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章中华民族民俗
第三章中华民族民俗
一、判断题(正确答案“A”标注,错误答案用“B”标注)1.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2.大襟右衽是汉族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3.那达慕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盛会,多在每年春夏季节举行。()4.到藏族人家做客,喝酒时要遵循“三杯一口”的规矩。()5.傣族最有特色的建筑是吊脚楼。()
6.鼻箫是土家族独特的乐器。()7.客人进人蒙古包后,忌讳坐在蒙古包的东北角。()8.壮族早年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
9.火塘是藏族家庭起居活动的中心。()
10.长期以来,对汉族民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风水术”定下的范式。()
二、单项选择题(40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l个最符合题意)1.中国的人口分布呈现()的特点。
A.东南密西北疏 B.东南疏西北密 c.东西密南北疏 D.东西疏南北密 2.下列传统节日中,未作为全国性法定节日的是()。A.元宵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3.被称为“口袋房,曼子炕”的是()的民居形式。A.朝鲜族 B.满族 c.维吾尔族 D.纳西族 4.婴儿周岁、回甲节、回婚节是()特有的民俗节日。
A.苗族
B.壮族
c.朝鲜族
D.满族
5.蒙古族的文化遗产中,蒙古长调和()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名录》。A.祭敖包 B.呼麦 c.马头琴音乐 D.那达慕 6.达瓦孜是()喜闻乐见的娱乐表演项目。
A.回族 B.蒙古族 c.土家族 D.维吾尔族 7.藏族在()被称为“吐蕃”。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8.《格萨尔王传》《江格尔》和()并称中国“三大史诗”。A.《高皇歌》 B.《阿诗玛》 c.《玛纳斯》 D.《创世记》 9.彝族的原始宗教中,祭司称为()。
A.三朵
B.萨满
c.赞哈
D.毕摩
10.苗族的祖先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部落。
A.荆蛮
B.百越
c.蚩尤
D.东夷
11.“分鸡心”是()的交友礼节。l
A.彝族
B.黎族
c.苗族
D.土家族
12.()是古代纳西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A.《创世记》 B.《东巴经》 c.《东巴画谱》 D.《白沙细乐》 13.白族的宗教信仰中,主要崇拜()。A.先祖 B.鬼神 C.自然 D.本主 14.白族菜最负盛名的是()。
A.坨坨肉 8.琵琶猪 C.砂锅弓鱼 D.酸辣江鱼 15.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崇拜物。A.自然 B.图腾 C.动物 D.鬼神 16.黎族妇女曾有文面文身的习俗,称为()。A.刺绣 B.刻画 C.雕题 D.美体 17.三道茶是()传统的品茶艺术和待客礼仪。A.彝族 B.白族 C.苗族 D.傣族 18.以青苔人菜,是()特有的风味菜。A.白族 B.彝族 C.黎族 D.傣族 19.()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
A.开门节 B.泼水节 C.关门节 D.水灯节 20.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的()有直接的渊源关系。A.羌人 B.氐人 C.巴人 D.胡人 21.土家族过赶年的习俗,相传起源于()。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22.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
A.春节 B.歌圩节 C.中元节 D.牛魂节 23.()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A.1989 B.1990 C.1991 D.1992 24.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期不一,一般在农历()二十四。
A.四月 B.六月 C.八月 D.十月 25.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时尚招赘婚。A.黎族 B.纳西族 C.彝族 D.傣族 26.()的傩戏,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A.藏族 B.白族 C.土家族 D.苗族
27.迎接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A.迎宾酒 B.牛角酒 c.进门酒 D.交心酒
28.元初,我国著名的纺织能手黄道婆,是在学习了()的纺织技艺后名垂青史的。
A.苗族 B。壮族 c.黎族 D.傣族 29.()是土家族村寨每年最隆重的集体祭祀。A.祭天灵 B.祭谷神 C.祭土王 D.祭族公 30.巴扎是维吾尔族的传统()。A.歌舞盛会 B.贸易集市 C.宗教活动 D.竞技项目 31.荷包香囊是()妇女特别喜爱的随身佩物。
A.傣族
B.黎族
c.满族
D.苗族
32.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据说是为纪念春秋时()公子重耳的臣属介子推所设。
A.晋国
B.楚国
c.齐国
D.越国
33.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及(),尤以辽宁最多。A.山东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河南省 34.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I
A.郊祭
B.岁祭
c.年祭
D.腊祭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1.藏族饮食的“四宝”指的是()。
A.奶茶 B.酥油 c.牛羊肉D.糌粑 E.茶叶 2.蒙古族的服饰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A.帽子 B.长袍 c.腰带 D.靴子 E.首饰 3.回族的盖碗茶有()等。
A.八宝茶
B.白糖清茶
C.蜂蜜多味茶
D.红糖砖茶 E.冰糖窝窝茶 l 4.下列选项中,属于朝鲜族民族舞蹈的有()。
A.长鼓舞 B.象帽舞 c.顶碗舞 D.扇子舞 E.农乐舞 5.下列选项中,()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舞蹈。
A.大鼓舞 B.顶水舞 c.八角鼓舞 D.铁环舞 E.普塔舞 6.下列少数民族中,()的住房形式多为干栏式建筑。A.苗族 B.土家族 c.傣族 D.壮族 E.纳西族 7.下列少数民族中,()有嚼槟榔的习俗。
A.彝族 B.黎族 c.壮族 D.土家族 E.傣族 8.()同源于古代的“百越”,他们以“断发文身”为共同习俗。A.傣族 B.壮族 c.水族 D.布依族 E.苗族 9.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锦”的是()。l A.壮锦 B.宋锦 c.黎锦 D.蜀锦 E.云锦 10.土家族著名的传统舞蹈有()。I A.八角鼓舞 B.甩发舞 c.茅古斯 D.八宝铜铃舞 E.摆手舞 11.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汉族外,()等民族都过此节。A.傣族 B.蒙古族 c.苗族 D.壮族 E.朝鲜族 12.朝鲜族的饮食习俗主要有()。I A.每餐必有汤
B.调味品最爱用辣椒和豆酱 C.泡菜是佐餐的主要菜肴 D.喜欢吃牛肉和狗肉 E.农历除夕必须吃手扒肉
13.下列关于少数民族传统经济的表述,正确的有()。A.傣族是最早栽培水稻和使用犁耕的民族 B.彝族以农业为主,养殖业是主要的副业 c.农业在藏族传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高于畜牧业 D.维吾尔族善于在盆地和河谷边缘开发绿洲 E.朝鲜族长期以垦荒为业
14.白族文化遗存中的()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A.三道茶 B.三月街 C.绕三灵习俗 D.扎染技艺 E.蜡染工艺 15.蒙古族早期的那达慕大会,只有()三项活动。A.骑马 B.刁羊 c.摔跤 D.射箭 E.拔河 16.中秋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A.蒙古族 B.壮族 C.彝族 D._-b家族 E.朝鲜族 17.端午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A.苗族 B.黎族 C.傣族 D.藏族 E.回族 18.清明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A.白族 B.满族 c.朝鲜族 D.纳西族 E.彝族 19.()是汉族宗教信仰的传统观念。
A.天命崇拜 B.自然崇拜 C.图腾崇拜 D.祖先崇拜 E.鬼神崇拜 20.加民俗作为文化现象,一般具有集体性与模式性、()的特点。A.传承陛与播布性B.原生性与自发性C.稳定性与变异性 D.民族性与地方性E.原始性与神秘性
21.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五大语系。A.亚欧 B.阿尔泰 c.南亚 D.印欧 E.南岛
22.按民俗的内容,民俗可分为(),这是通俗民俗学常用的分类方法。A.经济民俗 B.社会民俗 c.精神民俗 D.信仰民俗 E.游艺民俗 23.为下列选项中,属于满族民俗文化的有()。A.农历除夕必须吃手扒肉 B.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
c.最隆重的礼节是抱腰接面礼D.信仰土谷神 E.住房一般东南开门 24.下列有关朝鲜族民俗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16世纪时由朝鲜半岛迁移到中国 B.住房屋顶平坦 C.有“白衣民族”之称 D.早期流行自然崇拜 E.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
25.下列关于藏族民俗文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A.藏文的历史之悠久,仅次于汉文 B.传统节日望果节原名酸奶宴 C.主食糌粑,是用小麦炒熟磨成细粉 D.藏族农区多垒石建房,牧区则住帐篷 E.在已经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藏族入选的项目最多 26.下列关于彝族民俗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彝文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 B.彝族妇女有“哭嫁”的习俗 c.男女都爱穿形似斗篷的“擦尔瓦” D.土掌房是独特的民居建筑 E.火把节是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27.下列关于苗族民俗文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A.民居建筑最有特色的是吊脚楼 B.妇女的服饰堪称中华民族服饰之最 c.有“抢亲”的习俗 D.普遍爱吃坨坨肉 E.芦笙是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28.下列关于白族民俗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火塘是白族人家神圣的地方 B.白族主要崇拜“本主” C.《阿诗玛》是白族的叙事长诗 D.语言中含有大量的汉语借词 E.最有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星披肩”
29.傣族青年男女选择对象和表达爱情的方式是()。A.游方 B.跳月 C.丢包 D.放寮 E.串寨子 30.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家族饮食习惯的是()。A.喜食糯米 B.最爱吃腊肉、油茶等食品 c.蔬菜常以水煮的方法烹制 D.有辣椒当盐的嗜好 E.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
31.下列选项中,属于黎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有()。
A.擅制独木器 B.鼻箫是其独特的乐器 C.纺织技术历史悠久 D.习惯腌制生鱼、生肉 E.曾经盛行凿齿的习俗 32.下列选项中,属于维吾尔族民居特征的有()。A.院内一般有一影壁 B.屋顶平坦,开天窗 c.室有夏室、冬室之分 D.靠墙一边为待客的上座 E.大门忌朝西开
33.下列关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A.彝族男女都穿形似斗篷的“擦尔瓦” B.维吾尔族男女老少喜爱戴“尕帕”
c.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日月披肩” D.白族姑娘的头饰上显示着“风花雪月” E.傣族服饰图案取材多用图腾崇拜物
34.下列关于少数民族的民俗,表述正确的是()。A.维吾尔族喜欢在墙上挂壁毯 B.颁金节是满族的传统节日
c.壮族有禁食牛肉、蛙肉的禁忌
D.盘歌是彝族青年男女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 E.纳西族的支系摩梭人有“走婚”的习俗 35.下列关于少数民族的民俗,表述错误的是()。A.十二木卡姆有“维吾尔音乐之母”的誉称 B.回族以善于经营而著称 C.颁金节是满族的传统节日
D.勒勒车是朝鲜族特有的牛车
E.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是短袖、宽腰、长裙、低靴 36.下列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1000万的有()。
A.苗族 B.回族 c.满族D.蒙古族 E.维吾尔族1 37.()区最负盛名的特产。
A.三七 B.水果 C.蛤蚧D.南珠 E.烟草 38.傣族有()的习俗。
A.文身 B.染齿 c.凿齿D.镶牙套 E.抢亲 39.苗族的三大方言指的是()。
A.黔东方言 B.湘黔方言 c.滇北方言D.湘西方言 E.川黔滇方言 40.满族的舞蹈多姿多彩,多由()等活动演化而来。A.萨满祭祀 B.迁徙 c.狩猎D.农耕 E.战斗
是壮族地
第二篇:第四章——中华民族民俗(DOC)
第四章——中国名族民俗
注:国家非物遗— 识记——从分布、文化、宗教、节庆、饮食、民居、服饰、习俗、禁忌等方面,重点为教材中汉族和其他十四民族的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习俗和禁忌
一、汉族
○到汉朝时,华夏族称谓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 ○宗教:天命崇拜、祖先崇拜 ○汉是全中国、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主食米食和面食
(一)传统节日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1、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开始
2、清明节
○时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江南地区清明前后吃青团的习俗为纪念介子推 ○主要活动:祭祖扫墓
3、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五日
○习俗:一是祀神、二是划龙舟、吃粽子、三是驱邪避毒、插菖蒲、佩香囊、饮雄黄酒
4、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活动:祭神、乞巧
○饮食风俗:妇女把绣针、钱币、枣子等包进饺子、谁能吃到,就能得巧(绣针)、得财(钱币)或早生贵子(枣子)
5、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活动:祭月、赏月、吃月饼 ○中秋节是我国第二大传统节日
6、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活动:等高、插茱萸、饮菊花酒 ○饮食风俗:吃重阳糕
二、满族——意味“吉祥”
1、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2、宗教:萨满教
3、节庆:颁金杰、春节、元宵节、二月
二、端午节、中秋节
4、饮食:“萨其马”
5、民居:西炕为贵,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的“索罗杆”
6、服饰:长袍马褂,妇女喜旗袍
7、习俗:○结婚时,新娘要“坐福” ○精于骑射
8、禁忌:西炕不易随意坐人堆放杂物;忌打杀狗、吃狗肉,不带狗皮制物
9、文化:说部和剪纸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朝鲜族——意味“光明的东方”
1、分布: 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2、宗教:
3、节庆: 婴儿周岁、“回甲节”、“回婚节”
4、饮食: 主食大米、小米,爱吃“辣泡菜”、打糕、冷面、大酱汤
5、民居:
6、服饰: “白衣民族”
7、习俗: ○“男主外,女主内”
○能歌善
○摔跤、踢足球、荡秋千、跳板
8、禁忌:尊重老人;餐桌上,餐具位置不随意乱放;婚丧佳节不杀狗、食狗肉;忌讳人称“鲜族”
9、文化:○农乐舞、跳板、秋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蒙古族——“游牧民族”
1、分布:内蒙古自治区
2、宗教:藏传佛教(蒙古族、裕固族)
3、节庆:“白节”(春节)、祭敖包、那达慕
4、饮食:粮食、奶食、肉食,手抓羊肉、清水煮全羊待客,炒米在粮食中最有特色
5、民居:蒙古包
6、服饰:长袍、必备腰带
7、习俗:○长调民歌、马头琴音乐、那达慕、祭敖包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长调民歌还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录
8、禁忌:○进入蒙古包、盘腿围坐、炉西客人不得随意坐
○主人敬的奶茶、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
○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表示这家有产妇和病人,禁止入内 ○忌食自死动物肉
○办丧事忌红色白色,办喜事忌黑色黄色
9、文化:○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蒙古语称“查干一得”,意为“白食”;“乌兰以德”即“红食”
五、维吾尔族——“团结”、“联合”
1、分布:新疆
2、宗教:伊斯兰教
3、节庆:肉孜节(开斋节)、杰尔邦节(宰牲节)、初雪节
○肉孜节前一个月,是斋月
4、饮食:爱喝奶茶加馕,“抓饭”
5、民居:
6、服饰:戴“尕帕”
7、习俗:○能歌善舞,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
○木卡姆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录
8、禁忌:○禁食未经念经宰杀的、自死的牲畜,和动物的血,忌食猪、狗、驴、骡等家畜
○住宅院落大门禁朝西开
○睡觉忌头东脚西、或四肢平伸仰卧
9:文化:维吾尔族在唐朝时成为“回纥”、;元、明时称“畏兀儿”
六、回族
1、分布: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2、宗教:伊斯兰教
3、节庆:肉孜节、杰尔邦杰、圣纪节
4、饮食:八宝盖碗茶、清真小吃
5、民居:
6、服饰:
7、习俗:○善于经营
○花儿、回族器乐,民俗服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禁忌:○禁食未经念经宰杀的、自死的牲畜,和动物的血,忌食猪、狗、驴、骡等家畜
9、文化:我国通用汉语文的少数民族
七、苗族
1、分布:黔东南、湘鄂川黔
2、宗教:
3、节庆:龙船节、赶歌节、芦笙节(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或九月二十七至二十九)
4、饮食:请客人喝牛角酒,喜酸辣,爱饮酒,爱糯食
5、民居:吊脚楼(苗族、土家族)
6、服饰:服饰多大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7、习俗:○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
○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兼职、首饰制作工艺瑰丽多彩
○能歌善舞,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代表性乐器
○蜡染技艺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禁忌:忌在屋内煮吃蛇肉、忌刀口朝上、忌在家里后夜间吹口哨
9、文化:
八、藏族——“博巴“
1、分布:
2、宗教:
3、节庆:藏历年、雪顿节、花灯节、望果节
4、饮食:糌粑
5、民居:
6、服饰:爱戴金花帽
7、习俗:○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献哈达,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最高级别,用于仪式
○葬礼有:天、水、火、土、塔葬
○藏族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唐卡、雪顿节等
8、禁忌:○禁吃驴、马、狗肉
○忌讳用手触摸头顶
○进入藏胞的账房,男左女右,不得混坐
9、文化:唐宋时称其为“吐蕃”的少数民族
九、彝族
1、分布:四川凉山最多
2、宗教:祭祀祖先、大乘佛教
3、节庆:彝族年、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
4、饮食:“坨坨肉”、“转转酒”、酸菜
5、民居:
6、服饰:头顶留“天菩萨”
7、习俗:○崇尚黑色 ○“抢婚”
○阿诗玛、火把节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禁忌:○禁食狗、马、熊肉
○忌讳摸男子“天菩萨”
9、文化:○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
○彝文事我国最早的音节文字
十、白族
1、分布:云南大理
2、宗教:崇拜“本土”
3、节庆:三月街“又称“观音节”、绕三灵、耍海节、火把节、春节
4、饮食:
5、民居:瓦房,布局“一正二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6、服饰:
7、习俗:○崇尚白色
○扎染技艺与绕三灵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禁忌:○倒茶忌满杯,倒酒忌半杯
○火塘是神圣的地方,忌吐口水跨过
○男人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
9、文化:
十一、傣族
1、分布:云南德宏、西双版纳
2、宗教:小乘佛教(傣族、布朗族)、上座部佛教(傣族、佤族、德昂族、阿昌族)
3、节庆: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又称“浴佛节”)
4、饮食:“普洱茶”
5、民居:“干栏”式竹楼(壮族,傣族),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6、服饰:
7、习俗:○镶牙套、染齿、文身,男子不文身,女子看不起
8、禁忌:○进入竹楼要脱鞋,脚步要轻
○火塘是神圣的地方,不能跨过,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角架
○不能坐门槛
○忌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
9:文化:能歌善舞,孔雀舞、泼水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二、纳西族
1、分布:云南、四川、西藏三省相邻地区
2、宗教:东巴教
3、节庆:三朵“本族保护神“节
4、饮食:
5、民居:
6、服饰:妇女“披星戴月”象征勤劳
7、习俗:“阿夏”“阿注”走婚制和母系氏族,“人类社会家庭婚姻发展史的活化石”
8、禁忌:○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忌打狗
○不主动入老人,女人卧室,女孩的“花楼”
○不在家中唱情歌、吹口哨
9、文化:○东巴教和东巴文学 ○东巴画和手工造纸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
十三、壮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
1、分布:广西
2、宗教:多神
3、节庆:春节、七月十五元鬼节、三月三歌圩节(壮族人民对歌、赛歌的盛大集会),除夕整煮大公鸡
4、饮食:米酒是过节待客主要饮料,三
七、蛤蚧、茴油石特产,甘蔗居全国首位
5、民居:“干栏”式房屋
6、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
7、习俗:○一夫一妻,“不落夫家”
○凿齿
8:禁忌:○忌在农历正月初一杀牲
○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忌外人入内;忌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中串门
○吃饭时忌用嘴把饭吹凉,更忌把筷子插入碗中
○夜间忌吹口哨
○忌捕杀青蛙
9、文化:○土著民族,1965年改族名为“壮族”
○刘三姐歌谣、文山壮族铜鼓舞、织锦技艺、壮族歌圩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四、土家族
1、分布:湘、鄂、川、黔丛山之中
2、宗教:崇拜祖先、相信鬼神
3、节庆:赶年(提前1~2天过年)、六月六
4、饮食:酸辣,糯米和高粱制的甜酒、咂酒
5、民居:吊脚楼
6、服饰:
7、习俗:○“以山歌为媒”,婚礼中有“哭嫁”
8、禁忌:○禁食狗肉
○忌踩灶、赃物放置在灶上
○忌客人与少妇坐在一起
○忌在家中吹口哨或随意敲锣打鼓
9、文化:○语言属汉藏语系缅语族,无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的少数民族
○土家织锦称“西兰卡普”
○“摆手舞”、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十五、黎族
1、分布:海南,“百越”人的后代
2、宗教: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对“万物有灵”的迷信很重
3、节庆:“三月三”
4、饮食:稻米、玉米、番薯为主食;竹筒烧饭;妇女爱嚼槟榔
5、民居:船型屋和金字型屋两种
6、服饰:
7、习俗:○自由恋爱,俗称“放寮”
8、禁忌:○妇女文身忌男人参与或偷看
○忌头朝门口睡觉
○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9、文化:打柴舞、三月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领会——民族民俗旅游原则
就旅游者而言,就是要“入境问禁”、“入乡随俗”,以平等友好态度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就旅游开发者而言,要充分楼主一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努力避免资源的变质和异化,同时维护当地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
一、民族
狭义——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如汉族、藏族
广义——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个中人的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
二、民俗——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使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特性——民族性、地方性、丰富性、多样性、大中型、传播性、时代性、稳定性
应用——将汉族和其他十四个民族的最具特色的知识应用于导游实践中
其他——○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壮族,最少的珞巴族
○各民族分布总体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第三篇:中华民族民俗
中华民族民俗
应持尊重其“保护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态度,入乡问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
名称:汉族。其他55个民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族、仡佬族、拉祜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人数最多,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珞巴族。
语言:除汉族、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
汉族概况: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是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其先民经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时已形成为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以与周边各族相区别。汉代以后,周边的各族即以“汉人”称呼中原人。汉族逐渐地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称。汉族语言简称汉语,属汉藏语系。
汉族的五大传统节日:
A、春节:于阴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其主要节日活动有:操办年货、伏、做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舞狮、扭秧歌、玩花灯等;
B、清明节:于阴历三月间,即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主要节日活动有: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C、端午节:于阴历五月初五;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采药等活动; D、中秋节:于阴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及舞龙灯等活动; E、重阳节:于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介绍
A、满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尤以辽宁最多;信奉萨满教后来有人信奉佛教,使用满语满文属于阿尔泰语系 B、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从事畜牧业;
C、维吾尔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要居民;以绿洲灌溉农业。
D、回族:全国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要聚居区;主要从事农业,也经营牧业、手工业、商业,以善于经商著名 E、朝鲜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吉林省占60%以上;以垦荒为业,培植高寒水稻; F、壮族:90%以上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4个地区60多个县、市;主要从事农业; G、土家族:集中居住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丛山之中
H、苗族:黔东南和湘江鄂渝黔的交界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区,以贵州的黔西南、黔南、黔东南等自治州最集中;以农业为主; J、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通什市;
K、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牧业为主,也人事农业;
L、彝族:主要分布于川、滇、黔、桂四省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主要副业; M、白族:80%聚居在支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N、纳西族:主要聚承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以及滇 川间的泸沽湖畔;
O、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两个自治州;以种植水稻为主,有比较完整的耕作体系。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语言系属、宗教信仰、特殊文化及工艺品 A、满族:阿尔泰语系;先信萨满教,后还信佛教;
B、蒙古族:阿尔泰语系;信奉藏传佛教;能歌善舞,喜摔跤、爱赛马;
C、维吾尔族:阿尔泰语系;信奉伊斯兰教;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又名十二部大套曲,是古代维吾尔族人民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长期在民间流传;坎儿井 D、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E、朝鲜族:语系未定;歌舞蜚声全国,酷爱体育,注意卫生,讲究礼貌,尊老爱幼;
F、壮族:汉藏语系;崇拜祖先信仰多神,佛教道教也有影响;花山原始崖壁画;铜鼓,素有“铜鼓之乡”的誉称;壮歌、壮锦; G、土家族:汉藏语系;迷信鬼神、崇拜土王、相信兆头、尊奉土老师;摆手舞、土家锦(西兰卡普)并称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H、苗族:汉藏语系;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银饰工艺品、蜡染、织锦、刺绣 J、黎族:汉藏语系;崇拜祖先,崇拜自然;植棉、棉纺,妇女儋耳、雕题
K、藏族:汉藏语系;信仰藏传佛教,少数人信仰苯教;藏医药、天文、历算、戏曲、文学、歌舞、“唐卡”、“热贡艺术”等。《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L、彝族:汉藏语系;多神崇拜,祭司称毕摩;
M、白族:汉藏语系;信仰佛教,奉祀本主;大理古城、石钟山石窟;
N、纳西族:汉藏语系;普遍信仰东巴教;东巴文及哥巴文,东巴教、东巴经、东巴文学艺术,丽江古城(即大研镇)、《创世纪》等史诗,丽江古乐和丽江壁画等; O、傣族:汉藏语系;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傣族历法、文献和民间文化艺术;著名的孔雀舞和“赞哈”(歌手)演唱民间叙事长诗和民歌;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特殊服饰、代表食品
A、满族:东南开门,其结松形似口袋,三面设炕,西炕供奉祖先神位,俗称“口袋房,曼子炕”;其服饰以袍服,因八旗制度而被称之为“旗袍”,经改良已成为中式女装;主食是小米,喜粘食。善于养猪,喜食白肉血肠、猪肉酸菜炖粉条、饺子、手扒肉、点心“萨其马”;
B、蒙古族:牧区住圆形穹庐顶的蒙古包,穹庐顶已成蒙古族建筑标志;其特殊服饰主要有:首饰、长袍、腰带、靴子。长袍称蒙古袍,靴子尖稍向上翘起;以羊、牛肉奶为主,用手抓羊肉或清水煮全羊款待客人。忌吃虾、蟹、鱼、海味等食物;
C、维吾尔族:房屋一般用土坯建筑,屋顶平坦,开天窗。室内砌实心土炕,大门忌朝西开;男子穿长袍,妇女多穿西式短上装和裙子,或穿宽袖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男女老少都喜爱戴四楞绣花帽;喜喝奶茶,佐以馕。“抓饭”是民族风味甜饭。夏季多吃瓜果,节日或待客以烤全羊招待;
D、回族: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为主的建筑式样;男装衣服肥大,裤长及脚面,老年人扎裤腿,穿西装式的长大衣,戴青色圆形平顶小帽。妇女的衣服上空气下宽,达及膝或长过膝盖,戴披肩盖头;只吃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牛、羊、驼肉和食谷类的禽肉及带鳞的鱼类。风味小吃有清汤羊肉、羊羔肉、牛羊肉夹馍、羊杂碎汤、酿皮、白水鸡、切糕、油香和馓子,爱喝盖碗茶;
E、朝鲜族:以木搭架、屋顶四面有坡,墙壁多为泥墙刷白灰;爱穿白衣素服,有“白衣民族”之称。妇女穿短上衣、长裙,脚穿船形胶鞋。男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宽大裤,外出常罩斜襟长袍,以布带打结。现在多改着西服;米饭为主食,以汤、酱、咸菜和泡菜为副食。喜吃牛肉或狗肉。以冷面、打糕,松饼等待客;
F、壮族:住“干栏式”(又称“麻栏式”)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广西西北部,年老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肢的裤子,腰间束乡花围腰,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样一带的妇女,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包方块的黑帕,穿黑色宽脚裤子;男子多穿唐装;年节吃粉糕。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
G、土家族:房屋依山面建,成虎坐形。土司或土官居住的木架屋,俗称吊脚楼;男装为对襟短衫,扣子很多,下着长裤,爱用青布包头。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衽开襟,滚镶花边,原着八幅罗裙,后改镶边筒裤;头缠墨青丝帕或布帕;爱好喝酒,善食辣椒、花椒、山胡椒。习惯做腊肉、甜酒、团馓和糍粑等;
H、苗族:依山傍水建寨,聚族而居。住房一般为木构干栏式的平房或楼房。平房大部分分为三间,中为堂屋用于接待客人和吃饭,两边分别作卧室和厨房;对襟大褂或左衽长衫,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缠裹腿。女装为右衽大襟或胸前交叉式,下着宽脚长裤。多将银饰钉在衣服上,称为“银衣”;喜食酸腊味,嗜饮酒,喜糯食,有糯米粑粑,糯米饭;
J、黎族:住茅草泥房,有船形、金字塔形等,高架型属“干栏式建筑”;男子穿无领对襟上衣,下穿吊噡,结鬃缠头。女子穿对襟敞胸上衣,下穿筒裙。有些地方妇女有“儋耳”、“雕题”的古俗;习惯腌制生鱼、生肉。吃竹筒饭、爱嚼槟榔;
K、藏族:农区多垒石建碉房,牧区则住帐篷;服装肥腰、长袖、大襟。男女喜爱戴藏式金花帽,上身外套藏袍“朱巴”,男女均穿氇或牛皮的藏靴;酥油茶和糌粑为日常的主食。牧民主要以乳类和肉类为主;农区和城市以糌粑和酥油茶为主食,饮青稞酒
L、彝族:住房木结构,低矮、无窗,堂屋内的火塘,为家庭起居活动的中心。在住房的一端构筑高耸的碉楼,是彝族传统建筑的象征;凉山地区,男女都穿右斜襟贴身镶边上衣,男子下着长裤,妇子下着长百褶裙。男子头顶留“天菩萨”,裹头帕扎成“英雄结”,女子包黑色头帕,中、青年女子头覆绣花瓦式方帕。男女都穿披风“察尔瓦”;喜吃托托肉、饮转转酒。忌吃蒜;
M、白族:平坝地区住房布局为“一正两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茅草房;尚白色,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套黑领褂。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丝绒短褂或红色坎肩,下着蓝布宽脚裤,以绣花布或彩巾缠头;已婚者绾髻,未婚者垂辫或盘辫于顶;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弓鱼、猪肝、螺丝酱、饵块饵丝、三道茶等名产,还制作密饯、雕梅和苍山雪炖甜梅等;
N、纳西族:丽江的房屋多系土木结构,普遍采用“三房一照壁”的形式;山区居民多系木楞房;丽江妇女上身穿宽腰大袖大褂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裙,脚穿绣花鞋,出门披黑羊皮七星披肩“披星戴月”;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蒗的琵琶和泸沽湖的酸鱼、鱼干;
O、傣族:住宅建筑以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最具特色,过去以竹子为原村料,第六家一座,属干栏式建筑,竹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男子上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裤,多用白布或蓝布包头;西双版纳妇女上着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贺领窄袖衫,下身着长筒裙,梳孔雀髻。德宏妇女穿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束发于头顶;以大米为主食,德宏(粳米)、西双版纳(糯米),喜酸味及烘烤水产食品,嗜酒,喜嚼槟榔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节日、丧葬习俗
A、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深埋草原不留痕迹
B、维吾尔族: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盛行速葬、土葬
C、回族:开斋节、宰牲节,婚礼多在“主麻”日举行,由阿訇证婚;实行速葬、薄葬、土葬;
D、朝鲜族:回甲节、回婚节;婚礼分别在女方和男方家两次举行;
E、壮族:歌圩节;歌圩节男女青年以歌传情,常以此寻找意中人,丙经父母请媒说亲; F、土家族:赶年;
G、苗族:芦笙节;青年男女通过“游方”,“跳月”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 H、黎族:三月三;儿女成年后有“放寮”习俗;婚后盛行不落夫家; J、藏族:雪顿节、望果节;实行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土葬; K、彝族:火把节; L、白族:三月街; M、纳西族:三朵节;
N、傣族:泼水节;青年通过串姑娘、“串寨子”和“丢包”等选择对象和表达爱情;进尚招赘婚;
我国少数民族重要节日的名称、过节民族、过节时间和主要节日活动场所
A、歌圩节:壮族;春、秋两季;以歌传情,还举行抛绣球,碰红蛋、踢毽子、抢花炮等活动;
B、那达慕大会:蒙古族;夏秋两季择日举行;赛马、摔跤、射箭、说书、歌舞、下棋、还有田径、拔河及球类比赛,并有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等; C、芦笙节:苗族;农历正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和九月十十七日至二十九日;跳芦笙舞,还进行斗牛、赛马、文艺表演、球类比赛等活动;
D、火把节:彝族等;农历六月二十四前后;燃火把奔驰田间,绕行宅院,载歌载舞,饮酒欢聚,并进行赛马、赛歌、斗牛、摔跤、射箭、拔河、荡秋千等活动; E、泼水节:傣族;农历清明节前后;堆沙造塔,浴佛,互相泼水,还举行赛龙舟、丢包、放高升、点孔明灯及唱歌跳舞等活动; F、三月街:白族;农历三月十五日;物贸,赛马;
G、三朵节:纳西族;农历二月和八月羊日;祭拜三朵,进行各种文娱活动;
第四篇:中华民族民俗试题
《中华民族民俗》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考试试卷
专业: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汉族最初形成的核心的是()
A、炎黄部落联盟 B、炎帝部落 C、黄帝部落 D、各民族的融合
2、下列那种乐器属于黎族的民族乐器()
A、伽倻琴 B、冬不拉 C、鼻箫 D、手风琴
3、岁时节日习俗中有“赶年”习俗的是()
A、苗族 B、藏族 C、侗族 D、土家族
4、下列民族在分布上不属于跨国民族的是()
A、傣族 B、朝鲜族 C、门巴族 D、回族
5、在礼仪中,讲究以“三道茶”待客的民族是()
A、白族 B、蒙古族 C、布依族 D、水族
6、关门节、开门节是信仰()宗教的民族的节日
A、藏传佛教 B、萨满教 C、小乘佛教 D、伊斯兰教
7、在民居特点中下列描述哪个符合满族的特点()
A、屋内三面为炕,称“万字炕”,其中南为大,北为小,西为贵 B、门窗不分,多为推拉式门窗,平地炕
C、土木结构的碉堡式房屋 D、容易拆迁的“仙人柱”民居
8、下列民族服饰描述中,哪一个是土族的服饰特点()A、紧身及腰的窄袖短衣,长及脚背的筒裙,偏左侧挽髻。B、男子戴号帽,喜欢穿坎肩。女子长裙,戴盖头。
C、氆氇做的长袍,长过身长,穿时提起束上腰带。喜欢戴珍珠玉石贝壳等饰物。D、色彩鲜艳夺目,斜襟绣花长衫,两袖由分别代表不同含义的七色布圈做成,称为
彩袖。
9、下列婚俗的描述中,哪一个符合达斡尔族的婚俗()A、“赶摆黄焖鸡”的恋爱方式和“吃小酒”的订婚方式 B、“吃山酒”和“爬花房”的恋爱方式
C、彩礼讲究送一次大礼,即牛羊马等和一次小礼,即衣服被褥等。两人要喝拉里粥 D、新娘举行“戴头面”仪式,向新郎赠送羊小腿仪式和新郎向新娘射无镞箭仪式
10、下列选项中哪项体育活动不是朝鲜族的民族体育活动()
A、跳板 B、荡秋千 C、足球和摔跤 D、类似曲棍球的“波依阔”运动
11、汉族的民居样式多是()
A、上栋下宇式 B、长屋式 C、杆栏式 D、穹庐式
12、下列民俗叙述不属于纳西族的民俗特点的是()A、源于古羌人,从西北地区迁移到现在的云南地区 B、头饰为红布包裹的竹筒,服饰特点可以概括为“凤凰装”
C、民居形式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坊房”等,封火板正中有“悬鱼”装饰
D、信仰东巴教,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13、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婚俗和丧葬习俗中,多为()
A、抢婚和土葬 B、哭嫁和火葬 C、多请阿訇主持婚礼和土葬 D、讲究厚重彩礼和风葬
14、在饮食习俗中讲究“先白后红”,白食即乳制品,红食即肉制品的民族是()A、裕固族 B、蒙古族 C、门巴族 D、珞巴族
15、下列属于祭祀节日的是()
A、白族的绕山灵 B、壮族的歌圩节 C、苗族的吃新节 D、瑶族的盘王节
二、填空题(每个空一分,共10分)
1、海南省黎族服饰多为短上衣和长短不一的筒裙,主要分为侾、____、润、____、赛五大支系;特色民居样式为________和金子型屋。________是黎族特色的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由此生产出来的山栏米非常珍贵。
2、怒族生活在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由于河流湍急,交通不便,______成为怒族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
3、新疆的维吾尔族素有歌舞民族之称,_________是其喜欢的舞蹈形式。
4、开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是我国回、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
5、我国民俗的发展阶段分为史前民俗、______民俗、近现代民俗。其中近现代民俗阶段的特点是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民族:
2、歌圩节:
3、穿裙礼
四、简答(每小题5分,共25分)
1、汉族简史。
2、民俗的范围。
3、我国人口结构及少数民族的含义。
4、民居的类型分为哪几种?各类型分别举一代表性民居说明。
5、影响民俗的因素有哪些,分别举例说明。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假如你去蒙古包做客,应该注意哪些礼节?
2、假如现在在飞机场的候机厅,有几位乘客准备去云南旅游,但是因为某些原因飞机暂时不能起飞,这几位乘客需要你负责照顾。你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与他们沟通,来让他们快乐地度过候机时间。
第五篇:中华民族民俗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教学重点: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教学难点: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课时:8个课时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一、民俗的特征
(一)集体性
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二)民族性
民俗总是在特定的民族中产生、发展,并以一定的民族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因而民族的区别是民俗的重要属性之一。所谓民族性,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表现形式,又指不同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民俗事象在世代传承。
(三)阶层性
民俗的阶层性,指民俗事象中所显示的阶层差异。民俗的阶层性差异,表现在不同的阶层在实行同一民俗行为时,因为经济支付能力和地位权势所造成的物质支配能力,而不是指同一民俗在一个民族内部的不同阶层中在信仰上有实质不同。
(四)民俗的普同性
普同性,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所形成的相似、相近、相同的文化创造在民俗中的反映,是民俗中具备的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属性。
(五)历史性
民俗在发展的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所显示出的特征叫历史性。社会是发展的,所以作为生活文化的民俗也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导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民俗,使民俗表现出历史性的特征。
(六)地方性
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叫地域性特征。民俗的地方性的形成,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发展及社会风尚传统的独特性有关。
(七)传承性和扩布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同时也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民俗的扩布性,就是民俗在空间前后左右流动传播。
(八)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的稳定性,指民俗在流传中相对不变的特征。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在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与稳定性密切联系、相对应的特征,是指在民俗的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九)民俗的类型性
民俗的类型性,或称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
(十)规范性与服务性
民俗的规范性,指民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作用。
民众的服务性,指民俗在人们日常生活有满足人们需求的特征。
二、民俗的功能
1、教化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2、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具有无形性、范围广泛、深层控制的特点。
3、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保持着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4、调节功能
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5、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作用。民俗的审美功能与调节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中的许多事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本身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间审美的意义。
第三节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在中国民俗学学派中,只有乌丙安先生的书中最先讲到了民俗的构成和养成,而据钟敬文的理论所演化的各种书都是很守旧而传统的东西,或者说创新度不大。
一、民俗的构成
民俗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构成因素,而这些要素本身可能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只有被赋予民俗意义后,才能成为传递着特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等多种信息的民俗象征符号。
1、民俗质
民俗质,是构成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质材,也就是构成民俗的原材料。只有那些为人们所熟悉的、与民众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事物或者想象中的幻想物才具备民俗质的条件。
2、民俗素
民俗素,是由若干民俗质构成的一个个民俗单位,它们是构成民俗的基本要素。任何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民俗素,都有一组表现或鲜明或隐晦含义的事物,这些事物的展示形成一个民俗表现形式,传达着或象征着一个民俗意义。
3、民俗链
所谓民俗链,是指若干民俗素联结并排列起来,构成一连串的密切相关的民俗组合关系。民俗链的构成有鲜明的秩序,首先是确立某种民俗的类别及其意义和目的,然后是选取内容与形式都有一致性的民俗素进行排列组合。其次,民俗链构成的民俗秩序是有一定规则和序列的,其中的民俗素总是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轴线上活动。历时性就是民俗素按时间顺序在民俗活动中出现,而共时性则是在每个时间段中把那些形成“共鸣”的同类民俗素组合成一组组关系。
4、民俗系列
所谓民俗系列,是指将同类民俗的所有民俗链,依照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归纳在一起,就形成了同一民俗的系列,并与其他民俗的系列相区别。
5、民俗系统
所谓民俗系统,是把民俗系列根据同类题材和内容的密切相关性再加以概括和归纳,形成更大的系统。民俗系统的划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如根据民俗符号代码的构成,可分为言语系统和非言语系统;根据人们对民俗信息的感知和接受,可分为听觉系统、视觉系统、嗅觉系统、触觉系统、味觉系统等。
二、民俗的养成
1、关于俗民与群体的概念
民俗学研究中把生活在民俗社会中的成员称为“俗民”,以取代人民、民众、劳动人民、民族等非民俗学意义的名词。所谓俗民,是指一个文化的代表性来界定的文化群体,它既可以是群体社会,也可以是俗民中的个体,确定其俗民属性主要是看他的文化代表特色。
民俗学意义上的群体,是指两个人以上、不论以什么样的关系和方式组成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分享的民俗文化传统的民众团体,或叫做俗民群体。从约定俗成法则的角度看,群体结构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可以是自发的、松散的、无组织的甚至是短暂的、互不相识的人群聚合体,只要他们尊重民俗,对民俗文化的养成、负载、传承有所作为。
2、关于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
民俗的形成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约定,就是大家取得共识,这是民俗形成与养成民俗的关键。
习俗惯制是人类群体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习俗制度惯例。习俗制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很多场合在民间有制度和法律的作用。
习俗规则就是习惯的重复出现,是习惯的规范。
3、民俗的养成
民俗的养成,就是一个自然的人接受民俗文化产不断民俗化的过程。
三、民俗的传承
所谓民俗的传承,就是人在民俗的养成过程中,对民俗的接受和传授过程。
第四节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
民俗文化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而“民俗文化资源”,则是指其中可以被旅游业加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内容。这一概念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民俗是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第二,虽说普通民众的传统民俗生活一般地具有文化旅游资源的品质,但只有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民俗,才可能成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才具有现实的文化旅游价值。第三,并非所有民俗都是文化旅游资源。
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包括以下一些: 1.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是指在民间生活中人们表现出的信仰现象,与狭隘的直接功利性、神秘性、保守性、多样性等相联系。
民俗信仰包括迷信信仰与俗信信仰两个方面。迷信信仰是由原始的万物有灵论形成的一种现在看来是消极而落后的信仰,包括诅咒他人、乞求祈福、念咒诵符、算命打卦、测字相面、看袓坟风水、通灵术等等。
俗信信仰,是约定俗成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模式,没有迷信那样执着和欺骗性,更没有专门的司事者。其外延包括民间气象谚语如祸殃征兆、年节书写对联、放鞭炮、盖房子讲究风水、日常生活中所谓不吉利征兆、讲究幸运号码与吉祥数字等等。
迷信与俗信都源于原始信仰,但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迷信内容逐渐消失,只留下信仰的外壳,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民俗信仰的形式。
2、民俗技巧
民俗技巧,是指民间形成的各种与生活有关的生产技术或技巧。由于人们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因此在具体条件下所采取的生存手段即生产和生活技术,也会因其独特性和历史传统内涵而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3、民俗艺术
民俗艺术,是指民间形成的非实用的、可供人们当做文化欣赏的各种技艺。主要包括像说唱一类的口头文艺、舞蹈、民间音乐和戏剧,以及像绘画、雕塑和雕刻等多种造型艺术形式。
4、民俗竞技
民俗竞技主要是民俗体育,是指民间性的各类竞技性活动,既包括有竞技性的民间运动项目,也包括民间的游戏活动。
5、民俗生活
民俗生活,是指民间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传统化的生活形式,涉及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生活礼俗等,范围相当宽泛,旅游的资源价值最高。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民族分类
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差异或不同,首先是在民族间出现的。民族性在成为划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首要原则,是与民俗文化的形成、功能有关。某一种类型或某一种形式的民俗事象,总是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具有延续性的人类群体条件下形成的,而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具有文化约束作用的传统力量,使这个群体具有较为强烈地保持这种民俗文化特色而与其他群体的民俗文化相区别的愿望,有着一种文化保守性。因为群体自身的存在、发展与延续,需要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民族及其内部支系在相当的范围内满足了民俗群体存在的这些社会条件,所以,民族往往才是民俗文化传统的最后边界。
按地域分类
形成民俗文化的地方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基本一致的自然条件和生存方式,在每一种相同的地理环境中,人们的生存方式往往会有某种相近性,因此人们的民俗行为也有某种相似性。其次,有较高民俗文化热能的人类群体,具有地域内的民俗示范作用。也就是说,较强的文化影响能力,会产生波及效应。
按行业(职业)分类
行业(职业)民俗是民俗文化中一个重要部分,这是人们在从事不同生产、担当不同职业工作时所形成的习俗。
按语言分类 按信仰分类
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1、历史性
历史性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民俗事象的形成和发展乃至消失,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或历史过程中完成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性,就是指它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历史产物。
2、现实性
现实性,指民俗传统的现在性和可实现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民俗的现在性。其次是民俗的可实现性。
3、可理喻性
所谓可理喻性,指作为文化旅游的民俗事象,从内容到形式,可以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一般不会产生理解障碍或者是引起反感,否则就失去了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
4、相对稳定性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对稳定性,指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特点,而这种历史继承性特点经常表现为稳定形态。
5、变异性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民俗的变异有两层意义,一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变化所导致的民俗的变异,二是由于作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变异。
6、西部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特点 第一,自然与社会的结合 第二,文化与生活的结合 第三,观赏和体验的结合 第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民俗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有两个前提:一是与旅游的深度发展有关,二是与旅游者的素质提高以及旅游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有关。极而言之,与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有密切关系。当旅游者素质还比较低,没有对更广泛知识的需求,只图表层的观光游览,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就不会表现出来。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保持民俗文化原貌的原则
2、尊重民俗文化习惯的原则
3、获得效益的原则 思考题:
1、什么是民俗?有哪些特征与功能?
2、民俗的构成有哪些要素?
3、理解民俗的养成与传承。
4、民俗文化旅游价值
第二章 物质生产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这些类别的特点
教学重点: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
教学难点: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这些类别的特点。课时:6个课时
知识点: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这些类别的特点。
第一节 定义与特征
一、定义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社会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里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二、特征
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有四个:一是地域性,二是季节性,三是功能性,四是科学性。
第二节 自然生态民俗
一、生态民俗的定义
与人类的食物链有关的民俗文化,叫做生态民俗。生态民俗又分为动物生态民俗和植物生态民俗两个子系统。生态民俗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
二、动物生态民俗
(一)、有关动物生态利用的民俗
(二)、有关动物生态传承的民俗
三、植物生态民俗
(一)、有关植物生态利用的民俗
(二)、有关植物生态利用的民俗
四、自然生态民俗举例
第三节 农业生产民俗
一、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
农业生产民俗是伴随古代农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
二、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
(一)地域性和季节性
(二)功利性
(三)技艺性
(四)保守性与稳定性
(五)经验性
(六)田园性
三、农业生产民俗的类型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三)卜农事丰欠、祈福习俗
(四)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
(五)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
(六)农业生产过程的习俗
(七)农业娱乐风俗习惯
四、中外农业生产民俗举例
第四节 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
一、狩猎、牧业和渔业生产的特点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的特点
三、中外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举例
第五节 工匠民俗
一、工匠的产生
二、工匠的技艺传承
三、工匠的行业民俗
四、工匠民俗的特点
(一)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二)技术传授的封锁性
(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第六节 商业与交通民俗
一、商业的民俗特点
(一)集市的民俗
原始的集市民俗经历了四种形态:原始的无言交易、按需进行的自然交易、按数量、质量进行的等价交易、用商品媒介和支付手段进行交易。
(二)商的民俗
中国传统的商的民俗包括居间商、行商、坐商三种。
(三)市、商的民俗标志
在古代,市的民俗标志以市声为代表,传统的商的民俗标志主要表现在招幌、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广告等方面。
二、交通运输民俗的民俗特点
(一)传统的交通设施及运输工具(展示其图片)
(二)交通运输的民俗传承
1、掌握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各类别的特点。
第三章 服饰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构成服饰的要素,服饰发展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中华各民族服饰特征。教学难点:,服饰体现的文化观念。课时:4个课时
第一节 服饰民俗的构成
服饰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相当复杂的一种民俗,既指服饰的所有构成要件,包括衣服、鞋帽,也包括各种发饰、金属与珠宝首饰以及一些附属用具如头巾、围巾、手帕、扇子、拂尘、伞、荷包等物品,又指人们在有关穿着、佩戴和装饰等方面所形成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服饰的构成:服饰由这样几大类构成:一类是衣着,第二类是各种附加的装饰品,第三类是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第二节 服饰民俗的发展
一、服饰民俗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防寒御暑实用阶段,第二阶段增加生产生活实用功能,第三阶段: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第四阶段,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标志。
二、服饰民俗的演化轨迹
第三节 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有如下一些:
服饰的民俗习惯,包括实用的习俗惯制、观赏的习俗惯制、礼仪的习俗惯制、信仰的习俗惯制。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
服饰民俗所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包括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求吉心理,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第四节 中外服饰民俗举例
思考题:
1、构成服饰由哪些要素构成?
2、服饰发展变化有何特点?
3、简述服饰体现的文化观念。
第四章 饮食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饮食民俗的概念以及特点 教学重点:饮食民俗的形成和范围。教学难点:饮食的功能。课时:3个课时
第一节 饮食民俗的定义
一、定义:饮食民俗也是物质民俗中一个很大的类别。饮食民俗,是指人们在加工、制做、食用有关食物和饮料过程中形成的习俗风尚。
二、形成和发展 饮食习俗的形成原因:
饮食习俗的形成原因,首先是经济的原因,其次是自然条件的原因,三是民族的原因,四是宗教信仰的原因。
饮食民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自然饮食状态阶段,熟食阶段,烹调阶段。
第二节 饮食民俗的功能、范围与类别
一.功能: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用和养生融为一体,社交作用,饮食活动成为一种工作和职业,饮食成为旅游资源
二.饮食民俗的范围:一是食物原料、结构的传承及其类型,二是分工精细的烹饪技法即饮食调制法的传承及其类型,三是饮具、食器的传承及其类型,四是饮食方式、餐制的传承及其类型,五是饮食职业者的传承及其类型。
三、饮食民俗的类别:
饮食民俗包括日常饮食,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五类。
第三节、中外饮食民俗举例
思考题:
1掌握饮食民俗的概念。
2、理解饮食民俗的形成和范围,饮食的功能。
3、中国的几大菜系及其特点。
第五章、居住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民俗的形成和居住民俗的类型。教学重点:了解居住民俗信仰。教学难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课时:3个课时
知识点: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民俗的形成和居住民俗的类型,了解居住民俗信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第一节 居住民俗概论
一、居住民俗的概念
居住,既指住所,又指人类关于何时居住于何地,又如何居住休息的行为活动。
居住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习俗惯制,包括兴建房屋时的种种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陈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间形成的特定关系等等习俗。居住民俗的表现:
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住屋的造型和工艺,居住房屋的分布与坐落,有关住房的信仰。
二、居住民俗的形成
(一)居住民俗的初创阶段
(二)居住民俗的过渡阶段
(三)居住民俗的发展阶段
三、居住的类型
中国传统的居住类型包括洞穴居、干栏居、帐蓬、上栋下宇式建筑。
四、居住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居住民俗的表现
一、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
二、住屋的造型和工艺
三、居住房屋的分布与坐落
四、有关住房的信仰
五、居住的特点: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宗教性。
第三节 中外居住民俗举例
思考题:
1、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2、了解居住民俗的形成和居住民俗的类型、居住民俗信仰。
第六章、人生仪礼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生礼仪概念。教学重点:了解人生礼仪民俗的类型。教学难点:了解人生礼仪民俗的类型。课时:6个课时
第一节 人生仪礼概论
一、人生仪礼的概念
人生仪礼,又称个人生活仪礼,文化人类学上叫做通过仪礼。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中国传统人生仪礼习俗是最为丰富多彩的一种民俗。
二、人生仪礼的类型
(一)诞生仪礼
(二)成年仪礼
(三)婚姻仪礼
(四)丧葬仪礼
第二节 诞生仪礼
一、求子习俗:包括向神灵祈子、由旁人送子、性器官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
二、孕期习俗:包括怀孕、胎教、饮食、服饰、起居、行为举止等几项。
三、诞生习俗:包括准备产房、坐草和临盆、报喜、开奶、洗
三、坐月子、满月、百晬、周岁等。
第三节 成年仪礼
一、成年礼的意义
二、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
(一)年龄规定
(二)成年礼的性别区分
(三)成年礼中的考验
(四)成熟标志
第四节 婚姻仪礼
一、婚姻的概念
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
二、婚姻的发展
按马克思的研究和观点,人类婚姻经历了如下各阶段:
(一)群婚阶段
(二)血缘婚阶段
(三)伙婚阶段
(四)对偶婚阶段
(五)专偶婚阶段
三、婚姻形态:中国传统的婚姻形态包括掠夺婚、服役婚、买卖婚、表亲婚、交换婚、转房婚、招养婚、招养夫婚、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共妻婚、职注婚、试验婚、自愿婚等形态。
四、婚姻的仪礼习俗:中国传统的婚姻仪礼习俗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除此之外还有媒人和离婚等习俗。
五、中外婚姻习俗举例
第五节 寿辰仪礼 第六节 丧葬仪礼
一、丧葬仪礼的类型:传统的丧葬仪礼包括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曝葬、腹葬、拣骨葬、崖葬、塔葬等几种类型。
二、中国丧葬习俗
中国的丧葬习俗主要包括停尸仪式、报丧仪式、招魂、送魂仪式、做七仪式、吊唁仪式、入殓仪式、丧服仪式、出丧择日仪式、哭丧仪式、下葬仪式等。思考题:
1、掌握人生礼仪概念,2、了解人生礼仪民俗的类型。
第七章、社会有关系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掌握社会关系及其民俗的概念。教学重点:了解家庭和家族民俗的内容。教学难点:了解亲属称谓。课时:5个课时
第一节 社会关系民俗概论
一、社会关系及其民俗的概念
社会有关系的起点是亲属关系,由此形成家庭、家族关系,以后再与家族以外的人发生社会组织的、地域观念的、经济的、政治的等关系。
二、民间社会组织及其民俗的概念
民间社会组织通常是指有意识地建立、以便达到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
第二节 家庭、家族的民俗
一、家庭、家族的含义及职能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用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家族,是由父系血缘亲属关系结合而成的社会群体,是以家庭为基础的,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备的功能。家族及家庭的职能包括对内对外两个方面。
二、家庭的类别及其与婚姻民俗的关系
三、家族关系的基本构造:血缘关系、姻缘关系、特殊的家族关系。
第三节 亲属与亲属称谓
一、亲属称谓
二、亲属:直系血亲、旁系血亲、直系姻亲、旁系姻亲。
三、关于亲族的概念
亲族集团是由血缘关系发展起来的血亲及其配偶加姻缘关系发展成的姻亲及其配偶的总和。
四、亲属分类的原则
第四节 村落组织的民俗
一、村落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二、村落组织的内部构成
三、村落组织的习俗
第五节 中外家族、家庭习俗举例
思考题:
1、掌握社会关系及其民俗的概念,2、了解家庭和家族民俗的内容。.3、掌握亲属称谓特点。
第八章、社会交往礼仪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礼及其三礼概念。教学重点:了解礼仪的性质和作用。
教学难点:基本的礼节形式,日交往中的礼仪礼节。课时:2个课时
第一节、关于礼的学问
一、礼与“三礼”的概念
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现在通常认为礼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人们社会交际中的行为准则,是人们社会活动的社会规则。
所谓三礼,就是礼貌、礼节、礼仪。礼貌是人与人之间在接触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准则与精神风貌。礼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礼仪通常是指在较大或较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
二、礼的起源与发展
礼属于上层建筑,是与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最早产生于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三、礼仪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社交礼仪礼节
一、基本礼节形式
包括握手、鞠躬、拥抱、招手、亲吻、举手、合十、招呼、介绍、问候等多种,各民族和各地区往往有所差别。
第三节、中外礼仪举例
1、什么是礼?三礼具体指的是什么?
2、了解礼仪的性质和作用,3、掌握基本的礼节形式和日交往中的礼仪礼节。
4、例举中外礼仪行为各三种
《民俗学概论》教案 ——第九章 岁时节日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岁时节日的含义。教学重点:了解岁时节日的形成和发展。教学难点:岁时节日的类型与特点。课时:2个课时
第一节 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
一、岁时节日的概念
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二、岁时节日的由来
三、岁时节日的发展
第二节 节日的类型与特点
从节日的主要内容考察,可把节日分为农事节日、祭礼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等五类。
第三节 中外节日习俗举例
1、岁时节日的含义是什么,2、试述岁时节日的形成和发展。
3、了解岁时节日的类型与特点。
4、完整地叙述一种岁时节日。
《民俗学概论》教案 ——第十章 象征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象征民俗结构、寓意纹样的定义。教学重点:了解寓意纹样的类别。教学难点:了解花语民俗的概念。课时:3个课时
第一节 象征民俗概论
一、概念
借用特有的象征符号来表达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民俗叫象征民俗。
二、确立民俗象征符号的原则
三、民俗象征的结构
(一)言语系统的民俗象征
(二)非言语系统的民俗象征
(三)实物的象征
(四)色彩的象征
(五)其他感觉体验的象征
第二节 花语民俗
花语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意识形态,反映于花语之中。
一、花语民俗概论
花语民俗是指人们用花来表达人的语言,表示人的某种感情与愿望,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约定俗成的、为一定范围的人群所公认的信息交流形式。
二、中外花语民俗举例
第三节 寓意纹样
一、寓意纹样的定义
含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装饰花纹,称为寓意纹样。
二、寓意纹样的内容分类
(一)吉祥图案
(二)辟邪纹样
(三)人事纹样
(四)自然纹样
三、寓意纹样的类别
(一)动物寓意纹样类
(二)植物寓意纹样类
(三)山水、自然或组合纹样类
(四)数字化纹样类
(五)几何图案类
(六)宗教纹样类
(七)人事、物品图案类
(八)汉字纹样类
1、了解象征民俗结构、寓意纹样的定义。
2、掌握寓意纹样的类别,花语民俗的概念。
3、指出六个国家的国花及其象征意义。
第十一章 信仰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信仰民俗的概念。教学重点:了解图腾,行业神,神灵,禁忌,生育神。教学难点:了解信仰民俗的特征。课时:4个课时
第一节 信仰民俗的定义和特征(一、信仰民俗的定义
信仰民俗是一个很大而复杂的系统。所谓信仰民俗,是人们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受到社会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缺乏认识或歪曲反映,在民间大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有关神灵崇拜的思维观念、行为方式及其相应仪式的习俗惯制。
二、信仰民俗的特点
1、极其狭隘和直接的功利性
2、具有强烈的神秘性、封锁性或保守性。
3、具有明显的多样性
4、具有较大的渗透性
5、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6、民间信仰存在着俗信化趋势
第二节 民间信仰崇拜的对象
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1)、灵魂
在对超自然力的崇拜中,灵魂崇拜是最基本的崇拜,灵魂被认为是居于人的躯体以及各种物体内,并起着主宰和支配作用的一种超自然体,具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灵魂崇拜对象包括生魂、游魂、转生魂三种。(2)、自然神
自然崇拜就是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所崇拜的对象有天象、火与火神、水与水神、山与山神、石与石神、土地、动物、植物等。(3)、图腾
图腾是古代自然信仰及动植物信仰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氏族标志的信仰形式。
4、祖先神灵
祖先崇拜是由联想形成的虚幻事物,进而发展成为幻想物的观念,相信祖灵能保佑或危害子孙的信念及其行为。祖先崇拜包括祖先神、鬼灵观,这两种崇拜对象也反映了人类祖先崇拜的历程。(5)、行业神
行业神是指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6)、生育神
生育神是主宰生育诸神的总称。生育神大多起源于史前时代的女神。
第三节 民间信仰的媒介
民间信仰的媒介包括如下下些:
一、巫觋
二、祭司
三、方术士。
第四节 民间信仰的方式
一、预知
(一)、预兆
(二)、预言
(三)、占卜
二、祭祀
三、禁忌
四、巫蛊
包括巫术、蛊、符咒等。
中 国 民 族 民 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