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历史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
历史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
今年下半年,区教育工会特别推介《历史的教训》一书,提供给我们基层纪检组长和工会主席学习。这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的代表作。
这本书通过提纲挈领的线条,勾勒了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体现了杜兰特夫妇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总体思考。该书共有十三章,包括“犹豫”、“历史与地球”、“生物学与历史”、“种族与历史”、“性格与历史”、“道德与历史”、“宗教与历史”、“经济与历史”、“社会主义与历史”、“政府与历史”、“历史与战争”、“增长与衰退”和“真有进步吗?”,全景式地展示了各种因素与历史的关系,博古通今,新见迭出,引人入胜。可以说,书中到处闪耀着历史学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本值得大家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的作品。
人是历史的产物。汲取历史智慧,总结经验教训,指引未来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历史的教训》这本书篇幅不大,却是作者长期读史、治史经验的积累与萃取。与其说它是一本历史经验谈,不如说它是对人类历史的哲学思考。书名《历史的教训》隐含鉴古知今的寓意,其中许多教训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通过格言、定律式的语言高度概括呈现出来。
此书提醒人们应当重视从广阔的历史、世界以及多学科视角看待人类社会的文明演进以及很多的具体现象,包括腐败和反腐败,非常值得人们仔细研读并展开深入的思考。
我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一直重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供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借鉴,即所谓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李世民早已陈述过这样的至理名言。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也曾经说过,读史是智慧的事。在我国的历史上,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经验智慧。比如腐败,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更迭中,时时可以看到权力被腐蚀的“周期律”。腐败一直就像一个黑色幽灵,挥之不去,如影随形。
也正因如此,权力腐败与王朝衰亡自古就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有学者指出,秦始皇一生为政很勤奋,作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但他是一个高度专权又刚愎自用的人,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和永远占有,导致他不仅生活奢靡,而且独断专横、贪戾暴虐,打击一切威胁与危害其政治权力的异己力量,把秦王朝推向了灭亡的边缘。就秦的灭亡来说,权力腐败,特别是统治集团的权力腐败起着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的腐败与反腐败,与今天的腐败与反腐败一脉相承。腐败与反腐败,历史上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在今天,也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未来的前途与命运。细想一下,从当年毛泽东和黄炎培著名的“周期律对话” 到“进京赶考”、“决不当李自成”,再到现在的“打虎拍蝇”剜除毒瘤,涤荡“四风”清扫痼疾,我们党始终保持高度的清醒,始终在为跳出历个朝代兴亡“周期律”而努力,没有让李自成式的悲剧重演。特别是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四大考验”,防止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四种危险”,我们党反腐败斗争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举措更加务实、工作更加具体、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再三强调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和多个场合强调,“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要求全党必须警醒起来。
由此观之,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年的“周期律对话”没有过时,“进京赶考”仍在继续,“决不当李自成”的警钟始终常鸣,过去如此,现在和将来也是如此。腐败现象在人类社会上已经存在了很长的历史。腐败虽然有着复杂多样的原因,但深层的原因却主要是根植于人性,具体地说,是人性中的消极层面,特别是人性中的自私、贪婪、欲望、好色、妒忌、攀比等等。人性变化极其缓慢的特点可能就是导致腐败现象十分顽固,人类社会难以在短期内将其彻底铲除的主要原因。考察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腐败、贪污、贿赂总是延绵不绝。与腐败现象关系密切的社会风气也是时好时坏,并未显示出向好的趋势。正是从这个层面来说,反腐败具有长期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当前中纪委一再强调应重视从人类文明史视角来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党风廉政建设上不能犯急性病等,是很有道理的。也就是说,反腐败和作风建设的“长期性”、“ 永远在路上”,与在一段时期内在防控腐败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并不矛盾。
历史真得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客观地说,《历史的教训》》是一部极有史学价值的经典著作,书中多数结论是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的智慧良言,是一本易于阅读且开卷有益的好书。
第二篇:中韩历史教科书 选题缘起
中韩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
社会发展学院 张华 选题缘起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载体,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作为沟通历史课程和课程实施的桥梁,历史教科书体现着历史教育和历史课程的宗旨与和发展趋势。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发,标志着我国大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实施理念是,变学生的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自我能力,向具有世界意识的现代公民迈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育教学观、学生学习观、教科书的编写观、课程评价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中,教科书的变革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钟启泉等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读》中讲到:“无论从教材编制的系统性上,还是从专家或行政权利机构审查的权威性上看,教科书都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或是教材系列中的主题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改革中,教科书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因此,历史教科书的建设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反映历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否正确、速度是否正确合理。
现代的社会越来越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中外课程比较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工作,教科书比较是课程比较的重要内容之一。比较是为了最优化的选择。比较教育学者贝瑞德(Bread)指出,比较教育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描述、并列、比较、解释。本选题研究虽然亦属于比较教育范畴,但由于比较的是教科书,因此采用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法、图表列举法、比较研究法来研究。通过数据统计和图标列举比较中韩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择与表述、插图设计和栏目设计等,主要目的不仅止于探讨它们的异同点,更重要的是,探讨这些异同点背后的因素,尤其是这些因素代表的教育意义,并最后找到一个优化途径。
以往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大多集中在欧美国家,如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针对中韩两国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还甚少。中国和韩国,不仅地理位置上邻近,而且从古至今在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深入的交流。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韩国顺应课程改革趋势,结合本国的实际,在本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中,教科书的研发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过对中韩两国历史教科书比较,以明确双方之长短,彼此学习、优势互补,达到相互借鉴为目的。
我国与韩国都是在相同国际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我国在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研发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社)等多版本教材,打破了我国历史课程“一个大纲、一本教材”的局面。韩国在2007年颁布了《历史教育课程》,开发了8个版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了有效地达到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我们有必要对韩国历史教科书进行比较分析。韩国非常重视教育事业,教科书制度的发展也相对完善,在研究、编写、认定、出版、发行、价格等方面也都相对成熟。韩国出版社众多,例如中央教育振兴研究所、金星出版社、The Text出版社、未来出版社、天才教育出版社、雪莹图书出版社等,出版社间竞争也异常激烈。
教科书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历史教科书,与国外先进国家的教科书建设进行比较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鉴于国内对韩国历史教科书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中韩历史教科书的结构、内容、特点进行比较研究,希望通过分析中韩两国历史教科书在结构、内容、特点的差异,吸取韩国教科书研发的成功之处,为我国历史教科书的研发提供一些建议。对教材的比较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同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两国新的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教科书实现角色转化的过程中,如何编写出一部既体现新课程教改理念,又凸显历史学科特色的历史教科书,使其以“读本”、“学本”的形式出现,成为中韩历史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笔者希望通过中韩历史教科书的比较,找出各自编写内容和呈现方式上的经验和不足,以资互相借鉴,促进双方教科书改革共同发展。
第三篇:珍贵的教科书读后感作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五课《珍贵的教科书》,珍贵的教科书读后感作文。我深深的懂得了在战争环境中,条件十分艰苦,纸非常缺乏,由于毛主席的关怀,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一部分给孩子们印书。革命先辈那种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精神及对后代的期望。延安小学的学生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 里,仍然坚持学习,看看我们今天能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手捧者彩色的书,有的文具是新的而且都是名牌,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好的条件都还不能好好学习,是多么的不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幸福快乐的生活,读后感《珍贵的教科书读后感作文》。
学了着一课,我今后一定要珍惜每一本书,每一张纸。让教科书里的精神在我的身上发扬,为祖国做出贡献。让它激发,鼓励我努力前进。
读后感作文250字小学生作文(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珍贵的教科书》读后感700字
每当新学期开始时,我们总能拿到崭新的教科书。可是在战争年代,要想得到一本教科书是多么不容易啊!
今天,我再一次读了我们学过的课文——《珍贵的教科书》。心中不禁思绪万千。
古人常说开卷有益,书是人类进步的台阶。可是生活在新一代的我们又怎么能体会到书的重要,书的来之不易呢?现在的小学生,书破了可以重买,书用完了,就扔掉了。可是在战争年代的小朋友,要想有一本教科书,简直是可望而不可求呀!因此,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少先队员,一定要努力学习,要对得起祖国,对得起时时刻刻关心着我们的领导。
当我读到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时,高兴得跳起来的时候,我能深深地体会到同学们得到书的高兴以及这本书来得很不容易。
我读到指导员用沾满鲜血的身子去努力的保护书时。我的心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我含着热泪,饱含深情地一次又一次读着指导员的话语。我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指导员慈祥的脸庞,我仿佛也听到了,听到了指导员的谆谆教导,听到了他对我们的深情嘱咐;听到了他对新一代少先队员的期盼!
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是许多孩子没有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更要努力学习,从书中提取营养。书是知识的宝库,也是道德之窗。
以前的书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是在党的关心下印出来的,尤其是那本珍贵的教科书,它更是用指导员的鲜血换来的。
现在的书虽然不是用鲜血换来的。但它也同样珍贵,它同样也包含了党的千千万万个希望,亿亿万万个牵挂。
无知是知识的黑夜。我们一定要努力地学习,珍惜每一本教科书。将来把自己的才华贡献给祖国。国家永远是第一位。因为它无时无刻的想着我们,关心着我们。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惦记着我们的祖国。
啊!教科书是珍贵的,党的爱更是无私的!
第五篇:党史定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习近平铭记党史
永远跟党走
浴血奋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 序幕:中国共产党成立伟大复兴的第一步
1921年春,在浙江嘉兴南湖召开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提出了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兼有党纲和党章的内容。洪流:中共三大,开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并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的一些原则。风暴:八七会议,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鲜明地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并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中国革命由此开始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转折: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积淀:中共七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1945年,中共七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强调了群众路线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次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1949-1978年
归整:七届二中全会,从乡村到城市党的工作重心实行战略转移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要求全党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形式下党的工作重心实行战略转移,即从乡村到城市。它在革命的转变关头,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砥砺:中共八大,探寻国家发展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并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开放进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1997年 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否定“两个凡是”,坚持真理标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长:中共十二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立
1982年,中共十二大的召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杠杆:中共十三大,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87年中共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改。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清廉:中共十四大,党章史上的第一次反腐
1992年,十四大党章明确提出,“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在党章中以这样鲜明的语言提出反对腐败的任务,这是我们党史上的第一次。
扬帆远航: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1997-2016年 法制:中共十五大,制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和谐:中共十六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发展:中共十七大,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
2007年,中共十七大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在党章中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定:十八大以来贯测“三严三实”“两学一做”
“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做人要实”侧重于在学习与修身,“严以用权、某事要实、创业要实”侧重于做人做事。“两学一做”学习党章,学习党的历史,“一做”主要是强调做合格党员。全体党员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看齐,做政治上的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