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勃诗鉴赏
生平简介王勃(650 —676),初唐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带)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王勃少时即聪慧过人,据传六岁就会作文章,有“神童”之誉;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当时诸王中斗鸡之风盛行,王勃戏作《檄周王鸡》一文加以嘲讽。周王就是唐高宗的儿子、后来的中宗李显。唐高宗李治恼恨王勃“ 大不敬”,就将他逐出王府;王勃因此得以漫游蜀中,曾一度任虢州参军;后来又因为受牵连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职。其父王福畴因受王勃牵连,也从雍州司功参军贬为交趾令。不久王勃前往探亲,渡海溺水,受惊而死。年仅二十七。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史称“初唐四杰”。他们都力求革新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齐梁宫体诗风,拓宽诗歌题材,表现积极进取、健康昂扬的精神,抒发政治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愤懑。由于他们在革新齐梁诗风和促进五律渐趋成熟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因此杜甫有“王杨卢骆当时体”的赞誉。王勃的诗主要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抱负、表达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他的诗大都对仗工整,上下蝉联,但有些诗篇仍“浮躁炫露 ”,流于浮艳,没有彻底摆脱六朝辞藻华丽绮靡的诗风。王勃的文章以《滕王阁序》著名。滕王阁王 勃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摆。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诗,是《滕王阁序》的结尾。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曾高度评价说 :“初唐短歌,子安《滕王阁》为冠”,“婉丽和平,极可法师。”这道工整精致的诗,一直被诗论家视作是王勃七言古诗的代表作。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建造的,号称江南第一阁。王勃十四岁那年,到六合探望任县令的父亲,归途经过洪州,正值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上宴请宾客。他参加了盛宴并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滕王阁序 》,一时震动了文坛,被作为佳话。按《唐摭言》里记载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以及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可见《滕王阁序》是王勃即席挥笔写就的。《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首句“滕王高阁临江渚 ”,点题入诗,描述了滕王阁雄踞赣江之滨,和江心洲屿相对峙,占尽地势。次句“珮玉鸣鸾罢歌舞 ”,是从宴会散罢的场面的反衬宴会的盛况,别具一格:歌舞结束了,宾主相继离去,珮玉叮口当,鸾铃和鸣。佳节盛会后,人去楼空。接下来的两句是静态写景,“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画栋”“珠帘”,表现的是巧夺天工的人工美 ;朝云缭绕,暮雨飘拂,呈现的是亦真亦幻的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美。“飞”“卷”二字,静中有动。只此二句,瑰伟绝特的滕王阁就矗立眼前,令人神往。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就曾赞叹说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续之,以书吾忧。”诗的第五、六两句,“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表面写景而实为抒情。自在的白云,悬映在深深的潭水里,影影绰绰,迎朝露,送秋辉。季节景物在不知不觉中转换,日月星辰在无声无息中移动,诗人在此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而诗的意境宁静高远,引人遐想。“婉丽和平之风格自见矣!“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既顺承上句时空久远之意,又照应首句,自然地结尾全篇。当年建造这华丽高阁的滕王如今在哪呢?这是以问代答,此时元婴由于奢靡无度,被贬到滁州去了。而如今参加歌舞盛宴的,正如《序》中所说的,“宾主尽东南之美 ”,赞美阎都督德洁政清。设想元婴建造华阁何尝不是为了自己可以时常歌舞饮宴于其上呢?如今却只剩下栏杆外的江水依然如故地向北流淌。这是一首入律的古诗,王力先生曾评说 :“这首诗平仄合律,粘对基本合律,简直是两首律句连在一起,不过其中一首是仄韵绝句罢了。注意:这种仄韵与平韵的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高适、王维等人的七言古风,基本上是依照这个格式的。”这段话概括说明了《滕王阁》诗在语言上的特点,同时指出了它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 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律。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是王勃初仕于长安时期的作品,格调高昂,情感浓烈,充满着青春勃发的活力。在送别诗中,它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世代相传的佳句,古往今来,不知抚慰了多少离人,激励过多少志士。“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律”点出诗人送别的地点长安,友人赴任的地方是西川。从繁华的京都向西南方远望,只能看到烟尘雾霭迷漫,引人遐想。在“风烟”后“五律 ”前置一“望”字,使句势流走,气韵流长,缱绻之情充盈字里行间。这联诗的宏伟寥阔意境,形成一种特殊的送别氛围,既不同于“风萧萧兮易水寒”那样的悲壮苍凉;又不同于“携手上河梁”,“徘徊蹊路侧”那样的凄怆犹疑;更不同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那样的悱恻缠绵。它所映衬的人物是洒脱的,而又略带乐观的憧憬。自古人生伤离别,诗人们更是感慨良多,但在这里年轻的诗人能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对待现实。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正是描写两位挚友依依惜别之情的。诗人向朋友倾诉说:我心中的苦涩滋味是和你一样的。可是我们都是漂泊在外求功名的人,岂能不四处游走呢!弦外之音,似乎是:我们为事业,分别在所避免,应当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这话说得很自然,情意也很真切。而真正脍炙人口,振奋人心的是颈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豪迈宏放的诗句,赞颂了人间坚不可摧的友谊。知音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即使千山万水难以遮拦。这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闪烁着永不磨灭的理性的光辉,使诗人与挚友的情感得到升华,引起世人的共鸣。曹子建《赠白马王彪》诗有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王勃这联诗化用此诗,而更显自然流畅。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是说在临别之际,不应当学习儿女之态,哭哭啼啼多难为情!此话既是对朋友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共沾巾”三字,表明双方情谊深厚,难舍难分。这是一首内容健康、形式整齐的五言律诗,平仄协调,对仗工稳。颔联采用流水宽对,更显自然活脱。全篇句句在叙事,而又句句有情。诗人以朴实、洗练的语言,表达出真实、自然、亲切、豪爽的感情。林庚先生评价这首诗说 :“开始把诗歌导向典型洗练;技巧声色都结合在思想感情的表现上。这就是统一南北文风的具体发展。”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 :“大历以还,易空疏而难典赡;景龙之际,难雅洁而易浮华。盖齐、梁代降,沿袭绮靡,非大有神情,胡能荡涤。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别薛华王 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唐乾封元年(666),王勃17 岁,进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写《平台秘略 》。写完后,沛王赏给他帛50 匹,十分赏识他。王勃少年得志,可惜好景不长。据《旧唐书·王勃传》记载,总章二年(669),“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被逐出沛王府时王勃年仅20 岁。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 :“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对自己的被驱逐,他心中怀着一腔悲愤。当年五月他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后来客居剑南两年多,遍游汉州、剑州、绵州、益州、彭州、梓州等地。在此过程中,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新的深切的感受,写下了一些影响深远的诗文。《别薛华》就是其中一首。这首送别诗的色彩、风格,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大相径庭,其中原因,就像公刘所说的 :“诗是一种感性经验和主观情感占很大成份的东西。诗人此时的生活环境变了,思想感情也发生很大变化了,写出的诗也就迥然不同。《王子安集》中有一篇《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升华序》,有可能是这首《别薛华》诗的序。从序言推断,诗人与薛华在绵州相逢,很快又分手。在一个清秋的夜晚,他送走薛华,作下了这首痛彻肺腑的诗篇。诗的首联“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是以事写情,又以情生景。两句诗,描绘出人生的一幅凄惶场面,一对患难知音跋涉在漫长、曲折、险阻的山道上。他们相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但最后还是分别了,各自匆忙惶恐地去“问津”。“穷路 ”,借用的是阮籍穷途而哭的典故,含有“ 守死善道者,滞涸穷路”的意思。这就促人联想,发人深思。阮籍之所以穷途而哭,是想假作醉酒躲避迫害,时常独自驾车信道而行,走到绝路就痛哭而返,以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汉李固之所以“滞涸穷路 ”,正因为他“守死善道 ”,屡次上疏直陈外戚、宦官擅权的害处,后来被梁骥诬告,招致杀身之祸。在此,诗人以阮籍、李固自况,含蓄地指出:凡正直耿介之士,往往很难被当权者所容。这也说明了诗人与其挚友“多穷路”的原因。下句中的“遑遑 ”,不只是形容凄惶貌,或自嘲“ 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荣 ”,还兼取宋玉《九辩》中“ 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的意义,借以表示自己象凤凰一样清高,而不愿象凡鸟一样随处栖登。颔联“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是分别承接首联中“穷路”、“问津 ”,进一步具体描写道路的险远,设想未来,抒发情怀的。所采有的手法是虚实相生,语义双关。诗人既为朋友颠沛流离于千里道上而感伤,又自伤其远在千里之外的异乡。眼前道路崎岖漫长,展望未来满目悲凉,前程暗淡。这是诗人走上仕途三年来,对社会现实的真切的感受,从心底发出的深沉慨叹,说明了诗人当时内心失望情绪低落。生活是艰难的,但仍要坚持下去而且要努力使之变好,年轻的诗人虽然沮丧但没有完全绝望。因此诗的颈联写道:“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事业、建立功勋的志向与抱负,只能与船只一同在风浪中漂泊不定。正因为风华正茂的诗人,有追求,有希望,因此才对挫折、失败倍感痛苦。王勃《春思赋·序》中写道 :“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居巴蜀,浮游岁序,殷忧明时,坎土禀圣代。此仆所以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也。”可见他的“悲”是因为“怀功名”而难以实现。这联诗所表现的正是理想与现实矛盾,希望、失望交织的复杂心境。有志之士,不被赏识与重用,又不甘心自暴自弃,执意追求。就是他们“生涯共苦辛”的主客观原因。李东阳在《 麓堂诗话》中曾说过 :“薛华与李白并称,而无一字可传,岂非有幸不幸也。”薛华也是才志高远之人,也陷入同样的境遇,可见,怀才不遇并非偶然,也更说明志向的难以实现。尾联“不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上句承诗题中的“别”字,下句直抒惜别之情。从字面看,这联诗可以理解为王勃对朋友的安慰,表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永远相忆。另一方面,“俱是梦中人”包含有“命运之舟”难测的意思,彼此都像在梦里由不得自己。诗人对朋友和自己的前程怀着无限忧虑,而对明天仍抱着美好的希望。这个结尾,是隽永深长的。《别薛华》与一般五言律诗借景抒情的方法不同,是以叙事直抒胸臆。语言简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可谓“兴象婉然,气骨苍然”。铜雀妓(其二)王 勃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铜雀妓》是乐府诗题名,也叫《铜雀台 》。铜雀原名榭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安十五年曹操建造,台上有铜铸大雀。《铜雀妓》诗,多是凭吊怀古或咏史之作。据《邺都故事》记载,曹操命其子将其葬在邺之西岗;妾妓都住在铜雀台上,早晚设酒食祭奠,每月初一、十五在灵帐前奏乐祭礼;诸子也经常登台瞻望西陵墓田。王勃的《铜雀妓二首》是“ 裁乐府以入律”的。这两首五言律诗都描写歌妓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在其中,诗人对终身被幽禁于深宫的歌妓的不幸生活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不平。“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是以歌妓的口吻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使沉郁悲凉的气氛一开始就笼罩了全篇。据史书记载,铜雀台很高,上有宫房一百二十间,歌妓们被关闭在重重宫门之中。这里的“闭”字表现出了深宫里歌妓没有自由的痛苦。颔联“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进一步描写歌妓内心的孤寂。她们本来是用自己的姿色、技艺娱乐君王,博取君王的欢心的。现在就连也已经结束了。曹操死了,还为谁歌舞,为谁修饰容貌呢!然而她们仍然得按照曹操的遗命,“每月十五,辄向帐前作妓乐 ”,为曹操的“魂灵”歌舞。这不是更可悲吗?君王就连死后都操纵着她们的命运,她们唯有终老宫中,永不得见天日,其中悲苦可想而知。颈联“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是写歌妓没有任何希冀,在死寂绝望的心情中,心灰意懒,华贵的铺盖没人再折叠,绫罗的衣裙也不想再缝制,“谁再缝”的“谁”字用得好,以疑问代词代替否定词与上句的“不”字相对,含意双关而有力。“谁”实为“人人”,说明有这样命运的人很多失去自由,没有欢乐没有理想,虽生犹死。尾联“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承上联之意而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恨绵绵,歌妓在那高入云霄的铜雀台上放眼远眺,只看到西陵苍松翠柏,不觉凄然泪下。诗人写《铜雀妓》诗,是为了以古喻今,针对当时幽深的宫廷生活有感而发的,通过生动的形象抒发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借曹事以讽唐,“用意隐然,最为得体。”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凭吊怀古诗,对于史事不着力显微阐幽,而能别寓兴意;不采取直抒胸臆或议论,而以歌妓的口吻自叹自哀,真情实感,分外动人。
第二篇:唐朝诗人王勃诗词鉴赏
王勃诗词鉴赏
一、王勃简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川》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别薛华》、《重别薛华》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挚动人。《山中》、《羁春》、《春游》、《临江二首》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
二、王勃诗词感悟 咏 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了“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就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3 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霍松林)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 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本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 6 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三、总结王勃诗风,激发学生背诵热情。
第三篇:鉴赏《滕王阁诗》
鉴赏《滕王阁诗》
谈到对《滕王阁诗》格律声调的赏析,可以从格律诗说起。
格律诗是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若有变化,也是按照一定规则来变更的。我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所谓近体诗。这种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南齐“永明体”可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经过不断发展,格律诗在唐代达到成熟,迎来了黄金时期。
《滕王阁诗》是初唐诗人王勃的作品,它可称作是格律诗,但又不是格律诗。这是因为《滕王阁诗》具备了一些律诗的特征,而它在诗歌发展史上,也是值得书写的。首先,来分析这首诗的平仄:
滕王高阁临江渚,平平平仄平平仄,佩玉鸣鸾罢歌舞。仄仄平平仄平仄。画栋朝飞南浦云,仄仄平平平仄平,珠帘暮卷西山雨。平平仄仄平平仄。闲云潭影日悠悠,平平平仄仄平平,物换星移几度秋。仄仄平平仄仄平。阁中帝子今何在?仄平仄仄平平仄。槛外长江空自流。仄仄平平平仄平。
全诗共八句,四联,韵脚分别为渚、舞、雨,悠、秋、流。这首诗从前四句到后四句换了一次韵。前四句中的“渚”“舞”“雨”押同一个仄声韵,后四句中“悠”“秋”“流”押同一个平声韵。这几乎可以看成是两首律绝连在一起,只是其中一首是仄韵绝句,可谓是一种“换韵格律诗”。这种仄韵与平韵的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高适、王维等人的七言古风,基本上依照这个格式的。
除此以外,《滕王阁诗》的对仗也比较工整。以第三第四句为例,“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已堪称七律中对仗工稳的一联。从词性上看,“画栋”对“珠帘”,“朝”对“暮”,“飞”对“卷”,“南浦”对“西山”,“云”对“雨”都十分严格。再从声律上看,这两句都做到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及句末在平仄上是相对的。可以说,《滕王阁诗》已经初具格律诗的味道了。总体看来,《滕王阁诗》八句四联,起承转合,中间两联大致对仗,每一联的上句和下句基本讲究平仄对仗。已经和现今看到的七律比较类似,具有律诗的雏形。千百年来,《滕王阁诗》的光芒被《滕王阁序》的风采所掩盖,让人们忽视了其在律诗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所作的贡献。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注意运用格律的同时,扩展了诗歌题材,提升了诗歌的意境,创作出一批杰出的作品,《滕王阁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王勃当时五言律诗已开始成熟,而七言律诗仍在创造发展中,这首诗的写作对近体诗的发展无疑是有贡献的。
当然,《滕王阁诗》绝非严格意义上的律诗。没有一韵到底,是它区别于标准律诗的显著特征之一。诗中前两联押“u”韵,后两联押“iu”韵,而律诗四联要押同样的韵,一般押平声韵。另外在一般律诗中,颔联与颈联是必须对仗的。唐朝初年律诗才刚刚出现,此前的诗歌多数是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或者杂言诗。到了盛唐,符合严格格律的律诗才多了起来,王勃的《滕王阁诗》正好处在七言古诗向七言律诗过渡的时期,因此,这首诗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标志性的作用。
第四篇: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川》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别薛华》、《重别薛华》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挚动人。《山中》、《羁春》、《春游》、《临江二首》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明代胡应麟认为,王勃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诗薮·内编》卷四)。
王勃的古诗仅有10多首,其中《临高台》反映都市繁华生活,暗寓对贵族豪门的讽刺。《采莲曲》、《秋夜长》写妇女在采莲和捣衣时思念征夫,则是直接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传统,而又能开拓意境。这些诗作虽仍带有六朝的华艳色彩,但风格清新明朗,显示了唐诗的新面貌。
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来论者所激赏。《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云:“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为“四杰之冠”。
王勃还写有许多学术著作,见于著录的有《周易发挥》 5卷、《次论语》 5卷(一作10卷)、《千岁历》、《颜氏〈汉书〉指瑕》、《平台钞略》(一作《平台秘略》)10篇、《合论》10篇、《黄帝八十一难经注》、《元经传》、《舟中纂序》 5卷、《医书纂要》1卷等。这些著作除个别篇章如《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平台秘略论赞》被收入《文苑英华》,余皆亡佚。
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王勃是初唐文坛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今存辞赋12篇,骈文107篇(其中有罗振玉自日本抄录佚文24篇)。当代学界对王勃文章研究的力度远不如其诗歌,故而本文以王勃的辞赋、骈文为研究对象。王勃骈文中写作最有声色的当推序文,因此本文专章论之。正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从王勃辞赋创作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探讨王勃辞赋的特点。长期漫游生活丰富了其辞赋内容,宫廷宴乐、歌舞升平、闲情咏物等题材和内容,在王勃的辞赋中是很少见到的。王赋中更多的是个人身处逆境的感受、体验,是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思索和对理想的追求,比贞观赋坛在内容上有所突破和扩大。从艺术上看,王勃的辞赋抒发了“近风骚”的幽怨情思,同时由于个体的才性气力,时代的感召,使其辞赋在抒发幽怨情思的同时,在气势上也不失高昂壮大。第二章主要论述王勃各类应用文。书、启、颂等献给皇帝和位高者,意图得到引荐;另有一部分大多是受人所托,代人所作的碑文、墓志等等。从总体而言,这些文章写作基本上符合文体创作的要求,但是也受到文体的限制,多数不能自由发挥,展示内心世界。好的篇什如《上刘右相书》、《上吏部裴侍郎启》等,以骈文为主,骈散结合,文笔酣畅,内容明晰扼要。《净惠寺碑》等结构严谨,对寺庙环境描写清幽别致,亦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第三章主要讨论王勃序文创作情况。王勃序文分为两类,一类是写作于正文之前的文章,即“序典籍之所作”,另一类是单篇序文,主要是记宴饮和记游。王勃的序文集中显示了其骈文的成就,首先表现在情景交融上,个人情感体验与环境气氛交织,构成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其次,在骈文的审美形态上,以阳刚壮大为主,于六朝阴柔婉媚之外,别开生面。本文旨在从文体角度出发,以文本研究为基础,结合王勃辞赋、应用文、序文创作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六朝和贞观朝辞赋、骈文创作发展变化为参照,对王勃文章创作情况做比较全面地考查和论述,对于进一步认识王勃的辞赋、骈文创作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日月经天,江河纬地。时至有唐,国势大增。由于早期的几位统治者——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以及稍后的唐玄宗等能够:重用贤人,整顿军队,提倡节俭,奖励耕织,倡导科举。这些举措成就了大唐数百年的帝国大梦,唐都长安不仅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政治的开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开化,使唐初诗歌大致沿着一条由 “淫糜浮艳” “风神初振” “汉魏风骨”的历程。
一、“淫糜颓风艳”的宫体诗
唐初前期,诗坛被深受齐梁影响的前朝遗老文臣所把持,太宗本人对齐梁文风也情有独钟。因此:“淫糜浮艳”的宫体诗,呆板富丽的宫廷诗独霸文坛。代表人物有:虞世南、上官仪、沈佺期和宋之问。诗作多是奉诏、应和、侍宴之类。代表作以上官仪的《八咏应制》为尊。其诗曰:“瑶笙燕始归,金堂露初晞。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完全是一派艳华腐化的生活气息,至于“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则更是把人指向“红灯区”。宫体诗人诗风:颓靡艳绝,华丽呆板,但对律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文章齐名天下”的“四杰”
以锐意进取、开拓文风、探讨格律,终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年少才高、位卑名大。我们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可以窥见一斑。“初唐四杰”的诗作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文辞清丽,题材广泛。代表作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但他们的风格也不尽相同。王、杨擅长五律,卢、骆精于七行,然律诗的最后确立完成于沈佺期和宋之问之手。
三、“孤篇压全唐”——张若虚
继卢、骆之后,以“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进一步发展了七言歌行。《全唐诗》仅收录其两首,以《春江花月夜》最为有名。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评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题目虽承袭宫体旧题,内容也不外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诗情和意境迥异,他将诗境和哲理自然地融合,阐述了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诗中虽有低沉惆怅的感伤,但绝没有情色堕落的情愫。诗风: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格调高雅开阔。
四、“诗坛改革家”——陈子昂
陈子昂在其《修竹篇序》里明确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在复古的旗帜下,实现了初唐诗歌的真正革新。他说诗歌应“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修竹篇序》宣告了齐梁以来占统治地位的“淫糜浮艳”诗风的终结,标志着阔大明朗,昂扬奋发的唐代诗风的完成。我们仿佛看到幽州台上,诗人正吟诵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横亘千古,俯仰天地,知音难觅,悲凉激越之情。虽只有四句,然境界开阔,语言遒劲。他的代表作为《感遇诗》三十八首。诗五古较多,律、绝较少。诗风:格调雄浑,语言古朴,具有建安、正始遗风。艺术缺憾:复古为多,创新较少。
蜀国真乃一宝地——因其有山有水。山者,在于稳,在于踏实,登上那云雾缭绕的雄奇山峰,鸟瞰四方,便觉天下也在心中了。只是美中不足的是稍显闭塞。水者,在于灵巧,在于纤柔,然而正是胜在能以柔克刚。那般温顺的水,捎带着拐个弯,便又是一处柳暗花明。只是偶尔输在太过灵巧,便带上了一丝轻夸。蜀地有山有水蜀地有山有水蜀地有山有水蜀地有山有水,,山稳住了那丝山稳住了那丝山稳住了那丝山稳住了那丝浮夸浮夸浮夸浮夸,,水洗去了那点闭塞水洗去了那点闭塞水洗去了那点闭塞水洗去了那点闭塞,,于是一个钟灵毓秀之地便孕育出了大于是一个钟灵毓秀之地便孕育出了大于是一个钟灵毓秀之地便孕育出了大于是一个钟灵毓秀之地便孕育出了大批人才批人才批人才批人才,,连到这里游学
也尝到了不同于尘世外的柔美的自然野性也尝到了不同于尘世外的柔美的自然野性也尝到了不同于尘世外的柔美的自然野性也尝到了不同于尘世外的柔美的自然野性。。这里就是一个适合写诗的地方,尽管这里不像江南水乡那般诗意,然而人的气度在这里与自然完美地交相映辉。早在“初唐四杰”前,宋玉就曾在《高唐赋》里咏到这处巫山的神秘幽幻和瑰丽诡谲——惟高唐之大体兮,殊无物类之可仪比。巫山赫其无畴兮,道互折而曾累。登巉岩而下望兮,临大阺之稸水。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汹汹其无声兮,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谲诡奇伟,不可究陈。班固的《西都赋》更是不惜辞藻的华丽舞文弄墨地究其丰饶物事;进而左思之《蜀都赋》,更令文坛倾倒„„蜀地的魅力,可见一斑。在此,我想以王勃和他的诗为目,去观赏在蜀文化影响下结出的初唐诗歌的奇葩。王勃曾在《春思赋序》里谈到:“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寓巴蜀,浮游岁序。”然而事情最初缘由是他的那篇斗鸡檄文激得高宗将其逐贬入蜀。面临仕途上陡然降下的打击,王勃内心的苦闷自是无法言语。入蜀之初,他写下了《入蜀纪行诗序》,描绘了“褒斜隘道之艰险”和“岷峨绝径之峥嵘”的蜀地险峻之势,其中也不乏自己的“幽忧孤愤之性”和“耿介不平之气”,尽管如此,面对江山雄峻的姿态,丹壑争流,奇峰突兀,怒涛奔涌,又不禁陡生逸兴,惊叹造物主的赐予,一切郁悒幽愤荡然全消:“观天下之奇作„„山川之感召多矣!”于是,他发为歌诗咏唱,竟有30首之多!而杨炯在《王勃集序》中也说到:“远游江汉,登降岷峨,观精气之会唱,玩灵气之肸蚃,考文章之迹,征造化之程。”此句真真道出了王勃在政治上受挫后漫游巴蜀,由此得江山灵气之助,而文章益进,文采斐然的事实。我认为这也是王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一次惊喜。正是入蜀这一段经历正是入蜀这一段经历正是入蜀这一段经历正是入蜀这一段经历,,使他的视野使他的视野使他的视野使他的视野骤然扩大骤然扩大骤然扩大骤然扩大,,看到了拘于长安不可能看到的风景看到了拘于长安不可能看到的风景看到了拘于长安不可能看到的风景看到了拘于长安不可能看到的风景。。一个人一个人一个人一个人,,只有只有只有只有亲身经历过不同风景亲身经历过不同风景亲身经历过不同风景亲身经历过不同风景,,欣赏过不同欣赏过不同欣赏过不同欣赏过不同文化文化文化文化,,他才能感受到文化相互撞击所摩擦出的壮丽迷人的火花他才能感受到文化相互撞击所摩擦出的壮丽迷人的火花他才能感受到文化相互撞击所摩擦出的壮丽迷人的火花他才能感受到文化相互撞击所摩擦出的壮丽迷人的火花,,他才学会用宽广的心去接纳那些他才学会用宽广的心去接纳那些他才学会用宽广的心去接纳那些他才学会用宽广的心去接纳那些差异差异差异差异,,包容那些分歧包容那些分歧包容那些分歧包容那些分歧,,诗歌的境界才得以升华诗歌的境界才得以升华诗歌的境界才得以升华诗歌的境界才得以升华。。正是蜀文化的包容性让诗人在这片天空下尽情驰正是蜀文化的包容性让诗人在这片天空下尽情驰正是蜀文化的包容性让诗人在这片天空下尽情驰正是蜀文化的包容性让诗人在这片天空下尽情驰骋骋骋骋,,文风纵横捭阖而豪爽大气文风纵横捭阖而豪爽大气文风纵横捭阖而豪爽大气文风纵横捭阖而豪爽大气。。魏晋南北朝,社会**,国家分裂,处于人身安全的考虑,士大夫鲜有游学之举;频繁的战乱,使得精神脆弱之人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想法,他们愿意生活在自己构筑的理想社会中不问尘世;且南方经济此时相对于北方的蓬勃发展,使得南方一带的统治者更喜偏安一隅,于是他们在江南水乡的温柔之风影响下,逐渐丧失斗志,眼光渐渐只限于在宫廷内寻欢作乐。以上种种,都使诗歌的创作者迷失了一颗玲珑剔透之心,当生命的意义要靠物事来证明,又何谈去构筑一种开放豪爽清新的诗风呢? 当历史进入初唐,前朝老臣依旧无意从前世的迷梦中醒来,或者说,他们已经将顽守一地当成了一种习惯,习惯让他们流连于眼前的风景,流连于宫体诗的靡颓浮艳,于是此时,诗歌改革的重任被递交到流动性强的这群年轻的诗人手里。他们的流动,或许是因为游学、被贬、然而与其说他们被历史遣到这里,不如说是这里天然的灵秀将他们吸引到这里。入蜀入蜀入蜀入蜀,,使得王勃从以长安为代表的狭窄的宫体诗环使得王勃从以长安为代表的狭窄的宫体诗环使得王勃从以长安为代表的狭窄的宫体诗环使得王勃从以长安为代表的狭窄的宫体诗环境走向了一个开阔而险峻的世界境走向了一个开阔而险峻的世界境走向了一个开阔而险峻的世界境走向了一个开阔而险峻的世界。。这里,巧妙地融合了山的雄浑与水的的柔情。活泼又不失风度的水土人情,无疑激发了这位神童的灵感。入蜀造成的亲友离别,更让这位天才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到了更深层次的触碰——人生的快乐不人生的快乐不人生的快乐不人生的快乐不在于每日与情人间的卿卿我我在于每日与情人间的卿卿我我在于每日与情人间的卿卿我我在于每日与情人间的卿卿我我,,或许存在于久别相逢的那一刻喜悦或许存在于久别相逢的那一刻喜悦或许存在于久别相逢的那一刻喜悦或许存在于久别相逢的那一刻喜悦;;;;人生的理想不在于终日香雾人生的理想不在于终日香雾人生的理想不在于终日香雾人生的理想不在于终日香雾缭绕缭绕缭绕缭绕,,画梁雕柱画梁雕柱画梁雕柱画梁雕柱,,或许行走于异乡或许行走于异乡或许行走于异乡或许行走于异乡,,感受一下感受一下感受一下感受一下““““江湖夜雨十年灯江湖夜雨十年灯江湖夜雨十年灯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孤寂也是一种成长的孤寂也是一种成长的孤寂也是一种成长的孤寂也是一种成长。。于是王勃在这种感情的洗练与升华中逐渐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王勃的王勃的王勃的王勃的《《《《始平晚息始平晚息始平晚息始平晚息》》》》————客行朝复夕客行朝复夕客行朝复夕客行朝复夕,,无处是乡家无处是乡家无处是乡家无处是乡家。。诗歌的语言分明摆脱了宫体诗的华丽浮艳,却真真地让人读到了真情,一种质朴,羞涩,干净的真情。这是整天处于深宫,忙于俗事的人所无法表露的感情。深闺有何物?女子的秀眉,妆容,帏账,烛火,这俨然被写滥写俗、又似自我炫耀般的对男女之事的描写,在王勃这思乡的感情对比下,无地自容。
王勃的王勃的王勃的王勃的《《《《秋日别薛升华秋日别薛升华秋日别薛升华秋日别薛升华》》》》———————— 送送多穷路送送多穷路送送多穷路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律遑遑独问律遑遑独问律遑遑独问律。。悲凉千里道悲凉千里道悲凉千里道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凄断百年身凄断百年身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心事同漂泊心事同漂泊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生涯共苦辛生涯共苦辛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无论去与住无论去与住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俱是梦中人俱是梦中人俱是梦中人。。这段入蜀的经历,很明显地洗尽铅华,使得诗人的感情基调变得深沉而深刻。他们投向自然的眼光更加遥远,触碰到宇宙,思考到人生意义;他们看待人事的眼光更加沉稳,心胸更加豁达。于是那些整日悲悲戚戚的深闺眼泪,变成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云淡风轻;那些无力衰败的低声呻吟,变成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壮志豪言!“四杰”的诗歌创作内容和题材的扩展,以及感情基调的昂扬乐观,以清新的风势扫除了前朝的颓靡。蜀文化在地理风貌的影响下形成了坚而韧的风骨蜀文化在地理风貌的影响下形成了坚而韧的风骨蜀文化在地理风貌的影响下形成了坚而韧的风骨蜀文化在地理风貌的影响下形成了坚而韧的风骨,,这间接影响了四杰对诗坛的改革这间接影响了四杰对诗坛的改革这间接影响了四杰对诗坛的改革这间接影响了四杰对诗坛的改革,,他们在他们在他们在他们在诗歌里揉入的自己的风骨诗歌里揉入的自己的风骨诗歌里揉入的自己的风骨诗歌里揉入的自己的风骨,,正如杨炯对王勃诗歌的评价那样正如杨炯对王勃诗歌的评价那样正如杨炯对王勃诗歌的评价那样正如杨炯对王勃诗歌的评价那样————————““““壮而不虚壮而不虚壮而不虚壮而不虚,,刚而鞥润刚而鞥润刚而鞥润刚而鞥润,,雕而不雕而不雕而不雕而不碎碎碎碎,,按而弥坚按而弥坚按而弥坚按而弥坚。。”””” 参考资料:《入蜀诗人撷英》———— 观阙长安近观阙长安近观阙长安近观阙长安近,,江山蜀路赊江山蜀
第五篇:落花落_王勃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落花落_王勃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落花落
唐代王勃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译文
落花落了下来,纷纷扰扰悄无声息地落了下来。
绿色的叶子、青色的花萼映衬着红彤彤的花朵,伴随着我和你慢慢登上了金碧辉煌的楼阁。
落花的影子轻拂过精心装饰过的台阶和精美的筵席,香气随风飘过人们舞馆门口插着茱萸华丽的帐幕。
落花随风漫天飞舞,缤纷地飞入四周的帐幕中。
落花的时候正是仲春时节,游春的人回来不回来啊?
落花轻轻飘落,浓郁的香气围绕着高高的树木,当花落的时候春天已经很繁盛了,游春的人都顾全不完。
华丽精美的楼阁,深绿色台榭让人觉得安静闲适,众多的美人来回穿梭其中。
青春年华一去不复返,人生顶点难以再次达到。
但可以再次试着白天畅游落花之中,夜晚住宿于落花之间。
我和你一起住在落花飘飞的院落里,楼台上飞翔着成双成对的朱鬟。
注释
跗(fū):花萼。
萼(è):动植物身体上的结构,花萼,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绿色叶状薄片,花开时托着花瓣。
裴(péi):长衣下垂的样子。
玳(dài)瑁(mào):热带和亚热带海洋里的一种食肉性海龟,壳长很少超过二尺,具黄色斑纹的褐色大型角质板呈覆瓦状排列,是市场上的优良龟甲。
筵,亦称玳筵,指精美的'筵席。
茱(zhū)萸(yú):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紫红色,味酸,可入药。
氛(fēn)氲(yūn):指浓郁的烟气或香气。袂(mèi):本义指衣袖。罗袂,丝罗的衣袖,亦指华丽的衣着。
双鬟(huán):1。古代年轻女子的两个环形发髻。2。借指少女。3。指婢女。4。指千金高价。
创作背景
22岁时,因为“擅杀官奴”,王勃被判了死罪。王勃的父亲被牵连,贬官至交趾令。逢了大赦,王勃免了死罪。于是他猛然明白了光阴,明白了落花,便有了这首落花之作。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之作,有种春伤的情怀。所谓春伤,就是人在美好的意境中年华老去,回首还似在梦中的意思。人还沉浸在美好的青春年华,却不知青春已渐远去。亦是花儿落下变得冷漠无情!离人而去!
首先,诗人从最显眼的色彩入笔,完全符合人的审美途径,容易引起共鸣,“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合。”这两句话,着重描绘色彩。诗中的色彩是鲜艳欲滴的,如:“绿叶”,“青跗”,“丹萼”。而且从“叶”,“跗”,“萼”,这三者次序依次上升,宛如你正在赏花,目光逐渐上移。然而画不是静态的,一副色彩鲜艳华丽会动的画面。“映”字点出色彩的互衬互溶,暗示了花朵衬在绿叶里在风中摇曳。着这样的如梦如幻意境下,作者和友人一起游赏金碧辉煌的楼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玳瑁筵”,亦称玳筵,指精美的筵席。“茱萸幕”指的是绘有茱萸或者插满茱萸的幕帘。色泽上玳瑁筵和茱萸幕已经占尽优势。诗人再从动态上描述:“香飘”,“影拂”中香和影都是抽象的,需要心领神会的。飘和拂都是细微的动作,这些意动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心神放松,神气宜然。敏锐的捕捉到香气和烂漫变换。
看着色彩艳丽的落花,让人心情变得美好,于是将花丛的色泽实化为玳瑁筵,将花香说成是帘幕随风舞动而成。从而在神态和形态上把握住了春天的内涵,达到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
这种灵敏的诗性和杨巨源的“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是一样的,但是诗人的描绘则更为鲜艳华贵,具有孩童般的率真,更带有浓浓的春的气息。
这里指的注意的是,每句诗中,作者都用的两个动词。若说飘和拂都是细微的,妆和舞则是彻彻底底在作者感受到春的神意后内心激动恣意狂放的喜悦了。妆和舞的是外物也何尝不是诗人自己整束衣冠,载歌载舞呢?
落花落,落花随风飞舞,漫天的花瓣,在风中舞得缭乱,显现了千万种舞姿,落花如痴如醉,如梦如幻,随风飘进了屋子,在飘飘的帷幔中飞舞,又如人生终于舞作了一生中最美的姿态。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归不归?满是疑问,其实早有了解答。便如那岁岁荣枯的花,自有其归宿。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那花树一身香气,如那人,满襟的花瓣,一脸的春愁,令人陶醉。此时春已繁,繁到了极点,仿佛春花便要落尽。诗人便在这绚烂而忧伤的落花季节,与知已友人一起了结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