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略读课文:文略而教不略
略读课文:文略而教不略
颍泉区闻集小学 袁晓辉
2011年3月
略读课文:文略而教不略
【摘要】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因此教学时,务必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当然不能像精读课文那样要求,但是作为精读课文的补充,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在老师的恰当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关键词】 略读课文 阅读能力 自主学习【正文】
略读课文一般文字较浅显,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略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18篇;四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29篇;五年级上下册课文56篇,其中略读课文28篇;六年级上下册课文49篇,其中略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可见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所占的应有地位。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或者把它上成精读课,字词句篇面面俱到;或者是放羊式的,让学生自读„„这是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把握不到尺度的表现。《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为此,我们应正视“略读”这一课程形态,领会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尺度,凭借教材安排的略读课文因“材”施教。那么,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呢?笔者就此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一、熟悉教材,明确目标 首先,总体上我们要知晓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及其教学要求。略读课文一般是故事性较强、文字浅显、趣味性强、便于阅读理解的故事性作品或社科类作品。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并提出了这类课文的教学要求: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教学要求也正是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
其次,具体到教材中编排的每一篇略读课文,我们要依据文本的价值取向确定教学目标。如《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一课,教学目标可定为:(1)学习课文,体会宋庆龄尊重、爱戴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并从中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2)抓住人物的具体事例和具体表现,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自主表达的能力。
二、立足教材,确定教法
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但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必须正视教材中略读课文这一资源,凭借教材,吃透教材,立足本位,因“材”施教。
1.根据课文结构确定教法
每一篇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一般提出一两个问题,侧重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揣摩教学思路,或引导学生从所阅读的文章扩展开去。对大多数略读课文来讲,教师根据阅读提示组织教学活动,皆可做到“提纲挈领”;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学习,皆能有所斩获。如《向命运挑战》的阅读提示中写道:“读读课文,想一想,霍金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他创造的奇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霍金顽强拼搏、战胜残酷病魔的精神,为霍金坚持科学研究、在天体物理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所折服,得到“只要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就能获得成功”的启示。
2.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教法
每一篇略读课文,皆有它自己的特点。我们应根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展开教学,既遵循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又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读懂课文,从而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如:《清明上河图》是一篇说明文,结构紧凑,语言生动精练。教学时可以这样安排:在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先让学生大体观察一下《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初步感知画面内容。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画面的。初读,重点放在正音上;再读,可边读边观察画面,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然后美读具体描述画面的三段内容,体会描述的情景;最后,组织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地位和历史价值进行交流讨论。整个过程抓住课文的特点,按照“导入激趣→初知画面→自读自悟,以读促讲→明白价值”展开,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语言特点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从而很好地落实课文的教学要求。
而《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叙事散文,文本细腻感人,通过对生活中细小事情的细致描写,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针对课文的特点,教学时应“创设情境,以情激情”。如:听配乐朗读,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抓住课文中感人的细节美读,体会母爱的伟大;联系现实生活中母爱无私、伟大的事例等,让学生处于情境氛围中,深入体会文本,并由文本走向实际生活,受到一次刻骨铭心的母爱教育。
如:《找骆驼》一课,阅读提示中写道: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这便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思考。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有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帮助商人找到了丢失的骆驼。了解学习的重点: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再如:《牛郎织女》这篇课文,虽说篇幅较长,但讲的是一个在我国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因此,本课教学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明理。《奴隶英雄》是个独幕剧,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之后,可以根据戏剧“对话形式多”这一特点,让学生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后还可以让学生演一演,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加深情感体验。
三、略读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我认为不管略读课文的内容是否长短,都可以一个课时完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拼音、字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解决,略读课文教学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安排得当,一节课足以。所以教师在略读教学时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1、略读教学和略读不一样
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如《小英雄雨来》的教学,我安排了学生自渎课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提炼主要内容,给每部分概括小标题。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搜索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抓住有效的信息,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及时保存,懂得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及时积累资料的习惯。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可以教给学生扫读和跳读的方法,如,小组合作定标题时,可以提出时间上的要求,并告诉学生基本的速读技巧。如果经常这样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2、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理解上有差异,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性。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这里,通过初读感知、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语言特点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赋予了“粗知大意”较为丰富的内涵。
3、自主学习不是自学
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说得更少、更精。因为这样,有的教师就干脆退让一边,任由学生天花乱坠一气,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似乎这样才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但是,自主学习是不是就是让学生自学呢?自主学习是不是就不要教师的引领?当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
4、引读的有效运用
略读课文前的引读是其与精度课文的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时对引读可能会如此处理:忽视不看、简略交代等。我认为既然编者安排引读,目的就是为了指领学生从前一课精度课文过渡到后一课略课文,并且明确了本课的阅读重点,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有效运用引读会使学生从课始至课末都有一个很明确的学习目标。如四年级下册第四组以“和平”为主题的课文,精读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略读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之间的引读是“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的这首诗,想一想,每一节诗主要讲了什么,诗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前一句是与前文的过渡,后一句是对本文学习的要求,这样的引读怎能省略?
总之,略读课文也是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课文教学和精读课文一样有着其重要的地位。略读课文的教学不能一略而过,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拓宽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教育文集》
3、《小学语文教学》
4、《小学教学设计》
第二篇:(略读课文的“略”“凸”两重天)
略读课文的“略”“凸”两重天
——由近年学校“同课异构”活动探寻略读教学建议
【内容摘要】略读和精读都是阅读最基本的方法。人教版教材从二下开始便已安排略读课文,且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成为了阅读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在实际教学中,略读课文的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依据教学实际现象探寻略读教学建议,浅浅阐述略读课文教学的“略”“凸”,让其也能在语文教学中独放异彩。
【关键词】人教版语文课本略读课文教学建议策略
[现象综述]
案头放着人教版新课程的教材,翻阅时发现从二年级下册开始,教材中便安排了略读课文,并且都安排在一个单元的最后。其实,编者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运用相应的学力来完成对略读课文的自主学习,从而真正“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略读课文,它相对独立但又与前面的精读课文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略读课文或是被处理成精读课文,或是一带而过(因为这类课文不列入考试的范围),更多情况下,教师们为了赶进度,往往是后者居多。如:
1、略读教学=略读
众所周知,略读是阅读方式之一,是阅读个体为了获取相关信息而进行的一种语文阅读活动;略读教学是教学活动之一,整个过程是为了指导学生通过略读这一阅读方式快速地获得信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略读能力的过程。因此,略读教学应有其相应的组织、引导,不应等同于略读。
2、粗知大意=浅知
略读文章的学习目标预设中一般都有“粗知课文大意”这一块,即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便可,所谓的“理解词句”不作为课堂训练的重点。但往往因为其“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课文的深意或真意在获取的过程中往往显得浅尝辄止了。
于是,略读课文因为冠上了“略”字,真的等同于忽略的“略”了。
[探寻略读教学]
都说 “教是为了不教”。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告诉我们的是语文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之间的关系,要实现所谓的“不教”的目的,就要做好略读教材的教学,在略读教学的实践土地上学会自由地行走。但,略读课文不是让我们忽略地教,而是隐去教师“明目张胆”地教,转而让学生“粉墨登场”地去学。
《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如是说:“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这样的话:“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精读课文,是例子,是出发点,目的指向是学会自主阅读。”
基于与精读课文教学的比较,也基于对近年来我们学校“同课异构”活动案例的比较思考,产生了对略读课文的“略”和“凸”的几点浅见——
1、略去精耕细作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于寻找 “文眼”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拓展,创设老师与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环境,于是在重锤敲击之时总会产生几许课堂的亮点。但作为略读教学来说,老师在引领略读课文教学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于一时跳出来“代言”课堂,甚至是越俎代庖。
在本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一老师在执教《卡罗纳》一课中,略去了精耕细作,放手让学生去学。
师:(揭示课题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翻开书109页,读读课文上面的“阅读导语”。(生自读)师:导语提示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着重解决什么问题?(生反馈)
师:出示自学提示:
师:带这这两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卡罗纳的故事,用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式来读课文。希望大家都有所收获。
看,当老师基于了对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分析与理解,略去了精耕细作之下,收获的是学生的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2、略去详细讲解
从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出发,有时为了落实“知识和能力”这一块学习目标,教师必会安排一定密度的练习来实践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促成语文能力的形成。
如在《绝招》一课中,本校一青年老师是这样教的——:
师:咱们班的同学的读书习惯真好,读完了一遍,还读第二遍。读书,就是要有这样的韧劲!看看,这些词语特别难念,自己来练练。
(出示词语:腮帮子蔫蔫铲馅攥饺子尴尬下巴颏咧开羡慕)生自由练习。
师:谁来读读。
生1:腮帮子蔫蔫铲馅攥饺子
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能读得这么正确。谁来当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读。
(一生领读,全体跟读。)
师:这里有两个词,是指人脸上的。是——
师:能在自己的脸上找到吗?
师:其实,下巴颏是北方人的方言,指的就是下巴。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个人认为,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这种频繁的练习不妨就让它淡去吧。
3、“略”去是为了“凸显”。略读教学当凸显以下三点:
(1)“凸”——自读时间
我们知道,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其最大的编著目的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实施略读教学,我们老师首先要甩开臂膀、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卡罗纳》这篇略读课文内容极具情感性,我们老师不需要像精读课文那样帮助他们慢嚼细咽。只要给足时间,结合单元教学重点,让他们逐步去感受、感悟。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一课的时间安排,在谈话引入之后,老师就给学生5分钟时间去初读,想办法读通读顺,在这过程中,好的学生可以走几个来回,即使是能力最弱的学生,他们也会有足够的机会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给读完。初读之后,交流课文主要内容,在交流中可以适时扫清字词的障碍。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环节,老师又一次安排学生有针对性地读课文。只有在一次次有充裕时间的读书中,学生才有可能自己去读懂课文。
又以本校一老师在“台州青年老师阅读展示活动”中执教的《狮子和鹿》为例,以下是教学过程中的片断:
师: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自己想想,再轻声说一说。,(5分钟后指名学生说。)
生1:课文讲了狮子和鹿的故事。
生2:鹿来到池塘边,看到自己美丽的倒影,于是赞美自己美丽的角:“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致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相当于把课文复述了一遍。)
师:谁来评一评他们两个人的发言?
生:第一位同学说得太简单了,第二位同学又太啰嗦了。
师:是啊,你觉得第二位同学说的哪些内容可以去掉?谁能够用比较简单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讲完整?自己再练一练,如果真的觉得有困难,可以看老师给你们的提示。
(出示:课文讲了丛林中住着一只()的鹿,当狮子向它扑去时,两只()的()差点送了它的命,可四条()的()却让它()。)
(学生自由练习;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略读课文的教学,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坚持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自学,进行思考,进行交流,在交流课文主要内容环节下足功夫、提供扶手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凸”——“阅读提示”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展开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大气、简约,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教学环节的繁琐复杂,使整个教学结构粗线条化。
如课文《卡罗纳》前面就有这样一段“阅读提示”:“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全力救助,挽救了小钱的生命。下面的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体现了另一种关爱之情。默读课文,看看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样做的;再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这段“阅读提示” 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着重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的重难点、语文学习的拓展点给予了提纲挈领性的导向,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习重点。
因此,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卡罗纳》一课教学取得理想实效的就是紧紧围绕“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进行的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针对“阅读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默读课文,看看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么做的”设计了三个环节。
1、“大家”在课文中指谁?(默读课文,思考。)
2、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选一个内容来说。(自由读课文,准备;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3、“大家”就是指课
文中的这些人吗?引导学生感悟我们也是“大家”中的一分子,虽然我们不会面对卡罗纳,但我们也会面对像卡罗纳这样需要关爱的人。
第二板块:针对“阅读提示”中的第二个问题“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设计了两个环节。
1、课文中谁的做法最让你感动?读读课文中的句子,把你的感动读出来。
2、你从他(她)的做法中受到什么启发?写下来。
“凸”——横向阅读
略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当略读成为一种阅读方式的时候,其指向是为了获取更大的信息。因而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给学生更多的文本比较,引导他们进行横向阅读。比如在《卡罗纳》一课教学的拓展环节中,老师推荐《爱的教育》激发阅读兴趣——
师:大家知道这个感人的故事出自何处吗?
生:《爱的教育》
师:在我们的课文后面有一份“资料袋”,大家赶紧去看看,了解了解这本书。
(生默读、自主了解)
师:补充介绍《爱的教育》,激发阅读兴趣
师:其实这本书介绍的故事,我们都可以从自己身上或熟悉的生活中找到影子。课余时间读读《爱的教育》,并用笔在书上写下思考的痕迹。当然也可以与父母交流阅读感受,讨论其中的人物。
总而言之,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行为,不是一种阅读行为;实践中不能以略读去阅读,不能以精读去教学。也许,略读教学可以被称之为“那是一种曾经沧海的简约”,也可以被称之为“那是一种踏平坎坷的坦荡”——需要教师摆自己的位置,适时“隐退”,用更加开放的胸怀引领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
【参考文献】
⑴《语文课程标准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6次印刷.
⑵《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6次印刷.
⑶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M〕.商务印书馆,1942
⑷教育在线.“读书方法”大看台
第三篇:“教略”而“学丰”
“教略”而“学丰”
——探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摘要: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我们应力求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上不失丰赡,努力做到“教略”而“学丰”,简约而深刻。略读课文在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中所占的分量逐步增大,精读课文相对减少,直视“略”而真略的误区,认真找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力求使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独放异彩。关键词:略读课文教学建议策略
让学生通过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运用相应的学力来完成对略读课文的自主学习,从而真正“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略读课文,它相对独立但又与前面的精读课文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略读课文或是被处理成精读课文,或是一带而过(因为这类课文不列入考试的范围),更多情况下,教师们为了赶进度,往往是后者居多。如:
1.略读教学=略读
众所周知,略读是阅读方式之一,是阅读个体为了获取相关信息而进行的一种语文阅读活动;略读教学是教学活动之一,整个过程是为了指导学生通过略读这一阅读方式快速地获得信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略读能力的过程。因此,略读教学应有其相应的组织、引导,不应等同于略读。
2.粗知大意=浅知
略读文章的学习目标预设中一般都有“粗知课文大意”这一块,即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便可,所谓的“理解词句”不作为课堂训练的重点。但往往因为其“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课文的深意或真意在获取的过程中往往显得浅尝辄止了。于是,略读课文因为冠上了“略”字,真的等同于忽略的“略”了。
[探寻略读教学]
都说“教是为了不教”。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告诉我们的是语文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之间的关系,要实现所谓的“不教”的目的,就要做好略读教材的教学,在略读教学的实践土地上学会自由地行走。但,略读课文不是让我们忽略地教,而是隐去教师“明目张胆”地教,转而让学生“粉墨登场”地去学。
《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如是说:“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这样的话:“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精读课文,是例子,是出发点,目的指向是学会自主阅读。”
一、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内容,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不是它要关注的。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读懂课文,粗知文章大意。第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学生学会略读,学会用课内所学方法去从事课外的阅读实践。因此,略读课文教学中,方法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第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略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因此,激发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二、方法要灵活
1.自读为主,指导为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标语)。对于提供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更要体现这一特点,放手让学生自读,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去进行阅读实践。
2.因文而异,因段而异教学中,所选方法应因文而异,找准着力点,抓住要求,忽其枝节,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练,结果什么也没得到。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文如何读,从而为其完全独立的课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段而异,就要求教者在教学中永远把学生主体放在第一位,把他们的阅读水平放在第一位,视各年段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略读指导的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还较弱,教者就应指导细些,不能让学生无从着手,而要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明白略读一篇文章一般步骤是:扫读全文———细读要点———概括全文。
A、扫读全文。即尽量加快速度来读,但要边读边想。
B、细读要点。经过对全文的快速阅读,阅读者基本上已明确了文章的重点所在,从整体上有了更清晰的把握。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选择文中某些部分继续进行细读,以求读有所得。
C、概括全文。略读虽然不如精读要求细致,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略读同样要求把所获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因此,读文后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全篇内容加以概括,理解整体思路,及时总结。
三、结构要简约
略读课文的课堂教学结构宜简约,应解放学生,给学生大块时间来进行自主阅读。笔者认为,一节课可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教者应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想读,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二是自读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充分地读,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读,在读中思考,提出问题,再通过读去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教师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总结读书方法。
四、设计要恰当
略读课文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几读:(1)读读拼拼,读通课文。
(2)读读说说,感知大意。让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交流阅读收获。教师不时地通过评价梳理学生所获的信息,渗透整理与积累信息的方法,初步感知全文大意。
(3)读读画画,理清脉络。也可以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句子旁批注自己的感受。
(4)读读议议,品析感悟。全班交流感受最深的语句,教师适机点拨学生难理解的语句,引导交流从文中受到的启发。还可感悟写法上的特点。结合单元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对课文精彩片段的阅读欣赏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5)读读写写,拓展延伸。既可以补充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量。又可以抄写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写一段自己的感想,还可以仿写。
总之,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我们应力求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上不失丰赡,努力做到“教略”而“学丰”,简约而深刻。当然,这个“略”应介于精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之间,而不是囫囵吞枣,更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教师只有在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文制宜,准确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有效引导。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在实践中主动掌握阅读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有效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逐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大语文目标。
总而言之,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行为,不是一种阅读行为;实践中不能以略读去阅读,不能以精读去教学。也许,略读教学可以被称之为“那是一种曾经沧海的简约”,也可以被称之为“那是一种踏平坎坷的坦荡”——需要教师摆自己的位置,适时“隐退”,用更加开放的胸怀引领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
第四篇:略其所略 重其所重----略读课文教学的困惑、思考和对策
略其所略 重其所重
----略读课文教学的困惑、思考和对策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第五册开始,在保持精读、选读课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类型----略读课文,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大略读课文的数量,相对减少精读课文。统计显示,第五至十二册教材中,略读课文、精读课文分别为98、111篇,基本是平分秋色。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略读课文的教学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和可借鉴的经验也微乎其微。许多老师对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感到困惑。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教研室 方亮辉
一、困惑: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
《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寥寥几笔,使得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特点、要求。纵观现状,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种误区:
1.置之度外。“略”指“简单、略微”,“略读”就是简单一读,略知大意。于是教师们便有了“忽略”略读课文的念头,任由学生自己去读。同时略读课文中仅有开篇的引言,既没有识字、学词、读写的任务,也没有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没有相应要完成的作业,教与不教从表面上看不出明显痕迹。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有教师就将其挤出了课堂。到头来,学生只是“死”读书本,能力的形成、习惯的养成成为一句空话。
2.若即若离。有教师认为:教材中既然编排了略读课文,就得教;但不在考试范围,就不应该重点教,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若即若离”式教学:对课文作简单、草率的处理,有的只要求学生背字词、文学常识;有的让学生抄下参考用书中答案及所谓的重点并背熟;有的干脆让学生读读了事,没有任何教学要求。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似乎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其实学生读书只停留在初读阶段,如同过眼云烟,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无效结果。这种教法从表面看是教了,实际上是一种应付式教学。
3.难以割舍。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篇篇文质兼美,深受学生的喜欢,教师也难以割舍。于是有些教师不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对两类课文的辨证关系认识含混,出现不分主次,每篇必讲,平均使用力量,教学方式“一刀切”:词句品析、朗读感悟、积累运用、人文熏陶„„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这样教学,造成课时不够,教师千方百计挤时间,匆匆忙忙赶进度,篇篇详教,篇篇教不好。
以上误区,主要是我们对略读课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清楚,对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理解不够透彻,没有很好地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而引起的。
二、思考:略读课文教学的定位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课文是学生运用所学阅读知识,进行独立阅读、理解文本的良好范例,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略读课文的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只要教学得法,它的作用并不比精读课文教学小,实在不容轻视。
面对教材中数量众多的略读课文,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其特点,找准教学定位:
1.目标定位。课程标准的阶段性目标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而教材是以专题组织单元的,单元由一篇篇课文组成,有精读,也有略读,这些文章体裁、内容、特色都相类似,且有着共同的学习要求与目标。在这个整体中,精读与略读这两类课文有着一致的目标,但功能与分工各不相同:精读课文承担着本单元教与学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给学生以“知”;而略读课文则是精读的补充与延伸,是学 生通过阅读实践,主动将“知”向“行”转化的最好训练场。因此略读课文自成一派,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的教学环节。
2.方法定位。精读课文在教学时,必须“细嚼慢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学习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教学中,我们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也就是说,略读课文是学生唱主角,教师应由幕前转到幕后。不过,“放手”绝不是“放羊”,特别是在重点、难点的地方,教师一定要善于点拨。
3.方向定位。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根据教材各个单元主题及课文的不同特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并适当地向课外拓展、延伸,最终实现向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相关文章、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加大教学信息量;利用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某些问题的兴趣等。
三、对策:略读课文教学的“三略四重”
略读课文教学应该学会做减法。我们倡导“敢于取舍最美丽”,此为真略。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教学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重点部分,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指导学生读书解疑,重点、精彩处还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从而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理想的效果。
下面以《夸父追日》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我们对略读课文教学“三略四重”策略的思考与探索。
1.目标求简明。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我们要求略读课文中将目标精简,抓住重点,展现阅读的增量,将文本的主要思想情感把握住就可以了,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们将《夸父追日》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①读通课文,概括自然段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内容。
②品读文中描写夸张的精彩句子,体味神话故事的语言特点,体会人物品质特点。
2.过程求简要。我们主张: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摒弃过度的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要简约、要粗线条,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的时间与空间。
在略读课文之前,有一段文字,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过渡到略读,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两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段“提示语”。
《夸父追日》课文前提示语是:“《女娲补天》的想象多么神奇啊!《夸父追日》讲的是另一个神奇的故事。我们来读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交流一下从故事中想到些什么。”这为我们提供了课文学习的一般流程:读书——思考——交流。根据提示我们将教学分为四个阶段:①导入新课,回顾梳理;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③品读句子,想象写话;④体会品质,拓展延伸。
3.引导求简练。我们要求: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是要看学生需要不需要,最根本的要做到“放开”。要让学生更多元的理解文本就要为他们提供更开放式的阅读,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使教学更突出,更集中。《夸父追日》这堂课,我们就抓住“这是一则神话故事,神话故事的特点就是想象奇特,描写夸张,语言精彩,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哪些句子能体现这些特点,划出来,读好。”这么一个着力点,教学中重打细敲,结果让学生有了多方面的收获。
略读课文教学中“四重”策略是:
1.重回顾梳理。略读课文是“反三”性课文,是“知”向“行”转化的工具。要顺利实现“行”,就得先了解“知”的程度,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回顾本单元教学目标、精读课文中目标的体现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运用。《夸父追日》教学伊始,我们就在课题前加上梅花符号,提问:带这种标记的课文看到过吗?这样的课文以前是怎么学的?那么这个神话故事,你觉得我们应该学些什么呢?
这样,使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教学浑为一体,体现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同时帮助学生整理好零碎的、片面的学习方法,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重自主学习。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夸父追日》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两个主要教学环节:
①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试着用一个词概括每个自然段意思,并写在阅读卡相应的空格中。交流概括为:“向往光明 追赶太阳 狂饮河水 长眠虞渊 化作大山”,然后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②品读句子时请学生再轻声读读课文,哪些句子能体现神话故事想象奇特,描写夸张,语言精彩这些特点,划出来,读好它。
教师只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担当好组织者、参与者、欣赏者等多重角色,真正地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站在舞台中间,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3.重语言积累。积累是理解和表达的桥梁,略读课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教学略读课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量贮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夸父追日》时,当学生充分阅读后,我们出示了小练笔:
夸父长眠后,他的手杖居然能变成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这想象真是丰富,描写真是神奇。请小朋友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着课文的样子,写一句话。
山的,有,那是夸父的 变成的。写后四人小组交流,推荐好的句子说一说,再将几句话连成一段话。
此时学生已深入到神秘的神话世界中,写话、说话时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甚至写了几段,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重迁移延伸。“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既然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适度拓展、延伸,使得略读课文成为单元教学主题的延续;单元教学方法的整合;单元思想情感的深化„„
在《夸父追日》教学总结阶段,我们要求:这则神话出自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海外北经》,书中故事的原文已经印在阅读卡中了,请小朋友们结合课文,相互交流你对这篇古文的理解。
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进行古文、现代文比较阅读,既培养了独立阅读能力,培养了思维想象能力,又为今后学习古文做好铺垫。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略读课文是孩子们施展拳脚之地,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略其所略,重其所重,放弃过多的预设,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潜心入文,自由感受,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就能达到“不待扬鞭自奋蹄,驰骋千里何足奇”的理想境界。
方亮辉
小学中学高级教师 浙江宁波鄞州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 通讯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高教园区钱湖南路2号 邮编:315100 电话:0574-88121108 电子信箱:flhnb@163.com
第五篇:略读课文名师教(范文)
虞大明《麦哨》教学赏析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教师总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去尝试进行自读自悟,要么牵得过紧,要么放得太松,达不到一种简约酣畅的效果。听了虞大明老师《麦哨》的课堂教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教学目标设计独特
《麦哨》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属于“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表达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
《麦哨》这篇文章,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教师用书里建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为:认真读读课文,看看文中孩子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再对同学说说喜欢的理由。
如果按部就班,学生按照自读提示的要求,读读课文、说说文中孩子的快乐生活,再读读,和同学说说自己喜欢的部分。结果就是学生知道了农村孩子的生活很有趣,也很快乐,如此而已。但是虞大明老师他就独辟蹊径,挖掘出不同于常人的教学内容。我们知道活用教材,才能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他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凭借快速浏览,用“圈关键词”等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2、重点探究“吹麦哨”和“采集茅茅针”这两件事,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初步体会作者“抓住典型事物具体写”的独特选材角度。
3、初步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和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从目标1中可以看出:有浏览的指导方法“圈关键词”。浏览是阅读的一种方法,但是往往过目就忘了,但是“圈关键词”恰恰是让学生捕捉有用的信息,并进行梳理,强化他们的记忆。目标2独出心裁,体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结合。语文教学不仅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样的教学目标设置真正是为了孩子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简约与高效
一、揭示课题,了解麦哨
板书麦哨,并让学生猜一猜什么是麦哨。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课件出示麦哨图片及对麦哨的文字介绍。(麦哨,用麦秆做的哨子。将麦秆截断,削孔,能吹出清脆、悠扬的声音。)
评析:城里的孩子对麦哨并不熟悉,猜测的内容也是个大概。老师直接出示图片及文字介绍,学生一目了然。在语文教学中不是什么内容都让孩子们去探究,需要讲解的,还是要讲解的,这样可以节约教学时间。
二、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学这类课文时一定要关注课文前面的自读提示,按照提示中的要求去读课文。
学生阅读导读提示,然后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初读印象。
师:预习了课文,你认为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 生:写孩子们乡村的生活。师:你觉得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把你想到的词语写在课题旁边。生:愉快、幸福、自由、快乐„„
师选择学生多数总结出的“快乐”板书在课题旁边。
师: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快速浏览课文,用“直接圈关键词”和“自己归纳”的方法梳理写了孩子们的哪些活动。
生:浏览、圈画,并板书总结出的孩子们的活动。(1)割草(2)摔跤(3)采集茅茅针(4)吹麦哨(5)竖蜻蜓(6)翻跟头
评析: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虞老师自始至终在渗透学法,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按导读提示抓要点总结课文大意;谈出初读的感悟;引导学生做批注;教给孩子们浏览课文时“圈关键词”的边读边画边思边总结的阅读方法。
三、聚焦重点,感受快乐
师:孩子们的这些活动中,你认为写得比较具体的是那几件? 生:吹麦哨,采集茅茅针。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两件事情写得具体呢?
生:吹麦哨用了四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和倒数一二自然段。写法上是首尾呼应。生:采集茅茅针是先写茅茅针的样子,再写吃的动作和茅茅针的味道。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圈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课件出示茅茅针的图片和这段文字,引导学生观察、朗读。
师:课文把孩子们的活动写得有的具体,有的简略,这就叫有详有略。作家写文章时有些地方写得是挥墨如土,有些地方是惜墨如金。作者把吹麦哨、采集茅茅针写得详细具体,究竟值不值得?
板块一:感受“吹麦哨”的快乐 师:吹麦哨快乐吗?圈出表示麦哨声音的词,圈出表示麦哨声特点的词语。试着读一读,吹一吹。
生:画、吹。一名学生试吹时,只吹出了“呜”声,不明白省略号的意思。师:强调了省略号是省略了相同的声音,即“呜卟”。生:再读再吹。
师:课件出示三种不同的吹麦哨的形式,并试吹,让学生判断老师吹的是那种形式的麦哨。感受破折号、省略号在表达上的作用。
麦哨一:“呜——卟,呜——卟,„„” 麦哨二:“呜卟——,呜卟——,„„”
麦哨三:“呜——卟——,呜——卟——,„„”
生:学生按照不同的形式吹响麦哨,然后自由选读。在读中体会吹麦哨的快乐。师:孩子们吹响的是什么样的麦哨?
生:自由的、无忧无虑的、柔美的、欢快的、此起彼伏的、你呼我应的„„ 师:吹麦哨很快乐,所以写的详细。
评价:学习重在参与,每个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充满兴致的浏览、圈画,想象,尤其是吹响快乐的麦哨。一时间,教室里充满了此起彼伏的麦哨声,快乐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每个孩子好像置身于美丽的田野之中,享受着快乐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取到了省略号的知识,获取到了作者如何把孩子们吹麦哨的快乐用文字表达出来。
板块二:体会采集茅茅针的快乐
师: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写“吹麦哨”,很具体。那为什么你们还觉得“采集茅茅针”也很具体? 生:采集茅茅针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把吃茅茅针的情况写的很具体。
师:拿出几个棒棒糖,请学生台前表演。师范读描写吃茅茅针的句子,学生表演出相关的动作、神态。
一时间,大家都沉浸在品尝茅茅针的快乐当中。师:采集茅茅针快乐吗? 生:快乐,所以写的详细。
评价:创设情境,让语文生活化、情趣化。课堂上孩子们兴趣盎然,既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准确与优美,又感受到了农村孩子生活的有趣与快乐。
板块三:感受选材的独特性
师:割草不快乐吗?翻跟头、竖蜻蜓不快乐吗?作者为什么没有详细写呢? 师邀请几个孩子在教室的空地上表演翻跟头、摔跤、竖蜻蜓。师:这些活动也很快乐呀,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
生: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得出:这些活动哪里都可以做的,而吹麦哨、采集茅茅针是特定的时间段、特定的环境中所特有的,最能表现出农村孩子的快乐生活。
师:表现快乐的事情很多,要精挑细选典型的最能反映主题的事例进行细致描写。师:课件出示《可爱的草塘》三个事例。(1)拔野鸡(2)追狍子(3)瓢舀鱼。生:分析哪些事例写的具体。
师:课件出示相关的描写,学生浏览,感受到选材的作用和独特性。
评价:看着学生们脸上由困惑到喜悦的神情,我想,为什么写事情要详略得当,哪些事例该详写,哪些事情该略写,孩子们应该有了深刻而生动的体会了。语文课上,不能就文章讲文章,应该在适当的地方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孩子们置身于大语文之中。
四、总结拓展
师: 课文学完了,能谈谈自己的收获吗? 生:我知道了文章写了乡村孩子的快乐生活。
生:我知道了写文章要有详有略,还要把能表现主题的典型事例写具体。
评价:有效教学目标的设置,有效教学的引导,有效目标的落实。整个教学过程简约而轻松,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感受与体验。城里的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走进了生活,走向了田野,感受到农村孩子快乐的乡村生活。这样的语文课让人听得酣畅淋漓,舒服。
共赏欢快柔美的乡间小调《麦哨》
——读写结合理念观照下的略读课文教学新设计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捷
教材简析
本案为一节略读课文。文章以清新秀隽的笔触描绘出一幅乡村和谐,柔美的田野生活画卷,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种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此文为略读课文,文文句优美通顺,适合儿童自读自悟。同时,文字中富含作者热烈丰富的情感,适合提供孩子自读感悟,也适合班级授课中欣赏品味。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2.通过自读自悟,感受乡村生活的欢快,乡村美景的柔美。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若干,幻灯 教学流程
一、直奔文题,速读,搜索,发现
师【板书:麦哨】课题为麦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全文中哪些段落写到“麦哨”。
生:第1、2、7、8自然段。
师:【幻灯:出示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呜卟(bǔ),呜卟,呜……”
第二段:田野里,什么声响和(hè)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yìnɡ),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第七段:“呜卟,呜卟,呜……”
第八段: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liáo)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四个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这四段中很多内容比较相似。
生2:我发现第一段和第七段几乎是一样的。
生3:我发现作者用的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师:是啊,真是伟大的发现,这四段确实展示出本文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你呼我应,此起彼落”。真棒!还有么,你们是否发现文字中表达出麦哨哨音中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提示一下,关键的词在这四段中重复出现。
生:欢快,柔美。
师【板书:欢快柔美】好,请全班标注这两个关键词。现在分男女生读这四段话。男生读第1、2自然段,女生读7、8自然段,一声呼,一声应,一边读,一边体会这种写法。
生:分男女生读四个自然段。
【解析:此部分教学意在让孩子围绕课题总体感知全文,同时抓住首尾呼应的段落部分学习朗读,让孩子在充分地读书,感受,对比,分析中,在实际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语感,练习表达】
二、质疑文题,自读,解析,辩解
师:本文总共六百余字,而有关于“麦哨”的段落才区区四个自然段,大约百余字。其余的文字中都没有出现“麦哨”,你觉得,文题为《麦哨》合适么?请全班同学表态。
生:举手表态。
师:(大致统计,结果为基本认为文章切题)好的,就请大家来说服我吧。这个问题是我提出的,也许我有我的想法呢。下面请孩子们自由地选择文中你认为最切题的部分,说说切题的理由。
生:自由地读课文,讨论,准备发言。
(1)探讨第4自然段,感受大自然中蕴藏的和谐有序的柔美。
生1:我想读课文第4自然段,我认为这段话是切题的。(生朗读此段)
师:这段话百余字,是全文中字数最多的自然段。如果它切题,那么无疑对全文切题写作是有力的佐证。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就是感觉到这段话没有偏题,但是说不出理由。
师:有这样的感觉就不容易啦。我想你说不出理由和你不大熟悉文中所描写的“油菜花”“蚕豆花”“豆荚”“萝卜花”“麦杆”“麦芒”等乡间特有的景物有关系。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图片,认识这些乡间的精灵,这些大自然的宠儿吧。【幻灯:“油菜花”“豆荚”“萝卜花”“麦杆”“麦芒”的图片】
生:看图认识,欣赏。
师:请看看,这段中描写“油菜花”“蚕豆花”“豆荚”“萝卜花”“麦杆”“麦芒”的语句,作者写作的顺序能颠倒么?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文中说“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也就是说要一个凋谢后才长出另一个,是按照生长顺序出现,这是自然之道,不能颠倒。
师:你能说出这段话给你留下的感觉或是读后留下的印象么?
生1:一切都有序,你不争我不抢。
师:是啊,这就是和谐有序的美,不正是一种柔和的美么?现在,你能说说你的理由么?
生1:这段话透着柔美,和麦哨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吻合的,所以我认为没有偏题。
师:好,请大家自由读读这段话,再体会。
(2)探讨第5、6自然段,感受乡村生活中蕴藏的欢快。
生2:我觉得第5自然段没有偏题。
师:我建议你将5、6自然段合起来欣赏,你请注意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 玩累了,喊渴了”。第六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联系得多么紧密啊。读书应该讲究效率,特别是像这样的略读课文,能合并的就一起学。现在请读读第5、6自然段,说说你的感觉。
生2:(读5、6自然段后)这两段没有偏题,处处都能感受到孩子的快乐。
师:好,学习略读课文,要做到简约但不简单,更不能糊过去。你能具体结合这两段中的内容说说你的理由么?
生1:我从这句话中体会:“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蜒,还有摔跤比赛。”瞧,他们玩得多么欢快啊。
生2:我从“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中体会,他们在这样天然的体育场中活动,能不快乐吗?
生3:“剥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这句话给我的感受特别深。让我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斗钩钩草的情景。
师:是啊,小时候我也玩过,至今难忘。我想这就是童年的滋味吧。甘甜甘甜的。看来,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有滋有味的。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出他们生活的滋味么?
生:欢快!
师:好一个欢快,一锤定音。看来这部分没有偏题的理由很充分,写的就是欢快,麦哨也好,孩子也好,都是同样的欢快!大家自由读读这两段话吧。
生:自由读5、6自然段。
(3)探讨第3自然段,感受言语之中蕴藏的快乐。
师:全文就剩下第3自然段了,我们来看看。其实这段话是我最欣赏的,我觉得本段是作者的神来妙笔。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后说说,这段话写的是什么?
生:(读第3自然段后)写的是湖畔割草的孩子。
师:好的,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的吧。【幻灯: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段话这么看,大家可能难以发现奥秘,我们稍作调整,你会豁然开朗。
【幻灯】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师:这么排列后再读读你觉得这段话像什么?
生:像诗。
师:说是诗,除了一句一行外,很重要的就是要找到诗句中所押的韵脚,你们试试找一找吧。
生:(标注)帽、蛋、汗、花。
师:好的,找得很准。再请关注“一张张”“一朵朵”,这些叠词多么有节奏感啊。真希望第1行中的“白竹布衬衫小凉帽”能改为“白竹布衫小凉帽”。这样就和第2行字数相同,读起来更有诗的感觉。不过,诗也好,词也好,散文也罢,都能给我们美感,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你会体会到这段描写给你带来的感觉。
生1:(读第3自然段后)我感受到一种童年的快乐。
生2:我感觉到乡村生活的简单。、师:确实妙啊,简单就是快乐之源!
生3:读了这段话,我感觉到色彩很美,白色,花色,粉红色,很协调。
师:这不就是柔美么?
生:是的。原来这段体现的乡村生活的特点和麦哨“柔美”“欢快”的两大特点是一样的啊。
师:没有偏题,非常切题。
【解析:通过对文章所有段落的逐一赏读,孩子们渐入佳境,发现了蕴藏在文字中的全文情感基调——欢快,柔美。同时,大家很容易发现这两点与麦哨的特点完全吻合。至此,文章的主旨已现。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读自悟,能留下深刻印象。】
三、回归文题,总结、归纳、习得
1、议论本课文题。
师:现在,请谈谈你对本文学习的体会吧。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非常切题。
生2:读了文章,我很羡慕乡村孩子的生活。
生3: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中心非常集中,全文就体现乡村生活的两个特点:柔美,欢快。
师:的确如此。我觉得麦哨也好,茅茅针也好;乡村孩子也罢,景色也罢,它们都是快乐和柔美的代表,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从这个角度,我觉得本文的课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你来试试拟定新题,要求和文章内容不偏离,并能解释理由。知道么,很多作家都是写完文章后再次推敲问题,实在定不下来的,还可以叫“无题”呢!
生1:我觉得可以叫《乡村生活》。全文反应的就是乡村生活。
生2:《乡里的孩子》。我觉得孩子就是乡村生活的代表,也可以说是主角。
生3:《我爱乡村美景》孩子也属于乡村的景物,作者本来就喜爱这样独特的乡村美景,所以我觉得可以以此为题。
师:很好。我觉得可行。不过我们来说说《麦哨》这个题目吧。毕竟作者以此为题,有他的道理,你能替作者发言么?
生1:麦哨就是快乐和柔美的代表,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为题,这样才好!
生2:《麦哨》这个题目能以小见大,其他同学拟定的题目虽然可以,但是比较宽泛,不如《麦哨》,让人感觉很集中。
生3:《麦哨》做题目还有吸引读者的作用。因为麦哨很新颖,很多人不知道麦哨是什么,所以这样的题目很能吸引读者。
2、议论本课的写作收获。
师:大家说的真好,看来学有所得。这节课的学习对你们今后会写作有什么帮助么?
生1:我记得老师说过“题好一半文”。我要拟定一个新颖,吸引人的题目。
生2:我要注意写作时切题。
生3:我要到乡间走走,也仿写一篇。
生4:我觉得要写自己热爱的东西,这样才能在文字中让人感受到这种特别的爱
师:是啊,文章不是无情物。大家收获丰厚,我也很高兴。就让我们在欢快的情感体验中下课吧。
结束
【解析:课末的提点尤为有效,即是对课文学习的巩固提升,又是对孩子今后习作有所启发。这样的对话安排,有效拓展了课堂的空间,为语文课增容,让孩子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麦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经典的文本语言是一条绝美的长径,连着读者的心,作者的情,文中的境。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一路“读、听、赏、抒”,便拥有一路的风景,最终到达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用个性的语言与情感构筑起属于自身的一片新的意境。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紧跟着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在这种天然娱乐场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作结,“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文本解读
《麦哨》初次接触这个题目觉得很吸引人,有口哨、放哨的,难道麦子也能吹哨,我觉得孩子们也应该喜欢,因为很新鲜。于是,我对文本进行了研读,发现了文本除了表面上的有趣之外,还有这些语言现象值得关注:
1.题目质疑
《麦哨》看到这样的题目孩子们可能会问,麦哨什么意思?用麦秆做的,麦秆可以看看是什么样的?可以听听麦哨是什么声音。
用麦秆做的哨可以吹,小麦是5、6月份成熟的,这时候应该也是比较热的时候。
2.课文中对麦哨的描写梳理
带着这些问题马上进入课文,找找课文中描写麦哨的句、段。
出示描写麦哨的词语:呜卟呜卟、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欢快柔美、你呼我应、此起彼伏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模仿麦哨吹响的声音、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以上词语的含义。
3.课文除了写麦哨还描写了哪些画面?
割草、玩游戏、吃“茅茅针”
河畔割草 湖边玩耍 吃“茅茅针”
4.有一组语言现象值得关注: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嫰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浓阴表现在何处:()谢了,结出了();()谢了,长出了();()谢了,结出了()。
可以自己说一段话。句式训练,想象说话:
你们又会想到哪些花,哪些树,哪些景呢?能学着这样的方式来说说吗?
5.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这一段都是在描写麦子,麦哨可是用麦秆做的,孩子们对这点肯定不了解,有必要对麦子进行解剖,与生活相结合。可以出示示意图明确标出:麦穗、麦芒、麦秆等。我想这样孩子们才会对麦秆了解更深入些。
乐谱上的线条、跳动的音符与麦哨吹出的“呜卟呜卟”的声音正好吻合,吹着麦哨就相当于在吹奏一曲动听的乐器,是一种美的享受。
活动感受:用呜卟来进行一次尝试呼应,体会“柔美”
一声呼一声应 :呜卟 呜卟
忽高忽低:呜卟(高)呜卟(低)
你呼我应:呜卟 呜卟
此起彼伏:呜卟 呜卟 呜卟 呜卟 呜卟
6.文章中大部分篇幅是写孩子们的玩耍,为什么题目要取麦哨?这一点我想不通。不过,那一个你呼我应,我觉得有了一点线索,那麦哨正是他们传递信息的信号,是那一声声的麦哨声,把这些活动、游戏串成了一条线,正是这一声声的麦哨声吹出了他们内心的愉悦,那种快乐无以言表,我想那麦哨声就是最好的答案。
7.三件乡村游戏活动,孩子们应该比较感兴趣,可以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玩游戏时的感受以及体会。用游戏来解读“欢快”,用麦哨的声音解读“柔美”
8.麦哨就是那条线,把三个画面用线串了起来,每讲到一处画面,我们就可以用麦哨作为引子引出,也可以回环。
我有一种奇妙的感觉,《麦哨》会让我体会到一些诗画语文的味道。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合作、等方式认识“畔、兜、穗”等8个字。
2、自主读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欢快、柔美”等关键词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用不同的朗读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并能仿造优美的语言进行小练笔。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并能仿造优美的语言进行小练笔。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童年是一幅画,画中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诗,诗中有我们明媚的笑脸。在作家张益眼中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2.观察插图你猜一猜,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认真读一读课文吧!
3.介绍麦哨
谁见过麦哨?它是农村孩子特有的玩具,用一小节麦秆,在上面打一个小洞,放在嘴里轻轻一吹,就能发出呜卟,呜卟······的声音。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麦哨,所以直接让学生观察图,知道麦绍的样子,再加上教师的一番解释,学生很快就能知道麦哨就用麦杆做的哨子。】
3.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识字情况,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
5、检查生字
师:听到同学的读书声,我就知道了你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拿出词卡)
师:我们就开火车来读一读,来,这一组。
6.反馈:(出示)
(1)读拼音,写词语。
hú pàn yī dōu mài suì jǔ jué fèi fǔ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麦叶()的油菜花()的穗儿
()的脸蛋()的萝卜花()的麦芒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课文,感受大意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对整片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然后,让学生之间互助识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说自己容易错的字等进行对生字的拓展,最后通过开火车读词语和两个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意的把握以及对词语的运用。】
二、细读课文、感悟文章
1、《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认真读课文看看到底是哪两个词语,用笔圈出来。
2“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读读这几句话,在书上写写自己的感受。
3、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要通过朗读的语气来表达句子的情感。)
4、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5、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并读出感受。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理解词语的意思,来感受乡村孩子的闲暇、欢快,即将丰收的欢快以及田园的景色的柔美。然后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通过朗读来感受乡村生活的柔美,欢快。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进行适时指导,让学生不仅要读好,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读。接着我让学生练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加深印象,感悟意境之美。这种借助生活教学手段,可以深入浅出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缩短学生认识过程。最后再来朗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却又深入浅出回归到朗读。】
三、课文链接
(出示: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2、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圈出来。
3、你们又会想到哪些花,哪些树,哪些景呢?能学着这样的方式来说说吗?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用“——”画出,并说说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5、找出文中的拟人句,用“﹏﹏”画出。
仿写:
作者用极富诗情画意的语言为我们制作了一部田园风光片。其实那让人向往的田园景色何止这一些呢?请同学们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写家乡的美丽景色。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谢了,结出了();()谢了,长出了();()谢了,结出了()。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文中的语句有更深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语感,帮助他们积累和丰富语言。并能够学以致用,仿照写句子,完成小练笔。最后学习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品味语言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