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示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时间:2019-05-14 16:0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示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下册《示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示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示儿》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说说诗的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能背诵、默写这首诗。

2、通过拓展阅读增加古诗的阅读积累,并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陆游的遗嘱

1、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它蕴含着一种心情,讲述着一个故事,甚至记载着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诗。(板书:示儿)写的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一位饱经风霜、悲愤交集的老人即将离开人世,他在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了一份遗嘱,是怎样的一份遗嘱呢?师配乐朗诵《示儿》(出示课件)这位老人是谁?(板书:陆游)

3.看看资料,说说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铮铮铁骨,他的高坚气节,就如他赞咏梅花时说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二、疏通诗意,了解遗嘱的内容。

1、这首诗见过吗?能背诵的背诵,不能背的朗诵。

2、陆游留给儿子的这份遗嘱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有人已经举手,师可以问:“某某同学已经知道,那我们是让他告诉我们呢,还是我们自己去探索一下。为什么?因为‘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教导儿子的学习方法,你不妨也去试试,你的理解一定更深刻。)

3、同学们借助书中的注释,自己先去理解理解。

4、自己想好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过一会儿要请其它组的同学来检查一下,你们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师巡视并作适当地指导。

5、组际检查。哪个组敢接受挑战,其它同学可以从字词句方面来考考他们,也可以提自己不懂的问题。

(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在互动中强调某个字的意思,如元——原,但——只,乃——你的。老师在旁认真倾听观察,时而质问;“你们有意见吗?”时而点拨:“为什么你这样认为?”时而深化:“有意见吗?还有没有说得跟他不太一样的。”)

6、自己悟出来的才是最好的,为什么一定要用自己的嘴去说别人的话呢?同桌相互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拓展阅读,体会遗嘱的内涵。

(一)1、同学们,作为一个父亲,这是陆游留给儿子的一份遗嘱,但作为诗人,这是他的压卷之作。理解“压卷之作”吗?(压:超过。指诗文书画中能超过其它同类作品的、最出色的作品。)是啊,在他一生中最后一首诗里包含着他一生的酸甜苦辣,更凝聚着他一生的心血。我们就来细细品味一番。自己静静地读读这份沉甸甸的遗嘱,想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留这个遗嘱时的心情?(悲)“悲”是什么意思?(生说师板书:悲伤)“悲”什么呢?(不见九州同)怎么理解“万事空”?这说明他在意自己的生死吗?(生无所恋,死无所惧)既然如此洒脱豁达,为什么又对“九州同”念念不忘呢?当时的国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生活的社会环境。

(二)、学生自由看资料。同学们可以划一划,注一注。

(三)、根据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点拔。

1.你知道陆游为什么而悲了吗?(为山河破碎而悲)在他的脑海中一直有着这样的一幅画面:(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是陆游68岁时在绍兴写的。请男同学读前面两句,女同学读后面两句。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滔滔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巍巍华山是祖国的西岳,而今这大好河山被金人所占,怎么不叫人痛心呢?生活在敌人铁蹄下的遗民苦苦盼望着王师的到来,他们翘首南望等了一年又一年,他们又过了一年怎样的生活?(水深火热、民不聊生、不见天日,妻离子散,度日如年,猪狗不如,家破人亡,泪尽血流的一年……)但65年过去了,我们的老百姓还是只能等待着,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83年过去了,国家还是没有统一,想到这里,诗人只是“悲伤”吗?(悲痛)齐声背诵。

3.同学们,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等收复中原的一天,等了一年又一年,这些年来王师在干什么?南宋统治者在干什么?我们来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出示《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自由读一读,说说他们在干什么?(西湖边轻歌曼舞,文武百官喝酒赏乐、花天酒地、苟且偷安……)

4.说得真好。是啊!北方的壮丽山河沦陷了,而南方西湖边却还是一片歌舞欢庆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可西湖上的权贵们却在歌与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收复中原的军队,望眼欲穿,可南宋的统治者却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遗民忘到了九霄云外。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觉得总有一天,杭州也会像汴州一样沦陷的。我认为南宋统治者太腐败无能了;我觉得百姓等了一年又一年,而这些达官贵人却整天不思收复失地,眼看自己的国土被人践踏,却无动于衷,感到愤恨。”)

5.陆游想到这些忘了国耻家恨的统治者,想到这些苟且偷生的统治者,心里除了悲伤、悲痛外,还有什么呢?(悲愤)

诗人把这份痛心与悲愤写进了诗中,你能读出这份感受吗?(读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因为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生读:但悲不见九州同)

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生读:但悲不见九州同)

想到那些花天酒地、苟且偷生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生读:但悲不见九州同)

生命即将结束,还没有盼来国家的统一,所有的悲哀、悲痛、悲愤都融进了这句诗——(生读: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

6.诗人最后嘱咐儿孙们“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叫儿孙们不要忘记,实际上诗人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呀。那么陆游死后,他的遗愿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读〈题陆放翁诗卷后〉

这是宋代诗人林景熙在陆游诗集后面题写的一首诗,诗写于南宋灭亡后,“九州同”是实现了,但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朝统治者。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能告诉陆游吗?读到这里,你又是什么心情啊?

(四)、小结:

1、是啊,诗人一想起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统治者,作者心中就十分悲愤;想起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作者又是百般悲怜;想起那些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作者更是万分悲恨。想起自己坎坷的人生,不屈不挠的追求,既悲凉又悲壮。陆游这个“悲”字可谓是入木三分啊,我们该怎样把这复杂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呢?多元朗诵《示儿》。

2、虽然这颗滚烫的爱国心停止了跳动,但是他的爱国激情却激励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让我们锁定陆游临终前的那一幕,让这个镜头成为永恒好吗?请同学们拿出笔,写写陆游临终前的心情、表情是怎样的?(生写)

3、交流。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永恒的一幕,让我们永远怀念这们伟大的爱国诗人,让这光辉的一幕如同他的诗,如同他的人格一起流芳百世!

四、课外延伸,了解更多的南宋爱国人士。

课后我们去收集一下南宋时期还有哪些忧国忧民的诗人和可歌可泣的中华儿女。下星期的班队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那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诗篇,了解那一个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讲述那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故事。

(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流传;爱国女词人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肝胆相照;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惊天地、泣鬼神。辛弃疾、杨万里等)

结束:同学们,让我们在读史中背点诗,在学诗中读点史,作到(板书):——诗史结合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比较探究《梅岭三章》《示儿》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比较·探究 梅岭三章 示儿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2、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诗中所饱含的为正义事业献身的凛然正气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诗歌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课时安排: 2课时。预习要求:

1、诵读课文,了解两位诗人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歌大意。

2、阅读配套的《同步阅读文库》中《古体诗三首》。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两位诗人生平。

(一)、以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介陈毅生平。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大家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它的作者,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篇——《梅岭三章》的作者,我们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元帅诗人”陈毅同志。同学们,还记得以前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陈毅市长》吗?想必我们大家对陈老一定有着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资料说说有关陈毅的生平情况。

明确:陈毅同志1901年生于四川中部乐至县。1922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因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_理军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解放后,任上海市市长,后又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陈毅同志酷爱文学,一生创作了大量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诗词,留有《陈毅诗词选集》,被尊为“元帅诗人”。生前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二)、简介陆游生平。自古以来才子佳人的组合总让后世人铭记,有的令人羡慕有的令人叹惋,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另一位才子,他是宋朝人,曾写过《钗头风》: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此处可能学生会说出是陆游,教师便介绍诗人。)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生活的时代,是战乱和动荡的时代。少年时代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他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保存至今的有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介绍时代背景,导入课文。

(一)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他便在赣粤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4月,陈毅到梅山地区检查工作。由于叛徒出卖,遇上险情,又转回梅山。回到梅山时遇到敌人搜山,便暂时隐蔽在一个山沟里。敌人前后围山搜查达20余日才“解围”。我们今天学的这三首诗就是作者在“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

(二)《示儿》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三、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一)初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梅岭三章》小序部分。正音:莽(mǎng)

教师点拨:这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2、自由朗读,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旌(jīng)旗 阎(yán)罗 捷(jié)报 当(dāng)纸钱 血(xuè)雨

3、学生朗读全文。此处导入可配乐朗读。(或听朗读带)

4、朗读指导:指名朗读,学生评析。

教师总结:点明朗读节奏为二二三拍,指出韵脚。

(1)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意如何”、“艰难”、“招”、“斩”要重读,“斩”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后二句要扬起,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殷殷之情。)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前两句要读出“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坚定信念,后一句要读出向往、欣慰、豪迈之情。)(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要读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壮烈情怀。)

(二)、再读全诗,深入理解。(四个学生分别朗读全诗)

1、《梅岭三章》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

分析第一章: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学生讨论,明确: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

(2)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诗人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的革命精神精神? 学生讨论。明确: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

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地表现出来了。(3)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本文中有两处:诗中“旌旗”是旗帜的通称,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阎罗”,影射反动势力的头领。

分析第二章: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学生讨论,明确: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2)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学生讨论,明确:“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骨的头悬东门典故,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描绘了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状况。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 天成,壮而不悲。

(3)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明确:借代、用典。诗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指代战争。“国门悬”运用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未被采纳;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灭了。陈毅用这个典故,表现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失败。

分析第三章: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学生讨论,明确: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2)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诗人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学生讨论,明确:“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贰志的高风亮节。“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论语》《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3)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借喻、用典。诗中以“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首章“百战多”,次章“烽烟正十年”对应而遇异其趣;又以“**”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不胜向往、欣慰、豪迈之至。引用《论语》《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2、引入陆游《示儿》诗: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明确:“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明确:“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学生互相讨论,明确: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 烈的爱国之情。

(4)现在我们知道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明确: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四、全班再次有感情地自由大声朗读四首诗歌。

五、课外作业。

(一)思考“阅读练习·探究”第三题。

(二)阅读《伴你学语文》中的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陈毅、陆游。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梅岭三章》《示儿》两篇课文,今天我们进行对比学习。

二、全班有感情齐声朗读四首诗歌(营造气氛,以便过渡到拓展分析)。

三、研读与赏析。

(一)读了这两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总结:《梅岭三章》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示儿》中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表现了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

(二)两位诗人在诗中都表现了崇高的爱国情感,大家再仔细分析,他们之间有没有区别? 学法指导:陈毅与陆游作一下比较,说说两位在生死关头,态度上有什么异同?

1、陈毅素有“一代儒将”、“元帅诗人”之美誉,这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陈毅一身正气、无私无畏,是一个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骁将,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坦荡的热血男儿。他那革命者的正气、军人的血性、男子汉的情怀熔铸成一篇篇荡气回肠的诗篇,给人以心灵的震颤、精神的鼓舞和人格的熏陶。“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梅岭三章》三首诗中无一丝一毫悲切伤感的情调,而是一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豪壮之气,令人热血沸腾,斗志倍增。慷慨激越,笔墨酣畅,惊天地,泣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革命斗志,令人拍案叫绝。郭沫若读了这三篇绝唱,推崇备至:“陈老总的一辈子,只有在他艰难困苦、九死一生的时候,才写出了这样的诗。这是真正用鲜血、用生命写出来的诗!诗如其人。”壮哉!

2、陆游一生呼喊“北定中原”,直到临终之时他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南宋统治者向金人求得了暂时的安定后就纵情享乐,花天酒地,这更促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为报仇雪耻,不管个人遭遇多么不幸,他始终为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担忧。《示儿》就是诗人临终绝笔图,此时的诗人僵卧在病榻之上,已奄奄一息,无力再睁开双眼,面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这一系列的悲愤,诗人表现出更多的是无奈!所以他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死后的将来:儿啊,家祭无忘告乃翁!悲哉!(三)陆游和陈毅对“死后”的打算和要求有什么不同 ? 陈毅同志死而不已,要在阴间继续战斗并寄希望胜利的未来于革命同志这个可靠的伟大力量上,其诚实在撼人心魄;而陆游则死后就停止战斗,知万事为“空”,只能黄泉饮悲,系希望于摇摇欲坠的南宋小朝廷,使读者感到心境悲凉。诗人境界高下,不言自明。再阅读文天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认为,为国捐躯,要在青史上留名,让世人颂扬,而取义成仁是为了死后无愧。陈毅不同,他的目的则是让全人类都得到解放。理想境界的高低,有天壤之别。根本原因是:处在封建时代,陆、文只能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难免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而陈毅同志则是二十世纪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之间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两句中,一个“去”字写出了义无反顾的情态,表现了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去了以后的战斗行动就是“招”,一个“招”字写出了整装进军的阵容,表现了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招”了以后的战斗目的是“斩”,一个“斩”字写出了把旧社会打个落花流水的场面,表现了誓要全部消灭反动阶级的愿望。

教师总结:同学们,《梅岭三章》《示儿》都是作者的“绝笔诗”,也是表达诗人爱国热情的绝唱。不同的诗词,同样的忠贞如一的爱国之心,让我们怀着满腔的爱国之情大声吟唱这千古名诗吧!

四、拓展练习:我改我写,你评他赏——把古体诗改写成散文诗欣赏。

要求学生根据原诗展开想像,改写成散文诗。可以添加内容,可以丰富情节,而不是仅作翻译。改写后,学生按学习小组讨论,取长补短,形成小组意见,也可以各抒己见。各学习小组推选代表朗读,其他同学评点。

下面是从网络下载的文章,仅供参考: 1.《梅岭三章》

最可恨的还不是阴间的阎罗/这一点/你于丛莽间就已想过/于是你咬紧牙关/准备殊死一搏/剑眉里喷出一柱三味真火/散了敌人的魂魄/暖了旧部心窝/也映现元帅本色

最可叹的还不是十年的烽烟/而是壮志未酬的遗憾/还好/那些嚼野菜喝南瓜汤的好兄弟们/他们一定会早日凯旋/使今后的你不在无眠

最可喜的还不是荡尽血腥的可怕/而是看到了人们的笑脸上/正璀璨的绽放着自由的鲜花/即使取义成仁了/也会恋恋不忘地说/中国革命/祖国华夏/那是我永远的家

2.《示儿》

自从金兵入侵,他就一直在苦苦盼望失地能早日被祖国的军队收复。

你听: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再听: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籁卧听风雨声,铁马冰河入梦来。还有:国仇末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

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志,于激越豪迈中透露了壮志难酬的悲凉。他等啊,盼啊,盼了一年又一年,他都八十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伤悲: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八十六岁那年除夕,临终之时,没有看到祖国统一的他挥笔写下了最了不起的遗书:《示儿》 你听,你读,你看,哪一篇作品里都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所以我深深地敬仰他——这位伟大的人,这位感动中国的先辈!

五、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从诗中看到了两位诗人为理想献身、视死如归,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崇高品质,同学们一定要学习这种精神:“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让自己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

六、布置课外作业。

(一)阅读“同步阅读文库”的《现代诗三首》。

(二)每个学生试改写一首古体诗。

(三)预习《谭嗣同之死》、《勇气》。

附: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献身革命的崇高军想)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示 儿

死去无知万事空,(不见统一)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王师北定中原日,(毕生愿望)家祭无忘告乃翁。(慰告亡灵)

第三篇:六年级下册《示儿》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教学分析:

显示孩子们死亡的土地,宋宁嘉定三年(1210)。在诗人死前死亡之前,只有驱逐胡锦涛,夺回中原,统一国家,真诚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深处,是古爱国诗歌的典范。

小学生阅读古诗,旨在准确理解诗的意义和诗人的真实感受。显示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感觉,明代胡英林诗歌Tau评论:气的忠诚和愤怒,二十八之间的字......每一个读这不是一个坏眼泪也。而二十八之间的爱国如何是如此的亲切?这是阅读学生的困难,也是教学的重点。

想体验爱国主义,先了解爱国的人。因此,世界的知识是教给学生阅读表演孩子的钥匙。结合陆生的生活和西北军的经验,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的意义,诗人抵制外国国民入侵和民族至上的感情的更多完全认可。因此,为了真正理解朱志清先生说:过去的诗人,也许只有他被称为爱国诗人。(转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 1。教学目标:

(1)与注释和诗人背景信息,准确理解诗人的最后祝福北中原。

(2)与矛盾,恢复诗人的垂死的心情,体验爱国的感情,情感的诵读。2.教学思想:

服从光和阴影两个线索知道人们对世界,从浅到深的解释。明线:吕你死于他儿子说什么?黑线:路友诗告诉我们什么?前者理解诗的意义,后者理解诗人的感觉。

三,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

板1:读诗

1.理解表演,牺牲。

要生产show Oracle形状图片,理解显示原来的含义:为牺牲石表,也被称为灵石。

生产牺牲词,了解牺牲。2.标题的解释。

显示显示孩子,理解显示在诗的意思。

你在死前对儿子说什么?

要求学生阅读他们自己的诗句,用注释来理解诗的意思。

从展示到牺牲,然后了解意义的含义,其中介绍读经,符合读心理学的期望。至

板二:解决方法

1.欣赏阅读经文,要求阅读正确,阅读七句话 古诗的节奏。2.用注释,逐行解释:诗人死于他儿子说的话

及时拨:理解元,但是,是意义。

交流诱导:死后不支持;错过国家不统一;希望早期作为北中原;纪念安慰团结的消息。3.判刑,以了解最后的愿望。

如果土地只能对他的儿子说三个字,哪三个?(2,3,4)

如果你只能说两句话,哪两句话还剩?(3,4)

如果你只能说一个字,离开哪个句子?(4)

Lu You的愿望是什么?是一个人,也就是说,在酒泉下也知道中北平原的消息。[带注释,自解释;句子减刑,理解诗意。旨在发展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推广。至

板三:诗的意义 1.恢复上下文,沿着情况询问:

(1)一个人死前,在他们的孩子面前,一般会留下什么样的最后的话? Lu的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区别?

为了体验土地国家比国家的首要的伟大的感觉更重要,非常人可以做到。

(2)一个人知道他会死,情绪会非常悲伤,而鲁 悲伤有什么区别?

要体验鲁愁悲伤的感觉背后的复杂情感:在九州和看不见和悲伤;为左眼泪使胡尘和悲伤;为王石北中原和悲剧为家庭安慰,欢乐和哀痛。

(3)因为一切的死亡都是空的,为什么只有悲伤?

从这个空虚和悲伤的冲突,感觉卢超越超越个人的生活和死亡,超越个人的感觉,超越了家庭的乐趣和悲伤的伟大的感觉。这悲伤是民族的爱,是国家的爱!就像灵魂从人体飞出来,闪耀着山和河流,它是敬畏!

(4)因为万物的死亡是未知的,为什么要告诉翁?

从这个不可知论和战争是矛盾的冲突,鲁豫恢复中原的感觉,统一的全国志愿者承诺,对死亡不改变,终于成为一个伟大的情感,酒泉仍然不忘中北平原,这个情感天地,ZZZZZZZZZZZ!爱这个地方,直接表达最感动!2.有情绪阅读经文。

[从生活经验,矛盾和冲突,提出四个诗人的深情感问题,好像开了道路解释门,看到诗人没有说内心世界 和伟大的感觉。这是诗的道路,也是思维的道路。并恢复方式,学生将被带入诗人的独特心情和情绪,经验尤其真实和深刻。至

板四:知道诗人

1.爱国诗歌和爱国诗人如果星星,为什么朱自清卢陆只有爱国诗人才知道?

(1)展示鲁家的背景,学生自由阅读。

据了解,卢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爱国教育的影响。

(2)展示鲁的生活经历,学生自由阅读。

因此知道吕志贵的志向和西北军队的经验,怀孕了其重复的驱逐改变了它的野心,对老年人仍然强大和强烈地服务于国家。

(3)展示陆生生活多段爱国诗歌,学生自由阅读。11月4日风雨杰作

沉睡的孤独的村子不是自我哀悼,仍在为国家蜀台思考。Yelan躺在听风听雨,铁马冰川梦想来了。

秋天的夜晚会知道栅栏门凉爽的感觉

海上三万里,还有五千人仍在摩天大楼。

离开眼泪使胡尘,王王王又一年。

从诗中看到卢爱爱国的生活。2.课外阅读。

杜杜,新奇济,文天祥等爱国诗歌 人民杰作整合爱国诗歌执行阅读的主题;参考阅读着名的展示孩子和其他诗歌的解释,以加深理解。

从一首诗中读一个人,然后从一组诗中读一组人,扩大学生的阅读,并把诗放在更广泛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它的价值。这导致学生进入一个专业的阅读课程。至

结论:一首诗,一个人,看,毕竟有限。什么是重要的,不是什么学生阅读,但什么学生想要阅读,阅读什么。

第四篇:示儿 教学设计

《示儿》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示儿》为陆游的临终遗嘱,作于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诗人辞世前念念不忘的,唯有驱逐胡虏、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真挚而又强烈的爱国情怀感人至深,是古代爱国诗的典范之作。

《示儿》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金兵未成的遗恨,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也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因此,《示儿》是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好教材。

小学生阅读古诗,旨在对诗句含义的准确理解和诗人情感的真切体会。《示儿》直抒胸臆,明代胡应麟《诗薮》评述:“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每读此未尝不为滴泪也。”而这二十八字间的爱国情感何以如此感人?则是学生阅读的难点所在,也是教学的重点。

另外,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以《示儿》为点,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积累,并以此加深学生对陆游诗人的认识与崇敬。

二、设计思路

(一)理念

1、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再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

2、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用好教材,重视积累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带领学生掌握方法,以点带面,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二)教法: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分,在表现形式上它注重音律的美。依据小学阅读教学的共识和古诗读来朗朗上口的特点,我采取了指导朗读,引导领悟的教学方法。这样既不会覆盖古诗的艺术特点,也有益于孩子们接受理解。

(三)学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1、情景教学法。

2、小组探究法。

3、拓展补充法。

(四)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话爱国

为下面的学习打开了情感的通道。

2、初读。

在初读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从大方向上抓住诗句中的情感,初步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3、品读感悟。

在品读这首古诗时,前两句我引导学生先理解词、在理解句。前两句是最具有感情色彩的两句,包蕴着沧桑、透着一股悲凉。这份沧桑、悲凉不是缘于个人的得失,不是源于个人对尘世的不舍,而是缘于对祖国的牵挂、惦念。这时使人最感动的。所以到这里我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相信在朗读中学生会体会出那份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滋味和感情。

对于三四句的理解,我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在前面的学法的引领下相信学生会很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小结之后,我又把重点又放到了对学生朗读的引导,启发学生读出心中的那份崇敬和感动,进而指导背诵。

在这里,学生对这份生命的热爱会深深地铭刻在心了。

(四)、深入探究,感悟情感。

(五)、立足现实,激发爱国

(六)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句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教学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通过收集的资料来体验诗人临终前的心愿。

3.通过朗读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上网搜集陆游的生平资料及诗人所写的其它诗歌,了解北宋灭亡的历史背景。

2、教师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话爱国

师:古往今来,爱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许多仁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着心中的爱国情。抗金将领岳飞精忠报国,写下了铿锵有力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著名歌手张明敏身在异乡,用歌声唱出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诗篇,歌曲?(生交流),导入古诗《示儿》。

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绝笔,溘然长逝。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二)、初读

1、自由朗读,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来读。

2、交流,检查。

指名读(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再指名读——读一读《示儿》。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

3、指导朗读:大家注意到,他在读“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时候在哪停顿了吗?

齐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4、指名读,反馈,齐读

(三)、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1.师: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师:对于这首诗的理解老师来提两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出来。诗人陆游在临终之前最遗憾的是——(生答)板书: 不见九州同

他死后交待儿女一定要告诉他的消息是——(生答。)板书:北定中原日

师:同学们,当我们把历史的车轮倒退到八百多年前,看看当时诗人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中?谁找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生介绍收集到的资料。)

师作补充:公元1126年,也就是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三年把北宋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太上皇宋徽宗、一个是当朝皇帝宋钦宗掳去,北宋亡国。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建立南宋。但是南宋小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的领土。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中原的老百姓被金人奴役。直到陆游八十五岁逝世时,也没有恢复中原的统治。诗人在临终时提笔写下了《示儿》这首诗。

3.师范读。听到老师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说:悲凉、忧伤、期望……。)你想读好这首诗吗?

师:第一句该怎么读?谁来试一试?

诗人本来知道什么?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

生发散答:财产、烦恼、牵挂……

那怎样才能把这句读好呢?谁来试一试。

师范读。(读出陆游临终前豁达的生死观。)

师引读:人死之后,一切财产都已成空——人死之后,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人死之后,一切牵挂都已一了百了——

4.学习一二句 汇报诗意,探究交流。

师:诗人面对死亡从容淡定,但他心中却有件事始终都放心不下,那是什么?

师:你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到陆游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师:用诗中的词就是——悲。板书:悲

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不见九州同)陆游出生第二年,金兵就占领了中原地区,他和家人跟着百姓,过着逃亡的生活。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抗金志向。可是直到陆游85岁就要离开人世,也没能看到国家的统一,他的心怎能不悲伤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悲伤读出来吗?

5、学习三四句

汇报诗意,探究交流。

师: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是从哪个词感受到的?(无忘)

当陆游念念不忘统一中原,他对自己的大儿子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陆游担心大儿子会忘记统一中原的事,他又对自己的小儿子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陆游千叮嘱万叮咛时,他会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陆游只剩最后一点力气,但还是费尽力气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陆游离他的儿子而去,我们再次吟诵这首绝笔诗时: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四)、深入探究,感悟情感。

1、能说说你从《示儿》这首诗体会到哪些情感?

(1)课件出示《示儿》,生自由谈。

A、诗人知道人死了,什么都跟自己没关系了。可是在弥留之际,他不谈其他,唯独为自己看不到祖国统一而悲哀。师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盼望国家统一,是诗人毕生的心愿,也是唯一的愿望,他至死不忘。

B、诗人在遗嘱中没有别的任何要求,只是告诉孩子们,将来有一天,南宋的军队收复了失地,家中祭祀时不要忘记告诉他。

指导朗读:是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短短的两句嘱托中,我们听出了诗人的牵挂,更听出了他的深切期盼,诗人期盼什么?(他盼望孩子们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心愿,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父亲纵使身在九泉也依然热切盼望着国家统一的消息。)

(2)〈出示图画〉师述:这幅图再现的就是当时的情景,仔细看一看,你想说点什么?(生自由谈,引导注意一个细节:诗人眉头紧皱,奄奄一息,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南宋军队挥师北上的情景。)师结:弥留之际,诗人念念不忘的是被金人霸占的土地;遗嘱之中,诗人谆谆告诫的是让孩子继承遗志、收复中原。这份爱国之情是何等的执著、深沉!谁能带着这份情,来读一读古诗?〈指名两生〉

(3)诗人身处乱世,这份爱国之情由来已久,读读下面的资料,相信会给同学更多的启示。课前发给同学们的材料与大屏幕上内容相同,请同学们先轻声朗读其中的第一部分,朗读过程中可以随时与组员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相关资料,生自由读〉

(五)、立足现实,激发爱国

过渡:陆游的诗歌曾经激励宋代军民为祖国的统一而英勇奋斗。我们小学生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应如何发扬爱国精神为祖国的统一做些事情呢?

(1)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祖国统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教师小结学生发言,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统一,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学习。

(六)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岁月的跌宕,这位老人没有忘记受苦受难的人民,没有忘记饱经忧患的祖国。还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也用自己的笔杆,用自己的行动来寄托自己的未抒的胸怀。你还知道这个时期的爱国人士?出示爱国诗句。

历史已去,但爱国情道不尽,让我们在读史中背点诗,在学诗中读点史,做到诗史结合。最后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大声吟诵这些诗句。

《示儿》板书设计:

示儿

南宋 陆游

死去无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第五篇:《示儿》教学设计

《示儿》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示儿》的生字新词。

2、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板书课题)

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

2、简介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

3、了解背景:(出示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分钟后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1、自学质疑:自由读古诗。

2、合作释疑:小组内互读,正音。

3、展示评价:指名读诗句,正音,相机评价引导。

4、巩固深化:齐读诗句。第二循环

过渡: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诗呢?(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出示自学自导二:

(1)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享你的学习收获,说说诗句的意思,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5分钟后我展示)

1、自学质疑:生读诗,思考。

2、合作释疑: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说诗意。

3、展示评价:

(1)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2)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

(指名朗读,点拨读诗方法,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

诗人盼的是什么?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25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多么强烈的期盼啊!

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一个“悲”,一个“盼”,组成了这首感人的诗《示儿》。

(4)巩固深化:

1学生感情诵读全诗。○2小结: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配乐背诵。)第三循环

拓展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出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诵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4、总结:

(1)师: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敬吧。(再次朗读。)

(2)课堂小结: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加,真挚感人。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和同学交流课后搜集到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儿 陆游

不见统一

示儿

爱国之情

渴望统一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册《示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册《示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示儿》教学设计

    《示儿》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把识字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避免枯燥单调的学习。本环节重点是写字教学。积累语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分析......

    示儿教学设计(精选5篇)

    《示儿》 执教时间:2016.11.8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2.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诗......

    《示儿》教学设计1

    《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诗才展示, 激趣导入]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俗话说,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你们肚子里现在一定装了不少诗,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有......

    《示儿》教学设计及反思

    《示儿》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背景分析: 《示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一首诗歌。本单元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爱国者的形象。这首诗是陆游的......

    语文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春》教学设计2[最终定稿]

    ........ 《春》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认知目标:A.识记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

    1示儿教学设计五篇

    《示儿》教学设计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这首诗,作为一首......

    古诗词《示儿》教学设计(最终5篇)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下面给大家分享《示儿》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示儿》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示儿》教学反思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