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而教

时间:2019-05-13 07:2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学生而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学生而教》。

第一篇:为学生而教

为学生而教——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2009年09月13日 星期日 20:16 为学生而教——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张鹏飞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说,教师在面对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时,必须先了解学生究竟“知道了什么”。只有了解学生的实情,才能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也才能找到适合这节课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我尝试设计了古诗教学的备课思路,下面就以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静夜思》为例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由于当前的一些早期教育,学生在入学前后,对于《静夜思》这样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的经典篇章,早已烂熟于心。如果课堂上教师仍然囿于常规,从头讲到尾,大部分学生肯定会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针对这一实际,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取了“分层教学”法,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低层次的学生,主要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提出要求,最终使生生有所得,生生有创新。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我确定《静夜思》一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

2、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

3、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释题,了解学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导入诗题后,我首先了解学情:小朋友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学生听过)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有的知道作者、有的会读、有的已经会背)

正是在这种了解学生“所知”的基础上,我尝试了分层教学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其次,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学生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这期间,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

另外,对于诗意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也不要牵强,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感悟,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了这首古诗。”可以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学生在浓浓的思乡情中再次诵读这首古诗。

三、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课标中要求写字写笔画简单的字,不求多,贵在精。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本课共四个字,都是以前学过的。教师先让学生认读,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但不要做过多的字形分析。然后由教师指导书写。范写在一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笔顺规则,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最后让学生练写,练写上可体现弹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没必要提出相同的要求(至少写2个)。写完后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四、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为了巩固这节课的内容,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

1、学生领读生字,扩词。

2、游戏:小刺猬摘苹果。(开展背诵竞赛)

3、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不知道也没关系,不做过高要求,只要有积累的意识即可。)

4、教师拓展资料,把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

五、总结全文,布置实践作业。

在作业安排上,我布置学生观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同时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又培养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真正做到了为学生而教!

2007、11

第二篇:为学生而改变

为“生”而改变,为“实”而努力

从教以来,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于心:什么才是最好的教学?后来我有了答案: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但是,怎样做才能适合每一个学生?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基础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的学生,怎样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都进步?思考不断,困惑不断。

最近有幸聆听了中央教科所韩立福教授 “先学后导,创建学本课堂” 的报告,又有幸得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中国新课程改革领军专家、市教育局王振权副局长的指导,颇有茅塞顿开之感。

一、关于“教学”的思考

本人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对“教学”二字并不陌生。过去认为教学就是向学生传送知识、培养能力,把教学两个字静态地来看待。而韩立福教授认为“教学”在内涵上应该是经历四个阶段,即辅学型教学、导学型教学、学导型教学、学研型教学。从内涵发展变化来看,不同内涵赋予不同的教学过程思维,不同教学过程将由不同的教学思维来支持。从而看出教学过程思维也是动态发展的。应该是从“先教后学”走向“先学后教”,再走向“先学后导”,最后走向“先学后研”。只有这样的教学思维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才能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先教后学”是适合小学一二年级课堂的模式,学生独立能力比较弱。小学三四年级应该尝试着“先学后教”,四年级以上是“先学后导”,我们高中和大学应该“先学后研”,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才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能力发展规律,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基于韩教授的理论,我认为:教学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学生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很多教育名家都阐述了这个问题。但是,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老师仍然以一千多年前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己任,孜孜不倦地教给学生知识;以培养学生考试得高分为目的,辛辛苦苦地讲了又讲,灌了又灌,直到把学生讲得全都趴在课桌上,直到把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我不得不说这样的老师师德高尚、用心良苦。但是,时代变了,学生变了,老一套行不通了,教学改革的春风已经是祖国大地吹拂了十年。

有条标语这样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不一定买你的帐;而“为了学生的一切”太过宽泛,我们很难做到。我们做教师的真正能做到的就是想学生所向想,教学生最有用的东西!为此,我们必须改变!

二、转变观念,树立“学本课堂”的理念 以往,我们说教育要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由“以教为本”的教本课堂转变为“以生为本”的生本课堂模式。虽然以上两种教学模式都有可取之处,但是他们都忽视了学生在学校,在课堂学习这个特殊的环境。在这里,学生不应该以学习知识为主而应该以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为主。因为学生学会了方法,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自觉学习,才会终身学习!我们老师千万不要一厢情愿地以为,某个学生考取了某某名校,那时自己教出来的成果,那其实是学生学出来的!正如韩立福教授所言,教师是打火机,其作用是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激情之火。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一种新型而且实用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学为本”的学本课堂。

三、教给方法,为构建“实效课堂”而努力 有人说,要构建“高校课堂”,我说,先要构建“实效课堂”。韩立福教授有“五大行动策略”。即思维转型策略、角色转型策略、操作行动策略、多元课型创新策略、团队学习创建策略。只要掌握了五大要素,就能够实现教本课堂向学本课堂转型,能够创建学本课堂。

作为教师,就是“怎么学怎么教”;作为学生,就是“怎么教怎么学”。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说怎么获得知识的就交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学生。比如学习文言文,老师都是通读课文,有不认识的字看注解,注解没有的差工具书,然后翻译、疏通文意,理解内容,评价。那教学生也是一样。

学生走路,是自己练出来的

教育百花齐放,我愿采撷最适合自己的一朵,编织自己最美的花篮。教育星光灿烂,我愿

“”

二、重新认识课堂与“学本课堂”

由于长期以来受传递教学影响,教学研究视野受到局限,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囿于“教本课堂”范围,认为“学本课堂”不可能。知识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改革也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课堂,从人力资源强国的高度来探讨和研究“学本课堂”。在中国古代,春秋时代孔子讲学的课堂,主要是老师坐在中间,学生坐在周围,学习任务是读书提问。到了唐宋,韩愈总结先人经验,庄严地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千古名言。在当时这句话没有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这个名言需要丰富、需要重塑、需要创新。这句话在以下方面需要研究:一是主体观方面,过分强调教师主体性,忽视学生学习主体性;二是教学观方面,过分强调教师权威性,突出了教师的“给”,忽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需求;三是师生观方面,过分强调了上对下的长辈关系、长幼关系,忽视了民主、平等、人文的合作学习关系。在新的视野下,应该有新的认识,现在的教师不是“蜡烛”,根据学生的需要发展,我们要做好“打火机”,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欲望、点燃学生学习智力、点燃学生学习潜能。在课堂角色上,由显性主体走向隐形主体,由勤奋讲授走向智慧教学。

从教本课堂和学本课堂比较来看,教本课堂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认真记录,偶尔互动,组织课堂练习,然后布置作业,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两极分化,其结果是时间+汗水=低效。我的深切感悟是,久而久之学生便痛苦地学习、劳累地学习。而学本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老师与学生发现问题,对生成的问题进行生生对话解决、师生对话解决,在解决问题基础上进行思维训练,而不是简单的训练,学习过程当中教师提供智慧型策略,师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体现成功。做到面向全体,让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人人理解,体验成功,人人灿烂。追求时间+策略=高效,其结果是实现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最后是实现素质教育。

例如在教本课堂视野下(图),许多名师在精彩讲授,依然“先教后学”,导致的结果是官本位课堂,有的高中的上午课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在睡觉,如果我们的课堂都变成这样的课堂,还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吗?还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吗?一切都谈不上。从教本课堂到学本课堂是一种科学规律,我们不是说倡导学本课堂,就完全否定教本课堂,而是从教本课堂逐步走向学本课堂,追求自本课堂,这就是教育科学。我们要挑战自我,超越现实,不能只局限于教本课堂,包括研究视野也不能只局限在教本课堂,否则,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

教本课堂和学本课堂的效果是有本质差异的,举个例子,教本课堂当中是权威教学导致专制课堂,甚至关系紧张,学生压力交大,情绪紧张、情感不丰富,多数学生不爱课堂,不爱老师。成年以后学生的社会情感、交往情感单一,性格不完善、不完整,极容易导致不会尊重他人,不爱家长、不爱家庭、不爱社会,甚至不爱国家。而学本课堂就不一样,是一种对话学习、合作学习,实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关系和谐、民主课堂,师生合作,相互促进,没有紧张感、恐惧感、充满阳光。那么,学生成年以后就会表达、会交流、会思考,有一定的社会能力,会尊重他人,有社会情感,人格健全、爱家庭、爱社会、爱国家、爱民族。

今日的课堂就是明日的国家,学本课堂非常重要,这我是的感悟。在实践当中,我认为我们真正的课堂应该是真正爱学习、人人会学习、人人都学习的真学习环境。老师和学生是在生生交流、师生交往当中找到自尊、自爱、体验成功快乐,没有因呵斥、惩罚、被迫、分类、排队等原因导致的压抑、郁闷、烦燥、睡觉、逃避、厌学等现象。因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产生自信、真诚、合作、快乐。学习活动由单打独斗的消极学习转变为团队合作发展的积极学习。这种真实自然、人文生态的课堂是不到之“差生”,而是能够让学生人人都灿烂的课堂。

这里有一课堂实例,他们创造了教育奇迹,用简单的话说就是让“傻子”都会学习。(请看视频)按社会的观点或者是世俗的观点来看,这是真正的傻子,舌头也短、脑子也笨、腿也瘸,在很多学校都被抛弃的对象,但是在我们的学本课堂当中,这个人依然有了自信,依然学会了学习,对生活充满热情,最后取得了500多分的高分,最主要是对人生充满信心。

真正的课堂是没有“差生”的,真正的教学是让人人灿烂的教育。从动态的角度看,把课堂教学比作为学生和老师“唱戏”,分六个发展境界,即教师搭台教师唱,教师搭台师生唱,教师搭台学生唱,师生搭台师生唱,师生搭台学生唱,学生搭台学生唱。目前,国内很多课堂,都实现了教师搭台师生唱,但是,大学和部分高中基本上处于教师搭台教师唱,“不唱”的话就不放心,怕影响成绩。有的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性要“教”。近几十年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距离实现学会学习的理想境界还有一定的距离。

其次,对于“先学后导”含义做以下诠释。“先学后导”和“先学后教”不一样,先学后导是指学生结构化学习、教师结构化备课,学生和老师共同产生问题,而后进入“导”的系统,具体是生本联导、生生互导、师生相导。“生本联导”,即学生与文本进行自我联导,不会怎么办?要进行合作学习,实现生生互导;如果还不会,就要师生相导。“先学后导”是一种教学思维,也是一种教育理念,核心是师生合作实现以问题导学为主线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这个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学为本、先学后导、全面发展。简单概括是以问题为主线、评价为主干、团队学习为平台的问题教学模式。对于模式框架图,在此我不解读了。本模式特点就是由单一课型走向多一课型、有多种行动策略的支持、有团队合作学习。贯彻的核心思想,即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学习问题化。而过去课堂教学也关注知识走向能力,但是忽视了问题学习,现在要实现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到问题拓展学习。从而,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四、创建“学本课堂”五大行动策略

五大行动策略:即思维转型策略、角色转型策略、操作行动策略、多元课型创新策略、团队学习创建策略。只要掌握了五大要素,就能够实现教本课堂向学本课堂转型,能够创建学本课堂。下面从行动策略的角度来讲,介绍一下六大行动策略,只要掌握了六大策略,操作起来就有了“抓手”。

第三篇:《为未知而教,为未知而学》读后感

教授知识,通达智慧

——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有感

犹记得学生时代,总是有“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诸如此类的的抱怨。如今初为人师,我常常在想如果我的学生也发出同样的疑问,我该怎样给出一个较为满意的答复呢?倘若作为教师很难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他们所学的内容,那么可回想,我们对当年老师圈画的重难点知识的记忆还剩多少呢?今天我们所教的内容在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又能记得多少呢?”许久以来萦绕在心头的困惑,在《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中得到深入探讨。

本书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这个问题展开,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因此,作者从反面提出了两个小问题,让“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聚焦在:

1.学习“投资”产生“回报”了吗?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面对当下的生活,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生活。可是我们在学生时代学过的那些知识,有多少能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起到作用,学习“投资”产生了多少“回报”呢?作者以“二次方程”和“统计与概率”为例,生动阐述了这个问题:几乎所有人都学过二次方程,但走入社会,却很少有人运用过它,而统计和概率在我们的生活中却随处需要运用,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选择和方向。那么由此看来,二次方程这个知识属于没有太大生活价值的知识,而统计和概率就属于有很大生活价值的知识。虽然我们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这样简单地划分,但至少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所教授的知识中,哪些对学生的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是有价值的?因此在教授知识时就需要老师慎重地思考,理性地删选,从学生以及学生的生活多角度出发。

2.为何传统教育中的学习总是陷于被动?

回顾我们学习的最初目的,我们了解各种知识,就是为了在未来能够运用的上。然而,当下的教育过于强调学业成就的取得,使我们很容易忘记学习的初心。以小学语文的学习体验来说,当一篇文章被以各种套路进行支离分析时,那么孩子阅读的最初兴趣和体悟已然所剩无几。当这样的学习体验除了在考试中提高几分外别无他用时,学习陷于被动也就是必然的事了。本书中提出的“六大超越”默认了教育中存在着背道而驰的两种极端危机:其一,我们教授的大部分知识在学习者的生活中没有任何意义;其二,我们的教学中忽略了许多有价值的、回报率较高的知识。那么,今天我们思考什么是有价值的学习以及如何追寻有价值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那么该怎样有价值的学习呢?作者提出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观点就为此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方向。

(一)教育者、学校要为未知而教

1.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当我们想到学习的内容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大众理解:答案,而非问题,但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却不仅仅是答案。因此,作为教育者,甄别学生的学习内容时,应该是它不仅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疑惑,更能令其产生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为生活做好准备,储备多样的认知方式,在重大机会来临的时候,这些学习内容能够传达见解、指导行动、提供更好的生活体验和道德规范。

2.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选择与辨别的区别在于,无须做出非此即彼的艰难选择。传统课程普遍包含“二次方程”之类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了不少“统计与概率”那样的内容。那么,到底如何教才能不会忽略各个学科中极具生活价值的主题呢?对此,我们需要进行更大胆的讨论,更巧妙地抽样教学,增加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性。

3.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

即便学生们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仍然不能满足未来社会的要求。因此,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六大超越”,我想应该可以解答从何处着手去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的问题:(1)超越基础技能。(2)超越传统学科。(3)超越彼此割裂的各学科。(4)超越区域性观念。(5)超越对学术内容的掌握。(6)超越既定内容。

4.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

不可否认,在若干年的传统教育中,各个学科构成了完整的学习支架,并引导学生获得必需的、最基本的信息和知识。我们必须承认传统教育分科的贡献,它们为全局性理解和开放性问题提供了广阔的海洋。我们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可以开设让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更加生动和丰富的课程,比如开设校本课程、乡土课程、班本课程等等,让生活成为学习的根基。

(二)学生要为未来而学

1.学会真正的学习

学生必须明白,知识不只是理论,学习中的实践运用才是最关键的。为了理解一个主题,学生必须进行大量思考,而不只是按惯例来背诵或运用。只有把理解和思考实际用起来,与生活融会贯通,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从知识到智慧,需要用生活来检验,将不同知识联系在一起,用于指导实践,这样的学习才能在生活中发挥价值。

2.像“X”一样思考

理解一门学科的真正含义,绝不仅仅是积累信息或解决代表性的问题而已。在如今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已经无法在单独的某个学科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相反,只有跨学科进行对话,才能获得解答。因此,作者提出用像X一样交叉、交融、发散的方式理解、学习、思考,不再封闭地孤立于某一门学科,打破一对一单独的学科思维,用像X

一样的方式去应对无限可能的生活。

3.培养闯荡未来世界所需的能力

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能力,只是循规蹈矩已经不足以支持人们保住饭碗或者生活得幸福。那么,学习者就需要有意识地发展和提升这些能力,并不断学习,保持对生活的好奇、探究和勇气,自如地应对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如此,也许还不能完全做到有价值的学习,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可以不再把重心落在“信息—

知识”,而是放在“知识—智慧”这一目标上,以一种“未来智慧”的新视角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我们更注重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的智慧、增进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广泛、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读完这本书,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也思考着未来的教育,从中获益匪浅。选择“有生活价值的知识”乃教育的初衷,虽非易事,但心向往之。

第四篇:《为"真学"而教》读后感

《为“真学”而教》有感

将军墓中心完小 孙书丽

《为“真学”而教》这本书是冯卫东教授的新著,我很庆幸自己能第一时间读到这本书,这本书中关于教学的理念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习无处不在,像呼吸一样自然,学校或教室里所进行的学习是一种特例,本书主要围绕课堂上的“真学”展开,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讲了“确立三个重要”真学“理念。中篇主要讨论了六种典型的”假学“情形。下篇提出了九种有效的”改课“措施。”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获得来衡量。它们分别是真学的起点问题、真学的发生生态或过程问题、真学的效果及其评价问题,有着从起点到终点的鲜明脉络。告诉了我们学生学习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从教的视角看它,看教师如何促成学习的真正发生,并用实际课例来研究”真学“方法,有利于一线教师结合自己教学进行思考与改变。

”授人以渔,不如助人自渔“,学科知识是有温度的,教师要让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情感,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奥秘,所以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

我很幸运听过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节课,她讲的是”平均数“,她从一开始上课就用聊天的方式,先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给出学生一个比较开放性的问题”你心目中的平均数是什么样子呢?“学生开始活跃起来,这个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然后就有学生说到了全班的考试成绩,全班同学就围绕着考试成绩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学生的每一个人的观点都能让吴老师发现一个问题,再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个问题。整节课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学习,学生完全沉浸在课堂中,都没有注意到下课时间,”真学“就这样发生了。正好我教的是四年级数学,当我讲”平均数“这一节是,我就模仿吴正宪老师的课,由于个人原因,课堂效果没有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效果那么好,但是我能感觉到要比我以前的课堂效果好。曾经我只是在教知识,而现在我在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学生会学习。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冯卫东教授所说的”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才会有”真学“.学生如果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事实是,学生能学到很多很好的东西,除了得益于来自教师的”渔“,也肯定得益于自悟自得的”渔“.知识的一半就是知道在哪里和怎样获取它。方法作为一种知识也是如此,教师常常不必告诉学生”哪里“和”怎样“,而要鼓励他们去发现与建构。

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思想。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学会”用孩子的方法教孩子,用孩子的方法教方法“,那就不仅仅是在教方法而是教思想了。这就需要教师要尊重儿童,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以儿童的心灵做教学!从儿童立场出发,才能了解儿童,才会有”真教“,有了”真教“才会有”真学“.现在,每当我准备上课时,都要想想冯卫东老师所说的六种”假学“情景,观察自己课上是否有”真学“发生,只有有了”真教“才会有”真学“.”真学“是衡量教师”真教“的标准。我要为”真教"而努力。本书让我在教师的成长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第五篇:为学生好学而设计

为学生好学而设计

——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简介

43小学程新华

一、学生学习的三种境界:

愿意学——学得进

喜欢学——学得快

渴望学——学得深、学得广

正常的孩子都有学习的愿望,都有他们愿意学、喜欢学、渴望学的东西,只是很多孩子的学习欲望不在我们所规定的学习内容上,我们就说他们不爱学习。这是一种误判。

二、针对学生的学,教育者采用的不同策略。

如何引导孩子对我们所规定的学习内容产生学习的欲望,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为之苦苦求索,层出不穷的教育改革也都试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不管成功与否,就其策略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三:

1、软磨硬逼,逼其就范。就如同逼牛犊拉套一样,只要功夫到了,牛犊也会无可奈何,只好老实听话。用这种策略,且不说逼者与被逼者都很苦,就论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为人毕竟不同于牛,逼狠了干脆不干的大有人在,逼出悲剧的也不少。

2、胡萝卜加大棒,软硬兼施。这种方法用得最多,也有一定的效果。运用这种策略,学生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处在被逼的状态,兴趣的调动只是少量的副食点心,总体来说,师生还是属于苦教苦学的状况。

以上两种策略虽然都有效果,但难以使学生达到学习的高境界。

3、诱发食欲,趋牛向草。教师的功夫在于引诱、激发,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让这种欲望由弱到强。为了保护孩子的学习欲望,尽量让一些功利的东西让步,保持和谐的生态环境。当孩子的学习欲望旺盛起来了,学习能力强大起来了,再让他们参与社会的考试竞争。这第三种策略,就是“生本教育”所主张的策略。

生本教育的“三观”

郭思乐教授和他的追随者们之所以采取这种策略,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理念作支撑,其中最突出的理念就是“三观”:

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

行动观——全面依靠学生

三、“生本教育”的定义

郭思乐给生本教育这样定义:“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

四、生本教育为什么要在“好学”上做文章?

因为:

1、只有好学,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而接近学习内容;

2、只有好学,才能使初学者感到轻松而产生趣味;

3、只有好学,教师才能真正扮演成良师益友的角色,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良性互动;

4、只有好学,学生才越学越有瘾,最终走向对学习的“渴求”境界。

五、“生本教育”模式在育人目标上有什么特点?

这种教育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相应的在学习速度上的特点是先慢后快;在能力上,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独立搜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六、生本教育模式与现行质量监控模式的冲突

生本教育模式与现行的重近期目标、以考养考、以考促教、以考定评的常规质量监控模式冲突很大。因为常规的考试是不大容忍学生慢进入、慢提高的。慢一步就会影响整体的合格达标。这也就迫使老师不得不生拉硬拽,甚至威逼利诱,以让每个学生跟上大队齐步走。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军事化特点。学生小小年纪就经受着比成人还严酷的纪律约束和沉重的精神压力。他们生活得并不快乐。我们不是把孩子当树苗一样呵护,而是把它们当成战士一样驱使。说实话,用沙场演兵、生存训练的方式训练战士是必要的,但用这种方式训练未成年的孩子就很不妥了。因为孩子的身心都还太娇嫩,不宜练得太过,练伤了,对孩子一生都是有害的。而生本教育模式恰恰倡导“浅入式”、差异对待,允许后进、扶持后进。

七、为“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

人性化的设计不能等同于简单化的设计。“好学”强调的是适合孩子的学习口味,为了适合口味,该简则简,该繁则繁。就如同我们做合口味的菜一样,有的工艺很简单,保持原汁原味就很可口,那就按简单的方法做;有的则要去腥去臊、文火慢炖,工序繁杂,为其如此,才能做到醇香可口,那我们也就只能不厌其烦了。当然,根据学生的消化能力,学习知识内容还是要做到先易后难。“好学”还体现了一种课程主张,就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精简,从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自主学习活动。郭思乐把这种主张概括为“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八、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口味

不顾学生的口味而只顾自己讲得顺畅的教育,郭思乐称之为“师本教育”。“师本教育”存在几千年,自有它存在的道理,它在历史上为“传道、授业、解惑”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已经普及,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学生仅靠从老师那里学到的那点可怜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培养他们好学乐学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强压硬灌不行,只能研究学生的学习口味,因势利导。由此看来,学生的学习口味,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更需要加倍尊重的问题。

九、小学生在学习上到底有怎样的口味特点呢?

下面根据个人的经验说说我对小学生学习口味的认识,权作抛砖。

1、与自己的知识经验联系紧密、能唤起他们似曾相识感的知识、技能,他们学起来有兴趣。

2、喜欢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有知识,越是得到同伴的认可,越是学得有劲。

3、渴望得到老师或长辈的赞许,越是受到赞许越是学得起劲。

4、愿意接受同伴的帮助,特别是友好、善意的帮助;对居高临下、施舍式的帮助则会产生逆反。

5、有向困难挑战的欲望,但不能太难,若跳起来都够不着,他们往往会退缩。

6、他们以能为别人答疑而自豪,为了帮人释疑,他们会深入学习研究。

7、他们容易受人启发而别出心裁,同学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因此,给他们创造交流平台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

十、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标之重要

清楚了学生学习的口味,我们还要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标,这是理解并接受生本教育思想的关键。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地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才是我们教育的主要目标,而不是眼前的考试分数。

为什么我要用“端正”一词呢?因为说起能力培养,大家都不会反对。但是培养能力的工作时间太漫长,我们往往没有这个耐心,因为眼前所要的考试成绩使我们失去等待的耐心,恨不得马上把他们吹起来,为咱们争光。于是就上狠招,强压硬灌。开始还行,一抓就灵。

可是越往后就越不灵,那些犟学生就开始造反,那些懒学生就索性装死狗。老师见此状越发来气,手段也越来越不人性化。长此以往,恶性循环,真是吃力不讨好。这就是苦学苦教的状况。

所以,生本教育特别要求我们端正教育思想,为学生的长远计,不争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有“静待花开”精神境界。

清楚了学生的学习口味,明确了我们的育人宗旨,“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才找到了依据。

十一、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

根据学生学习的口味和我们的育人目标,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 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少教多学,以学定教

不教而教

这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学生的真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达到学习能力的提升。

生本教育的这套教学方法的背后,还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学习观,那就是“感悟”。郭思乐教授认为学习的核心部分是感悟。他认为,感悟不仅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而且是重要的结果。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他主张“读和做,缓说破”,通过这种方法去促使儿童感悟。

生本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强调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所以,有的老师形象地把生本教育方法论概括为“资源论”、“借力论”、“交付论”。

下载为学生而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学生而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有感 戴维·珀金斯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零点项目”创始人。他从事的是教育心理研究,他的作品当然是理论性很强的。阅读这类......

    《为思维而教》读书摘记

    《为思维而教》读书摘记 静安区第三中心小学 王幼燕 前言: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活动 1、强调知识和思维作为教育应该坚固的两个维度和层面,以适当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在与知识打......

    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

    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 盐湖区魏风小学 乔 彩 萍 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那么,语文素养是什么呢?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对话教学:为思维而教

    对话教学:为思维而教 摘 要:思维的价值需要教育的指导,才能充分实现其机能。然而传统教学以内容为中心,是一片思维教学的荒芜地。其根源在于混淆了作为思维结果的逻辑与作为思......

    “为学生而变”培训心得体会

    “跨越式”年会学习心得 城关二小 龙小娟 我有幸参加了跨越式课题年会,感觉收获挺多的!尤其是何克抗教授,他那么大年纪了还对自己的教育事业那么执着,这种精神颇使人敬佩乃至......

    读《为言语智能而教》有感

    读《为言语智能而教》有感孙鸣霞这学期,学校给我们语文老师配备了薛法根的《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这本书,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并不是关于语文教学的大道理......

    读《为未知而教 为未来而学》后感[合集]

    读《为未知而教 为未来而学》后感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已经有十余年了,几乎每年都能碰到几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要学英语?英语在未来生活中到底有用吗?”我总是用平时生活中的......

    组块教学为言语智能而教

    组块教学为言语智能而教 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薛法根 薛法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现为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他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