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音乐赏析(音乐鉴赏)

时间:2019-05-14 16:5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贝多芬音乐赏析(音乐鉴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贝多芬音乐赏析(音乐鉴赏)》。

第一篇:贝多芬音乐赏析(音乐鉴赏)

音 乐 鉴 赏 论 文

系别: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班级:109811 姓名:苏毅杰 学号:105090840054 指导老师:王侃

贝多芬音乐赏析

【内容摘要】

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RR(1770.12.16-1827.3.26).德国作曲家。父亲从小就逼迫他学琴,他13岁任宫廷乐队大键琴手,14岁任宫廷管风琴师,18岁任歌剧乐队中提琴手。1792年,海顿见到他,获准成为起学生。1795年首次在维也纳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1798-1800年除教授钢琴外,埋头作曲。1800年4月举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音乐会,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此时,听力逐渐衰退。因耳聋的恐惧和失恋,1802年欲自杀,后终于克服危机,振奋精神,继续作曲。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关键词】贝多芬 音乐作曲 艺术创造 命运交响曲 【正文】

贝多芬代表作《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 1

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

《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思源,来自于他在波恩生活的年少岁月,选中了席勒1785年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第一乐章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在开头处,两支小调交叠进行,其中一支由乐章发展部的重要角色――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六连音(双三连音)组成,另外一支,则驾驭着主旋律,随着2/4小节的第四音以第八音渐强至第十六音的方式发展,最后三连音汇聚到第十六音,呼应了指定的渐强符号。”在和声上,最先出现的主基调很快转变成基调D小调的起点,与之前的所有交响曲对立的是,贝多芬并未在开篇乐章的任何部位使用反复手法。除了打击乐部分,第九交响曲相比之下没有主旋律上的扩展。虽然被频繁地演奏,然而第二支曲子活泼的急板为什么以诙谐曲为方式仍然没有的答案。1817年,贝多芬将此诙谐曲用作第三支曲子的主旋律。1823年,经过再三考虑,他抽去了这支旋律,于是有了1923年的如歌的柔板呈现出一种介于诙谐曲与急板之间的沉静。前三个乐章插入极具表现力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卡农曲的方式奏出主题“欢乐”的气氛。

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的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爱格蒙特序曲》;钢琴曲《致爱丽丝》《月光奏鸣曲》《大公三重奏》;歌剧《D大调庄严弥撒》等都非常著名。他的《命运交响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们倍觉汗颜。遥想着在历史尘卦记忆的深处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摆布,在天地间潇洒的走了一回,我常不敢仰望这份神圣的伟大,因为在他所营造的音乐世界里就是意味着教人如何挺着腰站着生存,教人向命运所带来的不公与苦痛挑战,生当人中杰,死也为鬼雄。

喜欢贝多芬,不单单是喜欢他,更是敬佩。喜欢他的作品,更是喜欢和敬佩他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当知道贝多芬先生在失聪后人继续创作,我深深地震撼了!在他潦倒失聪之时,并没有因为这致命的挫折而放弃他毕生追求和挚爱的音乐事业!他愈挫愈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或许贝多芬正式上天选中的人,所以他是失聪了,但他还是继续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是音乐历史上甚至艺术界历史上的丰碑。【参考文献】

[1] 唯民编.贝多芬论.(译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2] 郑兴三编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3] 孙国忠.走近贝多芬.音乐爱好者杂志社.2004年6月.[4]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团结出版社,2003.

第二篇:音乐鉴赏--贝多芬

音乐鉴赏

灵魂之音---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兼演奏家。出生于德国 波恩 Bonn。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音乐家。贝多芬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他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我第一次听说贝多芬这个名字是从这句话开始的,那时对他的第一映像是---这一定是个极度自信并且有理想的人。后来,贝多芬就成为学生生涯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名字,作为参加过高考的学生来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身残志坚,这是必不可少的作文素材。那个时候我对他的描述也仅限于身残志坚,但是在读过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之后,才发现他是一个悲惨而又伟大的人。

这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这个表面狂傲的人,在事实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音乐家最重要的器官损坏了,他不敢表露出来,不敢让人知道他的弱点,只好选择离群索居。他没有知音,甚至连朋友都没有。但是,贝多芬接受了现实,承受了上天给予他的痛苦的命运。因此他也成为作者心目中的英雄。(罗曼·罗兰《名人传》)

贝多芬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在5岁时患上中耳炎;8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当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13岁的贝多芬参加宫廷乐队担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

贝多芬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1787年,贝多芬在维也纳先后师从莫扎特、海顿、萨利耶里等人。虽为时很短,但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莫扎特预言他将震动全世界。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他在痛苦中仍然顽强地创作《英雄交响曲》;1818一1827年贝多芬在耳朵失聪、健康情况恶化,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如果说,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还只是在观察和了解社会变革中为自己今后创作作了准备,在维也纳时期.(1792—1802)也只是通过创作表明了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进一步理解;那么,从1803年开始,贝多芬开始了他的被称为“英雄年代”的创作成熟时期。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人都认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情澎湃,震撼人心,但是我最喜欢贝多芬的《欢乐颂》。《欢乐颂》,又称《快乐颂》(德语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国诗人席勒所写的诗歌。贝多芬为之谱曲,成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份,包含四独立声部、合唱、乐团。而这由贝多芬所谱曲的音乐(不包含文字)成为了现今欧洲联盟的盟歌、欧洲委员会会歌,亦曾被用作罗德西亚1974-1979年国歌《扬起罗德西亚的声音》的旋律。

《欢乐颂》的旋律欢快而又庄重,充满着希望和光明,让在烦恼和绝望中的人有一种心灵上的洗礼感,对生活又有了信心和勇气。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怀着火样的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柔翅膀之下一切人类成兄弟”“欢乐,灿烂光芒照大地”的主调高唱着,和圣咏主题中“亿万人民拥抱起来”的热情呼声辉煌地交织在一起,将音乐推向震彻寰宇的高潮,贝多芬用毕生心血凝结的《第九交响曲》在宣告人类团结友爱的胜利欢乐的时代巨响中结束。

贝多芬是音乐文化史上的伟大的开拓者。他的创作是他所处为那个暴风再时代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承现出了他那巨人般的英雄性格。贝多芬作品中的英雄主义气质,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加以概括。

在贝多芬稍前的时代,欧洲乐坛上的大圣是莫扎特。然而莫扎特的音乐的价值,毕竟止于一种“音的建筑”,即仅因音乐的“美”而有存在的意义而已。至于贝多芬,则更有异彩,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音。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身为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第三篇:莫扎特贝多芬音乐赏析范文

小谈对莫扎特、贝多芬音乐的感受

一、概述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风格特征

莫扎特和贝多芬是世界公认最伟大的音乐家,两个人对音乐、对世界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按照音乐的发展历史来划分,两个人都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但他们所创作的音乐和音乐形式却并没有停留在那个时代。现代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还经常借用他们的音乐来创作,他们的音乐在这几百年里被分秒不停的在全世界播放,可见他们的影响力是多么的巨大。他们既为同时代同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音乐风格是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他灵性十足,人称“音乐神童”,1781年,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自由作曲家。在伦敦,接触到巴赫的复调作品和亨得尔的清唱剧,与海顿交往,学习了交响曲和四重奏的写作方法。莫扎特的作品数量惊人,他最大的成就在于歌剧创作,他一生中创作近20部歌剧,成为德国歌剧的奠基人。另外,莫扎特在器乐方面的成就也不容忽视,他将协奏曲固定为呈示部和华彩乐段的形式。他的创作是欧洲音乐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他既有古典乐派的特征,又在其后期作品里影射了浪漫派的感觉。由于人生经历的多磨多难,使他的性格及音乐风格上都产生了不同以往作家的特点。他的音乐奔放、热情、感情饱满,还蕴涵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崇高的理想。贝多芬的每一个音符都有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在里面,和声力度变化也逐渐变为作曲的手段之一。

二、对于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的赏析

第一部是莫扎特的40号交响曲第一乐章。莫扎特第40交响曲的第一个

乐句几乎和同样没有引子的贝多芬命运的敲门声一样著名,中提琴摆动的震音背景上方,小提琴歌唱性的主题逐渐展开,犹如梦境中的倾诉,构成这个主题的半音下行,在西方音乐中常常代表叹息和悲伤,和如同颤抖的中提琴震音相配,建立了忧郁的氛围。在小提琴的带领下,木管乐器组齐奏进入,紧接着,全乐队齐奏,悲怆的声音冲破了忧郁的外壳。之后小提琴再次演奏主题,接着还有双簧管和大管的声音漂浮在弦乐器的上空,节奏迅速的发展为坚定的步伐,紧张的感觉逐渐加重,乐队的声音犹如巨浪在沸腾。经过了一小节的休止,第二主题进入,同样的下行,但是不安和激动却消失了,温婉的哀伤占据了主题,长笛和双簧管再次演奏,很快第一主题的因素重新出现,紧张感也随之复活。之后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大提琴浑厚的声音演奏主题,带来了乐队的爆发,长笛和双簧管的和声相当尖锐,小提琴和大提琴声部交替演奏着主题和伴奏,带来了整个乐章的高潮,第一主题被加以变形,出现在各个声部,低音弦乐器逐渐消失,只剩下小提琴为一方,长笛,双簧管为另一方,互相对话,第一主题的形状仍然清晰可闻,大管的和声充满了哀怨。在这部作品中,莫扎特的天才处理手法一一得以展示。第一主题被大大的发展,第二主题的出现丝毫没有缓解第一主题的悲伤,反而也同样显得忧郁阴沉,乐章结束在不安的想象当中。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一种莫名的不安和诡异感,很有回味的余地。

第二部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首先,在内容上贝多芬首次拓展作品表现题材,开始表现一些重大的历史题材、英雄人物及其事迹等,这在音乐创作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该作品原是写给拿破仑以表彰其英雄行为的,后因为拿破仑称帝而愤然改之。其次,在音乐语言上贝多芬多用乐汇的陈述结构形式,即动机式写法,给作品以独特的音响效果而称著于世。最后,在形式的安排上,扩大结束部的容量,使得结束部成为第二展开部。显然,这样做更有利于表现音乐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其实,展开部也是最能显示作曲家写作才华的地方,贝多芬最鲜明的创作个性和人格魅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作品不仅音乐语言非常新颖,而且思想内容极其深刻。第一乐章是用奏鸣曲式写成,表现‘斗争意志’的集中体现。贝多芬在创作上,首先,抛弃了通常要有大段慢板演奏的惯例,开门见山,用全部弦乐器加木管奏出震慑人心的命运主题,这是全曲的核心,第一次出现,像霹雳似的强大有力,给人以威严、凶狠、突如其来的感觉,象征着黑暗势力笼罩大地。这四个音被称为全曲的‘主导动机’,贯穿在四个乐章之中,成为促进全曲有机统一的动力和粘合剂。副部主题:抒情、亲切、开朗歌唱般风格,象征着未来光明的前景和人们向往幸福的喜悦心情,它蕴含着一股雄厚的潜力,后来发展成与“命运”相抗衡的动力并最后战胜命运的“英雄”主题。贝多芬把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奏鸣曲式中,选择了黑暗与光明作为对置,使对比的形象在对立面的斗争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命运主题由起初强烈、冷酷森严地与英雄进行殊死的搏斗转化为貌似强大的、支配地位的、声嘶力竭的,最终体现出英雄战胜命运的斗争意志。英雄之所以能够同命运顽强地作斗争,正是因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却又有内在的联系,形成了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

第三部是莫扎特的安魂曲。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作品。可以说是安魂曲当中 的经典。安魂曲是宗教歌曲,是对逝去的生命的怀念和追思。莫扎特对于音乐,对死亡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而他所创作出来的这首安魂曲,听完后的感觉是超越死亡的。莫扎特的这种“死”观非常明显的体现在这部作品当中。在那个时代,宗教与音乐是紧密相连的,而这首安魂曲却早已超越了宗教的范畴,让每一个听众都能感受到哀伤与悲痛。悲剧性能够超越宗教音乐的范畴面对整个西方音乐具有普遍意义,根本在于基督教文化赋予悲剧性观念方面的根基。基督教文化是一种“罪感文化”,关注“苦难与救赎”,悲剧性强调现实苦难的无法脱避,引导人正视矛盾,直面人生,两者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在苦难中才能找寻出人的真正价值,苦难和悲剧并非悖谬自然的,相反,这正是体现生活意义的一种方式。悲剧性诉诸人们感性生命的的体验,进而促进人们精神以反思,从而对“工具理性”扼杀、否定感性生命的“恶”加以否定。

第四部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合唱部分。一开始音乐即如火山爆发,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冲破一切枷锁,人类经过长时期积聚起来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变革势如破竹,摧毁一切封建丑恶的东西。变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音乐紧跟着片断重复前面的主题,但都被代表人类渴望自由欢乐的旋律所打破。终于千呼万唤地出现了《欢乐颂》主题,象征着人类经过艰苦奋斗之后,终于找到了通往自由欢乐的道路:低音大提琴奏出,接着渐渐发展扩大到弦乐器和整个乐队,并且力度和节奏越来越强,形成巨大洪流,势不可挡,人们在通往自由欢乐的大路上迅猛前进。而后,再次出现急风暴雨般的声响。但这次引出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歌唱。于是“欢乐颂”在领唱的带动下,以合唱的形式加入了演奏的乐队。合唱使整个音乐进入一个神圣的境界,思想、情感升华了,一切丑恶的东西在思想光芒的照耀下,无地自容。人类经过自己艰苦的奋斗,终于自由和欢乐并终于进入一个神圣的理想世界。最后合唱与乐队的演奏愈来愈火热,速度越来越快,乐曲被推向了新的高潮,全曲在高昂、激越的欢腾气氛中结束。《欢乐颂》表达的是贝多芬对欢乐和幸福的赞美,希望把欢乐带给全人类,让幸福永留人间。贝多芬虽然一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可他终究还是没有被命运击垮,勇敢乐观地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如果说贝多芬中期的作品是对“人定胜天”的最好诠释的话,晚期的贝多芬已经逐渐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但这并不代表他已经屈服于命运,他是想通过对美好的赞扬来深刻地表达他内心的诉求。与命运的抗争最终趋于平静,贝多芬只想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全人类,希望他们少一些苦难,多一些欢乐。我觉得这首作品之所以伟大也许就在于此吧。

第九交响曲的合唱部分被许多音乐家认为是贝多芬作品的最高成就,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那种明朗、积极的旋律,那种庞大的气势确实能给人非常震撼的感觉。任何人听来都会感觉到光明和力量。

三、对贝多芬和莫扎特音乐风格的整体比较

以上四部作品都看成音乐史上的经典,从中可以看到他们二人的音乐发展手 法近似,音形作为主线贯穿进去,代表了德奥音乐的特点。莫扎特和贝多芬同属德奥学派,在精神思想上有德意志一脉相承的特质:理性。日耳曼民族天生认为,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但贝多芬与莫扎特理性的表现方式却是南辕北辙,在莫扎特的思想中是怀有一种对现实的顺从性的,因为他觉得世界本来就是合理的,无须做更多挣扎,所以莫扎特的音乐淳朴优美由于具有明朗乐观素质常常被誉为永恒的阳光。他的音乐充满着真挚的温 暖闪耀着自在的欢乐,但有时也含有一些戏剧性甚至于悲剧性的因素,仿佛他已经意识到有困难,预感到理想必须经过斗争才能实现这一面。然而对于贝多芬来讲却是截然不同的理性,贝多芬的理性是批判的理性,他批判法国大革命,所以谱写了皇帝协奏曲。他批判命运所以喊出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把我击倒”的口号,写出了命运交响曲。

从整体来 看莫扎特的音乐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他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风格清新细腻质朴单纯,音乐情绪激越明朗,音 乐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但也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的悲伤因素。这也是莫扎特音乐艺术的典型特征。而贝多芬的音乐风格鲜明独特,作品热烈激昂振奋人心,他的创作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的作品从简单的乐曲到最复杂的交响曲,都同他个人的思想性格有紧密的联系,都与他坚强的个性及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意识是紧密相连的。因 此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朴实鲜明,他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又富有哲理性。

第四篇:音乐鉴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欣赏

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早已传遍世界,比流行歌曲还要流行,但为什么这首曲子会这么流行呢?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三点。

其一,第五命运交响曲的旋律动人心弦,当我静下心来认真倾听之后,犹如被其雄伟豪壮的旋律所深深地吸引,像月光下的大海,有时候像暴风雨来临,自己就好比在海面上被波涛汹涌的浪潮摇动的船只,难以把握自己人生的走向。有时候像在暴风雨之后晴空万里的海面上欢欢驶动的小船,在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后,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仍在疯狂地与命运纠缠。

它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当曲终之后,又会引起我对命运和人生的思考。到底是应该顺从天命还是应该积极地与命运抗争?

其二,该作品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故事。贝多芬此时几乎双耳失聪,但他心有不甘,不甘于就此向命运屈服。贝多芬用小木棒抵住耳朵,然后架在钢琴上听音符,从而创作出这首永世长存的曲子。

于是这首曲子被寄托了贝多芬勇于和命运拼搏的精神,这也是这首曲子吸引广大人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各种乐器的配合炉火纯青,达到了最高的协调之美,让人回味无穷。

基于以上三点,笔者认为第五命运交响曲才能成为中外史上一大绝唱,让无数人为之倾慕不已。

笔者才屈词穷,缺乏高深的见解,请老师给予指正。

三大队12治一

张帅

2012年11月4日

第五篇:贝多芬音乐赏析

姓名:张研

学院:资源环境与化工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音乐赏析 班级:过控151 学号:5801415032

一、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 1.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擅长作曲、指挥及钢琴演奏,被称为“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音乐大师,他一生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并广为流传,不仅在欧洲享有盛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被尊称为“乐圣”,与海顿、莫扎特并称为 “维也纳三杰”。他一生命运坎坷曲折,童年时代随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示出了非凡的天赋,后追随海顿学习作曲,音乐才华受到了广泛关注。他生活在“开明专制”时期,形成了大胆创新、我行我素的性格,同时主张共和主义,向往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所有这些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2.创作背景

1801年,贝多芬创作了他最著名的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关于这首作品,最令人熟知的一个故事就是在银色的月光下,贝多芬听到钢琴声由一间简陋的茅房中传来,原来是他的乐迷——一个贫穷的盲女在弹奏,他深受感动,于是为盲女创作了此曲。不过这首曲子的名字并非贝多芬所取,他只是标注了“幻想曲风格”。“月光”是贝多芬去世多年后,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在音乐的激发下灵感迸发,于月色中为乐曲起了这个名字。

贝多芬在创作《月光奏鸣曲》时,正值而立之年,但耳聋的日益严重让他的生活陷入了绝望。然而一个女学生的出现使他重新燃起了人生的希望之火,这就是伯爵的爱女朱丽叶·圭恰尔迪,贝多芬全心地投入到了这段恋爱。然而,热烈的感情并没有维持很久,年仅十七岁的朱丽叶·圭恰尔迪很快便移情别恋,嫁作他人妇。这对于贝多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甚至写下了遗书准备结束生命。但对于音乐的热爱使他最终没有放弃自己,在失恋的痛苦中创作了这首作品。3.作品特色

阿萨菲耶夫曾这样评论这首作品:“感人至深的充满能量与浪漫的音调,令人精神振奋的旋律,时而像是熊熊燃烧的怒火,时而又如濒临绝望的哭泣。曲调中蕴藏的真挚诚恳,深受人喜爱,也极易被人接受,不得不说它是一首真正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贝多芬标记这首《升c小调十四号钢琴奏鸣曲》为 “幻想曲式奏鸣曲”,这就显示出了它自由、即兴的特点。它突破了一般奏鸣曲“快——慢——快”的乐章布局,且对于音乐素材的运用非常灵活。贝多芬不仅改变了奏鸣曲式第一乐章长期统治的地位,还将持续的柔板代替了以往所常用的快板。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慢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是小快板;第三乐章是激动人心的快板。全曲速度由慢变快,感情表达也逐步加强。贝多芬巧妙地运用了低音八度进行、圣咏似的和弦平稳进行、连贯三连音的和声音型等创作手法及其独特的曲式、调性与和声安排,使乐章结合为了一个和谐的整体。既有从远方传来的低声倾诉,又有围绕于身边的温柔细语,还有回荡在宇宙间的呼啸呐喊。4.不一样的“月光”

虽然《月光奏鸣曲》长久以来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但其实音乐界人士对于这首曲子却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在他们心中蕴藏着很多不一样的“月光”。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什坦就不赞同用“月光”解释该曲,他说:“音乐中描绘的月光,应该是静谧、温柔、朦胧和明亮的,传达着舒缓的情绪。而《升c小调奏鸣曲》的开篇就是悲怆的阴云密布,毫无月色而言,满是阴郁,末乐章又洋溢着激昂的热情,状态与让人心旷神怡的皎洁明月毫无关联,唯有短小的第二乐章勉强可视为一瞬间的月光。”而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则把第一乐章的基调看作是传递贝多芬失去爱情的创伤。无独有偶,《贝多芬传》的作者罗曼罗兰也倾向于把此曲所传达的意境与贝多芬的失恋心境相结合。他认为,曲中的幻想维持的时间并不长,反而是失恋之痛的情思更为明显,尽是忧伤的哭诉。

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对《月光奏鸣曲》的解析,是他在欣赏了两次现场演奏之后的真切感受。一次是李斯特,另一次是安东·鲁宾什坦,他认为整首奏鸣曲就是一出很精彩的悲剧,第一乐章所表达的是冥想的状态,中间掺杂着不安的预感,“音乐仿佛由遥远的某处渐渐传入耳朵,我们所听到的一部分是忧郁的哀思,一部分是缱绻的回忆,并带有对于未来的惆怅。”

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的人的心中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既能引人共鸣,又能带来不同的遐思,这正是优秀作品的特点。

二、《月光奏鸣曲》的音乐形态及审美分析 1.第一乐章

《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最广为人熟知的,不仅因为它极富诗意的乐曲美感,还由于在三个乐章中,它是最容易弹奏的,很多初学者都愿意试谈这首乐曲。贝多芬摒弃了奏鸣曲一贯的不可改变的多乐章规则,在这一乐章集中体现了“幻想”的风格。

乐章由四个富有神秘色彩的序曲小结开始,为整的气氛埋下了伏笔,音乐的速度、调性、节拍和伴奏的三连音的音型特色纷纷确立。随着中音区“轻轻的来”,这个主题进入了细致沉静的表达,并伴有一定的忧郁色彩;转而中间部的三连音又蜿蜒前行,音调逐步提升,让人逐渐感觉到了紧张与不安;最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的平静再次呈现出来,似乎于淡淡的月色下悄然结束了全曲。

这个饱含了寂静沉思与温柔倾诉的乐章,让人似乎真的看到了一轮明月高悬于平静的海面之上,银色光点笼罩着一切,美妙的和声又为曲子增添了一些诗情画意,灵动的韵律传递着细腻的情思。三连音分解和弦始终贯穿曲子,和声色彩朦胧,既有冥想的静默,又有欲言又止的哀伤,所有乐思都建立于宛如心跳的旋律之上,可以说这一乐章是即兴曲中的先驱。贝多芬没有区分大小调,而是自然地转换同名大小调,在短短的六十几个小节的音乐中,进行了灵活的曲式运用与和声处理,表现出了缜密的艺术构思与高超的创作技法,给人以无限的启示。2.第二乐章

作为中间的过渡乐章,其与第一、第三乐章相比的确显得个性优美,恰如李斯特所形容“两侧深渊之间的一朵小花”。两小节的短小乐句构成了它的旋律,最初的八小节形成了它的基本主题,尤其富有独创性的是,从第八小节起,贝多芬就加入了多种切分节奏和不同的乐句构成,虽然这一乐章比较短小,但它类似于小步舞曲的复三部曲式,把第一乐章的忧伤与第三乐章的激昂衔接得十分完美。这段典雅、可爱的短小音乐的两个部分都是由同一主题及伴奏发展而成的,给人有一种超然物外之美,悲伤的心情似乎得到了片刻慰藉。中部曲式由双重重音交替出现,并伴有令人意外的神秘感,而连奏与断奏的呼应又使主题的变奏显得更加自然。3.第三乐章

尽管没有典型的回旋曲作为轻松愉悦的曲末章,不过贝多芬设计了独特的第三乐章,它充满戏剧性的高潮表达方式就犹如协奏曲一般华丽。同时,这也是贝多芬钢琴作品中表现力最高昂、最丰富的乐章,罗曼·罗兰认为它是“心灵的力量终于征服了痛苦”。作为全曲的高潮部分,贝多芬终于将内心的情感一层层的解剖,融入到了音乐之中,他对现实的抗争、对感情的倾诉,随着音乐一泻千里,奔涌向前。但仔细聆听,仍可以辨别出在激烈的感情中依然充满着优美的韵律,这是贝多芬坚毅、不屈的精神体现,令人惊心动魄。

这是一个充满爆发力的乐章,侧耳倾听,琶音的组合犹如狂风暴雨下的海浪击石,在疯狂的怒吼中迸发着激烈的情感,音乐的强度递增,一浪高过一浪。贝多芬没有设计趋于缓和的结尾,反而加大了力量,以最强烈的方式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屈与坚定。他只是将再现部当中主部的规模进行了微减,将副部的旋律起伏扩展为琶音,而后汹涌的感情戛然而止。但进入展开部后,戏剧性的高潮又出现了,再现部之后的结束部呈现得十分庞大。

通过这一乐章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才能之高超,它的表现力在迂回婉转、汹涌激昂的过渡中显得卓尔不凡。在主和弦上升和猛烈下降的最强奏中结束全曲的设计,使得音乐的效果达到了最佳。第三乐章作为末章升华了全曲,充分表达了贝多芬对于生命与感情的理解,对于人生真谛的追求和对于音乐的热爱。

三、结语

《月光奏鸣曲》中贝多芬对于炽烈感情的表现力毋庸赘言,第一乐章的柔情与静谧、第二乐章的轻快与可爱以及第三乐章的磅礴与激昂都结合得天衣无缝。音乐中表现出的丰富的内容、磅礴的气势、细腻的情感、独具匠心的布局设计、巧妙的乐章组合等都深刻地展现了贝多芬内心的惆怅与翻涌、对于现实的控诉和对于未来的坚定。相信这首不朽的杰作会万古流芳,以它特有的感染力,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鼓舞着人们的精神。

下载贝多芬音乐赏析(音乐鉴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贝多芬音乐赏析(音乐鉴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音乐赏析

    对于贝多芬的作品,大家可能耳熟能详,了解贝多芬的人物命运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作曲家一系列作品的风格,以及在贝多芬作品中所体现的时代性、英雄性、斗争性的风格特征。 这些......

    小提琴音乐鉴赏之贝多芬 2

    小提琴音乐鉴赏之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班级:420127 学号:42012732 姓名:陈畅 摘要:一提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声音,这就是著名的“命运的叩门” 。本文介绍了......

    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浅谈贝多芬(精选五篇)

    浅析贝多芬 文传 张申慧号 22 浅析贝多芬 文传 张申慧 22号 最开始去了解贝多芬是高中学播音的时候,那时候又一遍文章叫《月光曲》,讲述的是传说贝多芬月光曲的由来。看文章把......

    电影音乐鉴赏——霸王别姬音乐赏析

    《霸王别姬》电影音乐赏析 对这部电影早有耳闻,但一直都没有机会看。在这学期的电影音乐欣赏的课上,和百来位同学一起欣赏这部电影,感觉很不一样,不知是氛围的原因,还是电影本身......

    音乐鉴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音名著鉴赏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2013/10/26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大千世界声音是必不可少的,而声音中最美妙的就是音乐。音乐是世......

    音乐巨人贝多芬(推荐)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赛教) 冯 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探究几个难句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 (3)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

    音乐巨人贝多芬

    莲山课件http:///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 (第二课时) 教者:李丽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2、 从人物的描写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及精神。 3、学习人物的高尚的精神......

    音乐巨人贝多芬

    音乐巨人贝多芬 【课文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体会本文于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特点,学习使用肖像描写。 3、了解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