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顺学而导,不教而教,成就生本课堂教学的精彩
顺学而导,不教而教,成就生本课堂教学的精彩
摘 要:随着生本教育在学校的深入开展,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而要成就生本课堂教学的诸多精彩,课堂上,教师能否抓住有利时机,从学生需要出发,点拨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升华主题,是课堂生成的关键所在。“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师应该作导演,作向导,作教练,作陪读,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直接体验,吸收文章精华。”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教学每一环节都能根据学生的学情,有机顺势而导。
关键词:回归原点;顺学而导;追问释疑;不教而教
随着生本教育在学校的深入开展,我校的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作为生本教育的实践者,我努力从学生本位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引领学生,使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逐步迈向快乐的学习之旅,尤其在生本课堂教学中的顺学而导无形中成就了生本课堂教学的诸多精彩。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原点,语文教学要回归原点,就要做到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需要。课堂上,教师能否抓住有利时机,从学生需要出发,点拨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升华主题,是课堂生成的关键所在。“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师应该作导演,作向导,作教练,作陪读,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直接体验,吸收文章精华。”
如,教学《唱脸谱》一文时,有学生问我,能否将动画片中的人物与脸谱匹配,我顺势而导,将脸谱颜色与自己认识或熟悉的人物性格相匹配进行仿写,人物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也可以是看过的电视剧、动画片、历史人物等。这样,将对偶句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既使学生有话可说,又激发了学生仿写的兴趣。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个个激情四射,兴趣盎然,有的介绍历史人物,如“黑脸的包拯断案神”“红脸的林冲,白脸的高俅”。也有动画片中的角色,如“红脸的喜羊羊爱动脑,黄脸的沸羊羊最勇敢”等,最有趣的是在汇报交流时,学生大都是唱着汇报的,由此可见,他们确实已被京剧所吸引,沉浸在自我创作所带来的无限喜悦中。这样,教师的教变成了学生自主轻松的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是生本课堂的灵魂所在,学习活动要引导学生自我去发现,让学生自己去学会。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不能简单给予,更不能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逞强”,敢于向学生示弱与追问,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如,教《永世长存的毡靴》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理解的:爷爷的毡靴为什么会永世长存?你怎么理解,请再认真读文,结合文中的具体句段谈一谈。学生通过读文做批注,与小组交流,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但还不能深入地谈出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爷爷的毡靴回归大自然,所以永世长存。于是,我追问,“爷爷的毡靴,回归自然就不会消亡吗?永世长存的究竟是什么?那题目为什么是‘爷爷的毡靴’,而不是‘大自然的战靴’呢?我真纳闷。”孩子们看到我疑惑,来了兴趣,便认真思考起来。最终,带着欣喜与自豪告诉了我,永世长存的并不是爷爷的毡靴,而是爷爷珍惜世间万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
叶圣陶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不需要教。”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有些东西本来就教不会,需要学生自我去习得,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顺学而导,引发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否使学生较快地悟得学习的方法。一个高明的老师常常把聪明的自己隐藏起来,以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相信学生,把“球”抛给学生,假装糊涂,造就强势的学生,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充满智慧。特征鲜明的生本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移交给了学生,教师适时而导,不教而教,成就了课堂的精彩,也成就了学生的发展,更成就了教师的幸福人生,这才是真正灵动的课堂,高效的课堂,使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无痕的教学,充满绿色生态的教学。
走向生本课堂,张扬生命个性,以生为本,因学定教,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生本语文课堂处处流光溢彩,这亦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作者单位 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S编辑 谢尾合
第二篇:家教真谛是不教而教
家教真谛是不教而教
一位家长说,我和孩子的爸爸都是硕士,平时也很注意学习先进的家教理念和知识,家庭氛围很民主,我们从不打骂儿子,对他的学习不足,总是鼓励、鼓励、再鼓励,但孩子身上的问题还是很突出,并没有按照我们良好的愿望去发展。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著名教育专家戴洁在她的课程《在爱里修行》和著作《亲子如是》中均讲到:现在家长多是有较高学历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注意讲求方式方法。但问题还层出不穷的原因是,很多家长自己的身教存在不足的问题。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的未来。所以说,家庭教育的真谛是不教而教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篇:“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认真审视传统教学,消除弊端的新举措。下面,我以“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学为例,围绕如何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一举措,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以学定教,精心预设
“预则立,不预则废。”换句话说,精心预设教学案是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仔细研读教材
要让预设的教学案能服务于课堂,细读教材是教师必须好好把握的第一个环节。如预设“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学时,我仔细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用书: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整个口诀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各种版本教材的编排都差不多,都是先根据动手操作或图形得出依次加几的数,在学生记住得数的基础上教学口诀,再引导学生记忆口诀、运用口诀。各种教材的教学模式都一样,难道都用同一个模式进行教学吗?这样不是显得没层次了吗?而且,教材安排先教2~6的乘法口诀,隔了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再教7~9的乘法口诀,既是担心学生记不住口诀,也考虑到随着口诀句数的增加,要让学生慢慢掌握口诀的编制方法。这样教学乘法口诀,经历从“扶――半扶半放――放”的过程,而7的乘法口诀就处在“半扶半放”的重要地位。所以,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为学习8、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打下基础。
2.充分把握学情
以学定教,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师预设的教学案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预设教学案时应把握学情,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如我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设计“7的乘法口诀”教学案时,思考以下问题:学生学习2~6的乘法口诀后得到了什么?在这节课上如何体现?关于7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知道了多少?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编写口诀的能力,会有多少人能正确编出7的乘法口诀呢?学生能编出口诀,就能真正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吗?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我该怎样去设计教学,让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呢……为此,我对本班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得知已经会背7的乘法口诀的有5人(家里教或课外学的)。我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这几个学生答:“是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依次加7算出来的。”那么,如果给这些学生时间动脑筋思考,独立编出7的乘法口诀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后进生会编出口诀吗?我叫了全班两个学习最差的学生,直接给他们提供教材自学,并填写书上习题的空格,结果他们也慢慢吞吞地做出来了。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通过合作交流理解7的乘法意义;(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感悟口诀的编制方法,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熟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后学习8、9的乘法口诀时就不用教师教了。
二、顺学而导,点拨提升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什么时候导、怎样导,才导得合时合宜呢?
1.导在引入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的引入既要吸引学生,又要注意简短有效。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是这样引入的:“我们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想一想,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哪七句?”然后和学生对接7的乘法口诀,如一七()、二七()、三七()……教师可将对接口诀的速度放慢一点,让学生慢慢思考。这样开门见山式的导入,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引入今天的学习之中。同时,通过口诀对接,使学生对自己独立编制口诀树立了信心。所以,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自主编制口诀,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依旧根据图形和表格来编制口诀(和书本例题差不多),这样就使学生成功地进入自主探究学习当中。
2.导在课堂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放任学生自己学习,教学想必低效;如果教师一言堂地“导”“讲”,教学效果肯定也好不了。教师只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给予点拨、引导,才能生成更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才能让课堂变得灵动、有实效。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说过:“要把教学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参与学生的互动学习,给予指导,又要引导他们分析问题,使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既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渗透提升,又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数学视野。如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或畅所欲言时,为了避免整堂课成为一个人的舞台,教师应让每位学生在倾听、评价、比较的互动中获得启发,完善自己的观点,加强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计算练习中有这样三道题:7×□=21,7×2+7=(),7×4-7=()。学生就单纯计算,算对完事。教师可及时予以提升深化:“这三道题的得数为什么都是21?”这样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3.导在课堂结束之时
其实,一堂课结束了,真正的学习探究才拉开序幕。因为短短的40分钟时间,根本不可能解决每个学生的疑问,甚至有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解决心中疑问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如学习“7的乘法口诀”后,课尾教师总结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要学什么?你会编8、9的乘法口诀吗?”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为今天的探究进行了延伸拓展。
三、评价机制,为学导航
在“先学后教”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上课的热情很高,但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得不提,那就是评价机制的跟进。课堂上,教师除了对学生有见地的独特见解、个性化的创作、精彩的讲解等给予赞赏点评之外,还应注重对学生的互动发言进行评价。尤其是上台展示的学生,可让他们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后提问其他同学:“我说得对吗?你们有不同意见吗?你们还有补充吗?”通过问题使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既营造了开放民主的氛围,又使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如当一个学生指出某个同学的错误观点,或帮助某个同学解决难题后,要这个同学对那个学生道谢。这样,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缺失情感的宣泄,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简言之,教师要把数学课上得简约而不简单,必须以钻研教材为先导,以把握学情为根本,以精心预设为先锋,以顺学而导为中心,以有效评价为羽翼,才能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责编 蓝 天)
第四篇:略读课文:文略而教不略
略读课文:文略而教不略
颍泉区闻集小学 袁晓辉
2011年3月
略读课文:文略而教不略
【摘要】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因此教学时,务必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当然不能像精读课文那样要求,但是作为精读课文的补充,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在老师的恰当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关键词】 略读课文 阅读能力 自主学习【正文】
略读课文一般文字较浅显,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略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18篇;四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29篇;五年级上下册课文56篇,其中略读课文28篇;六年级上下册课文49篇,其中略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可见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所占的应有地位。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或者把它上成精读课,字词句篇面面俱到;或者是放羊式的,让学生自读„„这是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把握不到尺度的表现。《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为此,我们应正视“略读”这一课程形态,领会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尺度,凭借教材安排的略读课文因“材”施教。那么,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呢?笔者就此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一、熟悉教材,明确目标 首先,总体上我们要知晓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及其教学要求。略读课文一般是故事性较强、文字浅显、趣味性强、便于阅读理解的故事性作品或社科类作品。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并提出了这类课文的教学要求: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教学要求也正是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
其次,具体到教材中编排的每一篇略读课文,我们要依据文本的价值取向确定教学目标。如《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一课,教学目标可定为:(1)学习课文,体会宋庆龄尊重、爱戴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并从中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2)抓住人物的具体事例和具体表现,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自主表达的能力。
二、立足教材,确定教法
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但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必须正视教材中略读课文这一资源,凭借教材,吃透教材,立足本位,因“材”施教。
1.根据课文结构确定教法
每一篇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一般提出一两个问题,侧重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揣摩教学思路,或引导学生从所阅读的文章扩展开去。对大多数略读课文来讲,教师根据阅读提示组织教学活动,皆可做到“提纲挈领”;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学习,皆能有所斩获。如《向命运挑战》的阅读提示中写道:“读读课文,想一想,霍金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他创造的奇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霍金顽强拼搏、战胜残酷病魔的精神,为霍金坚持科学研究、在天体物理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所折服,得到“只要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就能获得成功”的启示。
2.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教法
每一篇略读课文,皆有它自己的特点。我们应根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展开教学,既遵循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又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读懂课文,从而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如:《清明上河图》是一篇说明文,结构紧凑,语言生动精练。教学时可以这样安排:在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先让学生大体观察一下《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初步感知画面内容。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画面的。初读,重点放在正音上;再读,可边读边观察画面,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然后美读具体描述画面的三段内容,体会描述的情景;最后,组织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地位和历史价值进行交流讨论。整个过程抓住课文的特点,按照“导入激趣→初知画面→自读自悟,以读促讲→明白价值”展开,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语言特点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从而很好地落实课文的教学要求。
而《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叙事散文,文本细腻感人,通过对生活中细小事情的细致描写,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针对课文的特点,教学时应“创设情境,以情激情”。如:听配乐朗读,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抓住课文中感人的细节美读,体会母爱的伟大;联系现实生活中母爱无私、伟大的事例等,让学生处于情境氛围中,深入体会文本,并由文本走向实际生活,受到一次刻骨铭心的母爱教育。
如:《找骆驼》一课,阅读提示中写道: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这便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思考。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有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帮助商人找到了丢失的骆驼。了解学习的重点: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再如:《牛郎织女》这篇课文,虽说篇幅较长,但讲的是一个在我国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因此,本课教学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明理。《奴隶英雄》是个独幕剧,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之后,可以根据戏剧“对话形式多”这一特点,让学生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后还可以让学生演一演,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加深情感体验。
三、略读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我认为不管略读课文的内容是否长短,都可以一个课时完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拼音、字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解决,略读课文教学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安排得当,一节课足以。所以教师在略读教学时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1、略读教学和略读不一样
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如《小英雄雨来》的教学,我安排了学生自渎课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提炼主要内容,给每部分概括小标题。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搜索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抓住有效的信息,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及时保存,懂得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及时积累资料的习惯。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可以教给学生扫读和跳读的方法,如,小组合作定标题时,可以提出时间上的要求,并告诉学生基本的速读技巧。如果经常这样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2、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理解上有差异,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性。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这里,通过初读感知、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语言特点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赋予了“粗知大意”较为丰富的内涵。
3、自主学习不是自学
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说得更少、更精。因为这样,有的教师就干脆退让一边,任由学生天花乱坠一气,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似乎这样才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但是,自主学习是不是就是让学生自学呢?自主学习是不是就不要教师的引领?当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
4、引读的有效运用
略读课文前的引读是其与精度课文的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时对引读可能会如此处理:忽视不看、简略交代等。我认为既然编者安排引读,目的就是为了指领学生从前一课精度课文过渡到后一课略课文,并且明确了本课的阅读重点,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有效运用引读会使学生从课始至课末都有一个很明确的学习目标。如四年级下册第四组以“和平”为主题的课文,精读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略读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之间的引读是“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的这首诗,想一想,每一节诗主要讲了什么,诗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前一句是与前文的过渡,后一句是对本文学习的要求,这样的引读怎能省略?
总之,略读课文也是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课文教学和精读课文一样有着其重要的地位。略读课文的教学不能一略而过,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拓宽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教育文集》
3、《小学语文教学》
4、《小学教学设计》
第五篇:痴教而操守
痴教而操守:把自己交给民族教育的一位苗族教师的教育叙事
[摘要] 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教师荣老师的田野调查发现,荣老师自从1986年贵州民族学院数学系毕业后对于民族教育是痴教,对一所民族地区的高中发展作出贡献;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对他是异口同声的褒扬。
[关键词] 荣老师;民族教育;学生
笔者早就听说黔东南有个荣老师①,直到2010年6月到H县J中学办事有机会了解他,觉得很有必要对荣老师进行质性研究,于是2010年8月15-8月18为期四天对荣老师的领导、现在同事、过去同事、现在的学生、过去的学生荣老师的妻子做了有深度的田野调查。2010年10月5日与荣老师在其数学教研组进行了一次面谈。
一、荣老师的印象深描
在黔东南工作的时间也不短了,经人介绍,第一次见到荣老师是在他的数学教研组办公室。他表情亲切、面带微笑、不足1.60米的身高,油黑的脸上依稀可见小时做豆不慎留下的“麻斑”,给人的印象就是忠实、厚道。当地有句“十个麻子九个怪”俗语。荣老师还穿着上世纪七、八是年代最流行的灰色“的确卡”衣裤,一双价值十多元的方便劳动人民干活穿的老式解放鞋。一点也没有架子,一下子打消了我的顾虑。一口代有浓厚苗音的当地汉话,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热情,除了头上的更像是一个在大城市打拼的人。荣老师怪就怪在他的穿戴上。如今都是什么年代了,据说,J中学在香港回归与澳门回归都分别为在册教师发有高档西装,同事们早就穿旧仍掉了。可是荣老师的还崭新如初。但同事们,同学们就很少见他穿出来。当然集体活动要求统一着装还是能见到荣老师西装革履的。
1986年,荣老师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数学系,由于他不仅苗音太重,直到现在不会说一句普通话,第一次被被分配到黔东南州审计局,荣老师再三要求要去中学教书,有关部门因为其口才太差,怕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将他分配位于H县一古镇的H县委党校任教。1990年,党校由古镇搬到县城,他放弃了到县城工作的机会,毅然申请调入该镇J中学任教。J中学时荣老师的母校,哪里有高中时的同学在同一个教研组,教研组组长是荣老师高中数学任课教师,过去荣老师是教研组组长学生中的掌上明珠。教研组长放心的交给了荣老师。
二、同事说荣老师痴教、丐帮头子
只有接触了荣老师的同事,同学,领导,学生家长,特别是数学教研组的杨老师说他痴教。杨老师说:“他每天要手工刻印一张数学试卷发给学生,学生按时交给他,他会给每个学生认真批改,错在什么地方要用红笔注释清清楚楚。然后还要在课余抽时间详细给学生讲解。”体育老师陈老师与荣老师经常同任教相同班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陈老师说:“遇到天气不好,外面下雨,他向我要课上数学没关系,可是有时天气晴朗,荣老师也要我的课说要测验。荣老师就像丐帮头子,专门讨课。”只有真正到场的人才会明白人们对他的评价是那么的中肯,是那么的无奈!提到荣老师的课务,最让J中学有关领导尴尬。每学年开始,学校领导考虑到荣老师多年来都在超负荷地教学,想为他减减“压”,安排他上两个
班。可消息一传出去,没得到荣老师上课的班级,学生的联名信来交到校长手里,家长“登门”来了,把校长室围得水泄不通。家长们齐心协力一闹,领导的心一软,荣老师的活儿又来了。上三个班、四个班都还不行,就上五个班!荣老师有好几年在上五个班,每周达30多节课!在学校领导为难的时候,他总是欣然承担起明摆着更繁重的教学任务。但是,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把他吓倒,学生的作业,测验的试卷,他是不会摞到第二天的。可想而知,在20年的高中数学教学生涯中,荣老师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荣老师课务重的根本原因是近十年来高中扩招,其他同事几乎成熟一个“飞走”一个。听说荣老师过去的一个同事现在在凯里从事教学工作于是抽空与这位与荣老师工作过的柴老师了解过去的荣老师的情况,柴老师说:“1998年第一次担任高三数学教学工作,荣老师假期利用高三补课前自己用钢板刻印几十张数学的分章节的练习题,自己印好给我送到家里。自己觉得他的试题很特殊,是荣老师在J中学读高中就开始收集整理的,在贵州民族学院数学系读书时又进行扩充,非常有系统性。由于有荣老师的试题1999年会考,我任教的班级会考优良率超州标39个百分点,超省标45个百分点。当时评定职称很困难,J中学有80多位教师1999年达到中级晋级条件。我全靠会考成绩脱颖而出。评上中教一级,现在想来还得感谢荣老师无私的关心与帮助。”
三、荣老师是一个“落伍”与时代的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的不断提高。不少老师为了自我调节不仅有下象棋,玩扑克、打麻将的娱乐方式,有车有房也是理所当然,要说十年前教师要买个手机那是要三思而行,可是今天他还是没有配手机。要说一个人的爱好有多少,荣老师的爱好是再单一不过了;要说一个人的嗜好有多少,荣老师的嗜好再简单不过了!问他一生中有些什么爱好,他会很认真地回答:“我的爱好就是教书!”问他一生中有什么嗜好,他也会很认真地回答:“我的嗜好就是教书!”荣老师的一生,注定交给了教育。虽然荣老师教数学,不要说拿张麻将牌给他认。就是拿一张扑克牌给他人,他只能说出其中的数字(有同事就试过)。难怪同事说他是痴教。在20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荣老师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他认为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兴趣,提高数学能力的关键在于积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他自己总结了一套“关注层次,以退为进”的教学方法。他反对常规教法中要么把学生难死、要么让学生轻松得要死的极端,在吸取了百家精华的基础上,他结合J中学学生的实际自编了一套高中数学讲议。就是这么一套不断完善、不断臻于系统的讲议使J中学的高中数学教学变劣势为优势,把J中学的一批批学子送进了大学之门。教务处管主任说:“荣老师2001届文科数学高考成绩人均分为55分,超省人均分11分,获该届全州数学科高考成绩二等奖.2004年他任教的学生中一位同学贵州高考文科数学第一名,„„。”在一个像H县这样的民族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镇级中学J中学能取得连年优秀的佳绩,真令人生畏。
四、荣老师操守的尴尬与价值
针对荣老师的教学,简朴,既然学校发有有西装,没见他穿出来。笔者特意到当地医院与荣老师的妻子邬医师进行了访谈。他的妻子邬医师在访谈中说:“给他披上西装他就脸红,更不用说给他栓领带了。”在人们的记忆中,荣老师总是
一个着中山服、穿解放鞋。因为荣老师的过于朴素,也才有许多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2000年高考结束,他被聘参加高考评卷。报到时,工作人员怎么也不让他填写登记表,带队的J中学校长费了不少口舌才说服了工作人员,让他办理了报到手续。可是,第二天到评卷场地,麻烦事又来了:保安人员怎么也不让他进入评卷现场,保安拿着评卷证件到有关部门去搞清楚才回来,荣老师心急如焚的等了十多分钟。2004年,由于H县J中学教师短缺,贵州师大与贵州民族学院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很难争取到J中学工作。H县政府组团赴湖南招聘教师,荣老师作为学科带头人也随队前往。团队到达怀化学院时,正遇上学院在大规模地扩建,学院的领导主持开一个座谈会,荣老师又被工作人员当作农民工悄悄地请出了会场。
作为J中学稀缺的高级职称的教师,妻子还是一名具有中级职称的医师,荣老师虽不算富有,但也不至于穿不上象样的衣服。有人劝他买套象样的衣服,他总是笑着说:“习惯了,朴素也是一种隐形的教育!”他虽然衣着朴素,可是他的学生一点也不觉得他“俗”。相反,他的朴素已成为一种美德影响着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每次提到他,都无不感慨地说:“是荣老师教我们学会了节俭,是荣老师让我们懂得了廉洁!”荣老师操守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民族的教育。荣老师是J中学老师的精神支柱,更是学生崇拜的偶像。在学生的眼里,只要得到荣老师的点拨,就会取得学习数学学习成绩的进步。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他的课没有学生逃学,更没有学生不学。他在J中学任教20年,学校共开展了26次学生评教活动,能保持20年评教优秀率为95%以上的,也仅有荣老师。由于荣老师的敬业与操守。荣老师在学生的眼里,能得到他上课是一种荣幸。在学生眼里,他上哪一个班,意味着学校重视了这个班;能读荣老师任课的班级,意味着学校领导重视。因此,每学年荣老师的任课自然就成了学校领导最头痛的事儿。教务处管主任举例说:“2005年,J中学在高二年级的分科中就发生了一个闹剧。教务处初定了一个方案:把两个实验班120名学生分成文理科各一个班,学生自愿报名,让荣老师教文科班。消息传了出去,学生报名乱了套,结果文科班有80人,理科班只有40人。由于文理科比例失调,教务处又改派他教理科班。消息一传出去,学生报名又乱套,结果理科班有95人,文科班只有25人,文理科比例又严重失调。眼看无法开班了,教务处只有做荣老师的工作,请他教两个班,学生们才又按自身的优势归了位。”管主任进一步说:“荣老师长期担任五个高中班的数学教学,可以说是一人当作几人用正是荣老师这样的人。J中学在这么偏远的民族地区,好的学生都往省城,州府,县城的示范高中就读去了。J中学没有天时和地利的情况下,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靠的,只有“人和”了。”荣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已成为一种磁力把J中学全体教师的心连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H县J中学的教育教学。荣老师是高中数学教研组长,数学教师是该中学最敬业的教师,他在数学老师中的影响显而易见。在数学老师中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说苦说累,想一下荣老师就自惭形秽。”荣老师的精神已成为J中学每一位教师的精神食粮。
五、荣老师做无偿家教
J中学所在的古镇也是几万人口的大镇,听说他是该镇第一个做家教的在职教师,据荣老师说,他是1996年开始做家教。农村学生,数学和英语两门学科是他们最头疼的学科,又是最关键的学科。在学生中就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学
好数学和英语,家里穷点不要紧;学好英语和数学,家里的田土用不着!”数学和英语,已成为决定农村学生前途与命运的学科。荣老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一有空就往学生寝室和教室跑,和学生一道解题,给学生补课。J中学有一种课叫“自由课”,是师生自发开展的课外活动,荣老师是“始作俑者”。大家也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只记得最初是这样的:每到星期天,有一部分住校生没有回家,在教室里学习;每到这一天,荣老师总要到教室和学生一起做做题,给学生讲讲题,先是在草稿纸上推算,后来干脆在讲台上演算。最初是给本班的住校生讲课,后来是本班非住校生也来了,再后来是本年级的学生都来听荣老师自由的课。渐渐地,荣老师的星期天就成了义务为学生上大课的时间。家长们了解到荣老师星期天要上大课,周末都不愿让自己的子女回家,而是利用赶集的机会为子女送钱送粮。
荣老师是一个有求必应的人。只要家长有求于他,他都会欣然前往。每到周末,他总接到一些家长打来的电话,有的请他到家里为他们的子女补课,有的干脆把子女送到他的家里,都相信有荣老师的“点化”,他们的子女会“开窍”一点。可是荣老师做的是无偿家教,你要提到拿钱宋礼,荣老师就不会给你的小孩做家教了。由于荣老师名声在外,不少在外地读书的学生,凡是觉得自己的数学“差”一点,都想在荣老师那里获取一把“金钥匙”。荣老师说,2009年暑假,在贵阳读高中的张氏姊妹就慕名而来,请荣老师为她们补课。每个假期,荣老师都会接纳一些来自各地的“过路弟子”。在家长的眼里,他就是孩子的“救星”,就是家长的“恩人”。有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荣老师已不单是J中学的一名教师,他已属于社会的共享!”
现在无论在城市还是乡镇,部分教师只要学生交钱,教师就会给学生“开小灶”。尤其是不少任课教师出于对额外收入的执着追求,明显的不公平的对待学生,对家教学生的亲和、对非家教学生的则疏离;有的课堂上“留几手”到家教场所去交给学生。荣老师与他们形成鲜明的对照。
六、小结
影响荣老师职业教育生涯发展的因素相当多。从个人的自我效能、幼年的生活与学习成长的历程、家庭与工作多元角色的扮演都影响着荣老师对生涯所持的态度。从自我效能的角度来看,荣老师工作积极认真、自信独立、坚持不懈的人格特质,使他在20年高中数学教育生涯发展的历程中,即使遭遇许多困难,也能努力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体现了苗族人民坚韧的品格。据统计,“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仅8 % ,但其贫困人口却占全国贫困人口的40 %。”[1] 要改变民族经济之间的偏差必须靠教育,特别是热衷于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教师。“以教为乐”在荣老师身上已得到充分的体现,他已把教学当着自己生命的必需,已把学生的前途和自己栓在一起,学生的成功就是他最大的幸福。2005年,学校领导找他谈话,打算提拔他担任学校中层干部,他非常认真地说:“当领导与当老师相比,我当老师比当领导所作出的贡献不知要大多少倍!”有学者做过不同民族的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各维度的方差分析以情感指数为因变量,以民族、城乡为自变量,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民族的主效应显著;城乡的主效应不显著;民族与城乡不存在交互作用.进一步通过多重比较表明,维族教师高于汉族教师,哈族教师高于汉族教师,维族教师与哈族教师无显著差异。”[2]荣老师已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教育,已把全部的爱献给了学生,他用无私奉献的精神
去诠释教师这个职业的崇尚,他用一颗炽热的心去点亮学子们的希望。记全国模范教师岑桂莲所说:“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肩上的担子太重了。我们之所以落后, 主要是教育的滞后, 而教育的落后又导致经济发展的缓慢,形成了恶性循环。我们应尽自己所能,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3] 力量。”目前,民族地区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质量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问题,还需要很多想荣老师这样的痴教、乐教者。
参考文献
[1] 王爱华.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对民族教育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47.[2]郭雪萍,冯超,张红雷.不同民族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6):100.[3]钟慧笑.爱的足迹———记全国模范教师岑桂莲的教育人生[J].中华民族教育,2008(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