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践行焦裕禄精神竭诚服务好渔民
践行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同志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我们一直学习着、实践着,推动南阳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务实服务渔民群众。
践行公仆情怀,走好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所在。“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这是春秋后期齐国思想家、政治家晏婴的“民本思想”,也是对国家公职人员应尽的职责作出的完美阐释。我们践行焦裕禄同志的公仆情怀,要牢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渔民群众,心系渔民群众,倾听渔民群众的心声,把对渔民群众的真挚感情转化为服务渔民群众的内在动力,当好渔民服务员,想渔民所想,急渔民所急,积极为渔民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好渔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难题。
发扬奋斗精神,坚持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奋斗是干事创业的动力。创新是水产发展的灵魂。我们发扬焦裕禄同志的奋斗精神,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勇敢顽强、开拓创新。针对近年渔民养鱼出现的增产不增收现象,我们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克服引种、试验池塘等困难条件,引进黄河鲤鱼、匙吻鲟、黄板鳅、鲈鱼、黄颡鱼、河蟹
竭诚服务好渔民
等名特优水产品种进行试验,均在我市试养成功,带动渔民调整水产养殖结构,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挥质量价格优势,提高渔民群众收入,受到渔民的好评。
发扬求实作风,推进科技发展。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科学求实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实践出真知,科技促发展。我们发扬焦裕禄同志的求实作风,要广泛开展科学试验,推进水产科技发展。针对渔民群众对水产健康养殖和渔业生态养殖技术的期盼,我站连续开展了“金鱼规模化繁育及养殖技术研究”、“生物净水剂在水产健康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泥鳅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三项技术试验。“金鱼规模化繁育及养殖技术研究”试验,提高了金鱼的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均在10%以上,制定了“金鱼规模化养殖技术规范”,经市科技局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试验池塘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金鱼,好象朵朵盛开的鲜花。这三项技术应用于生产后,产生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促进了全市渔业的科学发展。
发扬大无畏精神,遵守职业道德。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党的宝贵品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内容。工作上不怕困难就会勇于付出。我们发扬焦裕禄同志的大无畏精神,要恪守职业道德。我市近年实施的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全站同志不怕刮风下雨、寒冬酷暑、路途颠簸,不怕苦,不怕累,进村入户到塘服务,做到“四勤”,即嘴勤、眼勤、脚勤、手勤。嘴勤就是多与示范 2 户交流,多讲渔业技术知识。眼勤就是多观察示范户的动态和鱼塘状况。脚勤就是多跑示范户家,多跑示范户的鱼塘。手勤就是多记录发现的问题,多亲手示范技术方法。我们指导的示范户养殖单产年均增长12%以上。鱼儿满塘养,鱼儿嬉水欢,鱼嬉莲业间。每当鱼群听到敲击声或泼水声等信号,均会不约而同地前来觅食,那万鱼争食的壮观场面,就是我们最精彩的篇章。在娃娃鱼增殖放流工作中,同志们冒雨冒寒,不顾疲劳,不顾饥饿,不怕衣服淋湿,不怕山高路险,不怕天黑摸路,扛着成箱娃娃鱼苗,步行向河流上游走数公里,尽力把娃娃鱼分散放入安全隐蔽的水域,于夜晚十一点放流完成后,大家半夜才开始聚集吃晚饭。我们有的同志掉入水中了,有的同志滑倒摔伤了。但任务圆满完成,大家都很高兴。
发扬奉献精神,永葆廉洁本色。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是我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焦裕禄精神的鲜明特点。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发扬焦裕禄同志的奉献精神,要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永葆清正廉洁本色。科技入户服务的是小家,感动的是大家。握惯了锄头的农民搞养殖不容易,一口鱼塘关系着全家人的生活和希望,我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生怕给渔民们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全力防控鱼病等突发性事件。春夏秋冬,水库池塘边留下我们深深的脚印,寒来暑往,渔场里闪现着我们忙碌的身影。近年,通过市12316信息服务热线,水产专家手机号向全市养殖户公布,每 3 天24小时开机,随时接受技术咨询服务,随叫随到。在高温高湿季节,鱼类处于泛池、发病高发期,我们提高工作警惕,夜晚也同样提供热情、耐心、细致的咨询服务。近年开展的渔业船舶检验工作,同志们经受高温酷暑、风刮日晒,爬高上低,不怕麻烦,确保了全市渔船的安全生产。这种奉献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幸福就是做平凡的人,就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就是看到渔民增收的快乐。每当渔民群众提出请客吃饭或捞鱼感谢时,都被同志们婉言谢绝。一句“谢谢!”,就是对我们服务的最大肯定。我们要坚守道德情操,永葆清正廉洁本色。
虽然对照焦裕禄精神,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践行焦裕禄精神,忠于水产技术推广事业,忠于渔民群众,全心全意为渔民群众服务,我市的水产事业就一定会兴旺发达!
第二篇: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
“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张伟同志先进事迹
张伟,男,1972年9月出生,周口市郸城县秋渠南街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省级骨干教师,1994年参加工作,2004年8月以来任秋渠一中校长。张伟任校长之初,校园泥泞不堪、校舍简陋,教育质量连续3年位居全县后3名,生源流失严重„„面对濒临“关门”的学校,张伟发誓:“一定要把秋渠一中办成全县最有名的学校!”于是,在接下来的4000多个日夜里,张伟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在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艰难跋涉。通过十余年艰苦努力,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优秀教师团队形成了,省市县级师德模范不断涌现,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攀升,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学校成为远近闻名的“名校”。学校获得多项省、市、县级荣誉,张伟本人也被评为“郸城县首届十佳校长”、“周口市优秀教师”、“周口市优秀校长”、“河南省优秀教师”等。
2014年3月17日晚,巡视晚自习后,在办公室因突发脑干出血不幸去世,年仅42岁。张伟说,干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儿。这是他的教育底线,更是他的教育信仰。3月17日,在他去世当天,他还在笔记本上写下对焦裕禄精神的思考:“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是他内心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他精神的方向标,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焦裕禄精神。
张伟去世后,《中国教育报》于3月19日率先刊发通讯《倒在办公室的农村校长》,并陆续刊发《千人泪别好校长》、《“干教育是个良心活”——追记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爱心,帮张伟校长圆梦》、《河南号召教育系统向张伟学习》等系列报道,在全国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之后,中央级、省市级数十家媒体,纷纷对张伟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许多网民自发在网上组织吊唁活动,张伟事迹正在全省乃至全国教育系统持续发酵出强大的正能量。
张伟同志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光荣人民教师,始终为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忙碌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参加工作20年来,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同志满腔热忱,始终把事业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作为教师,他知识广博,备课、讲课一丝不苟,是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历史老师;他关爱学生,学校的留守儿童经常会领到他送的学习用品,会到他家吃饭、洗衣,体现了一名园丁的奉献精神。作为校长,他履职尽责,勇于创新,引领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效益上寻求突破,把一所濒临关门的学校带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他率先垂范,关爱教师,离家200米却坚持吃住在校,心里始终装着全校师生,帮助教师解决困难;他严于律己,无私奉献,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却从不利用权力谋取私利,面对高薪聘请不为所动,体现了一名中学校长的责任与担当。
张伟同志是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党员干部的楷模,是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典范。他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履行教师神圣职责的崇高品质,充分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牢记使命、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中国教育报》先后三次刊发张伟同志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张伟同志以实际行动学习、践行焦裕禄精神,是全省教育系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学习张伟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把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转化到扎扎实实的工作中去;学习他艰苦创业、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不向困难低头,勇于迎接挑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学习他履职尽责、关爱师生、不图名利的高尚师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把关爱教师、关爱学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追求;学习他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甘于清贫,不计私利,一心为公,在奉献教育的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篇:践行承诺 竭诚服务
创先争优汇报材料
践行承诺 竭诚服务
韶山市清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先进事迹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创先争优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创先争优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韶山市清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在上级党组织及院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创先争优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创先争优的真正涵义,在活动中成效显著,硕果累累。中心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到年初工作计划中,组成了争先创优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并贯穿于实际工作中狠抓落实。
清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韶山医院下辖的一个医疗机构,由一个车站门诊部转型为一个以公共卫生服务为工作重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担负着清溪镇、竹鸡段、韶山冲及清溪村一万多名居民的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六位一体功能。社区党支部8名共产党员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时刻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牢记党员身份,树立党员先进形象,以敬业争先的标准要求自己,是一支年轻、富有朝气、团结向上、口碑良好的先进集体。
践行承诺,服务居民
韶山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由清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韶山乡中心卫生院8名党员组成,多年来,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全体工作人员勤奋工作,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创先进、争优秀。去年,由于社区中心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录入工作启动时间较其他中心落后了几个月,中心主任在当时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给全体工作人员分派任务,抢抓进度,加班加点录入信息。经过两个多月的突击,补录了6000多份信息,仅社区支部书记、主任成俊辉同志一人就补录了2000余份,给党员和全体工作人员做出了榜样,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信息录入这一块已经迎头赶上了其他中心的进度。
2010年7月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部门团结协作,由社区支部书记成俊辉同志带头,抽调其他工作人员冒着高温酷暑,连续55天与韶山乡中心卫生院的工作人员一道,下到韶山乡10个村100多个村民小组中为村民免费建档。为赶时间,常常是中午1点最高温的时候,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耐受着近40度的高温,挥汗如雨,为赶来的村民免费建档、接受咨询,毫无怨言。就这样,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为近8000位村民免费建立了详尽的健康档案,为韶山乡的公卫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5至7月,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工作在中心进行,体检工作人员为方便未进早餐的老年人及早体检,每天提早半个小时来上班,为1000多名老年人进行了心电图、化验等项目的免费体检,受到了老年人的普遍欢迎和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中心也因老年保健管理工作成绩突出,被推荐参加全省老年人保健管理经验交流大会。
为了弘扬雷锋精神,展现社区医务工作者助人为乐,服务居民的良好形象,清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实际行动践行向雷锋学习的精神。2012年3月22日下午,为更好地服务孤寡老人,中心党支部组织工作人员赴韶山市敬老院为那里的老人献爱心。在敬老院,我们义务为老人们测量血压,嘘寒问暖,对常服药的老人们进行用药指导,对敬老院的工作人员也进行了详细的护理指导和健康宣教,使老人和护理人员都受益匪浅。
典型示范,改进作风
为了树立积极向上的党建文化,引导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学习先进、宣传先进、争当先进。社区康复科党员陈可医师以他精湛的医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给前来就诊的患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感觉如沐春风般的温暖。一位深受膝关节疼痛折磨的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几乎连路都走不了,经过陈可医师半个月的针灸、理疗、穴位注射等治疗,又能健步如飞了,9月份的一天,该患者满怀激动,双手将一面写有“精心医治 技术高超”的锦旗送到陈可医师手中,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韶山乡中心卫生院赵志红院长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自她上任以来,她带领全体工作人员狠抓医疗、服务质量,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工作上。作为一名管理者,她还兼着护士长的职责,她打破了护士长不上晚夜班的“特殊待遇”,与姐妹们一起倒晚夜班,还挤出时间抓医疗常规,病历质控,工作时间总是在八小时以外,拉长、延伸……中心卫生院近年来各项工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2011年业务收入较前年同期增长近30万元,增幅为38%,且无医疗事故和医疗投诉的发生,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齐头并进。
在清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竭诚服务,为党旗增光添彩。
创新服务,惠民利民
坚持走社区卫生发展道路,为方便群众就医,保障社区居民身心健康作出积极努力。面对上级主管部门新要求和高标准,社区工作人员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社区组织的四个片区家庭医师团队为了更准确地掌握辖区内居民的健康信息,加强对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的规范管理,又组织了一次对居民的健康信息“地毯式”的调查和更新。大家挤出时间,利用节假日及休息时间,走街串巷,主动上门,逐家逐户进行摸底登记,给他们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宣教,指导他们正确用药,督促他们及时治疗,提高了社区在居民中的知晓度和好感率,此后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更顺利了。
家住政府家属院的徐细香,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年,且不幸两次中风,经治疗出院后回到家中,卧床不起,左侧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社区医师、护士及公卫人员定期上门为其施行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敷贴、穴位注射等中医适宜技术,并且对其进行血压监测以及饮食、活动、保健、康复、用药等方面的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每次总是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其家属握着我们医务人员的手说:“搭帮党的惠民政策,使我们家实实在在得到实惠,感谢社区的医师、护士,你们真的是把爱心送到家啊!”
社区工作人员就是这样,把争先创优的真正内涵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不讲大话、不走过场,踏踏实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您见到的一定是真诚的笑脸,您感受到的一定是耐心细致的解答,温暖周到的服务。因为全体医务人员深知,创先争优工作不止是一朝一夕或者一个阶段,只要还战斗在工作岗位上,创先争优活动就永远不会终止,创先争优的脚步就永远也不会停歇。
第四篇: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
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
——追记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
数年间,他把学校教学质量从全县后3名提高到前3名;他婉拒民办学校20万元高薪聘请,坚守乡村校园;工作20年,他始终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学校宿舍内,除了一台电视机,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
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乡一中校长张伟,年仅42岁就累倒在岗位上。他的工作日志上写着:“焦裕禄精神,总书记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张伟的最后72小时
3月15日,张伟督促工人把女生宿舍楼前600多平方米的空地翻修成水泥坪,一直忙到半夜。
16日,他指导九年级学生做中招考试分组实验练习;晚上和同事王增禄值夜班,处理一起学生纠纷,一直到17日凌晨1点多。
17日,他上午10点参加九年级教师中考复习备考会;下午4点召开全体教师会;晚上7点40分,最后一次到教学楼检查完学生晚自习,在办公室准备当晚召开的校领导班子成员会议材料。
会议还没有开始,张伟就突发疾病,倒在办公桌前。“他是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啊!”当晚和张伟一起检查校区的党支部副书记张洪涛哽咽着说。
其实,张伟去年就被检查出高血压、高血脂,但他并没有放在心上。张伟的同学吴光远告诉记者:“有一次同学聚会,我劝他说,都过40岁的人了,犯不着这么拼命干工作。可是张伟却说,人家把孩子交给咱了,咱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孩子和家长。”
在张伟倒下的办公桌上,大家发现他亲笔记录的最后一天工作日志:“3月17日,教师例会。
一、做好月考准备工作;
二、各班做好‘学雷锋、见行动,从我做起’演讲工作;
三、加强学生纪律教育„„”
“只要用心干,学校一定会改变面貌”
张伟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跟着当教师的舅舅上学读书。深知读书不易的他,从小立志当一名人民教师。高中毕业时,他以全校应届班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周口师专中文系。“他家庭条件不好,学习很刻苦,从不让别人资助。”吴光远说。1994年,张伟毕业后放弃了到县城工作的机会,回到秋渠一中工作,当了一名普通教师。2003年张伟接任校长时,秋渠一中教育质量连续3年位居全县后3名,校舍简陋,生源流失严重,全校只有300多名学生,教师们也都在想方设法调离。
面对眼前的状况,张伟对全体师生说:“我们只要用心干,就会改变面貌。”他积极向上级争取建设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为了节约有限的费用,他带领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搬来旧砖铺平校园路面。“重活他总是抢在前边,休息时和大家聊天,外边的人都看不出他是校长。”回忆往事,学生韩晨历历在目。
相对于校舍的改变,教育质量的提高更难。
为了稳定生源,他号召教师子女全部在秋渠一中上学;
为了提升德育管理水平,打造书香校园,张伟带头阅读、背诵国学经典,向学生推荐文章、书籍;
他创造学生当代理班主任管理法,让学生在担责的过程中自我教育„„
“张伟一直担任毕业班语文老师,当了校长也没有变,他以自己的教学得失为例,每周召开业务讨论会,千方百计联系青年教师到省、市名校学习,调动了全校教师钻研教学的积极性,教学质量迅速提升。现在,我们学校学生增加到1100多人,每年都有10多所学校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副校长刘华说。
2011年到2013年,秋渠一中连续3年中招人均分数全县第一,中招综合量化指标均位居全县前3名,连续5年受到省市教育管理部门表彰。
当校长11年留下的是欠账
两只搪瓷碗,一双筷子,是张伟用了10多年的餐具。“他平时就在学校食堂吃饭,早餐稀饭碗里放一筷子咸菜,午餐晚餐一碗主食,一碗菜,从没超过3块钱,端起来就和学生一个桌上吃。”学校食堂师傅丁运平说着就掉下了眼泪,“3月18日早上,他还在食堂喝了碗稀饭”。
“他当了11年的校长,留下的是欠账。”张伟的舅舅说。
张伟上有60多岁的母亲,下有5岁的女儿和不足1岁的儿子,妻子没有工作,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来养家糊口,但师生有了困难他从不吝啬。
王增禄父亲住院动手术,手术费东拼西凑仍差2000元,张伟马上让妻子韩春英拿来了2000元。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韩春英为儿子买奶粉借来的钱。
“待我就像亲闺女一样。”八年级学生孙丽影自幼父母去世,是张伟资助的学生之一。她说,如果没有校长的帮助,自己早就辍学了。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张伟一贯的品格。堂哥张文杰找张伟通融,想让孙子享受“两免一补”的学费优惠,没想到张伟一口回绝。看到堂哥生气的样子,张伟解释说:“比咱们困难的家庭还很多,不能因为我是校长,就搞特殊。”
张伟去世后,数千群众自发前往吊唁,表达哀思。日前,教育部下发通知,在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张伟学习的活动。周口市、郸城县也发出了向张伟学习的号召。
(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李易衡)
倒在办公室的农村校长
他把一所农村薄弱校办成“名校”;去世前两个多小时,他还在巡视学生晚自习;他有两个未了的心愿:陪母亲去医院做手术后的复查,陪上高三的女儿好好吃顿饭。他叫张伟,河南省郸城县一名普通的农村校长。
3月17日,20点10分,一辆120救护车呼啸着从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秋渠一中驶出,朝县人民医院方向急驶。
20点30分,县人民医院选调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设备,检查、会诊、治疗,努力想留住患者生命。
22点10分,患者与世长辞。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就这样走完了他42年的一生。本来计划在晚上召开的学校领导班子会,成了他最后的“遗憾”。
生命的最后3天
时光追溯到张伟生命的最后3天。
3月15日,周六,张伟和校党支部副书记张洪涛,一整天都在和工人们一起修整学校女生宿舍楼前的水泥地坪。
3月16日,周日,白天,张伟指导九年级学生做中招考试分组实验练习;晚上,和九年级教师王增录值夜班,处理一起七、八年级学生纠纷,一直到第二天凌晨1点17分。
3月17日,周一,上午8点半到9点半,张伟和学校政教主任刘锦华共同处理前一天晚上未处理到位的学生纠纷;上午10点,他参加每周一上午必须召开的九年级教师中招复习备考会;16点,召开全体教师会;17点,召开全体班主任会;19点40分,他最后一次到教学楼巡视各班晚自习之后,在学校值班室倒了一杯开水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准备参加20点20分召开的校领导班子会。
19点53分,几分钟前还陪同在各班检查的张洪涛突然接到张伟的电话,说自己不舒服,张洪涛赶到时,见他坐在办公椅上,身体伏在办公桌上。从这一刻起,张伟就再也没有睁开眼睛,再也没说一句话。同事们把他连同他的办公椅一起抬上了救护车,经医生诊断,张伟系脑干出血,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教育事业。
让薄弱校翻身
1994年,张伟从周口师专毕业,放弃了在县城工作的机会,回到老家——远离县城临近安徽的秋渠乡,在秋渠一中当了一名普通教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孩子就近也能上好学。
张伟先后当过班主任、团委书记、政教主任。2003年,他临危受命,接任秋渠一中校长。当时的学校人心涣散,教育质量已连续3年在全县位居后3名,生源流失严重,群众极不满意。从此,张伟和他的团队下决心要把学校办好。
张伟的家离学校只有200多米,但他却长年住校,“工作忙,实在没办法”。他既是校长,又是九年级历史教师。辛勤的工作换来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3年中招平均分居全县初中第一,中招综合量化均位居全县前三;在校生不断增加,目前达到1100多人;县内外许多学校纷纷慕名来学习,学校成为郸城农村教育最亮的“牌子”。
2010年,张伟被评为周口市优秀校长,2012年被评为郸城县十佳校长,2013年又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
未了的心愿
1972年9月出生的张伟,幼时家境贫寒,父亲弟兄三人,两个未娶,幼小的张伟过继给了大伯。张伟和大伯一起生活,靠着勤奋努力,终于端上了“铁饭碗”。
就在张伟工作后的第二年,大伯病逝,给大伯送终后,他又回到了生父身边。张伟的两个弟弟在外打工,有出息的他就成了年迈父母的依靠。天有不测风云,生父5年前去世,留下了一笔医疗费债务,母亲去年乳腺癌刚做过手术,妻子小学文化在家务农,一双儿女分别在高中、初中求学,他成了妻儿的“天”。
3月15日、16日,周末假期。张伟本有两个心愿:陪母亲去医院做手术后的复查;陪上高三的女儿好好吃顿饭,祝贺她顺利通过北京电子科技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但他的心愿却成了永远的遗愿。
3月18日,郸城县委、县政府领导得知张伟的事迹后,要求有关方面安排好张伟的后事,并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宣传好张伟同志的事迹。
(中国教育报 本报记者 李见新 通讯员 张本宝 刘学源)
教育脊梁 人民教师风采
“干教育是个良心活儿”
——追记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
早春的郸城,乍暖还寒。偶尔一阵轻风掠过,仿佛在擦拭着人们的眼泪。3月20日上午9点,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秋渠乡南街村一处破旧的小院里,一场简单的追悼仪式正在举行。
爱戴他的学生来了,以前的同学来了,学校的同事来了,教育部门的领导来了,当地的政府官员来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也来了,数千人的送别队伍,从院内的悼念棚前一直延伸到院外,每一个人都眼含泪水深情地送别他——秋渠一中校长张伟。
“三尺讲台安身立命,一腔挚爱播地洒天。”简易肃穆的悼念棚前,一副只有16个字的挽联,浓缩了张伟20年的教师人生。
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践行焦裕禄精神
“张伟校长,张伟同志,张伟好兄弟:如果不是站在你的遗像前,如果不是这么多领导和亲朋好友来送你,我还是不相信你已经离开我们„„”追悼仪式上,作为患难与共20余年的“战友”,秋渠乡中心校校长朱全好一边擦泪一边动情地回忆着自己与张伟相处的点点滴滴。
“他正年轻,怎么说走就走了呢?他对谁都好,村里人都知道!”今年74岁的李秀兰老人,看着张伟从小长大,她流着泪反复重复着这句话。
“要不是参加张校长的追悼会,很多人不会想到,他的家离学校只有200多米,他却11年吃住在校。”秋渠一中德育主任刘锦华说。
“上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后,张校长路过同事的办公桌,一边仔细询问工作情况,还一边开玩笑地说,‘我这里还有点铁观音,你们喝不喝?如果不喝可就没有了啊’。他那天还在这的,就在这啊„„”说着说着,秋渠一中九年级化学教师韩新愿嚎啕大哭。
“张校长,您怎么就走了呢?我们离不开您啊„„”学生们的哭泣声此起彼伏,声声呼唤令人动容。
„„
3月17日晚上,张伟最后一次到教学楼检查完学生晚自习,在办公室准备当晚召开的校班子会材料时,突然脑干出血,倒在办公桌前,再也没能醒来。
“如果不是高强度的连续工作,张校长也许不会离开,他是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啊!”当晚陪同张伟检查的校党支部副书记张洪涛哽咽着说。
其实,去年张伟就被检查出高血压、高血脂,但他并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张伟的同学吴光远告诉记者:“有一次同学聚会,我劝他说,都过40岁的人了,犯不着拼命干工作。可是张伟却不这么想,他说,‘干教育是个良心活儿,人家把孩子、把下一代交给咱了,咱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孩子和家长!’”
3月20日下午,记者走进张伟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摆放着的工作日志,详细记载着当天的各项工作记录:“3月17日,教师例会。
一、做好月考准备工作;
二、各班做好‘学雷锋、见行动,从我做起’演讲工作;
三、加强学生纪律教育„„”
在这一页工作日志下方,一行苍劲有力的笔迹特别醒目:“焦裕禄精神,习近平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赴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张伟在生前的最后一天,还在学习焦裕禄精神,其实,这也正是他人生精神的真实写照。郸城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已经下发通知,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学习张伟同志先进事迹,切实让榜样力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推动全县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郸城县教体局局长刘现营说。
夜以继日,殚精竭虑,濒临关门的学校成了“名校”
张伟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高考结束后,勤奋好学的他考出了全校应届班第一名的好成绩,但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周口师专中文系。1994年,大学毕业后,张伟又主动放弃在县城工作的机会,回到自己的老家秋渠乡,在秋渠一中当了一名普通教师。
2003年,张伟担任秋渠一中校长。当时的秋渠一中,校园泥路坑洼不平,校舍简陋。尤其是教育质量,连续3年位居全县后3名,生源流失严重,全校只有300多人,本来数量就不足的教师都在想方设法要求调走。
面对濒临关门的学校,临危受命的张伟发誓:“我一定要把秋渠一中办成全县最好的学校!”于是,在接下来的4000多个日夜里,张伟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在充满荆棘的办学道路上艰难跋涉。
校舍简陋,他积极奔走呼告,向上级争取建设资金;校园道路不平,他亲自带领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搬来旧砖铺平路面。“张校长没一点儿架子,干什么活儿都亲自带头。当年我们搬砖铺校园时,他总是跑得最快、搬得最多。”回忆起往事,目前在郸城三高高三年级就读的韩晨仍历历在目。
然而,相对于校舍的改变,教育质量的提高更难。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张伟首先从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上下功夫,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班子建设方面,秋渠一中坚持每周开一次业务学习会,提高管理水平;每月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找工作中的不足,既团结了干部又推进了工作。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从师德教育入手,调动了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
促使秋渠一中教育质量“脱胎换骨”的另一个“法宝”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成立了业务小组,集体备课、评课、赛课,全面抓好‘高效课堂’,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张伟还带领班子成员和业务骨干,深入省内外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听课、座谈,虚心请教,并把所学逐步转化为符合学校实际的有效管理办法。”秋渠一中副校长刘华说。
11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优秀教师团队逐渐形成,省市县级师德模范不断涌现,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攀升,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现在,在校生已经达到1100多人,每学期都有10多所学校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学校出名了,张校长却走了„„”刘华痛心地说。
婉拒20万元高薪,家里最值钱的是一套布沙发
3月20日下午,记者先后来到张伟的两个“家”——秋渠乡南街村的“家”和学校食堂二楼的两小间不足20平方米的“家”。
在南街村的“家”中,由于常年无人居住,4间瓦房里除了一个破柜子和几袋杂物外,再也看不到任何东西,顶棚更是破烂不堪。在学校食堂二楼的“家”中,只有一张床、一张旧桌子、一个布衣柜、一台旧电视机和一套3年前花740元购买的布沙发。“这间屋子冬冷夏热,有时下雨还会漏水,屋外简单垒起的小棚子就是张校长家的简易厨房。”学校一位后勤教师说。
客厅里,张伟的妻子韩春英身体斜倒在沙发边,悲痛地告诉记者:“自从他当了校长后,我们全家就搬到学校住,到现在我们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但我什么都不要,我只想他好好地活着„„”
张伟家庭贫寒,父亲5年前去世,留下一笔医疗费债务;他的母亲去年乳腺癌刚做过手术,妻子小学文化在家务农,一双儿女分别在高中、初中求学。张伟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是全家的“经济支柱”。为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的局面,每天早上四五点钟,韩春英就来到学校厨房,帮助洗菜、切菜,每月工资800元。她还用煤球炉在家里负责给全校教师烧水送水,一年的工资是2000元。
张伟当上校长后,妻子希望能够涨点儿工资,被他拒绝。“我当校长哩,你咋能搞这个特殊?”韩春英流着眼泪回忆说。至今,韩春英的工资一分钱也没涨,而这两份工作,她已经坚持了15年。
尽管家庭经济十分紧张,但哪个同事手头紧,张伟却总是毫不犹豫地掏出几百元钱,他还资助了好几名贫困学生。
3月20日,从网上看到张伟去世的消息后,郑州科技学院2013级应用电子专业学生单秋香,专门请假赶回母校送别自己的老师。“张校长当时教历史课,他上课生动有趣,我们都爱听。我初三毕业考上职专后,上不起学,他还给我拿了几百元学费。”
把一所薄弱校办成了“名校”,张伟成为了当地的“名人”,不断有民办学校或企业出高薪向张伟伸出“橄榄枝”。
2012年暑假的一天,张伟来到朱全好办公室说:“有一所民办高中跟我说了3个月了,聘请我担任教务主任,年薪20万元,并安排家属在后勤岗位工作。如果考虑家庭情况我应该去,可我真不忍心离开秋渠。我该怎么办?”
“按工作、按对家乡教育做贡献,你不能走;但按你的家庭实际情况和孩子的发展,你应该去。你慎重选择吧,因为你常说,‘人的幸福不仅仅是通过金钱来衡量和体现的’。”朱全好说。
然而暑假开学后,张伟又出现在秋渠一中的校园里,他舍不得离开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秋渠一中。
结婚19年,带妻子坐一次火车的愿望成为遗愿
3月17日,张伟生命的最后一天。上午10点参加完学校中招备考会后,他在教师“汉字工程”每周展板上工工整整写下了一行粉笔字,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给全校师生留言:“胜利的时候不要忘却从前,失败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将来。”
“连续3年,学校中招平均分位居全县初中第一,综合量化考核居全县前3名。今年的中招考试在即,张校长是在鼓励全校师生,2014年中招要继续考出好成绩。”3月20日,站在“汉字工程”展板前,郸城县教体局人事股股长于广锋指着那行隽秀的粉笔字悲痛地说。
朱全好告诉记者,担任校长11年,张伟时刻心系学生的学习、食宿和安全。我们在一起时,他总对我说:“我习惯在校园里,有时出去开会或学习,哪怕是一天、半天,身在外地心却总是在学校。”
“无论是平时还是假期,张校长基本上没有离开过校园。有时出差晚上回来晚,他怕影响我休息,就自己用钥匙轻轻打开大门。”看守学校大门的卫钱立老人说。
2012年,秋渠乡作为郸城县唯一的乡镇代表,接受全省教育先进县创建验收,而秋渠一中则成为教育先进县创建工作的关键。虽然要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完成任务,张伟却依然接受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军令状”。面对教师们的质疑和埋怨,张伟却笑着说:“这世上没有秋渠一中人过不去的火焰山。”在那段日子,值班巡夜的教师每天深夜都会发现,校长办公室的灯一直亮着。验收成功后,张伟整整睡了一天一夜没有起床。
把青春献给钟爱的教育事业,他无怨无悔,对教育的痴情,使他忘记了家庭,疏忽了亲情。张伟父亲去世时,正赶上星期日,第二天他就强忍悲痛站在了讲台上。
“张校长对我影响最大。”秋渠二中校长刘中华曾经与张伟做同事12年。在张伟的影响和培养下,刘中华先后在秋渠一中任政教主任、副校长,2012年到秋渠二中担任校长。“在张伟身上,我看到最多的是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学生的仁爱之心,这种爱20年来一直没有改变。”
“我很幸运,遇到了张伟这个好校长。”秋渠一中教师王增禄说。由于家庭情况不好,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是张伟忙前忙后为他介绍对象。王增禄结婚后,张伟又想法设法把他的爱人调到秋渠一中任课,夫妻俩得以团聚。
“他就是这样,谁家的孩子没办户口,哪个小伙子还没找对象,谁最近身体不舒服,哪个班的孩子家境贫寒、个性倔强,他都一一记着。心中总是想着大家,唯独没有想到自己。”刘华说。
很多人都说张伟很“傻”:废寝忘食扑在学校里,家庭妻儿都顾不上,每个月拿如此微薄的工资,无车无房,家徒四壁,“不知道他图什么”。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他们心里却是满满的叹服。因为他们都知道,如果不是11年前张伟的临危受命,还不知道现在的秋渠一中会是什么样子。
“我今年都44岁了,连一次火车也没坐过。结婚19年了,我们也从没有出去旅游过。我知道家里条件差,出去一次够孩子半年的生活费。前段时间张伟说,无论如何,等女儿今年高考结束,他一定带着全家出去旅游一次,也圆一下我想坐火车的梦想。可是„„”说着说着,韩春英站着的身体像要倒下来,身边的亲戚赶紧搀扶起她„„(中国教育报 本报记者 李见新)
用生命铸就教育信仰
本报评论员
“三尺讲台安身立命,一腔挚爱播地洒天。”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用42年的生命旅程,告诉我们平凡、坚守和担当的力量。
一所濒临关闭的农村学校,经过10余年的努力,得到脱胎换骨式的发展,成为当地名校。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学校领路人的付出。
校舍简陋,他积极奔走呼告;道路不平,他亲自带领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搬来旧砖铺平;为了教育质量提升,他推进课堂教学改革„„11年的心血,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优秀教师团队形成了,教学质量迅速攀升,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在这些朴实的往事里,我们无法找到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一切都是那么朴素而平凡。
平凡因为时间获得了新的高度,平凡因为坚守变成改变社会的力量。张伟用坚守的身影关怀着一所学校、一群孩子的未来。
清贫和富有,有时候就在一念之间,但这一念之间,我们看到了师德的力量。张伟拒绝了民办学校的高薪聘请,把全部心思放在学校发展上,留下一个清贫的家。在这个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一个家徒四壁的校长让我们泪流满面,清贫和富有在这一瞬间转换。他的清贫映照着一位教师的富有,这是他对自己脚下土地的担当。
张伟说,干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儿。这是他的教育底线,更是他的教育信仰。“人的幸福不仅仅是通过金钱来衡量和体现的。”在张伟的工作日记上,他写下了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是他内心对自己的要求,是他精神的方向标。他用自己的方式,用清贫、律己、奋斗和奋不顾身的行动践行着焦裕禄精神。
当学生、家长、群众夹道送别校长张伟时,我们看到人们他对平凡一生绽放出的光辉的珍视:他是照亮孩子未来的灯塔,是秋渠乡那片土地得以富有的肩膀,是埋头苦干和拼命硬干的民族脊梁。
在这个悲伤之后,我们要对得起那沉甸甸的“财富”。(中国教育报)
第五篇:学习焦裕禄精神,践行焦裕禄
学习焦裕禄精神,践行群众路线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石佛镇人们政府 赵建忠
四月二十四号,我镇干部观看了影片《焦裕禄》。很早的时候在小学的课文中,知道了这个人,这个无私奉献、一心为人们做事的人,现在看电影,仍然被感动的热泪盈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群众路线教育的大潮中,参加这样的一次学习,这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电影里的情节历历在目,“焦书记”这个名字在耳边时时回响。学习就是为了进步,感叹前辈的无私奉献精神时就该想想自己要做些什么改变。
我们时常谈无私、谈奉献,试问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扪心自问,我自己也做不到。想想当初考一万名到石佛镇上班时,对环境艰苦、工作繁琐的种种不适应,时常觉得委屈和不甘,以前政治教育中学到的很多东西早就抛之脑后。看完电影,让我深受教育,作为一名乡镇干部,我能为群众做些什么?
艰难困苦的环境里考验着我们基层干部,焦裕禄这样的好干部是我们的榜样,自己穿着补丁衣服,下乡体察民情,忍着病痛也要坚持工作。尤其是他在地里冒雨挖排洪渠时,让我联想到了去年6.19暴雨时救灾的时候,其实我们大部分干部都能坚持在村队一线,虽然叫苦也没人当逃兵,大家非常心里都很自豪,我知道那是身为一名基层干部为人民服务时才有的自豪感。
我们现在身处在生活富足的年代,不需要我们穿补丁衣服,也不需要我们把自己的口粮节省给群众。但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能改变。群众路线教育,主要就是要改四风,因为在物质丰富的现今年代,首先要保证自己不能被诱惑,后者才能谈为人民服务。十八大以来,全党加强了对贪污腐败的惩治力度,落马了一个又一个贪官,群众为之欢欣鼓舞。可是,在欢欣之余,作为共产党员的我们,是不是也该自查自省。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虽做不到每日三省,可当酒足饭饱之后,感叹新时代带来今天的好生活时,能不能想想还有那么多群众生活的艰辛。
习近平主席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我觉得,不管解决什么“风”,只要心里有群众这杆红旗,就什么风也刮不倒我们。焦裕禄那时的年代,党员干部和群众同吃共住,大家团结一起克服困难坚持生产才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而我们现在,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如何改变作风,心里能装的下群众,不嫌弃群众,问群众满不满意,才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层党员和干部,最能了解群众的艰难,也是我们党和人民群众最直接的联系人,基层党员和干部的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虽说比起北道和市上,我们的工作环境也很艰苦,也不会有什么机会贪污腐败。身为乡镇一般干部,我们也很难为人民群众干什么大事,如何践行群众路线,就是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工作中。也许是一些关切的话语,也许是一次次下队入户,也许是解决家长里短的矛盾,更或者只是帮忙填个表……只要我们把群众当成自己的朋友,就能真正的做到践行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不同的体现,但是归根结底都是焦书记的那句话“只有群众满意才是干好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