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平无战事》就是个电视剧
《北平无战事》就是个电视剧
2014年10月29日 08:16 来源:环球时报
这些年因政治隐喻而备受关注的片子不少,除上述的《北平无战事》和《建国大业》,还有《让子弹飞》、《一九四二》、《康熙王朝》等。
《北平无战事》主角方孟敖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在一片热议声中成功收官。在该剧播出的19天中,有10天登上收视榜首,豆瓣电影评分更是高达9.3分,直接超过近年来《后宫甄嬛传》、《士兵突击》等热播剧。难怪有人评价说,《北平无战事》堪称年度“现象级剧王”。
剧中台词:“一边是代表政府的国家机器,一边是代表民意的国家脸面,一旦发生冲突,国家机器便会踏着国家的脸面碾过去”。
《北平无战事》主要讲述的是1948年至1949年国共两党政权交替阶段,各方势力明争暗斗的故事。该剧中涉及政治、反腐、厚黑等台词引起热议。“党字头上三把刀”、“一边是代表政府的国家机器,一边是代表民意的国家脸面,一旦发生冲突,国家机器便会踏着国家的脸面碾过去”等台词更是在网上被不少人转引,认为“内含深意”,甚至有人戏称“不知是咋审过的”。
《北平无战事》之所以成为话题,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那就是中国现在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力度反腐风暴之下,而国民党政府退败前因腐败导致最终迅速倒台的那段历史太过触目惊心,对其进行回顾很容易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电影《建国大业》中蒋介石“反腐败,亡党;不反腐败,亡国”的感慨至今仍被人引用。
“以史为镜”是中国研究的宝贵传统,然而“借古讽今”不能找错了对象。国民党政府因腐败亡国的历史在今天仍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它时刻警示着中国的执政者,如果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反腐败,那么就有可能“被腐败反了”。事实也证明,近两年来大刀阔斧的反腐败,是深得民心的。
但是不能把60多年前的状况硬套在今天中国的头上。1949年前夕的中国还没有完全从战争的炮火中抽身,国家经济命脉被四大家族控制,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更好还是更糟糕。而如今随着中国国力一步步走强,中国人普遍对国家有着现实预期——我在将来可以过得更好一些,尽管现在还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
电影《建国大业》中“蒋介石”感慨
我们可以看一看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的农民在网上卖东西、工薪族准备买房或者换更大的房子、年轻的父母为孩子将来的学业努力打拼——这些都是现在普通中国人正在做的事,而它们是建立在对未来会更好的预期之上的。
这些年因政治隐喻而备受关注的片子不少,除上述的《北平无战事》和《建国大业》,还有《让子弹飞》、《一九四二》、《康熙王朝》等。对此,或许《北平无战事》制片人候鸿亮的话更加中肯一些:“你会觉得它是个谍战戏,它不是,它是个金融戏。再看,会觉得这是一个反腐戏,其实它也不是——它就是个历史剧。”
是的,它就是一部电视剧。
第二篇: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观后感3篇
精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观后感3篇
篇一:《北平无战事》观后感
53集电视连续剧《北平无战事》刚刚播完,着急、兴奋、惆怅、挥泪,也惊愕、气愤、无奈和不齿,更多的则是敬畏,敬礼,伟大的无名英雄们!
”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总统,加上一个孝子,在孔令侃的嚣张面前统统败下阵来。党产,巨大的遮羞布,使得不要脸的徐铁英之流明目张胆的贪腐,还明火执仗用枪指着反对他们的曾可达们,谁敢阻挡,谁就得死。每当看到这些,不用再去找什么原因了,四九年的胜王败寇早已注定。
贪得无厌的利益集团为了保全自己,作假扯谎瞒天过海,诬陷诋毁不择手段,屏幕前的观者恨不能伸手从电视里把他们拽出来胖揍一顿才解气。当方孟敖决定丢下那位巨贪代表徐铁英和军统恶魔王蒲忱,飞机飞离跑道时俩人惊愕与无奈的表情特写,还有孟敖那双会说话的眼神表达出的能为崔叔等报仇雪恨的内心独白,一直在痉挛的心慢慢有了舒缓的感觉,总算出了这口恶气。
我的天哪,人的灵魂多么的飘忽不定,以至于穿越到六十几年
精
精
前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千万名隐蔽战线艰苦斗争和牺牲的无名英雄,我能为您做些什么?或掩护同志执行特殊行动,或代表组织完成重要任务,或伫立在无数死难者的墓碑前注目,抑或挥泪夜读英雄们的光辉历史。
”我的丰功伟绩值得浇铸于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等我的事迹在世上流传之时,幸福之时代和幸福之世纪亦即到来。”可是,即使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像谢老和崔中石等同志的真实身份却不能如实写进历史,当事人如何感觉,唐吉哥德?
敬佩曾可达的正直和纯粹,但不能解答机场跑道上的饮弹之举。不屑马汉山的狡诈与痞性,但很难苟同押赴南京后的杀鸡儆猴。感慨方行长何校长的绅士及风度,但容易理解赴美退台的无可奈何。
真实,在于内心活动与外在表露的高度一致性。不听话的严春明,就因为个性倔强?不惜牺牲老刘甚至造成党的更大损失,也要带着手枪去逞强吗?
梁经纶教授,坐在广场示威请愿就成了共产党,骑上自行车,在小树林里使劲儿登上几圈就进了国民党铁血救国会,一会儿慷慨陈词,憧憬着新中国的景象;一会儿穿上国军上校军装,低眉顺眼接受
精
精
太子训示;一会儿沉思,一会儿抓狂。这是一具精英版躯壳,忽左忽右没立场,却无时无刻不散发着致幻气雾,直接导致谢木兰之死,悔恨即使泪如雨下,也是难以脱责的。
伟人心中早就孕育着的新中国,”她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夜深了,毫无睡意。写下几行文字,抒发情感,为那些无名英雄点赞!学习精神,继承传统,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篇二:北平无战事观后感
近几天一直在追《北平无战事》。
最喜欢的是崔中石行贿戏、法庭舌战戏、孟伟大闹会议戏,可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效果钢钢的。
啊,男猪脚——方孟敖的扮演者刘烨,怎一个”累”字了得!跟陈宝国(饰徐铁英)、程昱(饰马汉山)、倪大红(饰谢培东)等老戏骨搭戏,刘烨的演技只能用”蠢笨”二字形容,好好的一个男猪脚
精
精 的戏份,竟然生生被夺了光彩。也许是编剧的问题?跟马汉三打赌请学生吃饭、逼着马汉三对示威的学生讲话、拉着崔中石下水、第二次站到水边拉着马汉三下水的时候我被逗笑了,然后又拉着徐铁英、马汉三喝可乐兑红酒……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到底想要什么结果?就是为了表现刘烨的楞、孤、阴?他每集都狂开吉普、每集都抽几根雪茄、每集都要板着脸顶撞上司、每集都面无表情……就因开过飞机、炸过鬼子?他有什么别人无可取代、无法触碰的优势呢?他份量实在是不够,究竟凭谁的后台,能够那么那么张扬、那么耍酷?后来一看到他面瘫的镜头,立刻快进。
把他研究个底儿掉后,再看他的大队,就觉得队员们真是跟错人了。为了查账,方孟敖弄了一堆算盘,让他的飞行员学打算盘,真是将熊熊一窝,跟这样一个水平的队长,队员们能学到什么呢?学会打算盘就能查账了?加减乘除就能查账了?就这水平,队员们对他还毕恭毕敬?
面瘫的还有两个,梁经伦、何孝钰。梁经伦,腮骨耸起,嘴角上扬,慢声细语,还跟俩女的关系暧昧,尤其是跟木兰之间,发生的很突兀,莫名其妙的,不懂是咋回事,感情基础是什么?为了探听北平分行的动向?何孝钰,从头到尾,都是从自家跑到方家、从方家回到自家,一会吃、一会喝、一会车接车送,哑着嗓子,睁着一双无知的眼睛,有必要安排她这样一个地下党跟方孟敖接头吗?姑父这不是
精
精
舍近求远吗?自己
亲自接头不就行了?
最出彩的是谨慎稳妥的崔中石、老奸巨猾的徐铁英、狡诈油滑的马汉
三、细声慢语的谢培栋……
有一幕戏最有意思,虽然直接导致崔中石的牺牲,但还是把我给逗乐了。徐铁英安排孙秘书看好崔中石”10分钟,再等10分钟!”;这边谢培东跟徐铁英讨价还价,力保崔中石性命,终于双方谈好,为保住崔中石,每10天付一笔款,另外再送股份……徐铁英喊来孙秘书要他把崔中石关到重案监狱看管起来;孙秘书冷峻地回答已经安排马汉三带走处决了;徐铁英大惊失色,阴鸷喝问:谁让你这么做的?孙秘书回答是局长;徐铁英怒火中烧,一杯茶水浇到孙秘书的脸上”想清楚了再回答”,孙秘书眨着眼,一只手悄悄滴抹去脸上的茶叶,理由非常充分因为不愿看到局长被辖制被威胁才这样做的;徐铁英气急败坏叱呵道”愚忠!愚忠!”然后徐铁英忙死了,到处打电话力图挽回局势……这下马汉三可倒霉了,明明是孙秘书让他把人带走处决的,但没人承认这件事,他深感自己陷入一个圈套中……
精
精
篇三: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观后感
最近看了刘和平编剧,刘烨、陈宝国等主演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非常震撼。首先,演员阵容强大,著名演员特多,表演可圈可点。第二,反映的内容经典,揭示了蒋家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对当今时局也有警示作用。第三,说明了和平解放的北平,其实处处充满着战事。
首先谈谈演员的表现:马少骅饰演的共产党,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几个眼神和几个动作,却极具感染力,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共产党人平凡却伟大,没有却富有的奉献精神。演过司马懿的倪大红老师,他刚一出现,长相,气质,眼神,就是特好的演技,他以行长助理的角色出现,我估计不会简单,应该是中统,后边可能有反转,果真不错,他是首都地下党的高级领导。程煜那个演技超级棒,他把马汉山演得非常精彩,把一个官僚演的活灵活现。还有那个王站长,像个烟鬼,但那犀利的眼神太厉害,演的太真。陈宝国饰演的徐铁英,简直就是真得,气场无人能比,眼神眉毛都在演戏,他的这个角色放在当今官场,绝对还能顺风顺水。焦晃老先生演的何其沧也很入戏,精彩。祖峰演的崔中石太智慧,像中国的高仓健。他无论是在老婆面前的轻声细语,还是在和国民党官员对峙时的沉着冷静,都很精彩。方行长始终举重若轻,演很到位。小妈也越来越有味道。刘烨在剧中一脸正气,符合人物设定,但演得愣头愣脑,像个傻不拉唧的热血青年,不
精
精
像一个潜伏的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不过,他庭上眼含热泪陈述不炸开封的时候,还是很感人的,他不与联络人联络,同样反映他的多重性格,希望后面能有精彩。女主角太严肃,不像一个年轻的现代女性。梁经纶是剧中最难把握的角色,其身份太过复杂,想出彩不容易。他把忧郁演成了阴暗,气质也不是太好。他与最简单的角色谢木兰产生情感纠葛,让人无法理解。
其次,编剧说此剧没有本科以上文凭看不懂,我对此表示怀疑。看这个电视剧需要那么高的涵养?是不是皇帝的新衣?剧中对方孟敖的作用也过于夸大,特别是对三大战役的预测,太NB.中央领导都没想到的,他都想在了前面。不过,历史上的男主角确实很牛,据说打下过上万敌机,他的归属也是个谜。
第三,通过此剧,让我们明白许多道理:其一,和平解放北平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其二,反腐如果不抓,定会亡党亡国。其三,官场上的高管是多么的丑恶。其四,谁能相信谁?《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观后感3篇》
精
第三篇:北平无战事经典台词
北平无战事经典台词
1、“你擦干净点,今晚你也睡这儿。”
2、记住了啊,你大哥不听国防部的,就听你的~~
3、一边是国家机器,一边是国家脸面,一旦发生冲突,国家机器就会踏着国家的脸面碾过去。
4、“那等着掉下来吧,反正我能跳伞。”
5、政府不要脸,可国民还要脸呢!
6、“你这个同志,怎么就不接受上级的批评呢?”
7、国产,党产,私产,从来就没有分清过。
8、“局长,仓库的电话线让老鼠啃坏了”
9、“看!仓库的老鼠都没吃的了!”
1、崔中石:北平分行很多事,我们行长都是交给我在管,有些事我必须请示行长,有些事我必须瞒着行长,不知道我这样说,徐局长体谅不体谅。
2、方步亭:我总是觉着啊,步琼还活在人世。
3、谢培东:内兄,你我都老了,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4、方步亭:你觉得孝钰这孩子怎么样?
5、经纶,你再跟孝钰说说,有些事不要去掺和,乱着呢。
6、梁经伦:我只能跟你说,让你去接触方孟敖,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
7、梁经伦:一个新的中国就要到来了,我们不能只是在等着它的到来,也不能只是在迎接它的到来。新中国的到来,是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做出无私的贡献和牺牲的。当她的脚步降临的时候,那里面就应该有我,还有你。
8、方孟敖:我立刻就带领大队,现在就去找马汉山。
9、方孟敖:记住了啊,你大哥不听国防部的,就听你的。
10、方孟敖:民食调配委员会的科长,见一个带一个,直到找到马汉山为止。
11、崔中石:时局如此,我考虑也没有用。跟着行长同进退吧。
1.梁经伦:古老的夜晚,和那来自远方的音乐,是永恒的。但那不属于我。
2.曾可达:不要再看萨特的书了,有空多看看曾文正公全集。(第六集)
3.方步亭:辛幼安有一句词怎么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吧。
谢培东:不要这样夸他行长,孟韦当不起这句话(第七集)
4.崔中石:孟敖同志,我代表党,代表组织,送你一个祝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
5.崔中石:保护你是我最重要的任务。(第八集)
6.蒋经国(建丰):难道一切顺应民心的事都应该是共产党干的吗?
7.谢培东:咱们立个约定吧,北平解放那天,我、孟敖都穿上军装,咱们三个在德胜门照张相。(第十三集)
8.何孝钰:你能给我们说说我们期待着的新中国吗?他是什么样的新中国。
梁经伦:她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的见桅杆尖头的一艘航船;
她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可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她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第十五集)
9.曾可达:要是一个省或者几个省各自归一个人说了算,那就是封疆割据,其结果必定是乱了国家苦了人民而已。所以中国只能是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只能由一个领袖,那就是蒋总统。
10.方步亭:曾将军的意思是在和我讲朱熹的月印万川的道理吧?
11.方孟敖: “浮云散,明月照人来”三年前你第一次杭州看我,唱的就是这首歌,这歌你当时刚学的吧。
崔中石:不是。见你之前我就会唱,只是从来唱得不好。
方孟敖:唱得好不好,是不是刚学的,这个我听得出来。
崔中石:你干脆说,到现在我还在骗你。
方孟敖:骗我什么,有这个必要吗?
崔中石:真要骗你,就有必要。
方孟敖:什么必要?
崔中石:因为我从来就不是中共地下党,因此你也从来就不是什么中共地下党员。
方孟敖:这三年多,你跟我说的一切都是假话。
崔中石:也不全是。
方孟敖:哪些是,哪些不是?
崔中石:我也不知道。
12.方孟敖:这三年来我把我所有的真话都和你讲了,这个世界上包括我过世的母亲在内,你最了解我,你应该知道我最痛恨的,就是欺骗我的人。
崔中石:(停顿)能不能,帮我拿一下眼镜。(第十七集)
13.崔中石:我平时转给你们的钱还能再转出来吗?
徐铁英:崔中石,你是高人。(第十九集)
14.崔中石:还有一个我对不起的人,您以后如果见到他,替我带句话。
谢培东:你没有什么对不起的,他心里一直在挂念你,有什么话有了适当的时候,我会和他说。
崔中石:看来我对不起的人太多了,这句话是请您带给另外的人的。
15.方步亭在给徐铁英打电话之前,家里的钟敲响了六下。
16.徐铁英的办公室里,电话响了六下,在镜头切换后又响了四下。
17.何其沧:蒋介石呢,现在是向美国发出左右为难的信号,目的是争取美国的援助,没有美元作为储备金,他们发行金圆券就等于是饮鸩止渴。(第二十三集)
18.何其沧:那个李宇清,在电话里说这个话是陈继承说的,他说民国政府要什么经济顾问哪,不就是指望他跟美国人要钱要东西吗?他陈继承什么东西啊?他为什么敢这样骂我?那李宇清为什么非把他的话传给我?
(长叹)丢中国人的脸,这就是民国政府,一排人抓我的助手,另一派人让我告状,这电话我能打吗?
19.何其沧:现在坐在日本不可一世的那个麦克阿瑟,当年败给日本人,后来充当征服者,现在又拼命地扶持日本,拿着枪装救世主。
20.何其沧:算了,打开了,还揉了面,就不要退了。做不到清高,也不能虚伪。不搞建设,打仗,没有钱就跟美国人要,要来了援助就拼命地贪,而爸爸又不能不讨这些施舍。爸爸不是为了自己。
21.何其沧:今天美国人又答应给了一亿五千万美元的援助物资一大半都是二战的剩余武器和装备,有一小部分是救命物资。让人瞧不起啊,是让人瞧不起。这个电话打过,好,司徒雷登一生气,没有了,一亿五千万的援助也没有了,也搁浅了。搁浅就搁浅吧。
22.方孟敖:在水里看见崔中石了吗?
23.梁经伦:也有没有弱点的人,一种是还没出生的人,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第二十四集)
24.何其沧:中国有句古话,八个字就能概括,断人钱粮,杀人父母。
25.方孟敖:我不知道什么组织,跟我说人的名字,我能相信人的名字
何孝钰:崔中石。(第二十五集)
26.方孟敖:我是问他为什么会死
何孝钰:原因很多,我也不会清楚,很多事情都是组织的秘密。
方孟敖:不要和我提什么组织。(停顿)崔中石是我的朋友,是一个像我大哥一样的鞥有,我不管他是怎么死的,为谁死。杀他的人,我一定会搞清楚,一个我都不会放过。(第二十六集)
27.方步亭:美国有什么好,一百多年的历史,无非就是一些高楼罢了。(第二十七集)
28.方孟敖:我就是个混蛋,我怎么没想在他走之前,请他喝一缸子可乐兑红酒呢?(第二十八集)
29.谢培东:更准确的评价,中石同志在我党内,属于毛主席说的,那种纯粹的人,高尚的人。
30.谢培东:他知道自己死后你会向那些人讨要说法,否认跟组织这层关系,你和你崔叔之间剩下的,只是纯粹的感情关系。你对那些人不依不饶才像你的为人,从你崔叔发展你那天,直到他牺牲,他其实在履行保护你的责任。
31.方步亭:英文翻译的中国古词,考考你,看你知道不知道他的出处。
何其沧:好啊
方步亭:骑上马追赶少年的时光,追到今天一切都变了模样。春风追绿了原野,吹白了我们的胡旭,我们还能干什么呢?把一万个字的理想送给庄园主,让他种自己的树吧。
何其沧:这好像是辛弃疾的鹧鸪天吧?
方步亭:对,原词。
何其沧:有客慨然淡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这是序文。
方步亭:对。
何其沧: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的东家种树书。
方步亭笑。
何其沧:你偷换了概念,这最后一句明明说的是换一本东家种树的书,这把它改成了让东家自己种树。
32.何其沧: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当今的辛弃疾要来抓张安国了。(第三十一集)
33.方孟敖:他让我留着,等新中国成立再打开一起喝。(第三十二集)
34.方步亭:南京政府有什么经济机密啊?大官大贪,小官小贪,尽人皆知。北平分行的账全在你姑爹受伤,要查账的不是共产党,是蒋经国的人。
35.何其沧:我们的国家多灾多难,你们得不到应有的幸福,但是你们最起码应该有追求爱情的自由。(第三十四集)
36.方孟敖:他马汉山的东西要那么容易被抄出来,他就不是马汉山了。
37.马汉山:信谁的话,也别把国民党的话当真,我在国民党活了几十年甚至活到今天,就是从来没把他们的话当真。(第三十八集)
38.旁白:盼乌头马脚终相救。(第三十九集)
39.木兰死的时候,方家的钟敲了七下。(第四十二集)
40.何其沧:你是蒋经国的人?又是共产党?请你正面回答我。
梁经伦:不是。
何其沧:那为什么几次**都与你有关?几次抓你又放你?
梁经伦:先生知道我参加了学联,学联是华北各校师生自发的组织。
何其沧:你坐过来点,你什么时候认识蒋经国的?
梁经伦:在高中毕业以后。
何其沧:比我还早。
梁经伦:那个时候抗战刚刚开始,我投军,他看上了我的那篇《论抗战时期后方之经济》,当天就见了我,一番长谈。他叫我不要打仗,来考燕大。翁文灏先生给您写的那封推荐信,就是他请翁先生写的。
何其沧:知遇之恩,国士待之,国之报之。
何其沧:不敢爱孝钰,也不敢爱木兰,你把一生都交给蒋经国了。
41.何其沧:一笔庚子赔款,把几代中国人都绑在了美国的车子上,从清朝到民国也就越来越依附美国了。我们这些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也就成了这个国家名义上的精英。给我安个经济顾问的头衔,蒋经国又把你派到我的身边,他们看中的不是我,更不是你,他们看重的是我与司徒雷登的关系和他的美国背景。政府需要美国的援助,他们是指望美国人兑现二战时期援助中国的不唱承诺,把在美国早就印好的二十亿金圆券作为币制改革的新货币。你告诉他,美国人即使发表了那二十亿也不可能拿出足够的美元来坚挺二十亿,是不是?而且二十亿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流通。好,我知道,最后的手段就是动用军事管制,禁止黄金、白银、外币的流通。逼着老百姓把手里可怜的黄金哪,白银哪拿出来兑换金圆券,而一旦市场物资匮乏,金圆券就会失控,百姓手里的黄金白银,就都变成了一张张废纸。我们这些人做的事是为民请命,还是为虎作伥呢?我最近又在看春秋了。
梁经伦: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其惟春秋。
何其沧:我只能做这个千古罪人了。把我那篇论文打出来。
42.梁经伦: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加入二战,为了拖住日本的主要兵力,我们不但要在国内拼死抗战,还要配合盟军,出兵缅甸、印度,远征作战。由于我们付出的代价,付出的牺牲,当时美国政府就承诺要给我们战时的补偿。四五年抗战胜利,到了美国政府兑现承诺的时候,而事实上大量的援助反而是给了日本,这才引起了我国民众反对美国扶助日本的浪潮。通货膨胀、民不聊生是因为内战,也是因为国民党内部的贪腐,课这都不能成为国统各区城市民众一天天在饿死,而美国给我们嗟来之食的理由啊!
今天你在台上,我在台下,为什么那么多饥饿的师生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人的救济粮?当时传来了朱自清先生拒领美国救济粮世的消息,师生们的悲愤你有我也有,楼上我的先生也有。我和我先生刚才就在楼上打印给司徒雷登的函件,请他督促美国政府履行承诺,兑现四五年应该给我们的补偿。可是就算美国给了补偿又能怎么样?天天在贪腐,天天在通货膨胀,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帮他们做币制改革的原因。我跟我先生都是学经济的,其实我们也都明白,牵扯到国民党内部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币制改革未必能够真的推行,其结果很可能是饮鸩止渴。可是不推行呢?只能看着民众一天天地饿死,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一定要追问我在干什吗,我是谁,我只能这么回答你。(第四十四集)
43.梁经伦:不要再想我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中国的现实是——四万万五千万民众依然生活在苦难之中。不管将来谁胜谁败,都不能再让果然饥寒交迫。(第四十五集)
44.马汉山:放他娘的狗臭屁!徐铁英为了百分之二十的股份先杀了一个崔中石,说他是共产党,后来说他不是,他怎么不说宋子文和孔祥熙也是共产党呢?!(第四十七集)
45.方步亭:他瞒了我二十年,女儿死了也要瞒着我!
46.方步亭:二十年了,我和你风雨同舟,什么话都跟你说,什么事都跟你商量,现在你只回答我一个是字。(第四十八集)
47.曾可达:我们是几月几号来的北平?
方孟敖:七月六号。
曾可达:今天是十月八号,我们到北平三个月零两天。从五人小组到国防部调查组,查民调会,查北平分行。杀了几个一分钱都没有贪的共产党,还杀了不是共产党的无辜学生。五人小组解散了,徐铁英杀完人回了南京,彻查北平的贪腐,就只抓了一个马汉山,十天前在南京给枪毙了。我们干了什么?就干成了一件事——推动了币制改革。什么币制改革?!还不到两个月,在北平、在天津、在重庆、在广州,最不应该的是在上海,粮店通通关门,百货店副食店的货架上空空荡荡。老百姓把自己买棺材的银元拿出来兑换了金圆券,已经买不到粮食,买不到煤,连一块肥皂都买不到。不许国人用黄金白银外汇却有人公然用外汇套购美货,在上海囤积,再以黑市美钞价抛售转眼获利数十倍上百倍。开着六千吨的货轮往来于上海武汉之间,公然抢购本该属于政府收购的粮食,大量囤积,如入无人之境。方大队长,我抓过你,审过你,我们又一起到北平共事,我干了什么你都看见了,就是想追随经国局长,跟共产党争民心。今天能不能挽回民心,就是今天,我把一切都赌上了,就赌经国局长在上海敢不敢抓那个人。
方孟敖:哪个人?
曾可达:孔令侃。(第五十一集)
48.蒋经国:可达,我们失败了。
方孟敖:你是一个专跟有钱人过不的人。
曾可达:那你对经过先生怎么看?
方孟敖:他只是个孝子。
49.方孟敖:孝钰,北平要解放了,中国也很快就要解放了。我做过的事情和我这个人很快就会被遗忘了,你怎么办?
何孝钰:新中国不会遗忘任何人,更不会遗忘你。
50.刘云:我,掉一句书袋,不知道方行长愿不愿意听“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方步亭:出自《淮南子?原道训》是不是?
刘云:方行长好学问哪。
方步亭:如果可以的话,你能不能把这段古训变成自己的话,直接说出来?
刘云:那我就传达原话——让国民党把钱带走,把民心给我们留下。
方步亭:谁说的?
刘云:我党毛泽东主席。(第五十三集)
第四篇:北平无战事读后感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无名者
“新的中国该是个什么样子?”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是《北平无战事》里梁经纶和何孝钰都说过的一段话,原出自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这段话的人和念念不忘它的那些人都曾有着浪漫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历史的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这些对信仰执着的人推动了历史的车轮,他们有的看到了亲手培育的婴儿,有的则永远停留在了无限的憧憬中。于是那只航船、那轮朝日、那个悸动的婴儿成为渺渺历史长河中的一叶小舟,他们仍然带着理想的色彩,却沉沉在苍茫的昨天,因为冲向彼岸的过程可以乘风破浪,可以关山飞度,但到达了的彼岸却变了模样。
有段时间没看电视剧了,53集的《北平无战事》原本吸引我的是一个个熟悉、惊艳的名字----陈宝国、焦晃、王庆祥、倪大红、程煜、祖峰、王劲松、廖凡、刘烨„„然而随着剧情进展,更吸引我的除了戏骨们的精湛演技外,还有洋溢在整部剧中的国学情结。流畅、自然、恰到好处的诗文就那么一下子击中你的心。这是刘和平为中国电视艺术做的一个贡献,引了一条曲径,通向我们的根。
以下从我喜欢的人物入手,谈谈那些迷人的诗文和动人的表演。梁经纶这个人物很复杂,也很矛盾,只有看到后来才会理解他开始时的那句“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是永恒的,但那不属于我”,当他和孝钰诵着陈梦家的《一朵野花》,他的心里是充满爱和希望的,身边是可爱的人,心里是对理想的无比憧憬。
他原叫复生,和谭嗣同同名,被如兄亦师的蒋经国选中来做壮士。而实际上他更像那个吉诃德先生,“我的丰功伟绩,值得浇铸于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等我的这些事迹在世上流传之时,幸福之年代和幸福之世纪亦即到来。”即使他曾经的理想被共产党人所不耻,但不能否认他对信仰有着同样的执着追求。只不过,特殊的位置让他也最终迷惑,自己为之付出血的代价的理想为何开始变得丑陋不堪。
个人认为廖凡最精彩的表演在于他面对徐铁英和曾可达同时笔录时的那段问答,凛然、不屈、无畏,直抒一切想说之话,无视一切对自己身份的怀疑。还有一段则是和焦晃老爷子的对手戏,何淇沧望着九死一生从监狱刚刚放出的梁经纶,说“你知道什么是白发如新吗?”廖凡此处表演精到准确,热泪滚动,向先生和盘托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其实我们有时忘了,他不仅是孔雀东南飞行动中的刘兰芝,他还是燕大的经济学教授,是个知识分子,他骨子里有知识分子的孤高与对家国的更高的理想抱负。
当他听到建丰同志一句“才大心细 明善诚身”的评价时,激动得泣不成声,因为“才大心细”是曾文正公对李鸿章的举荐之词,“明善诚身”则是朱熹对儒家修身的最高评价。一个懂自己的师长、父兄能这样的肯定自己不仅是莫大的鼓励,更是自己坚持信仰的动力。所以,廖凡那个在长镜头下隐忍、抽泣中的克制才是一个真正的影帝有水准的表现!
梁经纶最后远走美国,是何淇沧的有意为之,因为面对理想的困惑,他更适合做学问。是啊,这个戴着眼镜的高级知识分子,应该在更简单直接的世界里追求普通平凡的生活,而不是用血染的青春为虚无的理想做祭奠。
曾可达说“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是出自《后汉书》中的一句,大意就是说那些阿世盗名、曲意迎和的小人与直谏的忠良之士的不同遭遇。当这个贫苦出身每月将大半薪酬寄回江西老家的少将,无奈幽愤地道出这句话时,可想他的心底又是怎样的一种悲凉。他预见自己的下场也不过是“死道边”罢了。所以,当他在飞往南京任职前,在曾经的敌人和同事方孟敖身后自尽是多么的决绝和无奈。一片忠心在听得蒋经国电话那端的一句“可达,我们失败了”倾轧崩塌。随之被摧毁的还有对国与家的信念。还记得他曾慷慨激昂他对方孟敖说“唐肃宗不杀李白,宋神宗不杀苏东坡。”他的骨子里有最最中国的君臣观念,有对主公的崇敬忠心之深情。被他那么惦念牵系的建丰同志可以面对的失败,他不能面对。因为他不能面对自己的君之无奈,又无法替君力挽狂澜。忠君的路越走越窄,到头来只能以死报之。可悲亦可敬!
当焦晃老爷子悠悠吟出辛弃疾的《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时光似乎倒流,一字一字,抑扬顿挫,呼吸间都有了浓浓的韵味。此时,我的耳畔还回响着老人家的“壮岁旌旗”、“银胡觮”与“金仆姑”,似乎根本不用背,便硬生生地被他的朗诵存在了记忆里。我想今后,这声音将一直都会在我的心里。
燕大副校长何淇沧说“我现在开始读《春秋》了,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他让副手梁经纶开始打印关于币制改革的计划书,实出无奈。一个孱弱的老知识分子,面对政治的强大压力,他甚至要卖自己的老脸向美国老朋友伸手求援。可是那些打着为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要援助粮幌子的大人物,竟是以几大家族为首的肆意敛财。人民依然不能饱食终日,战火依然蔓延。何副校长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到头来无以抒尽情怀,却落得个远赴大洋彼岸。可见,搅动历史与推动历史都不是一届文弱书生可以全力为之的,其间的偶然又是谁能料得到的呢!
老人家的这部电视剧可能是最后一部了,见他满头不用修饰的白发,真的感念时光留不住,光阴一去如过翼。一个在自己的术业中专心、潜心、用心的行者,是多么值得尊敬!
因决定身先引退,以冀弭战销兵,解人民倒悬於万一。”徐铁英在二回北平后在方家见到共产党人刘云,用蒋介石刚刚向全国宣布退兵停战时的一句作了开场白。只可惜被机敏的刘云点破、揶揄。陈宝国把这个人物塑造得极其丰满,各种表情变化细致入微。就连一转身的背影都是戏。每每看到他的出场,我都知道耐人琢磨的好戏又开始了。
最难忘的几个镜头容我一一道来:
故事之初,南京特种军事法庭上徐铁英为方孟敖辩护,面对铁证如山竟能起死回生。靠得不是三寸不烂之舌,而是多年行走江湖的老辣与处变不惊。直面候俊堂,他能镇静陈述无中生有的贿赂,栽赃、污蔑,无所不用其极,却是一脸的正人君子之象。曾可达陈情时,几个镜头扫过,陈宝国低眉、抬眼、撇嘴、挪步,每个动作都牵着复杂的心理活动。为最后一出手做足了酝酿。
一干人等在分粮后到警备司令部开会,突然方孟敖枪响,镜头给到陈宝国,他一缩脖,一扭头,连贯的几个小动作,活灵活现地展示出当时事发的突然。就这个看似简单的条件反射动作想必也不是人人演得来,演得像的。
与崔中石、方步亭三人对质,徐铁英急欲要将那20%的股份兑现,小人嘴脸一展无余。先是威逼、利诱,最后谄媚、低首哈腰。当时三大戏骨飙戏真是过瘾。祖峰的沉稳、王庆祥的按捺、陈宝国的奸诈贪婪都是该大声叫好的!
在最后被押送南京前徐铁英对曾可达进了一翻看似肺腑之言,侧面剖析此人物可谓八面玲珑,老谋深算。他事事清楚,人人透析,但却只见利字。他疯狂敛财,早早把家眷安排去了台湾,他对这个党这个国早已没了信念与信心,国民党也正因这批人筑的蚁穴而溃之不复。
和徐铁英相似身份的马汉山绝对是这部戏的一个灵魂。无论从人物设计上,还是程煜的表演上都是可圈可点。狡兔三窟的聚财,察言观色的纯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机智,都能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概括:我在国民党混了几十年,能活到今天,就是从来没把他们的话当过真。
所以,马汉山从不相信有金钱办不到的事,被囚禁,他能一边拍着王蒲忱一边透露自己的家底;欲托曾可达将名画送蒋经国,表明自己立场,却不说自己送,“哪能说送,我这人情一点没有,都是您的功劳”。如此老道的久经沙场的老油条,最后成了四大家族的替罪羊,可怜啊!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方孟敖和父亲方步亭分别念及此句。但一较就有了高下。王庆祥单单一个“横”字已让刘烨望尘莫及了。时态紧迫,为救被困的谢培东,爷俩都豁出去了,决心共赴生死。所以这个时候的“出门一笑大江横”就有了千古回响。王庆祥字字沉稳、句句铿锵、独特的发音方式都给这句临行前的宣言染上了壮丽。
当他得知如女儿般养育了十几年的木兰的死讯后,失声痛哭。这场戏不是演出来的,是一种情绪上的自然宣泄。看这段他的无我演绎令人动容。币制改革当天,作为北平分行经理的他必须为了保住一家老小安全而做出给国民党看的姿态,他让谢培东拿出给木兰陪嫁的镯子,让程小云拿出所有首饰,最后还在临行前拉过程小云的手,褪下她的结婚戒指。他曾经怀着赤子之心回到祖国,却面对这样一个现状,他不是不会搞政治,是不愿意搞政治,但没有办法,搅在了这么一场政治漩涡之中。
他飞赴台湾前与刘云的一段对话耐人寻味。刘云劝说他去台湾,吊了个书袋: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则纯白不粹,神德不全。
方步亭听后便指出出处《淮南子·原道训》。原意他定是明白的,但他却非让刘云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直到刘云道出“我们是想让国民党把钱带走,把民心留下”,方步亭慨叹却别无选择。只好把偌大一个家留给孤零零的谢培东。
最后说说饰演谢襄理的倪大红。从他在《大明王朝1566》的严嵩,《八兄弟》里的老大,还有《生死线》的高三宝,《正阳门下》朱亚文的师傅„„无论在哪里,他演什么像什么。他身上有种很独特的气质,由里向外的睿智,每个为影视艺术所生的细胞时刻为艺术准备燃烧着。《北平无战事》中他的最后一组镜头:
方步亭一家要去台湾了。送到大门口,方步亭对谢培东说“走了”。他们一起转身背向。方步亭绝尘而去,谢培东却再次转身目送方的背影,那瞬间的眼神融入了太多的情感。二十年的辜负与共荣辱,让这个做好隐姓埋名一辈子的坚定的老共产党员心生戚戚。那一瞬间的难舍更多的是亲情。他最后让孝钰过来抱抱。虽然是面带微笑说的,但他心底痛失爱女的伤却在拥抱之时沉痛无比。他要抱的不仅是年轻的同志,而更像是木兰—自己唯一的女儿。他在得知木兰死讯最悲伤的时候只给过自己短暂的几分钟恸哭,他的泪水全化成信仰。
最后,他挥手对孝钰和孟敖说“走吧”。眼神再次恢复到安静、淡定。而画外的我却不能平静。我望着屏幕上定格的字幕,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谨以此片献给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独立作出牺牲的无名英雄”
历史是人写的,但很多人不会被写到历史里去。共和国的历史是血泪铸就,可不见他们好多人的名字。今天的新中国是他们想要的那个新中国吗?他们为了信仰抛弃爱人摒弃生命放弃安逸的生活,真的值得吗?历史没有假设,我们谁也回不去,谁也无法看到从子宫到死亡以外的未来。秉持信仰者自然无畏,庸碌者也并不痛苦,人生一世,选择与被选择竟在那无意与注定间。历史选择了一些人留下名字,历史也选择更多的人被忘却。面对历史面对宇宙的我们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不值一提。滚滚红尘就这样流逝,曾经稚气的童年、曾经生动的青春、意气风发的壮年和风飘絮般的老年仅仅是我们眼中的几十年,我们知道的时间又真正意味着什么呢?在一个个世纪的交替中,人类文明一次次地在浴火中复生。燃着那熊熊火焰不熄不灭的正是一个个渺小的生命,所以,生命渺小却可敬,即使无法选择生死,即使不知明天何在,我们依然活着,为一个个细胞延续着生命。这是火种,普罗米修斯盗来的不熄的人类的圣火。冥冥苍穹,莽莽波涛,陪着我们永生!
后附未及提到的剧中诗文截选,都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
曾可达诵闻一多先生的《太阳吟》: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北京城里的官柳,裹上一身秋了吧。
方步亭诵李白《寄东鲁二稚子》: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 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梁经纶诵卞之琳《断章》: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方孟敖望着谢培东的背影提到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方孟伟在狱中与木兰分别时想到的顾贞观的《金缕曲》: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谢培东与张月印电话接头时提到的朱熹的月印万川。何其沧在与飞机上的孟敖通话时的庄子: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不怨飘瓦。方孟敖在家中与孝钰和木兰提起的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 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 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 凉好个秋。
还有:霍去病的“凶奴不灭,何以为家。”
《诗经 小雅 常棣》中的“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
左丘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老夫子的:“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熠熠闪耀着的中国文学经典啊,我爱你们!
戏为六绝句其二
也知道方孟敖,谢培东们就算活到了解放也不会有好下场。
包括那个提前牺牲了的崔中石。
能熬过反右,熬不过文革。
就算了熬过了文革,七老八十的,说不定还要为自己的身份问题跑这个部门跑那个部门。
最后给你来个“按照国民党起义军官享受副团级待遇”。
你说你图什么?你好好干你的王牌飞行员,讨一个漂亮的学二代当老婆。
你说你图什么?你好好干你的银行襄理,守着你唯一的傻女儿,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
你可以说人被时代裹挟,身不由己。
你却也承认他们义无反顾,做出了自已的选择。
总有人喜欢用后来的事情来倒推前面的事情。你看看三反五反?大跃进?十年?
你面带鄙视,你们这帮一个个一本正经得吹什么牛啊,你们不也搞得一团糟嘛,你们搞的还不如老蒋小蒋呢。
传统文化的回归啊,普世价值的推崇啊。
你跟他们说,他们或许只是摇摇头,不说话。
他们脑子里想的,只是希望平津的老百姓不要没饭吃,东北来的流亡学生不要没地方住。
或许更远大一点,希望在以后这块土地每个老百姓都有自己田地种。
你继续引经据典,这个计划经济,不行。那个控制思想搞专制,通往奴役之路。去跟美国打朝鲜战争,失去了收复台湾的机会,简直愚蠢,不懂国际政治。
你还可以列出许多,主观的,客观的,用心险恶的,外行胡搞的。
但你不知道:
在这块土地上,千百年以来,有很很多多的人,只是想让他变得更美好起来。
方孟敖是这样的人,谢培东是这样的人,崔中石是这样的人。
再往前,瞿恩也是这样的人。
有的人在半路上就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有的人遍体鳞伤走到了终点却发现有可能走了不是一个最正确的方向。
但这些真正的勇者,但凡还有最后一口气,也会接着走下去。
所以你没有资格嘲笑他们,也没有资格评价他们。
甚至没有资格替他们惋惜,替他们不值。
“Schopenhauer 说过这样的话: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
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
《北平无战事》是我今年上半年就非常期待的一部戏。对于该剧,我的第一个好感来于它的片名。这些年,看到太多不知所云的影视剧名了。很多片名往往只有看了很多集剧情后才能理解,有些片名甚至看完了全剧也没法理解。有些片名虽然有些道理,却是颇有放之很多剧都合适的悲哀。当然,还有些片名,动辄近十个字,虽然写得颇为明白,却失于文采。《北平无战事》,其片名,第一次听到,就让人眼前一亮。短短五个字,地点、事件,全有了,稍稍懂些中国历史的都会知道这是讲述北平和平解放的事。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用《北平和平解放》为片名,该是多么地失于文采。这一点,与《战长沙》没有叫《长沙保卫战》,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看《北平无战事》的第一集起,我就不停地向身边的人推荐这部戏,而我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好看。这是一部从一开始就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正剧范儿的历史剧。当一部部虚而又虚,玄而又玄,足以让历史以假乱真的民国戏已经令我们“审美疲劳”之际,《北平无战事》恰如一阵清风拂面,其强烈的历史质感直让人看得好不惬意。
毋庸讳言,这是一部力图真实再现历史的作品,是一部用我非常欣赏的方式来“真实”再现历史的作品。我们都知道,完全真实的历史是不可能用影视作品来呈现的。但是,如果一部作品能够在尊重史实的大前提下,尽可能符合每一个历史人物应有的言行,斯足矣。这里的符合不是指每个历史人物都不能改名换姓,亦不是指每个历史事件都不能改变细节。这里的符合指的是一个历史人物即便改名换姓,他的言行仍然非常符合这个人物该有价值观。这里的符合是指一个历史事件,即便时间、地点或人物,都有或多或少地调整,但事件本身没有背离它在历史上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很显然,《北平无战事》做到了我所期待的这种符合。所以,这部戏让人看得很过瘾。
有一种节奏叫缓慢而不拖沓——《北平无战事》观后感二
看了这么多年的影视剧,《北平无战事》是节奏最缓慢的一部。常常一个场景要占用小半集乃至大半集的时间。常常看了好几集,才突然发现——原来这一天还没过完。如此节奏,不能不让人感慨这个电视剧的活儿做得真细啊。毋庸讳言,如此细腻的处理无非是为了让观众看得明白。而值得称道的是,该剧在让人看得明白的同时,并未给人一丝一毫拖沓之感,这本身已足见作品的功力所在。
如全剧开场时发生在机场的那场堪称惊心动魄、足以展示方孟敖高超的飞行技术与临危不乱的指挥才能的“救人救机”行动,几乎占用了小半集的时间。如此处理,颇有先声夺人之感,让人看过第一集,就不得不感慨编剧的“专业”,更让人没办法不继续看下去。再如南京特种军事法庭三案并审方孟敖庭等人的那场戏,虽然用了一集多的时间,但给人的感觉竟然是剧情非常紧凑。因为法庭之上,每个人的戏份都很足,很耐看。尤其是方孟敖一再率部,时而以颇显不恭的坐姿傲视法庭,时而以饱含恭敬的站姿向同堂受审的中共地下党员林大潍致敬,所有的这些举动,竟然让本应严肃的一场庭审有了出其不意的“笑果”。
“好看”,这是我第一天看剧后用来评价该剧最多的一个词。也是我从从该戏开播的第二天以及接下来的这些日子,每天都不厌其烦地跟身边的人一再推荐这部戏时说的最多的一个词。
在剧中,从崔中实在南京站上火车到其在北平站下火车,短短不到两天时间内在各处发生的事,该剧竟然用了三集来呈现。其中,每一条线都为我们交代得清清楚楚,有条不紊。如此慢的节奏,只为了把所有人物的出场都交代明白,惟其如此,整个剧情才能更顺畅的展开。而如此有序的交代方式,亦显示了编剧之心思缜密、布局精巧。
有道是,不怕电视剧演得慢,就怕慢中没内容。只要是剧情需要,哪怕几个人占用上几分钟的时间而只是用眼神交流,我们也看得津津有味。只要是剧情需要,哪怕是某个人滔滔不绝地来个长篇大论,我们也不会听得乏味。这就是为什么五人小组那些面面相觑的场面,和梁经纶在方孟敖军营中那一番慷慨陈词的演说,我们都看得十分过瘾的原因。
事实上,这么多集下来,我们早已适应了该剧如此慢的节奏。所以,虽然全剧已经开播30多集,我已经开始觉得50多集有些短了。因为这么好看的作品,实在太难得,实在太不想看到它的结束了。
对于《北平无战事》,我已经开始进入晚上看直播,白天看重播的节奏。再看该剧,最让我凌乱和难以释怀的竟是“剧结束的太晚,而他却走得太早”的崔中实。而且,让我自己都多少有些无语的是,我竟总是觉得他才是该剧的女一号。
还是系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吧。只是,一部二十四史,该从何说起呢?
跟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在《潜伏》中通过那个让人恨得牙根疼的李涯,认识了崔中实的扮演者祖峰。而最近一次看祖峰,则是其在《黄金时代》中扮演的罗烽。事实上,前不久《黄金时代》中那个颇为柔弱、书生意气的罗烽,已经让我有些不敢相信这竟然是那个李涯的扮演者。但,祖峰对崔中实的演绎着实让我再次大跌眼镜。实在是太判若两人了,不仅跨越了善与恶的鸿沟,而且跨越两性的差别。在崔中实没有牺牲前,只要是和他有关的对手戏,我都喜欢看。因为,在这部女角尤其少的作品中,他实在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事实上”的女一号。
第一集,看崔中实在徐铁英面前慢条斯理、柔声细气的样子,怎么看都像一个受气的小媳妇。估计歹毒若徐铁英者,也不忍心大声“惊”到他。所以片中,即便徐铁英后来得知了崔中实的共党身份,却还是异常“轻柔”地与其交流。轻声问来轻声回,由始至终成为崔中实与徐铁英之间对话的特点。想想那个常常被马汉三气得大吼大叫,对下属孙秘书也偶有厉声训斥的徐大局长,竟被崔中实“逼迫”若此,倒也是蛮有趣的一件事。
崔中实与其夫人之间的戏,则每每让人忍俊不禁。听着其夫人一再用柔中带刚的上海话,当着“外人”的面数落他,而他只能对着“外人”做无奈的苦笑状,如此受气的南方小男人,真真让人又是心疼,又是“怒其不争”。当然,最深的感受还是,这个没有与其他女地下党假扮夫妻的共产党,真的是“很食人间烟火”啊。
也许,最值得一说的该是崔中实和方孟敖的对手戏。不知为什么,我对二人“鸳鸯戏水”的那出戏印象颇深。因为在剧中,看到崔中实在方孟敖的“淫威”之下,不得不走进水中之前,那轻解罗裳的动作,真让人我见犹怜。而其出水后,假装因没有眼镜,而无法看清衣物的样子,也真是楚楚动人。不知道,在那一刻,咱们的方大队长真的还能只把崔中实当做自己的一个大哥吗? 有趣的是,这个被方孟敖称作大哥的人,却一直被孟韦称作崔叔,这多少有些乱了辈分。不过,崔中实牺牲后,方行长去他家探望其妻子和儿女时,他的两个孩子也称行长为爷爷。由此看来,好像方孟敖的称呼更正确一些。好像有些跑题了,再把话题拉回来。就孟韦和崔中实之间的对手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韦在崔中实家吃完东西后,崔中实为其亲倒洗手水,亲递毛巾的动作。尤其是其母性十足、充满疼爱的眼神。那种细心,让人动容。由此,孟韦对崔叔的感情之深,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剧中与崔中实有对手戏的人还很多,如谢培东、方行长、孙秘书等,但无论其如何“生的伟大,死得光荣”,我还是常常会把他恍惚为本剧的女一号。我不知道祖峰同志是否接受我的这种凌乱,但我必须为祖峰的精彩表演由衷地点赞。
陪儿子赴一场民国末年的文化盛宴——《北平无战事》观后感四 这些天,一直领着8岁的儿子一起追看《北平无战事》。原本担心孩子太小会不感兴趣,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为了不影响追戏,儿子每天都会早早写完作业,装好书包。每天晚上都会从7点多起,便一边看书一边守在电视机旁。只待放映时间一到,他便准时打开电视,并及时告知正在忙家务的我“妈咪,开始了。”真不敢相信,这还是那个痴迷于动画片的小朋友吗?
昨天下班后,我把新买到的《北平无战事》拿给儿子看。儿子看到书里面夹着的明信片,竟逐一为我说出了每个演员在剧中的名字和他们的主要“事迹”。只是,当看到刘和平老师的照片时,他想了良久后说道:“妈妈,这个人我怎么不认识啊?”。当我告知,此人便是该剧的编剧时,儿子的表情顿时变得肃然起敬,“妈妈,他好厉害啊。”我笑了,是啊,刘老师的确很厉害。因为他的作品居然能把一个8岁的小男孩从动画片中吸引过来。
那么,《北平无战事》中能吸引一个8岁小朋友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从昨晚想到今晨,我突然意识到,应该是该剧呈现给我们的厚重的文化。
许是因为前不久,刚刚领儿子看完《黄金时代》。所以,他对萧红以及她所在的民国时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我个人也非常喜欢看民国戏。因为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东西文化交汇、新旧思想碰撞的时代,是一个离我们今天最近且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时代。只是,用影视作品把这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呈现出来,对于任何编剧、导演和演员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量。毋庸讳言,《北平无战事》是这些年我看到的最好地呈现了民国末年文化特点的作品。
观戏至今,当听到惯于喝咖啡、抽雪茄的方孟敖,对执意要和大家共危难的两个下属说出“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听到满身江湖气、满嘴“混账王八蛋”的马汉山看着被方孟敖用红酒和可乐勾兑的酒杯说出“风萧萧兮易水寒”时,我们感受到的不就是扑面而来的“民国风”吗?
笔者曾在第一篇观后感中感言,本剧是一部用我非常欣赏的方式来“真实”再现历史的作品。不过,现在看来,我当时的认识还是浅了很多。因为,既然要符合历史的“真实”,就要符合它的文化真实。而这种真实,绝不是让女人穿上旗袍、唱着《花好月圆》就行。也不是让男人洋装在身,洋表在腕就行。更不是送礼就要送字画和茶壶、说话就要时而孔孟时而洋文即可。这种真实,应该是一种如水般随处流淌的精神,随时流出,流进每一个观者的心里。这种真实,会让你在不刻意察觉时,已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你,让你心甘情愿在这段日子走进那个叫做“民国末年”的时空。
我欣赏剧中,领粮现场的全体师生面对荷枪实弹的军警齐声诵读刚刚故去的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那种壮观让人动容。我欣赏剧中,方步亭和何其沧两个老家伙打印着洋文却用白话文来猜古诗词,那种雅兴让人钦羡。我欣赏剧中,方孟敖用在飞虎队学会的办法来醒面和勾兑酒水,那种东西文化的交融让人叹服。我欣赏剧中,诸如“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等活学活用的古人思想,那种古为今用的灵便让人感慨。而所有这一切,都只能是那个时代才会出现的现象。在观剧的过程中,让儿子尤其感兴趣的也正是这些他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触及的,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现象。
由于工作的原因,笔者几乎每天都要和民国时期的档案史料打交道,所以儿子对这些东西并不陌生。只是,对于这些竖版的繁体字,他更多的感觉是:太难认且不好写。而这一次,当他亲眼看见剧中人一笔一划地来书写这些文字时,他突然说道:“妈妈,原来这些字这么漂亮。难怪你喜欢看。”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来感谢《北平无战事》,因为该剧竟然让一个8岁的小男孩体味出了汉字的美,如此收获直让人欣喜若狂。
虽然,《北平无战事》还未播完,但它已经告诉了我们一个适用于所有文艺作品的颠扑不灭的真理,即文化是一部文艺作品的生命力所在,是征服观众的决定性力量。否则,再好的演员,再跌宕起伏的剧情,也很难去触动人的内心深处,更遑论长时间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今晚,继续和儿子同赴这一场民国末年的文化盛宴吧。最是那种让人安静的美——我看程小云兼《北平无战事》观后感五
看罢昨晚的三集之后,有一个人已经静静地、却是牢牢地占据了我的思绪,此人就是程小云。在这部以男人为主的戏中,程小云的光彩虽时隐时现,但每次出现,都会拥有一种迫使人瞬间安静下来的强大气场,那气场让人不由得想跟着她一起变得优雅从容起来。
该剧最初时对程小云的呈现,曾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即程小云的存在只是为了凸显方孟敖兄弟对生母的深情。看着孟韦对程小云的不恭,听着方步亭讲述程小云为了方家兄弟竟然打掉了两个孩子,我曾对程小云这个“后妈”充满了同情。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拥有一副能唱程派亦能唱《月圆花好》的好嗓子,穿上旗袍美得不得了、让何其沧老爷子都没脾气的“程姨”兼“小妈”,越来越以其不让须眉的轩昂器宇折服我心。当看似柔弱的程小云以一种闲庭信步的姿态随着方孟韦走进警察局的那一刻,也许她还未被徐铁英放在眼里。而当她轻描淡写地说出那几个她曾经陪同方行长拜访过的大家族的名字,而每一个名字都足以要了徐铁英的命时,徐铁英已经变得“气短”起来。而当程小云几乎不加停顿地接着徐铁英的话茬说,“有机会到台湾,希望有幸拜会徐夫人”时,那种机变,唯见过大世面的人才有。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在心里赞道“帅”。
虽然,这个绝对给孟韦长脸的程小云,其表现全在孟韦的意料之中,但从未与如此厉害的女人过招的徐铁英,显然不知道该如何应付这一对颇为奇特的母子组合。面对徐铁英所谓的方家纵容孩子之说,程小云稳稳地说出了“承受”一词,并缓缓地解释为“一起承受痛苦”。那种担当,那种坚定,的确已经让徐铁英在这母子二人面前跌倒了。看着程小云的淡然自若,大方得体,我甚至在想,这气度也许只有当了少帅夫人的赵四小姐和当了总统夫人的宋美龄才能压得住吧。
程小云的陪同,无疑让孟韦有了“胡闹”的底气。而这一次,因爱子心切匆忙赶来的方步亭不仅没有责怪程小云,竟笑言:“后母带儿子大闹警察局,像我方家的人。”从不被方孟韦接受,到被请求陪他“大闹”警察局,从方步亭要求其在孩子面前要少言寡语,到现在在方家兄弟面前说话比方步亭还有分量,程小云就这样一步步征服了方家所有的男人。而值得称道的是,无论如何“强大”,在方行长面前,她永远是一个小女人,永远是一副惟方行长马首是瞻的小鸟依人。回到家中的程小云继续受到了方孟敖的别样“赞美”。当方孟敖对方步亭说“你不觉得让程姨陪孟韦去见徐铁英,很委屈程姨吗?”的那一刻,程小云的心一定温暖极了,因为这话里充满了方孟敖对她的尊敬、肯定,甚至还有一些心疼。而我更相信,这话里,还有一种男人对女人的欣赏。
看罢昨晚的剧,我忍不住在想,这是一个什么样女人啊?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尽显骨子里的优雅从容。在这部女人本就不多的戏中,她的存在,竟让女一号和女二号多少有些黯然失色。也许,面对她如此安静的美,方行长的心里早已经无数次地说“有妻若此,夫复何求?”了吧。
《北平无战事》大幕落下,我的心突然变得空空的。半个月来,该戏彻底打乱了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颠覆了我此前对民国戏的认识。从最初的追戏到迫不及待地购书,从感想丛生到日渐平复,《北平无战事》让我在这些日子,经历了初喜、次惊、终冷静的心路历程。
那些无法不去关注的小人物的命运——《北平无战事》观后感六 《北平无战事》大幕将落之际,一个旁白让我的关注点突然转移到剧中那些由始至终给各位主角作陪衬的小人物们。根据该旁白,国共双方就北平和平解放所达成的内容之一,是允许国民党师以上的人自由选择去留。听完这句话,我的第一个疑问是,那么师以下的人呢?那些为数众多的师以下的人,他们难道就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命运?
其实,历史本就这样,很多时候,一切事情都只能以大人物的意志为转移。除了上文提到的师以下的众人,还有方大队长的那些手下,以及曾可达的王副官,这些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无所谓善恶,甚至无所谓信仰,他们有的只是对主子的忠心与否。
方孟敖手下之忠心,从一开始我们就见识到了。这些一招一式都唯方队长马首是瞻的国民党空军,在北平解放前就这样随着他们的方大队长去了台湾,这多少让我觉得有些不公。因为,他们的家人都在大陆,他们中难道就没有人想留下来与家人团聚?方孟敖可以从此跟何孝钰双宿双飞,可以从此陪伴其父亲左右,甚至可以生个一儿半女承欢方大行长膝下。那么,他手下的这些人呢,他们跟家人也许从此天涯永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命运?就因为他们跟了方孟敖这个人?在我党决定飞行大队命运时,难道真的只对方孟敖一个人负责吗?答案无疑只能是肯定的。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所有的策反工作好像也只能对某些长官级人的负责。这就意味着很多人的命运,其实早在他们刚刚参加“工作”时就已经注定了,这多少有些投对胎就命好,投错胎就倒霉的味道。
这一点,在对曾可达可谓忠心耿耿的王副官身上尤为明显。就其主子而言,从一开始每每铿锵有力地说出“我是国防部曾可达”,到最终连个为他说话的人都没有,曾可达的命运让人扼腕。相应的,王副官的命运也让人为之唏嘘。也许王副官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借曾可达的光以图显达,但是至少希望通过自己兢兢业业的工作可以养家糊口,对家里有个交代。在剧中,王副官之敬业,让我没法不尊重他。但是,随着曾可达被蒋经国的放弃,王副官的命运彻底改变了。我无法想象他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因为以他的级别,不可能去台湾。但是,留在大陆,等待他的又能是什么呢?我甚至忍不住去想,曾可达的逝去已经让王副官成了丧家之犬。也许这样说对他不够恭敬,但事实上,他可能只会更惨。当曾可达选择以死“谢罪”时,他也许对这个下属颇为放心不下,但自身难保的他,又岂有能力再去管他。
看《听风者》的时候,我曾忍不住有这样的设想,如果当时梁朝伟演绎的那个“听风者”不是被共产党发现,而是被敌人利用,那么,他是不是也会为之甘于奉献呢。事实上,对于这个听风者而言,并无所谓信仰,有的只是对知遇之恩的报答。“梁朝伟”的命运,无疑是很多小人物命运的缩影。即历史无法为他们负责,大人物也无法为他们负责,而他们却不得不为那些肯用他们的大人物负责,并通过他们去对历史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有人说,中国在近现代史上之所以不是很惨,是因为我们在一战和二战时没有站错阵营。对此,我的理解是,与人分为大人物和小人物一样,国亦有大国小国之分。当中国不被很多国家放在眼里的时候,我们只能依附于大国,只能乞求不站错队。否则,在一战时,我们连在巴黎和会说“不”的机会都没有。否则,在二战时,我们就拿不到美国的任何援助。所以,中国当自强,当崛起。我们崛起不是因为我们想称霸,而是因为我们不想再让别人主宰我们的国运。同理,我们每一个人亦当自强,否则,我们也无法主宰个人的命运。
没想到,会写出这样一个结尾。也许有些跑题,但是既然跑得很顺,也就随它这样跑吧。
我看曾可达之死——《北平无战事》观后感七 每一部影视作品都会有一些人物,以线索的作用把全剧串起来。在《北平无战事》中,曾可达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从开篇起,本剧想要展现的国民党在其统治末期所进行的,诸如反贪腐、戡乱救国、反共等举动,都由曾可达一一引出来。而篇末,随着其生命的终止,国民党的这些行为也都到了尾声。
与片中大多数,或生于名门望族,或有外国人“支持”的人不同,出身于寒门的曾可达,所依仗的与其说是自己的能力,不如说是建丰同志的支持。在剧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当建丰同志给予他的支持足够有力时,他说话的底气也足够强。所以,虽然年纪最小,资历最浅,他却可以在五人调查小组里,发出最强的声音。他甚至可以提前做主让方孟敖释放马汉山,并声言由他去汇报。然而,当建丰同志的支持不够有力时,他的无助乃至彷徨都溢于言表。为什么他最后擅卖军粮的行为让人心疼,因为那一刻曾可达已经没有任何人的支持,他只能以这种孤军奋战的死谏来让人看到自己微弱的力量。
曾看到过一个关于《西游记》最精彩的评价,说“有背景的妖怪都被神仙领走了,没有背景的被孙悟空一棒子打死。”想想方孟敖的桀骜不驯,也许有其性格的原因。但是,如果没有那个做北平分行行长的爹和与司徒雷登大使交好的准丈人,他真的敢没有命令就擅自驾机升空吗?同理,如果不是因为方孟敖足够强大的背景,崔中实也不会挥金如土地去救他,因为就算是拿出金山银山也不可能救下来。毋庸讳言,背景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所以,有背景的人活得更硬气。所以,方步亭既可以向蒋经国提出让方孟敖去美国做武官,也可以向共产党提出让方孟韦去香港。
但是,原本没有任何背景,只在可怜的时间里曾经有过建丰同志这个貌似强大的靠山的曾可达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所有背景中,唯有血缘这种背景最强大。所以,方孟敖口中的那个“只是一个孝子”的蒋经国不会背叛他的父亲。所以,当铁血救国会曲终人散之际,蒋经国甚至提出不想再同曾可达见面。不是蒋经国对曾可达薄情,而是这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曾可达对于他已经没有什么作用,已经焦头烂额的蒋经国更无暇顾及到他。蒋经国能在最后还不忘与曾可达通电话,也许已经是仁至义尽。这一点,曾可达也心知肚明,所以他才会感激涕零。
一个忠心耿耿于自己的“朝廷”与“主子”的人,最后竟被自己的“朝廷”所不容,被自己的“主子”所放弃。曾可达除了死还能怎样?我们常说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这两点对曾可达都不适用。他就是一只曾经被蒋经国插上翅膀的老鹰。只是当他想要飞得更高的时候,他的翅膀又被蒋经国生生地剪去了。“要么飞,要么坠落”,这是今年《中国好歌曲》中刘欢组一个队员做的歌,没想到用在曾可达的身上竟这么合适。
对于这个颇喜欢曾文正公的人,我突然很想称呼他一句曾公可达。因为比起那些仍然苟活的人,曾可达无疑是“敌方阵营”里最让人敬佩的人,他赢得了包括方孟敖和我们这些观众在内的所有人的尊重。剧中,曾可达曾对方孟敖说过,希望他能做个见证,即国民党中也有“好人”。他的目的达到了,因为这一点,我们都是见证。
方孟敖解析——《北平无战事》观后感八
笔者认为方孟敖主要有四大特点:特别党员、中西合璧、浅笑辄止、技术自信。分别说明他的身份、言行、表情和他到底能做什么。
一、特别党员方孟敖
《北平无战事》的一大贡献是为很多人普及并深化了中共特别党员这一概念。在看《北平无战事》之前,我印象最深的中共特别党员是杨度。这些年,虽然也有影视剧作品中出现过特别党员,但是像《北平无战事》这样,如此集中的呈现多个特别党员的作品还是第一次看到。在该剧中,方孟敖、谢培东和何孝钰都是特别党员。相比之下,方孟敖好像更加特别,换言之,他绝对是我见过的最不像共产党的共产党。他的桀骜不驯、他的不掩真心,把谢培东和何孝钰陪衬得好像已经不是很特别了。
方孟敖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特别党员,所以他会拒绝组织的安排,拒绝与何孝钰接头,原因是不希望她有危险。如此不听话,真的是很让组织为难啊。至于在最后的危急关头,他还想着如何保护同为特别党员的何孝钰,不让她做这个,不让她做那个,好像俨然成了她的上级,全然不顾她也是党员的身份,真有些让人没脾气。只能说,这个特别党员太特别了。
二、中西合璧方孟敖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东西文化交融、新旧思想碰撞的时期,这一点在很多人身上都有所体现,本片的方孟敖就是体现得较为突出的一个人。
看看方孟敖抽的雪茄,还有他喝得红酒和咖啡,可谓洋范儿十足。他那套红酒兑可乐的做法更是让人大开眼界。但是,这些只是他的外表,他的体内其实流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血。片中,当听他口中对程小云唤出那声妈时,我打心里佩服这个方大队长,因为这就是中国人才有的礼数。看着他一再地在未来岳父家忙着揉面做馒头,那一刻我觉得这个女婿好靠谱啊。
片中,有一个细节,给我印象颇深。在谢木兰“牺牲”的那晚,何孝钰曾一度急着出去寻找,后来因被长辈们制止而愤而上楼。那一刻,方孟敖自是很想上楼去安慰他。但是,当着所有的长辈他没有动。后来,善解人意的方步亭对着儿子发话了“你也上去吧”,方孟敖才不急不忙地朝楼上走去。这一幕让我看到了那时大户人家的家教。有人说,这样的家教有些不近人情。而我想说,如果所有的人都接受了这样的家教,那么所有的晚辈,他的行动节奏就会在必要的时候被长辈们稍加控制,而这种控制无疑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强晚辈的承受力。所以,即便方孟敖没有第一时间冲上楼,但这样的时间间隔何孝钰能懂,更能接受。
三、浅笑辄止方孟敖
我是在看《来自星星的你》时,学会了面瘫脸这个词。其实,在《北平无战事》中,面瘫脸还真不少。诸如谢培东、曾可达、徐铁英,都或多或少有之。当然,程度最深的当属我们的方大队长。不过,与其面瘫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方孟敖的浅笑辄止。
根据人物的设定,方孟敖就该是一个内心很难被温暖的人。剧中,崔中实曾经多多少少融化了他内心的冰冷。但崔中实走后,他似乎又成了一块拒绝融化的冰。我们也许不该苛求一个内心冰冷的人还能奉献给我们温暖的笑容,所以,他的每一次浅笑都变得弥足珍贵起来。
印象中,方孟敖的第一次笑,是其刚到北平下机伊始时。这个面对众学生的欢呼,尚能一脸严肃的方大队长,无意中看到了冲在最前面的表妹谢木兰时,脸上划过了一丝蜻蜓点水般,让人难以察觉的笑。那一刻,我意识到,方孟敖是一个难以掩饰亲情的人。对于自己的亲人,以及把自己当亲人的人,他是可以笑得出来的。所以,方孟敖可以对着弟弟方孟韦笑,可以对着崔叔家的两个孩子笑。
也许有人会奇怪,为什么方孟敖对何孝钰笑得并不多。笔者以为,笑这种表情其实需要一种呼应。如果,某人可以充满真心地对方孟敖大笑,方孟敖多少还是会因为有感应而回应的。而在剧中,何孝钰好像也很少冲着方孟敖笑,本就不苟言笑的方孟敖自然是无从呼应。还记得马汉山戏谑徐铁英时,方孟敖却在车上颇为得意的笑吗?还记得方孟敖擅自起飞时,马汉山一句天真好,就逗得一直绷着脸的方大队长也忍不住笑吗?想来在剧中最会博方孟敖一笑的人其实是马汉山,所以方孟敖才会卖力的帮他,甚至设法送他儿子去南京戒毒。
四、技术自信方孟敖 作为该剧意欲打造的男一号,我跟很多人一样,看完全剧后竟不知方孟敖到底为党做了什么。他除了跟曾可达、梁经纶打打哑谜,跟马汉山、崔中实唱唱二人转,以及偶尔跟何孝钰谈谈四不像的恋爱,在所谓的货币改革和戡乱救国中他到底做了哪些实质性的工作?好像就是开飞机啊。
不过,必须肯定的是他开飞机的技术。这一点在第一集中他沉着镇定地指挥老鹰驾驶的飞机降落时,已经展露无疑。同时,必须要说的是,在这部方孟敖更多地还要负责摆酷和扮帅,以便使一切更为好看的剧中,只要与飞机有关的镜头,方孟敖都会通过他满满的技术自信来为我们呈现他的酷和帅。作为一个王牌飞行员,只要人在机上,他的神采就会变得不一样。所以,全剧快结束时,他与马汉山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的一唱一和,真的很精彩。
最后想说的是,尽管很多人质疑刘烨在该剧中的表现,但我认为他演的非常好。尤其是浅笑辄止这一条,没把子演技根本演不来啊。
里里外外两场戏 糊里糊涂一生情 ——我看崔婶兼《北平无战事》观后感十
这些天不知为什么满脑子都是崔婶。这是我第二次看崔婶的扮演者王一楠的戏。第一次看她的戏是去年的《到爱的距离》,她在里面演普外科副主任杨建新的爱人,同时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在那部作品中,她的戏份没有这一次多,而且在这两部作品中,她呈现的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形象。这让我不得不感概,当很多一线演员动辄为自己的某些小小的“转型”而矫情时,很多二线、三线乃至无线的演员,正在几乎没有任何选择权地不断转型。所以,在这部作品中,我们无法从崔中实身上看到《潜伏》中李涯的影子,也无法从小妈程小云身上看到《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晶的影子。
鉴于崔婶在该作品中的戏份,更多地是与崔中实的对手戏,所以本文不妨就从这些对手戏中选取几场来详加说明。思虑再三,不如就选取崔婶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出场的戏吧。即崔中实从南京刚刚回家准备进家门的那场戏和崔婶带着儿女给崔中实上坟的那场戏。
如果分别用一句话来概况这两场戏的情景,第一场应该是“你在门外,我在门内”,最后一场应该是“你在里面,我在外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况这两场戏,应该是“生死两重天”,如果再加一句注解,我会说“一笔糊涂情”。
先说第一场戏,当时崔中实风尘仆仆回到家中,迎接他的,我想应该是他意料之中的妻子的“冷中有热”。看着崔婶满是委屈地守在门口,那略带哀怨的眼神,那看似不情愿伸过来拿行李的手臂,那稍显生硬但却绝对纯正的软语“洗澡,吃饭”,我忍不住在心里赞了一句,“这场戏漂亮”。
这些年看过的影视作品,对地下党的描述,往往是要么两口子是志同道合的真夫妻,要么是为了革命而在一起的假夫妻。所以,我们也往往只能看到这些人革命的一面,却无法看到他们家庭的一面。而在该剧中,崔婶虽然是被组织安排的,但从她嫁给崔中实的第一天到老崔死去,甚至到她自己离世,她可能都不会知道自己爱人的真实身份。这就意味着,不管老崔心里想的是什么,崔婶心里只想着过日子的事。所以,她会像那个年代所有的女人一样,有对自己男人在经济上的依赖,有对家庭生活的种种算计,同时也会不辞辛劳但却有难免不时发些牢骚地做好自己分内的家务活。想来全剧中,崔中实是唯一正儿八经过日子的地下党,既有老婆不绝于耳的唠叨,又有儿女可以承欢膝下。这也使得该剧中的地下党变得有血有肉,更接近于“真实”的人。
事实上,在老崔死之前,每次看崔婶的戏都会觉得很有喜感。但老崔死后,每次看到崔婶都会心疼不已,尤其是最后一场哭坟的戏,实在是太催人泪下。因为,在那一刻,崔婶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一哭可能就是天涯永隔。从此后,老崔恐怕就只能孤零零地躺在那里,他们夫妻二人几乎没有合坟的可能。我想在那一刻,虽然崔婶并不清楚自己的男人为什么会死,柔弱如她者也不会想着为老崔报仇,但那一刻她对这个男人一定已经没有任何的怨恨了。因为这个经常不着家、不顾家,会误认为自己看了账本而跟自己发火的男人,这个让自己也能借光坐回北平分行的车且多拿些面粉的男人,这个原来是为了方孟敖没完没了地听《月圆花好》的男人,这个原以为可以不断从美国给儿女寄糖回来的男人,已经永远离开了自己和孩子们了。这真是不能多想的一幕,因为写到这里,我的泪水已经盈满眼眶。
想来最让人无语的是,根据剧情的设定,片中的崔中实和崔婶也许该算是最善于“算计”一对了。崔中实的“算计”源于自己的职业和地下工作的需要,毕竟在他死前北平分行的账都是由他来管。而崔婶的“算计”源于度日的艰辛,要知道剧中的其他女角都不需要考虑每天的柴米油盐。只是,他们二人都没有把自己的感情算计明白。崔中实对崔婶只有情没有爱,这场组织安排的婚姻让他只有无条件接受的权利。也许他尽力在担负一个丈夫该有的责任,但那种担负绝对不是爱,我甚至怀疑那种担负中会有某种愧疚。所以,在我看来,崔婶是可怜的,因为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婚姻竟是被安排的,甚至到最后也不知道她是被谁安排去的香港。作为一个女人,她的一生就这样被安排了,而她的感情,也只能算作是一笔糊涂账了。
也许,我们无法用“爱情悲剧”来形容崔中实夫妻的感情,但我们可以说,他们的婚姻的的确确是为了“革命”而存在,也是出于革命的需要而被结束。事实上,当梁经纶与何孝钰口中的那个新世界到来的时候,很多人的感情早在此前被埋葬了。所以,真心希望,和平能够长久,因为只有在和平年代,爱情之树上才能开满自由之花。
怎一个难字了得——我看孙朝忠
记得在看《北平无战事》的第四天,就有人对我说喜欢看崔中实和孙秘书的戏,认为他们俩很出彩,而我当时只是很认可其对崔中实的评价。事实上,直到木兰死后,孙朝忠才真正引起我的关注。
这些天,一直在想发生在孙朝忠身上的那些事,越想越觉得他真是太不容易了。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他,我会用“难”字。不过,他的处境,又怎一个难字了得。
在剧中,孙朝忠第一次出现是以徐铁英秘书的身份,当然一直到全剧终了,他都没有改变这个身份。只是,我们不得不说,他这个秘书当得太不幸了。记得《中国式秘书》中,对秘书及其领导的关系曾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即“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一点,从曾可达和他的王副官身上,我们会有较深的感受。但从徐铁英和孙朝忠身上,我们却感觉不到,好像由始至终,徐铁英都没有真正关怀过他的这个秘书。
徐铁英和孙秘书的前世我们无从得知,但就冲孙朝忠为徐铁英挡马汉山的那一枪,这个秘书还是称职的。只是,当自己的直接上司和自己所在的铁血救国会的头儿常常意见相悖时,孙朝忠的确不得不处于一种两难的尴尬境地。
与剧中其他铁血救国会的人相比,孙朝忠是活得最憋屈的一个。首先,因为秘书的身份所限,他不能自由活动。而曾可达和王蒲忱,虽然建丰同志可以遥控他们,但身为某一部门的头头,他们二人在大多数时候,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可以做一些“先斩后奏”的决定。至于梁经纶,更多的时候,也可以来去自由地当他的大学教授和学联的干部。而孙朝忠,却只能几乎时时刻刻都要守着徐铁英,听命于徐铁英。事实上,我一直没弄明白,建丰同志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给孙朝忠下达的除掉崔中实的指示。难道是他们来北平之前,建丰同志就做了处死崔中实的决定?如果真是那样,崔中实还真是没法救了。
其次,孙朝忠好像是剧中挨打最多的人。徐铁英打过他、马汉山打过他、方孟韦也打过他。根据方孟韦所说的孙朝忠的履历,他的身手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他自己在右手受伤后曾说,“我左手也能打枪”。而且,他射杀木兰和颜春明时出手之快,也让人见识了他的好枪法。只是,任他功夫如何了得,他却每每只能挨打,不能还手,原因自然是位卑人微,不得造次。
一个“位卑人微”,让孙朝忠不仅挨了很多打,也受了很多屈辱。如,明知其身份的王蒲忱,曾当着自己下属的面,对孙朝忠说出不屑的话。尽管这样做,也许只是为了做给别人看。再如,曾可达曾告知孟韦跟孙朝忠这样的人理论“不值”,而孙朝忠似乎也习惯了这样的待遇。表现最“激进”的当属梁经纶,因为对木兰的死耿耿于怀,梁经纶给我们的感觉是,恨不得一杀孙朝忠为快。细数起来,孙朝忠这个铁血救国会的成员,好像跟其他人相处的都不是很融洽啊。换言之,他在更多的时候,只能是孤军奋战地执行建丰同志的指示,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即便这样,也只换来曾可达对他做出的“预备干部局的内奸”的结论。做人做到这份上,估计孙朝忠真是委屈死了。
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事,孙朝忠有着自己的判断。尤其是木兰死之前,他也提醒过徐铁军这个人不能杀,但是以他的能力又能制止什么呢?结果只能是,他要执行徐铁英的命令,再来承受所有人来找他算账。一时间,他背负了太多的不被理解和不被原谅。当他对孟韦说出,“去问南京吧”,他一定委屈极了。但是,即便南京有答复又能怎样?方孟韦已经认定是他弄丢了木兰,梁经纶更不会忘记是他杀死了木兰。
由于秘书的身份,他来北平后,建丰同志跟他的沟通多有不便,只是在王蒲忱那里,二人有过一次通话。徐铁英回南京的那段日子,孙朝忠就像没娘的孩子被留在北平,无人知道他该干什么,包括他自己,也许那段时间,他特希望得到建丰同志的指示吧。只是,即便曾可达为自己的信仰殉道之后,建丰同志对孙朝忠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交代。
在书中,关于孙朝忠的最后描述与剧中有所不同。书中,自以为将乘坐飞机飞赴台湾的徐铁英,将一个案卷交给孙朝忠,并说“去南京特种军事法庭交代”吧。至此,二人之间秘书和领导的关系已经被徐铁英划上了句话。想想曾可达临死前对王副官说的话,以及其死时,王副官的难过,徐铁英对孙朝忠的做法还真应了孟韦的那句“给谁做狗也比给他做狗强”。徐铁英此举之薄情,无疑令一旁的王莆臣都惊讶不已。只是当时徐铁英并不会想到,就在他即将登上飞机舷梯的一瞬间,方孟敖竟一脚将其踹了下来。就在徐铁英还没有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时候,飞机已经起飞,而此时他耳边穿来的是孙朝忠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局长,一起尽忠吧。”这该是全剧中,孙朝忠说出的最不像秘书的一句话了吧。我甚至忍不住在想,当方孟敖将徐铁英一脚踹下时,孙朝忠心里一定开心极了,他甚至希望这一脚是他踹出去的。
对于接下来的事,本剧做了留白的处理,所以我们无从知道。但可以想象的是,孙朝忠接下来面对的局面,无疑还是“怎一个难字了得”。
我诚何辜 我又何福——小议方孟韦
在《北平无战事》中,不知为什么,最让我心疼的不是“冤死”的木兰,而是最终陪崔婶母子去香港的方孟韦。记得方孟敖和马汉山最后一次见面时,马汉山曾说方孟敖是一个干净人,而方孟敖则回以“今天你比我干净”。其实,在“干净”一词出来那一刻,我脑海中闪过的人——是方孟韦。
有人说,只有长得很干净的男人穿白衣才好看,这句话用在方孟韦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只是细细回想起来,方孟韦的干净似乎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外表,而更多地体现在他的内心。木兰虽年幼于他,却会跟何孝钰藏着心眼,但方孟韦没有,在所有人面前他都是清澈见底的。
因为不会伪装,所以方步亭曾跟他说出“色难”二字,甚至在他叫不出爸爸时说“不好叫就不要叫”。这是一个把全部心情都写在脸上的人,或说是一个没有任何城府的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崔叔死时他的悲痛、可以看到木兰“绝情”时他的伤感。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跟自己的大哥赌气,看到他对着姑爹做不开心状。
方孟韦是聪明甚至是智慧的,否则方步亭也不会说出“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样高的评价。方孟韦又是极其善良的,身为警察局的副局长,为了保护手无寸铁的学生,他不惜以枪威胁军方的人放下武器。方孟韦是嫉恶如仇的,所以他可以让小妈程小云带着自己大闹警局,对自己的上司徐铁英出言不逊。同时,他又是孝顺的,所以当他听到曾可达也是一个孝子时,他的语气会一下子缓了下来。
想来想去,这好像是一个没有任何缺点能令我们指摘的人,即便有也无关善恶,而只关乎能力。那么,这个人为什么会如此让我心疼呢。原因应该是——他并不开心,也不幸福。这个从小在美国长大,经历过战乱,经历过丧母之痛的人,其实想要的并不多。官位和钱财,于他本就是无所谓的东西。他无非就是希望一家人都平平安安的,希望所有对他好的人,都能平平安安的。但是,崔叔的死让他原本就不现实的希望渐渐破灭了,大哥方孟敖要查自己父亲的账让他更是激愤不已。所以,当木兰也离他而去时,他彻底心灰意冷了。看着他拎着行李黯然感伤的样子,那个人会不心疼呢。
跟何孝钰的懂事相比,也许方孟韦才是最听话的孩子。因为何孝钰尚可以瞒着父亲做什么中共的特别党员,而方孟韦却从来没有对父亲和家人隐瞒过任何事。他的听话还表现在他人生的每一步好像都是被父亲安排的,从来就没有过自己的想法。包括最后去香港,也是家里决定了,他也没得选择,理由是崔婶需要照顾。就这样,他的意志一直被各种事情绑架,常常来不及想清楚,就已经被人安排了。
方孟韦的悲剧自然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且他比同时代的很多人已经幸运了很多。但是,我却没法忘怀他的不幸,还有他的无辜。真的很想知道,很多年以后,已经定居香港的方孟韦,是否会问自己一句:“万能的上帝啊,我曾何辜我又何福?”
盛宴不散 永存心中——《北平无战事》剧评兼观后感终篇 时间好快,一转眼《北平无战事》已经结束20余天,而我的心似乎仍沉浸其中,不想自拔。
记得夏天的时候,曾参加了一次为期十天的军训。军训结束时,有人难过的感慨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而那一刻我突然对这句流传了千古的话有了新的认识。我对他们说,如果这个筵席足够难忘,它就会在我们心中永远不散。此刻,对于《北平无战事》,我的感觉亦是如此,即《北平无战事》将是我心中永远不散的一场盛宴。
于我而言,初看该剧时的惊喜和看完该剧时的“空虚”,是《北平无战事》给予我的两种看似矛盾但却似乎已被我想明白的感受。
毋庸讳言,这是一部给了我太多收获的作品,尤其是其对民国时期文化特色的充分呈现,让我对刘和平老师的深厚功底叹为观止。然而,在我还没有弄明白剧中的每个人到底都做了些什么的时候,该剧竟戛然而止,这一点曾令我十分苦恼,甚至有些无法原谅自己。我曾想一定是笔者识浅,否则为什么当全剧落幕之际,我的脑子里竟然是一片空空如也。
诸位不要误会,在此,我无意挑该剧的毛病,只是想说说该剧为什么会给我一种很空的感觉。我想,最大的可能,也许是该剧所欲呈现的历史仅仅只有短短几个月的原因。与那些动辄跨越十余年甚至几十年的影视剧作品相比,该剧自是不会有太丰厚的事实。不过,恰恰因为呈现的时间短,才使得该剧不得不用浓浓的文化来填充。老实说,能用几十万字、50多集来呈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跨度,刘和平老师其大胆和魄力令人佩服。不清楚此举能否“后无来者”,但就笔者目前的“阅历”,该书可谓“前无古人”。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与厚重的文化相比,该剧的剧情稍显空洞。但不可否认,该剧在细节的设计上,其心思之缜密、逻辑之合理、情节之跌宕,仍是其他影视作品难以望其项背。该剧的台词,其用字之精妙、到位、有力,更是为很多作品树立了标杆。记得很小的时候,老师就教过我们读书时那种“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经历。即一本书初看时,会觉得它好厚啊,而脑子里却是空的。随着把书看完,脑子里日渐丰厚起来,会觉得原来这本书没有那么厚啊。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书里面自己不晓得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了。就这样,脑子里的东西由薄到厚,而书中的东西却由厚到薄。这些年,我们看过太多的书,又有哪一本不是这样让我们经历了“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过程呢?
我想《北平无战事》一定也是这样,不同的是,该剧让我们去慢慢消化的东西是文化。这部剧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文化是最无形也最有力的东西。用一个不算恰当的比喻。正如笔者常常读到的一些民国时期的公文,其字斟句酌的良苦用心常常让我折服,但每每看完,常觉文中有用之言仅寥寥几句。但,我却无法只看这几句而忽视全篇,更无法否定那些看似言之无物的文字。因为那些文字实乃行文者功力之体现,而此等功力,实乃我梦寐之求。
我不想说,《北平无战事》让我的思想得到了某种升华,但这部戏的确让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道是文化恒久远,佳作永流传。虽然《北平无战事》已经完结,但书中的很多精彩我还需细细品味,剧中的很多精彩我还需一一消化。于我而言,《北平无战事》这部书我会一读再读,《北平无战事》这部剧我会一看再看。
还是开头的那句话,不要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如果一个筵席足够难忘,它就会在我们心中永远不散。
从曾可达的自杀谈起 ——《北平无战事》观后感 在北平南苑机场,曾可达没有选择回南京,而是选择了举枪自杀。我以为,这部剧其实到这里已完全结束,剩下的无非是借方孟敖之口,点评了这一切就是场堂吉诃德式的闹剧,而这场闹剧背后的操控者就是蒋介石,其他人不过是被其玩弄于股掌之中的牵线木偶。
人治的大方向——领导
一个人治的社会,大方向注定就是领导决定的。这个决定,有两层意思:明面的意思,领导的思想是权威的,不可违抗的,说往东,哪怕是错的,那也是对的,这个大家结合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应该很好理解;暗面的意思,则是要搞清楚领导也是人,他是有七情六欲的,他是有家庭背景的,不是说当了皇帝就能畅所欲言为所欲为,所以能影响和干涉领导的力量不可忽视,而这个力量,可能是领导小时候的奶妈,也可能是领导最喜欢的太监,也可能是领导最中意的妃子,也可能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大臣等等,而在现实中,往往是诸多类似此类力量的综合体。
当时的领导,并非蒋经国,而是蒋介石。所以,这个大方向是蒋介石决定的。电视剧的剧情错综复杂,但我以为,蒋介石所定的大方向就是“孔雀东南飞”。
在剧中,共方对孔雀东南飞的解释:傅作义是这只孔雀,往东可以飞东北,支持辽沈战场,往南可以飞徐州,支持淮海战场,所以要把这只孔雀喂饱了,让它在原地呆着哪也别去。
而事实的真相是,孔雀不过是北平分行的那些硬通货(黄金白银等),东南就是那个宝岛台湾。焦仲卿(方孟敖)是让孔雀能飞起来的关键人物(开飞机),梁经纶则是搜刮这只孔雀的关键人物(币制改革)。
蒋介石从没把傅作义当自己人看,否则也不会在其身边安插个陈继承(蒋的忠实粉丝);而李宗仁副总统,是蒋在党内最大政敌,其在北平其实是被架空的,后来选总统,蒋想内定孙科(孙中山之子),结果却是李宗仁被选上去了。所以,蒋介石一开始就很清楚,东北一丢,北平肯定保不了,划江而治是其首选方案。他关心的不是丢掉的大好河山,而是未来发展军事力量必需的经费(金银财宝),所以蒋经国要搞币制改革,蒋介石是赞成的,而且他也很清楚,币制改革救不了经济(剧中何其沧、方步亭都以为领导不知道,其实领导心里那是雪亮的),但币制改革可以进一步搜刮民脂民膏,这才是其支持币制改革的真正原因。
另外**宋美龄背后的孔宋家族是不能得罪的,毕竟自己家里人管钱比外人强,所以反腐只能杀个马汉山这样的喽啰做做样子,若是让马汉山在公开场合(剧中是在机场)爆家丑,那是万万不可的,所以我印象中,剧中蒋介石就打了不超过3次电话,唯独机场狠狠地训李宇清私放马汉山是印象最深的。
可惜,和现实生活一样,大多数人是无法明白领导的大方向究竟是什么的。因为领导不可能同下属掏心窝,有些话,有些事,压根都不能在台面上讲的。所以说伴君如伴虎,老虎很凶猛,跟着它可以狐假虎威;但老虎经常打盹,一个经常打盹的动物,你很难判断它下一步要做什么。所以千万不要轻易给领导下弱智的结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游戏规则下能摸爬滚打到领导那个位置的人,什么人什么事在他那都明镜似的,但领导往往轻易不表态,一表态那都是不可逆转的。
人治的小方向——下属
在人治的社会,下属是最难做的。尤其当今社会的体制往往是集体领导,决策机构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常委班子或者一个老板亲友团(家族企业或股份制企业),做下属的,有时不明就里可能就犯了死罪(比如剧中的曾可达,建丰同志彻底抛弃了他,可惜他到死还没明白是为什么,后面再展开讲)。
但是,不要小看下属的力量,很多时候,下属有时也会影响到领导的大方向。一个黑天鹅事件,可能让领导的如意算盘分崩瓦解也是可能的。所以,下属是小方向,而领导最怕这些小方向拧成一股绳,也就是所谓的结党,那就不好控制了。故历代君王,使用最多的手段就是制衡。
下属NO.1 建丰同志
蒋经国,也就是剧中那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建丰同志,用方孟敖最后的评价,这是个孝子。但在我看来,一个“孝”字只能解释一半,另一半,则应是一个“睿”字。
蒋经国,一个深受苏共及西方思想熏陶的人,拥有许多超时代的想法和观念,我不怀疑他真的想通过币制改革挽救民国频临崩塌的经济,所以才会有梁经纶、曾可达那些思想进步者死心塌地追随。但蒋经国也很清楚,自己虽然名义上是太子,但后妈宋美玲因为有美国那层关系,一直支持前台的孔、宋家族,与蒋氏兄弟过不去(蒋经国、蒋纬国)。而其父亲蒋介石,是个搞制衡的高手。所以,蒋经国想到了建立自己的政治力量,明面的是国防部预备干部局,暗面的是铁血救国会。既懂经济,也懂政治,而且还非常懂妥协(CC派突施杀招暴露梁经纶杀谢木兰,蒋经国默许了),这是个非常睿智的人。而编剧对蒋经国的评价,实际上剧中不止一次有暗示,蒋经国的偶像是曾文正公——那个控制着湘军有大好机会造反却不造反的曾国藩。
蒋经国很懂得哪里是雷池,哪里是高压线。
比如说铁血救国会,历史上没有这个组织的官方记载。这个组织其实就是在结党。前面讲了,领导最怕结党。当CC派将拟出的名单给蒋介石看后,蒋经国就已经知道自己在父亲心中的位置微妙了,所以后来,他只与王蒲臣保持联系(因为王蒲臣是个人精,不会走漏风声),最后是站在道义角度,与曾可达交了个底,说失败了,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在币制改革加反腐上,蒋经国涉及到扬子公司的事一直都非常谨慎,包括历史上他跑去上海,首先也只是动了杜月笙,没敢动孔令侃,但被杜月笙激了将,所以才把矛盾激化,与后妈美玲的势力直接过招,但最终选择了妥协。蒋经国很清楚,在父亲那里,后妈比自己的价值要大,美国那层关系不说,单单就是这些年宋氏那些七大姑八大妈建立的商业王国,实际就是蒋介石的党产加私产。所以蒋经国很聪明,不拿鸡蛋去碰石头,而是学曾文正公屡败屡战韬光养晦(蒋介石死后,蒋经国对国民党对台湾的再造工程是影响深远的,所以有人将其与邓小平相提并论)。
所以在我看来,蒋经国的孝是表面功夫,睿才是真实写照。他想把事做好,但也深知,把事做好非一朝一夕。当年曾文正公虽然知道发展洋务,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才能振兴中华,但在当时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下,根本是无法做到,所以他力挺李鸿章这个洋务派,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而李鸿章重用了一个人——袁世凯,清朝恰恰就是亡在了袁世凯手里。
下属NO.2 曾可达
与建丰同志形成鲜明对比的下属就是可达同志。
曾可达,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农民出身,无背景无后台。其实这没所谓,有时派系斗争起来,大家都喜欢拉拢这种背景干净的;但农民出身,骨子里就是农民的世界观,这也就注定了曾可达的悲剧结局。
在曾可达的眼中,贪腐集团是坏蛋,建丰同志是救世主(铁血救国会老大嘛),所以在曾可达眼中,建丰同志那就是神,神也就意味着不可能失败的,且这个神又是正义的化身,而从小听的那些故事中,正义永远都是战胜邪恶的,比如秦桧的像跪在岳王庙前,可惜他忘了那是秦桧寿终正寝以后的事。所以当他电话里听到建丰同志宣布失败的消息,心中的那个理想世界彻底崩溃了,再听到神抛弃了他,于是连活下去的信心也没有了。
曾可达也动辄讲曾文正公,但可惜他只读到曾文正公的“忠”,却没读懂曾文正公的“睿”。所以他一辈子都誓死跟随建丰同志,建丰同志说往东,他绝不往西,这也恰是其年纪轻轻官居高位的原因。在剧中,蒋经国不止一次想培养曾可达形成独立思考有主见的能力,最后一次就是关于方孟敖和梁经纶的处理问题上。当时方孟敖擅自在南苑机场起飞,梁经纶当徐铁英面针砭了国民党当局,还被蒋介石的亲信听到。曾可达向蒋经国汇报这两件事,本来内心是想帮方、梁两人求情,但听到建丰同志要严惩两人,一时语塞,电话挂断后,冒出两句话:“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从这两句话看,他是非常认可方、梁两人的。但是,他在数次联系不上建丰同志的情况下,与蒋介石的亲信表了态,这个态却是严惩方、梁。他哪里知道这其实是建丰同志对他的最后一次考验,也正是这次考验,让蒋经国决定放弃此人。后来王蒲臣与曾可达交了底,方、梁两人都是建丰同志“孔雀东南飞”计划的核心人物,应该是要保护,怎么能严惩呢。最后有意思的是,方孟敖由傅作义编个谎话无罪释放,梁经纶则陪同何其沧跑美国去了。
在剧集后期,谢木兰明明是学生,却被当地下党给杀了。这个事蒋经国是默许的,而且特意讲明不能让曾可达知道,结果徐铁英故意讲出来挑拨曾可达与王蒲臣关系,曾可达果然中招,义愤填膺。因为在他的价值观里,对永远是对,错永远就是错,没有中间状态,没有特定情况。反观同样是铁血救国会的王蒲臣与孙朝忠,前者虽然一开始也被徐铁英那张铁血救国会的名单搞蒙,但很快镇定下来,明白木已成舟,只能亡羊补牢,将损失降到最小;而后者则顺风使舵,成为了徐铁英的帮凶。
还有,在曾可达的世界里,非黑即白,爱憎分明。所以在五人调查小组时,他对马汉山的态度非常差,一开始连座位都不给。崔中石被杀,其实是蒋经国下令孙朝忠秘密枪决的,但曾可达始终认为这是徐铁英干的,认为其是杀人灭口掩盖其贪腐的罪证。再比如在对待孙秘书问题上,徐铁英是明知孙秘书是间谍,都故意装傻还事事重用,反之曾可达虽然知道孙秘书是其铁血救国会的同志,因为之前发生的种种矛盾,反处处排挤。
整个剧中,曾可达可以说是最辛苦最努力的人,又是深更半夜骑自行车联络特务工作,又是早餐的馒头都让给下属吃,又是在发粮现场旁的玉米地跑来跑去给建丰同志做现场直播,结果却吃力不讨好,落个被领导抛弃,“死路边”的下场。这其实是很多“出身不好往上爬,一心一意为党国,下场却都不咋的”官员之真实写照。平心而论,曾可达是碰到个好领导,蒋经国虽然是利用他,但显然也有心栽培,可惜恨铁不成钢,烂泥扶不上墙。
曾可达,他注定不是一个人的悲剧。
下属NO.3 徐铁英
这部戏里,最出彩的肯定是马汉三,但真正演最到位的还是陈宝国饰演的徐铁英。
徐铁英,其实就是CC系老大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的缩影。陈氏兄弟的老爸陈其美,是孙中山时代的革命先驱(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了),他对蒋介石有知遇之恩(蒋介石是靠他入道的),而且和蒋介石是拜把兄弟。蒋介石栽培陈氏兄弟,既是感恩,也是扶植自己势力,而陈氏兄弟也很清楚,所以只效忠于蒋介石。
如果说孔宋是蒋经国在商界的对手,陈氏兄弟则是政界的对手。徐铁英敢理出那份铁血救国会的名单,还敢在上面分座次定忠贤,底气在哪里,就一个词——忠君。领导最怕下属有秘密,同样也最喜欢有下属告诉他一些他不知道的秘密。为什么徐铁英敢那么明目张胆地贪,为什么明知孙秘书是蒋经国安插的眼线也敢事事明示任其汇报,为什么明着同陈继承站队对抗币制改革,原因只有一个,他很清楚,只要自己做好这个“忠”字,谁来动他领导都会保。所以后来他被撤职调回南京,很多观众以为他也要步马汉山后尘,其实这都是“曾可达”世界观在作怪——坏人、腐败分子一定会受到法律制裁。
徐铁英为什么能成为政坛不倒翁,道理很龌蹉,即便有些人不喜欢听,但几千年的历史就是这么过来的,由不得你我。前面讲了,蒋领导的大方向很明确,保住党产、私产,那么用什么人来保呢?如果用个清廉刚正不阿的,非但不会保,反会同你讲“君轻民重”,甚至还要你救百姓于水深火热,最后就搞得和曾可达一样,军粮都帮你卖了;如果用个正直的也配合你干事的,那就搞不好是个共党发展的间谍,比如谢襄理、崔中石,帮你洗钱还只拿死工资,日子过得一贫如洗,但你干了什么他那都如实汇报给周副主席,没准哪天还登报给美国人看。所以你只能找个贪的但醒目能干事的。贪好啊,他贪了,一是不可能还去通共,二是也怕被当反腐典型枪毙,所以必定死心塌地效忠你。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他贪小头,你拿大头,睁只眼闭只眼,相安无事。所以这个人,非徐铁英莫属。
讲到这里,顺带也讲讲马汉山。其实,马汉山和徐铁英是一类人,但为什么马汉山被崩了呢。因为马汉山没做好这个“忠”字。剧情后期,马汉山选择了往铁血救国会站队,一是给王蒲臣留下了贪腐的文字证据,二是在南苑机场大放阙词,当然他绝不会天真认为,这些个毛孩子后面的建丰同志能救他,而是他没打算活了。或者应该这么说,他悟出了佛教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自己反正无儿无女无牵无挂,昧着良心干了一辈子坏事,突然想做回好人了。如果有天堂,他应该可以去;但人世间,他就是领导反贪腐用来杀的那只鸡,不过却吓不到猴,也只能吓些鸡而已。
下属NO.4 王蒲臣
这个老烟鬼,我只能用人精来形容。很巧的是,剧中也说他熟读曾文正公。
曾国藩是人治社会为官的模范。他可以放任其九弟贪腐敛财,以放松慈禧怀疑其有二心的警惕;他可以放弃自己的湘军,而扶植李鸿章搞出个淮军;他可以把同左宗棠的关系处理得张弛有度,表面斗给领导看热闹,本质却是惺惺相惜。(“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这是左宗棠晚年写给曾国藩的挽幛。)
王蒲臣,明面是保密局毛人凤的人(毛人凤前任是有名的特务头子戴笠,空难挂掉了),暗面是蒋经国铁血救国会的人,所以是双面间谍。剧中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徐铁英突然使杀招,要公开梁经纶身份,并杀害谢木兰,王蒲臣在几部电话机前犹豫,不知是该同毛人凤还是建丰同志联系。为什么犹豫呢?因为他打电话的目的是要拖个下水的一起来担责。最终他还是先选择了毛局长,电话接通了,毛局长亲切的称呼蒲臣同志,结果一听是个烫手山芋,立马来了句“信号不好,听不到声音”继而挂掉了。如果换曾可达,我敢想象他会继续拨过去,然后问“现在信号如何,能听到了吧”。王蒲臣当然清楚毛人凤在躲这趟浑水,所以只好给蒋经国同志去电话,而且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我首先想到的是拖毛局长下水,可惜人家不接招(信号不好没联系上),第二层意思是这个事人家党通局就是要生米煮熟饭,我也只能将错就错,但不敢自己一个人做这个主,所以请建丰同志表个态。水平,这就是水平。因为做有些性质的工作,犯错是不可避免的,遇到突发情况如何既把这个错犯了,还能拖个下水的甚至还能帮你免责的,这就要水平了。
剧中好些次,王蒲臣一面要迎合陈继承、徐铁英,一面又要帮曾可达、方孟敖,但其两边都不偏袒,但两边好像都有偏袒,所以哪边都拿他没辙。搞得后来徐铁英这样的老江湖,都评价其“很会做人”,“铁血救国会”的名单也只同他交了底,拉拢之意是非常明显。
剧集最后,飞机即将起飞,徐铁英和孙朝忠还没赶到,王蒲臣要求方孟敖再等等,下机去找徐、孙二人,结果方孟敖因为谢木兰的事嫉恨徐铁英、孙朝忠,直接架机走人。剧情本身,当然是希望让这些坏人得到点坏报,迎合下百姓心中的“曾可达世界观”,但其实也反
第五篇:北平无战事剧里常唱的旧上海的歌(范文)
《月圆花好》
作词:范烟桥 作曲:严 华 演唱:周璇
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 团圆美满 今朝最 清浅池塘 鸳鸯戏水 红裳翠盖 并蒂莲开 双双对对 恩恩爱爱 这园风儿向着好花吹 柔情蜜意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