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绩隐逸诗的艺术风格(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16:0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王绩隐逸诗的艺术风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王绩隐逸诗的艺术风格》。

第一篇:浅谈王绩隐逸诗的艺术风格

安徽电大淮北分校汉语言本科论文

浅谈王绩隐逸诗的艺术风格

名:朱卫茹 学

号:1***8 学

校:安徽电大淮北分校 指导老师:陈成文

摘要、关键词-

一、初唐诗歌1 1.隋代诗歌的过渡性特点---------------------1 2.初唐前期诗歌的二元分立-------------------2 3.初唐后期诗歌的多元整合-------------------4

二、王绩隐逸诗及其(在初唐)诗歌艺术上的贡献------------------------------5 1.饮酒诗----6 2.山水田园诗6 结语----------8 注释----------8 参考文献------------------------------------9

[论文摘要]王绩是初唐诗人,在唐初宫廷诗为主旋律的情况下,他却用另一种跳动的音符奏响在宫廷郊外的山水田园之中;其诗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已挣脱了齐梁余风,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他仰慕阮籍、陶渊明寄情于酒;他的田园山水之作上承陶渊明、谢灵运,下启王维、孟浩然;他的感遇诗又为陈子昂、张九龄《感遇》之先河,对后来唐诗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王绩 初唐诗歌 宫廷

浅谈王绩隐逸诗的艺术风格

王绩是初唐诗人,在唐初宫廷诗为主旋律的情况下,他却用另一种跳动的音符奏响在宫廷郊外的山水田园之中;其诗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已挣脱了齐梁余风,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他仰慕阮籍、陶渊明寄情于酒;他的田园山水之作上承陶渊明、谢灵运,下启王维、孟浩然;他的感遇诗又为陈子昂、张九龄《感遇》之先河,对后来唐诗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的流变,历来文、史学家们认为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618年唐建国始的太宗、高宗时期;后期:自655年武则天被立皇后到盛唐(712年唐玄宗即位)的武后时期。唐初兴盛的三十余年里,社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政治上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革新,然而“文学的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现象”[1],历史遗留下来的意识形态问题,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诗歌创作也还处在陈隋的余光返照之中。

1.隋代诗歌的过渡性特点

隋文帝是靠欺后周孤儿寡母夺得天下的,他要灭掉偏安南方一隅的后梁、后陈,为全国统一做准备,就必须进行文化革新,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权。故此,隋代在统一全国前期从政治功利主义目的出发来确立尚质实的文学观。浮华轻艳的文风历经数百年,可谓根深蒂固,第一次自上而下大力扫荡这种文风是在隋初,代表人物是:李谔、颜之推、杨坚等,他们对浮靡文风的改革始于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下诏改革文体,要求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2]改革的起因正如李谔在《上隋高祖革文华书》中说的那样“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并指斥南朝文风是“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隋文帝又把这篇奏书颁布天下,可见朝廷上下励精图治,崇尚质朴的文风。因此,反对齐梁浮靡轻艳的文风,正是为了巩固政权所采取的重要举措的一部分。文风改革完全是政治的需要,它不仅影响到“风教”和人才选拔,甚至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这两次诏令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文坛风气,但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开皇九年(589年)平陈之后,南北实现了统一,隋代也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享乐思想开始滋长,大批南朝诗人的北来,为隋后期南朝诗风的复归提供了条件。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卒死,太子杨广继位,即隋炀帝,即位之初,第一桩大事就是营建东都洛阳。他为了控制江南,满足自己的游乐生活,于大业元年(605年)又广征民夫开凿运河,把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贯穿了南北的大动脉,加强了经济文化上的交流,然而统治阶 级的忧患意识和励精图治的愿望泯灭了,贪图安逸、享乐腐化的思想不断滋长,朝廷上下沉没于浓厚的奢侈之风。隋炀帝文初学庾信,有“典制”之例“炀帝初习艺文,有非轻侧之论”。“其《与越公书》《建东都诏》《冬至受朝诗》及《拟饮马长城窟》并存雅体,归于典制。虽意在骄淫,而词无浮荡,故当时缀文之土,遂得依而取正焉。所谓能言着没必能行,盖亦君子不以人废言也”。[3]连张溥也不得不在《〈隋炀帝集〉题辞》中说“余疑其谀,此观全集,多庄言,简戏謔,非厚诬也”。为晋王时,召引陈朝旧官,才子之士柳(巧和言上下结构辩)虞世南,虞世基等100余人“以师友处之”“转晋王咨议参军。王好文雅,招引才学之士诸葛颖、虞世南、王胄等百余人以充学士。而bian 为之冠。王以师友处之。每有篇什,必令其润色,然后示人。尝朝京师还,作《归藩赋》,命bian作序,词甚典丽。初,王属文,为庾信体,及见bian以后,文体遂变”(《北史·柳/?bian传》。“暨乎即位,一变其风” [4] “他骨子里对南朝文化一向非常醉心,他“好为吴语”“三辛江都”,带头 写了《宴东堂》《嘲司花女》等宫体诗。”[5]受江南风习的影响和他周围的文人群体的影响和隋炀帝本身尚华艳浮靡的性格所致,隋炀帝改变原先效法的庾信体,开始 “大制艳篇,辞极淫绮。令乐工白明达造新声,创《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舞席同心髻 》《玉女行觞》《神仙留客》《掷砖继命》《斗鸡子》《斗百草》《泛龙舟》《还旧宫》《长乐花》及《十二时》等曲,掩仰摧藏,哀音断绝。帝悦之无已,谓幸臣曰:‘多弹曲,如人多读书。读书多则能撰书,弹曲多即能造曲。此理之然也’。”[6] 隋炀帝所制艳曲已经能与陈后主,北齐后主相媲美了,再者他杀害了隋前期原是北朝的薛道衡(544-609),此时杨素(544-603),卢思道(530-582)已经死去,他们是隋前期最有代表性诗人,是有周入隋的北方诗人,在他们身上浸染着北方民族粗犷豪迈的气质和独特的审美心理卢思道的《从军行》、杨素的《出塞》《赠薛播州十四首》、薛道衡《豫章行》。隋初诗坛的那点清新刚健气息,很快就被隋后期这种齐梁诗风冲没有了,于是隋炀帝和他的大臣们便更加肆无忌惮地写起轻侧浮艳的诗歌来了如隋炀帝《四时白zhu 歌·东宫春》全然浮靡之语。虞世南《奉和月夜观星应令》则刻意雕琢。有的诗专门着眼于色情描写,淫鄙不堪,有南朝民歌的情调,而无其健康情感。隋代后期南朝诗风的回归,虽也融入北方新的因素,但北朝诗歌过于质朴,缺少精美的形式和隽永的韵味,因此不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愉悦耳目的审美感受,于是一些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南朝诗歌来,如上面提到薛道衡是学南朝诗较有成绩的一位诗人他的《昔昔盐》《人日思归》向来为人们所称道。总的来说,隋代诗歌仍然受齐梁的支配“时俗辞藻,犹多淫丽”[7]具有向唐诗歌过度性的特点。

2.初唐前期诗歌的二元分立 初唐时期,当政的文臣多半是深受齐梁影响的前朝遗老,号称“一代英主”的唐太宗李世民,对齐梁文风也很爱好,他自己就带头写淫靡浮艳、富丽呆板的宫廷诗“而诗语殊无丈夫气”(王世贞《艺苑卮言》)、“他(太宗)所追求的只是文藻,是浮华,不,是一种文辞上的浮肿,也就是文学的一种皮肤病。”[8]聚集在他周围的一批才人学士如长孙无忌,李百药,陈叔达,虞世南,虞世基,李义府,许敬宗,杨师道,上官仪等人,诗歌也基本上没有越出宫廷贵族生活的狭窄范围,写的大都是应制奉和颂圣,宫廷艳情唱酬之作。唐太宗和他的重臣们成为宫廷诗的创作主体,作为宫廷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应制奉和诗是帝王和重臣们的一种文化生活内容与联结方式,它们往往是由帝王规定了格调和思维方向,通过重臣们彼此的唱和,形成某一题材的组诗。例如许敬宗《全唐诗·卷三五》[9]选他了25首诗,就有18首奉和诗和1首应制诗;唐太宗李世民曾写有《过旧宅》二首,显然有衣锦还乡踌躇满志之意。其一写道“新丰停翠辇,谯邑马主鸣茄。园荒一径断,台古半阶斜。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由回旧宅的排场到旧宅的昔日景象,再到四海为家的心志表述,其中并没有多少美感,但是由于李世民的帝王特殊身份,宫廷的特殊环境,便铺衍开来。形成了围绕诗题而出现的诗群,于是便有许敬宗的《奉和过旧宅应制》“飞云临紫极,出震表青光。自尔家寰海,今兹返帝乡。情深感代园,乐甚宴谯方。白水浮佳气,黄星聚太常。”上官仪亦有《奉和过旧宅应制》“石关清晚夏,璇舆御早秋。”再例如历仕陈隋唐三朝的虞世南:在隋代,隋炀帝有诗《月夜观星》虞世南便有《奉和应制月夜观星示百僚》入唐后,继续运用他的特长,唐太宗李世民写有《赋临池竹》诗,虞世南便有《赋得临池竹应制》诗,并且在他死后,唐太宗李世民有“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的叹息。

宫廷艳情诗,这种始自南朝宫廷的诗风以描写妇女的生活和体态为主要内容,发展成为一种洋溢着浮华腐化、淫靡浮艳的宫廷艳情诗。许敬宗的《安德山池宴集》“台榭疑巫峡,荷渠似洛滨。风花萦少女,虹梁聚美人。”上官仪的《八咏应制二首》(之一)“瑶笙燕始归,金堂露初晞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罗荐已擘鸳鸯被,绮衣复有蒲萄带。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洛滨春雪回,巫峡暮云来,雪花飘玉辇,云光上璧台。共待新妆出,清歌送落梅。” 这里都所采用的“洛滨”陈王会洛神,“巫峡”巫山云雨等含有情爱意味的传说,都使诗充溢着艳情味。

稍后,更发展出“以绮错婉媚为本”精巧细致,柔媚婉转的“上官体”[10]把唐初的宫体诗推向了高峰。上官仪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更加促进了诗的体制的规则化和语言的绮丽化“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即显贵,故当时多有效其体着,时人谓为‘上官体’” [11] “宫体诗在当时可说是一种不自在的,虚伪的存在。原 来从到是连堕落的诚意都没有了。此真可谓‘萎靡不振’!”[12] 同时在宫廷红墙之外的另一面,有少数优秀诗人却能自拔于流风习俗之中,其中王绩则就发出了与宫廷诗所不同的声音---疏野淡朴之音。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只有王绩在追踪晋宋间独来读往因而不免于寂寞的陶渊明,他虽以此为后世称叹,但在当时,也同样是寂寞的。”[13]在创作形式上,与隋末唐初的侍从文人不同,王绩从来不写奉制唱酬之作,也没有无病呻吟的宫廷气息。用他自己的话说:“题歌赋诗,以会意为功,不必与夫悠悠闲人相唱和也”(《答处士冯子华书》)在艺术内容上,与当时宫廷御用诗人浮靡生活的宫体诗作不同,王绩的诗歌很少写娥眉粉黛,而是写淳朴生动的乡野田园,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发觉隐逸生活的乐趣,“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秋夜喜逢王处士》);“石苔应可践,丛枝幸易攀。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夜还东溪》)这些诗真率自然,朴野疏淡,清新朴素,饶有逸趣。但是“王无功嗜酒放荡。才不足而智有余,伤其时而悔其用,深识之士也”(《旧唐书。隐逸传论》)王绩早年有用世之心,但是遭逢乱世,时运不济,“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自作墓志文并序》)他三仕三隐,常以阮籍,陶渊明自比,寄情于酒,“王绩诗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不同唐初的宫廷文人,却和此后的四杰一脉相传”[14]且王绩的《感遇》诗是陈子昂和张九龄的《感遇》诗的先导。正是王绩与统治阶级采用不合作的态度在对破除宫体遗风的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为唐诗的发展开辟着道路。明人杨慎说:“王无功,隋人,入唐,隐节即高,诗律又盛,盖王、杨、卢、骆之滥觞,陈、杜、沈、宋之先鞭也,而人罕知之,况文中子之道德乎?乃知名亦有幸不幸。古云:“盖棺事乃定。”若此着,千年犹末定也。”(《升庵诗话》卷二)

3.初唐后期诗歌的多元整合

自655年武则天立为皇后开始,诗歌创作的潮流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具有儒家思想“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等新兴庶族知识分子开始踏上诗坛,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给初唐诗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首先是“初唐四杰”他们是一群地位不高才名颇盛的年轻诗人,不满意宫廷应制诗的空虚内容和呆板形式,热切要求抒写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与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慨,从而推动诗歌题材“由宫廷走到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15]杨炯在《王勃集序》写道:“尝以龙朔(唐高宗年号)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竟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明确的反对“上官体”的过分纤巧,崇尚“骨气”“刚健”。“上官体”是齐 梁绮靡文风发展到的最高阶段,王勃是隋朝大儒“文中子”王通之孙,初唐诗人王绩之侄孙,受其祖父影响,他在《平台秘略。艺文》篇中说:“故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能事。而君子所役心劳神,宜于大着远着,非缘情体物,雕虫小技而已。是故思王(曹植)抗言词赋,耻为君子;武皇(曹操)裁敕篇章,仅称往事。不其然乎?”反对这种文风所采用的是传统的宗经文学美学思想,流于政治教化的功利主义的说教这种重教化,轻视文学审美功能的言论来之于曹丕《典论。论文》,王勃是把“文章经国”功能与“缘情体物,”的文学审美功能对立起来看待的,但他毕竟把诗歌前进的车轮转向了具有“骨气”的“三曹“的汉魏建安时期,为以后的陈子昂对宫体诗进行最后彻底的清算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初唐四杰”的诗文虽末脱齐梁以来的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了文学风气。

将“四杰”的创新事业大大向前推进一步是陈子昂,陈子昂在其《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耿耿也。予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尝暇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16]则提出“兴寄”“风骨,”,要求诗歌继承《诗经》“风、雅的优良传统,有比兴寄托,有政治社会内容;继承建安、正始时期诗歌的现实内容和雄健风格,一扫齐梁以来的浮靡诗风,这样以复古为革新,从理论上端正了唐诗发展的方向,他的诗歌创作,也体现了其文学的理论主张,例如他的《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登幽州台歌》等。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与陈子昂约略同时沈佺期、宋之问,以及号称“文章四友”一批御用文人,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对诗歌声律的种种探索,提出“回忌声病,约句准篇”[17]实现了五、七言律诗格律形式的定型化,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循。

“正因为有建安的风骨,然后形成唐诗的遒劲,有两晋的意境,然后形成唐诗的高妙;有宋齐的藻绘,然后形成唐诗的清丽;有梁陈的宫体,然后形成唐诗的细腻”开启了盛唐文学“文质彬彬”的盛唐气象,达到中国诗歌的最高峰。

二、王绩隐逸诗及其(在初唐)诗歌艺术上的贡献

王绩(590-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任秘书正字,六合县丞,5 因嗜酒劾去。唐初,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曾任太乐丞,不久弃官归隐于东皋,自号“东皋子”。贞观十八年自作墓志铭,忧愤而卒。王绩一生三仕三隐,他潜心老庄、兼涉梵典,向慕阮籍、刘伶、陶渊明,寄情于酒“以酒德闻于乡里”(《自作墓志文并序》)诗多以田园山水为题材,描写隐居生活和纵酒的逸趣,形成真率自然、平淡质朴的“朴野疏淡”的诗风,但是往往于旷放自适之中“寓有抑郁不平的感慨”。

1.饮酒诗

王绩一生嗜酒如命,酒和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绩“性简傲,饮酒至数斗不醉。常云:‘恨不逢刘伶,与闭户轰饮。’因著《醉乡记》及《五斗先生传》以类《酒德颂》”故“时人号称‘斗酒学士’”(吕才《东皋子集序》)“或经过酒肆,动经数月,往往题壁作诗,多为好事着讽咏”(《旧唐书。王绩传》)甚至一般人认为酒是造成王绩仕途坎坷的直接根源:“君历职皆以好酒废”(吕才《东皋子集序》),“绩之仕,以醉失职”(《新唐书。王绩传》),“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不如高枕卧,时取醉销愁”(《赠程处士》),“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月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醉后》),“彭泽有田惟种黍,步兵从宦岂论钱。但使百年相续醉,何辞夜夜瓮间眠”(《解六合丞还》),“野杯浮郑酌,山酒绿(是三点水不是交丝)陶巾。但令千日醉,何惜两三春!”(《尝春酒》),“不道嫌朝隐,无情受陆沉。忽逢今旦乐,还逐少时心。卷书藏箧笥,移榻就园林。老妻能劝酒,少子解弹琴。落花随处下,春鸟自须吟,兀然成一醉,谁知怀抱深。”(《春晚园林》)王绩“因此饮酒成为他的人生哲学,咏酒成为他作品的主要题材。他以饮酒来麻醉自己,是隐寓着不满现实和偾世的意义的。”[20]他的《过酒家五首》(其二)把这个问题说的很透彻“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实表现自己的心迹和痛苦的心声,也从中透露出王绩沉溺酒中的原委—“才高位下”(《自作墓志文并序》)和时运不济。王绩标“不知天下有仁义厚薄”(《五斗先生传》)“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赠程处士》)体现了“越名教而任自然”放荡不羁的个性及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来以退隐和扮演魏晋名士角色,超然物外,高标人格,用酒来安慰自己失意、痛苦的心,因此王绩写的饮酒诗“有的酷似陶渊明,有的是接近李白”成为连接陶、李之间的中间地带。

2.山水田园诗

王绩为后人所称道的是他的隐逸生活中写的田园山水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诗“意境高古”“气格遒健,皆能涤初唐俳偶板滞之习。”王绩上承陶渊明下启王维、孟浩然开盛唐田园山水诗的先河。“溪流无限水,树长自然枝”(《自答》)、“树倚全拥石,蒲长半侵沙。池光连壁动,日影对窗斜”(《山家夏日九首》)“野竹栏阶种,岩花入户飞。涧幽人路断,山旷鸟鸣稀”(《山家夏日九首》)。他继承谢灵运山水诗的写作方法,以老庄道家思想特别是庄子思想来体现其山水诗歌的率真自然的艺术风格。我们可以从王绩字“无功”看出端倪,“无功”从《庄子》“神人无功”而来。王绩诗文的句子有许多是脱胎于庄子:王绩“忽然而去,倏焉而来”(《五斗先生传》)化用庄子“倏然而往,倏然而来已矣”(《大宗师》);王绩“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五斗先生传》)化用庄子“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在宥》);王绩“行若无所之,若无所据”(《自撰墓志并序》)化用庄子“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庚桑楚》)。“大自然的美,正是庄子精神的绝妙体现,中国士人的心灵因庄子思想而从世俗的纷扰中得到解脱,又从山林之美中得到了安顿的处所。”王绩回归到田园中歌唱获得自由的快乐,以及山野生活所给予他的愉悦和慰藉“二月兰心紫,三春柳色青“(《山园》),“石苔应可践,丛枝幸易攀。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夜还东溪》),“带草邀新友,班薪接故人”(《被征谢病》),“结藤标往路,刻树记来时”(《游山赠仲长子光》),“小池聊养鹤,闲田且牧猪。草生元亮径,花暗子云居。倚杖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回头寻仙事,并是一空虚。“(《回家》)田园生活给予他现实的生活乐趣,比之什么神仙世界更可贵。,“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秋夜喜逢王处士》);这首小诗虽写田园隐居生活,却表现了乡居秋夜特有的美以及对这种美的心领神会,色调明朗,富于生活气息。既保持朴素自然的优点,又融情入景,似不经意地点染出含蕴的意境。最为称道的还是他的《野望》“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南朝诗风华靡艳丽,好象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到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诗歌创作上王绩更多学习的是陶渊明:王绩《游北山赋》云:“请交息而自逸”化用陶《归去来兮辞》“请交息以绝游”;王绩《赠梁公》“朱门虽足悦,赤族亦可伤”化用陶渊明《拟古九首》“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王绩《阶前石竹》“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之二)“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王绩《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忆我少年时”化用陶《杂诗十二首》(之五)“忆我少壮时”;王绩《五斗先生传》化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并赞》;王绩《自作墓志铭》学陶渊明《自祭文》;特别是王绩《醉乡记》对《桃花源记》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提炼加工,得到苏轼称赞。

这首诗体裁是五言律诗,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沈德潜说此诗是“五言律前此失严着多,应以此章为首”(《唐诗别裁》)其《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就被王维的《杂诗》“君自故 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末?”所化用借鉴,王绩的诗歌以律体(近体诗)写田园生活而又自然无饰的特点为盛唐所发扬光大。

结语

在富丽堂皇的宫廷诗扮演在初唐诗坛上唱主角时,王绩却用朴野疏淡的隐逸诗奏响在山村田野,以朴野的诗风来消除宫廷诗的浮靡,与“初唐四杰”、陈子昂一脉相承。他的诗上承陶、谢,下启张、李、王、孟,“我们在强调唐初魏征等人、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对初盛唐诗歌健康发展所做贡献的同时,似乎也不能忽视王绩这个更重实践的寂寞的先行者的功绩。”[24]我们可以说王绩是初唐诗歌的一位孤独者,却是盛唐诗歌的一位“先行者”。

注释:

1童庆炳.《文学概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85.2二十五史(全十二册).《隋书六六· 李谔传》(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85.3二十五史(全十二册).《隋书七六·文学传序》(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07.4二十五史(全十二册).《隋书七六·文学传序》(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07.5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1.6二十五史(全十二册).《隋书一五。音乐志》(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9.7二十五史(全十二册).《隋书七六·文学传序》(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07.8孙党伯.《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9.9孙通海、王海燕.〈全唐诗(增订本)〉(全十五册)第一册.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99.464-470.10二十五史(全十二册).《旧唐书·上官仪传》(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29-330.11二十五史(全十二册).《旧唐书·上官仪传》(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29-330 12孙党伯.《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3.13程千帆全集.第八卷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64.14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81.15孙党伯.《闻一多全集·唐诗编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6.16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9.(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7二十五史(全十二册).《新唐书二0二·文艺宋之问传》1986.614.参考文献:

18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19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篇》(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0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1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22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24 张海瑾、吕薇芬.《隋唐五代文学研究·上》.北京出版社出版,2001.、以上有关王绩的诗文均选自(唐)王绩著韩理洲校点〈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11月第1版

第二篇:王绩《野望》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注解:

①“采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薇,是一种植物。

②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隐。以琴酒诗歌自娱。)

2、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3、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描写手法:

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秋暮晚归图。

第三篇:论王昌龄七绝诗的艺术风格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学科论文

论王昌龄七绝诗的艺术风格

年 级: 2010级 学 号: 102001040019 姓 名: 胡振鹏 专 业: 汉语言文学四班

二零一二年六月

论王昌龄七绝诗的艺术风格

【摘要】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 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

【关键词】诗歌风格

送别诗

含蓄 以小见大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在七绝方面都有过人之处,特别是送别诗的感情都带一个“真“字,王昌龄是仁而真,“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殷蟠也说他“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者叹惜。’可谓“一片冰心”。王昌龄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

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一、融情于景。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就是情景妙合,意深情切,以少总多,内涵丰富的艺术珍品。它从个别中体现一般,意境深远,节奏明快,格调自然,细腻动人。如这组诗的第一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杳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此诗写在青海戍边的战士,抛妻弃子,远离家乡,不堪忍受饥渴冻馁之苦而引出的愁绪。在当时,征戍者那种厌战思乡的情绪,是普遍存在的。于是一幅完整的画面便兀现在读者眼前:在那荒漠边塞、烽火城西,燃火报警的百尺楼上,一个离乡戍边的战士,在值勤燎望。他站在高高的戍楼上,远望着夕阳西下的黄昏蓦景,从青海湖面吹来阵阵策瑟寒风,感到秋意袭人,孤独寂寥,心绪悲凉。在这孤独寂寥的环境中,远处偏偏又传来阵阵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关山月》曲调的羌笛声。这缕缕笛声,幽怨哀婉,更加激起人的离情别绪。所以他很自然地想起了“万里”之外的“闺房”的爱妻,同时想到自己在荒漠的边塞思念着她,而“万里”之外“闺房”中的爱妻怎不想念我呢?可是彼此相去千万里,徒劳相思而不能相见,也只好无可奈何罢了。此诗前三句是景语,为的是创悲凉凄抢的环境气氛,给抒发边愁闺怨作铺垫,后一句是情语,通过“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一点睛之笔,把征人与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而造成他们远隔“万里”,彼此不能团聚的原因,正是统治阶级的穷兵默武。因此,此诗所流露的不仅是征人思妇彼此怀念的感情,也流林出作者对统治者连年征战的怨演。全诗写得情真意深,委婉曲折,意境浑然,耐人寻味。

又如《从军行七首》组诗之二,仍是写边愁,但却另涉笔墨: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此首紧承上首,虽述边愁,却别开生面,一改黄昏向晚,独坐戍楼,湖风扑面,通思报弓望之景,而是军中作乐,琵琶弹奏,舞姿翩翩,通霄尽欢的场景。诗人把自己对开边默武的谴责之情,通过写征戍者因军中宴乐而引起的复杂感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短短的四句诗,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情韵无穷的艺术境界: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习习,军中有人奏起了新的乐曲,跳起了新的舞蹈,但戍边者所感觉到的却“总是关山旧别情”。怎么也改变不了《关山月》歌词包含的离情别绪。尽管调子再新,舞姿再变花样,也驱不散戍边者内心的无限惆怅,反倒更添一番新愁。末句以景结情,在无可奈何中,抬头遥望,月照长城,莽莽苍苍,绵亘起伏,景象壮阔而悲凉。

二、含蓄婉转

在昌龄的笔下,即便是对昏庸的统治者或无能边将的鞭笞,亦多表现出含而不露、隐曲婉蓄的审美特点,“运用借端托喻,从反面侧面暗示微挑的手法,起到词约义丰小中见大的效用。”③如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出塞》可为著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边关烽火,长年难息;从军万里,征人未还。对此,人们不禁要问: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何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这两句以曲折含蓄之笔,回答了问题的根结所在——实乃缺少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英明边将。“但使”、“不叫”这一假设句“用常得奇”,十分精当。它没有正面直接对那些无能之辈力加斥责,而是借对古代威震匈奴、令敌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广的向往、赞慕来表达

对唐王朝边将的否定鞭笞。用语旁敲侧击,含蓄婉转,但言近而意遥,所谓“语不着色相,情意独至”,似“漫然成诗”,却“自有含蓄托讽”,大有“辞前意”。而同是表现对昏庸边将批判否定内容的,在高适的笔下则写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前者偏师取胜、借端托喻,后者则笔锋犀利,直接明快,其异显然。

三、以小见大

从盛唐的七绝来看,李白创作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在泼墨描绘自然山水的雄奇壮丽中,寄寓豪放不羁的激情,”高适、岑参等诗人则以大笔勾勒边塞的奇风异俗见长,与众不同的是,王昌龄的七绝侧重于选取生活细节,细致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具有以小见大、言简意深的特色。如诗人的《从军行)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的后两句,先对久已磨损的恺甲作细节刻划,典型地表现出战场生活的艰苦长久,然后以人物表白的坚定信念作结。一方面是久戍思归的苦痛,另一方面是保卫边防的必要,这是军旅生活存在的客观事实。诗人没有回避矛盾,而是将两者高度概括,统一于士卒的内心活动,把无人体恤的怨苦之情和戍守边关的责任心一同真切地反映出来。笔触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作品也就更深刻地揭示了边塞生活的内涵。人的艺术佳作,并不在于文辞的华美,而在于描写的真实和深刻,在于体现作者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和高度认识。王昌龄的七绝不仅写景真切,抒情深挚,而且情景妙合,耐人寻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综上所述,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既有高度概括,又有以小见大的特征;既有委婉含蓄,又有情深意切的特征。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形成诗人鲜明的个性。

第四篇:野望诗歌赏析 王绩

篇一 : 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答案: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6.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带着不满于社会黑暗,不愿意堕身委服于现实名利之心退隐山林,然世人无有同自已志同道合的,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和苦闷惆怅之情。

篇二: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案: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2诗句默写。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答: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5.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第五篇:王大绩作文专题讲座

王大绩作文专题讲座——

《2011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预测与引导》

2010年高考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但留给人的却是无尽的思索与回味。特别是高考作文命题,更给人许多鲜活的启示。高考作文命题虽小,但折射出来的问题却不小,可谓是从细微处切入了时代。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给笔者眼前一亮的感觉,很多地方的命题已逐渐摆脱“八股式”命题方法,越来越鲜活、越来越多元、越来越贴近现实,富有“时代内涵”。我们研究201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既能看出在过去一年里语文教学的导向和追求,又能找出命题的规律和特点,对2011年的高考起良好的预测和引导作用。

综观201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发现呈现出如下鲜明的特点:

2010高考作文回顾

题型渐趋明朗,偏重材料作文

2010年各地高考作文的命题的题型,我们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平分秋色,话题作文一枝独秀。2010年高考作文试题,打破了以往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三分天下的格局,在今年的19套试卷中,新材料作文略占上风,为10个,分别是陕西卷、辽宁卷、上海卷、全国卷I、海南宁夏卷、福建卷、湖北卷、安徽卷、四川卷、山东卷;命题作文紧随其后,有8个。分别为江西卷、北京卷、江苏卷、广东卷、浙江卷、湖南卷、重庆卷、全国卷II;话题作文仅仅有一个,是天津卷。天津卷去年的以“我说九零后”为话题的作文是全国高考作文题中仅存的一个话题作文,今年也是仅仅这一考区以话题作文的方式出现,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很值得我们关注。按照高考作文命题一般保持三年连续性和一贯性的原则,2011年天津卷的作文题也很有可能是话题作文。这是倒是我们拭目以待的。

命题直面现实,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生活可以说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突出特点。如浙江卷的考题以“角色转化之间”为题,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角色转换之间,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题中给的材料很具象,也适合学生引申发挥。谈的是与父辈的“文化反哺”,相信在这个网络时代,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关键在于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的倡导是吻合的,在审题下笔前多反思、反省,从而调动起他们的情感思维,写出有生活气息的、鲜活的文章,从而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写作能力,不失为一道好题。

全国卷I的试题所给的材料是幅漫画,漫画画的是,四只猫正在餐桌上吃饭,丰盛的鱼摆在面前,其它三只猫都在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了一句让人回味无穷的话:“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这句话精妙至极,是这幅漫画的点睛之笔。漫画的本质就是讽刺,讽刺现实中的那些丑恶、痼疾,敢用漫画出高考作文,这说明我们命题专家已经有了直面现实的勇气,不管现实有多么的不完美,有多少令人愤怒的罪恶和不公,作为已经成人的高中生尽管需要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方面,以培养真善美的高尚情操,但同时必须具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做一个“真的猛士”,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否则,一 味的遮蔽双眼,逃避现实,即使在学校里能侥幸得逞,保持一种伪天真,但到了社会上要么沉沦颓丧,要么愤世嫉俗,这些都不是正确对待人生的方法。而唯有直面现实,才能培养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这种直面现实的命题思路是以前所没有的,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现象。

强调生活体验,提倡独抒性灵

今年高考作文又一个显明的特点是都强调了高中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命题贴近学生实际。总的来看,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是以人为本,关注生活,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提倡学生独抒性灵,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如广东卷《与你为邻》,可以写得很纯粹很家常,甚至相当“故事化”,而不会担心跑题偏题。事实上,日常中蕴藏着生命最奇崛的波澜。人生的千姿百态,都在日常时光里光怪陆离;困惑、迷惘、坚忍、刚强,都在日常生活中点滴汇聚。生活中的故事,生活中的感喟,能使文字绝不雷同,呈现出万千气象。如果我是考生,会选择在最平常处下笔。是的,日常很平凡,但只要在平凡中求新求异,就能展示出奇巧构思、惊心动魄。

全国卷II的作文题,材料的主要信息聚焦于“世界读书日”和“浅阅读”,材料中通过对话的形式呈现出了几种对于“浅阅读”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解读。每一个考生都不乏读书的经历和体会,可以在作文中记见闻、写体验、谈感想,这些都有利于考生抒写一个真实的自我。又如山东卷的作文题以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理解“阴影与光明”,凸显了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人生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好逆境与顺境、处理好面对人生中光明与阴影的时刻,这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也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人生,转向了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今年的命题意旨很明确,就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再如天津卷的“我生活的世界”更体现了这个特征。

这个作文题目时代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该话题利于他们从自己熟悉的世界出发,写出他们观察到的世界,体味到的人间真情,领悟到的人生真谛,展示出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个性。考生写作时不妨聚焦身边的凡人小事;可以写物质世界的丰富,也可以写精神文明的进步;可以写国家的发展、家乡的变迁,也可以写亲人的温暖、校园的苦乐;可以写实实在在的人生,也可以写虚拟的网络世界;找到自己构思立意的切入点,小处落笔,使人人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凸显出考生的个性特征。

富含哲理色彩,注重理性思辨

高考作文不仅是一次作文水平的考查,还让考生在写作时注重思考,接受人生的教育是今年命题的一大亮点。这在命题中的体现就是文题极具哲理色彩。如全国卷II的作文题,十分注重考生人文素养的考查。要写好这篇作文,要在强调“世界读书日”的意义之后,表达出对“浅阅读”的明确认识。无疑,对于“浅阅读”可以从正面、反面或辩证的角度立论,关键在于观点明确,有细节上的展开。“浅阅读”恰恰与我们饱受争议的应试体制和以考试为终极目标的功利性阅读形成鲜明对照,它代表的是一种在知识中获得实用能力和愉悦身心享受的新方向。我想只有这样才能让阅读更加平易近人,才能让阅读在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时代在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与各种的诱惑中抢占领地。材料中通过对话的形式呈现出了几种对于“浅阅读”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解读,再 一次印证了高考作文注重考生理性思维能力的考察。又如山东卷的作文题以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理解“阴影与光明”,凸显了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人生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好逆境与顺境、处理好面对人生中光明与阴影的时刻,这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用它作为材料来命题,思辨不言而喻。

今年命题最能体现理性思辨的要数安徽卷和上海卷。安徽卷所给材料是一首哲理诗,读而再作玩味,则能获得某种智慧和启迪: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从自然,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也可说是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绝对化。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江南水乡的生活,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哲理主要体现在“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上,在不同的地方,适合种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由此可以推出在做其它事情上也是如此,要因地制宜,要符合实际情况。上海卷的是一篇带着哲理性的材料作文,这道作文题也考验学生的辩证思维,即“取”和“舍”的关系,若要得到更多机会,就不要太计较眼前的小利等。考生可以从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耐得住寂寞,不要重数量不重质量,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浮躁,学会等待,要有更宽广的胸襟,为子孙后着想等角度展开等等,引导社会关注这一现象。

紧跟国际概念,倡导环境保护

环境关系着每一个人,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在今年的高考命题中也鲜明的体现了出来,就是紧扣当下的一些国际概念,包括这一次大家看到世博主题也是环保,事实上从2009年年底中国哥本哈根大会参加回来以后,我们对于环保的态度是今年的一个主旋律,所以我们看到像绿色生活,还有像关于捕鱼,鱼要从中国孟子的古训一直到丹麦的,我们怎么样来看捕鱼的事情,其实都是紧扣着时下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它是给考生一个社会责任的思考,它让考生走出书斋去想今天一个中国人、一个大国对于世界的承诺。因为中国的环保在世界上一直受诟病,所以我觉得这些题目是正合适的。

2011高考作文展望

以上是我们对201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所作的简要的分析,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对未来高考作文命题无外乎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向。

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场地,大自然对人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大自然给了人类生存的物质能源,带给人类心灵上真正的舒坦,带给人类视觉上的和谐,无论今天和未来,人类需要清澈的江河湖海;需要茂密的森林、草原;需要头顶上挂着朵朵白云的蓝天。不止如此,人类最初接受的启蒙教育也是来自于大自然。对于人类而言,大自然的赐予太多太多,惟有时时感恩,不断反思,才会有更加美好的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就是高考命题的方向,今年很多地方的作文题目都很明显地打上“自然”的烙印。二者强调的是,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地向自然 3 索取,掠夺!在自然中保有心灵的清纯和快意。那么,对2010年考生来说,这是应该值得关注的问题。

是关心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活,人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人类的活动是离不开社会的。所谓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作,那么,高考作文命题方向亦如此。关注社会,关注热点时事,必然在作文中体现出来。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农民工问题、独生子女问题等一直都是一个热点,一直深受关注,特别是今年我国发生的重大事情特别多,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视野放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关注这些事件;如果我们只是把文章角度放在写“古人”,满篇全文与“古人”对话这些方面,怎能体现出对社会的关注?又怎能体现出对未来的想望?所以,考生如果希望在作文方面获得好成绩,除了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功底和写作技巧之外,还要对国事家事有深刻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远离现实、比较虚的题目,恐怕不是高考试题所需要做的。

看重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今年部分高考作文命题思路呈现出一种“换位”思考的趋势,从过去过重强调关注自我这一角度,转向于要学会关注他人。当然这并不是说只关注他人而已不注重自我了,也没有绝对化,而是一种思维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下载浅谈王绩隐逸诗的艺术风格(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王绩隐逸诗的艺术风格(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王绩野望赏析(大全5篇)

    王绩《野望》简析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

    《野 望》赏析(王绩)(sn)

    《野 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

    王诗雨文章

    09年很快接近尾声了,伊朗MIS项目采办的工作却还远远没结束。面对繁杂的采购和催交催运工作,没有人感受到即将跨入2010年的喜悦,因为在我们日历上,重要记事只有一件,那就是:工程进......

    班级诗王争霸

    金秋十月 诗王争霸 一、 活动目的 为营造班级诗化环境,也为了进一步点燃学生学习、背诵、积累古诗词的热情之火,我们班级将举办为期2周的“ 金秋十月 诗王争霸 ”活动,希望在这......

    王勃诗鉴赏

    生平简介王勃(650 —676 ),初唐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带)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王勃少时即聪慧过人,据传六岁就会作文章,有“神童”之誉;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

    滕王阁诗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教案 一、教学目......

    听王大绩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听王大绩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听王大绩老师的讲座已经不止一次了,但每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词幽默、讲解生动,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讲述了他的语文观和教学经验。他......

    王绩《野望》原文、译文及赏析

    王绩《野望》原文、译文及赏析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译文: 在黄昏的时候,我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