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民俗——藏族教案

时间:2019-05-12 23:1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民族民俗——藏族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民族民俗——藏族教案》。

第一篇:中华民族民俗——藏族教案

中国的民族民俗——藏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藏族的基本概况

2、了解藏族的建筑、饮食、礼节、禁忌等风俗文化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藏族的民俗风情,风俗习惯,在今后的带团过程中能正确地向游客介绍藏族的文化特点,把藏族的民族风情传递给游客。

2、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语言沟通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藏族民俗文化的探究,学会欣赏和接纳其他民族的习惯和文化,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并识记藏族的概况、礼俗、服饰、饮食、礼仪禁忌等风俗文化

难点: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汇报交流,使学生对藏族基本概况及习俗礼仪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到今后的带团工作中

二、教法设计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旅游专业学生活跃好动、求知欲强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设计“作为导游负责为西藏七天团游客服务”的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分组进行资料搜集、再通过小组讨论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学习。

(二)情境教学法

通过音乐(藏族歌曲)渲染情境、图画(西藏景色、藏族服饰图片及影片)再现情境及语言(教师用语)描述情境等手段,通过教学细节的设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三学法设计

学生刚接触旅游专业,对该课程有较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强,但综合能力较弱,知识面较窄,且对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存在着厌学或学习方法欠佳等问题。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讨论分析法

根据工作任务,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形式对任务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方法,在讨论学习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比较、归纳整理知识法

根据工作任务,通过比较,找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归纳整理,形成层次分明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分发任务提前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感受藏族

1、上课时用藏语问候学生,设置悬念

2、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展示藏族图片

3、教师提问:

(1)请问刚才歌曲唱的是哪个地方?(2)请问刚才展示的图片来自哪个民族?

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少数民族藏族风情和西藏美丽的自然风光举世无双,深深吸引无数人前往探秘。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西藏,感受来自异域的藏族风情。

4、给出任务:今天,旅行社给你一个任务,带一个旅游团到西藏七天游,作为导游你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西藏介绍藏族?

(学生讨论:地理位置、人口情况、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民族禁忌„„)

过度:下面我们就对藏族的概况、礼俗、饮食、服饰、礼仪禁忌等方面做一个全面的了解,揭开那里的神秘面纱,以更好的为游客服务。

确定任务:把藏族民俗文化分成概况、礼俗、饮食、服饰、礼仪禁忌五个部分,分别由小组负责收集资料,进行导游词解说。

导游员的任务:收集资料,编写导游词; 模拟游客的任务:设计问题向导游发问。

教师的任务:组织、引导学生的整个过程;扮演成总部质量监督员对导游服务进行点评。

二、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小组查找资料自主学习主要时间放在课前准备)根据任务的分解,提前准备,搜集资料,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教师向学生提供帮助,如需要哪一类资料,从哪里搜集,如何制作幻灯片等。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成果展示,导游解说

过度:看到大家谈论的如此激烈,那现在就让我们开始我们的旅行吧。

1、按小组分工进行导游词解说,幻灯片展示

2、游客提问导游解答

四、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教师在任务中扮演总部质量监督员对导游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在课堂的最后,有一张综合评分表,对各项要求进行量化细分,以打分的形式对每位同学进行测评。

五、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西藏,领略了独特而神秘藏族风情,更加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淳朴、热情以及他们的聪明才智。同学们下课后也可以继续搜集藏族的有关资料,以便以后带团时能更好的为游客服务。

六、作业

1、搜集资料,找出西藏有哪些名胜古迹

2、写一篇藏族导游词

中国的民族民俗——藏族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以导游的身份为西藏七天团游客服务

概况: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人口约542万,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多信藏传佛教,使用藏语和藏族文字

礼俗: 藏族的礼俗主要有敬献哈达,敬献青稞酒、酥油茶,一鞠躬作为见面致礼的方式。节日方面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沐浴节、雪顿节等传统节日。

服饰: 藏族男女都喜欢戴藏式金花帽,藏民男子穿右襟长袍,喜欢袒露右臂,女子则穿无袖长袍

饮食:

藏族人民的饮食习惯特点,藏民的主要食物和饮料是糌粑、牛羊肉、奶制品、青稞酒和酥油茶

禁忌:

俗话说:“入乡随俗”。在进入藏族聚居区旅游时,导游要提醒游客尊重藏民的传统习俗和生活中的禁忌。

第二篇:中华民族民俗——藏族教案

惠州市中职学校教师说课比赛

教学设计(教案)封面

所 属 学 校龙门县职业技术学校所 属 专 业旅游服务与管理课 程 名 称导游基础知识课题(主题)中国的民族民俗——藏族授课人温碧静报送日期2011年11月18日

中国的民族民俗——藏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藏族的基本概况

2、了解藏族的建筑、饮食、礼节、禁忌等风俗文化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藏族的民俗风情,风俗习惯,在今后的带团过程中能正确地向游客介绍藏族的文化特点,把藏族的民族风情传递给游客。

2、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语言沟通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藏族民俗文化的探究,学会欣赏和接纳其他民族的习惯和文化,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并识记藏族的概况、礼俗、服饰、饮食、礼仪禁忌等风俗文化

难点: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汇报交流,使学生对藏族基本概况及习俗礼仪有更深入的了解,并

能运用到今后的带团工作中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分发任务提前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感受藏族

1、上课时用藏语问候学生,设置悬念

2、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展示藏族图片

3、教师提问:

(1)请问刚才歌曲唱的是哪个地方?(2)请问刚才展示的图片来自哪个民族?

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少数民族藏族风情和西藏美丽的自然风光举世无双,深深吸引无数人前往探秘。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西藏,感受来自异域的藏族风情。

4、给出任务:今天,旅行社给你一个任务,带一个旅游团到西藏七天游,作为导游你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西藏介绍藏族?

(学生讨论:地理位置、人口情况、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民族禁忌……)

过度:下面我们就对藏族的概况、礼俗、饮食、服饰、礼仪禁忌等方面做一个全面的了解,揭开那里的神秘面纱,以更好的为游客服务。

确定任务:把藏族民俗文化分成概况、礼俗、饮食、服饰、礼仪禁忌五个部分,分别由小组负责收集资料,进行导游词解说。

导游员的任务:收集资料,编写导游词;制作相应的幻灯片。模拟游客的任务:设计问题向导游发问。

教师的任务:组织、引导学生的整个过程;扮演成总部质量监督员对导游服务进行点评。

二、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小组查找资料自主学习主要时间放在课前准备)根据任务的分解,提前准备,搜集资料,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教师向学生提供帮助,如需要哪一类资料,从哪里搜集,如何制作幻灯片等。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成果展示,导游解说

过度:看到大家谈论的如此激烈,那现在就让我们开始我们的旅行吧。

1、按小组分工进行导游词解说,幻灯片展示

2、游客提问导游解答

四、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教师在任务中扮演总部质量监督员对导游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在课堂的最后,有一张综合评分表,对各项要求进行量化细分,以打分的形式对每位同学进行测评。

五、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西藏,领略了独特而神秘藏族风情,更加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淳朴、热情以及他们的聪明才智。同学们下课后也可以继续搜集藏族的有关资料,以便以后带团时能更好的为游客服务。

六、作业

1、搜集资料,找出西藏有哪些名胜古迹

2、写一篇藏族导游词

中国的民族民俗——藏族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以导游的身份为西藏七天团游客服务

概况:藏族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人口约542万,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多信藏传佛教,使用藏语和藏族文字

礼俗: 藏族的礼俗主要有敬献哈达,敬献青稞酒、酥油茶,一鞠躬作为见面致礼的方式。节日方面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沐浴节、雪顿节等传统节日。

服饰: 藏族男女都喜欢戴藏式金花帽,藏民男子穿右襟长袍,喜欢袒露右臂,女子则穿无袖长袍

饮食:

藏族人民的饮食习惯特点,藏民的主要食物和饮料是糌粑、牛羊肉、奶制品、青稞酒和酥油茶

禁忌:

俗话说:“入乡随俗”。在进入藏族聚居区旅游时,导游要提醒游客尊重藏民的传统习俗和生活中的禁忌。

第三篇:中华民族民俗藏族教案

中职学校教师说课比赛

教学设计(教案)封面

县职业技术学校

旅游服务与管理

导游基础知识

课题(主题)

中国的民族民俗——藏族

授课人

报送日期

2011年X月X日

中国的民族民俗——藏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藏族的基本概况

2、了解藏族的建筑、饮食、礼节、禁忌等风俗文化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藏族的民俗风情,风俗习惯,在今后的带团过程中能正确地向游客介绍藏族的文化特点,把藏族的民族风情传递给游客。

2、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语言沟通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藏族民俗文化的探究,学会欣赏和接纳其他民族的习惯和文化,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并识记藏族的概况、礼俗、服饰、饮食、礼仪禁忌等风俗文化

难点: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汇报交流,使学生对藏族基本概况及习俗礼仪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到今后的带团工作中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分发任务提前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感受藏族

1、上课时用藏语问候学生,设置悬念

2、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展示藏族图片

3、教师提问:

(1)请问刚才歌曲唱的是哪个地方?

(2)请问刚才展示的图片来自哪个民族?

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少数民族藏族风情和西藏美丽的自然风光举世无双,深深吸引无数人前往探秘。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西藏,感受来自异域的藏族风情。

4、给出任务:今天,旅行社给你一个任务,带一个旅游团到西藏七天游,作为导游你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西藏介绍藏族?

(学生讨论:地理位置、人口情况、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民族禁忌……)

过度:下面我们就对藏族的概况、礼俗、饮食、服饰、礼仪禁忌等方面做一个全面的了解,揭开那里的神秘面纱,以更好的为游客服务。

确定任务:把藏族民俗文化分成概况、礼俗、饮食、服饰、礼仪禁忌五个部分,分别由小组负责收集资料,进行导游词解说。

导游员的任务:收集资料,编写导游词;制作相应的幻灯片。

模拟游客的任务:设计问题向导游发问。

教师的任务:组织、引导学生的整个过程;扮演成总部质量监督员对导游服务进行点评。

二、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小组查找资料自主学习主要时间放在课前准备)

根据任务的分解,提前准备,搜集资料,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教师向学生提供帮助,如需要哪一类资料,从哪里搜集,如何制作幻灯片等。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成果展示,导游解说

过度:看到大家谈论的如此激烈,那现在就让我们开始我们的旅行吧。

1、按小组分工进行导游词解说,幻灯片展示

2、游客提问导游解答

四、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教师在任务中扮演总部质量监督员对导游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在课堂的最后,有一张综合评分表,对各项要求进行量化细分,以打分的形式对每位同学进行测评。

五、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西藏,领略了独特而神秘藏族风情,更加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淳朴、热情以及他们的聪明才智。同学们下课后也可以继续搜集藏族的有关资料,以便以后带团时能更好的为游客服务。

六、作业

1、搜集资料,找出西藏有哪些名胜古迹

2、写一篇藏族导游词中国的民族民俗——藏族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概况: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人口约542万,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多信藏传佛教,使用藏语和藏族文字

以导游的身份为西藏七天团游客服务

礼俗:

藏族的礼俗主要有敬献哈达,敬献青稞酒、酥油茶,一鞠躬作为见面致礼的方式。节日方面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沐浴节、雪顿节等传统节日。

服饰:

藏族男女都喜欢戴藏式金花帽,藏民男子穿右襟长袍,喜欢袒露右臂,女子则穿无袖长袍

饮食:

藏族人民的饮食习惯特点,藏民的主要食物和饮料是糌粑、牛羊肉、奶制品、青稞酒和酥油茶

禁忌:

俗话说:“入乡随俗”。在进入藏族聚居区旅游时,导游要提醒游客尊重藏民的传统习俗和生活中的禁忌。

第四篇:中华民族民俗——藏族说课稿

中国的民族民俗——藏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第五节中的中国的民族民俗——藏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中国的民族民俗——藏族节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第五节。《导游基础知识》是导游专业学习的基础课也是必修课,是完成导游文化内涵培养的关键性课程。美丽的西藏、神秘的藏族已成为旅游者最为向往的目的地之一,故了解藏族的民俗文化已成为每位导游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人任教的是中职旅游专业一年级学生,这部分学生刚接触旅游专业,对该课程有较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强,但综合能力较弱,特别是我们龙门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下面乡镇,知识面较窄,且对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存在着厌学或学习方法欠佳等问题。

(三)教材处理

教材从民族概况、礼俗、服饰、饮食、主要节日、禁忌等方面来介绍藏族,内容比较全面。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保留了教材原有的知识与深度。在教学细节设计上,按照导游工作要求,整合知识点,增加实践,调整教学方式。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导游工作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藏族的基本概况

(2)了解藏族的服饰、饮食、礼节、禁忌等风俗文化

2能力目标

(1)掌握藏族的民俗风情,风俗习惯,在今后的带团过程中能正确地向游客介绍藏族的文化特点,把藏族的民族风情传递给游客。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藏族民俗文化的探究,学会欣赏和接纳其他民族的习惯和文化,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了解并识记藏族的概况及风俗

难点: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汇报交流,使学生对藏族基本概况及习俗礼仪有更多了解,并能运

用到今后的带团工作中

二、教法设计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旅游专业学生活跃好动、求知欲强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中职学生学习没有目的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为什么要学,导致学习兴趣不浓,本堂课我设计“作为导游负责为西藏七天团游客服务”的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分组进行资料搜集、再通过小组讨论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

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相协作的学习,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

有情有趣是教学。通过音乐(藏族歌曲)渲染情境、图画(西藏景色、藏族服饰图片及影片)再现情境及语言(教师用语)描述情境等手段,通过教学细节的设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图画、音乐、语言来再现、描绘、渲染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藏族、体验藏族的魅力。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学法设计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讨论分析法

根据工作任务,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形式对任务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方法,在讨论学习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比较、归纳整理知识法

根据工作任务,通过比较,找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归纳整理,形成层次分明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激趣、质疑、活动、巩固四环节来展开,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课前准备

课前一星期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途径(报纸、杂志、书籍(图书馆)、网络等)搜集有关藏族民俗文化的资料。教师向学生提供帮助,如需要哪一类资料,从哪里搜集。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在执教这一课时,首先用藏语问候学生设下悬念,随后展示配乐图片,用学生熟悉的音乐盒西藏美丽的自然风光引起学生的无线遐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歌曲唱的是哪个地方?”,“图片来自哪个地区和民族?”两个问题引出课题——藏族。

在创设了情境后,学生开始开始流露出了对西藏、藏族的喜爱与向往,这时老师抓住时机采用谈话激情法从感情和兴趣双重入手,将学生对藏族的向往情绪来一次转移推进,这样很自然的将学生的兴趣提升到对导游工作热爱和学习导游知识的热情上来。然后,适时抛出问题:今天旅行社让你带西藏游的旅游团,作为导游你需要准备哪些资料,应该如何介绍藏族?这样由“疑”引发,“疑”发而不可收拾。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藏族的地理位置、藏语怎么说、有哪些礼节、有哪些禁忌等等„„触景生疑,我们创设情景的目的很显然达到了

3、问题梳理,确定任务

学生因个体差异提出了层次不同的问题,有的属于简单问题,有的属于核心问题,作为执教者,怎样来处理这诸多问题呢?对此,我引导学生采用梳理筛选法,保留合并有价值的问题:可以从藏族的概况、礼俗、服饰、饮食、禁忌等五

方面来向游客介绍藏族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导游工作要求,我把藏族民俗文化的五个部分工作下发到每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查找资料,分析整理,形成导游词与制作幻灯片,同时确定具体任务导游员的任务:收集资料,编写导游词;制作相应的幻灯片。模拟游客的任务:设计游览过程中的常见事故或情景。教师的任务:组织、引导学生的整个过程;扮演成总部质量监督员对导游服务进行点评。

4、任务驱动,自学讨论

根据任务的分解,提前准备,搜集资料,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此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任务的设计,然后带着任务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不断深入探索中了解藏族感受藏族。学生把教材、同学、老师作为学习的帮助者,以达到自我学习的目的,同时也照顾到班上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

5、成果展示,效果评价

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通过学习讨论后掌握了藏族的相关知识,这时由每个小组排除一名代表进行导游讲解(可以锻炼学生的导游讲解能力)。其余的同学扮演游客而已向导游提出问题。最后进行学生评价,老师评价,填写评分表,选出最佳导游。

6、巩固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用“这节课,我学会了……”、这样的形式来让学生总结,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提示学生,并且以课件形式展示出相应的内容。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使知识成为一个体系

7、作业

让学生课后继续搜集藏族的相关资料,写导游词。

8、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导游基础知识主要要求学生知道、了解、记忆,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较少,记起来较难,本节课设计目的是通过任务驱动,情境的再现,让学生从领取任务、分析问题、小组协作、整理导游词、导游讲解等环节,亲身体验藏族的文化与情怀,加强学生的记忆,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这节课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每个学生都从中了解了相关的岗位职能和要求,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教学反思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中职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任务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藏族民俗

传统藏族节日

正月

大祈愿法会

藏历年——传统节日,藏历正月初一,节期三五天,藏语称“洛赛”节。

祈愿大法会(传大召)——正月初三,纪念释迦牟尼在祗园精舍城法会上用无比神奇的幻术和多种神变击败了卓切、那赖吉、杰瓦坚、尼吉普、诺坚、扎拉瓦坚等外道六师及其追随者,大获全胜,藏语称“莫朗钦茂”。

摆花节——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青海,甘肃两地的藏民居聚地称为“酥油花灯节”。

二月

送魔节——二月初七日,将化装成魔鬼模样的人赶至大夏河对岸,七天内不准返回。

亮宝会——二月初八日,晒大佛像,展示各种宝物。

“充曲”——二月下旬,也称小祈愿法会或传小召,展示唐嘎佛像和三大寺的珍贵宝物。

三月

世轮金刚节——三月十五日,纪念藏历第一个饶迥的第一天(火兔年——公元1027年)。

四月

萨葛达瓦节——藏历四月十五日在龙王潭畔举行,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佛,圆寂和文成公主进藏的日子。拉卜愣地区僧俗男女不吃,不喝,不说话一天两夜。

浴佛节——四月八日举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地区的转山会,祭神祈福拜佛。

五月

“桑吉曼拉”节——五月初五日,传说这一天药圣要撒下圣水灵药,上山采药游山。

逛林卡(又称“赞朗结桑”)——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日,传说为世界神灵降临之日,十五日这天达到高潮,设帐野餐,尽情歌舞,观赏自然风光。

“智达得钦”节——五月初十日,莲花大师的降生日,山南协扎和洛扎卡曲等地举行庆祝活动,每年举行一小庆,十二年为一大庆。

雪顿节——马上射箭

雪顿节——牦牛大赛

六月

“丹伊得钦”(又称朝山节)——六月四日,是释迦牟尼口授“四大真经”之日,朝佛,诵经,点灯。

七月

雪顿节——-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节期四五天,雪顿意为“酸奶宴”,又叫喝酸奶子的节日,后来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所以又称“藏戏节”。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在藏历七月六日到十二日举行。

八月

望果节——西藏人民渴望丰收的传统节日,在秋收前择吉日举行,历时一到三天,节日一过,便开始秋收。

九月

降神节——九月二十二日举行,人们朝佛,行善,诵经。

十月

西藏的“沐浴节”

仙女节——藏语称“摆拉旦珍”,十月十五日举行,有多种宗教活动。

燃灯节——藏语称“葛登阿曲”,十月二十五日举行,这天是宗喀巴圆寂日,晚上各地俗家和寺院都在屋顶上点灯,寺院内举行宗教仪式。

十二月

驱鬼节——藏语称之为“古突”,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这一天各地寺庙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家家户户打扫卫生,驱鬼销灾,迎接新年

【词语】:萨噶达娃节

【注音】:sà gá dá wá jié

【释义】:1.藏族地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在藏历四月十五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和圆寂日--诞辰。成道和圆寂,也就是萨噶达娃节。这个节日为布施者提供了行善的机会,所以萨噶达娃节又称穷人节(因为今时不同往日,所以发明了穷人节)。

现在每年藏历的四月一日到十五日是拉萨的穷人节,刚来拉萨的人对这个节日还不太了解,只知道那时候拉萨的大街小巷都是乞丐盘坐在地上要钱,当然他们给人没有厌恶的感觉。西藏的乞丐很有素质的,你要是身上没零钱,比如只想给他们一毛你给他一块可以让他找给你九毛。听着觉得新鲜,你亲身体验后才知道这是事实。

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者、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节日,大都在藏历二月初、四 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

届时,各地寺庙将寺内珍藏的著称巨幅布画和锦缎织绣佛像取出,或展示于寺庙附近晒佛台,或山坡,或巨岩 的石壁之上。这些巨幅布画和锦缎织绣佛像,做工精致、色泽鲜艳,艺术价值很高,有的还是国家的国宝。展示出来令群众观瞻。观瞻者成千上万。

为了让善男信女者观瞻,朝拜佛像,有的寺院还修筑巨大的晒佛会。如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日喀则的扎什伦布 寺均有巨大的晒佛台,台面宽阔,可同时悬挂数幅布画和佛像。其中以布达拉宫的 晒佛台规模最大。

每年藏历四月月中旬,将长约三十余丈的五色锦缎堆绣成的巨幅 佛像,由几十个身强力壮的喇嘛从寺庙藏宝室中取出,悬挂于第五层楼的楼壁南面,每年悬挂一幅或数幅。佛像多为释迦佛、三世佛等。在太阳光的照射和布达拉宫金 顶的陪衬下,彩色佛像相映生辉。身着紫红色袈裟的喇嘛,口念佛经,在佛像前 顶礼膜拜。无数男女信徒,整装敬礼,观瞻佛容,场面宏伟壮观。扎什伦布寺的晒佛节,于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举行。青海省西宁市塔尔寺的晒佛 节,于正月十五日于山前展晒 狮子吼佛、释迦佛、宗喀巴和金刚萨睡佛像。寺前,临时搭有大帐,供该寺法台暂时办事之用。

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寺的晒佛节于正月十三日,由该寺总法台率领各昂次代表和 在职僧官,到河南宗王府前南 山麓举行晒佛仪式。小寺院的晒佛规模较小,一般在寺内举行。如四川省理塘寺每年正月十五在寺内举行,佛像3米左 右,晒佛与酥油花灯会同时进行,前往参观者成千上万,十分热闹。

藏族节日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遥远历史时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藏族的思想意念和审美意蕴造成了自己独特而琳琅满目的节日文化体系。由于佛教对藏族的深刻影响,因而导致藏族节日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藏族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包括了祭祀、农事、纪念、庆贺、社交游乐等诸多项目。若将藏族数量众多的节日分类,大致可划分为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种,当然许多传统节日也有部分的宗教内容,我们在此只能择其主要的,而且在藏区具普遍意义的节日,略作介绍。

雪顿节哲蚌噶丹波章演出藏戏 摄影/维色露珠

1、藏历新年

这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从藏历12月初,人们便开始忙碌过年,家家户户培育青稞青苗,供于佛前双柜之上,以预祝来年粮食丰收。12月中旬,各家纷纷用酥油和面粉炸“卡赛”(果子)。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叫“竹素琪玛”的五谷斗,内装满酥油和拌的糌粑,炒青稞粒,人参果等食品,上插着青稞穗,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洛果”)。这一切都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的含意。除夕前两天,各家进行大扫除,摆上新卡垫,贴上新年画。

12月29日,人们把灶房打扫干净,并在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从吉祥徽”。傍晚,不论大小家庭都要做“帕吐”(面疙瘩),天黑时,全家依长幼次序就位坐定,开始聚吃“吐巴”。藏族称此为“古吐”,最早起源于民间驱鬼避邪的习俗,仪式颇为隆重,藏语“古”即“九”(表示二十九),“突”即“吐粑”的意思。在这个仪式过程中,必须做两种“帕吐”。其一是具有各种象征意义的面型,如太阳象征富有、威严和荣誉,经书贴象征聪慧、有学识,鼓象征不可靠、两面人等;其二,一些帕吐中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也具寓意,如石于预示心肠硬;炭预示心黑,辣椒表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东西的人,都要即席捞出和吐出,以助除夕之兴。但人们不难发现,藏族在这种朴实无华的古老仪式中,注人了道德的内容,使其成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

除夕晚上,家家户户把房屋内外打扫干净,室内铺上新“卡垫”,在正屋佛龛前叠放各式“卡赛”(油炸果子)

四、五层和各种水果、干果、酥油、砖茶、盐块等物,以表庆祝节日,大门外用石灰粉画上象征吉祥的八瑞相(万字符号)等,家庭主妇煮好“观颠”(放有红糖、碎奶渣、糌粑等的热青稞酒)待初一早上喝,藏历大年初一,全家人一早起来穿好衣服,点燃供灯祭祀神灵后,按辈序排位坐定,首先共饮新年第一杯酥油茶,接着后辈起来向长辈们敬“琪玛”和青稞酒,并献上哈达,祝吉祥如意,然后坐下,大家一起喝热青稞酒,吃麦片和酥油煮的人参果。家庭新年仪式完后,就往左邻右舍祝贺,各家男女青年手拿“竹素棋玛”,提上青稞酒壶,一进门就高喊“吉祥如意,幸福圆满,主妇富态,贵体安康,愿来年仍能福绥欢聚。”然后向全家人献“琪玛”敬青稞酒,主户同样向客人敬茶酒等款待。初一这一天,一般是家人团聚欢度新年,一般互不访问。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相互拜年。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牧区牧民通宵达旦尽情歌舞。节日期间,民间还有角力、投掷、拔河、跑马射箭等一系列娱乐活动。

2、逛林卡

藏族是一个十分热爱大自然的民族,他们根据高原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形成一种独特的民族习惯,即逛林卡。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到十五日,人们走出庭院,来到浓荫密布的林卡,塔起帐篷,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15日这天,藏族称“藏林吉桑”,即“世界焚香日”,遍祭神灵。据说因为猴年五月,莲花生降伏了藏地一切妖魔而以志纪念;另据传说,赤松德赞建桑耶寺时,由于时运不佳而屡建不成。莲花生于是创立赆仪神香诵经节,广行焚香祭祀,因此所有逆缘逐渐消失,寺院圆满建成。后来为纪念此一习俗,遂在该月上弦月圆满的吉日(15日)举行盛大焚香祭祀活动。同时这天也是逛林卡的高潮,人们身著盛装,带上酥油茶、青稞酒和各种美味食品到林卡野宴。四川阿坝藏放羌族自治州,藏历五月初四,往往以家庭、家族或寨子为单位外出游玩,大家在野外撑起帐篷,熬起砖茶,备有酸奶等各种食品,唱歌跳舞以至尽兴,当地称此俗为“郎扎格甲”。

3、雪顿节

这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 是“宴”之意,从字面解释,“雪顿节”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后来由于雪顿节活动内容逐渐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故又称其为“藏戏节”。

17世纪以前,西藏的“雪顿”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按照佛教的法规戒律,夏季有好几十天禁止僧人出门,要行长净,更安居之事直到解制,在开禁的日子,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要准备酸奶进行施舍,这就是“雪顿”的来源。17世纪中叶,开始增加演出藏戏,并形成固定的“雪顿节”,但宗教和文娱活动的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外,在拉萨主要以哲蚌寺为中心。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并为**夏宫,于是雪顿节的活动开始移至罗布林卡,市民及周围民众被允许入园观戏,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日仪式。旧时西藏,雪顿节的活动方式大致是这样的:藏历6月29日,各地藏剧团一早到布达拉宫向地方政府报到,并举行简单的仪式表演,然后到罗布林卡向**致意,晚上回哲蚌寺。6月30号,在哲蚌寺演出一天藏戏。7月1日,来自各地的剧团在罗布林卡进行联合演出。7月2日至5日,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萨4个地方的剧团轮流各演一天广场戏。节日期间,噶厦政府机关放假,全体官员集中在罗布林卡陪**看戏,中午噶厦设宴招待全体官员,席间要吃酸奶。拉萨广大市民和郊区农民也穿上盛装,带上吃喝用品,前往罗布林卡观看演出。

4、跑马射箭

跑马射箭是西藏人民普遍爱好的体育活动,流行于广大的农牧区。作为固定节日仪式的跑马射箭活动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始于后藏江孜地区。绕丹贡桑帕任江孜法王时(1408年),恢复每年藏历4月10至27日为其祖父祭祀的仪式,同时规定28日起开始进行娱乐活动。到扎西绕丹帕时(1147年),娱乐活动中增加了比箭骑射的内容,正式形成江孜的“达马节”(跑马射箭)。17世纪中叶,达玛节中的宗教内容已成为象征性活动,主要是进行大规模的跑马射箭比赛,一般进行3天。从15世纪开始,跑马射箭活动逐渐从江孜传到拉萨、羌塘、工布等地区。拉萨的跑马射箭活动始于五世**时期,时间在每年年初传昭大法会结束以后,历时4天。现在最负盛名的是藏北羌塘地区的“赛马节”,每年藏历7月底8月初举行,而羌塘最有名的是当雄草原的“当姆吉仁”,历时5至7天,形式与江孜相仿,首先举行简单的宗教仪式,然后检查验证马匹,接着便举行跑马射箭比赛。广大农牧区群众乘此佳节,广泛从事物资交流,构成赛马节的一项重要内容。

5、沐浴周

每年藏厉7月上旬,在整个西藏的广大农牧区和城乡,都有一个星期的群众性洗澡活动,这就是藏族特有的一年一度的沐浴周。在这7天中,男女老少纷纷来到河溪之中,尽情嬉戏,野宴,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据藏族民间说法,初秋之水有甘、凉、软、清、不臭,饮不损喉,喝不伤腹的8大优点,这种归纳,从西藏的自然环境与季节变化角度看,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西藏的沐浴周,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11世纪起,星象学传入西藏,西藏人民根据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进行推算,进一步完善了藏历。这时人们能借助弃山星(金星)的出没来区分春秋季节,每当7月弃山星出现时,沐浴活动揭开帷幕并逐渐进入高潮,弃山星隐没,沐浴活动结束。

6、望果节

这是藏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望”藏语意为“田地”,“果”是“转圈”,“望果”就是“转地头”。这个节日流行于山南、拉萨、日喀则等农区,没有固定的日于,一般是在农作物成熟之际举行。

望果节,迄今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最早流行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地带。最初的“望果”活动是一种祭祀神灵以析丰产的仪式,一般是以村落为单位绕本村土地转圈,前有苯教巫师领队作法以收“地气”。8世纪后期,藏传佛教宁玛派兴盛,“望果”活动设带有宁玛派色彩,必须念咒语以祈佑丰产。14世纪始,格鲁派渐居统治地位,“望果”活动便渗透了格鲁派色彩,游行队伍之前要举佛像,背经文。从那时起,“望果”活动成为藏族固定的传统节日,逐渐增加了赛马、射箭、唱藏戏等内容。现在过望果节,男女老少身着新装,抬着用青稞、麦穗搭成的“丰收塔”,敲锣打鼓,唱着歌曲绕田边地头转圈。这天,人们不仅赛马、射箭、唱戏、歌舞,而且还进行丰盛的郊宴。

7、传昭大法会与花灯节

传昭大法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首先在拉萨为纪念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妖魔而创设的祈愿法会。佛教祖师释迦牟尼在天竺合卫地方,于藏历火龙年(公元前5ll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与外道师斗法,比赛神变,最后击败了六外道师,取得了胜利。起初是集中色拉、哲蚌、甘丹等三大寺的僧众在大昭寺释迦牟尼塑像前诵经祈愿。后来祈愿法会越益隆重,每世**喇嘛示寂供云累增,祈祷日期渐长,到五世**圆寂祭典时起,传昭大法会定为从藏历正月初四起,至二十四日抛撒祈愿驱鬼食子和二十五日的迎请弥勒佛后方才结束。

传昭大法会期间,四方僧人云集拉萨,在大昭寺内诵经祈祷,讲经辩经,相法立宗,录取新的拉让巴格西学位。虔诚的信徒们纷纷前来添灯供佛,向众僧发放布施。

正月15日是释迦牟尼以神变最终战胜富兰那迦叶为首的六外道师的日子,这天三大寺的**和僧众举行盛大法会祈愿供佛,将传昭法会推向高潮。晚上,拉萨市八廓沿街搭起花架,高者达三层楼房,低者也在二层左右。上摆五颜六色的彩色酥油做成的供奉天女、二胜六尼严(指六大佛学家龙树、圣天、无著、世亲、陈那、法利与两位戒律释迦光和功德光)、八祥徽、六长寿、和气四瑞以及各种花木鸟兽等,有的宏伟高大,气势不凡,有的精巧玲珑,纤纤妩媚,有的凌空而立,似要雀跃,有的成屏连片,象立体画卷。这一切,再加上千百盏灯光照耀的闪闪烁烁,使整个花灯街显得光彩夺目。这种艺术形象,渗透了人民群众对美的追求和热爱。市民们在夜幕降临之际,纷纷涌向街头观瞻花灯供品,郊区农民一群群地在花灯供品前围起圆圈,高歌起舞,彻夜不眠。

8、萨嘎达瓦节

藏历四月称“萨嘎达瓦”,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于藏历铁猴年萨嘎达瓦月七日在蓝毗尼林国降生,木马年萨嘎达瓦月十五日在菩提伽耶附近的一棵大菩提树下,面对东方、铺草打坐。傍晚降伏魔,黎明证觉,铁龙年萨嘎达瓦月十五日在拘尸那城圆寂。释迦牟尼成佛后,在婆罗奈城的鹿野苑,最后说出:“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的佛语明示。藏俗把这个月视作造化大的月份,广大僧俗大众进行各种佛事活动。按传统,特别在萨嘎达瓦月前半个月,僧人自不必说,广大民众也有戒杀生,戒肉食,个个虔心转经朝佛的习俗。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的帕巴拉康等处,分别献上千供,对主尊一律涂金,供佛灯。到15日早晨,朝圣人群首先在大小昭寺向释迦双尊和三位大慈大悲菩萨分别献上哈达,添灯供佛,礼供完毕,沿习惯的转经路开始转经,途经药王山、罗布林卡、德吉林卡、布达拉宫,中午到达龙王潭。转经群众一边转经,一边在转经路旁的山头玛尼堆上焚香祭神,并按惯例沿路行善接济乞丐。带着茶酒和食物的转经人群,中午在龙王潭乘牛皮船游湖、宴乐,并有囊玛行会参加弹唱、跳舞,增添欢乐气氛。游湖结束后,人们又继续踏上未完的转经路程。

9、竹巴次西

藏历6月4日,是佛祖释迦牟尼在婆罗奈城首先向他的5位弟子陈如、马胜、婆沙波、大名、跋提梨迦宜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他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向弟子们阐述人生的苦恼、无常、生死轮回的无穷无尽,分析人生之所以苦恼的原因,证实涅槃寂静境界的奥妙,并指出解脱轮回,永高苦海、通往涅槃彼岸的修行之路。这就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初轮法所讲授四谛之理。(道谛、集谛、法谛、灭谛)藏俗人们多于这天前往附近山寺巡礼朝供,所以又称为“

六、四转山节”。过去在这一天,上、下密院的全体僧人向大、小昭寺、布达拉宫帕拉康等的佛尊献千供、百供等,拜佛的人广行奉一盏神灯和一条哈达以上的祭品。拉萨群众有往附近的帕篷卡、曲桑,普布党、色拉乌孜、吉仓夏怒(东西岩洞,、米乌琼寺、日甲桑丹林等各山间朝圣的习俗。年轻姑娘戴着树枝叶的巴珠头饰,一边唱着歌曲、藏戏等,一边慢慢转悠。转山结束,有家中人带着茶、酒前来迎接,大家在雄卡、扎其林卡等地搭起帐篷或围幔,尽情游玩。

四川康定地区在每年藏历4月8日进行转山会,传说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日,有九龙吐水为佛祖沐浴。所以康定藏族在这天从四面八方云集跑马山,转山求佛,以祈丰产。

10、拉波堆庆

藏历9月22日称为“降神节”。这是昔日释迦牟尼7岁时为报答母恩,来到天堂向母亲讲经说法,安夏修持后又返回天竺迦尸城的节日。过去于此日,拉萨上、下密院集会向大、小昭寺和布达拉宫圣主鲁吉夏日等佛尊会供,向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供奉布施,祈愿还净。百姓也根据各自财力,进行供奉,接济乞丐,同时虔试地朝佛念经、行善,希望佛保佑一切顺利吉祥。

11、白来日惹

每年藏历10月,对拉萨大昭寺的护法主尊文武吉祥天母,由莫如寺全体僧众举行隆重的例行年祭,以及会供曼茶罗的定时大祭,称之为“吉祥天母节。”

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藏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生动传说:大昭寺的守护神母玛索杰姆有三个女儿,小女儿白拉协姆一天到晚只知道玩,母亲让她帮捉虱子她都不肯,母亲咒她满身长虱子,后来白拉协姆神像上满是小白鼠,二女儿东赞杰姆爱顶嘴,母亲咒她沿街讨饭,后来东赞杰姆的像被画在八廓街东南隅的石头上,靠人们供养为生。大女儿自拉扎姆放纵自己,母亲咒她一生不得一个丈夫,即使有也只能一年见一面。母亲的咒愿实现了,白拉扎姆的情人住在拉萨河南岸的赤仆宗赞,每年只能10月15日相会一次。

“吉祥天母节”活动从10月14日就开始了,这天清晨,将大昭寺的吉祥威猛天母(白拉扎姆)面具的模拟像迎请到大昭寺顶圆廊下,于黎明时分沐浴。男女老少蜂捅前来祭祀供奉,莫如寺僧众举行隆重的祭神仪规和会供。当天晚上,迎请天母像至觉吾(释迦牟尼)佛殿,与党吾佛对面跌坐。15日旭日初升,僧人们用头顶着天母像来到八廓街。这时许多善男信女纷纷向天母敬献哈达。来到八廓东北的甘丹大经杆处,由拉萨土地神恰赤从噶玛夏前来向天母敬献哈达、顶戴敬礼。此后逐次至八廓东南街与天母妹妹东赞杰姆相会,并将天母像面朝拉萨河南岸的赤仆地,同时赤仆地也有僧人将宗赞的塑像面朝北,表示两相会面之意。最后返回大昭寺,迎坐在原来的宝座上。这天许多人隆重焚香、施食。

后来,这个日子在民间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仙女节”。尤其妇女们在这一天刻意梳妆打扮,外出游玩,当然到白拉扎姆像前焚香祈祷,为自己将来许个好愿是不可少的。

12、甘丹安曲

又名“燃灯节”。藏历10月25日,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圆寂日,藏俗多于是日在寺院和俗家屋顶点燃酥油灯,祭奠宗喀巴圣者。

夜幕刚刚降临,八廓街大小巷道都飘摇闪烁着酥油灯海。川流不息的转经队伍,出没于桑烟弥漫、香火缭绕的街头巷尾。沿街楼顶上播曳的酥油灯火苗在微风中舞动;似乎整个世界都挂满了酥油灯。大昭寺前信徒们将桑枝一把把投入香炉,以求好运。

甘丹安曲的头一天是协曲,色拉寺主持强钦曲结·释迦益西第二次朝见大明皇帝后,返藏途中不幸圆寂。内地人为悼念这位宗喀巴的弟子,就用牛羊脂油点灯。这天色拉寺举行隆重的祭祀法会,拉萨市民也在这天晚上点燃酥油灯,但规模比甘丹安曲要小些。

13、朝拜色拉金刚

藏历12月27日,是朝拜色拉寺切扎仓大德金刚童子橛的节日,普通称为“色拉普杰”。色拉寺切扎仓,历代学者云集。其主尊马头明王与大德金刚童子撅,传说是古代大规范师埋藏在叶巴色瓦隆的山岩之中的,后被成就者达恰如巴掘出。有一次著名的萨迦班钦,到吉隆,见达恰口齿不清、咒语念诵的不准确,但见他将板子如插入湿泥一样轻松地敲进岩石中,便知他已成道,便说:“因需与外道徒辩论,你要陪同我去。”于是两人一同前往。萨迦班软与外道徒超切、嘎沃二人辩论了13天,最终萨班获胜。但外道徒又说要比赛证果迹象,于是飞上天空。这时萨班大喊达恰出马,达恰于是将撅于钉入岩石,外道徒如同飞鸟中石一般掉地,一命呜呼。这个传说后来逐渐传播,大德金刚童子撅头的威名也日渐显赫。以此极头被作为具有极大加持力,供奉在色拉寺马头明王殿,有每年定日朝拜,拉萨众多市民百姓和附近农民纷纷前来朝拜的习俗。

火葬,是将尸体装殓后,用火焚化,保存骨灰。此葬法先行于少数民族。《后汉书》载:“羌人死则烧其尸”。《南史·林邑传》记:“死者焚之中野,谓之火葬”。《隋书》中的《赤土传》、《石国传》都有纵火焚尸习俗的记载。佛教传入我国以后,佛教徙实行火葬,对汉族产生了影响,汉族在宋代已有了火葬习俗,《宋史·礼志》中曾有记载。江南一些地方建有“化人亭”,专门用来进行火葬。元代,火葬更为盛行。据《马可波罗游记》载,京、冀、晋、江、浙、巴蜀等均有“人死焚其尸”之俗。由于火葬与儒家礼教不合,因此元、明、清三朝都有禁止汉族火葬的法令。火禁在汉族中较为少见,只是在少数民族中沿袭。直到现在,虽然政府倡导火葬,但民间仍不习惯,总以为土葬安生。城市的安葬习俗已彻底得到了改变,大多实行火葬。这里既有政府法令的效用,环境的限制,也有人们信仰习俗转变的因素。农村,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方,要完全实行火葬还要有一个过程。1956年4月27日,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会议,会议休息时,秘书递给毛泽东主席一个折子,折子的内容是倡导实行火葬的。倡议书曰:“实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不需用棺木,可以节约装殓和埋葬的费用……”倡议书提出国家机关人员如赞成火葬可在后面签名。毛泽东看完折子后,连声称好,并第一个签了名。时参加会议的有15人签了名。1958年2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的黄敬去世后,按本人意愿实行火花。他是第一个实行火化的高级干部。1960年6年1日,国家领导人林伯渠(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一个接受火葬。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级干部带头实行火葬,使火葬在全城市得以实施。

水葬,在我国不普遍,康藏地区有此葬法。人死后,由喇嘛诵经,然后投入江河中,也有的盛于木匣中,到江河急流处打碎木匣,沉尸于江河中。沿海地区有将棺木置于海滩,利用潮涨冲入大海而水葬的。水葬也用于处理特殊死亡,如四川大渡河沿岸的汉族,过去对得传染病而死的人实行水葬。云南傣族对暴死、难产死、凶死者实行水葬。由于水葬污染水域,各朝各代都力求革除。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变化。1988年4月26日,广东率先举行海葬仪式,一艘大船载着420盒先人骨灰,在导航轮引导,海军军舰的护送下驶向珠江口外海域,在哀乐声中家属们把骨灰撒向大海。整个仪式严肃穆。新式海葬由于经济、卫生、方便、具有纪意义,在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逐渐得到了推广。

天葬,又称露天葬、鸟葬、风葬。少数民族中这种葬法最多。《隋书·契丹传》载:“父母死,以其尸置于小树之上,经三年后,乃取其骨而焚之”。《唐书·肃慎传》有“秋冬死者,或以其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的记载。藏族多实行天葬,人死后,请喇嘛念经,择定送葬日期。送葬时,用牛驮尸到天葬场后,先把尸体放在葬台上,然后在葬台附近烧松柏香堆,浓烟升起,通知神鹰到来,神鹰习惯见烟飞来寻食。此时,操持天葬者将尸体从背面剖开。如果死者是僧徙,下刀时,先在背肉上划个有宗教意义的花纹。接着剖腹、取出内脏、切肉、剥去头皮、割掉头颅,把肉切成小块,堆放一旁,再捣碎骨头,拦以糌粑,捏成一团。然后先把骨团喂鹫鹰,再喂其肉。如果骨头没喂家,得再一块不剩地拣起,烧成灰,撒向四方。总之,要一点不剩地把死人处理掉,这样,死者就“升天”去了。天葬场周围山上的鹫鹰,除了吃尸体以外,不伤害任何幼小动物,被称之为“神鸟”,受到藏族人的保护,猎人绝对不能捕杀。藏族人把尸骨喂神鸟,神鸟吃完后飞到高山之巅屙屡,这样死者便可投胎到高贵人家。

树葬,也称风葬。东北鄂温克人实行树葬,人死后,将尸体包裹后挂于树上或放在支起的木架上,任凭风吹日晒,待皮肉烂掉后拾骨埋葬。

崖葬,也称岩葬,流行于西南少数民族中。此葬法是将棺木安放在通风的岩洞里,有的安放在洞中的木架上,洞口用草木遮掩。悬棺葬是利用天然崖洞或绝壁上的平台,有的在峭壁上凿孔打桩,将棺木放在上面。福建、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中曾流行县棺葬。当地俗称“挂岩子”。悬棺葬是中国古代南方一些民族的葬俗,其中以福建悬棺葬的年代最为久远,大约在夏代之前,距今已有3000多年。由于年代久远遗留下来的悬棺已不多见,只在武夷山的千仞绝壁上还能看到一处虹桥板。悬棺遗迹最多的是四川珙县麻糖坝。这种丧葬礼制的产生和形成,是与当地人民的灵魂信仰、祖先崇拜分不开的。采用悬棺安葬死者,是为了保护好死者,使他不受侵犯。把死者悬葬在临江河的绝壁上,可以使死者继续用他的智慧和权威,保护和监视他的子孙和臣民。

复合葬,是采用多种形式的葬仪。《北史·高东传》记有将死者下半身埋于地下,而上半身不掩,是风葬与土葬的结合。《北史·林邑传》记载了先火葬后水葬的葬仪。有些民族和地区采用火葬,大多也是先火葬后土葬,如土族、藏族等多用此复合葬法。

此外,还有亲人分食尸体的腹葬,不给死者穿衣的裸葬,以及药物存尸等。药物存尸应该说不属于葬法,而是处理尸体的古法。埃及的木乃伊即是,我国西藏高僧多用此法,即用特制香料涂身,存于瓮中,俗称肉身喇嘛。

下载中华民族民俗——藏族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民族民俗——藏族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教案 藏族踢踏舞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教案 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并掌握其舞蹈风格的主要分类。2、能初步掌握藏族踢踏舞的风格特点。 3、 能初步学会藏族踢......

    中华民族民俗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教学难点: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课......

    第三章中华民族民俗

    第三章中华民族民俗一、判断题(正确答案“A”标注,错误答案用“B”标注) 1.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2.大襟右衽是汉族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 3.那达......

    第四章——中华民族民俗(DOC)

    第四章——中国名族民俗 注:国家非物遗— 识记——从分布、文化、宗教、节庆、饮食、民居、服饰、习俗、禁忌等方面,重点为教材中汉族和其他十四民族的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习......

    中华民族民俗五篇

    中华民族民俗 应持尊重其“保护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态度,入乡问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 名称:汉族。其他55个民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

    中华民族民俗试题

    《中华民族民俗》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考试试卷 专业: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汉族最初形成的核心的是( )......

    中华民族民俗总结

    中华民族民俗要点 1、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A、满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尤以辽宁最多; B、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 C、维吾尔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

    藏族教案

    藏族 一、导入。 你知道吗?布达拉宫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它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藏族人献哈达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藏民常说的“扎西德勒”是“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