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民族民俗试题(含答案)
中华民族民俗试题(含答案)
一、填空题
1.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________、共同________、共同________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________的稳定的共同体。2. 民俗一般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特性。
3.中华民族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________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五大语系。
4. 中华民族的文字大体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
17.藏族人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佛教设施,都必须下马,除苯教徒外都________方向绕行,转经筒、转寺院也应按此方向进行。
18.黎族儿女成年后住在村寨外的“一________”里,俗称“________”。
19.黎族植棉、棉纺织历史悠久,元朝时松江府名叫________的人曾学习植棉、纺织于海南黎族地区。
20.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________的民族;全民信仰________一教。回族实行________葬、________葬、________葬。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A.回族
B.蒙古族
C.壮族
D.满族
2.在(),周边的各族开始以“汉人”称呼中原人。A.炎帝和黄帝时期
B.春秋和战国时期
C.汉代
D.唐朝
3.俗称的“口袋房,曼子炕”是被用来形容()的住房特征。A.朝鲜族
B.满族
C.回族
D.纳西族
4.“旗袍”是()的传统服饰。A.满族
B.蒙古族
C.藏族
D.回族
5.“那达慕”大会是()的主要节日。A.满族
B.藏族
C.蒙古族
D.壮族 6.“萨其玛”是()的传统点心。A.苗族
B.维吾尔族
C.满族
C.藏族
7.喜欢冷面、打糕、松饼并喜欢以汤、酱、泡菜为副食的民族是()。A.赫哲族
B.朝鲜族
C.白族
D.满族
8.()铸造、使用铜鼓历史悠久,其居住地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A.苗族
B.瑶族
C.土家族
D.壮族 9.“歌圩节”是()的民间传统歌节。A.黎族
B.侗族
C.壮族
D.苗族
10.土家族比较流行的古老舞蹈是()。A.顶碗舞
B.长鼓舞
C.摆手舞
D.芦笙舞
11.西兰卡普是()具有代表的民问织品。A.壮族
B.苗族
C.侗族
D.土家族
12.赶年是()的传统节日。A.苗族
B.瑶族
C.土家族
D.侗族
13_芦笙节因节日中所跳的芦笙舞而得名,它是()的主要节日。A.壮族
B.苗族
C.侗族
C.布依族
14.黎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A.云南省
B.贵州省
C.海南省 D.四川省
15.在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中,船形屋是()的特色民居。A.土家族
B.黎族
C.壮族
D.朝鲜族
16.火把节是()的传统节日。A.藏族
B.壮族
C.傣族
D.彝族
17.在彝族家里做客,要坐在火塘的()。A.下方或右方
B.下方或左方 C.上方或右方
D.上方或左方
18.俗称的“一正两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形容()的民居布局的。A.土家族
B.傣族
C.满族
D.白族
19.流行于云南大理地区,每年三月十五日起举行的白族传统节日为()。A.芦笙节
B.歌圩节
C.火把节
D.三月街
20.东巴教为()所信仰。A.蒙古族
B.纳西族
C.白族
D.满族
21.三朵节是-()举行祭拜三朵的传统节日。A.白族
B.苗族
C.纳西族
D.彝族
22.傣族竹楼是属于()结构的建筑形式。A.抬梁式
B.穿斗式
C.干栏式
D.井干式
23.俗称的“披星戴月”是()妇女的传统服饰。A.白族
B.纳西族 C.苗族
D.蒙古族
24.回甲节(诞生六十周年纪念日)、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是()特有的家庭节日。A.白族
B.纳西族
C.朝鲜族
D.蒙古族
25.爱吃油香和馓子,拥有清汤羊肉、牛羊肉夹馍、羊杂碎汤等民族风味小吃的是()。A.藏族
B.蒙古族
C.回族
D.维吾尔族
26.()外出时,男女身披称为“察尔瓦”的披风。A.苗族
B.壮族
C.土家族
D.彝族 27.“抓饭”是()的特色饮食。A.朝鲜族
B.苗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28.()的女装将银饰钉在衣服上,称为“银衣”,头上戴有形如牛角的银饰。A.土家族
B.藏族
C.苗族
D.彝族
29.毕摩是()的祭司。A.苗族
B.藏族
C.蒙古族
D.彝族
30.()以蛙为守护神,不食蛙肉。A.壮族
B.苗族
C.傣族
D.黎族
三、多项选择题
1.除汉族外,()同样把春节当作隆重的传统节日。A.藏族
B.壮族
C.傣族
D.朝鲜族 2.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A.维吾尔族 B.回族
C.哈萨克族 D.蒙古族
3.我国有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宗教信仰有关,下列后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有()。A.雪顿节
B.歌圩节
C.开斋节
D.古尔邦节
4.属于回族的禁忌是()。A.严禁食猪肉
B.不食用自死的动物
C.禁食没有鳞的鱼类
D.禁食非经阿訇念经宰杀的牛羊等牲畜 5.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有()。A.藏族
B.蒙古族
C.哈萨克族
D.彝族
6.()的传统建筑属于干栏式建筑。A.黎族船形屋中的高架型
B.四合院 C.傣族竹楼
D.彝族“土掌房”
7.()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A.汉语
B.藏语
C.壮语
D.蒙古语
8.藏族的主要节日有()。A.雪顿节 B.歌圩节 C.“那达慕”大会 D.望果节
9.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都过火把节。A.彝族
B.白族
C.傈僳族
D.朝鲜族
10.崇尚白色的民族有()。A.藏族
B.白族 C.朝鲜族
D.傣族
11.下列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中,()与宗教信仰有关。A.开斋节
B.古尔邦节
C.泼水节
D.清明节
12.泼水节是()的传统节日。A.傣族
B.苗族
C.德昂族
D.阿昌族
13.()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A.蒙古语
B.维吾尔语
C.壮语
D.苗语
14.下列关于满族的说法正确的是()。A.不吃狗肉
B.以西为上 C.“萨其玛”为满族点心 D.不吃鱼肉
15.属于傣族的禁忌有()。A.进佛寺要脱鞋袜
B.忌从家中火塘上面跨过 C.忌摸小和尚的头顶 D.忌砍“神树”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雪顿节汉语为吃酸奶子的节日
B.清明节又称寒食节
C.芦笙节由芦笙舞而得名
D.傣族的泼水节又称“浴佛节”
17.下列关于各民族服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A.传统白族未婚妇女垂辫或盘辫于顶 B.蒙古族人爱戴四棱绣花帽 C.藏语称藏袍为“朱巴”
D.旗袍为满族服饰 18.()禁食狗肉。A.满族
B.黎族
C.傣族
D.土家族
19.喜食酸味的民族是()。A.满族 B.黎族
C.傣族
D.土家族
四、简述题
1.简述中华民族的分布状况。
2.朝鲜族的敬老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傣族泼水节的主要活动。
4.汉族主要有哪些传统节日?分别简述它们的起源、节期和主要活动。5.回族的饮食禁忌主要有哪些?
五.综合题
1.举例说明不同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不同。2.举例说明少数民族不同的特色饮食。
3.游客在傣族村寨参观游览时,应注意的禁忌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素质2.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3.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4.非拼音文字,拼音文字5.二十三,正月,十五6.清明,聪明(踏青)
7.赛马,摔跤,射箭8.奶食,肉食9.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10.十二木卡姆,顶碗舞,大鼓舞,赛乃姆 11.壮锦 12.《格萨尔王传》
13.火葬,天葬(鸟葬),水葬,土葬14.吃酸奶子,七月初一15.乳,肉,糌粑,酥油茶16.南传上座部佛教17.顺时针方向18.寮房,放寮19.黄道婆20.最广、伊斯兰、速、薄、土
二、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4.A 5.C 6.C 7.B 8.D 9.C10.C 1 1.D 12.C 13.B 14.C 15.B 16.D 17.C18.D 19.D 20.B 21.C 22.C 23.B 24.C 25.C26.D 27.C 28.C 29.D 30.A
三、多项选择题
1.BD 2.AB 3.CD 4.ABCD 5.AB 6.AC 7.ABC8.AD 9.ABC 10.BC 11.ABC 12.ACD 13.AB 14.ABC15.ABCD 16.ACD 17.AB 18.AD 19.BCD 四、五 略
第二篇:中华民族民俗试题
《中华民族民俗》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考试试卷
专业: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汉族最初形成的核心的是()
A、炎黄部落联盟 B、炎帝部落 C、黄帝部落 D、各民族的融合
2、下列那种乐器属于黎族的民族乐器()
A、伽倻琴 B、冬不拉 C、鼻箫 D、手风琴
3、岁时节日习俗中有“赶年”习俗的是()
A、苗族 B、藏族 C、侗族 D、土家族
4、下列民族在分布上不属于跨国民族的是()
A、傣族 B、朝鲜族 C、门巴族 D、回族
5、在礼仪中,讲究以“三道茶”待客的民族是()
A、白族 B、蒙古族 C、布依族 D、水族
6、关门节、开门节是信仰()宗教的民族的节日
A、藏传佛教 B、萨满教 C、小乘佛教 D、伊斯兰教
7、在民居特点中下列描述哪个符合满族的特点()
A、屋内三面为炕,称“万字炕”,其中南为大,北为小,西为贵 B、门窗不分,多为推拉式门窗,平地炕
C、土木结构的碉堡式房屋 D、容易拆迁的“仙人柱”民居
8、下列民族服饰描述中,哪一个是土族的服饰特点()A、紧身及腰的窄袖短衣,长及脚背的筒裙,偏左侧挽髻。B、男子戴号帽,喜欢穿坎肩。女子长裙,戴盖头。
C、氆氇做的长袍,长过身长,穿时提起束上腰带。喜欢戴珍珠玉石贝壳等饰物。D、色彩鲜艳夺目,斜襟绣花长衫,两袖由分别代表不同含义的七色布圈做成,称为
彩袖。
9、下列婚俗的描述中,哪一个符合达斡尔族的婚俗()A、“赶摆黄焖鸡”的恋爱方式和“吃小酒”的订婚方式 B、“吃山酒”和“爬花房”的恋爱方式
C、彩礼讲究送一次大礼,即牛羊马等和一次小礼,即衣服被褥等。两人要喝拉里粥 D、新娘举行“戴头面”仪式,向新郎赠送羊小腿仪式和新郎向新娘射无镞箭仪式
10、下列选项中哪项体育活动不是朝鲜族的民族体育活动()
A、跳板 B、荡秋千 C、足球和摔跤 D、类似曲棍球的“波依阔”运动
11、汉族的民居样式多是()
A、上栋下宇式 B、长屋式 C、杆栏式 D、穹庐式
12、下列民俗叙述不属于纳西族的民俗特点的是()A、源于古羌人,从西北地区迁移到现在的云南地区 B、头饰为红布包裹的竹筒,服饰特点可以概括为“凤凰装”
C、民居形式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坊房”等,封火板正中有“悬鱼”装饰
D、信仰东巴教,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13、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婚俗和丧葬习俗中,多为()
A、抢婚和土葬 B、哭嫁和火葬 C、多请阿訇主持婚礼和土葬 D、讲究厚重彩礼和风葬
14、在饮食习俗中讲究“先白后红”,白食即乳制品,红食即肉制品的民族是()A、裕固族 B、蒙古族 C、门巴族 D、珞巴族
15、下列属于祭祀节日的是()
A、白族的绕山灵 B、壮族的歌圩节 C、苗族的吃新节 D、瑶族的盘王节
二、填空题(每个空一分,共10分)
1、海南省黎族服饰多为短上衣和长短不一的筒裙,主要分为侾、____、润、____、赛五大支系;特色民居样式为________和金子型屋。________是黎族特色的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由此生产出来的山栏米非常珍贵。
2、怒族生活在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由于河流湍急,交通不便,______成为怒族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
3、新疆的维吾尔族素有歌舞民族之称,_________是其喜欢的舞蹈形式。
4、开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是我国回、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
5、我国民俗的发展阶段分为史前民俗、______民俗、近现代民俗。其中近现代民俗阶段的特点是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民族:
2、歌圩节:
3、穿裙礼
四、简答(每小题5分,共25分)
1、汉族简史。
2、民俗的范围。
3、我国人口结构及少数民族的含义。
4、民居的类型分为哪几种?各类型分别举一代表性民居说明。
5、影响民俗的因素有哪些,分别举例说明。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假如你去蒙古包做客,应该注意哪些礼节?
2、假如现在在飞机场的候机厅,有几位乘客准备去云南旅游,但是因为某些原因飞机暂时不能起飞,这几位乘客需要你负责照顾。你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与他们沟通,来让他们快乐地度过候机时间。
第三篇:《中华民族民俗》试题卷[最终版]
《中华民族民俗》期末考试题
一、填空题(共40分,每空1分)
1、成年礼仪又叫做“______”,或“冠礼”,是为成人青少年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______而举行的仪式,瑶族男孩子的成人礼叫______。
2、___________多见于见面致意和问候、祝贺、感谢以及辞别时的礼俗;交际礼俗有________、教育、_______和调节作用。
3、满族人将祖宗板置于________,表示对祖先虔诚的敬仰;鄂温克族以_____为图腾。
4、农业生产民俗的核心是_________民俗。_________和________是人类最早开辟的基本交通设施。
5、鄂伦春族的仙人柱属于_____式民居,傣族的竹楼属于________式民居,中秋节属于_____类节日,纳西族的骡马会则属于_____类节日。
6、服饰是民俗文化的外在表现,是最______、最_______的民俗现象之一。
7、饮料的主要种类有水、______、酒、______,______蒙古族的主要饮料。
8、“漓江夜捕”属于现代_______生产民俗旅游,“栈道游”、“胡同游”属于______生产民俗旅游。
9、海外华人尽管身居海外多年,每到春节仍然会聚到一起,用最热闹、最开心的方式来庆贺,这反映了民俗_______性。
10、“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正是民俗_____性特征的最好写照,“移风易俗”最有用的特征是民俗的____性特征。
11、中华民族最早的祖先为________和___________。
12、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是____族的___________。
13、古典民间音乐________是维吾尔族的大型音乐套曲,带有_____音乐的韵味,被誉为__________,世所罕见。
14、_________是南部侗族现存最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侗族______社会风俗的遗留。
15、________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区,_______是彝族居住的主要特点。
16、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被誉为__________。
17、中国四大名锦是________、南京的云锦、_________和苏州的宋锦。
18、______族被称为“登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的民族。
二、判断题:(共20分,每题2分)
1、()侗族人民铸造使用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铜鼓之乡”的称誉。
2、()藏族大部分人信仰的藏传佛教属大乘佛教,而傣族所崇奉的佛教则为小乘佛教。
3、()血肠是藏族聚居区最常见的典型饮食之一。
4、()红、黄、蓝、白、黑“宁夏五宝”,是指:红指红枣,黄指甘草,蓝指贺兰石,白指滩羊皮,黑指煤炭。
5、()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习惯性行为模式,被称之为“风”,由于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
惯性行为模式,被称为“俗”。
6、()诞生礼俗是人生的开端礼,包括婴儿出生前的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和婴儿出生后的庆贺生日,其中以求子仪式为中心。
7、()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以湖笔、端砚、徽墨、宣纸最为有名。
8、()京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9、()民俗的“新、奇、乐、美”是构成民俗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基础。
10、()中国的民族都源于中华大地,并在此形成发展,共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三、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
1、靺鞨族中的一支黑水靺鞨后发展成为满族和______ A.畲族 B.维吾尔族 C.女真族 D.回族
2、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_ A.藏族 B.蒙古族 C.基诺族 D.壮族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民俗旅游类型的是________ A.考察型 B.体验型 C.会议型 D.观光消遣型
4、下列选项中属于山林业民俗的行业有_____ A.采茶 B.养羊 C.牧马 D.养鸡
5、汉族的抓周属于_______礼仪
A.成人礼 B.婚嫁礼俗 C.诞生礼俗 D.丧葬礼俗
6、______萨满教的“跳大神”,总是由巫师——“萨满”来主持。A.蒙古族 B.藏族 C.彝族 D.瑶族、夏商周时期,随着夏族的形成和发展,周边的民族被统称为“四夷”,即(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B.西狄、北蛮、东迪、北戎
C.东戎、北夷、南迪、西蛮 D.西狄、东蛮、南戎、北夷
8、“吉尼提”是_____族的特色食品。
A.朝鲜族 B.哈萨克族 C.鄂伦春族 D.壮族
9、________是白族民居的主要形式。
A.四合五天井 B.走马转角楼 C.三房一照壁 D.四合院
10、黎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独特方式称为________ A.姑娘追 B.游方 C.夜游 D.阿注
四、名词解释(共5分,每小题2.5分)
1、人生仪礼——
2、民俗旅游——
五、简答题:(共15分,每小题5分)
1、影响民俗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朝鲜族的敬***俗体现在哪些方面?
3、民居的类型分为哪几种?各类型分别举一代表性民居说明。)7 A.答案:
一、填空题
1、成丁礼 资格 度戒
2、握手礼 尊重 教育 约束
3、正屋西墙 熊
4、种植业 水路 陆路
5、穹庐 干栏 祭祀 商贸
6、活跃 具时代特征
7、茶 奶 奶
8、渔业 交通
9、民族
10、地域 变异
11、炎帝和黄帝
12、满 曹雪芹
13、《十二木卡姆》 古龟兹 东方音乐的瑰宝
14、萨玛节(祭萨)母系氏族
15、大小凉山 大分散、小聚居
16、歌舞繁荣的社会
17、广西的壮锦 四川的蜀锦
18、瑶族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选择题
1、C.女真族
2、D.壮族
3、C.会议型
4、A.采茶
5、C.诞生礼俗
6、A.蒙古族
7、A.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8、B.哈萨克族
9、C.三房一照壁
10、C.夜游
四、名词解释
1、人生仪礼是指标志人生不同阶段、反映人的社会属性的礼仪。
2、民俗旅游是指以体验异域风俗为主要动机的旅游。
五、简答题
1、地域、经济、政治、宗教(例略)
2、晚辈对长辈必须用敬语;吃饭时长辈动筷后,其余人才能就餐;父母诞辰60周年这一天,子女要为老人举办花甲宴。
3、窑洞式——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干栏式——傣族吊脚楼(竹楼)
穹庐式——帐篷
长屋式——客家人的围楼
上栋下宇式——四合院
第四篇:中华民族民俗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教学重点: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教学难点: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课时:8个课时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一、民俗的特征
(一)集体性
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二)民族性
民俗总是在特定的民族中产生、发展,并以一定的民族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因而民族的区别是民俗的重要属性之一。所谓民族性,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表现形式,又指不同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民俗事象在世代传承。
(三)阶层性
民俗的阶层性,指民俗事象中所显示的阶层差异。民俗的阶层性差异,表现在不同的阶层在实行同一民俗行为时,因为经济支付能力和地位权势所造成的物质支配能力,而不是指同一民俗在一个民族内部的不同阶层中在信仰上有实质不同。
(四)民俗的普同性
普同性,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所形成的相似、相近、相同的文化创造在民俗中的反映,是民俗中具备的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属性。
(五)历史性
民俗在发展的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所显示出的特征叫历史性。社会是发展的,所以作为生活文化的民俗也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导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民俗,使民俗表现出历史性的特征。
(六)地方性
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叫地域性特征。民俗的地方性的形成,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发展及社会风尚传统的独特性有关。
(七)传承性和扩布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同时也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民俗的扩布性,就是民俗在空间前后左右流动传播。
(八)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的稳定性,指民俗在流传中相对不变的特征。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在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与稳定性密切联系、相对应的特征,是指在民俗的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九)民俗的类型性
民俗的类型性,或称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
(十)规范性与服务性
民俗的规范性,指民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作用。
民众的服务性,指民俗在人们日常生活有满足人们需求的特征。
二、民俗的功能
1、教化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2、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具有无形性、范围广泛、深层控制的特点。
3、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保持着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4、调节功能
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5、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作用。民俗的审美功能与调节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中的许多事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本身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间审美的意义。
第三节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在中国民俗学学派中,只有乌丙安先生的书中最先讲到了民俗的构成和养成,而据钟敬文的理论所演化的各种书都是很守旧而传统的东西,或者说创新度不大。
一、民俗的构成
民俗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构成因素,而这些要素本身可能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只有被赋予民俗意义后,才能成为传递着特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等多种信息的民俗象征符号。
1、民俗质
民俗质,是构成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质材,也就是构成民俗的原材料。只有那些为人们所熟悉的、与民众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事物或者想象中的幻想物才具备民俗质的条件。
2、民俗素
民俗素,是由若干民俗质构成的一个个民俗单位,它们是构成民俗的基本要素。任何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民俗素,都有一组表现或鲜明或隐晦含义的事物,这些事物的展示形成一个民俗表现形式,传达着或象征着一个民俗意义。
3、民俗链
所谓民俗链,是指若干民俗素联结并排列起来,构成一连串的密切相关的民俗组合关系。民俗链的构成有鲜明的秩序,首先是确立某种民俗的类别及其意义和目的,然后是选取内容与形式都有一致性的民俗素进行排列组合。其次,民俗链构成的民俗秩序是有一定规则和序列的,其中的民俗素总是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轴线上活动。历时性就是民俗素按时间顺序在民俗活动中出现,而共时性则是在每个时间段中把那些形成“共鸣”的同类民俗素组合成一组组关系。
4、民俗系列
所谓民俗系列,是指将同类民俗的所有民俗链,依照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归纳在一起,就形成了同一民俗的系列,并与其他民俗的系列相区别。
5、民俗系统
所谓民俗系统,是把民俗系列根据同类题材和内容的密切相关性再加以概括和归纳,形成更大的系统。民俗系统的划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如根据民俗符号代码的构成,可分为言语系统和非言语系统;根据人们对民俗信息的感知和接受,可分为听觉系统、视觉系统、嗅觉系统、触觉系统、味觉系统等。
二、民俗的养成
1、关于俗民与群体的概念
民俗学研究中把生活在民俗社会中的成员称为“俗民”,以取代人民、民众、劳动人民、民族等非民俗学意义的名词。所谓俗民,是指一个文化的代表性来界定的文化群体,它既可以是群体社会,也可以是俗民中的个体,确定其俗民属性主要是看他的文化代表特色。
民俗学意义上的群体,是指两个人以上、不论以什么样的关系和方式组成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分享的民俗文化传统的民众团体,或叫做俗民群体。从约定俗成法则的角度看,群体结构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可以是自发的、松散的、无组织的甚至是短暂的、互不相识的人群聚合体,只要他们尊重民俗,对民俗文化的养成、负载、传承有所作为。
2、关于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
民俗的形成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约定,就是大家取得共识,这是民俗形成与养成民俗的关键。
习俗惯制是人类群体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习俗制度惯例。习俗制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很多场合在民间有制度和法律的作用。
习俗规则就是习惯的重复出现,是习惯的规范。
3、民俗的养成
民俗的养成,就是一个自然的人接受民俗文化产不断民俗化的过程。
三、民俗的传承
所谓民俗的传承,就是人在民俗的养成过程中,对民俗的接受和传授过程。
第四节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
民俗文化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而“民俗文化资源”,则是指其中可以被旅游业加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内容。这一概念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民俗是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第二,虽说普通民众的传统民俗生活一般地具有文化旅游资源的品质,但只有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民俗,才可能成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才具有现实的文化旅游价值。第三,并非所有民俗都是文化旅游资源。
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包括以下一些: 1.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是指在民间生活中人们表现出的信仰现象,与狭隘的直接功利性、神秘性、保守性、多样性等相联系。
民俗信仰包括迷信信仰与俗信信仰两个方面。迷信信仰是由原始的万物有灵论形成的一种现在看来是消极而落后的信仰,包括诅咒他人、乞求祈福、念咒诵符、算命打卦、测字相面、看袓坟风水、通灵术等等。
俗信信仰,是约定俗成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模式,没有迷信那样执着和欺骗性,更没有专门的司事者。其外延包括民间气象谚语如祸殃征兆、年节书写对联、放鞭炮、盖房子讲究风水、日常生活中所谓不吉利征兆、讲究幸运号码与吉祥数字等等。
迷信与俗信都源于原始信仰,但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迷信内容逐渐消失,只留下信仰的外壳,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民俗信仰的形式。
2、民俗技巧
民俗技巧,是指民间形成的各种与生活有关的生产技术或技巧。由于人们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因此在具体条件下所采取的生存手段即生产和生活技术,也会因其独特性和历史传统内涵而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3、民俗艺术
民俗艺术,是指民间形成的非实用的、可供人们当做文化欣赏的各种技艺。主要包括像说唱一类的口头文艺、舞蹈、民间音乐和戏剧,以及像绘画、雕塑和雕刻等多种造型艺术形式。
4、民俗竞技
民俗竞技主要是民俗体育,是指民间性的各类竞技性活动,既包括有竞技性的民间运动项目,也包括民间的游戏活动。
5、民俗生活
民俗生活,是指民间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传统化的生活形式,涉及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生活礼俗等,范围相当宽泛,旅游的资源价值最高。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民族分类
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差异或不同,首先是在民族间出现的。民族性在成为划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首要原则,是与民俗文化的形成、功能有关。某一种类型或某一种形式的民俗事象,总是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具有延续性的人类群体条件下形成的,而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具有文化约束作用的传统力量,使这个群体具有较为强烈地保持这种民俗文化特色而与其他群体的民俗文化相区别的愿望,有着一种文化保守性。因为群体自身的存在、发展与延续,需要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民族及其内部支系在相当的范围内满足了民俗群体存在的这些社会条件,所以,民族往往才是民俗文化传统的最后边界。
按地域分类
形成民俗文化的地方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基本一致的自然条件和生存方式,在每一种相同的地理环境中,人们的生存方式往往会有某种相近性,因此人们的民俗行为也有某种相似性。其次,有较高民俗文化热能的人类群体,具有地域内的民俗示范作用。也就是说,较强的文化影响能力,会产生波及效应。
按行业(职业)分类
行业(职业)民俗是民俗文化中一个重要部分,这是人们在从事不同生产、担当不同职业工作时所形成的习俗。
按语言分类 按信仰分类
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1、历史性
历史性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民俗事象的形成和发展乃至消失,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或历史过程中完成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性,就是指它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历史产物。
2、现实性
现实性,指民俗传统的现在性和可实现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民俗的现在性。其次是民俗的可实现性。
3、可理喻性
所谓可理喻性,指作为文化旅游的民俗事象,从内容到形式,可以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一般不会产生理解障碍或者是引起反感,否则就失去了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
4、相对稳定性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对稳定性,指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特点,而这种历史继承性特点经常表现为稳定形态。
5、变异性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民俗的变异有两层意义,一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变化所导致的民俗的变异,二是由于作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变异。
6、西部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特点 第一,自然与社会的结合 第二,文化与生活的结合 第三,观赏和体验的结合 第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民俗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有两个前提:一是与旅游的深度发展有关,二是与旅游者的素质提高以及旅游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有关。极而言之,与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有密切关系。当旅游者素质还比较低,没有对更广泛知识的需求,只图表层的观光游览,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就不会表现出来。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保持民俗文化原貌的原则
2、尊重民俗文化习惯的原则
3、获得效益的原则 思考题:
1、什么是民俗?有哪些特征与功能?
2、民俗的构成有哪些要素?
3、理解民俗的养成与传承。
4、民俗文化旅游价值
第二章 物质生产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这些类别的特点
教学重点: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
教学难点: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这些类别的特点。课时:6个课时
知识点: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这些类别的特点。
第一节 定义与特征
一、定义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社会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里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二、特征
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有四个:一是地域性,二是季节性,三是功能性,四是科学性。
第二节 自然生态民俗
一、生态民俗的定义
与人类的食物链有关的民俗文化,叫做生态民俗。生态民俗又分为动物生态民俗和植物生态民俗两个子系统。生态民俗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
二、动物生态民俗
(一)、有关动物生态利用的民俗
(二)、有关动物生态传承的民俗
三、植物生态民俗
(一)、有关植物生态利用的民俗
(二)、有关植物生态利用的民俗
四、自然生态民俗举例
第三节 农业生产民俗
一、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
农业生产民俗是伴随古代农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
二、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
(一)地域性和季节性
(二)功利性
(三)技艺性
(四)保守性与稳定性
(五)经验性
(六)田园性
三、农业生产民俗的类型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三)卜农事丰欠、祈福习俗
(四)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
(五)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
(六)农业生产过程的习俗
(七)农业娱乐风俗习惯
四、中外农业生产民俗举例
第四节 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
一、狩猎、牧业和渔业生产的特点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的特点
三、中外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举例
第五节 工匠民俗
一、工匠的产生
二、工匠的技艺传承
三、工匠的行业民俗
四、工匠民俗的特点
(一)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二)技术传授的封锁性
(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第六节 商业与交通民俗
一、商业的民俗特点
(一)集市的民俗
原始的集市民俗经历了四种形态:原始的无言交易、按需进行的自然交易、按数量、质量进行的等价交易、用商品媒介和支付手段进行交易。
(二)商的民俗
中国传统的商的民俗包括居间商、行商、坐商三种。
(三)市、商的民俗标志
在古代,市的民俗标志以市声为代表,传统的商的民俗标志主要表现在招幌、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广告等方面。
二、交通运输民俗的民俗特点
(一)传统的交通设施及运输工具(展示其图片)
(二)交通运输的民俗传承
1、掌握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各类别的特点。
第三章 服饰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构成服饰的要素,服饰发展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中华各民族服饰特征。教学难点:,服饰体现的文化观念。课时:4个课时
第一节 服饰民俗的构成
服饰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相当复杂的一种民俗,既指服饰的所有构成要件,包括衣服、鞋帽,也包括各种发饰、金属与珠宝首饰以及一些附属用具如头巾、围巾、手帕、扇子、拂尘、伞、荷包等物品,又指人们在有关穿着、佩戴和装饰等方面所形成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服饰的构成:服饰由这样几大类构成:一类是衣着,第二类是各种附加的装饰品,第三类是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第二节 服饰民俗的发展
一、服饰民俗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防寒御暑实用阶段,第二阶段增加生产生活实用功能,第三阶段: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第四阶段,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标志。
二、服饰民俗的演化轨迹
第三节 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有如下一些:
服饰的民俗习惯,包括实用的习俗惯制、观赏的习俗惯制、礼仪的习俗惯制、信仰的习俗惯制。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
服饰民俗所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包括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求吉心理,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第四节 中外服饰民俗举例
思考题:
1、构成服饰由哪些要素构成?
2、服饰发展变化有何特点?
3、简述服饰体现的文化观念。
第四章 饮食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饮食民俗的概念以及特点 教学重点:饮食民俗的形成和范围。教学难点:饮食的功能。课时:3个课时
第一节 饮食民俗的定义
一、定义:饮食民俗也是物质民俗中一个很大的类别。饮食民俗,是指人们在加工、制做、食用有关食物和饮料过程中形成的习俗风尚。
二、形成和发展 饮食习俗的形成原因:
饮食习俗的形成原因,首先是经济的原因,其次是自然条件的原因,三是民族的原因,四是宗教信仰的原因。
饮食民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自然饮食状态阶段,熟食阶段,烹调阶段。
第二节 饮食民俗的功能、范围与类别
一.功能: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用和养生融为一体,社交作用,饮食活动成为一种工作和职业,饮食成为旅游资源
二.饮食民俗的范围:一是食物原料、结构的传承及其类型,二是分工精细的烹饪技法即饮食调制法的传承及其类型,三是饮具、食器的传承及其类型,四是饮食方式、餐制的传承及其类型,五是饮食职业者的传承及其类型。
三、饮食民俗的类别:
饮食民俗包括日常饮食,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五类。
第三节、中外饮食民俗举例
思考题:
1掌握饮食民俗的概念。
2、理解饮食民俗的形成和范围,饮食的功能。
3、中国的几大菜系及其特点。
第五章、居住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民俗的形成和居住民俗的类型。教学重点:了解居住民俗信仰。教学难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课时:3个课时
知识点: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民俗的形成和居住民俗的类型,了解居住民俗信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第一节 居住民俗概论
一、居住民俗的概念
居住,既指住所,又指人类关于何时居住于何地,又如何居住休息的行为活动。
居住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习俗惯制,包括兴建房屋时的种种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陈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间形成的特定关系等等习俗。居住民俗的表现:
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住屋的造型和工艺,居住房屋的分布与坐落,有关住房的信仰。
二、居住民俗的形成
(一)居住民俗的初创阶段
(二)居住民俗的过渡阶段
(三)居住民俗的发展阶段
三、居住的类型
中国传统的居住类型包括洞穴居、干栏居、帐蓬、上栋下宇式建筑。
四、居住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居住民俗的表现
一、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
二、住屋的造型和工艺
三、居住房屋的分布与坐落
四、有关住房的信仰
五、居住的特点: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宗教性。
第三节 中外居住民俗举例
思考题:
1、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2、了解居住民俗的形成和居住民俗的类型、居住民俗信仰。
第六章、人生仪礼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生礼仪概念。教学重点:了解人生礼仪民俗的类型。教学难点:了解人生礼仪民俗的类型。课时:6个课时
第一节 人生仪礼概论
一、人生仪礼的概念
人生仪礼,又称个人生活仪礼,文化人类学上叫做通过仪礼。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中国传统人生仪礼习俗是最为丰富多彩的一种民俗。
二、人生仪礼的类型
(一)诞生仪礼
(二)成年仪礼
(三)婚姻仪礼
(四)丧葬仪礼
第二节 诞生仪礼
一、求子习俗:包括向神灵祈子、由旁人送子、性器官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
二、孕期习俗:包括怀孕、胎教、饮食、服饰、起居、行为举止等几项。
三、诞生习俗:包括准备产房、坐草和临盆、报喜、开奶、洗
三、坐月子、满月、百晬、周岁等。
第三节 成年仪礼
一、成年礼的意义
二、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
(一)年龄规定
(二)成年礼的性别区分
(三)成年礼中的考验
(四)成熟标志
第四节 婚姻仪礼
一、婚姻的概念
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
二、婚姻的发展
按马克思的研究和观点,人类婚姻经历了如下各阶段:
(一)群婚阶段
(二)血缘婚阶段
(三)伙婚阶段
(四)对偶婚阶段
(五)专偶婚阶段
三、婚姻形态:中国传统的婚姻形态包括掠夺婚、服役婚、买卖婚、表亲婚、交换婚、转房婚、招养婚、招养夫婚、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共妻婚、职注婚、试验婚、自愿婚等形态。
四、婚姻的仪礼习俗:中国传统的婚姻仪礼习俗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除此之外还有媒人和离婚等习俗。
五、中外婚姻习俗举例
第五节 寿辰仪礼 第六节 丧葬仪礼
一、丧葬仪礼的类型:传统的丧葬仪礼包括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曝葬、腹葬、拣骨葬、崖葬、塔葬等几种类型。
二、中国丧葬习俗
中国的丧葬习俗主要包括停尸仪式、报丧仪式、招魂、送魂仪式、做七仪式、吊唁仪式、入殓仪式、丧服仪式、出丧择日仪式、哭丧仪式、下葬仪式等。思考题:
1、掌握人生礼仪概念,2、了解人生礼仪民俗的类型。
第七章、社会有关系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掌握社会关系及其民俗的概念。教学重点:了解家庭和家族民俗的内容。教学难点:了解亲属称谓。课时:5个课时
第一节 社会关系民俗概论
一、社会关系及其民俗的概念
社会有关系的起点是亲属关系,由此形成家庭、家族关系,以后再与家族以外的人发生社会组织的、地域观念的、经济的、政治的等关系。
二、民间社会组织及其民俗的概念
民间社会组织通常是指有意识地建立、以便达到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
第二节 家庭、家族的民俗
一、家庭、家族的含义及职能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用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家族,是由父系血缘亲属关系结合而成的社会群体,是以家庭为基础的,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备的功能。家族及家庭的职能包括对内对外两个方面。
二、家庭的类别及其与婚姻民俗的关系
三、家族关系的基本构造:血缘关系、姻缘关系、特殊的家族关系。
第三节 亲属与亲属称谓
一、亲属称谓
二、亲属:直系血亲、旁系血亲、直系姻亲、旁系姻亲。
三、关于亲族的概念
亲族集团是由血缘关系发展起来的血亲及其配偶加姻缘关系发展成的姻亲及其配偶的总和。
四、亲属分类的原则
第四节 村落组织的民俗
一、村落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二、村落组织的内部构成
三、村落组织的习俗
第五节 中外家族、家庭习俗举例
思考题:
1、掌握社会关系及其民俗的概念,2、了解家庭和家族民俗的内容。.3、掌握亲属称谓特点。
第八章、社会交往礼仪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礼及其三礼概念。教学重点:了解礼仪的性质和作用。
教学难点:基本的礼节形式,日交往中的礼仪礼节。课时:2个课时
第一节、关于礼的学问
一、礼与“三礼”的概念
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现在通常认为礼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人们社会交际中的行为准则,是人们社会活动的社会规则。
所谓三礼,就是礼貌、礼节、礼仪。礼貌是人与人之间在接触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准则与精神风貌。礼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礼仪通常是指在较大或较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
二、礼的起源与发展
礼属于上层建筑,是与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最早产生于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三、礼仪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社交礼仪礼节
一、基本礼节形式
包括握手、鞠躬、拥抱、招手、亲吻、举手、合十、招呼、介绍、问候等多种,各民族和各地区往往有所差别。
第三节、中外礼仪举例
1、什么是礼?三礼具体指的是什么?
2、了解礼仪的性质和作用,3、掌握基本的礼节形式和日交往中的礼仪礼节。
4、例举中外礼仪行为各三种
《民俗学概论》教案 ——第九章 岁时节日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岁时节日的含义。教学重点:了解岁时节日的形成和发展。教学难点:岁时节日的类型与特点。课时:2个课时
第一节 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
一、岁时节日的概念
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二、岁时节日的由来
三、岁时节日的发展
第二节 节日的类型与特点
从节日的主要内容考察,可把节日分为农事节日、祭礼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等五类。
第三节 中外节日习俗举例
1、岁时节日的含义是什么,2、试述岁时节日的形成和发展。
3、了解岁时节日的类型与特点。
4、完整地叙述一种岁时节日。
《民俗学概论》教案 ——第十章 象征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象征民俗结构、寓意纹样的定义。教学重点:了解寓意纹样的类别。教学难点:了解花语民俗的概念。课时:3个课时
第一节 象征民俗概论
一、概念
借用特有的象征符号来表达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民俗叫象征民俗。
二、确立民俗象征符号的原则
三、民俗象征的结构
(一)言语系统的民俗象征
(二)非言语系统的民俗象征
(三)实物的象征
(四)色彩的象征
(五)其他感觉体验的象征
第二节 花语民俗
花语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意识形态,反映于花语之中。
一、花语民俗概论
花语民俗是指人们用花来表达人的语言,表示人的某种感情与愿望,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约定俗成的、为一定范围的人群所公认的信息交流形式。
二、中外花语民俗举例
第三节 寓意纹样
一、寓意纹样的定义
含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装饰花纹,称为寓意纹样。
二、寓意纹样的内容分类
(一)吉祥图案
(二)辟邪纹样
(三)人事纹样
(四)自然纹样
三、寓意纹样的类别
(一)动物寓意纹样类
(二)植物寓意纹样类
(三)山水、自然或组合纹样类
(四)数字化纹样类
(五)几何图案类
(六)宗教纹样类
(七)人事、物品图案类
(八)汉字纹样类
1、了解象征民俗结构、寓意纹样的定义。
2、掌握寓意纹样的类别,花语民俗的概念。
3、指出六个国家的国花及其象征意义。
第十一章 信仰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信仰民俗的概念。教学重点:了解图腾,行业神,神灵,禁忌,生育神。教学难点:了解信仰民俗的特征。课时:4个课时
第一节 信仰民俗的定义和特征(一、信仰民俗的定义
信仰民俗是一个很大而复杂的系统。所谓信仰民俗,是人们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受到社会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缺乏认识或歪曲反映,在民间大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有关神灵崇拜的思维观念、行为方式及其相应仪式的习俗惯制。
二、信仰民俗的特点
1、极其狭隘和直接的功利性
2、具有强烈的神秘性、封锁性或保守性。
3、具有明显的多样性
4、具有较大的渗透性
5、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6、民间信仰存在着俗信化趋势
第二节 民间信仰崇拜的对象
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1)、灵魂
在对超自然力的崇拜中,灵魂崇拜是最基本的崇拜,灵魂被认为是居于人的躯体以及各种物体内,并起着主宰和支配作用的一种超自然体,具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灵魂崇拜对象包括生魂、游魂、转生魂三种。(2)、自然神
自然崇拜就是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所崇拜的对象有天象、火与火神、水与水神、山与山神、石与石神、土地、动物、植物等。(3)、图腾
图腾是古代自然信仰及动植物信仰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氏族标志的信仰形式。
4、祖先神灵
祖先崇拜是由联想形成的虚幻事物,进而发展成为幻想物的观念,相信祖灵能保佑或危害子孙的信念及其行为。祖先崇拜包括祖先神、鬼灵观,这两种崇拜对象也反映了人类祖先崇拜的历程。(5)、行业神
行业神是指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6)、生育神
生育神是主宰生育诸神的总称。生育神大多起源于史前时代的女神。
第三节 民间信仰的媒介
民间信仰的媒介包括如下下些:
一、巫觋
二、祭司
三、方术士。
第四节 民间信仰的方式
一、预知
(一)、预兆
(二)、预言
(三)、占卜
二、祭祀
三、禁忌
四、巫蛊
包括巫术、蛊、符咒等。
中 国 民 族 民 俗
第五篇:中华民族民俗总结
中华民族民俗要点
1、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A、满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尤以辽宁最多; B、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
C、维吾尔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要聚居区,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 E、朝鲜族:主要分布于东北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F、苗族:黔东南和湘江鄂渝黔的交界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区; G、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 H、壮族:90%以上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I、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
J、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
K、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以及滇川间的泸沽湖畔; L、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两个自治州;
2、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语言系属、宗教信仰、特殊文化及工艺品:
A、满族:阿尔泰语系;先信萨满教,后还信佛教; B、蒙古族:阿尔泰语系;信奉藏传佛教;
C、维吾尔族:阿尔泰语系;信奉伊斯兰教;能歌善舞,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著名、舞蹈“赛奈姆”流行全疆、民间集体舞“夏地亚那”盛行南疆; D、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使用汉语,信仰伊斯兰教;
E、朝鲜族: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语系未定;能歌善舞著称于世;尊敬老人; F、苗族:汉藏语系;崇拜祖先,崇拜自然;能歌善舞、“飞歌”享誉盛名;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享誉国内外;
G、侗族:汉藏语系;崇拜祖先,崇拜自然;民间戏曲“侗戏”、民间舞蹈“哆耶”、芦笙舞、月也、塞寨门、“行歌坐月”
H、壮族:汉藏语系;崇拜祖先,崇拜自然;能歌善舞、“歌海”;“铜鼓之乡”;壮锦;
I、黎族:汉藏语系;崇拜祖先,崇拜自然;
J、藏族:汉藏语系;信仰藏传佛教,少数人信仰苯教;能歌善舞、踢踏舞出名; K、纳西族:汉藏语系;信仰东巴教;《东巴经》是重要史料;长篇史诗《创世纪》,丽江古城、丽江古乐和丽江壁画等;
L、傣族:汉藏语系;信仰上座部佛教;孔雀舞和“赞哈”(歌手)演唱民间歌曲;
3、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特殊服饰、代表食品:
A、满族:南开门,索罗杆,西炕为尊;服饰袍服;主食是小米,喜粘食白肉血肠、猪肉酸菜炖粉条、饺子、手扒肉、点心“萨其马”;
B、蒙古族:蒙古包;特殊服饰:首饰、长袍、腰带、靴子。以羊、牛肉、奶为主,用手抓羊肉或全羊款待客人。
C、维吾尔族:土坯建筑,屋顶平坦,开天窗;大门忌朝西开;袷袢男装、女装裙装、男女老少爱尕巴;喜喝奶茶,佐以馕。“抓饭”是民族风味甜饭。夏季多吃瓜果,节日或待客以烤全羊招待;
D、回族:住宅、衣着与汉族无异,除了头部装饰的区别以外;只吃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牛、羊、驼肉和食谷类的禽肉及带鳞的鱼类。风味小吃油炸馓子,八宝茶、全羊席等;
E、朝鲜族:以木搭架、墙壁多为泥墙刷白灰;爱穿白衣素服,有“白衣民族”之称。米饭为主食,以汤、酱、咸菜和泡菜为副食。喜吃牛肉或狗肉。以冷面、打糕等待客;
F、苗族:吊脚楼;服饰讲究银饰。大米为主食,喜食酸味;
G、侗族:“干栏式”建筑;服饰讲究银饰。大米为主食,用油茶待客;
H、壮族:“干栏式”建筑;大米为主食,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
I、黎族:金字塔形茅屋和“干栏式建筑”;吃竹筒饭、食鼠、嗜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
J、藏族:农区石块夯土筑墙,牧区则住帐篷;酥油茶和糌粑为日常的主食,牧民主要以乳类和肉类为主;
K、纳西族: “三房一照壁”; 黑羊皮七星披肩“披星戴月”;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蒗的琵琶猪和泸沽湖的酸鱼、鱼干;
L、傣族:傣家竹楼属干栏式建筑;大米为主食;有嚼槟榔的习俗;
4、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节日:
A、满族:
B、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C、维吾尔族: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最隆重)、初雪节; D、回族:肉孜节(开斋节最隆重)、古尔邦节(宰牲节); E、朝鲜族:婴儿周岁、回甲节、回婚节;
F、苗族:三月三特色节庆;青年男女通过“游方”,“跳月”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
G、侗族:节庆活动以丰富多彩著称全国,祭牛神、吃新节、新婚节;行歌坐月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
H、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最隆重,男女青年以歌传情;
I、黎族:三月三;儿女成年后有“放寮”习俗;婚后盛行不落夫家 J、藏族:藏历新年最盛大、雪顿节、那曲赛马节、望果节; K、纳西族:三朵节;走婚;
L、傣族:火把节、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