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省省情完整版分析[大全]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
默认分类 2008-04-21 14:22:20 阅读82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
阅
地处黄河以东,太行山之西,简称晋。基本地形是中间为盆地,东西侧为山,被人们称为“表里山河”,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总面积为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300万人,辖1
1个市、119个县(市、区)。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传说中的尧、舜、禹等都曾是在此建都。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我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佛教圣地五台山、黄河壶口瀑布、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永乐宫壁画、运城关帝庙、永济普救寺、洪洞广胜寺、黄河壶口瀑布等驰名中外。
山西矿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12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之首,占三分之一,煤炭产量和外运量居第一位,分别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四,是世界年产1亿吨以上六大煤炭基地
之一。
山西地处内陆,降水稀少,十年九旱,山区、丘陵区约占80%,自然条件较差,水资源匮乏,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省城太原有对外航线42条,可直通全国30个城市和香港。山西工业经济属资源导向的重型结构,国有工业企业的产值、重工业产值、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70%。
山西矿产资源 山西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全省已发现的矿产有12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之首,是世界年产1亿吨以上六大煤炭基地之一,已探明储量2600多亿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六五”期间,国家将山西确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全省煤炭年产量3亿多吨,占
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煤炭调出量为2亿多吨,占全国煤炭产地调出总量的五分之四。铝矾土储量约5亿多吨,占全国总储量的三分之一。近年来铝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可望成为我省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山西的煤炭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远销日本、朝鲜、泰国、英国、法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原煤、焦炭、电石的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洗精煤居全国第三位,铁矿石、硫铁矿居全国第四位,生铁、铁合金、矿山设备居第六位,合成洗涤剂居第七位,铜、变压器居第八位,发电
量、钢居第九位。
素有“煤都”美称的山西省,尤其以煤炭而闻名于天下。境内主要有大同煤田、宁武煤田、西山煤田、河东煤田、沁水煤田、霍西煤田等六大煤田。且具有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地好、埋藏浅和易开采等特点。其中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基地。原煤、焦炭、电石的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洗精煤居全国第三位。山西的煤炭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远销日本、朝鲜、泰国、英国、法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铝矾土储量也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总储量的三分之一。此外,居全国首位的还有芒硝、耐火粘土、珍珠岩和镓;居第二位的有石灰石、锗、长石、铜、钴等。铁矿石、硫铁矿居全国第四位,生铁、铁合金、矿山设备居第六位,合成洗涤剂居第七位,铜、变压器居第八位,发电量、钢居第九位。硅、金、银、钼、石膏、硫铁矿、石墨、金红石、石棉等矿产也都有综合开发价值,开发前景十分诱人。花岗岩、大理石、云母等储量也极其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山西水资源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其中我国第二大河流黄河,沿山西境界流程965公里。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道长度在150余公里以上的有8条(不包括黄河)。其中汾河源于管涔山麓至河津注入黄河,是山西境内第一大河,全长500余公里。山西河流,属于黄河水系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和漳河。黄河流域在山西境内的面积有9713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海河流域在山西的流域面积5913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8%。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但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故形成夏季排洪、旱季断水的局面。山西境内河流由于受多山地影响,河道自然落差一般较大,尤其在河流出省境地段,理论上的水力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多为季节性河流,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因而水力资源的利用率不大,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以小型为主。以储量和开发比较,清漳河、沁河、滹沱河、浊漳河的条件较为优越,水能储量占到全省的80-90%。山西省的主要水资源是河川径流,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当地降水,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及水文下垫面条件的差异,在地域上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由东
南向西北递减。
山西是全国水资源贫乏省份之一。全省水资源总量只有14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储量约93.1亿立方米,但可采水资源只占45%,且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及省境四周,在全国各省区中居倒数第二位,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5,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4.3%;亩均占有水量只有全国的9.3%。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省可分为三类区:腹部盆地高开发区,东部山地中开发区,西部沿黄低开发区。集中,用水量大,水资源程度最高。这里由于地下水的高强度开采,盆地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除局部地区尚有零星开发潜力外,盆地地下水的开发潜力已基本枯竭。1984年,本区域之河川径流利用程度已高达67.5%,其中汾河上中游区及桑干河区分别高达75.4%和71.7%,临汾及运城盆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高达80%。东部山地中开发区:包括阳泉、长治、晋城、忻定等地区。区域内工农业有一定的基础,水资源也已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潜力较大。1984年,全区河川径流利用程度仅有12.6%,其中滹沱河为39%,漳河为18.2%,沁河、丹河最小,仅为2.71%,全区岩溶大泉开发利用程度仅有7.2%。西部沿黄低开发区:包括晋西、晋西北山区。该区域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落后,水资源贫乏,大部分河流系源短流急的山区季节性河道,难于开发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1984年仅为9.86%,当地岩溶泉水基本上尚未开发。
山西省已建成842座(大中型58座)水库,其中大型水库有汾河水库,册田水库、漳河水库、关河水库、后湾水库、文峪河水库等,塘、坝、池、泊数以万计,总库容量达42.6亿立方米,控制全省地表径流的三分之一以上,每年能调蓄水量约20亿立方米。这些水库可灌溉农田400余万亩。新建和扩建万亩自流灌区108处(其中大型6处);建成万亩机电灌站74处(其中大型6处);配套机电水井9.09万眼。加上分布在各地的小型水利设施,全省水浇地面
积已发展到1666.6万亩。
万家寨引黄工程位于山西省西北部,途径偏关、平鲁、朔州、神头,宁武、静乐、娄烦、古交8个县(市、区),穿过吕梁山区.万家寨引黄工程经过地区的主要河流有黄河水系的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汾河和海河水系的恢河。引黄工程由总干线(万家寨大坝向东至偏关县下土寨分水闸)、北干线(下土寨分水 闸向东和向东北至大同市赵家小水库)、南干线(下土寨分水闸向南至宁武县头马营)和联接段(头马营向南至太原呼延净水厂)组成。总干线引水总量12亿立方米,其中由南干线向太原市供水6.4亿立方米,由北干线向大同市、朔州市供水5.6亿立方米。万家寨水利枢纽为引黄工程的起点,位于黄河北干流上段,主要任务是供水,发电、防洪、防凌。万家寨水库总库容为8.96亿立方米,每年向内蒙供水2亿立方米,向山西供水12亿立方米,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080万千瓦。主要解决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工业及生活用水的一 项大型引水工程。
全省目前发现的矿泉水共200余处,计350余个出露点,经过勘查评审通过的矿泉水产地100处左右,投产的有20余家。以锶、偏硅酸型矿泉水为主,还发现有锌、锂、碘、硒、溴矿泉水。批准矿泉水储量约3万立方/日,约合0.1095亿立方/年。
山西野生动物资源 种类较多,但多数种属的个体数量很少,分布范围狭窄。只有87种分布较广泛,近80的种属个体数量已很少,或在深山密林中有很小的种群,如大鲵、猕猴等。
山西省动物区系组成非常丰富。现已发现的陆栖动物已达380多种,其中兽类79种,鸟类 280种,两栖爬行类 25种,大都分布在山西北部。大型动物有金钱豹、雪豹、梅花鹿、狼、野猪等。在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7种,二类保护动物14种,三类保护动物24种。除国家保护的各类动物外,还有许多经济价值很高的珍贵动物。如水獭、豹、果子狸等名贵的毛皮动物;兔、野猪、斑翘、野鸡、山鹑、爪鸡等肉用动物;麝、狐、青羊、中华鳖等较贵重的药用动物;雕翎等价值较高的羽毛动物以及蝙蝠,啄木鸟,莺类等各种有益动物。全省有70多种兽类,其中绝大多数为北方种,常见者为鼠形啮齿类动物,大型动物很少。不论是动物的种类还是数量。全省都以北部地区为多。鸟类约有二百七十多种,其中分布广而又少常见的有雉科的雉鸡、石鸡、斑翅山鹑,鸦科的红嘴山鸡、喜鹊,以及我国特产褐马鸡和百冠长尾雉。还有在内蒙等地繁殖而来山西省越冬的大鸨和不定性冬侯鸟毛腿沙鸡,春夏有由南方迁来我省繁殖的杜鹃、黄鹂、黑卷尾等。
山西动物生态地理分布的特点是从东南部耐暖湿性逐步向西北过渡到耐寒干性,由夏绿阔叶林动物群—林灌草原动物群—干草原动物群依次有规律地更替。省境南部中条山地区, 在气候上是半湿润温带地区,植被为夏绿阔叶林,区内动物区系组成的特点是南方耐温暖动物向区内渗入。属于热带亚热带动物有猕猴、花松鼠、兰矶鸫、褐河鸟、山麻雀、暗绿绣眼、黄咀白鹭等。两栖爬行类有大鲵、无指盘臭蛙、隆肛蛙、淡眉角蟾、菜花烙铁头与大壁虎。此外,沿季风区向北伸入至全省的,还有果子狸、豹、社鼠、黄鹂、黑卷尾、山椒鸟等。省境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为半干草原地带,多受蒙古高原气候影响,加之在地形上与蒙新区又无明显屏障阻隔,因而动物区系的组成特点是以耐旱、耐寒的动物群为主,如沙百灵、蒙古百灵、五址跳鼠、黑线跳鼠、荒漠毛 鼠、小毛足鼠与长爪沙鼠等,还有随季风向南渗入的石鸡、斑翅山鹑、凤头百灵、毛腿沙鸡、阿拉善黄鼠、子午沙鼠等。省境中部为林灌草原地带,是南北两带相互渗入的过渡地带,而以北方型动物为主。华北区特有动物在山西又主要分布于这里如褐马鸡、棕色田鼠,其次还有高地型种类如胡兀鹫、贺兰山红尾鸲、赭红尾鸽等。
山西省珍稀的野生动物单位数量较少,濒危物种较多,山西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全省已建立了历山、蟒河、芦芽山、庞泉沟等自然保护区。据近百年来调查的文献记载,全省有陆栖脊椎动物约420种,占全国总数的20.5%左右,其中兽类70种,鸟类316种,两栖爬行类34种。属国家级保护珍稀动物有褐马鸡、梅花鹿、丹顶鹤、娃娃鱼等近30种。
土地资源 山西的地形复杂,既有山地、高原,又有丘陵、盆地。境内除中南部的几个盆地和谷地地形较低以外,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与其东部的华北大平原相比,呈现强烈的隆起形势。整个地形表现为东北高、西南低、高低起伏异常显著。最高的五台山之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的在垣曲县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高低相差2,800多米。山西地形,纵观全貌,中部为一雁行排列的断陷盆地,自北而南有:大同盆地、忻定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东西两侧为隆起的山地:东有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西有洪涛山、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和吕梁山及普西黄土高原,山西山地多,平川少,其中,土石山区面积约5.59万平方公里,各种丘陵面积约6.98万平方公里,平原面积约3.09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到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5.7%、44.6%和19.7%左右。全省地面物质组成以黄土广泛覆盖为特征。全省约有85%以上的土地为黄土和次生黄土所覆盖,为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系第四纪堆积物,具有质地疏松、多孔隙易溶蚀、垂直节理发育的特点,加之历史上长期乱垦滥伐,植被遭到破坏,水士流失十分严重。据1984年测算,全省共有水土流失面积约1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8.9%,其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6.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3%。余为海河流域。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相当多的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恶性循环,给农业生产带来困难。全省的人均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分布不均匀。土地总面积为15.66万平方公里,1985年,全省人均土地面积9.27亩,相对来说,山西的土地资源是比较丰富的。这就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全省人均土地分布并不均匀,晋南平川、汾河谷地、上党盆地等地区,土地肥沃,交通方便,生产发达,人口稠密,人均占有土地5亩左右;而东西山区,特别是晋西北山区人烟稀少,人均土地一般在20-30亩左右。苛岚人均土地最多,达40亩以上。同时,土地的水、热、肥等因素组合和土地生产能力,在地域间也有很大差别。一般说来,晋南盆地和晋西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丰富,而水资源缺乏;晋东南山区水资源充沛,而土地资源相对缺乏(主要指耕地);晋西北土地广阔,而水和热量资源较差;广大山区、丘陵区,沟壑纵横,地形高差大,气温较低,水、土、热配合普遍不好。土、水、热条件在时空上的不够协调,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土地生产潜力的充分发
挥。
山西除中南部盆地外,土地的质量一般都很差。耕地普遍缺磷少氮。全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的,仅占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余大部分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黄土丘陵区大部分耕地有机质含量在0.5%以下。瘠薄坡耕地、干旱地等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土地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此外,由于山西农垦历史悠久,土地开垦率高,可垦荒地很少,仅在雁北、忻州、晋中盆地,约有400万亩盐碱地,黄河、汾河沿岸约有100万亩沙荒地可以开垦改良为农田。按成垦系数0.6计算,即只有300万亩土地可以开垦为耕地。
耕 地 全省农业用地约8,700万亩,除去田坎、地埂、田间小路等辅助用地外,净耕地约7,50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1.93%,人均占有耕地2.86亩,农业人均占有耕地3.57亩。在耕地分布方面,大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区,四分之一的面积分布在盆地和河谷的山间平地。水浇地面积约为1,7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2.67%;旱地5,8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7.33%。坡耕地约为3185.36万亩,占旱地面积的54.92%,占总耕地面积的42.47%;梯田为894.94万亩,占旱地的15.43%,占总耕地面积的11.93%;平川地约为625.82万亩,占旱地的10.79%,占总耕地的8.
34%。
林地全省林地面积约为4,600万亩,占全省士地总面积的19.58%,其中有林地面积2,241万亩,占林地面积的48.72%;疏林地为574万亩,占林地面积的12.48%;灌木林地1,607万亩,占林地的34.93%;其它林地总面积为178万亩,占林地的3.87%。山西天然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管涔山、关帝山、太岳山、中条山、五台山、吕梁山、太行山、黑茶山等八大林区,占全省天然林地面积80%以上,其它地区则分布稀少,少林甚至无林,全省的森林覆盖率为13.8%。
牧草地 全省牧草地面积约为3,000万亩(指草地单块面积在300亩以上,且亩产草量又在250公斤以上的),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77%。其中天然牧草地的面积为2,949万亩,占草地面积的98.30%;人工草地和人工改良草地51万亩,占草地面积的1.7%。山西的牧草地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的中高山、低山、丘陵及河流的两岸。牧草覆盖率约为12.7%。但由于季节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产草量和牧草营养价值均较高的不多,远不能
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园地 山西园地约有160万亩,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68%,且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的几大盆地及其边缘。上述农、林、牧及园地四项用地共为16,460万亩。
居民及工矿用地全省乡镇居民点及居民点以外的工矿、国防、名胜古迹等企事业单位用地约760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24%。除广大农村居民用地较分散外,城镇及工矿用地大部分
集中在平川地区。
交通用地 全省交通用地约360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3%。主要为铁路干线、支线、专用线,以及公路干线、县乡公路和农村道路及民用机场等所占用。
水域 山西水域主要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等,水域面积约为610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6%。目前,全省水库已发展到840余座,塘坝池泊数以万计,共发展养殖面积近20万亩。
未利用土地 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等极难利用的土地,面积5,300万亩,按农业区划分,将田坎、地埂等也划入未利用地,则全省未利用地面积为6,500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7.67%。其中除去1,800万亩为难利用地外,其余大部分为荒山荒地,经改造治理可用于造林种草,发展林牧业或其它用地。山西植物资源 山西气候和地形复杂多样,造就了丰富的植物、动物资源。共有高等植物(除苔藓外)约有160多科、3000多种,其中草本植物约占2/3,木本植物占1/3。有红豆松、山白杨等国家级保护植物13种。在植物分布上,南部、东南部是以次生落叶灌木丛和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夏绿阔叶混交林地区。果树有柿、枳棋(拐枣)、苹果、梨、红花果、桃、核桃、红枣等。农作物以棉花、冬小麦、谷子、玉米为主。中部以落叶灌丛和针虽林为主,其次是落叶阔叶林。果树以梨、枣、核桃居多,还有葡萄、红花果、桃、杏等。农作物以杂粮为主,部分地区有忖麦和棉花。北部和西北部是暖温带及温带灌木丛和半干旱草原。果树种类主要有红花果,部分地区有苹果、核桃、枣等。农作物主要有马铃薯、胡麻、莜麦以及春麦、谷子等。
山西省历史上林木茂盛,生态环境良好。自秦汉“屯垦”以后,滥伐森林、毁林开荒日益严重,使森林面积逐年减少。秦汉时期省内平原已基本成为农区,唐宋时期森林采伐范围已扩大到浅山区。到明初,除深山区尚有森林分布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已无森林可言。民国初年和抗日战争时期,残存森林遭到进一步破坏。到解放初期,全省森林面积仅剩45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仅2.3%。解放后由于实行了大面积封山育林,同时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工作,使森林面积有了较大的扩展。目前,全省林业用地约4,600万多亩,其中有林地1,490.1万亩,疏林地758.25万亩。灌木林地1,180.95万亩,苗圃地45.6亩,活立木总蓄量为5,781.83万立方米。
山西森林是由残留的天然次生林和解放后新造的人工林组成的,数量少,面积小,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天然次生林主要分布在山区,省境西部从五寨、宁武的管涔山起,向南沿吕梁山脊至乡宁、吉县的狭长地带,分布较为集中,森林面积约占全省森林总面积的19.5%。其北段多云杉、落叶松林;中南段多油松和阔叶杂木林。省境东部、中南部和南部地区的森林,多集中分布在恒山、五台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等地,以油松林占优势。北段有云杉、落叶松林;南部中条山则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全省初具规模的有管涔山、关帝山、太岳山、中条山、五台山、黑茶山、吕梁山和太行山八个林区。前四个林区面积较大,蓄积量均超过五百立方米;后四个较小,蓄积量不及三百万立方米。山西的森林主要是由松属和栎属的部分树种组成的温性、暖温性阵叶林和落叶林。全省主要森林按优势树种划分,郁闭度在0.4以上的华北落叶松林,占2.8%;云杉林,占2.1%;油松林,占32.6%;侧柏林,占5.2%;栎类林,占24.6%;栓皮栎林,占3.6%;白桦林,占7.4%;山杨,占5.2%;人工杨树林,占13.8%;其余为五角枫、椴树、鹅耳枥等。人工林中以杨树林最多,占42.3%;其余为刺槐、落叶松、柳、榆等。
山西的野生牧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主要分布在山区,以亚高山草地、疏林草地最为丰富,山地干草原和白羊草灌草丛草地比较简单。宜牧草坡面积达5,122万亩。已查明牧草种类约400种,较优质牧草在100种以上。其中莜麦、白羊草、鹅冠草、狐茅、兰花棘豆及胡枝子等适口性强,营养价值高。
山西优质牧草100多种,药作植物30多种。复杂的地形地貌构造,四季分明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品种全,品质优。全省商品粮基地县有20个,商品棉基地县有6个,果品基地县有15个。此外,还有一些名、优、特、稀产品,如稷山板枣、汾阳核桃、大同黄花菜、代县辣椒、潞安党参、五台蘑菇、恒山黄芹、垣曲猴头、洪洞莲菜、蒲县花菇、平陆百合等驰名中
外。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理座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境界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以涛涛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内西阳
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山西表里山河,东界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亘北岳恒山、五台山,南耸中条山,中立太岳山。
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两大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19县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
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阻隔,夏季风影响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14°C,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8°——10°C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度达12°——14°C。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C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C之间。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大同盆地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响很大,山区较多,盆地较少。山西有三个多雨区,一是晋东南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二是五台山区,三是吕梁山区。
对外贸易
对外经济贸易 2003年全省海关进出口总额完成3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4%,增幅比上年提高14.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22.7亿美元,增长36.4%;进口总额8.1亿美元,增长25.9%,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14.6亿美元。
资源型产品出口 2003年全省出口煤炭4378万吨,出口额净增3968万美元,拉动全省出口增长2.4个百分点;出口焦炭1158万吨,出口额净增3.3亿美元,拉动全省出口增长19.8个百分点;出口金属镁15.8万吨,增长32.7%;铁合金、钉丝、不锈钢板的出口成倍增长;玉米、铝矾土、活性炭、玻璃器皿、体育用品等商品的出口呈稳定增长态势。
主要出口市场 2003年,全省16个千万美元以上的出口市场出口额为21亿美元,约占出口总值的92.67%。欧盟、日本、韩国、美国、巴西和东盟是我省出口上亿美元的六大市场,出口额分别达到5亿美元、3.9亿美元、3.89亿美元、2.09亿美元、1.6亿美元和1.2亿美元。从出口增幅看,对土耳其、巴西、伊朗的出口成倍增长,对日本、欧盟、香港、澳大利亚的出口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出口 2003年全省国有企业出口总额1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9%,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417万美元,增长73.5%;集体企业出口1.7亿美元,增长59.1%;私营企业出口2.6亿美元,增长92.5%。
利用外资 2003年全省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9家,比上年增加16家,其中合资企业40家,合作企业20家,独资企业29家。全省利用外资项目总投资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合同外资金额4.8亿美元,增长50.8%;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2亿美
元,增长4.1%。
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 受“非典”疫情的影响,2003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合同金额303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8%。但全年全省完成营业额仍达42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年末全省在外人数发展到1462人,比上年增长1%。
国民经济
山西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近一些年来,在全力推进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同时,山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了协调发展。
山西已基本形成一个以重型结构为特征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煤炭、冶金、电力、化工、机械是全省工业发展的优势,其中煤炭、电力尤为突出。近些年,山西的建材、机电、轻纺、食品、医药工业以及有色金属工业,各种制造加工工业和化肥、农药、橡胶、塑料、化纤、玻璃等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山西拥有大中型企业一万二千多个,其中:大同煤矿,年产原煤330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动力煤生产基地;平朔安太堡煤矿,年产原煤150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现代化露天煤矿;古交矿区,年开采能力为165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阳泉煤矿,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产地;太钢,年产 450个钢种、3850个规格的钢材,是全国最大的特殊钢产地;山西铝厂,年产 120万吨氧化铝,是全国最大的氧化铝基地;山西化肥厂,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以煤为原料的复合化肥厂;神头电厂,一、二站装机总量达 335万千瓦,是全国最大的坑口火力发电厂;太原重型机器厂,是全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厂;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是全国特大型铜矿基地;杏花村汾酒厂,是全国最大的名白酒生产基地之一。
煤炭是山西最大的资源优势,煤炭工业是山西的支柱产业,也是由山西向外辐射的主力产业。山西现有大同、宁武、西山、沁水、霍县、河东等六个煤田和浑源、五台、垣曲、平陆、繁峙等五个产煤地。围绕这些煤田和产地,山西已经建起大同、阳泉、西山、汾西、潞安、晋城、轩岗等七个大型矿务局和霍州中型矿务局以及东山、荫营、小峪、王坪、寨沟、固庄、南庄等八个小统配矿务局,此外还有一个全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露天煤矿。山西全省各县,几乎县县有煤,所以山西的地方、乡镇煤矿多达6000多个。与山西的地下“煤海”相适应,山西煤炭工业设施已经连成一个庞大的网络。
山西不仅煤多,而且煤种齐全,其中炼焦煤四种,占全省煤总储量的61%,非炼焦煤四种,伴有其他化学元素的煤60余种。山西的煤质量较高,低灰、低磷、高热量是山西煤的主要特点,因此山西煤适合多种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且煤层厚、埋藏浅、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开采,所以山西煤对外部世界的吸引力很大。山西煤已供应到全国的26个省和12个计划单列市,这就是说,山西的煤几乎辐射全国各地。同时向外出口逐步增大范围,已达亚、美、欧三大洲的23个国家和地区。
煤炭工业的发展,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目前山西已建成 500千瓦以上电厂96座,500千瓦以下的小火电、小水电700多处,总装机量达583.74万千瓦。
山西有力地支援着京、津、唐、内蒙等地的用电,首都北京四分之一的用电量靠山西供给。
依托山西矿源丰富的优厚条件,山西目前已建起了由钢铁、有色金属等产业组成的大、中、小结合的多层次发展的宏大的冶炼工业体系。山西冶金系统的各类工矿企事业单位就有800多家,其中县营以上的骨干企事业单位124家,拥有固定资产43.3亿元,职工达22万人,全省实现工业产值36.21亿元,钢铁、铝材、焦炭、铁合金、铜均是重点生产项目。
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化学工业,是山西发展化学工业的一个主导方向,目前,高耗能化工产品和电产品,已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水平。
山西的化学工业门类较多,达60多种产品。芒硝、硫磺粉均占全国产量的50%。硫化碱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氯丁橡胶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大类产品还有硫酸、硝酸、电石、烧碱、纯碱、氮肥、磷肥、农药、洗涤剂、颜料、医用制药类、复合肥料、液氯等。山西化肥厂已成为亚洲最大的以煤为原料的现代化的复合肥料生产
基地。
山西的机械工业,主要有动力机械制造、冶金、纺织、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以及矿山、煤炭、化工、农机制造等。重点企业有太原重型机器厂、太原矿山机械厂、太原第一机床厂、榆次液压件厂、大同农牧机械厂、长治轴承厂、运城拖拉机厂和太原变压器厂等。
山西的电子工业现在也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其中有设备很先进的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制造企业,还有两个企业具有制造卫星地面(信号)接收站的能力。微机群控人造皮毛提花系统、气象铁塔60路数据采集系统以及煤矿微机模拟高度盘等,已在省内推广使用。
山西非金属矿的资源储量及品种都很丰富,主要有水泥灰岩、玻璃灰岩、石英砂岩、石膏、长百、陶瓷粘土、耐火粘土、石墨、石棉、沸石、云母、珍珠岩、花岗石、大理石等,再加上能源充足,所以发展建材工业有着广阔的前景。目前,全省建材总产值达9.21亿元,建材产品已达256多种。
山西注重轻纺工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善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山西轻纺工业主要门类有食品、造纸、皮革、日用陶瓷、日用化学、日用硅酸盐、自行车、洗衣机、轻工机械、棉纺、毛纺、麻纺、丝织、化纤、印染及纺织机械等。山西现有轻纺工业40多个行业,2000多个企业。
山西目前已有铁路干线九条,支线13条,专用线 412条,铁路总运营里程达2330公里。全省已有铁路复线里程达974公里,复线率达41.8%;电气化铁路892.3公里,占运营里程的38.2%。山西每平方公里拥有的电气化铁路占全国首位。大(同)——秦(皇岛)铁路是全国第一条开行重载单元列车的专用铁路,山西铁路布局,以同蒲路纵贯南北,又与石太、京原、京包、太焦、陇海、邯长等省际干线相连,直通内蒙、河北、河南、陕西等省,外接京山、京
沪、京广等铁路大动脉。
山西公路以太原为中心,网连全省,遍及城乡,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狠抓经济干线、晋煤外运和县县通油路的三个方面的重点建设。其中,大(同)——运(城)公路是全省最大的晋煤外运公路,已于一九九零年通车。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五日正式通车运营的太原——旧关高速公路成为山西与京、津唐地区联系的重要通道。
山西目前有航线13条,从太原直达全国23个重要城市。开通了太原——香港的旅游直航包机。
山西已开辟出170公里的黄河航道,承担着黄河渡口和沿河
短途运输任务。
目前,山西已形成以太原为中心沟通全省并与全国通讯大网相连的邮电通讯网络。全省共有邮电局、所1810多处,全省县级以上驻地均实现了对全国长途电话全自动拨号。在电信传输方面,已由过去的架明线为主发展到明线、同轴电缆、微波等多种传输手段并存的大容量现代通讯网。
全省林地面积发展到4052万亩,比解放前森林覆盖率提高17%。右玉、偏关、吉县等32县列入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东部山区五台等28县列为材林重点县。同时在平川 148个县内展开了林网建设。全省建起红枣基地27万亩,核桃基地40万亩,山楂基地20万亩,柿子基地10万亩,仁用杏基地五万亩,共有果树达一亿多
株。
现在山西省有 175处大型灌溉工程,灌溉面积达 943万多亩,现在全省的总耕地面积为5538.76万亩,水流面积达1640多万亩。有大中小型水库780座,总容量达43亿多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5.3万平方公里,灌溉面积达430多万亩。
全省共有可利用牧坡草地527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2.5%。北部长城脚下,有辽阔无边的天然牧场,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畜牧业建设基地。家畜家禽品种20多个。目前全省畜牧业总产值达11.8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8.35%。
山西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已达34个,有1000多个厂家经营出口商品十多个类别、487个品种。出口创汇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煤炭、棉布等,出口创汇在 100万美元以上的有50多种。目前,山西已同世界上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出口国家和地区已达80多个,两年一度的国际经济技术洽谈会和进出口交易会
有力地促进了外贸工作。
山西现有普通高等院校24所,在校学生约五万人。中等专业学校 117所,在校学生约八万人。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约 460万人。各类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和电大、函大等成人教育也都有很大的发展。
全省有广播电台10座,电视台23座,电视发射转播台 738座,全省广播人口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50%和72%。
全省现在有卫生机构6000多个,医院2500多个,拥有病床位近10万张,各级各类医护技术人员有12万以上。
第二篇:【三支一扶、村官、公务员】山西省省情
山西省省情
一、概况
山西地处华北地区西部,黄土高原东翼,总面积为15.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境界轮廓略呈现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皆以涛涛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最早发祥地之一。芮城西河度文化与云南的元谋猿人属于同期,说明在250万年以前,山西已经有了最早的原始人类。在山西境内共有旧石器遗址200多处,新石器遗址500多处,考古资料表明,约在10万年以前,在汾河两岸和现在的大同、朔州一带,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约在28000年以前,以原始共产制经济为特点的母系氏族公社已经确立。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原始公社的传说,部落联盟中尧、舜、禹都在山西境内建过都“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县)、禹都安邑(今夏县)”,现在临汾城南还有尧庙,城东有尧陵,沁水以南有舜王坪。《禹贡》说夏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龙门又叫禹门口,在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春秋时期,山西境内主要的诸侯封国是“晋”。公元前453年发生了晋阳之战,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了智氏,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所以山西又称“三晋”。隋末,任隋韩河东道抚尉太原留守职务的李渊,在他儿子李世民和晋阳令刘文静等策划下,从太原起兵3万反隋,建立唐朝,把晋阳城定为北都。
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为晋国,故简称晋。悠久的历史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西现存的古建筑居全国之首,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0处,省级400多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寺庙群集千年之萃。其中,以我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南禅寺。集北魏至清代多种建筑为一体的佛光寺及显通寺,塔院舍利塔最为有名;建于北魏的恒山悬空寺悬于悬崖峭壁之上,以惊险奇特著称;太原的晋祠是形式多样的古建筑荟萃的游览胜地;平遥古城是全国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芮城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道观建筑群,宫内壁画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珍品;永济普救寺是《西厢记》。《莺莺传》故事发生地;解州关帝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武庙;云岗石窟是全国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气势雄伟。雕刻精细;应县木塔建于文代,高67.31米,是我国最高的古木构建筑;因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而闻名的祁县乔家大院,加上祁县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共同组成山西晋中的大院民俗文化。山西名山大川遍布,自然风光资源丰富优美。北岳恒山是五岳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绵山气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胜地,晋国名臣介于推携母被烧死于此山;北武当山、灵空山、管涔山等也各有特点;黄河壶口瀑布是仅次于黄果树瀑布的全国第二大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西还建有庞泉沟、芦芽山、历山、莽河等自然保护区,风景秀丽。景致各异,有古树名木,珍稀动物出没,褐马鸡是国家珍稀动物。
山西是老革命根据地,革命活动遗址和革命文物遍布全省。著名的八路军总部旧址,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文水刘胡兰纪念馆等。
山西的土特产品种类繁多。杏花村汾酒是我国古老的历史名酒,色如水晶美玉,清香纯正,味美无穷,畅销国内外;山西老陈醋甜绵酸香,不仅调味上佳,还可消食、美容、杀菌;沁州黄小米形如珍珠,是皇家贡品;平遥牛肉色、香、味俱全;清徐葡萄,汾阳核桃。柳林木枣。同川梨。太原头脑等土产名吃也是风味各异、回味无穷。
二、自然资源 1.植物资源
山西高等植物有160多科,3,000多种。南部、东南部以次生落叶灌木丛和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夏绿阔叶混交林地区。中部以中旱生的落叶灌木丛和针叶林为主。北部和西部是暖温带及温带灌木丛和半干旱草原。野生经济植物目前已知者有1,000多种。
2.动物资源
省内动物资源相当丰富,有陆栖脊椎动物400种,占全国总数的19.12%,主要经济动物有毛皮类20种,药用类70种。有国家一、二、三类保护动物31种,占全国保护种数的21.5%。其中一类保护动物有7种,褐马鸡为我国特有珍禽,是山西的省鸟。
3.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中,尚有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262.9万公顷,其中宜农面积30万公顷,宜林面积97.2万公倾,宜牧面积135.7公顷。目前山西正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力争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将全省3000万亩坡耕地和低产全部退耕还林,将现有的宜林荒山荒坡全部造林,使山西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
4.矿产资源
山西蕴藏最为丰厚的是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的有120多种,探明储量的53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有34种,煤、煤层气、铝矾土、耐火粘土、珍珠岩、镓、沸石7种居全国位。煤炭储量已探明的有2600亿吨,占全国煤储总量的1/3,远景储量多,而且煤种齐全,煤质尤佳。具有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的特点,年产原煤3亿多吨,为全国第一产煤大省。铝矾土储量约5亿多吨,占全国的1/3以上。铁、铜、钴、镓等不仅储量大,而且开发条件优越。山西的铁矿已探明储量有30亿吨以上,居全国第四位。铜矿在全国居第三位。非金属矿藏中,石灰石、石膏、长石、石棉、云母、云石、石墨、大理石、花岗岩等储量也相当可观。运城盐湖的岩盐、芒硝及白钠镁矾闻名全国。
三、气候条件
山西地形复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异和垂直差异较大。
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阻隔,夏季风影响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14°C,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8°~10°C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度达12°~14°C。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C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C之间。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大同盆地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响很大,山区较多,盆地较少。山西有三个多雨区,一是晋东南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二是五台山区,三是吕梁山区。
四、历史沿革
1.封建社会初期
从公元前 475年至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这时,中国历史已进入封建社会。战国时期,晋国的卿大夫代表新兴地主势力,进行了封建的社会改革。在经济上,废除了土地三年分配一次的旧制度,让耕种土地的人获得对土地的长期占有权,史称“晋作爰田”,实行这一改革后,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在政治上,晋国卿大夫在和旧贵族的斗争中,实行了六卿专政。六卿是赵、魏、韩、范氏、中行氏、智氏。后来,范氏和中行氏被灭,只剩下了赵、魏、韩和智伯四家。赵简子在今太原晋祠附近的古城营村,建筑晋阳城,作为赵国初期的都城,这个城市从春秋到五代,一直存在了1500多年,始终是山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公元前 453年发生了晋阳之战,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智氏,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所以山西也被称为“三晋”。公元前 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当时,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市)、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夏县北),中期以后方移向河南、河北。三家分晋以后,魏文侯先后任李悝、吴起、西门豹、乐羊、卜子夏、段干木等一批人才,对旧制度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世袭禄位制,把无功受禄的人看成是“淫民”,把他们剔除;把国有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抽取“什一之税”;严立了严刑峻法,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等等。这些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公元前 260年,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被秦国打败。之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不断增设到四十多郡。当时,山西境内有五郡:雁门郡、代郡、太原郡、上党都、河东郡。
由于山西在军事上处于战略要地、因此它常常是北方新起部族的根据地。匈奴从殷周以来,就一直威胁着中原的各代王朝。它的地盘就在今雁门关北面、公元前 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白登(今大同)达七天之久,西汉王朝不得不与匈奴作出让步。以后,匈奴人逐步南下,在吕梁山上和汾河流域牧马。到三国曹魏时,山西境内的匈奴人分为五部:并州兹氏(在今汾阳〕为左部;祁(今祁县)为右部;蒲子(今隰县)为南部,新兴(今忻州)为北部;大陵(今文水)为中部,人数多达数十万。此外,还有羯族在武乡居住;鲜卑族拓跋部在代县和大同居住;氐、羌在陕、甘居住,历史上称为“五胡”。公元 304年,匈奴首领刘渊在左国城(今离石)起兵,逐步控制了屯留、高平、平遥、介休,自称汉王。并州刺史刘琨奉西晋王朝的命令,负责并、冀、幽三州的军事,在晋阳一带抗拒匈奴及其别部达九年多时间,受到中原人民的拥护。但是,由于连年战乱,山西的经济遭到了严重在破坏。当时的太原,房舍被烧毁、尸体堆满地,即使活着的人也被饿得骨瘦如柴,脸无人参;晋东南一带的人口也四处逃亡,十个人中活不下二三个人。
公元 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北魏逐步成为北方的大国,结束了连年战乱的封建割据局面,形成南北朝对立的形势。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的实权落在大将高欢的手中。高欢的儿子高洋于公元 550年取代东魏,建立北齐,称文宣帝。高氏父子以晋阳为别都,晋祠天龙山一带的遗址,就是高欢、高洋父子建立的。长期战乱,为佛教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北魏时寺院有三万所,和尚尼姑多达 200万。云岗石窟在这一时期(公元453年—495年)修凿成功。交城的玄中寺也于公元 472年开始创建,成为昙鸾大师所创佛教净土宗的诞生地。
2.隋唐至明清时期
从公元 581年至 907年为隋唐时期。隋朝建立以后,天下设总管府。在山西设总管府的有并、代、隰、朔四个州,而以并州为首。为了防御北方强大的突厥国的侵扰,隋文帝派他的儿子杨广率领军队驻守在晋阳。这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河东地区既有盐池,又产粮食,经济相当繁荣。
隋末天下纷乱,群雄竞起。任隋朝河东道抚慰大使和太原留守职务的李渊,在他的儿子李世民和晋阳令刘文静等策划下,率三万兵力,从太原起兵反隋。他们渡过黄河,进军关中,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在公元 618年建立唐朝,重新统一中国。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弊政、巩固政权,从公元 627年开始。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的兴旺景象。这时,国家的版图广大,社会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展。山西的经济发展曾经居于全国的前列。那时,全国共有18个盐池,河东就占了五个,一个产盐万斛,供应京师,被柳宗元称为“国之大宝”。唐王朝对山西十分重视,认为这里是“龙兴”之地,于是把晋阳城定为北都,在这里广积军粮、兵器和甲胄,又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城池,现在晋祠还存有唐太宗亲笔写的《晋祠铭》,李世民死后,唐高宗李治继承帝位,他的皇后就是以后改国号为周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她以太原狄村的狄仁杰为宰相,也是一个颇有建树的政治家。唐代出现的山西名人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我们在山西名人中有介绍。隋唐时期,佛教兴盛,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那时已经是寺庙林立、雕塑精美、名扬全国的佛教圣地。
公元907年到960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公元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灭掉五代最后一个王朝——后周,建立北宋。他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军事计划。刘崇依靠着北方的契丹,和北宋王朝相对抗。宋兵三攻“北汉”,都因为北汉有契丹军的援助而失败。直到公元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又率领大军出击北汉,北汉主刘继元才开城投降宋朝,北汉将领杨业也奉命向宋王朝投降。高欢父子、李渊父子、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和刘崇兄弟。都靠着晋阳这个地方争夺天下当了皇帝,所以当时传说晋阳城是“龙城”,太原东北的系舟山是“龙角”。所以,宋朝军队在攻占晋阳以后,把千古闻名的晋阳城放火烧毁,又把系舟山头铲平。公元 982年,宋王朝派大将潘美在唐明村(今太原市唐明饭店北)重建新城,这就是现在太原城的开始。为了钉破“龙脉”,在修城时只建丁字街,不修十字路。现在看来,这是很荒谬的迷信做法,但在宋王朝来讲,为了钉死太原,不再出现和它分庭抗礼的人物,这样做也是很自然的。北宋初期,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的积极措施,山西再度出现了繁荣景象。太原产的铜镜和剪刀远销各地,遐迩闻名。同时,山西境内已开始用无烟煤作燃料,用土坩锅装矿来炼铁。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出现了司马光等一批有名的历史人物,我们在山西名人中有介绍。
南宋以后,战乱不止,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山西因有太行山为屏障,受战火摧残比其他地方相对较少。经济文化还比较发达。金代的时候,全国共设十个考区,山西就占了三个。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就设在平阳(临汾),金版藏经就是在平阳开雕印刷的。所刻的《四美人图》、《关羽图像》,绘画精美。形象逼真,开创了人物版画的先河,是中国版画的一大转折。在宋、辽和宋、金对峙时期,佛教又得到广泛传播,大同的华严寺就是辽代佛教宗派华严宗盛行的产物,应县的木塔也是在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修建的。
公元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把山东和山西作为“腹里”之地,派驻大量的蒙古军加以统治。这时,华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技术都有相当发展。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元朝钦差大臣马可·波罗(54—1324)在他所写的《游记》中,对山西作出如下描述:“太原府工商颇盛,产葡萄酒及丝,有商人到印度通商谋利;平阳府居住商人不少。”著名的芮城永乐宫的壁画,就是由元朝朝廷所信任的新道教全真派首领丘处机修建的,修建在所谓“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家乡。这座道教宫观,是元代艺术的宝藏。洪洞广胜寺明应王殿的元代戏剧壁画也是这一期间所绘。
元朝末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公元1351年,韩林儿、刘福通等率领红巾军起义。起义军曾分路北伐:由关铎和潘诚率领的中路军于公元1357年进攻山西,攻破陵川,夺取潞州,北上占领冀宁(太原),并向北面的大同进发,另一支分出去的红巾军,出绛州、沁州,越过太行到上党,沿途横扫数千里。
后来,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讨元,进入山西。公元1368年,明军占领太原,元军败退到甘肃,但仍屡次骚扰明朝的边境。朱元璋封他的三个儿子为藩王,进驻山西:朱(木冈)为晋王,驻在太原;朱桂为代王,驻在大同;朱模为沈王,驻在潞安,时刻防备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这几个藩王都拥有重兵,并重新修整、加固旧长城和太原城,以此来巩固边防。明代洪武年间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统管五府三州。洪武年间,曾迁山右泽潞之民往河北,迁山西之民往安徽、江淮、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永乐年间,又把山西中部、西南、东南之民迁往北平。据说移民搬迁前,曾经在洪洞县的大槐树下集中,所以至今在各省人民中仍流传着:“若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谚。
明代中期,由于土地兼并,赋役加重,政治腐败,再加上北部鞑靼和南部倭寇的侵扰,连年战事不断,人民群众忍受不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纷纷向外逃亡。到开顺(明英宗朱祁镇年号)末年(约1464年),从山西和河南逃到荆襄地区的流民就多达 150多万。正德(明武宗朱厚照年号)、嘉靖(明世宗年号)年间,陈琦兄弟在潞城县青羊山起义,失败后被捕。陈琦的儿子陈卿继续领导农民坚持斗争。公元1528年明世宗动员山西、河南等省军队分四路围攻青羊山,才把起义军镇压下去。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明朝特在青羊山设置了平顺县。
明朝末年,爆发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的首领之一王嘉胤在陕西起义后,曾多次率领队伍攻入山西,攻占许多州县,山西成了明民与起义军的主要战场。1644年,李自成率领五十万兵马,由陕西渡过黄河,经禹门口(河津市龙门)进入山西,攻陷太原,破宁武关,一路挺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后,李自成又从北京退回山西,指示部将陈永福用坚壁清野的办法牢固地把守太原。太原被清军攻占后,全省范围内的抗清斗争,依然蓬勃发展。1648年,姜瓖在大同宣布反清,第二年初占领崞县原平镇,他的部将姚举攻取忻州,下石岭关;另一名部将刘廷夺取了繁峙、静乐、交城、石楼、永和等县;曲沃李建寿,运城虞永、韩昭宣,潞安苏升等都纷纷起义,响应姜瓖抗击清兵,曾在晋祠和清军进行过激烈的战斗。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约1662—1795年),社会经济得到相当发展,耕地面积增大,社会安定,人口大量增加。清王朝把长城以外的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划入山西省内,共设9府、16州、108个县。当时,山西的商业与金融业十分活跃。最出名的是出现了闻名全国的山西票号。
明清时代,山西的文化艺术也获得相当发展。省会太原和各府城州县都开办了书院,清末太原的令德堂、潞安府的上党书院、山西濬文书局都是比较有名的。乾隆以后蒲剧兴起,它是当时重要的地方戏之一。名人学者中出现了傅山等著名人物。
五、行政区划
太原市:杏花岭区、小店区、迎泽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
大同市: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大同县。
阳泉市: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盂县。
长治市:城区、郊区、潞城市、长治县、襄垣县、屯留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
晋城市:城区、泽州县、高平市、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
朔州市: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右玉县、怀仁县。
晋中市:榆次区、介休市、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寿阳县、昔阳县、和顺县、左权县、榆社县。
运城市:盐湖区、空港新区、永济市、河津市、芮城县、临猗县、万荣县、新绛县、稷山县、闻喜县、夏县、绛县、平陆县、垣曲县。
忻州市: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
临汾市:尧都区、侯马市、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蒲县、大宁县、永和县、隰县、汾西县。
吕梁市:离石区、孝义市、汾阳市、文水县、中阳县、兴县、临县、方山县、柳林县、岚县、交口县、交城县、石楼县。
六、历史遗迹
襄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境内有驰名中外的“丁村人”遗址,还有陶寺夏代遗址春秋晋城遗址。另外尚有汉末黄巾军郭太部屯兵的白坡垒;以及史威村金代建筑的“普净寺”,丁村明、清居民建筑等宝贵文物。
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大同旅游区的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以及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忻州旅游区的五台山、芦芽山、代县杨家将故地;太原旅游区的晋祠、晋中的平遥古城、昔日晋商的豪宅大院;临汾旅游区的尧庙、洪洞县的大槐树、广胜寺、吉县黄河壶口瀑布;运城旅游区的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壁画、夏县司马光墓、永济黄河铁牛、永济普救寺和莺莺塔,等等。其中平遥古城和云冈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1921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君宇,就在太原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革命活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主力渡河东征,在晋西、晋中、晋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种。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创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八年抗战中,山西是华北抗战乃至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山西地方党组织培养了15万名共产党员,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60万热血青年。解放战争期间,山西成为支援全国解放的战略基地,广大民众积极支援前线,大批地方干部南下或东进、西进,奔赴新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前的刘胡兰精神,解放后的大寨精神、太旧精神、李双良精神激励着人们为争取新生活不断艰苦拚搏。
第三篇:山西省医疗保险运行分析材料
山西省2006年医疗保险运行分析报告
山西省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中心
山西是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经济结构中煤炭、冶金、化工、电力、装备制造占主导地位,成为经济的“五大支柱”。特殊的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着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一是城镇企业中国有企业比例大,且困难单位多;二是非公经济不发达,非国有企业大多规模小、效益差;三是农民工使用数量大,主要是煤矿、冶金和建筑企业,但用工普遍不稳定。这三个因素一直是影响山西医疗保险发展的难题。
2006年,我省在部社保中心的直接指导下,在保持医疗保险业务平稳运行、圆满完成部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同时,在解决这些难点问题上也取得较大突破。
一、医疗保险参保扩面情况
(一)参保人数快速增长,难点问题取得突破
截止2006年底,全省参保人数达到353.9万人,比05底增加29万人,增长8.9%,超额完成部下达的任务。自2000年启动以来,我省参保人数增长很快,从64.9万人增加到06年的353.9万人,6年间增长了约5倍。
******年01年02年 03年04年05年06年64.9157.3216.7万人295.4245.5324.9353.9历年参保人数增长情况2006年新增参保的29万人中,企业占了约四分之三。新增参保人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是国有困难企业。新增参保约8万人。去年,我省出台一系列政策,明确省属国有企业在关闭破产和改制过程中,职工和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的基本政策、资金渠道以及拖欠费用的处置办法,这大大推动了省属国有困难企业参保,同时对各市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太原市通过企业自筹、单位互助、财政注入、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筹资,将市属的全部11万名国有困难企业人员纳入了医疗保险。晋中市的部分县对国有破产企业的“4050”人员,由财政出资解决了他们的医疗保险问题。
二是农民工。2006年4月,省政府印发《关于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暂行办法》,大大促进了参保工作。全年按照“保大病、保当期”模式,新增参保2.5万人。运城市针对不同企业的用工特点,采取“先骨干,后一般”、“先纳稳定工,再带灵活工”等方式,稳步推进农民工参保。到年底,全省农民工参保达到50.3万人,其中95%按基本医疗保险模式参保。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人员。通过积极宣传、加强劳动监察、主动上门服务、简化办
基本医疗保险 95%
农民工参保形式事业单位非公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人员单独参保农民工其他国有困难企业机关事业19%其他6%新增参保人员单位构成企业75%新增参保人员类别构成 其他形式医疗保险5%事程序等方式,全年约新增参保10.3万人。晋中市通过部分民营企业参保的示范作用,带动总体参保。太原市按照“中介机构组织、经办机构登记、银行网点托缴”的组织模式,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成效显著。
四是事业单位。随着我省财政状况的好转,过去无力缴费的一些事业单位也陆续参保,06年新增参保5.2万人。
五是其他单位。主要是机关及部分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新增约3万人。
(二)覆盖率稳步提高
根据统计部门数据,全省城镇从业人员和退休人员总数为562.05万人。按此口径,全省城镇从业人员医保覆盖率为62.9%。
按同一口径,我省覆盖率在中部6省中居中游水平:山西62.9%、安徽63.4%、江西51.2%、河南62%、湖北55.6%、湖南64.5%。
从各种单位类型人员的参保率看,企业参保率为65.9%,机关事业单位达到86.1%,而其他人员(主要是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及个体工商户)仅6.5%。
分析全省城镇从业人员参保状况,未参保总量还有208万人,主要是四个群体:
一是国有困难企业。目前大
***100%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中部6省城镇从业人员医保覆盖率万人各类型单位参保情况328.5300250216.6200153.4150132.01已参保人数应参保人数100灵活就业人员16.8%80.150机关事业单位010.1%机关事业企业37.3%其他1.5%机关事业国有困难企业5.2431.3%其他
其他企业41.8%全省城镇未参保从业人员构成参保人员单位构成情况企业61.2%约还有65万人左右,其中90%以上是县区属企业;二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有21万人未参保;三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少数生产经营较好的国有企业,约有87万人;四是灵活就业人员约有35万人未参保。
(三)退休人员比例继续增大
从参保人员单位类别看,主体是企业人员,占到了61.2%。全省参保人员中,在职职工占77%,退休人员占23%。在职与退休之比为3.3∶1,高于2.79∶1的全国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新参保人员中,在职退休比为2.15:1,大大低于原参保人员比
3.9在职职工77%退休人员23%在职和退休比例3.83.73.783.623.453.383.3例。主要原因是,2006年对部分国有关闭破产企业,其退休人员由财政出资纳入了医疗保险;另外,新参保企业中退休人员比例也比较大。
3.63.53.43.33.23.133.5701年02年 03年04年05年06年参保人员在职退休比历年变化情况从几年来的变化看,参保人员在职退休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
从各市情况看,退休人员负担极不平衡,最重的太原、阳泉两市,在职退休比在3.0以下,分别为2.42和2.95。
各市在职退休比情况10.09.08.07.06.05.28.05.04.03.02.01.00.0全省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3.32.43.62.93.54.93.63.63.13.1朔州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
二、基金收支余分析
(一)缴费基数逐年增长
2006年,我省统账结合参保职工的年人均缴费基数达到13048元,比上年增加1217元,增长11%。随着经济增长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近几年职工人均缴费基数呈不断上升的势头。
但是,与同期全省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相比,缴费基数仍然偏低,并且差距不断拉大。缴费基数占职工平均工资的比例,04、05、06三年分别为77%、76%、71%,呈下降趋势。
(二)基金收入稳步增加
2006年,全省基金收入32.2亿元,比上年增收6.6亿元,增长25.8%,超额完成部下达的征缴计划。
全省人均基金收入
******002000018000元***60001400012000 10000职工平均工资1294311831缴费基数 ******职工工资与参保人员人均缴费基数比较元***17201年02年03年04年05年06年历年人均基金收入增长情况从01年到06年呈高速增长趋势,5年间增长了4倍。
分析2006年基金增收的原因,主要有四个因素: 一是缴费人数增加19.8万人,增收基金2.64亿元;二是年人均缴费基数增长1217元,增收基金3.39亿元;三是征缴率提高1个百分点,增收基金0.37亿元;四是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财政一次性划入资金,以及清收历史欠费等因素增收基金0.21亿元。
分析基金征缴的总体情况,有两点需要引起特别注意: 一是必须高度重视缴费基数稽核。2006年基金收入增长,最大因素是缴费基数增加,占到了增量的一半以上。因此,经办机构必须进一步加大缴费稽核力度,同时配合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共同推进基金征缴工作。
二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征缴工作。2006年,全省机关事业单位人均缴费基数低于企业156元,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的财政部门未执行国家关于工资总额计算的规定,造成基数减少。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基金征缴率低于企业2个百分点。另外,少数地区仍实行财政代缴医保费模式,欠费严重,年底欠费总额达到5838万元。
(三)统筹基金支出增长迅速
缴费基数增长3.39征缴率提高0.37其他因素0.21缴费人数增加 2.64基金增收因素分析 2006年,全省基金总支出21亿元,比上年增长5.25亿元,增长33.34%,高于收入增长率7.54个百分点。2001年以来,人均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长很快,速度大大高于同期的收入增速。
2006年,全省参保人员统筹基金人均收入478元,比05年增加14%;支出318元,比05年的277元增加41元,增长14.8%。
分析06年人均统筹基金支出增长幅度大的原因,有三大因素:
一是平均住院费用上涨。人次均住院费用由05年的5809元增加到06年的6430元,由此06年增加住院总费用1.5亿元,增加统筹基金支出1亿元,人均28元,占到了总增加额的68%。
二是退休人员比例增大。全省参保人员住院总费用为15.87亿元,其中职工7.23亿元,退休人员8.64亿元。参保人员中退休人员仅占23%,而住院费用却
100%***30020036100001年02年03年04年05年06年71408元497593历年人均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长情况占到全部的54%。
2006年,参保人员在职退休比由3.45:1下降到3.3:1,带来参保人员平均住院率由05年的6.47%增长到6.74%,提高0.27个百
90%80%70%60%50%40%30%20%10%0%政策调整82.28.64退休在职271.65基金支出增加原因分析7.23人数(万人)住院费用(亿元)在职与退休人数比例及住院费用比较
退休人员比例增大平均住院费用上涨分点,由此增加统筹基金支出人均8元左右,占总增加额的20%。
三是政策调整。部分地区调整了统筹基金支付标准,如长治市、忻州市降低了起付标准;晋中市提高了最高支付限额。还有的市增加了慢性病病种,提高了统筹基金支付比例。由此增加基金支出人均约5元左右,占总增加额的12%。
可以看出,影响我省统筹基金支付的主要因素是住院平均费用水平。因此,控制基金支出增速的关键是采用科学的费用结算模式,形成定点医疗机构在医疗费用上的自我约束机制。
2006年,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用支出中,统筹基金支付68%,比05年略有下降。
从几年来的基金收支看,全省总体比较平稳。
******00元6054******3497个人自付25%个人帐户及公补7%统筹基金68%参保人员住院费用支付渠道收入支出01年02年03年04年05年06年医疗保险基金人均收入与支出比较
与其他中部5省相
1000910比,我省的人均基金收入略低于湖南省,属相对较高的水平;基金支出属中等水平。总体看,人均基
******695人均收入人均支出***4003002001000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中部6省参保人员人均基金收支情况金收支水平与安徽省基本相当。
(四)基金结余持续增加
2006年,全省基金当年结余11.2亿元,累计结余达到37.8亿元。统筹基金累计结存16.7亿元,个人账户积累总额21.1亿元。
几年来,统筹基金人均累计结余额逐年增长,2006年底达到473元,但与全国水平671元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在中部6省中,我省的人均统筹基金结存额居中等水平。
截止2006年底,全省统筹基金累计结余16.7亿元,按06年的月平均支付额9390万元计算,全省统筹基金累计结余额约可支付17.8个月。由于全省人均统筹基金支付额一直快速增长,因此实际支付能力预计低于17.8个月。
从各市情况看,各市间统筹基金支付能力极不平衡,最高的吕梁市达到47.4个月,而最低的太原市为8.8个月。
******元341218.4155.370.202年03年04年05年06年***4003002001000全省人均统筹基金累计结余增长情况6954735***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中部6省人均统筹基金结存情况 ***2001000元59***9520349***52473全省太原大同阳泉长治 晋城朔州晋中运城忻州临汾吕梁各市统筹基金人均结存情况
(五)基金管理不断加强
2006年,按照部统一部署,我省组织开展了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专项检查。各统筹地区通过信息分析、群众举报、资料鉴别等渠道获得线索,采用“实地严查、专家把关、省内协查、省外借力”等办法,使检查工作取得实效。全省共检查病历8225份,涉及医院329所、总金额2800万元,查处金额260万元。我省的这次专项检查组织严密、行动迅速、方法得当、效果明显,大大推动了对“两定机构”的日常监管工作。
2006年,我省还重点抓了对委托经办企业基金管理的规范。先从电力和铁路两个行业入手,推动基金统收统支、财政专户管理,目前两个系统基金已全部纳入财政专户,其他委托经办企业基金纳入专户工作正有序进行。
三、面临的困难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扩面困难。目前全省未参保的企业主要是非公企业。分析原因:一是总体上我省非公经济不发达,大多数非公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劳动用工混乱;二个别地方的劳动保障监察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三是经办机构的主动工作还不到位。
(二)农民工参保困难多。2006年的农民工参保虽完成了部下达的任务,但实际增量并不大,主要原因:一方面农民工自身参保意识不强,企业管理者逃避责任;另一方面经办机构措施还不到位;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影响也很大。
(三)国有困难企业参保任务艰巨。目前,全省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数量仍很大,已参保的困难企业职工,相当一部分也只是采取低门槛、低保障水平的过渡性措施纳入的,缺乏正常的、有效的保障机制,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灵活就业人员扩面困难。2006年全省参保人数仅有3.2万人,而且主要集中在太原、临汾、运城和朔州市。主要原因:一是按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作基数缴费,缴费标准过高,相当一部人员确实无力承担;二是灵活就业人流动性强,而目前医疗保险关系转移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三是经办机构组织实施的方式和方法还不够到位。
(五)统筹基金支付压力逐步增大。参保人员中退休人员的比例逐年增大,统筹基金人均支付额快速增长。统筹基金积累额与全国水平相比仍比较低,并且各市间极不平衡,部分统筹地区已在警戒线以下。
(六)医疗费用结算模式单一。目前,我省绝大多数统筹地区与医疗机构的费用结算仍采用按项目付费的方式,这是造成医疗费用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
(七)管理服务距科学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比如在医疗保险指标体系建设方面,在基金预警、费用监测等方面,还远不适应事业发展的需求,部分市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进展不大。
2007年,我省将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重点,强化劳动监察,推进城镇从业人员参保;落实财政资金,着力解决国有困难企业参保问题;狠抓委托经办企业的监督管理,规范业务运行;强化缴费基数稽核检查,确保基金足额征缴到位;积极推动医疗费用结算模式的变革,控制医疗费用上涨势头;落实好省内跨统筹地区就医协助制度,逐步形成全省一体化的医疗监管体系;积极做好城镇居民参保试点工作,确保完成部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第四篇:省情教案
省情部分
第一课
中国第一古都——安阳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最早的古都安阳的历史文化及汉字中最早的文字体系——甲骨文。
通过安阳的变化进一步了解安阳的各种新貌。教学重点
了解安阳的各种新貌 教学难点
了解安阳的各种新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去过古都安阳吗?认识甲骨文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走进安阳,认识一下安阳的名胜古迹。
二、讲授新课
(1)殷墟,最早的古都坐落在和那安阳洹水之滨的殷墟,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3300多年前,有作为的商王盘庚把都城搬迁到殷(安阳小屯村一代),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此后250多年间,殷一直是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甲骨文,汉字中最早的文字体系
这些汉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被称为“甲骨文”
(3)殷墟文化还是人类青铜文化的杰出代表。这里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克,为世界青铜器之最。
(4)古都安阳旧貌换新颜,在新时代谱写了新的篇章。现在的安阳,工业、农业、旅游业都很发达。安阳钢铁集团和安彩集团是“全国500家”大型企业。
三、作业
1、什么是甲骨文? 板书设计
中国第一古都——安阳(1)殷墟,最早的古都
(2)甲骨文,汉字中最早的文字体系(3)古都新貌
第2课
洛阳牡丹甲天下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管家天下的洛阳牡丹有哪些品种。
使学生了解洛阳的名胜古迹,知道洛阳实力雄厚的工业基础。教学重点
洛阳牡丹有哪些品种 教学难点 洛阳的名胜古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去过洛阳,欣赏过洛阳牡丹吗?你对洛阳的名胜古迹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洛阳,了解一下它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1)冠甲天下的洛阳牡丹 ①欣赏牡丹的品种。
②每年4月份举办洛阳牡丹花会。(2)讲授洛阳的名胜古迹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过去元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有一个王朝“夏”王朝,有三代之居“夏、商、周”,是“河南洛书”的故乡,有105位帝王定鼎九州,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是“最早的中国”。洛阳位于豫西山区,东临嵩岳,西依秦岭,南望伏牛,北靠太行,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孕育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风景名胜。北25公里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及局势瞩目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270平方里浩淼水面与崇山峻岭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北方千岛湖的壮观画面。东80公里有世界地质公园中岳嵩山及少林寺名胜,青山叠翠,峰峦耸峙,寺庙巍巍,武校林立。南部和西部50-160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龙峪湾、花果山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黛眉山、有栾川老君山、洛宁神灵寨、嵩县天池山、新安青要山等8个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还有“北国第一溶洞”鸡冠洞、北国水乡重度沟和陆浑水库旅游度假区等景点。这些胜景密布且景景相连的自然景观,或山巍水澈,或峰奇水石怪,或谷狭洞幽,或竹翠林茂,或泉清瀑壮,融雄峻、奇险、秀丽于一炉,集豪野刚阳、明秀阴柔为一体,兼具南北自然风光之神韵。随着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小浪底至南部自然景区旅游快速通道的建设,这些久违人间的于生丽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3)实力雄厚的工业基础
洛阳轴承厂、洛阳浮法玻璃厂、洛阳拖拉机厂
三、作业
1、举例说明洛阳牡丹有哪些品种?
2、洛阳有哪些名胜古迹? 板书设计 洛阳牡丹甲天下
(1)冠甲天下的洛阳牡丹(2)洛阳的名胜古迹(3)实力雄厚的工业基础
第3课
七朝古都——开封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开封的旅游景点和珍馐的小吃 让学生知道历史悠久的开封,了解有哪些历史故事 教学重点
旅游景点和珍馐的小吃 教学难点
哪些历史故事与开封有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去过开封吗?看过菊花展吗?你对开封了解多少?
二、讲授新课(1)古典开封
开封,先后有战国时期的巍,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七个王朝在此建都,因此称“七朝古都”。北宋时期,开封非常繁华,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龙亭公园曾是建都开封的数家王朝皇宫所在地,是古都开封的象征。开封铁塔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历经战乱与多种自然灾害,至今巍然屹立,被称为“天下第一塔”。(2)现代开封
开封的珍馐佳肴也很有名,是中国著名菜系——豫菜的代表,被誉为“汴梁风味”。开封的夜市里有许多民间美食,让人流连忘返。开封有菊城之称,秋天到开封,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菊花争奇斗艳(3)人文荟萃开封
开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许多历史故事都有开封有关。
四、作业 填空
①开封,先后有战国时期的,五代的,,等七个王朝在此建都,因此称“七朝古都”。开封非常繁华,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②
曾是数家王朝皇宫所在地,是古都开封的象征。③
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历经战乱与多种自然灾害,至今巍然屹立,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板书设计
第三课
七朝古都——开封(1)古典开封(2)现代开封(3)人文荟萃开封
第4课
中原沃土“四圣”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河南,了解中原沃土的四圣 教学重点
了解中原沃土的四圣 教学难点 对四圣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对中华文明做出不休贡献的人物,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人物进行了解一下。
二、讲授新课(1)医圣
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他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写的《伤寒杂病论》一书,是祖国医学中的瑰宝。(2)诗圣
杜甫自幼好学,7岁便能作诗,一生中留下诗歌1400多首,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他被尊为“诗圣”(3)画圣
被称为“画圣”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是河南禹州市人,对中国山水画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4)乐圣
朱载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他放弃王位,刻苦求学,在数学、乐律、物理、计量、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建树,一生著书20余部。
三、作业
中原沃土的四圣是谁?他们各自有哪些成就? 板书设计
中原沃土育“四圣”(1)医圣
张仲景(2)诗圣
杜甫(3)画圣
吴道子(4)乐圣
朱载堉
第5课
民族兄弟一家亲
教学目标
1、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2、能做到和不同民族的人们友好相处,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
3、在与其他民族相处时能子君最终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 河南生活的民族 教学难点
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歌曲联唱: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汉族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蒙古族 《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朝鲜族
请学生猜猜:这些都是哪个民族的歌曲?谁能说说在这个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还有哪些民族?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各民族照片:各民族在一起的合影
2、河南的民族大家庭
3、主要介绍河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回族
回族人口在河南有95万,他们与汉族杂居,分布在全省各地。①回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开斋节 ②回族的秧歌剧
4、民族兄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生活在中州大地上的各民族兄弟,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齐心建设美丽的家园。
三、归纳总结
汉族也好,少数民族也好,都是中华儿女,都是一家人,只有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才能共建美丽的家园,才能有利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作业
1、你周围都生活有哪些民族?你为民族团结做过哪些有益的事情?
2、你会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吗?试一试 板书设计 民族兄弟一家亲
1、河南的民族大家庭
2、河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回族
3、民族兄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第6课
话民居,看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谈话交流、观看图片资料,使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农村(特别是自己家乡)日新月异的新面貌,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喜悦
2、激发热爱新农村的情感,留心农村变化的兴趣
3、感受城市环境的优美,激发孩子好好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农村日新月异的新面貌 教学难点
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谈话,播放课件,感受农村新貌。提问:同学们,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我们农村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二、讲授新课
1、整体感知
课件演示农村新貌全景,整体感知画面内容
能跟大家说说,你觉得近几年农村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吗?(注意说清:过去是怎样的,现在又是怎样的?)
2、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一双留心家乡变化的慧眼,大家的的确确看到了我们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一个词来形容农村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翻天覆地、旧貌换新颜„„)同时,老师呢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农村变化的图片资料,这些图片大多是拍自咱们骆驼湾村,想看吗?(课件示图)环境美了,交通便利,道路宽了,楼房新了,电器全了,设施多了,设备新了,活动丰富了!看到这里,你们想说什么?
3、黄精优雅的城市小区 现在城市社区的变化有哪些?
三、作业
1、你们那里的住房有哪些变化?
2、你心目中人们未来的住房是什么样? 板书设计 话民居,看发展 城乡老式民居 农村新居
环境优雅的城市小区
第7课
中州剧苑花竞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河南的戏剧剧种
2、了解各剧种的代表人物
3、激发孩子们弘扬戏曲文化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河南的戏剧剧种及代表人物 教学难点
激发孩子们弘扬戏曲文化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河南戏曲,感受戏曲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河南戏剧在全国剧坛独树一帜,其中豫剧流传广泛,你对河南地方戏剧种了解多少?
二、讲授新课
河南地方戏剧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
1、豫剧
豫剧的重要代表人物,五大名旦是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闫立品
常香玉《花木兰》 陈素真《宇宙锋》 崔兰田《桃花庵》 马金凤《穆桂英挂帅》 闫立品《秦雪梅》
2、曲剧
曲剧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张新芳、王秀玲、海连池 张新芳《陈三两》 王秀玲《风雪配》 海连池《卷席筒》
3、越调 越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申凤梅、毛爱莲 申凤梅《诸葛亮吊孝》 毛爱莲《火焚绣楼》
4、《梨园春》戏曲栏目
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让戏曲进入千家万户,连许多小朋友也参加打擂赛,深深迷上了家乡戏。
三、说说,唱唱
1、河南还有哪些剧种?
2、你会唱哪段河南戏?让我们开个献艺会,大家都来唱一段吧!板书设计 中州剧苑花竞艳
1、豫剧
2、曲剧
3、越调
第8课
一方水土一方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的方言
2、在地图上查找本地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教学重难点
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2、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你想为小朋友介绍家乡的哪些方面?
3、引导学生观察左页一组图片和右页两幅图片,讨论图片变现的内容,明确探究的方式方法,分小组制订出调查家乡物产的具体计划。
4、分小组讨论结合课前预习以成果的展示形式分组讨论,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
二、合作探究
1、同学们汇报,结合汇报内容从环境、物产、人文三方面总结发言
2、分条初步了解这些家乡的特色产生的原因
3、根据总结扮演小导游介绍自己的家乡
三、质疑再探
1、你还想向小导游提出哪些问题?
2、小导游讲解,同学们集体讨论补充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美不美?今天我们看到了家乡的美、家乡的富饶。你们爱你们的家乡吗?你们相对家乡说些什么?现在你能为你的家乡做些什么?
遐想:二十年后的我。一转眼,你长大成人了。你会为家乡做点什么?你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作业
学生继续调查家乡的物产并了解他们与家乡的地理、气候等因素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板书设计 一方水土一方人 家乡的方言 家乡的位置
礼仪部分
第1课正确称呼他人
教学目标
1、了解称呼的含义及注意事项
2、能根据不同交际场合、情境和对象,在交往中恰当的称呼他人
3、培养学生人机交往的自信心,建立良好的社交形象 教学难点 掌握称呼的分类
一、导入新课
在广告公司上班的王先生与公司门卫的关系处的好,平时进出公司大门时,门卫都对王先生以王哥相称,王先生也觉得这种称呼很亲切,这天,王先生陪同几位来自香港的客人一同进入公司,门卫看见王先生一行人,又热情的打招呼到:“王哥好,几位大哥好”谁知随行的香港客人觉得很诧异,其中有一位还面露不悦之色。根据以上案例导入,让学生对其分析,并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为什么门卫平时亲切的称呼,在这时却让几位香港客人觉得诧异甚至不悦?
2、门卫的称呼有何不妥,应该如何称呼?
人际交往,是有着一定之规可循的。这个一定之规就是社交礼仪。遵循社交礼仪,交际应酬就会得心应手。称呼、介绍、握手、交换名片被认为是社交礼仪缺一不可的“四部曲”,为人际交往搭起了彩虹桥。首先让我们来了解称呼的概念。
二、新授 称呼礼仪的含义
称呼,主要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对彼此的称谓语,他表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称呼语是交际语言中的先行官,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一座桥梁。一声得体又充满感情的称呼,不仅体现出称谓人的文化和礼仪修养,也会使交往对象感到愉快、亲切,促进双方感情的交融,为以后的深层交往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有人把称呼比作是交谈前的“敲门砖”,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交往的成功与否。称呼的分类
(一)职务的分类
1、仅称职务
2、职务之前加上姓氏
3、职务之前加上姓名
(二)职称性称呼
1、仅称职称
2、职称之前加上姓氏
3、职称之前加上姓名
(三)学衔性称呼
1、仅称学衔
2、学衔之前加上姓氏
3、学衔之前加上姓名
(四)行业性称呼
1、称呼职业
2、称呼小姐、女士、先生
(五)姓名性称呼
1、直呼姓名
2、只呼其姓,不呼其名
3、只呼其名,不呼其姓
三、称呼的注意事项
1、要根据交往双方的关系、深度、远近程度等有选择性的称呼
2、在称呼时要注意民族和区域的界限,根据称呼人的交往习惯来选择称呼。
3、要注意称呼的感情色彩,给不同的交往对象被尊重之感
4、注意像一些昵称、小名或者绰号的称呼仅适用于非正式场合,或者熟人之间,不可在正式或社交场合称呼对方的小名、绰号
5、注意不要以“喂”、“哎”、“3号”、“那个端盘子的”、“卖菜的”、“老头”等这样的方式去称呼对方,这样显得很不礼貌,更不能不称呼对方直接进入谈话。
6、使用称呼就高不就低
7、当被介绍给他人,需与多人同时打招呼时,称呼要注意有序性
四、称呼的禁忌
(一)禁用错误的称呼
(二)使用过时的称呼
(三)使用不通行的称呼
(四)使用不当的行业称呼
(五)使用庸俗低级的称呼
(六)使用绰号作为称呼
五、模拟任务训练
1、有一位年轻人想要去市工商局,走了很长一段,不知距目的地还有多远,看见一位老者在前方行走,跑过去张口就问:“喂,老头,市工商局还有多远啊?”老者抬头望了年轻人一眼,说:“五里。”年轻人大喜,也不道谢,急往前走,可走了很长一段,早就有几个五里了,还是不见工商局。年轻人不禁骂起老者来。
小组讨论:请问年轻人的问题出在哪?小组派代表分别扮演老者和年轻人,如何问路,全班评议。
2、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进入一写字间,问前台秘书小姐:“这是四方公司吗?”小姐不理,这时,有两位客户走来,秘书小姐说:“李姐,王哥,我们经理正等着你们呢”
小组讨论:以上情景的称呼上有什么问题?分别由组员担任各角色,上台试演,全班评议。板书设计
项目三任务二亲密接触 人际交往四要素 称呼——人际交往的彩虹桥
(一)称呼的含义
(二)称呼的分类
(三)称呼的注意事项
(四)称呼的禁忌 作业
1、称呼有哪些禁忌?
2、请同学们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编排一个情景剧,内容涉及称呼礼仪的注意事项和禁忌并进行表演。
第2课
正确称呼自己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称呼自己有哪些词语。
使学生了解怎样称呼自己,知道古代的称呼自己的词语 教学重点
称呼自己的词语有哪些 教学难点 古代如何称呼自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看电视,留意过古代的皇帝怎么称呼自己的吗?你对古人称呼自己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了解一下如何正确称呼自己。
二、讲授新课
我称谓是第一人称代词的自我表达。“我”字是唯一一个贯通古今的第一人称代词,如今仅用一个“我”字就能将语法上的第一人称表达出来,既简单又明了,而在古代,尤其是在封建等级社会制度下,第一人称的使用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古人的自我称谓
我国古人自称用词之复杂、等级观念之强,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幸亏汉语不像英语那样人称为主格和宾格之分,否则还不知要闹出多大的动静来。受等级观念的影响,古人对称谓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着严格的区分,大体可以分为上对下、下对上、尊对卑、卑对尊、父对子,子对父、夫对妻、妻对夫,以及同级、同辈等。
“朕”是皇帝专用的自称,“朕”的原意是“我”、“我的”,先秦时尊卑贵贱都可自称朕,自秦始皇开始将其定为皇帝的专称。之后,几乎所有的皇帝都以“朕”自称,其他人胆敢自称“朕”,就是大逆不道,有篡夺军权的嫌疑,弄不好金辉引来杀身之祸。但是,隋炀帝杨坚却始终不自称“朕”,而称“我”。
“寡人”在秦之前多为国君所使用,秦以后的皇帝中也有自称寡人的,甚或与“朕”混用;“孤”字在秦以前多用于国君的自我称谓,秦以后则为王公们所使用,侯爵以上的贵族也有自称孤的。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就有“孤始举孝廉,年少„„”的自称,其实曹操的爵位已是魏公;三国时期的袁术曾自称过一阵子皇帝,但他既不称朕,也不称孤,而自称为“仲家”,这一独特的称谓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皇帝在父母面前自称“儿臣”。
“吾”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上至帝王黄胄,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使用。父母亲在儿女面前多以“为父”、“为母”自称,儿女则自称“小儿”、“小女”、“儿”、“女”、“孩儿”等;兄弟之间分别自称为“愚兄”、“小弟”;女子在长辈、丈夫面前常自称为“奴”或“奴家”;姐妹间自称“姐姐”、“妹妹”、“小妹”等;老百姓日常自称就一个字“我”,因环境或地域等因素,还有自称“俺”、“咱”、“侬”(旧诗词及古江浙人的自称,现在则演化为第二人称)等等;佛道教界多自称“贫僧”、“小僧”、“贫道”;另外在一些文学作品以及戏剧舞台上,出现的许多第一人称代词,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征,例如小说《水浒传》里关西人鲁智深、杨志自称“洒家”,宋江、戴宗等人则自称“小可”,早期的白话文中常见“小可”的称谓,以示自谦。而舞台人物还常常自称“爷”等。
现如今,“我”字仍然是自我称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代词,极具“全民性”,无论高官还是百姓都能使用,但是在有些地方,往往将第一人称单数的“我”字说成复数的“我们”。例如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叔叔民族地区长期居住的汉族居民,他们所说的“我们”既可以是第一人称“我”的复数,也可以是单数,不过,用作单数的几率高于复数。笔者曾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和生活过,发现许多少数民族兄弟初学汉语时,几乎都将“我”字说成“我们”。我始终没有弄清楚这样的混用是少数民族受了当地汉族人的影响,还是汉族人受了少数民族的影响。这也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
三、作业
举例说明称呼自己的词语有哪些?
第3课
我爱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1、2、3、4、5、6、7、知道父母养育子女很辛苦,自己是在父母亲切关怀、照顾下长知道应当敬爱父母,做敬爱父母的好孩子
体会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产生爱爸爸妈妈的情感 演绎做敬爱父母的好孩子 对父母说话有礼貌,会问候 外出和回家要像父母打招呼 吃东西要先想到父母 大的。
教学重点
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 教学难点
小兰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对于过生日有了新的理解,过生日时应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把生日蛋糕给父母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2、3、同学们,谁能说说在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是谁? 同学们,在你的家里都有什么人,他们对你怎么样? 同学们,你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又是怎样涨到这么大的吗?
板书:
一、说说爸爸妈妈
二、怎样理解爸爸妈妈
第4课
好哥哥好姐姐
教学目标
能积极参与讨论班级行为规范,努力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
懂得自己是弟弟妹妹的榜样,增强做好哥哥、好姐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教学重点
能积极参与讨论班级行为规范,努力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 教学难点
懂得自己是弟弟妹妹的榜样,增强做好哥哥、好姐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2、1、2、提问:我们长大了,在学校是谁的哥哥姐姐? 提问:你们是学校或者家里的哥哥姐姐了,感觉怎样? 提问:好哥哥,好姐姐应该是怎样的?
你们说的没错,现在请大家看一看每一幅图片表示的是什么意(1)有礼貌
师:见到老师、家长、客人应该怎样?你会用哪些礼貌用语与同伴交往?怎样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有好多人排队时应该怎样做?(2)认真听讲
师:上课应怎样听讲?怎样回答问题?有问题时应怎么做?(3)讲究卫生
师:什么时候要洗手?垃圾怎么处理?画画应在哪里画?不能画在哪些地方?
二、讨论有关班级行为规范
思?(出示不同类型的图片)(4)关心弟弟妹妹
师:和弟弟妹妹分享玩具;教弟弟妹妹自己学会本领,带弟弟妹妹做游戏等等
3、小结:谁来总结一下,作为好哥哥好姐姐,我们要做到哪些?
四年级 《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教案
第五篇:四年级省情
四年级省情
1、中国第一古都是(),洛阳是()朝古都,开封是()朝古都
2、中原沃土有四圣他们是医圣()诗圣()画圣()乐圣()
3、河南地方戏剧种主要有()、()、()。
4、父亲的父亲称(),父亲的母亲称(),母亲的父亲称(),母亲的母亲称(),父亲的哥哥称()父亲的弟弟称()父亲的姐妹称()母亲的兄弟称()母亲的姐妹称()比自己小的同辈称()比自己大的同辈称()
5、元旦节是(),国际妇女节是(),国际儿童节是(),建军节是(),国际劳动节是()国庆节是()教师节是()植树节是()
6、我们都喜欢性格开朗()()()()()的同学。
7、老师像灯塔,()我们人生的道路,为我们()了做人的道理,老师像播种机,向我们(),使我们懂得了(),老师像知心朋友,为我们()让我们(),老师像慈母()使我们健康成长。
8、我们的学校名字是()学校的地点在()省()市()区()乡()村,学校共有()个班级 大约()名学生。你的班主任是()其他任课老师是()()()()。
二、简答题
1什么叫做噪声?
2为什么不要焚烧秸秆?
3、森林对净化环境的重大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