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故居一游材料

时间:2019-05-14 16:2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郭沫若故居一游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郭沫若故居一游材料》。

第一篇:郭沫若故居一游材料

郭沫若故居一游

早就知道郭沫若是乐山沙湾人,早就想到乐山沙湾去看看。26日,被派谴乐山沙湾出差,窃喜:终于可以到郭沫若故里一游了。

一路上,心就被沙湾这个名字牵扯着,当眼前终于出现一大片四合小院;当车终于稳稳停放在郭沫若故居门前,下车,疾步上前细细打量„„

这是座座落在沙湾城区沫水街中段的一座四进三井穿斗木结构平房。大门的两边是两间临街的铺面,上面整齐摆放着许多用白色小布包装着的药材、烟叶和杂货。在房间的一个角落,有两个大大的酒坛子,看到这两个大酒坛,不知怎的,突然就想起了孔乙己。想起了孔兄爱吃的蚕香豆和小酒„„故居管理员告诉我,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就出生在这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里。

故居始建于清代嘉靖年间,有大小房间36间,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是一座集居室、商铺、家塾、园林为一体的建筑,至今仍保持古朴的风貌。

从故居的面积和建筑可以看出,郭沫若家族当时在当地是何等的殷实。

从正大门进去,入门左右都各有大小两扇门。正欲从小门进入,朋友拉住了我。朋友说,大门进小门出。想不到这进门出门都还有讲究。据称,小时候的郭沫若很调皮,常挨父亲打,然后在这“天地亲君师前”罚跪。

在郭家的后花园,有一“绥山山馆”,那就是郭沫若在幼年时入学的私塾,据称,郭沫若从4岁半到13岁就在那里接受了8年的磨练,塾师沈焕章先生对幼年时代的郭沫若的影响极深,也给郭沫若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古文基础。

郭沫若作为苏轼以后四川又一大文人,其书法成就直堪与东坡媲美,为世所重。郭沫若书法,充分表现出其大学者、大文豪风范:每幅作品,无论长篇巨制,抑或短笺小札,书写内容多自作诗词。

于立群(1916-1979)广西贺县人。原名佩珊,曾用名黎明健。郭沫若夫人。30年代曾在上海从事文艺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协助郭沫若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被称为“抗战夫人,精于书法。1938年初与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1979年2月缢死于北京故居。

原配夫人张琼华

1912年,20岁的郭沫若遵循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很快就被抛弃,但未离异,张琼华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无子女。

据资料称,婚后第5天就开始独守空房的张琼华一直把自己生活中的最大不幸深深地埋在心底里,从没有表现出任何哀怨。她孝敬公婆,操劳家务,赢得了全家人的尊重和信赖,公公、婆婆也把她当作亲生女儿看待,无论走到哪里,婆婆都要把她带在身边。张琼华很爱丈夫,她始终将丈夫的照片始终端正地挂在自己房间正中,还把郭沫若幼年时代读过的书籍、用过的文具、所写的作业本和诗文手稿、取得的毕业证书以及后来陆续寄回家的书信,全都珍藏着。郭沫若对她尽管没有爱情,然而却对她充满感激之情。

1939年7月,郭沫若的父亲病故,郭沫若携妻于立群和他们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汉英回家奔丧,张琼华还把自己的卧室,亦即当年自己与郭沫若的洞房让给郭沫若和于立群,并买鸡买鱼尽心相待。郭父丧事办完,郭沫若与于立群从大佛坝乘飞机返回重庆,张琼华还与家人一起去送行。实在佩服张琼华有如此的胸襟,名知丈夫已不属于自己,还要强欢作笑、尽心竭力照顾“情敌”于立群,这让现代人都恐怕难以做到之举实在令人油生敬意。

佩服!

转一段书摘《郭沫若--世界大人物丛书》一则关于郭家的神奇传说。

:/相传,天上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因迷恋峨眉山的秀色,偷偷下到凡间,饱览了峨眉山的美景之后,顺山脉往东游来,过二峨山,到三峨山时,被一条美丽的大河深深吸引住了:清澈透明的水中,各色鱼儿游来荡去;河面上,各种美丽的水鸟追逐嬉戏,婉转的叫声让仙女心醉神迷„„于是,仙女头朝东,脚向西,仰面躺下,将长长的秀发浸入河中,让水鸟为她梳理根根长发,任鱼儿在长发里游来钻去„„就这样,仙女忘了返回天庭的时间。

王母娘娘点名时发现少了仙女,便命千里眼去寻找。

那千里眼便脚踏祥云,手搭凉棚往凡间一看,就看见了在河中浸发的仙女,便如实呈报给了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一怒之下说:“既然她喜欢那条河,那就让她永远在那条河里浸发吧!”于是一挥手将仙女化成了一座山峰。

那座山峰就是现在的美女峰,那条河便是大渡河。

(这个传说有几十个版本,我都曾编了几次在我的文字里,嘿嘿,太一般了)

就在大渡河西岸的美女峰下,有一个如诗如画的小镇——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早在1781年前,一个穷得身上只背着两条破布袋的福建省汀州宁化县的郭姓男人,人川来到沙湾镇定居下来并娶妻生子。经过三代人的努力,郭家成了镇上的首富。(这还有点意思)

可到了第四代,郭氏家族出了一子,名叫郭德明。郭德明仗着父辈家产,不守家业,专好行走江湖,不但为人豪爽、行侠仗义,更是挥金如土。虽然在江湖上得了个“金脸大王”的外号,但很快败尽家业。

然而庆幸的是那“金脸大王”生了一子,取名郭朝沛。因父亲败尽家业,郭朝沛不得不早年辍学开始经商。谁知这郭朝沛天生就是个精明能干、善于经商和当家理财的料,他依仗父亲“金脸大王”的威名,先后做起了酿酒、榨油、贩卖鸦片、兑换银钱、粜纳五谷等生意,生意是越做越大,赚的钱自然就越来越多,于是就买田、买地、买房廊、买盐井„„郭家很快又发达兴旺起来了。郭朝沛还娶了名叫杜荪福的官宦之家的女子,生儿育女,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故事也很旧了,但还说得过去)

时间一晃就到了1892年11月16日。这是个十分平常的日子:蛋黄样的太阳懒懒地爬上大渡河东岸的山峦时,轻纱一样的薄雾还缠绕在美女峰的山腰,将美女峰那优美起伏的线条衬托得更加美仑美奂;沙湾镇上的居民一如往日地干着各自的事。

当郭家家仆引着接生婆进了临街的大门时,看见的人说:“杜荪福又要生孩子了,郭朝沛真是好福气。”听见的人都点头称是。”

这人就是 郭沫若。游沙湾郭沫若故居

我知道中国有个大文豪叫郭沫若的不怎么样,是在我幼年时期的一次蛮撞行为。那次老母亲和老姐

(那时她们都不老)正手捧一本书在悄声说着书中的人,因我的闯入,她们停止了谈话,并把手中的书塞进了老母亲的枕头下。在当年,对有些书,如《金瓶梅》、《红楼梦》(石头记)和《西厢记》等,老母亲是要对我设限的,不许我看。

当时,我虽然不知道她们看的什么书,但我知道她们在说郭沫若这个人,而且在口气中有些不以为然,说他小小年纪就会喜欢上自己的嫂嫂,喜欢上的不止一个不说,还因此糊思乱想。

稍大些,我得知他们悄悄悄议论的是郭沫若自传《我的童年》中的自述,书中郭沫若讲了自己稚童和少年时期有“性意识”冲动的几件事。如:

四、五岁时喜欢上了漂亮的五嫂,就是在她死后依然怀念;

七、八岁的時候,在一個暮春的晴明日子里在園子里遇到三嫂。郭沫若见到三嫂那粉棠花色的手以後,他就“突然起了一种美的念头”,“很想去扪触那位嫂子的那粉紅的柔嫩的手”。郭沫若坦言這种“怪异的念头”是“我的性觉醒的最初的徵兆”;到了十一歲,郭沫若更是真实暴露自己的這种性的意识 “泛滥到几乎不可收拾”的地步。

前些日子,我在陪家人重返四川省亲时,抽空去位于四川乐山市东35公里沙湾区的郭沫若故居游览了

一回。

郭沫若故居在横贯沙湾城区南北的老城区文豪街315号中段,是一座坐西向东,背负蛾眉山第二峰的绥山,面对沫水(即大渡河)的老宅院。

老宅院是一片由四进三井和一个后院(花园)组成的的穿斗木结构平房建筑群。这里就是当代大文豪郭沫若的诞生和度过童年时代的地方,从而留下了不少珍贵文物和史迹。

郭沫若,原名郭开桢,乳名文豹,号尚武,四川乐山沙湾人,家族大排行第八,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郭鼎堂、石沱、麦克昂、高汝鸿、杜衎、易坎人等。郭沫若为自己取“沫若”二字,得之于故乡沙湾二条江的古名。“沫水”是蜿蜒流经沙湾的大渡河;“若水”则是家乡附近的青衣江。

郭沫若在十月革命影响之下,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至1920年,写下了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与郁达夫、成仿吾组织新文学社团

创造社。1927年3月,发表著名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了蒋介石虚伪、残忍的反革命面目。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于1928年流亡日本,开始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工作,有名的著作是《甲骨文字研究》。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下《裳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六个历史剧。

《屈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借古喻今,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人民的爱国斗志。他的长篇回忆录《洪波曲》,写出了他前期的经历和思想。1944年写出了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论文《甲申三百年祭》。新中国成立后,写出了不少成功作品,诗集有《新华颂》《百花齐放》等,历史剧《武则天》《蔡文姬》等。郭沫若晚年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严峻考验。1978年6月12日逝世,终年86岁。

乐山沙湾区距成都150公里,乐山市35公里、峨眉山市25公里,故居创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后经逐步扩建,至郭沫若父亲郭朝沛经营家业时,达到目前规模,共有大小房间36间,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占地面积2148平方米,因郭沫若从参加北伐开始,历经民国,直到解放后,到文革浩劫,不仅仅因他是个大名人,而是因他总能左右逢源,所以这院老宅在经过无数政治风云变幻后还能保留着原有的古朴风貌。

故居的正门楣上“贞寿之门”大匾,是1980年恢复时由罗孟汀手书。临街左右两侧是二间商业店铺铺面,取名“郭鸣兴达”号,寓兴旺发达之意。

二进横匾“汾阳士第”,意郭氏为唐汾阳王郭子仪后裔,现下面有一尊郭沫若半身塑像。二进左厢后房是郭沫若父母年轻时的住室,也是郭沫若的诞生处。右侧后房是郭若沫兄长的住房。二进天井右厢房是郭沫若在乐山和成都读书时回家度假的住房兼书房。

三进左厢房是1912年郭沫若受父母之命娶大其三岁的张琼华“结婚受难”时的新房。郭沫若在新婚之夜揭开盖头见到新娘子面貌不满意即返身出房,第二天随张琼华回娘家门时,也是未“同房”,看了一夜的古本《文选》,并在返家的五日后离家出走,就是在一年后返家,郭沫若同样是夜夜长凳。让郭沫若如此嫌弃张氏的原因,按郭沫若描写的是,此女是一个有一双三寸金莲,一对翘天猩猩鼻孔,还会吸水烟的女子。张琼华从此就在郭沫若出走后,独守孤灯一直住在这里,并将与郭沫若有关一切物品,包括信扎统统用对待圣物的恭敬保管了起来,后来也才有了不少所谓的珍贵文物,供后人参观。

郭家敬供祖先牌位的供桌就设置在三进房正面,厨房酒房亦在三进房右厢房。

三进右厢后房是郭沫若父母晚年的卧室, 我认为这里大概就是郭沫若1939年,为参与抗战来到重庆,任

国民政府文化部三厅厅长后,碍于父命无奈返家省亲时,拟向代替他这不孝子,伺奉父母多年的原配发妻张氏叩头表谢意和愧疚之情的房间吧。

由三进右厢侧门一出侧门就是由绥山山馆、粮仓和花园组成的后院。绥山山馆和花园即为郭沫若四岁半受教的家塾,也是郭沫若幼年启蒙和游戏的地方。

后院面对绥山,背对大门的厅房就是“绥山山馆”,郭沫若早年的《村居即景》、《早起》、《正月四日荣天岗扫墓中途遇雨口占一律》等诗,就作于此,现馆内有沈焕章老先生与四岁半的“小文豹”的汉白玉雕塑,沈焕章、正在背诵《三字经》的小郭沫若和案上的戒尺早就落尘片片。

临“绥山山馆”的一间长长的敞厅是郭沫若家的粮仓,顺粮仓前行到房尽头处左拐就是后花园。

进花园左侧是“郭沫若手迹书法碑廊”,幅幅雕刻有郭沫若飘逸潇洒的“郭体字”的碑雕令人肃然起敬,沿廊外侧是一排雅称为“美人靠”的春凳。恍惚里,我仿佛被隐隐出现在花园中的石砌假山旁,浅浅 的游弋着锦鱼的水池边,轻柔摇曳着的柳条下的一个个漂亮年轻女子的回眸一笑幻影所迷惑。

面对绥山山馆和花园后面的是 “文豹堂”。据说,“郭母杜福荪怀孕间的一天夜晚,梦见一只小豹咬住其左手虎口,一觉惊醒”。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生后,父母即为其取乳名‘文豹’。郭沫若的诞生处的二进左厢后木屋从此就被叫为“文豹屋”了。

我看这文豹堂和前面的“文豹屋”不相干,而是与后面的那一幢三层建筑物“郭沫若旧居博物馆”都应是近年来所建的钢筋混凝土的“续貂”产物。文豹堂和郭沫若旧居博物馆我去时不仅关门闭户,醒目处还到处挂着“房屋危险,请勿靠近”的纸牌。因我为照全景,大胆上去时才发现所有的房间只留有一个人在看守,面对我的疑问,这人告诉我的话证实了我刚才的猜测:房子是前些年才建盖的,可没几年却已经是幢随时会跨蹋的危房,已经不能使用,就是他最多在明天也要搬走。

我郭沫若故居里流连忘返,并不是因为在故居里看到的那透着四川古建筑常有的那种重重的青灰色和建

筑有多稀奇,而是因为想起了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佳句,并以此来凭吊这位忆逝世多年的大文豪。

郭沫若此人,生前身后颇多訾议,特别是在私人生活上存在的一些历史事实,譬如先后与多人结婚,在与身边女性交往中的一些所作所为,有时候却也难免让我等曾把郭沫若当作圣人来尊敬的俗人,也会把过多的崇敬打上些折扣。

认真想想,自己和许多凡夫俗子一样,在心灵深处多多少少也会有些“色性”,只不过一般人没有如郭沫若那样真实呈现出来而已。想到此处,从我心底不期然而然地增加的,心中那一份对郭沫若生平的客观尊重和久远追忆,使我最后还是来到了大渡河边的沫若文化广场。

沫若文化广场广场兴建在距1913年郭沫若乘船离家的姚河坝码头约500米的河滩上,背靠滚滚而去的沫水(即大渡河)。

郭沫若铜像耸立在沫若文化广场中央,基座石高2米,铜像高3.5米,共重3吨。郭沫若铜像身披过膝长大衣,侧低着头在扼腕凝思。铜像四周的广场石雕护栏板和文化石上,分别雕刻有:文豹降世、塾馆拜师、投笔从戎等浮雕,以及郭沫若的经典名诗、名剧和甲骨文研究片段。

郭沫若与云南的关系,云南人难于忘却的是他老人家因公在1961年来云南省昆明市,登临大观楼所即兴所题的那一首诗:“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而在此诗之中的两句“果然一大观••滇池海样宽”,曾让当年的昆明人断章取义了来窍笑于人后,还会在笑够后,不讨论郭沫若历史上有过多少经典名诗、名剧和甲骨文研究的成果,要再补上一句:郭沫若老矣!

不管前人(如鲁迅先生)和后人如何评说郭沫若,在我心中他依然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

家、古文字学家、政治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书法家。

沙湾区因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绥山毓秀,沫水钟灵”;也因诞生过郭沫若;更因有郭沫若为沙湾人特写的一幅对联“刚日读书,柔日读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会永远享誉中外。

2007年9月9日星期六

******3333333 最近,去了一趟乐山沙湾,看了看郭沫若故居。

最早到沙湾是1986年,因为我有个哥哥在沙湾大渡河钢铁厂工作,现在这个厂已经私有化了。那年我考上大学,要从沙湾坐火车到成都,再从成都转车到武汉。

上次到沙湾已是10多前的事了。多年没来,沙湾变化不小,沿大渡河而建的城区街道长了,楼房高了,估计城区面积至少拓宽了一倍。

郭沫若故居原来看过,就在正街的沫水街中段,这里是郭沫若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学习的地方,大门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西边新修了一条公路,大门左右两边新开了郭鸣兴达号商铺。

郭沫若故居座北向南,背负绥山(即峨眉山第二峰),面对沫水(即大渡河),由一座三进中式木结构小四合院和一个小后花园组成。故居创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后经逐步扩建,至郭沫若父亲郭朝沛经营家业时,达到目前规模,共有大小房间36间。今天,它仍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

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这幅对联,这是郭家的祖训和传家立身之宝。

第一院左边的房间,就是郭沫若诞生处。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就诞生在这间不到14平方米的居室里。他的乳名文豹,本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一二进之间的中间墙壁上,悬挂着一块“汾阳世第”的匾额,下面有郭沫若半身像。据说,郭家是郭子仪的后代,因为郭子仪祖籍山西汾阳,所以说是汾阳世第。

中院左侧有一口老井,挨着老井的房间是1912年初春,郭沫若与张琼华(1890-1980)的新婚洞房。由于是包办婚姻,新婚五天后郭沫若离家出走,但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张琼华一直苦守在郭沫若老家。

与张琼华居室紧连的是于立群居室,这是于立群(1916-1979)1939年携幼子郭汉英随郭沫若回家奔丧时居住过的房间。据说,于立群来到郭家时,张琼华还端茶倒水伺奉她。下图是于立群和于立群居室。

第三进左右都是客厅,正北是饭厅,饭厅左边是郭沫若曾经居住过的居室。下面是三进的天井。故居其他地方主要是郭沫若其他亲人的居室。

三进东面,是绥山山馆,这是郭沫若上家塾的地方,里面有孩童的郭沫若与他的启蒙老师沈焕章的雕像:沈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但顽皮的小郭却双手捂住耳朵极不耐烦,因为老师讲的他都已经知道了。

绥山山馆正对绥山,外面是雅致怡人的后花园,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后花园北面,是后来修建的郭沫若故居博物馆,是一楼一底的三合庭院仿古式建筑,馆内主要陈列郭老的著作、有关文物和生平事迹资料及照片,但被地震震成了危房,正在维修。这其实是一个笑话:修了不到20年的现代建筑被地震震成危房,但200多年的故居旧房却安然无恙。

后花园西边,也是后来修建的碑廊,一块块石碑上镌刻着老郭的一些著名诗句。下面这幅对联就是江油李白纪念馆大门上的对联。

读书时,了解的郭沫若头衔很多: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我们认识他,是因为他的《女神》、《天上的街灯》,因为他的《银杏》、《甲申三百年祭》,因为他的《科学的春天》,因为他的《屈原》、《虎符》,因为他在甲骨文方面的天赋,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但后来才了解到,郭沫若还有为人齿冷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他的生活作风问题。

他让张琼华独守空房68年不算,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安娜(原名佐藤富子,1893-1994)同居,安娜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他们生有五个子女:长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佛生,女儿淑瑀,四儿志鸿。1937年,郭沫若却不辞而别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了联系。抗日战争结束后,安娜带着孩子来到中国,当她知道郭已另有家庭后,选择了离开,以后中共为他们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下图是1924年前后的老郭与安娜及孩子们。

1938年,郭沫若跟于立群(1916-1979)同居,并于1939年夏补办婚礼。共生四男二女,儿子汉英、世英、民英,女儿庶英、平英,另一小儿子姓名不详。1967年,郭民英自杀。1968年,郭世英被北京农业大学的红卫兵抓去刑讯逼供,不久从四楼坠下而死。1979年,于立群缢死于北京故居。下图是老郭与妻子于立群及子女。

另外郭沫若还有多位情人,包括彭漪兰、于立忱(1912-1937,于立群的胞姊)、黄定慧(黄慕兰,1907年生)等。郭的女性关系,譬如先后与多人结婚,对于立忱的始乱终弃(而间接甚或直接导致其自杀),为不少世人所诟病不齿。

其二是他在政治上投机。

1966年“文革”爆发,郭沫若发表谈话:“在一般的朋友、同志们看来,我是一个文化人,甚至于好些人都说我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什么历史学家。几十年来,一直拿着笔杆子在写东西,也翻译了些东西。按字数来讲,恐怕有几百万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这段谈话常被后人指责:郭沫若只顾自保,为全盘否定历史的极“左”思潮推波助澜。谈话内容流传到国外后,对郭沫若在各国的声誉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下图是郭沫若故居后花园。

1971年,郭沫若发表学术论著《李白与杜甫》,书中过于美化李白,贬低杜甫,也为人诟病。

郭沫若以毛泽东的诗友著称,和老毛时有诗词唱和。他曾高度赞颂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也曾赋诗赞美斯大林。郭沫若在文革初期被批判,很快就得到了特别保护;他写了许多赞美文化大革命的诗作,包括直接赞美江青的诗,在整个70年代基本安然无恙。1976年5月12日,郭沫若写了《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但过了仅仅五个月零九天,“四人帮”被逮捕之后,他立即又赋一首《水调歌头》抨击“四人帮”,因此,很多人质疑他的政治人格。

1978年3月,郭沫若发表了《科学的春天》的书面报告,这篇号召知识分子钻研学术的文章影响很大,但据说内容主要是原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干部胡平起草的。下图是碑廊。

郭沫若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根据其遗嘱,他的骨灰洒在山西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

北京什刹海前海西岸也有一座郭沫若纪念馆,就在恭王府附近,原来本是恭王府的马厩。郭沫若自1963年11月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居至此,在这里度过了一生的最后15年。有一年到北京说去看看,但到了大门口却见大门紧闭,有点遗憾。

郭沫若故居导游词 郭沫若纪念馆导游词2010-12-18 20:59

大家好,下面我要带领各位团友参观的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考古学家、文化巨匠郭沫若先生的故居。

郭沫若纪念馆地处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东临什刹海,南望北海公园静心斋。1965年,北京市调整路名和门牌号以前,这里原为 “西河沿8号”。纪念馆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0平方米,大门坐西朝东,门匾“郭沫若故居”为邓颖超1982年9月题写。郭沫若纪念馆所在地在清朝年间是恭王府的马号。民国初年,由乐达仁堂购买了这片地产,修建了现在的庭院。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先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大使馆馆舍,后由宋庆龄同志居住。1963年郭沫若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入,直到1978年6月病逝,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最后的15年。

郭沫若逝世以后,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于1979年迁入本院,随后不久酝酿组成了“郭沫若纪念馆筹备小组”。1982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把郭沫若这个晚年的居住地定名为“郭沫若故居”,同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郭沫若故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辰90周年时,“郭沫若故居”举行定名揭幕仪式,同时举办了短期的郭沫若生平展。1988年6月12日,在纪念郭沫若逝世10周年之际,“郭沫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雕塑规划小组共同建造的郭沫若全身铜像在故居的草坪上落成,国家副主席王震为之揭幕。

1992年,北京市政府命名“郭沫若故居”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现更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将“郭沫若故居”更名为“郭沫若纪念馆”。

2000年5月,郭沫若纪念馆经过一年的维修重新开馆,各展室陈列品做了大幅调整,更加方便游人从不同角度了解这位20世纪文化名人的的一生。

郭沫若故居大门上方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金字牌匾,大门对面是砖砌照壁,大门内有一座小土丘。故居垂花门内是正房、耳房、东西厢房和后罩房。入垂花门进四合院,东西厢房及后排东房为生平陈列室,展示这位诗人、学者兼战士的一生 及其在文学、历史、考古、翻译等领域中的成 就和为和平运动所作的贡献。前排正房分别是客厅、办公室、卧室,穿过小月季园,后排正中是郭沫若夫妇研磨书法的地 方,它们都依旧保持着郭沫若在世时的状况。垂花门、正房与东西厢房之间由回廊相接。院中牡丹丛生、海棠高大。郭沫若同志的居室在正房,有卧室、会客室、办公室和后罩房连在一起,这里便是郭沫若夫人余立群的画室、书房和卧室。四合院的西侧有一排房,是当年郭沫若存放手稿和藏书的书库。院中最为抢眼的当数郭沫若夫妇亲手种植的银杏与牡丹。纪念馆现藏有郭沫若生前大量著译手稿的原件及研究工作所用的书籍,特别是一批有关《管子》研究的线装书很有价值。

故居里住过的名人其实有很多。这里是什刹海、后海、胡同游的起点,门外街两旁一溜排开的黄包车天天在此热闹地守候着,车夫们用地道的京片子招徕来往的顾客。如果你不小心从街中那面大影壁的东侧走过的话,你可能不会留意到影壁西面对着的那一扇不大的垂花门,门楣上写着“郭沫若故居”几个大字。

起初郭沫若故居是一座大型四合院,清乾隆年间曾是和珅的花园,到了咸丰、同治年间,是恭亲王的马号。清朝亡后,达仁堂乐家药铺的乐松山住在里面。新中国成立之初,乐氏家人把包括这所庭院在内的一批财产捐赠给了新生的共和国。随即,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使馆被安排在这里。接着,宋庆龄、郭沫若分别在此工作居住过。

和珅花园也好,恭王府也好,并未在院落留下任何特别的建筑,只有大门西南方向一眼乐家用过的水井是恭王府留下的遗物。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脚步,昔日的水井早被覆盖废弃了,直到2000年春天才被纪念馆修复,重见天光,成为这座庭院历史变迁的见证。

步入郭沫若纪念馆庭院,草坪上郭沫若全身铜像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司徒兆光创作的。铜像神情怡然,似在小憩,又似沉思。郭沫若纪念馆馆长郭平英介绍说,郭老生前也爱在院子里这样坐坐、看看。为了塑造出这一尊铜像,司徒花了三年时间研究资料、征求意见,并且别具匠心地把塑像放在院落里而不是进门入口。因为郭老生前最爱银杏树,将塑像放在银杏树下,铜像才像活了一般,为纪念馆增添了一种诗意。另外,在院落里一对雕刻生动的石狮子蹲坐在树下,为草坪增添了几分新奇和活力。垂花门前两口不成对的铜钟与两株古柏相伴为伍,稍高的一只铸于明天顺元年,另一只铸于清乾隆年二年。石狮、钟都是郭沫若生前的收藏。

郭沫若亲手种的“妈妈树”与主人心有灵犀 郭沫若喜欢这座院子,直到现在,我们走在里面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喜欢。进了院门往左一拐,首先就能看见一株漂亮的银杏树,这是郭先生的“妈妈树”。其实这里满院都能看见银杏树,到了秋天,金黄灿灿的树叶在枝头迎着秋阳散射出柔和温暖的光芒。郭沫若喜欢银杏树,因为他觉得银杏的树干端正挺劲、独立不倚,它美,却美得低调。那为什么“妈妈树”最特别呢?因为它有着不寻常的故事。那是1954年的春天,女主人于立群患了重病需要去外地治疗,在她离开北京的第二天,郭老带着孩子们从西郊大觉寺移回一棵只有手腕粗细的银杏树苗,种在大院胡同5号院里。郭老为它起了“妈妈树”这个名字,寓有“孩子们少不了妈妈”的深意,希望妻子顽强地经受住疾病的磨难,早些回到孩子们和自己身边来。后来搬家,郭老也把树移植到了现在的四合院里。

1979年2月,郭老逝世未满一年,身体一直虚弱的于立群老人不幸也相继病故。第二年,“妈妈树”仿佛知道主人去世,决心要随他们而去一般,大病一场,濒临枯槁,树皮整片整片地暴裂,缓了好几年,又渐渐生出新树皮来。想不到10年后竟然又遭劫难,在一场暴风雨里被刮断了主枝,但其生机依然不减。

郭沫若故居中客厅、办公室、卧房几间屋子参观者只能隔窗参观。里面的摆设和陈列与郭沫若生活在这里时一模一样。客厅,沙发呈马蹄形排列。郭沫若习惯坐的位置是钢琴前的单人沙发,这是因为他双耳几近失聪,左耳借助助听器,功能略好一些,客人就坐在他的左侧。沙发后面的背景是中国著名山水大师傅抱石的巨作,写郭老游九龙渊诗意:远处云山相吻,近处瀑布飞泻。下端山石之上站立着几个人物,那不是古代的游客,而是特意绘制的郭沫若和画家自己在同行。在这幅丈二山水的下面,主人陈列了几方他所喜欢的石头,造型自然各显神韵。郭老曾有诗自述说:“我亦爱石人,爱石之性坚,纵使遭磨砻,以方寓于圆。”窗台上钟的指针标示着郭沫若去世的时刻:下午四点二十分。

郭老的办公室跟客厅东面相接。在办公室里,郭沫若常用的办公桌上,台历翻开在他去世的日子;他常用的助听器、茶碗还放在他手能够得到的地方;他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儿子的日记仍整齐地摞在桌上,那是他对儿子们的纪念,因为他有两个儿子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不幸去世了。毛泽东手书《西江月·井冈山》和于立群录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分别挂在两侧墙上。南窗下面对面放着两张书桌,主人常用的是东边那张。黑电木的墨盒,北京牌的蓝黑墨水,普通的极品狼毫„„郭沫若就是利用这些最平常的文具在他的晚年完成了关于《兰亭序》真伪的论辨,以及著作《李白与杜甫》、《出土文物二三事》,还有他去世之后成集的《东风第一枝》和平生最后一部译作《英诗译稿》。

办公室东边的小门通向卧室,这是东耳房。卧室整洁俭朴。装有百纳本的《二十四史》黑色书柜,伴着一张棕绷床,绿格子的床单使小屋里的空气格外宁静。床边摆放着郭沫若常穿的“内联升”圆口布鞋。

在郭沫若纪念馆四合院西厢房,有一只没有油漆的日本式木匣,木板已经被岁月涂成棕灰色,走到近处才看见上面“沧海遗粟”四个楷体字。别看它毫不起眼,但就是这只木匣却在70余年前让整个中国学界感到振奋。木匣里曾经装有九种甲骨金文著述手稿,是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的学术研究的精华。郭沫若在研究中国历史的过程中,对传世文献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他要寻找第一手资料,即未被后人加工过的、确实足以代表古代的那种东西,于是他开始了对甲骨文、金文的研究。1929年,郭沫若完成《甲骨文字研究》一书,这是他为探讨古代社会的实际而进行古文字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在随后的几年里,《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考》、《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石鼓文研究》等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一部接着一部问世,使古文字学权威们也感到是不可理解的奇迹。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沫若决定秘密回国。为了避开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视线,他暂别妻小,只随身带了一支钢笔,便离开了日本。他在日本期间的大量珍贵手稿都留在了这只木匣里,放在日本。直到1957年春,木匣才被友人送回到主人身边。郭沫若对此感慨许久,题写了“沧海遗粟”四个大字,并写下几行小字记述了木匣的辗转经历。

第二篇:游鲁迅故居作文

游鲁迅故居作文精选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游鲁迅故居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鲁迅故居作文1

暑假里,我参加了兴趣班夏令营活动。今天是出游的第一天,上午,导游带着我们来到绍兴鲁迅故居。一下车,我们就看到门口墙上画着鲁迅先生手夹着香烟,神采奕奕的肖像,上面写着鲁迅故里四个大字。

导游带着我们踏上石板路,跨过高高的门槛,游览德寿堂、思仁堂。又穿过街道和一座小桥来到了三味书屋。这里是鲁迅求学的地方,在他曾经坐过的课桌上刻着“早”字。导游解说道:鲁迅为了帮父亲抓药,上课迟到被老师用尺打手板。他为了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用小刀在桌子右下角特地刻了这个“早”字。从那以后,鲁迅再也没迟到过。而且还做了一个书签,叫读书三到(口到、心到、眼到)。我们听得津津有味,都被鲁迅的这种热爱学习的精神所感动。游了三味书屋,我们穿过蜿蜒曲折的长弄堂,便是美丽的花园——百草园。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还有一棵棵参天大树。导游叔叔说:鲁迅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到百草园玩耍,他们在这片小天地里捉蛐蛐,捕鸟,他非常喜欢这片乐园。

最后,我们参观了鲁迅的祖屋、厨房、贮藏室等。每到一个地方,导游都一一的解说。一件件旧物,一个个典故。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了鲁迅的早年生活。

游鲁迅故居作文2

绍兴似乎从古至今是一个出名人的城市,也可以说,这个城市是以名人而新的。但是一踏上绍兴,脑海里便只有“鲁迅”这个深刻的印象罢。也是因为鲁迅,给绍兴添上了些许浓郁的“书气”。

绍兴总会给予人一种“老夫子”式的感觉。在冬天里,绍兴可算是生冷的,只不过还带一点清新,让人从沉闷中释放出来。昨晚的雪还未化完,便堆积在檐上。小水珠从中渗出来,极有声韵地“嗒叭”垂下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的孩提住所就坐落在绍兴市区。第一次看见,真仿佛是几十年前的古镇,永不褪色的意蕴,与这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映成趣。在鲁迅故居的一条街上,有不少民间特色工艺品摆在那儿。还有弥漫的臭豆腐的香味飘散,似乎再次强调了绍兴的饮食特色。中间的水道上三三两两的停着乌篷船,似乎还在重现昔时的江南水乡。不少戴着乌毡帽的游客与老人穿插在人群中,别有特色。

在这个昔日的辉煌的大户人家里,虽是大年初二,却还是挤满了前来探寻的游客,不乏有闻名而来的老外。鲁迅的故居已大部分被修建,只留下故屋里的木板中的裂缝去探个仔细了。最真的,还是鲁迅故居里破损不堪的椅子,还有不成样子的一触即崩的棉絮,还有鲁迅睡过的木床,反应着当年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点点滴滴。我们还从被从远处“搬”来的三味书屋中看到了鲁迅所用的课桌与椅子,桌子上的那个“早”已经依稀,只是那黑白拓片还在描写着这一段“轶事”。则在“百草园”中,或许上面的杂草们已经做了几十年的替更,但是那片土地还在,洁净的轻纱一样的雪把这方寸土地轻轻地盖住,令人不禁想觉三尺土追寻当年鲁迅的脚印。这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从那连珠中,竟让人品味出一段江南的气息。更像是一幅水墨画,挂在故乡的记忆中。

鲁迅走了,带来了一拨又一拨或许永无止尽的来凭吊的人们,绍兴的故居还在沉睡中,让游客忍不住多窥一眼,庸俗的土墙还在大话着上个世纪,如今,只能从一个个故事与猜想中,扪问当年时节。

一片属于绍兴的棕黄色,记忆中的人儿还在吃着茴香豆,喝着温黄酒,安静地听着,属于乌篷船的故事……

游鲁迅故居作文3

国庆节里,我没去游览山山水水,也没有去有趣的儿童乐园,而是去了绍兴的鲁迅故居。

来到鲁迅故居门口,已经是人山人海,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进入了鲁迅祖居,看见了古色古香的正厅,中央挂着“德寿堂”这三个大字,两旁摆着接待客人的凳子,听导游阿姨说这是会客的厅堂。

参观完正厅后,我们穿过一过道,来到了厨房,妈妈给我介绍了厨房里大大小小工具的用处,使我知道了这些工具的功能。再往里走,就是大大小小的房间了,有小姐的、少爷的,还有琴房、绣房和书房,我不禁感叹到鲁迅原来是个富二代啊!

参观完鲁迅祖居,我们来到三味书屋,这里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隔着围栏,我看见鲁迅坐的那张桌子,上面刻着一个早字,导游阿姨自我介绍“早”的来历:有一天,鲁迅给父亲买药。导致上学迟到,被老师严厉批评。于是鲁迅并没有找借口,而是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从此就没有迟到了。这时,我眼前浮现出鲁迅勤奋学习的形象,联想到自己的表现,感到非常的愧疚。

走出三味书屋,我们来到百草园,这里是鲁迅童年的乐园。这里有绿油油的青菜,大大的南反,高高的皂夹树,树上长满了爬山虎。看到这些景象,使我仿佛看到鲁迅在园子里玩,玩得不亦乐乎。

天色渐渐暗下来,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游览地,但脑海里挥不去的是鲁迅勤奋好学的景象。

游鲁迅故居作文4

正月初四原本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舅舅打来的一个电话改变这一天。他说要带我们去绍兴鲁迅故里游玩。

电话刚挂,我就以闪电般的速度刷牙、洗脸、吃早饭,一切准备完毕。那天刚好下雨,我便打着伞在马路旁等待。不过几分钟,舅舅的汽车就出现在我的视线中。随后我就上车,出发。

在去绍兴的路上,我们吃着零食,有说有笑。差不多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就来到绍兴故里。舅舅先买好票,我们便开始鲁迅故里的一日游。就在入口处旁边有一堵墙十分引入注意,上面写着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还画一条古街和鲁迅的上半身画像。只见鲁迅身着古装,一只手垂直,另一只手拿着香烟,双目炯炯有神。入口的另一边是乌篷船码头,一条条乌篷船在河道中穿梭着就像是织布的梭子。

鲁迅故里大致可分成四部分,有三味书屋、百草原、鲁迅纪念馆和鲁迅故居。我们先参观的是鲁迅故居。所谓鲁迅故居也就是鲁迅的老家。我们刚进院子,客厅里的那些古家具吸引我们的眼球,赶紧跑过去看。舅舅不停为我们拍照,看完大厅往里走,就到佛堂,墙上挂着一大块金黄色的布,上面锈着红色的“佛”字,前面还摆一张桌子,桌上放许许多多贡品。再往里就是一间一间的房间,有主人房、少主房、幼童房、绣房、琴房等,不但房间多而且每间都富丽堂皇、豪华富贵。可想而知,鲁迅家可真是大富贵家族呀!

参观鲁迅故居,我们又来到鲁迅纪念馆。走进展厅鲁迅的雕塑如同磁铁一样把我们吸引过去。一楼主要是鲁迅读过的书和他小时候发生过的事。往前面看过去围一群人,挤进去一看原来是虚拟的水乡社戏。舅舅说:“因为以前没有剧院,水乡的人就坐在船上看戏的。”上面还有二楼,那里存放着鲁迅写的书。

看完纪念馆,时间也差不多,肚子也饿,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荒。于是我们便找一家饭馆先垫饱肚子。吃完午饭,我们又去百草原“大扫荡”。百草原是个美丽的大花园,那里有好多名贵的花草树木,真是名不虚传。在花坛旁还竖着一块写着“百草原”的大石头。我们都站在石头前合影留念。

最后我们还去三味书屋。那里有几间教室,有一间门看着,那就是鲁迅当年读过的教室,最角落的那张是鲁迅的。据说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老师批评他,他就在桌子刻个“早”子。

四个景点都看过,我们又在热闹的古街上逛逛,买些纪念品带回家。多么快乐的鲁迅故里一日游呀!我肯定不会忘记这一天的。

游鲁迅故居作文5

周日,我带着对鲁迅先生的好奇心,与语文课本一起来到绍兴鲁迅故里。

还未进入大门,我便看到两个孩子的铜像,仿佛正在聊些什么。走近一看,这不就是闰土吗?跟课文中同样的银项圈、同样的小毡帽、同样的紫圆脸。那么,另一边穿着大少爷服装的,一定就是儿时的鲁迅先生吧!那他们聊的应该就是看瓜、刺猹、捕鸟……我也真想听听!

走进大门,我便进入鲁迅祖居,这院子可真大!不仅有卧室、厨房、浴室这些必要的房间,还有琴房、大客厅、小客厅、仓库……看都看不过来,他们家可真富有呀!

在语文课本中,闰土与鲁迅先生是在厨房相识的,但并不是祖居的厨房,而是新台门——现在的故居里的厨房。带着好奇心,我们跨进鲁迅故居的大门。故居就没有祖居那么大,但还是有一种大户人家的气派。在那儿,我找到章运水与鲁迅先生相识的厨房。可想而知,章运水其实就是鲁迅笔下的闰土。

来到后花园——百草园,在那儿,我仿佛看到儿时的鲁迅先生与章运水在一起玩耍嬉戏,一起在井沿上跳来跳去,一起坐在石头上谈那些乡村趣事。

走一个下午,我们还参观鲁迅先生与兄弟们小时候的学堂——寿镜吾先生的三味书屋,还有鲁迅纪念馆。我仿佛与鲁迅先生一起经历他不平凡的一生。他是真正地用他的武器——笔,战斗一生。

游鲁迅故居作文6

正月初三,我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自驾去绍兴游玩,出发前,外公笑称这可是专门为我设计的“文化之旅”!

第一站,我们去了鲁迅故居,在这里,鲁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青瓦粉台,虽然老房子颇有些年纪,但保存得非常好。小堂沿、祖母卧室、鲁迅起居室……看过文字介绍,再看看陈列的一件件旧物件,我仿佛穿越到了鲁迅小时候,那个有长妈妈讲故事、小鲁迅嬉戏玩耍的情境。

从鲁迅故居出来,走不多远便是此行的第二站——鲁迅纪念馆。纪念馆共有二层,一进大门,看到的是鲁迅先生的半身雕塑,旁边赫然写着“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几个大字,妈妈说,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在纪念馆,我了解到了更多鲁迅的生平轶事,比如家境从富裕到落魄,从被人宠爱的长子长孙到天天跑药铺当铺被人瞧不起……这些都给鲁迅的成长带来多么巨大的影响啊!

三味书屋是我们一行的第三站,据说这是当时绍兴城里比较有名的一个私塾,鲁迅小时候就在这里听寿镜吾先生上课。我看到了当时鲁迅求学时用过的一张硬木书桌,桌角上刻着一个“早”字。原来,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受到寿先生的严厉批评,他很惭愧,就在书桌上刻了“早”字用来告诫自己。可见,偶然犯了错不要紧,顶重要的是要能牢记在心,积极改正!

游鲁迅故居作文7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决定去游鲁迅故里。

来到鲁迅故里,第一站我们去了鲁迅祖居。那是周家的老台门。跨上台阶走进里面,进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一个大客厅,叫德寿堂。是用来会见重要客人,结婚和祭祀的场所。再走进去,有许多数不清的屋子。有主人的卧室,小会客房,琴室,书房,沐浴室,老式的厨房等等。可以想象当时周家的气派和它当时的社会地位。

走出鲁迅祖居我们来到三味书屋。它的原名叫三余书屋,意思是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来读书。后来改名为三味书屋,大概意思是探索诗书中的深奥意义,体会它的意味深长,使读书越来越有滋味。

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很刻苦,很勤奋。而他的老师也是一位很严厉的老师。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也就是在书房的最里边。那时候读书是很枯燥的,老师在自己的座位上闭着眼摇头晃脑地讲课。有些学生因为坐在最外边,所以经常溜到外面去玩。而小鲁迅他要求坐在最里边,这样,他要是一离开座位就会发出声音。被老师发现的话,就会受到惩罚。所以他经常提醒自己要认真学习。

鲁迅在他的书桌的右上角刻了一个“早”字。因为有一次因为爸爸生病,鲁迅给爸爸去买药,所以上课迟到了。受到了老师的惩罚。小鲁迅就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下了一个“早”字。从而时刻提醒自己,以后再也不能迟到。

在三味书屋,鲁迅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

出了三味书屋,我们直奔鲁迅故居。那是鲁迅小时候生活的地方。里面大致跟鲁迅祖居差不多。先是一个大会客厅,然后是一间间的屋子。有鲁迅和他的弟弟们的卧室。再走进里面就是百草园了。这里有鲁迅童年的故事。一片碧绿的菜地,高大的皂荚树,低低的矮墙。在低低的泥墙根下,鲁迅度过了他快乐的童年。捉蟋蟀,挖何首乌。在冬天的百草园,更是有另一番乐趣。小鲁迅和他的童年伙伴闰土一起在雪地里捉麻雀。再过去一点,当然还有光滑的石井栏。小鲁迅经常在光滑的石井栏上跳上跳下,以致于父亲要把他送到城里最严厉的学校----三味书屋去读书。

最后,我们来到鲁迅纪念馆。那里陈列着许多鲁迅的作品,和见证鲁迅一生奋斗的照片和书籍。

今天,让我更多地了解了鲁迅。我很自豪我也是绍兴人,因为鲁迅是我们绍兴人的骄傲。

丁逸飞

游鲁迅故居作文8

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同学们一起去了鲁迅故居游玩。

经过两个小时的奔波,我们来了绍兴鲁迅故居。这里人山人海,街道两旁是各种各样的小卖铺,有卖冰激淋的,有卖绍兴特产的,还有卖纪念品的。

随着人群,我们走进了这条街,走了不远,就发现街旁边有一条小河,河上来来往往都是乌篷船。大人们买好了船票,我们穿上了救生服,登上了乌篷船。摇乌篷船的老大爷刚招呼我们坐好,船就摇摇晃晃地开了起来。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暖的。随着船身行走在水面上而带来的一点点凉风,再加上船慢悠悠左摇右晃的,人坐在乌篷船上,简直惬意极了!船很快进入了一个隧道,抬头只见上面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灯,红的、黄的、蓝的,应有尽有,漂亮极了!

下了船,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曾经的三味书屋现在变得十分先进:崭新的桌椅、可升降的黑板、还有大屏幕投影和电脑呢。转过街角,我们又来到了百草园。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种满了各种草药,而如今的百草园,分成了四大块,分别种着大白菜和青菜,这让我不禁有些失望。

绍兴的臭豆腐,历史久远,因臭而闻名中国。我买了两盒臭豆腐,边走边吃,再加上一路都是烧烤串、关东煮、山楂糕、鲜榨汁等等,仿佛来到了人间天堂、吃货的美地。

鲁迅故居既有水乡特色,又有文化特色,还是美食天堂,不愧为绍兴的旅游宝地。

游鲁迅故居作文9

鲁迅是我们绍兴的一个名人,也是一个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上次暑假,大阿姨和哥哥来我们绍兴游玩,我们去了鲁迅故居。首先,我们进入了鲁迅的家,鲁迅的家可大了,七拐八弯的,好像在走迷宫似的。

鲁迅家的后面有个百草园,那是鲁迅小时候的乐园,里面有许多品种不一的植物,看得眼花缭乱,真想知道鲁迅以前在这里是玩得多么开心。

在鲁迅家门前有几尊铜像,一边是鲁迅的继祖母摇着扇子在讲故事,另一边鲁迅双手托着下巴,聚精会神地在听祖母讲故事,我看着看着,就感觉自己也沉静在鲁迅继祖母的故事中。

走出鲁迅的家扣,我们没走多久就到了三味书屋,那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在鲁迅的桌子上还能看见一个“早”字,这是因为有一天,鲁迅给爸爸买药就迟到了,还被老师骂,鲁迅就在上面刻了一个“早”字,提醒他不要迟到。从此,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过。

走累了,我们到一家店里买了两盒臭豆腐,那味道真好吃。

鲁迅的家的环境好美啊!

游鲁迅故居作文10

冒着蒙蒙细雨,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我们撑着伞游览了鲁迅故居。

我从书上知道了鲁迅是一个文学家,从爸爸口中了解到鲁迅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思想家,今天又在鲁迅故居看到了这个有着浓黑眉毛、浓黑胡子的伟大作家的雕像,并了解了他光辉的一生。

走进三味书屋,我想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那里,我看到了鲁迅生活的四角的天空,还坐在鲁迅坐过的课桌前,想象着鲁迅小时候求学时的样子。在他那个大大的书房里,所有摆设都很简朴,只有柜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书。

我在鲁迅博物馆里看到了,鲁迅原名叫周樟寿,后来改名叫周树人,爷爷是做官的,而从他爸爸这一辈开始,家里就变穷了。而鲁迅却很感谢爸爸,因为那段时间的磨练,让鲁迅知道了自己小时候想做医生的理想只能救死扶伤,而拥有知识,做一个用笔战斗的人却可以拯救一个民族。我还在这里认识了鲁迅在日本的恩师藤野先生,看到了鲁迅翻译的许多外国进步著作。看着照片上的旧中国和那个时代的人,我不禁感叹:鲁迅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中国人。

也许,在绍兴的鲁迅故居里,我能看懂的东西不多。但我想,这是一颗种在我心里的种子,以后我还想到上海的鲁迅故居,去了解鲁迅更多的更伟大的故事。

游鲁迅故居作文11

今年暑假,我游玩了鲁迅故里。鲁迅故里包括:三味书屋,鲁迅故居,百草园与鲁迅博物馆。我要一一告诉你们我的游玩经历吧!

首先,我去的是三味书屋。到了三味书屋,首先看到的是书屋里的一张大木桌,桌子上摆放着几本书,还有一把戒尺。桌子旁有六张小桌子。据说,这些小桌子都是学生自家的,由于需要,就从自家搬了过来当课桌。有一样特别不同:鲁迅的小桌子上有一个“早”字。据说,小时候的鲁迅有一次上课迟到,被老师重重而又十分严厉地骂了一顿,鲁迅为了警戒自己下次不能迟到,便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可是我没能看到这个“早”字,因为字已经很模糊,看不清了。三味书屋后还有一个后院,毕竟教鲁迅的先生讲的课程枯燥无味,就有许多小同学与鲁迅十分调皮好玩,每当先生讲的入神时,鲁迅便与他的同学趁这个机会,悄悄地溜到后院去,嬉戏玩耍。

游完三味书屋,然后我就去鲁迅故居参观,鲁迅故居里有鲁迅的起居室与他的家长住的地方,而我们就到鲁迅的起居室去参观。只见起居室里有一张大木床,床上有一张竹席,与一个枕头,床旁边还有一个木头做的的'床头柜。起居室可真简朴啊!

参观完鲁迅故居,我沿着一条宽大约有一米的小路继续前进。走了大约两分钟,我们就来到了百草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长大约有十米,宽大约有六米的田地,田地上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有浅绿色的豆角,也有深绿色的青菜,还有绿油油的韭菜。田地旁还有一口水井,大概是用来打水喝或者是用来浇灌蔬菜用的吧!水井旁还有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三个大字,而且用红色的颜料涂着,分别是“百草园”。百草园里还有围墙,围墙的下半部分是用红砖造的,但是经过风吹日晒,已经不再那么红了,成了浅红色。我想:围墙脚下的蟋蟀也不再唱歌了。

走出百草园,来到了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有鲁迅的奶奶与小时候的鲁迅的塑像。他们正在大树底下乘凉,奶奶坐在木椅上,正在给坐在小凳子的小鲁迅讲故事,小鲁迅听得十分认真,目不转睛地盯着奶奶。小鲁迅的小凳子旁还趴着一只十分可爱的小猫,也盯着小鲁迅的奶奶。我想:小鲁迅的奶奶讲的故事一定非常好听,也非常的有趣吧!

走出小院子,我走了一段路之后,就来到了鲁迅博物馆,准备参观一下。鲁迅博物馆可真大呀!一共分为两层,博物馆里有鲁迅先生的肖像,有鲁迅先生的照片,也有鲁迅先生写下的书籍

走出鲁迅博物馆,已经是傍晚时分,我该回家了,但是鲁迅故里让我流连忘返!

游鲁迅故居作文12

今天,母亲说要去鲁迅故里参加小队活动,我非常高兴。于是我早早地起床,来到鲁迅故里。母亲请来讲解员赵阿姨,她让我们戴上听讲器,说:“等一会儿104班的同学们要跟着我不要离我太远,不然会听不到,知道吗?”我们连忙说:“好的”,赵阿姨说:“我们的旅程开始”。

我们先来到“鲁迅祖居”。这里有一个佛堂,挂着一幅壁画,画上有三个人,里面有鲁迅的先生呢!接着,我们穿过小桥来到“三味书屋”,也就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就像我们现在的学校。我看到鲁迅的桌子上刻一个“早”字。原来那时鲁迅的父亲得重病,母亲让鲁迅到当铺拿衣服换钱买药,给父亲治病。因为这鲁迅上学迟到,受到先生的责打,于是鲁迅在桌子一角刻一个“早”子,提醒自己以后不能迟到,做什么事都要早。不一会儿,我们又来到鲁迅先生的新家“周家新台门”里面有许多房间,有淑女房。藏书房。少主房……还有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玩耍的地方,这里可以捉蛐蛐。挖何首乌,还有一畦碧绿的青菜。高大的皂荚树和桑葚,给鲁迅先生带来欢乐。最后,我们和赵阿姨合影留念,她讲得非常好,我们都能听懂她讲得内容。

今天我学到很多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我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做一个好少年。

游鲁迅故居作文13

清明时节,我与母亲至绍兴一游,前来拜访鲁迅先生的故居之地。

正值节假,人多的出奇。一杆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一堵斑驳的青灰石碑屹立后方,“鲁迅故里”四个大字高挂其上,一笔一画正是鲁迅先生所书手迹,质朴典雅,古厚自然。我看见石碑上分明的凿痕:寸把长的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两道有棱有角的浓眉就像锋芒毕露的利剑,直刺敌人的要害。隶体“一”字似的胡须贴在鼻下,薄薄的嘴唇紧抿着,划出一道似有若无的弧度,让人能够感受到他的精神。他方正的脸庞,透露着凛然大气。一袭长衫以下,手上食指和中指夹着一枝烟嘴,轻袅的烟气一直延伸到小巷人家。

我在石碑前伫立良久,游人们也在这里驻足而经久不散。直到导游嘹亮的喇叭声把我们唤醒,才后知后觉地跟上了大部队。鲁迅曾生活的所在都极其俭朴,大多都是一个样式,往往是正中梁上一块牌匾,其下一张画像或是两行对联,一两张方正的木桌,几把不胜简巧的木椅,便是全部的所有家当了。

但真正让我惊愕的,是鲁迅先生自己所住的杂间。目之所及,的的确确只有一张床,一张桌,一幅肖像和两个笨拙简易的木柜了。床是最简单的样式,四四方方的像一个大盒子,只挂起了白色的床帐;桌子也不过一米长,上面并排放着俩个小小的木柜,加起来倒有十来个屉子,很是实用。一张黑白画像系上了条细绳,衬着干净的黑框底挂在白墙上,整个房间便空荡荡无一物了。这样一眼看去,我的心底便油然生出一股崇敬,不自禁地要感叹。

再说到要令我最哭笑不得的地方,便是鲁迅先生所写过的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百草园了。老师曾为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解过这篇课文,其笔触之妙美简直让每一人都如同即将前往蓬莱仙境般期待。然而,当导游领着大家来到此地实物参观时,我却觉得自己是被鲁迅先生大大地忽悠了——这分明就是自家小院再普通不过的菜园子啊!可恰恰我又难以恼怒他开的玩笑,若一一核实的确是有这些物什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或是“趣味无穷”的泥墙根一带……这时候,我不得不惊叹于鲁迅先生的笔法之妙、文采之长。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技法实在是让人望文兴叹的。

出了园子,我又看到了一座石碑,赫然是“民族英雄”。是了,可歌可敬的鲁迅先生!“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看见他仿佛从那石碑里走了出来,浓眉墨须,牙黄羽纱。

这位顶天立地的战士!

游鲁迅故居作文14

今天早晨,阳光明媚,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歌唱,我们的心情也愉悦极了,因为我们马上就要去绍兴旅游了。收拾好东西,坐上汽车,踏上了游鲁迅故居的旅途。

我们先排队进入了三味书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讲堂,讲堂中间摆着老师的桌子,鲁迅的课桌摆在墙角。他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子,这是因为他有一次迟到了,挨了一顿严厉的斥责,从此他就要求自己做什么事情都要起早。“三味”指的是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味如醯醢。鲁迅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学习、人缘、课余….样样都非常好。

一出三味书屋,我就闻到了一股臭豆腐的味道,尝一尝,臭豆腐有着独特的味道。看着清澈见底的河水和许多漂浮在水面上的“蚂蚁”我的心不禁痒痒的,拉着爸爸要求做船。爸爸答应了,我穿好救生衣,坐上了乌篷船。我看着河水和周围的风景,河水时而汩汩的奔涌,时而哗哗的流泻。我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里。船不知不觉中已经靠了岸,我们上了岸,向划船的老爷爷挥手道别……

绍兴还有许多别的景色,柯岩、沈园、柯桥……都很好玩。我们依依不舍地向绍兴挥挥手,绍兴,再见了!

游鲁迅故居作文15

今天,我和母亲又去鲁迅故里玩。

鲁迅故里的游客真多啊。我先去鲁迅小时候玩过的百草园。母亲给我讲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我在想,这么高的桑树,蚕宝宝怎么爬上去呀?我在矮墙边发现一只小小的蚱蜢,它一跳就跳进草丛,再也找不到。

我又去鲁迅故居、鲁迅祖居和鲁迅纪念馆。最好玩的是三味书屋,我早就听母亲讲过鲁迅刻“早”字的故事,但是却没有找到那张桌子。接着,我和母亲坐在三味书屋里,有一位老先生给我们上课,上的是《三字经》。老先生很瘦,穿一件长衫,戴一顶有长辫子的帽子。他让我们一起跟他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告诉你,念不出老师要打手底心的。我觉得挺好玩,忍不住大笑起来。老师还教大家作对,对上有小礼物。老师说:“茴香豆。”母亲第一个对:“花雕酒。”还有的对:“霉干菜,臭豆腐。”老师把小礼物送给母亲,母亲又送给我。后来,母亲又用“比目鱼”对出老师的“独角兽”。老师说:“妙哉,这正是鲁迅小时候对的。”原来,母亲刚好看过这个故事,想不到派上用处。

今天真不错,游鲁迅故里有这么多的开心事!

第三篇:游蒲松龄故居有感

游蒲松龄故居有感

马耀堂

古屋幽径柳泉 孝子烈女狐仙 地狱龙宫神殿 唯我蒲大神仙

世间轮回旋转 善恶自有分辨 忠奸自在心间 看我高青留仙

清茶故事胡侃 东南西北连串 精雕细琢成篇 聊斋志异流传

第四篇:游宋庆龄故居有感

游宋庆龄故居有感之穿越时空的爱恋

宋庆龄女士,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初去后海,本意是想领略风景,并不知郭沫若先生,宋庆龄女士的故居都坐落在此地。先到达的郭沫若先生的故居,从外面看,里面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十分简陋的几所房子,一眼就看光的感觉,也即没有深入欣赏。及到达宋庆龄女士的故居,不禁十分惊讶。传说中的一代女神,居然生活在如此奢华的房所,心中不免产生不满。

当我踏入故居的一瞬间,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只见这是一座院落式建筑,大门口一位士兵恭敬而笔挺的站着。从门外整体望过去,主要有两栋建筑。院内嘉木繁荫,环境清幽,绿意盈盈。进去慢慢参观,第一栋建筑是用来陈述宋庆龄生平事迹的,里面偶很多她的照片、著作,以及关于她的资料。其实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她所做的伟大的贡献。在中华漫漫五千年历史中,有过突出贡献的人物并不在少数。宋庆龄女士并非其中特别佼佼的人士。我所十分震惊的,是在战乱时代,她与孙中山先生那种矢志不渝的爱情。

宋庆龄与孙中山年龄上相差近30岁,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宋庆龄对孙中山一往情深,内心充满无限崇敬与爱戴。1894年,孙中山在宋家第一次见到了一岁多的宋庆龄,当时谁也没料到这个可爱的女婴竟会在21年后,不顾父母亲的强烈反对,奔赴日本嫁给大她27岁的“革命之父”。宋庆龄嫁给了孙中山,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她们的姐姐宋霭龄嫁给了孔祥熙。没有宋庆龄与孙中山的结合,也许就没有宋美龄与蒋介石的结合,也许就没有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结合;没有“四大家族”的结合,20世纪中国的历史也许就会是另一种样子。

宋庆龄在9月16日见到孙中山以后的半个月内,会晤孙中山达七次之多。她帮助孙中山所做的工作,完全是争取平民的自由和幸福,她充分了解孙中山内心所怀的热忱。他们虽然是现在世人津津乐道的一对,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的结合无疑是最困难的,他们要面对的,还有很多。

决定公布关系前,两人有一次深谈,讨论即将面对的“关口”。孙中山告诉宋庆龄,他们首先要过宋庆龄的父母关。且不论宋庆龄的父亲与孙中山是多年的朋友,单论年龄上的差距和孙中山已婚并有3个孩子的背景,以及他常年因革命而颠沛流离的生活,都足以遭到宋家的强烈反对,搞不好还会弄得家庭破裂。

第二关是孙中山的元配卢慕贞,此时二人尚没有办理离婚手续。第三关是党内关。基于传统观念和领袖个人形象的考虑,孙中山认为党内应该会有很多人批评自己。第四关是社会舆论关。第五关是宗教关。宋庆龄一直信仰基督教,这样的行为估计会惹来基督教会的干预。

即使是这么多重重的困难,宋庆龄依然坚持着,愿意和孙中山相濡以沫白首到老。

起轩然大波被父亲软禁,跳窗逃走奔向幸福到最后的在日本结婚,两人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革命充斥生活的情境下,两人别出心裁,把抢当成爱的信物。孙中山曾题词:“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此生”致赠宋庆龄。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举行婚礼。婚礼上,孙中山送给新娘一把手枪,说:“手枪配了20颗子弹,19颗给敌人准备,最后一颗危急时留给自己…”这是孙中山与宋庆龄间极为重要的爱情证物,宋庆龄终身珍藏着这把手枪。

婚后,两人的感情也一直很好。他们又共同的信仰 1915年,孙中山托人购买衣料,并请裁缝为宋庆龄量身定做的日式晨衣。

有一床小被是宋庆龄结婚时的嫁妆之一,为了怀念孙中山,宋庆龄始终将其铺在自己的褥单下。

宋庆龄极为朴实,生平不爱配戴首饰,却偏好鸽子饰品。鸽子不仅文雅、温顺,也象征和平,是孙中山非常喜爱的动物。这次展品中有一枚鸽子形状的胸针,是宋庆龄的珍藏,她用这样的方式来寄托对孙中山无限的怀念,令人动容。

两人的感情之所以这么深厚,我觉得与两人有共同的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不只是伉俪,更是战友,是伙伴。孙中山先生死后,宋庆龄女士继承其遗志,忠实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成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她从广州到武汉筹备迁都。过敏革命的高潮迅速形成。

在近10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夫唱妇随从事革命工作,牵手走过政治风浪,也拥有温馨的共同记忆。“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他们的爱情之光,闪耀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永不退色。

第五篇:游周总理故居心得体会

游周总理故居心得体会

一直想写点什么,来表达下自己对伟人的敬仰,可是往往要落笔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说些什么……作为伟人的同乡,目前为止没有做过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甚感遗憾和惭愧

利用周末和宿有去了趟伟人纪念馆,此前,都说自己是没有时间去瞻仰,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匆匆忙忙,却从未想过去仔细瞻仰伟人曾经的风采,想想真是惭愧,从家到纪念馆路程比起外地还是算近的。

很快我们到总理铜像广场,铜像创作取材于总理六十岁前后与群众亲切交谈的瞬间动态,面带微笑,双手叉腰,神情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铜像高4.2米,基座高3.6米,总高度7.8米,寓意总理走过的78个光辉的人生春秋。铜像基座上江泽民题写的“总理同志”5个镏金大字在春日的暖阳下闪闪发光。我们纷纷在总理铜像前留影,似乎都想把总理私藏,都想随时仰视。

过了铜像广场向北,就是“西花厅”,我们拾级而上。这是一座雕梁花栋的仿古建筑,青砖灰瓦红柱。西花厅原是清朝皇帝及摄政王住过的西花园,解放后,总理先入住中南海丰泽园,后来他将毛主席迎入丰泽园,自己则住到比较简朴的西花园。因为西花园中有一处建筑叫“西花厅”,以后人们便把西花园叫“西花厅”,这一住就是26年。在总理诞辰100周年前,淮安人民兴建了这个“西花厅”,再现总理当年会见外宾的真实场所,以及总理的活动室、办公室、后厅会议室、邓颖超卧室、邓颖超办公室和总理卧室。在这里,我们还可以观看到总理生前使用过的办公桌、地毯、窗帘、国画、沙发、挂屏、乒乓球台和卧具等。其中,唯一的高档家具沙发,还是总理生病以后,毛泽东派人将自己用的送给他用,因为毛泽东的身高比总理高10多公分,所以还在下面加了脚凳。睹物思人,让我想象一代伟人总理26年来,就在这里,就在这简陋的“西花厅”为国家与人民,思想飞扬处留下多少脚步。运筹帷幄,海棠花香里浸染了多少血汗。

展厅展览的伟人遗物和信件及照片等物,展示了伟人从孩提时代一直到为了中国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包括伟人孩提时的娱乐玩具、后来的工作工具、穿过的衣物、一直到生病时躺在病床上的使用器具等。一直到总理病重的时候都没有抛下自己的工作。真正实现了伟人自己的诺言:“对于中国革命,我就只有一句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伟人的一生历经艰辛,尤其是在战争时期的危险、曲折的经历,生命的安全还时时受到威胁,看到一封国民党恐怖分子写给伟人的恐吓信和子弹,我在想:如果我们现在的任何一人,在处于那种环境下,还能够处之泰然?

伟人是高大的,同时伟人也是和蔼的,看到伟人对普通人民的细心关怀及对身边工作人员的照顾,让人想到,这就是一个慈祥的家长在照顾自己的子女。伟人能记住很细小的事情,却记不住该保重好自己的身体。

伟人走了,但是、伟人的风采却永远留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心中,就像一位国际历史名人的评价:“世界上任何重大的决策、都离不开中国和总理”。

归来之际天已向晚,一路,身在车上,心却留在了总理故地。随思绪飘零,突然觉得以前对总理的认识其实很肤浅,总以为其原因在于,我与总理生于异世。可是,此行的所闻所见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认识。我更加想念总理,更加努力地去对总理进行新的内心确信。翻开历史,翻开往昔,“大无大有”这样一个词语悠然入心。总理的大德,再造了党,再党了共和国,他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和儒家传统的仁义忠信勇糅合成一种新的美德,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新的典范。他的博爱与大德拯救、温暖和护佑了太多太多的人。自古以来,爱民之官民恒爱之。诸葛亮治蜀二十七年,而武侯祠香火不断一千五百年。陈毅游武侯祠道:“孔明反胜昭烈(刘备)其何故也,余意孔明治蜀留有遗爱。”遗爱愈厚,念之愈切。一个伟人再造了国家,复兴了民族,润泽了百姓,后人怎能轻易地淡忘了他呢?周总理无论在自身修养和治国理政方面,功德、才智、得民心等都很像诸葛亮。诸葛亮教子很严,他那篇有名的《诫子书》,教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勤俭持家,上书后主说,自己家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供给一家人的生活,馀再无积蓄。这些故事常为史家、平民称不绝口。总理若何?他没有子祠,当然也没有什么教子格言;他没有遗产,留给家属的只是几件补丁衣服聊作纪念;他没有祠堂,没有坟墓,连骨灰都不知散落何处。他不立言,无以《出师表》以传世。他越是如此一无所有,后人就越感念他的遗爱。逝世三十三年过去了,思念又转化为人们更深的思考,于是总理的人格力量在浓缩,在定格,在突现。而人格的力量一旦形成便是超时空的。所以总理其实一直与我们同在,我们这些一直在他的护佑之下的子民应该做的只有切切地纪念和默默地努力。

通过这次瞻仰总理故居,回来后仔细思考后,我认为现在大学生应该学习周总理以下几个方面的精神:

一、积极进取精神。

总理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崇尚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断进取的一生。首先,是追求真理,崇尚理想。总理少小求真之心极盛,目睹患难之中国,年仅13岁的他就庄重地确立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为了追求真理,虽几经反复,但毫不气馁。他东渡日本、远赴欧洲考察,在彷徨中决意另辟“新思想”,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这个拯救中国的良方。从此,对共产主义坚信不疑。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总理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都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在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寻找真理东奔西走,为寻求解放北上南下,南昌举旗,西安周旋,重庆舌剑„„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全国解放以后,作为一国的总理,他经常与邓颖超同志互勉:要努力学习,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站在时代的前列。我们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发扬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做好我院的各项工作。

二、刻苦好学精神。

总理一生酷爱学习,且善于学习,学以致用,不断丰富自己,改造自己,进而改造社会。首先,是好学。总理自幼酷爱读书。投身革命后虽肩负重任,但一刻也不放松学习,无论是革命战备的戎马岁月,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繁忙时期,他都千方百计挤时间读书,哪怕是在飞机上、火车上,也是手不释卷。其次,是善学。总理读书学习不仅善思好问,善推求比较,还善于向社会学习。他远涉重洋,赴欧洲勤工俭学时,除在学校读书外,还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考察。总理世界观的确立,乃至革命建设中诸多重大思想的形成,除了得益于他博览群书、涉猎各种知识外,还得益于他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求知方法。第三,是学以致用。总理 “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诗句,集中地表现了他对学习与运用、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和一生践履。年轻的总理即深刻地认识到,求学并非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腾飞。学以致用,成为总理一生的思维“定势”,不仅为他提供了学习的方法,而且为他提供了孜孜以求的动力,激励着他活到老、学到老。这种精神对大学生有巨大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三、甘当公仆精神。

总理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视自己为人民的公仆,视为人民服务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毕生的追求。首先,视人民为国家的主人,自己为人民的公仆。把人民群众置于国家主人之地位,是他乐于做人民公仆的思想基础。他想到的是衣食住行都是人民给的,没有捞取个人财富的权利,只有给人民做勤务员的义务。他始终以人民公仆的形象出现在人民面前,虔诚地向群众学习,真诚地为群众服务,最典型地表现了共产党人所倡导的主仆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他永远赢得人民爱戴的重要原因。其次,是视为人民服务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他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视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义务,把“为人民服务”的徽章佩戴在胸前,时刻警示着自己。他的一生就是忘我地、不知疲倦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楷模。我们作为大学生如能像总理那样,我们的国家一会兴旺发达。

以上为个人的观点,如有不当或遗漏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以便精益求精,趋于完美。谢谢!

下载郭沫若故居一游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郭沫若故居一游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组织生活思想汇报(游张学良故居)

    参观张学良公馆 ——记党组织生活思想汇报 西安这座城市不但以古都著称,更因西安事变闻名于世。一直以来对张学良将军的种种敬意,使我此次的游览活动,意义非凡。 一路上在脑子......

    游鲁迅故居作文(通用)(五篇)

    游鲁迅故居作文(通用20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

    游名人故居有感[5篇范文]

    游名人故居有感 一、钱钟书纪念馆 一个城市总是有它特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基础。初来无锡的我对无锡的历史文化并不熟悉,后来在课堂上思修老师很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了无锡著......

    游井冈山、毛泽东故居有感

    一次革命教育的洗礼 —井冈山、韶山参观学习有感 能到井冈山、韶山参观学习,我确实很积极很激动。一则,在党建80周年到来之际,总管处党支部组织这样一次意义重大的活动,十分必要......

    游杨开慧、彭德怀故居有感

    缅怀革命先烈,深化“两学一做” ——游杨开慧故居彭德怀故居有感 我一直认为拜访故居需怀崇敬情,还需对故居的主人有一定的了解,才会有所体悟。对于杨开慧的认知是电影《建国大......

    小学生作文 游鲁迅故居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进步先读书—李若婵 游鲁迅故居 张若楠 星期六上午,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同学们一起乘坐旅游大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了位于绍兴的鲁迅故居。车子停稳......

    2009思想汇报:写在游《武汉毛泽东故居》后

    尊敬的党组织:我是湖南衡阳人,小的时候就对我们湖南的伟人——毛泽东主席有着特别的崇敬,那时是对他在诗词方面的才华颇感佩服,尽管当时有些文章和诗词读起来有些似懂非懂。毛主......

    游陶行知故居有感

    游陶行知故居有感 我可以说是读着陶行知的书长大的,从《行知诗歌集》到《行知书信》,再到《斋夫自由谈》,从这些书中,我不仅汲取了大量令我受益匪浅的知识,还了解到了陶行知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