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 ——“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的形成根源

时间:2019-05-14 16:4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 ——“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的形成根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 ——“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的形成根源》。

第一篇: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 ——“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的形成根源

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

——“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的形成根源

目录

内容摘要„„„„„„„„„„„„„„„„„„„„„„„„„„„1 英文摘要„„„„„„„„„„„„„„„„„„„„„„„„„„„1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界定„„„„„„„„„„„„„„„„2

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模式概览„„„„„„„„„„„„„„3

(一)美国式治理模式„„„„„„„„„„„„„„„„„„„„„4

(二)德国式治理模式„„„„„„„„„„„„„„„„„„„„„4

(三)日本式治理模式„„„„„„„„„„„„„„„„„„„„„4

三、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模式„„„„„„„„„„„„„„„„„5

四、我国公司法人治理“三权分立——制衡”式结构模式的形成根„„5

(一)法哲学根源——西方宪政中“三权分立与制衡”理论„„„„„5

(二)经济根源——公司所有与公司经营相分离的公司本质„„„„„6

(三)价值根源——制衡理念„„„„„„„„„„„„„„„„„„7

(四)历史根源——靠近大陆法系„„„„„„„„„„„„„„„„8

(五)现实根源„„„„„„„„„„„„„„„„„„„„„„„„9

(六)对西方成功经验的借鉴„„„„„„„„„„„„„„„„„10

五、对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几点改进建议„„„„„„„„„10

(一)股东会„„„„„„„„„„„„„„„„„„„„„„„„10

(二)董事会„„„„„„„„„„„„„„„„„„„„„„„„11

(三)监事会„„„„„„„„„„„„„„„„„„„„„„„„11

六、不是结论的结论——从更广泛的层面深思„„„„„„„„„„„11 参考文献„„„„„„„„„„„„„„„„„„„„„„„„„„13 后 记„„„„„„„„„„„„„„„„„„„„„„„„„„„„14

0

【内容摘要】近年来,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其是公司法中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从明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入手,试图对我国公司立法采用“三权分立——制衡”式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形成根源予以分析,以论证我国采此模式的合理性。同时,针对我国目前该模式的不合时宜之处,综合世界各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趋同化发展趋势,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关键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三权分立——制衡”、独立董事。

【Abstract】These years,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rises more attention of the theories.It’s a hot point in the corporate law, and also a hard point.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confine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then try to analyze the reason of why our corporate legislation uses the model of separate legislation of three power with checks and balances.In order to certify that we use the model is reasonable.In the meantime, it gives some advices to perfect this model.【Key words】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Separate Legislation of Three Power with Checks and Balances、Independent Director。

“近年来,很难找到一个词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那样,既引起人们极

①大的关注,又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有关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讨论,围绕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问题已进入了白热化的争论阶段。随着证监会2001年《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的发布,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大规模地登堂入室。翻阅近期文献,理论界对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的赞誉和热情,也明显多于对该制度的检讨。甚至有人主张以独立董事制度取代监事会②。近而完全引进美国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本文旨在反驳以上观点,为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的合理性、优越性进行理性、冷静和深层次地抗辩。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界定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近现代公司为之困绕了近半个世纪的一个问题,③但公司法人治理这一术语的普遍使用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称“公司治理结构”,是从美国公司法中的“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翻译而来的,日本称为“统治结构”,香港称为“督导结构”,我国学者更多地称其为“组织机构”、“机关构造”或“管理体制” 等④。也有称之为“企业督导制衡机制⑤”、公司管制、公司治理机制⑥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经济学界和法学界都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因而关于其的内涵,莫衷一是。即使在经济学界和法学界内部,也众说纷纭,尚未达成统一界定。

在经济学界,有影响力的学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第一,组织安排说。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柯林·梅耶把法人治理结构定义为:“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它的投资者利益的一种组织安排,包括从董事会到计划的所有内容。”⑦

第二,相互作用说。库克伦(PhlipL Cochran)和华延科(StevenL Wartick)指出:“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在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的有关利益人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1)谁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2)谁应该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不一致时,一个公司治理问题就会出现。”⑧

蒋大兴:《独立董事:在传统框架中行动——超越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异向思维》,载《中国法学文丛:民商法经济法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转引L.Rout:《Corporate Governance》,《Wall Street Journal》2003年10月27日。

②《独立董事谁来当》,中国证券网2001年10月9日。③ [日]酒井卷雄:《日本的企业治理结构论与公司法的修改》,见李黎明主编:《中日企业法律制度比较》,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④ 梅慎实:《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⑤ 谭安杰主编:《改革中的企业督导机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⑥ 辛亨复:《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与选择》,见《上市公司》1999年第4期。⑦ [英] 柯林·梅耶:《市场经济和过度经济的企业督导机制》,见谭安杰主编:《改革中的企业督导机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⑧ 许凌艳:《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的立法选择》,载《襄樊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① 第三,组织结构说。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所谓法人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高级执行人员及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机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①

第四,决策机制说。奥利弗·哈特提出,“治理结构被看作一个决策机制,更准确地说,治理结构分配公司非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即资产使用权。如果在合约中没有详细设定的话,治理结构将决定其如何使用。”②

第五,指有关如何制约被委以重任的公司经营者对股东即公司所有者可靠责任,以及公司的组织机构是否有利于强化这种可靠性③。

在法学界,人们以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认为:

其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又称公司机关权利构造,从法学角度言之,“公司治理”的宗旨是重构现代公众公司的权利分配与行使关系④。

其二,“从公司法意义上讲,所谓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包括公司法对公司机构的设置、权限以及组成公司机构的自然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一系列规定。”⑤

其三,指公司的管理机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⑥。

其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就是公司组织结构现代化、法制化问题。从法学的角度讲,它是指为维护股东、公司债权人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保证公司正常有效地运营,由法律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有关组织机构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制衡的制度体系。作为一个法律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法律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公司内部机构分权制衡机制和法律规定的公司外部环境影响制衡机制两部分⑦。

其五,有的学者则认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广、狭义之分,前者指一切对公司经营管理产生影响的法律制度,包括公司机关(组织机构)制度、股东‘用脚投票’(抛售其持有的股份)、上市公司收购等。后者仅指公司机关制度。”⑧

综合经济学界的学说,结合法学的特色,通过对以上观点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关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可以界定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基于公司法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的利益与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与代理关系,所有者为了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设计并实施的各种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总称。这些机制在公司法学上则表现为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包括经理层)等公司内部各机关之间权力分配与制衡的关系⑨。

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

[英]奥利弗.哈特:《公司治理:理论与启示》,载《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6期。③ 辛亨复:《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与选择》,见《上市公司》1999年第4期。④ 梅慎实:《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⑤ 徐晓松:《公司法与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⑥ 成晓霞:《新法人治理结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4页。⑦ 崔勤之:《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法理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2期。⑧ 刘股东:《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度改革的法学思考》,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⑨ 因为设立监事会并不是各国公司立法的普遍做法,其仅在大陆法系国家普遍存在。为增加概念的科学性,故此处并未将之列入。但此概念适用于大陆法系国家时,“等”则应包括监事会。②① 3

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模式概览

(一)美国式治理模式

美国式治理模式,又称外部人模式(outsider system)、单一形态组织机构、“一会制”,是指公司除股东会外仅有董事会作为必设机关。其特点是: 业务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合二为一,董事会集业务执行职能与对此的监督职能于一身。即董事会作为公司的业务执行机关的同时,下设监督性的委员会,以监督执行业务的董事。该监督性的委员会由外部董事组成。

(二)德国式治理模式

德国式治理模式,又称双层形态组织机构、双重委员会制度(double-board system)、“两会制”,是指公司的监事会和董事会呈垂直的双层形态。该模式在西欧国家中最具代表性,故又称西欧模式。其特点如下: 1.监事会和董事会有上下位之别。监事会属于上位机关,而董事会则是下位机关①。此外,监督职责与经营职责分离。监事会除了选举管理董事(Management Board)外,对管理董事会及其成员的行为实施监督。但监事会成员不参与公司的实际管理。而管理董事会则在监事会的监督下,专司公司经营之责。

2.职工参与制.德国公司治理的另一特色是强调职工的民主参与。在监事会中,职工代表可占1/3到2/3的席位。从而使得原先作为资本的“仆人”的职工,现在变成了经济“公民”,资本家已不再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一家之长”②。

(三)日本式治理模式

日本式治理模式,又称并列形态的组织机构,指公司的董事会——公司业务执行、经营决策机关和公司的监事会——监督机关并列存在,无上下位之别。其典型的特点是:

相机的治理机制。相机治理(Contingent Governance)作为日本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根本特征,它是指作为控股公司的两个集团即股东和从业员,对公司的控制权是随公司财务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在公司处于正常的财务状况时,从业员是公司的主权者,以银行为主体的法人股东对公司的控制表现得不十分明显;反之,当公司陷于财务困境时,以银行为主体的法人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将变得明晰起来,此时,③从业员组织只能处于从属地位。

除以上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法人治理模式外,此外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样存在各具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如东欧转轨经济下的内部人控制模式、东亚家族式治理模式等。但因其不具有典型性,此处不一一赘述。

王保树:《是采用经营集中理念,还是采用制衡理念_____完善中国公司法人治理的课题》,载日本《法律时报》2001年第7期。

② 聂德宗:《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立法模式与发展趋势》,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6期。③ 同上。①我们在对以上三种模式比较分析的同时,能否从类型学的角度抽象出两种更具典型意义的模式呢?答案是肯定的。

美国式治理模式,其贯彻的理念是经营集中理念。所谓经营集中理念,①强调集中管理的重要性,将“经营”理解为“除对事业的意思决定和执行以外,还包括监督的概念”。以此为前提,认定单一的管理组织,将经营集中于董事会②。因而,是一种集中式的治理模式。

德国式的治理模式,其贯彻的理念是制衡理念。将公司的最高意思决定、经营意思决定和业务执行、监督的权限分配给各个机关,机关之间基于相互制衡的理念运作。因而,是一种制衡式的治理模式。

日本式的治理模式,其贯彻的理念是折中理念。即在制衡理念基础上吸收经营集中理念的有益之处,形成自己新的理念,具有美国模式和德国模式的双重特点。

综上所述,我们抽象出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两种典型模式——集中式模式和制衡式模式。

三、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模式

我国1993年12月29日颁布的《公司法》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的规定,从立法上确立了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的“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公司法分别设立股东大会(第一百零二条)、董事会(第一百一十二条)、监事会(第一百二十四条)来分别行使决策权(第一百零三条)、经营权(第一百一十二条)、监督权(第一百二十六条);即由股东组成的股东大会,并由其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把公司法人财产权委托给董事会管理,董事会代表公司运作公司法人财产权并聘请经理等高级职员具体执行,同时股东大会与职工民主选举产生监事组成监事会,由其监督董事会,经理行使职权③。因此,我国公司立法采用了“三权分立——制衡”式的结构模式。

四、我国公司法人治理“三权分立——制衡”式结构模式的形成根源

(一)法哲学根源——西方宪政中“三权分立与制衡”理论

我国公司法中“三权分立——制衡”式结构模式的确立,是对西方宪政中“三权分立与制衡”理论的成功借鉴。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王保树:《商法的改革与变动的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194页。转引[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公司法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133页。

② [日]酒卷俊雄:《日本对企业治理问题所作的探索》,见《商事法论集》第4卷(2000年)。③ 梅慎实:《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运作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①如何才能使公司内部的各种机关协调运作,从而使小社会有条不紊地运行并逐渐发展壮大,是摆在公司立法者面前的一个难题。然而,西方宪政中“三权分立”制度在资产阶级国家这个“大社会”中的成功运行,使公司立法者的眼前为之一亮。

“三权分立”制度,源于洛克的“分权”理论。洛克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其实,对外权实际上也是执行权,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洛克的分权理论并不是三权分立而是两权分立)。在提及分权的原因时,洛克认为,担任立法的人和执行立法的人不一样,前者可在短期内完成其工作,而后者的工作是长期的,这两种权力要分开,由不同的机关行使。如果立法者也是法律的执行者,就会产生弊端,可以自己不服从法律,立法时使法律服从私意,这样个人与社会对立,违背建国的目的。后经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将之发展成为完整的“三权分立”理论,即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的理论。关于三权分立的理由,孟德斯鸠将之简单地概括为,保障政治自由,防止国家权力腐败。具体即:“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都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实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啦。”①最后由汉密尔顿继承该理论并光大之,将其首次写入美国宪法,创立了美国的宪政制度。汉密尔顿的三权分立理论,较前人的进步之处在于其除注重权力分立外,更强调权力制衡。其认为只采取权力分工远远不够,还必须有牵制。“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某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员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②

综上所述,三权分立与制衡,简言之,即由议会行使立法权,内阁或总统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总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必须由不同的机关分别行使,三权彼此独立,同时要相互制约,彼此制衡。如:行政要服从法律,但君主可以行使对立法的否决权;立法不能干涉行政,但同时可以审查、监督君主对法律的执行,议会享有弹劾权;司法必须以立法为依据,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行使对立法的审查权。

公司作为独立的商事组织,也存在内部权力如何配置,如何分权问题。“如同一位著名的法学家所说的,公司法面临一个宪法问题:将某种宪法意义的形式加于公司经济之上的问题”③。三权分立,作为国家机关的分权形式,经西方国家数百年的实践,证明了其生命强劲力与制度合理性。于是,公司便仿之分别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机关,其股东大会便相当于议会,享有立法权;董事会就是政治局,享有行政权;监事会好比法院,享有司法权。从而三权分立,监督制衡。西方宪政中的“三权分 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转引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第154页。

② 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转引自[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第40-41页。

③ [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297页。①立”制度便被成功的引入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二)经济根源——公司所有与公司经营相分离的公司本质

古典家族式经济体的经营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既然所有权属于自己,那么经营权也当归自己享有。这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确属天经地义之事。然而,随着经济体规模的扩大,外部竞争的日益剧烈,社会对经营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者由于自身能力所限,对经济体的经营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公司这一“投资工具①”便应运而生。作为公司所有者的股东,将自己的公司交给具有专业经营素质的管理层经营。公司这一投资工具的出现,成功地实现了公司所有与公司经营相分离,满足了股东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

投资者设立公司的目的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投资者将其财产出资公司后,即丧失了对其财产的所有权,作为丧失其原由财产的对价,公司给予其股权,实现了股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股权与法人财产权相伴而②生,又相互分离。这一产权关系的重大变革是公司权力机关分离的前提和基础③。

现代公司运行是资本要素、管理要素、生产要素相互结合而实现各自主体利益的过程。在公司发展中,内部分散的各要素主体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争斗,最终形成股东、管理层、员工三大“利益集团”④。我国公司据此分设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作为公司的权力机关,拥有决策权;董事会作为执行机关,具体执行股东会的决策,握有经营管理权;而监事会作为公司的监督机关,监督董事会对股东会决策的具体执行情况,行使监督权。此即公司法上的“三权分立”。然而如此一来,管理层实际经营公司,大权独揽,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出现;原本集权力于一身的股东,对公司的控制与监督进一步弱化,较管理层处于劣势地位;员工对公司投入劳动,其命运与公司息息相关,但其既无决策权,也无经营权,处于最劣势地位。只有资本、管理和生产这三种要素很好地结合,公司这台机器才能正常运转。为防止大权逐渐集中于董事会,于是,同处于劣势的股东便很自然地与员工走到一起,共同行使对管理层的监督权,以制约董事会经营管理权的行使,从而成功避免了经理层上对股东视而不见,我行我素;下对员工熟视无睹,飞扬跋扈的情形。至此,形成了股权、经营控制权与监督权的三权制衡产权状态。确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机关,并分别行使决策权、经营管理权和监督权,三机关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最终形成“三权分立——制衡”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三)价值根源——制衡理念

世界各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之所以各具特色,其各自所贯彻的理念不同是一个重要原因。集中式模式贯彻的是经营集中理念,而我国采用“三 叶林:《中国公司法》,中国审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郭富青:《公司法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127页。③ 梅慎实:《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运作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④ 殷武:《论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形成根因》,法律论文资料库。②① 7 权分立——制衡”式模式则贯彻的是制衡理念。所谓制衡,简言之,即通过制约以达到平衡。其强调各权力在分离的基础上要彼此牵制,相互制约,从而最终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其理论前提是权力之间如果不相互制约,便会出现权力逐渐向一个拥有较大权力的机关恶性集中的现象,导致垄断,最终丧失民主,出现顾此失彼甚至一切只为一己私利的后果。制衡,从实质上讲是一种预防性机制。同“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一样的道理,为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只有赋予分权的各机关以对抗、抵制其他机关不正当行使权力的权力,以达到各权力之间的一种平衡,一种动态的平衡。之所以说其是一种动态平衡,是因为其是通过积极的相互对抗,主动的彼此牵制而维持的一种不断变化的平衡。

我们采用制衡理念,是有深刻的文化、实践根源的。文化方面,“如果说美国的文化贯穿一种自由主义精神,文化个体存在着对集中权利的反感和不信任,那么在中国恰恰相反。文化个体习惯于被某种权力氛围所包围,习惯于被领导、被管制。”①美国有浓厚的民主政治传统,这种传统使美国对私人经济权力的集中感到十分不安。因此,公司的股权结构分散化,而此必然导致经营权力集中于管理层。然而我国,深受传统影响,股权则高度集中,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在此,采用制衡理念,可谓“正中下怀”。制衡理念的引入,期望对这种“奴性”有所改观,也算是民主思想对“奴性思想”的一种强行“输血”吧。

至于实践方面,下文的(五)点有详细论述,故此处不再赘述。

(四)历史根源——靠近大陆法系

中华法系,虽可独树一帜,但其与大陆法系的成文法传统却不谋而合。所以当中华法系在近代步履唯坚时,便不自觉地向大陆法系靠近。中华法系在“易帜”时,之所以将炽热的目光瞄准首扛大陆法系大旗的德国,笔者以为有以下三点原因:首先,中华法系具有成文法的传统,而我们靠近同样以成文法为典型特征的大陆法系,这样便于法律的移植,也便于当时的学者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有所取舍地选择适合我们的法律。其次,借鉴大陆法系的成文法,便于迅速实现外来法的本土化。将德国的商事法翻译过来,结合我们的实际予以适当改动,编撰出我们的法典,并颁布施行,实现了以最短的时间把外来法成功地移植在我们的土壤中的梦想。我们的国民对法典并不陌生,因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新旧法的更替,从而使“嫁接的枝”顺利“发芽”并“开花结果”。这也顺应了当时举国上下齐呼强国富民的迫切愿望。最后,德国民商事立法在当时大陆法系最具典型。此外,德国人谨慎的思维所创造出的严密的商事法概念,这与我国当时将移植的目标锁定其也不无关联。

中国近代商事立法始于清末变法修律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商律》,包括《商法通例》九条和《公司律》一百三十一条。《钦定商律》乃沈家本、伍廷芳等奉旨仓促而作。由于都具有成文法的传统,于是当时的学者便把目光瞄准大陆法系的德国,这样便于法律的移植。此间时局动荡,蒋大兴:《独立董事:在传统框架中行动——超越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异向思维》,载《中国法学文丛:民商法经济法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② 张家镇、秦瑞玠、汤鹗、孟森、邵义、孟昭常编撰,王志华编校:《中国商事习惯与商事立法理由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第1页。①商法虽几经修废,从修订法律馆聘请日本法学博士志田钾太郎起草《大清商律》到上海预备立宪公会、上海商务总会、上海商学公会召开第二届全国商法讨论大会草拟的《公司律草案》,但都保留了德国的制衡式模式——即股东总会、董事局和监查员。民国时,伍廷芳主持修律,该模式仍未改变。至新中国成立约半个世纪时间,该模式在我国已有了深刻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后,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公司,大多沿用了该模式。因而我国九十年代起草《公司法》时,依旧借鉴德国制衡式模式,1993年颁布的《公司法》从立法上确立了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三权分立——制衡”式结构模式。

(五)现实根源

1.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不发达

美国之所以采用集中式治理模式,笔者以为有三个原因:

首先,这与其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市场是分不开的。其次,美国拥有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最后,美国采用集中式模式是与其股权结构分散所要求的经营集中理念相适应的。在美国,机构投资者虽占股东主体地位,但其持股比例很低①,使得美国大型公司的股权都比较分散,故难以对公司决策产生影响。股权分散化必然导致经营权集中于公司管理层,出现“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的现象,以弱化股东的发言权。“董事会中心主义”及“经理中心主义”便是其集中体现。

同理,德国未采用集中式模式,是与其资本市场不发达紧密相关的。所以德国以其全能银行为基础,建立起了制衡式模式。当然,这也与德国股权高度集中在内部人集团手中不无关联。

而我国呢?我国的证券市场尚不发达,资本流通性较大陆法系的德国、日本更弱,机构投资者发展不充分,依靠证券市场激励、监督公司经营者较难实现。此外,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经理人这一阶层虽有发展,但尚未壮大。所以股东“用脚投票”,经理人迫于竞争压力而勤勉工作等机制都无法发挥作用。如果我们移植集中式模式,难免因“水土不服”而出现“南橘北枳”的悲哀。

2.国有企业“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资产掏空”等问题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的集中程度相当高,仅国家股、法人股的比例就高达60%以上。董事会成员的50%以上来自第一大股东②。高度集中化的股权结构,衍生了我国所特有的国企“一股独大”问题,进而导致“内部人控制”、“国有资产掏空”等一系列恶性循环问题。

在国企“一股独大”的情况下,则存在三个突出问题,即经营者损害股东的利益、大股东损害小股东的利益,以及大股东代表损害大股东的利 例如:199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两个最大机构投资者,所拥有的股权都地于1%。见[美]马克.J.洛,郑文通等译:《强管理者,弱所有者》,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②《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证券网2001年8月28日 ①益。比如,我国不少国企的情况①。在此情况下,若我们引用集中式模式,无异于“雪上加霜”,使本来就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更加严重。而采用制衡式模式,则可使以上问题有所改观。

通过以上两点的论述,不难看出,采用制衡式模式是适合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不发达、职业经理人市场也不成熟的国情的。同时,也有利于克服我国国企“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和“资产空心化”等经济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严重困难的。

(六)对西方成功经验的借鉴

西方公司近400年的发展,公司治理方面制度健全,对我国立法极具借鉴意义。集中式模式的优点是公司机关层级较少,决策效率较高。缺点是董事会大权独揽。美国集中式模式虽可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模式,但近年来却连续发生了“安然”、“世通”等恶性事件。德国制衡式模式的优点是加大了对经营权的监督力度,最大可能地避免发生大股东侵犯小股东权益的问题。缺点是公司机关多了一个权利层级,决策效率相对较低。从实际运作的效果来看,德国公司历史上很少或几乎没有出现过类似“安然”、“世通”等的重大恶性事件,也没有明显察觉出德国公司相对于美国公司在决策效率上的差异。其原因是在集中式模式董事会内部也有一个制衡机制。其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德国模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治理模式。我国《公司法》在借鉴上述两大模式经验基础上,以制衡式模式为蓝本,独创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三权分立——制衡”式结构模式,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综合上述六点论述,笔者以为,我国公司立法采用“三权分立——制衡”式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模式,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其并非像某些学者所批判的那样落后,那样褴褛以至“千疮百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来理解,公司立法者以制衡式模式为框架,独创“三权分立——制衡”式结构模式,可谓匠心别具,实属明智之举。即使在今天看来,该模式亦不失其优越性。

五、对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几点改进建议

行文至此,有人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我国现在公司法人治理“三权分立——制衡”模式是何等先进,可是为什么实践中却又出现了那么多的问题呢?诚然,我国现代公司治理中确实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例如:“大股东操纵股东会”、“董事会形同虚设”、“监事会不监事”等问题。而且有的问题已到了十分危险的边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种种问题,原因有二:一是该模式在实际运作中并不十分到位,三会不分立,三权难制衡。二是该模式在具体设计上仍存在一些小瑕疵。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一)股东会:股东会的问题主要在于决议规则不够科学、合理,① 何家成,《公司治理结构、机制与效率》,中华财会网,2004年3月16日。可针对大股东操纵股东会的三种手法①做出改进。(1)改公司董事长主持股东会议为公司董事会主持股东会议,即公司所有董事都有股东会议主持权,这既体现董事会中心主义,又赋予各董事会成员尤其是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董事以平等的主持股东会议的权力。(2)设定召开股东会议的最低门槛——参会股东所代表股数的最低限额,可借鉴1994年《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备条款》第53、55条的规定:拟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应当于会议召开20日前,将出席会议的书面回复送达公司。公司根据股东(大)会召开前20日时收到的书面回复,计算拟出席会议的股东所代表的有表决权的股份数。拟出席会议的股东所代表的有表决权的股份数达到公司有表决权的股份总数二分之一以上的,公司可以召开股东大会;达不到的,公司在5日内将会议拟审议的事项、开会日期和地点以公告形式再次通知股东,经公告通知,公司可以召开股东(大)会。(3)对董事、监事候选人的提名、数量做出明确规定。

(二)董事会:董事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形同虚设,致使决策、执行不能科学分离;对此,其解决方法是效仿欧美公司,引入CEO(首席执行官)制度,在公司法中明确规定公司董事会聘任专职CEO,代表董事会主要是董事长行使职权,并与经理层相分离。

(三)监事会:监事会不能发挥作用,其症结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人员组成不够科学合理,内部监事、大股东监事统治监事会,使之丧失独立性;二是缺乏必要的职权,依附于董事会、经理层或大股东,与被监督对象存在利益关系。因此,要改变现有局面必须在这两方面做出改进:(1)调整监事会的组成,由外部监事、职工监事、其他监事调整为外部监事、中小股东监事,消除公司内部和大股东对监事会的控制和影响;(2)将监事会的权力落到实处。比如,监事会提议董事会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时未获董事会通过,如何救济监事会该权力。同时,可以借鉴德国监事会制度,赋予监事会更多的权力。

六、不是结论的结论——从更广泛的层面深思

没有一种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是十全十美的。各模式各有利弊,也各自有其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问题在于适用各个模式的国家如何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趋利避害,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拾漏补缺,做进一步完善,而不是盲目照搬别人所谓的先进制度。此外,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不断地发展变化。即随着经济水平和企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或者重构。否则,过去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在今天也有可能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绊脚石。在这方面,做得好的模式,就成为成功的典范,做得不好的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股东操纵股东会的事项和手法主要3种:(1)大股东一般情况下是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长单位,拥有股东会议的主持权,藉此引导或安排股东会向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进行;(2)由于中国《公司法》没有规定召开股东会议的最低门槛——参会股东所代表股数的最低限额,使得股东会的召开、决议的通过非常容易,大股东可以藉此大做文章;(3)由于中国《公司法》对董事、监事候选人的产生、数量等规定得不够科学、严密,公司董事(包括独立董事)、监事的候选人在现实操作中基本为大股东所提名和掌控。①模式,就成为失败的案例。

目前,三种代表性模式也有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趋势。集中式模式为了加强监督而创设独立董事制度,制衡式模式为了提高效率而实行董事会中心主义,日本折中式模式为了完善提高而实行董事会内部、监事会的双重监督。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模式固然重要,但每一种模式背后都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如果离开发达的证券市场背景去评价集中式模式,将无法的出科学的结论。结构模式与经济背景相比,是流与源的关系。我们在关注治理模式的同时,更不应忽视经济基础方面的研究。否则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即使我们引进了独立董事制度。也将因“搭便车”心理而诱发监控惰性,难以产生独立董事和监事会“1+1>2”的效果,且很有可能产生“1+1<1”的负面效应。“任何一个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模式都需要有两个市场,即

①资本市场和劳动(人才)市场。并且,这两个市场都应该是竞争性的。”无疑,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之中,竞争性的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都是缺少的②。在此情况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将遇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所难以遇到的困难。没有竞争性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则无法解决公司控制权争夺的问题;同样,没有竞争性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在职经理人便不可能有丢掉“饭碗”的危机感。因此,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就必须发展竞争性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

在此仅凭绵薄之力,以抒管窥之见,期能引起我们更深的思考。

王保树:《商法的改革与变动的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日]青木昌彦、钱颖一主编:《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②① 12 【参考文献】:

1.殷武,《论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形成根因》,法律论文资料库;

2.聂德宗,《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立法模式与发展趋势》,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6期;

3.施天涛,《公司法的自由主义及其法律政策——兼论我国公司法的修改》,载《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4.彭真明、江华,《美国独立董事制度与德国监事会制度之比较》,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

5.张军杰,《对CEO在公司治理中地位的法律思考》,载《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

6.朱伯玉,冯向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法理学分析》,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7.乔子欣,《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董事会中心主义——兼论我国公司董事会的重构与完善》,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8.许凌艳,《公司法人治理模式的立法选择》,载《襄樊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9.管荣齐,《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建议》,见《法学论坛》2003年第5期; 10.何家成,《公司治理结构、机制与效率》,中华财会网,2004年3月16日; 11.方利军,《试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中国法院网,2004年12月19日;

12.张宗,《公司法人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与趋同发展》,载《中国证券报》2001年6月22日;.13.梁小民,《漫话公司治理结构》,中华财会网,2004年1月5日; 14.丁文顺,《对公司治理及独立董事制度的认识和反思》,法律图书馆; 15.张家镇、秦瑞玠、汤鹗、孟森、邵义、孟昭常编撰,王志华编校:《中国商事习惯与商事立法理由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王保树,《商法的改革与变动的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7.甘培忠,《企业法与公司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18.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任自力,《中国证券法操作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20.张文显,《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1.《月旦民商法研究——公司法发展之走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加拿大)布莱恩.R.柴芬斯著,林伟华,魏昊译,《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3.徐国栋,《绿色民法典草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4.周国均主编:《中国法学文丛:民商法经济法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编:《东吴法学文粹》,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后 记

记忆的箭划过时光的穹,不经意间,四年的光阴已从我的身畔悄悄滑过,又不得不发出那句老土的感慨——“时光飞逝”啊。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大学生涯之中极具盛典的一件事。论文落成,欣喜之余,更多感悟。所以就照例,写几句想说的话吧!

首先,本文得以顺利完成,我应该向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任俊琳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本文从选题到最终定稿,任老师所付出的辛苦,自不待言。每一次的悉心指导,她都给出了妥切的修改建议,然我生性驽钝,难明其意,故经三次修改,才终以成此文。任老师自始至终的严谨,耐心以及对我的关爱有加,此时,恐仅尊敬、感谢二词,已是略显苍白。

其次,我的同学,尤其是我的舍友,在我查找资料、写作的过程中,给予我许多帮助和鼓励。每每深夜之际的讨论、争辩,使得“江郎才尽”的我茅塞顿开,从而“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此一并谢过。

最后,感谢我的老师们四年来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祝愿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事如愿。愿我的同学,朋友们最终都能有一份好的工作,大展鸿图,一帆风顺。也愿学弟学妹们学有所成,更上一层楼。再次感谢大家。

如若有缘,我们锡城再会!

第二篇:论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形成根因

作者:殷 武

摘要: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近些年来法学界、经济学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公司法》从立法上确立了公司法人治理的“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本文试图对这一模式形成的根因予以分析。关键词:公司法人治理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法哲学产权基础

一、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的“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一问题,近些年来始终是公司法中的一个热点与难点[1],也是法学界、经济学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所谓公司法人治理结构(corporategovernancestructure),也称之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经营者和监督者之间透过公司权力机关(股东大会),经营决策与执行机关(董事会、经理),监督机关(监事会)而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协调运转和科学决策的联系,并依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司章程等规定予以制度化的统一机制[2];通俗地讲,就是公司的领导和组织体制机构,通过治理结构形成公司内部的三个机构之间的权力的合理分配,使各行为人权责明确,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关系,保证公司交易安全,运行平稳、健康,使股东利益及利益相关者(董事、经理、监事、员工、债权人等)共同利益得到平衡与合法保护。我国1993年12月29日颁布的《公司法》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的规定,从立法上确立了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的“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公司法分别设立股东大会(第一百零二条),董事会(第一百一十二条),监事会(第一百二十四条)来分别行使决策权(第一百零三条),经营权(第一百一十二条),监督权(第一百二十六条);即由股东组成的股东大会,并由其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把公司法人财产权委托给董事会管理,董事会代表公司运作公司法人财产权并聘请经理等高级职员具体执行,同时股东大会与职工民主选举产生监事组成监事会,由其监督董事会,经理行使职权[3],这样从立法上形成了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的“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

二、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形成的根因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4]。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的确立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该模式的形成是由现阶段公司治理的价值目标,产权基础所决定,在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及西方公司治理模式的经验基础上确立的。

1、公司治理的价值目标是“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形成的哲学基础为什么要进行公司法人治理?即公司治理的价值目标是什么?这是研究公司法人治理必须解决的问题,它是进行公司治理,建立公司治理模式的前提条件。哲学上,价值论就是研究客体有用性的理论,即客体有用于或满足主体需要的理论,它揭示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社会效率,社会秩序,一定行为自由,一定正义理念,进而实现人们主观上所期望的价值。价值一定程度上讲即利益。公司治理所要实现的目标是通过促进利益各方协作,实现利益各方的激励相容,以达到维护股东和利益相关者(董事、经理、监事、员工、债权人)利益和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及社会公共利益,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公司法人治理所要实现的价值目标就是要揭示公司的制度性安排用于满足主体人需要的属性,在诸多有用性里,安全交易、公平正义、效率将成为公司治理所追求的价值目标。(1)交易安全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这是由公司的商事特征所决定的。交易安全得不到保证,公司股东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全部利益都得不到实现;没有交易安全,交易很难发生,公司就无法生存与发展;它也是公平、正义、效率等价值取向永久存续的前提。(2)效率即利益,是公司治理的最高目标。公司治理就是要协调各种资本要素、管理要素、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股东与公司的关系,股东与董事的关系,董事与经理的关系,公司与员工的关系,公司与债权人的关系,公司与政府的关系并使之高效运转,来实现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和公司的经营目标及社会公共利益。它使公司内外部的各种资源实现配置后的效率最大化,目的是为满足股东及利益相关者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3)公平与正义是公司治理的根本内容。公平、正义作为法律价值是人类理性永恒的追求。公司保护股东权平等原则,遵循利益与风险相一致的正义观念。公司法人治理实质上是在公平理念指引下,在股东及利益相关者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上寻找一个平衡点,使各自的利益在投入产出原则下实现社会正义。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的“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的确立是通过股东大会行使决策权,董事会、经理行使经营控制权,监事会行使监督权形成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最终是使公司能正常运转,交易安全;在公平、正义理念下,实现股东、利益相关者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交易安全、公平正义、效率也就成为“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形成的哲学基础。

2、股权、经营权、监督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的产权现状是现代公司法人治理“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形成的经济基础。公司是投资者的工具[5]。投资者(股东)出资设立公司的目的是利用公司这个工具为其实现利益,因其投资行为而产生两个主体、两种权利、两种责任。出资人将其财产投资公司后,即丧失了对该财产的所有权,作为丧失对其原财产所有权的对价,公司给予其股权,实现了股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股权与法人财产权相伴而生,又相互分离[6],这一产权关系的重大变革是公司权力机关分立的前提和基础[7]。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经营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典公司股东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的结构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股东不再参与经营而选举自己的代表管理公司,由董事会管理公司并由其聘任经理具体经营,管理层形成,实现了法人财产权与经营权的再次分离。现代公司运行是资本要素,管理要素,生产要素相互结合而实现各自主体利益的过程。在公司发展中,内部分散的各要素主体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斗争,最终形成股东、管理层、员工三大“利益集团”。管理层职业化后,其实际经营公司甚至完成控制公司,出现了“内部人控制问题[8]”,原本最大权利者的股东,对公司的控制与监督一步步开始弱化,最后只剩下股息请求权、剩余索取权了,相比管理层而处于弱势地位;同样,公司的运转情况与大量员工的命运息息相关,但员工没有决策权、经营权,只能投入自身的劳动,其利益一直处于股东、管理层控制之中,也处于劣势。股东、管理层也同样明白,没有员工的劳动,公司这台机器就永远无法运转;要想让公司这台机器运转良好,还必须努力关注和满足员工的利益;员工也处于自身利益要求,而主动参与公司的运转;只有资本要素、管理要素、生产要素三者很好的结合,公司运转才能正常。实现盈利最初的体现是法? 瞬撇脑黾樱耸保啥」芟啾裙芾聿愣α邮疲愿谋洳涣怂枪咀钪账腥说牡匚唬vて涔上⑶肭笕ā⑹s嗨魅∪ǖ氖迪郑胪τ诹邮频脑惫ふ驹谝黄穑餐惺苟怨芾聿愦臃ㄈ瞬撇ǘ缮隼吹募喽饺āu饩托纬闪嗽诜ㄈ瞬撇ɑ≈系墓扇ā⒕刂迫ā⒓喽饺ǖ姆掷搿n似胶饫妫晒啥槌晒啥蠡嵯碛凶钪站龆ㄈā淳霾呷ǎ晒啥蠡嵫【俣伦槌啥禄嵯碛芯芾砣ǎ⒂善淦溉尉碇鞴芫挛瘢啥朐惫す餐槌杉嗍禄嵝惺辜喽饺ǎ庋托纬闪艘苑ㄈ瞬撇ㄎ。扇ā⒕ā⒓喽饺ǖ娜ǚ掷氩ㄗ刺9啥帷⒍禄帷⒓嗍禄崛厝妨⒉⑿惺咕霾呷ā⒕ā⒓喽饺ǎ纬扇ǚ至⒂胫坪獾娜ε渲萍霸际峁梗馐欠善胶夤啥捌淅嫦喙卣呒吧缁峁怖娴慕峁纬墒视ξ夜痉ㄈ酥卫斫峁沟娜ǚ掷氲牟ń峁鼓j?因此,以公司法人财产权为基础的三权分离的产权关系是我国现代公司治理“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形成的经济基础。

3、“三权分立”学说的引入是现代公司法人治理“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形成的思想基础。我国《公司法》确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权力构造机制,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它来源于“三权分立”学说。所谓“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即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三个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的制度。这一原则以十七、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的分权学说为基础。他们当时提出这一学说,是为了反对君主专制,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具有进步意义。资产阶级取的政权后,把它订入宪法,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确定下来。一般是议会行使立法权,内阁或总统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9]。三权分立,是国家机关的分权形式,经过西方国家数百年的实践,说明它适应了资产阶级国家生存、发展的需要,有其生命力与制度合理性。公司作为独立主体的商事组织,也存在内部权力如何配置,如何分权问题,“如同一位著名的法学家所说的,公司法面临一个宪法问题:将某种宪法意义的形式加于公司经济之上的问题”[10];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思想、制度在现代公司治理中成为必要。我国《公司法》吸收了“三权分立”的思想,创设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机关,分别行使决策权、经营控? 迫ā⒓喽饺ǎ纬伞叭ǚ至ⅰ坪狻钡姆ㄈ酥卫斫峁鼓j健?br&

4、西方公司治理模式是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形成的实践基础。西方公司近400年的发展,公司治理方面制度健全,对我国立法极具借鉴意义。由于各国法哲学、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及其他条件的不同,各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因而各不相同,大体上有三种模式:(1)日本模式: 该模式下公司治理结构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监察人组成。股东大会决定董事、监察人的人选。特点是经营阶层(董事会、经理)决策的独立性强,基本不受股东直接影响,但易致内部人控制,因此,设监察人制度以抗衡。(2)美国模式: 该模式的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高层经营人员(首席执行官)组成的执行机构、公共会计师三部分组成。董事会是公司的法定代表机关和最高决策机关[11]。董事会主席不是法定代表人。特点是股权十分分散,一般股东与公司关系比较淡化;经理层有较大的独立性,但仍要受到股东强有力的制约。公共会计师由股东大会任命,对董事会、首席执行官的行为进行审核、监督,是对管理层控制权的监督。(3)德国模式: 该模式下公司运营时,股东、董事会阶层和职工共同决定公司重大政策、目标和战略;监事会对董事会成员有任免权,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投资方案等,监事会作用大;员工参与性强。特点是关注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三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三者都体现了决策权、经营控制权、监督权三种权力配置,只不过是权力配置的方式,分权的组织形式、侧重点及权力行使方式不同而已。三种治理模式体现其保护的股东利益也不尽相同,在德国模式中对员工利益的保护比日本、美国模式更为强列。尽管我国公司治理起步晚,但起点高。上述三种模式为我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提供了实践经验,在关注股东利益的同时,利益相关者(董事、经理、监事、员工、债权人)的利益也提到了议事日程。我国《公司法》在借鉴上述三种模式经验基础上,也确立了由股东组成的股东大会行使决策权,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组成董事会及其聘任的经理行使经营控制权,为了抗衡管理层的控制权,为关注股东及职工利益,由股东、职工共同组成监事会共同行使对董事会经理的监督权。三种权力在配置过程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形成我国独特的现代公司治理的“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

参考文献:[1]江平、许冰梅,《论公司法的修改与完善》,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7第4页。[2]梅慎实,《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运作论》,中国法制出版社,北京,2002.3,第8—9页。[3]、[7]梅慎实,前揭书,第234页、第203页。[4]见《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5]叶林,《中国公司法》,中国审计出版社,1998版,第1页。[6]郭富青,《公司法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126—127页。[8]邓云贵,《论公司“内部人控制”之法律治理》,《当代法学》,2002年,第2期。[9]《法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22页。[10]、[11]王新、秦芳华著:《公司法》,人民法院出版社,第216—217页,引自[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96—297页。

第三篇: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作为法人,也就是作为由法律赋予了人格的团体人、实体人,需要有相适应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机构,使之具有决策能力、管理能力,行使权利,承担责任。这种体制和机构被称之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可以称之为公司内部管理体制。简单释义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班子及监事会组成的管理公司的组织结构。法人治理结构是又译为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狭义的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内部股东、董事、监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公司治理还包括与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客户、存款人和社会公众等)之间的关系。

公司作为法人,也就是作为由法律赋予了人格的团体人、实体人,需要有相适应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机构,使之具有决策能力、管理能力,行使权利,承担责任。这种体制和机构被称之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可以称之为公司内部管理体制。这种结构使公司法人能有效地活动起来,因而很重要,是公司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由四个部分组成:

1.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由公司股东组成,所体现的是所有者对公司的最终所有权;

2.董事会,由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作出决策,维护出资人的权益;

3.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公司的财务和董事。经营者的行为发挥监督作用;

4.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是经营者、执行者。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都是依法设置的,它们的产生和组成,行使的职权,行事的规则等,在公司法中作了具体规定,所以说,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以法制为基础,按照公司本质属性的要求形成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应当遵循的原则是: 治理原则

1.法定原则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系到公司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凡是法律有规定的,应当遵守法律规定。

2.职责明确原则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应当有明确的分工,在这个基础上各行其职,各负其责,避免职责不清、分工不明而导致的混乱,影响各部分正常职责的行使,以致整个功能的发挥。

3.协调运转原则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运行的,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有效率地运转,有成效地治理公司。4.有效制衡原则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部分之间不仅要协调配合,而且还要有效地实现制衡,包括不同层级机构之间的制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制衡。

完善的原则和策略

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司都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构建了自己的治理结构,但是上述种种问题又确实存在。鉴于治理结构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完善它,使它成为有效的、符合企业实际的,并能够与企业管理互动的治理结构系统。前面我们提到,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四个部分,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而且上述问题也围绕这几部分阐述,因此在提出完善治理结构的建议和对策时也应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原则

设计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中华—博略对诸多案例的研究分析,这些原则包括:

(1)法定原则:这是首要的原则。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系到公司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凡是法律有规定的,应当遵守法律主要是《公司法》的规定。

(2)职责明确原则: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应当有明确的分工,在这个基础上各行其职,各负其责,避免职责不清、分工不明而导致的混乱,影响各部分正常职责的行使,以致整个功能的发挥。

(3)协调运转原则: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运行的,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有效率地运转,有成效地治理公司。

(4)有效制衡原则: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部分之间不仅要协调配合,而且还要有效地实现制衡,包括不同层级机构之间的制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制衡。

(5)资源整合原则:公司治理结构的设置应能充分发挥公司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以达到资源整合、资源有效运用的目的。

对策

我们知道,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最重要的组织框架,所以要从根本上提升公司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就必须依靠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而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就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找到切实解决问题的对策。

(1)实行股权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

股权结构的合理性,能有效地对董事、监事和高级经理人员实行监督约束。针对目前我国企业股权结构集中的现象,应实行股权多元化,广泛吸收非国有资本入股,这样,企业的老板就由一个变成两个或多个,那么国有股东就变成多个中的一个,因此不可能再搞一言堂并负无限责任了。同时,各家股东出于维护各自利益的需要,都会极力排斥任一股东因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而使其他股东利益受损的行为。既便是股东份额较大的国有股东,当他违背《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图谋自己的不当利益时,也会受到其他股东的有力制约。总之,股权多元化后,包括国有股东在内的所有股东都只能根据股权平等的原则,依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按其出资份额行使职权,使各家股东的利益在公司的总体利益中得到实现。而且凡是公司股东,就可名正言顺地进入股东会依法行使职权,确保经股东大会选举出来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能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

(2)规范和完善董事会的运作 在法人治理结构中,董事会是核心。因为对于股东而言,董事会是受托者,接受股东的委托实现股东对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对于经理层而言,董事会又是委托者,授权经理层开展公司经营活动并对其实施监督和控制,以实现其经营目标。董事会的治理水平是整个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水平的缩影,如果公司的董事会治理出现问题,轻则影响公司经营效益,重则将会遭受灭顶之灾。例如安然事件,很多人将其主要责任推给内部审计委员会和外部审计机构失职,其实从法人治理结构上看,董事会失职以及对董事会考核力度不够才是最直接的原因。因此,董事会如何定位、如何考核及如何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

董事会决定公司的管理层,决定高层管理的水平和结构,监督公司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系统,决定公司的主要战略和决策。因此,健全董事会制度,优化董事会的决策程序,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建立起一种责权利相互制衡的机制势在必行:

①严格按照《公司法》规定的程序召开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彻底消除董事会产生的随意性、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以及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高度重合的现象,真正建立和完善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②优化董事会的结构和功能,提高董事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使董事会的组成、功能及职责如下图所示。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同时强化董事会的决策支持系统;确保董事会集体决策,防止内部合谋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如图

③建立和完善董事的信息披露制度,以确保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更加透明。基于股东会和董事会之间的信托法律关系,公司股东有权利获悉关于董事活动、薪酬以及商业利益的相关信息。

④完善董事对公司的义务和责任制度。董事对公司的义务因董事和公司的信托关系而产生,主要义务和责任有:

(1)善管义务和忠实义务;(2)竞业禁止义务;

(3)借贷和担保的限制。董事要制定公司的战略和政策,确定公司的发展方向,确保经营与制定的政策计划相一致,达到所要求的经营标准,并在公司危机时刻起到安全阀的作用,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挽救局势。

除此之外,要对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要进行合理、适当的分权,明确各自的权力和义务,同时对股东大会、股东的授权经营范畴及董事会的职责等要有明确的界定。

(3)强化监事会的作用

监事会如果能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对于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规范公司的日常运作,将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国有企业都应按照《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的规定健全企业监事会制度,完善监督机制。首先,要在制度上保证监事要知事。股东大会应制定和完善有关的监督制度或条例,具体规定监事会的职责、职权,及其监督的程序和规范。如,监事(长)参加董事长或总经理召集的工作会议进行旁听的制度;财务部门定期向监事会报送有关财务报表等。其次,要优化监事会的成员结构。要控制监事会成员中内部成员的数量,适当增加外部监事,使监事会更具有独立性。还要减少兼职监事,增加专职监事。另外,还要加强对监事成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力求全面提高全体监事成员的素质,使监事会成员精通公司业务、财务、法律,变为真正的内行,保证监事会的监督治理机能正常运转。

(4)规范经理层的运作机制

“59岁”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对经理层激励机制的空缺,另一方面也表明法人治理结构中对经理层约束机制的空缺。要调动经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既享有充分的经营管理权,又尽职尽责地履行义务,最大限度地落实董事会决议,实现股东利益,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①要切实保证经理行使法定的权利。经理依据《公司法》、《公司章程》和董事会决议行使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职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要落实经理的日常经营管理权,最重要的是落实其人事任免权。

②要使经理人员的利益同企业的经营效果挂起钩来。一方面要建立一套根据企业经营效果决定经理人员报酬的激励制度,包括实行基本工资、奖金、长期奖励(如股票期权)相结合的薪金制度;另一方面建立对经理人员实行以聘任制为主的市场约束制度,其中最基本的是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人才市场的约束,使经理人员既有动力和机遇,又有压力和危机,只能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勤奋工作。

③要完善经理聘任制,确立竞争机制,防止经营者频繁流动,以防止短期行为,保障公司长期稳定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5)实行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制度

近年来,公司职工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既是人的经济价值的提高,也是缓和劳资冲突以提高公司组织效率的需要。为了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更应当创造条件让职工参与公司法人治理:

首先,要发挥好职代会及工会在公司中的作用。公司企业职工整体利益与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利益上,由于牵扯到职工自己切身利益企业内部可能产生一些矛盾,这些矛盾是正常的,也是企业必须加以解决的,因此需要有职代会、工会代表全体职工与职业领导人进行协调;其次,应大力推行董事会、监事会的职工代表制。职工董事、职工监事是职工委派自己的代表,通过股东大会进入公司领导机构,是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职工维护和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体现;最后,要建立保障职工参与制度的相关配套制度,使职工真正起到参与公司管理的作用。我国未来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应向德、日两国学习,建立工人董事会制度,把公司员工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力争实现民主管理,从而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6)允许银行等金融机构介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鉴于我国目前企业大多通过外部融资渠道又以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为主的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介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去。商业银行在对公司进行评估的基础上,介入公司的内部治理机构,进行权力渗透和干预公司的经营活动,就能促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若在经济状况不好时,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一步投资或接管,促使企业扭转局面,达到偿债的目的。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度、德国的主持银行制度,都体现了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措施,可以使我国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完善,并促进其管理水平的提高。当然,完善和改进公司治理结构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我们应学习西方国家几百年来公司治理的成功经验,吸取其惨痛教训,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公司运作机制。

一个没有完善治理结构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难以生存,一个管理水平很差的企业,也不可能走得很远。从本质上讲,企业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内部持续不断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管理水平的提升又来自于企业治理结构的持续改进和有效执行。因此优化和完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企业发展中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根本所在。

第四篇: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信息披露的内在机制

只有建立规范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经营者的约束弱化等问题,从而强化公司激励约束机制。我国目前阶段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规范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行为,解决“一股独大”问题,发挥多元持股制的优越性,严格按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范控股股东的行为,增强上市公司独立性;二是巩固上市公司清欠成果,建立防止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大股东及其附属企业故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查处、惩罚力度;三是强化上市公司敏感信息内部排查、归集、披露机制,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别是执业道德教育,以促使注册会计师尽快提高其执业道德水平、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质量;四是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强化其法律责任,将上市公司暴露在阳光地带。

第五篇: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

一、法人产权的实质—法人治理结构命题的提出

现代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是以代理关系的收益大于代理关系的成本为前提的。在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控制全相分离的条件下,如何对所有者、经营者的关系进行制度安排,关系到委托—代理关系的发展与绩效。而这在现代企业中是通过治理结构来解决的。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都是以股东出资形成的法人财产为基础的法人实体。由于公司的出资人即股东很多(现代大公司甚至达到几百万人),股份相当分散,所有权与经营控制权的分离就越来越明显,因而公司并不是由股东直接经营管理,而是通过一系列代理关系和制度安排,由少数人进行管理的,这一系列制度安排就是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公司法人产权制度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治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企业法人产权制度的组织结构形式,同时,企业法人产权的有效安排又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治理结构命题的提出,根本原因在于现代企业法人产权制度的形成。因为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关于资产权利的委托—代理制,便有了权利的分离和相应的权利主体多元化,从而相互间的监督、制衡成为重要的问题,因此,理解治理结构首先必须把握企业法人产权的实质及特征。

1、企业法人产权的本质—对他人资产的支配权。企业法人产权是有别于原所有权但又是从所有权分离出来且有独立意义的有关资产的权利。在现实中,以最典型的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所有权转化为股权由股东持有;管理权作为经营管理的执行权由经理掌握;董事会的权利既不同于股东的持股权,也不同于经理的管理权,而是一种对整个公司资产组合的支配权;任何一个所有者,作为持股者只能在市场交易中支配自己的股份,但却不能支配整个公司,只有董事会可以支配整个公司的资产。在这里,董事会权利的特点在于他所支配的公司的资产,在所有权上主要并不是隶属于董事会成员的。尽管董事会的成员也拥有公司的股权,因而也是公司的所有者,但整个董事会成员的股份在整个公司的资产中只是一部分,并非全部。在当代股份日益分散的条件下,董事会成员的资产占公司总资产的比重越来越低,但他却可以支配整个公司的资产,因此,所谓企业法人产权便是这种由董事会代表的对他人资产的支配权。

2、企业法人产权具有独立性。企业法人产权虽然属于所有权的一种委托代理权,但一经形成便有其独立性。这种独立性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企业法人产权虽然是所有者委托的一种支配权,但他以企业法人为主体,一经形成法人产权便不可以任意分割,即所有者不可凭借所有权去分割企业的资产,所有者作为持股者只能在市场上交易所有权(股权),并以此来决定选择、评价、约束公司的行为,并转移风险,但却不能凭借股权来分割公司法人产权。股票一经售

出不可退本,除非公司破产,按照事先确认的法律制度安排对所有者履行一定的责任。另一方面,在企业法人产权制度下,所有者一经委托,对大多数所有者来说不可能凭其所有权直接在公司内部监督、支持公司的行为,而只能是在公司外部或委派少数代表来监督、约束受托者。除非持股者作为董事进入董事会,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所有者只能通过市场交易,通过股票市场的投票来评估、监督、选择代理者。

可见企业法人产权实质上是一种受所有者委托的对他人资产的支配权。在这种委托代理制度下,关于资产权利的职能便发生了分解,权利诸方面的主体相应出现了多元化,出现了所有者、支配者、管理者之间目标、动因、利益、权利、责任的差异,相应的产生了所有权、法人产权、管理权的矛盾因而也就要求相应的治理结构来衔接并规范诸方面的利益关系。

二、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提出的现实意义

我国已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截止2000年,全国共有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5.8749万户总资产123984亿元,当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3685亿元,其中国有控股工业企业5.400万户,总资产8364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4032亿元。然而,国企改革和发展中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表现在:工业内部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般工业品生产能力过剩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同时并存;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滞后,创新能力、竞争能力不强,经济效益仍然低下;企业管理落后,纪律松弛的现象比较严重,成本、资金、质量缺乏有效控制,重大特大恶性事故不断发生;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尚未形成,相当一批劣势企业不能及时退出市场,低水平重复建设仍不断发生;市场秩序混乱,信用低下,制假售假,走私和骗税等行为屡禁不止,屡打不绝;企业富余人员多,社会负担重的矛盾仍很突出,随着结构调整和改革深化,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的压力仍然很大。这就使国企改革困难重重。

回顾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从“放权让利”开始到承包制,转换经营机制,再到制度创新,都没有根本解决问题。现在虽然有些问题的认识基本统一了,但公司制究竞怎么运行,也就是现代公司的治理问题仍没有解决。故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这是有着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三、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条件

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所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就全是假的。为此,1998年4月,由29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以根据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制定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性准则,《公司治理结构原则》。该原则旨在为各国政府部门制定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和监管制度提供参考。其主要内容包括5个方面:

1、法人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利;

2、法入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果股东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应有机会得到有效补偿;

3、法人治理结构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为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地进行合作;

4、法人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

5、法人治理结构框架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从0ECD,制定的标准和经验来看,一个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模式,起码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能与该国的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能保证公司实现长期的稳定增长与发展;三是能保证公司所有者对公司的经营者进行有效的调控;四是能保证公司经营者具有独立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五是能有效地运用激励和控制等机制全面地调控所有者、经营者和公司职工的行为,并充分地发挥各自的积极性。

上述原则和条件,为我国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组织模式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但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如果只有形式上的治理结构而没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公司的组织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不能够全面到位,并且互相形成一种既协作又制衡的关系,则公司制很难运转起来。故而关键在于要建立一套与股权结构相适应的,权责分明的组织体系。具体地说,一是要合理设置领导机构。二是要合理确定各机构的人员构成。三是要合理划分各机构的权责。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组织模式可借鉴德国的模式。具体地说:

1、在组织形式方面,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会3个领导机构分设,且董事会和经理会成员不能相互交叉。

2、在权责划分方面:股东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选举董事和完成公司章程规定的其它任务;董事会主要负责对经理层的监督以及成员的任免等;经理会主要负责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等。

这是因为: 股东大会拥有企业的资产最终所有权,行使股东权;由股东大会选出的董事组成的董事会拥有企业的法人财产权,行使经营决策权;由董事会聘任的总经理拥有经营决策的执行权,行使经营指挥权:由股东大会选出的监事组成的监事会对董事和经理的活动进行监督,行使监督权。这样,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之间形成了公司内部相互制衡的组织机构。

五、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员工模式

作为公司员工而言,他们是公司财产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商品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具有公司劳动者和公司股权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因此,公司员工模式必须既要考虑发展生产力,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又要考虑员工的经济利益,调动员工参与公司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

我国未来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应建立工人董事会制度,把公司员工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力争实现员工与管理的有机统一,从而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公司法》中明确指出“公司研究决定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应当听取公司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监事会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指出:“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基础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和厂务公开。”

工人董事参与决策,建立了执行决策的保障体系,不仅可以给予董事会的决策提供支持,而且可以动员广大职工为董事会正确决策的执行和实施提供最大可能的力量源泉,有利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和完善。国外股份公司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并且已经用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了下来。我国企业在实行公司制改制的过程中,应当吸取这些成功的经验。从中国现实着手研究中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选择和构建,其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未来理想的模式,而是通过比较分析,试图提出一个目前可行的模式。采用国际通行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模式,反映了公司制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尽管所提出的建议还仅是一种思路和框架,但毕竟使法人治理结构不流于形式,其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治理是将人治机制转变为法制机制。必须指出,探索中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以科学、积极的态度,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这一过程的发展要允许群众的创造性发挥,允许公司制企业法入治理结构形式的多样化。

六、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制衡关系

首先论述一下股东与股东之间的关系。投资者通过认购股票成为公司股东之后,就开始了股东与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有限责任制度即不管公司的经营由于决策失误造成多大的财产责任,每个股东仅以其出资部分的金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通过有限责任来解决股东与股东之间的资产责任问题。第二,权利的合理分配。一是股东有根据一股一票在股东大会上投票的权利,同时股东又有权随时转让自己的股份。前者称为“用手投票”,后者称为“用脚投票”。

下面我们讨论现代公司中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之间的制衡关系。从法律上讲,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存在的是一种信任托管关系,董事会与高层经理人员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

1、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在法人治理结构中,董事是股东的受托人,承担受托责任,受股东大会的信任委托,托管公司的法人财产和负责公司的经营,这是一种信任托管关系。其特点在于:①一旦董事受托经营公司,就成为公司的法定代表。股东既然将公司交由董事会托管,则不再去干预公司的管理事务。股东可以“用手投票”或“用脚投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②受托经营的董事不同于受雇经理人员,不兼任执行人员的董事一般不领取报酬,只领取一定的津贴。③在法人股东占主要地位的情况下,大法人股往往派出自己的代表充当被持股公司的董事。

2、董事会与公司经理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一个信息不完备的经济环境中,代理人并不总是以追求委托人最大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最高准则。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会产生所有者(委托人)和经营者(代理人)之间的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对等等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完备、不对称又会产生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受托人有必要设计恰当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和经济效率。下面我们将分析现代企业是如何实现对经理人员(代理人)的监督与激励的。

委托人与代理人各自追求利益的差异体现在:作为委托人的董事会要求经理人员尽职尽责,执行好经营管理的职能,以便为公司取得更多的“剩余收益”即利润;而作为代理人的高层经理所追求的,则是他们本身的人力资源资本(知识、才能、社会地位、声誉等)的增加以及相应的经济收益。公司将经营工作委托给高层经理人员,根据经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包括公司的盈利状况、市场占有率、在社会公益方面的表现等)对他们实行相应的激励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其目的是要高层经理人员采用适当的行为,主观上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客观上最大限度地为了增加所有者的利益,从而实现激励相容。实现激励目标的具体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正向激励。即所有者通过董事会制订的报酬制度将经理人员对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公司支付给经理人员的固定薪金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不能随着经理人员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公司支付给经理人员的报酬还有三种形式:奖金、股权(剩余索取权)和退休金计划。奖金的灵活性最高,它可以根据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而经常变化,但奖金很容易刺激经理人员的短期行为。股权和退休金计划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股权即允诺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与公司股权的持有保持密切的联系,具有长期的性质。退休金计划的目的也在于激励经理人员的长期行为,约束其短期行为。通过调整这三种形式的支付,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对经理人员的激励。

2、负向激励。负向激励就是指一种约束机制。由于所有者与经理人员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使得经理人员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通过偷懒或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来实现自我效用最大化。负向激励就是指所有者对经理人员采取的惩罚性约束措施。负向激励首先表现在,在现代公司内部,尽管董事会把大部分的决策管理权授予了公司的经理阶层,但董事会依然保留了对经理人员的控制(聘用与解聘),及决定他们工资水平的权利。

其次、高层经理人员还受到众多的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首先是资本市场的约束,资本市场能对管理层施加压力以保证公司的决策朝着有利于资产增值的方向。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股东提供公司经营的相对清晰的信息,如果公司的股价比不上竞争对手的价格,管理人员的无能或偷懒行为就被反映出来了。这时股东可以“用手投票”或“用脚投票”来表达其意愿,惩罚经理人员。其次,具有无限制转让性的剩余索取权和兼并市场对公司管理也有重要的约束作用。由于剩余索取权是可以自由转让以及是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敌意性”兼并者可以越过现任的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去收购有多数股权的股票而达到对公司决策过程的控制,使得原公司经理人员失去对公司的经营控制权,从而形成了对经理人员经营行为的有效约束。第三、商品市场的约束。在市场上,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将受到消费者的裁决。倘若公司的产品不能占有一定的市场比例,股东们获得此信息去调查公司的管理情况,并通过董事会对这些经理人员进行惩罚。第四、经理人员劳动力市场(职业经理市场)的约束。在有效的经理市场上,无能的与不尽职的经理人员和责任心强与极高能力的经理人员会被区别开来。由经理人员竞争构成的职业经理市场对经理人员的行为具有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作用,并对其行为的累计结果有一种记忆功能,即无能的或不负责任的经理人员在被解雇后将会发现他们很难再找到如意的工作。

总之,在我国公司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须具有中国特色,而这一特色有赖于我国公司制企业中全体成员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发挥。相信经过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探索,既反映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共性规律,又具有我国特色的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一定会在我国建立和完善起来。

下载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 ——“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的形成根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 ——“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模式”的形成根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1、“一股独大”情况突出,对控股股东缺乏有效监督,给公司治理带来负面影响。 2、股东大会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不够。 3、“三分开”、“两独立”......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意义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意义 从社会的维度来看 每一个企业,与其所在的环境和社会息息相关,所以在说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时,首先要考虑这一方面。改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企业通过......

    2012年工商管理第二章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本站推荐]

    第二章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一、单项选择题 1. 企业领导体制的内涵不包括。 A.领导体制建立在企业领导权力划分的基础之上 B.领导体制通过建立企业领导组织机构加以实现 C.领......

    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摘要: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始于1978年,到现在已逾3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缺乏制衡、效率低下的企业治理结构。由于股东的特殊性......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现状分析 作者:牟方君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2期 [摘 要]国有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大部分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了公司......

    从三权分立看公司的治理结构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从三权分立看公司的治理结构 作者:李映辉 穆南竹 夏长青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7期 [摘要]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

    论我国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化

    论我国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化 山大EMBA2009-1 霍媛媛 2010-4-10一、什么是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投资者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

    关于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

    关于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 文/任龙业 当前,我县正在进行着以严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对能源公司等部分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就是在产权制度上由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