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即将毕业而迷茫的学生而写
为即将毕业而迷茫的学生而写
每年我都能读到很多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一年复一年,我以为这些文章已经足够给孩子们指点迷津了,但孩子们之所以在20岁+后还是被叫成孩子们,就是在于他们依然迷茫。外国人说中国人20岁了看上去还会很幼稚,为什么会这样?
经历太少了!
全世界青年人都会茫然,欧美年轻人性向茫然的时候会同性恋、异性恋都试试,人际茫然的时候也会在聚会上试试大麻,人生迷茫的时候可能会先背上行囊环游世界一番,打零工挣机票钱睡机场打地铺。看美国电影知道人家也有30多岁的成功律师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选择回家乡当个体育老师,看科技新闻就知道传奇人物Facebook的年轻帅老板选了个其貌不扬的华人姑娘当老婆。全世界人民都在选,试的多了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耳边有太多人给建议?唯独没有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长个脑袋不是为了显得个儿高,记得要用,用在思考上,不是做题上。
你喜欢什么,没人能替你回答。
你喜欢什么,你试的太少,你很难有最终答案。
你怕试了太多浪费了时间?那无所事事地守着一个可有可无的岗位,日复一日做着自己都厌烦的工作,跟一个不是真爱的人结婚然后生了个孩子,然后再教ta重复你这样的一生,浪不浪费时间?
归根结底,你得明白人生是什么。生命是什么。
这个问题,常常有人问我,我不能给你答案,我的答案也不会是你的答案。但我可以告诉你我怎么样找到我的答案的。
那一年我已经大学毕业三年了,我在常州市最好的初中里当了三年数学老师。最后我做了几乎所有人都不理解的决定——辞去这个工作,选择去社会上游荡,找寻不稳定,找寻自己。是什么促发了这一切?因素有很多,但导火索是那年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句话“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最遗憾的是什么?”那天我静静地坐在房间,关了灯,在黑暗中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我直觉这个问题将改变我的一生。我被自己的答案震惊了——我不会为没有挣到大钱而感到遗憾,不会为自己没有成为有名的特级教师而遗憾,不会为自己没有赶紧找个人结婚生子而遗憾。我会遗憾的是:我还没有吻过一个真爱的人;很多很多我想去的地方我都没有去过;因为害怕第二次失败,我没有坚持继续考研读我喜欢的专业„„我从来只做所谓对的选择,而不是我想要的选择。我好像从来都一帆风顺,得到的一切却不是自己想要的一切。
后来,我的人生就开始转弯了,一样,还是会面临一次又一次的迷茫,一次又一次的抉择,也会怀疑自己,低潮的时候也会有些反复,也会跟现实做些妥协,但我看到了越来越清晰而快乐的自己,找到了自己。大家常问我为什么如此开心,为什么看上去很年轻,你们说为什么呢?
到今天,我依然还有好多愿望未完成,也还在追寻的路上,也还在不停地思考。我只是并不害怕,我觉得我都输得起,我的世界观里:生命相比宇宙而言,它不过是上帝给你一次体验的机会而已。你看不清,就会永远身处一个身不由己的漩涡,看清了,就全部都是恩典。
孩子,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我们最终看起来像我们理想的自己,波德莱尔说。我们天生的脸逐渐为所向往的脸压倒,那是我们秘密梦想中的脸。——库切《青春》
第二篇:为学生而改变
为“生”而改变,为“实”而努力
从教以来,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于心:什么才是最好的教学?后来我有了答案: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但是,怎样做才能适合每一个学生?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基础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的学生,怎样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都进步?思考不断,困惑不断。
最近有幸聆听了中央教科所韩立福教授 “先学后导,创建学本课堂” 的报告,又有幸得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中国新课程改革领军专家、市教育局王振权副局长的指导,颇有茅塞顿开之感。
一、关于“教学”的思考
本人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对“教学”二字并不陌生。过去认为教学就是向学生传送知识、培养能力,把教学两个字静态地来看待。而韩立福教授认为“教学”在内涵上应该是经历四个阶段,即辅学型教学、导学型教学、学导型教学、学研型教学。从内涵发展变化来看,不同内涵赋予不同的教学过程思维,不同教学过程将由不同的教学思维来支持。从而看出教学过程思维也是动态发展的。应该是从“先教后学”走向“先学后教”,再走向“先学后导”,最后走向“先学后研”。只有这样的教学思维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才能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先教后学”是适合小学一二年级课堂的模式,学生独立能力比较弱。小学三四年级应该尝试着“先学后教”,四年级以上是“先学后导”,我们高中和大学应该“先学后研”,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才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能力发展规律,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基于韩教授的理论,我认为:教学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学生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很多教育名家都阐述了这个问题。但是,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老师仍然以一千多年前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己任,孜孜不倦地教给学生知识;以培养学生考试得高分为目的,辛辛苦苦地讲了又讲,灌了又灌,直到把学生讲得全都趴在课桌上,直到把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我不得不说这样的老师师德高尚、用心良苦。但是,时代变了,学生变了,老一套行不通了,教学改革的春风已经是祖国大地吹拂了十年。
有条标语这样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不一定买你的帐;而“为了学生的一切”太过宽泛,我们很难做到。我们做教师的真正能做到的就是想学生所向想,教学生最有用的东西!为此,我们必须改变!
二、转变观念,树立“学本课堂”的理念 以往,我们说教育要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由“以教为本”的教本课堂转变为“以生为本”的生本课堂模式。虽然以上两种教学模式都有可取之处,但是他们都忽视了学生在学校,在课堂学习这个特殊的环境。在这里,学生不应该以学习知识为主而应该以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为主。因为学生学会了方法,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自觉学习,才会终身学习!我们老师千万不要一厢情愿地以为,某个学生考取了某某名校,那时自己教出来的成果,那其实是学生学出来的!正如韩立福教授所言,教师是打火机,其作用是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激情之火。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一种新型而且实用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学为本”的学本课堂。
三、教给方法,为构建“实效课堂”而努力 有人说,要构建“高校课堂”,我说,先要构建“实效课堂”。韩立福教授有“五大行动策略”。即思维转型策略、角色转型策略、操作行动策略、多元课型创新策略、团队学习创建策略。只要掌握了五大要素,就能够实现教本课堂向学本课堂转型,能够创建学本课堂。
作为教师,就是“怎么学怎么教”;作为学生,就是“怎么教怎么学”。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说怎么获得知识的就交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学生。比如学习文言文,老师都是通读课文,有不认识的字看注解,注解没有的差工具书,然后翻译、疏通文意,理解内容,评价。那教学生也是一样。
学生走路,是自己练出来的
教育百花齐放,我愿采撷最适合自己的一朵,编织自己最美的花篮。教育星光灿烂,我愿
“”
二、重新认识课堂与“学本课堂”
由于长期以来受传递教学影响,教学研究视野受到局限,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囿于“教本课堂”范围,认为“学本课堂”不可能。知识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改革也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课堂,从人力资源强国的高度来探讨和研究“学本课堂”。在中国古代,春秋时代孔子讲学的课堂,主要是老师坐在中间,学生坐在周围,学习任务是读书提问。到了唐宋,韩愈总结先人经验,庄严地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千古名言。在当时这句话没有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这个名言需要丰富、需要重塑、需要创新。这句话在以下方面需要研究:一是主体观方面,过分强调教师主体性,忽视学生学习主体性;二是教学观方面,过分强调教师权威性,突出了教师的“给”,忽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需求;三是师生观方面,过分强调了上对下的长辈关系、长幼关系,忽视了民主、平等、人文的合作学习关系。在新的视野下,应该有新的认识,现在的教师不是“蜡烛”,根据学生的需要发展,我们要做好“打火机”,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欲望、点燃学生学习智力、点燃学生学习潜能。在课堂角色上,由显性主体走向隐形主体,由勤奋讲授走向智慧教学。
从教本课堂和学本课堂比较来看,教本课堂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认真记录,偶尔互动,组织课堂练习,然后布置作业,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两极分化,其结果是时间+汗水=低效。我的深切感悟是,久而久之学生便痛苦地学习、劳累地学习。而学本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老师与学生发现问题,对生成的问题进行生生对话解决、师生对话解决,在解决问题基础上进行思维训练,而不是简单的训练,学习过程当中教师提供智慧型策略,师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体现成功。做到面向全体,让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人人理解,体验成功,人人灿烂。追求时间+策略=高效,其结果是实现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最后是实现素质教育。
例如在教本课堂视野下(图),许多名师在精彩讲授,依然“先教后学”,导致的结果是官本位课堂,有的高中的上午课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在睡觉,如果我们的课堂都变成这样的课堂,还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吗?还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吗?一切都谈不上。从教本课堂到学本课堂是一种科学规律,我们不是说倡导学本课堂,就完全否定教本课堂,而是从教本课堂逐步走向学本课堂,追求自本课堂,这就是教育科学。我们要挑战自我,超越现实,不能只局限于教本课堂,包括研究视野也不能只局限在教本课堂,否则,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
教本课堂和学本课堂的效果是有本质差异的,举个例子,教本课堂当中是权威教学导致专制课堂,甚至关系紧张,学生压力交大,情绪紧张、情感不丰富,多数学生不爱课堂,不爱老师。成年以后学生的社会情感、交往情感单一,性格不完善、不完整,极容易导致不会尊重他人,不爱家长、不爱家庭、不爱社会,甚至不爱国家。而学本课堂就不一样,是一种对话学习、合作学习,实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关系和谐、民主课堂,师生合作,相互促进,没有紧张感、恐惧感、充满阳光。那么,学生成年以后就会表达、会交流、会思考,有一定的社会能力,会尊重他人,有社会情感,人格健全、爱家庭、爱社会、爱国家、爱民族。
今日的课堂就是明日的国家,学本课堂非常重要,这我是的感悟。在实践当中,我认为我们真正的课堂应该是真正爱学习、人人会学习、人人都学习的真学习环境。老师和学生是在生生交流、师生交往当中找到自尊、自爱、体验成功快乐,没有因呵斥、惩罚、被迫、分类、排队等原因导致的压抑、郁闷、烦燥、睡觉、逃避、厌学等现象。因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产生自信、真诚、合作、快乐。学习活动由单打独斗的消极学习转变为团队合作发展的积极学习。这种真实自然、人文生态的课堂是不到之“差生”,而是能够让学生人人都灿烂的课堂。
这里有一课堂实例,他们创造了教育奇迹,用简单的话说就是让“傻子”都会学习。(请看视频)按社会的观点或者是世俗的观点来看,这是真正的傻子,舌头也短、脑子也笨、腿也瘸,在很多学校都被抛弃的对象,但是在我们的学本课堂当中,这个人依然有了自信,依然学会了学习,对生活充满热情,最后取得了500多分的高分,最主要是对人生充满信心。
真正的课堂是没有“差生”的,真正的教学是让人人灿烂的教育。从动态的角度看,把课堂教学比作为学生和老师“唱戏”,分六个发展境界,即教师搭台教师唱,教师搭台师生唱,教师搭台学生唱,师生搭台师生唱,师生搭台学生唱,学生搭台学生唱。目前,国内很多课堂,都实现了教师搭台师生唱,但是,大学和部分高中基本上处于教师搭台教师唱,“不唱”的话就不放心,怕影响成绩。有的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性要“教”。近几十年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距离实现学会学习的理想境界还有一定的距离。
其次,对于“先学后导”含义做以下诠释。“先学后导”和“先学后教”不一样,先学后导是指学生结构化学习、教师结构化备课,学生和老师共同产生问题,而后进入“导”的系统,具体是生本联导、生生互导、师生相导。“生本联导”,即学生与文本进行自我联导,不会怎么办?要进行合作学习,实现生生互导;如果还不会,就要师生相导。“先学后导”是一种教学思维,也是一种教育理念,核心是师生合作实现以问题导学为主线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这个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学为本、先学后导、全面发展。简单概括是以问题为主线、评价为主干、团队学习为平台的问题教学模式。对于模式框架图,在此我不解读了。本模式特点就是由单一课型走向多一课型、有多种行动策略的支持、有团队合作学习。贯彻的核心思想,即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学习问题化。而过去课堂教学也关注知识走向能力,但是忽视了问题学习,现在要实现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到问题拓展学习。从而,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四、创建“学本课堂”五大行动策略
五大行动策略:即思维转型策略、角色转型策略、操作行动策略、多元课型创新策略、团队学习创建策略。只要掌握了五大要素,就能够实现教本课堂向学本课堂转型,能够创建学本课堂。下面从行动策略的角度来讲,介绍一下六大行动策略,只要掌握了六大策略,操作起来就有了“抓手”。
第三篇:为学生而教
为学生而教——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2009年09月13日 星期日 20:16 为学生而教——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张鹏飞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说,教师在面对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时,必须先了解学生究竟“知道了什么”。只有了解学生的实情,才能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也才能找到适合这节课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我尝试设计了古诗教学的备课思路,下面就以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静夜思》为例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由于当前的一些早期教育,学生在入学前后,对于《静夜思》这样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的经典篇章,早已烂熟于心。如果课堂上教师仍然囿于常规,从头讲到尾,大部分学生肯定会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针对这一实际,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取了“分层教学”法,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低层次的学生,主要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提出要求,最终使生生有所得,生生有创新。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我确定《静夜思》一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
2、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
3、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释题,了解学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导入诗题后,我首先了解学情:小朋友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学生听过)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有的知道作者、有的会读、有的已经会背)
正是在这种了解学生“所知”的基础上,我尝试了分层教学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其次,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学生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这期间,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
另外,对于诗意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也不要牵强,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感悟,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了这首古诗。”可以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学生在浓浓的思乡情中再次诵读这首古诗。
三、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课标中要求写字写笔画简单的字,不求多,贵在精。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本课共四个字,都是以前学过的。教师先让学生认读,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但不要做过多的字形分析。然后由教师指导书写。范写在一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笔顺规则,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最后让学生练写,练写上可体现弹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没必要提出相同的要求(至少写2个)。写完后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四、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为了巩固这节课的内容,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
1、学生领读生字,扩词。
2、游戏:小刺猬摘苹果。(开展背诵竞赛)
3、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不知道也没关系,不做过高要求,只要有积累的意识即可。)
4、教师拓展资料,把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
五、总结全文,布置实践作业。
在作业安排上,我布置学生观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同时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又培养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真正做到了为学生而教!
2007、11
第四篇:作文为谁而写
作文为谁而写
考试作文是写给谁看的?这个问题是写作文的首要问题,如果不清楚这个问题,就会容易使自己的作文误入歧途,本文从评卷者的角度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这几年考试中优秀作文中独特的创新个性,引得不少学生羡慕不已,在自己的作文中更是刻意地模仿,见别人写古文成功,自己也之乎者也,看他人写诗歌成名,自己赶快截文为诗,结果推陈出新之作很少,无病呻吟之文皆是,作文似乎无从下手了。
其实,我们只要搞清楚了考试作文是写给谁看的,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首先,你要明白考试作文是写给改卷老师看的,作文不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日记——可以在其中任意挥洒内心的情感,只要倾泄了感情,一切都可不论。这也正是许多文采不错的同学而作文考试也会失误的原因之一。既然是写给别人看的,你得先让别人能看懂,让别人愿意看下去,然后才是想办法让别人喜欢看,最后才是让别人看了感动。能让人看下去并感动的作文,它的分数会低吗?但能让人看懂、让别人愿意看下去并喜欢看的作文,至少要具备以下老生常谈的几点:
1、作文的卷面要整洁,包括书写的字迹要工整美观,尽量少涂改。现阶段作文练习和考试还是以手写为主,卷面给老师的留下的印象很重要,评卷的老师不是机械,也受自己的情感控制,多数情况下,老师面对的是大量的水平一般的作品,进行的是一种单调重复的工作,整洁的卷面给人的感觉是赏心悦目,老师自然喜欢看这种作文。比如一个人,先不说你思想如何高尚,心灵如何美好,如何多才多艺,如果不讲个人卫生,满身的污垢,通体的臭气,每一个正常的人都会退避三舍的。可见,再好的文章,字写得都让人难以分辨看清,又怎么会让人看明白,更不用说让人有一种平静的心情看下去,就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写成这样,也会被扔进废纸篓的。
2、作文的条理要清楚,要有层次,段落分的要合理。每个学生都知道,一篇文章囫囵一段不好,但也不是一句一段就好,从头到尾一两段的作文固然呆板沉重,段落太分散也会给人一种杂乱纷繁的感觉。虽说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写作内容,表现在文章的段落上是不一样的,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就像画一个人,你可以把他分为头、上半身、下半身和脚来画,也可以进一步再分为头、颈、躯干、双臂、大腿、小腿和脚来画,但非要把汗毛孔也一个一个分出来画,这就如同把人画成囫囵一团的一样让人无法忍受了。如果作文写到了别人不能忍受的程度,这作文还看得下去吗?就中招考试的篇幅来说,写四至六段比较合理。
3、作文的结构要合理严谨,注意前后的照应,不能忽略内容之间的过渡。文章每一部分写多写少,虽说没有规定教条,但也不是尽自己的喜好随意写的。还拿画人来说,你把人画成了大脑袋小身子不好,画成了大肚子麻杆腿也不好,将脑袋和肩膀粘在一处更不好,因为这种人的外型实在不美。健康人的体型,身体各部分都符合一定的比例,符合黄金分割的定律,四肢也都有关节连接。文章也应该这样,该铿锵简短就铿锵简短,该雍容丰满的就雍容丰满,该过渡照应的就过渡照应,一个外型“健美”的文章,别人能不喜欢看下去吗?一般而言,开头好结尾尽可能简洁,中间几段的关系多用并列和递进。
4、作文的语言要自然流畅,作文要想让人看懂,也能让人看下去,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作文的语言要自然流畅。一篇满是病句、错别字的作文,别人自然是看不下去的,但有些同学作文的语言故作高深莫测,让人读起来晦涩
难懂,同样也是让人无法看下去的。就像一个人虽然长得靓丽英俊,身上的服饰却不合体,甚至不合时宜,该在家里穿的睡衣你穿到了大街上,该穿夏天的衣服了你非要裹个厚棉袄,别人看了都会很不舒服,你原有的美也会消失殆尽。作文也是这样,语言清新也好,华丽也罢,让人读起来自然流畅就好。万不可为过分的个性将自己打扮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因为别人是不喜欢鬼怪的。其实作文语言美好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在作文中要有意识运用比喻、拟人好排比的修辞。
5、作文的立意要不同一般,一篇作文别人喜欢不喜欢看,有时也不完全在于你的作文写得好不好,再好的文章如果与别人的作文没有多大的差别,别人也是不会喜欢的。据说某地一次考试作文评卷,一位老师被一位考生的作文深深打动,该考生在作文中写到,自己是在刚刚经历了家破人亡而坚强地来到考场参加考试的。如此立意怎不让人为之感动!谁知道后面的不少考生立意竟是惊人的相似,或刚遭遇水灾,或才碰到了车祸„„,你想,再好吃的菜也架不住天天吃,后面的作文命运自然可知了。所以作文的立意也非常重要,要么新颖、要么深刻、要么巧妙,你总得占一头,跟着大众跑的作文,别人是不会喜欢看的,作文的分数也只可能是大众分。如果不会创新,那就老老实实写那些积极向上的主题好了。
许多作文功底不错的同学在熟悉自己的老师的“溺爱”下,作文的得分会很高,一旦走出去参加考试,上文所谓的毛病就会显现出来,有时甚至会成为致命的杀手,作文得分与平时水平大相径庭,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明白作文首先是写给别人看的,作文好不好,不是自己说了算,也不是已经对你有偏爱心的老师说了算,而是别人说了算,读者说了算!对那些只顾自己写得高兴的学生来说,必须扭转自己的“象牙塔“观念,在写作文的时候多问一下自己:别人能看懂吗?别人会看下去吗?别人喜欢看吗?
当然,一篇作文仅仅让别人能看懂,能看下去,还不能算是一篇好文章,你还要想法设法让别人喜欢看,在此基础上,让别人看了感动,才能算是好文章。写完了一篇作文,自己都懒得再想,一篇作文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么去感动别人呢?所以,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先感动自己,名家作品多为吐血之作,也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必须明白作文也是写给自己看的,文章是心声的外露,是自己对自己的情感倾诉。让自己的文章感动自己的因素很多,归根结底离不开用心灵写作。
有些学生要么写不出作文,要么写出的是些不疼不痒的文章,总说原因是自己不喜欢作文,其实,每个学生都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想想你在日记中如痴如醉地倾诉情感,你在与同学朋友的书信中的慷慨陈辞,哪一篇不是好文章的雏形?在自己的日记和书信中就能写好,归根结底是你在用自己的心在写文章。假如在平常的作文中也能如写日记和书信那样用心写作,那么作文就走上了成功的第一步。
写好作文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提出的看法自然不一样,每一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作文沾沾自喜,因为那是你写的,但作文写成之后就不属于你了,除非你把它束之高阁,不让人见。所以作文尽管是自己写的,它最终是给别人看的。作文是为别人写的,没有读者的作文不是作文。
第五篇:为学生好学而设计
为学生好学而设计
——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简介
43小学程新华
一、学生学习的三种境界:
愿意学——学得进
喜欢学——学得快
渴望学——学得深、学得广
正常的孩子都有学习的愿望,都有他们愿意学、喜欢学、渴望学的东西,只是很多孩子的学习欲望不在我们所规定的学习内容上,我们就说他们不爱学习。这是一种误判。
二、针对学生的学,教育者采用的不同策略。
如何引导孩子对我们所规定的学习内容产生学习的欲望,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为之苦苦求索,层出不穷的教育改革也都试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不管成功与否,就其策略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三:
1、软磨硬逼,逼其就范。就如同逼牛犊拉套一样,只要功夫到了,牛犊也会无可奈何,只好老实听话。用这种策略,且不说逼者与被逼者都很苦,就论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为人毕竟不同于牛,逼狠了干脆不干的大有人在,逼出悲剧的也不少。
2、胡萝卜加大棒,软硬兼施。这种方法用得最多,也有一定的效果。运用这种策略,学生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处在被逼的状态,兴趣的调动只是少量的副食点心,总体来说,师生还是属于苦教苦学的状况。
以上两种策略虽然都有效果,但难以使学生达到学习的高境界。
3、诱发食欲,趋牛向草。教师的功夫在于引诱、激发,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让这种欲望由弱到强。为了保护孩子的学习欲望,尽量让一些功利的东西让步,保持和谐的生态环境。当孩子的学习欲望旺盛起来了,学习能力强大起来了,再让他们参与社会的考试竞争。这第三种策略,就是“生本教育”所主张的策略。
生本教育的“三观”
郭思乐教授和他的追随者们之所以采取这种策略,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理念作支撑,其中最突出的理念就是“三观”:
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
行动观——全面依靠学生
三、“生本教育”的定义
郭思乐给生本教育这样定义:“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
四、生本教育为什么要在“好学”上做文章?
因为:
1、只有好学,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而接近学习内容;
2、只有好学,才能使初学者感到轻松而产生趣味;
3、只有好学,教师才能真正扮演成良师益友的角色,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良性互动;
4、只有好学,学生才越学越有瘾,最终走向对学习的“渴求”境界。
五、“生本教育”模式在育人目标上有什么特点?
这种教育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相应的在学习速度上的特点是先慢后快;在能力上,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独立搜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六、生本教育模式与现行质量监控模式的冲突
生本教育模式与现行的重近期目标、以考养考、以考促教、以考定评的常规质量监控模式冲突很大。因为常规的考试是不大容忍学生慢进入、慢提高的。慢一步就会影响整体的合格达标。这也就迫使老师不得不生拉硬拽,甚至威逼利诱,以让每个学生跟上大队齐步走。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军事化特点。学生小小年纪就经受着比成人还严酷的纪律约束和沉重的精神压力。他们生活得并不快乐。我们不是把孩子当树苗一样呵护,而是把它们当成战士一样驱使。说实话,用沙场演兵、生存训练的方式训练战士是必要的,但用这种方式训练未成年的孩子就很不妥了。因为孩子的身心都还太娇嫩,不宜练得太过,练伤了,对孩子一生都是有害的。而生本教育模式恰恰倡导“浅入式”、差异对待,允许后进、扶持后进。
七、为“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
人性化的设计不能等同于简单化的设计。“好学”强调的是适合孩子的学习口味,为了适合口味,该简则简,该繁则繁。就如同我们做合口味的菜一样,有的工艺很简单,保持原汁原味就很可口,那就按简单的方法做;有的则要去腥去臊、文火慢炖,工序繁杂,为其如此,才能做到醇香可口,那我们也就只能不厌其烦了。当然,根据学生的消化能力,学习知识内容还是要做到先易后难。“好学”还体现了一种课程主张,就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精简,从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自主学习活动。郭思乐把这种主张概括为“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八、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口味
不顾学生的口味而只顾自己讲得顺畅的教育,郭思乐称之为“师本教育”。“师本教育”存在几千年,自有它存在的道理,它在历史上为“传道、授业、解惑”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已经普及,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学生仅靠从老师那里学到的那点可怜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培养他们好学乐学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强压硬灌不行,只能研究学生的学习口味,因势利导。由此看来,学生的学习口味,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更需要加倍尊重的问题。
九、小学生在学习上到底有怎样的口味特点呢?
下面根据个人的经验说说我对小学生学习口味的认识,权作抛砖。
1、与自己的知识经验联系紧密、能唤起他们似曾相识感的知识、技能,他们学起来有兴趣。
2、喜欢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有知识,越是得到同伴的认可,越是学得有劲。
3、渴望得到老师或长辈的赞许,越是受到赞许越是学得起劲。
4、愿意接受同伴的帮助,特别是友好、善意的帮助;对居高临下、施舍式的帮助则会产生逆反。
5、有向困难挑战的欲望,但不能太难,若跳起来都够不着,他们往往会退缩。
6、他们以能为别人答疑而自豪,为了帮人释疑,他们会深入学习研究。
7、他们容易受人启发而别出心裁,同学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因此,给他们创造交流平台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
十、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标之重要
清楚了学生学习的口味,我们还要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标,这是理解并接受生本教育思想的关键。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地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才是我们教育的主要目标,而不是眼前的考试分数。
为什么我要用“端正”一词呢?因为说起能力培养,大家都不会反对。但是培养能力的工作时间太漫长,我们往往没有这个耐心,因为眼前所要的考试成绩使我们失去等待的耐心,恨不得马上把他们吹起来,为咱们争光。于是就上狠招,强压硬灌。开始还行,一抓就灵。
可是越往后就越不灵,那些犟学生就开始造反,那些懒学生就索性装死狗。老师见此状越发来气,手段也越来越不人性化。长此以往,恶性循环,真是吃力不讨好。这就是苦学苦教的状况。
所以,生本教育特别要求我们端正教育思想,为学生的长远计,不争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有“静待花开”精神境界。
清楚了学生的学习口味,明确了我们的育人宗旨,“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才找到了依据。
十一、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
根据学生学习的口味和我们的育人目标,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 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少教多学,以学定教
不教而教
这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学生的真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达到学习能力的提升。
生本教育的这套教学方法的背后,还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学习观,那就是“感悟”。郭思乐教授认为学习的核心部分是感悟。他认为,感悟不仅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而且是重要的结果。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他主张“读和做,缓说破”,通过这种方法去促使儿童感悟。
生本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强调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所以,有的老师形象地把生本教育方法论概括为“资源论”、“借力论”、“交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