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4 16:3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篇: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雅学:《尔雅》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创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2、小学:“小学”这个名词最初跟学校有关系的,《大戴礼记》云:“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官也”;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也即语言文字方面的学问;隋唐时代小学概念扩大;唐代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3、《切韵》:隋代陆法言所著,是韵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生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部,记音简略,先释义,后记音。在汉语音韵学当中,《切韵》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和现代各方言因素的首要研究系统。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奉赦编撰,这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的,最完整的韵书,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共分为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分206韵。

5、《干禄字书》:是唐中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干禄,求禄位,学好写字就能求得禄位,是科举时代的字体标准。

6、《说文解字》: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简称《说文》,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是中国第一部即后代所说的字典。

7、因声求义:是传统的训诂方法之一,是指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字义。

8、字书:字数是研究字形和根据字形以考证音义的书,包括(1)学童识字课本,如《急就篇》等;(2)解释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等的《类篇》,(清)《康熙字典》等。(3)刊正字书的书,如(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张有的《复古编》等。

9、秦代三书: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母敬的《博学篇》在历史上被称为秦代三书。“秦代三书”的社会作用有两个:一是规范了文字书写形体,二是成就了一部权威的蒙学知识教材。

10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注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语言学: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口语与书面语),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语言理论。声调: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通常叫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反切:古代的一种记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取上字之声母,用下字之韵母及声调,拼出被切字的读音。14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著,他认为“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名语,欲正名语必思中原之音。”根据元朝的北曲用韵,把韵部分析归纳为19韵部。15 《玉篇》:南朝梁.顾野王撰,是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大小徐:指徐铉、徐渭兄弟二人,两人俱精通文字,对说文有着重要的研究,号“大小徐”。籀文: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西周末和春秋初的文字,字体与秦篆相近,又称“大篆”、“籀书”。古文:指战国时期盛行于六国的文字。

二、简答题

1、《尔雅》的价值与影响

(1)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后人模仿《尔雅》写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

(3)研究雅书又称为一门新的学问,被称为“雅学”

2、《说文解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1)创造了按部首编排字典的体例

(2)保存了古文、籀文和小篆的原来面貌

(3)指出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即所谓的“六书”

(4)提供了语言文字的研究方法

(5)在字义解释上也有创建

3、《中原音韵》的三大贡献

(1)《中原音韵》是以元代中原实际语音为依据的一部韵书

(2)该书分为19部,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为乐府而作(3)周德清认为语言是不断变化的

4、简述《切韵》音系的性质(1)《切韵》所代表的音系不是一时一地的方言音系(2)也不是各地方语言和古今语音的随意拼凑混合(3)《切韵》的音系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共同语读音系统

5、简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成就与不足 成就:(1)阐述了字书的体例

(2)词汇方面对《说文解字》有进一步的阐发,能正确的提出“凡单字为名者,不能与双字为名者相牵混”这一条训诂原则对“联绵字不可分释”有

明确认识。

(3)对于词义问题也有较深的考察,如《说文解字》只讲本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则兼讲假借义、引申义和名词的多义。

不足:(1)没有充分的证据而擅改《说文解字》

(2)拘泥于小篆字形,谈字形有空凿之处

(3)谈引申义有许多不恰当之处

6、简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的成就与不足

成就:(1)材料丰富,例证取材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与段书相得益彰

(2)材料选择有次序,有条理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积

不足: 很明显在于桂馥的著作思想,首先认定许慎《说文》中讲的都是对的,他只是从群书典籍中找到例证来印证这种指导思想,必然导致墨守许慎的说法,如果许慎的说发错了,那桂馥所用的例证也必然是勉强谦和的。

7、简述段玉裁古音学的最大贡献

(1)支脂之分立,候幽分立,真文分立(2)建立同声必同部理论(3)提出古无去声说,其《六书音均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古韵17部。

8、简述《马氏文通》的成就与影响

成就:(1)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书,它是一般人认识到语言研究的重要性,开拓了后来研究汉语语法的风气。

(2)他研究与法的目的很明确,为的是揭示语文的规则,以刊于语文学习,把中文西文进行对比。

(3)他研究的方法很科学,既吸收了西洋语法的优势,又兼顾汉语的传统与特点,首创了“找词法”,句法分类论述近代型语法体系,指出了中西共有的八种词类,“助”字成为独立一类

9、简述《说文通训定声》的内容及价值

内容:包含说文、通训、定声三个方面

(1)“说文”:是以许慎《说文解字》内容为基础加以补充并举例

(2)“通训”:讲的是转注、假借

(3)“定声”:就是把文字按古韵分类

价值:朱书的最大贡献在于全面的解释词义,“无征不信”所以朱骏声每下一个定义,一定要有真凭实据,一是例证,而是训诂。

10、清代说文四大家最重要的贡献

段玉裁:著有《说文解字注》,他归纳并说明了说文解字的体例,使后人对说文解字的体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注意到了词义的变迁,对有些词义的变迁作了说明,对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不足有了更正或者补充

桂馥:著有《说文解字义证》,他证明了《说文解字》中说解的大量材料,为我们研究说文解字提供了大量的宝贵材料,他精心收集的材料经过筛选和组织,在书中安排的有次序、有条理,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筠:著有《说文句读》,他对有些字形字义的解释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他注意到文字学的普及工作,所以他的研究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朱骏声:著有《说文通训定声》,它是一部全面研究词义的著作,突破了《说文解字》只讲本义的框架,还解释了引申义和假借义,填补了《说文解字》的空白

11、简述《方言》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1)首先它对语言学史的体系构建和研究方法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扬雄的方言研究是从人们口头中活活生生的语言为基础的,这就改变了过去的语言研究只是注重典籍研究方式,为人们开拓了语言研究的一个崭新的方式和领域,并建立了这门新的语言学科。

2)它在汉语史描绘和记录当时的方言情况和共同语情况方面有着深远影响。为后世

人了解汉代共同语和方言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和史料。

3)它对方言学本身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4)《方言》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最后一次用个人的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研究的一本书,也是第一次对全国的方言和共同语进行科学分析和描写的一本书。它对后世研究方言和共同语提供了相当珍贵的史料,和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

12、简述清儒古音研究的主要成就

古韵分部清楚顾炎武开始,经过数十位语言学家300多年的努力,取得辉煌成就。(该题没有整理好,哈哈哈你们自己找找)

三、论述题

1、清代语言学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由于社会的发展,思想的提高;清代讲究学术上的师承,使优良传统传递相接受;清代学者具有民主讨论的优良学风;清代学者的研究方法是比较科学的。

2、试述汉代的今古文经之争及其对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1)古文经与金文经由于来历不同,自然会存在差异。这差异不仅表现在一是古文字写成,一为今文字写成;而且表现在小到句,大到篇章都有较大出入;

2)古文经的出现,遭到了“儒俗”的激烈反对;

3)斗争的原因除了二者都认为自己握有真理之外,还存在着门户之见和待遇不公两个因素;

4)今文经学派主张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强调经世致用,关于用经世致用、唯心主义的态度解释经学,进而用来穿凿比附时政;

5)古文经学派则力求保持先秦儒学的史官文化传统,反对随心所欲地解释古代文献。主张对古书的解释一定要从字句出发,有来历,有根据。

四、填空题

1、我国古代最早分部的字书是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2、()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书,也是最早的一部词典,现存()篇

第二篇: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

一、1.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语言学现象和理论,中国

语言学发生发展的历史

2.中国语言学史是中国文化史的一部分

二、中国语言学史的特点

1.小学:传统语言学,相当于广义语言学,只要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部分组成 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汉字三要素:形(文字)、音(音韵)、义(训诂)含义:①小儿学习的学校②学科(见《汉书》)③除字书外,又包括训诂类书籍(音韵《尔雅》放入了经部,未入小学,(隋书)④《尔雅》入小学⑤宋代,小学又被称为“文字之学”,晃公武《郡斋读书志》,“文字之学,凡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横竖曲折之书(形);其二,训诂,谓称谓由古今雅俗之志(义);其三,音韵,谓呼吸有轻浊高下之不同(音)。音韵—《四声谱》字形—《说文解字》训诂—《尔雅》

2.传统语言学与西方语言学对比:传统(音韵、训诂、文字)西方(语音、词汇、语法)

三、中国语言学史分期

六个时期:1.先秦(公元前三世纪以前),诸子著作涉及语言问题,语言学萌芽时期2.两汉,重点讲文字词汇,语言法确立时期3.魏晋南北朝,语音研究的开始阶段4.隋唐宋,语音研究趋向稳固5.元明,语音面向实际(今音)6.清代,古音古义研究为主,传统语言学的大总结时期

四、中国语言学史是世界语言学史的一部分:国外语言学史,古印度,古希腊,中世纪阿拉伯 中国语言学在国际上未受重视的原因:①语言文字上的障碍②长期闭关自守③缺少介绍

第一章 先秦语言研究(公元三世纪以前,包括秦代)

有语言学的证据:①有方言调查②词义辨析③有修辞④出现训诂(《尔雅》)⑤语言理论⑥汉字

第一节

1、先秦诸子的语言观(见于诸子哲学观点,不系统的,片段的)1.孔子—正名论(名不正,则言不顺)2.老子—名的产生(道可道,非常道)

3.墨子的语言学理论①交际过程(闻,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②谈论事物名称的分类

2、事物的分类:名:达(通称,物)类(马)私(专用名,臧)荀子的语言学思想:《正名篇》

1.论词和概念语言思维的关系 异:目异,耳异,口异,鼻异,形体异,心异

☆人们有了抽象的语言思维,就可以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方式来认识社会、自然界的规律,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语言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工具。2.谈语言的社会约定性(名—实的关系)荀子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正名篇》(名称与事物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本质的联系,名称是为了命名各种事物的假定符号,语言有相对的稳定性,名和实是一种辩证关系,名对于实既不是本质联系,也不是个人意志的武断符号。)

3.论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言语异声)南北两系:南系楚语,越语

北系夏语

第二节

一、训诂学(解释学)1.训诂的产生:

2.方式:训诂的方式基本齐备 ①同训:(天帝皇后群公,皆君也)把具有相同意义的词放在一起,用另外的词解释 ②递训:(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用几个词递相解释 ③形训:(蛊,皿虫为蛊)分析汉字的结构来解释字义 ④因声求义:顺着字的读音线索,探索字义

二、《尔雅》(我国最早的而又保存下来的按意义编排的词典)1.名称:《汉书·艺文志》古文读音尔雅,故解古今语可知也。尔:接近雅:正确、准确 2.作者:最早为《尔雅》作著的是晋代郭璞,说“兴于中古,隆与汉氏”,成熟于战国末年,无准确作者

3.内容:原有20篇,现存19篇,共收1091条,4300多个词

《尔雅》前三篇,收录2000多个词,释诂第一,释言第二,释训第三

①释诂:将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列在一起,用一个当时通用的词来解释(卬、吾、台、予、朕、甫、余、言:我也)

②释言:被解释的是常用词,有时是两三个(贸、贾:市也)③释训:解释描写事物形貌的词,多是叠字(穆穆肃肃,敬也)

④释亲:解释事物名称为主,收集专用名词,又分小类别,关于亲属(夫为考,母为妣)⑤释官:解释人们所居房屋的道路名称(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⑥释器:解释一切日用器物、饮食和兵器的名称(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⑦释乐:解释各种乐器及演奏各种乐器的名称(大鼓谓之“鼖”,小者谓之“应”)⑧释天:解释天文、历法、地理的词(穹苍,苍天也)

⑨释地:有关地理方向的名词(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⑩释丘:指自然形成的高地名称的解释(坟,大防)⑾释山: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 ⑿释水:“浒,水厓”

⒀释草:解释草本植物(卉,花卉;荼,苦菜)⒁释木:解释木本植物(灌,木族生为灌)⒂释虫:蚬,缢女 ⒃释鱼:解释各种鱼类名称 ⒄释鸟:解释各种鸟类名称和形体(仓庚,黄鹂)⒅释兽:羆,如熊,黄白文 ⒆释畜:獒,狗四尺为獒 4.《尔雅》的体例

A.1用一个常见词解释另一个词;2把许多词义相同的词归纳在一起,用一个词来解释 释诂第一条是“始”,第二条是“君”,最后一条为“死”(可能是后人后加)倒数第二条为“终”。

畯:农夫也

B.属中求别:近义词强调不同(岁、祈、年、载)C.描写:狒狒,如人披发,迅走,食人 D.互训,递训,声训:贵之为言归也 5.《尔雅》的局限

①没有注意到词义间的差别②解释的有的不是词而是句子③有的词列出了却未解释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汉字研究

一、汉字的起源:仓额造字

二、周秦时期书同文

第二章 两汉时期语言学(前2世纪—前3世纪)

第一节 汉代方言学 杨雄的《方言》

《方言》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方言著作,也是世界语言学史上比较方言著作。1.方言的体例: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全书现存十三卷,669条,11900多字

卷一、二、三、六、七、十、十二、十三解释一般性词语

卷四(服制)卷五(器物)卷八(动物、家禽)卷九(兵器、车、船)卷十一(昆虫)第十二、十三卷体例与前十一卷有所不同,此二卷内容达到全书38%,多达251条,因此有人推测此两卷为四卷所合 2.《方言》的成就:

⑪杨雄注意到语言在时间上的变化和地域上的转移,正确认识方言的地位 ⑫杨雄提出了汉语方言的分区问题,划分方言所用词语①通语:共同的或流行较广的语言②某地之间语:某些地方之间所用的语言,范围较通语较窄③某地语:某一地方的方言词(大方言区、次方言区、小方言区)杨雄所调查的地方东北到朝鲜、西北到西秦、东南到吴越、南到桂林(具有广阔性)

⑬杨雄注意到词的语义差别(耸、耳宰:聋也;生而聋,双聋,谓之耸;听而不聪谓之耳宰)⑭在收集材料的方面,杨雄采用了调查的方法,并使用了现有的材料,这一点受到罗常培的称道。

3.《方言》的局限:

①杨雄采用了调查的先进方法,但其记音工具有先天的缺点(运用汉字记音,反切还未发明)②杨雄仅靠自理力量去记,有遗漏 ③点差的主要记载是方言词汇 第二节 汉代文字学

一、汉代的文字整理

司马相如《凡将篇》 杨雄《训纂篇》 杜林《苍颉故》

二、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 1.许慎在图书馆工作过

2.许慎编写《说文解字》的原因

⑪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汉代重视识字的教育,与仕途相结合)⑫由于汉代经学发达,古今文经增长

⑬许慎从语言文字的实际出发,具有正确的语言学观点

①许慎对语言文字的看法具有发展的观点,开始有八卦、后有结绳,再有仓颉初造书器,秦统一文字

②许慎对繁杂的汉字进行分析,发现其内部严密的系统:六书。许慎运用六书分析字形,并对其下了定义,取了例字,大规模使用六书 ③能联系社会实际,来看待语言问题。“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主要因为国家不统一。《说文解字》的地位极端重要,标明中国传统语言学已经成熟的建立起来 3.《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如今所见的《说文解字》是宋初的徐铉校对本,共十五卷,每卷分上下,共收9353个字,重文1163个字,13441个解说文字,分成540个部首 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结构和使用情况,而归纳出的字体分类 4.《说文解字》的贡献

①创学科(汉字学从许慎开始)许慎第一个编汉字字典,建立部首是许慎的重大发明,很好处理了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说文解字》中先列小篆字头,然后解释意思,最后再说明读音,注音多为形声字(占80%),方法为“从**声”其余为“读若*” ②通百科。“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 ③存古篆。对篆书保存有功,基本保存原貌

④达神恉(神秘的旨意所在)努力将字的本义解释出来 ⑤存古音。珍贵且准确 ⑥对文字统一起了规范作用 5.《说文解字》的不足:

在字义解释上,有的太笼统,有的没做解释,有的利用封建说教解释字义 6.《说文解字》的影响: 大小二徐(徐铉、徐锴)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推举说);桂馥《说文解字义正》(说解根源);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解释条例、体制);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第三节 汉代词源学

一、词源学与汉代声训

1.词源学又叫语源学,任务是探索词的形式和意义的来源及演变历史 ①本质论:认为词和所反映事物具有一致的本质的联系

②约定论:认为词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必然联系,是一种这回约定 2.声训:用音同、音近词去说明被解释词的来源(词源学);以声音为线索来解释词义的方法(训诂学)

两汉声训的特点:理论性;政治性;主观随意性;普遍性

二、刘熙和他的《释名》

1.作者:说法不一,最后认定是刘熙 2.《释名》的内容和体例

⑪共八卷,27篇,共收1502个词,大多用声训办法 《释名》与《尔雅》比较:

①在分类上,与《尔雅》大体相似,但更为详细(尔雅19篇,释名27篇)

②收词原则和解释方式不一样,释名中没有动植物名称,但是有形体、姿容、疾病、丧制等 ③在宗旨上有所不同,尔雅收集的是前代的故训,释名主要探讨事物命名由来,是词源词典 ⑫类型:①同字为训②同音为训③同韵为训④同声为训

⑬声训的评价和《释名》的局限①王力《中国语言学史》认为声训需要批判②局限:思想倾向上,有一些是有封建思想和神秘色彩;语言上,对于复音词的解释是错的,因为他将其拆开了;语源学上,在解释词的来源时,与不同的词建立了词源关系 ⑭《释名》的价值

①有一些解释比较到位的例子②对我们了解东汉的词汇面貌有重大作用③对考证东汉时的语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④对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释名》与《说文解字》比较:

①所收字数较少②收词原则不同③说文收单字,释名收词,所以说文中无双音节词,而释名中有很多双音节词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第一节 反切与四声

一、反切

1.反切的释义:近现代吴承仕《经籍旧音序录》中说:反切是古人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来拼出另外一字的读音,利用双生叠韵,如丁,当经切,丁叫做切字,当经为切语 2.反切的产生:①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创始人为孙炎②认为从西域传入我国③认为是中国自周朝以来就固有的 3.反切的价值:①在注音字母正式公布以前,反切一直是汉语汉字注音的重要工具,孙炎《尔雅音义》是第一个使用反切的②反切法的创造,为韵书的产生装在了条件③反切不仅有注音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海有统一读音的作用④反切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相当大的作用,一是研究上的作用,我们根据反切可研究语音体系,建立一个时期的语音系统。二是编纂字典词典,对词典的审音,定音,反切有巨大的作用 二、四声

1.四声的发现:南北朝之前,汉语有音调之实,而无声调之名。南朝齐时,周颙、沈约明确提出四声。《四声指归》中记载:宋末以来,只有四声之目,沈氏乃注其谱论,曰起自周颙。2.四声发现的原因:陈寅恪认为和佛音的转读有关 3.四声的调值:古代四声,平上去入 4.四声说是为建立五言诗的格律服务的 第二节 韵书与辞书

一、韵书

定义:韵书是一种按音续编排的字典(查韵字用的)

二、辞书

1.张揖《广雅》,仿《尔雅》而作 2.吕忱《字林》,是《说文解字》体系的字典 3.顾野王《玉篇》,是此时期的重要字典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概括出五大特色:①引证悉出原书②证据不孤③按语明白④广收异体字⑤保存古书之材料 《玉篇》以楷书为字头,是第一部以楷书为正体的字书,有反切注音

4.陆德明《经典释文》 音义之书,全书共30卷 一卷序录为纲,二卷至三十卷为十四部书所作音义(周易、尚书、毛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

第四章 隋唐宋语言学

第一节 《切韵》系韵书

一、陆法言和《切韵》 1.作者:陆词,字法言

2.《切韵》内容和体例: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韵书,因“唐韵行而切韵废,广韵行而唐韵废”而失传。按“平上去入”分卷;共五卷,分为193韵,收字12158个;收字较为简单;不正字形;成书目的:诗文用韵;审音

二、《切韵》系韵书

王仁熙《康谬补缺切韵》 孙愐《唐韵》 李舟《切韵》

三、陈彭年《广韵》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带有法律性质 1.《广韵》内容和体例:

共五卷、平(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全书收字26194,191692个注解,引用270多种古籍,206个韵部;按韵部收字,同音字放在一起,每个字下有注释,有反切,有同音字的统计数字

2.《广韵》的地位:①由于官修,编写的人多,手机材料也多,印刷数量多,发行数多,所以《广韵》成为切韵系书的集大成者,宋以后传统音韵学便以《广韵》为研究中心。《广韵》是研究古音字的阶梯②《广韵》是研究等韵所必须的参考书,一部分析发音原理、发音方法的著作③后世编纂韵书,以及研究各地方言,也要以《广韵》作为重要的依据。第三节 唐宋文学

一、正字形之学(帮助大家辨别字形,避免写错字)

1.颜元孙《干禄字书》2.张参《五经文字》3.玄渡《新加九经字样》(九经:三礼、三传、诗经)

二、说文之学(对《说文解字》进行订正,发现错误)1.李阳水《刊定说文》,研究《说文解字》三十年,著书三十卷

2.大小二徐,宋代研究《说文解字》的专家,徐铉(兄)徐凯(弟)徐铉奉召校订《说文解字》,现行的《说文解字》皆为“大徐本”,较原本有几处变化:①改分卷,正文十四篇,序目一篇共十五篇(十五卷),徐铉将美卷分为上下,改成三十卷②增加了反切③增加了注释(有明确标明“臣铉等曰”)④在正文中补充了19个字(如诏、志、鉴)⑤增加了新附字(增加402个)小徐《说文解字细撰》四十卷,“小徐本”有研究性质,阐释《说文解字》的义例 3.郑樵《六书略》,在例字上做进一步分析,对部首分布进行调整,540个部首分成330母(母部)和子部

三、右文说

形声字(一个形旁,一个声旁,最主要的构型安排是左形右声)

右文就是指形声字左边的声旁,认为声旁是表义的(这是右文说所持的观点)

右文说的评价:左文(形旁)没有问题,但右文表义作为普遍规律来看待是不科学的,不是所有形声字声旁都表义或都表相同意义,汉字不受汉语的制约,而是受到汉字系统本身的制约。

四、古文字研究

1.六艺文字(孔子笛子用来写经的文字)2.钟鼎文字

第五章 元明语言学(13世纪中叶—17世纪初)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周德清根据元曲音韵,把音韵归为19部,收5866字(另有说收5869字),无反切、无释义,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为乐府而作,周德清认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第六章 清代语言学(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

全面总结的时代,总结性著作较多 清代语言学特点:

1.抓住上古音这个中心环节,也涉及到其他分支 2.有一个整齐、强大的学术队伍

3.有一个好的社会条件(有利于语言学研究的社会条件)学术成就多出于苏皖一带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清代语言学不足;1.有严重的复古主义倾向(由于对明朝的怀念)2.理论上有片面性,具有门户之争 3.对现实问题漠不关心

4.在研究方法上,过分强调考据 马建忠《马氏文通》:第一部我国系统的语言学的专著。马建忠精通多国外语,且小学基础好,有良好的汉字学根基,所以有撰写《马氏文通》的条件 我国系统研究语法从《马氏文通》开始 目的:揭示语言的规则,便于语文的学习研究对象:古文

不足:太模仿西方语言学,有时与古文不合适

第三篇:中国语言学史试题

中国语言学史试题

一、填空题

1.我国古代最早分部首的字书是汉代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2.________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书,也就是最早的一部词典,现存

篇,是我国第一部按

编排的综合性辞书。

3.汉代谈“六书”的有三家,我们采用的是

(人名)的名称和

(人名)的顺序,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训诂方法分为三种,《尔雅》主要采用的是义训,《说文解字》主要采用的是

,《释名》采用的是。

5.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童蒙识字课本

。6.传统的语言学包括三个分支

、、。

7.《尔雅》对后代辞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它是以“雅”为书名的一系列辞书的鼻祖,请列出2部后代雅书的名称。如

、。

8.童蒙识字课本除

的 完整保存,还有残简外,其余都失传了。9.毛亨的(全称)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完整的传注。在训诂上,其具有

、、三个重要的特点.10.郑玄的 的内容主要是阐发、补充、订正毛传。

11.《方言》的作者是

。《方言》的全称是

。这个全称包含了两方面内容,对古代词语的解释和别国方言的释义。

12.部首“间“

”的编排原则。

13.《尔雅》和《方言》最大的区别是主旨不同。《尔雅》旨在明词语的古今异同,是以今言释古言;而《方言》主要目的在于

,是以通语释。

14.《说文》说解文字,主要是通过字形的分析来肯定字的性质和类型,阐明文字形、义、音三种要素和三者的密切关系。说解也是有次序的,每个字先说解

、次说解

、最后说解。

15.汉字起源于图画,其构形是有理据的,正是因为汉字具有

的特点,《说文》才据此“以形说义”。

16.《说文》通过分析字形解释的是字的,只有抓住这个意义,其他引申义就有条不紊了。

17.《说文》除了用形声系统注音,也用专门的术语来注音。许慎专门用来注音的术语主要是。

18.《说文》的字头是用

字体写的。除此之外,《说文》还兼

、、或体和俗体等异体字。

19.《说文》中的古文主要来源于

。从时代地域看,其应该是

时代

(地域)文字。

”编排在一起,体现了《说文解字》部首之

20.部首是东汉

首创。他根据当时对文字形音义关系的理解,按照六书的原则,把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类,从中概括出

个部首。

21.部首按其功能性质略可分为两类,一为

原则的部首,一为

原则的部首。一种旨在揭示

;一种重在检字快捷。《字汇》和《康熙字典》采用的是

原则的部首。

22.说文第一个部首是

,最后一个部首是

。这是按照体现了汉代阴阳五行家“

”的哲学思想安排的。

23.“斤、斗、矛、車”这几个部首安排在一起,体现了许慎

的编排原则。24.《说文》凡东汉皇帝之名讳,必列于一部之首。但并不加以分析,只用两个字说明,也即。

25.《说文解字》为上古音研究提供两方面珍贵的资料,一是

资料,二是声训资料;段玉裁根据前者,并结合先秦韵文,得出了“

”的结论,也就是声符相同的字,在造字之初韵部应该是相同的。

26.下面三条分别出自《尔雅》的前三篇,请按照材料的顺序写出该篇的篇名。

、、。

①明明、斤斤,察也。

②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③降,下也。

27.《方言》提出了

、等概念,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共同语。28.按照顺序说出下列词条的出处。书名分别是

、、、。

①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 ②佥、咸、胥:皆也。

③森,木多貌。從林,從木。讀若曾參之參。④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

二、简答题

1.从今天的角度看,许慎的代表作是《说文解字》。但是,在《后汉书·儒林传》当中,许慎的另外一部著作《五经异义》是列在《说文》之前的,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方言》的贡献和影响。(答出任意三点即满分)

(1)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的一本书。

(2)扬雄对方言区的划分方法,即使今天也有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他对方言区的划分,与当时的地理形势和行政区域密切相关,大致有三类:

▲大方言区。以关(函谷关)、山(崤山或华山)、河(黄河)、江(长江)为界。书中所说的“自关而东”、“自关而西”、“自山而东”、“自山而西”、“自河而北”、“自江而北”,▲次方言区。有以古国为界线的,如秦、晋、赵、魏、燕、郑、宋、齐、鲁、陈、楚、吴等;也有以州郡为界线的,如青、幽、雍、梁、益、荆、扬、蜀、凉州等。

▲小方言区。以河流为界,如淮、泗、沅、澧、湘等,也有以古地名为界的,如洛、郢、湘潭等。

(3)《方言》为我们了解汉代普通话的词汇提供了重要依据。

扬雄明确提出了“通语”(又叫“凡语”、“通名”)这个概念。书中标明为“通语”或“凡语”的有二三十处。如:

娥㜲,好也……好,其通语也。

(4)是沟通古今词汇的桥梁。

从《方言》中,上可以了解先秦古词,下可以用来研究现代词汇。

3.郭璞的《方言注》在语言学史上的贡献。

他为《方言》作注,并举出晋代方言来和扬雄所记方言比较,“触事广之,演其未及”:在词义上,或者证明古今语义相近,或者说明语同而义不同或义同而语不同;在地域上,或者指明某些古语依然在某地存在,或者指出某些古语不在当地保存,而转在别处遗留,而有的地方方言又进一步发展成为通用语。郭璞能体会《方言》的精神,突破文字框框,以口头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用晋代语言来注扬雄所记的汉代语言,这就为汉语的历史发展留下了一份极为可贵的语言材料。

郭璞注释《方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以晋代语言解释古代语词——语言思想、观念明确,以当代语言从发展变化、对比研究的角度进行注释,重视当时活的语言,以口语、方言释词,反映了晋代词汇、方言的一些发展情况:

二、注释《方言》中由于时代久远而后世不明的词语——避免单字释义不确的弊病:

三、以复音词注释单音词——反映晋代语言复音化趋势:

四、以通用语解释方言特殊语词或特殊文字:

五、对“转语”加以说明:

4.简述《说文》成书的背景与基础。

1.2.为了配合经今、古文斗争的需要 前代和当代学者已有析字之先例

3.4.其它著作也已开创释词的先例 《仓颉篇》等书已将文字作了汇总

5.《尔雅》的贡献和影响。(答出任意三点即满分)贡献: 1.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纂的词典。

2对词义进行解释时,态度比较实在,故释义较科学;

3.在保存古义、记录词义的发展变化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影响:

1.《尔雅》是我国训诂学史上最早的训诂专著,对训诂学发展有开创之功。

2.《尔雅》是我国现有传世文献中最早的一部辞典,它的辞书学价值,它对以后辞书学发展的贡献,是应该肯定的。

3.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训诂学的第一部专著,还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第一部专著,在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中影响很大,不仅形成了“雅学”一派,还对《方言》、《释名》、《说文解字》等后来的语言学专著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

1.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这段材料出自

(人名)的(书名)。试分析这段材料反映出的语言现象和规律。

2.简述“若有王者起,必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这段话反映出的语言学理论。

3.庄里丈人字长子曰“盗”,少子曰“殴”。盗出行,其父在后追呼之曰:“盗!盗!”吏闻之,因缚之。其父呼殴喻吏,遽而声不轉,但言“殴!”“殴!”,吏因殴之,几殪。

4.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孟子·滕文公下》)

四、论述题

试描述汉代的今、古文经之争及其对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 古文经与今文经由于来历不同,自然会存在差异。这差异不仅表现在一是古文字写成,一为今文字写成,而且表现在小到句,大到篇章,都有较大出入。

 古文经书的出现,遭到了“俗儒”的激烈反对。

 斗争的原因,除了双方都认为自己握有真理之外,还存在着门户之见和待遇不公两个因素。

 今文学派主张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强调经世致用,惯于以经世致用、唯心主义的态度解释经学,进而用来穿凿比附时政。

 古文经学派则力求保持先秦儒学的史官文化传统,反对随心所欲地解释古代文献。主张对古书的解释一定要从字句出发,有来历、有根据。

第四篇: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1、封建官报出现的时间:唐朝

2、明代邸报资料提供者:通政司、六科 3、1860年以前香港哪三家报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

4、王韬办报情况: 1874年年2月4日,《循环日报》创刊,第一家政论报纸

王韬对办刊工作的主要贡献:①鼓吹国人办报;②重视报刊政论;③致力于革新文风(报章体)

循环日报:第一版为行情版;第二版为新闻与评论版;第三版为船运消息与广告版(第二版的文字未刊完转至第三版);第四版为广告启事版

5、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6、真正对中国近代产生影响的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7、五四时期由学生主编的刊物:《湘江评论》毛泽东;《天津学生联合报》周恩来(本栏不确定,但这个时期比较出名的革命报刊就是这些了)

8、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9、1928年后《大公报》的报道方针:爱国、拥蒋、反共

10、国名党创办的三大新闻: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中央广播电台(P172)

11、新青年的改组:一是组织领导的改组;二是编排形式的改组;三是宣传内容的改组 改组后:①仍然保持原来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面貌,与在北京的编者作者保持联系,照旧采用他们的来稿;②想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新一代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12、1931年后在瑞金创办的通讯社:红色中华通讯社

13、抗战时期的“八匹骡子办报”:即游击办报; 缘由:《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社长、总编辑是邓拓。(邓拓带领报社的同志们把笨重的印刷机改成木制的轻便印刷机。敌人来了,全部印刷器材用八匹骡子驮上就走,隐蔽下来,装好就出报),这就是著名的 “八匹骡子办报”。

14、《解放日报》的创刊: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第一张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报纸。

15、《解放日报》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改革: 改革过程:

A.版面顺序进行调整:

第一版反映抗日根据地的要闻;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和国内消息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新闻报道的内容由刊载国际新闻为主,改为以报道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为主。

B.社论改革:结合实际;

C.新闻报道改革:以我为主;副刊改革:文艺——综合;

D.各栏目改革:①在思想政治上肃清了五明错误思想的影响。②在组织上加强了党对报纸的领导,加强了报社的领导力量。③在办报方针上依群众路线,号召“全党办报”。

④在作风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⑤在新闻理论上,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解放日报》面貌改变的具体表现: 第一,增强了党性。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②宣传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③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全当办报,在组织上与当保持一致。第二,增强了群众性。①宣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批判“无冕之王”的思想;②反映群众生活,报道劳动模范先进事迹;③加强通讯员工作,依靠群众办报。第三,增强了战斗性。第四,改进了文风。第五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与发展。①新闻的实质和本源;②党报、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③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党的教科书;④确立全党办报的方针;⑤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

【在改版之后,其他改革成效显著:①重视报道党的中心工作,集中宣传了整风运动;②正确宣传并推动了大生产运动;③成功反击了第三次反共高潮;④有效地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如国统区的《解放日报》等。】 【改革意义:这次改革,一方面引导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走上成熟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党办报”思想的确立。】

16、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报业发展令人瞩目的现象: A.人民新闻事业的再发展(1947.7-1949)

B.城市办报方针的制定与实施(1948下半年)C.加强学习,改进报道

D.清理接管旧有的新闻事业,并区别对待 17、1947年中共宣传的机构:新华社 18、1947年3月新华社的任务:

1947年3月党中央机关撤离延安,新华社留小部分人员组成工作队,跟随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转战陕北;大部分人员转移到河北省涉县坚持工作。此时《解放日报》停刊,新华社担负着中共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任务,成为党中央指导全国革命斗争的重要舆论工具。19、1947年文萃周刊三烈士: 陈子涛(1920-1948)、吴承德(1920~1949)、骆何民(1914~1948)20、抗美援朝中哪两种体裁广泛运用:战地通讯、报告文学

21、建国后新闻事业的特点:

⑴、共产党的新闻机构与非共产党的新闻机构并存,公营新闻机构与私营新闻机构并存,反映了当时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

⑵、建成一个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是当时党和政府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

22、“邮发合一”什么时候形成的:

1949年1月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决定的报纸发行方针,报纸发行主要委托给邮局办理,通过全国邮局扩大发行范围。

23、定本制度:

公元999年,为控制新闻发布,根据进奏官们采录来的各种发布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这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24、时务文体(报章体)特点:平易畅达、语言丰富呀、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25、苏报案简介: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读〈革命军〉》、《序〈革命军〉》、《介绍〈革命军〉》等文章,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推荐《革命军》为国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

26、大江报案简介:1911年7月17日该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月26日又发表黄侃署名“奇谈”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这两篇文章中指出:中国社会已病入膏肓,必须有极大极烈之改革才能救中国,认为只有“大乱”(即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途径。湖广总督瑞徵阅后大怒,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投案。之后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体抗议,谴责湖广总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新军士兵至报馆声援。湖广总督瑞徵慑于民愤,从轻判处詹、何二人18个月徒刑。

27、癸丑报案: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宁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案”。

28、第三条道路:(消极)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

29、第二条战线:(积极)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30、“诚言”事件

对日益高涨的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及其军阀政府不仅使用暴力镇压,而且利用新闻工具进行造谣欺骗,挑拨离间。五卅运动开始后,外国通讯社和报纸歪曲事实真相,破坏五卅运动。然而,直到7月初,五卅运动都未能平息。于是他们一面收买无耻文人,为帝国主义辩护,一面由上海工部局出面,于6月27日成立了出版处,出版了一种名叫《诚言》的类似传单的宣传品。

《诚言》形式暧昧,态度明朗;没有固定篇幅,无出版机关名称,却编号出版,出版者将他到处散发、张贴、专行挑拨、造谣之能事,力图离间参加运动的各阶级的关系。然而,《申报》和《新闻报》竟在广告栏将《诚言》用大字刊登出来。《诚言》以及《申报》、《新闻报》的行径激起了群众的义愤,许多群众将“诚言”涂改成“谣言”,以示轻蔑和抗议;许多报刊纷纷撰文斥责申新二报。

在强大的压力下,申新二报不得不以接受罚款、登报向读者道歉、引发辟谣的传单来表示认错。斗争的胜利,标志着帝国主义欺骗宣传的彻底破产。此次事件,被称为“诚言”事件。

31、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创办的意义:

它们的创刊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事件,意义重大,它们直接向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向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声讨了反共、反人民、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言行并进行了斗争;旗帜鲜明地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地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人民军队的丰功伟绩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

32、《.新华日报》在抗日时期的斗争做法和经验、意义: 做法和经验:

⑴给国民党算账(写社论、短评、消息和杂感来评论国民党统治区的言论环境)⑵善于利用矛盾

⑶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斗争到底 ⑷开拓销路 ⑸扩展消息来源 意义:

⑴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 ⑵做好统战工作,大搞企业式的经营 ⑵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相结合 ⑷内容丰富,精心编排

33、孤岛时期抗日报刊的战斗作用:

上海“孤岛”:1937年11月12日至1942年12月8日之间的上海租界地区。这一时期,中外各种政治势力,无不利用“孤岛”的特殊环境,在“孤岛”创办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开展舆论宣传活动,其中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爱国政治力量与爱国人士主办的抗日报刊,始终是“孤岛”报业发展的主流,在特殊的环境中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文汇报》。

34、邹韬奋的办报思想和经验: ⑴、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 ⑵、主张办报要有个性; ⑶、适合大众的文风; ①“促膝谈锋”;②“明显畅快”; ⑷、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

①言论上的独立精神;②工作上的敬业精神;③读者至上的读者精神 ⑸、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

①处理好“事业性”和“商业性”的关系;②处理好广告和新闻的关系;③实行“集体的管理”和“明主的纪律”;④“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⑤为公择人。

35、人民日报工作的改革和收获: 改革:

A.扩大报道范围 B.开展自由讨论 C.改进文风

D.发扬全党办报的传统

E.编辑部全体成员开展报纸工作讨论 F.广泛征求读者的批评和意见

G.研究和借鉴国外报纸的有益经验,创办了文艺性综合副刊 收获:

①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和解放,冲破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破除了盲目迷信,认识到对于新闻工作经验要有分析加以借鉴,对于国内外资产阶级的办报经验,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可以批判地接受其中对我们有用的成分; ②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国传播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使新闻传播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 ③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

36、新中国成立初期报道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1)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2)突出报道国家重点建设的成就,展示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全貌。

3)让人民群众充当宣传报道的主角,突出宣传人民群众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

37、反客里空运动的意义:

反客里空运动是通过批评与被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的,同时发动群众揭发,把新闻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充分体现党报的群众路线和对于革命事业、人民利益负责任的精神。它还改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业务工作,报纸更加注重编者按的使用,注意报纸的通俗化,从路线上确立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38、练笔运动:1951年2月新华社开展了练笔运动,颁布《开展练笔运动的决定》,成立练笔运动委员会。旨在消灭稿件中事实错误、文法错误与文字冗长的现象。练笔运动进行了三个月,对提高记者的写作能力、减少错误起了很大的作用。

39、北大新闻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校长蔡元培为该会拟定了简章,规定其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的范围、选题、采访、编辑、通讯方法以及报社和通讯社的组织等。会长由蔡元培担任,由留美归国的徐宝璜教授和著名记者邵飘萍任导师。徐、邵等利用星期日上午给会员讲课,传授新闻学知识。该会还出版了《新闻周刊》,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知识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采用横排式的报纸。

40、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思想:

一、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

二、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三、认为报纸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四、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

五、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报刊的监督功能)

六、记者应拥有新闻敏感,应先知先觉

41、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的讲话:

①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②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先靠大家来办,靠 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 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 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③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行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④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第五篇:中国新闻事业史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内容主要是传递军事捷报。公开性,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体之一。

2.定本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是经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定本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进奏院必须将邸报样本送交枢密院审查,发布的邸报必须以定本为主,不得擅自增减。

3.京报:

1.概况: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编选和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类报纸通称京报。因为报纸的出版地为京城。报纸也是由京城向外发售故称京报。

2.特点

1)有固定的报名,刊期和形式。

2)有一个专门从事编印和发行的机构“报房”。其包含五个环节探报,抄报,编报,印报,送报。

3)一般来说没有自己采访的稿件。

4)公开向社会发售,是一种商品,读者以官僚和知识分子阶层为主,也有少量市井。

3.备注:京报传抄稿案是中国第一个报案。

4.香港四大英文报刊:德臣报

子子剌报

士蔑西

南华早报

5.时务文体:维新报刊理论家在实践创办的一种新颖的报刊政治文体,这正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因刊载在时务报上,谈论的又是时务,所以称为时务文体。

6.竖三民:

它们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宣传革命,言辞激烈,这三份前赴后继的报纸都以“民”字打头,又一脉相承故称“竖三民”。主要包括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7.癸丑报灾:1.性质:是1913年间以袁世凯为首的耳朵北洋军阀迫害记者,查封报纸的事件。

2.过程: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宋教仁,引起国民党的愤慨,于是发生了讨袁的二次革命,袁在镇压二次革命的同时下令解散国民党,并查封来许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及一些反对专制主义的报纸,同时逮捕了一批新闻记者。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仅剩13家,比前一年减少3/4.由于旧历1913年是癸丑年,故这一年报界遭受的摧残称为“癸丑报灾”

8.四大副刊:

是五四时期四家著名报纸副刊的合称:1.晨报副刊。2.京报副刊。3.民国日报“觉悟”副刊。4.时事新报“学灯”副刊。它们一改以前消闲为主的风格,转而为知识分子宣传民主科学,培植新文化,传播新思潮。

(后有不全)

9.四不方针:新记公司大公报的办报方针:1.不党:不代表任何党派。

2.不卖:不以言论做交易。

3.不私:不谋私利,要使报纸成为公正喉舌。

4.不盲: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10.红中社:…..(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成立于江西瑞金,肩负着出版报纸和开展通讯社业务的双重任务,自开办之日起以CSR的呼号向外播发中英两种文字的电讯。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时停止对外播发新闻。红军抵达陕北后恢复发稿工作。1937年改名为新华社,第一任社长是周以栗。

11.中央社:国民党中央主办的中央新闻通讯机构。1924年4月1日创办于广州。1932年国 民党中央对中央社进行改组。宣称迁出中央党部对外独立经营,同时社内装置当时最先进的收报机和发报机,向全国各地播发新闻,此后也是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

12.史量才惨案:九一八事变后,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倾向进步,领导申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大胆攻击蒋介石“剿共政策”和不抵抗政策,遭到国民党的嫉恨。蒋介石先是采用收买和高压政策,后又暗中布置对史量才下毒手。1934年11月13号史量才在从杭州回上海途中在浙江海宁县被国民党特务枪杀。

二,人物简介

1.黄远生:1)评价:民初著名记者,被称为“报界之奇才”。

2)经历:1.1904,年进士后留学日本中央大学学法律。

2.1909年,学成回国,被清政府任命为邮船部员外郎。

3.辛亥革命后专心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主编过“少年中国”,“庸言”,担任过上海“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

4.在短短四五年记者生涯中,以深厚的中西学问基础,超人的社会

活动能力以及卓越的采访写作技巧,称为民初新闻记者中的佼佼者。

5.他曾以“四能”(能想,能听,能写,能奔走)蜚声于时。

6.袁世凯称帝时约请黄远生为“亚细亚日报“上海总撰述,黄远生

辞不就职,并在上海各报刊出“黄远生反对帝制辞去袁系报纸聘约启事”。

7.1915年9月远走美国,同年12月在旧金山被爱国华侨误认为帝

制派被刺死。

3)贡献:黄远生是我国新闻通讯文体的开拓者,他为申报所写的“北京通

讯”流传一时。

2.邵飘萍:1)评价:著名报人,记者,新闻学者,被誉为“新闻界的全才”。著有“新闻

学总论”“实际应用新闻学”

2).经历:1.1909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一边教书,一边为上海各报

写稿。

2.1912年受杭辛斋的邀请去杭州任“汉民报”主笔,开始职业报人

生涯。

3.1913年底,东渡日本留学。居日期间,创办东京通讯社,向国内

各报发稿。

4.1916年回国,在申报,时报等报担任主笔,袁世凯死后被申报聘

为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北京特别通讯”成为民国初年有口皆碑的著名记者。

5.1916年8月在北京创办新闻编印社。

6.1918年10月,创办来他一生最重要的报纸“京报”,以宣告十月

革命,社会主义著称于时。

7.后因在报上揭露段政府弊端被通缉,再次逃往日本。曾任“朝日

新闻”的记者。

8.1920年回国,1926年4月26日被奉系军阀以“宣传赤化”的罪

名枪杀于北京天桥。

3.梁启超:1)评价: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奠基人,也是中国报刊

政论时议的杰出代表。

2)经历:1.1895年随康有为至北京,参与公车上书,协助康有为在北京创办

“中外纪闻”称为主编和重要撰稿人。

2.1896年赴上海任“时务报”总撰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同

时对报纸的政论文体进行了改革,创造了影响一代文风的时务文体而名噪一时。

3.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先后创办,主编“清议报”“新民丛

报”“新小说”宣传郡主立宪。

4.在所创报刊中,首倡时事短评,第一次提出党报的观念,并积极

改革副刊,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称为“天纵之文豪,舆论之骄子”。

5.从1905年8月开始,以“新民丛报”为阵地与“民报”进行论战。

6.1907年在东京组织“正闻社”创办“政党”“国风报”继续鼓吹君

主立宪。

7.辛亥革命后组织进一步的拥护袁世凯。1915年后在讨袁的“护国运

动”中成为幕后主使。

8.晚年在清华大学做教授,称为著名国学大师。1921年病逝于清华园。

著有“冷冰室全集”。

4.章太炎:1)评价: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民主革命家,中国报刊政论时代的杰出代表之一。

2)经历:1.1895年加入强学会,1897年任“时务报”的撰述,宣传改良思想。

2.戊戌变法后逃往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

3.1899年回上海,主编“亚东时报”。

4.1903年,在轰动一时的“苏报案”中被捕入狱,称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5.1906年出狱后,被同盟会接到东京,任“民报”主编,参与了与

改良派的论战,并为民报撰写来大量论说,是“民报”最著名的政论家和宣传家。

6.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创办“大共和日报”作为中华民国联合会的喉舌。

7.民国后,参与政治活动,是统一党的总裁,从出任袁世凯的总政

府顾问到转而反袁。

8.晚年政治上转入颓唐,潜心研究学术,称为著名国学大师。

9.1936.6在苏州病逝,著有“章氏丛书。

10.备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最大

最久的业绩”

…“考其生平,以勋章作为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无第二人,七次被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世的楷模”。

5.邹韬奋:1)评价:伟大的新闻出版事业家,杰出的报刊理论家。

2)经历:

1.1926年,主编生活周报,开始其报人生涯。

2.1933年初,参加中国保障同盟。

3.1933年7月,被迫流亡国外,为生活周刊撰写来大量通讯后编成“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

4.1935年回国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并担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

5.1936年11月在七君子事件中被捕入狱,在狱中坚持用笔战斗,写了“经历”“读书偶译”等著作

6.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

7.1941年皖南事变后出走香港,在香港出版“大众生活周刊”。

8.1942年曾赴苏北解放区考察。

9.1944年在上海病逝,同年9月被追认为中共党员。

10.邹韬奋新闻思想核心是永远立于大众立场和真诚的为人民服务。

6.范长江:1)评价:著名新闻记者,杰出的报刊活动家。

2)经历:

1.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开始为晨报,世界日报等报写稿。

2.1934年进天津大公报当记者。

3.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西北采写的历程,陆续在大公报发表来许多旅行见闻,后编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

4.1936年8月深入内蒙古西部,以大公报战地记者身份在抗日前线采写了许多通讯。

5.1936年12月,奔赴先采访,第一次想全国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以及中共的方针政策,受到全国的瞩目,他是第一个从白区进入延安的新闻记者。这次西北采访出版来通讯集“塞上行”。

6.1938年发起创办“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同年10月脱离大公报,赴桂林创办国防新闻社。

7.1941年在香港与邹韬奋等人创办华商报。

8.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南京仪表团发言人,新华社总编辑。

9.1949年以后,任解放日报社长,人民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社长。

10.1970年10月23,在河南确山县病死。

三,重要报纸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基本情况:中国近代第一份报纸,1815年8月5日。马礼逊,马六甲,未怜。

2)宣传内容:宗教,宣传伦理道德,科学知识。

3)宗旨: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根本要务。

4)特色:1.为求方便读者阅读。

2.研究中国读者的性格和习惯。

3.篇幅短小,通俗易懂。

4.文体多样。

2.世界日报: 1)评价:华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民营报纸之一。

2)基本情况:1925年2月10日,北京,创办人是陈舍我。

该报在二三十年因屡遭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派的压,言论一直比较保守。1945年复刊,后政治态度明显,倾向于国民党。

3)特色:1.内容以政治军事新闻为主,教育新闻也占有重要地位。

2.带有多种专刊,复刊,曾连载张恨水写的多部唱片言情小说,吸引市民阶层,读者。

3.版面编排颇具特色,常把读者一些感兴趣的地方新闻,社会

新闻放在头条。在标题方面仿效黄色新闻标题的做法,词句 4

惊人,字号特大,排列醒目。

3.中国青年:1)基本情况:1923年10月20日,上海,主编:恽代英,萧楚女。

2)评价:共青团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刊物,也是大革命失去最著名的刊物之一。

3)宣传内容:1.热心关心青年的成长,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

2.报道评述国内政治事件,配合“向导”等党报宣传反帝,反

封的政治主张。

3.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各种侵蚀青年的反动错误思想。

4)最突出特点:重视青年需求,从内容到形式适合青年需要。

5)文风:热情+说理。

4.新青年:1)基本情况:1915年9月15日,上海。创办人:陈独秀。主编:陈独秀,李

大钊,胡适,钱玄同。

2)评价:五四时期最著名的刊物。

3)宣传内容:

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向封建主义的旧制度,旧道德,旧

礼教,旧文化展开激烈进攻..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闻学,反对旧文学。宣传马克思主义。

4)经历:1.1917年初前往北京出版社。

2.1922年从第八卷第一号起由民主主义性质刊物变成无产阶级刊物。

3.1922年9月,改出季刊,称为中共中央理论性疾患刊物新青年的宣

传,惊醒了一代青年,读者赞扬它是“明灯黑室,空俗足音”。

5.每周评论:1)基本情况:1918年12月22创刊北京,陈独秀,李大钊共同创办。

2)评价: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

3)主旨:主张公理,反对强权。

4)宣传内容:和新青年互相配合彼此补充,新青年重在阐明学理,每周评

论重在批评事实。

5)主要贡献:把反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与反封建的军阀政治斗争联系起

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新进展,尤其是对五四运动的报道和评论,被认为是当时所有报刊中最出色的,对研究五四运动以及五四后新文化运动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6.新华日报:1.基本情况:1938年1月11日,汉口。创办人,社长:潘莘年。

2.评价: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地机关报,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

长的一张中共机关报。

3.斗争:…….面对国民党当局的种种迫害,新华日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它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坚持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原则进行合法,不合法斗争。合法斗争的主要方式是暴检,有必要时也进行不合法斗争,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毫不含糊。

7.解放日报:1.基本情况:

1941年5月16日创刊于延安,由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而

成,第一任社长博古,第一任总编辑杨松。

2.评价:

… 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整个新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份革命报纸。

3.经历:1.创刊初期受王明路线的影响宣传上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倾

向。

2.1942年4月由陆定一任总编辑,并主持来报纸的改版工作。

改版后,认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对当时的工作起到重要的知道作用。

3.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解放区。本报撤离延安,辗

转于晋察冀地区,3月27日终刊。

四.新闻事件

1.苏报案:1性质:是清王朝勾结帝国主义势力,迫害革命报刊和报人的事件。

2.起因:1903年5月陈范聘请章士钊,章太炎为苏报主笔和撰稿人,发表来许多鼓吹 革命的言论,其中以关于邹容的“革命军”的宣传以及章太炎“康”影响最大,这文章的发表引起来清政府的仇恨。

3.经过:1937年清政府以苏报刊载反清文章和章太炎邹容诋毁清政府为由,通过上海租界逮捕了相关人士,主笔章士钊等事先逃走,章太炎被捕,邹容自行投案。苏报报馆被查封。经过10个月的审讯,上海租界当局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永远停刊。

4.意义:这件轰动一时的案件,通过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扩大了革命的影响,让更多的中国人懂得来必须革命的道理,从而大长了革命者的威风。

2.“民报”和“新民丛报”的论战:

1.性质:是辛亥革命前期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政治大论战,是一次引导革命群众从改良主义迷雾中醒悟过来的思想解放运动。

2.论战内容:(围绕三民主义)1.是革命还是保皇.(核心)

2.是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

3.要不要土地国有,要不要平均地权。3.经过:持续了两年。

4.参与者:民报:章太炎,汪精卫,胡汉民等。

新民丛报:梁启超。5结果:改良派处于被动最终失败。(标志性事件是1917年新民丛报停刊)

6.意义: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为辛亥革命做了思想舆论,组织上的准备。

3.问题与主义的论战:1.性质:是五四运动前后报刊上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右翼思想的论战。

2.过程:1919年,胡适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以反

对空谈为名,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进行社会革命,面对胡适的论战,李大钊写了“论问题与主义”进行批驳,遭到回击后胡适又先后发表了“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继续散播资产阶级使用主义观点。1925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由经济上解释近代中国思想变动的原因”针锋相对地表明来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决心。

3..结果:1912年2月新青年发表“本质宣言”确定来宣传社会主义的方向,这标志着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方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4.意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4.上海各界抵制“诚言”:1.原因:1):1925年,上海发生了租界当局枪杀爱国群众的五卅

惨案,事发后,上海各进步团体纷纷发表宣言,谴责帝国主义的暴行并要求上海各报刊载。

2)开设在公共租界内的报纸对此态度暧昧,有的不仅不

报道事实真相,甚至公开为帝国主义辩护,尤其严重的是申报,新闻报两大报为帝国主义宣传品“诚言”大作广告,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愤慨。

2过程:广告在两报刊出的第二天,以上海学生联合会为代表的一些团体发表申明,立即取消他们在两报的广告,通电全国要求一致对两报采取行动。

3.结果: 在上海各界的压力下,两报被迫在报上刊登启事,向全国读者

道歉,并印发来“诚言是英国人的谣言”的传单20万份。这场斗争以上海各界的胜利告终。

5.申报副刊“自由谈”改版:1.评价:“自由谈”是我国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副刊之一。

2.基本情况:1911年创刊,向来为鸳鸯蝴蝶派文人所把持。

3.改版过程:1932年,顺应时代要求的史量才改换原主编周瘦鹃启用刚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文学青年黎烈文,黎烈文主张立足于文艺的进步与现代化,刊登了大量针砭时弊,富有进步内容和战斗性的杂文,鲁迅,矛盾,瞿秋白,郁达夫等一大批著名作家都在该刊上发表来许多文章,使该刊成为当时进步舆论的一个重要阵地。

4.改版后特色:重视杂文

6.中外记者访问延安:1)评价:是抗战时期的一次引人注目的记者采访活动。

2)过程:1944年6月由中美苏英等国记者组成的21人参观团抵达

延安,对解放区进行来一个多月的访问,此后国内外报刊纷纷当局允诺新闻自由的虚伪性,上海60多名记者公开发表来为羊枣之死向国民党政府抗议,要求调查死因,严惩凶手。

7.新华日报与大公报论国是:过程:1)1945年7月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质中国”提出“要

争政争,不要兵争”“人民不得有兵”要求共产党交出武装。

2)次日“新华日报”发表“与大公报论国是”揭露了

大公报对国民党小骂大帮忙的立场。

3)1946年4月国共两党展开了长春争夺战,大公报发

表了“可耻的长春之战”把内战责任推向共产党。

4)新华日报发表“可耻的大公报社论”针锋相对,予

以痛斥“大公报”,还以“人民皆日可乘”为题发表群众来信,批驳大公报的反动言论。

8.新生事件:1.过程:1)1934年2月,进步的新闻工作者杜重远,艾寒松在上海创办了“新

生”周刊,积极主张抗日。

2)1935年5月艾寒松在该刊发表了“闲话皇帝”一文。日本驻上海

理事声称该文“侮辱天皇,妨碍邦交”胁迫国民党当局追查作者,并封禁该刊。

3)在日本方面的压力下,国民党政府查封了该刊,并判处杜重远(主

编)14个月徒刑。

9.解放日报的改版:1)评价:是中国共产党报刊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解放日报创刊后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2)问题:1.在办报思想上忽视对解放区军民实际生活斗争的报道。

缺乏对党中央重要决议和指示的深入阐发。

2.办报业务上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现象严重,版面上盛行

一国际,二国内,三地区,四本地的模式社论空间内容夸夸其谈

3.在办报作风上明显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3)改版过程:为此中共中央在1942年3月31日召开来解放日报的改版座谈会,次日解放日报正式改版。

4)结果:主要版面宣传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实际,国际新闻放到来次

要地位,报纸的宣告以党的工作为中心。

5)意义:密切了报纸与群众与实际的联系,在关于整风运动和大生

产运动,反击第三次反共高潮等重大宣传战役中取得来很大的成绩。以下为论述题

10.维新派报刊斗争及进步作用:1)办报活动:创办“中外纪闻”“国闻报”“万国公报”“时

务报”“新民丛报”

2)报刊斗争:…

3)进步作用: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

将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通过报刊介绍到中国,并以新知新学为武器同封建一时进行斗争。

2.向读者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陈述中

华民族面临的危机,激发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爱国运动中。

3.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维新报刊的宣传之下,变法,维新成了不可抗拒的社会潮流。

4)历史作用: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2.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3.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11.五四时期新闻的改革:1.四大副刊: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和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2.国际通讯报道:北京的晨报和上海的时事新报合筹经费向英,美,法,德,俄等派出了

七名特派记者,其中被派往俄国的瞿秋白等三人称为我国采访苏俄的第一批新闻记者,尤其是瞿秋白采写了50多篇新闻和通讯,还发表了两部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称为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

3.新闻学的教育和研究:

1)我国的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的新闻学研究会,会长为蔡元培,研究会聘请的两名导师徐宝煌,邵飘萍。

2)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是“新闻周刊”

3)我国出版地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是徐宝煌的新闻学,被蔡元培称为“破天荒之作”。

下载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提纲 By-AbleWong 原始工艺美术 原始工艺美术虽然展现着先民对美的追求和理解,但其创造却往往有直接的功力目的,器物固然可以利用,但其造型,特别是装饰还与其......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

    中国人类学史复习资料(合集五篇)

    中国人类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 导论 1.人类学包括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分支。 2.我国北方学界基本沿袭了欧洲大陆的学术传统,将人类学有关的学科分为:人类学、考古学、民......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5篇模版)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 一、中央行政体制 二、地方行政体制 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四、官员管理 (一)夏商周:官员选拔制度是世卿世禄制。 1、世卿世禄制(名......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一、单项选择题 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口语。语言学是指研究语言的科学。 2.在个别情况下,当口语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而书面语长期保持古代语言的......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 1、 人类的语言与动物的“语言”有何本质区别? 动物之间也有相互用来交际的信号,但这跟人类的语言有本质的区别,人类语言具有如下特点: 1、 功能开放:米、分......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5篇范例]

    一、名词解释题 1、简述庄子关于“言”与“意”的关系 答: 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言不能尽意,所以他们反对言教。庄子认为言不尽意。如《知北游》: “道不可言传”。言的目的在......

    中国秘书史复习资料(共5则范文)

    中国秘书史复习资料 一、古籍中“秘书”的含义: 指宫禁中的秘藏之书。 指谶纬图录等类书。 指官职名称。 指官署名称。 我国最早从事具有秘书性质的工作人员称“史官”,我国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