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博物馆 壮丽三峡讲解词

时间:2019-05-14 16:5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峡博物馆 壮丽三峡讲解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峡博物馆 壮丽三峡讲解词》。

第一篇:三峡博物馆 壮丽三峡讲解词

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

壮丽三峡展览引言

长江三峡,是世界上最具造化伟力,最富人文情怀的大河峡谷。三峡以它的雄奇壮丽,成为美丽长江的标志性河段,以它绵绵不尽的历史文脉,成为长江文明最华彩的乐章。

《壮丽三峡》陈列,聚三峡山水风云,歌三峡魂魄豪

第一单元

造化三峡

经过几十亿年的海相沉积和陆相沉积,在“晋宁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玛拉雅运动”等地质运动的作用下,造就了长江三峡地区奇特的地貌景观和山川形胜。

三峡由雄伟险峻的瞿塘峡、幽深秀丽的巫峡、滩多水急的西陵峡组成,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止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这里四季分明,冬稍冷,夏炎热,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动植物种类繁多,三峡库区列入国家保护植物名录的物种有150种、珍稀濒危植物5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4种。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67种,探明储量的有54种,开发利用的有39种。已探明16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

长江和三峡的形成 长江

我国第一大河。长度居世界第三位。源于沱沱河,出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流经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至湖北宜昌河段称川江,扬州以下称扬子江。流经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区,在上海市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

长江三峡的形成是漫长的地质演变的结果。8亿年前,我国南方发生了“晋宁运动”,使这片露出海面的扬子古陆普遍发生褶皱、变质,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形成以花岗岩为主的坚硬侵入岩,这就为建筑三峡大坝提供了优良的坝基基础。

大约在古生代时期(开始于距今5.7亿年,结束于距今2.3亿年),三峡地区主要为海洋环境。中生代三叠纪末期(距今约1.9亿年)的 “印支运动”使三峡地区上升,海水退去,由大洋转为陆地。

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所造成的自北向南的推动力与太平洋壳自东向西的阻力共同作用,形成三峡地区现代地貌的基本骨架——川东皱褶带、盆周山地及鄂西山地,古代长江顺着山间低凹地带向东流去。

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古长江河源水系,汇聚起四川盆地内巨大的水量,沿着古代长江流路向东流去。当它流经泥岩、页岩和砂岩出露较多的向斜地段时,由于岩性松软,便形成宽敞的河谷;流经以石灰岩为主的背斜山地时,因岩性致密坚硬,抗蚀力强,江水顺着较发育的垂直裂隙向下侵蚀,两岸谷坡岩层失去支撑而崩塌,形成幽深险峻、峭壁临江的峡谷。经过漫长岁月的雕饰,天地间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一个驰名中外的奇峡——长江三峡。

关于三峡的起源和时代问题,目前还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先成河、顺向河、迭置河和袭夺河等四种假说。至于三峡形成的时代,有学者认为在侏罗纪或白垩纪,也有学者认为在第三纪以后。三峡的形成仍是自然之谜,还需进一步研究,待后人揭开谜底。

硅化木

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

硅化木也称木化石,侏罗纪古老树木死亡后的茎杆被埋藏在地层中,茎杆周围的化学物质二氧化硅、硫化铁、碳酸钙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进入到树木的次生木质部的细胞中,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成分,保留了树木的形态,经过石化作用形成了木化石。因为所含的二氧化硅成分多,所以,常常称为硅化木。

长江三峡

瞿塘峡 一称夔峡。长江三峡之一。包括风箱峡和错门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县大宁河口,其中白帝城至大溪间为狭窄谷地;长8公里,为三峡中最短的峡。两岸悬崖壁立,江面最狭处只有百余米,江流湍急,山势峻险,号称“天堑“。西口称夔门。大溪至大宁河口为大宁宽谷,长25公里。

巫峡

因巫山得名,一称大峡。长江三峡之一。包括金盔银甲峡和铁棺峡。西起重庆市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綿延约40公里为狭窄形谷地。长江横切巫山主脉的石灰岩层,峡谷特别曲折幽深,高峰海拔1000米以上,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并列江边,以神女峰(望霞峰)最奇。

西陵峡

长江三峡之一。西起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20公里。分为四段:官渡口至香溪间为香溪宽谷(长约45公里);狭窄形谷地;香溪至庙河间为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和崆岭峡;狭窄形谷地。庙河至南沱间为庙南宽谷(长约33公里),开阔谷地。南沱至南津关间为灯影峡及黄猫峡。峡谷段合长42公里,狭窄形谷地。两岸峭壁巉岩,以牛肝马肺峡最险。

三峡气候

唐代诗人元稹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三峡云的形成有科学道理。三峡地区云雾受海拔高度、山脉地形(山脉的走向、坡向、坡度、山谷、山顶、隘口等的差异)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在季节、气温、光照、气流、水份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姿态各异的绮丽景观,有的云雾围绕着山峰盘旋飘动,忽而离散,忽而聚合;有的云雾直接从水面上缓缓上升,断断续续,若即若离,而且离地面很近,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云雾姿态多变,且不在同一平面,最高的在山蜂顶上,最低却在水面上,升腾变化,令人产生无尽的睱想。

三峡动物

三峡地区有动物73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0种,二级保护动物有54种。

鸟类33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3种: 黑鹳、金鵰、白肩鵰。二级保护的有36种: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白琵鹭等。

兽类10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4种:川金丝猴、云豹、金钱豹、虎二级保护动物的有16: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猕猴等。金雕

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栖息地海拔多为1500-4000米的中高山,草原或针叶林山区,冬季大多到平原或农田、林地上空活动。山地营巢于悬崖峭壁上的平台或凹处,在林地可营巢于树龄较长的高大乔木上。窝卵数二枚,偶见三枚。捕食能力强,捕食对象主要以体型稍大的鸟兽为主,如野兔、雉类等,在有些地区繁殖期甚至以当地数量很多的刺猬为主要食物。巫山、巫溪、兴山县等地有发现。

鱼类27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3种:中华鲟、达氏鲟、白鲟。二级保护的有1种:胭脂鱼。

两栖类3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种:大鲵。

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

爬行类35种:乌龟、中华鳖、烙铁头等

三峡植物

三峡地区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极高,三峡地区的管束植物有6088种,其中包括种以下等级(亚种、变种、变型)1100多个,分属于208科,1428属,约占全国植物总数的20%,其中种子植物占全国种子植物总数的22%。

代表性植物:红豆杉、珙桐、古银杏、桫椤树、黄桷树、罗汉松、大茶树、中华蚊母、疏花水柏枝、方竹、楠木、崖柏等。

疏花水柏枝

为三峡库区特有植物,主要分布于巫山、巴东、秭归三县沿江两岸水位消涨带内的较平坦沙滩地,其土壤为冲积土,且常与石块混杂在一起,少数情况下,也分布于海拔高度为80-130M之间带内较平坦的石块缝中。作为河滩植被类型,其生境单一,且在长江汛期常被洪水淹没,因而群落物种构成简单。

阴沉木

阴沉木又称乌木、炭化木,有“东方神木”之称。阴沉木多为杉木,是数千年乃至上万前的古树沉入江河、沼泽淤泥中,经河水、泥沙及碳化环境的长年侵蚀、渗透,其木质结构逐渐被碳化而变得质地坚硬细密,古朴沉重,表面光滑怪异,具有铁的质感的一种“沉积木”。近年来,在重庆的三峡库区多有发现。

阴沉木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产物,对于研究历古地史时期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对当时植物物种发展与演变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冶锌遗址

关于我国古代炼锌的起源时间问题,一直是世界冶金史上的重要课题。明末的宋应星在其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对锌(当时称“倭铅”)的冶炼做过记载,但由于过于简略,使后人难以明了当时的关键技术过程。丰都县境内炼锌遗址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古代大规模的炼锌遗址群,在全国乃至世界考古中实属罕见。通过对该遗址群的综合考察,为研究我国古代炼锌技术的起源、发展和进步过程,提供了极为丰富、完整、系统、科学的考古资料,使丰都乃至重庆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冶金考古和冶金史研究的中心之一,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古代炼锌技术的研究进程。

丰都县境内三峡淹没区现存炼锌遗址多处,主要分布在长久沿岸的一级阶地上。窑炉选择多在台地临江及小冲沟两旁的边坡地带。这一选择主要有4个原因。

1、少占良田

2、利用坡地自然抽风,增加窑炉的燃烧性;

3、坡地便于倾倒炉渣;

4、便于原料及产品的运输。

第二单元

山水之间

长江三峡是中华文明最璀璨的地区之一。千百年来,三峡人与山水为伴,世代耕耘,辛勤劳作。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三峡人大山一样宽厚坚忍的性格,大江一样豪放旷达的气度。那些延伸在峡江绝壁上的栈道,勒在峭壁上的纤痕,留在峡江两岸岩石上的纤道,纤夫在急流险滩中高亢昂奋的号子,都真实记录了三峡人的生存状态,见证了三峡人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在与山水的撞击中,三峡人传承历史、创造文明,形成了独特的三峡文化。

三峡民居

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

受地理地貌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民居选址大多背依青山,面临流水,自然质朴,随形造式,充满了强烈的山地意识,形成极有特色的人文地表景观。民居建筑多以穿逗式、干栏式为主;其建筑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造福防灾的功用观,人地和谐、乡土特色的审美观,崇拜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观,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木刻《石柱县向氏族谱叙考》(1936年刻)

该木刻纵3.1米,横5.35米。3300余字,楷书。“叙考”文字叙述了居住在重庆石柱县桥头乡向氏家族的源流、支脉情况。元代战乱,向氏的一支避乱入蜀;明洪武年间(1368-1398),又一支“奉旨”入蜀(即明初的“湖广填四川”)。其后裔广居万州、丰都、忠州、石柱等地。该木刻文字是研究桥头乡向氏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中国百姓的族谱,其载体一般为纸本书籍,而此“叙考”为木刻,实属罕见。背篼、背荚、打杵子

三峡库区丘陵、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5.7%,由于山高坡陡,道路陡峭、狭窄;因此人力运输多以背负为主,背篼、背荚成为当地主要运输工具。打杵子成为人力运输休息时负重的一种工具。

三峡纤夫

历史上对三峡纤夫拉纤有生动描述。

清代的著名学者陈明申在《夔行记》中记载:“大船用纤夫五六十人,小亦二三十人,上拉下推,逆流而上。遇滩合三四船之纤夫百余人,共拉一船”。古代三峡的拉纤,最为惊险壮观!纤夫裸露着脊背,古铜色的肤色,凸起的筋骨,大汗淋漓的额头,轮廓分明的脸写满了大山的风骨,肩胛上勒出深深的发红的印痕,一双粗壮的大手拽着纤绳,逆流而上攀爬在峭壁与险滩之间,拼尽全力牵引大船。拉纤的夥掌头在不时的高喊注意前方的道路,船上的蒿工点蒿不断,纤夫的号子声、喊声响成一片!纤夫拉纤的纤绳,是用竹篾和麻绳纽编而成的,一般长约百丈,用之前要放到石灰水里煮以增加韧性。因此,在唐代称之为“百丈”,清以后称“纤绳”,沿用至今。每船备有大中小三根,大的称“坐藤”,重载船过凶滩时用;中者称“二行”过一般险滩时用;小者称“飞子”,空驶或过缓流时用。

峡江滩多水急,拉纤人的生活极为艰难!“可怜牵船人,水湿半头裤,一步千滴汗,双手攀石路 ”。在前行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掉下悬崖成为祭祀江流的亡灵。年复一年,三峡纤夫用生命和勇气,拉动着急流中的舟船和三峡两岸的经济发展。随着三峡工程的完工,纤夫拉纤已成为过去,在与凶滩恶水搏斗中喊出的船工号子已成为江上绝唱!三峡两岸崖壁上,那些千百年来,纤夫用纤绳和血汗磨出的道道沟痕和凹槽的纤夫石,它们(纤痕)一起見证了三峽人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见证了長江水運的苦難,蕴含着深刻而悲壮的人文精神。

千百年来,三峡人因河制宜,创造了适合大小河流、不同河段、不同水势行驶的各式船只。据了解:往来于川江上游的船只,有上百种之多,最常见的也有数十种。其种类之多,造型之独特,在全国实属罕见。

这些船是我们在三峡地区征集的。有蓬的是峡江上最常见的打渔船,这艘船身狭长,船底较平,船头船尾两头上翘,长约10米,宽约1米的船名为辰驳子。因形如柳叶,当地人又称之为“柳叶舟”。主要航行在大宁河和神农溪、马渡河等江流上。它们是三峡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用具。

这些造型各异的三峡木船,对沟通东西往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内河航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川江舟楫文化。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

第三单元 三峡风流

长江三峡不仅以它举世罕见的高江急峡、危崖秀峰成为世界地理史上的奇观,而且还以它绚烂多彩的历史文物古迹、神话传说和流传千古的瑰丽诗篇,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

三国故事

三峡地区在三国时期是蜀国的区域,因此留下了许多蜀汉遗迹和名人逸事。

这枚东汉时期的 “偏将军印章”是1982年市民刘定全在嘉陵江边拾得,捐赠给重庆市博物馆收藏。此印系龟纽方形金印,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重108.95克。含金96%。篆刻印文“偏将军印章”,是一方汉代官印。据《三国志》记载,关羽曾被封为偏将军,《三国演义》还有关羽“挂印封金”的佳话。两汉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龟纽,中下级官吏用鼻纽的制度。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目前全国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仅存15枚,至为珍贵。

关羽字云长,蜀汉名将。关羽具有骁勇非凡、武艺绝伦、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和素质。而且是一位具有指挥大型战争能力的名将。关羽对待刘备,不管其处于何种情况,都衷心拥戴,矢志不渝,这在战乱时各种势力盛衰莫测的形势下,是难能可贵的。也体现了关羽独特的人格魅力。忠于职守,以身殉职。长期以来,被封建统治者、志士仁人、普通老百姓所讴歌、崇拜,并祀为神灵,他由生前一位将领、侯爵,死后逐步晋封为公、王、帝君、大帝,直到登峰造极作为“武庙”主神与孔子“文庙”并祀。此铜像原位于重庆“关庙”,1959年入藏重庆市博物馆。

《前出师表》,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所作。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出师表》给刘禅,向刘掸提出了3条建议:广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在这里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同时也思虑精细,在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这是一幅民国时期刺绣的《前出师表》,其书法传为岳飞所书。锁江铁柱

瞿塘峡是进出川东的重要通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朝时陈国的守将、隋开皇间的杨素、后唐时的张武等,都在这里架设过铁缆以遏止战船。南宋末年,为了持久抗击蒙军,监守瞿塘峡口,防止蒙军顺江东下,南宋政府在瞿塘峡口设铁锁关,竖铁柱、以铁揽拦江,铁柱附近崖壁上所撰的《铁锁关题刻》记载了这一史实。

金腰带

中心玻柜里陈列的这件金腰带是重庆南川出土的宋代文物,它由11块大小相同的方形金牌组成,腰带采用了捶揲工艺加工成形,腰带扣和每块金牌的中间部分采用凸花工艺雕刻有精美的缠枝葡萄,显得华贵而庄重。按南宋制度,只有一品官可以系金腰带,由此可见,这件金腰带的主人官居高位。

大夏明玉珍

明玉珍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导人之一,是当时全国风起云涌的反元斗争的重要一翼。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建立了大夏政权,1366年,明玉珍病逝,葬在重庆江北区上横街宝盖山南麓,历史上称“睿陵”。

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

1982年,明玉珍墓在重庆江北被发现,这件青缎衮龙袍出土时,是覆盖在内棺上的,其胸、背上绣有“衮龙”纹,古时候称“衮服”或“衮衣”,所谓“衮衣”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祭享先王的礼服。这件龙袍上绣升龙,应是皇权的象征,用以覆棺,则表示尊崇之意。这件龙袍只绣龙纹,而省去了许多繁杂的图饰,可能是明玉珍称帝后还没有完全失去俭朴的本色的一种反映。

明玉珍墓出土的金银器仅有三件。金碗和银锭的制作非常简朴。

明玉珍墓出土的玄宫之碑,其左右两侧各刻一条阴线盘龙。碑文共二十四行,全碑共一千零四字,主要记载了大夏皇帝明玉珍的史实,为探讨地方史和元末农民战争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巾帼英雄秦良玉

秦良玉,重庆忠州人,自幼操练武艺,演习阵法,显露出一般女子所难企及的军事才能。二十四岁那年,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不顾传统礼教的束缚,远嫁到少数民族地区——石柱。

秦良玉到石柱以后,协助丈夫马千乘治理军务,训练出一支骁勇善战的地方武装,由于这支队伍的兵器是用白木杆制成的长矛,所以称为“白杆兵”。其夫去世以后,秦良玉代理夫职,率领“白杆兵”四处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朝廷授予都督佥事、总兵之职,您面前的这把战刀展示着她英勇无畏的风采。由于她战功卓著,清顺治二年(1646),在福州的隆武帝派使节到石柱,加封秦良玉“太子太保忠贞侯”爵,赐给这方“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印,此时七十三岁的秦良玉毅然接受隆武政权的封号,打起了“复明抗清”的旗帜,后来因为隆武政权的败亡,未能成行,但她的抗清立场,至死不渝。

千古绝唱

朐忍令景云神道碑出土于三峡库区云阳县旧县坪遗址,是东汉朐忍令雍陟于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为纪念70年前的朐忍令景云而立。碑文记述了景云的祖先由楚国迁入汉中、广汉等地,三峡腹地的故事以及景云为官“政化如神”,深得人民爱戴等情形,反映了三峡地区的政治、地理、移民等史实。碑为浅灰色细砂岩,造型古朴。该碑为云阳旧县坪是汉代县城遗址的历史推断提供了铁的证据,而碑文中详细的历史年份也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碑额正中雕刻妇人倚门像,左右为朱雀和兔首人身像,碑侧浮雕青龙、白虎。碑面打磨光滑,中间为隶书碑文,共13行367字,书法美,雕刻精,保存好,是汉碑中的精品,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举世无双的水文文化

三峡地区众多的水下题刻不仅为今天的长江水利、航运事业

提供了可靠的历史水文依据,而且还在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民风民俗、书法艺术、古代气候等方面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被称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位于重庆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

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上刻有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14尾,其中作水文标志者3尾。这些题刻、图像断续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白鹤梁上还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骚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白鹤梁上的石鱼石刻,历来为世所重视,它既是长江枯水位的历史记录,又有“石鱼出水兆丰年”和“年年有余(鱼)”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鹤梁上刻有“枯水季节,若石鱼出水面,则兆年丰千年如许”的石刻题记。

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

道教文化

三峡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道教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这里出土了颇具特色的道教文物。置放在古人棺材上的镏金棺饰铜牌在三峡地区,特别是在巫山发现了很多,它的寓意和古代的升仙思想有关,是早期天师道形成并传入蜀地发展为五斗米道、西王母在道教神系中具有相对固定地位后的产物,属于早期五斗米道的宗教遗迹。西王母是道教最重要的一位女神,凡男女得道升天成仙者,都要先入天门拜谒西王母。在棺饰铜牌的西王母画面上,大都有玉兔、蟾蜍、灵芝、九尾狐和三足乌出现,和《山海经》、《焦氏易林》等书中的记载吻合。这是道教的“三清图”。三清是指道教的最高主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后来,「三清」才逐漸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而「三清境」亦成为其居住地。神秘诡异的巫文化

三峡地区是巫文化的发源地。左边的大梁岩画是在云阳发现的,它以阴刻的方式刻画了巫师做法事的场景,画面古朴自然,具有极强的原始性。

三峡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巫术占卜的传统,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用这种方式来趋吉避凶,这是在云阳李家坝出土的唐代龟卜,是目前在三峡地区发现较完整的一片龟卜,极其珍贵。

生活在三峡地区的土家族人的傩祭活动,它体现的形式就是傩戏表演,这些面具和法器就是表演时的道具。傩戏的面具一般为24面,主要从善神类、凶神类、人类三方面来划分,它们变形的、风格化的、富于幻想的形象,使人感受到原始的、拙朴的、天真的美。傩戏的表演者戴上神秘的面具,扮成比鬼疫更威猛、凶厉的战将,手拿各种兵器,以一种强大的气势,手舞足蹈向鬼疫宣战。

第四单元 永远的三峡

宏伟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不仅有三峡百万移民的无私奉献,也是中国人民勇气和智慧的体现,更是综合运用当今世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结晶。三峡枢纽工程竣工以后,将彻底改变长江的面貌,瑰丽三峡与雄伟的大坝建筑珠联璧合,让你不由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巧和现代科技改天换地的神奇。

1956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视察工作期间,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的诗作,表达了修筑三峡水库的宏伟设想。《水调歌头·游泳》手迹

三峡寻梦

千百年来,峡江地区以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三峡人的生产生活、思想文化,利用三峡,修建水利工程,造福人民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1919年孙中山在上海创办了《建设》杂志,遂将《实业计划》发表。就在《实业计划》之“改良现有水路及运河”一节中,除阐述整治长江口至重庆间的航道,建设沿江港埠等航业问题外,便是长江上游的水利开发。后在演讲《民生主义》时明确提出利用三峡水力发电的设想。

1924年8月17日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演讲《民生主义》,就明确说明是在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

三峡建坝发电。

“象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万匹马力的电力,比现在各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给全国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并且可以用来制造大宗的肥料”。

孙中山《民生主义》

毛泽东在1 9 5 3 年1 2 月第一次考察长江时,把时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林一山请进自己的船舱,详细地询问了长江流域的治理规划,探讨了治水大计。

1958年1月,他在中共中央南宁会议上委托周恩来亲自抓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同年3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成都工作会议,通过了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正式决定兴建三峡工程。“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一个彻底征服长江的宏伟蓝图在这位伟人胸中诞生了。

三峡移民精神

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库区百万移民,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以民族大义为最高道义,自觉舍弃家庭利益和个人利益,顾全大局、舍家报国。

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

广大移民干部为了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要求,以移民为先、以移民为重,舍己为公、无私奉献。

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有关省市、中央部门在三峡库区建设和移民工作中,相互理解、倾力支持,万众一心、团结协作。

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广大移民和移民干部,在三峡库区建设和“重建家园”的实践中,不畏艰险、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奋发有为。

2002年末—2003年初,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感动中国”为主题,评选出了10位年度人物和一个特别贡献奖。候选人来自各个领域,但他们共同的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感动了整个中国。三峡百万移民因为“舍小家为大家”荣获特别大奖。“让三峡博物馆代表移民收藏这段历史,让三峡博物馆成为移民的精神家园。”2003年7月3日,三峡百万移民获得的“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特别贡献奖的奖杯和证书正式被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

三峡工程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中国对三峡工程连续进行了40多年的的地质勘测工作,最终确定三斗坪作为三峡工程坝址。三峡全长192千米,从工程地质学角度看,只有庙河至莲沱,长31千米,为火成岩——闪云斜长花岗岩,三斗坪坝址就位于这一江段。坝址的花岗岩,由地壳深处的花岗岩岩浆冷凝结晶而成。岩性均一,岩体完整,力学强度高;岩体透水性微弱;坝址属于一个稳定性较高的刚性地块。是适于建设混凝土高坝的坝址。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这项投资超过2000亿,工期达17年的跨世纪工程终于获得了“出生证”。为了充分发挥重庆市作为特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并且有利于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的统—规划、安置,中央决定设立重庆直辖市。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请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

按照我国水利水电行业标准,三峡工程永久枢纽建筑物均为一级建筑物,要求按千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设计(洪水流量为98800立方米/秒),万年一遇洪水再加10%的标准进

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

行校校(洪水流量为124300立方米/秒)。抗震标准按比坝址区地震基本烈度Ⅵ度提高1度设防,即按Ⅶ度设防。

环幕电影厅

三峡风光壮丽雄奇,既有险滩峭壁,江流湍急的瞿塘,西陵又有幽深险峻,削壁临江,曲折沿绵40公里的秀美巫峡。宏伟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以后,将彻底改变长江的面貌,瑰丽俊美的三峡将与雄壮的大坝建筑珠联璧合,让你不由得不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巧和现代科技改天换地的神奇。为了更好的保存和展现三峡大坝蓄水前的三峡原貌,我馆兴建了全国第一座全周数字无缝环幕电影厅,该厅同时拥有多个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代表了环幕电影的最高水平,它将是我馆又一个新兴的亮点。

我馆环幕电影厅,观众厅直径18.3米,高12米,是全国最大的一个环幕电影厅,厅内银幕周长57.7米,高5.8米,是全国最大的一张银幕,而且,该银幕是使用的一张整料制作而成,没有拼接缝隙,使画面更加完美。观众厅外还设有长22米宽8米,近180平方米的观众休息厅。

该放映厅第一次在环幕电影中使用了数字放映机,这在全世界也是第一次。填补了国内外环幕电影技术中的一个空白。使环幕电影紧紧地跟上了世界电影技术的发展。正是数字化新技术的运用,该厅一改过去环幕电影放映机从银幕缝隙中间投射画面的传统方式,改为从银幕顶端向下投射影象的方式,通过数字技术纠正画面的整形失真,保证了画面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种设计方案在环幕电影界也尚属首次使用。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真实完美的再现神奇三峡的秀丽景色。由于《大三峡》数字环幕电影抢在了三峡大坝二期蓄水前完成,及时抢拍到了许多珍贵的镜头,现在很多当时的景色已然悄悄地静卧在了水底江中,所以,影片拷贝本身就是一个极其珍贵的文物资料。

数字电影机在环幕电影中的使用为日后运行和维护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首先,在节目拷贝方面,节约了大量的资金,传统的胶片放映机拷贝,在放映过程中由于机械的磨损,和强光照射,以及温度、湿度及载体基质的老化等原因,放映300场,放映效果就会明显地下降,1000场后,拷贝即报废,必须从新洗印新拷贝。资金重复投入,费效比低下。其次,传统胶片放映机在放映中各种划伤,坏损不可避免,而九台机器中任何一台机器的拷贝出现坏损需要修复或剪接,其他机器的拷贝就必须准确地找到同一帧画面进行修复或剪接,操作相当烦琐,而已影响节目的完整性。而采用数字放映方式后,拷贝的复制简单而且不存在洗映质量问题,在放映质量方面,理论上第一场的放映质量、画面效果可以保持到以后的所有的放映场次之中,保证了映出效果。而且,数字设备的使用,简化了机械设备的机械保养,片道清洁等大量的维护工作,解放了人力资源,把操作人员的数量降低到了最少的水平。

第二篇:三峡博物馆 城市之路讲解词

三峡博物馆·城市之路

重庆:城市之路展览引言

重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19世纪以来,重庆作为中国西部的内陆城市坚强崛起:从一个地区商贸中心,发展成为开放的、连接我国中西部的战略枢纽;从古代的区域性军政要塞,正努力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从反抗殖民冲击、推翻封建帝制、历经抗战烽火、荣膺西南首府的英雄城市,发展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一个立足中国内陆,面向五洲四海的国际性名城。由于重庆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不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重庆都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庆:城市之路》展览从城市变迁、商贸金融、工业崛起、英雄城市等方面展示了重庆城市近代化的成长历程。这是一条历史之路,这条路不仅是对重庆昨天的顾念,也祈盼重庆更加辉煌的未来。

第一单元 城市变迁

重庆周朝时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设巴郡。在此后漫长的古代时期,重庆一直是一个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

重庆的近代化是从它成为通商口岸开始的。1890年3月,中英在北京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英国取得了在重庆开埠通商的权利。1891年正式开埠后,重庆成为长江东西贸易主干道的起点和长江上游商品的集散中心。重庆随着经济的繁荣逐步发展起来。

20世纪20年代是重庆城市发展的重要10年,市政机构的演变经历了商埠办事处、市政公所、商埠督办公署、市政厅、市政府等几个重要发展阶段。1929年2月,重庆正式建市,这标志着重庆城市近代化过程中,在城市管理方面已经向系统化管理发展。市政机构的逐步完备,有力地促进了市政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1939年5月5日,将重庆市改为直辖市,直隶行政院;1940年9月6日,又将重庆定为陪都。抗战期间,重庆不仅政治地位提升,由于沿海及沿江地区大约400多家工厂、100万以上人员陆续迁移到重庆及其附近沿江地区,重庆城市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重庆古城的城垣、城门全用大条石构筑而成,保存至今的通远门和东水门古城门、古城墙遗址,雄风依旧,古韵犹存。图为展厅中仿原大制作的重庆东水门。

明清府城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重庆城由秦朝张仪筑造,三国时期李严扩建。公元1240年彭大雅再筑重庆城,明代洪武年间,戴鼎在旧城基础上,筑城门十七个,九开八闭,象征九宫八卦之形状,从此,重庆逐渐成为川东地区军政中心。重庆古城,经历了3000多年的沧桑变化,而今只留下部分地名和残存的遗迹。展览中陈列的有关古城的照片和历史资料,均为明代戴鼎所筑之城。

晚清重庆城市沙盘

晚清重庆城市沙盘,以晚清重庆綦江人刘子如所绘的《增广重庆地舆全图》为依据制作。在九开八闭十七门的重庆古城中,街巷纵横交织,会馆钟楼、衙署楼台错落其间。此时的重庆不仅是川东兵备道的所在地,也是长江上游最为发达繁华的商业都会。《全图》绘制时,重庆已经开埠,图内可见帝国主义轮船、兵舰游弋两江;各列强在重庆设立领事馆;被帝国主义控制的重庆海关、邮政局;清朝政府设立在重庆的统治机构——巴县衙门、重庆府、川 三峡博物馆·城市之路

东道。

晚清开埠

1891年3月,重庆被迫开埠,这是重庆由一个封建城池向近代城市演变的新起点。开埠后,伴随着列强相继在重庆设立领事馆、租界地,外国军舰游弋川江,教堂、学校、医院、书局也随之兴起,并有西式洋房、商业场、电灯公司、电影院、报社出现。“洋”字号企业、商店林立。重庆开埠标志着重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开端,同时也是重庆近代化的起点。

魁星阁

魁星阁始建于清代,据《重庆府志》记载:雍正三年(1725年),知府张光鏻在文庙内建尊经、魁星二阁;雍正九年(1731年),巴县令朱介珪重新之。嘉庆十六年(1881年),知县叶文馥修魁星阁。该阁为八角飞檐三层斗拱楼阁,位于今天解放碑颐之时大酒楼前街道上。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因该阁为危险建筑,被拆除。

法国水师兵营旧址

重庆开埠后,各国商人纷至沓来。同时,列强以保护侨民为名,在重庆驻军。如今我们还能在重庆看到的“法国水师兵营”旧址,就是见证。展厅内陈列的两块碑是当年法国“OLAY”号军舰不同时期的两位指挥官的墓碑,他们都死于军事演习。

重庆建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重庆蜀军政府成立,辖川东57州县,成为全川第一个省级资产阶级革命政权。重庆政治、经济的深刻演变,为重庆建市准备了条件。1921年,重庆商埠督办公署成立,为重庆酝酿设市之始。1927年,商埠督办公署改为市政厅,1929年2月15日,市政厅改为市政府,重庆市正式宣告成立。潘文华为第一任重庆市长。

重庆建市后,拆城垣、开新区、修公路、建码头,旧城区突破城墙封闭向沿江发展。1933年,重庆市政府正式划定了新市区范围,形成了旧城、江北、南岸三足鼎立的格局,从而奠定了重庆作为一个近代城市的初步规模。南区、中区、北区马路的修建,更使重庆城市的面貌有了巨大改观。市政建设的初步实施,使重庆发展成为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并为重庆向近代化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重庆在陪都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战时首都

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宣布:国民政府“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战斗,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之目的。” 重庆即成为中国战时的首都。12月1日,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办公。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训令,定重庆为陪都。随着国家机关、工矿企业、文化机构、金融机构的纷纷内迁,重庆从一个地区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跃成为战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从一个商业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近代工业基础的中心城市;从一个普通的中等城市上升为一座国际反法西斯名城。

西南大区

1949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西南局在湖南常德正式成立,中共中央决定,由邓小平任第一书记,刘伯承任第二书记,贺龙任第三书记。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中共中央西南局进驻重庆,直接管理全西南党的各级地方组织,成为西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工作的领导核心。1949年12月22日西南大区正式成立,贺龙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重 三峡博物馆·城市之路

庆为大区直辖市,1953年,重庆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大区撤销,重庆成为四川省直辖市。1952年川西、川北、川东和川南地区合并成立统一的四川省。重庆继续保持了两年中央直辖市的地位, 直到1954年西南军政委员会被撤销。照片正中是西南军政委员会使用过的国徽。

成渝铁路是川汉铁路其中的一段。1911年,清政府将川汉铁路“筑路权”出卖给了英、法、德、美四国,“保路运动”由此爆发。清政府对保路运动的疯狂镇压,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导火索,成渝铁路也因此停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决定复工修建,又因战事紧张、经费困难停工。

重庆解放初期,修筑成渝铁路对恢复和发展经济有极大的关系。党中央顺从民意,从建设人民的交通事业着手,掀起了西南大地的建设高潮。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为修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拉开了序幕。

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1952年7月1日,成都至重庆500多公里的铁路全线通车。成渝铁路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前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奇迹,是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个创举。

第二单元 山城漫步

重庆,曾经是古代巴国的首府、秦王朝的巴郡,但直到1891年开埠前后,它仍不过是一个方圆不足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5万的封建城邑。

近代,地处内陆的重庆比沿海一些城市的发展滞后了一些。但是,利用区位与地理上的优势,把握历史给予的一次又一次机遇,重庆城仍于殖民的冲击和陪都的战火中,逐步完成了自己城市近代化的历程。

油腊铺

油腊铺是老重庆生活中最常见的铺子之一。主要经营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酱油、麸醋、豆瓣、甜酱、花椒、胡椒、盐、腊肉、酒、白糖、黄糖等,兼卖香油纸烛、洋火、洋烟等。成立于1936年的“人道美”便是当年重庆著名的油腊铺。

火锅店

火锅最初起源于朝天门一带,当时的码头工人将一些没人要的动物内脏或头、蹄,加入辣椒、老姜一起煮着吃,这就是火锅的雏形。真正的重庆毛肚火锅出现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前后。有两个姓马的回民兄弟,突发奇想,廉价收购不易售出的牛毛肚和血旺,在下宰房街开了一家小餐馆。他们用牛油、辣椒、花椒等佐料熬成一锅汤,将毛肚漂白洗净,去梗,作为主要菜品,顾客来了,点一份毛肚,给一碟芝麻酱和蒜泥的调和,且烫且吃。据说,这就是重庆毛肚火锅的起源和得名。抗战时期,国府西迁,火锅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段,泥炉依然,只是将分格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各人的口味,菜品也由单一的牛杂,转为增加了生鱼片、活鲫鱼、鸭杂、鳝鱼、血旺等,素菜也更丰富。“云龙火锅”、“一四一”、“夜光杯”等老字号十分著名,一些外来的达官贵人、名人雅士一到重庆都要道这些火锅店中品尝。“日暮长街吃火锅,家家扶得醉人归”便是对当时人们吃火锅的盛况的真实写照。

黄桷树

漫步山城,随处可见一种树冠庞大、枝干精壮、根系发达的树,这就是重庆的市树——黄桷树。山城的老百姓都喜欢在树下歇脚乘凉,因此,树下也是小贩们做生意的好去处。比 三峡博物馆·城市之路

如卖担担面的、卖麻糖的等等。担担面是山城人民的经济小吃,每到傍晚小贩就挑着一副担担,沿街叫卖,“担担面”的名字由此而来。麻糖就是麦芽糖,因为切开来卖的时候,成片的麦芽糖上,总会出现许多气孔,让人想到麻子的脸,于是,幽默的重庆人就把它叫麻糖。

棉花店

弹棉花是一门传统手工艺,每到秋冬季节,人们就会把当年收获的新棉送到棉花店,打成被子,也有人因为棉被盖得久了,汗渍堆积,失去了弹性,将被子送来弹弹,让被子松暖一些。清代以来,重庆棉花、棉纱的交易市场被称为“棉花街”,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打铁铺

铁器业又称红炉业,分大小炉。大炉制作耙、锄、铲、刀等主要生产工具;小炉则只制作钉、扣等生活用具。民国初年,重庆市内开设多家铁器铺,尤以江北最多且集中,形成当时著名的“打铁街”。

老药铺

重庆是著名的药材产地和集散地,药材种类繁多,尤以黄连、白术、五倍子、金银花、厚朴、黄柏、杜仲、天麻、元胡等闻名。重庆经营中药的药商分成许多帮,其中川帮药商开设的中药铺主要有咀片铺、择药铺、字号、药栈。

药铺柜台后面那一列百多个抽屉的大药柜里放满了各种药材,分门别类。一般常用的药都会放在容易拿取的抽屉里,而名贵的,较少用的药就放在两旁和较高的位置。柜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坛子里则是各种成药。

竹器铺

重庆盛产竹,几乎家家都使用竹器工具,竹器铺应运而生。在这里人们可以买到包括枕席、围席、竹篮、竹椅、竹凳、竹扇、背篓、蒸笼等许多生产、生活用具。清代以来,重庆就有了专销竹器的竹器街及专销竹筷的筷子街。

花轿

轿子,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老百姓来说,最熟悉的轿子,莫过于办喜事时的迎亲花轿了。花轿,也叫喜轿,又叫彩轿,轿身造型一般为四方四角出檐宝塔顶,一尺六寸见方,高六尺多,寸和分也多与吉祥的“六”字相合。轿壁四周镶有精制的花板,其上一般刻有麒麟送子、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等具有美好寓意的图案。据记载,最早的花轿迎亲仅限于皇宫贵族,而民间娶妇嫁女“坐花轿”则始于宋代。政府为彰显对人才的重视,对考中的举人、进士都要以轿迎接。因为结婚是人生的大喜事,人们便把结婚叫作“小登科”,认为和考取功名一样光彩。因此,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要让新媳妇做上花轿“隆重”一下。

供水供电

重庆虽有两江环抱,但在旧时,山城的饮水既不清洁又困难。据统计,重庆在20世纪初人口不过二、三十万,却大约有2万多挑水夫从江边挑水供人们饮用。这种用一根棒棒两个桶为生的力夫,该是重庆城最早的“棒棒军”。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当年在目睹了重庆的挑水夫后,曾画下他的传世之作《巴人汲水图》,并题诗曰:“忍看巴人惯挑担,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

1929年重庆建市,当年便由著名电气专家税西恒主持,在重庆打枪坝建起了自来水厂,使山城人民吃水难问题得到了缓解。这里陈列的大闸阀就是重庆自来水厂建厂时使用的大闸 三峡博物馆·城市之路

阀。

水缸

洗衣妇在有自来水设施以前,传统民居大都在院子中放置大水缸,平时可以储水,遇到火灾,可以取水。大户人家的储水缸较为讲究,如这里陈列的水缸上就刻有重庆清代著名书画家龚晴皋的书法作品。在洗衣妇的旁边,有一个石地漏,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下水道窨井盖,洗衣妇洗完衣服的水,就从这里流入下水道中。

邮电通讯

1886年,重庆电报局成立;1897年,重庆邮政总局成立;1912年重庆开始使用电话。至19世纪30年代,重庆地区的乡村电话不论是拥有数量、线路长度、使用频率、网状况均在西南地区名列前茅。由于较早掌握了电讯这一近代技术手段,重庆作为民国时期四川通讯中心城市的地位逐渐形成。

展厅中复制的这间邮局创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名叫麻乡约民信局。“麻乡约” 全称“麻乡约大帮信轿行”。1852年,由重庆綦江县人陈洪义在昆明首创,以轿子经营客运。咸丰十年(1860年)在昆明挂起“麻乡约货运行”的招牌,经营货运业务。同治五年(1866年)在重庆开设“麻乡约民信局”,经营邮递信件和汇兑业务。

第三单元 工业崛起

中国近代工业是在外资侵入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条件下,于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的,它首先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然后逐渐向内地推进。重庆近代工业的产生,比沿海城市晚20—30年。随着重庆开埠和川江航运的近代化,重庆近代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封建军阀多重压迫的历史夹缝中逐步兴起。1891年,重庆第一家近代企业森昌火柴厂建立,1905年,又建成了第一家大型机械化企业重庆铜元局。1911年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重庆近代工业的发展进程,从而使重庆近代工业的产生从个别企业、个别行业推及到多个行业,多个部门。到1936年,重庆已经在火柴、缫丝、采煤、钢铁、兵工、机械等许多部门出现了近代工厂。

北川铁路蒸汽机车

北川铁路创办于1928年,是四川第一条专用运煤铁路。1934年3月,铁路全线贯通,总长33华里,有蒸汽机车5台,自动御煤车61节,日运煤能力900吨。抗战爆发后,北川铁路更名为“天府煤矿专用铁路”,日运煤量达到1500吨;1943年10月,为了打破日寇的经济封锁,天府煤矿技术人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全部采用国产零部件,试制成功蒸汽小火车,被誉为“开创了新中国机器制造之先猷”。抗战八年,蒸汽小火车共运煤220万吨,为支持重庆钢铁,军工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荣昌夏布

荣昌夏布起源于汉代,古称“蜀布”,俗称“麻布”。《元和郡县志》有“昌州贡筒布、斑布”的记载。明清之际,荣昌夏布生产得到长足发展,生产夏布的手工家庭作坊遍及荣昌镇,产品远销西南各省。近代以来,纺织业普遍推行机器纺纱织布,而荣昌因为在地理位置上远离中心城市,所以较多地保持了传统手工生产的工艺程序,堪称纺织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在荣昌夏布的纺织机背面的墙上,是荣昌夏布的老式印花雕板,这8张雕板,最早的制作于清咸丰年间,最晚的制作于同治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三峡博物馆·城市之路

合川桃片

合川桃片创始于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川人朱国桢在合川开设同德福糖果铺,首创合川桃片。后经合川“三民斋”糖果铺加工改进,名声大振。据《合川县志》载:“光绪三十年间成渝屡开盛会,州人以此入会,皆得奖励。”1914年,合川桃片参加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荣获金质奖。合川桃片采用优质糯米、麻油、核桃及川糖、蜜玫瑰为原料,以传统工艺手工精制而成,是著名的重庆特产。

铜元局鳄鱼式剪刀机

机器制造业是近代重庆工业的一个重要部门。开埠以来,随着缫丝业、交通运输业、钢铁业、采矿业逐步采用近代工业设备,重庆机器制造业也随之产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铜元局、华兴机器厂、民生机器厂、天成机器厂、21军武器修理厂等。

这里陈列的剪刀机是重庆铜元局的主要生产设备之一。该厂创办于1905年,全部机器从英、德两国引进,是重庆第一家大型机械化企业。1913年5月正式投产,主造铜元、银元。1930年该厂转为兵工企业。

国民政府迁渝后,铜元局由军政部兵工署接管,更名为第二十兵工厂,作为接纳沿海内迁工厂基地,成为国内工艺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枪弹生产基地。

剪刀机制造于1911年,是铜元局引进的第一批设备,全部采用齿轮传动,性能稳定,剪口整齐,经久耐用,一直到2004年正式退役前,仍然是该厂重要设备之一,也是重庆工业100年历程的重要实物见证。

《新华日报》印刷机

重庆印刷业也是重庆近代工业的一个重要方面,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重庆第一家采用新式印刷术的出版机构中西书局成立。随后,广益书局、渝商书局、重庆商务印书馆纷纷设立。这些机构,大都采用机器印刷,印制质量、速度、数量优于旧式雕版印刷,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抗战爆发后,国内著名的报刊印刷和出版机构,如新华日报、中华书局、大东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国书店、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先后迁渝,推动了重庆印刷出版业的迅速发展。重庆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印刷出版的中心。

这里陈列的是《新华日报》印刷机。《新华日报》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国统区第一张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党报,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同年迁来重庆。从1938年10月25日到1947年2月28日,在渝期间共出版发行2945期,向全国人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和作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三单元 工业崛起发表时间: 2010-1-20 16:17:49 来源: 三峡博物馆

浏览数: 2084

250小型轧钢机

1919年,四川督军熊克武,为了在重庆兴建钢厂、制造兵器,派员前往美国订购(直径250毫米)小型轧钢机一套。1921年夏,这台250轧钢机运抵国内,时值川局动荡,军阀混战,筹建钢厂之事一拖再拖。1935年8月,刘湘主政重庆,停顿长达16年之久的重庆炼钢厂筹建工作再次启动。钢厂筹备委员会为此特设立建厂纪念碑。碑文的第一句话是:“重庆炼钢厂为西南一切工业之母。”1937年1月8日,250轧机终于在重庆炼钢厂正式投产。当年轧制各型钢材730吨,为重庆工业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抗战爆发,重庆炼钢厂改名为“兵工署第24兵工厂”。250轧机成为重庆兵工厂优质钢材原料的主要生产设备。仅1945年,“250轧机”轧制各型优质兵器钢材3943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峡博物馆·城市之路

大清国子弹装配机

大清国子弹装配机,是重庆最早的兵工设备。1878年,清政府在四川设立“大清国四川机器制造局”引进德国蜀赫厂的设备,制造“马梯呢”步枪;1904年,四川机器制造局又与德国蜀赫厂联合制造生产毛瑟步枪及其子弹的机器。

辛亥革命后,四川爆发军阀混战,兵器工业成为四川军阀争夺的焦点。1928年,四川军阀刘湘在重庆创办兵工厂,拥有机床200余台。至抗战前夕,重庆已有小型兵工厂15个,工人人数约5000人。

第一兵工厂小型车床照片

第一兵工厂前身为汉阳兵工厂,1938年奉命迁湖南辰溪,1940年再迁重庆,在市郊鹅公岩建厂,主要生产步枪、迫击炮弹。这台小型车床是第一兵工厂辗转内迁的历史见证。

第十兵工厂厂徽照片

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兵工厂陆续向重庆集结,共有11个兵工厂迁至重庆。这里陈列的“双环”图案是第十兵工厂的厂徽,该厂前身为南京炮兵技术研究所,1938年由株洲迁到重庆,在江北忠恕沱建厂,主要生产迫击炮、迫击炮弹、手枪及信号枪子弹,该厂徽是这段风雨历程的实

第三篇:三峡博物馆

毛利碧玉——三峡博物馆的外来客

一进入游览目的地,就看到两座建筑——三峡博物馆和人民大礼堂隔着广场遥遥相望。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这样的设计安排只是为了让游客观光是感到方便,后来才了解到这样的设计自有他的寓意在其中。博物馆正面与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保持三位一体外,其余部分均顺地势地貌而建,并与山体融为一体,结合地势高差与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呈现出山水主题的园林景观,舒展平缓变化的体量似从山体中生长雕琢而成。三者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如果说重庆人民大礼堂是20世纪50年代重庆的标志性建筑,那么,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是21世纪初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一颗镶嵌在山水园林的山城重庆心脏的璀璨明珠。

我们这次游览的主要目的地是三峡博物馆。三峡博物馆内又设有内蒙古草原场、书画艺术展、新西兰文化艺术展等展览。我们很有幸地赶上了新西兰文化艺术展的时期,而且由于参观时间的有限,我们主要参观了新西兰文化艺术珍品展。毛利碧玉,是新西兰文化展的主要展品。毛利人是新西兰最早的居民,据说他们是亚洲太平洋航行者的后裔。在新西兰有许多关于碧玉的传说。传说有一名美丽的女子被称为泰尼瓦的龙形水兽掳走,然后再遥远的南岛河里被变成了石头,因此,碧玉被他们看做神圣的珍宝,是联接祖先的世界的器物。

新西兰碧玉不仅外观美丽,坚硬耐用,而且还有很好的触感和钟玲一般的声音。当然,更重要的是碧玉对新西兰人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碧玉饰物使佩戴者的威望更加显赫,例如,碧玉扁棍,它是毛利部落威望与身份的象征,往往与伟大首领的重要事件有关,世世代代为人尊崇;碧玉还作为缔结和平盟约时赠送的礼物。如今,碧玉成了新西兰精神的象征,需多新西兰人以佩戴碧玉为骄傲。当代毛利艺术家积蓄按照传统创作碧玉作品,以彰显碧玉的魅力和品质。因此,馈赠碧玉礼物是保持重要人际关系的一种独特方式。新西兰碧玉是不朽的,它不仅为珍宝,世代相传,而且也是与祖先进行联系的重要纽带。通过对新西兰碧玉的了解,除了了解到新西兰的独特文化,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新西兰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相同之处,正所谓“玉养人,人养玉”。佩戴玉饰可以让一个人看起来更具有气质,更有文化内涵,玉,可以滋养人的身体;而人的长时间佩戴会使玉变得更加晶莹有光泽,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除此之外,中国人也有以玉器为权势地位的象征,例如古代的玉玺,兵符许多都是有玉制成的。同时,中国人认为玉器不仅好看,而且,雕刻成形状还赋予它积极、吉祥的寓意,以此赠送友人是不错的选择。

而且,让人印象更深刻的是,新西兰文化展里面的玉石是可以让人触摸接触的,更加贴近了我们,打破了我们之前的博物馆里面的东西都不可以碰触的禁锢,这一点让我们感到很开心,很兴奋。这也算是我们一次独特的体验。

中国文化融于世界文化之中,世界文化也逐渐走入中国,在三峡博物馆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新西兰文化的引入使人们不出家门便可以了解到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是一件便民的事。而且,通过对新西兰文化展的参观,不禁使我们反思我们的文化历程。

由于时间的仓促,三峡博物馆里好多的地方没有去参观,有时间,我们一定会再去好好参观,欣赏我们的文化之宝的。

二班一组

孟川

第四篇:三峡博物馆观后感

观后感

今天参观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让我领悟到很多东西。展馆里面的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一段历史,每一段历史都充满了生命。聆听讲解员的解说,这些静止的文物不再是静物,而是被赋予了表现力的道具,通过它们,使我们更能体会当时的情况。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壮丽山峡》这个展厅,展厅一共分四个单元,分别是造化三峡;山水之间;三峡风流;永远的三峡。这个展厅以丰富的文物资料展示大三峡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陈列了三峡从最原始的风貌到建成后的规模,有几千年被水流冲刷的岩石、有一座座樵石、也有一幅幅图片记录着三峡发展全过程。三峡从湍急激流到平静的水面,这个过程历经了无数的改变。影响深刻的是三峡纤夫的塑像,那些千百年来,纤夫用纤绳和血汗磨出的道道沟痕和凹槽的纤夫石,它们一起見证了三峽人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见证了長江水運的苦難,蕴含着深刻而悲壮的人文精神。

然后我们参观了第二个展厅《远古巴渝》,以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馆藏文物,集中展示重庆古老文明,追溯3000年文化的根源。虽然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可是之前对重庆的历史的了解也只是略知一二,通过这个展厅,我了解了更多关于家乡的文化。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巫山人的起源,以及新石器时代的陶瓷和原始人的墓葬方式都充分展示了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第三个展厅是《重庆,城市之路》,由于抗战爆发,国民政府移驻重庆,重庆人口突增,导致重庆扩建。随后重庆逐渐发展,演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漫步在老街,一间间充满重庆特色的老店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当时的年代,油腊铺、棉花店、打铁铺、老药铺„„特别的是火锅店,火锅最初起源于朝天门一带,当时的码头工人将一些没人要的动物内脏或头、蹄,加入辣椒、老姜一起煮着吃,这就是火锅的雏形。当时也是隔开煮的,目的和现在有点不同,当时是为了方便工人分食而吃。“日暮长街吃火锅,家家扶得醉人归”便是对当时人们吃火锅的盛况的真实写照。

第四个展厅是《抗战岁月》。以丰富文物资料,突出表现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中,重庆这座城市和重庆人民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与牺牲。大量的照片、报刊以及珍贵的书信一一展现了抗战时期的艰苦岁月,让后人了解了很多细节。

通过这次游览博物馆,对于重庆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很感谢学校能给我这样的机会去进一步接触历史文化,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一定会把这座城市建设的更好美丽!

第五篇:重庆三峡博物馆导游词

三峡博物馆

中国三峡博物馆位于20世纪亚洲十大经典建筑之一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为全国最大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我国唯一一家在北京之外以“中国”二字冠名的国家级博物馆。

中国三峡博物馆为收藏、研究、展示重庆及三峡地区历史与文化的科学殿堂;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博物馆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是一个传统的水坝形状。博物馆正面右上方,有一个4米见方的巨大篆体印章,印章由上到下、由右至左刻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9个大字。

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是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邃。除正面与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保持三位一体外,其余部分均顺地势地貌而建,并与山体融为一体,结合地势高差与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呈现出山水主题的园林景观,舒展平缓变化的体量似从山体中生长雕琢而成。

整个陈列展览由4个基本陈列、6个专题陈列、1个360度全周电影、1个半景画陈列、1个观众实践中心和3个临时展览构成。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全馆最重展品——乌杨汉阕,重达10吨。它2001年夏在忠县乌杨镇发现,是中国当今保存最完整的汉阙。它是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主阙高5.4米,子阙高2.6米。阙体雕刻丰富,主要内容有仿木雕刻、生活图卷、灵禽异兽和神话传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导游词

中国三峡博物馆位于20世纪亚洲十大经典建筑之一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为全国最大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我国唯一一家在北京之外以“中国”二字冠名的国家级博物馆。

中国三峡博物馆为收藏、研究、展示重庆及三峡地区历史与文化的科学殿堂;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博物馆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是一个传统的水坝形状。博物馆正面右上方,有一个4米见方的巨大篆体印章,印章由上到下、由右至左刻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9个大字。

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是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邃。除正面与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保持三位一体外,其余部分均顺地势地貌而建,并与山体融为一体,结合地势高差与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呈现出山水主题的园林景观,舒展平缓变化的体量似从山体中生长雕琢而成。

整个陈列展览由4个基本陈列、6个专题陈列、1个360度全周电影、1个半景画陈列、1个观众实践中心和3个临时展览构成。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全馆最重展品——乌杨汉阕,重达10吨。它2001

年夏在忠县乌杨镇发现,是中国当今保存最完整的汉阙。它是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主阙高5.4米,子阙高2.6米。阙体雕刻丰富,主要内容有仿木雕刻、生活图卷、灵禽异兽和神话传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重庆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市博物馆合并共建,今后将挂两块牌子。它位于20世纪亚洲十大经典建筑的重庆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两者中间为4万平方米的重庆人民广场,三者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如果说重庆人民大礼堂是20世纪50年代重庆的标志性建筑,那么,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是21世纪初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一颗镶嵌在山水园林的山城重庆心脏的璀璨明珠。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邃。除正面与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保持三位一体外,其余部分均顺地势地貌而建,并与山体融为一体结合地势高差与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呈现出山水主题的园林景观,舒展平缓变化的体量似从山体中生长雕琢而成。工程总用地面积为2.9316公顷,主体结构长157.3米,宽98.085米,地面以上总建筑高度为25.2米,共5层,总建筑面积为42497平方米,为一类高层建筑,其中地下1层为文物库房、车库、设备用房,地上4层为展厅、报告厅、管理辅助用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及耐火等级均为一级,建筑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总体布局通过以东西走向的人民大礼堂对称轴为主轴线,并以一个完形将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联系起来,主轴线上人民大礼堂、人民广场、博物馆三位一体,一气呵成,张驰收放洒脱自如,形成“三位一体”的四维效果(包含人群的行为运动)。通过对完形的分解整合、高差变化、肌理对比,形成统一简约而又内涵丰富的象征图形。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一体图形,用一把巨型的琵琶图案连接。从东端人民大礼堂向西望,博物馆主体的玻璃顶在阳光照射下有如水中(前部水池)和群山(展厅山石状)中升起的红日,显出勃勃生机。从西端博物馆东望,人民大礼堂在人民广场和谐曲线环抱的映衬下,昭示出博物馆和人民大礼堂两个不同时期标志性建筑的历史对话,而人民广场则成为对话的极佳场所,这种生动、谐趣的对话方式,既强调了历史和社会的人文关怀,又展示了重庆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重庆是一座具有优秀历史文化内涵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与之相配套的三峡文物抢救保护也是广为世界关注的工程。因此,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重庆地方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博物馆,在成为三峡历史文化永久载体的同时,也将成为三峡工程文明形象的不朽丰碑。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目标是“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世界影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成为重庆城市文化的象征、城市文明的窗口和城市精神的名片。

下载三峡博物馆 壮丽三峡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峡博物馆 壮丽三峡讲解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

    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重庆三峡博物馆 调查时间:2012-08-08 调查题目:重庆三峡博物馆特色人文与自然展品 调查目的:1:通过博物馆了解重庆和三峡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

    参观三峡博物馆有感

    参观三峡博物馆有感 韩洁 tj201003010041 五年的重庆生活我以为我对重庆有了足够的了解,可当校车驶至三峡博物馆门前时,我才明白,厚重的重庆我所了解的只是皮毛,一个城市文化才......

    参观三峡博物馆有感

    参观三峡博物馆有感 12月3日,胡老师组织我们参观了重庆三峡博物馆。我们一起走进了三峡博物馆,学长带领我们共同解读了这座收藏和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科学殿堂。 以前听朋友......

    参观三峡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三峡博物馆有感 今日的博物馆,让我领会到很多东西。展览馆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历史的写照,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光辉的历史,每一段历史都充满了生命,让我感受其中历史的光......

    三峡博物馆阅读答案

    三峡博物馆阅读答案 ①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这座建筑物外型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

    参观三峡博物馆活动策划

    巴南图书分馆义务管理委员会组织 参观三峡博物馆活动策划书 一. 活动目的 为了增进义管员之间的交流,锻炼大家的团结协作性,组织纪律性,同时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历史的了解,并在中......

    博物馆讲解词

    桂林鸡血玉当今中国红 尊敬的各位嘉宾: 大家好!欢迎来到桂林鸡血玉博物馆。我是讲解员xxx,今天,能为嘉宾们讲解桂林鸡血玉,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血玉冠中华”......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介绍(推荐阅读)

    水利工程下的历史文化——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介绍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重庆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