益圩窑群:位于南渡河上游,包括招板、湾仔、罩道等村古窑和公益圩窑,届宋元时期的龙窑,发掘公益圩窑所发现的器物有碗、碟、盘、炉、瓶、壶、枕等10多种。这些器物胎质灰白,釉色光润,并饰以印花,或绘以人物,或书以吉语,既有磁州窑名品的特点,又有当地独特的风格。

四、历史上雷州聚落的发展

如前所述,雷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治所在海康(今属广东)。辖境相当今广东雷州半岛大部地区。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为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府。1913年废。

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五、雷州聚落建筑的特色

1.雷州地区即将消亡的建筑——茅草屋。在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居住在邻近河水、溪流边的阶地,过着采集野果、捕渔、狩猎的生活,并根据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和“红土”的土壤特点,结茅草为庐,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最早期建筑。最原始的茅草屋是用竹条、禾草、红土混合粘建墙体建起来的。它们的特点:适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很好住,就是怕火。但由于当地的茅草屋改造工程,它们很快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所以说“雷州半岛即将消亡的建筑”。2.邦塘村古建筑群。被誉为“雷州第一村”的白沙镇邦塘村位于207国道旁,清朝时该村高中及第者达100多人,其中有10多人任过六品以上官职,留下100多座古民居。最具规模的是李光祖家的“五龙九宅”,拥有4条巷道10多座屋宇。全村堪称古民居“博物馆”。3.三元塔。原名启秀塔,耸立于雷城东南三元塔公园内,东拥平畴,南拱擎雷,西扶罗湖,北枕英灵,为古雷阳人景之一“雁塔题名”。属我省著名砖塔,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奠基时发现3颗蛇蛋,以为是三元及第之兆,故名。塔为平面八角,九层楼阁式砖石砌成,底层 和最顶层的壁厚分别为3.48米、1.90米,高57米,塔腔为穿壁式绕平座结构,以棱角牙子砖和线砖相叠涩出檐;塔身逐层递减,比例匀称,环以栏杆;内楼17层,木板铺就,每层对开拱券门。东入西上,南进北出,绕廊而行,可达板项,登塔远眺,雷城盛景尽收眼底,远处良田万顷,呼陌纵横,无边无际,塔基镶嵌浮雕,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线条粗扩,神态逼真,“铺将南国长空卷,写就雷阳不朽文,„雁塔题名‟光一叶,青春永伴我三元!”。的确,几经劫难之后,于 1983年,三元塔又得修聋,雄风重振,青春无限

4.雷祖寺。座落于雷城西南风景秀丽的英榜山,为纪念雷州第一任刺史陈文玉所建。古称“雷岗耸异”。为雷阳八景之一。届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开始以雷祖庙在唐贞观十二年(628年)立于雷城北三里的英山,后梁乾化二年(912年)迁徒改置雷祖沉于今址,重修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1992年,投巨资作了大规模的拓建。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岭南地区最大调堂之一。调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四柱穿斗式梁架结构,整个建筑依山傍水,北构南趋,居高临下,气势磅确,雄伟壮观。词内珍藏丰富:有寇准诗、东坡赋、丁谓记、李纲碑,有乾隆御书匾额,有千年石人,有历朝碑刻,还有历代游客的名诗,堪称祖国文物瑰宝。正是:“英山巍巍挺名词,一任辉煌万世师!碑刻石雕存浩气,掀开潮涌又鸿基。”

六、雷州风俗文化—粤西文化精髓

雷州由于历史的渊源地缘关系,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文化。1.古时人们祈求出海平安—人龙舞

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表演时,几十 至数百名青壮年和少年均穿短裤,以人体相接,组成一条“长龙”。在锣鼓震天、号角齐鸣中,“长龙”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劲摆,一如蛟龙出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显现出独特的海岛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东海岛乃至雷州半岛经久不衰的民间风俗和大型广场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元宵佳节隆重的—摊舞

又称“走成怅”,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大约在唐宋时期从中原流传到雷州。在雷州农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五都举行一次“大摊”活动。是日,滩队轮流到各家各户的庭院中跳滩舞,演员6-8人,手足系上小银铃,清脆悦耳,锣鼓伴奏,鞭炮齐鸣,场面非常热闹。3广为人知的—雷州歌剧

雷剧源自雷州歌,由雷州歌演变为雷剧已有300多年历史,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后称雷州歌剧)、雷剧。

姑娘歌产生于清康熙年间,劝世歌始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劝世歌于清道光至清本逐步衍成戏曲剧种——雷州大班歌,大班歌后来改称雷州歌剧,1964年,定称雷剧。雷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数以百计的传统剧目,这些剧目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唱词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4.神秘的文化“”南方的兵马俑““—雷州石狗

石狗作为一方的“守护神”,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狰狞、威严的面孔让人看后总会产生不友善的感觉。于是,崇尚礼教的雷州先民便对石狗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塑新,雕刻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仪迎宾,从此,石狗又被人称为“司仪神”。雷州石狗是雷州人民时代繁衍生息中遗留下的宝贵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创作。很可惜,在文革期间,石狗被视为“四旧”而遭劫,许多石狗被砸毁,弃之深山荒野,有的湮没泥沙、河渠,难觅其踪。

七、雷州聚落现今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雷州经济发展并不迅速,但随着经验的积累近年来,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危机中调整,在竞争中奋进,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农业稳市、商旅旺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新时期新目标:(1)工农互动催生发展活力

(2)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3)建设有特色资源型加工业基地

(4)规划先行 因地制宜

(5)争当粤西地区振兴发展龙头

八、对雷州聚落的个人总结和感受.

第三篇:地理论文

地理新教材中活动内容的探究

内容摘要:

地理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就其内容而言,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在每课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活动”。从形式上看,这些“活动”虽然放在每节课的最后,但同旧教材课后“思考和练习”不同。本文将高一地理新教材“活动”内容按特点分为七大类:巩固类、巩固实践类、实验类、观察类、调查类、讨论类和成果展示类。并对“活动”内容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认为:“活动”内容要有机地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活动”内容的开展形式应灵活多样;“活动”内容的时间安排要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关键词:教学新理念“活动”内容特点透析教学策略

面向21世纪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看作是能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地理新教材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变化。就其内容而言: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在每课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活动”。从形式来看,这些“活动”虽然放在每节课的最后,但同旧教材课后“思考和练习”不同,它涉及实验、观测、参观调查、讨论、标本的采集与制作、资料收集与整理等多种形式,更重视利用课本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研讨、分析、说明一些问题,以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对这些“活动”内容的教学,要注重方法的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对学生的回答不要进行消极评价,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下面就高一地理新教材谈谈“活动”内容的教学。

一.“活动”内容的特点透析

纵观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活动”内容,就其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巩固类:如“2.1课的活动: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为什么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3.1课的活动2:为什么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等,这类活动往往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与巩固,是对知识的再认,此类题目难度较低。

②巩固实践类:如“2.5课的活动:试做天气预报员、4.1课的活动1:简要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并按你自己的理解,画一幅表示地壳物质循环的示意图”等,这类活动既对课文内容起到巩固的作用,又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才能,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常常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常常因认知能力有限,学生会感到迷惑。教师及时发现并加以适当的指导,常常会产生春风化雨般的作用。

③实验类:如“1.5课的活动1:用发亮的灯泡表示太阳,用地球仪演示昼夜半球,„„2.3课的活动1:做一两个小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等,借助直观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丰富感性材料,然后通过分析、推理,提示某种现象的成因,从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这类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④观察类:如“1.2课的活动: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记录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等,这类活动通过学生的持续观察,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⑤调查类:如“2.9课的活动:调查家乡的大气污染状况及采取的措施、8.2课的活动:调查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危害,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试提出你自己的防治设想”等,这类活动的实践性较强,要求通过查阅资料、或参观、或访问等方式积累材料,并加以整理、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因此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大有裨益。这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特点,也是课堂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⑥讨论类:如“2.6课的活动:小型研讨会:气候与人类、3.5课的活动:你认为我国走向海洋,首先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说说你的理由。5.7课的活动1:搜集当地或国内某大企业的发展资料,讨论以下问题。„„8.4课的活动:阅读有关材料,你认为应如何避免中国大城市发生的有关问题?”,这类活动的内容相当开放、民主,让学生有自主学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就一论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别阐述自己的论点;或者就有争议的观点,分组讨论,力争以理服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性,主要指要教给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知识和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要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这种讨论类活动正体现了这一教学新理念,使学生能够活泼地、主动的发展。

⑦成果展示类:如“1.1课的活动:小型演讲会、1.3课的活动:办一期关于宇宙探测和开发的墙报或小报、8.1课的活动:写一篇小论文,阐述你对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看法、7.4课的活动:请给报社投一篇稿,谈谈你对当地交通状况的看法”等,这类活动通过成果展示,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启迪新思维,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活动”内容的教学策略

1.“活动”内容要有机地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新教材“活动”内容的设置,多数是结合课堂教学过程而设计的,因而“活动”内容必须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一是将“活动”内容作为新课的导入。把“活动”内容放在导入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一种刨根问底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在学习2.6课《气候的形成与变化》时,把讨论类活动内容:“气候与人类”,作为新课的导入。根据“活动”内容首先提出:为什么不同地区房屋建筑有不同的特点?为什么我国北方人与南方人饮食习惯不同?这主要与不同地区气候特点不同有关,为什么不同地区气候特点不同呢?从而引入新课教学。这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促进知识理解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二是将“活动”内容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如在1.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中讲到昼夜更替时,把实验类活动题:“用发亮的灯泡表示太阳,用地球仪演示昼夜半球,并在地球上标出晨昏线”及时地引进课堂,它是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最直接最具体的方法。又如在2.4《全球性大气环流》中讲到季风环流时,把讨论类活动题:“采用对比和联系实际的方法,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引进课堂,同时补充讨论:我国夏季风进退强弱对我国南北方的旱涝灾害有何影响,从而加深同学们对季风的理解。

三是将“活动”内容作为课堂小结。把“活动”内容作为课堂小结,对课堂教学内容起到深化总结、检查巩固的功能。如巩固类活动:“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活动: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为什么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及巩固实践类:如“2.5课《常见的天气系统》的活动:试做天气预报员”等,这类活动在课后及时的完成,既对课文内容起到巩固的作用,又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才能,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活动”内容的开展形式应灵活多样。由于新教材“活动”内容类型多样,因此,在“活动”内容开展形式上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进一步探究尝试的欲望。除采用传统的课堂提问外,还可采用地理小论文、黑板报、地理小报、竞赛、讨论交流演讲、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如2.5《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巩固实践类“活动”:试做天气预报员。我就采用竞赛形式,首先让学生看一段中央气象台播音员的播音录像,3 再让学生模拟,由学生评委团评定并说明理由,评出模拟最像、预报最准确的同学,即最佳播音员,给予精神鼓励。在这样的竞赛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又如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成果展示类“活动”:办一期关于宇宙探测和开发的墙报或小报。在学习该课后,告诉学生要办一期地理小报,而且要评出优秀小报在学校宣传窗内展示。接着让学生明确办报的基本要求,给学生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之后上交作品,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在学校展出,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学生开展此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也让学生体验了经过艰苦的劳动后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于“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的讨论类活动,小型演讲会:人类与气候。我则采用讨论交流演讲形式。由于此活动完成起来耗时较多,所以在完成此活动时我征得班主任的支持,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讨论,这样不仅有了充足的活动时间,而且有利于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活动过程中特别让有生活经验的同学多发表看法,通过同学的讨论活动实现了知识的共享。

3.“活动”内容的时间安排要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新教材的有些活动内容,学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才能解决,如观察类活动:1.2《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的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记录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调查类活动:2.7《气候资源》的调查家乡的积温值和年降水量值,分析作物熟制和作物搭配与气候资源的关系;讨论类活动:5.7《企业的空间发展》的活动1:搜集当地或国内某大企业的发展资料,讨论以下问题„„;成果展示类活动:7.4《城市交通发展》的请给报社投一篇稿,谈谈你对当地交通状况的看法等。因为这类活动在时间安排上,当堂课不能完成,必须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作充分的准备。一般可以在课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准备,学完本课内容后解决,也可以在本课内容学完后,布置学生准备,在单元小结时解决。这就使“活动”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或补充,真正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掌握技能。

现代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离不开活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教法,它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它已成为现代学校课程体系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正以新颖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异刺激的不断探究反应。因此,我们应重视教材中“活动”内容的教学,4 有意识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对“活动”内容的教学策略的探究,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朱德全主编《现代教育理论》1999年出版.于漪主编《现代教师学概论》2001年9月出版.

第四篇:地理论文

长江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摘要:长江三峡工程又名三峡水电站,这份工程有利也有弊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游特别是对湖北的影响,应该说是利大于弊的。在2007中国科协年会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游的影响论坛上,这一观点成为诸多专家的共识。

关键词:长江三峡工程 防洪 发电 破会生态 移民 正文: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论点:长江三峡工程的利大还是弊大? 论证如下:

一、长江三峡工程的利

三峡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发电和航运,其中防洪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历史上,长江上游河段及其多条支流频繁发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时,宜昌以下的长江荆州河段(荆江)都要采取分洪措施,淹没乡村和农田,以保障武汉的安全。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

三峡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发电。它是中国西电东送工程中线的巨型电源点,非常靠近华东、华南等电力负荷中心,所发的电力将主要售予华中电网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华东电网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电网的广东省。三峡的上网电价按照各受电省份的电厂平均上网电价确定,在扣除相应的电网输电费用后,约为0.25元。由于三峡电站是水电机组,它的成本主要是折旧和贷款的财务费用,因此利润非常高。由于长江属于季节性变化较大的河流,尽管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大于伊泰普水电站,但其发电量却少于后者。

在三峡建设的早期,曾经有人认为三峡建成后,其强大的发电能力将会造成电力供大于求。但现在看来,即使三峡水电站全部建成,其装机容量也仅及到那时中国总装机容量的3%,并不会对整个国家的电力供需形势产生多大影响。而且自2003年起,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煤炭价格飙升,三峡机组适逢其时开始发电,在它运行的头两年里,发电量均超过了预定计划,供不应求。

二、长江三峡工程的弊

生活环境没有改善,指望脱贫没有希望,影响不是两三天的事

说到三峡工程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光谦首先想到的就是130万移民。

“为了保证三峡工程的建设,工程移民是必须的。然而就工程移民和拆迁移民关系来说,我们国家大部分没有处理好,如果让我打分,应该是不及格。”王光谦告诉记者,三峡移民一部分移走了,但很多人不愿意背井离乡,人太多没法安置,只能往山顶上放,本来山就陡,地质灾害也是一个问题。生活环境没有改善,指望脱贫没有希望,影响不是两三天的事。

“第二就是生态环境问题,最直接影响的是珍稀鱼类。我看的一份资料上说,有一种鱼在水温18℃时准备产卵,产的卵会在流水中冲走,如果这时水库进水,卵就会落到库底死掉。”王光谦说,原来三峡工程设计规划的时候,并没有把生态功能考虑进去。20年前,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几乎是零,十几年前才慢慢认识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

此外,三峡大坝建成后,大的洪峰经过带来泥沙冲刷,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影响。

“第四个问题就是地质灾害,由于三峡水库水位攀升,快速升降,加上这个地方本来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滑坡很多,水坝再一泡,就容易坍塌。”王光谦告诉记者,三峡工程会引发低震级地震。工程建成后,地震增加了很多,最大震级是6.4级。

其实早在2007年4月,中科院长江水利委就发布了《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率明显增加,塌岸和局部滑移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报告统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19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

此外,地方政府还对千年古镇大昌镇和屈原祠等实行了整体搬迁,对原本的三面临水的白帝城实施原址保护,使之成为一座江中岛,而夔州古城(奉节县城)等无法搬迁保护的就只能永埋水底了。

而且巨大的三峡可能会成为敌对国家或恐怖组织的袭击目标。但是针对这些怀疑,支持者就认为,三峡水电站能够疏解中国东部紧张的电力供应问题,而且拥有很强的蓄洪能力,减缓几乎每年夏季都会发生的长江洪涝灾害。另外水电站由于大坝体积浩大,需要威力非常强大的炸药才可能摧毁或损坏大坝,因此单独的恐怖主义活动无法危机大坝安全。而战争中袭击他国民用水利设施则是违反国际法的严重行为,肯定会遭到最严厉的反击。

总体来说,利大于弊,有利防洪、发电、运输、调水、抗旱、环境、南水北调、养殖等。实现这个工程是许多工作者的心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大工程,标志着中国人用智慧和力量铸就了又一个奇迹!而且这项工程现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站。

参考文献:

http://、http://baike.baidu.com/view/52889.htm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5608463.html 3

第五篇:地理论文

我们身边的地理——青岛地理

青岛是座有山有海的城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山险峰秀的海上仙山——崂山,这里的山灵水秀也酿造了甘醇芬芳的青岛啤酒,正是这几乎与世纪同龄的青岛啤酒,让青岛这个名字名扬四海。

综述:

青岛也是一座很容易让人安静下来的城市。他依山傍海,并且气候宜人,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它曾获得“中国人居住环境奖”。深厚的齐鲁文化底蕴与现代西方文明在青岛碰撞,使得青岛成为了一应历史文化的名城和风景旅游的胜地。青岛市区的西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历史风貌保护区,东部则是高楼林立,时尚现代的新城市风貌,新老相互辉映。城市里仍保留着许多欧陆风格的各国建筑,还聚集了众多近现代的名人故居,欧亚风情,中西合璧,造就了岛城独特的“东方瑞士”气质。

青岛概况:

位于中国经济发达的山东省,是山东省的第一大城市。全市海湾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前海海度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浊平原等。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则隆起,中间低凹。全市大体有3个山系,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从崂顶向西,北绵延至青岛市区。北部为大泽山,南部为大珠山、小珠山、铁嶥山等组成的胶南山群。市区的山岭有浮山、太平山、青岛山、信号山、伏龙山、贮水山等。在第六次人口普查,青岛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中国56个民族中,有39个民族成员在青岛居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为9790人,其中回、满、朝鲜族最多。

青岛三面临海,气候宜人,加上特殊的历史沉淀,是青岛早在20世纪初就成为特殊的旅游胜地。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太平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季节分明。春季气温回升缓慢,叫内陆推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蒸发强;冬季季风大降温,持续时间较长。

青岛的旅游资源:

青岛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历史风貌保护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栈桥位于游人如织的中山路南端,桥身从海岸探入弯月般的青岛湾深处。桥身供游人参观并停靠旅游船,由此乘船可看到海上青岛。栈桥是青岛的象征之一。桥尽头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翘角重檐建筑端庄地安坐于碧波之上,在海岸周边众多欧式建筑衬托下,由显别致。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建有民族形式的两蹭八角楼,名“回澜阁”,游人伫立阁旁,欣赏层层巨浪涌来,“飞阁回澜”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是中国重要的海岸山岳风景胜地。崂山风景区由巨峰、流清、太清、棋牌石、仰口、北九水、华楼等9个风景游览区和沙子口、王哥庄、北宅、夏庄、惜福镇等5个风景恢复区及外缘陆海景点三部分组成。其中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最高峰崂顶海拔1133米,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我们青岛人有一句话:“泰山云虽高,不如东海崂”山光海色,道教名山。山海相连,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点。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饶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崂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保存下来的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

美丽的白帆是青岛迷人的写真,在经历过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帆船赛后,帆船文化已经成为青岛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每年的热火七八月,“千帆竞发”都如火如茶地在美丽的岛城进行,培养新生代帆船手,激情扬帆,走向海洋,万潮来国的日子就在青岛不久的将来。

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田园国际园艺生产协会批准举办的专业性国际博览会,被称为园艺文化和园林科学的“奥林匹克”。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选址在李沧区白果树森林公园,定于2014年4月25日至2014年10月25日举行,会期184天。主题为“让生活走进自然”,旨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生态低碳的发展理念。会徽为“七彩花艺”,吉祥物为“海精灵——青春”,充分体现了齐鲁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园林艺术有机融合的深厚底蕴,彰显了青岛山海城浑然一体的城市特征。

自然资源:

青岛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如海的山溪性小河。按照水系分为大枯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三大水系。

青岛市海域面积约为1.22万平方千米,其中领海直线以内海域面积8405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为816.98千米,其中大路线710.9千米,大陆岸线占山东省岸线的1/4。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

胶州湾,崂山湾及丁字湾水域营养盐含量高,补充源充足,异样菌量比大陆架区域大洋区高出数倍乃至数十倍,水中有机物含量较高。青岛特有的四大珍稀植物:青岛长鹳草、青岛薹草、胶州卫矛、青岛百合。

青岛的风能资源十分丰富。据测定有效风能密度为240.3瓦/平方米,有效风能年平均时间达6485小时。

交通运输:

航空青岛有青岛流亭国际机场,铁路有青岛火车站,公路有跨海大桥。

青岛铁路自1987年开始筹建,1989年形成“两线一环”的规划,1994年扩充为“四线一环”。

经济发展战略:

工业是以海尔家电品牌为主。青岛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青岛有着全亚洲最好的港口,依托港口,出口的发展带动了青岛经济的发展。

青岛国际啤酒节创始于1991年,每年的黄金旅游季节8月的第二个周末开幕,为期20天。啤酒节由国家有关部门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融合旅游、文化、体育、经货于一体的国家级节庆活动。同品牌内涵的本土化,青岛酒业的世界级企业之路将越走越顺,“激情成就梦想”的理念一直持续下去。

下载河南地理论文(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地理论文(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论文

    地理论文 节日是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一些节日源于传统习俗,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放鞭炮已经成为一种习俗。一方面显得喜庆,另一方......

    地理论文

    浅谈时事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滦平县第八中学段桂香 时事材料往往具有时代气息浓、与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等特点,在当今世界乃至我们生活的城市中,许多......

    地理论文 文档

    第十一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中学地理 实例试探农村中学新课改地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吴亚妹 电话:*** 重庆市垫江县第二中学校 摘要:我县积极响......

    地理论文(范文模版)

    浅谈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王丹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 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1、学会使用......

    地理论文

    善待环境 低碳生活 我们居住在一个被大气所包围的星球,那就是地球。地球本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可是如今已经虚弱不堪,一天一天地消瘦下去。 透过历史的层层迷雾,先让我们回眸二百......

    地理论文

    凉山彝族服饰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浅析 美姑中学(西昌校区) 王国明 摘要: 长期以来对凉山彝族服饰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浅析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与自......

    地理jiaoxue论文(精选)

    关于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地理课堂教学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课堂教学水平在教学能手和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结......

    地理小论文

    治理大气污染 推进生态文明 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十分重要的。但在满足我国人口的粮食需求后,不科学的农业生产也给我过带来了不小的环境污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