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史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16:3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史》。

第一篇:浅谈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史

浅谈英国政治发展史

1/ 12

提纲展示∶

封建君主制度

一.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贵族民主制(5—11世纪)

(一)英吉利统一国家的形成

(二)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政治制度

二.封建集权君主制(11—12世纪)

(一)集权君主制的建立

(二)集权君主制的巩固

(三)亨利二世改革与集权君主制的发展

三.等级—代议君主制(13-15世纪)

(一)议会的产生

(一)议会的早期发展

(三)早期议会政治的失败与等级—代议君主制

四.都铎王朝专制君主制(16世纪)

(一)专制王权的建立

2/ 12

(二)王权与议会

五.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演进

(一)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三)两党制的形成3/ 12

浅谈英国政治发展史

一.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贵族民主制

(一)英吉利统一国家的形成(5-11世纪)

从公元5世纪中叶,正处在原始社会解体阶段的3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入侵不列颠,形成若干小国争雄称霸长达近300年。公元597年罗马教廷派遣奥古斯丁到不列颠的肯特王国传教, 此后,不列颠的许多居民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基督教的传播统一了大多数不列颠居民的宗教信仰,成为凝聚不列颠人思想的纽带。9世纪中叶,不列颠人联合打击丹麦人入侵,公元871年5月,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率军在爱丁顿与丹麦人展开激战,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丹麦人退居北英格兰。为此,阿尔弗雷德被英格兰人公认为领袖。阿尔弗雷德死后,几代继任者征伐不止,终于在10世纪中叶赶走了丹麦人,并迫使威尔士人和苏格兰人称臣,威塞克斯国王成了整个不列颠的统治者,英吉利统一国家终于形成。

(二)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政治制度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是不列颠国家产生和统一形成时期。此前,盎格鲁—撒克逊人正处在原始社会解体阶段,建国之后,人们的思想冲破氏族观念,出现了阶级,以往的氏族民众会议也不复存在。然而,由于受原始社会氏族军事首领公选制的影响,在新国家中产生了特有的中央机构,即“贤人会议”“贤人会议”的成员主要是教士、贵族和地方

4/ 12

官员,会议由国王主持,会期不定。“贤人会议”职权范围广泛,他们与国王共同商讨国家税收、外交、防务和分封等重大决策问题。此外,“贤人会议”也是国家的最高法庭,有权审理各种讼案,包括涉及王室和达官显贵的要案。可见“贤人会议”作为民主性机构,它拥有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它不仅是国王的助手,又能制约国王。

在地方形成了以郡、区、村3级管理为主,城镇为辅的半自治性的管理制度。郡政府是半自治式的非常设的地方会议,每年开两次会,出席者主要是社会上层人士和大小土地所有者。郡政府职权广泛,主要负责贯彻国王命令,维持地方治安和管理地方公务,但更主要的是为国王管理税务,行使司法等职能。

由于历史的原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使英格兰人跨越了野蛮的奴隶制社会阶段,并很快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他们带着原始社会末期极为珍贵的民主制的遗产,适应着社会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国王与社会上层人物共同行使国家权力,并形成了以郡、区、村为主,城镇为铺的半自治性的地方行政和司法管理体系,在地方政权中也充分体现了贵族民主制的特点。

二.封建集权君主制(11—12世纪)

(一)集权君主制的建立

威廉一世时期是集权君主制的奠基时期。威廉一世取消了中央政府中享有较大政治权力的贤人会议,建立了国王法庭,俗称大会议。在当时

5/ 12

欧洲其他国家中,国王法庭是一种封建机构,完全由国王直属封臣组成。就职能而言,大会议除进行司法审判、处理封建主个人之间的封建利益冲突外,还为国王提供咨询、商讨国是、议决重大政策,行 使立法和行政管理权。在每一次大会议上,威廉都要重复加冕仪式,以强化王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

在军事上,由于全国大大小小的教俗封建主都与国王建立了封君封臣关系,都负有为国王提供骑士的军事义务,因此一旦需要,威廉一世能够集合起一支多达4200名骑士的封建军队。威廉一世还享有征调民军的权利,还可以命令教会,;未经国王批准,宗教会议制定的任何法律均告无效;宗教法庭不得审判王室官员和男爵,不得将他们开除教籍,不得对他们施行宗教酷刑。通过以上措施,威廉一世建立起当时欧 洲最强大的封建王权。

(二)集权君主制的巩固

诺曼王朝后期特别是亨利一世时期,英国王权又通过多种措施进一步巩固了集权君主制。第一,严厉打击贵族和教会分裂势力。第二,改组中央政府,强化国家机器。第三,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第四,对特殊地区实行特殊统治制度。第五,扩大国王司法权。集权君主制进一步巩固。

(三)亨利二世改革与集权君主制的发展

亨利二世时期是英国封建集权君主制的发展时期。1154年,亨利二世在19年的王位继承战争结束之后登上王位。他首先重建了一度瘫痪

6/ 12 的中央政府,然后通过多方面改革,从制度上发展了集权君主制。在政治上,亨利二世继承了亨利一世的衣钵,注重从中小贵族中选任各级官吏。他完善了大法官厅、财务署等中央官僚机构,在威斯敏斯特王宫建立了政治统治中心。在财政上,亨利二世除加强王室地产管理、保证地租和封建捐税的严格征收外,又建立了国家直接税制。在军事上,亨利二世取消了封建骑士军队,建立了雇佣军制和民兵制。在司法上,亨利二世建立了巡回审判和陪审制,加强了司法的中央集权。亨利二世的上述各项改革从制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三.等级—代议君主制(13-15世纪)

(一)议会的产生

1215 年,为了反抗国王的过分的税收,贵族们发动起义,迫使国王签订了英国史上有名的《大宪章》。但是亨利三世即位后拒绝了《大宪章》,于是贵族们又开始起来与国王斗争。1258 年在牛津召开了一次称为“国会”的议会,它首次提出了政府主要大臣要对委员会而非国王负责以及定期召开议会的原则。由于牛津国会把全部权力都交给了封建大贵族,引起了市民、骑士和自由土地占有者的不满,为了争取这些人的支持,叛乱贵族西门.德.孟福尔于 1265年召开了由贵族、市民和市民参加的等级会议,其被称为英国议会的开端。

(二)议会的发展

1272 年爱德华一世召开了史称“模范国会”的会议,它标志着议会

7/ 12

三个阶层的代表数额由不稳定趋于相对稳定。到了 15 世纪,英国的国会获得了真正的立法权。

(三)早期议会政治的失败与等级—代议君主制

从 13 世纪到 15 世纪,表面看起来权力一直在向着制约国王权力 议会方向转移,但是国王仍然掌有有着实际性的决定权。国会只有在 国王需要的时候才召开。“在亨利七世统治的 24 年中,国会只召开了七次,伊丽莎白一世在世的 45 年中,国会只召开了 10次,即使仅有的几次国会也完全成了王权的工具”。因此处于封建时代的国会总体上讲是封建王权的附属机构,只有当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排除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之后,国会才有可能真正的转变为资产接的的代议机构。

四.都铎王朝的专制君主制

(一)专制王权的建立及巩固

都铎王朝的创建人亨利七世以兰开斯特王室支裔夺得王位,上承长期战乱之余,登位以后又屡次受到争位者的挑战,根基很不牢固。他对抗命的贵族采取无情镇压和利禄收买两手,终于扑灭了玫瑰战争的余烬,收得统一英格兰之功,为都铎王朝历时百余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亨利八世即位时都铎王朝已经巩固。在他统治期间最大的成就是埃尔顿所提出而为许多学者所接受的“亨利革命”。这个“革命”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宗教改革,另一是政府改革。宗教改革使英国摆脱罗马教

8/ 12

皇的控制,使英王成为安立甘教会的首脑,此后英王身兼国家和宗教的首领。亨利八世死,经过爱德华六世和玛丽两朝的中衰后,伊丽莎白继位进一步发展了专制王权。

(二)王权与议会

十六世纪是英国议会发展的重要时期。议会制度是英国历史上独具的特点,议会对于都铎王朝专制制度的加强,起了重要作用。在都铎王朝以前,议会已存在二百余年,但它主要是一个批准征税和审理重大司法案件的非常设机构,以由教俗贵族组成的上院为主体,而由骑士和城市代表组成的下院则居于从属地位。英国宗教改革开始后,议会本身发生重大变化。“宗教改革议会”给予王权以巨大支持,并从王权获得许多权利。此后议会成为具有权威的立法机构。

五.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演进

(一)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529年宗教改革开始后,人们争取民主的呼声越来越大。1640-1642年议会斗争:资产阶级、新贵族控制下的下议会要求限制王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查理一世为了筹划军费,镇压起义,被迫于1640年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利用议会同国王进行斗争,起草了《大抗议书》,抨击查理一世暴政,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取消国王的专卖权,监督国王和大臣的活动。查理一世拒绝接受《大抗议书》,最终和议会决裂。

9/ 12

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组织王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1643年,克伦威尔前往英格兰东部,募集了一支主要由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的骑兵,在马斯顿荒原战役(1644.7),纳西比战役(1645)等战役中屡次击溃王党军。内战结束后,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处死。英吉利共和国时代开始。

1653年4月30日,克伦威尔发动政变,解散议会。12月16日,他正式宣布自己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1649年占)的“护国主”,英吉利共和国时代结束,以克伦威尔的个人军事独裁为特色的护国政体时期开始。1658年,克伦威尔病逝。英国重新进入混乱时期。1660年,斯图亚特封建王朝(查理二世)复辟,他们推行反动政策,实行血腥报复,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1688年,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与托利党人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时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女婿威廉(后来的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回国执政,发动宫廷政变,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统治,这次政变没有流血而获得成功,因此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英国的内阁最早是由中世纪后期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当时即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1694年,威廉三世从支持他的辉格党中任命枢密院成员,组成辉格党内阁。但当时辉格党在议会中并不占多数。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因不通英语,逐

10/ 12

渐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R.沃尔波尔取代国王而成为内阁首脑。沃尔波尔内阁是英国第1届正规内阁。1937年通过了《国王大臣法》,使内阁的名称和首相的职位有了成文的法律根据。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1784年,W.皮特(小)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乃继续任职。他的作法也成为惯例。到19世纪中期,议会、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责任内阁制最后形成。

(三)两党制的形成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在议会内部形成了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1679年,议会就詹姆斯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世)王位继承权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反对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继承权的议员们被政敌斥为辉格(苏格兰强盗),赞成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继承权的议员们则被对方骂作托利(爱尔兰信仰天主教的歹徒)。以后两派逐渐以此自称,形成两个政治派别。辉格党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主张限制主权,提高议会权力;托利党代表地主贵族利益,维护君主特权。

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英国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变化,形成了代表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商人利益的保守势力与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改革势力。前者以土地贵族为核心,在原托利党的基础上组成保守党;后者以热心

11/ 12

于自由贸易的工厂主为核心,在原辉格党的基础上组成自由党。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人队伍的不断壮大,工党崛起。从1924年开始,工党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到80年代末,英国除保守党和工党两大政党外,还有社会自由民主党、社会民主党、英国共产党、合作党、威尔士民族党、苏格兰民族党、民族阵线以及英国革命共产主义同盟等。

参考文献:

(1)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2)施雪华《当代各国政治体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3)王荣堂.《略论英国议会的起源》.史学月刊.1983年四月(4)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5)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 12

第二篇:英国风景画发展史(推荐)

英国风景画发展史

欧洲的风景画经过了17世纪、18世纪的独立成科和初步繁荣,到19世纪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并走向了高度成熟。而英国风景画是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后期英国美术流派之一.1746年,一直创作肖像画的英国画家理查德•威尔逊首先开始对自然风景产生兴趣,并大量体现在其作品上.威尔逊因此被称为英国风景画之父.当威尔士画家理查德•威尔逊(1713/1714~1782)在17世纪50年代旅行到罗马的时候,法国风景画家约瑟夫•温耐特表达了这样的惊异:一位有这样能力的风景画家应该致力于肖像画上。威尔逊从这个评价中振作起来,放弃了在肖像画中或许赢利的交易,完全献身于风景画。他赤贫而死,但是他的奇怪和对克劳德模式视角的启发性的使用,即使在今天也是英国人购买的18世纪欧式建筑风景画艺术的标志,而且是英国对于土地的复杂态度的可见的形式。

威尔逊的《西塞罗和两个朋友——安提克斯和奎因特斯,在他的阿皮纳姆别墅》唤起使英国有土地的贵族高兴的土地神。虽然这个地形与他家乡威尔士有一定的联系,但威尔逊直接依据确定劳德•洛兰的《圣•乔治和龙的风景》来展示自然和人的和谐观念。1770年,当威尔子逊在伦敦皇家学院展出他的绘画时,他在附属目录中包含一段来自西塞罗的《法令》的摘引。其中,西塞罗的朋友安提克斯把这个地方称为“美味的撤退”,西塞罗评价说,在这里他发现了理想的地方做“不能打扰的思考,或者不能打扰的阅读和写作。”这幅画的宁静的风光把古代世界作为与18世纪英国绅士非常敬重的造诣深厚的作家和政治家的灵魂平静和谐的、神圣优雅的产物唤起。

理查德·威尔逊《阿尔巴诺湖与附近的城堡》

18世纪末英国成立了“水彩画家协会”,聚集了一大批探索水彩风景画的画家,其中就包括著名画家J•克罗姆、T•格尔丁和R•P•博宁顿。19世纪,英国风景画进入黄金时代,它的成就对西方美术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它又出现了许多分支画派.其中诺威奇画派的老约翰•克罗姆和约翰•塞尔•科特曼受英国画家托马斯•盖因斯堡和一些荷兰风景画家的启迪,在诺威奇创建了诺威奇美术家协会,为英国风景画的鼎盛作出贡献.19世纪初叶,真正使英国风景画摆脱荷兰、法国或意大利绘画影响而走上自己独立道路的人是约翰•康斯特布尔和约翰•马罗德•威廉•透纳.而在19世纪,他们是英国风景画以油画的成就最富有影响力,成就最高的画家。

英国水彩画进入十九世纪时达到了繁荣时期,名家倍出,不少画家成为十九世纪画坛有相当影响的人物,透纳是群星中光彩耀人的一面旗帜。这位给予欧洲绘画艺术巨大影响的风景画家,在英国水彩画历史上可称之为泰斗和巨星。他的水彩画成就使英国水彩画的黄金时代达到了顶峰。泰透纳和其他画家一样以自然为师,也曾画过地形图和以建筑物为主的风景画,但他和格尔丁一起使水彩画从以线为主和为版画服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对自然景色的深邃的了解后,推崇光与色彩在绘画上的表现,以自己敏锐观察的能力,发现自然中感人的实质。透纳的用色富有幻想,他对夕阳照耀、风雨欲来等景色的描绘,能使人留连忘返,如身临其境。他那炫耀夸张的手法使人难解,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他的特色,他的水彩画不仅仅是轻盈透明,而是形与光掺合到一起,使人看了闪烁夺目,色中有景,景中有情,景色交融,感人至深,实为同代人之所不及。他那《傍依莎弗豪森的莱茵河》(铅笔线稿.淡彩)笔法多变,敛染诸法纤细、肯定、流利、生动,美如动人的诗歌,使人陶醉。

《傍依莎弗豪森的莱茵河》

透纳以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而闻名于世,尤其对水气弥漫的掌握有独到之处。他在艺术史上的特殊贡献是把风景画与历史画、肖像画摆到了同等的地位。透纳生前即享有盛名,1851年去世后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敬仰和追摹直至十九世纪晚期。然而,对透纳所有艺术成就的认识则是更后来的事。

透纳比康斯特布尔更富于幻想,现实对他来说只是为了达到幻想的跳板.他不是停留在自然风景外表的描绘上,而是深透到自然的内心,所以他的作品虽失诸过火,但却并不让人感到虚伪.透纳比康斯泰勃尔更富于幻想,他直接从自然界撷取创作的灵感,运用其简洁活泼的笔触、明亮清爽的色彩和戏剧化的处理手法来表现,融入个人的情思,造出他独特的浪漫主义氛围的世界。画面钟情于描绘自然界中那些变化多端、转瞬即逝的景象,如天空的云彩、大海的波涛、狂风暴雨等,并且对这些景象进行主观的概括、纯化、提炼。他在其中大胆发挥色彩的主观表现力及水彩颜色透明、流动的特性,展现了他对自然色彩的感悟力。透纳的作品同样使后来的法国印象派画家们获得了丰富的营养和有益的启示。在欧洲美术史上,透纳与梵高、毕加索有着同等的地位。代表作:《雨,蒸汽,速度》、《奴隶船》.透纳 《奴隶船》

.《雨,蒸汽,速度》

《奴隶船》描绘了当时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外掠夺贩卖奴隶的黑幕,画家用形象揭露了这个罪恶。画面上所展现的是汹涌澎湃的大海,晨曦在旭日映衬下反射到海面格外刺目。近景的海浪冲击着一组飘浮物,死鱼和奴隶的尸体混杂在一起 随波逐流,运奴隶的船已逐渐远去。但是透纳在画中所特意强调的是阳光与水汽,画家对不可征服的自然力的表现有特殊偏爱。他想从中感悟某种自然的真谛,即光和色的变化奥妙。在这幅画中画家有意将触目惊心的事件与海上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构成他所表达的浪漫主义的激情。橘红、柠檬黄、玫红和紫色交织成这幅画的色彩交响。

康斯泰勃尔1776年生于英国萨福克的一个农家,早年在伦敦恭谨而勤勉地研究古典大师的作品,然而对童年乡村生活挥之不去的情结、对乡土的热恋使他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个纯正的风景画家。他平日最喜欢置身于溪旁荫下,在乡野间沉思冥想。在康斯泰勃尔的眼中,这些自然之物真实而可爱、平易而美好,正因为如此,在英国同时代的风景画家中,康斯泰勃尔是最单纯、最实在、最完美的一个,他的画总能给人留下充满乡间泥土气息的清新和淳朴的味道。与故乡的原野和磨坊相依为命的康斯泰勃尔,生平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他的生活正像他画中那辆装满干草的马车,在属于自己生命轨迹的乡间小路上平缓而静静地碾过。也许一种绘画风格是同一个画家对自己生存的特定环境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正像他本人一样,康斯泰勃尔的风景画是朴实的、淳厚的、接近现实的,并且是在绘画中所可能做到的最不伤感的。然而,没有了康斯泰勃尔的风景,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与浪漫同样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他的风景画对19世纪以后的欧洲画坛的艺术趣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康斯泰勃尔的风景画的重要特点,是忠实于画家自身的视觉感受,真实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尤其是自然界的光、色效果,具有朴实、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代表作有<<从主教广场看索尔兹伯里教堂>>、《干草车》。《干草车》是一幅地地道道的英国农村风景画。画面的前景是一条小溪,一辆拉着干草的大车正涉水行进。大车的前方是为阳光所照射着的树丛和茅屋,它们构成了这幅画的中景;远景则是笼罩在阳光下的一条茂密的林带和广阔的田野。明亮的蓝天飘着银白色的云朵。一切显得是那么真实、宁静、和谐、优美而又充满生气,就连大车涉水而过时,惊动了小狗的狂吠声,我们似乎也能听到。画中对空气的表现和绿树上的光泽感,则尤其使人感到钦佩。康斯泰勃尔不仅对英国风景画的发展贡献巨大,他对于光影之明暗、色彩之变化的敏感,也促进了19世纪末叶法国画家们对光影与和色彩的探索。作品曾于1824年在巴黎展出,对法国浪漫主义、巴比松画派及印象派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康斯泰勃尔 《干草车》

《从主教花园望见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

第三篇: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其主要特点是“议会至上”、以内阁为权力核心、君主虚位、政党组织严密。

首先,英国实行议会民主制,体现“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至上,即立法权在三权中居于核心地位,行政和司法机关都是立法机关的一个部分,行政权和司法权实际是立法权的派生,三者互有重叠。议会由英王、上院和下院组成,其中上院是贵族院,是主要西方国家中唯一以贵族政治为基础的政治机构。[1]在司法权与立法权关系上,议会上院是英国最高法院,具有除苏格兰刑事案件外其他民事和刑事案件的上诉管辖权;大法官是上院议长也就是最高法院院长,同时还是内阁和执政党成员。政党获得权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赢得议会选举的胜利,即获得下院即众议院议席的多数,同时一般由获得下院相对多数的党领衔组建内阁,并由该党的领袖出任政府首脑。

其次,实行内阁制,作为“议会至上”原则在行政权与立法权关系上的制度体现。即国家的权力体系以内阁为核心,内阁拥有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英国内阁由英王授权在下院中获多数席位政党的领袖组建,成员必须是议员。内阁对下院多数负责,若下院通过对其不信任案,内阁要么辞职,要么提请英王解散下院重新大选。下院中获得次多数席位的政党成为反对党,受法律保护,平时组成“影子内阁”,对执政党进行监督。内阁不仅拥有行政权力,而且具有立法建议权,由执政党所控制的议会多数保证立法的通过。

再次,英王更多的是一种荣誉性职位,并无真正的实权。在英国政治制度中,国王作为国家元首均为世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象征性、礼仪性意义,是在特殊情况下介入政党间的权力调解,平常较为超脱,不承担具体责任。

最后,英国政党的组织体系相对比较严密,但右翼党比左翼党要松散。政党无论是作为群众党还是精英党,大都有一个从上到下的组织系统,乃至还有一套党的外围组织如工会、青年、妇女组织,对本党执政起着一种辅助作用,甚至可以对政府形成某些牵制。

可见,英国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是“议会至上”,司法权和立法权都出于立法权,民主政治的实质部分居于虚位君主之下。这种政治制度的优点是,无论是体制形成还是实际运作都相对民主、公正,更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和周全。但缺点是,体制或制度容易模式化,导致官僚主义,影响执政效率。

英国政治民主的发展道路是一条介于传统与变革、激进与保守之间的道路,从中反映出英国政治文化的特点,那就是独具特色的不列颠式岛国心态,培育出了英国人在政治变革中的二元主义行为方式以及一种绅士风度的政治心态。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的不列颠群岛上,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东北部及周围5500多个小岛组成,西濒大西洋、东隔北海、南以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同欧洲大陆相望。温和湿润的气候,平缓的地势造就了英国舒适的生存条件,自17世纪末以来,国内再无革命发生,社会稳定。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社会发展走势,使英国人形成了以稳健、审慎、理性、独立、灵活、保守、调和、谦卑、妥协、隐忍、克制等特质为核心的不列颠式的“岛国心态”。一方面,他们在政治上“容易安于现状,重视传统经验,不易受极端观念、理想主义和个人感情的支配,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念旧守成的群体心态。另一方面,相对独立安定的社会人文环境,促使他们在政治上“注重保持自身特色,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2]首先,具有老资格的英国工人阶级,常把争取经济利益作为主要斗争目标。如果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他们便不思革命与暴力。其次,英国上层统治者,一向奉保守主义为圭臬。为维护阶级统治和等级制度,他们宁肯保留君主和贵族,一本正经地遵循君臣礼仪。在权力争夺的关键时刻,他们宁肯诉诸宫廷政变,邀请外国君主驾临不列颠。再次,在欧洲大陆的封建君主由于拒绝妥协和让步而被历史无情推翻之时,英国的王室及君主却因顺应历史潮流而没有被淘汰,作为一种旺盛的适应机制保存下来,在现代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既重视传统又追求特色的不列颠式岛国心态造就了英国政治民主发展道路上的二元主义行为方式。所谓二元主义的行为方式,即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相互交织,共同对英国政治民主发展道路发挥作用。在英国政治民主的发展道路上,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扮演了两个关键的角色。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历史传统在传统与变革的交织中,推动着英国式发展道路的形成。英国的保守主义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保守,它是承认进步的,但是这种进步是有限度的进步,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的进步;他也承认变革,但是对变革的进程和方式持稳重的态度。英国的激进主义一方面主张对现存制度进行根本变革,另一方面又要求回归过去,回归自然传统,回归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正是在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的斗争中,才使两种理论得以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英国式的渐进发展之路。但是,在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道路上,保守主义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二元主义的行为方式使得英国两党在坚持各自利益的同时总能通过妥协来解决矛盾,避免了因各自固执己见而导致政治僵局或者暴力冲突,也使得基本的民主原则能在没有成文宪法保护的情况下完全按照一系列惯例正常运转,真正实现了民主文化与民主制度的完美结合。

英国的贵族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就已起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贵族逐渐形成为社会的一个阶级,控制着上院和最高司法权,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英国社会富于开放性、流动性、灵活性和竞争性,门阀之见和阶级偏见较小,具有很强的亲和趋向。在英国,“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结果常常形成独特的社会景观:“贵族、绅士与商人、农夫杂处,商人与修理机械的工人共同饮酒,贵族的幼子进入贸易圈。”[3]这种既以进入上流社会为目标,又追求平等与自由的精神,最终形成了绅士风度的政治态度。绅士风度的政治态度主要体现为政治上的谦恭有礼,也就是说,在政治上发生无法解决的冲突时,通常就表现为为保存双方的颜面,各自后退,以形成一种新的政治制度。

第四篇:现代英国政治制度2008

现代英国政治制度2008-03-14 20:38内容提要]近代英国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制度变革促进了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制度的变革又促进了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因此,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之一毋庸置疑是其各领域的制度变革。但是,制度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恰当、适宜、一定质量和规模的制度变革才能最终导致一个大国的崛起。同时,我们也不能认同绝对的“制度决定论”。

如果单从面积和人口来看,人们无法想像,这么一个“小小”的英国竟然在近代世界历史上叱咤风云,成为“日不落帝国”、18—19世纪的“世界霸主”。为什么小小的英国会崛起成为一个世界大国?换句话说,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在哪里?很多学者认为,工业革命促进了近代英国的崛起,它是生产技术革新的直接结果。但是,有学者通过对近代英法两国的比较研究,认为制度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英国正在走向自由主义、国会统治和进步;而法国则不断加强贵族政治,‘封建主义’以及浪费——简言之,加强旧制度”,“英国是宪法国家而且相对自由一些,而法国却是专制主义和独裁主义的国家”。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学者们对大国崛起的动力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制度在国家兴衰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换句话说,制度变革是大国崛起的主要动力之一。本文试图从制度变革这个角度对近代英国的崛起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其他国家政治思想和制度的影响来说,英国政府是世界上闻所未闻的最出色的一个”。近代英国制度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议会制度的确立

英国现代议会制度的形成是在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在17世纪革命初期就把议会的下院作为与国王斗争的阵地,议会与国王的权力之争成为这次革命爆发的直接动因之一。1628年,英国通过了《权利请愿书》,主要内容包括: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征收捐税;不出示具体罪证不能任意逮捕任何人;和平时期不能随意实行军事法;不得任意在居民家里驻军;等等。1629年3月,查理一世解散议会,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长期议会”(1640年11月—1653年4月)一度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中心。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同时,议会通过决议:“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力的来源;在议会里集会的英国下议院是人民选出并代表人民的,在本国有最高的权力„„”1649年5月19日,英国议会通过一个决议:“现在的议会以它的职责宣布并且规定:英国的人民和所有隶属于它的领地和地区上的人民,都是并且都由此构成、缔造、建立和团结成为一个共和国和自由邦。它将由这个民族的最高权力,即议会中的人民代表和他们所任命的为人民谋福利的官员所统治,而不需要任何国王和贵族院。”这两个决议体现了现代议会制度——主权在民的思想,说明英国的现代议会制度开始出现。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权利法案》,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税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皆为非法”。这样,《权利法案》以成文法的形式宣布英国现代议会制度的确立。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现代议会制度形成了,可以看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与国王的斗争中,议会的权力不断扩大,最终超越国王,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二是在议会中,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英国的议会制度被称为“议会之母”,它所确立的制度和形式成为其他国家纷纷仿效的样板。同时,一方 1 面,现代议会制度的形成发展是近代英国国内社会发展变革的结果;另一方面,现代议会制度的确立又进一步促进了近代英国的社会变革。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215年《自由大宪章》中规定:国王不能任意征税,个人财产不得侵犯,不能随意逮捕自由人,等等。这说明英国国王的权力虽然至高无上,但必须受到法律和惯例的约束。此后,随着议会的兴起,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三大原则的制约:“其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其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他必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如果他违背法律,其谋臣及代办官员应负责任。”如前所述,由于议会与国王的权力斗争,17世纪中期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权利法案》,对王权进行了种种限制,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其后不久,议会通过《叛乱法》,规定平时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而且这支军队只能维持一年。这个法案通过后,每年都要重申一次,以免国王破坏。这样,议会就剥夺了国王招募常备军的权力。1694年,议会制定了《三年法》,规定议会至少每三年召开一次;各届议会的任期也不得超过三年。1701年,议会通过了《王位继承法》,除了安排王位继承顺序外,还规定:“国王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做出决定了,他所有的决定只有经过枢密院成员的签署才能生效;为了避免国王的权利凌驾于法律权威之上,议会取代国王拥有了任命法官的权利;国王的赦免权也受到了挑战,遭议会谴责而定罪的人国王就不能随意赦免了。”这就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至此,君主立宪制在英国最终确立。在17世纪,英国是历史上第一个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欧洲大部分国家仍旧处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下,这种政治制度上的创新无疑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典范,也是英国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制度保障之一。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评价说:“英国所以能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致于爆炸的原因”,“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被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英国人的议会政府这种政治发明,为英国人后来发明的工业制度提供了顺利的社会条件。”

3.现代政党形成和政党制度的发展

英国是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发源地,这与其议会制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在查理二世统治时期,1674年丹比伯爵成为国王的主要顾问之后,便在下院中建立起一个忠于国王的集团,称为“宫廷党”,代表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极力主张扩大王权、限制议会的作用,在宗教信仰上主张天主教。同时,以沙夫茨伯爵为首,成立了“乡党”,其成分比较复杂,其中既有以圈占土地发迹、在革命时期站在革命方面的新贵族,又有精于谋财治业的商人、金融家和自由职业者,该派承认保存君主制的必要性,又坚持限制王权,增强议会权力,在宗教信仰上主张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反对天主教。在关于约克公爵詹姆斯王位继承权问题上,两派 产生了分歧,“乡党”一派的议员坚决反对詹姆斯继承王位,在1680年议会休会期间,他们递交请愿书表示自己的态度,并要求召开议会讨论“排斥法案”,这批人被称为“请愿者”。而以“宫廷党”为主的一派人对“请愿者”十分反感,他们被称为“憎恶者”。两派互相敌视,互相攻讦,并互为对方起了含有贬义的蔑称。“请愿者”被称为“辉格”,而“憎恶者”被称为“托利”。至此,辉格党和托利党这两个名称出现了。然而,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因为它们仍然只是指一些不固定的议会派别,既没有政治纲领,也没有固定的组织,更没有权威的领袖。但是,这两个议会派别的出现为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辉格党和托利党在议会的活动中逐渐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转变。1694年和1710 2 年先后出现了辉格党和托利党一党内阁。1714—1760年,汉诺威王朝乔治一世、二世一直重用辉格党人,压制托利党,形成辉格党的寡头政治。1760年,乔治三世继位,他试图恢复君主专制,把辉格党人排除到内阁之外,而重用托利党人。当乔治三世继位时,辉格党分裂为四个派别:纽卡斯尔派、坦普尔派、格兰威尔派和布鲁兹伯里派。1762年,罗金厄姆侯爵在纽卡斯尔派基础上成立了宴会俱乐部,这标志着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组织的反对派”——罗金厄姆派的发端。该派主要由一些对当时重大问题的看法比较一致的思想激进的青年议员组成,经常根据需要召开各类院外党务会议(大型、中型和小型会议),并首创新制,设立党派督导员,负责搜集情报、传达信息、督促本党议员出席议会会议,党的组织纪律明显增强。同时,通过党的理论家艾德蒙?伯克的理论宣传,宣扬政党的必要性,公开要求建立政党政府。1782年,罗金厄姆逝世后,查?詹?福克斯成为“有组织的反对派”的领袖,罗金厄姆派改名为福克斯派。该派在80年代开始设立了政党基金,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竞选宣传,并围绕基金掌管人,形成了中央党部的雏形。到1790年,该派已经控制了伦敦五家报纸,建立了党的舆论宣传阵地。1830年,奥尔索普在下院当选为辉格党的领导人,这是英国历史上公开选举产生政党负责人的最早事例。显然,这些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制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受辉格党人的影响,托利党人也在各地建立了“皮特俱乐部”,设立督导员和党务活动基金,控制报纸,加强在地方上的活动。1832年议会第一次改革是英国政党制度发展的转折点,两大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出现了。一般把1833年作为托利党改称保守党,1839年作为辉格党改称自由党的标志性时间。第一次议会改革使两党的组织建设出现了变化:(1)督导员制度形成:督导员是党内纪律的督察者,他要求本党议员在议会表决时按照党的意志投票,同时充当验票员,负责核实投票结果。(2)党的常设机构出现:托利党在1832年设立“卡尔登”俱乐部,这是英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央党组织;1836年,自由党常设机构“改革俱乐部”也宣告成立。在中央组织之下,两党还建立地方性常设组织,负责党员的发展及其选民登记工作。(3)党务基金设立:议会改革前后,两党相继设立了竞选基金,据估计,在19世纪上半叶,保守党与自由党各自的竞选基金在三四万英镑。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之后,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及其政党制度形成。保守党于1867年建立起“保守党协会和宪政协会全国联合会”,1868年又建立起“保守党中央委员会”,两年后定名为“保守党中央总部”;到1887年为止,保守党地方协会为1100个。自由党1877年设立“自由党全国总会”;到1888年为止,自由党拥有的地方协会为716个。到19世纪末,实际上已形成以下三个基本事实:在议会中已存在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永久性集团;在议会外存在着与议会内的集团有着明确关系,并在同样的政治标签下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永久性组织;议会内外的这些组织不断地影响着选民。这些,正是现代英国政党制度的特点,现代政党制度在英国形成了。一方面,议会制度导致了现代政党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政党制度完善了近代英国的议会体系。

4.内阁制的确立

英国的内阁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1066年诺曼征服后,设立了一个新的顾问机构——“小会议”,偏重于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这个“小会议”就包含着内阁的胚芽。12世纪亨利二世统治时期设立了枢密院。17世纪查理二世统治时期,认为枢密院人数太多,不利于保守政府秘密,于是只召集九名大臣和议员在密室议事(Cabinet),此后,这个会议被称为“内阁会议”。但是,内阁制的萌芽还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真正产生的。“光荣革命”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多次通过法律来限制国王权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内阁制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1689年,威廉三世和玛丽女王即位,威廉三世经常要带兵出国作战,而玛丽女王又厌恶政事,因此,国内事务通常由9—16个枢密大臣组成的内阁 3 会议密商处理。由于托利党人的主张与威廉的意见相左,威廉三世逐渐把托利党人排挤到内阁之外,1694年组成辉格党内阁,这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一党内阁。安妮女王时期,内阁会议已经成为惯例,一般在周日召开会议。此时,英国卷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10年安妮女王听取了有强烈厌战情绪的托利党人的意见,罢免了辉格党人,组成了托利党一党内阁。不过,直到1714年以前,内阁还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定组织,内阁制还处于萌芽状态。1714年,汉诺威王朝入主英国,乔治一世继承王位,由于他不懂英语,1718年后便不出席内阁会议,而是指定一名大臣(一般是财政大臣)来主持。这样,由国王参加并主持内阁会议的传统中断了。久而久之,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变成了惯例。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尔任首席财政大臣后,实际成为内阁的首脑。沃尔波尔在1721—1742年一直是内阁的首脑,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任首相。内阁和首相的出现,标志着英国内阁制的确立。

现代议会制度、君主立宪制、现代政党制度和内阁制的形成和发展促成了近代英国的“主权在议会”体制,正是这一体制引起政治领域其他方面的进一步变革,例如现代文官制度的出现、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司法制度的改革和选举制度的改革,等等。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变革形成了对本国产权、经济活动、信仰自由以及个人自由的政治制度保护,进而推动了近代英国经济制度变革。

二、近代英国经济制度的变革

“政治制度决定着以产权和市场为核心的经济制度,而经济制度决定了制度的绩效。”随着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英国现代经济制度逐渐确立起来,主要表现在金融、土地、贸易等方面。

1.公债制度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

“从1688年到1720年,伦敦完成了金融革命,用一套有效的政府信用制度取代了粗制滥造并受王室随心所欲所制约的制度。”1671年和1683年,英国分别把关税和效法荷兰开征的消费税收归国家管理。1714年,英国设立财政署,该机构后又发展为财政委员会,负责监督向国库输送收入。可以说,如果不实行财政机构的国有化,英国就不可能发展有效的信贷系统。英国政府为应付当时对外战争的困难,进行了长期的借贷,推行公债制度。从17世纪90年代起,个人和商业团体可以通过伦敦证券交易所买卖股票和债券。1698年起,所有政府发行的债券的价格每周发布两次,并在全欧发行。1697年,英国国债达2000万英镑;到18世纪中叶,国债已是1688年的80倍。而长期公债的基础是国家的信用和对公众的信任;公债的存在全靠国会开辟用于定期支付利息的新财源。1786年,英国首相皮特表示相信:“国家的强盛乃至独立取决于公债的成败”。1694年,英国成立英格兰银行,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协助销售战争期间的国债,以及通过贷出新发行的银行券获利。1807年,有23家私人银行取得英格兰银行的支持,到19世纪20年代,私人银行的数量增加到一百来家。同时,外省的“地方银行”(又称“乡村银行”)最晚在18世纪初已出现,1750年仅为十二三家,到1784年达到120家,1797年前后为290家,1800年为370家,1810年前后至少有650家。英国所建立的充满生机活力、行之有效的公私信贷体系使它成为18世纪欧洲金融最发达的国家。

2.“圈地运动”

中世纪,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都属于英国国王,国王把土地赐予他的臣属,在全国形成 4 大小不同的封建领主,各领主再分给更小的领主,处于最下层的领主再出租给农民耕种.、12世纪,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圈地运动就已经出现,但是规模很有限。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从15世纪30年代开始,圈地运动越来越频繁。为了国防、国内治安和国家财政的原因,都铎王朝不得不先后颁布许多反圈地的法令。但是,圈地一直在扩展,1455—1607年,共圈占土地约516673英亩,其面积约为总面积的2.76%。1593年,英国政府废止了禁止圈地的法令,圈地规模扩大。由于人民的反对,1597年,英国政府颁布要求复垦牧场的耕地,但是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圈地运动历经16、17世纪,一直延续到18世纪,甚至个别地方延续到19世纪初。据资料表明,1776—1815年间,英国圈占了数以百万英亩计的土地,圈地价格从最初的最多不过每英亩1英镑,最后提高到所有地方都达到5—25英镑。通过圈地运动,近代英国改变了原有土地所有制度,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利于人员、资本、商品在英国境内的流通,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近代英国的发展。

3.贸易公司与东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制度的出现和发展

英国早期的对外贸易一般是通过特许公司进行的。15世纪,伦敦商人就组成了冒险商人开拓公司,向北欧和西北欧国家出口呢绒。16世纪末,特许公司蓬勃发展。1579年,成立东地公司,与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进行贸易;1581年,成立东方公司,与地中海东部国家进行贸易;1588年,成立非洲公司,专门从事奴隶贸易。这些贸易公司只是一个受共同规程约束的商人团体,公司成员根据章程独自进行贸易而非合伙经营。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由许多商人人股组成,最初股本只有3万英镑,由入股的商人产生1名总裁和24名董事组成董事会。董事会负责筹办东印度公司的远航船队,其盈利按人股多少进行分配。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股份公司,此后的股份公司都按照它的标准成立。1698年,东印度公司按照法律调整成立一个新公司,这个机构称为“总社”,为保留在印度的贸易权,老公司于1707年加入新公司作为其中的一员。同时,一个名为“英吉利商人公司”的股份公司成立。1708,两家公司合并,称为“英商东印度贸易公司”。1708年,它的总资产达到320万英镑,有大约3000名股东。东印度公司一直持续到19世纪。正是这些贸易公司的出现,促进了英国海外贸易的稳步发展,据资料表明,1697—1802年,英国的出口增长速度为年均1.5%。在近代英国经济领域中,还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和行会改革等等,这些经济制度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近代英国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也促进了近代英国的崛起。

结语

历史已经证明,正是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制度变革,最终导致了近代英国的崛起。1500年前后的英国还是一个没有强大海军和以农村人口为主的“落后”国家,财源只有两个:大量的羊毛生产和有力的呢绒工业„„情形与文艺复兴前的意大利城市大体相同。然而,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垄断者”、“世界金融中心”、“海上霸王”和“世界最大殖民帝国”。美国学者托马斯?K.麦格劳指出:“总的来说,大英帝国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的发展是很惊人的,到1850年,大英帝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而且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古罗马帝国以来势力最强的帝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制度的变革又促进了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这些新的安排产生了一个强国,它足以在一种前所未有程度上以有效的方式获取资源。并且,促进了英格兰在国际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一个世界性大帝国的产生以及最终形成无人匹敌的格局。”因此,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之一毋庸置疑是其各领域的制度变革。同时,笔者要强调两点:其一,制度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种制度秩序是一个极端复杂而灵活的系统,不是每种事物都可以将它完全 5 颠倒过来的。只有一定质量和规模的变革才能转变生产模式并且启动一个自我持续的经济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只有恰当、适宜、一定质量和规模的制度变革,才能最终导致一个大国的崛起。其二,制度的作用不能绝对化,即不认同绝对的“制度决定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同时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一方面,制度变革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各种因素的综合产物;另一方面,制度变革一旦产生会进一步促进其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对于今日的中国崛起,我们是否应该从制度角度加以深刻反思?现今的中国拥有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的先进政治制度和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济成就,理应在制度方面对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英国电影发展史

英国电影发展史

英国人参与了电影的发明,1889年,W.多尼索尔普在英国制造了摄影机和转动架,拍摄特拉法尔加广场全景;1895年,B.艾克里斯发明了“动力灯”,拍摄了埃普瑟姆地方的赛马、牛津和剑桥两校划艇比赛、基尔运河通航典礼。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新闻纪录片,但当时没有放映机,没能及时映出。R.W.保罗1896年 3月26日在奥林比亚大厅里为观众作了电影的首次商业性映出,上映的节目是他自己拍摄的《多佛海的狂浪》。后来,保罗摄制了许多喜剧短片,其中有《大兵求爱记》,可放映一分钟。保罗在索思盖特还建造了制片车间。配备了特技效果的设施.对英国早期电影最有影响的是布赖顿的几位摄影师。其中有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这几位电影先驱,后来被人称为布赖顿学派。他们最早采用了两次曝光、移动摄影、迭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柯林斯拍过30部影片,其中只有一部《中断的旋律》保存下来。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镜》(1900)中采用特大特写镜头,银幕上出现了放大的走动的表、笼中的金丝雀、人的眼睛;他的第一部作品《夜晚》,表现警察提着灯巡夜,沿路照亮了乞丐、醉汉、行窃的小偷,他用摄影机代替人的眼睛,把它变成了活的东西,这种新的手法,可以说是现代蒙太奇的开端。威廉森则在新闻片中自由地交替变换事件地点并采用外景等,他的《士兵的归来》和《战前和战后的后备兵》两部影片,描绘了真实生活片断,在银幕上首次提出社会问题。

当时的电影艺术家和技术革新家还有C.赫普沃思。1897年,他撰写的《活动摄影术——或电影摄影入门》,是世界上最早电影论著之一。他曾改进冲洗影片器具、印片机和胶片打孔机。1898年他拍摄了《铁路切断中的快车》;接着拍摄的《艾丽斯漫游奇境记》(1903),长800英尺,分16场景,场景间交融衔接;另一部《浪子救人》(1905)利用摄影机述说故事,结构复杂,采取了分镜头剧本的串联、剪辑、摇拍、低角度摄影等技巧;1907年,他还设计过录音系统。同一时期摄制故事片的还有F.S.莫特肖。他的 《抢劫邮车》、《白昼行劫》(两部影片均摄于1903年)奠定了惊险片在英国的地位。

早期英国电影除纪录像片和故事片外,还出现了风景片,如G.潘廷格的《罗伯特•斯科特漫游南极》(1913),颇受欢迎。1914年,英国电影工作者制作了第一部动画片。G.皮尔逊导演的《血字的研究》是根据小说《福尔摩斯探案》中的故事拍摄的第一部侦探片;他的另一部影片《厄尔塔斯——死里逃生的人》(1916),则仿照法国影片《芳托马斯》样式,是第一套动作惊险连续片集。

20年代,赫普沃思因拍摄了《阿尔夫的纽扣》(1920)和其它几部成功作品而名振一时。皮尔逊制作了《一切都不在乎》(1920)、《爆竹》(1921)、《爱情生活和笑声》(1923)以及《起床号声》(1924)。英国无声影片时代最受欢迎的明星B.鲍尔芾就是他培育出来的。另一部受观众欢迎的影片是H.肖的《基普斯》(1921),但是,最为杰出而商业上最成功的作品要推G.卡茨的《女人对女人》(1923),它的成功,是制片人M.巴尔康、导演V.萨维尔、剧作家卡茨和他的助手希区柯克,A.以及当时为大家喜爱的好莱坞女明星B.康普逊合作的结果。希区柯克在20年代后期在盖恩斯巴勒影片公司因执导《快乐的花园》(1925)和《房客》(1926)两片而成名。这家公司的成功产品还有卡茨的《老鼠》(1925)、A.布鲁内尔的《英国老家》(1927)和《永恒的仙女》(1928)。与此同时,也崛起了另外几位新人:导演兼制片人H.威尔科克斯继成名作《朱金洲》(1923)之后导演了影片《十夜谈》(1924)、《唯一道路》(1925)、《涅尔`格温》(1926)和《黎明》(1928);L.戴•科多瓦导演了《她》(1925);M.埃尔维导演了《阿尔芒蒂埃尔来的小姐》(1926)与《海军将帅的副官》(1926)。

随着电影制片事业的发展,英国的电影放映场所逐步脱离游艺场而建起可容几百观众的影戏院,当时还雇用钢琴师和小乐队在放映电影时进行伴奏。不久,一批大影院开办起来,但是自1909年起,美、法两国影片占领英国市场,本国影片只占全国上映总数的15%,因此,英国既不能从国内电影市场收回大量资金,又没有充足财力投入制作优质影片、同外国影片争夺国内外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电影生产更受影响。从1916年起,英国加征娱乐税,对影院营业更为不利,电影事业进一步遭到危机。大战结束后,美国影片源源而来,使英国影片只占在本国上映影片的5%,出口影片更是屈指可数,因此一些著名制片人如赫普沃思也不得不于1924年关闭制片厂。为保护民族电影,政府当局于1927年正式通过了电影法案,规定限额分配比率,要求1935年须达到总数的20%,使英国影片在全国影院的上映比率逐年提高。此时,新的制片厂如戈蒙特公司、英国国际影片公司和英狮公司先后成立。到20年代末,英国又摄制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影片,如希区柯克的《决斗场》(1928)、阿斯奎斯,A.的《流星》(1928)和《地下》(1928)、E.A.杜邦的《皮卡迪利大街》(1929)。因为定额分配影院上映率,需要大量影片填补空档,刺激英国电影出现了一番兴旺景象。但是好影片要耗费大量财力和时间,为了供应市场紧缺的需要,出厂的产品仍然是大批质量差、省工省时的平庸影片。

1929年,有声影片问世。英国面临的问题同其它各国大致相同,如录音方法简陋,设备笨重,影片内容从头到尾,不是喋喋不休的对白,就是接二连三的歌曲。希区柯克导演的《讹诈》,拍了一半而改为有声影片,他在运用声音效果方面,匠心独运,这部被公认的英国第一部有声片,对其他导演很有启发。此后拍摄出了一批较成功的有声片,包括:希区柯克的《谋杀》(1930),阿斯奎斯的《逃出达特穆尔》(1930)、《正告英格兰》(1931)和《跳舞吧,美丽的女郎》(1931),萨维尔的《W——计划》(1931)和《办公室的少女》(1932),W.福特的《罗马快车》(1932),威尔科克斯的《神奇之夜》(1932)等。

30年代,英国电影出现了短期的繁荣景象,每年影片生产量为150部到200部,故事片的复兴同出身于匈牙利的制片家柯达,A.大有关系,他于1933年定居英国,创办伦敦电影制片厂以后,摄制了一批成功的影片,其中以《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即《英宫艳史》,1933)为最。他用新的观点处理历史题材,提出社会出路问题,迎合观众的民主思想,取得很大成功,该片在国外享受的盛誉,远远超过英国其它影片。更为重要的是柯达孜孜不倦、勤奋进取的精神,促使所有电影业的工作人员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他为英国影片开拓了向国外输出的广阔前景,又给电影事业灌输了乐观与奋发的风气。他的公司还在世界各国收罗人才,礼聘他们来英国工作,推进了英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如德国导演P.津纳执导的《凯瑟琳女皇》(1934)、美国明星范朋克,D.主演的《唐璜》(1934)、法国导演克莱尔,R.拍摄的《鬼魂西行》(1935)、美国导演兼美工设计家W.C.孟席斯所拍的《未来世界》(1936),都是引人瞩目的影片。这家公司制作的影片如Z.柯达导演的《河上刺儿头》(1935)、《伏象神童》(1937)以及柯达本人拍的《伦勃朗传》(即《画圣情痴》,1936)等,都是成功之作。

这时期英国的其它制片人和导演纷纷紧步柯达后尘,由M.巴尔康监制、希区柯克导演的影片《万事通》(1934)、《三十九级台阶》(即《国防大秘密》,1935)和《破坏》(即《薄命花》,1937)都极为成功。此外,萨维尔的《好伙伴》(1933)、《长青树》(1934)和《铁公爵》(1935),威尔科克斯的《涅尔•格温》(1934)、《老德鲁里的假腿》(1935)和《维多利亚女皇》(1937),L.门德兹的《犹太人苏斯》(1934),T.本特利的《老古玩店》(1935),R.史蒂文森的《都铎•罗斯》(1936),B.维尔特尔的《罗得岛》(1936),均获较高评价。到1937年,英国故事影片产量达到了200多部。但好景不长,大多数制片人不讲求质量,拍摄的影片没有票房价值,加之多数资金来自借贷,年终结算,很少获利。到1938年,生产骤然下降,英国议会为挽救这个局面,在这年又通过新电影法案,规定提高英国影片在国内上映的分配定额,从1938年的12.5%,逐年增高至1947年的25%;抵制滥拍成本低、质量差的影片;允许外国资金向英国电影事业投资。根据这个条款,美国米高梅公司和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都投放了它们的资金,在英国开办了几家联合制片厂拍片,如米高梅公司投资的《一个美国佬在牛津》(即《留英外史》,1938)、《城堡》(即《卫城记》,1938)和《再见,奇普斯先生》(即《万世师表》,1939),福斯公司投资的彩色片《晨之翼》(1937)等。这些影片全都由好莱坞导演执导、好莱坞明星主演,英国方面只提供场地、摄影器械、技术人员和个别演员。英国电影导演这期间也拍出了几部成功的影片,如阿斯奎斯的《卖花女》(1938)、希区柯克的《失踪的女人》(即《琼花劫》,1938)、里德,C.的《银行休假日》(1938)和《群星普照》(1939)、Z.柯达的《四羽毛》(1939)等。

这几年,英国电影事业也实行了明星制度,相继登上明星宝座的是:霍华德,L.、劳顿,C.、G.菲尔兹、唐纳,R.、M.奥勃朗、M.洛克伍德、费雯丽、哈里森,R.、奥立弗,L.等。

1929年格里尔逊在英帝国交易局电影部资助下,导演了一部纪录片《飘网渔船》,反映北海捕捞鲱鱼渔民的生活,富有诗情画意,使他成为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创始人。他主张电影艺术的目的在于社会教育,并认为苏联电影是表现电影社会功能的实际事例。他从工商企业得到经济上的资助,并吸收有志于现实主义影片的艺术工作者参与这个运动。格里尔逊纪录电影学派的人员中有P.罗塔、B.赖特、E.恩斯特、A.埃尔顿、H.沃特、D.泰勒、S.莱格、A.卡瓦尔康蒂等,他们的作品反映英国社会出现的尖锐问题,如失业、劳动条件差、居住环境恶劣等,在艺术处理上也有新的追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电影业无法正常生产,大部分电影界人才被征入伍,故事片生产从1940年的108部下降到1942年的46部。但观众反而有增无已,影片的票房收入直线上升。第二次大战期间,英国邮政总局的电影机构被新闻部合并,成为皇家电影机构,给了纪录像片工作者施展才干的良机,他们拍出了一批优秀的纪录片,如卡瓦尔康蒂的《最初的日子》(1939)、H.詹宁斯和H.瓦特的《伦敦必胜》(1940)、瓦特的《今晚的目标》(1941)、J.福尔莫斯的《海岸司令部》(1942)、詹宁斯的《火已点燃》(1942),R.博尔廷的《沙漠大捷》、P.杰克逊的《西方进军》(1944),还有英、美合拍,由里德,C.和美国人G.卡宁合导的《真正的光荣》(1945)。这些纪录片在战时所起的作用很大。另外还有些故事片也有很大纪实或宣传的性质,如P.赫斯特和布鲁内尔 3人合导的《雄狮添翼》(1939)、鲍威尔,M.的《第49°纬线》(即《侵略者》,1941)、N.科沃德和利恩,D.合导的《我们所在的队伍》(即《海神》,1942)、迪金森的《近亲》(1942)等。其它有关大战题材的故事片还有里德的《铁血忠魂》(1944)、鲍威尔的《壮士春梦》(1943)等。与此同时,也拍有不少其它题材的影片。较突出的有柯达的《巴格达窃贼》(1940)、迪克森的《煤气灯》(1940)和《首相》(1941)、B.迪安的《二十一天》(1940)、帕斯卡尔的《巴巴拉少校》(1941)、里德的《基普斯》(1941)、L.阿利斯的《穿灰衣服的人》(1943)、奥立弗,L.的《亨利五世》(1944)、吉列特的《臭名昭著的绅士》(1945)和《深夜》(即《新聊斋志异》,1945),还有豪华历史剧《恺撒和克列奥帕特拉》(又译为《璇宫艳后》,1945)、N.科沃德和利恩,D.合作的《相见恨晚》(1945)等。

J.A.兰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崛起的英国电影事业家。早在30年代,他开始从事宗教电影的摄制工作。1935年,创办英国全国电影公司,摄制了第一部商业性电影,同年他与C.M.伍尔夫合办电影发行总公司。1941年兰克已掌握有英国 3大电影放映网中的两大放映网。大战结束时,他的总公司扩展成了势力雄厚的联合企业,拥有英国的制片、发行和放映事业的大部分实权。他雄心勃勃,计划建立巨资故事片厂,包括儿童片、动画片部门,摄制新闻纪录连集片,开办电影学校,专门培养有希望的童星。他想用巨资大片打进美国市场,把英国电影事业从多年困境之中拯救出来,1947年,他去美国谈判推销他的影片。不料英国政府却在这时颁布法令,要征收国外进口影片75%的税收,美国各家制片公司坚决抵制,好莱坞影片全部停止输往英国,使各地影院减少了大量片源。兰克想在美国打开市场的计划也成为泡影,英国电影界陷入了极为困难的境地。英国政府于是敦促兰克和其它制片人增产影片以填补空缺。但是英国电影业经济拮据,影片能收回成本的也为数不多。1948年,英国政府只得撤销外国影片的进口税,美国影片又立刻大量涌进,英国影片在本土银幕上仍无容身之地。英国政府再度规定:美国影片从英国所得利润必须将其中的一定数额向英国电影事业投资,这种办法又让美国电影势力进一步深入英国电影事业。此时期,兰克影片公司和别的制片厂比较优秀的作品有:利恩根据狄更斯小说拍摄的《锦绣前程》(即《孤星血泪》,1948)和《雾都孤儿》(1948),鲍威尔和普雷斯伯格的《上天阶梯》(即《太虚幻境》,1946)、《黑水仙花》(又译为《思凡》,1947)和《红菱艳》(1948),奥立弗自导、自演的《王子复仇记》(1948),里德导演的《虎胆忠魂》(1947)、《倒下的偶像》(1948)和《第三个人》(1949),还有迪金森的《黑桃皇后》(1949)等。

为了维持和保护本国电影事业,英国政府只得仍旧采用上映定额分配办法,规定从1950年起,分配英国影片上映的定额要增加到30%,可惜当时娱乐捐税仍保持战时标准,电影事业所得实惠甚微。英国政府乃于1949年成立国家电影筹资公司,通过该公司将钱借给电影事业;接着1950年又创立英国电影生产基金会,专门支配从电影票上征收的捐税,作为补助电影生产。不过,这时候电视越来越受群众欢迎,电影院的上座率开始以惊人的速度下降。

从50年代起,英国出现了由巴尔康主持的“伊灵喜剧影片”。伊灵是制片厂名,位于伦敦西郊。伊灵喜剧表现实际生活,敢于打破常规,描绘反对官僚主义的人物的各种遭遇,以新眼光观察生活,温和地批判贵族阶层和人情风俗的繁文缛节。最成功的作品当推哈默的《善人与贵族》(1949),麦肯德里克的《清洁的小岛》(1949)、《白衣男子》(1952)和《专门勾引女人的人》(1955)。其它值得提到的有C.克莱顿的《大叫大嚷》(1947)、《拉旺德山**》(1951),H.科尼利厄斯的《史姆利科的护照》(1949)、《日内瓦的妇人》(1953)以及M.江普的《天堂的笑声》(1950)等。

英国政府限定了美国影片所得利润的高额百分比要投资在英国事业以后,美国公司开始恢复营业,与英国合作拍片。这一阶段英美合拍的较佳作品有J.尼格列斯科的《流浪儿》(1950)、R.沃尔什的《霍恩布洛上尉》(1951)、休斯登,J.的《非洲皇后号》(1952)和《莫比•迪克》(1956),而最杰出的作品则是利恩的《桂河大桥》(1957)。这是一部当时上座率最高的战争片。

美国的部分电影工作者由于遭受麦卡锡主义的迫害,纷纷离开好莱坞。导演J.洛西到伦敦定居后,接踵而来的又有卓别林,C.、R.莱斯特、库布里克、吕美特等。这些人为英国电影艺术作出了贡献。

英国电影事业多年以来得不到振兴,1959年,一伙年轻人以林赛•安德森、托尼•理查德森、卡雷尔•赖兹为首发表宣言并摄制了一系列影片,倡导自由电影运动,这次运动和反对文学与戏剧中传统价值观有联系,也与“愤怒的年轻人”运动的政治和精神抗议相结合。它的基本内容是要求用积极态度来表现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反对资产阶级的唯美主义。他们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和道德价值观,如J.克莱顿的《屋顶阁楼间》(即《金屋泪》,1958),理查德森的《愤怒的回顾》(1959)、《蜜味》(1961)和《长跑家的孤寂》(1963),赖兹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安德森的《这种运动生活》(1963)。此外重要的影片还有施莱辛格,J.的《恋爱有术》(1962)和《骗子比利》(1963)等。到60年代中,自由电影的调子有所变化,把反抗仅作为个人对待生活态度的一种表现方法而不再具有社会性含义。这种倾向在理查德森的影片《汤姆•琼斯》(1963)中表现得最为鲜明。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由电影比较重要的作品是安德森的影片《假如》(1968)和《哦,幸运儿》(1973)。在这两部影片里导演在表现当代社会冲突时把敏锐的观察和独创的概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60年代英国利用美国的资金拍了不少影片,其中比较重要的有J.李•汤普逊的《纳瓦隆的大炮》(1961)、利恩的《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T.扬的《乌有博士》(1962)、P.格伦维尔的《绳环》(1964)。其它英国名片有G.格林的《愤怒的沉默》(1960)、卡迪夫,J.的《儿子和情人》(1960)、克莱顿的《无罪的人》(1961)、B.福布斯的《一个雨天下午的集会》(1964)和《L形的房间》(1962)、施莱辛格的《亲爱的》(1965)和《远离狂乱的人群》(1967)、L.吉尔伯特的《阿尔菲》(1966)等。

英国国会在70年代又通过一个新电影法案,把本国影片在影院的分配定额提高到30%。增加了电影筹资公司的预算,因为美国投向英国电影事业的资金数额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了。随着电视越来越普遍,影院上座率不断降低,尽管提高票价,1976年也落到票房收入的历史最低点,同年,英国订立一条税法,规定外侨影片制作者在全世界范围收入的75%要交纳所得税,从而阻塞了国外投资。这一年,英国故事片生产降到64部;1977年又降到42部。

70年代上半期英国的重要影片(其中有些是美国导演的作品)有利恩的《瑞安的女儿》(1970)、C.迈尔斯的《处女与吉普赛人》(1970)、R.波兰斯基的《麦克佩斯》(1971)、J.洛西的《送信人》(1971)、阿顿波罗,R.的《青年时代的丘吉尔》(1972)、M.弗兰克的《阶级烙印》(1973)、库布里克的《巴莱•林登》(1975)、拉塞尔的《汤米》(1975)、库珀的《太上皇》(1975)等。

70年代后期,英国制片业在美国资本牵制下,松木和爱尔斯垂两大制片厂虽也自己投资拍片,主要还是出租场地去同美国合作。美国著名连集卖座片《超人》、《星球大战》等是在这两个制片厂的摄影棚里拍的,还有一部分英国电影创作人员去外国拍片。

进入80年代,英国电影事业有所好转,1981年的《火的战车》和1982年的《甘地》两片连续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教育丽塔》(1983)、《当地英雄》(1983)、《印度之行》(1984)等片也获得好评,1986年,艾非里的《一间可以看见风景的房间》和乔菲的《使命》更获得广泛的国际声誉。

这期间英国影片市场仍然被美国电影所垄断,在全部票房收入中,英国影片仅占10%左右,许多影片在国内的收入仅能收回投资的10~40%。

英国的大电影制片厂有“松木”、“爱尔斯垂”、“金波顿”和“图克南”。主要电影教育机构有伦敦电影学校、民族电影学校,皇家艺术学院、伦敦电视电影学院。主要电影研究机构为英国电影学院(BFI)(建于1933年)。伦敦国际电影节是世界著名电影节,每4年举办一次,为非竞赛性的。主要电影出版物有《画面与音响》(1932年创刊)和《银幕》(1959年创刊)。

下载浅谈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史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史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国经济的发展史[精选合集]

    英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英国经济的发展是依据其特定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从15世纪到如今虽然发展曲折但是它是一直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从最早注重国家控制的重商主义,到后来......

    英国广播电视发展史完成稿(最终版)

    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论文 题目:《英国广播电视发展史》 文法学院 10级广播电视编导2班 姓名:XXXX 学号:XXXXXXXXXX 指导老师:XXXX 英国广播电视发展史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无线......

    陶艺发展史

    陶艺发展史 摘要:简要介绍中国,外国及现代陶艺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China) 美国(America)发展(develop) 现代 一·中国陶艺 中国陶艺正处于发展中,从几年前各地陶吧的兴起,逐渐让人们......

    汉字发展史

    汉字发展史 汉字发展史 汉字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

    英语教材发展史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回顾(九) 英语辅导报社 张同冰 丁俊华 第五节 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大纲与教材 一、建国以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嬗变 关键词(一)中学英语教学大纲(Eng......

    土木工程发展史

    土木工程发展史 摘要:土木工程作为最古老的工程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较早的土木工程用料比较简单,各种设施、施工主要依靠经验,没有理论基础。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新材料......

    材料发展史

    材料的历史同人类社会发展史同样悠久。历史上,材料被视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里程碑。历史学家曾把材料及其器具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高分子材料时......

    材料科学发展史

    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 历史上,材料被视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里程碑。对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的能力,决定着社会的形态和人类生活的质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