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和意象:李贺楚辞

时间:2019-05-14 16:3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比兴和意象:李贺楚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比兴和意象:李贺楚辞》。

第一篇:比兴和意象:李贺楚辞

比兴和意象:李贺楚辞

内容提要:文本在不断的认识和接受中,演绎成为共时或历时性的典范。楚辞以其深厚的内容、执着的理想和瑰丽的艺术形式等成为文学的典范,持续不断地影响后人。其中之一的李贺,以其坎坷的遭遇、敏感的性格、抑郁的气质和天赋的才华,主动承接楚辞的哀怨之情和艺术之美,写成了虚荒诞幻、奇峭瑰丽的楚辞体作品。瑰奇比兴和诞幻意象是他美学上接受楚辞影响的主要表现。正是因为对楚辞意象的继承及幻变、对比兴的融汇和变异,才构成了其诗歌的幽冷神鬼意境及奇峭瑰丽风格。关键词:比兴 意象 李贺 楚辞

杰出文学作品经过时人或后人的接受,使得自足的文本演变为开放的作品,逐渐成为文学史上的典范。楚辞就是中国文学典范中的代表,以其哀怨内容和瑰丽形式,对历代文学,包括唐代文学都有重大的影响。刘勰云:“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侯,则披文而见时。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1)蒙者拾其香草。”李贺也是被称为骚之苗裔而受楚辞影响最深的诗人之一,但李贺对楚辞的吸收不仅仅是鸿裁、艳辞、山川和芳草,而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楚辞芳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和诞幻瑰奇的幻想意象。前贤时人对李贺诗歌的巫风余韵、李贺诗歌的浪漫风格和哀怨内容

(2)等与楚辞的关系虽有论述,但笔者觉得两者的关系还有可以补充、丰富之处。毕竟,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艺术品本身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李贺对楚辞的接受,虽然受到自身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作品范围规定,不能随心所欲,但他通过自己的天才幻想和瑰奇比兴,创作出虚荒诞幻、怨恨悲愁的楚辞体作品,不仅推进了楚辞的传播,而且丰富了楚辞体文学作品的意蕴,扩大了其影响范围。

(3)“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崇义里滞雨》),奇才诗人李贺以其万恨千愁之笔,融铸泣泪横流之情,散化在寒烟衰草的长安之秋,绽放着不同寻常的生命之叹。作为唐诸王孙,自负自信的他开始对唐王朝充满幻想和憧憬,高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梦想削平藩镇,建功立业,渴望“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自信“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走马引》)。可是,黑暗的时代却把功业之门对他紧紧关闭,竟然因为避讳父亲名字而不得参加由礼部主持的应举考试!这对于以科举考试为实现人生目的的主要途径的古人来说,打击十分沉重。即使有韩愈为之大声疾呼,呼吁奔走,但最后依旧是于事无补。空有满腹才华和豪情壮志,也辜负了从小就树立的显亲扬名的目标,一切都是那么的渺茫。这对身体瘦弱颀长、性格内向拘谨、气质抑郁多愁的李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促使他生活更加封闭,文学创作更加偏向于神话传说和幻想世界,表现手法更加奇诡和复杂。而这种取向的历史渊源,除了学习、变异李白表现手法的比喻幻想和构思行文的恣肆狂野、韩愈的务去陈言、词必己出的实践主张以及南朝乐府诗的婉丽内容和深情丽貌外,还对楚辞进行了创造性的吸收和变异。

时空距离虽然十分遥远,现实条件也大为不同,但命运及个体精神却是相通的。屈原和李贺有着遭谗被疏的共同命运,有忧伤宗国的共同抱负,有追求清明政治的共同理想,就连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用世精神、深沉的忧患意识、明显的失落心态、清高孤傲的性格等都极其相似。这种异代相似,加上特殊的时代背景,个人性格气质等特征,使得李贺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上,突破了屈原的牢笼和束缚,自成一格,竟为大家。李贺接受以屈原和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主要是吸收其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奇妙幻想、大胆想象及由此而来的神奇意象和以香草美人寄托自我情怀的比兴手法。对于宋玉,李贺主要吸收地是其作品中的落魄处境和借男女情事寄托人生遭际的表现手法。对于屈原,李贺主要不是从人格精神上去崇拜、效仿,而是从文学作品上深刻认同屈原。尽管李贺对长安、洛阳权贵奢侈浮靡的生活有嘲讽,对中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丑恶现实隐含针砭,对采玉老夫、劳动田夫的悲惨生活明确同情,但这与屈原悲天悯人,心怀故国,为楚国的兴衰荣辱忧愁哭泣,直至以死殉国等都大不相同,甚至可说是本质上不同。李贺抑郁而死,其根本原因还是自身的体质及多舛的仕途,是古代怀才不遇、自我嗟叹的文人代表;而屈原的壮烈自沉,根本原因是因为国家的灭亡导致选贤任能、修明法度,振兴祖国等理想的彻底破灭,是古代天下为公,忧乐为国的士人代表,其崇高性和震撼力都非李贺所能比较。当然,李贺对于屈原的哀乐精神、怨愤情怀、痛苦心情等也有理解和体会,使得其诗也表现了同样的心理特征。这也正是经典作品对于懂得欣赏的后人具有较大的历史影响力的结果。而李贺主要是吸收屈宋作品的艺术特征,也说明了接受者是主动选择经典作品的思想及艺术等等。正是这种历史和现实的双向互动,才使得经典作品的积极内容、美质特征发扬光大,从而巩固其经典的地位,否则就会黯然失色。

今存李贺诗歌是其自己生前编订的,由于才高命短的悲惨遭遇和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使得李贺诗歌在其死后被较多人阅读、接受,因而其作品是保留较为完整的唐人别集。在其诗集中,李贺对楚辞情有独钟,念念不忘,如《赠陈商》“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中,就将《楚辞》作为其随身所带文集的代称。有时甚至将自己所写的作品也定为“楚辞”:“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昌谷北园新笋四首》)这是李贺辞去奉礼郎小官,离开长安返回家乡昌谷后所写。在此诗中李贺用“楚辞”来指代自己创作的诗,可见其对楚辞有深厚的感情,对自己作品和楚辞的趋同性有充分的认识,甚至还可以说他有心在模仿楚辞的内容和风格。这从《伤心行》也可以看出来。“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这里的“学楚吟”,就指学习楚辞哀怨之吟。姚文燮《昌谷集注》卷二评析曰:“高才不偶,羁绁京华。吞声拟《骚》,茕茕在疚。时凋鬓改,闻落叶亦成啼声。灯青膏歇,槁灭将及也。落照蛾飞,光辉难再也。嘘拂无人,则微尘陈结,欲诉何由?梦中独语,心之云伤,(4)良以极矣。”不仅指出了诗歌内容的伤感,情景的凄凉和处境的孤独,还点明了李贺“吞声拟《骚》”的创作特点。又如《南园》:“方领蕙带折角巾,杜若已老兰苕春。南山削秀蓝玉合,小雨归去飞凉云。熟杏暖香梨叶老,草梢竹栅锁池痕。郑公乡老开酒樽,坐泛楚奏吟《招魂》。”其中,不仅化用了楚辞中的意象,还直接表明其借《招魂》抒发牢骚之意。如“蕙

(5)带”来自《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杜若”来自《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春华即逝,岁月蹉跎,虽有南园清静幽美之景物,但仍难解坎坷伤心之悲愁,不得不吟诵《招魂》来宣泄自己失望无奈的心情。如果说,直接提到楚辞仍是李贺诗中较为明显的拟骚痕迹,那么,芳草美人的比兴寄托和瑰奇冷艳的意象则是李贺接受楚辞较为深刻和内在的表现。

二、在开放和自由程度不高的古代社会,文人受到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和中庸行事等观念的影响,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往往采取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托物言志、比兴寄托就成为中国文学创作方式的重要传统。《诗经》中出现以芳草美人比喻君子君王的例子,至屈原则大力拓展,尽情比兴,改变《诗经》比兴较单纯和相对独立于主体情感的不足,将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和谐而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之具有象征的性质和意义。如以香草佳卉象征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遇合等等,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又含蓄蕴藉,情味隽永。正如王逸所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6)在这种比兴当中,屈原或自喻或他喻,以此来寄托自己的坚贞品格和崇高追求,显示了生命存在的矛盾状态和崇高价值。但是,从个体自身的价值来说,明确的自喻或他喻性的比兴,过多地依赖于对政治的讽喻和理想的追求,缺乏自我独立生命个体本性的充分建构,没有完成独立于社会价值或者说主流价值之外的个体品格。

李贺继承了这种芳草美人的比兴象征手法,但忠贞谗佞、明君贤臣的对应模式难以在李贺诗中找到,也很难发现李贺为了美政理想而上下求索的呼喊、坚持,而只是吸收了楚辞中的芳草美人形式,重新赋与了瑰奇谲怪的内容,或者仅仅是表现自己沉醉于主观世界的体验或情绪,没有具体的寄托内容。这就是李贺对楚辞比兴寄托手法的变异。可以说,因为诗人禀赋、时代背景等条件的不同,李贺将比兴寄托中自我对独立生命价值的追求发挥到极致,改变了屈原对社会群体价值的依赖性认同,即对君王的神圣与权威性的依赖,而是解构其群体性,走向更加独立的个体性。从现存的文学作品来看,李贺思想还如同一个没有定型的儿童,儒家、道家和佛释思想对他影响都不深,还具有“童心”般的心灵。世俗的思想和观念还没有来得及塑造、定型他时,他就已经带着自我色彩浓厚的文学作品离开了人世。其实李贺本无意于对楚辞芳草美人的比兴本体加以解构,而是荒谬虚伪的避讳截断了其前程,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震撼了其心灵,导致他自觉地背离了儒家思想,包括对原本政治内涵比较明显的比兴传统的疏远。

楚辞中借芳草佳物以比兴为其常见的表达手法,可说是芳草艳美,落英缤纷。如《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山鬼》中“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九歌·东皇太一》中“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九歌·湘君》中“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九歌·湘夫人》中“荪壁兮紫坛,匊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九歌·少司命》中“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等等。李贺诗中多楚辞中出现的事物,如兰、椒、蕙、菊、芙蓉、薜荔等等,有些是写景,有些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无论怎样,都可以看出李贺对芳草美人传统的继承和变化。以“兰”为例,李贺诗正集中出现且意义是芳草的有23首,在总数为213首的正集诗中,这个比例是很高的。在这些诗中,“兰”有的是客观的景物描写,如“水光兰泽叶,带重剪刀钱”(《追赋画江潭苑四首》)、“玉蟾滴水鸡人唱,露华兰叶参差光”(《李夫人歌》)、“长眉越沙采兰若,桂叶水荭春漠漠”(《湖中曲》)、“兰桂吹浓香,菱藕长莘莘”(《兰香绅女庙》)等等;有的是由“兰”构成的物品,如“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伤心行》)、“两马八蹄踏兰苑,情如合竹谁能见”(《许公子郑姬歌》)、“团回六曲抱膏兰,将鬟镜上掷金蝉”(《屏风曲》)等;更多的是“兰”成为有生命有情感的人,能笑能愁,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苏小小墓》)、“二月饮酒采桑津,宜男草生兰笑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二月》)、“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芙蓉凝红得秋色,兰脸别春啼脉脉”(《兰台古意》)等等,这种情感丰富、色彩鲜明的“兰”,其实都是诗人不同时期不同心情的真实或夸张写照,是诗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典型代表。又如《天上谣》: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缨。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诗的前四句写天上光景,开头两句形象地指出银河系中的群星不停地运转,从下仰望觉得运转的星星好似在河中漂回。云流本无声,作者用痛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用听觉来表达,令人耳目一新。三四句写月宫桂树和仙女情形,意虽旧词却独特,具有南朝乐府诗华丽的语言风格。“秦妃”四句写成仙之人的仙居生活及环境。最后四句,上言天上乐事,下言人生流光急促。全篇涉及到芳草多种,除了上述的表面含义外,还有多的意蕴。陈本礼《协律钩玄》卷一云:“此长吉寓言,大有感于身世之寥落,而思天上乐也。犹屈子《远游》:“悲时俗之迫轭兮,愿轻举而远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之意。”指出此篇为寓言体,说李贺感于身世飘零,坎坷不遇而思天上之乐,和《远游》的主旨相似。而姚文燮的理解则与此截然相反。其《昌谷集注》卷一云:“元和朝,上慕神仙,命方士采药,冀得一遇仙侣,贺作此诗讽之。谓银浦玉宫,珍禽琪树,秦妃仙姬,瑶圃青洲,天上之乐如是,故能睹日驭甚驶,桑田屡变。然人亦何得而见之也?如以天上之谣而欲亲至其境,误矣。”将此诗主题定为对唐宪宗好神仙、炼丹药的讽刺。即使天上至乐,但人间终究是沧海桑田无法避免,个人的生死轮回也无法逃避,求仙始终是虚无的事情。这种理解方士,如同洪兴祖《楚辞补注》评《涉江》“言己佩服殊异,抗志高远,国无人知之者,徘徊江之上,叹小人在位,而君子遇害也”(《楚辞补注》)的接受方式一样,都是将外在的景物或服饰描写意义丰富化,比兴寄托化。

李贺诗歌中除了对芳草的描写外,还有对女性的刻画,特别是对宋玉的巫山神女主题有多次的引用和重新阐释。楚辞中屈原以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来表达自己对光阴虚度,功业无成的焦灼和恐惧,或者借男女情事来表现君臣际遇。如“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九歌·河伯》)中的男女同游及离别;“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至兮水扬波。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九歌·少司命》)中的两情相悦、相知相亲等等都可以视为代表。李贺大量吸收了楚辞中男女相悦的模式,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同时又赋予了这一模式新的内容。如《湘妃》:

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秦娥盖湘水。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

诗不仅标题来自楚辞,而且其中还用到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和神女云雨之事,表面上是歌咏湘妃情事,而钱钟联先生考证认为是李贺同情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马被贬谪之事。蒋文运在《昌谷集句解定本》中则云:“拈湘妃,盖有怨而不见之意,故曰烟梧,曰云,曰雨,极得隐天蔽日,凄凄迷迷之状,此深于《骚》者。”指出是李贺哀怨之情的含蓄表达。如果说这首诗对楚辞的继承痕迹还很明显,除了语言的新奇拗峭外,其他变化不多;那么《帝子歌》则是变异大于继承了。其云:“洞庭帝子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山头老桂吹古香,雌龙怨吟寒水光。沙浦走鱼白石郎,闲取真珠掷龙堂。”该诗造句诡异,所指丰富。其中,标题的“帝子”既可指娥皇、女英,又可指天帝之女。菖蒲石上死,老桂吹古香,怨吟寒水光、走鱼白石郎等造句都奇警狠绝,石破天惊。上下联之间,逻辑联系不大,完全凭自己的情绪而行文,没有楚辞那种形散神不散的脉络。正因为这样,所以后人对此诗的主题理解也有分歧。姚文燮认为此诗是讥讽宪宗采药求太后长生而不考虑民生死活:“时大水,饶州奏漂失四千七百户。贺作此讥之。云宪宗采药求长生,而不能使太后稍延。九节菖蒲石上死,则知药不效矣。帝子指后也。后会葬之岁,复值鄱阳秋水为灾。岂是湘妃来临,桂香水寒,雌龙怀恨,相与迭奏哀丝耶?”(《昌谷集注》卷一)而方扶南则云:“似为公子之为女道士者,玩末二语亵狎见之。”(《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黎简则云:“其始望帝子不见,但见天水清光耳。菖蒲不长生,见仙迹无凭也。‘弹琴’句始有见帝子之意。‘老桂’句言幽灵既来,桂吹香以媚之。雌龙比帝子,帝子即二妃也。《楚辞》‘帝子降兮北渚’是也。末二句言神去不见也。”(《黎二樵批点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卷一)对同一首,理解悬殊。这正是李贺诗效法楚辞、变异楚辞的结果。这种情况在其《大堤曲》、《唐儿歌》、《瑶华乐》、《洛姝真珠》、《李夫人》和《宫娃歌》等诗中都有充分表现。除了芳草美人的比兴寄托外,李贺笔下的“竹”、“剑”、“马”意象等也具象征、比兴意味,多为引类譬喻,深得楚辞真传,不赘述。

如果说在比兴方面,李贺继承又变异了楚辞的比兴寄托方法,那么,在意象方面,李贺则是发展丰富了楚辞的幻想、神话意象,以虚荒诞幻、牛鬼蛇神之类的意象在唐代诗人中别具一格。屈原生活的时代与地域,神巫崇拜,人神共舞的风俗十分浓厚。尤其是流落沅湘之后,亲身体验了南楚山林间原始初民的巫风鬼气,因而其作品内容很多就是庙祝之词或当地的鬼神传说。语言瑰丽,色彩浓艳、意象瑰奇,绚丽多姿为其显著特征。比较来说,李贺诗中也多鬼象,然而却并非迷信怪异与鬼神。《马诗》“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以及其诗中多处讽刺唐宪宗的炼药求仙为荒谬行为,可见他相信神仙;“女巫烧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咚咚。„„神嗔神喜师更颜,选神万骑归青山”(《神弦》)中更是把神巫描写成小丑模样,可见他也不相信神巫。李贺吸取的是屈原纵横驰骋、上天入地的神鬼物象和奇思幻想,将之与自我落魄孤寂情绪融合,融铸成自我心绪色彩鲜明的文学意象。所以,我们在读李贺诗时觉得其物象与《离骚》、《九章》、《九歌》中的物象似曾相识,但是又有很多不同,这正是两者形似而神不似的自然结果。当然,两者之间不同,还与李贺曾经有过奉礼郎的为官经历有关。奉礼郎是一个“凡祭祀、朝会,在位拜跪之节,皆赞导之”的从九品小官,负责神鬼祭祀之事,这为酷爱楚辞的李贺把楚辞中的神鬼意象、荒诞意象现实化提供了契机。加上才高位卑、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性格孤僻,沉醉于自我的想象和幻想当中的性格气质,使得李贺诗歌具有楚辞特征但又不是楚辞的重新投胎。相对而言,楚辞中神巫多既成之象,尚未与诗人意志完全合一,只是渲染气氛的材料;而李贺诗中的瑰诡之象则不然,是诗人情感、心志的会聚之所,是诗人生命力的外在夸张表现。

这种怪诞意象,首先表现是李贺诗歌中鬼魂意象的大量运用。如“鬼”、“魂”、“魄”、“魅”等字的反复出现和“鬼灯”、“鬼母”、“鬼雨”、“鬼哭”、“鬼唱”等阴森恐怖、惊骇人心的意象组合,使得李贺不多的诗篇中充满了鬼魂气质。如写剑则形神兼备,鬼哭荒郊,“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春坊正字剑子歌》)化用《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挥剑斩挡道白蛇故事,但改称其中老妪为“鬼母”。为吴道士夜醮则云“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绿章封事·为吴道士夜醮作》),希望天帝招魂时多倾心像扬雄那样的穷苦书生鬼魂,不要让他们永远含恨九泉。又如《秋来》: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写寒士秋夜读书之苦,“衰灯络纬”、“花虫粉空蠹”、“肠应直”、“冷香魂”、“土中碧”等意象荒诞,构思新颖,语险情愤,不同常人。姚文燮说:“衰梧飒飒,促织鸣空。壮士感时,能无激烈?乃世之浮华干禄者滥致青紫。即缃帙满架,仅能饱蠹。安知苦吟之士,文思精细,肠为之直?凄风苦雨,感吊悲歌。因思古来才人怀才不遇,抱恨泉壤,土中碧血,千载难消,此悲秋所由来也。”(《昌谷集注》卷一)又如“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南山田中行》)、“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罗浮山人与葛篇》)、“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中的鬼语鬼声,幽冷鬼境,和上面秋坟鬼唱同样瑰奇险怪,耸人听闻,在意象效果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神弦》:

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咚咚。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旋风。相思木贴金舞鸾,攒蛾一啑重一弹。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终南日色低平湾,神兮长在有无间。神嗔神喜师更颜,送神万骑还青山。

该诗中的女巫、山鬼、海神、山魅等意象就和楚辞渊源较深,所以明代黄淳耀认为该诗“杂之《楚辞》,何以辨非屈、宋”,强调二者的相似性。如此意象,非心力瘁竭、发微探幽所不可得也。同时,寂静惊心的“夜”字达六十余次,夜与鬼实则具同种美质。李贺写夜,不仅仅视之为时间与写作环境,还把夜演变成了意象背景和审美对象本身,如“缸花夜哭凝幽明”、“黑旗云湿悬空夜”等就是。长吉一方面在写阴中之鬼的同时,一方面又站在一个高而远的地方遥望、俯察着天地,从而使他的诗有了天的高阔与梦的美幻。“天”和“梦”字在其诗歌中也多次出现,特别是“天”字达104次,是李贺诗歌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天意象的反复出现,正是诗人渴望摆脱人世束缚,遨游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的突出表现。如果说李贺对鬼与夜的偏爱,是人生悲观压抑等心理展现的话,则对梦与天的抒写无疑象征了其对美好希望的追求与向往。而《公无出门》“天迷迷,地密密。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帝遣乘轩灾自灭,玉星点剑黄金轭。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毒虬相视振金环,狻猊猰貐吐馋涎。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然。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则用参差不齐的语言形式,险怪奇崛的遣词造句和光怪陆离的意象,描写了一个有许多恶兽食人血肉的人间。用“历阳”、“毒虬”、“狻猊”等暗指当时的藩镇,贺对此是即愤怒又痛苦。鲍焦的饿死,颜回的早死,竟然都说是天怜悯他们,请他们离开人间。可以想象李贺心中是多么凄苦难言,只得写诗寄情而已。其中,“熊虺”出自《招魂》“雄虺九首”,而整体的结构则比楚辞更加荒诞不经。纵观李贺全集,楚辞意象层出不穷,既有源自楚辞的典故,又有直接运用楚辞的典故,还有化用楚辞意象或意境的诗句,五彩斑斓而又自出机杼。

直接使用楚辞的意象在李贺诗歌中较多,其诗中很多神话传说、芳草美人及玉佩等饰物在《楚辞》中都可以找到。如“王母移桃献天子,羲氏和氏迂龙辔”(《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闰月》)中的“羲氏和氏”来自于《离骚》“吾令羲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光风转蕙百余里,暖雾驱云扑天地”(《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中的“光风转蕙”出自《招魂》“光风转蕙,泛崇兰些”。《公出无门》中的“舐掌偏宜佩兰客”与《离骚》中的“纫秋兰以为佩”同取兰佩为饰。《浩歌》中“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中的“王母”、“彭祖巫咸”、“下置衔烛龙”、“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中的“烛龙”、“鸾佩”以及“湘神”、“帝子”、“江君”、“三宫”等等都直接来自楚辞相关篇章。不仅如此,李贺还化用楚辞典故或意象。如《奉和二兄罢使遣马归延州》这首积极入仕诗中的“还吴已渺渺,入郢莫凄凄”就借用了《哀郢》的典故。《哀郢》是屈原遭到流放,为希望能够重返故都而作,表达了对国家和君王的忠诚。李贺这里既是写别人和屈原,同时也是表达自己的遭遇和情感。《春归昌谷》的“发轫东门外”中的发轫就是来自楚辞中“朝发轫于苍梧”。另外,李贺接受楚辞并不只是蹈袭其形式,还学习它的思维方法和意境特征,如《秋来》、《帝子歌》、《湖中曲》、《致酒行》、《奉和二兄罢使遣马归延州》等如此。因此,李贺诗既能汪洋超逸、上天入地,又有区别于《楚辞》的奇崛愤激、凄凉幽冷。在化用楚辞方面,最具神韵的是其《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南齐苏小小七夕埋骨荒土,魂化无归,而怜香惜玉者犹年年凭吊。如今又是一年,怎能不悲从中来。其意境从《九歌》中的《山鬼》得来,不过他的笔调特别幽冷、寒峭而已。全诗为贺想象所作,但他的态度却是冷眼旁观中又颇为沉痛,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便是许多年前那哀惋美丽的女子,依然痴心地等待故人。屈原《山鬼》中借山鬼喻自己,说明自己与山鬼一样有着与众不同的身份,既有治世才华又品德高尚,但却无法施展,没有赏识自己的人就如山鬼等不来公子一样:“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宋代吴正子、刘辰翁评曰:“(全诗)参差苦涩,无限惨黯,若无“同心”语亦不为到。此苏小小墓也,妖丽闪烁间,意固不欲其近《洛神赋》耳。古今鬼语,无此惨淡尽情,本于乐章,而以近体变化之,故奇涩不厌。“冷翠烛,劳光彩”似李夫人赋西陵语,括《山鬼》更佳。”(《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卷一)就指出了该诗化用《山鬼》的特点。正如李维桢评李贺云:“而诸乐府亦若《九歌》、《东皇太乙》,以至《国殇》、《礼魂》诸体,信乎其为鬼才矣!”(《昌谷诗解序》)李重华《贞一斋诗话》所说:“李长吉从楚辞发源,天才独出,后人何得效颦。”沈德潜所云:“长吉诗依约楚辞,而意取幽奥,辞取谲奇。”(《唐诗别裁·附注》)总之,李贺人生坎坷,又极爱写诗;涉世未深,又命途多舛,这决定了其对心灵世界的玄想和幻化要远远多于外部世界。疾病与死亡的恐惧、对生命的留恋和惋惜,使得他走向楚辞,特别是接受楚辞的比兴手法和瑰奇意象,形成了峭丽、瑰奇的艺术风格。这不仅成就了文学史上的李贺形象,同时,也在这种接受和变异中,丰富了楚辞的内容,促进了楚辞对后人的进一步影响,变成一种当代存在。正如姚斯所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7)

参考文献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7页

(2)、如孟修祥《论李贺对楚辞的接受》,中国屈原学会编《中国楚辞学》(第七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李军《论李贺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怀化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等

(3)、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见蒋凡、储大凡校点《李贺诗歌集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89页。

(4)、王友胜 李德辉校注《李贺集》,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30页。(5)、汤炳正等《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页

(6)、王逸《离骚经章句叙》,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页

(7)、汉斯·罗伯特·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 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第二篇:论《楚辞》的浪漫主义意象

论《楚辞》的浪漫主义意象

摘要:《楚辞》是屈原的代表作,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里大量的香草美人、神话人物、虬龙鸾凤绝不是以意象本身的意义存在的,而是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和精神。楚辞意象有多种类型,从内涵的角度出发,大致可分为社会人生意象、自然意象和神话意象三大类。“楚辞”体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句式参差错落而又灵活多变,想象飞腾瑰丽,辞藻华美富艳,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理想、反抗黑暗、决不随俗从流的高尚峻洁的人格。

关键词:楚辞 浪漫主义 意象

一、《楚辞》意象的形成

(一)、地域文化

楚辞是对南方文化(长江流域)和北方中原文化(黄河流域)的融合的产物,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中国古代江、汉流域本为多民族杂处之地,史书统称之为“荆蛮”或“楚蛮”。《汉书·地理志》云: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啙蓏媮生,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而汉中淫失(佚)枝柱,与巴、蜀同俗。

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楚人受华夏的熏陶已久,他们向华夏学来的,首先是语言文字”。“楚文字就是流行于中原而为周代各国各族通用的文字,即由殷人创制由周人继承的华夏古文字,被楚人移植到楚地去”(张正明《楚文化史》)。但楚文化本身也是多源的,“《文选》宋玉《对楚王问》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足见巴、蜀两族融合的程度。”(王维堤《屈赋与楚文化的渊源》)由此可知楚文化除与中原地区华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之外,并具有由南方各族融合而来的浓厚的地方色彩。楚地民歌渊源甚古,相沿不断,其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

楚国深受巫风文化的熏陶。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如《东君》即为专门的祭日神歌:“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敝日;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这种巫术风俗的熏陶,培养了人们丰富的幻想力,滋长着美丽的歌辞和舞蹈,给楚辞提供了养料。因此,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这是《楚辞》这一名称所包含的又一层意蕴。由于《楚辞》和汉代辞赋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楚辞》中的屈原作品又有“屈赋”之称。其他如楚国的地理风物、方言声调等也给楚辞提供了直接营养。

(二)、诗人品格 中国是诗的国度,伟大的诗人屈原则是远在众星灿烂之前,最早出现的一颗光辉夺目的巨星。屈原的人格和他的创作,一直为人们所崇敬和热爱。“从汉代的‘可与日月争光’的赞语,到鲁迅‘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评论,充分反映了历代人们对这位伟大诗人的一致而高度的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褚斌杰《楚辞要论》序言第3行)。

《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此段描写了屈原的政治才能,执政的活动内容,以及楚王对他的信任和上官大夫对他的嫉恨。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离骚》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通过曲折的描写,展示屈原的思想、性格、政治理想和斗争历程。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渴望国君能像尧舜那样亲贤臣远小人,像汤禹那样严谨而恭敬,像周文王那样讲究治国之道谨慎恰当,只有这样才得以享有天下,治理四方。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託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楚辞章句序》)。诗人有崇高而美好的人格,是其创作出伟大作品的基础;他的美文,是他“美政”理想和美的人格的体现。这种人品与文品的统一,一直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尺度,也是后世诗人、作家在人生和创作中所努力追求的。

二、《楚辞》中的意象

(一)、人生意象

《楚辞》的人生意象一部分以历史人物为主,如“高阳、尧、舜、禹、宓妃、颛顼、灵氛”等,有些人物具有神话色彩,尧、舜等人皆为万世楷模,众人景仰,这也体现了屈原的“美政”思想。还有一部分为真实人物,其中正面的有:“伯夷、商汤、比干、周文王”等,负面的有:“夏桀、商纣、周幽王”等。这些人物的故事人所共知,将历史与现实比照,借历史人物说出自己的心意,将在现实中的苦闷借历史人物抒发出来。将历史中的明君、昏君,贤臣、奸佞对比,抒发诗人对君明臣贤的向往,对君昏臣佞的痛恨。这些人物通过典故展示出来,将典故化成意象,仅《天问》一篇就有数十个典故。除此之外,《楚辞》中还将人物的歌舞,祭祀活动化为意象,构成了一种动态的意象存在。

(二)、自然意象

《楚辞》中的自然意象主要以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为主,其中以植物意象尤为著名。天地、山川等意象都被诗人寄予了不懈追求,“求君而不得”的情感。山水灵动的特性更是给诗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气势宏大,包容天地,与诗人的思想极为吻合。

《楚辞》主要不是通过草木意象歌颂原始生命力和自然生殖力,而是把它和人格理想、人的生命(寿命)联系在一起。用草木象征人格,是《楚辞》经常采用的手法。《离骚》一诗以佩带香草表现芳洁,以滋兰树蕙暗示蓄养众贤,以众芳芜秽比喻谗邪害忠良。《橘颂》则把橘树作为善性美德的象征,它就是屈原本人的化身。由此,《楚辞》中形成了典型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楚文学把草木和人的寿命联系在一起,其中既有人生短暂的感叹,又有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开拓出生命一体化的新境界。从草木的衰枯,联想到人生有限,是《楚辞》反复出现的咏叹: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

中国古代文学悲秋主题即从此衍化而来,对草木的观照提到人生的高度,流露出对生命的珍视之情,借怜惜草木而感叹人生。

除香草美人意象之外,《楚辞》中也使用了很多动物意象,这些动物意象在情感上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所谓善鸟配忠贞,恶禽比谗佞,《楚辞》中仅《离骚》提到的动物就有马、鸷鸟、玉虬、龙、风等多种。与植物一样,诗人所构建的动物意象群同样表现出他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品格,对楚国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三)、神话意象

丰富多彩的神话意象造就了《楚辞》这一“惊采绝艳”、“艳溢锱毫”的“奇文”,使其登上了“百世无匹”的高峰。这些种类繁多的神话意象都是用来表达作者抽象心理经验和欲望的符号。作者运用这些符号来补偿真实世界和社会中的不足和挫折,从而释放与平衡精神性的心理能量。这些意象或以传说中人物形式或以传说中动物形式存在,即有所喻指,有进一步增强诗的感染力。

总之《楚辞》的浪漫主义文学世界,不仅形成了遒劲雄浑的个性,奇特的想象,瑰丽的语句,深刻的比喻,广阔的联想,而且造就了处在!蛮夷文化氛围中的屈原的艺术特色,由于其文化环境的作用,向后人展示了一个浪漫主义的海阔天空,五彩缤纷。它那样古拙与浪漫,狞厉而神幻的艺术世界,向人们展示了另外一种美,那就是原始艺术的美。《楚辞》的象征就是长江,浪漫奔腾;象色彩斑斓的画卷,光芒绚丽艳丽;如烟涛鸿洞,霜飙正扬,是浪漫主义的热烈奔放。它象征着古典浪漫主义的巫术文化。既是古典,又是浪漫,创造了汉文学的文学艺术美丽世界。

第三篇:七夕李贺

创作背景

朱自清《李贺年谱》提到此诗,但未详作年。从内容看,这首五律当是诗人因七夕而怀念所眷恋的女子的抒情之作。据诗人另作《恼公》所述,他们定情之日,正是前一年的七夕。[2]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一写天上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一写人间孤男,夜半怅然怀愁。银河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后重又分手的地方,因此称“别浦”。今夜别浦云水迷茫,星汉闪烁,牛女在鹊桥上还能依相偎珍惜这美好的一瞬,互诉别后一年来的相思深情。虽然匆匆一面,仍不免执手相看泪眼而黯然离去,但他们毕竟是喜得重逢,欢情如旧,悲中有乐。默想自身,一年前此夕定情以后就天各一方,重会无日。此刻已到了夜半,正是牛女情浓时;而诗人则只能怅卧罗帷之中,瞪大了眼,在相思中煎熬,心头的愁云越压越重,何况今后能否再见一面也在未知之天,真是“思牵今夜肠应直”(李贺《秋来》)。相比之下,自己的苦况远远超过了牛女。首联透过对比,宾主分明地对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一层的刻划,可谓出手不凡。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一夜容易,但在离人的心里却又是那般漫长。新月终于悄悄地挂在天边,喜鹊搭桥的时限也已到来。鹊群无可奈何地辞别了银月照映下的人间穿线乞巧的少女,鼓翅飞离而去。牛女重又陷入痛苦相思岁月之中。天色渐明,拂晓的轻寒,秋花映入诗人的曝衣楼。七夕曝衣,是当时的习俗。“花入曝衣楼”这一凄清的情景,定会勾起诗人对一年前七夕定情的缅怀,曝衣楼或许就是他们定情的场所。本来,诗人长夜不寐,一缕情思时时萦绕着那远去的恋人;如今七夕刚过,只有秋花辉映于曝衣楼上,当年伊人的倩影却已渺如黄鹤,杳不可见。这一颔联借用环境的陪衬和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和诗人难以为怀的悲怆心情。

“天上分金境,人间望玉钩。”天已经大亮了,诗人还痴痴地凝望着碧空的半弯缺月,潸然欲涕。月亮本就像一面明镜,眼下却只剩下半轮,真成了破镜。牛郎织女可能都各自拿了一半,苦苦地隔河相望了。然而人间的破镜却难能重圆。望着望着,他多么想借助天上的玉钩把两颗破碎的心钩连到一起,有情人总该重归于好。颈联又着想天外,运用浪漫主义的妙笔,给这一幕爱情悲剧渲染上几丝美丽的光彩,虽然这毕竟属于幻想。

“钱塘苏小小,又值一年秋。”幻想终于破灭了,诗人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他日思夜想的恋人,可能是像南齐钱塘苏小小那样的名妓。年前一别,刻骨铭心,不觉又到了秋风瑟瑟的季节。别时容易见时难,诗人的遭际竟然比牛女还要不幸。面对茫茫的前景,一阵阵难以言说的隐痛又袭上诗人心头。这一貌似平谈的结尾,蕴蓄着无限缠绵的情思,表现出怅恨不尽的意味。

全诗以构思的新奇、抒情的深细以及语言的工整稳贴见胜,与李贺歌诗常见的惊才绝艳、秾丽诡奇多少有些不同。他遣词造句均是生活中的常语,抒情含而不露,味而愈出。特别是章法构思之妙实足令人折服,全诗从夜半写到天明,又以牛女的相会映衬自身的孤处,天上人间,融处生哀,充分显示出作者过人的功力。黎简《李长吉集评》说:“昌谷于章法每不大理会,然亦有井然者,须细心寻绎始见。”此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

第四篇:李贺-马诗

李贺-马诗

篇一:论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创作中的荒原意识

学科分类号

750.24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名 学 号院(系)

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10级

指导教师 刘海涛职 称 副教授

二○一四年五月

贵州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绪论.................................................................................................................................................2

一、李贺《马诗》中荒原意识的成因.........................................................................................3(一)荒原意识的内涵....................................................................................................................3

(二)李贺《马诗》创作产生荒原意识的原因.........................................................................3

二、荒原意识在《马诗》中的体现.............................................................................................6

(一)对自我困境的消解...............................................................................................................6

(二)对传统君主的颠覆.............................................................................................................9

(三)荒原中的希望之光...........................................................................................................14 结语...............................................................................................................................................16 参考文献.......................................................................................................................................17 致

谢...........................................................................................................................................18

摘要

关于李贺《马诗》的研究,学术界主要关注的是诗中的悲剧意蕴、思想内涵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对马这一意象的探讨。在本文中主要论述李贺的生活状态,荒凉的朝代使他对社会、人生产生深深的失望,以致李贺的作品中呈现出荒原的迹象。对于李贺而言,无论是荒诞时代的压迫,还是梦想淹没的孤独和失落,还是社会环境的荒凉,对于一个觉醒的诗人所直面的人生始终是一种极端性的拷问和思索,这一切无疑都成为李贺的《马诗》创作意识中“荒原意识”生发的起点。因为洞悉了生命的意识和生存的观念,李贺于绝望中走进荒原,在这个过渡的区域里,始终不渝的找寻着走荒原中的出路。

关键词:李贺;《马诗》;荒原意识

Abstract Research on Li He “horse poem” twenty-three songs, the main concern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the poem is tragedy, the meaning of thinking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poetry and the image of ma.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Li He's life in the desolate dynasties, to the society, life, time of deep disappointment show wasteland consciousness Li's works.Whether it is absurd era of oppression, or the dream of submerged lonely and lost, or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desolation as.“horse poem” twenty-three songs of consciousness “wasteland consciousness” germinal point.Knowing the life consciousness and the survival of the concept, Li He in despair went into the wilderness, in this transition region always persist firmly in search of wasteland way.Keywords: Li He ;Horse poem;Wasteland consciousness 绪论

对于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的研究,学术界主要关注的是诗中的悲剧意蕴、思想内涵及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对马这一意象的具体探讨。

李海娟在《不幸人生的诗意书写——<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一文中认为诗人对马情有独钟,马是诗人命运的化身和人格心灵的寄托。《马诗》中生动的表现诗人对世事的热情、却遭遇生活的凄惨和生命的痛苦体验。与前人写咏马佳作相比,《马诗》二十三首中以马比喻作者自身境况的意味更为鲜明,由于诗人人生遭遇了不幸,使得他的咏马诗中渗透了浓浓的悲剧意蕴。①胡淑娟在《马诗廿三首的整体思想意涵》一文中,突出了诗人“入世的心灵轨迹”,即借马的困境窘态,表现诗人不平遭遇;借企盼伯乐识马,一展雄风,表现出强烈的入世求仕施展才华立志报国的志向;借“肉马”受宠,鞭挞时世,道出“千里马”生不逢时的慨叹;借“千里马”的典故,讽喻君王不识人才的现实,进而抨击时弊。②樊矫在《论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的艺术特色》中强调“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是一组颇有特色的咏物诗 ,具有寓意精警、寄托遥深 ,构思奇巧、用典灵活 ,炼字炼意、深沉执着等艺术特色。” ③虽然学术界对《马诗》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笔者认为还可以对《马诗》的创作意识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能使人们对李贺马诗的创作进一步了解,能够完善对李贺马诗创作意识的研究,探究荒原意识在古代文人诗歌创作中的表现,能够横向、纵向以及整体把握好李贺诗歌《马诗》的研究。

① 李海娟.不幸人生的诗意书写——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的悲剧意蕴[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03):9. ② 胡淑娟.李贺马诗廿三首的整体思想意涵 [J].北方论丛,2008,(06):8.

③ 樊矫.论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的艺术特色 [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03):68. 篇二:马诗的阅读答案

篇一:马诗的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注释】①〔钩〕一种弯刀。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1.-七年级语文-魔方格【注释】①〔钩〕一种弯刀。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意象中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意象可看。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 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

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古诗词鉴赏技巧: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1、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

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a.词类活用: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b.互文见义: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c.倒装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d.省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2、修辞手法: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 一句)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古诗词鉴赏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考查相似的试题有:篇二:马诗的阅读答案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写()的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所()。-“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1.本诗把“此马”比作();“瘦骨”写出“此马”()。2.这首诗写出了作者____(恃才傲物、怀才不遇、妒才忌能、庸才当道)的忧郁。(选词填空)谢谢~!我有更好的答案-“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写(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的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所(热切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1.本诗把“此马”比作(天上的星宿);“瘦骨”写出“此马”(马的处境)。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忧郁。篇三:马诗的阅读答案

篇四:马诗的阅读答案

马诗 李贺阅读答案时间:2015-02-02 来源:谜语大全|脑筋急转弯 作者:诗句大全 点击:马诗 李贺阅读答案,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这首诗写马,表达了诗人意图立功疆场的强烈感情,是马诗二十三中最著名的一首,下面是此诗的原文以及翻译赏析、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品读~!【原文】:马诗作者: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马诗注音:cǐ mǎ fēi f n mǎ,f ng xīng sh běn xīng。xi ng qi n qiāo sh u gǔ,y u z d i t ng shēng。马诗阅读答案:(1)请你用三个词语概括诗中马的形象特征。(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马的形象特征:①出身高贵或非同寻常(非凡马房星)②怀才不遇或境遇不好(瘦骨)③素质一流(铜声)。(2)①托物言志。借素质一流却境遇不好的马的形象来抒发自己才华超群却不被重用的怨愤之情。(托物言志答成婉曲象征借物抒情拟物之中的一个,如有合理解释,也可以得分。)②虚实结合。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化虚为实,将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形象描绘出诗人恰似这匹瘦马般虽才情卓绝却景况凄凉的现状。③夸张。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一句中,马虽瘦骨却带铜声,用夸张的手法着力表现马的剽悍无比,素质超群。这匹马也是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诗人的写照。马诗翻译: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月。何时能配上金饰的络头,在清爽的秋季里奔驰在沙场上。马诗字词解释:①李贺,祖先为唐皇室后裔,后家道衰落。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科考。②房星:天马之星,是天上的星宿。马诗背景:李贺的二十三首咏马诗,全都写马,以短小的篇幅,勾勒了马的形象。例如其二,写马在腊月雪天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表现马的吃苦精神,其三写项羽自杀后他的乌锥马对英雄的思念: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其四 千里马在遭遇很坏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其美好的素质: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其二十三则嘲讽封建统治者弃置好马,而只养一些无用的肉马。这些马诗,其实都是托物咏志,写物抒怀之作,通过对马的吟咏,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或讽刺封建统治阶级不爱惜人才,或寄寓自己希望得遇明主的情思。马诗赏析: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如同运用赋的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785年-805年)、元和(806年-820年)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际上是开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有兴起的意义。

三、四句,诗人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龙脊贴连钱》里说: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其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这首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十三首》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清秋的时候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李贺人物轶事:李贺的小布袋究能装得下多少好诗。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在评论《水浒传》时曾指出: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①这里所说呕血一事,跟晋代大名士阮籍因他母亲丧逝而喝酒二斗后,便大哭起来并因吐血之事大为不同。②李卓吾所用的典故,正是唐人李商隐所写《李长吉传》里的李贺少年写诗故事。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而且当即就名动京城。其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豪韩愈及侍郎皇甫湜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说:要是古人,那还罢了;而今天居然有这样的奇人,那我们怎么能失之交臂呢?说罢,二人便联袂着要去探访个究竟了。见到李贺还是个小不点儿的孩子时,两位大人当即遂出题让他写作,以便验证李贺到底有无真才实学。这李贺却也并不惊慌,向两位大人深施一礼,然后便援笔写了一首在文学史足以流传的名作《高轩过》,这首古诗说的是: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韩愈他们见李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渊博,谦虚和恭敬,是他们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当即便惊喜万 篇三:《马诗》教学设计 《马诗》教学设计 张颖 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

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

2师:马是六畜之首。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

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

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一)前两句诗

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反复诵读)

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

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

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 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8.出示图

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

(二)后两句诗

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可是却恰恰相反。我们来读一读古诗的后两句。

2.幻灯诗

3.下面同学们细细品读着两句诗,采用你喜欢感悟古诗的方法和同桌之间讨论这两句诗的含义?

4.生汇报

师:(幻灯片)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戴上镶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

5.师: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通过那个词看出来的?金络脑“快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师: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何当“这是作者的希望,你从那个词体会到的?(,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感慨,期盼希望这样的骏马早日驰骋沙场,同时想到自己,希望施展自身的才华,不仅只当九品小官,建功立业。

所以他才发出感叹:谁来读读这两句?

四、李贺生平升华全诗结构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在借马自喻(板书托物言志),那作者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2.师:李贺在唐代是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富才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在这里,老师一定要向大家介绍李贺的一生。(看幻灯)

3.师:作者在这漠漠狂野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此他感叹:师指黑板上的古诗:“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作者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怎能不忧虑,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作者想到之被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怎能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四、总结结构.1.师:让我们再次回顾全诗,上下两部分,两两相对,前两句是在写什么?后两句又是在写什么呢?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板书)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写景有什么作用呢?

师:写景是为后面抒发感概做铺垫。尤其是这些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如果说哪些汉唐战争史历史的正剧,那么这景色就是其舞台背景。唐代的边塞使人们,正是连同这背景一齐摄入笔下,写出了许多豪壮的诗章。例如求不久我们学过的《出塞》《凉州词》前两行都是情景描写,可谓传神之笔。

5.师:其实《马诗》是一首组诗,共有23首组成,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⑤,老师这里也搜集到了其他的二十二首,感兴趣的同学下课可以到我这进行摘抄。

五、诵读全诗。

最后让我们再次怀着对李贺才华的钦佩,对其命运的哀叹,齐读这首诗。

第五篇:李贺小传原文

李贺小传原文

李贺小传原文1

李贺小传原文: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

“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②下榻叩头,言:

“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

“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翻译:

京兆杜牧给李贺的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李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最先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长吉每天早上出去与他们一同出游,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他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驴,背着一个又古又破的锦帛制作的袋子,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诗稿,见所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罢休啊!”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让婢女取出草稿,研好墨,铺好纸,把那些诗稿补成完整的诗,再投入其他袋子,只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吊丧的日子,他全都这样做,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杨敬之等经常过来从囊中取出诗稿抄好带走。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有时写了作品,也随意丢弃,所以沈子明家的仅是所保存下来的李贺的诗作只有四卷罢了。

李长吉快要死的时候,忽然在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丝帛衣服的人驾着红色的苍龙,拿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去啊。”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马上召你去为楼写记。天上的生活还算快乐,并不痛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所住的房屋的窗子里,有烟气,袅袅向上空升腾,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时间,长吉最终死了。嫁入王家的姐姐不是那种编造、虚构故事来描述长吉的人,她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

唉!天空碧蓝而又高远,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上天这么高远,天帝这么尊贵,(天上)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物啊,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唉,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有才华而且奇异的人,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二十七年,职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有才华而且奇异的人,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世人反倒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

赏析:

1.解题

李商隐的《李贺小传》有别于一般传记文的客观直叙,是一篇性情之文;同时也和作者的诗歌风格相异,写得朴实自然而又不乏意趣。

2.本文所体现的“小传”的特点

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小传虽小,但小中有大、以小见大。其“小”在于:作者并没有全面勾勒诗人李贺的一生,对他的生平经历也记叙不多,而是选取了他生活中的若干小片段进行插叙,以小片段撑起传记的主干。此外,在篇幅上,全文寥寥数百字,语言极为精练。而其“大”又体现在:极小极短的篇幅却具有很大的容量,集叙事、议论和曲折的抒情于一体。内容浑厚,意味深长。

李贺小传原文2

李贺小传

作者: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

下载比兴和意象:李贺楚辞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比兴和意象:李贺楚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诗,李贺

    篇一:马诗 五 年级 语文 《马诗》导学案设计 五 年级 语文 《马诗》导学案设计 篇二:《马诗》教学设计 《马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会认“漠、燕、钩、何、脑、踏”5个字......

    将进酒李贺赏析

    将进酒李贺赏析 李贺的将进酒写出了自己对生活“死既可悲,生也无聊”的苦闷心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将进酒李贺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

    李贺诗二首教案

    《李贺诗二首》学案 制作人:徐刚 审核人:宁琳 使用时间:2014年12月 日 《李凭箜篌引》 教学目标 1、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

    25中李贺诗二首

    青岛二十五中高二语文集备组 李贺诗二首教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现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感受。 2、 了解李贺的诗歌风格特......

    《李贺小传》阅读及答案

    李贺小传 [唐]李商隐 长吉(李贺)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

    李贺小传文言文五篇范文

    李贺小传文言文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

    谈古论今话李贺(推荐阅读)

    谈古论今话李贺中华是诗的国度。在唐诗的王国里,李白、杜甫永远占据首主流,而他始终不是。他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他的诗冷艳低沉、奇崛险怪,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

    李贺作诗阅读答案

    导语:李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李贺作诗阅读答案内容,一起来看看吧。李贺作诗李长吉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