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游名人故居有感
游名人故居有感
一、钱钟书纪念馆
一个城市总是有它特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基础。初来无锡的我对无锡的历史文化并不熟悉,后来在课堂上思修老师很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了无锡著名的文化历史的承载物,这让我对无锡历史的探访有了很大的兴趣。钱钟书故居是我的第一站,也是我最有兴趣的一站。
一个无事的周六,我和宿舍的小伙伴们便一起去参观充满幽明清爽的书香气息的钱钟书故居。这次参观不仅是为了完成思修老师的任务,更是为了欣赏无锡的文化,领略钱钟书先生的文化精神与素养。
以前对钱钟书先生的了解仅局限于他的作品,也正是因为他的作品让我对这位恬淡,宁静的文学大师充满了好奇。先生曾说过:“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一个对人心如此看透的人想必对自己也是如此。如此淡泊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想必也是优雅的。带着些许的 揣测,我们来到了先生的故居。
很快,在与喧闹的大街格格不入的巷落深处,一扇古朴的大门跃入了我们的眼帘,带着些许兴奋我们快步走入了先生故居的大门。一缕书香扑面而来,仿佛在向我们叙述着先生的过去。整个故居的景致典雅而朴素,很是符合先生的气质。幽静的江南小院里散发出一股豪情大气,飘荡着令人驻足的清幽书香,让人浮想联翩,对先生的钦佩不由得又加深了许多。
整个小院都极其的安静,我们脚步轻轻的浏览着故居,生怕自己打搅这份在现实生活中难得的静谧。院中只有一位管理员,静静的阅览者图书,仿佛已经融入了这静谧的小院中。院中绿茵葱葱,路砖上爬满了青苔,无声的叙述着这所故居的清幽淡雅。院落一脚有一方褐釉老缸,几条鲤鱼在里面摆着尾畅快的游戏,尽情的享受这书香的熏陶。这是属于清末时代的建筑,古色古香,正堂是高悬着“绳武堂”匾额的大厅,镂空的窗板,正中间挂着一幅山水图,中规中矩的古时布置暗示着故居保存的完好性。故居的院落很多,共有平房二十八间,二层楼房四间,大小庭院十一个,备弄两条,古井三口,东有厨房,后有花园,其中主体建筑绳武堂面阔七间。我们安静地一一浏览着这些古朴建筑,其中一间房间里布满了钱钟书先生的墨笔,有书法,有绘画,大气而不张扬。虽然我并不懂艺术,但这些作品扔给我以自然舒畅之感,我能清楚地感受到创作这些作品的作者内心的平和大气。都说字如其人,果真如此。还有一间屋中陈列的是先生的生平事迹。国家也特地为先生打造了一尊头像以供世人瞻仰。当然房间里还有先生的生活照以及他与妻子杨绛女士的合照。照片上的他随和亲切,丝毫没有身为文学大家的骄傲自满。我们按着顺序一一游览着这些庭院,一切的一切,好像进入了某部电影的现场,一位身穿青蓝长袍的男士端坐于绳武堂,正在埋首写作,一位身着旗袍的美丽女士则为他添茶送水,场面极尽家庭的温馨。那是只属于先生时代的怀旧色,令人向往。
据说先生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在抓周时抓了一本书,或许正是这无意识的选择造就了他今后的文学路。这让我想起了同样名字来源的沈从文先生。虽然他们在文学路上前者选择直面黑暗的世界,后者则极力歌颂真善美,却又是殊途同归,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这也是我们的憧憬。
钱钟书先生的故居游览完毕后,我们便轻轻的离开了,生怕打扰了先生。故居的游客并不多,但我却很自私的希望不要有太多的游客以免打搅了先生,毁了这难得的宁静。这份冷清或许也是先生想要的吧,伴着缕缕书香,我和小伙伴们静静的离开了。
二、顾毓秀纪念馆
离开钱先生的纪念馆后,我和舍友们又坐地铁来到了繁华的学前街上,去拜访那位与我们江大有着极大渊源的顾毓秀先生的故居。“清风,明月,劲松;学者,诗人,教授”是世人对他的评价。既表现了他的气节,又赞扬了他的学识渊博,涉猎广泛。面对这位曾是江泽民老师的集科学家,诗人,教育家于一身的伟人,我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怀揣着忐忑与激动,踏进了那与繁华大街并不相称的深深庭院的门槛,同时也向顾毓秀先生的灿烂人生走近了一步。这故居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原称“燕誉堂”,是顾氏祖居。故居原五进五开间,计740多平方米,2000年,学前街拓宽时拆除了第五进。2004年,顾毓琇故居正式启动修复保护工程。改建后的纪念馆占地面积968平方米,建筑面积848平方米,保留了典型江南民居建筑风格,现存五开间四进。纪念馆着重从顾毓琇先生的生平简介、科教泰斗、文坛大家、成才之路、爱国情深五个部分详细记述了这位学术大师的动人传奇故事,生动展现了他在物理学术、文化艺术、教书育人等方面的高深造诣和杰出成就,充分体现了无锡钟灵毓秀的文化特质和尚文重教的人文精神。顾先生的故居并不像钱先生的故居那样静谧,安详,却也透露着大家之气,豪迈却也低调。为顾毓秀先生所铸造的人像也是栩栩如生。“一门五博士,毓秀称翘楚”,这段佳传无疑表达了人们对先生的敬仰之情。
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1923年毕业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获电机工程学士、硕士、科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先后任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兼主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兼主任,工学院院长。1928年起,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中央大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国立政治大学校长。在此期间,曾兼任国立音乐学院院长、中央大学教授,交通大学教授。1950年旅居美国,先后任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正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荣誉教授。看着这位德艺双馨的科学巨擘的辉煌历史,让我不禁为自己能身处他曾所在的大学而感到自豪。即使再多的荣耀,再多的丰碑,他还是选择了回国,用自己的热血为莘莘学子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执着的乡土情结,让他毅然放弃国外的荣耀,选择回国安安静静的做学问,这从他故居的摆设便可知晓,淡然清新。在自己的空间里找到自己的快乐,如此不追名利的人现在又有多少。
社会在发展,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替,但顾先生那颗淡泊宁静却又对文学,教育,科学执着的心却在一直燃烧,他的精神亦会永久的回荡在人们的脑海中。
带着尊敬与钦佩,我们缓缓地走出了先生的故居,生怕扰了他的清宁。
第二篇:观看名人故居有感
名人故居,就是经过多方考证,证实在历史上文人墨客、政治家等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曾经居住的地方。小编整理的观后感,供参考!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
1昨天有机会冒雨参观了晚清“学霸”——云南红河石屏人袁嘉谷的故居,一幢精巧的老式四合院。
虽然平时对其有所耳闻,知道那么一点点的信息,但真正到了他的故居并听了介绍以后,才明白了今天的“学霸”与过去的“学霸”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点的。
首先,袁考取的是当年的特科状元。这个特科状元比普通状元“牛逼”,因为它每隔五、六十年才考一次,整个清朝只考了三次,袁是第三次参加的考生;
其次,参加特科考试报名的条件比较严苛,考生必须是举人,并且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推荐。等于是一群已经很牛逼的人又在同一个考场、同一份试卷中激烈竞争。
经过三天封闭式大考,袁脱颖而出成为了第一名。
其父是茶商,家庭条件中上水平。看他的样貌,属于天资聪慧的一类。
看过的名人故居有那么几个。总体上感觉,名人能够成其为名人天份不可少,还有就是他们所处大时代能够提供的机会也不可少。
参观名人故居,还有一个让我感兴趣的话题是他们的后人现如今生活、工作得怎么样了?
几乎所有名人的后代所取得的成就都没有他们的名人前辈取得的成就大。大多数后辈都沦为了平凡之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时代背景变了,这也是他们的前辈努力奋斗的结果。另外,名人都有一份非凡的执着。也许一开始是因为一件很普通的小事引起的行动,但后来的执着才成就了大事。昭通的罗炳辉将军就是因为无法忍受当地恶霸对他家人的欺负,一怒之下,徒步一个月走到昆明,又遇上陆军讲武堂召录年轻学员才偶然地成为一名军人,后又成为一名能文能武的将军。
既然名人的后人们都没有再取得光辉的成就,那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前辈的成就只能是前辈的,最多也只是多一些钱财而已。作为一个前辈,没有必要太多地为后人担心,后人有后人的命运。你再辉煌,再怎么为后人处心积虑,到了他们手上,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你完全无法掌控。
过好自己的一生,少些不必要的担忧,这才是王道!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
2纵观历史,吸之以精髓。读史通今,我们收获的是汗水,是沧桑,是辛劳,更是一种精神。
周六的海风划过面颊,风吹与海水上演着滑稽的一幕。涨潮,退潮,都离不开微风的轻抚,似乎他们是天作之合,两种无止息的生命已相融于一体。风对海有情,海对风有意,在生命的长河中他们是最美好,最幸福的伴侣。
——栈桥观海
古老的小巷狭窄,幽静。巷中的台阶记载着沉封悠久的历史、残损破旧的身躯展现出岁月的沧桑、历史的悠久。讲述着不同岁月中不平凡的历史。即使被踩踏、被埋没、被歧视、被忽略,但它仍然寸步不离的守护着那一寸属于它的土地,在浩瀚的宇宙中发出它最耀眼的光,就像无边黑暗中的小小星辰,净化着被世俗沾染的土地。
——小巷石阶
陡立的道路旁是两排威严耸立的银杏树,高大、茂盛、繁荫的它们尽情地展示着它们顽强的生命力。这些树已达百年之久,穿过树荫,走进老舍故居,这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拉车夫——祥子。老舍正是通过祥子批判了那个无情的社会。从祥子的雕像中可以看出他热情、憨厚、坚忍,如同骆驼一般,在我看老祥子的眼神中流露的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无奈,就像是那古老的银杏树一样历经着百年风吹,百年日晒,百年雨打。祥子最后成为了穷愁潦倒、吃喝嫖赌的无赖,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正堂中洋溢着书香墨气摆满了老舍呕心沥血的作品,老舍的精神,老舍的作品世世代代影响着人们,成为青岛独具特色的风景。
——老舍故居
栈桥,海,石阶,古老的小巷,古树,故居展现出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悠久的历史,它们饱经沧桑,似繁星般点缀着青岛。
第三篇:游蒲松龄故居有感
游蒲松龄故居有感
马耀堂
古屋幽径柳泉 孝子烈女狐仙 地狱龙宫神殿 唯我蒲大神仙
世间轮回旋转 善恶自有分辨 忠奸自在心间 看我高青留仙
清茶故事胡侃 东南西北连串 精雕细琢成篇 聊斋志异流传
第四篇:游宋庆龄故居有感
游宋庆龄故居有感之穿越时空的爱恋
宋庆龄女士,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初去后海,本意是想领略风景,并不知郭沫若先生,宋庆龄女士的故居都坐落在此地。先到达的郭沫若先生的故居,从外面看,里面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十分简陋的几所房子,一眼就看光的感觉,也即没有深入欣赏。及到达宋庆龄女士的故居,不禁十分惊讶。传说中的一代女神,居然生活在如此奢华的房所,心中不免产生不满。
当我踏入故居的一瞬间,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只见这是一座院落式建筑,大门口一位士兵恭敬而笔挺的站着。从门外整体望过去,主要有两栋建筑。院内嘉木繁荫,环境清幽,绿意盈盈。进去慢慢参观,第一栋建筑是用来陈述宋庆龄生平事迹的,里面偶很多她的照片、著作,以及关于她的资料。其实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她所做的伟大的贡献。在中华漫漫五千年历史中,有过突出贡献的人物并不在少数。宋庆龄女士并非其中特别佼佼的人士。我所十分震惊的,是在战乱时代,她与孙中山先生那种矢志不渝的爱情。
宋庆龄与孙中山年龄上相差近30岁,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宋庆龄对孙中山一往情深,内心充满无限崇敬与爱戴。1894年,孙中山在宋家第一次见到了一岁多的宋庆龄,当时谁也没料到这个可爱的女婴竟会在21年后,不顾父母亲的强烈反对,奔赴日本嫁给大她27岁的“革命之父”。宋庆龄嫁给了孙中山,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她们的姐姐宋霭龄嫁给了孔祥熙。没有宋庆龄与孙中山的结合,也许就没有宋美龄与蒋介石的结合,也许就没有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结合;没有“四大家族”的结合,20世纪中国的历史也许就会是另一种样子。
宋庆龄在9月16日见到孙中山以后的半个月内,会晤孙中山达七次之多。她帮助孙中山所做的工作,完全是争取平民的自由和幸福,她充分了解孙中山内心所怀的热忱。他们虽然是现在世人津津乐道的一对,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的结合无疑是最困难的,他们要面对的,还有很多。
决定公布关系前,两人有一次深谈,讨论即将面对的“关口”。孙中山告诉宋庆龄,他们首先要过宋庆龄的父母关。且不论宋庆龄的父亲与孙中山是多年的朋友,单论年龄上的差距和孙中山已婚并有3个孩子的背景,以及他常年因革命而颠沛流离的生活,都足以遭到宋家的强烈反对,搞不好还会弄得家庭破裂。
第二关是孙中山的元配卢慕贞,此时二人尚没有办理离婚手续。第三关是党内关。基于传统观念和领袖个人形象的考虑,孙中山认为党内应该会有很多人批评自己。第四关是社会舆论关。第五关是宗教关。宋庆龄一直信仰基督教,这样的行为估计会惹来基督教会的干预。
即使是这么多重重的困难,宋庆龄依然坚持着,愿意和孙中山相濡以沫白首到老。
起轩然大波被父亲软禁,跳窗逃走奔向幸福到最后的在日本结婚,两人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革命充斥生活的情境下,两人别出心裁,把抢当成爱的信物。孙中山曾题词:“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此生”致赠宋庆龄。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举行婚礼。婚礼上,孙中山送给新娘一把手枪,说:“手枪配了20颗子弹,19颗给敌人准备,最后一颗危急时留给自己…”这是孙中山与宋庆龄间极为重要的爱情证物,宋庆龄终身珍藏着这把手枪。
婚后,两人的感情也一直很好。他们又共同的信仰 1915年,孙中山托人购买衣料,并请裁缝为宋庆龄量身定做的日式晨衣。
有一床小被是宋庆龄结婚时的嫁妆之一,为了怀念孙中山,宋庆龄始终将其铺在自己的褥单下。
宋庆龄极为朴实,生平不爱配戴首饰,却偏好鸽子饰品。鸽子不仅文雅、温顺,也象征和平,是孙中山非常喜爱的动物。这次展品中有一枚鸽子形状的胸针,是宋庆龄的珍藏,她用这样的方式来寄托对孙中山无限的怀念,令人动容。
两人的感情之所以这么深厚,我觉得与两人有共同的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不只是伉俪,更是战友,是伙伴。孙中山先生死后,宋庆龄女士继承其遗志,忠实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成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她从广州到武汉筹备迁都。过敏革命的高潮迅速形成。
在近10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夫唱妇随从事革命工作,牵手走过政治风浪,也拥有温馨的共同记忆。“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他们的爱情之光,闪耀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永不退色。
第五篇:游井冈山、毛泽东故居有感
一次革命教育的洗礼
—井冈山、韶山参观学习有感
能到井冈山、韶山参观学习,我确实很积极很激动。一则,在党建80周年到来之际,总管处党支部组织这样一次意义重大的活动,十分必要,非常及时;二则,我是第一次去井冈山、韶山;三则,井冈山是中国红军的发源地,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韶山是伟人毛泽东诞生的地方,是闻名中外的人文景观。
这次参观学习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小井红军医院、大井革命旧址、井冈山烈士陵园、前敌指挥部旧址、黄洋界、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铜像、滴水洞、刘少奇同志故居、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和橘子洲头等。下面择其主要汇报一下参观经过和体会。
参观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后,我们来到了小井红军医院旧址。小井因地形犹如井状小盆地而得名,位于井冈山西北面,距茨坪6公里。医院是一幢坐西朝东杉皮榫木结构的楼房,面积920平方米,上下两层,共32间房。革命难免负伤流血,建个医院十分必要,但在当时却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国民党对井冈山进行了全面封锁,使得药品和医疗器具十分匮乏,几乎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革命医生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地参观了小井红军医院。
在药品方面,没有红霉素,也没有阿斯匹林,更没有什么进口特效药,全部所有的,只是医务人员在山上采的金银花、南天竺等中草药。碰到僧多粥少的情况,有的伤病员连草药都用不上,只有靠土方子治病。在医疗器具方面就更差了,连用铁做的都很少,更不要说不锈钢了,大都是用竹子做的,这样,医疗器具和农具、厨具之间已没有分别。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红军战士在战场上冒死抗敌,负伤之后来到医院,条件也不比战场上好多少。尤其是没有麻醉药,手术是在伤病员忍着巨大疼痛下进行的。这些对现代人来说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红军战士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们连死都不怕,还怕这点疼痛吗?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对红军的坚强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红军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辉煌了。可敬可爱的红军战士,他们为革命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而革命胜利果实他们却没有享受得到,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红军的这种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认真学习。
随后参观了大井革命旧址,距茨坪7公里,是当年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一代伟人和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的重点地点之一。大井毛泽东旧居坐落在大井村中央,因墙壁为白色,当地老表习惯称它为“白屋”。房屋是一名破落的广 东木材商人建造留下的,距今约有300多年。屋内陈设简陋,光线昏暗,使人联想到官兵同甘共苦的场面。走出伟人旧居,我去了一趟卫生间,发现卫生间就硬件方面比这些旧居还要好:地面有地板砖,墙面有瓷砖,装有现代灯具和通气扇。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确实是革命的艰苦奋斗,换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革命先辈虽然住的、吃的比现在的平民百姓还要差几十倍,但他们不叫苦,也不觉得苦,而是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想想现代人住高楼洋房,吃山珍海味,用冰箱彩电,但时常却感到疲惫不堪、莫名烦恼,这其中到底是为什么呢?略作侦察与思考,我在一块宣传牌上找到答案。上面写着:
井冈山传统:1 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2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 党管武装的基本原则 4 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 5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结合现实意义,我觉得答案主要在第1条和第5 条,尤其是第1条。
我觉得,一个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坚强的人,才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怕千辛万苦、克服艰难险阻、忘却个人安危。众所周知,林肯瘦如卢柴棒,罗斯福患小儿麻痹,还有一位盲人靠艰苦奋斗成为大学教授,这些人仅看其外表,会认为是弱者,实际上他们比大多数正常人还要坚强,不为别的,就因为他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那么,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是什么呢?不是升官发财,也不是出国留洋,简而言之,就是推翻万恶的旧社会,解放广大劳苦大众,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一个理想信念是伟大的,因为它代表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反观当今,在年轻人中普遍存在一种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的现象,一些人陷入迷途,在人身的道路上不知何去何从。从此可见,正确的理想价值观的建立是何等重要。如何建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呢?学习革命前辈,我个人的体会是,无论志向高低、观念新旧,都应该建立一个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理想信念。这样的理想信念也是一个互利的理想信念,因为凡事多为别人着想,自己的路也会越走越宽。相反,那些为实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最终将自绝后路。
离开山西井冈山,我们来到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和刘少奇同志故居。首先谈谈毛泽东同志故居。
毛泽东同志故居,位于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坐南朝北,靠山临水,风水甚好。故居系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东边是毛泽东家,西边是邻居,中间堂屋两家共用。总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仅从建筑面积上看至少属于富农家庭,但少年毛泽东这个富农子弟却深深同情贫苦农民,思想境界在当时是比较高的,而且从小就有大志向。少年毛泽东在出乡求学时曾写了一首言志诗给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显示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概。想我当年上大学临行前,不曾写半句诗给父母,在大学期间也没做出什么贡献,今天想来后悔不迭。刘少奇故居类似毛泽东故居,但临水不靠山。参观完这两处故居,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毛泽东、刘少奇出生富农家庭,但对于劳苦大众却没有丝毫的敌视和鄙视,毛泽东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刘少奇开展工人运动。从这点看,毛泽东、刘少奇少有大志,他们看到的不是地主家庭的温饱,而是劳苦大众的煎熬,正所谓心系天下,志立云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听说北京人看不起外来人(非外国人),一味地撇着京腔,南方人瞧不起北方人,认为那里贫穷落后,现在想来实在可笑。北京因为政治原因,却有特殊之处;南方比北方经济发达,也是事实。但毛主席说过“风景长宜放眼量”,从大处讲,南方北方本是一家,只是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而造成了经济上的差异,应相互帮衬,共同发展,实现振兴华夏宏伟蓝图。
最后谈谈橘子洲头。我们到的时候,橘子还没有从化的荔枝大,整个橘子洲头的景色还是不错的。但实话实说,景色胜过橘子洲头的,全国也有不少,但如橘子洲头这般闻名的却少有。这其中的原因自然在毛主席的那首词里。这样的例子很多,毛主席的另一首词: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又使武昌鱼闻名天下,人人争而食之。这样说来,毛主席的诗词真是法力无边了。
参观学习归来,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要问这次参观学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我想,最大的收获不应该是学到多少知识,长了多少见识,而是在我的内心深处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更深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内心中发出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国红军伟大,毛主席伟大的声音。决心从红军身上吸取力量,奋发图强,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