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时间:2019-05-15 02:0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充分发挥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充分发挥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第一篇:充分发挥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皮亚杰告诫我们:儿童的数概念不是成人能直接教会的。在数学教育中,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幼儿建立一个新的数概念,必须通过对材料的接触,施加动作反复摆弄和探索,积累经验建构新的概念。所以,如何使操作活动在计算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对教学策略的挖掘和应用,我发现儿童不仅学习计算的积极性增强了,而且语言、想象、逻辑等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一、贯彻自主性策略,确立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改指令为设疑,引发幼儿自主探索。幼儿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需要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与方法,还需要有正确的导向。教师在操作时不能只用指导性指导,也不能“随意放羊”,需通过对材料的美化、适当的设疑、引疑,既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又对幼儿操作目的有积极的引导,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很好的发挥主动性。如:学习4的组成。提供给幼儿4片双色花片(花片一面是红色,另一面是白色,和一张印有花朵图案可让幼儿涂色的纸。请幼儿玩“撒花片”游戏,每撒一片就根据花片停住后颜色分布的数量在纸上涂色。只要落下的花片颜色分布的数量与前几次不同,就可依次画在纸上。这样,每次撒后,孩子们就要比较对照,做出是否要涂色的判断。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还会发现一些问题,如:4颗星星撒厂去,出现了都是同一种颜色的情况,就会提出怎么办?有的孩子会发现涂了三次后再要涂的话,总是与其中的一组情况一样,从而产生疑问,这样有利于幼儿独立性、自主性的充分发挥。

二、善用游戏性策略,激发幼儿主动活动的积极性。

在操作活动中加上游戏情节,可以将“就事论事”的摆弄材料,变为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使幼儿的各个感官都能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反复操作而不感枯燥乏味,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学习数的形成,需要幼儿反复进行添上1个、去掉1个的练习。设计操作材料为一朵梅花,每个梅花瓣都画有一个小圆点,让幼儿用它玩“开花”游戏:先把每个瓣向花蕊折成合拢样。每个一朵梅花,操作时首先看见花蕊的1个小圆点,每打开1个花瓣,就增加一个小圆点,1个圆点添上1个圆点是2个圆点,„„依次打开。花开完再收花瓣,每次收拢一个花瓣,就是去掉1个小圆点,即6个去掉1个是5个„„,由于操作具有简单的游戏情节,幼儿多次“开花”、“收花”兴趣不减,达到了反复练习,体验数形成简单规律的目的;另外,也可用指定操作规则和奖励的办法来加强操作活动的游戏性。如?的组成,幼儿每两人一组,每组幼儿7片双色花片,每人轮流进行,在轮到自己撒花片前把花片分成两份,双手各拿一份,同时记牢手中的数量,如3和4,若花片落下时,显示出刚巧是4片红色和3片白色花,则为“中奖”,将给一朵小红花,在这富有刺激性的游戏中,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的组成上,也就自然记准了7的几种组成方法,为了中奖,他们还会反复多次操作,学习的积极性就一直比较高。

三、活用互动性策略,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有时在操作活动中,由于材料多,操作室空间小,幼儿整理能力弱,往往刚开始操作就出现材料混乱的局面,极大的影响了幼儿操作的目的性。这时,运用互动方式,让两人共享一份操作材料,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幼儿搭配,轮流操所,共同记录,如9的组成,每两人一份巧巧棒(共9支),把9支棒分给两人有几种分法,两人轮流操作,一起记录,两人互相检查,互相纠正,有问题协商解决,或共同质疑;能力弱的还可得到能力强的幼儿的指导和鼓励,面对小伙伴,能力弱幼儿没了思想压力,不再有是否对错的顾虑,“玩”的大胆、积极。这样使幼儿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运用针对性策略,使幼儿乐于动手。

一般来说,操作活动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但3—6岁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接收能力不同,年龄越小,差异越大,因此,小班幼儿操作活动以个别为主,中班在个别操作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合作,如两人轮流抽卡片,按卡片上的数字到箱中摸出相应数量的实物。大班幼儿则可以用多种形式开展操作活动。如小组活动:“撕纸列算式接龙”,要求幼儿把一张画有许多个同一物体的纸撕成两部分,组内幼儿从头到尾一次轮流撕,并根据撕的物体列出相应的加减算式。在操作安排上,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数、学算操作活动,中大班多一些;小班的操作活动,一般以结合日常生活的游戏为主,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玩耍中感知数的概念。

五、巧用激励性策略,激发幼儿向上

教师激励性的语言与动作往往能激发幼儿持续、愉快的探究,能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成功,增强信心。另外可用环境的激励作用,例如在墙面上布置“红星角”,激励幼儿不断争添星星。最后,教师应细心观察,及时指导。

幼儿独立的进行操作活动,客观上为老师观察幼儿如何活动提供了条件,并从中获得信息反馈,比如教师可以看出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任务的理解程度,以及操作活动的步骤、操作材料的使用情况,尤其是对那些个性较内向的幼儿,从操作表现中可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水平,而对大部分幼儿来说,教师既可以及时发现幼儿操作的成功之处,又可及时了解存在问题和困难,从而适时的提出建议或予以启发指导,这样,就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开展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探索活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第二篇:浅谈幼儿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幼儿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说过:“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的实验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创新。本文试从操作活动引发幼儿的自主活动、操作活动的空间让每一个幼儿得到发展、操作活动培养幼儿勤于思考、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操作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操作活动的过程使教师与幼儿互动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力求让幼儿做自和研究,发现新问题,设计新办法,开辟新途径,达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

操作活动

幼儿

学习的主人

当前独生子女普遍存在娇生惯养、依赖等不良倾向,让幼儿自己先去想、自己试着做,培养这种敢于动手操作的品质对他们一生将有极大的益处。世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转型,要求21世纪公民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具有主体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具有主动迎接挑战、主动抓住机遇、主动适应并改造社会的能力。幼儿园数学从时代的要求出发,强调教育活动过程,渗透幼儿“动手操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操作活动让幼儿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充分操作、感知,积极的参与活动。幼儿在活动中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操作活动能使幼儿产生自主感,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感,获得成就感。幼儿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成功。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操作引发幼儿的自主活动

《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给幼儿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给幼儿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幼儿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幼儿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幼儿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幼儿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操作活动正是恰到好处地贯彻执行了新纲要中的精髓、实质。他强调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在发现中学习。真正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例如:在数学活动中,图形的面积守恒是一个比较难以讲明白的数学知识,如果靠教师的讲解,幼儿很难理解,但是在操作活动中,教师不讲,让幼儿自己去玩材料,在玩的过程中,自己观察、发现图形面积守恒的规律,在“教、学、玩、”中,启迪幼儿自己去想象,理解图形面积守恒推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二、操作活动的空间让每一个幼儿得到发展

一味的要求幼儿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不仅会束缚幼儿的手脚,也会束缚幼儿的头脑,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只能墨守成规,自我重复,其心态必然是瞻前顾后,小心翼翼。而操作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宽松的空间,人人都参与,人人是“主角”,给每一个幼儿一个空间,每一个幼儿一个机会,幼儿在空间中可以充分的活动。例如:在学习测量活动中,幼儿利用多种测量工具在活动空间 进行测量、记录,每一个幼儿都在积极探索、思考,每一个幼儿都在“动”,再也没有站在一边观看的“观众”了。

三、操作活动培养幼儿勤于思考

思维过程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引导鼓励幼儿自己去操作、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使幼儿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例如:幼儿在玩学具“数字与筹码”活动中,他们发现所有后面是2、4、6、8、10的数都是双数,是1、3、5、7、9的数都是单数。幼儿又接着玩学具,于是又发现了“12、14、16、18、20”也能成双是双数,“11、13、15、17、19”不能成双是单数。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探索解决了单、双数的问题。这时幼儿的学习状态是积极主动的。

四、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操作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激励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开动脑筋,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他是培养幼儿认知能力与个性品质和谐发展的一种好方法。例如:在《认识二等分》活动中,其中有一个难点是“正方形”到底有多少种分法。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只要经过正方形的中心点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可以把这个正方形二等分。整个活动过程都是在幼儿的不断探索、发现中完成的,教师不用多说,只是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真知。记得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曾经说过:“儿童的世界多么伟大,有伟大的自然,急待他去发现,有广博的大社会,急待他去探索。”从小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操作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

操作活动的核心就是引导幼儿体验成功。对幼儿来说,他们每时每刻都想得到成人的鼓励和赞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成功的境地。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精心选取材料,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所有的幼儿都能够体验成功后的快乐。例如:在数学活动《按两种特征分类》中,先让幼儿认识学具中的“分类娃娃”,了解“分类娃娃”的基本特征,然后引导幼儿同时按两种特征分类,帮“分类娃娃”找家。当他们把所有“分类娃娃”送回他们自己家中时,他们那份成功的喜悦令我们感到兴奋。

此外,让幼儿在操作成功的同时,也要渗透一些“挫折意识”的教育。使幼儿懂得挫折与竞争相伴随,要成功必须战胜挫折,学会不怕困难,勇敢坚强,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幼儿在这种探索尝试中,把握知识的真谛,磨练了斗争意志,提高幼儿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这正是人在现代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我们在数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操作带来动力,操作带来活力,操作引导成功。幼儿在操作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感受自己的能力,在能力中树立自己的自信心,这是数学教育在幼儿身上最有价值的成功体现。

六、操作活动的过程使教师与幼儿互动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是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探索、尝试,幼儿在活动中是积极的、主动的,是在兴奋的状态下学习。

1、教师与幼儿是伙伴

在活动中,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也没有过多的指令,只是“和孩子一般高”的在一旁去关注幼儿、倾听幼儿与幼儿交流,以朋友的身份去引导幼儿进一步的尝试、探索。没有从头至尾命令他们去做什么,或是阻止它们不去做什么。

2、幼儿之间是合作者

合作是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进行协调的行动。具有合作精神也是二十一世纪对人们素质要求之一。幼儿在尝试活动中为了解决问题、互动交流、互相合作、互相分享,合作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在《有趣的盒子》中,幼儿为了排序,有的幼儿按高矮排,有的按大小、颜色排,但有的盒子没法排,孩子们很快的一起合作,把不能排的盒子凑在一起,共同排成了如:牙膏盒、香皂盒、牙膏盒、香皂盒„„,木质、塑料、木制、塑料„„这时排序活动成功的完成了。当孩子们看到浩浩荡荡、整整齐齐的“队伍”时高兴的蹦起来。这不仅使孩子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更体验到了合作的愉快。

3、幼儿在活动中由他律变自律

以往的活动,幼儿受教师的约束较多。如:小小嘴不讲话,小眼睛看老师,小手放在膝盖上„„而在整个的学具操作活动中,幼儿没有受到任何外来的约束,完全是靠自己控制自己。因为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要对自己的操作结果负责,如在图形分类时,有一个幼儿分错就会影响到分类的结果,所以幼儿要仔细的看、认真的想。当自己做错但经同伴的提示后,会很快的改正,并在下一个活动环节中正确操作。因此,幼儿的学习是自主的,是渴望的满足,对活动的结果有征服感。

可见,数学操作活动中注重幼儿“自身”的发展,使幼儿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促进幼儿智力和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于光远 《教育改革论》 1991年9月 河南教育出版社

2、史慧中 《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 1994年 科学普及出版社

3、张景焕 《创造教育原理》 1998年 辽宁人民出版社

4、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 2004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充分发挥插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现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本中插图的教育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利用插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插图中较明显或自

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如在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利用插图直观形象的特点,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如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概念时,教材在认识数“4”时安排了“乘客排队上公共汽车”的插图。教学时可结合插图进行提问:“共有几个乘客在上公共汽车?谁排在第一?小朋友排在第几?”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数在表示数量多少和先后顺序时所代表的“基数”和“序数”这两种不同的含义。“0”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单凭语言讲解很难使小学生建立起“0”的概念。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组插图的观察比较进行教学:插图中第一个集合圈里有2只杯子,就用数“2”表示;第二个集合圈里有1只杯子,就用数“1”表示;第三个集合圈里一只杯子也没有,就用“0”表示。虽然不要求学生说出“0”是空集的基数,但通过对插图的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0”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教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绘制出实物图、线段图,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说图以及据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学生解应用题的基本功,也是降低应用题教学难度,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比多”、“比少”问题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插图中上、下两排图形一一对应部分,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从多出或少出的部分,认识到“多”和“少”的含义;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

三、充分利用插图,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向小学生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到这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2+1=3”时,结合教材中的插图渗透并集思想:一个圈内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用小圈圈住),然后把这两个圈用一个大圈圈起来,表示原来的2个小朋友加上新来的1个小朋友,一共是3个小朋友,使学生领悟到把两个部分量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通过如准备课中的“萝卜、白菜图”渗透对应思想;通过如渗透函数思想等。

四、通过几何图形的提前渗透,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长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教材编入这些几何图形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认数,数数、计算,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这些几何图形打下基矗例如,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的操作,既让学生学习了数的概念,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同时,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及早安排了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如第一册认识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这些几何形体教学与认数、计算和应用题教学同步进行,相互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五、充分利用插图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入学的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强,教材中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画图正好符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对称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如“从卡片上剪下有关图形,按下图拼一拼。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六、通过孕伏,从实物图过渡到线段图随着学

第四篇:充分发挥插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插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沈海青

现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本中插图的教育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利用插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插图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如在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利用插图直观形象的特点,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如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概念时,教材在认识数“4”时安排了“乘客排队上公共汽车”的插图。教学时可结合插图进行提问:“共有几个乘客在上公共汽车?谁排在第一?小朋友排在第几?”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数在表示数量多少和先后顺序时所代表的“基数”和“序数”这两种不同的含义。“0”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单凭语言讲解很难使小学生建立起“0”的概念。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组插图的观察比较进行教学:插图中第一个集合圈里有2只杯子,就用数“2”表示;第二个集合圈里有1只杯子,就用数“1”表示;第三个集合圈里一只杯子也没有,就用“0”表示。虽然不要求学生说出“0”是空集的基数,但通过对插图的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0”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教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绘制出实物图、线段图,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说图以及据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学生解应用题的基本功,也是降低应用题教学难度,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比多”、“比少”问题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插图中上、下两排图形一一对应部分,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从多出或少出的部分,认识到“多”和“少”的含义;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

三、充分利用插图,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向小学生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到这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2+1=3”时,结合教材中的插图渗透并集思想:一个圈内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用小圈圈住),然后把这两个圈用一个大圈圈起来,表示原来的2个小朋友加上新来的1个小朋友,一共是3个小朋友,使学生领悟到把两个部分量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通过如准备课中的“萝卜、白菜图”渗透对应思想;通过如渗透函数思想等。

四、通过几何图形的提前渗透,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长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教材编入这些几何图形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认数,数数、计算,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这些几何图形打下基矗例如,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的操作,既让学生学习了数的概念,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同时,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及早安排了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如第一册认识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这些几何形体教学与认数、计算和应用题教学同步进行,相互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五、充分利用插图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入学的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强,教材中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画图正好符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对称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如“从卡片上剪下有关图形,按下图拼一拼。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六、通过孕伏,从实物图过渡到线段图

随着学生认数范围的扩大和计算需要,实物图已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须逐步介绍抽象性较强、适应范围更广的线段图。新教材对实物图向线段图的过渡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实物图;二是趋于线段化的排列图(包括实物和几何图形);三是长方条图形;四是线段图。这样逐步孕伏过渡坡度小,易为学生接受。教学时,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系统性,掌握好孕伏过渡的时机,做好从实物图向线段图的自然过渡和衔接。这样,学生学习线段图时就会爬坡不见坡,降低教学难度。

七、充分挖掘插图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课本中的插图,除了其数学知识教育功能外,编者还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插图的形式,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插图教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中的插图,有很多具有相当生动、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开学图”中有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在教学生数五角星个数的同时,可告诉学生: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国旗上的四颗小星围绕着一颗大星,表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通过以上教学,把数学课教学与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插图中还有工人叔叔做工,农民伯伯种田,老红军讲革命传统,小朋友做好事等插图,这些都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时机,有机联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但注意不要喧宾夺主,把数学课上成思想品德课。

第五篇:充分发挥直观感悟在教学中的作用

2009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封面

论文题目: 充分发挥直观感悟在教学中的作用

姓名: 梁 福 木

作者单位: 江门市新会区司前镇华侨中学

学科: 物 理

学段: 初 中

联系电话: 6577372

充分发挥直观感悟在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受到了社会、家庭及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目前中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较少,个人的理解和思维能力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感觉到物理极为难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应通过直观的物理现象感受物理氛围直观感悟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直观感悟教学方法的作用,结合各种有利的因素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兴趣。

直观感悟教学方法指的是以学生为课堂中心、主体,通过直观的物理现象感受物理氛围,从而在其中悟出物理知识和规律的一种教学策略。也即通过教师运用多种直观的方式传递信息,以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领悟知识,使学生较全面、较深入的投入学堂,掌握相应的知识,并能以此为基础拓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充沛热情,容易动感情、容易感染,对周围的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同时,中学生的认识逐渐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学生此阶段也有些初浅的理解力,但意识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现行的教材顺应了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及结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的知识难度明显降低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例如:从“致同学们”“引言”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等都以活动的形式出现,教材总是企图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教师只是起了一个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同时新编教材文字精炼,语言准确,层次分明,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尤其是教材图文并茂,直观性强,完全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和理解。特别是新大纲对教材的难度几次进行了调整,应该能使学生学得更加轻松。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却发现现在初中学生仍然普遍感到物理难学。特别是进入初二下期以后,两极分化就开始明显,部分学生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并直接影响了今后物理的学习。

虽说现在的初中学生是生活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一代,电视、电脑经常接触,还有其它科技产品也满街都是。但是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和对

科学的兴趣并没有随着生活中高科技产品的增多而有所提高,有的甚至是下降了。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感情色彩较浓厚。但理解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由于电视、网络和漫画及社会各种新鲜娱乐的影响,近年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和习惯出现了很大变化,不少学生已经不习惯通过阅读报刊、教材来获取知识,或大家聊天讨论。而是选择卡通书籍,电视,上网,而上网更多的是为了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他们只会按照游戏的设计,安排操作,感受一些较为肤浅的乐趣,不会暗下思索“为什么?”长期如此他们只会受到直观感情现象的影响形成定性生活经验型思想,再也不喜欢思考问题,所以理解能力,思维发展也大大受阻。

2、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

尽管近年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开始被老师们接受,但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从小学入学开始,我们的老师们就是围绕着考试而教,学生们也是为应付考试而学,几乎每科每天都有作业,不完成的第二天“以鞭相见”,学校的时间安排也很紧,就我们学校吧,学生早上七点前回校到晚上五点十分,有时为了成绩,学校提倡上第九节,那可就是六点了。试问又有多少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大自然?没有了这些机会,学生怎么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在大自然中观察和接触到那些最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自然常识?又怎能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学习物理的兴趣呢?例如:在讲到惯性里,我举了“锥头套紧在锥柄上的方法”,还有在杠杆中提到“用锥子拔钉子”的事例,这些都是最常见的事例。班上知道的居然不超过5位同学。更可恶的是我在解释音调时,我先在讲台上将1、2、3、4、5、6、7、1唱出,然后问哪个声音的音调高些,有大部分同学是答不上来的,更不用说叫他们理解声音的越尖越细音调越高了。我想这完全是因为学生没有机会接触造成的。可以想象这些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相应物理知识时会有多大的困难。

从以上情况看来,要想让初中生的学好物理科,却不可操之过急,必须从学生的直观感悟入手进行教学,因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面对这样底子薄、能力差的学生。在教学中过于的追求学生的理解能力、物理思维能力,不注重学生的直观感悟性,而越升为培养客观抽象理解力,想搞一步登天,只能是

徒劳无功。所以,面对物理学习的起步者,要把学生的直观感觉放在重要地位,因为:

1、注重直观感悟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特殊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直观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

2、直观感悟是认知能力的起点,也是培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直观是一种发展学生观察力、思维力的力量,它能使学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留下深刻印象进而联想有关事物,使审美对象在感知中显现更鲜明更生动,使感知的内容更丰富深刻。观察是人认识世界的窗口,是获得一切知识的门户。观察是形象思维的直接来源。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活动,通过敏锐、细致、准确、深入地观察,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形象思维的功能。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的培养固然比学生的情感色彩重要。但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学习直观感受,在初中阶段,为引起物极必反的效果。因为没有学习的感觉、乐趣,那么能力的培养就无从下手。目前首要的任务是揽住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心,至于对较深问题的解决及对较深的科学道理的理解,今后会随年龄增长和知识积累,自然会“水到渠成”。

3、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好奇是中学生的天性。所以,我每次上课之前都会做些小实验或者讲述些生活当中奇妙的物理现象来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物理课堂氛围。例如,在讲到升力时,首先提问:“飞机为什么像小鸟那样在空中飞翔?”学生想了想:“不知道”。“那么老师来做个小实验给大家看看”。接着做“用漏斗吹气,乒乓球不会下落”的实验。学生一下子被眼前这不可思议的物理现象给吸引住了,此时课堂上呼声一片,围绕在浓浓的物理气氛之中。

实物直观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学生确切地理解教材、掌握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较快的掌握知识,也不容易忘记。实物直观的缺点是,事物的本质特征难以突出、内部不易细察、动静难以控制,不易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那么在物理教学中

如何体现直观感觉的作用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完善学习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现行教材虽然降低了难度,但我认为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却有了更高的要求,照本宣科显然不行了。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情感观。传统的教学方法较陈旧,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现行教材的特点。应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法,把注入式教学方式和题海战术教学方式改变为注重学生直观感受及兴趣的探究式教学。通过直观感悟方式引导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我们的教材同样也突出了物理知识的趣味性,旨在创造意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教学方法也应该体现出这个意图。所以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议一议”来扩大教学效果;教材中的漫画或插图也有着丰富的内涵,相关的物理知识和含义尽在其中,切不可走马观花,一晃而过。

2、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和充分体现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定义、定理、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探究性活动的基础上。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是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几十个分组实验和探究性活动,几十个演示实验和若干个探究性活动。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后;可以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用自备自制的教具,更多的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水瓶做物体的沉浮条件的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用纸、橡皮筋做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用小遥控玩具车来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用二胡、吉他来探究声音的特性等,这些器材学生最熟悉。这样的直观现象更有利于使学生理解。而且,通过这些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使学生积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探究、敢于探究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3、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物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是现行教材的主要指导思想,在这套教材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每一节课上我都要与学生们说说课本上和生活有关的插图,解释一下科学世界与对应物理知识联系的内容。在课后也适当地安排了网络互动这个内容,提供了有关知识的Interne网的网址,让学生们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业余学习生活。不仅利用了教材上这些内容,我还经常和学生们探究一些生活小问题,例如:“如到野外活动时,登上一座高山发现饭煮不熟怎么办”,“自行车下波时,假如先刹前轮会怎样”,“用吸管喝饮料时,不吸气,反而向里面追气会怎样”,“自行车有多少个地方使用了杠杆”等等。使学生能在有趣的讨论中学会相应的物理知识。

4、组织学生多参加课外小制作和小发明等探究活动。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物理第二课堂就是给以学生自我展示机会的一个平台。学生们通过自己亲手制作的小发明,小制作展示出来,让大家都来观赏,让老师来帮助评价。不足的学会不断改进,追求进步;优秀的能够感受到探究科学的成功美。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当中,学会了团结,感受到了物理知识的奇妙,悟出了物理规律。在这样直观而又有感觉的环境下学习物理,就会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比如:在组织学生表演皮影戏时,使得全班同学都明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学生在制作望远镜时就会掌握凸透镜的作用;在制作简单温度计时他们就应深知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学生在制作自动报警器时就会知道电磁续电器的原理与作用。这就是让学生直观感悟的奥秘。

5、教师应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个人魅力。有人说:“初中的教师不必要多高学历、多高素质的人才,随便到大街上找几个,只要有点文化知识,能凶则行”。我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很可笑。所谓“名师出高徒”,“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我始终相信人与人之间的言行举止、文化素养是可以互相影响的。记得我在学习C级心理学时,一位讲师说过:“我把孩子送到某某学校,主要不是因为该校的环境如何,而看中的是该校里的一位教师——这位教师有极高的教学水准及有很大的个人魅力,对班里每位学生的成长都很大的影响。”

6、呼吁教育界同事从小学应当重视自然科学的培养。

现行的小学科技活动课和自然课选题丰富,内容也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另外配套使用的套装器材也非常适合小学生动手制作。但是在课堂提问中发现,很多涉及到科技和自然课中学过的知识及做过的小试验,小活动,学生却没有印象或者根本没做。这说明小学对科技和自然课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或者受课程安排和师资力量的影响,没有落到实处。也有的个别老师上课照本宣科,自己就缺乏对自然常识的理解和兴趣,又怎能使学生对生动活泼的科技和自然充满好奇呢?

教无定法,首先要做到分析所要面对的学习者,分析教材,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使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人的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形象思维却是创造思维的一个决定因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学,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培养新世纪的科技人才而努力奋斗。

下载充分发挥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充分发挥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充分发挥造句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充分發揮造句在作文教學中的作用 王 凱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作文也是如此。孔子雲"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可見語言表達對於作文的重要性。然而許多初中生在寫作時,常常敍述不清楚......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课堂的动手能力培养 金城江区保平中心小学 覃美兰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教育家陶行知这句浅显易懂的话,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我们可以从中受到......

    充分发挥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充分发挥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它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的带头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的带头引领作用 文昌中学 云霞 经过学校和科组长的层层推荐,我有幸参加了这一次的骨干教师培训。十年来,我始终努力要求自己成为一名学生喜爱、家......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制教具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制教具的作用 随着教育事业的日趋发展,目前已有很多学校配备了音乐教具,但教具仍不齐全、不完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想办法,动脑筋,亲手制作、自己创新。......

    充分发挥团组织在班级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团组织在班级中的作用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注重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对团员的高标准、严要求,树立团组织的光辉形象,让班级成员以积极上进、努力向团......

    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关于如何充分发挥工会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调研近两个月,无锡市锡山区总工会采取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90家企业和1700名职工中进行了调研,了解企业......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科学活动大多数内容比较抽象,对于抽象的知识概念,幼儿就不容易理解,而信息技术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把一些科学现象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把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