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取名:《论语》篇,从论语中精选名字大全(带详解)[定稿]
取名:《论语》篇,从论语中精选名字大全(带详解)
孔子原名孔丘,开创了儒家学派,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春秋”。在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及思想编订成书,即《论语》。
“文论语,武周易”,这是古代传统取名文化,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文”的作用与现在是相当重要!“文论语”的取名方法也对人们影响至深,“论语”做人、做事的风格、风范在几千年来备受推崇,其中《论语》的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小编就告诉大家哪些藏在《论语》中好听又寓意深刻的名字吧!
一:有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二:知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四:千乘:“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五:则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六:有信:“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七:温良:“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 八:斯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九:求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十:北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十一:思邪:“《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十二:思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十三:临之:“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十四:子奚:“子奚不为政?”
十五:宁俭:“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十六:有君:“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十七:诸夏:“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十八:子夏:“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十九:巧倩、美盼:“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二十:关睢:“《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十一:柏栗:“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二十二:邦君:“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二十三:纯如:“纯如也,皦如也?” 二十四:绎如、以成:“绎如也,以成。”
二十五:木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二十六:知仁:“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二十七:闻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十八:怀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二十九:怀惠。:“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三十:于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十一:贤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十二: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十三:君斯:“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三十四:南容:“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三十五:千乘:“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三十六:闻一:“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三十七:民慧“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三十八:晏平“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三十九:文棁:“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四十:子文“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四十一:齐君“崔子弑齐君”
四十二:斯可“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四十三:成章“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四十四:斐然“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四十五:微生“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四十六:文则“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四十七: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四十八:乐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四十九:于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五十:齐闻“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五十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五十二:择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五十三:如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五十四:百里“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五十五: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十六:笃信:“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五十七:河图:“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五十八:博文:“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五十八:如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十九:如平:“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六十:岁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六十一:郁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六十一:素绘:“绘事后素”
六十二:君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六十三:君若:“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 六十四:焕文:“焕乎其有文章” 六十五:卓尔:“如有所立卓尔”
六十六:思远:“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如果觉得取名还是太繁琐,找不到好听名字的宝宝可以打开美名宝app,只需要输入您的姓氏、性别、出生年月,就可以获得大量好听又有寓意的好名了
(张姓宝宝取名)
第二篇:《论语·为政篇》带译文
为政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礼,祭之以礼。‛ 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说:‚要整理整顿那些异端,(因为)他们对天下的危害太大了!‛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
‚《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是为政呢?‛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
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虽百世,可知也。‛
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第三篇:从《论语》中感悟师德
从《论语》中感悟师德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主要记述孔子及少数弟子的言论和行为。它通过记录孔子的处世和处事态度,反映了孔子以仁为本的精神理念和特立独行的高尚人格。其中,孔子与弟子的问答占了较大部分,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还蕴含着“仁者爱人”的师德真意,而这恰恰是当代教育者师德师风建设中急需重视的一环。那么,有“万世师表”之称的孔子,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爱护学生呢?我参考《论语》中经典语句,结合自己三十一年教育教学中所见所感,试作浅述。
一、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长篇第五第一章)孔子把女儿嫁给一个坐过牢的人,似乎不可思议。虽然找不到关于公冶长坐牢的历史资料,无法考证公冶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从孔子对人的要求来看,公冶长一定是一位注重“仁德”修养的君子。引申至教育教学中,这就要求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以学生的家庭背景、成绩好坏区别对待。
刘同学是初二时转到我班的“问题生”。在入学报到时,他眼望天花板,脚在不停地抖动,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妈妈急忙道:“赵老师,要辛苦你了。这孩子真气人,作业不做,上课回头转脑,爱讲闲话,早上就不愿起,晚上就不想睡,三天两头迟到,还沉迷于网络游戏,我们三天两头跑学校,脸都给他丢尽了„„”,这个时候我止住了刘母的话,说道:“孩子,你母亲说的不是真的吧?”刘同学倔强地摇摇头。于是我支开家长,并耐心地倾听他诉说心中的委屈与困惑、师生间的误会、同学间的矛盾以及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谈话结束后,我在发新书的同时,给了他一本作业记录本和一张表格。并鼓励道:“从今天起,你的人生将翻开新的一页。这份表格是一份自我评价表,表上评价的内容是每节课的表现、每天的作业及记笔记情况。你需要认真完成并且每天给我检查。”后来每当他忐忑地交表时,我总是开心地表扬他每一个小小的优点,并对他的缺点视而不见。“啊呀,你今天交了两门作业啊,太棒了!”“咦,你还会举手发言了,牛!”„„这样刘同学对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我决定顺水推舟,在每天放学后单独给他补习英语。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刘同学的英语成绩提高很快,并带动了其它学科的全面进步。新学期,我把家访的第一站定在刘同学家,并当着孩子的面把他进步的点点滴滴告诉了家长。鼓励起了效果,从新学期的自我评价表上能看出他在成长、在融入班级的大家庭。他上课爱发言了,写作业也认真多了。在秋季运动会上,他更是表现出彩,一边参赛,一边协助体育委员,负责报名工作和组织同学参赛。通过全班的努力,运动会上我班获得了年级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佳绩,刘澍兴也因此被同学们推举为体育委员。2009年中考他以632分的好成绩考入我校实验班。
二、常与学生谈心,要求学生“各言其志”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第五第二十六章)人各有志,志向引导人们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经常与学生交谈的一定是一个关爱学生的优秀教师,而且交谈的话题不仅仅局限在志向,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障碍,生活家庭中遇到的困难,都可以在师生交谈中得到开解。何同学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女孩,但在她初中入学前一年母亲在值夜班时被人杀害,不久父亲又娶了继母进门,因家庭的突然变故使她变得孤僻。在初一报名的这天,有很多同学是父母陪同而来,而何同学手拿户口簿及入学通知书,独自一人前来。从她低沉的声音和忧郁的眼神中,我读出她内心压抑的情绪。为了使何同学像别的孩子那样脸上挂满笑容,我主动与何同学交谈,了解到她家的不幸后,我抚摸着她的肩膀柔声道:“虽然你失去了妈妈,但你可以把我----赵老师当作你的妈妈!行吗?”。小女孩眼泪汪汪地看着我,什么话也没说。从此,我特别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她担任小组长,让她多和同学交流。那时我包里总会放一把梳子,时常为她梳理凌乱的头发;若是家里做了点好吃的,也会打包给她带上点。此外,教她如何与继母相处,利用周末家访,找她继母交流、沟通。由于经常开导勉励,何同学慢慢变得开朗活泼了,她成功地走出了过去的阴影,真正融入了班级这个大家庭。初中三年,我不记得与她交流过多少次,关爱与鼓励一直伴随她走过初中生活的每一步。她总是甜甜地叫着“赵妈妈”,真的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中考她以六百多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看到孩子健康的成长,我心里无比欣慰。
三、注重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第六 第二十一章)对于知识、道德、才能和禀赋不同的学生,他采用个性化的教育策略。这种区别于“填鸭式” 的应试教育的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先进性和实践价值。
尹同学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初一第一学期各学科优秀,就是体育不及格,为此,三好学生与他无缘。针对这一情况,我进行了家访,向他说明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并把他选为体育委员的助手,协助体育委员搞好工作。同时请体育老师教他一些技巧。他渐渐爱上了体育。到初二时,他的体育成绩突飞猛进,得了优。不但个子长得高,而且非常结实,很少生病,体质也增强了。初
二、初三他都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初三被评为省“三好学生”,两次获市英语听力竞赛一等奖,2004年中考获区中考状元,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四、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孔子就十分关心学生的健康,弟子有病,老师非常着急。例如,他去探望学生,从窗口伸手抓住学生的手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对于现代教育的启迪在于:爱护学生,就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
熊同学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长期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患有心肌炎的他,身体差,易感冒,体育课上稍一活动就面色苍白,力不从心;他性格内向,很少与同学交往。我从初一年级开始就对他特别关照,从学习习惯的培养到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我一方面让他当小组长,加强与同学的沟通,另一方面,针对他体质差的情况,在办公室的抽屉里备有熊同学的衣服,以便体育课汗湿更换或天气突变使用。在初一,每次的家长会都由熊波爷爷来开,可是自从他爷爷的一条腿被恶性骨瘤夺走后,再没有来过学校了。我为此经常主动打电话给熊同学的爷爷奶奶汇报他在学校的表现,同时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以便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熊同学初二年级入了团,成绩一直较稳定。春节一过,开学第一天,我就和熊波谈起心来:“你又大了一岁,长高了,更懂事了。你爷爷奶奶身体好吗?请代我向你爷爷奶奶问好。”短短几句话,让他久久不能平静。当天晚上我就接到了他奶奶的电话,电话里他奶奶又激动又兴奋:“赵老师,真是太谢谢你了!假如没有你的关爱,我家孩子不可能进步这么快!”
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它是我们血管里流动的血,血脉相通,血浓于水。问题在于,现在的教师是否有能力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教育的普及近几年来教师的学历普遍提高,但是学养却明显下降。当代教师应当自觉地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研读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把它作为专业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养成习惯,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的同时去影响身边更多教师,并通过教育教学影响一代又一代学生。
第四篇:从《论语》中感悟成长
从《论语》中感悟成长
《论语》我想大家同学应该都知道吧!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主要经典著作,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主要记录孔子论道,教学,政治,思想,或发感慨,答弟子及时之问,或告弟子和评时事。时人,古人,以及弟子之间的论谈,全书共二十篇。前十篇为《上论》,记录孔子日常生活及态度琐事;后十篇为《下论》,记录孔子之言外,并记其弟子之言;第十篇《尧田》,为读《论语》者所附记全书形式为简短回答,语言精练,浅近易懂。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南宋列为“四书”之一。
在读完《论语》之后,我觉得它主要以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还有个人修养为主要内容的。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要“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还应做到“不耻下问”,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也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要感到厌烦,帮助别人时不要感到劳累,疲倦。正如伟大的毛主席所说:“学习的敌人是自满自足,哟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诲而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做人方面,我们应该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贤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也应该“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人家。《论语》中的这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都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亲情、友情伴随着我们成长。
亲情是树,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根,让它吸收营养永葆青春;亲情是河,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支流,让它用不干涸,澎湃向前;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木柴,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亲戚是伟大的,不管你快乐,沮丧,痛苦,彷徨,他永远陪你同行,伴你一生。
友情是我们哀伤时的缓和剂,是我们压力的流泄口,是我们遇到困难时的庇护所,是我们犹豫时的商议者,更是我们脑子的清醒剂,思想的散发口。只有学习才能获得新的知识,我们的知识来自于老师的贡献,老师,您是黑暗中的火种,点亮了学生心灵之光;您是山峦的阶梯,承受学生攀登的脚步。人生岁短,但我们不能虚度光阴,要让人生过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然而,人生就像一场旅途,在前行的脚步中,道路注定不会平坦,难免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你相信自己,成功的光芒将会为你照亮人生的道路,那一个个坚定的足迹,会成为你踏上成功之路的有力见证!
第五篇:从论语中学习交友
从论语中学习交友
李静 10080170157 如果伟大的人物总是孤独的,那么孔子一定是其中的一个。孔子自认为是自周公以来,礼乐崩坏之后,一切文化的传承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篇)。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这样一位圣人的自信,和对于自我崇高使命感的认同。
孔子是否是伟大而孤独的探索者,也许不能草率的下结论。但是仅就《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好像缺少朋友,几乎没有记载。我只找到了两处,一处是“原壤夷矣。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不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扣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朋友死,无所归,曰:与我殡”。这两条是《论语》仅有的可能是孔子的朋友的人,但是后者,由于初次一句话之外,比我无其他记录,所以难以考证。前者,能和孔子走的这么近,既然不是弟子,可能就是朋友了。但是这位似乎和孔子追求“典章/礼仪”的思想不大相符。这可能就是夫子所言的“和而不同”的境界。
孔子有没有单纯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呢?从论语之中来看,似乎没有。
但是,这并不代表孔子不懂得交友之道,从论语中的一些言论来看,孔子的交友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毕竟,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书章句·中庸》的说法,孔子的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方面:“君臣也,夫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知,孔子对于朋友之道也是十分看重的。
中国的文化思想是以血缘为基础而建立的,孔子的儒家文化更是十分的看重血亲关系。五伦之中,只有“朋友之道”不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人伦关系。《论语》之中不仅强调了朋友关系的重要性。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还对交友提出了十分明确的标准,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者;友便辟,友柔善,友便佞,损矣,”(《季氏》)。
《论语》当中还有大量的言论都涉及到了交友这个问题,有些是孔子在讨论其他问题带出的观点,有些是回答学生问题是的直接表达,有些是对别人的时间的评价。孔子是不是伟大的孤独者,暂且不论。孔子对于交友之道可谓是充满了智慧和见解。孔子关于朋友的许多观点时至今日都是新鲜而充满活力的。
首先:朋友的意义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这也许是论语之中最广为人熟知的一句话,这样直白的表达,阙是最永恒的名言。它喊出了每个人的心声,也许谁也说不清理由。但谁都会无条件的接受这句话。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孔子将结交到贤能的朋友,看作是“益者三乐”之一,可见孔子对于交友的看重。《论语》之中关于交友之乐,有着大量直白表述,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相想必孔子曾经结交过一些让他受益终生的朋友,给他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快乐记忆,要不然孔子怎么会这么多次忍不住的高呼“不亦乐乎”呢!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为政)。这句话很明了的解释了,朋友的意义。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必须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之中才能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要想认识一个人,就先去了解他的朋友都是什么样的人。观察一个人的朋友圈子,就可以基本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大概。喷油反映着自己的内心。从个人的内心角度来理解就是:朋友之间没有亲人之间固有的血缘关系作为联系,维系友情的是共同的价值取向,与朋友交往可以产生共鸣,可以找到一种社会意义的自我归属感。所以说“朋友是镜子”。
其次:怎样交友 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孔子认为,交友必须结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在孔子的交友思想里,朋友是个人学习的榜样,只有结交优秀的人才,才可以“见贤思齐”。当然,孔子这样讲是有一定的前提的,那就是每个人都要努力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孔子是十分看重个人的修身问题的。并且孔子认为,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德行,就会招来志同道合的人。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也许,有人会觉得孔子的观点有些瞧不起普通人和比自己弱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无友不如己者”讲的是德行问题,不是狭隘的知识/技能问题。更何况孔夫子不是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二,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我们要同正直的人、宽容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性情暴躁的人、优柔寡断的人和心怀鬼胎的人交朋友。具有正直特性的人可以焕发出我们的人格,可以在我们怯懦的时候给予力量。宽容作为一种深沉的美德,可以容纳海洋可以容纳天空,他比天空和海洋更宽广。见多识广也是孔子人为好朋友的一个标准,这同上一点所讲的是相通的。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读这句话的时候,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夫子在给学生们讲述,左丘明耻于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结交,而不忘记在最后加上一句“我也是这样想的”。我在想,此时夫子的表情是怎样的呢?还是一样的面带微笑吗,或者是表现出了对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的痛恨呢!夫子一生可谓是颠沛流离,也受到过小人背后的诋毁和诽谤,他一定对这类人又不一般的感受。
第三,孔子的哲学理论就是”中庸”。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孔子的哲学理想几乎全部包含在其中,这也是孔子毕生的自我追求。所以孔子认为,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但是,中庸毕竟只是一种理想中的状态,孔子自己本人也承认这一点。这句话可贵之处,不是表明了孔子一贯的中庸追求,重要的是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不得中行而与之”无法与言行合一中庸之人相交往。就“必也狂狷乎”一定要交到“狂”和“狷”这两种人。
这也体现了孔子一贯的现实主义精神。最后:交友的原则
第一,朋友之间最重要的相处原则是“诚信”,虽然在《论语》孔子没有直接说过交友与诚信的关系,没有【曾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这样的表述,但是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有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但是我们知道曾子和子夏都是孔子的学生,深受其影响。
诚信不仅是朋友之间的第一原则,更是人际关系的基石,他是最低的要求但也是最高的境界。
第二,朋友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所谓“距离产生美”不是只有今人才知道的道理。孔子在几千年以前也注意到了,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这句话讲的是,与朋友交往要注意把握分寸,即使是对朋友的忠告,如果朋友不愿意听,就要立即打住。有时候“过犹不及”和啥都没做是一样的。形容朋友之间感情好会说“形影不离”,但是过分亲密就难免会发生摩擦。个人的私密空间有基本的保障,美好的友谊才会有生长的空间。
几千年前,社会没有今天这样复杂,少了现代社会的纷繁干扰,人际之间的感情也就更加的朴质一点。孔子对于友情的观点,也许还保留有人类最原始的一份真情。正是因为原始质朴,所以才会更加的贴近人性。
生活在当下,生活的步伐加快了,人们时刻处在一种追赶的状态之中,也许更本就没有时间停下来,安静的思考这些充满了血肉的古老的话题。
我们每天不断的在各地穿梭,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事,可是当自己回头看看自己走过人生轨迹,却发现昨天刚留下的脚印,今天就已经模糊不堪了。反而是那些曾经的单纯的友谊,历久弥新。
作者的角度非常新颖,以前还真是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呢:)对于《论语》中跟“交友”有关的资料进行了专题性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归纳还是比较到位的。孔子有多少朋友未见统计,但是如果看看《史记〃孔子世家》还是应该有一些线索。另外,孔子与他的学生,应该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看看曾点、子路等人在他面前的表现就能看出来了。你认为呢?
黄爱梅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