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如何充分发挥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如何充分发挥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时、讲课时都要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依据教科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教科书建立知识网络结构,通过立足教科书、依据教科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科书;备课讲课;学习效果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科书在一些人看来好像已不再重要。在反对“教教科书”、提倡“用教科书教”的新教材观下,教科书究竟在课堂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值得研究。毋庸置疑,教科书不是知识的惟一源泉,课堂教学当然要用到教科书以外的资源。但是,在传统教学媒体系统中,教科书是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科书是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表达课程内容的教学用书。既是教学的工具,又是学习的对象。对于学生,它是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来源;对于教师,它是传道授业的重要依据,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历史教科书可以提供稳定、可靠、真实的信息,容易进行评定和研究,使用教科书不需要特殊的环境,简便易用,而且不限时间和场合。
一、历史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师实施历史教学的依据。备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科书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在教学大纲指导下,通过对教科书的深入钻研,明确章节的教学目标任务。其次,要求教师掌握课本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讲与本章内容有关的国内外形势、本章内容特点和历史发展概况,能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教师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研究引言,准确把握引言的精神,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一环。再次,要求掌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人类社会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历史事件都有纵横联系。因此,教师备课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形成知识网络。掌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依据教材备好课的科学依据。
2、精简和补充教材。
依据教科书备好课必须精简和补充教材。精简和补充教科书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决定,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和理论进行透彻的分析,从而加深对教科书的理解。为了完成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备课时可以对重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补充,但补充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并且是学生可以接受的。
3、明确重点确定难点。
所谓重点是指依据客观历史进程,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并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教科书内容的主次、重轻、详略。明确重点后,要想方设法突破重点。一是多方强化。二是回忆复述。所谓难点,是指教科书中教师难以处理,学生难以掌握,需要教师启发和解惑的历史知识。这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设计好解决难点的方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补充史料、幻灯映示、实地参观等。
二、教师在讲课时要以历史教科书为依据
教师讲课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不是照本宣科。教师讲课要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网络。这就需要讲究教学艺术,该引伸的要引伸,该启发的要启发,该概括的要概括。这样,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1、依据教科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它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1)、灵活运用教科书中的小字和图表等。新教科书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小字和图表等,教师应视教学需要灵活运用。通过教师对小字部分有选择地讲解,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大字部分的理解。(2)、适当补充史实。教师在依据教科书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适当补充史实,可以激发兴趣引起注意。补充的内容,能使课堂妙趣横生,气氛活跃,学生在欢快中形成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3)、引导参与获得成功。引导学生研究教科书知识,使学生成为历史知识、规律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亲自参与、获得成功的喜悦。
2、依据历史教科书建立知识网络结构。
人的认识轨迹是条螺旋式上升的曲线,是一个从整体现象出发,经过分析研究,深入部分,然后上升到理性整体系统的过程。历史教学也是一个引导学生遵循“整体—— 部分——整体”的过程。历史知识不是零乱的材料的堆积,它应该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就是历史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历史知识结构网络既体现历史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又体现和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所谓历史知识结构网络是指依据教科书,把知识用图形、图表、符号、数字和文字构成的知识框架结构。它要求教师围绕知识结构网络进行讲述,学生依据结构网络掌握历史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知识结构网络使繁杂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有序化、简单明了,有利于减轻负担、增强记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
3、依据历史教科书讲究教学艺术。
(1)、深入浅出。教师依据教科书深入浅出的讲解,变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2)、比较对照。历史比较就是把教科书中具有相同特征或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从现象到本质,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3)、注意衔接和照应。艺术的衔接表现为水到渠成,自然流畅,下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逻辑延伸,上一环节是下一环节的启发性开端。由于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必须通盘考虑,严密组织,处处有照应。
三、立足教科书、依据教科书、提高学习效果
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科书。
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课堂上,教师可以把重点、难点内容介绍给学生,然后由学生集体默读,或指定某个学生朗读,或教师朗读。之后,让学生复述重点、难点内容,再辅之以教师讲解、点拨、启发,帮助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课后阅读,要求学生依据教科书内容,注意“细枝末节”,并选择有关课外读物,拓宽知识面。这样做到了主次轻重各如其份,前后左右各得其所,对学生大有好处。
2、安排学生讨论,指点学生抓住表示历史发展的关键词句,辅导学生养成圈点批注做记号习惯。
教师布置学生阅读有关内容,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科书内容,然后学生共同讨论,其间,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归纳和总结。对教科书中的关键词句要仔细推敲,这样,学生 读课文、思考问题、参加讨论、划出要点,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用圈点表示关键性的字词、重要地点,做记号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从而达到准确认识历史本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3、通过加强对教科书的阅读,锻炼学生概括、归纳、分类、比较等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搜集到了一定信息之后,更重要的是面对如此丰富、庞杂的内容如何提取有效的信息,加强教科书的研读也可以提高提取信息的能力。(1)、通过加强阅读教科书的训练,提高概括归纳等提取信息的能力。(2)、区分哪些是事实的陈述、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分清楚这些之后,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分析、整理。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科书的作用,该如何使用教科书并没有统一规定,最大程度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国家历史课程标准》 赵亚夫主编 《国外历史教育透视》
第二篇:巧用插图,充分发挥它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巧用插图,充分发挥它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石
丽
红
平定县马山中学
巧用插图,充分发挥它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历史插图教学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能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深入探讨利用插图培养学科能力的实现形式,无疑将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水平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关键词:历史插图教学
历史直观教学
历史教学
历史插图教学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过课本的插图和教师搜集、制作的图、画进行教学。由于历史的“过去性”这个特点,讲的是过去的事,无法直接看到,也无法再现,教师要使学生有历史的感觉、历史的形象,使“过去”能在学生观念中明显再现,就需要借助历史插图。历史插图是形象化的历史教材,它不仅是教材文字内容的必要补充和历史知识的延伸,而且形象、鲜明,直观性和可读性强,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些插图,对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大有裨益。经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插图教学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描绘法
这是以图示为主结合语言演示的一种教法。如《受到迫害的犹太人》这幅图体现了犹太妇女、小孩都胆战心惊地举着双手,被纳粹党驱赶、屠杀的惨况,使本来难以理解的“法西斯”这个概念,由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图中犹太人的悲惨境遇,这个晦涩难懂的词一下子就理解了。
描绘法除以爱憎情感感染学生外,对于古建筑工程的插图,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诗文,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赵州桥》桥型优美,结构新颖,很像古人所说,如出云初月,雨后彩虹。可用宋人杜德源诗“坦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和明人祝万祉诗“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等句子,增强这一古建筑的艺术感染力。
当讲到胡夫金字塔时,老师把放大的彩图挂在黑板上,作为同学们观察、思考和分析的材料,教师在学生饶有兴趣地看图的同时向学生解说,宏伟的胡夫金字塔直插天际,它至今还屹立在埃及的尼罗河畔。我们知道,胡夫为建造金字塔,以10万奴隶和农民为一批,每批劳动3个月,前后竟用30年。在当时生产工具很简陋的情况下,要把这么多这么重的石块垒成那么高的塔,劳动者不仅蒙受了无穷的苦难,而且还有许多人为此丧失了宝贵的生命。从而启发学生得出结论:金字塔不但是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奴役的见证,而且是法老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象征。金字塔也是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直观形象的彩图,加上绘声绘色的讲解,使同学们不仅受到了生动的教育,而且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身心愉悦地进人了最佳学习状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带有积极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兴趣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孔子早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插图的恰当使用,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求知欲。
(二)联想法
赵恒烈先生认为:“合理的想象在严肃的历史科学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它艺术地记录下了1949年10月1日那一瞬间激动人心的历史,完美地再现了新中国诞生的辉煌。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此图,便会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如演示《商代戴手铐的陶俑》时,可引导学生想像当时奴隶们不甘屈服的形象,深刻揭露奴隶殉葬的罪恶。
讲《焚掠后的圆明园残迹》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想像,一方面,虽然只是残砖断瓦,但仍然可以想像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此处可联系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对圆明园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另一方面,它也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就会挨打”的证明。
讲“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时,引导学生观察图,找到爱琴文明的两个中心——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城,确定其所在的位置。再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适当补充其它图片资料,想象当时米诺斯王宫的华丽壮观,建筑结构的复杂奇妙,使学生感到克里特文明的繁荣。
联想法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想象力。
(三)启发法
历史插图能使比较抽象的史实事因或史事意义具体起来。如对阎立本的《步辇图》演示,可组织讨论以下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理解唐初对少数民族的安抚政策和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①坐在步辇上的人是谁?
②为什么唐太宗要接见吐蕃的使者?
③从这幅图中可以反映出哪些社会现实?试举例说明。
又如,以1927年德国漫画《关于危机的预言》来说明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组织以下问题来启发学生: ①山下这批人的情形是什么意思?②危崖上那些人悠闲自在地宴会又是什么意思?③这幅漫画影射什么?它跟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有什么关系?
(四)悬念法
历史上颇多难解之谜,有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后自己去寻求答案。如《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四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巨大的石头重达五吨,当时又没有起重机、汽车等机械,你认为他们究竟使用什么工具来进行搬运?
②修建金字塔时,没有水平仪,没有动力装置,没有现代化测量手段,如何勘测并平整出五万二千九百平方米的塔基?
有兴趣的同学平时就会留意这些资料,对历史的奥秘作进一步的探索。
(五)比较法
许多历史特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所以,比较和鉴别在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这种方法适合于复习巩固。
利用《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和《唐朝对外交通线图》,可比较汉、唐对外交往不同特征。通过《隋朝的运河》、《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比较,可以看出大运河的变迁。
比如在讲《筒车》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与三国时期的翻车进行比较,看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优劣。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翻车是水槽链叶结构;筒车是滚筒结构。翻车靠人力踏转转轮,带动链叶将水提到高处灌溉;筒车是利用水力推动水筒转动把水提到高处灌溉,其功效比翻车高。这样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能力便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和《战后的欧洲 》这两幅图可以比较,以理解战后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阵营的变迁,德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四大帝国被摧毁,波兰等八个国家新兴。
复习课中可以将《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黄海大战》《日本赴欧美参观团出港》等图进行比较,各图的特点明显体现出了清政府的腐朽,黄海大战中中国军队的不堪一击,日本明治维新带来的日本的强大,对于历史发展的脉络,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清晰了。
如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节,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本课中的两幅扇形图,会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相对缓慢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柱状图,又很容易地分析出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六)概括法
使用概括法的图示教学,一般都需要教师自绘图画或从互联网上搜集各种资料图片。
例如《世界文明古国》这幅画,上面确切标有各国国名、各大河流,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对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发源的大河流域、地理位置等内容具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概念。
讲明朝营造北京城,可以绘制一幅金、元、明三朝京都沿革图,理顺金的中都、元的大都、明的北京城三者之间的关系。
复习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可以绘制一幅五朝迁变图解,使学生学到的头绪较多的知识予以综合,使之系统化。
学生爱看课本上的插图,尤其爱看扉页上的插图,有的学生还超越教学进度去翻后面的插图,还有的学生在课余时间用纸蒙在插图上描绘。根据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状况,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视觉的积极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课本上的文字再具体也是抽象的。历史学科更是如此。历史现象都是很久以前发生的,学生不曾亲眼目睹,历史又不可以重演。所以在历史课教学中直观教具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它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史学修养。直观教具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最便捷、最常用的就是课本插图。图示教学对于任何学校任何条件的班级,都是切实可行的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法。课本插图都是经过编者精心选择的,都有较深的寓意,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新编九年制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这些图画都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能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深入探讨利用插图培养学科能力的实现形式,无疑将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水平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平定县马山中学石丽红
2011.11
第三篇:充分发挥直观感悟在教学中的作用
2009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封面
论文题目: 充分发挥直观感悟在教学中的作用
姓名: 梁 福 木
作者单位: 江门市新会区司前镇华侨中学
学科: 物 理
学段: 初 中
联系电话: 6577372
充分发挥直观感悟在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受到了社会、家庭及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目前中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较少,个人的理解和思维能力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感觉到物理极为难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应通过直观的物理现象感受物理氛围直观感悟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直观感悟教学方法的作用,结合各种有利的因素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兴趣。
直观感悟教学方法指的是以学生为课堂中心、主体,通过直观的物理现象感受物理氛围,从而在其中悟出物理知识和规律的一种教学策略。也即通过教师运用多种直观的方式传递信息,以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领悟知识,使学生较全面、较深入的投入学堂,掌握相应的知识,并能以此为基础拓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充沛热情,容易动感情、容易感染,对周围的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同时,中学生的认识逐渐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学生此阶段也有些初浅的理解力,但意识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现行的教材顺应了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及结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的知识难度明显降低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例如:从“致同学们”“引言”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等都以活动的形式出现,教材总是企图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教师只是起了一个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同时新编教材文字精炼,语言准确,层次分明,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尤其是教材图文并茂,直观性强,完全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和理解。特别是新大纲对教材的难度几次进行了调整,应该能使学生学得更加轻松。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却发现现在初中学生仍然普遍感到物理难学。特别是进入初二下期以后,两极分化就开始明显,部分学生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并直接影响了今后物理的学习。
虽说现在的初中学生是生活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一代,电视、电脑经常接触,还有其它科技产品也满街都是。但是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和对
科学的兴趣并没有随着生活中高科技产品的增多而有所提高,有的甚至是下降了。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感情色彩较浓厚。但理解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由于电视、网络和漫画及社会各种新鲜娱乐的影响,近年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和习惯出现了很大变化,不少学生已经不习惯通过阅读报刊、教材来获取知识,或大家聊天讨论。而是选择卡通书籍,电视,上网,而上网更多的是为了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他们只会按照游戏的设计,安排操作,感受一些较为肤浅的乐趣,不会暗下思索“为什么?”长期如此他们只会受到直观感情现象的影响形成定性生活经验型思想,再也不喜欢思考问题,所以理解能力,思维发展也大大受阻。
2、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
尽管近年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开始被老师们接受,但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从小学入学开始,我们的老师们就是围绕着考试而教,学生们也是为应付考试而学,几乎每科每天都有作业,不完成的第二天“以鞭相见”,学校的时间安排也很紧,就我们学校吧,学生早上七点前回校到晚上五点十分,有时为了成绩,学校提倡上第九节,那可就是六点了。试问又有多少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大自然?没有了这些机会,学生怎么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在大自然中观察和接触到那些最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自然常识?又怎能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学习物理的兴趣呢?例如:在讲到惯性里,我举了“锥头套紧在锥柄上的方法”,还有在杠杆中提到“用锥子拔钉子”的事例,这些都是最常见的事例。班上知道的居然不超过5位同学。更可恶的是我在解释音调时,我先在讲台上将1、2、3、4、5、6、7、1唱出,然后问哪个声音的音调高些,有大部分同学是答不上来的,更不用说叫他们理解声音的越尖越细音调越高了。我想这完全是因为学生没有机会接触造成的。可以想象这些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相应物理知识时会有多大的困难。
从以上情况看来,要想让初中生的学好物理科,却不可操之过急,必须从学生的直观感悟入手进行教学,因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面对这样底子薄、能力差的学生。在教学中过于的追求学生的理解能力、物理思维能力,不注重学生的直观感悟性,而越升为培养客观抽象理解力,想搞一步登天,只能是
徒劳无功。所以,面对物理学习的起步者,要把学生的直观感觉放在重要地位,因为:
1、注重直观感悟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特殊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直观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
2、直观感悟是认知能力的起点,也是培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直观是一种发展学生观察力、思维力的力量,它能使学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留下深刻印象进而联想有关事物,使审美对象在感知中显现更鲜明更生动,使感知的内容更丰富深刻。观察是人认识世界的窗口,是获得一切知识的门户。观察是形象思维的直接来源。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活动,通过敏锐、细致、准确、深入地观察,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形象思维的功能。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的培养固然比学生的情感色彩重要。但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学习直观感受,在初中阶段,为引起物极必反的效果。因为没有学习的感觉、乐趣,那么能力的培养就无从下手。目前首要的任务是揽住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心,至于对较深问题的解决及对较深的科学道理的理解,今后会随年龄增长和知识积累,自然会“水到渠成”。
3、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好奇是中学生的天性。所以,我每次上课之前都会做些小实验或者讲述些生活当中奇妙的物理现象来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物理课堂氛围。例如,在讲到升力时,首先提问:“飞机为什么像小鸟那样在空中飞翔?”学生想了想:“不知道”。“那么老师来做个小实验给大家看看”。接着做“用漏斗吹气,乒乓球不会下落”的实验。学生一下子被眼前这不可思议的物理现象给吸引住了,此时课堂上呼声一片,围绕在浓浓的物理气氛之中。
实物直观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学生确切地理解教材、掌握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较快的掌握知识,也不容易忘记。实物直观的缺点是,事物的本质特征难以突出、内部不易细察、动静难以控制,不易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那么在物理教学中
如何体现直观感觉的作用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完善学习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现行教材虽然降低了难度,但我认为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却有了更高的要求,照本宣科显然不行了。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情感观。传统的教学方法较陈旧,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现行教材的特点。应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法,把注入式教学方式和题海战术教学方式改变为注重学生直观感受及兴趣的探究式教学。通过直观感悟方式引导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我们的教材同样也突出了物理知识的趣味性,旨在创造意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教学方法也应该体现出这个意图。所以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议一议”来扩大教学效果;教材中的漫画或插图也有着丰富的内涵,相关的物理知识和含义尽在其中,切不可走马观花,一晃而过。
2、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和充分体现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定义、定理、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探究性活动的基础上。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是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几十个分组实验和探究性活动,几十个演示实验和若干个探究性活动。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后;可以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用自备自制的教具,更多的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水瓶做物体的沉浮条件的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用纸、橡皮筋做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用小遥控玩具车来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用二胡、吉他来探究声音的特性等,这些器材学生最熟悉。这样的直观现象更有利于使学生理解。而且,通过这些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使学生积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探究、敢于探究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3、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物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是现行教材的主要指导思想,在这套教材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每一节课上我都要与学生们说说课本上和生活有关的插图,解释一下科学世界与对应物理知识联系的内容。在课后也适当地安排了网络互动这个内容,提供了有关知识的Interne网的网址,让学生们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业余学习生活。不仅利用了教材上这些内容,我还经常和学生们探究一些生活小问题,例如:“如到野外活动时,登上一座高山发现饭煮不熟怎么办”,“自行车下波时,假如先刹前轮会怎样”,“用吸管喝饮料时,不吸气,反而向里面追气会怎样”,“自行车有多少个地方使用了杠杆”等等。使学生能在有趣的讨论中学会相应的物理知识。
4、组织学生多参加课外小制作和小发明等探究活动。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物理第二课堂就是给以学生自我展示机会的一个平台。学生们通过自己亲手制作的小发明,小制作展示出来,让大家都来观赏,让老师来帮助评价。不足的学会不断改进,追求进步;优秀的能够感受到探究科学的成功美。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当中,学会了团结,感受到了物理知识的奇妙,悟出了物理规律。在这样直观而又有感觉的环境下学习物理,就会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比如:在组织学生表演皮影戏时,使得全班同学都明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学生在制作望远镜时就会掌握凸透镜的作用;在制作简单温度计时他们就应深知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学生在制作自动报警器时就会知道电磁续电器的原理与作用。这就是让学生直观感悟的奥秘。
5、教师应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个人魅力。有人说:“初中的教师不必要多高学历、多高素质的人才,随便到大街上找几个,只要有点文化知识,能凶则行”。我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很可笑。所谓“名师出高徒”,“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我始终相信人与人之间的言行举止、文化素养是可以互相影响的。记得我在学习C级心理学时,一位讲师说过:“我把孩子送到某某学校,主要不是因为该校的环境如何,而看中的是该校里的一位教师——这位教师有极高的教学水准及有很大的个人魅力,对班里每位学生的成长都很大的影响。”
6、呼吁教育界同事从小学应当重视自然科学的培养。
现行的小学科技活动课和自然课选题丰富,内容也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另外配套使用的套装器材也非常适合小学生动手制作。但是在课堂提问中发现,很多涉及到科技和自然课中学过的知识及做过的小试验,小活动,学生却没有印象或者根本没做。这说明小学对科技和自然课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或者受课程安排和师资力量的影响,没有落到实处。也有的个别老师上课照本宣科,自己就缺乏对自然常识的理解和兴趣,又怎能使学生对生动活泼的科技和自然充满好奇呢?
教无定法,首先要做到分析所要面对的学习者,分析教材,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使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人的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形象思维却是创造思维的一个决定因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学,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培养新世纪的科技人才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充分发挥插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现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本中插图的教育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利用插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插图中较明显或自
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如在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利用插图直观形象的特点,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如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概念时,教材在认识数“4”时安排了“乘客排队上公共汽车”的插图。教学时可结合插图进行提问:“共有几个乘客在上公共汽车?谁排在第一?小朋友排在第几?”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数在表示数量多少和先后顺序时所代表的“基数”和“序数”这两种不同的含义。“0”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单凭语言讲解很难使小学生建立起“0”的概念。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组插图的观察比较进行教学:插图中第一个集合圈里有2只杯子,就用数“2”表示;第二个集合圈里有1只杯子,就用数“1”表示;第三个集合圈里一只杯子也没有,就用“0”表示。虽然不要求学生说出“0”是空集的基数,但通过对插图的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0”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教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绘制出实物图、线段图,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说图以及据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学生解应用题的基本功,也是降低应用题教学难度,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比多”、“比少”问题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插图中上、下两排图形一一对应部分,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从多出或少出的部分,认识到“多”和“少”的含义;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
三、充分利用插图,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向小学生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到这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2+1=3”时,结合教材中的插图渗透并集思想:一个圈内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用小圈圈住),然后把这两个圈用一个大圈圈起来,表示原来的2个小朋友加上新来的1个小朋友,一共是3个小朋友,使学生领悟到把两个部分量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通过如准备课中的“萝卜、白菜图”渗透对应思想;通过如渗透函数思想等。
四、通过几何图形的提前渗透,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长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教材编入这些几何图形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认数,数数、计算,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这些几何图形打下基矗例如,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的操作,既让学生学习了数的概念,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同时,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及早安排了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如第一册认识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这些几何形体教学与认数、计算和应用题教学同步进行,相互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五、充分利用插图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入学的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强,教材中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画图正好符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对称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如“从卡片上剪下有关图形,按下图拼一拼。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六、通过孕伏,从实物图过渡到线段图随着学
第五篇:充分发挥造句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充分發揮造句在作文教學中的作用
王 凱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作文也是如此。孔子雲“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可見語言表達對於作文的重要性。然而許多初中生在寫作時,常常敍述不清楚、描寫不生動、說明不準確、論理不精闢,要麼詞語匱乏,要麼詞不達意。
在實踐中,我們認為:“造句”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種好辦法。
造句,即在一定的語境中理解和運用詞語,是學習和掌握規範化語言的重要途徑,對鞏固所學詞語、發展思維有著重要作用。在小學階段,造句訓練是受教師重視的,然而進入初中後,造句卻遭到冷落,很難看到有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專項造句訓練的。在學習新詞時,教師大多只讓學生理解詞義,至於這個新詞在寫作表達、口語交際中是否運用了,卻不放在心上。初中三年所學習的近千條新詞、成語大都如過眼雲煙,真正學以致用的為數寥寥。
那麼,如何有效發揮造句在作文教學中的作用呢?
一、把握詞語特點,有序進行造句專項訓練:
1、緊扣詞義,造完整的句。
新課標教材每一課後都有“讀一讀,寫一寫”欄目,那裏出現的大多是新詞,這些新辭彙就是很好的語言訓練資源。如: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學生新接觸了“訓誡、啜泣、納罕、心驚肉跳、小心翼翼”等詞語,教師首先要重視詞義教學,把這些詞的意思深入淺出的講清楚、講準確,把使用範圍交待明白;然後指導學生緊扣詞義,運用單個新詞分別口頭、書面造句,教師根據學生表達情況,及時回饋矯正,直至熟練運用為止。
為使學生所造的句子結構完整,避免出現病句,教師還可調換詞語出現的順序讓學生造句。如:把“訓誡”一詞分別放在句首、句中、句尾等不同位置,進行造句訓練。還有一些詞語不僅有本義,還有比喻義、引申義,使用範圍較廣,能充當多種句子成分,這時就不僅要求學生會根據本義造句,還要結合具體語境,根據其不同意義進行多角度造句。另外,還可根據句子的不同用途,把單個新詞運用到陳述、祈使、疑問、感歎等不同句式中造不同類型句子,以達到活用新詞表達情感的目的。
對所造的句子,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作比較,比較造句的不同方式、不同效果,看哪些句子更具體、形象。對那些造的不完整的句子,提醒學生可通過擴充句子成分、運用修飾限定詞語去補充完善等。
2、多片語合,造通順的句。
每一課所學習的新詞都不止一個,除了單詞造句外,我們還可適當增加難度,展開聯想,把幾個新詞進行組合,連詞成句,造通順的長句(複句),表達一個相關的主題。
如把“訓誡、啜泣、納罕、心驚肉跳、小心翼翼”等詞語先不按順序,優化組合,融入一段話中;然後再提高要求,教師指定詞語出現的先後順序,再讓學生按序造句。由於難度的增加,學生不僅要考慮單個詞語的意思,還要統籌考慮部分與整體的協調,考慮詞語出現的邏輯順序。這樣既訓練了他們的詞語運用能力,又提高了佈局謀篇的能力。由於這種連詞成句(特別是不按順的連詞成句)造句的方式,能造出許多不同效果的優美句段,所以學生很是歡迎這種造句方式。
3、拓展思維,造精彩的句。
使用新詞,僅僅造完整的句、通順的句是不夠的,最終的目的是要造精彩的句子。
這裏有兩種途徑:首先,在學生能熟練運用新詞的基礎上,要鼓勵個性化的表達,對不拘泥例句,自出心裁,巧妙運用詞語造出通順優美句子的要多加讚賞,以打破思維定勢,嘗試創新。其次,重視仿寫(因為仿寫也是造句),尤其是對課文中優美句段的仿寫。長期以來,我們忽略了課文精彩語句這一作文最有效資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引導學生選擇那些句式結構清晰、語言優美、難度較小的短句進行仿寫訓練;然後由句的仿寫提高到段的仿寫。如七年級上冊《紫藤蘿瀑布》、《山中訪友》等課文中就有許多優美的片斷可供模仿。仿寫前,教師要引導學生細細揣摩仿句妙處所在,擷取語言精華,推敲句式,最好下水提供範例。
另外,還可以指導學生利用這些方法進行仿寫訓練:大詞小用、仿詞、褒詞貶用、諧音雙關、反語等。由於在靈活多變的仿寫過程中不斷注入自已對新辭彙、句子的理解,當仿寫達到嫺熟的程度後,自然內化為自已的語言,也必定會有精彩的“翻版”出現,語言表達也就異彩紛呈。
二、加強指導,充分發揮造句實效:
1、造句先釋義。
運用的前提是理解,要想造出佳句,理解詞義是第一步。每造一個句子之前,教師都要直接釋義或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語境理解該新詞的本義、比喻義、引申義,體會感情色彩和使用範圍。只有把新詞的多種含義及使用範圍熟記於心,才不會出現誤用詞語現象。
2、形式要多樣。
單一的造句形式難免枯燥,教師可採用以下方式靈活訓練:
①即興口頭表達:課堂教學中隨時接觸新詞,就應及時口頭造句。這種方式耗時少,形式靈活,見效快。
②書面表達:課後及時佈置書面造句作業,在大面積造句中掌握學生運用情況,解決共性問題。
③小組合作:在小組交流中,聽其他同學是如何運用新詞的,再看自已所造的句子有哪些不足,討論切磋,合作交流,引發思維碰撞,再把優秀成果(佳句)展示共用,品嘗樂趣。
④課前3分鐘演講:每節課前規定學生運用上節課所學的新詞演講,引導他們把“說”和“寫”結合起來。為使用新詞造句演講,必然促動學生課前尋找資料,構思造句,養成運用新詞的習慣,同時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3、診斷不能少。
造句時難免出現造出病句的現象:有誤用詞語的、有成分殘缺的、有搭配不當的等。通過診斷、修改病句,師生共同分析問題所在,找出補救措施,在糾錯中提升詞語運用能力。
4、積累需加強。
造句離不開語感,語感的形成離不開積累,沒有詞語的積累,就不可能造出精彩的句子。平時要指導學生背誦課文中精彩語句,及時摘抄好詞、佳句,有意識有計劃地積累語言。隨著閱讀量的增加、辭彙的豐富,語感就會不斷加強,很多辭彙便會慢慢積澱在腦海中,日積月累,一旦需要,就會“脫口而出,信手拈來”。
5、指導應有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有序進行造句訓練。充分利用好教材資源,養成習慣,使學生一見到新詞,就想到在寫作、口語交際中如何運用。還要指導他們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會觀察,用所學的新詞去描繪它,培養活學活用的意識。
洪鎮濤說“感受,是學習語言的前提;領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積累,是學習語言的基礎;運用,是學習語言的目的。”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充分認識造句在作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遵循“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等步驟,科學、有序地進行專項造句訓練,那麼學生的語言一定會豐富起來,表達一定會靈動起來,我們的作文教學也會步入一片嶄新的天地!
精品文檔
精品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