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鉴赏

时间:2019-05-14 16:1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纪录片鉴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纪录片鉴赏》。

第一篇:纪录片鉴赏

滨江学院

《纪录片鉴赏》期末作业

目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

测控(1)班 学生姓名

赵玉舟 学

20122341051 指导老师

张玉环 得

二O一四 年 六 月 十 日

一、纪录片简介

“一碗汤里品尽一个时代的味道,一只枇杷也许是一个永远不再来的回忆”——在过去的几周内,央视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继续以“超乎想象”的热度风靡荧屏和网络。《舌尖上的中国2》延续了第一部的拍摄模式,是一部探讨中国人与美食的关系的食物纪录片。本片分为八集播出,第一集《脚步》重点讲述了各种美食在不同地域的演变和食物中对中国人“乡愁”情节的一种演绎;第二集《心传》讲解了中国美食文化中的血脉传承和师徒衔接的历史;第三集《时节》讲的 是关于食物与季节演变的关系;第四集《家常》表达了家中的“酸甜苦辣”,是对中国人基本日常食物的解释;第五集《相逢》表达了中国人利用食物进行聚会交流的文化氛围;第六集《秘境》介绍了一些隐匿山野中不为人知的美味;第七集《三餐》回归到最平常的三餐中寻找“味道”;第八集则是此次拍摄的花絮。

养蜂夫妇追寻、收获蜂蜜,食物跟随人迁徙;中国传统烹饪的传承和流变往往以家族或师徒的形式承载,同时延续了家的味道和千百年来中国人饮食文化的基因;生生不息的中国人用食物记录每一次聚散离合,同时食材、香料、配方与技艺也在浩淼的时空中穿梭、演变、再生,形成绵长而丰富的历史。从4月18日开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仿佛中国美食的汇聚。该剧被誉为“吃货观众的必追剧”,它在让观众们“一解眼馋”的同时也随着电视机的镜头走遍中国各地,感受中国丰富的美食文化。

二、纪录片看点

可以这么说,在拍摄风格、画面处理等方面,舌尖二延续了舌尖一的脚步,整体风格清新、自然、亲切,全然没有纪录片一贯的呆板、乏味,光是从镜头中看那些美食、风景、山水,就已经是一种至上的享受了。但是,舌尖二带给观众的,又不止是简单的这些。

相比第一集,第二季明显更加偏重了对人文情怀的篇幅描写,幽淡的感情于无声处随着食物的香气慢慢铺展开来,我们更多看到的并不仅仅只是美味的食物它更包容了更多或是喜悦或是哀伤或是复杂的不可名状的情感。我们很多人其实也都有过这么的经历,离家很久即使餐厅的饭菜再美味,但是更多的还是厨师高超的技术还有各色的调味品,总有一种让你说不出的感觉,但其实那种感觉就是家乡的味道,就是你所在乎的深爱的人他(她)所拥有的味道,而这种感觉却无法与他人说,只能自己慢慢体味。我想这大概就是最复杂的一种感情了,无法名状生怕自己会毁坏了幽微的心思。借着美食把世间几处难言隐秘的情感浇了汁热乎乎的端到大众眼前,不知是眼泪还是口水,整个一集干干净净的介绍,简简单单的大众美食,纯纯粹粹的世间真情。相濡以沫的爱情,为了庆祝弟弟上大学爬上40米大树采蜜的兄弟情,等待八个月用美味的小花菇和一壶酒犒赏自己的独居老人,又陷入新一轮期待的留守儿童,为了女儿学会捕跳跳鱼的爸爸。每一种感情都清冽的像是甘泉又复杂模糊像是一场迷雾。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用高清技术将制作美食的过程还原到极致。翻炒,拍打,擀面„„生活中厨房里再普通不过的细节动作都被清晰,真实地拍摄下来,让许多观众有了想亲手烹饪的冲动。选用的食材都是普通的食材,不能超过50元,符合大众的需求。

另外,如果要说“勾人馋虫”的最大法宝,那便是在高清镜头下那些五花八门的美食了:蓝田裤带面、蚝烙、老鸭雁来蕈、上海的红烧肉、盆菜„„在高清镜头下这些美食披上了完美的色泽,光看着就让许多观众垂涎三尺,欲罢不能。

连《舌尖上的中国》的制作者、美食专栏作家陈晓卿也曾调侃:“中国人从来不把自己限制在一张乏味的食单上。深夜继续残酷大规模发吃。”

它所探讨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果腹”这么简单,传统、传承、劳动、收获,艰辛之余也包含着一种警醒——生活的艰辛和传统的消亡成为隐含在背后的一种危机感,此刻“舌尖”犹如“刀尖”一般刺激着观众对食物和饮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与其说这是一部美食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部《中国国家地理》来得合适。”正是因为这种返璞归真的还原美味,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华美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吃的是五谷杂粮,品的是甜酸苦辣,感悟的是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更有观众称看完纪录片感触最深的是“食品安全危机下对食物返璞归真的要求。”

三、名人点拨

在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田兆元教授看来,这部纪录片正是在号召人们对当下的饮食文化进行反思。“中国的饮食文化原本是很博大精深的,美食也是很丰富的。但如今现代社会中人们却生活饮食单一化,每天多是工作餐,用餐被‘标准化’了。”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很讲究的。”田教授说,“不是单纯地‘为了吃而吃’,什么时候吃什么,什么地方吃什么,和什么人一起吃什么,都有很深刻的讲究。美食不仅仅是美食,和文化是紧密联系的。”

同时,田教授还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有助于引导当下人们采取更为健康的饮食理念,“节目中很多美食都是来源于自然的馈赠”。田教授提到:“这有助于倡导人们一种回归‘真材实料’的饮食理念,寻找一种更为健康的饮食习惯。”

与普通美食节目不同,《舌尖上的中国2》在介绍美食的同时,自然地依托于一个个普通家庭,让人们看到大江南北的生活温情。脚步”中的人们为了生活、养家、提高生活质量,不辞幸苦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不断地奔忙着。为了亲情攀登40m高的树干,冒着巨大的危险,就是为了获得全家品尝甜蜜的滋味和为高考的弟弟补充足够的营养。为了一家三口人的生活,养蜂人随着花季,离开家乡几千里随着蜂儿到处跑。有多少留守儿童盼望父母回到身边,一起分享家里的美味,通过舌尖上的味觉来体验亲情。有一位比较新锐的纪录片导演向记者坦言:“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导演可以拍出来的,好看是因为导演自己本身肯定是个绝对的吃货,只有对美食有感情的人才能拍得出,技术手段是其次。就像妈妈做的菜,重的是心意,让人不知不觉眼眶湿润。”

《舌尖上的中国2》很值得学习,“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走心,纪录片虽然是纪实,但如果是麻木的纪实而没有用情至深,那么观众也不会买账,可能这就是它的成功秘诀吧。”正如片中所说:厨房最大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纪录片最大的成功,就是不仅仅记录。

四、我的看法:

舌尖二,在极度浮躁的今天,像是春日里一场小雨,温凉适度,沁人心脾,让人有冷静下来的感觉,也让人能够有所回味,有所发现。至于发现的是什么,那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个人见解不能代表谁,也许连我自己也不能完全代表。我想,只要能引起一些人们的思考,哪怕仅仅是给人一些舒适的感觉,也许这个片子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部纪录片在端上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更记录了中国千年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以及一菜一羹背后的人情温暖。很多“吃货”表示,好想边看这部纪录片边在手边备份美食,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从片中可以感知到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度,这里的国民对待生活、对待家庭,对待社会抱持着什么样的态度。

我们的饮食,向全球表达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对食物的看法和做法,代表了中国人的温情、善意和灵性。百姓视角的饮食观,是对中华美食最恰当的哲学表达。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炮而红,挑剔的人们甚至给出了和国际知名纪录片相同的高分。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美食切入,不仅让唾液受到刺激,也让心灵得到温暖,凝聚起华夏的文化认同。这是一部能成为经典的片子,这种经典,不仅仅体现在美食拍得让人流口水上,更因为它抓住了中国饮食背后的文化核心,体现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食道即天道”的价值观。正因为中国人在吃方面的文化成就,才使我们今天依然是人口和子孙繁衍最旺盛的族群。“从五谷中获得温饱”,是人类文明史的基础。而中国文明的巨大财富,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也能在食物的层面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中国人而言,吃更是一种“幸福生活”。中国人在美味上发展得极其丰富,也因此中国人的胃口被调教得非常娇气。一家餐馆可以服务不好,但不能味道不好,这与西方恰恰相反。

文化凝聚的情感

《舌尖上的中国2》不仅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也是对中国饮食文明的礼赞。我们不仅讲究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超越了自然。我觉得该片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平民的美食观,介绍的美食几乎全是家常菜。美食本身不是出自大厨大师,而是出自寻常生活、里弄街巷,享受美食本无需花费奢靡,这才是真正找到了美食的灵魂。如孟子所言:口之于味有同嗜也。人与人在美食的追求鉴赏上本无多大差异。所以,我们的饮食文化,不仅顽强地昭示出文化认同的根脉和家乡之情,也透视出对美食的追求与品尝人人平等。如此百姓视角的饮食观,是对中华美食最恰当的哲学表达

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比如村子里做的村宴,大家坐在一起吃,还必须用圆桌和红布。分享美味,是交流彼此之间作为情感共同体的重要仪式,就在围桌而吃的热闹中,老人们彼此帮衬、守望相助,是美味更是人情。饮食文化高度依赖文明进程和自然条件。中国南北差异大,提供了丰富的、差异化的食材,而庞大的人口逼出了中华美食各地开花,族群的地理丰富性,造就了中国饮食的丰富。西方人在主餐上与我们相比,略显单调,但他们并非没有美食,他们对饮食的贡献,主要在甜食、酒和奶酪等方面,这也和地理环境有关。饮食是非常顽强的文化认同因子。味道,触发族群的共同感,触发了对养育我们的家乡和亲人的感恩。

彰显的社会问题

社会的进步可能会使一些传统消失,但是真的不希望几十年之后再也看不到中国传统的风土人情了。希望这些美好的传统能一直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就像我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一样!国人无论脚步怎样匆忙散和悲欢来的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事物的进化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为了保存食物,我们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现代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也意外地让我们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并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空气中弥漫的味道和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湖南菜香辣,“香”主要来自油脂。在今天,无论再多理论申明油脂过量的危害,中国人依然离不开那特有的脆爽口感。油脂的运用,是中国人对烹饪方法的莫大贡献。

隽永旁白

●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土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鲜”是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并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觉体验。全世界只有中文才能阐释“鲜味”的全部涵义。然而所谓阐释,并不重在定义,更多的还是感受。“鲜”既在“五味”之内,又超越了“五味”,成为中国饮食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种境界。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参考文献

1、CCTV-1 :http://

第二篇:纪录片鉴赏《冰冻星球》

题目《冰冻星球》观后感

 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研室

2012.4.《冰冻星球》观后感

学号:31110506****姓名:陈昶专业班级:**1102班

纪录片《冰冻星球》纪录片观后感 气候变暖一直是全球性的环境变化问题,人类工业活动的影响,导致许多净土被污染,温室效应急剧攀升。人们却很难意识到,气候变暖正在一点一滴地影响着距离人类居住地十分遥远的北极与南极。如果人类不采取任何挽救措施,来保护好环境,改善温室效应,那么终有一天,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人类将会被掩埋在茫茫大海之中。

一、主要内容

《冰冻地球》于2011年10月26日在英国的BBC电视台播出。纪录片的摄制组采用了可以在低温下工作的特殊摄影机进行拍摄。这部耗时五年才问世的纪录片捕捉了很多珍贵的画面,表现出大自然神秘奇幻的一面:包括冰山崩塌,神秘的活火山喷发这些真实的自然现象,以及岩石峰,美轮美奂的融水湖和针叶林;此外,这些真实的图片也表现了大自然中残忍的一面,动物之间相互的角逐、厮杀,比如一头雄性北极熊勇敢击退多达十名情敌,身披血渍和伤痕,最终抱得美人归。这部纪录片还经常拍摄到一些生物是如何团结协作捕杀猎物的,比如虎鲸共同合作猎捕海豹等。借助高科技设备,摄制组还记录下了南极大陆中心地带广袤而荒芜的陆地,以及鲸鱼迁徙到极地的过程。

画面的唯美程度令人惊叹,观看该片就像走进一个动物世界中,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极低的无穷魅力,还给我们上了一堂堂有关生物和环境的课程,填补了我们对极低世界的知识空缺。

其中整个纪录片是以四个季节的变化为主线的,记录了地球两极在一年内展现出的各种神奇的场景:从“大融化”的春天,到24小时都在光线照耀下的夏日,再到“大冰封”的秋天,最后以长夜漫漫的冬天结尾。纪录片最后还讲述了一些制作者有趣的冒险经历,以及一些如何在极端寒冷和无法预知的恶劣的气候下生存的技巧。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轻松与闲适,但是在这一片轻松景象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我们都需要面对的大问题,那便是如何对待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的问题。

纪录片中的解说员David Attenborough说道:“这可能是人类在地球气候产生剧烈变化前欣赏到这一景象的最后的机会了。”现年八十五岁的艾登堡爵士说,“这部纪录片捕捉了此前从未记录下来的很多行为和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影像将会变得越来越珍贵,因为这很可能是我们最后的机会去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场景。虽然在我们到达前的数百年甚至几千年前,地球两极的景象非常壮观,但是最近一个世纪以来,很多变化已经超过了人们的认识。”

二、极低点滴

片中的极低世界是一片白茫茫的天堂,又可以说是动物的世界,因为这里少有人烟。所有的生物在这片“净土”生活得安详,他们有的从生命的最初便居住在这片白色的土地上,有的都能数上好几亿年前,这里是他们的家,一个我们陌生的地方。

在冰冻的海洋里看似没有一丝生命,在摄影师的镜头里,我们却看到了它充满生机的另一面:许许多多奇特的鱼儿和水母,有的水母身体是透明的,身上却发出炫彩的光;有的形状是一丝丝的,触须却是红红的像一团团火焰可漂亮了!但是你不要被它的外表迷惑,这些水母是有巨毒的唷!

极冬降临,这是冰冻星球上最残酷的时节,此时坚守在这里的生命,面临着世界上最艰苦的环境。不能深刻体会的大多数人此时都是感叹着造物主带来的奇迹,皑皑白雪,一片洁白的世界。的确,没有身处其境又如何能够感受大自然最为残酷的面呢?

又是一个凄凉的季节:北极的深秋,冰雪覆盖,万物寂寥,大多数动物都会在数周前迁往南方,而少数留守的动物,则承受着凛冽的寒风、骤降的气温和数月的黑暗。一只雌性北极熊正在找寻一个庇护所,其他的北极熊正在觅食。她在一片松软的雪上为自己挖一个浅浅的窝,作为她的庇护所,她在等待着疾风带来积雪,等积雪再厚一点,她就再向深处挖一个洞穴,躺在里面,等着宝宝出世。片中也将极低动物的生活与繁衍体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多了一份了解,从而更能够理解,极低气候和环境对于我们人类是多么重要的事了。

海冰的覆盖面积不断增大,几乎是夏季的两倍,不久前还在海洋里觅食的动物如今被封锁在外。但是海冰上还是有裂隙,像是白色沙漠上开的窗户,通往海冰下那一片蓝色的神秘的富饶的海洋。大多数鸟类都已向南迁徙,但在冰封的白令海,眼眶绒鸭从四处聚集,形成一支庞大的鸭群,成百

上千,纷至杳来,像是来参加一年一度的聚会,给严冬带来生机。它们把这个在夏季哺育它们的海域当作它们最后的避难所。在强劲洋流的作用下,这个“冰间湖”免守洋流的侵扰。

当然这是个风险极高的赌注,如果冰间湖在整个冬天都不上冻,它们就可去迁徙的劳顿,整个物种就可以聚集在这个冰间湖。你能想象吗?整个鸭群呗寒冰包围,冰间湖就像沙漠里的绿洲。但是,大自然总是让人难以预料的,这里的环境瞬息万变,猝不及防,暴风雪来了,水面逐渐冰封,一小群绒鸭挤在冰洞里忍受着严寒的惩罚。冰洞在逐渐的减小,它们即将面临着被冻死的危险。这帮赌徒血本无归。

随着北方阳光的持续减弱,严寒向北极南方推移,跟着快进的镜头,地球的极北地区正迅速地被寒冰覆盖,仿佛灾难片《后天》中迅速被冰冻的地球,世界末日就在眼前。寒冬带来一股摧枯拉朽的强大量——霜冻,水汽在空气中冻结,形成了冰晶,画面上迅速将枯枝枯叶包裹的小冰花看似是那么可爱,晶莹剔透,但永远不要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想象血液如此迅速的冻结,想象的到吗?然而植物的汁液就在经历相同的过程,随着第一波霜冻的侵袭,大多数植物随之枯萎,植物内部被冰晶撕裂。这时,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因为有一类植物忍受着这极低的气温,如冷杉和松树一类的针叶植物,正是因为它们,组成了地球上最伟大的森林“泰加林”——泛指寒温带的针叶林。它横跨了所有经度,并包含了地球上三分之一的树木。皑皑白雪中,时隐时现的墨绿色,想象得出那有多么的神奇与迷人!

气候更加恶劣了,随着冬季的深入,从北极来的冷空气与南方温暖湿润的空气相遇,形成漫天的暴雪,这对于任何大型动物来说都是灾难。但对于加拿大北部的野牛来说体型大反而让他们热量流失更少。为了生存,生物在适应着环境。在一望无际的广袤的北极荒野某处,有野牛出没,狼跟着野牛深深的脚印跟踪着。顺着野牛走过的积雪,野牛在前行着,狼群费力地穿过厚厚的积雪追逐着,即使野牛体型庞大,狼群也别无选择,野牛是冬天里唯一的事物,它们只有孤注一掷,即使野牛的体魄是它的十倍。在这严酷的冬天,生死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一个小小的伤口就可以要了狼的命。它选好了目标,一头较小的野牛,当即使较小,力气依然很大,狼咬住野牛的尾巴,两头狼围捕着野牛,一头忽然推开了,也许害怕受伤,一只势在必得,也许饿的不顾一切,它受伤了!即使伤痕累累,它也不想放弃,而实际上,它也必须痛下杀手,这是双方间的生死较量!战斗结束,狼胜利了,野牛筋疲力尽。

南北极的环境很恶劣,动物捕食也很凶猛。海狮们先悄悄地向正在抓鱼的企鹅们逼近,穿过冰层,趁企鹅冷不防,张开血盆大口,将一只企鹅吃了下去。虽然企鹅们纷纷逃窜,大部分侥幸逃生,但还是有很多弱小的企鹅成了海狮的美味佳肴。冰海杀手---虎鲸捕鱼也十分精彩:"杀手"们先从水中探出头来探查敌情,然后慢慢潜入水中,探索鱼群,再飞快地游向鱼頵,将鱼咬碎吞下胃里,速度之快象是离弦之箭,又象是急行的猎豹。

深冬降临,大雪不断堆积,森林一片寂寥,有的树甚至承受了三吨重的雪,不可思议吧!雪挡住了本已不足的阳光,减缓了植物的生长,限制了它们的生长能力,所以,雪不仅影响了树的形状,也影响了森林的广度。当然,雪也影响这动物。在这个冬季,它们选择了结伴出行,很好的选择,对吧?狼獾和乌鸦是很好的搭档,动物间也有着默契,狼獾循着乌鸦的叫声,如同听见了它们的开饭铃。对于乌鸦来说,狼獾就如同它们的开罐器。狼獾用强有力的下颌处理冰冻的食物,乌鸦以很乐意吃剩菜,它们有足够的耐心。但狼獾的食量惊人,传闻狼獾一口气吃掉的东西比其他生物都多,所以它们又被称为“饕餮”。它们把吃不完的东西埋在积雪下,遍布森林的角落,为食物短缺的季节做准备,多聪明的小东西!乌鸦留下使用残羹冷炙。

大雪对于有的动物来说是见好事,比如说野鼠。它们穿行在积雪下的“走廊”中,十分活跃,尽情享受冷冻好的食物。积雪很好地隔绝外籍,积雪内,温度不会降到零度以下,野鼠仅靠这样也能存活。有时它们也不得不到雪上面寻找事物,这给灰猫头鹰带来了机会,因为灰猫头鹰尽管是天生的猎手,也无法不到积雪下的猎物。伶鼬则不同,这小小的捕手是野鼠的天敌,白白的在雪中也不能一眼认出,灵活迅捷,身体娇小,野鼠的小窝也许就得被它捣毁。伶鼬还有自己的保暖方式,它一簇一簇地拔毛,然后放到一起,做一张舒服的毯子,睡在雪下的洞里。

南北极也有温柔的一面,电影中精美的雪花,结晶非常漂亮,有的冰晶呈六边形,都是对称的,中间还有许多精美的镂空图案;有的是四边形,内部非常细致。如果问这位雕刻结晶的艺术家是谁,那只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功了。

北部的森林在隆冬时节,太阳很低,中午便已是暮色时分,在更北的地区,要等上好几月才能看到太阳露脸。风雪声让人头皮发麻,没有多少生物能忍受这样的生活,雄性北极熊将在冰面上度过整个冬天,他只能期待着找到一具死尸,作为食物,否则就只能靠自己储能,勉强度过。背风的雪坡上,积雪下,小北极熊诞生,小巧玲珑,北极熊妈妈半梦半醒,熊仔特有的“咯咯”声,很是温馨,你难以想象,这是在冰天雪地中。在地表上数百公里处,极光照亮了整个天空,绚烂美丽。

在冰冻的星球上,生命如此繁衍孕育着,难以想象,在这一片冰雪之中,生机勃勃。在地表上数百公里处,极光照亮了整个天空,绚烂美丽。在太空中穿梭数百万千米后,被极地磁力吸引的太阳风,与地球大气相撞,数万亿带点粒子舞过天际,在北极上空的是北极光,即北极之光,为北极的漫漫冬日带来光亮,可以想象那是多么的华丽与壮观!这似乎是极低夜景,给这片缺少生机的土地增加了几分绚丽的色彩,美丽又梦幻的光影印在冬日的天空,有几分说不出的叹为观止和向往之情!

三、无私南北极

看完纪录片,在被极低迷人景象和动物的勃勃生机所吸引的同时,我被两极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做贡献的精神所折服。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早已为人们所开发利 用。而南极蕴藏着较北极更为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同是南极也是至今唯一没有常住居民,没有国界,和还未被开发的地区。在科学方面,南北两极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全球气候变化的冷源,同是还是人类与外星联系息息相关的重要窗口。特别是在南极,由于未被开发和污染,所以南极还储藏着十分有价值的科学信息,其中包括气候信息,环境信息,生物信息,资源信息等等。南北极是地球留给我们的一笔很大的财富。如果人类有节制有计划的开发南北两极,那么未来的人类餐桌将会有来自南北极的食物人类,用的物品也会有由南北极的资源而制成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去南北极体验那冰冷下的热情,还可以体验一望无尽的白茫茫感悟一片纯洁的圣地,我们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美丽的南北极,无私的南北极。只要人类在对开发和合理利用极低资源上达成一定的共识,那么人类一定可以和极低友好地相处,互利互助,所以此时此刻,科学发展观的远见性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现今在温室效应急剧增加,全球气候恶化的情况之下,南北极的气候变化是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因素。人类由于在这一百年内,加快发展工业,于是造成各种环境污染,气候上升,这一点一滴都会影响到远在地球两端的南北极。南北极的冰川正在一点一点的融化,如果人类不停止错误的发展观,继续破坏大自然,那么待到南北极环境急剧恶化之时,人类就将手无寸铁得接受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所以,就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即使是一点一滴,即使是举手之劳,情保护我们的大自然,爱惜我们美丽的南北极——我们的“冰冻星球”。

第三篇:纪录片精品赏析

纪录片精品赏析

论文

题目:

《无人区里的角斗士》

学号:

912113850117

姓名:

陈志岩

成绩:

无人区里的角斗士

——观看纪录片《平衡》有感

一部《平衡》,又让我们看到了西藏的无奈和难言之痛,一段段坎坷艰辛的巡山路,一个个辛酸苦涩的心路历程,平静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可可西里,美丽与丑陋共生,正义与邪恶同在。

——前言

虽然藏羚羊分布区是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的高寒地区,但近10年来盗猎者手持武器、不断涌入藏羚羊栖息地或守候在藏羚羊迁徙路线上屠杀藏羚羊。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每年被盗猎的藏羚羊数量平均在20000头左右。此外,由于盗猎活动的严重干扰,藏羚羊原有的活动规律被扰乱,对种群繁衍造成严重影响。保护藏羚羊的事业任重而道远!纪录片《平衡》历时三年,摄制组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闯进“生命禁区”,将扎巴多杰和他带领的“西部野耗牛队”保护藏羚羊的艰辛历程真实地记录下来,利用真实、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下巡逻队可歌可泣的人物命运,试图从中寻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

久久驻留在我的脑海中的,是扎巴多杰那双忧苦的眼睛。这双犀利的眼睛,屡次将盗猎分子抓获。这双眼睛,看透了一些东西,肮脏的、丑恶的。这双眼睛,时常愤怒,因为感受到了种种的不平衡。

这双眼睛,总是湿润。当说到,凶恶残暴的盗猎者将刚生下小羊的藏羚羊杀掉,眼看着小羊在母羊身边嗷嗷待哺,这双眼眼睛湿润了。当说到,他们已经几天被困在刚下过雪的草地里,饥饿就要夺走弟兄们生命,面前是他们用生命保护的藏羚羊群,他冒着内心的剧痛、良心的谴责、犯法的危险,为了弟兄们活命也要枪杀其中的一只藏羚羊,这双眼睛再次湿润了。当说到,他们的工作收入是卖掉缴获的藏羚羊皮的所得,对他来说,多么于心不忍啊,他的眼睛又一次地湿润了。

细细观察着双眼,上面布满了血丝,四周被粗糙的皱纹紧紧包围。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简朴使他的皮肤过早地失去了年轻的光泽,让他变得更加苍老。不只是容貌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杂乱和斗争,各种体制失衡带来的茫然、愤恨、压抑和苦恼。

无人区里的斗士

影片一开始,镜头对准索南达杰,那位战死在雪域高原,一直到死都紧握着枪杆子的猛士。索南达杰是我国首支武装反偷猎队伍的第一任书记,他的离去,留下了尚未成熟的“西部野牦牛”队,留下了自己未竟的事业。在他离去后,他的妹夫,扎巴多杰成为了第二任书记,继续在条件恶劣的高原无人区里继承索南达杰的遗志,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在残杀藏羚羊和保护藏羚羊的斗争中,人类对自己歇斯底里丑恶的放纵与麻木,同时也倾听到,在一种悲壮与凝重的氛围里藏羚羊的保护神——扎巴多杰和他的野牦牛队的无助与无奈,他们生存条件的艰涩。1995年,扎书记第一次进入可可西里时,治多县委给工委的小车加了84公斤汽油。因为治多县市贫困县,这便是政府给西部工委野牦牛队惟一的资助。除了三支枪,在没有任何资金的情况下,1995年 10月7日,在可可西里,在青藏公路八工区一顶帐篷内组建中国第一支武装反偷猎队——西部工委野牦牛队。野牦牛是高原的保护神,温顺忠厚、吃苦耐劳,但是一旦侵犯了它,即使是

一辆正在行驶的卡车,也会被它掀翻,扎巴多杰他们取这样一个队名,正是寓意着他们是高原藏羚羊的保护神,无论多么艰险,都永不退却!

在可可西里,他们不仅要和全副武装的偷猎者激战,更要和残酷的生存环境进行搏斗。有一次,扎巴多杰带队进入可可西里巡查时,每人每天只能吃到两根冰凉的火腿肠,有一天,他们竟然没有找到一滴水,第二天一早,渴了一天的扎书记一走出车门就趴在稀泥地上,埋头去喝车辙里积存的泥水,其他队员也纷纷效仿吸起泥水来„„扎巴多杰曾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之所以不在县里的办公室里坐着,跑到这要命的深山来,一方面是为了一种亲情,我要为索书记报仇,这个帐我要记在所有盗猎分子身上;另一方面,我就不信中国没有环保,别人不做,我来做!”野牦牛队在方圆4.5万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地区巡逻,每次都要往返十几天,必须带够油料和给养,用扎书记自己的话说:"我不怕盗猎分子,他手里有枪,我的手里也有枪,我怕大自然。那里面几百里,一个人也没有。一旦天气变化或是车子陷了进去出不来,弄的不好真的会把人困死在里头。有一次,三个队员困在里面,走了三天三夜才走出来,耳朵冻的直流水,扎书记想起来就十分痛心。

用生命捍卫的事业

大自然的力量固然不可抗衡,在高原上与非法走私盗猎者搏斗固然凶险,但最让人痛恨的是那些敛尽人民财产,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影片的最后,扎巴多杰在镜头前的一段话情绪显得很激动:“我总觉得这点„„我到现在心里也有点不平,建立这个机构那个机构我到现在还不平衡,他妈的,保护的时候我们保护,事情我们办,拿钱的时候别人拿,弄些乱七八糟的组织,别人弄,很不平衡。几个月的工资那不出来,一个月的工资那不出来,出差费那不出来的情况下,就这样工作(指冒死保护可可西里)„„干下来。将来对人类,对社会有一点贡献。我认为是值得的!!但是我对一两个王八蛋„„我忍„„我死都不怕!我辞职总可以,甚至开除后我还是干这个环保事业,我绝对要干下去了„„现在我也是难言之处多得很呐!!”

从1995年9月到至今,“西部野牦牛队”共破获盗猎案62起,抓获盗猎分子240人,缴获各类枪支56支,子弹万余发,缴获各类车57辆,搜出藏羚羊皮3180张„„1998年,扎巴多杰曾赴北京各大学演讲,使长江源的保护和藏羚羊的保护受到了关注。当时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将要播出电影《杰桑.索南达杰》,由于扎书记下榻的招待所无法收看电影频道的节目,他决定找一家能看电影频道的餐馆吃饭。在景山公园西门附近找到了一家仅能摆放2张桌子的小饭馆,这里的黑白电视能看到电影频道的节目。当电影《杰桑.索南达杰》播放到一半的时候,扎巴多杰泪留满面,他哭着说:“只要有人理解,我死在可可西里也心甘情愿!”扎书记临离开北京时感慨地说:“还有很多同情支持者,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他真正感到保卫可可西里的事业不是孤立的。”

然而胜利在望,曦光就是前方之时不幸却发生了。在结束了北京寻求经费的活动回到青海家中的第二天,扎巴多杰被子弹近距离击破头部身亡。影片播到这里,我想每个观看者心里都特别的震惊,特别的压抑。我们悲愤,为什么那些盗猎者就如此丧尽天良泯灭良心?为什么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个体对坏境保护的力量竟是如此地单薄?打击和报复竟是如此的猖狂,如此明目张胆?或许在盗猎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在脱离不了肮脏交易的官场环境下,在这样有着严重弊端的体制下,扎巴多杰等人有着太多的身不由己,而他也只能含恨而终了。强杀案是意外也好,阴谋论也罢,事实是扎巴多杰之死可能永远就是个谜了,正如生态不会完全平衡,人性不会完全平衡,现实世界的各种结果也总是不平衡的。

还有那悲剧的野牦牛队,被拆并,被“秋后算账”,很难想像,什么样的交易才能够让当地政府对野牦牛队如此深恶痛绝,哪怕是中央领导的对野牦牛队的支持也仅仅只能维持一年的时间?

藏羚羊的保护

其实中国政府是很重视保护藏羚羊的,颁布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也在藏羚羊重要分布区先后划建了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等多处自然保护区,成立了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定期进行巡山和对藏羚羊种群活动实施监测。遗憾的是,虽然政府不断采取各种形式严厉打击盗猎藏羚羊的违法犯罪活动,非法盗猎藏羚羊和走私藏羚羊制品的活动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境外存在着利润巨大的藏羚羊绒及其织品贸易,国际非法市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正是由于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一直存在着藏羚羊绒加工及贸易,并由此给盗猎分子带来丰厚的收益,刺激盗猎活动愈演愈烈;藏羚羊分布区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当地的经济状况困难;盗猎、运输。走私活动组织十分严密,采取了更加隐蔽的手段。

国际社会也已经普遍认识到,不受控制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势必严重损害野生动物物种的自然发展,甚至危及物种的生存;而对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进行控制和对某些物种实行保护,仅依靠某一个国家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如果我们能和其他一些国家成立国际公约或者加大国际间合作的打击力度,相信相信非法盗猎藏羚羊的活动将会得到有效控制。当然,我们也要努力改正我们体制当中的弊端,为保护藏羚羊的事业扫清障碍,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控制。

后记

看《平衡》这部纪录片,看完之后心里一点也不平衡,有的人为了人类事业为了环保事业,用自己的生命在抗争,而有的人,却一直做着损人利己的龌龊之事。感谢《平衡》这部纪录片,让我们关注到了可可西里,关注到了野耗牛队,关注到了扎巴多杰。在可可西里,扎巴多杰已经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在完成着自身美的塑造。这时的扎巴多杰,已是作为人类的一个代表,在自己处境的一种不平衡中,用人类的共同精神,捍卫着人与生态的平衡,用人类共有的对自然美的理想捍卫着地球生命的平衡。

最后,想借用诗人臧克家的句子结束这篇观后感。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铭记,向斗士致敬!

第四篇:纪录片作业

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以舌尖上的中国2》为例

摘要: 纪录片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介的一种,对塑造国家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深刻剖析了纪录片和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然后以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为例,通过中国美食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最后总结了电视纪录片对于国家形象塑造的策略,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

关键词:纪录片 国家形象 饮食文化 目录

1.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1.1国家形象的内涵

1.2纪录片是国家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 1.3纪录片对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2.《舌尖上的中国2》对国家形象的体现 2.1美食背后的文化传承 2.2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 2.3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3.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 3.1从选题和内容挖掘文化底蕴 3.2纪录片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3.3发挥纪录片的思想传播功能 4.结语 正文

一、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当今社会,国家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一个良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可以有效的提升国家软实力。纪录片作为传播方式的一种,它纪实性的特点使得纪录片比其他的传播方式更加真实可信,通过纪录片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更加有效。因此,纪录片作为一种有效的对外传播方式,对塑造国家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国家形象的内涵

形象是一个事物的外在体现和姿态,也代表着人们对该事物的印象。国家形象在总体上来说都是基于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考量。国家形象又可分为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内部形象是本国民众对本国的自我感知,而外部形象是国家展示的在世界面前的形象,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本文更多的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定义纪录片中展现的中国国家形象,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地理环境等方面引导受众认识中国,形成对中国较为客观的印象。

国家形象是一种主观意识,和一个国家的客观状况可能并不相同。比如没有到过中国的人们对中国的形象就是人口多,发展速度快,但由于有些西方媒体的对中国的妖魔化的报道,使得西方民众觉得中国的发展对她们来讲会构成一种威胁。所以说,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影响。因此,我国要在国际受众面前主动构建正面的国家形象。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国家形象塑造的主要力量,通过充分的外交手段和文化交流方式塑造国家形象。从个体层面来说,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公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形象。

(二)纪录片是国家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

纪录片是记录现实社会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新闻题材,作比较完整的纪实报道。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的记录社会生活,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纪录片在我国的文化传媒领域有着显著的地位,它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考究的表达方式,体现着国家在某个时期的历史和时代特征,有着非常高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是国家文化传播的主要组成。

纪录片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从纪录片的发展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时代变迁。建国初期,我国纪录片大多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文化传播功能很弱。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更加强调纪实性,纪录片体现了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多元的国家形象。新世纪以来,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也使得纪录片的创作走向大众化。纪录片对国家文化传播的作用更加明显。通过纪录片既向世界展示了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也展示了古老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

(三)纪录片对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大提升,有些西方媒体恶意诋毁我国,制造出中国威胁论,这些不实言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家形象。纪录片天然的纪实性对国家形象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纪录片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另一方面表达和平崛起思想,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首先,纪录片以纪实的手法展现国家综合实力。纪录片的题材可以包含社会各个方面,同一部纪录片也能较为全面的反映一个国家的现状,如《复兴之路》运用丰富的史料展现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其次,纪录片能够承载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有效的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如《舌尖上的中国2》不仅是在讲述美食,更是再讲述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怀。纪录片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一般影视作品难以实现有效传播,而纪实性的纪录片在国际文化传播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文化交流中传播了正面的国家形象。

二、《舌尖上的中国2》与国家形象构建

(一)东方价值观及信仰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教给我们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兼爱、非攻的思想也向我们讲述了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之道。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沉淀出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相处之道。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食物不是大饭店上的华丽菜肴,而是在最普通的劳动者家里烹制饮食的家乡菜,每个香气扑鼻的背后都洋溢着淳朴的气息。这或许就是东方人固有的价值观:自然。淳朴,恭敬、投入。能把饮食这个最基本的生活诉求演变成一种让人叹服的饮食文化,从饮食中来体现对生活的态度与执着,这就是中国人的东方价值观。

很多外国人可能觉得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而《舌尖上的中国2》恰恰给出了一个答案,在中国劳动人民是社会的基石,13亿人口大国需要土地来养活。不管现代工业是多么的发达,中国社会都不可能离开土地、离开最原始的生存方式。土地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信仰,他们最简单的愿望便是努力劳作有一个好的收成,让家里人能够平安幸福。但正是这样一个个普通而真挚的愿望撑起了中国社会的脊梁。

(二)中国仪式与人文符号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不同的地域也孕育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这便是《舌尖上的中国2》所要表达的,通过食物的故事来表达的,通过食物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的百味人生,在这里我们都是能找到心灵的共鸣,比如那一抹熟悉的家乡味道,饭桌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晚宴,这些都是很有味道的回忆。在中国“味”字 是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它取自饮食,又超越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味道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舌尖和鼻子,还有中国人的心意。

记录的是饮食,折射出的是人心。无论是刚出土的春笋,吊挂起来的腊肠,冒着热气的刀削面,都让人看的热泪盈眶每一个鲜活个体的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这正是片子所表达的真谛。正如片子的结尾所说的“无论是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这就是中国人的伟大智慧,如果苦难是上天授予的磨难,那么收获便是自然的馈赠。

(三)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

对于久居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来说,自然已经离我们很远了,除了少数不多的绿化带和一些森林公园,大多数人几乎是看不到纯自然的森林、山川、湖泊等等。《舌尖上的中国2》便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不用出门就可以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窗口,那些特有的少数民族美食文化,民族仪式都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觉和味觉盛宴,对于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次精神乃至灵魂的洗涤。

在第一集《脚步》中,谭光树是一名以养蜂为职业的普通人,在每年的清明时节,他与妻子就踏上了追逐花期之路,这一追就是二十年,几十万公里。蜜蜂、槐花、风雨、妻子,在路上他们还带着自己的家乡菜,老谭和自己的妻子完全与大自然融合起来。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和谐相处,是我们食物来源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们不禁对大自然的馈赠人类美食而感激,同时我们更加感动于长久以来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从自然开始到自然结束,正是这样的相处模式,才使我华夏民族生生不息。3.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媒介即人的延伸,电视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纪录片作为传播媒介要承担塑造国家形象的责任,纪录片市场中探寻新的发展模式。除了以故事化的手法吸引受众外,要重点从内容方面出发,发挥纪录片传播思想的功能。同时,纪录片要多渠道广泛传播才能更有效的塑造国家形象,纪录片的国际化程度要提高。

(一)从选题和内容挖掘文化底蕴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这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需要有更多的窗口向世界展示自己,塑造并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纪录片作为传播国家形象的途径,要全方位、多层面的选择拍摄题材和内容,力求更加全面、完整地展现中国国家形象。以往的纪录片题材较为单

一、只能从某一方向表现国家形象。纪录片的题材要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不再局限于一种题材或单一方向。一部纪录片的选题可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历史、地理等方向,从一个面来展现出国家形象。纪录片的选题可以从生活中不断的挖掘,也可以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选取。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要善于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用真实诚恳的纪录片语言去表达中国。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的传播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与国际间的跨文化传播具有共同性。中国的记录片的选题和内容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要去寻找普通人背后的人文精神。纪录片要通过选择文化价值较高的题材、展现国家的民族文化、人文情怀,塑造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舌尖上的中国2》系列纪录片正是选取中国饮食文化为题材,其中既有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怀,也展示了中国多民族文化。

(二)发挥纪录片的思想传播功能

思想是人类的灵魂,对于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主流思想的传播。塑造国家形象需要对纪录片的思想传播功能进行更好的运用,以隐形的思想传播来感染观众情绪。众所周知,纪录片具有记录历史、传播知识等功能,在很多时候被看作是对于历史的记录,或是向受众传播某一领域的知识。传统观念认为,纪录片就是纯粹的纪实,不能影响受众的思想,因此纪录片传播思想的功能一直被弱化,甚至曾被主流媒体风格所排斥,认为纪录片的制作离不开创作主体的思想影响。导演对纪录片的创作最看重的也是思想,通过影片向受众传播思想。

塑造国家形象必须从思想上让人接受,纪录片传播思想比较容易得到受众的认可。纪录片创作者想要通过作品传播思想,而观众也希望通过纪录片来获取思想。除了学习知识、了解历史之类的要求以外,人们也渴望思想上的意义,追求记录现实以外的东西。这种功能只有以现实为前提的纪录片上得以实现,其他影视类作品很难具备。纪录片《复习之路》就带有明显的思想传播功能,向世界传达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其导演任学安说道:“我们要回答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感觉民众有这样一个思考的需要,民众的心理也有一个这样的期盼。”《舌尖上的中国2》则通过美食隐性的传播了中国人顺应自然、爱好和平的思想,让受众认可中国人的思想,从而达到塑造国家形象的目的。

(三)纪录片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只有传播出去的国家形象才是有效的国家形象,除了纪录片本身以外,纪录片的传播渠道直接影响着塑造国家形象的效果。纪录片的传播渠道要向多元化发展,以多种途径让纪录片走进观众的视野,成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要重视传统传播渠道的作用,用好电视网络和积极参与国内外电视节活动等。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目前已经实现了部分海外覆盖,将我国的纪录片推出国门,电视的传播影响力不可忽视。纪录片频道要向国际化接轨,争取在世界传媒集团中扩大影响力。国内外的电视节也能提高纪录片的传播力度,特别是海外电视节,将好的作品在海外电视节上直接向全世界展示。电视节不仅是对外传播我国纪录片的渠道,也是纪录片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探索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型传播渠道,发挥网络平台、移动终端传播的作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相对于传统传播途径的影响力更大。利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特别是国外流行的社交网站Facebook,Twitter等传播中国纪录片,充分调动网民对中国纪录片的好奇心。手机移动平台的运用也非常重要,网民从手机客户端获取信息已成为主流方式,纪录片的传播整合各种新媒体方式。网络可以覆盖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将会很大程度提高纪录片的传播影响力,从而更有利于塑造国家形象。4.结语

随着中国国家地位的提升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主动让世界认识了解自己,需要塑造一个和平和谐、发展的国家形象。纪录片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天然的优势,广泛的选题和内容可以从全方位展示国家形象,纪录片的纪实性增加了传播的国际影响力。纪录片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关系密切,要在创新发展中探索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承担塑造国家形象的责任。

第五篇:纪录片《幼儿园》评析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纪录片《幼儿园》评析

纪录片《幼儿园》获得了第十届国际电视节目白玉兰奖之“人文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广州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它到底成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试做分析。

片子开头的字幕:“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同时也表明了此片带有些许沉重。

关于片中的真实性以前的纪录片大多数都只是表现孩子的天真、浪漫,而《幼儿园》在反映孩子的童心时,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社会,一个人性的暗淡,童真的沦丧的社会。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看看那些本不该出现在小孩子身上的东西,不得不让人感概,让人叹息,更让人们对未来社会有了更多的担忧。导演以纪实的手法向人们真实地展现了孩子的另一面世界,在一双双近乎透彻的明眸下,我们透过镜头看到的是出人意料的成熟,带给我们的震撼的同时,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

导演在内容上进行了很好的选题,选择了现实生活中的画面,选择了画面中的细节,选择了细节中的动人之处。像吃饭、洗澡、睡觉、孩子的饭泼的到处都是,他们没有自己动手而是大声的喊老师。孩子睡觉时的脸庞,蹬开被子时的姿势,这些让我们感到有一种柔软的东西在内心深处慢慢铺开,为之动容,仿佛看到了自己小的时候,那个曾经有过的童年。拍摄时同样选取了孩子打仗的场面,透过孩子我们看到了成年人,带着一种嘲讽的笑。这些内容很好的反映了主题,相信这也是这部纪录片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关于片中的色调,提到小孩子,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想到这样的词语:天真无邪、纯真浪漫、活泼可爱。但本片中却以黑白色调来衬托孩子的语言,将他们的思想成人般的表现出来。比如当问到“收了钱以后是交给领导还是自己拿回家呢?”,孩子答到:“交给领导一点,都分一点”,又问:“如果你不分,自己拿回家行不行”,孩子的回答是“不分,那不行,那我的领导没钱怎么办?”这些语在他们奶声奶气的口中说出不得不发人深省。另外,以黑色为背景也反衬出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

关于片中的镜头运用。为体现孩子的心理特征,该片采用了许多特写镜头,盼望父母早点来接的期待的眼神,打架时的怒气未消的脸,睡觉时自然伸展的小手等,都让人看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疼爱。这都是画面和镜头的成功运用所营造的良好效果。在晚上睡觉时用了很多特写镜头来表现小孩子们形态各异的睡姿,有的手拉手,有的不停在动。通过这些特写镜头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非常的安静、温馨的气氛。

关于情节编排上,本片的情节编排是以时间为主轴,情节的变化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从小班入学直到大班毕业整个过程也很自然。展现小班、中班、大班的不同场景,并在每个过渡阶段都加入了茉莉花的背景音乐,舒缓而且优美,过渡时加入了慢动作的特技,更加美化了画面,充满了情感。关于片中的声音。长达70多分钟的片子里居然没有看到一句解说词,这是《幼儿园》的最大亮点之一,在以往的纪录片中,解说词往往成为了不可缺少甚至重要的一部分起到了结构整个片子的作用。然而该片的导演却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舍去了一切外部的声音,让孩子的声音去诠释一切,解释一切,去说明一切,让观看者去明白一切。也正因为是这样,它更好的还原了孩子们的世界,给这部纪录片以真实的灵魂。只要有外人的参与,都会让大家认为这带上了主观色彩,《幼儿园》让大家知道所有的声音和画面都来至孩子的心底。

关于片中的背景音乐,中国传统名曲《茉莉花》在《幼儿园》片中五次响起,每一次都是一种感动,又是一种升华。《茉莉花》的首次响起是在孩子睡觉的时候,给人以安静与感动的心理,似乎在孩子的睡梦中伴随着无忧无虑的童年也飘起了淡淡的茉莉花香。随着音乐一次又一次的响起,画面逐步展开,人们的心境也有了变化,更多的看到孩子的“辛酸”,幼小的心灵下竟然也有了变化,更多地看到孩子似乎也有了成人的思想,然我们在舒缓的音乐中引发了来自内心的质问,无忧无虑的心与天真无邪的想法都跑道哪里去了。

《幼儿园》的巨大的成功,是创作者基于五千多分钟的长期拍摄,平均算下来一个小时才会用到一分钟,没有艰辛的努力与付出是不会取得这么好成绩的。《幼儿园》以小的体裁,平凡的生活却反映出大的社会主题。在很多方面是值得大家借鉴的和学习的。

刘文龙 2013.6.20

下载纪录片鉴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纪录片鉴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纪录片策划书

    小编纪行 一、选材背景 现今社会,传媒作为“第四权力”,在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传媒人员素质也有严苛的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学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而兴起......

    纪录片研究

    梦想与现实 ——《流浪北京》观后感 姓名:王玲玲 班级:文新081-1 学号:200890502128 梦想是绚烂的,现实是残酷的,这往往是我们脑海里对梦想与现实的描述。记得在大二团日活动上,我......

    纪录片研究

    纪录片研究 论中国历史类纪录片特色 姓名:董泽钧 学号:101110102 距今已走过百年的中国记录电影发端于1905年,中国纪录电影的开端也是中国电影的开端,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观后感 4月5日晚,公司党群组织全体党员观看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它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

    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简史 西方纪录片美学 结课论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 1 纪录片简史 ——《颍州的孩子》评析 第79届奥斯......

    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颍州的孩子》读后感 机械学院 车辆131班苏朝阳130505117 我看过《颍州的孩子》后,我感受最深的是真实。它真实细致地讲述了艾滋病儿童的生存状态,展示了两个艾滋病儿......

    纪录片观后感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继教学院)姓名:周维“非典”无情,人间有爱 ——《非典纪录片》观后感惊人的警报声,孩子的哭喊声,和紧张地呼吸声……把我又带到了2003年那场人们永远都不会......

    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简史西方纪录片美学结课论文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颍州的孩子》评析 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