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孝篇

时间:2019-05-13 13:3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孝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孝篇》。

第一篇:《论语》孝篇

孝篇

第一课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第二课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

——出自《论语·学而》

【译文】

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拓展阅读】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人。年纪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

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第三课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第四课

子曰:“事父母几(jī)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注释】

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劳:忧愁、烦劳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拓展阅读】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 “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元觉说:“这是现成的东西,等您年老时,我还用得着。”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做。

第五课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这里采用第三种说法。

第六课

子曰:“孝哉(zāi),闵(mǐn)子骞。人不间(jiàn)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先进》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孝呀!他的父母兄弟都说他孝,别人听了,也从没有什么非议。” 【拓展阅读】

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赶车返家,决定休了李氏。但闵子骞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又有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第二篇:《论语》论孝有感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论语》论孝有感

作者班级:0916011班

作者学号:01601119号 作者名称:杜翔翔 指导老师:颜文武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的奠基之作,四书之首,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着我们。读完《论语》,最有感触的就是“孝道”的部分,“孝”的思想贯穿于《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里面。孔子对“孝”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关键词:孝道思想,论孝,孝文化

正文:自古以来,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孝”的论述,比如《说文》“孝,善事父母者”。《墨子经》“孝利亲也”。《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曰孝”。《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百孝经》各个学派,各个时代对“孝”都有不同的观点。根据资料显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示,湖北的孝感是孝文化的根据地,而“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古时候,对“孝”也有不少的传说。其中有“董永的故事”,“二十四孝”之说。可见,中国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孝”。了解那么多关于“孝”的故事,我感化甚深。《论语》中,孔子对“孝”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论语在现实社会中也有一定的意义。《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其实“孝”这个概念早已经存在了。但是孔子给“孝”赋予了新的含义,而这个含义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大不相同。翻开《新华词典》“孝”被解释成孝顺,进一步查孝顺,被解释成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孝”类似于《新华词典》中的解释。但是这种理解在《论语》中找不到。《论语》第一章中首先给“孝”下的定义是这样的: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现在仔细说说《论语》中所提到的“孝”,《学而》中提到“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说明“孝”就是无论父亲在不在,都能谨守父亲的教诲做人;《为政》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中提到“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明“孝”是不违背礼法;“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说明“孝”是孩子的为人处世方面不用父母担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说明“孝”是指内心要对父母有孝敬之情;“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是说“孝”就是在孝敬父母的时候,脸色要和颜悦色,在师生的传承中如何体现孝,孔子给出的标准是“要发自内心的”。如果老师谦谦君子,博学多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学生积极进取,举一反三,勤奋好学,这样的师生关系不是正体现了传承的顺畅吗?不是比“有事,就让学生去做,有酒食,就让老师享用”这样的表面文章要强百倍吗?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色难”了。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对师生双方都是有要求的。《先进》中提到“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说明“孝”是人们对于别人的称赞没有异议;《子张》中提到“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说明“孝”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充分发挥感情。“孝”不是形式上的奉养和顺从,而是父母、儿女;老师、学生在参与传承的过程中,精心维护两代人之间传递的通道,要诚心诚意地教、诚心诚意地学,发自内心的,才能被称之为孝。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孝”是讲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

参考文献:序号: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151838号。作者:李彦昌《论语图典》P6,P11,P12,P113,P213。云南美术出版社。版次: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第三篇:《论语》论孝有感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论语》论孝有感

作者班级:0916011班

作者学号:01601119号

作者名称:杜翔翔

指导老师:颜文武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的奠基之作,四书之首,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着我们。读完《论语》,最有感触的就是“孝道”的部分,“孝”的思想贯穿于《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里面。孔子对“孝”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关键词:孝道思想,论孝,孝文化 正文:自古以来,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孝”的论述,比如《说文》“孝,善事父母者”。《墨子经》“孝利亲也”。《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曰孝”。《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百孝经》各个学派,各个时代对“孝”都有不同的观点。根据资料显 1

示,湖北的孝感是孝文化的根据地,而“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古时候,对“孝”也有不少的传说。其中有“董永的故事”,“二十四孝”之说。可见,中国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孝”。了解那么多关于“孝”的故事,我感化甚深。《论语》中,孔子对“孝”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论语在现实社会中也有一定的意义。《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其实“孝”这个概念早已经存在了。但是孔子给“孝”赋予了新的含义,而这个含义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大不相同。翻开《新华词典》“孝”被解释成孝顺,进一步查孝顺,被解释成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孝”类似于《新华词典》中的解释。但是这种理解在《论语》中找不到。《论语》

第一章中首先给“孝”下的定义是这样的: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现在仔细说说《论语》中所提到的“孝”,《学而》中提到“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说明“孝”就是无论父亲在不在,都能谨守父亲的教诲做人;《为政》

2中提到“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明“孝”是不违背礼法;“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说明“孝”是孩子的为人处世方面不用父母担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说明“孝”是指内心要对父母有孝敬之情;“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是说“孝”就是在孝敬父母的时候,脸色要和颜悦色,在师生的传承中如何体现孝,孔子给出的标准是“要发自内心的”。如果老师谦谦君子,博学多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学生积极进取,举一反三,勤奋好学,这样的师生关系不是正体现了传承的顺畅吗?不是比“有事,就让学生去做,有酒食,就让老师享用”这样的表面文章要强百倍吗?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色难”了。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对师生双方都是有要求的。《先进》中提到“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说明“孝”是人们对于别人的称赞没有异议;《子张》中提到“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说明“孝”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充分发挥感情。“孝”不是形式上的奉养和顺从,而是父母、儿女;老师、学生在参与传承的过程中,精心维护两代人之间传递的通道,要诚心诚意地教、诚心诚意地学,发自内心的,才能被称之为孝。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孝”是讲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

参考文献:序号: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151838号。作者:李彦昌《论语图典》P6,P11,P12,P113,P213。云南美术出版社。版次: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第四篇:论语孝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论孝

教学设计

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论语》中关于孝道的论述。

2、过程与方法: 在合作探究中领悟经典要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吸收孔子思想中“孝道”的精华,争做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孩子。教学重点 : 分析概括《论语》中“孝道”的内涵 教学难点 : 学习孝道,体会其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 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论语》中的孝道有较全面的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请大家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妈妈洗脚》)多么温馨的画面!多可爱的小家伙!将爱心传递下去,同学们,这里的爱心是谁对谁的? 在传统文化中,这种子女对父母的爱心回报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孝。那究竟怎样做才算是孝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经典,走进《论语》,看看圣人孔子是如何诠释“孝”的含义的!二:诵读(2分钟)

学生自由诵读前六则,教师提示注意生字读音。三:品读解意

(一).课文读完了,同学们知道这几段说的是什么意思吗?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下面老师就把时间交给大家,同学们站起来讲的时候可任意选择(可以是一则,也可以是几则合起来讲),但讲完了之后必须用一句话来概括本则中孝的内容是什么?(10分钟)

教师理解:

1.《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无忌;懿,是其谥号。因为是鲁国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之一,故文中又称孟孙。樊迟,孔子弟子。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说,‘无违。’”樊迟问:“这怎样讲?”孔子说:“活着,侍奉父母用礼;逝世了,安葬他们用礼,祭祀他们也用礼。”

这一段话的启示是:孝,要做到“不违”,不违背礼节、礼数、礼仪,而这里所说的礼,也就是孔子心目中最神圣的《周礼》。当然孔子这话也有针对性,因为当时鲁国的三家是大夫,只能用大夫之礼,但是他们经常僭越,不仅用了诸侯级别的礼,甚至还用上了天子的礼。这就是“违”了,因此孔子特别有针对性地解释“孝”就是“不违”的说法。其实,就一般情况来说,孝敬父母也要遵循一定的礼,不要违背。譬如为父母办理丧葬,一般人也不应该违背规定的礼仪。

2.《论语•为政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仲孙彘,是孟懿子的儿子;“武”,是其谥号。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忧愁。”王充《论衡•问孔篇》说:“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这是说孝子对父母疾病的担忧。另一说,如马融云:“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这两种说法可以说通。我们采用马融的说法,那么孝子不要胡作非为,让自己遭受疾病,使得父母担忧。第六则: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达成“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同时教诲学生要小心谨慎的为人,以免招来祸患。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孝子之孝,不要让父母来担忧自己,而其中最要紧的是自己不要胡来乱为而招来疾病。这深层意思就是孝子要好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与生命。

3.《论语•为政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现在一般所谓的孝顺,只是在饮食方面能供养父母。至于狗和马,也都能得到食物供养,如果奉养父母时缺乏恭敬之心,那跟饲养狗和马又有什么分别呢?

这段话很深刻:(1)孔子批评了当时人们普遍的理念错误,即孝等于能够赡养父母。(2)孔子有力反驳,家里饲养犬和马也是养,难道可以等同对父母的侍奉吗?因此孝子不仅要赡养,在深层更应当敬重父母,那就是情感上的孝敬。(3)于是揭示了孝的层次,表层是养,深层是敬。只是养,而没有敬,不能算是真正的孝;完美的是既能养,又能敬,所以有“孝敬”一词深入人心,也有“孝养”一词。

4.《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孔子的弟子。先生,指长者或指父兄。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侍奉父母,最难的是和颜悦色。有事情,做子弟的要为父母操劳;有酒食时,让父兄享用,做到这些就可以认为孝了吗•”

这里也有几点可析:(1)孔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孝的理念——“色难”,而“色难”的深层就是孝敬,有孝敬就能和颜悦色对待父母。但是这又很难做到,因为不是一时一事,也不是表面的做作。后来从这里人们又提炼出一个“色养”的理念,即要好好地从内心到脸色、态度去孝敬父母、孝养父母。(2)孔子再次批评了那两种孝的理念:一是在体力上去服务父母、长辈,去劳动干活,二是让他们有酒有食。

5.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第五则: 事奉父母,(若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乐意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心无怨恨。

为什么是“几谏”呢?这是因为孔子主张“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如果发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也应当以爱惜的心替他们掩盖,在劝谏的时候更应当避免让外人知道。

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之后,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就会产生不好的情绪。所以,孔子在说了如何劝阻之后,又进而谈到了意见不被采纳时应该有的态度,那就是“敬不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保留自己的意见,而遵从父母的意愿来行事。孔子还特别提出,意见不被采纳时,儿女们可以“劳”,但却不可以有“怨”,就是说,儿女们可以为他们担忧,但不应该怨恨父母。当然,这种担忧在适当的时候,就是采取措施来尽量减小由于错误的决定而引起的后果。

小结:当父母有过失的时候,我们应该委婉地劝诫,而不能违背父母,对父母有怨恨。

(二)、上面这几则是孔子针对不同的人谈孝,孝的内容也不同,时光荏苒,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距离孔子生活的年代已经两千多年了,可能有人会说,孔子谈的这些内容已经不适合我们现在的生活了。鉴于此,请同学们针对上面所讲的孝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10分钟)

要求:

1、可以是同意也可以是不同意;

2、可联系现实生活。(如果学生讨论不激烈,可放《妈妈的唠叨之歌》刺激学生讨论)

四、下面请同学阅读老师给的材料,结合孔子有关孝的内容,谈谈你对现实中出现的这类现象的看法。(5分钟)

(一)人狗之争

立秋后,大地还是像烤红薯,处处烫手。

“爱蒂,爱蒂。”她急急地向狗走去,抱起它。狗两眼像噙着泪,温顺地依偎在她身边,尾巴无力地摇着。

往常不是这样的,见到下班回家的女主人,爱蒂总是欢喜得摇头摆尾,咻咻不停舔着她的手。

静静地躺着,瞧了瞧主人摆在面前的美好食物,爱蒂仍不为所动。两年相处下来,爱蒂就像她的心头肉,它痛她也痛。爱蒂准是病了,她随便穿了件外衣,抱上她就往宠物医院飞奔。

“没事,轻度中暑迹象,打一针,吃点药就会没事的。看把你急得!”女兽医笑着安慰。

回到家,她打了一个电话到单位。

“请两天假?身体不舒服啊?噢,这样,我帮你到领导处请假?好的,没问题,在家安心养病吧!对了,这有你老家来的一封信„„”

是单位同事小张接的电话。

“知道了,先放那,等我上班以后再看。”她尽量表现语音有气无力,等不及听完就挂了。

她知道,是老爸的来信。爸爸文化颇高,七十年代大学生,就是耳朵有些聋,不能通电话,有啥事就靠笔写。

两天一晃过去了。狗在慢慢恢复中,丰盛狗食,她操持着给狗调养,忙碌着,愉快着。

第四天上班。午间休息时,她拆开父亲的信。照例一些家常话语。地里茄子、辣椒、冬瓜,菜挺多,让她回家拿去吃,都是些她喜欢的。最后捎带几句:母亲挺想你,这两天咳嗽厉害些,不比往常,不过在医,没事,别担心等话语。

咳嗽,母亲多年来常犯的毛病。她在家读初中时就有,时好时坏,家常便饭,就像吃饭穿衣,她见怪不怪了。

晚饭后,她带上爱蒂来到公园草坪溜达。听兽医告诫说,狗就像人一样,不能整天关在屋里,放出门散散步也利于健康恢复。在草坪上,画册中看到的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玩具狗仿佛都活了过来,转眼间堆成了狗的世界。它们在人们面前窜来窜去,打架调情,仿佛五颜六色一群孩子眩人眼目。

她的爱蒂懒懒地趴在草上,盯着活蹦乱跳它的同类,眼里充满了羡慕的表情。她爱怜地抱起它,柔柔的梳理着它洁白的长毛,旁人笑她像抱自己的孩子。“不。”她予以纠错,“它就是我的孩子。”

“爱蒂病了,它好像病得不轻。”她自言自语,眼泪蓄满眼眶。

医院,家里,单位;打针,吃药,喂食,她忙得焦头烂额,确切地说,她痛得焦头烂额。哥打来多次电话,让她回去看妈都顾不上,一拖再拖。

一天半夜两点,爱蒂终于没熬过这个炎热的伏天。她大哭。这时,哥打来电话,哽咽地说:“妈去了,死前喊你的名字„„”

她手拿话筒,重新大放悲声„„ 分析:这篇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狗生病,主人公抱上它就往宠物医院飞奔,并请假来陪它;带它到公园溜达,纠正别人的说法,说“它就是我的孩子”;为给狗打针,吃药,喂食,连回家看望母亲都顾不上;为狗的病而心急,为狗的病而心痛。暗线是女主人公的母亲病重,想念女儿,去世。两条线索并行发展,最后在“死亡”上交会。

行孝是人天经地义的责任。古人云:“燕雀尚知反哺之恩,而况人乎?”,“牛羊尚知跪乳之义,而况人乎?”连牲畜都知报恩,更何况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呢? “百骇未成人。十月怀母腹。渴饮母之血,飢食母之肉”。王中书先生在《劝孝歌》中直白的从十月怀胎,分娩之苦,养育之恩道出了人无论怎样孝敬父母都难以报答亲恩万分之一的道理,所以孝敬父母是每个人都必须尽到的天职和责任。本文女主人公对狗和对母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她完全没有履行孝道的责任,在她身上亲情与物爱完全是错位的。

(二)观察两幅图: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习近平陪母亲散步.(5分钟)

1.你对这两幅图片熟悉吗?

2.了解了这两幅图背后的故事,你有何感想?

一个是国家主席,一个是绥芬河边最普通的妇女,今天我把这两幅图放在一起,因为他们叫儿子和女儿。无论你是国家主席,还是无业游民,孝之所存,感动即在。

五、总结升华(5分钟)

在《时间都去哪儿了》中有这样一段歌词: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老师觉得写得特别好,父母的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那么作为子女的我们呢?我的孩子现在还不到六岁,他现在每天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妈妈,我爱你!”;最常做的就是用他的小手捧着我的脸,亲我的嘴,他亲别人的时候,只亲脸,只有亲我的时候亲嘴,我很享受和他渡过的这段时光,因为我怕有一天,他也会向你们一样羞于表达,但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方式去爱父母。

今天我们上完这节课,我想同学们心中一定想好了用什么方式来孝敬父母,下面就请同学们谈谈你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孝敬父母?(时间允许就谈,不允许就当作作业,让学生下来思考)

六、再读经典:

让我们带着这浓浓的爱再读经典。(全体同学起立)读完之后,如果有时间,就播放满文军的《懂你》的MTV。

第五篇:论语选修课观后感:轮孝

学而篇中有: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一个能在家庭中奉守孝悌原则的人,一旦进入社会,是不太可能冒犯在上位者的。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年少之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长敬老。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儿子三年不改变父亲所遵循的原则,就可以称作是孝子了。

为政篇中有: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2.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孝与当今社会

孔子说:‚年少之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长辈。‛所以孝很早之前就在中国出现了,并且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但是现今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

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等。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孝文化在历代名家的补充发展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其中最出名的便是《论语》。《论语》这部恢弘的巨作中就多次提到了孝的真谛。

然而本来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的中国传统孝道,却在如今被有些人因为一点小的利益而破坏了。如今我们更多的是听到父母与字呢间因为赡养,抚养或者遗产问题闹得要打官司。难道利益两字真的胜过了亲情吗?这是在是当今社会的悲哀啊!

但是我们应该相信的是更多的人是很好的传承了孝道。他们真

诚地与家人相处,孝顺父母,孝敬长辈,孝养家人,把本该是义务的事情当做快乐的事情完成,并且在里面真正地得到了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孝道之本。

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孝呢?尽孝以敬,孔子认为,孝是子女对父母带有浓烈感情的养。这种感情就是敬重,敬仰,敬畏。没有敬,就没有孝。一个人即使赡养了父母,如果没有敬重的感情,那和养只狗有什么区别?这只能算养,不是孝;尽孝不怨。孔子认为,孝的第二含义是外在的,是态度问题,都表现在表面上。孔子告诉我们,子女在赡养父母问题上永远保持和颜悦色,永远没有怨言是很困难的。色难,可以重很多人生经历中得到认证。我们许多人都是愿意赡养父母亲人的,但是时间久了就会不自动的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所以敬孝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要永远对父母和颜悦色,不发脾气,没有怨言。那个才是真正的孝道。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现代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进入到一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比较先进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点都发生的极大地变化。孝道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其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从家庭道德建设和个人修身养性看,现代中国正面临着家庭失和,老人失养,个人道德失落的危机。而孝道刚好就增加了这种家庭凝聚力,父母子女之间的亲和力。会使家庭更加和睦,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重现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孝道文化,对融合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希望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全,我们能把孝随之传承发扬,建立中国特色的孝文化。

下载《论语》孝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孝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孝和因材施教浅谈论语思想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

    《论语》中的“孝”文化五篇

    《论语》中的“孝”文化 ——试论“孝”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表现及意义 “百善孝为先”,传统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美德,更是构筑中国......

    孝字今昔谈——读论语有感

    翻开薄薄的论语,我发觉我们已离儒教文化甚远了,也许以今人的眼光,论语中的孝道已很难让人接受。但我想说:请大家捧起《论语》,让我们重视孝道。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沒,观其行;三年无......

    《论语》德行篇(精选5篇)

    《论语》德行篇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论语读后感最新[精选多篇]

    《论语》是经典作品,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我细细品读了这本书,感受经典的魅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语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论语读后感范......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一)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

    论语为政篇感想

    论语为政篇有感 物理学院 2011213611 朱健 为政篇是《论语》的第二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为政篇包括了二十四章,涉及到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

    《论语》读后感[精选多篇]

    读《论语》有感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集古学之精髓,融前人之精华。它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很多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其中,孔子的言行论述了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