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读书心得

时间:2019-05-14 16:3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政策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政策读书心得》。

第一篇:公共政策读书心得

公共政策导论读书心得

最近因为在学习《公共政策导论》这门课程,期间较多涉及社会热点和时事动态,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如果没有较多的关于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就很容易对客观问题产生偏颇,所以翻箱倒柜了一番终于发现了几本让我比较感兴趣的书,《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政策科学导论》、《现代决策方法学》但是对《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颇为衷心,所以在以《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为主干,《政策科学导论》、《现代决策方法学》为辅助的基础上粗写自己的心得。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主要涉及人类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结构安排,强调制度的作用,认为有限政府、民主政府、法治政府、多中心自主治理结构是公共政策质量的制度基础,也是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著者综合运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力图展示这些制度分析的重要著作,系统介绍其理论。这本书中既有系统的理论分析,也有严格的实证案例剖析。我只初浅的读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所著《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由此我联想到当今中国的各种政策以及其社会作用,感受良多。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一书着眼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问题,在大量实证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发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务的制度理论,从而在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的基础上继而发展集体行政理论,同时也为面对公共选择悲剧的人们开辟了新的路径,为避免公共事务的退化、保护公共事物、可持续的利用公共事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提供了自主治理的制度基础。

本书开篇系统总结了解决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的理论模型。这种理论模型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不具有普遍意义,未必一定能够提供理想的政策选择方案。大量的案例研究表明,实际的制度安排要比任何简单的博弈结构更加复杂。其次是对公共池塘资源进行了自主治理和自主组织的制度研究。公共池塘资源即是一种人们共同使用整个资源系统但分别享用资源单位的公共资源。在这种资源环境中,理性的个人可能导致资源使用拥挤或者资源退化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解决公共池塘资源的集体行动方案,就是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新制度的供给问题,二是可信承诺问题,三是相互监督问题。随后主要通过瑞士和日本的山地牧场及森林的公共池塘资源,以及西班牙和菲律宾群岛的灌溉系统的组织情况总结出乐8项原则,他们是长期有效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组织、自主治理制度的基本构建。在这些案例中作者主要集中分析了承诺和相互监督问题。作者还对制度变迁进行了分析,案例分析主要涉及制度供给的问题。制度的变迁过程,主要取决于新旧两套制度的收益-成本比较,首先需要确定影响收益评价的环境变量:如,占用者人数、公共池塘资源规模、资源单位在时空上的变动性、公共池塘资源的现有条件、资源单位的市场条件、所使用的现行规则以及所提出的规则等。其次,政治制度的性质也有很大的影响。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尽管所处的学术背景是美国的学术传统,探讨的也是美国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但是对于中国所面临的公共选择问题和实践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尤其是思考如何避免中国公共事物的退化,如日益污染严重的大河流域、日益减少的耕地、森林和湖泊的面积、社会问题的面对、甚至社会信仰的缺失等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此书的阅读,可以切实的用其中的理论框架来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奥斯特罗姆的研究向我们证明,避免“公用地悲剧”的途径并不一定是国家权力或私有化,在国家理论与企业理论之外,作为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公共资源、公共事务管理模式,自主组织、自主治理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更有效的思维方式与途径。

我认为,在目前中国社会公共事务中实施协同治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协同治理模式下,由于参与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就决定了在进行治理时,必须使各参与社会治理主体之间保持协同、合作,以实现公共管理事务效益最大化,达到“共赢”的目的。如,在市场和国家之外的非政府组织,他们在教育、科技、文化、环境、卫生医疗、社会服务等领域已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公共事务治理领域的“重要力量“,满足了公众多样化的需求,维护了社会公正,促进了社会和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迁,公众对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为此,政府要不断积极转变职能,改变治理方式,提供优质价廉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努力改善政府绩效,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重新审视社会组织的功能,以治理为理念,努力构建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关系。只有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努力,才能解决公共事务的复杂性与政府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载体,它不但能帮助政府节约行政成本,而且还能填补政府提供物品和服务的空缺。

完善自主治理和自治组织的发展。在我国自主治理发展的一个典型的组织形式,就是业主大会,业主大会民主选举业委会为业主提供了表达自身利益偏好的机会。

首先,通过民主选举,业主可以用选票来购买自己所希望得到的、能够增进自己福利的“公共物品”,通过意志表达来谋求自己的利益。然而,由于制度惯性的影响,我国相当多数的民众习惯于他治,而不习惯于自治。业主普遍存在着“搭便车”的心理。这就是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集体但却没有产生集体行动的根源所在。在自我利益遭受侵害的时候,不愿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类比“毛毛虫效应”这一现象,每一只虫子看到前面的在继续爬跑,当自己饥饿的时候却不知道意识清醒的停下来,最终自己也成为丧生者之一。作为享有利益的集体一员,每个个体都应该有清醒的意识,因为我们要相信有时候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就这一方面而言中国公民的这种个人主体意识和公民意识还有待增强。其次,完善运行机制是实施自主治理的有效保障。目前,我国在业主组织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虽然《物业管理条例》已经颁布,各地也相应出台了实施细则及相关法规,但业主大会的性质、地位、活动机制等细节性规定上,一直还是法律空白,导致业主大会在很多方面无法正常工作。业主大会目前不具备法人资格,对《物业服务合同》不满,业主只能以个人身份起诉,这样操作起来非常难。从小的方面来讲,业主组织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努力设计良好的制度。制度与规则的重要性在奥斯特罗姆的著作中屡次被提及,没有良好的制度作为支撑,组织成员的行为失去了约束,自主治理是无从谈起的。

第三,加强民主化建设,增强业主大会成员的权利及参与程度。业委会权力来源于业主大会,其目的也旨在为广大业主谋福利,因此只有业主的声音与意见有了顺畅的传播渠道,并且真正通过业主大会决议影响到了业委会的行动,业委会的作用才真正得到体现。我国很多业主大会普遍存在着组织成员参与程度低的现象,这与忽略组织民主化建设不无关系。当业主发现自己的想法完全不被重视,自己的利益诉求无法表达或者业委会根本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对业委会产生失望情绪是必然的,因此对业委会的日常事务漠不关心,也无心再参与业主大会的决策过程。业委会需要得到业主的信任,通过业主大会的决策在业委会运行过程的同时需要建立业主参与模式,业委会才能得到业主的信任,只有这样才是业委会组织本质的体现。

第四,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业主大会可以通过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对参与集体行动的成员实施奖励,而不参与者进行惩罚,可以有效的克服个体“搭便车”行为,最大实现集体利益和集体福祉。业委会同样可能存在着变质、腐败的现象,对业主的权益造成损害,究其原因,监督机制的缺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业委会的权力过大,在强大的诱惑面前忘记了自身的责任,没有制度进行规范,仅仅依靠道德来约束是不够的。所以业主大会必须制定对业委会的监督机制,从根本上来治愈这个问题,使业委会为业主自治组织服务。

最后,要加强沟通协调,明确权利责任,增进相互信任。没有沟通协调就无法达成公共事务管理的契约,也就无法形成公共管理的秩序安排。同时有了契约和规则,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就构成了公共组织,就可以开展“多中心治道”和进行集体公共选择。当前很多业主大会无法发挥其在物业管理中的应有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业主委员会成员的权责模糊,导致成员不清楚自身的工作任务,或者是没有制定以工作绩效为导向的奖惩措施。此外,由于沟通不利,权责不清楚,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业委会成员之间也无法做到相互信任,不利于彼此的团结与合作,导致业委会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作用。

我认为完善自主治理和自治组织的发展策略和当代中国社会面对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治理办法在渊源上是来自共同“母体的”。实行公开公正的民主选举,将民主代议从起源上落到实处,这样就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利益诉求可以被主权者所听闻和重视。当然这中间存在信息渠道不畅通、行政效率低下和行政不作为的现象,这已经不只是民意代表的问题,行政主体不作为甚至混淆视听、掩盖真相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人民的权利往往在这个时候显得很弱小,不乏消极者认为民众权利和所谓的“政治强权”存在不战自败的结局。但在我看来一个以人民为基础的民主国家其政府的政策指向还是人民,因为掌权者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只是少数的“国家蛀虫”为谋取个人私利而破坏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当今时代对于政治腐败的较优措施是加强监督,人民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就中国近几年的舆论监督力度来看是呈现上升状态的。“药家鑫案”、“我爸是李刚案”都是有力的例证,但是对于舆论监督的前景还是令人堪忧的,希望舆论实体不要变成只为党和政府唱赞歌的咏唱者。

我认为读一本关于公共政策的书不但要从中学习政策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更要从中发现其源发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剖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不变应万变。每一个政策都是应出现的问题或者是预见的问题而出台的,所以我们能照本宣科走教条路线,联系实际走符合人民利益的路线,制定反映民意的政策才是万古长青的前提。

公共政策概论读书心得

学院:政法学院

班级:10政治1班

姓名:陈阳

学号:2010502220

第二篇:公共政策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政策科学产生时间、三大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及贡献:1.初级阶段:1951年(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政治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标志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该书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概念,指出“政策科学是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解决那些结构和关系都很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工具。”2.第二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德洛尔著《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适用》、《政策科学构想》,主要贡献:①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一些误区②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大力主张将这种方法引进公共政策学③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④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3.学科的近期发展阶段的进展:①课题选择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②方法论上的非科学化趋向③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公共政策学的特点:创立者拉斯韦尔揭示了公共政策学的特点(界定):①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②其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③它是一门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④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⑤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⑥它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公共政策学在第二个发展阶段上取得的成就:①方法论的多样性②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③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④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相对于具体科学和传统思维方式来说,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思维方式②决策科学的形成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行为科学的宗旨就是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以利于达到群体和组织预期的目的④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影响:公共政策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吸收学者参政,实行政策咨询。其结果,政策分析、政策咨询、政策评估开始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应运而生,催化了公共政策学的诞生。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第二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的定义: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

公共政策学的内涵:

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2、按照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这门学科在内容上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

4、具有

鲜明的功利性。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也就是由公共组织、主要是公共权力组

织制定的政策。

公共政策构成要素:

1、政策主体系统。

2、政策支持系统。

3、反馈系统。

公共政策学的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3、政策

一般

公共政策学概念的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际概念

公共政策学中广为传播的模型主要有:

1、理性主义模型。

2、渐进主义模型。

3、规范最佳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

4、政治系统模型。

5、机构一制度模型。

6、集团模型。

7、精英模型。考 试 大

上下来去决策模型 是基于中国经验的决策模型

构建决策模型须借助于两种资源:第一是理论,特别是认识论和历史理论;

第二是公共政策的经验认识

科学的第一品格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须经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第二个品格在于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第四个品格

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

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与功能

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所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的、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其内涵包括:第一,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第二,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第三,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第四,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第五,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第六,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公共政策的横向结构是由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三种形式构成。

公共政策的纵向结构是由中央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构成。

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涵盖与被涵盖、衍生与被衍生、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

元政策:又叫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基本政策: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部门政策: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

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政治性、阶级性、权威性、普遍性、预见性、目标取

向性、稳定性与变动性

政策与理论的关系: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理论的内容影响和决定政策的内容,理论依据不同造成政策的基本差别。理论的正确与

否,决定政策的成败。

政策与实践的关系: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

政策、实践、理论三者的关系:理论和政策同属观念形态,其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社会实践。但政策比理论更接近于实践,对实践的依赖更直接,与实践衔接更紧密。政策的理念依据是理论,政策的事实依据是客观事物,而认识客观事

物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公共政策的四种功能:管制功能,调控功能,引导功能,分配功能

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一是大众传媒影响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二是大众传媒影响受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现实政策情形的认识;三是大众传媒有助于决策者迅速了解政策执行情况与后果,及时做出延续、调整还是终结某项政策的决定;四是大众传媒可通过影响政策对象的价值取向及其对现实世界的了解与认识,使他们通过选举投票、施加压力、游行示威、直接或间接抵制来持或反对

某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第四章 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直接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领袖人物。间接主体:在野党、利益集团、选民。2)客体:(a)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b)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1)信息子系统: 2)咨询子系统:俗称“思想库”“智囊”,是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功能和作用:(a)提供预测研究;(b)帮助决策子系统发现问题,确定政策目标;(c)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d)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e)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估。

决策子系统:是中枢系统。基本特征:权威性和主导性。功能和作用:(a)确认政策问题;(b)明确政策目标;(c)组织政策方案设计;(d)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

执行子系统的功能:(a)为政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做准备;(b)有效地实施政策方案,包括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c)总结执行情况。

评估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a)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b)提供政策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的重要依据;(c)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

监控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a)根据公共政策的目标,确立具体的监控标准或指标,作为实施监控的依据;(b)对执行子系统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c)

反馈执行情况。

反馈子系统的功能:(a)为决策子系统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b)客观、准确、灵敏、迅速地向决策子系统反映政策运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使后者能够根据所得信息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补充。(c)反馈子系统传输的信息也是对政策实施有效控制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佳手段。

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 1)国情与国策; 2)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3)国际环境(国际格局、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趋势)特点:(a)高度复杂性(b)巨大差异性(c)历史变异性。

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1)国家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a)国家纵向组织机构规定公共政策的层次;(b)国家横向组织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效力范围。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3)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制约着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

国家能力、治理能力、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1)国家能力决定公共政策的质量。2)治理能力对公共政策的挑战。3)政府能力是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基础。

政治体制、国家结构、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 1)政治体制与公共政策:(a)政治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b)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程度。(c)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d)政治体制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2)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

3)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

4)公共决策体制及其类型

5)决策者的素质与公共政策

政治结构与公共政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公民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1)作为政策对象的公民。2)作为政策主体的公民

公民影响公共决策的途径:(a)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问题,如宪法的修订等,采取全民公决的投票方式,直接进行决定。(b)用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公民自己选出的代表或制定、修改执行公共政策。(c)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反对某些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d)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集团的力量去影响政策。(e)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去影响政策结果。(f)某些公民还可以通过其知识活动为决策过程提供思想指导。(g)某些公民通过政治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1)公共利益的聚合与综合: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形式利益与内容利益。2)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

政策周期包括:政策制定、执行、监控、评估、终结。

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1)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问题、政策议程、政策分析 2)政策决定——政策选择、政策决定、政策宣示 3)政策实施——政

策执行、政策结果、政策修正

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政策过程的理性化2)政策过程的专业化3)政策过程的科学化4)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公共选择的民主规则。

第五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公共政策问题: 公共问题范围最大.公共政策问题范围

最小.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 :1.客观的社会事实;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与组织活动;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1.关联性;2.主观性和人为性;3.历史性与动态性.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因素:1从国内和国际的视角看;2.从客观和主观的视角

看.公共问题的分析方法:(1).边界分析法,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包括饱和抽样,诱导性提问和边界估计.(2).多角度分析法是一种通过系统的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问题办法的分析方法,包括个人角度,组织角度,技术角度.(3).类别分析法,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包括五项原则,即实质的相关性,穷尽性,相互排斥性,一致性和层次分明性.(4).原因层次分析法,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行原因.(5).类比分析法,是旨在从类似的问题确认中推导出某种问题的成因,特质与类别的一种分析方法,包括人的类比,直接类比,符号类比和想象类比.(6).头脑风暴法,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包括组建团体,意见产出,意见评估和意见排序几个阶段.(7).假设分析法,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理论假设创造性的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包括确定厉害关系人,呈现假设,评

比假设,汇集假设,综合假设几个阶段.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它包括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系统议程: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本质上是由较抽象的项目组成,概念和范围都很模糊;仅是整个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发生或提出阶段;所体现出来的都是众说纷纭的特点。政府议程: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本质上是由一些较具体的项目组成;处于政策问题认定的最后阶段;主旨在于最终认定与政策问题有

关的种种事实.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1)该问题必须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受到密切注意;(2)至少也必须为社会大众所察觉,大多数人均认为有采取某种行动的必要;(3)这些问题必须是人们共同认为属于政府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应于适当注意的.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首先,与上述条件相对应的反向条件;其次,社群的价值规范和制度程序上的限制;最后,与对该问题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有一定关系.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 1)外在创始模型;(2)动员模型;(3)内在创始模型.第六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

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特征:(1)问题的针对性

(2)未来的预期性.:

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1)紧扣政策目标.(2)规划多重方案(3)方案彼此独立(4)方案要有创新(5)方案切实可行.政策方案评估与择优的标准:(1)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2)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有关政策的目标;(3)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的少;(4)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的小;(5)政策实施的副作用尽可能的小.预测性评估的步骤 :方案调查 — 详细研究 — 进一步的分析— 试验性证实。预测性评估的依据理论假说,价值体系和分析方法.预测性评估的方法 德尔菲法 , 时间序列分析法 , 投入-产出分析法

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和原则 :意义:1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2.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方法: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

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

政策合法化:是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化:是政策目标协调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是整个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统一协调的具体保障.决策过程的合法化:法定的决策程序在政策合法化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政策的法律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

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

行政系统决策程序 :法制部门的审查、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公布政策

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

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政策执行的作用:1.政策执行是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志3.政策执行结果是后续决策的基

本依据

政策执行的原则:1.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2.既要创造性地实施政策,又要正确地把握政策界限。

怎样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

1.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2.摸清实际情况。3.上情、下情有机结合。

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

对先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或修正。

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 :1.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2.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效果。3.再决策有利于后续政策的科

学制定。

政策执行手段种类及作用 : 1.行政手段,该手段容易做到协调统一,令行禁止;特别是解决一些特殊的、紧迫的、爆发性的问题,保证政策的顺利实行。2.法律手段,只有运用该手段,才能消除阻碍政策目标实现的各种干扰,保障政策执行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有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3.经济手段,运用改手段能充分调动人们执行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政策的效力,使目标得以实现。4.思想引导手段,使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地采取某种行为,即节

省人力物力且效果牢固而持久。

政策执行偏差地表现形式:

1.象征式政策执行2.附加式政策执行3.残缺式政策执行4.替代式政策执行5.观望式政策执行6.照搬式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 1)执行者的认识缺陷;2)执行者的利益驱使;3)执行者的管理缺陷;4)执行准备不充分;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 :1)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2)政策质量低劣;3)政策环境的变化;4)利益集团的压力;5)政治资源的不足;6)缺乏

健全的监督机制。

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1)政策问题的性质;2)政策问题的质量;3)执行机关的效能;4)政策对象的情况;5)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

政策问题的性质影响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表现再哪些方面:1)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2)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3)问题产生需要调解的行为量的大小。

衡量政策质量高低主要因素:1)政策的可行性程度;2)政策的合理性程度;

3)政策的合法化程度。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人和组织。

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应怎样:1)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2)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3)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4)较高的管理水平。

公共政策对象: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

公共政策对象具有一下特点:1)政策规定性;2)一定的能动性;3)受动

性;4)主观差异性。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心理环境。

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及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

目标的程度。

政策评估的作用: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3)政策评估是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源的认识基础;4)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5)政策评估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

路。

公共政策评估分类:从活动形式上分正式评估、非正式评估。从评估机构在活动中的地位分内部评估、外部评估。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分事

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政策效果的内涵包括:1)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2)政策非预期影响;3)与政策行为相关的环境的变化;4)投入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政策评估三个阶段: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实施阶段和评估总结阶段。

政策评估既要设立价值标准,也须设立实事标准。

政策评估实事标准包括:1)政策效率;2)政策效能;3)政策效益;4)回

应的充分性;5)执行力。

政策评估价值标准包括: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健康发展;3)社

会公正。

政策评估系统五个要素:评估者、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

法。

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4)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5)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6)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7)政策评估所需经费或取

不易;8)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

过程对比法: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评估采取前后的分析方法。

前后分析方法包括:“始-终”、“始-中”对比及“有-无”对比。“始-终”对比分析进一步划分为:1)“前-后”对比法;2)“投射-实施后”对比法;3)“控

制对象-试验对象”对比法;

价值分析:是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最低的政策成本,获取政策方案的最大功能。

价值分析法的内涵: 1)价值分析法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或取政策方案所能达到的最大功能;2)价值分析的核心内容是功能分析。3)价值分析的主要手段是充分调动政策研究、制定、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尽可能地提高政策的价值功能。

公共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和政策控制的和称,它由政策监督和政策控制等

功能活动所组成。

政策监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使预定的政策效果最大化。

政策监控的主要表现形式: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4)政党对政策的监控。5)利益集团对政党的监控。6)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

政策监督是指政策监控主体以一定的制度、法规为依据,对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总结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

政策监督由那几个方面构成: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2)各级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3)纪检、检查部门;4)审计、统计

部门;5)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等。

政策监督的内容:1)对政策制定的监督;2)对政策执行活动的监督;3)

对政策评估活动的监督。

公共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

正行为。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可以比较预期政策绩效与实际政策绩效之间的差距并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制定纠偏措施务求接近于达到乃至完全达到既定政策目

标。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持续、终结与周期

政策均衡及其特征: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的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足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其特征有如下几点:①政策均衡意味着社会力量对比的势均力敌。②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具有高度的合法性。③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体系内外的协调均衡④政策均衡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政策的持续及其原因: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政策持续的具体原因有如下几点:①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仍未解决。②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均衡。③目标具有长期性。④执政者的长期稳定。

政策调整的含义:政策调整是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对实施中的政策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补充、删减和修正。原因:①决策者的价值取向。②政策环境。③政策资源。内容:基本内容有政策补充、政策修正、政策终结。具体内容有主体调整、客体调整、目标调整、方案调整及关系调整。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是渐进

性的。

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终结不但意味着旧政策的结束,而且象征着新政策的开始。导致政策终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过评估认为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政策问题也已得到解决,政策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应该予以终止;二是经过评估发现政策存在的失误或局限使其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果继续执行将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必须予以终止。类型有功能、组织、政策、计划。方式有替代、合并、分解、缩减。政策终结的作用:①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②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③政策终结可以避免政策僵化。④政策终结可以促进政策优化。策略:①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②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③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④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⑤通过试探试点,避免矛盾激化。⑥终

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

影响政策终结的力量与因素:影响政策终结的力量和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政策终结的力量包括反对政策者、明智领导者、锐意改革者和政策评估者。二是阻碍政策终结的力量包括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受益者。

政策周期是指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过的一个循环。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三种类型为①阶段性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了一个周期;还表明新政策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了适应新情况对原政策加以修改或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②功能性政策周期,主要针对政策的执行阶段而言,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执行的政策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阶段,执行的政策的主流起着积极作用,但支流已经在发生副作用;第三阶段,政策的主流开始发挥副作用,可能有部分支流起着积极作用;第四阶段,执行的整个政策都在发挥着副作用,说明这时的政策应该予以终结而代之以新政策。③反复性政策周期,反复性政策周期是就一系列政策循环而言,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同样或相似的政策过程有规律的反复出现。反复性政策周期的存在从客观上说是由于政策主题或客体的周期性更迭变化。

政策周期研究的意义:(1)政策周期研究是完善政策科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2)政策周期研究是促进公共政策决策科学化的需要。(3)政策周期研究是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的需要。(4)政策周期研究是保障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需要。

第十章 公共政策的分析和预测

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1.从组织功能看,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这是其首要特征.2.从人员及其知识结构来看,是由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学者和前政治活动家,高级公务员组成的智囊型的群体.3.从体制构成来看,实行学科分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4.从组织运行来看,坚持研究.教学.开发.三位一体.5.从价值追求和道德要求来看,尤其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6.从组织环境来看,必须尽可能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宗旨: 改进政策制定,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最终目标.1.帮助决策者发现问题.确定目标2.为决策者拟制评估备选方案.3.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测和反馈.4.构建分析模型和相关理论,发现公共政策过程中诸因素这间的因果联系或相

关性.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类型:就其性质分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种类型.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体制:一是直线型,二是职能型,三是直线参谋型.四是双重领

导型.公共政策组织的作用:最主要的职能和作用是为决策者或掌权者服务,一方面是直接填补掌权者的职责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是间接起到政府职能作用,为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行服务.具体作用如下:1.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2.提供新的思想和观念.3.提供有关政策结果的信息.4.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5.可以通过制造舆论的方式来传播其思想和观点.政策分析是指政策分析人员和决策者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的选择和实施问题的解决,是在公共政策领域内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复杂社会过程.意义:1.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2.减少决策失误.3.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4.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政策分析的要素:问题.目标.方案.模型.评估标准.实施效果.环境.信息八个标准.政策分析的原则:民主化,系统性,协调性,多样

性,分合,预期性六大原则.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要处理好应然与必然,宏观与微观,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现实与未来这四大基本关系.系统分析的定义:是一种根据公共政策客观具有的系统特征,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以及系统与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货决策分析方法.特征:把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有内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即系统;重视所给定系统与外部系统以及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忽视对非计量因素的研究.内容: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和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三个方面.作用:帮助分析人员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政策系统;促使分析人员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特点;使人们能够预测未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引导分析人员从不同角度看待政策分析中的问题;有助于分析人员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现代定性分析方法的种类:价值分析,可行性分析,超理性分析,创造性分析,辨

证分析方法五种.可行性分析的内容:1.经济上的可行性;2.政治上的可行性;3.行政上的可行性;4.法律上的可行性;5.技术上的可行性.公共政策预测的含义:就是公共政策研究人员运用预测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已有的信息对未来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政策的需求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对未来产生影响的过程.公共政策预测的必要性:1.避免或减少政策失误;2.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3.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环境条件.公共政策预测的分类:1.按时间尺度,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测;2.按方法不同,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3.按功能和性质不同,分为目标性预测和探索性预测;4.按涉及范围,分为宏观,中观,微观政策预测.预测的方法:.1趋势外推法;2.专家评估法;3.模型预测法;4.动态分析法.公共政策咨询指的是咨询人员根据政策主体或对象的需要,以专门的知识,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和评估,客观地,独立地提供最佳的或几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为咨询者提供服务的活动.包括决策咨询和政策信息咨询.其作用是:1.帮助决策者准确地判断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2.帮助决策者科学地择定政策方案,并对政策方案的实施进行监控.3.有效地保证政策效果,减少

政策失误.决策咨询的必要性:1.充当决策者参谋和助手.2.充分发挥各种专家的作用,统观全局,增强政策应变能力.3.适应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决策的需要.4.公共决策民主化的需要.功能:研究咨询,参与决策,政策协调,培训人才的功能.特点:综合性,法制化,公共性,时效性,相对独立性五个特点.信息咨询的原则:准确全面,客观公正,最小努力,优势放大原则.功能:社会大脑功能.信息传播功能.决策支持功能.程序:主要包括政策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利

用和反馈五大步骤。考试大收集整理

1、简述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答:(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如管仲提出的“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如孟轲提出的“民贵君轻”、“政在得民”。(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如李悝主张的“尽地力”、“善平籴”。(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如商鞅认为“国待农耕而富,主待农战而尊”。(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如唐甄认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如老聃认为“道

常无为,而无不为”。

2、简述凯恩斯主义对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影响?

答: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及其被奉为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有如下影响:(1)公共政策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2)尽管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僚系统乘势不断扩充,但是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专门知识仍然大大地超出他们的知识领域,解决的办法一是吸收学者参与,二是实

行政策咨询。

3、简述拉斯韦尔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

答:(1)公共政策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2)其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4)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5)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6)它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4、简述阿尔蒙德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

答: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在两个方面对公共政策学做出了突出贡献:(1)它把政治系统过程、政治过程、政府过程、政策过程作为一个同一的过程来进行分析,从而使政策研究与政治学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有利于克服政策研究中的纯技术、纯操作主义倾向。(2)它把公共政策看作政治系统输出的产品,并将公共政策的功能概括为四种类型,即提取性功能、分配性功能、管制性功能

和象征性功能。

5、简述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

答:改革开放后,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成为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1)提出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2)党和政府各级领导部门及国务院各部委局都建立了从事政策研究的专门机构。(3)到90年代,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大学的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率先在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公共政策学单科或系列课程。

6、简述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所作的贡献?

答:(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一些误区;(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性性质和

实践性。

7、简述韦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贡献?

答:(1)他强烈地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甚至将社会科学称做文化科学。(2)韦伯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两个基本因素:动机和目标。(3)他提出了官僚制理想模型,并通过对官僚制组织结构的设计而探讨了合乎理性的、科学的决策模型。(4)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建树,主要就是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主张价值无涉。

8、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答:(1)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公共政策学是与个人选择相关联的学问,归根结底,它须以民主的政治体制为前提。(2)它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公共政策学追求政策的“合乎理性”,使用数学公式和实证性“数据”,以科学的方法论作为研究、分析的工具。(3)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当选择某一模型进行政策分析时,这个模型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明确的记录。(4)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融会了其他社会科学,具有新的学科体系。(5)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6)它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9、公共政策学的内涵是什么?

答:(1)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2)按照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3)研究内容包括国家、政府、政党每一项职能活动的行为规则、行动路线和行动方案。(4)研究活动具有鲜明功利性,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为研究目的。

10、研究政策系统应予重视哪几个突出问题?

答:(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第三篇:2010公共政策

2010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学科、专业名称:公共管理学科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社会保障专业

第四篇: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

现代政策科学产生时间、三大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及贡献:1.初级阶段:1951年(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政治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标志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该书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概念,指出“政策科学是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解决那些结构和关系都很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工具。”2.第二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德洛尔著《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适用》、《政策科学构想》,主要贡献:①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一些误区②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大力主张将这种方法引进公共政策学③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④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3.学科的近期发展阶段的进展:①课题选择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②方法论上的非科学化趋向③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公共政策学的特点:创立者拉斯韦尔揭示了公共政策学的特点(界定):①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②其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③它是一门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④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⑤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⑥它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公共政策学在第二个发展阶段上取得的成就:①方法论的多样性②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③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④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相对于具体科学和传统思维方式来说,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思维方式②决策科学的形成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行为科学的宗旨就是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以利于达到群体和组织预期的目的④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影响:公共政策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吸收学者参政,实行政策咨询。其结果,政策分析、政策咨询、政策评估开始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应运而生,催化了公共政策学的诞生。

第二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的定义: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

公共政策学的内涵:

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2、按照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这门学科在内容上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

4、具有鲜明的功利性。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也就是由公共组织、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制定的政策。

公共政策构成要素:

1、政策主体系统。

2、政策支持系统。

3、反馈系统。

公共政策学的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3、政策一般

公共政策学概念的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际概念

公共政策学中广为传播的模型主要有:

1、理性主义模型。

2、渐进主义模型。

3、规范最佳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

4、政治系统模型。

5、机构一制度模型。

6、集团模型。

7、精英模型。考 试 大

上下来去决策模型 是基于中国经验的决策模型

构建决策模型须借助于两种资源:第一是理论,特别是认识论和历史理论;第二是公共政策的经验认识论,政策的事实依据是客观事物,而认识客观事物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公共政策的四种功能:管制功能,调控功能,引导功能,分配功能

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一是大众传媒影响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二是大众传媒影响受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现实政策情形的认识;三是大众传媒有助于决策者迅速了解政策执行情况与后果,及时做出延续、调整还是终结某项政策的决定;四是大众传媒可通过影响政策对象的价值取向及其对现实世界的了解与认识,使他们通过选举投票、施加压力、游行示威、直接或间接抵制来持或反对某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第四章 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直接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领袖人物。间接主体:在野党、利益集团、选民。2)客体:(a)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b)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1)信息子系统: 2)咨询子系统:俗称“思想库”“智囊”,是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功能和作用:(a)提供预测研究;(b)帮助决策子系统发现问题,确定政策目标;(c)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d)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e)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估。

决策子系统:是中枢系统。基本特征:权威性和主导性。功能和作用:(a)确认政策问题;(b)明确政策目标;(c)组织政策方案设计;(d)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

执行子系统的功能:(a)为政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做准备;(b)有效地实施政策方案,包括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c)总结执行情况。

评估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a)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b)提供政策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的重要依据;(c)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

监控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a)根据公共政策的目标,确立具体的监控标准或指标,作为实施监控的依据;(b)对执行子系统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c)反馈执行情况。

反馈子系统的功能:(a)为决策子系统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b)客观、准确、灵敏、迅速地向决策子系统反映政策运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使后者能够根据所得信息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补充。(c)反馈子系统传输的信息也是对政策实施有效控制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佳手段。

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 1)国情与国策; 2)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3)国际环境(国际格局、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趋势)特点:(a)高度复杂性(b)巨大差异性(c)历史变异性。

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1)国家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a)国家纵向组织机构规定公共政策的层次;(b)国家横向组织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效力范围。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3)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制约着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

国家能力、治理能力、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1)国家能力决定公共政策的质量。2)治理能力对公共政策的挑战。3)政府能力是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基础。

政治体制、国家结构、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 1)政治体制与公共政策:(a)政治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b)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程度。(c)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d)政治体制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2)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

3)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

4)公共决策体制及其类型

5)决策者的素质与公共政策

政治结构与公共政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公民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1)作为政策对象的公民。2)作为政策主体的公民

公民影响公共决策的途径:(a)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问题,如宪法的修订等,采取全民公决的投票方式,直接进行决定。(b)用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公民自己选出的代表或制定、修改执行公共政策。(c)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反对某些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d)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集团的力量去影响政策。(e)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去影响政策结果。(f)某些公民还可以通过其知识活动为决策过程提供思想指导。(g)某些公民通过政治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1)公共利益的聚合与综合: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形式利益与内容利益。2)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

政策周期包括:政策制定、执行、监控、评估、终结。

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1)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问题、政策议程、政策分析 2)政策决定——政策选择、政策决定、政策宣示 3)政策实施——政策执行、政策结果、政策修正

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政策过程的理性化2)政策过程的专业化3)政策过程的科学化4)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公共选择的民主规则。

第五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公共政策问题: 公共问题范围最大.公共政策问题范围最小.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 :1.客观的社会事实;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与组织活动;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1.关联性;2.主观性和人为性;3.历史性与动态性.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因素:1从国内和国际的视角看;2.从客观和主观的视角看.公共问题的分析方法:(1).边界分析法,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包括饱和抽样,诱导性提问和边界估计.(2).多角度分析法是一种通过系统的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问题办法的分析方法,包括个人角度,组织角度,技术角度.(3).类别分析法,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包括五项原则,即实质的相关性,穷尽性,相互排斥性,一致性和层次分明性.(4).原因层次分析法,将政策问题科学的第一品格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须经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第二个品格在于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

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与功能

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所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的、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其内涵包括:第一,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第二,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第三,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第四,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第五,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第六,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公共政策的横向结构是由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三种形式构成。

公共政策的纵向结构是由中央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构成。

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涵盖与被涵盖、衍生与被衍生、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

元政策:又叫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基本政策: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部门政策: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政治性、阶级性、权威性、普遍性、预见性、目标取向性、稳定性与变动性

政策与理论的关系: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理论的内容影响和决定政策的内容,理论依据不同造成政策的基本差别。理论的正确与否,决定政策的成败。

政策与实践的关系: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

政策、实践、理论三者的关系:理论和政策同属观念形态,其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社会实践。但政策比理论更接近于实践,对实践的依赖更直接,与实践衔接更紧密。政策的理 理原因,和可行原因.(5).类比分析法,是旨在从类似的问题确认中推导出某种问题的成因,特质与类别的一种分析方法,包括人的类比,直接类比,符号类比和想象类比.(6).头脑风暴法,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包括组建团体,意见产出,意见评估和意见排序几个阶段.(7).假设分析法,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理论假设创造性的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包括确定厉害关系人,呈现假设,评比假设,汇集假设,综合假设几个阶段.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它包括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系统议程: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本质上是由较抽象的项目组成,概念和范围都很模糊;仅是整个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发生或提出阶段;所体现出来的都是众说纷纭的特点。政府议程: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本质上是由一些较具体的项目组成;处于政策问题认定的最后阶段;主旨在于最终认定与政策问题有关的种种事实.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1)该问题必须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受到密切注意;(2)至少也必须为社会大众所察觉,大多数人均认为有采取某种行动的必要;(3)这些问题必须是人们共同认为属于政府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应于适当注意的.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首先,与上述条件相对应的反向条件;其次,社群的价值规范和制度程序上的限制;最后,与对该问题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有一定关系.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 1)外在创始模型;(2)动员模型;(3)内在创始模型.第六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

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特征:(1)问题的针对性(2)未来的预期性.:

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1)紧扣政策目标.(2)规划多重方案(3)方案彼此独立(4)方案要有创新(5)方案切实可行.政策方案评估与择优的标准:(1)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2)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有关政策的目标;(3)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的少;(4)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的小;(5)政策实施的副作用尽可能的小.预测性评估的步骤 :方案调查 — 详细研究 — 进一步的分析— 试验性证实。预测性评估的依据理论假说,价值体系和分析方法.预测性评估的方法 德尔菲法 , 时间序列分析法 , 投入-产出分析法

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和原则 :意义:1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2.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方法: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

政策合法化:是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化:是政策目标协调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是整个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统一协调的具体保障.决策过程的合法化:法定的决策程序在政策合法化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政策的法律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

行政系统决策程序 :法制部门的审查、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公布政策。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政策执行的作用:1.政策执行是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志3.政策执行结果是后续决策的基本依据

政策执行的原则:1.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2.既要创造性地实施政策,又要正确地把握政策界限。

怎样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

1.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2.摸清实际情况。3.上情、下情有机结合。

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先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或修正。

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 :1.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2.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效果。3.再决策有利于后续政策的科学制定。

政策执行手段种类及作用 : 1.行政手段,该手段容易做到协调统一,令行禁止;特别是解决一些特殊的、紧迫的、爆发性的问题,保证政策的顺利实行。2.法律手段,只有运用该手段,才能消除阻碍政策目标实现的各种干扰,保障政策执行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有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3.经济手段,运用改手段能充分调动人们执行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政策的效力,使目标得以实现。4.思想引导手段,使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地采取某种行为,即节省人力物力且效果牢固而持久。

政策执行偏差地表现形式:

1.象征式政策执行2.附加式政策执行3.残缺式政策执行4.替代式政策执行5.观望式政策执行6.照搬式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 1)执行者的认识缺陷;2)执行者的利益驱使;3)执行者的管理缺陷;4)执行准备不充分;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 :1)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2)政策质量低劣;3)政策环境的变化;4)利益集团的压力;5)政治资源的不足;6)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1)政策问题的性质;2)政策问题的质量;3)执行机关的效能;4)政策对象的情况;5)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

政策问题的性质影响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表现再哪些方面:1)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2)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3)问题产生需要调解的行为量的大小。

衡量政策质量高低主要因素:1)政策的可行性程度;2)政策的合理性程度;3)政策度。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人和组织。

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应怎样:1)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2)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3)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4)较高的管理水平。

公共政策对象: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

公共政策对象具有一下特点:1)政策规定性;2)一定的能动性;3)受动性;4)主观差异性。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心理环境。

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及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政策评估的作用: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3)政策评估是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源的认识基础;4)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5)政策评估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公共政策评估分类:从活动形式上分正式评估、非正式评估。从评估机构在活动中的地位分内部评估、外部评估。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分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政策效果的内涵包括:1)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2)政策非预期影响;3)与政策行为相关的环境的变化;4)投入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政策评估三个阶段: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实施阶段和评估总结阶段。

政策评估既要设立价值标准,也须设立实事标准。

政策评估实事标准包括:1)政策效率;2)政策效能;3)政策效益;4)回应的充分性;5)执行力。

政策评估价值标准包括: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健康发展;3)社会公正。

政策评估系统五个要素:评估者、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

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4)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5)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6)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7)政策评估所需经费或取不易;8)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

过程对比法: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评估采取前后的分析方法。

前后分析方法包括:“始-终”、“始-中”对比及“有-无”对比。“始-终”对比分析进一步划分为:1)“前-后”对比法;2)“投射-实施后”对比法;3)“控制对象-试验对象”对比法;

价值分析:是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最低的政策成本,获取政策方案的最大功能。

价值分析法的内涵: 1)价值分析法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或取政策方案所能达到的最大功能;2)价值分析的核心内容是功能分析。3)价值分析的主要手段是充分调动政策研究、制定、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尽可能地提高政策的价值功能。

公共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和政策控制的和称,它由政策监督和政策控制等功能活动所组成。

政策监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使预定的政策效果最大化。

政策监控的主要表现形式: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4)政党对政策的监控。5)利益集团对政党的监控。6)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

政策监督是指政策监控主体以一定的制度、法规为依据,对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总结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

政策监督由那几个方面构成: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2)各级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3)纪检、检查部门;4)审计、统计部门;5)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等。

政策监督的内容:1)对政策制定的监督;2)对政策执行活动的监督;3)对政策评估活动的监督。

公共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行为。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可以比较预期政策绩效与实际政策绩效之间的差距并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制定纠偏措施务求接近于达到乃至完全达到既定政策目标。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持续、终结与周期

政策均衡及其特征: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的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足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其特征有如下几点:①政策均衡意味着社会力量对比的势均力敌。②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具有高度的合法性。③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体系内外的协调均衡④政策均衡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政策的持续及其原因: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政策持续的具体原因有如下几点:①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仍未解决。②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均衡。③目标具有长期性。④执政者的长期稳定。

政策调整的含义:政策调整是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对实施中的政策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补充、删减和修正。原因:①决策者的价值取向。②政策环境。③政策资源。内容:基本内容有政策补充、政策修正、政策终结。具体内容有主体调整、客体调整、目标调整、方案调整及关系调整。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是渐进性的。

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终结不但意味着旧政策的结束,而且象征着新政策的开始。导致政策终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过评估认为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政策问题也已得到解决,政策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止;二是经过评估发现政策存在的失误或局限使其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果继续执行将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必须予以终止。类型有功能、组织、政策、计划。方式有替代、合并、分解、缩减。政策终结的作用:①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②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③政策终结可以避免政策僵化。④政策终结可以促进政策优化。策略:①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②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③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④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⑤通过试探试点,避免矛盾激化。⑥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

影响政策终结的力量与因素:影响政策终结的力量和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政策终结的力量包括反对政策者、明智领导者、锐意改革者和政策评估者。二是阻碍政策终结的力量包括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受益者。

政策周期是指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过的一个循环。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三种类型为①阶段性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了一个周期;还表明新政策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了适应新情况对原政策加以修改或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②功能性政策周期,主要针对政策的执行阶段而言,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执行的政策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阶段,执行的政策的主流起着积极作用,但支流已经在发生副作用;第三阶段,政策的主流开始发挥副作用,可能有部分支流起着积极作用;第四阶段,执行的整个政策都在发挥着副作用,说明这时的政策应该予以终结而代之以新政策。③反复性政策周期,反复性政策周期是就一系列政策循环而言,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同样或相似的政策过程有规律的反复出现。反复性政策周期的存在从客观上说是由于政策主题或客体的周期性更迭变化。

政策周期研究的意义:(1)政策周期研究是完善政策科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2)政策周期研究是促进公共政策决策科学化的需要。(3)政策周期研究是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的需要。(4)政策周期研究是保障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需要。

第十章 公共政策的分析和预测

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1.从组织功能看,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这是其首要特征.2.从人员及其知识结构来看,是由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学者和前政治活动家,高级公务员组成的智囊型的群体.3.从体制构成来看,实行学科分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4.从组织运行来看,坚持研究.教学.开发.三位一体.5.从价值追求和道德要求来看,尤其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6.从组织环境来看,必须尽可能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宗旨: 改进政策制定,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最终目标.1.帮助决策者发现问题.确定目标2.为决策者拟制评估备选方案.3.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测和反馈.4.构建分析模型和相关理论,发现公共政策过程中诸因素这间的因果联系或相关性.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类型:就其性质分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种类型.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体制:一是直线型,二是职能型,三是直线参谋型.四是双重领导型.公共政策组织的作用:最主要的职能和作用是为决策者或掌权者服务,一方面是直接填补掌权者的职责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是间接起到政府职能作用,为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行服务.具体作用如下:1.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2.提供新的思想和观念.3.提供有关政策结果的信息.4.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5.可以通过制造舆论的方式来传播其思想和观点.政策分析是指政策分析人员和决策者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的选择和实施问题的解决,是在公共政策领域内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复杂社会过程.意义:1.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2.减少决策失误.3.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4.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政策分析的要素:问题.目标.方案.模型.评估标准.实施效果.环境.信息八个标准.政策分析的原则:民主化,系统性,协调性,多样性,分合,预期性六大原则.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要处理好应然与必然,宏观与微观,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现实与未来这四大基本关系.系统分析的定义:是一种根据公共政策客观具有的系统特征,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以及系统与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货决策分析方法.特征:把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有内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即系统;重视所给定系统与外部系统以及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忽视对非计量因素的研究.内容: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和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三个方面.作用:帮助分析人员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政策系统;促使分析人员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特点;使人们能够预测未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引导分析人员从不同角度看待政策分析中的问题;有助于分析人员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现代定性分析方法的种类:价值分析,可行性分析,超理性分析,创造性分析,辨证分析方法五种.可行性分析的内容:1.经济上的可行性;2.政治上的可行性;3.行政上的可行性;4.法律上的可行性;5.技术上的可行性.公共政策预测的含义:就是公共政策研究人员运用预测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已有的信息对未来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政策的需求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对未来产生影响的过程.公共政策预测的必要性:1.避免或减少政策失误;2.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3.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环境条件.公共政策预测的分类:1.按时间尺度,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测;2.按方法不同,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3.按功能和性质不同,分为目标性预测和探索性预测;4.按涉及范围,分为宏观,中观,微观政策预测.预测的方法:.1趋势外推法;2.专家评估法;3.模型预测法;4.动态分析法.公共政策咨询指的是咨询人员根据政策主体或对象的需要,以专门的知识,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和评估,客观地,独立地提供最佳的或几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为咨询者提供服务的活动.包括决策咨询和政策信息咨询.其作用是:1.帮助决策者准确地判断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2.帮助决策者科学地择定政策方案,并对政策方案的实施进行监控.3.有效地保证政策效果,减少政策失误.决策咨询的必要性:1.充当决策者参谋和助手.2.充分发挥各种专家的作用,统观全局,增强政策应变能力.3.适应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决策的需要.4.公共决策民主化的需要.功能:研究咨询,参与决策,政策协调,培训人才的功能.特点:综合性,法制化,公共性,时效性,相对独立性五个特点.信息咨询的原则:准确全面,客观公正,最小努力,优势放大原则.功能:社会大脑功能.信息传播功能.决策支持功能.程序:主要包括政策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利用和反馈五大步骤

第五篇:公共政策学

第二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的定义: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

公共政策学的内涵:

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2、按照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这门学科在内容上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

4、具有鲜明的功利性。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也就是由公共组织、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制定的政策。

公共政策构成要素:

1、政策主体系统。

2、政策支持系统。

3、反馈系统。

公共政策学的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3、政策一般

公共政策学概念的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际概念

公共政策学中广为传播的模型主要有:

1、理性主义模型。

2、渐进主义模型。

3、规范最佳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

4、政治系统模型。

5、机构一制度模型。

6、集团模型。

7、精英模型。考 试 大

上下来去决策模型 是基于中国经验的决策模型

构建决策模型须借助于两种资源:第一是理论,特别是认识论和历史理论;第二是公共政策的经验认识

科学的第一品格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须经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第二个品格在于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

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与功能

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所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的、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其内涵包括:第一,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第二,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第三,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第四,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第五,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第六,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公共政策的横向结构是由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三种形式构成。

公共政策的纵向结构是由中央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构成。

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涵盖与被涵盖、衍生与被衍生、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

元政策:又叫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基本政策: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部门政策: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政治性、阶级性、权威性、普遍性、预见性、目标取向性、稳定性与变动性

政策与理论的关系: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理论的内容影响和决定政策的内容,理论依据不同造成政策的基本差别。理论的正确与否,决定政策的成败。

政策与实践的关系: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

政策、实践、理论三者的关系:理论和政策同属观念形态,其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社会实践。但政策比理论更接近于实践,对实践的依赖更直接,与实践衔接更紧密。政策的理念依据是理论,政策的事实依据是客观事物,而认识客观事物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公共政策的四种功能:管制功能,调控功能,引导功能,分配功能

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一是大众传媒影响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二是大众传媒影响受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现实政策情形的认识;三是大众传媒有助于决策者迅速了解政策执行情况与后果,及时做出延续、调整还是终结某项政策的决定;四是大众传媒可通过影响政策对象的价值取向及其对现实世界的了解与认识,使他们通过选举投票、施加压力、游行示威、直接或间接抵制来持或反对某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第四章 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直接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领袖人物。间接主体:在野党、利益集团、选民。2)客体:(a)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b)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1)信息子系统: 2)咨询子系统:俗称“思想库”“智囊”,是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功能和作用:(a)提供预测研究;(b)帮助决策子系统发现问题,确定政策目标;(c)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d)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e)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估。

决策子系统:是中枢系统。基本特征:权威性和主导性。功能和作用:(a)确认政策问题;(b)明确政策目标;(c)组织政策方案设计;(d)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

执行子系统的功能:(a)为政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做准备;(b)有效地实施政策方案,包括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c)总结执行情况。

评估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a)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b)提供政策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的重要依据;(c)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

监控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a)根据公共政策的目标,确立具体的监控标准或指标,作为 2 实施监控的依据;(b)对执行子系统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c)反馈执行情况。

反馈子系统的功能:(a)为决策子系统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b)客观、准确、灵敏、迅速地向决策子系统反映政策运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使后者能够根据所得信息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补充。(c)反馈子系统传输的信息也是对政策实施有效控制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佳手段。

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 1)国情与国策; 2)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3)国际环境(国际格局、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趋势)特点:(a)高度复杂性(b)巨大差异性(c)历史变异性。

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1)国家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a)国家纵向组织机构规定公共政策的层次;(b)国家横向组织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效力范围。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3)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制约着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

国家能力、治理能力、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1)国家能力决定公共政策的质量。2)治理能力对公共政策的挑战。3)政府能力是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基础。

政治体制、国家结构、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 1)政治体制与公共政策:(a)政治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b)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程度。(c)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d)政治体制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2)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

3)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

4)公共决策体制及其类型

5)决策者的素质与公共政策

政治结构与公共政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公民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1)作为政策对象的公民。2)作为政策主体的公民

公民影响公共决策的途径:(a)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问题,如宪法的修订等,采取全民公决的投票方式,直接进行决定。(b)用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公民自己选出的代表或制定、修改执行公共政策。(c)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反对某些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d)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集团的力量去影响政策。(e)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去影响政策结果。(f)某些公民还可以通过其知识活动为决策过程提供思想指导。(g)某些公民通过政治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1)公共利益的聚合与综合: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形式利益与内容利益。2)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

政策周期包括:政策制定、执行、监控、评估、终结。

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1)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问题、政策议程、政策分析 2)政策决定——政策选择、政策决定、政策宣示 3)政策实施——政策执行、政策结果、政策修正

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政策过程的理性化2)政策过程的专业化3)政策过程的科学化4)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公共选择的民主规则。

第五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公共政策问题: 公共问题范围最大.公共政策问题范围最小.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 :1.客观的社会事实;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与组织活动;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1.关联性;2.主观性和人为性;3.历史性与动态性.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因素:1从国内和国际的视角看;2.从客观和主观的视角看.公共问题的分析方法:(1).边界分析法,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包括饱和抽样,诱导性提问和边界估计.(2).多角度分析法是一种通过系统的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问题办法的分析方法,包括个人角度,组织角度,技术角度.(3).类别分析法,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包括五项原则,即实质的相关性,穷尽性,相互排斥性,一致性和层次分明性.(4).原因层次分析法,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行原因.(5).类比分析法,是旨在从类似的问题确认中推导出某种问题的成因,特质与类别的一种分析方法,包括人的类比,直接类比,符号类比和想象类比.(6).头脑风暴法,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包括组建团体,意见产出,意见评估和意见排序几个阶段.(7).假设分析法,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理论假设创造性的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包括确定厉害关系人,呈现假设,评比假设,汇集假设,综合假设几个阶段.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它包括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系统议程: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本质上是由较抽象的项目组成,概念和范围都很模糊;仅是整个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发生或提出阶段;所体现出来的都是众说纷纭的特点。政府议程: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本质上是由一些较具体的项目组成;处于政策问题认定的最后阶段;主旨在于最终认定与政策问题有关的种种事

实.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1)该问题必须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受到密切注意;(2)至少也必须为社会大众所察觉,大多数人均认为有采取某种行动的必要;(3)这些问题必须是人们共同认为属于

政府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应于适当注意的.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首先,与上述条件相对应的反向条件;其次,社群的价值规范和制度程序上的限制;最后,与对该问题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有一定关系.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 1)外在创始模型;(2)动员模型;(3)内在创始模型.第六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

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 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特征:(1)问题的针对性(2)未来的预期性.:

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1)紧扣政策目标.(2)规划多重方案(3)方案彼此独立(4)方案要有创新(5)方案切实可行.政策方案评估与择优的标准:(1)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2)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有关政策的目标;(3)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的少;(4)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的小;(5)政策实施的副作用尽可能的小.预测性评估的步骤 :方案调查 — 详细研究 — 进一步的分析— 试验性证实。预测性评估的依据理论假说,价值体系和分析方法.预测性评估的方法 德尔菲法 , 时间序列分析法 , 投入-产出分析法

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和原则 :意义:1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2.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方法: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

政策合法化:是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化:是政策目标协调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是整个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统一协调的具体保障.决策过程的合法化:法定的决策程序在政策合法化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政策的法律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

行政系统决策程序 :法制部门的审查、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公布政策。

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政策执行的作用:1.政策执行是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志3.政策执行结果是后续决策的基本依据

政策执行的原则:1.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2.既要创造性地实施政策,又要正确地把握政策界限。

怎样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

1.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2.摸清实际情况。3.上情、下情有机结合。

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先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或修正。

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 :1.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2.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效果。3.再决策有利于后续政策的科学制定。

政策执行手段种类及作用 : 1.行政手段,该手段容易做到协调统一,令行禁止;特别是解 5 决一些特殊的、紧迫的、爆发性的问题,保证政策的顺利实行。2.法律手段,只有运用该手段,才能消除阻碍政策目标实现的各种干扰,保障政策执行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有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3.经济手段,运用改手段能充分调动人们执行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政策的效力,使目标得以实现。4.思想引导手段,使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地采取某种行为,即节省人力物力且效果牢固而持久。

政策执行偏差地表现形式:

1.象征式政策执行2.附加式政策执行3.残缺式政策执行4.替代式政策执行5.观望式政策执行6.照搬式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 1)执行者的认识缺陷;2)执行者的利益驱使;3)执行者的管理缺陷;4)执行准备不充分;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 :1)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2)政策质量低劣;3)政策环境的变化;4)利益集团的压力;5)政治资源的不足;6)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1)政策问题的性质;2)政策问题的质量;3)执行机关的效能;4)政策对象的情况;5)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

政策问题的性质影响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表现再哪些方面:1)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2)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3)问题产生需要调解的行为量的大小。

衡量政策质量高低主要因素:1)政策的可行性程度;2)政策的合理性程度;3)政策的合法化程度。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人和组织。

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应怎样:1)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2)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3)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4)较高的管理水平。

公共政策对象: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

公共政策对象具有一下特点:1)政策规定性;2)一定的能动性;3)受动性;4)主观差异性。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心理环境。

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及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政策评估的作用: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3)政策评估是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源的认识基础;4)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5)政策评估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公共政策评估分类:从活动形式上分正式评估、非正式评估。从评估机构在活动中的地位 6 分内部评估、外部评估。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分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政策效果的内涵包括:1)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2)政策非预期影响;3)与政策行为相关的环境的变化;4)投入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政策评估三个阶段: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实施阶段和评估总结阶段。

政策评估既要设立价值标准,也须设立实事标准。

政策评估实事标准包括:1)政策效率;2)政策效能;3)政策效益;4)回应的充分性;5)执行力。

政策评估价值标准包括: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健康发展;3)社会公正。

政策评估系统五个要素:评估者、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

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4)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5)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6)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7)政策评估所需经费或取不易;8)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

过程对比法: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评估采取前后的分析方法。

前后分析方法包括:“始-终”、“始-中”对比及“有-无”对比。“始-终”对比分析进一步划分为:1)“前-后”对比法;2)“投射-实施后”对比法;3)“控制对象-试验对象”对比法;

价值分析:是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最低的政策成本,获取政策方案的最大功能。

价值分析法的内涵: 1)价值分析法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或取政策方案所能达到的最大功能;2)价值分析的核心内容是功能分析。3)价值分析的主要手段是充分调动政策研究、制定、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尽可能地提高政策的价值功能。

公共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和政策控制的和称,它由政策监督和政策控制等功能活动所组成。

政策监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使预定的政策效果最大化。

政策监控的主要表现形式: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4)政党对政策的监控。5)利益集团对政党的监控。6)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

政策监督是指政策监控主体以一定的制度、法规为依据,对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总结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

政策监督由那几个方面构成: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2)各级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3)纪检、检查部门;4)审计、统计部门;5)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等。

政策监督的内容:1)对政策制定的监督;2)对政策执行活动的监督;3)对政策评估活动的监督。

公共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行为。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可以比较预期政策绩效与实际政策绩效之间的差距并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制定纠偏措施务求接近于达到乃至完全达到既定政策目标。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持续、终结与周期

政策均衡及其特征: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的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足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其特征有如下几点:①政策均衡意味着社会力量对比的势均力敌。②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具有高度的合法性。③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体系内外的协调均衡④政策均衡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政策的持续及其原因: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政策持续的具体原因有如下几点:①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仍未解决。②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均衡。③目标具有长期性。④执政者的长期稳定。

政策调整的含义:政策调整是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对实施中的政策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补充、删减和修正。原因:①决策者的价值取向。②政策环境。③政策资源。内容:基本内容有政策补充、政策修正、政策终结。具体内容有主体调整、客体调整、目标调整、方案调整及关系调整。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是渐进性的。

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终结不但意味着旧政策的结束,而且象征着新政策的开始。导致政策终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过评估认为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政策问题也已得到解决,政策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应该予以终止;二是经过评估发现政策存在的失误或局限使其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果继续执行将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必须予以终止。类型有功能、组织、政策、计划。方式有替代、合并、分解、缩减。政策终结的作用:①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②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③政策终结可以避免政策僵化。④政策终结可以促进政策优化。策略:①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②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③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④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⑤通过试探试点,避免矛盾激化。⑥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

影响政策终结的力量与因素:影响政策终结的力量和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政策终结的力量包括反对政策者、明智领导者、锐意改革者和政策评估者。二是阻碍政策终结的力量包括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受益者。

政策周期是指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过的一个循环。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三种类型为①阶段性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 8 几个阶段后形成了一个周期;还表明新政策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了适应新情况对原政策加以修改或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②功能性政策周期,主要针对政策的执行阶段而言,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执行的政策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阶段,执行的政策的主流起着积极作用,但支流已经在发生副作用;第三阶段,政策的主流开始发挥副作用,可能有部分支流起着积极作用;第四阶段,执行的整个政策都在发挥着副作用,说明这时的政策应该予以终结而代之以新政策。③反复性政策周期,反复性政策周期是就一系列政策循环而言,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同样或相似的政策过程有规律的反复出现。反复性政策周期的存在从客观上说是由于政策主题或客体的周期性更迭变化。

政策周期研究的意义:(1)政策周期研究是完善政策科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2)政策周期研究是促进公共政策决策科学化的需要。(3)政策周期研究是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的需要。(4)政策周期研究是保障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需要。

第十章 公共政策的分析和预测

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1.从组织功能看,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这是其首要特征.2.从人员及其知识结构来看,是由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学者和前政治活动家,高级公务员组成的智囊型的群体.3.从体制构成来看,实行学科分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4.从组织运行来看,坚持研究.教学.开发.三位一体.5.从价值追求和道德要求来看,尤其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6.从组织环境来看,必须尽可能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宗旨: 改进政策制定,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最终目标.1.帮助决策者发现问题.确定目标2.为决策者拟制评估备选方案.3.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测和反馈.4.构建分析模型和相关理论,发现公共政策过程中诸因素这间的因果联系或相关性.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类型:就其性质分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种类型.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体制:一是直线型,二是职能型,三是直线参谋型.四是双重领导型.公共政策组织的作用:最主要的职能和作用是为决策者或掌权者服务,一方面是直接填补掌权者的职责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是间接起到政府职能作用,为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行服务.具体作用如下:1.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2.提供新的思想和观念.3.提供有关政策结果的信息.4.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5.可以通过制造舆论的方式来传播其思想和观点.政策分析是指政策分析人员和决策者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的选择和实施问题的解决,是在公共政策领域内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复杂社会过程.意义:1.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2.减少决策失误.3.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4.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政策分析的要素:问题.目标.方案.模型.评估标准.实施效果.环境.信息八个标准.政策分析的原则:民主化,系统性,协调性,多样性,分合,预期性六大原则.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要处理好应然与必然,宏观与微观,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9 现实与未来这四大基本关系.系统分析的定义:是一种根据公共政策客观具有的系统特征,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以及系统与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货决策分析方法.特征:把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有内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即系统;重视所给定系统与外部系统以及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忽视对非计量因素的研究.内容: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和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三个方面.作用:帮助分析人员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政策系统;促使分析人员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特点;使人们能够预测未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引导分析人员从不同角度看待政策分析中的问题;有助于分析人员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现代定性分析方法的种类:价值分析,可行性分析,超理性分析,创造性分析,辨证分析方法五种.可行性分析的内容:1.经济上的可行性;2.政治上的可行性;3.行政上的可行性;4.法律上的可行性;5.技术上的可行性.公共政策预测的含义:就是公共政策研究人员运用预测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已有的信息对未来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政策的需求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对未来产生影响的过程.公共政策预测的必要性:1.避免或减少政策失误;2.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3.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环境条件.公共政策预测的分类:1.按时间尺度,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测;2.按方法不同,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3.按功能和性质不同,分为目标性预测和探索性预测;4.按涉及范围,分为宏观,中观,微观政策预测.预测的方法:.1趋势外推法;2.专家评估法;3.模型预测法;4.动态分析法.公共政策咨询指的是咨询人员根据政策主体或对象的需要,以专门的知识,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和评估,客观地,独立地提供最佳的或几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为咨询者提供服务的活动.包括决策咨询和政策信息咨询.其作用是:1.帮助决策者准确地判断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2.帮助决策者科学地择定政策方案,并对政策方案的实施进行监控.3.有效地保证政策效果,减少政策失误.决策咨询的必要性:1.充当决策者参谋和助手.2.充分发挥各种专家的作用,统观全局,增强政策应变能力.3.适应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决策的需要.4.公共决策民主化的需要.功能:研究咨询,参与决策,政策协调,培训人才的功能.特点:综合性,法制化,公共性,时效性,相对独立性五个特点.信息咨询的原则:准确全面,客观公正,最小努力,优势放大原则.功能:社会大脑功能.信息传播功能.决策支持功能.程序:主要包括政策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利用和反馈五大步骤。

下载公共政策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政策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政策学论文

    对计划生育的延伸—“二胎”政策的认识 魏华倩 1217422012 12劳动与社会保障 一.问题情境: 起初计划生育建立是有原因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始终是我......

    公共政策 论文

    公共性视野下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班级 姓名指导教师摘要:公共政策天生的“公共性”和大众传媒本质的“公共性”,使两者有了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大众传媒既受到公共政策的......

    公共政策A卷(本站推荐)

    一、试分析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的区别与联系 一般认为,公共政策议程的阶段可以分为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两个互相关联的议程阶段。公众议程,指某个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普遍......

    公共政策(五篇范文)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背景材料◆ 2003年8月15-16日,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分析了就业和再就业形势,对做好再就业工作进行了部署。中共中央总书记、国......

    最新公共政策论文

    “三农”问题的剖析与政策及其几点建议 教育学院 运动训练101班级 刘伟 学号6201410019 上课时间周日晚9 10 11 节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公共政策参考书

    《公共政策分析》 (任课教师:陈振明) 1.[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著. 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孙兰英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美]威廉·N·邓恩著.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公共政策 201104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

    例一、 天津全面推行节水措施 案情介绍 天津市近日起全面采取节水措施对市民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水资源再利用和水源保护等做出具体规 定。 居民生活用水实行定额管理每户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