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观察在数学活动中的作用(推荐)
浅谈观察在数学活动中的作用
摘要:《纲要》指出,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原理和运行方式,也不是一种能力,数学是一个处理过程或是一种思考方法。它的贡献在于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它的学习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使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勇于探索和创新。在幼儿探索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通过观察、分析,做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地发现、探索,真正获得发展,从而成为游戏的主人。
关键词:幼儿;观察;数学活动;生活;教育。
数学活动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纲要》指出,孩子们的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和发现,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生活中,我们总是用眼睛去观察身边的所有人事物。在幼儿园里,观察也是教师获得幼儿个体和群体信息的主要途径。在操作性强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其中的秘密。在孩子的探索过程中,教师的观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观察,贴近、了解幼儿的各种情况,教师才能适时地、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指导,使得活动的开展取得预期的成效。教学中教师容易出现观察不到位或是很盲目的问题,我认为是因为还没有发现和了解到观察在活动中起到的作用,通过近两年的学习和累积,我了解到它是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在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它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是不可或缺,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一、观察,掌握幼儿的认知经验。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总是要先分析和思考,对其内容的目标有初步的梳理;其次,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的认知经验,认知经验不同,对教学内容产生的经验与感悟也不同。这也要求老师要从平时的教学中观察、掌握孩子的认知经验,从而制定符合幼儿的相关目标。如在设计数学活动《漂亮的饰品》,根据《纲要》精神,活动注重以幼儿学习在前,教师指导在后的形式。先让幼儿进行尝试性操作,在尝试操作环节,教师通过观察,更有效、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平时所积累的经验。中班幼儿对规律排序处于探索的状态,而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规律的排列现象,为了让孩子寻找、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在第一次操作中,主要鼓励幼儿自由尝试按简单的规律进行装饰,体现幼儿自主学习的特点,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如项链、腰带、帽子等都是幼儿生活熟悉的、真实的。因此孩子们的参与性较高,能大胆地进行装饰,他们主要根据对以往事情的经验、自己的喜好、随意的、没有规则的来处理事物,只有个别幼儿会按简单的规律装饰。教师通过细心地观察和分析,充分地了解幼儿的认知经验,不难发现幼儿在没有知识经验的情况下对于规律还没有意识,教师掌握了这点后,也能为接下来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观察,了解幼儿的个别差异。
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认知经验后,教师进行讲解小结给予正确的引导,引导幼儿学习到新知识,然后在获得新经验后迁移应用进行第二次的操作。每个幼儿有不同的环境、文化和社会背景,有不同的天分或缺陷。对于孩子们的重点观察指导也不同,在《漂亮的饰品》活动中主要引导幼儿按照新的排序规律进行装饰,在操作活动中,幼儿的能力存在着差异,对于领悟力比较快,在教室给予讲解引导后,可以较迅速的掌握其规律并进行排序,而对于领悟力比较慢的,会出现前面有按规律,后面混淆的现象,还有就是形状按规律,而颜色没有规律之类的现象。教师只有通过观察,了解到每个幼儿的基本能力,及时关注个别差异,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尽量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排序方法,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按规律排序完成作品,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在《按长短排序》活动中,在幼儿操作环节,主要引导幼儿根据判断能力进行长短的排序。在观察指导过程中,应鼓励能力强的幼儿能从长到短、也可以从短到长的排列,而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则是通过引导他们直观的比较,帮助他们能对长短差别明显的物体进行排列或是鼓励他们进行单向的排序。在区域活动时,也能根据个别差异进行有效指导,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总之,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个别差异,有目的地引导,促进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观察,分析幼儿的掌握情况。在幼儿学习操作完,教师已了解到每个孩子的能力及掌握情况,进而进行交流分享。这环节主要是分析、了解幼儿的掌握情况。一个活动的成败就在于目标是否都已达到。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就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如《漂亮的饰品》活动中,就会发现“为什么衣服组、帽子组掌握得比较好,而项链组和皇冠组的孩子并没有,是不是因为它们都是用夹子来装饰的,而且它们都是一条长长的底板,没有起始点或是中心点,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是盲目地进行夹夹子装饰,为了填满它,从而忽视了有规律的进行排序”。“教师是不是要针对较难掌握的进行讲解,避免出现组别上的差异”。还有在活动中发现大部分幼儿在排序的规律上比较单调,选择的规律都是教师给的示范。“是不是在排序的规律上可以做改变”等问题。还有,在《学习6以内的序数》活动中,观察到孩子的个别差异比较大,这时候教师要及时进行思考和分析:“是不是在材料的投放上可以进行分组操作,针对个别差异,在楼房的设计上做调整,可以有的6层楼,有的5层楼,而有的只有4层楼的这种形式,并针对幼儿的了选择操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习掌握”。只有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掌握情况,才能为接下来的小结环节打下基础。
四、观察,选择适合幼儿的教育策略。
在分享交流环节,是教师通过分析后,做出调整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请幼儿进行分享讲解,使得教师能准确地进行调整。及时地请出现问题的幼儿分享,其他幼儿进行判断,然后帮助改正,最后一起进行总结,达到巩固的效果。很多时候,教师在这环节会容易的使用“不正确”的行为。经常会说“不对”“错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是对于孩子来说,现在的他们是“走路学习”,在初学走路时总是跌跌撞撞、会跌倒,而这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尝试和努力本能地要给予它们鼓励和帮助,让他们成功地学会走路,而不是用绝对的“不对”“错了”等词语来抹杀、压抑他们对数学活动学习的热情。如《漂亮的饰品》活动中,在二次操作结束后,仍出现了个别幼儿不能按一定的排序规律进行装饰时,教师可用鼓励、理解的态度,给孩子宽松的环境,引导他们大胆地分享。“孩子,你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装饰你的腰带的?”“老师觉得腰带变漂亮了,其他小朋友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让它变漂亮了。”从而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排序方法进行装饰,同时,幼儿的心灵不会受到伤害,也能欣然接受。还有,在《感知5以内的物体数量》活动中,观察到幼儿对于第二次的操作明显没有第一次操作时的活跃,这时,教师及时地调整教育策略,利用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形式和角色游戏相结合,在指导语上使用:“娃娃家里面好热闹,我来看看到底有几口人?大家都想知道小朋友家有几口人,你们也来数一数好吗?看看都有谁?果然,迅速激发了幼儿的兴致及参与性。
在每次的观察中,对于教师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总会出现一些不足,这时候要及时分析、进行思考,找到调整的方法,并在接下来的活动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与幼儿共同学习进步,然而幼儿间存在着差异,为了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如果没有通过观察,教师就很难去满足每个幼儿的不同需要。因此,只有通过观察,真正了解幼儿的个性、气质、能力,了解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活动、适宜的材料,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最适合的教育,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孩子的成长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耐心的、仔细地观察幼儿、关心他们的需要,理解他们的情感,协助他们发展,让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2、《学前教育研究》2007.3
3、《幼儿教育》2007
第二篇:浅谈“观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观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只要谈到作文,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无话可说。我个人认为,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去真正 “认识”,没有留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对此,我对观察在作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有如下看法——要让学生真正正确认识观察。
我们平时都在要求学生要说真话,讲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那么,正确认识观察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生活。
作为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学校、家庭里有意义的各项活动,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体验生活,从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如:
一、讲名人观察生活事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名家为了寻找写作素材,亲自到社会、到农村、到军营去体验生活。如明朝的著名作家吴承恩亲自到海洲(今连云港市)三元庙观察、体验生活三年,终于写成了千古佳作《西游记》,明朝的徐霞客,游览祖国山川,写了《徐霞客游记》,现代作家柳青亲自到山西农村观察、体验生活,写了《创业史》,美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大师卓别林,为了表演当“乞丐”,特地宴请流浪汉到餐馆吃饭,学习表演艺术。由此可见,“生活是创造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仔细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开展多种课外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利用第二课堂,配合班队活动,有目的开展一些有趣的观察、体验生活的活动。如在社会上,开展“我当小交警”“我当值日生”“我当一天的小老师”“假如我是校长”;在家里,开“今天我当家”“我当家庭的后勤部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活动中索取写作素材。
其次,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教给方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往今来,许许多多诗人、画家、科学家游览祖国的名川大山,名胜古迹,领略那里的秀丽风光,吟诵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描绘了一幅幅彩色斑斓的画卷,探索出一个个大自然的奥秘。那么,我们如何到大自然去观察,用神笔描绘出一幅幅大自然的景物呢?
一、激发观察兴趣。心理学家指出:“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渴求,而不是当作负担。”所以要培养学生观察兴趣,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身边的人、事、景、物。
1、要有目的的激发兴趣。有意识地交代观察和写作目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避免观察的随意性、盲目性。如让学生去“找春天”,观察春天的景物:山上怎样?地上怎样?春雨怎样?学生注意观察春天的特点,写时才能得心应手。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有目的的创设良好的观察情境,带领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学生写作文就能“情发由衷,思如泉涌”。如一位同学患病住院,学校组织小记者采访“献爱心”的动人场面。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写作文就能生动逼真。
二、教给观察方法。
1、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要下马观花,深入实地,到社会上,到大自然去细心观察。观察并不是单纯地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鼻子闻,用口问,用手摸,用舌头尝,才能观察好自然现象,写好观察作文。
2、要按顺序观察。观察事物要按一定的顺序,可以从整体到部分,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还可以从“发生——发展——结果”的顺序进行。只有观察有序,叙述条理清楚,才能给人印象深刻。
3、要选角度观察。写观察作文,不要记流水帐,面面俱到,要选择好观察角度,选择一个侧面仔细观察,观察出与同类事物不同的地方,这样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
4、要按特征观察。写动物的观察作文,平时要仔细观察,注意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抓住某种动物的特点,才能把动物写活。
5、要有科学依据。观察某种事物,仅仅通过几次观察是不行的,许多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要掌握科学知识,一方面向老师、家长、同学请教,另一方面可以向科技书籍请教。这样写作文才能真实感人。
6、巧绘色、摹声。不仅要注意观察景物的姿态、形状,而且要仔细观察景物的颜色,倾听自然界的各种响声。如一位同学写《游黄果树瀑布》一文中,既写了大瀑布丰姿“奔腾咆哮”“直泻而下”,又用“白色水花”“披着银纱”“晶莹的浪花”“潭深水碧”来绘画瀑布的颜色;还用“轰隆隆”“水声震耳欲聋”来描摹瀑布的声音。这样写生动形象,仿佛让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游览黄果树瀑布之中。
第三篇:数学在各学科中的作用
数学在各学科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的科技每时每刻都在飞速地发展,物理,化学,生物,建筑,信息技术等等各式各样的学科无一不在现代生活中展现着他们的魅力,然而,在所有这些学科的背后,还有一门科学在支撑着它们,那就是数学。数学有一种独特的抽象性,正是因为数学抽象,其结论应用十分广泛。数字由许许多多事物抽象而来,它不代表任何意义,也正是因为它不代表任何意义,所以它可以应用在任何地方。2+3=5不仅适用于人,也适用于书、本、笔等等。
在数学中,同一个方程式完全可能代表着互不相干的事物的某种相同规律。同一个拉普拉斯方程可能代表许多不同的物理现象。某种生物种类群体的数量变化可能与市场某种商品的价格涨落满足同一数学模型。数学在其它学科中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数学是各门科学的语言。物理定律及原理都是用数学语言描述的,数学在力学与物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人所共知的。
物理学应该是应用数学最多的学科之一,数学公式使描述物理现象变得简单而一般。动力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加速度的定义本质上就是一个导数,缺少了导数的概念,又怎么会有加速度的定义呢?解决理想的运动学问题会用到微分方程的概念,微分方程的理论使解决复杂的运动问题变得可能。数学的功底也是一个优秀的物理学家所必备的,在此,我们不妨举两位大物理学家的例子。法拉弟是一位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场、磁场、电力线、磁力线、电与磁的对称关系等,但他数学功底不够(相对来说),不能把他的实验结果上升为理论(没有可操作性)。而另一位电磁学的大师麦克斯韦确有很好的数学功底,他用微分方程和向量代数等数学方法,完整地揭示上述现象,并于1862年发表了划时代的论文《论物理的力线》,使得这些理论有了广泛的应用。今天的无线广播、电视、雷达通讯,遥控等,都是以它为基础的。所以说,如果没有数学的发展,物理学也难有突破。物理学和数学就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伙伴,永远密不可分。而物理学,正是数学在实际学科中应用的最好体现。
信息科学是二十世纪才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我们如今的生活已经处处融入了这门科学。计算机帮我们解决了以往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互联网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数字通信技术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很近。而信息科学的基础就是数学,没有布尔代数,如何会有电子系统中0和1编码段?没有矩阵理论,如何解决复杂的工程建设规划问题?没有数学中许许多多的算法,又如何在计算机上展现出美妙的图案?可以这样比喻,信息科学正是在数学的肥沃土壤中长出的一朵美丽娇艳的花。我们作为北邮的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注重打好我们自己的良好数学功底,为以后的深造作好准备。
当然,不仅仅是理科才会用到数学,就连艺术也离不开数学。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之所以能有惊人的发展,正是得益于数学的分支——几何学的进步。一幅画要想逼真生动的展现现实世界,就要用到投影和几何学的原理。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几何学家,发明家和梦想家。它的每一幅作品无一不是建立在严谨的投影规则之上的,也正因为此,他的画才那样细腻,那样准确,那样迷人。此外,雕塑,徽标设计,建筑等等都离不开数学,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徽标就是由几个外切圆组成的笑脸构成的。
数学是美的,因为他融入了生活,融入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马克思曾说“只有当一门学科应用了数学之后,它才成为了一门真正的科学”。每一门科学中都体现着数学的价值,在人类即将写下的历史中,数学仍将不断地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科学和社会的进步。
第四篇:浅谈幼儿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幼儿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说过:“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的实验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创新。本文试从操作活动引发幼儿的自主活动、操作活动的空间让每一个幼儿得到发展、操作活动培养幼儿勤于思考、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操作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操作活动的过程使教师与幼儿互动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力求让幼儿做自和研究,发现新问题,设计新办法,开辟新途径,达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
操作活动
幼儿
学习的主人
当前独生子女普遍存在娇生惯养、依赖等不良倾向,让幼儿自己先去想、自己试着做,培养这种敢于动手操作的品质对他们一生将有极大的益处。世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转型,要求21世纪公民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具有主体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具有主动迎接挑战、主动抓住机遇、主动适应并改造社会的能力。幼儿园数学从时代的要求出发,强调教育活动过程,渗透幼儿“动手操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操作活动让幼儿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充分操作、感知,积极的参与活动。幼儿在活动中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操作活动能使幼儿产生自主感,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感,获得成就感。幼儿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成功。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操作引发幼儿的自主活动
《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给幼儿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给幼儿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幼儿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幼儿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幼儿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幼儿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操作活动正是恰到好处地贯彻执行了新纲要中的精髓、实质。他强调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在发现中学习。真正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例如:在数学活动中,图形的面积守恒是一个比较难以讲明白的数学知识,如果靠教师的讲解,幼儿很难理解,但是在操作活动中,教师不讲,让幼儿自己去玩材料,在玩的过程中,自己观察、发现图形面积守恒的规律,在“教、学、玩、”中,启迪幼儿自己去想象,理解图形面积守恒推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二、操作活动的空间让每一个幼儿得到发展
一味的要求幼儿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不仅会束缚幼儿的手脚,也会束缚幼儿的头脑,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只能墨守成规,自我重复,其心态必然是瞻前顾后,小心翼翼。而操作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宽松的空间,人人都参与,人人是“主角”,给每一个幼儿一个空间,每一个幼儿一个机会,幼儿在空间中可以充分的活动。例如:在学习测量活动中,幼儿利用多种测量工具在活动空间 进行测量、记录,每一个幼儿都在积极探索、思考,每一个幼儿都在“动”,再也没有站在一边观看的“观众”了。
三、操作活动培养幼儿勤于思考
思维过程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引导鼓励幼儿自己去操作、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使幼儿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例如:幼儿在玩学具“数字与筹码”活动中,他们发现所有后面是2、4、6、8、10的数都是双数,是1、3、5、7、9的数都是单数。幼儿又接着玩学具,于是又发现了“12、14、16、18、20”也能成双是双数,“11、13、15、17、19”不能成双是单数。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探索解决了单、双数的问题。这时幼儿的学习状态是积极主动的。
四、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操作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激励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开动脑筋,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他是培养幼儿认知能力与个性品质和谐发展的一种好方法。例如:在《认识二等分》活动中,其中有一个难点是“正方形”到底有多少种分法。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只要经过正方形的中心点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可以把这个正方形二等分。整个活动过程都是在幼儿的不断探索、发现中完成的,教师不用多说,只是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真知。记得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曾经说过:“儿童的世界多么伟大,有伟大的自然,急待他去发现,有广博的大社会,急待他去探索。”从小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操作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
操作活动的核心就是引导幼儿体验成功。对幼儿来说,他们每时每刻都想得到成人的鼓励和赞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成功的境地。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精心选取材料,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所有的幼儿都能够体验成功后的快乐。例如:在数学活动《按两种特征分类》中,先让幼儿认识学具中的“分类娃娃”,了解“分类娃娃”的基本特征,然后引导幼儿同时按两种特征分类,帮“分类娃娃”找家。当他们把所有“分类娃娃”送回他们自己家中时,他们那份成功的喜悦令我们感到兴奋。
此外,让幼儿在操作成功的同时,也要渗透一些“挫折意识”的教育。使幼儿懂得挫折与竞争相伴随,要成功必须战胜挫折,学会不怕困难,勇敢坚强,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幼儿在这种探索尝试中,把握知识的真谛,磨练了斗争意志,提高幼儿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这正是人在现代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我们在数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操作带来动力,操作带来活力,操作引导成功。幼儿在操作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感受自己的能力,在能力中树立自己的自信心,这是数学教育在幼儿身上最有价值的成功体现。
六、操作活动的过程使教师与幼儿互动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是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探索、尝试,幼儿在活动中是积极的、主动的,是在兴奋的状态下学习。
1、教师与幼儿是伙伴
在活动中,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也没有过多的指令,只是“和孩子一般高”的在一旁去关注幼儿、倾听幼儿与幼儿交流,以朋友的身份去引导幼儿进一步的尝试、探索。没有从头至尾命令他们去做什么,或是阻止它们不去做什么。
2、幼儿之间是合作者
合作是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进行协调的行动。具有合作精神也是二十一世纪对人们素质要求之一。幼儿在尝试活动中为了解决问题、互动交流、互相合作、互相分享,合作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在《有趣的盒子》中,幼儿为了排序,有的幼儿按高矮排,有的按大小、颜色排,但有的盒子没法排,孩子们很快的一起合作,把不能排的盒子凑在一起,共同排成了如:牙膏盒、香皂盒、牙膏盒、香皂盒„„,木质、塑料、木制、塑料„„这时排序活动成功的完成了。当孩子们看到浩浩荡荡、整整齐齐的“队伍”时高兴的蹦起来。这不仅使孩子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更体验到了合作的愉快。
3、幼儿在活动中由他律变自律
以往的活动,幼儿受教师的约束较多。如:小小嘴不讲话,小眼睛看老师,小手放在膝盖上„„而在整个的学具操作活动中,幼儿没有受到任何外来的约束,完全是靠自己控制自己。因为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要对自己的操作结果负责,如在图形分类时,有一个幼儿分错就会影响到分类的结果,所以幼儿要仔细的看、认真的想。当自己做错但经同伴的提示后,会很快的改正,并在下一个活动环节中正确操作。因此,幼儿的学习是自主的,是渴望的满足,对活动的结果有征服感。
可见,数学操作活动中注重幼儿“自身”的发展,使幼儿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促进幼儿智力和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于光远 《教育改革论》 1991年9月 河南教育出版社
2、史慧中 《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 1994年 科学普及出版社
3、张景焕 《创造教育原理》 1998年 辽宁人民出版社
4、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 2004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充分发挥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皮亚杰告诫我们:儿童的数概念不是成人能直接教会的。在数学教育中,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幼儿建立一个新的数概念,必须通过对材料的接触,施加动作反复摆弄和探索,积累经验建构新的概念。所以,如何使操作活动在计算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对教学策略的挖掘和应用,我发现儿童不仅学习计算的积极性增强了,而且语言、想象、逻辑等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一、贯彻自主性策略,确立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改指令为设疑,引发幼儿自主探索。幼儿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需要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与方法,还需要有正确的导向。教师在操作时不能只用指导性指导,也不能“随意放羊”,需通过对材料的美化、适当的设疑、引疑,既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又对幼儿操作目的有积极的引导,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很好的发挥主动性。如:学习4的组成。提供给幼儿4片双色花片(花片一面是红色,另一面是白色,和一张印有花朵图案可让幼儿涂色的纸。请幼儿玩“撒花片”游戏,每撒一片就根据花片停住后颜色分布的数量在纸上涂色。只要落下的花片颜色分布的数量与前几次不同,就可依次画在纸上。这样,每次撒后,孩子们就要比较对照,做出是否要涂色的判断。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还会发现一些问题,如:4颗星星撒厂去,出现了都是同一种颜色的情况,就会提出怎么办?有的孩子会发现涂了三次后再要涂的话,总是与其中的一组情况一样,从而产生疑问,这样有利于幼儿独立性、自主性的充分发挥。
二、善用游戏性策略,激发幼儿主动活动的积极性。
在操作活动中加上游戏情节,可以将“就事论事”的摆弄材料,变为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使幼儿的各个感官都能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反复操作而不感枯燥乏味,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学习数的形成,需要幼儿反复进行添上1个、去掉1个的练习。设计操作材料为一朵梅花,每个梅花瓣都画有一个小圆点,让幼儿用它玩“开花”游戏:先把每个瓣向花蕊折成合拢样。每个一朵梅花,操作时首先看见花蕊的1个小圆点,每打开1个花瓣,就增加一个小圆点,1个圆点添上1个圆点是2个圆点,„„依次打开。花开完再收花瓣,每次收拢一个花瓣,就是去掉1个小圆点,即6个去掉1个是5个„„,由于操作具有简单的游戏情节,幼儿多次“开花”、“收花”兴趣不减,达到了反复练习,体验数形成简单规律的目的;另外,也可用指定操作规则和奖励的办法来加强操作活动的游戏性。如?的组成,幼儿每两人一组,每组幼儿7片双色花片,每人轮流进行,在轮到自己撒花片前把花片分成两份,双手各拿一份,同时记牢手中的数量,如3和4,若花片落下时,显示出刚巧是4片红色和3片白色花,则为“中奖”,将给一朵小红花,在这富有刺激性的游戏中,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的组成上,也就自然记准了7的几种组成方法,为了中奖,他们还会反复多次操作,学习的积极性就一直比较高。
三、活用互动性策略,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有时在操作活动中,由于材料多,操作室空间小,幼儿整理能力弱,往往刚开始操作就出现材料混乱的局面,极大的影响了幼儿操作的目的性。这时,运用互动方式,让两人共享一份操作材料,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幼儿搭配,轮流操所,共同记录,如9的组成,每两人一份巧巧棒(共9支),把9支棒分给两人有几种分法,两人轮流操作,一起记录,两人互相检查,互相纠正,有问题协商解决,或共同质疑;能力弱的还可得到能力强的幼儿的指导和鼓励,面对小伙伴,能力弱幼儿没了思想压力,不再有是否对错的顾虑,“玩”的大胆、积极。这样使幼儿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运用针对性策略,使幼儿乐于动手。
一般来说,操作活动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但3—6岁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接收能力不同,年龄越小,差异越大,因此,小班幼儿操作活动以个别为主,中班在个别操作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合作,如两人轮流抽卡片,按卡片上的数字到箱中摸出相应数量的实物。大班幼儿则可以用多种形式开展操作活动。如小组活动:“撕纸列算式接龙”,要求幼儿把一张画有许多个同一物体的纸撕成两部分,组内幼儿从头到尾一次轮流撕,并根据撕的物体列出相应的加减算式。在操作安排上,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数、学算操作活动,中大班多一些;小班的操作活动,一般以结合日常生活的游戏为主,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玩耍中感知数的概念。
五、巧用激励性策略,激发幼儿向上
教师激励性的语言与动作往往能激发幼儿持续、愉快的探究,能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成功,增强信心。另外可用环境的激励作用,例如在墙面上布置“红星角”,激励幼儿不断争添星星。最后,教师应细心观察,及时指导。
幼儿独立的进行操作活动,客观上为老师观察幼儿如何活动提供了条件,并从中获得信息反馈,比如教师可以看出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任务的理解程度,以及操作活动的步骤、操作材料的使用情况,尤其是对那些个性较内向的幼儿,从操作表现中可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水平,而对大部分幼儿来说,教师既可以及时发现幼儿操作的成功之处,又可及时了解存在问题和困难,从而适时的提出建议或予以启发指导,这样,就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开展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探索活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