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文该怎么教

时间:2019-05-14 16:0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略读课文该怎么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略读课文该怎么教》。

第一篇:略读课文该怎么教

略读课文该怎么教

高台中心小学 唐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种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都安排略读课文,略读能力的培养开始得到重视。我们语文教研组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讨也开展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从一开始的迷茫到现在的略有感悟,我们教师花了很多的精力。7月份我去陕师大参加学习,聆听了教育前辈们的讲座,受益匪浅。下面我根据所学习的讲座,结合先前的课堂实录来和大家交流略读课文的基本教学模式,希望能对大家起到一点点的帮助。

一、什么是略读

叶圣陶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写道:“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运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简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识运用。从某种程度上说,略读比精读更重要。学生在校是时候,为了需要和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和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辞典》对略读的解释是:“略读,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方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语文课程标准》把精读、略读和浏览三种阅读方法并列,要求第二学段“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西药搜集信息。”综合以上各家的说法,我们认为“略读,就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大略地、非精细地读。叶圣陶在六十多年前已经强调略读的重要性,今日世界迈进了信息时代,信息的数量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增长。在吸取信息的时候,很多场合只有读得粗一点,快一点,才能读得多一点。在这个时代,略读能力的培养无疑更为重要。

二、教师要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的.《桂花雨》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看到盛开的桂花,就想起童年摇桂花的乐事,由桂花又想起故乡的桂花,表达了殷切的思乡情.(1)描写摇桂花的语句,体会摇花的乐趣,感受童年的趣味.(2)描写分享桂花乐的语句,体会分享果实的乐趣.(3)描写桂花香气迷人的语句,体会爱桂花的情怀.(4)描写妈妈以及我想起家乡的桂花,体会思乡的情意.三、找准教学切入点和突破口,打开导学之门.在阅读课文中,导语以及导语中的问题就是上课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主学习的最好切入点和突破口,教师围绕导语问题导入课文教学,以问题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后思考或者交流反馈思考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课文意思以及课文所含着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向、载体,是一堂少讲多读、精讲多练的教学切入点和突破口.四、注重发挥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1、学生的以读为本:读中说,读中想,读中品,读中感悟.一节课,如果学生不动口(读、说、交流)、不动手(划词找句、摘录做笔记、写一写)、不动脑(听中思考,看中思考,读中思考),仅仅是在静静聆听老师的讲解,学生没有了其他的学习任务之后,学生就会很容易感到单调无聊、枯燥无趣;时间一长,学生疲倦、走神、分心的表现就呈现,老师也会感到无助、无奈且不知问题症结出在哪.就《桂花雨》这篇课文提出以下教学思路:(1)齐读课题,质疑中营造教学的兴趣

(2)齐读导语,学生找出问题(即学习的任务)老师小黑板展示问题,再次齐读.(3)自由朗读课文,自主思考、探究问题,划出相关的片段语句,自学认读生字词.(5)默读课文,再次边读边思考三个学习的问题,自己找到认为的答案后,允许同桌、前后桌交流自己的思考.(6)以问题为突破口,进入师生共同学习、交流、品读、体会的教学过程.2、教师的以读促讲:(1)点拨启发操作步骤:师:谁能告诉大家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学生读答指导学生再感情齐读,读出想的味道理解语句中的重点词,比如于是、又、还有理解语句意思再齐读 师:有哪些摇花乐?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又是怎样的情景,让我如此难以忘怀?(切入导语的第二个学习问题.)指导过程:同上.在学生疑惑之处,在学生难于启齿之处,在学生思路不够开阔顺畅之处,老师给予启发.本篇课文,疑难的字词句以及表达手法都不是新知识,也没有太大的难度,老师只要注意利用一些语句进行比较、做换词、换句的巩固训练即可;在课堂上,让学生读好,读出味道,读出感情,才是主要的学习表现,老师无须过多的讲解,只要点拨重点词的理解与语言表达的手法就可以,达到以读促讲的境界.(2)总结开路每一个片段的学习之后,每一个新的学习引入之前,每一篇课文学习结束时,老师的过渡语言是整堂课教学思路是否流畅、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的关键,是老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共鸣,与作者同呼吸共感悟同一心声的润滑剂.

第二篇:略读课文到底该怎么教[模版]

略读课文到底该怎么教

洞桥镇中心小学

张亚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种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都安排略读课文,略读能力的培养开始得到重视。我们语文教研组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讨也开展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从一开始的迷茫到现在的略有感悟,我们教师花了很多的精力。4月份我去温州参加“略读课文教学研讨活动,欣赏了8节略读课文展示课,聆听了沈大安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下面我根据沈老师的讲座,结合8节课的课堂实录来和大家交流略读课文的基本教学模式,希望能对大家起到一点点的帮助。

一、什么是略读

叶圣陶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写道:“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运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简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识运用。从某种程度上说,略读比精读更重要。学生在校是时候,为了需要和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和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辞典》对略读的解释是:“略读,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方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语文课程标准》把精读、略读和浏览三种阅读方法并列,要求第二学段“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西药搜集信息。”综合以上各家的说法,我们认为“略读,就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大略地、非精细地读。

叶圣陶在六十多年前已经强调略读的重要性,今日世界迈进了信息时代,信息的数量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增长。在吸取信息的时候,很多场合只有读得粗一点,快一点,才能读得多一点。在这个时代,略读能力的培养无疑更为重要。

二、略读课文教学“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略读课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如教师自选材料阅读,儿童课外阅读,精读课文中也有略读的因素。但是在小学阶段,教科书中的略读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首要途径。

沈老师认为,当今的阅读教学实际存在着三种取向:语文知识取向、阅读能力取向和人文精神取向。其实,阅读教学应当突出阅读能力取向,略读课文教学应该突出略读能力的培养。略读课文教学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粗略、应用自主。”“粗略”就是抓大放小,在课文的阅读上有所侧重。(下面请赏析片段“抓大放小”)“应用”就是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到略读课文的阅读中来。“自主”是教师更加放手,学生阅读能力的自主性更强,在阅读中体现和发展个性。(下面请赏析片段“自主阅读”)

小学略读课文教学有三项基本任务:(1)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说说自己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3)看看对课文的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简单地说,就是把握大意、交流重点和重点赏读。

把握大意看起来比较粗,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得很多,需要着力培养。从学习心理的角度说,把握的大意涉及理解能力、思维(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语文时间活动。由于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让小学生把握课文大意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抓住要点,逐步讲得比较简洁。我们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先默读课文,自己说说,再同桌互说,目的是为了扩大练习的面;最后可以要求把大意写下来。(下面请赏析片段“把握课文大意”)交流感受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多角度地谈感受,在谈感受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导倾向。重点赏读可以选一个或几个角度,也可以选一个或几个点;可以赏读内容,也可以赏读表达方法,包括谋篇布局和谴词造句。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小学略读课文教学跟精读课文教学不同,主要区别在以下几处:1)生字会认就行,词语大致理解即可,不必细究。(下面请赏析片段“生字词教学”)

2)以默读为主,一般不需要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略读课文最需要的是默读能力,不需要过分注重感情朗读。3)一般不进行模仿协作的练习。

三、采用怎样的程序教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的时间一般只有一课时,我们可以采用“三读”的做法,就是一读知大意,二读谈感受,三读抓重点,或者先抓重点,再谈感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实验教科书,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编写了“连接语”,这种“连接语”提示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内容和表达方法上的联系,便于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略读课文;提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要点和方法,我们 充分利用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明确略读课文略读的重点。如:三年级上册《槐乡的孩子》的连接语写道:

无论是在草地上玩耍,还是去野外登山,我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快乐。让我们来读下面这篇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和同学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四年级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连接语是这样的: 法布尔长期坚持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下面课文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认真默读课文,看看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这两则“连接语”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们共同点是第一步都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区别之处是前一则是先谈感受,再重点赏读;后一则是先抓重点,再谈自己感受。下面请再欣赏一个片段(利用课前导语抓住重点)

四、略读课文教学可以做哪些练习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课文教学也要安排适量的书面练习。在第二和第三学段,学生已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写下大意,写下感受,写下自己对内容或语言的看法。当然,略读初起步的时候要求不要过高,可以从填空做起。从题型角度说,选择、判断和回答问题。都是可用的题型。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我们还可以做一些扩展阅读,限定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类似文章,提取主要信息,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的尝试只是起步。期待着老师不断摸索、探究。

第三篇:略读课文名师教(范文)

虞大明《麦哨》教学赏析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教师总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去尝试进行自读自悟,要么牵得过紧,要么放得太松,达不到一种简约酣畅的效果。听了虞大明老师《麦哨》的课堂教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教学目标设计独特

《麦哨》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属于“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表达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

《麦哨》这篇文章,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教师用书里建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为:认真读读课文,看看文中孩子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再对同学说说喜欢的理由。

如果按部就班,学生按照自读提示的要求,读读课文、说说文中孩子的快乐生活,再读读,和同学说说自己喜欢的部分。结果就是学生知道了农村孩子的生活很有趣,也很快乐,如此而已。但是虞大明老师他就独辟蹊径,挖掘出不同于常人的教学内容。我们知道活用教材,才能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他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凭借快速浏览,用“圈关键词”等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2、重点探究“吹麦哨”和“采集茅茅针”这两件事,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初步体会作者“抓住典型事物具体写”的独特选材角度。

3、初步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和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从目标1中可以看出:有浏览的指导方法“圈关键词”。浏览是阅读的一种方法,但是往往过目就忘了,但是“圈关键词”恰恰是让学生捕捉有用的信息,并进行梳理,强化他们的记忆。目标2独出心裁,体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结合。语文教学不仅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样的教学目标设置真正是为了孩子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简约与高效

一、揭示课题,了解麦哨

板书麦哨,并让学生猜一猜什么是麦哨。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课件出示麦哨图片及对麦哨的文字介绍。(麦哨,用麦秆做的哨子。将麦秆截断,削孔,能吹出清脆、悠扬的声音。)

评析:城里的孩子对麦哨并不熟悉,猜测的内容也是个大概。老师直接出示图片及文字介绍,学生一目了然。在语文教学中不是什么内容都让孩子们去探究,需要讲解的,还是要讲解的,这样可以节约教学时间。

二、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学这类课文时一定要关注课文前面的自读提示,按照提示中的要求去读课文。

学生阅读导读提示,然后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初读印象。

师:预习了课文,你认为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 生:写孩子们乡村的生活。师:你觉得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把你想到的词语写在课题旁边。生:愉快、幸福、自由、快乐„„

师选择学生多数总结出的“快乐”板书在课题旁边。

师: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快速浏览课文,用“直接圈关键词”和“自己归纳”的方法梳理写了孩子们的哪些活动。

生:浏览、圈画,并板书总结出的孩子们的活动。(1)割草(2)摔跤(3)采集茅茅针(4)吹麦哨(5)竖蜻蜓(6)翻跟头

评析: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虞老师自始至终在渗透学法,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按导读提示抓要点总结课文大意;谈出初读的感悟;引导学生做批注;教给孩子们浏览课文时“圈关键词”的边读边画边思边总结的阅读方法。

三、聚焦重点,感受快乐

师:孩子们的这些活动中,你认为写得比较具体的是那几件? 生:吹麦哨,采集茅茅针。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两件事情写得具体呢?

生:吹麦哨用了四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和倒数一二自然段。写法上是首尾呼应。生:采集茅茅针是先写茅茅针的样子,再写吃的动作和茅茅针的味道。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圈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课件出示茅茅针的图片和这段文字,引导学生观察、朗读。

师:课文把孩子们的活动写得有的具体,有的简略,这就叫有详有略。作家写文章时有些地方写得是挥墨如土,有些地方是惜墨如金。作者把吹麦哨、采集茅茅针写得详细具体,究竟值不值得?

板块一:感受“吹麦哨”的快乐 师:吹麦哨快乐吗?圈出表示麦哨声音的词,圈出表示麦哨声特点的词语。试着读一读,吹一吹。

生:画、吹。一名学生试吹时,只吹出了“呜”声,不明白省略号的意思。师:强调了省略号是省略了相同的声音,即“呜卟”。生:再读再吹。

师:课件出示三种不同的吹麦哨的形式,并试吹,让学生判断老师吹的是那种形式的麦哨。感受破折号、省略号在表达上的作用。

麦哨一:“呜——卟,呜——卟,„„” 麦哨二:“呜卟——,呜卟——,„„”

麦哨三:“呜——卟——,呜——卟——,„„”

生:学生按照不同的形式吹响麦哨,然后自由选读。在读中体会吹麦哨的快乐。师:孩子们吹响的是什么样的麦哨?

生:自由的、无忧无虑的、柔美的、欢快的、此起彼伏的、你呼我应的„„ 师:吹麦哨很快乐,所以写的详细。

评价:学习重在参与,每个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充满兴致的浏览、圈画,想象,尤其是吹响快乐的麦哨。一时间,教室里充满了此起彼伏的麦哨声,快乐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每个孩子好像置身于美丽的田野之中,享受着快乐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取到了省略号的知识,获取到了作者如何把孩子们吹麦哨的快乐用文字表达出来。

板块二:体会采集茅茅针的快乐

师: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写“吹麦哨”,很具体。那为什么你们还觉得“采集茅茅针”也很具体? 生:采集茅茅针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把吃茅茅针的情况写的很具体。

师:拿出几个棒棒糖,请学生台前表演。师范读描写吃茅茅针的句子,学生表演出相关的动作、神态。

一时间,大家都沉浸在品尝茅茅针的快乐当中。师:采集茅茅针快乐吗? 生:快乐,所以写的详细。

评价:创设情境,让语文生活化、情趣化。课堂上孩子们兴趣盎然,既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准确与优美,又感受到了农村孩子生活的有趣与快乐。

板块三:感受选材的独特性

师:割草不快乐吗?翻跟头、竖蜻蜓不快乐吗?作者为什么没有详细写呢? 师邀请几个孩子在教室的空地上表演翻跟头、摔跤、竖蜻蜓。师:这些活动也很快乐呀,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

生: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得出:这些活动哪里都可以做的,而吹麦哨、采集茅茅针是特定的时间段、特定的环境中所特有的,最能表现出农村孩子的快乐生活。

师:表现快乐的事情很多,要精挑细选典型的最能反映主题的事例进行细致描写。师:课件出示《可爱的草塘》三个事例。(1)拔野鸡(2)追狍子(3)瓢舀鱼。生:分析哪些事例写的具体。

师:课件出示相关的描写,学生浏览,感受到选材的作用和独特性。

评价:看着学生们脸上由困惑到喜悦的神情,我想,为什么写事情要详略得当,哪些事例该详写,哪些事情该略写,孩子们应该有了深刻而生动的体会了。语文课上,不能就文章讲文章,应该在适当的地方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孩子们置身于大语文之中。

四、总结拓展

师: 课文学完了,能谈谈自己的收获吗? 生:我知道了文章写了乡村孩子的快乐生活。

生:我知道了写文章要有详有略,还要把能表现主题的典型事例写具体。

评价:有效教学目标的设置,有效教学的引导,有效目标的落实。整个教学过程简约而轻松,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感受与体验。城里的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走进了生活,走向了田野,感受到农村孩子快乐的乡村生活。这样的语文课让人听得酣畅淋漓,舒服。

共赏欢快柔美的乡间小调《麦哨》

——读写结合理念观照下的略读课文教学新设计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捷

教材简析

本案为一节略读课文。文章以清新秀隽的笔触描绘出一幅乡村和谐,柔美的田野生活画卷,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种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此文为略读课文,文文句优美通顺,适合儿童自读自悟。同时,文字中富含作者热烈丰富的情感,适合提供孩子自读感悟,也适合班级授课中欣赏品味。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2.通过自读自悟,感受乡村生活的欢快,乡村美景的柔美。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若干,幻灯 教学流程

一、直奔文题,速读,搜索,发现

师【板书:麦哨】课题为麦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全文中哪些段落写到“麦哨”。

生:第1、2、7、8自然段。

师:【幻灯:出示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呜卟(bǔ),呜卟,呜……”

第二段:田野里,什么声响和(hè)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yìnɡ),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第七段:“呜卟,呜卟,呜……”

第八段: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liáo)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四个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这四段中很多内容比较相似。

生2:我发现第一段和第七段几乎是一样的。

生3:我发现作者用的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师:是啊,真是伟大的发现,这四段确实展示出本文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你呼我应,此起彼落”。真棒!还有么,你们是否发现文字中表达出麦哨哨音中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提示一下,关键的词在这四段中重复出现。

生:欢快,柔美。

师【板书:欢快柔美】好,请全班标注这两个关键词。现在分男女生读这四段话。男生读第1、2自然段,女生读7、8自然段,一声呼,一声应,一边读,一边体会这种写法。

生:分男女生读四个自然段。

【解析:此部分教学意在让孩子围绕课题总体感知全文,同时抓住首尾呼应的段落部分学习朗读,让孩子在充分地读书,感受,对比,分析中,在实际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语感,练习表达】

二、质疑文题,自读,解析,辩解

师:本文总共六百余字,而有关于“麦哨”的段落才区区四个自然段,大约百余字。其余的文字中都没有出现“麦哨”,你觉得,文题为《麦哨》合适么?请全班同学表态。

生:举手表态。

师:(大致统计,结果为基本认为文章切题)好的,就请大家来说服我吧。这个问题是我提出的,也许我有我的想法呢。下面请孩子们自由地选择文中你认为最切题的部分,说说切题的理由。

生:自由地读课文,讨论,准备发言。

(1)探讨第4自然段,感受大自然中蕴藏的和谐有序的柔美。

生1:我想读课文第4自然段,我认为这段话是切题的。(生朗读此段)

师:这段话百余字,是全文中字数最多的自然段。如果它切题,那么无疑对全文切题写作是有力的佐证。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就是感觉到这段话没有偏题,但是说不出理由。

师:有这样的感觉就不容易啦。我想你说不出理由和你不大熟悉文中所描写的“油菜花”“蚕豆花”“豆荚”“萝卜花”“麦杆”“麦芒”等乡间特有的景物有关系。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图片,认识这些乡间的精灵,这些大自然的宠儿吧。【幻灯:“油菜花”“豆荚”“萝卜花”“麦杆”“麦芒”的图片】

生:看图认识,欣赏。

师:请看看,这段中描写“油菜花”“蚕豆花”“豆荚”“萝卜花”“麦杆”“麦芒”的语句,作者写作的顺序能颠倒么?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文中说“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也就是说要一个凋谢后才长出另一个,是按照生长顺序出现,这是自然之道,不能颠倒。

师:你能说出这段话给你留下的感觉或是读后留下的印象么?

生1:一切都有序,你不争我不抢。

师:是啊,这就是和谐有序的美,不正是一种柔和的美么?现在,你能说说你的理由么?

生1:这段话透着柔美,和麦哨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吻合的,所以我认为没有偏题。

师:好,请大家自由读读这段话,再体会。

(2)探讨第5、6自然段,感受乡村生活中蕴藏的欢快。

生2:我觉得第5自然段没有偏题。

师:我建议你将5、6自然段合起来欣赏,你请注意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 玩累了,喊渴了”。第六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联系得多么紧密啊。读书应该讲究效率,特别是像这样的略读课文,能合并的就一起学。现在请读读第5、6自然段,说说你的感觉。

生2:(读5、6自然段后)这两段没有偏题,处处都能感受到孩子的快乐。

师:好,学习略读课文,要做到简约但不简单,更不能糊过去。你能具体结合这两段中的内容说说你的理由么?

生1:我从这句话中体会:“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蜒,还有摔跤比赛。”瞧,他们玩得多么欢快啊。

生2:我从“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中体会,他们在这样天然的体育场中活动,能不快乐吗?

生3:“剥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这句话给我的感受特别深。让我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斗钩钩草的情景。

师:是啊,小时候我也玩过,至今难忘。我想这就是童年的滋味吧。甘甜甘甜的。看来,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有滋有味的。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出他们生活的滋味么?

生:欢快!

师:好一个欢快,一锤定音。看来这部分没有偏题的理由很充分,写的就是欢快,麦哨也好,孩子也好,都是同样的欢快!大家自由读读这两段话吧。

生:自由读5、6自然段。

(3)探讨第3自然段,感受言语之中蕴藏的快乐。

师:全文就剩下第3自然段了,我们来看看。其实这段话是我最欣赏的,我觉得本段是作者的神来妙笔。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后说说,这段话写的是什么?

生:(读第3自然段后)写的是湖畔割草的孩子。

师:好的,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的吧。【幻灯: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段话这么看,大家可能难以发现奥秘,我们稍作调整,你会豁然开朗。

【幻灯】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师:这么排列后再读读你觉得这段话像什么?

生:像诗。

师:说是诗,除了一句一行外,很重要的就是要找到诗句中所押的韵脚,你们试试找一找吧。

生:(标注)帽、蛋、汗、花。

师:好的,找得很准。再请关注“一张张”“一朵朵”,这些叠词多么有节奏感啊。真希望第1行中的“白竹布衬衫小凉帽”能改为“白竹布衫小凉帽”。这样就和第2行字数相同,读起来更有诗的感觉。不过,诗也好,词也好,散文也罢,都能给我们美感,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你会体会到这段描写给你带来的感觉。

生1:(读第3自然段后)我感受到一种童年的快乐。

生2:我感觉到乡村生活的简单。、师:确实妙啊,简单就是快乐之源!

生3:读了这段话,我感觉到色彩很美,白色,花色,粉红色,很协调。

师:这不就是柔美么?

生:是的。原来这段体现的乡村生活的特点和麦哨“柔美”“欢快”的两大特点是一样的啊。

师:没有偏题,非常切题。

【解析:通过对文章所有段落的逐一赏读,孩子们渐入佳境,发现了蕴藏在文字中的全文情感基调——欢快,柔美。同时,大家很容易发现这两点与麦哨的特点完全吻合。至此,文章的主旨已现。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读自悟,能留下深刻印象。】

三、回归文题,总结、归纳、习得

1、议论本课文题。

师:现在,请谈谈你对本文学习的体会吧。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非常切题。

生2:读了文章,我很羡慕乡村孩子的生活。

生3: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中心非常集中,全文就体现乡村生活的两个特点:柔美,欢快。

师:的确如此。我觉得麦哨也好,茅茅针也好;乡村孩子也罢,景色也罢,它们都是快乐和柔美的代表,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从这个角度,我觉得本文的课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你来试试拟定新题,要求和文章内容不偏离,并能解释理由。知道么,很多作家都是写完文章后再次推敲问题,实在定不下来的,还可以叫“无题”呢!

生1:我觉得可以叫《乡村生活》。全文反应的就是乡村生活。

生2:《乡里的孩子》。我觉得孩子就是乡村生活的代表,也可以说是主角。

生3:《我爱乡村美景》孩子也属于乡村的景物,作者本来就喜爱这样独特的乡村美景,所以我觉得可以以此为题。

师:很好。我觉得可行。不过我们来说说《麦哨》这个题目吧。毕竟作者以此为题,有他的道理,你能替作者发言么?

生1:麦哨就是快乐和柔美的代表,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为题,这样才好!

生2:《麦哨》这个题目能以小见大,其他同学拟定的题目虽然可以,但是比较宽泛,不如《麦哨》,让人感觉很集中。

生3:《麦哨》做题目还有吸引读者的作用。因为麦哨很新颖,很多人不知道麦哨是什么,所以这样的题目很能吸引读者。

2、议论本课的写作收获。

师:大家说的真好,看来学有所得。这节课的学习对你们今后会写作有什么帮助么?

生1:我记得老师说过“题好一半文”。我要拟定一个新颖,吸引人的题目。

生2:我要注意写作时切题。

生3:我要到乡间走走,也仿写一篇。

生4:我觉得要写自己热爱的东西,这样才能在文字中让人感受到这种特别的爱

师:是啊,文章不是无情物。大家收获丰厚,我也很高兴。就让我们在欢快的情感体验中下课吧。

结束

【解析:课末的提点尤为有效,即是对课文学习的巩固提升,又是对孩子今后习作有所启发。这样的对话安排,有效拓展了课堂的空间,为语文课增容,让孩子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麦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经典的文本语言是一条绝美的长径,连着读者的心,作者的情,文中的境。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一路“读、听、赏、抒”,便拥有一路的风景,最终到达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用个性的语言与情感构筑起属于自身的一片新的意境。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紧跟着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在这种天然娱乐场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作结,“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文本解读

《麦哨》初次接触这个题目觉得很吸引人,有口哨、放哨的,难道麦子也能吹哨,我觉得孩子们也应该喜欢,因为很新鲜。于是,我对文本进行了研读,发现了文本除了表面上的有趣之外,还有这些语言现象值得关注:

1.题目质疑

《麦哨》看到这样的题目孩子们可能会问,麦哨什么意思?用麦秆做的,麦秆可以看看是什么样的?可以听听麦哨是什么声音。

用麦秆做的哨可以吹,小麦是5、6月份成熟的,这时候应该也是比较热的时候。

2.课文中对麦哨的描写梳理

带着这些问题马上进入课文,找找课文中描写麦哨的句、段。

出示描写麦哨的词语:呜卟呜卟、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欢快柔美、你呼我应、此起彼伏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模仿麦哨吹响的声音、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以上词语的含义。

3.课文除了写麦哨还描写了哪些画面?

割草、玩游戏、吃“茅茅针”

河畔割草 湖边玩耍 吃“茅茅针”

4.有一组语言现象值得关注: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嫰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浓阴表现在何处:()谢了,结出了();()谢了,长出了();()谢了,结出了()。

可以自己说一段话。句式训练,想象说话:

你们又会想到哪些花,哪些树,哪些景呢?能学着这样的方式来说说吗?

5.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这一段都是在描写麦子,麦哨可是用麦秆做的,孩子们对这点肯定不了解,有必要对麦子进行解剖,与生活相结合。可以出示示意图明确标出:麦穗、麦芒、麦秆等。我想这样孩子们才会对麦秆了解更深入些。

乐谱上的线条、跳动的音符与麦哨吹出的“呜卟呜卟”的声音正好吻合,吹着麦哨就相当于在吹奏一曲动听的乐器,是一种美的享受。

活动感受:用呜卟来进行一次尝试呼应,体会“柔美”

一声呼一声应 :呜卟 呜卟

忽高忽低:呜卟(高)呜卟(低)

你呼我应:呜卟 呜卟

此起彼伏:呜卟 呜卟 呜卟 呜卟 呜卟

6.文章中大部分篇幅是写孩子们的玩耍,为什么题目要取麦哨?这一点我想不通。不过,那一个你呼我应,我觉得有了一点线索,那麦哨正是他们传递信息的信号,是那一声声的麦哨声,把这些活动、游戏串成了一条线,正是这一声声的麦哨声吹出了他们内心的愉悦,那种快乐无以言表,我想那麦哨声就是最好的答案。

7.三件乡村游戏活动,孩子们应该比较感兴趣,可以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玩游戏时的感受以及体会。用游戏来解读“欢快”,用麦哨的声音解读“柔美”

8.麦哨就是那条线,把三个画面用线串了起来,每讲到一处画面,我们就可以用麦哨作为引子引出,也可以回环。

我有一种奇妙的感觉,《麦哨》会让我体会到一些诗画语文的味道。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合作、等方式认识“畔、兜、穗”等8个字。

2、自主读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欢快、柔美”等关键词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用不同的朗读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并能仿造优美的语言进行小练笔。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并能仿造优美的语言进行小练笔。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童年是一幅画,画中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诗,诗中有我们明媚的笑脸。在作家张益眼中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2.观察插图你猜一猜,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认真读一读课文吧!

3.介绍麦哨

谁见过麦哨?它是农村孩子特有的玩具,用一小节麦秆,在上面打一个小洞,放在嘴里轻轻一吹,就能发出呜卟,呜卟······的声音。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麦哨,所以直接让学生观察图,知道麦绍的样子,再加上教师的一番解释,学生很快就能知道麦哨就用麦杆做的哨子。】

3.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识字情况,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

5、检查生字

师:听到同学的读书声,我就知道了你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拿出词卡)

师:我们就开火车来读一读,来,这一组。

6.反馈:(出示)

(1)读拼音,写词语。

hú pàn yī dōu mài suì jǔ jué fèi fǔ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麦叶()的油菜花()的穗儿

()的脸蛋()的萝卜花()的麦芒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课文,感受大意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对整片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然后,让学生之间互助识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说自己容易错的字等进行对生字的拓展,最后通过开火车读词语和两个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意的把握以及对词语的运用。】

二、细读课文、感悟文章

1、《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认真读课文看看到底是哪两个词语,用笔圈出来。

2“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读读这几句话,在书上写写自己的感受。

3、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要通过朗读的语气来表达句子的情感。)

4、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5、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并读出感受。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理解词语的意思,来感受乡村孩子的闲暇、欢快,即将丰收的欢快以及田园的景色的柔美。然后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通过朗读来感受乡村生活的柔美,欢快。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进行适时指导,让学生不仅要读好,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读。接着我让学生练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加深印象,感悟意境之美。这种借助生活教学手段,可以深入浅出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缩短学生认识过程。最后再来朗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却又深入浅出回归到朗读。】

三、课文链接

(出示: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2、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圈出来。

3、你们又会想到哪些花,哪些树,哪些景呢?能学着这样的方式来说说吗?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用“——”画出,并说说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5、找出文中的拟人句,用“﹏﹏”画出。

仿写:

作者用极富诗情画意的语言为我们制作了一部田园风光片。其实那让人向往的田园景色何止这一些呢?请同学们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写家乡的美丽景色。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谢了,结出了();()谢了,长出了();()谢了,结出了()。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文中的语句有更深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语感,帮助他们积累和丰富语言。并能够学以致用,仿照写句子,完成小练笔。最后学习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品味语言的美。】

第四篇:略读课文怎么教

略读教学,走出“迷惘”之境

——对略读课文教学规范的思考和探索

[看到这个题目,就觉得这往篇文章非读不可,因为我现在就是处于迷惘之中,总是徘徊在“精读”与“略读”的取舍之中。]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反观当下略读课文教学现状,却仍存在着无法把握“精”、“略”之度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着力呈现“略读课文教学规范”的策略探究过程,力求引发共同的思考。

[对的,我们现在往往是“精读”上成了“略读”,而“略读”又上成了“精读。更多地是把后者强调化了,因为作为老师总是想把所有有用的东西都给学生,总是怕顾此失彼,导致最后做得太面面具到了。]

【关键词】略读课文

策略

【审问之】二月山城未见花——尴尴透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近年来,略读课文教学的研究已不再像之前那样“门庭冷落”,各地“略读教学”研讨活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但教师们的困惑却依然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二月山城未见花”的尴尬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曾有一次在仙都小学,赵主任说可以在略读与精读之间,根据自己教师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取舍,自己认为最有用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利用好就可以。]

精雕细琢,面面俱到——略读课文精读化

综观全套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其中的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大多为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面对这些阅读精品,教师不免产生难以割舍的感觉,教学环节精雕细琢,字词句段面面俱到,宝贵的教学时间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白白浪费。

[但现在我到六年级了,比起之前五年级会好一点,因为我更多地是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非常重视让学生写批注。]

蜻蜓点水,不求甚解——略读课文泛读化

目前,不少教师曲解了课标对略读课文的要求,在教学策略上把略读课文与

精读课文完全对立起来,不敢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精读品读,其结果是教师对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指导蜻蜒点水,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不求甚解,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低效结果。

[对呀,这个定位总是会让我们误解。很多老师就是会认为略读就是应该让学生自己读,而老师就没有事可做。其实不是这样,略读是说以学生自己的理解为主的。但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讲讲讲讲就会不知不觉又变成的精读课,这还真是一个让我头疼的地方。]

信马由缰,开放无度——略读课文自读化

“信马由缰,开放无度”这是眼下略读课文教学的又一尴尬现状。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室书声琅琅,学生议论纷纷,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其实这是一种无目的、无组织、无效果的自读。

[对呀,教师更重要地是引导。有些程度好一点的学生或许自己还能够读懂一些,让他们写一写批注,也还能来点“123456”,可是对于一些学困生,就是“1”对他们而言都有问题了,何来“2346”呢?那么,这样的课堂完全放任给学生,对于后20%的学生而言,无疑是在浪费时间,如果老师加以适度的引导,还能让学生学一点东西。可是什么叫“适当引导”呢?怎么样才算是“适当引导”呢?这正是我们的 “迷惘”所在。]

以上症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们对略读课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清楚,对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理解不够透彻,该如何走出略读教学的“迷惘”之境呢?

【慎思之】站在天平的两端——深度解读

(一)解读教材编排——“天光云影”共徘徊

纵观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略读课文在中、高年级的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表一:略读课文在教材中的篇目

第五册

《槐乡的孩子》《我不能失信》《听听,秋的声音》《找骆驼》《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香港,璀璨的明珠》《狮子和鹿》《好汉查理》

第六册

《珍珠泉》《路旁的橡树》《想别人没想到的》《绝招》《妈妈的账单》《果园机器人》《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夸父追日》

第七册

《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世界地图引

出的发现》《幸福是什么》《小木偶的故事》《白公鹅》《母鸡》《秦兵马俑》《卡罗纳》《给予是快乐的》《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

长》《电脑住宅》《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第八册

《七月的天山》《万年牢》《将心比心》《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小英雄雨来》《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永生的眼睛》《花的勇气》《牧场之国》《麦哨》《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文成公主进

藏》《渔夫的故事》

第九册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我的“长生果”》《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松鼠》《假如没有灰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慈

母情深》《学会看病》《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

第十册

《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祖父的园子》《儿童诗两首》《半截蜡烛》《打电话》《金色的鱼钩》《梦想的力量》《景阳冈》《猴王出世》《刷子李》《金钱的魔

力》《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

第十一册

《山雨》《索溪峪的“野”》《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别饿坏了那匹马》《用心灵去倾听》

《大瀑布的葬礼》《青山不老》《一面》《有的人》《跑进家来的松鼠》《金色的脚印》《蒙

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

第十二册

《顶碗少年》《手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灯光》《一夜的工作》《鲁宾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千年梦圆在今朝》《我最好的老师》

表二:略读课文在教材中的比例

不难发现,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从第二学段起出现略读课文,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加略读的份量。到了第七册,略读课文不仅出现在每个单元的末尾,且融在其中,与前面的精读课文彼此呼应。至第九册起,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交替出现,成为了阅读教学不可分割的联合体。

[作者的细致真是让我感到佩服,只有这样的研究才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加地有效。是我要学习的榜样,努力的目标。]

(二)解读要求目标——“提领而顿”百毛顺

1.《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第二学段提出有关略读的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2.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1)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2)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3)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达到这些要求,完成这些目标,就把略读课文落到了实处。特别喜欢最后这句话。我们教学不应该只是为了教这篇课文而教,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把学到知识可以做一个转接,能够为他们今后语文素养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解读专家视点——“它山之石”可攻玉

正当茫然困惑之际,翻看到一篇题为《略读课文,今天该怎么教》的文章,几位当今小语界举足轻重的专家阐述了他们对略读课文的见解。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略读课文教学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二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

[对呀!是“粗放”,而不是“全放”。一课一得,以此类推,要是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有所收获,那么这样的收获也其实是不可小看的。]

全国小语教学专家沈大安:略读也就是大略地读,可以叫粗读,教学步骤可分为三步:初读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再读选一两个点重点学一学;三读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阅读,重在运用阅读技能,享受阅读乐趣。

[也就是先引导,后放手。这样的理解应该对吧!呵呵!]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应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

[给学生一个空间,但是这个空间得有界线,让学生在这界线内自由发挥,这样的学习会更加有目的性,就不会盲目。对吗?]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略”的要真略,“精”的要真精。“课标”对略读有明确的要求,即“粗知大意”,怎样才叫“粗知大意”,这需要老师们好好琢磨„„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们老师就自己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好好琢磨吧。]

这些专家的独到见解为笔者指明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方向,更是激起了笔者对略读课文教学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强烈兴趣。

【笃行之】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例谈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近几年,笔者一直致力于略读课文教学规范的策略研究,乐在其中,受益匪浅。

[对呀,每一篇略读课文之前的课文导读都有一句话是前一篇精读课文的链接语。这更是说明了,精读是准备,略读者是应用。]

策略一:目标求“简”——删繁就简三秋树

略读课文一般都安排在单元的最后或者精读课文的后面,这样的安排目的很明确:它是学生自读自悟、提升独立阅读能力的实践机会,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工具,既如此,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必将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我们要求略读课文将目标精简,力求“一课一得”。

让我们从一个课例《火烧云》看“精读”与“略读”教学目标的转变:

人教版中《火烧云》作为略读课文放在第七册,关于教学目标《教师用书》中这样描述: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浙教版中将《火烧云》作为精读课文安排在第十册,关于教学目标《教师用书》中这样描述: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笑盈盈、茄子、跪着、凶猛、庙门、蹲着、威武、镇静、恍惚、揉眼睛、偏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补充提纲,按提纲背诵课文。

3.读文章,想画面。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是怎样变化的。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从“目标1”的对比中我们发现,略读课文中字词教学的要求明显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情况下只要求学生“认识生字”。从“目标2”的对比解读以及精读课文“目标4”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精读课文更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而略读课文却更关注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为此,我们在略读教学中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把课文学懂。

[如果真的不知道应该怎样把精读与略读区分出来,不知道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做什么,那就在最开始的时候紧紧围绕教参里面的目标要求,会给我很多启示。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有方向。]

策略二:结构求“粗”——动人春花不须多

略读课文教学有三项基本任务:(1)了解“写了什么”。(2)说说“有什么感受”。(3)看看“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根据略读教学的三项基本任务,沈大安老师提出略读课文的“三读”策略:“一读知大意;二读抓重点;三读谈感受”。由此可见,略读教学的过程设计也该求“粗”,建构简约的教学框架。让我们走进人教版第七册《乌塔》一文中感受教师设计的精妙吧!

板块一:整体感知内容,聚焦“震惊”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3.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特别震惊?

板块二:围绕“震惊”,转述文本语言

1.向父母说说这件事,注意说出令人震惊的地方。

2.如果你也提出独自外出,猜想父母反对的理由会有哪些?

3.借助课文内容,尝试用乌塔的成功经验来说服父母。

板块三:拓展“震惊”,升华感情

1.齐读诗歌。《妈妈,请放开你春天一样温暖的手》

2.推荐课外读物。《夏令营的较量》(节选)

略去了精雕细琢,略去了面面俱到,教学环节紧凑。这样,学生就获得了单元知识点训练的机会,获得了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得了独立处理文本的能力。

[如此明了的目标,让学生学习起来特别有目的性,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而又提高了自己自学的能力。从而让之前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可是在这里发挥地淋漓尽致。]

策略三:方法求“活”——稻花香里说丰年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一起承载着深化单元训练重点的任务,同时它还为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提供了实践机会。要想提高实效性,阅读方法的选用尤为重要。

(一)因疑导学法——从“质疑”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课堂上,让学生自由找寻“疑”点,因“疑”生“问”,教师则引领学生删选问题,并以此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中心问题,此种方法可称为“因疑导学法”。

[“因疑导学法”,看到这四个字,让我突然知道了原来自己这前的这些做法,可是以此来命名,我认为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不让他们提出来,又担心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是让他们问,又会觉得有些浪费时间,因为有些学生问的问题总是在质量上还有待提高。]

笔者曾执教过人教版第十一册《大瀑布的葬礼》,揭题后引导学生将视线聚焦到课题,“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针对课题学生产生了一连串认知冲突,笔者将学生的问题与课文前的提示语进行了比较,发现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问题来源

比较内容

文本中阅读提示

学生质疑问题

初知大意

想象大瀑布以前和现在的不同景象。

这条大瀑布到底发生了什么?大瀑布原来是怎么样的?

探究原因

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悲剧。

大瀑布为什么会举行葬礼?

感受人文内涵

我们明白了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道理。

葬礼是给人举行的,大瀑布怎么会举行葬礼?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探究新知的动力。教师和学生共同筛选问题,解决问题,就能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带着浓浓的阅读期待进入主动学习状态。此外,《蒙娜丽莎之约》、《我的“长生果”》、《彩色的翅膀》、《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略读课文,笔者认为也可以从质疑入手,“精其所精,略其所略”地展开教学。

[那么是不是有些问题就直接可以由老师引出呢?但是这样又会不会是老师的思想在左右学生的思想呢?]

(二)主题阅读法——从“整合”入手,引导学生加深体悟

主题阅读即将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两篇及多篇文章融合在一个或几个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学。如人教版第九册第八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笔者在精读了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采取将两篇略读文章融合在一起教的“主题阅读法”。首先进行整体的感知,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毛主席哪些事情让你感到十分敬佩,让你认识了一个印象之外的毛主席”研读文本、进行交流,最后拓展到“你还了解毛主席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这样就使得毛主席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笔者在执教这组课文时将略读课文《有的人》、《一面》结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之后,以“再识鲁迅”为专题进行了主题阅读,在学习过程中,笔者还补充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

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此处对略读课文进行创造性地主题阅读,旨在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整合中锤炼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加深阅读感悟。

[试一试,这种方法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还可以节省不少的时间,在学习上还有一个整体感,还可以让“整合与归纳”在学生心目当中起着一个潜移默化]。

(三)重点突破法——从“关键处”入手,引导学生精略互融

叶圣陶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从文章的“关键处”入手,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期其自得”。

1.领悟阅读提示的“真谛”

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都有一段提示语,这段提示语不仅实现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内容上的自然衔接,而且明确提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为师生指明了教与学的方向。

[哈,英雄所见略同哦!]

人教版第七册《雅鲁藏布大峡谷》提示语:读了《观潮》,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下面这篇课文写的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它又将给我们展现怎样的画面呢?认真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景象,再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你所知道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笔者在认真解读提示语后,把目标锁定在“默读,想象画面”和“用自己的话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上,想象画面时结合前文《观潮》作了小小的比较,接着用当小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同样,第七册《卡罗纳》、第八册《七月的天山》、第十一册《青山不老》、《用心灵去倾听》等课文均可从提示语入手,凸现略读教学的“重拳敲击”。

2.涵泳文本语言的“亮点”

文本语言的“亮点”即文章的焦点和脉络,是文章的精髓。教学中,如果能紧扣亮点让学生细细品读,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王崧舟老师所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抓住课文的题眼——“深”进行取舍,设计四个板块:广角镜头——儿子进厂时工厂的一种情形;慢镜头——儿子叫母亲时母亲的打扮和眼神;快镜头——母亲立刻坐了下去,立刻弯曲背,立刻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陷入忙碌;特写镜头——将钱塞进我的手心,大声对那位女工说话。王老师抓住了这一个独特的亮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节课学生的感悟较为深刻,语言提升也非常明显。

[万物不离其中,如果抓住一个点,让学生从中学会方法,那么其他的老师教起来也简单,学生学起来更是得心应手。]

3.咀嚼文本价值的“独特点”

和精读课文一样,略读课文也有独特的存在价值,有的文章传递的是一种人性的美,比如《卡罗拉》、《幸福是什么》等;有的文章语言精妙,值得学生积累赏析,比如《火烧云》、《秦兵马俑》等。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价值的“独特点”,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笔者在执教《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通过“保罗两次意想不到”这一思维冲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带领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如“脚有残疾”的教学,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男孩对于这样一个弟弟给予的到底是什么?学生的思考也一步步走向深入,从“男孩想给予弟弟一辆汽车”到“男孩给予弟弟的是快乐,是希望,是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还通过“这一夜难忘的是什么?”的深度追问,再次带领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触及藏于心灵深处的东西。此时,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染等方面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对的,我以前有个同事,她在教略读课文时,有一点是必需做的,那就是跟学生一起找文中的好词好句,再把它们积累到日积月累当中,再一起细细品味。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迁移比较法——从“异同”入手,引导学生借鉴方法

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异同”入手,不但要注重学法上的迁移、运用,同时也要注重新旧知识的比较、联系。

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人教版第七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对兵马俑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进行了非常细致、逼真的描写。教学时,笔者就让学生凭借前面学过的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选择一种兵马俑,谈感受、学方法、悟写法。

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第十一册《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从第九册《松鼠》入手,温故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弹性设置对比阅读环节,完善认知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要开阔思路,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同一内容的不同体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比较。其次,要充分开掘已学课文的教学价值,要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看了这一段,我才发现,原来我把语文教学想得太简单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有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老师去学习,有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老师带领我们的学生好好地去研究。]

策略四:拓展求“宽”——胸藏万汇凭吞吐

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课堂文本显然是不够的,必须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进行恰当地拓展。

[是呀,我们中华文字,博大精深,怎么可能单单靠几堂语文课可以学好的呢!更多的东西我们应该是在课处学到的。]

(一)沟通内外,阅读求“宽”

许多文章都是名家名作的一个节选,在教学中可以补充介绍作家的写作背景和相关资料,这样能填补学生自主学习的许多“空白”。教学《慈母情深》一课,学生在体会慈母形象的时候,为了使母亲的形象更为凸显,笔者适时地插入关于母亲的工作环境描写的补充文本,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另外,在第四幅画面中母亲的四个“立刻”的描写学习时,插入介绍“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每天为了生计不辞辛劳、没日没夜地工作”的补充文本。在课外延伸、升华情意阶段,再一次插入文本,讲述了作者因母亲带给他的感动。这三次文本的插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我发现我们现在的孩子,不能够真切地理解父母对他们的爱,总觉得那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对于这些课文中,作者与母亲之间的那种爱,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更重要地是给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更好地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

(二)不拘一格,形式求“丰”

此外,除了常规的补充课外相关阅读材料,拓展的类型也可由“单调同一”走向“丰富多彩”。意味深长的略读课文如《花的勇气》、《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梦想的力量》可以采用“读写结合法”,让学生写写学了课文的感受;诗歌类的略读课文如《最后一分钟》、《听听,秋的声音》等,可以采用“朗诵法”,进行强化训练和理解;戏剧、相声类的略读课文,如《半截蜡烛》、《打电话》等,可以采用“表演再现法”,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模拟戏剧情景,让学生立体地学习、感悟课文;对那些图文结合比较好的略读课文,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妈妈的帐单》等,可以采用“图文结合法”,让学生看图想象,开展交流,进行对比,深入感悟。„„

[路在脚下,办法在脑袋中。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信只要我们多去思考,多去研究,就可以为我们自己的教学之路找到更宽阔的空间。正所谓“事在人为”嘛!]

综上所述,略读课文是学生习得阅读本领后进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迁移的有效平台。虽然“教无定法”,但也“有法可依”,教师只要能在“简化目标”、“粗化结构”、“活化教法”、“宽化拓展”等几方面加强研究,引导学生逐步向个体阅读和自由阅读过渡,为语文学习开辟另一片自由多彩、排斥纷繁的天地,略读教学就定能走出“迷惘”之境!

【参考文献】

[1]《略读课文,今天该怎么教》上海教育出版社

[2]《在“精”与“略”之间行走》 《语文教学通讯》

[3]《教略而学丰

简约而深刻》

第五篇: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

内容提要:学会略读是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有助于完成阅读任务。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要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加强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延伸。教师要能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自主阅读并不等同于自学;略读教学的作用还应该具有多重性。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讲究“读写结合”。如教学得法,略读教学所发挥的作用绝不会亚于精读课文的教学。

主题词:略读课文教学、略读、自主阅读、精读、粗知大意、读写结合一、问题的提出:

学会略读是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ÿ天都要同数量巨大、变化极快的信息打交道。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备一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吞吐大量信息,并能够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必须具备快速把握阅读材料大意的略读能力,形成迅速捕捉、筛选、提取、处理所需信息的能力。学会略读,应对社会发展,是现代语文的一种必然举措。

学会略读有助于完成阅读任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样大的数量,要求学生做到篇篇精读是不可能,也是不需要的。从教材编排来看,略读课文的篇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略读对于完成阅读任务起着关键作用,学习并掌握略读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

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这个问题长期以来û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由于缺少研究及可借鉴的经验,许多老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感到困惑。显然,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及教材的修订,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研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略读课文虽然不列入考试范Χ,但在客观上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积累、运用语言,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也为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环境。

二、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

(一)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地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

(二)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过程。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理解。教学中应避免要求过高过全,要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

(三)加强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鉴赏语言,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相关文章、书籍,收集相关资料等。

三、领会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教学举隅》中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的要求。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

以上着力强调了略读的重要性,有利于我们正确领会略读课文教学的编写意图。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并提出了对这类课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四、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

要区分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就要确切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既不搞过细剖析,也不作随意教学,要确立略读课文教学的明确地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学中尤其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

正像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一样,略读教学也有别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如《清明上河图》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初知文章大意后,让学生动手制作资料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搜索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对于有效的信息,可以用资料卡的形式及时保存,初步懂得资料卡的内容及制作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及时积累资料的习惯。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可以教给学生扫读和跳读的方法,如制作资料卡时,可以提出时间上的要求,并告诉学生基本的速读技巧,这样如果经常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二)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ô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ζ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以为粗知就是浅知、少知,就会使教学陷入ä目性。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的教学,先让学生初知全文大意:课文将向我们展示一幅怎样的古画呢?请同学们认真反复地读读课文,你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什ô?等会儿大家交流交流。学生充分自由朗读2-3遍,交流阅读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零零星星的反馈,梳理文章脉络,小结板书。

初读环节后,又安排了精彩片段的细读欣赏──好,欣赏了全景图,大家可能还不过瘾,就让我们再次看图读文,细细赏读课文的第二节,待会儿把你看到的、读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画面展现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学生边读文边看画,然后作交流:从“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个有”等词句赞叹画家画技的高超,还从画中找到了农民、商人等各种行业身份的人,由衷感叹这幅画确实名扬中外。

教师再引导:像刚才那样,边看图边读课文,在三、四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学一学。画面展现桥北头的场景,学生自主朗读赏画,然后作简单交流。学生通过图文对照,不但折服于画家画技的高超,感受古人的非凡智慧,崇尚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还欣赏和积累了课文准确、精美的语言。这里,通过初读感知、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语言特点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赋予了“粗知大意”比较丰富的内涵。

(三)自主阅读并不等同于自学。

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说得更少、更精到。因为这样,有的老师就干脆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由学生天马行空,似乎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但是,自主阅读是不是就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主阅读是不是就不要教师的引领?自主阅读又如何体现阅读的层次性?当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的教学时,我带领学生进行三个层面的阅读。第一层面是对课文全文内容的初略把握,由问题“你从课文中了解了些什ô”引领,让学生第一次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畅谈阅读收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时地通过评价梳理学生所获的信息,渗透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过制作资料卡,让学生学习整理信息、积累信息的方法,初步感知全文大意。第二层面是对课文精彩片段的阅读欣赏。第三层面是整体赏画,整体赏读,结合本单元学习主题,再谈感受,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四)略读课文的教学作用还应该具有多重性。

略读课文一般都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人教社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ÿ个单元虽然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组成,它们相对独立但又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尤其是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就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教学,通过课始的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已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领略了很多。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课将结束时,又安排对整组课文的简单回顾与畅谈:本单元的其它几篇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认识了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领略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的魅力,还欣赏了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赵州桥。随着教师的介绍,课件相继展示孔子拜师、盘古开天辟地、赵州桥的插图。

老师适时启发: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ô想说的吗?学生畅谈感受,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灿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教师小结: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同学们一定已经收集和阅读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请继续准备,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这里既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同时又适时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学习的拓展与延伸,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五、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讲究“读写结合”。

略读课文大都是极好的习作例文,教学时可以打破教学略读课文的常规,重点进行习作指导。例如教学《青山不老》一文时,此篇课文作者将自己结识老人后的内心感受写的含蓄深刻,学生不易理解。但本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不可能像精读课文那样让学生去逐词逐句地去品ζ、去研读。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启发他们:“结识了这样一λ山野老农,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读过课文,你又有什ô感受呢?”我尝试着让学生结合他们自身认识课文的实际,进行深入思考,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自己写感受去诠释作者的感受,把作者û有直接说明的意思写出来。这样不仅突出了单元主题,还辅助理解了课文含义深刻的语句的意思。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时,我总结出学生可以从课文的内容上、老人的精神品质方面以及老人的精神是永存的三个角度去写感受。有的学生写道:“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三丈高而坠’,通过这句话我想:就是这样一λ手拿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儿居然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出绿洲,他的意志太顽强了。我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怎能和他相比呢?”我顺势提示其他学生,其实写出自己的感受并不难,可以与读文时品词品句的方法结合起来,更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有的学生写道:“读了《青山不老》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老人的坚定和执着。老人的女儿三番五次来接他去享清福,但他只愿在这山中种树,这种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ÿ一个人敬仰。”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这个学生:本课的成语“三番五次”她能正确适当的运用,真不简单!还有的学生写道:“老人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到了植树事业上,尽管他已经很老了,总有一天要离去,但他那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是不会在人们心中消失的,一定能有后人继承他的事业,使晋西北的这一片绿洲永葆常青,所以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学生们所写的内容虽然比作者写的直白一些、浅显一些,但是学生所写的感受正是在用心去说明“青山是不会老的”。

当学生写过之后,我引导学生回读全文,找出作者的感受,并画下来,再读一读,并且深情地说:“作者的感受写得含蓄、富有哲理,让我们学到了虽然表达同样的意思,还可以用这样的语言、这样的句式来表达,特别是他在结β用了一句更加含蓄凝练的话,概括出了他结识老人后的感受,那就是──青山是不会老的。”这样的操作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了:我们在理解的同时,学习语言的表达;在学习表达的同时,再提升了自己的认识水平。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力戒课堂上“光说不练”,“嘴皮子功夫”突出的缺憾,应该要有必要的仿句、小练笔、拓展性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写的切入点要“小”、“巧”,让学生有“现炒现吃”的鲜活感。

总之,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只要能正确领会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把握好略读教学的尺度,坚持做到读写结合,师生一定都能在略读课上有所收获,它所发挥的作用绝不亚于精读课文教学。

参考文献:

叶圣陶──《略读教学举隅》

王秀凤──《读写结合,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及《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教育学》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

下载略读课文该怎么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略读课文该怎么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略读课文

    谈谈略读课文教学四步走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反观当下略读课文教学现状,却仍存......

    略读课文论文

    把握“略读”课文课型,“略”得精彩 ——彭城小学 龙颖颖 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提起略读课文的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常常感到左右为难,往往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一是复杂化。人教......

    略读课文教学

    浅说略读课文教学 一、什么是略读。 1、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

    探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探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行,略读课文在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中所占的分量逐步增大,精读课文相对减少,到第三学段第九册起,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和精读课文已......

    略读课文怎么1

    略读课文怎么教 6月17日上午,在塔山中心校,有幸观赏了朱宇成、傅卓妮、田爱利三位老师的语文阅读课,受益多多。 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在略读课文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一)给足自......

    浅谈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浅谈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很多老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什么是略读?顾名思义,“略读”就是简单地读一读、大致了解意思即可。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略读”往往没那么简单、粗略......

    浅谈略读课文教学

    浅谈略读课文教学 一、什么是略读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文,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

    《珍珠泉》略读课文

    顺学而导,让高效课堂走向生本 尊敬的各位评委: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顺学而导,让高效课堂走向生本。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 一 )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