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标试题2011范文

时间:2019-05-14 16:5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新课标试题2011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新课标试题2011范文》。

第一篇:小学语文新课标试题2011范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题

1、工具性 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 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课程目标_九年一贯 整体设计。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4、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5、课程目标中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6、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1~2年级为“__写话”,3~6年级为“习作”)、“ 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7、新课程标准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8、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9、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10、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_平等对话_过程中进行。

11、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12、口语交际是__听__与_ 说_ 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_交际情境_中进行。

13、语文是 实践性很强 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 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 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 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14、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5、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16、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整个语文学习活动)的教学重点。

17、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教学设计>设计,首先要(选择好话题)。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18、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19、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20、(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技能)、(养成与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2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 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 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2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个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23、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 分解式目标 和 交融式目标。

24、在1—2年级学段中,学生要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 声母、韵母

、声调

和 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5、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1600

个,其中会写 800 个。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2500

个,其中会写 1600 个左右。到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3000

个,其中会写

2500 个左右。

26、新课标1~2年级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 物的认识和感想。

27、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8、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9、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人。

30、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

31、教师是学习活动的_组织_者和引导者。

32、第一学段:

(一)识字和写字中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3、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_启发式_、_讨论式_教学。

二、判断。

1、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是反指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要求学校与社会建立密切联系,打破学校在时间和空间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2、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是说教学做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做是教与学的中心。(√)

3、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的内涵是:解放儿童的双眼,解放儿童的大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思想。(×)

4、“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教师对待学生的师德方面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

5、亲历性、真实性是教育叙事的基本品格。(√)

6、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典型性事件或故事,把这些事件或故事记录下来,加上作者的反思或感悟,就是案例研究。(√)

7、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课堂教学时提出的分层教学是说把一个班学生明显划分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让学生都知道自己在哪一个层次中。(×)

8、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9、加德纳提出每个人至少有五种智能。(×)

10、每节课中应同时应用加德纳的全部智能来教,并同时训练全部智能。(×)

三、选择。(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1、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①)(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

2、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①)

(1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的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造性人才

3、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③)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1)因材施教;(2)实践与思考;(3)民主化;(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4、(②)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5、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②)(1)建构主义理论;(2)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3)多元智能理论;

6、所谓“自我反思”是指(③)

(1)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

(2)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3)是指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

7、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①)

(1)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2)教育叙事、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3)案例、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8、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 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①)等教学方法。(1)记忆法、思维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2)观察法、思维法和探险性学习方法;(3)复习法、检测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9、(①)是多元智能理论确立的直接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10、建构主义理论中阐述学习的四大要素是(②)(1)理解、记忆、协作、交流;(2)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3)自主、合作、探究、记忆;

四、单选题。根据新课标,选择符合课标理念的大写字母填入题后的()内。

1、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观点是:(C)

A、工具性 B、人文性 C、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工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第一学段新课标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标要求是:(C)

A、了解 B、基本掌握 C、掌握 D、不要求

3、新课标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中的第7条: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哪个学段提出的:(B)

A、第一学段

B、第二学段

C、第三学段

D、第四学段

4、阅读教学过程是:(D)

A、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B、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C、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D、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5、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A)

A、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B、在口语交际课中

C、在家庭生活中 D、在与社会人群交往中

五、多选题。根据新课标,选择符合课标理念的大写字母填入题后的()内。(共10分)

1、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正确恰当的表述是:(D)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④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

2、关于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新课标提出:(A)

①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②1~2年级要多认少写。③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B)

①朗读 ②分角色读。③表演读。④默读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C)

①合作精神 ②创新意识 ③参与程度 ④探究精神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5、学生作文修改的评价要:(D)

①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 ②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态度 ③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过程 ④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方法

A、①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答: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活动安排不充分,学生能做的事没让学生做。第二,视小组学习为小组交流,只讲不写.第三,小组内学习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第四,不该分 3 工的分了工。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第八,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四、观点论述

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2、试述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熟练语言材料和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要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3、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探究学习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的,但不能拒此否定接受学习,因为接受学习包括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如果是主动接受还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比如某些生字的读写,某些词的意思就需要接受性学习。

4、你认为在拼音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1)优化教学环境,教师要注意随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断更换教室内的拼音乐园(如板报、墙报、拼音角等)内容。(2)借助游戏活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把游戏引入教学实践,寓教于乐,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借助图画等媒体,汉语拼音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形象富有童趣,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图弄明白字母的音和形。(4)在动手实践中巩固,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设计动手摆一摆,捏一捏等实践活动。(5)开放教学时空,汉语拼音教学应拓展教学时空,针对本地方言的特点,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在儿童言语交际的实践过程中,有计划的进行正面教育。

5、《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少指导是必然的,不指导是不可能的。《课标》提倡学生自由表达,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但并不是不指导。作为教师,既要上顾课标,下思学情,利用教材,开发资源,沟通生活,激发想象,鼓励创新,给学生的习作创设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把习作引向其他学科的学习,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生活,引向广袤的想象空间,鼓励“童话化”、个性化习作,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自由习作,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6、你认为“生命课堂”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课程是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因“教师——教材——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而生长。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影响着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全迸发出一些充满生命灵动的想法。4 在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之间产生冲突时,教师应及时判断生成信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的价值,适时调整预设,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我认为“生命课堂”有下列具体表现:学生个体和群体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个体及教学技能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满生命力的。

7、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事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多元感悟,许多课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答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称之为“有创意”,结果引起了学生的误解。于是学生绞尽脑汁说出一些“标新立异”的答案,以博得老师的赞赏。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学生有“我敬佩白骨精” 的个性化解读,这其实已经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稍一点拨,学生就会发现白骨精的出发点是残害别人,越会动脑筋想办法,害人就越深,所以不值得我们敬佩、学习。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

8、城市学校中能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一定比农村学校多。这样书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不对。

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它可分为三大板块:一是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二是人本语文课程资源,三是动态语文课程资源。从中可以知道:对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它并没有城市与农村之分。并不是说农村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网络设备,能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就一定比城市学校少。我们语文是无处不在的,语文课程资源也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具备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技能,树立正确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观,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深入的挖掘能力和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并投入到这充满热情与创新的工作中,一定能收获与城市老师同样多的语文课程资源。

9、有人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语文书上的内容就能把语文学好,教师不必花时间与精力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答:不赞同。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正因为这样而显得特别重要。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提高素质、实现创造性的跨越平台。作为第一线的课堂实施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和所有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样,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完成。只要我们是有心人,只要愿意不懈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不断收获精彩。

10、有观点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语文知识的教学,这就意味着语文知识教学不重要,语文知识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你怎么认为?

答:《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中的要素就包括语文知识。《新课标》中是这样表述的: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一表述至少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仍然要学习语言知识,但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接受程度,要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要随文学习,而不是概念的演绎;二是“不求系统和完整”,也就是不要把大学生中文系要学的汉语的系统知识全都下放到中小学,而是要根据需要适当 5 教学;三是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小学语文学习是以语言运用主的,而不是以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为主的,因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必须重视语言环境。新课程改革也好,传统教学也好,从来没有否定过语文知识的教学,淡化语文知识的教学,只不过是从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不再像过去那样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而不是意味着语文知识教学不重要,语文教学是可有可无的。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常用标点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仅供参考)

11、“‘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老师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写教学纪律就可以了。”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是一种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观。当然,“自主”并不是指那些无节制地沉湎与学业以外的活动,放任自流的行动方式,不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谁也管不着的“天马行空”式的学习态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在缺乏有效支持和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学生无法履行这种方法。所以如果教师在组织自主学习时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一味地对学生放任自流,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下教学纪律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支持性的参与对学生来说更有意义。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决定了“自主学习”效率的高低。教师除了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串联教学环节、维持课堂纪律,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教师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包括:(1)组织:组织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2)教学:教师应提供学习目标或方法上的建议,帮助学生训练技能、提供反馈,解释学习中的理论概念。(3)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向更独立、更高层次的学习方式的过渡。总之,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温岭市小学第二教研区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30%

1、语文课程应()和培育学生热爱()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养成良好的(),还应通过()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和()。

3、习作教学的目标是能具体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写作,发展()能力。

4、阅读是()获取(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的重要

途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的阅读,但是要防止()和()。

5、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是()、()。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课标还明确要求:第一、二、三学段都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分钟,在教师指导

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识字的评价指出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第三、第 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

6、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拓展学生学习和(),支持和()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二篇:小学语文新课标答辩试题

小学语文新课标答辩试题 前言

一、对于新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一说,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做法。答: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师要走进文本,深入解读,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另外还要走出文本,拓展阅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思考”。特别是在低年级段,就让学生慢慢养成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资料的搜集,延伸文本,比如,学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生可以在网络课室里观看圆明园的有关视频,并让学生到网上查阅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这样既拓展了学生关注社会的视野,也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还有一点要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在上好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带的班级,制定长期的课外阅读的计划,指导学生有效有序开展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

另外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在新课改下,教师要用科学发展的观点,不断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与学生实现对话的同时,尽可能地让课本资源、学习伙伴、现实生活和书籍等相关因素与学生实现多元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

二.举例谈一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答: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让真情在对话中自然流淌,高效地“知其言”、“得其意”。执教《唯一的听众》一课时,我通过指导学生深入文本,找到描写老妇人平静眼神的句子自读感悟:“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些句子体现了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有限,认知水平不同,再加上缺乏亲身体验,所以很难理解这份情感。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想象练笔:(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___________。(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仿佛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要想完成这一练笔,只有把心放进课文中,才能在情感交融的体验中,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和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课堂上,我欣喜地发现,一些学生真的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了,写出了情真意切的话语,感悟到了老妇人对“我”的热情鼓励和真诚关爱。就这样,学生通过朗读语言文字进而感悟,通过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又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学法指导和情感体验巧妙结合在一起,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得以统一。

三.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规定每一节课10分钟的练字时间,如何把这一要求落实到课堂中去? 新课标规定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对于这一要求我认为这10分钟练得字,练得不一定是本课让学生掌握的生字、生词,并且集中在一起练字。其实

10分钟的练字还可以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各位老师都知道这一点,提笔即是练字时,只要是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动手写的东西,都是在让学生练字,比如说,让学生在课本上写批注,写收获,或某个词的意思等,学生都是在练字,这样学生的练字就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分散了集中练字,也便于每位老师每节课的10分钟练字,就可以操作在每一节课的课堂上。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只要动笔写字,在书写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指导,一方面提示写字要领,另一方面纠正写字“姿势”,逐步唤醒学生的练字意识,使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这一要求,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特别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家长都不是很重视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教材中的文章、诗歌、名言警句、对联、谚语等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语言都非常规范,优美。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既然语言学家说语言七成得自课外,这个课外包括“课外阅读”、“语文活动”、“语文实践”和自然社会大课堂给予语文的隐性教育,课外的语言更为五彩缤纷。那么,我们教师更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语言。

大部分的学生很喜欢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确实现在媒体的作用及吸引力都非常大,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广播内容五彩纷呈。我们应该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收看合适的电视节目,收听合适的广播节目,让他们在收看和收听中学习语言和积累语言

积累语言的渠道千万条。而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在于运用语言。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机会,落实好每个单元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鼓励学生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运用,多用学过的优美的词句,举行“成语接龙”、“讲故事”、“演讲”、“辩论”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正确、巧妙运用语言的快乐,激发他们继续积累语言的兴趣。

五、如何有效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改深入的今天,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1.要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育学生“自己能干的事,不留给老师干”的观念,做语文学习的主角,遇到问题,尽量不依赖教师,而是大胆思考猜测。指导课前预习,在新课前检查,凡有故事情节的课文还可以叫学生来教学。通过学生的先“学”,接下来老师需要“教”的东西也就不多了,但学习效率却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得到培养。2.引疑激趣,培养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还能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生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中彩那天》一文,我向学生提出:父亲中奖得到了一辆梦寐以求的汽车却满脸的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呢?问题一出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淅,有的意味深长,有的富于幻想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分角色地朗读、录音、挂图、表演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自然之道》一课,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开始救海龟到结果大量海龟被吃掉这件事,在讲解和阅读时利用不同的语调语速,让学生们随着作者由焦急到震惊,最后到悔恨的心情变化而感同身受,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转化学困生,提高整体水平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不能只提少数学生的语文的素养,必须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在教育过程中出现学困生的原因有很多,不光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有教师以及教法因素。促进学生的转化,重视学生的两极分化,对于重新唤起学困生的认知,点燃学困生的希望之火,激起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非常重要的。

4.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孩子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如:三年级上册第12课《听听,秋的声音》,以秋天为主线,在赞美秋天,呕歌秋天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秋天来了,又去了,对于八九岁的孩子们来说,秋天是什么?秋天的声音从何处来?我们环游校园,我们仰望蓝天,我们走进田野„„ 树上落下了一片黄叶,唰唰,那是树叶告别树妈妈的声音。

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孩子们眼中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没有了束缚的想象是轻松的、自然的。当我们带领孩子们观察生活,阅读书籍,相信孩子能力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给孩子更多的鼓励,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就能保持、激活。

语言文字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只有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才能带动其他课程学习水平的整体发展和提高,这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新的教材、新时代的学生,促进学生主体性、全面性地发展。

六.如何建设有效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1、课程目标要开放,要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与发展其他能力(如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展能力与发展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积极端正学生语文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2、课程内容要开放,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编写必须遵循时代性与开放性原则、科学性与规范性原则、目标性与实践性原则,丰富教材的内容与形式,增强教材的活力,体现三级课程体系与管理的思想观念,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教科书内外的沟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掌握选择权,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教授教材内容并适当地加以课外延伸。大可以避开一些结构相似的课文,选择其中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文来进行学习,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语文实践等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加以填充,既开阔学生的眼见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开展有意义的“第三课堂”,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将课本知识延伸到社会生活。

3、在课程的实施方面,教学的组织形式要开放。教师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发展水平以及课堂实际,灵活地进行教学,要将语文学习当做一个动态的过程并要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通过阅读网络资源、书刊杂志资源以及参观、游览等实践活动让师生成为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真正主体;同时,必须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与课程文本之间的互动,让静态的教学变得生动而又活力,体现以人为主的教学思想,强调师生对课程的构建。

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育的教育的职责。新课标中关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提出,是对教师素养和能力的一种考验。它要求教师必须德才兼备,学会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主体性,不仅要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要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具备创新精神,这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的改革上,教师要在课程建设中发挥建设者和开发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创新潜能。

总而言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建设需要一大批综合素养高、专业性强的优秀教师和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社会教育大环境。

七、新课标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请谈谈对这方面的认识和看法。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的确,开放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语文课程只有开放才有活力。围绕这一理念,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1)开放语文教学,拓宽广阔天地。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观念和作法,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把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以及课堂之外的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纳入语文学习的范围之内,真正体现课堂从僵化走向开放,从书本回归生活世界。

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认为,课内与课外语文知识的比例“三七开”。即大概30%来自课内,(70%来自课外。可见增加课外阅读量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读书的活动中,也出现过读书不加选择、光追求故事情节的情形。他们什么书都看,什么都信,缺乏分析判断力。语文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现象开展读书讨论会,发动学生讨论、辩论,让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教帅适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增强学生分清良莠,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可以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教师在这些活动中提示学生把课外读到的文章内容、手法与课内学到的文章进行比较,使课内外知识紧密联系,以巩固和发展课内外知识,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上,语文老师可以大胆尝试。

《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这些思想告诉我们,要大力拓展教学途径,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要使学生在课外能顺利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就必须教给他们相应的学习,操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点。

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让学主从网上下载有关西沙群岛海底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进行整理归纳制成网页,在小组中展示播放,不仅把书中介绍的美妙景色存贮脑海,还能把书中没有写的海底奇妙尽收眼底,烙进记忆深处。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文中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必然会得到多层次的收获。

(2)开放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各地学校教学设备方面的条件可能不一致,但是具有的课程资源可能都是丰富的,只是特点不同而已。语文课程改革要加强现代意识,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要实现语文课程的开放,就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3)开放学习方法 倡导自主合作

“自主、合作、探究”是《标准》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如对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教学,先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带领下学会断句,读流畅,读出语调;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对照课后对重点词语的注释,再小组合作理解句意、文意。

阶段目标

一、新课标对识字写字方面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我们的实际教学有哪些指导意义? 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写字数量减少,更充分的体现“多认少写”,2.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3.关注了“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必须在写字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确保语文课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字。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1.为识字写字教学提供依据。

2.有利于语文教师切实转变汉字教育理念,深刻认识到学习汉字,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而且也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提高审美感受力,还有利于增强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3.关于写字姿势要求和习惯培养,注重了书写的育人的功能。二.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

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 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三.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简单谈一谈各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有所侧重。

1、低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喜欢阅读。

我们在低段的阅读教学往往把学生置于零的起点,认为学生的一切学习都是从零开始。其实,学生在进入一年级之前,他的语言和语文知识已经有相当的水平,尤其是学生的口语和朗读、词汇的积累有相当好的基础,而一年级学生缺少的往往是进行系统学习的心理准备和学习热情。如果我们不顾学生的这一情况,会导致部分学生从进入学校教育就因为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而达不到开始丧失学习的兴趣。

2、中段:抓好阅读基本功的训练,为广泛阅读奠定基础。

学生进入中段,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技能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中年级阅读教学重点是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大意;体会词句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我们就应该在学生阅读的基本功上多下功夫,为学生的自能阅读奠定基础。

3、高段:抓好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为下一学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由于有了低中段的扎实训练,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得以形成,因此,在高段的阅读教学中,就应该把重点放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以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巩固和强化学生已形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更重要的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写作教学如何和阅读教学联系,从而实现读写结合? 答: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阅读与习作可谓“唇齿相依”不可分割。那么,怎样实现阅读与习作的有效链接呢?

首先要明确各年级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一年级的读写结合训练应以字词为重点,二年级应以词句为重点,从句入手,侧重各种句式训练;三年级应以句群为重点,四年级要以段落为重点;四年级要掌握的行文顺序 ; 五年级要以段落为重点,六年级要以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作自改能力为重点,进行综合训练。第二点要确立合适的读写结合点。好文章总是有一两个特色段落。所谓特色段落,有的重在抒情,有的奇在描写,有的好在说明,有的巧在议论,有的妙在对话,有的趣在用典,有的秘在修辞„„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时,学生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读到第三段(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我让学生一起来发现这段话的密码,这段话共四句话,总分式,同时还运用比较的手法,很有条理。接着我再让学生说说哪种水果最好吃,说3、4句话,用上这种句式,说清怎么好吃的,然后让学生仿写下来。

有个孩子写:今天逢集,妈妈买了我最爱吃的葡萄,葡萄真甜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我吃了一个又剥另一个,正好邻居家的小弟弟来了,他吃了一个还不满足,竟把盛葡萄的盘子拉到身边想要吃个够。除了这样的仿写,还有很多练写的方法比如改写、续写、补白、写读后感、写读书笔记等。

语文是出了名的文火慢功,欲速则不达,需要在长期的阅读和阅历中不断开阔眼界提高境界,在不断的训练当中逐渐得心应手。

五、新课标第一学段提出: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兴趣和自信心。答:《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段的写话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低年级写话教学是学习作文的基础阶段,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1、要求低一点,让学生愿写话

学生刚学写话。我觉得能写、愿写就已经很不错了。去年我第一次教二年级,没有正确认识二年级学生的水平,总觉得自己学生的写话一无是处,搞得自己很失落,辛辛苦苦地改,认认真真地批,本来还认为学生会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没想到,学生只看一下等级就塞进抽屉,而且越来越不喜欢写话了。后来我意识到学生的心灵本来就很幼稚,学的东西本来就不多,你非要他注意怎样选材,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就好象刚栽下的树,都不知道能不能成活,你还每天去摇一摇,想拔高一点,再怎么有生命力的树也很难成活。后来,我对学生交来的每一篇写话,我都尽量忽略其不足之处,尽量去发现其优点,一个优美的词语,一句有新意的句子,都能得到肯定,并在班上宣读;尤其是那些表达了自己真情实感的写话,哪怕错字病句很多,甚至不够通顺,我也表扬他能善于观察生活,并且告诉学生:文章就是要写自己的生活,你怎么想就怎么写,这样一来,学生对写话有了信心,写话的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

2、形式多一点,让学生易写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此,我开展了多种活动,拓宽学生写话的渠道,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为学生活用语文、参与实践体验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从而达到课标所提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一目标。如学习《画风》后,我让学生想一想味道怎么画,然后用文字说明。我还让学生想象未来的交通工具、未来的房屋、未来的学校等,先画一画再写下来,向同学介绍。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写的兴趣,培养了它们的自信心。

六、2011版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大家对课外阅读的关注度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外阅读总量却很难达到课标要求,特别是高年级段。你对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哪些建议? 答: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设立班级读书角

学生的阅读量必须有充足的书籍作为保障。每人一本书,设立班级读书角,实现资源共享。

2、固定班级阅读时间

一日之计在于晨,运用早晨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每节课的预备铃响后,诵读一首古诗。每天晚上安排20分钟阅读时间。每周安排一节课为课外阅读指导课。时间的保障是提高学生阅读量的关键因素。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会、讲故事比赛、“自办小报”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品尝自己读书的收获和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爱读书的情感。我还通过佳作欣赏等指导课吸引学生,通过课件出示书中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段等,师生共同诵读,慢慢引领孩子走进书中,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课外阅读教学还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指导,才能有质和量的共同提高。

七、新课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是识字与写字学习目标的一个显著特点,你如何理解?

答:2011小学语文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有以下几个好处: 1.“认写分开”,既可以避免字字要求“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又可以防止“认”“写”相互掣肘,而导致既认不快,又写不好。2.“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这无论对培养阅读能力,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3.“少写”,对教材编者来说,便于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编排写字教材;对教师来说,便于循序渐进地进行写字指导,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依据新课标,准确把握两种识字要求。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本课认识,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抄,不默,不考。要求学会的字,以往强调“四会”,现在调整为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教学中再也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抄、背词语注释,测试时也不要考词语解释。

八、简略写出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的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 答: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以上是2011版新课标第三个学段语文阅读的目标和内容。与旧课标相对照,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更注重了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积累、进一步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面,增加了背诵量。

九、简略写出第二学段(三至四年级)的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 答案: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十、2001版与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相对比,有哪些调整? 答案:1.三维目标更加注重整合

2.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强。3.书写量减少,背诵量增加了。4.作文目标关注了书写。实施建议

一、课标提出“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一谈如何实现综合性学习。答:

1、每单元导语中都提示点明了学习内容,在内容上力求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单元学习;在语言叙述上,体现文学色彩,强调感染力。教师可以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导语饱含激情打动学生的心灵。

2、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伙伴,选择学习方式等,但是,这并不是等于放手让学生全盘负责,学生喜欢怎样做就怎样做。综合性学习,从总体上说是强调自主和探究,但是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3、作为教师,应该参与学生活动的全过程,在课余时间,也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的开展情况,在活动内容、形式和活动成果呈现方式方面及时指导,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

4、语文综合性学习将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听、说、读、写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体现了课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

1、和谐,是有效评价的前提。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积极营造放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善于创造机会,引导学生敢说、愿说。

2、赏识,是有效评价的准绳。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教师对学生评价只有是发自内心的赏识,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把想说的话说出来,激发积极向上的欲望。

3、多样,是有效评价的保证。

(1)口头语言的评价应机智多变。不要一堂课都是“说得好”“你真棒”这种单调、机械的评价只会让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反应冷漠,失去评价的意义。应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随时改变用语。

(2)教师除了采用鼓励、表扬等口头语言评价外还要注意与肢体语言相结合,如:用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抚摸进行评价,甚至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等。让学生在无声中感受评价带来的喜悦。

(3)评价主体也可以多元化。既要有老师的评价,又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有小组评价。在多元化的评价中,老师不仅仅是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活动的参与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评价的实效。

三、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下面,我结合我的作文教学谈谈下面几点愚见:

小学生喜欢表扬,喜欢出风头,喜欢榜上有名,我便针对学生这个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的习作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1、“学长”佳作展。

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作文,难免有距离感。我就将以前教过的学生优秀作文装订成册,在班内展览。一些同学看到自己的哥哥姐姐或熟悉认识的人的作品在展览之列,自豪、羡慕不已。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作文视野,又使学生感到作文可亲可近。以直观的印象,无声的语言,拉近了学生和作文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了要学习作文的强烈欲望。2.随堂练笔展。

随堂练笔展大都在平时的教学之中。一是学生在作文时教师巡视指导,发现佳作,及时向学生展示。这样,既激励了作者本人,又鼓舞了作文能力较差的同学;二是在课间结束前挑选部分代表作集体展评,先学生评,后教师归纳,多讲成功,少讲不足,尽量以褒为主,一切以激励学生兴趣为前提;三是将批阅后的佳作在下堂作文课之始予以展览、传阅,使之成为学生学习作文的热情和兴趣的催化剂,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学好作文有较高的积极性。3.班级文化展。

习作教学中,我还注意结合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在班内办了一个“书林漫步”专栏。专栏里有老师的下水文;有本班学生的优秀习作。留待学生欣赏,这样,每两周更新一次,在每周的专栏中又选出优胜者张贴在学校的公共阅读栏上,这种展评激发他们去品读、收集佳作,引起学生的创作兴趣。这些形式多样的作文展览,使较多的学生“一举成名”,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提高了学生对习作的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实施建议》方面问题:你对“学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

1、我先谈对开发潜在资源的理解:

A首先说意义:潜在资源的涵义;要根据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各不相同的这个特点来开发课程资源,这样利于发挥各地优势,利于把握地方特色,利于用好当地的课程资源。如:江南谈鱼米,塞北说风光,荒漠说植被,大河说水长„„郯城说郯城的风物人情,结合实地,灵活而用。当然,即使在同一地区,地处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学校,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各不相同,城市学校可以更多地开发校外公共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工厂、社区、街道等社会资源等。

如何应用语文课程资源呢?每个学校都有着自己的发展思路,有着自己的个性办学,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展现每个学校自己的特色。如:打造书香校园,利用网络平台、报纸、橱窗等资源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等。

2接下来我来谈开发人的资源因素的意义:

A:谈重要性:谈“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是专家特别是课程编写者的工作”的局限认识;(专家们开发课程的优势往往体现在内在的学术价值上,但要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B、谈必要性:对于语文课程如何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学校和教师应该有主动权。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变革教学行为方式:不能仅仅充当课程的实施者,也要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不能眼睛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教师要创造性地去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课程资源当作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C、谈必需性: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主人。教学实践中有大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开发。这种课程资源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愉悦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3、建议:

A、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要注意开发最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忌盲目模仿,要有学科特点; B、课程资源的多功能性,不同的学科可以共享同样的课程资源;

C、课程资源的借用,如果没有最适宜的课程资源,可以由那些特征和性能近似的其他资源代替; D、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有度,一切以课程标准为纲; E、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谨慎,兼顾人文与工具的统一„„

五、如何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这个弊端提出,并力图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重点从以下四个环节实施教学

1、乐学新知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同时还是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依据,简明的教学目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但切忌笼统、空泛的多而杂的教学目标设计。其次,要“精于施教”。只有更新教学观念,摆正教师在课堂中的位置,才能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语文课满堂灌,进行繁琐的课文分析等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语文学习方式。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活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移到以“学”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并不是排斥“教”,也不是不要教师的讲授。所以我们提倡“精于施教”。

“精于施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倡导的教育思想,他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进‘反三’这个目标精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精于施教”特别强调“教为主导”的重要性,其核心是一个“精”字,“精”是指教师讲解内容的精当,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知识点因势利导,举一当十的启智促思的训练。“精”着眼于点拨,教师要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的火药未被点燃”,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发挥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相机诱导”。“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因而,以此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第三,要让学生乐学,必须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为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教师一进课堂,必须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使学生“新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2、自读质疑 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发挥自己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探求新知。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教”更好地服务于“学”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千课一法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如在具体阅读时,要避免“千课一面”的模式,有的可直入重点,中心突破;有的可篇未入手,逆推导读;有的可抓住一点,辐射全文。

3、细读研讨 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的设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教师应重视“集体开窍反应”,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联系,以读为本,精讲善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和激励,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读促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注重传授学法,引导学生会学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教师传授学法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云:“授之以鲁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也就强调了教之以法的重要性,即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的精辟论述:“教学比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所谓“扶”是指教师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启发、引导和讲解。所谓“放”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扶”时的方法,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形成自己能力的过程。学法指导一般有:注重学习过程,概括学法;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紧扣教材特点,指点学法等。当然,我们要注意,学法的传授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提倡质疑问难,促使学生好学。通过质疑可以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总之,只有真正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六、阅读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相互构建意义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潜心会文,促进学生的发展?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培养对话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首先必须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师生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阅读期待的渴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努力创设宽松、民主而又富于创造性的教学氛围,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对话欲望,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2、巧妙创设对话情境,激发对话兴趣。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围绕文本中话题或由文本生成出来的相关话题展开的。教师应通过文本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不仅提供了对话的素材,而且能有效调动儿童的情感参与,激发学生主动对话意识和对话热情,促进感悟。创设想象情境。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重难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使想象得到升华,较好地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如教学伊始,我便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学生抓住课题纷纷质疑,这样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对话的渴望。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

创设多种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堂对话,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让阅读教学因对话而精彩!

七、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如何进行习作评价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习作评价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升华,叶老曾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那就是徒劳无功”。怎样改变习作教学评价耗时费力低效的状况,如何发挥评价在习作教学中的积极效应,我们力求评价的多元化,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从评价的内容看,评价不仅要重视习作结果的评定,更要注重学生作文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的体验。在习作中鼓励学生说真话,用事实说话,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让学生感到习作就是写生活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给予肯定。

2、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就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现在,我们提倡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因材施教,那么习作评价就应该因人而异,试想,如果我们老师多了一把评价的尺子,也一定会多出一批喜爱习作的好孩子,我们当老师的,应当用一颗呵护的心,赞赏的语言对学生的习作多角度多层面的评定,比如说,一词一句的妙用,一点一滴的进步,或者是一个不一样的开头,很有特色的结尾,哪怕是一个细节的描写。一丝真情的流露,都可以给孩子鼓励和赞赏。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用心用情的激励诱导。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老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人,同时家长、社会也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来参与学生的习作评价。引导学生自评。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除了老师、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可以让家长社会参与进来。可以说,学生的家长身份、职业的不同,家庭背景环境的不同,这种家长和家庭的差异,正好是比较好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应该说,家长无论是评价自己的孩子的习作,还是其他孩子的习作,都是非常认真的,都是充满赏识和鼓励,这样做,孩子们的习作就得到了更多的赏识,这对孩子们来说也是最好的激励和动力,我们评价的主体除了老师、学生、家长,也包括社会,一些孩子把自己的文章投到报刊,杂志上发表,公开让大家品评,还有的把自己的文章发在互联网上,让更多的人群对他的习作进行评价(写作文就是写生活)。

前言理念

一、有人说: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教完教科书的内容就是了,何况我们基层(农村)也没有什么语文课程资源,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一线的许多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行了。其实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误区。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对于小学语文课程,其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很多,可以开发的素材丰富多彩如:语文教材学校图书室、实践基地、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语文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师生的生活经验,校园课间文化等。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进行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资源的开发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三、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阐述。

答: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学习的挑战,也是一次革命。“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的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例如,我在教学《将相和》这一课时,课后有一思考题:“蔺相如以什么方法要回了和氏璧?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这一题略加改动变成了“蔺相如以什么方法要回了和氏璧?如果不这样要,还可怎样要,结果怎样,为什么?”这样一改,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之后,学生很容易明白蔺相如采用的方法巧妙,对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有了较深的理解。其次,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再次,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最后,让学生养成讨论的习惯。总之,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放手、要鼓励学生不怯场,要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写字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安排10分钟的写字,练什么,怎么练呢? 答:全国小语会名誉理事长崔峦老师在《落实新课标,变“四个不足”为“四个加强”》一文,对“10分钟写字的理解和落实”指出:首先,各个年段都要增强练字意识,落实书写训练,提高书写质量。其次,书写练习的内容、要求、指导等各年段应有所不同。如,低年级侧重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字词;中年级侧重在方格中书写词、句、段;高年级侧重在条格中练写句子、语段,且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崔峦老师的解读,对我们对每天的10分钟写字教学做了明确指导。许多成功的课堂,遵循识字写字的规律,阅读理解书写有机结合,将写字融合进整个教学过程,保证了写字的时间,提高了学生写字水平。(可以结合一些具体课例谈谈)

总之,语文10分钟随堂练字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教学实际,既可以集中练习哦,也可以分散在课堂的的各环节。关键是我们要在思想上重视,教学中得到落实,并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五、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第一至三学段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应会背诵优秀作品160篇(段)。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沟通呢?

答:

1、借助文本,多形式阅读。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语文课堂教学,更要以“课文”做引子,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并从广泛的阅读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一是抓住课本节选的内容,引导学生延伸式阅读。二是根据教材单元编排内容,进行专题式阅读。三是巧插内容类似文本。

2、夯实基础,引导读写结合。架起阅读的桥梁,引导学生有个性的阅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注重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语言积累。二是借助文本,巧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写结合。三是运用综合性学习,内化积累。

3、搭建平台,提高语文素养。一是提供阅读书籍资源,让学生有效阅读。二是选择适合的读物,在兴趣中慢慢养成阅读习惯。三是搭建展示平台,激发持久的阅读兴趣。

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落实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1.发扬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信学生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真诚的心态平等地去对待、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说自己想做的,2.面向全体,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教师要全面了解,熟悉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习惯,做到有的放矢。同时练习要有梯度,让不同的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层的兴趣,并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五位壮士不把敌人引上绝路,会怎样?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同学们认识到当千钧一发时刻,五位壮士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完成任务,从而体会到壮士们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4.自评互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与评价,是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方式。

七、语文教学中如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答: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而语文学习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1、精心营造导入情境,诱发学生探索动机。

(1)导入应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背景。语文课程的内容虽然很广泛,涉及的知识领域也比较多,然而大多数的知识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是有联系的。从这点出发,设计生活化的导入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去探索未知语文知识的欲望。像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和《童年的发现》这样的文章就可以这样设计导入。(2)导入要富有启发性,在导入时故意巧设悬念和质疑设障。这样一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带着疑问主动去学习新课文,自主释疑解惑。学生望文兴叹的无奈荡然无存了,课堂定会呈现出一派喜文乐学的气氛。在教《新型玻璃》和《只有一个地球》这样的课文时,如此导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强化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鼓励学生合作学习。(1)强化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和参。比如遨游汉字王国和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两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就需要安排学生投身到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生搜集资料、辨析归类、协作、阅读、书写等能力。而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则需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在交流互动中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求知动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学完整篇课文后独立思考,解答以下问题: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读后的感悟,以及知识经验来综合思考。学生经过深入思索,纷纷举手发言。生1说:我认为课题中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她对科学执着的追求,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及对名利的淡泊这三个方面。这种美丽是长久的,所以说是跨越百年的美丽。生2说:我觉得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是指她的端庄美丽的容貌,也不光是她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学精神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好不热闹。最后,我接着发言学生的话茬,略作小结。至此,本文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持之以恒地贯彻实施。

八、举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谈谈几点尝试:

1、精心指导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

经验告诉我们,好的自学习惯一经养成,一个人会终生受用不尽。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就是培养其自学能力的好方法。每上一篇新课文前,我都会出示几道深浅度不同的预习题纲,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

2、善于发现,利用文本空白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利用文本的空白点进行理解能力的训练,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在引导学生理解小艇的作用时,可适时提出一个问题:人们还利用威尼斯的小艇去干什么?这时学生就会有更多的答案:去购物,去上班,去访亲探友„„这样,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小艇对于水乡威尼斯的重要性。

3、续写文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续写文章,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如:我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之后,布置了一篇日记让学生续写《小木偶的故事》。让学生打开思维的翅膀,小木偶有了各种各样的表情,发生了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你看这样的续写,不正闪烁着创新的浪花吗?在我们的教材当中,有着许多这样的课文,让我们有充分的训练素材,例如《狼和小羊》《凡卡》《穷人》等。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重在得法,重在坚持!

第三篇:新课标语文试题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部分)测试题

一、填空题

1、课程目标按照九年一贯 整体设计。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2、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年级、()年级、()年级、()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3、阶段目标从‚()‛、‚()‛、‚()‛(1-2年级为‚()‛,3-6年级为‚()‛)、‚()‛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的要求。

4、新课程标准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养成良好的(),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

5、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过程中进行。

6、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

7、汉语拼音的功能是帮助学生(),帮助学生(),帮助学生()。

8、()、()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9、口语交际是()与()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中进行,应努力选择()的话题,采取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10、阅读教学是()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11、阅读是学生的()行为,不应以()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1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和()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

地割裂开来。

13、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和(),朗读要提倡自然,摒弃()的腔调。

14《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

15、在1—2年级学段中,学生要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调和()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16、学生是语文学习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和()。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过程中进行。

17、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18、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鼓励学生()选择阅读材料。还应注意学主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

19、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写字,做到天天练。

20、小学阶段常见修辞格有:()、()、()、()、()、()、()、反复。

2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作用,决定于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2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2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和()。24.()、()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25.语文学习应注重()的相互联系,注重()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26.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和()。

27.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8.课程目标根据()、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设计。29.阶段目标是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的,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的要求。

30.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改善()。3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资源和()资源。

32.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和(),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33.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和()。

3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转变为(),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35.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和()的重要途径。

36.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师的()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37.语文教育要(),(),面向未来.38.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体现了新()()宽的特点。39.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使学生具有实用的写作能力。40.写记实作文,一定要(),(),不能说假话、空话、套话。

二、单选题(把正确的大写字母选项填在括号中)

1、第一学段新课标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标要求是:()

A、了解 B、基本掌握 C、掌握 D、不要求

2、新课标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中的:‚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哪个学段提出的:()A、第一学段

B、第二学段 C、第三学段

D、第四学段

3、阅读教学过程是:()

A、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B、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C、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D、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4、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A、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B、在口语交际课中 C、在家庭生活中 D、在与社会人群交往中

5、‚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哪个学段提出的写字要求:()

A、第一学段

B、第二学段 C、第三学段

D、第四学段 E、以上四个学段都有

6、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字。A、40万 B、100万 C、145万 D、400万 7、5至6年级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字。

A、100 B、200 C、300 D、400 8、2011版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有()个。A、1600 B、800 C、1000、D、350

9、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观点是:()

A、工具性 B、人文性 C、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工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0、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应该侧重于()的教学。A、字、词 B、句 C段、D、篇

11、关于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新课标提出:()

①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②要多认少写。③学习独立识字。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①朗读 ②分角色读。③表演读。④默读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是哪个学段的目标与内容。()

①第一学段 ②第二学段 ③第三学段 ④第四学段 A、① B、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写作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①观察能力 ②思考能力 ③表达能力 ④创造能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

15、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下列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的是()

①报刊 ②电视 ③自然风光 ④日常生活话题 ⑤网络 A、①② B、①②③④⑤ C、①⑤ D、①②⑤

16、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观点是:()A、工具性 B、人文性

C、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工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7、阅读教学过程是:()

A、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B、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C、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D、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8、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锻炼。A、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B、在口语交际课中。C、在家庭生活中。D、在与社会人群交往中。19.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第一学段识字的要求改为()

A、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B、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C、累积认识常用汉字28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D、累积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其中1500个左右会写。20、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①合作精神 ②创新意识 ③参与程度 ④探究精神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21.学生作文修改的评价要:()

①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 ②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态度 ③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过程 ④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方法 A、①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的整体提高。A、语文知识 B、语文能力 C、语文素养

23、()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A、学生 B、教师 C、学生和教师

24、阅读是学生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A、个性化 B、整体化

C、综合化

25、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A、学习态度 B、学习方式 C、学习目的

三、判断题

1.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3.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4、2011版课标界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5、‚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是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

6、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是2011版课标中第二学段才开始的要求。()

7、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8、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

9、阅读教学中,必要的语文知识可以脱离文本进行系统的讲授与操练。

()

10、合作学习就是通过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11、语文能力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12、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13、识字与写字的要求相同,1—2年级要多认多写。()

14、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5、综合性学习应强调独立进行,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16、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是说教学做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做是教与学的中心。()17.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18.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19.语文教师不需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为那是编者的事情。

()

20.‚语文素养‛应是综合的、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21.语文课程的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22.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3.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

24.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不必遵循汉字、汉语的规律。()25.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交流是基础。()26.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首先明确评价的目的,旨在从观念上正确认识评价的功能。()27.新课改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导致了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偏向。()28.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29.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四、简答题:

1、《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有哪些要求?

2、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3、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4、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5、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6、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7.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8.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9.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0.怎样正确处理课内、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11.怎样打好基础,开发潜能,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五、论述题

1、你认为在拼音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2、《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3、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事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4、有观点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语文知识的教学,这就意味着语文知识教学不重要,语文知识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你怎么认为?

5、‚‘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老师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写教学纪律就可以了。‛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第四篇:小学语文新课标考试试题及答案166

1、小学语文新课标考试试题及答案 2、8、第三学段写作目标指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3、(1)第一学段

(2)第二学段

(3)第三学段

4、(1)写作能力

(2)写作兴趣

(3)写作技巧

5、④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6、4、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7、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8、四、简答。(20分)

9、一、填空。10、6、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典型性事件或故事,把这些事件或故事记录下来,加上作者的反思或感悟,就是案例研究。(√)

第五篇:小学语文《新课标》模拟试题2

小学语文《新课标》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15分)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_(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2分)

4、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5、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6、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二、选择题。(20分)

1、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学生认识(B)个左右常用汉字。

A 2800个。B 3500个。C 3700个。D 4200个。

2、学习默读从(B)开始。

A 第一学段。B 第二学段。C 第三学段。D 第四学段

3、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B)万字以上。

A 200 B 145 C 400 D 500

4、语文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具有多重功能和(A)。

A 奠基作用 B 交流作用 C 工具作用 D 核心作用

5、口语交际教学中选择的话题应当(A)。

A 贴近生活 B 贴近教材 C 有语文特色 D 有文化内涵

6、语文评价应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但更应重视(C)。A 定量评价 B 终结性评价 C 定性评价 D 表现性评价

7、阅读教学是(C)之间对话的过程。

A 学生、教师 B 学生、教师、文本 C 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 D 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

8、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A)。A 评价的能力 B 创作的能力 C 仿写的能力 D 体验的能力

9、语文课程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C)。

A 潜移默化 B 训练 C 熏陶感染 D 大量阅读

10、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A)写字的时间。

A 10分钟 B 8分钟 C 7分钟 D 12分钟

三、判断题。(15分)

1、第一学段在写话中要求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逗号、顿号(感叹号)、句号、问号。(错)

2、第二学段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对)

3、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对)

4、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默读(浏览)和略读。(错)

5、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倡精讲多练(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错)204

6、习作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对)

7、写作教学应抓住审题、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错)

8、语文课程评价应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错)

9、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对)208

10、第三学段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250(300)字。(错)196

11、语文语法修辞的学习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进行指导和点拔。(对)205

12、口语交际中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对)204

13、在识字教学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对)202

14、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引导者)(错)201

15、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对)204

四、简答题。(30分)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2.使用字典的习惯。

3.把字写正确、端正、整洁、匀称的习惯。4.爱护课本、用具的习惯。5.边听边想、讲究礼貌的听话习惯。6.先想后说、使用普通话和礼貌语言的说话习惯。

7.预习、复习的习惯。8.质疑问难的习惯。9.边读边批注、记听课笔记的习惯。10.独立完成作业、检查作业和老师批改后自觉订正的习惯。

11.经常看书报、听广播的习惯。12.勤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13.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积极开展想像和联想的习惯。

14.勤记日记、常练笔的习惯。15.积极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习惯

3、教课文应 怎样找准培养语文能力的重点目标呢?86页

1、吃准学段目标

2、吃准教材

3、吃准课文特点

4、吃准学生实际

五、论述题。(20分)

结合实例谈谈教学中怎样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答: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

下载小学语文新课标试题2011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新课标试题2011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新课标考试试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新课标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前言中指出: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 课程目标和内容、、 )、(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小学语文新课标考试试题及答

    一、填空。(40分) 1、(语文素养)(多重)(奠基) 2、(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性)(阶段) 3、(游戏)(活动) 4、(朗读)(默读) 5、(互动) 6、(正确)(流利)(有感情)(语言)(语调)(感情) 7、(探究)(创新) 8、(思维) 二、判断。(2......

    小学语文新课标试题及答案5篇

    25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小学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分别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

    小学语文教师新课标考试试题

    小学语文教师新课标考试试题 里士村小学袁景楼 一、填空(34分) 1、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2、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紧密结合。 3、前......

    小学语文新课标考试试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新课标第一部分考试试题及答案 二年级语文组 刘峰 一、 填空。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 )、( )课程。 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与( )的统一。 3、九年义务......

    小学语文新课标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

    小学语文新课标(定稿)

    《小学语文新课标》(修订版)学习体会 2012年8月28-30日全校老师听取了黄新凯副校长对《小学语文新课标》(修订版)的解读,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

    小学英语新课标试题

    1、《英语课程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__能力水平___设为九个级别。 2、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