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科学论文
(2号宋体加粗)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时空
格局演变研究
刘静玉,杨虎乐,宋琼,范晓霞(4号仿宋)
(河南大学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4)(小5号宋体)
摘要(加粗):将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市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由“线”→“点”→“面”的分析思路,运用引力模型、潜能模型与潜能得分模型、经济隶属度模型等各种模型,定量分析1990~2010年间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的演变过程与特征。结果表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的时空差异明显。“线”层次上,城市间的引力和城市联结线数目的增多,逐渐形成辐射网络,引力和联结线数目的变化存在时空差异性。“点”层次上,通过“线-点”叠加分析,城市最大联结线数目增多和城市潜能等级提升的时空差异性明显。而且1990~2010年间各个城市潜能等级跃迁的时空差异明显。“面”层次上,近二十多年来,区域中心城市没有变化,但4个中心城市的腹地变化明显,核心组团——郑州组团1990~2000年北扩,2000~2010年东扩;1990~2010年,潜能高值区域的空间收缩也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关
键
词(加粗):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中原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加粗):F129.9
文献标识码(加粗):A
文章编号(加粗):1000-0690(整个摘要部分小5号宋体,西文字符Times new roman,摘要、关键词、中图、文献、文章编号都加粗,整个摘要左右各缩进2字符)
(正文汉字5号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字体,正文标点用中文字符)空间相互作用用以表达两地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1],城市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人们通过对城市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来表达其相互作用的程度。相关研究可归纳如下:第一,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学者多采用定性[2~4]
多于3个文献,区间号使用~,英文字符、定量[5~8]以及定性与定量[9,10]2条文献,中间使用逗号,英文字符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由于城市间联系(Origin-Destination)交通距离数据获取难度较大,而采用理论模型[11~13]计算相对简单,因此,随着理论[14~18]和模型研究的不断深入,计量模型不断更新[19~24]……
1研究方法、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1级标题用4号宋体,占2行,序号加粗)
1.1 引力模型(加粗)
采用引力模型来定量计算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的引力,其表达式[25]为:复杂公式使用公式编辑器,简单字符使用word直接编辑
收稿日期(6号宋体加粗):2013-05-23;修订日期:2013-12-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1144)、2013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3B053)资助。作者简介:刘静玉(1971-),男,河南林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区域综合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E-mail:liujy@henu.edu.cn(脚注6号宋体,英文小6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Rij=PVPViijjbDij,(i≠j)
(1)
式中,Rij为i、j城市间引力值;Dij为i、j城市间的欧氏距离;Pi、Pj分别为i、j城市市辖区的非农业人口;Vi、Vj为i、j城市市辖区的国内生产总值;b为距离摩擦系数。对于距离摩擦因子b的争论较多,一般认为,b值分别取1和2时可以近似地揭示国家尺度和省区尺度的城市体系空间联系状态[20],根据本文实际,b值取2。1.2 潜能模型与潜能得分模型 1.2.1 潜能模型
3级标题不使用黑体 ……
表1 1990~2010年节点潜能与最大引力联结线数目相关系数(小5号)Table 1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nodes’ potential and the numbers of MAX lines in 1990-2010(6号)(表格为三线表,用黑实线。表内汉字6号宋体,英文和数字Times New Roman体,表线顶底线为
0.3mm,中线为0.18mm)年份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相关系数 0.692 0.733 0.761 0.744 0.774 0.776 0.795 0.786 0.786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相关系数 0.783 0.796 0.812 0.817 0.832 0.819 0.849 0.854
[73]论文的数据主要来自1991~2011 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74]、《河南统计年鉴》[75],年鉴请按照书籍引用 共选取1991 年、1996~2011 年共17 a的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和市区GDP数据。需要说明的是三个研究节点正好是中国四、五、六次人口普查的时间节点,故研究中的非农业人口数据来自三次人口普查的直接数据或据此整理而来。
2三个层次的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将1990、2000、2010年各个省辖市市区相应的数据分别代入引力模型、潜能模型、潜能得分模型和经济隶属度模型,计算各个城市的引力、潜能、潜能得分和经济隶属度值,以此来分析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特征。2.1 “线”层次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参考相关研究成果[40,65],根据计算获得的引力值的数据特征,考虑能充分反映3个时间节点的引力变化,将城市间引力值划分为6 个等级:>1 000,500~1 000,300~500,150~300,50~150,10~50,并将1990、2000、2010 年城市间的引力值做空间表达(图1)。
a 1990年
b 2000年
c 2010年
图放于正文第一次提到该图的自然段结束后,图下写图序号、中文图题及英文图题(先中文,后英文)。图例一律放在图内,中文图注在中文图题上,英文图注在英文图题上。不要使用文本框和表格放置图片以及图表标题;地图要有线段比例尺。请将图片在ArcGIS中,去掉文字图层,导出为400分辨率以上的jpg底图,与有文字对照图一起发送,图中文字请用6号宋体字录入word单独发送;或者将无文字jpg底图导入coreldraw中添加文字。
(小5号宋体)图1 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格局
(6号Times New Roman)Fig.1
The intensity pattern among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不太复杂的折线、柱状图,无需使用彩图;如果是excel制图,请将图片直接粘贴到word中;如果是origin制图,请去掉文字导出为400分辨率jpg图片,发送无文字底图或者导入到coreldraw中添加文字。线条图最细不要小于0.12~0.15mm。
3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论文将中原经济区的30个省辖市市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线”→“点”→“面”的分析思路,运用引力模型、潜能模型与潜能得分、经济隶属度模型等各种模型计算获得各个城市的引力、潜能、潜能得分和经济隶属度数据,分析1990~2010年间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演变过程与时空特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线”层次上,近20 a来,城市之间的引力和城市的联结线数目不断增多,时空差异明显,1990~2000年间联结线的数目及强度不断增大,但是整体水平较低;2000~2010年间引力联结线数目和强度快速增加,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第二,“点”层次上,通过“线-点”叠加分析,城市最大联结线数目不断增多,城市潜能等级不断增加,其时空差异性明显,1990~2000年间“线-点”格局变化迅速,而2000~2010年间这一格局放缓,各城市等级跃迁差异明显。第三,在“面”层次上,中原经济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没有变化,但4个中心城市的腹地变化明显,1990~2000年的核心组团——郑州组团北扩,而2000~2010年的该组团东扩。研究发现,潜能高值区域的空间收缩也表现出阶段性特征,1990~2000年间收缩明显,而2000~2010年间收缩放缓。3.2 讨论
论文依据不同定量分析模型的特点,将引力模型、潜能模型与潜能得分模型、经济隶属度模型组合使用定量研究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化特征,论文的局限在于使用了相对传统的定量化研究方法,使用了GDP、人口等静态数据,优点在于各具特色的定量方法组合使用,能够规避某些方法的不足,可更为精细、全面刻画城市间相互作用特征。选择采用另一主流研究
方法——城市流模型对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时空变化研究 [47,71,72]
做对比,发现:尽管研究方法不同,但两者在城市间辐射强度、内在联系方面的结论是相似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两类研究都采用了静态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对此,至少有两点需要深入研究:第一,研究方法不同,但两者都揭示了研究区域该问题的本质特征,不同研究方法产生的差异是什么。第二,数据是否是造成产生相似结果的主要原因。如果采用细化的分行业数据或者流数据,城市流模型可以比总量数据更能详细刻画其外向功能;而传统方法同样使用分行业数据或者流数据,是否还会产生相似的结论,这也是值得尝试的地方。同时,如何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流数据也是当前研究需要面对的问题。当然,城市流模型也有其固有的不足:只能反映城市的外向辐射能力,却不能反映该城市外向辐射方向,因此,定量模型组合使用也许是更为有效、合理的做法。参考文献(references):(5号加粗,占二行)参考文献主体使用6号字,全部标点符号为英文符号;英文区间号为“-”;中文区间号~,注意检查所有文献的文献标识码、卷期号码
参考文献须是中文文献中公开出版的英文标题。1-3位作者的,全部列出, 超过3人的,列出前3人。英文作者名中,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的首字母都需大写,其余小写。非公开出版物,不作为参考文献处理,仅作为脚注添加在当页。
著录格式如下:
专著: 作者姓名.文献名[M].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起止页码.(对应英文的文献类型如[M],[J]等省略,下同)如: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General Editorial Board of Encyclopedia of China.Encyclopedia of China(2nd ed).Beijing: Encyclopedia of China Press, 2009.] [2] 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M].常正义等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Christallerr Walter.Die Zentralen Orte in Süddeutschland.Translated by Chang Zhengyi et al.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8.]
期刊:作者姓名.文题名[J].刊名, 出版年, 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如:
[1] 陆大道.建设经济带是经济发展布局的最佳选择——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J].地理科学, 2014, 34(7): 769-772.[Lu Dadao.Economic belt construction is the best choi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ayout: the enormous potential for the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7): 769-772.]
[2] 赵一阳, 鄢明才.中国浅海沉积物化学元素丰度[J].中国科学B辑, 1993, 23(10): 1084-1090.[Zhao Yiyang, Yan Mingcai.Chemical element content of the sediments from the shallow sea in China.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1993, 23(10): 1084-1090.]
论文集析出文献:作者姓名.文题名[M]//(英文 In): 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起止页码.(其中论文集的编者若为多位作者,只需列出第一编者,并在其名后加et al.字样)如:
[1] 张文, 刘剑.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极端降水量的异常特征分析[M]//2009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2009: 58-62.[Zhang Wen, Liu Jian.Analysis to the anomaly of flood season extreme rainfall in the Yangtze River region.//Proceedings of 2009 National Major Weather
Process Summarize and Forecast Exchange of Experience, 2009: 58-62.] [2] 吴文, 谷志孟.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发展态势与对策[M]//许厚泽等.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科技对策.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37-41.[Wu Wen, Gu Zhimeng.The causes, development trend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lood disaster in the Yangtze River region.// In: Xu Houze et al.Flood Disaster and Technology Strategies in Yangtze River Basin.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9: 37-41.]
报纸文章:作者名.文章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如:
[1] 陆大道.“一带一路”符合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N].科技日报, 2015-04-19.[Lu Dadao.“One Belt & One Road” benefit most countries along the line.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ily, 2015-04-19.] [2] 陈志恺.华北缺水形势日益严峻[N].人民日报, 2002-10-23(2).[Chen Zhikai Water shortage in the northern China is more and more momentous.The People’s Daily, 2002-10-23(2).]
电子文献:作者名.电子文献名.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 发表日期/引用日期.[1] 陈志恺.华北缺水形势日益严峻[N/OL].人民日报, 2002-10-23(2).http://.[Chen Zhikai.Water shortage in the northern China is more and more momentous.The People’s Daily, http://.2002-10-23(2).] [2] 陈利顶, 贾福岩, 汪亚峰.黄土丘陵区坡面形态和植被组合的土壤侵蚀效应研究[J/OL].http://www.xiexiebang.comki.net/kcms/detail/22.1124.p.20150730.1135.002.html, 2015-07-30.]
学位论文:作者姓名.论文名[D].单位所在地: 单位名, 出版年.如:
[1] 肖亮.城市街区尺度研究[D].上海: 同济大学, 2006.[Xiao Liang.The Research on Urban Block.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2006.] [2] 闫仕娟.海洋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分析及综合信息评价技术: 为渤海为例[D].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12.[Yan Shijuan.The methods of processing, analyzing geochemical element data from marine surface sediment and evaluating multivariate information: Take Bohai for example.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2.]
基金项目:在第一页脚注处标明基金项目(Foundation)全称及项目号。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资助。[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Key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Spatio-temporal Pattern Evolution of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Cities in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4号加粗占四行)LIU Jingyu,YANG Hule,SONG Qiong,FAN Xiaoxia(5号占二行)
(1.Research center of Region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注意检查中英文单位名称应一致
Abstract: 英文摘要最低限度为英文450个单词,最好请英语母语或者有英语国家留学经验的老师把关。
Key words: 除特殊词外,首字母大写
第二篇:08地理科学论文题目
08地理科学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郭志军:平顶山市矿产资源现状及其保护措施
中学素质教育与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
河南省低碳发展模式与路径
李高伟:商丘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商丘市土地利用格局分析
商丘市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李国军:周口市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研究
韩军华;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交通对城市发展影响探究
郭林:林州市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林州市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向猛:河南省城市化推进研究
近十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城市用水量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以郑州市为例
李帅旗新形势下商丘市经济发展条件与机遇分析
商丘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研究
孙乾坤淮阳县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朱昌瑞区域旅游资源现状分析——以开封为例
侯保中学生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平顶山煤炭产业基地分析
刘慧 我国煤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以焦作市为例
永城矿区地质特征及资源评价
余飞低碳理念下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平顶山为例
平顶山市温泉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研究
张凤霞平顶山煤炭区生态环境评价
平顶山低山丘陵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
中原城市群生态宜居性评价
崔建洛平顶山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问题及对策研究
平顶山煤层分布及成煤条件客观分析
平顶山白龟山水库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调查及原因分析
段春兰探究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农村高中地理教学为例
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点研究
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陈真真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研究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研究——以平顶山为例
关于中国新城区规划的研究——以郑东新区为例
彭玄玄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以黄淮流域为例
新农村建设规划及生态农业——以商丘为例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革新
李明静气象灾害研究
华北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承载能力及优化配置研究
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空间调控研究
陈青土壤中温室气体产生、排放与吸收的过程及机制研究
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以平顶山为例
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及其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马晓华绿色城市建设研究——以信阳为例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信阳为例
彭培白龟山水库湿地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
白龟山水库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人工湖泊的湿地生态系统演替——以白龟山水库为例
洪丽怎样在地理教育中实施德育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学生“主体观”
中学地理教师成长规律及其自主成长
李亚培中学地理教育手段现代化研究
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李航煤炭城市大气的污染调查与控制机理研究——以平顶山为例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旅游业发展研究——以平顶山为例
舞钢市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和结构
白亭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以平顶山为例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平顶山如何发挥自身作用研究
刘彩云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对地理选修模块学习需求的调查研究
中学地理教学与课堂调控技能研究
苏红莉中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培养研究
浅谈大学生家教教育方法
浅谈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于博
1、基于气候带分异条件下的雨水综合利用原则及对平顶山(或学院)雨水资源化的指导
2、低山丘陵区域城市灾害地貌与减灾研究初探——以平顶山为例
刘欣
1、河南省低碳发展模式与路径——以平顶山为例
2、中原经济区城市土地利用情况——以漯河市为例
3、土地利用的生态效应研究---以平顶山为例
李鹏飞:
1、平顶山城市空间结构调查与分析
2、平顶山市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研究与分析
3、中原经济区城市等级结构划分
杨广宇
1、煤炭开采引起地质环境问题的研究与分析——以平顶山煤矿开采为例
2、嵩山地质公园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分析
常飞
1、生态墓对现都市的效益分析
2、九头崖风景区开发规划——妖怪主题文化风景区规划
刘龙辉
1、南街村保护与开发可行性调查报告
2、金牛山与紫云书院联合开发可行性调查报告
朱奎星
1、山区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以尧山地区为例
2、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可行性报告——以郏县临沣寨为例
于田田
城市商业区慢行系统的营造——以平顶山为例
城市慢行基础设施发展评价——以平顶山为例
城市商业区公共停车区域空间设计研究——以平顶山为例
李珊珊
基于ArcGIS的郑州市城市边缘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的空间分析
于风娜中学教师应对师生冲突行为特点的调查研究
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
陈霞基于DIS的河南省产业结构空间分析
李亚丽黄河中下游汛期水沙的尺度变化及其空间分布
王章涵 基于河相系数与流量的关系对黄河下游不同河型河道的水沙效应的研究
蔡文萍从高校环境卫生的现状透视校园垃圾桶数量的配置和大学生环境意识——以平顶山学院为例
郑文敏尧山风景区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高校地理专业学生板图板画教学技能培养研究
申请跨专业资环专业指导老师李珊珊陈霞李亚丽王章涵
第三篇:科学论文
关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启蒙课程。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科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最终实现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情景设计 问题意识 认知冲突 激励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并在学习中认识大自然,喜爱大自然,主动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发现、分析、研究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那么科学合理的引导儿童对周围世界固有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的能力,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应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探究科学
课前情境的设计和演示,可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猜谜语、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如上《种子的萌发》一课在导入时让学生猜谜语:“叶子圆圆个儿小,全身长满小镰刀,镰刀外面长毛毛,镰刀里面藏宝宝。”学生猜后,就明确知道了本节课我们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了。对种子的探究就会引发许多兴趣和问题,探究教学的氛围营造得更浓厚。接着老师设置疑问:种子里面有什么?为什么能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物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新课标也指出: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没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那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营造民主“土壤”,强化问题意识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由于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多数迷信书本,迷信老师,主动提出问题怕出丑,不敢大胆提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告诉学生,老师喜欢有问题,爱提问的孩子,并常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说,敢问,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的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学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符合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首先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形成
认知冲突,即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认知冲突造成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从而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冲突实现新的平衡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激发问题意识形成。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因此,教师无论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
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如果教师不精心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讲究提问的艺术:只是问学生:“想研究什么”,其结果常常是泛泛而提。如:我在第一个班上《磁铁》这课时,问:对于磁铁,你了解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很多问题:“磁铁为什么能吸铁的东西”;“磁铁是怎样来的”;“磁铁为什么能指方向”„„有的在课堂上不可能解决,有的是不着边际的与探究活动无关的问题,绕了很大一个圈后我不得不告诉学生要研究的问题。在第二个班上这课时,我重新设计了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我先演示了小鸭在水池中停下来时,头总朝着南方这一现象。学生们急于想揭开其中的奥秘,当他们发现小鸭的底下有一个磁铁时,自然而然就产生了问题:为什么有一个磁铁就让小鸭的头总朝一个方向?磁铁能指方向吗?这样,探究问题在情境中自然诞生,使探究活动成为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
3、在探究中生成问题,养成问题意识习惯
科学教学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生成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一堂课结束时,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给课堂留个“小尾巴”,这会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急于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起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
三、给学生探究问题的空间。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真正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如:笔者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种子发芽实验》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知道了种子发芽与水有关,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种子发芽与阳光、温度等条件有关吗?这时,教师不需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种植的绿豆种子一盆放在明亮有阳光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处,几天后,学生发现绿豆种子发芽不仅需要水,还需要阳光、温度,空气等条件。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找到了提出的问题答
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没有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且提出问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通过亲自实践,小灯泡亮了,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意识
质疑是发现的设想、探究的动力、创新的前提。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者所具有的良好的质疑意识无疑是探究活动的催化剂。从一定程度上说,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比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应该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质疑动机入手,通过启发引导,精心设置质疑情境,让他们自己产生强烈的质疑意识,进而培养创新意识。胡适先生谈及考古学曾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在科学发现上,同样适用。
1.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质疑。如在教学《淀粉的踪迹》时,首先以小魔术的形式演示“白纸显字”的小实验,教学《混合身边的物质》部分时,演示“清水变牛奶”的小实验等等,使学生感到十分新奇,纷纷质疑“怎么回事”,个别学生甚至怀疑有假。老师则趁势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而引导学生对自己产生的疑问展开探究。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自然而然地也就产生了质疑意向。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小资料、“阅读与拓展”材料等,适当结合进一些课外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敏锐的质疑意识对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认识到培养自己质疑意识的重要性,增加他们学习探究科学的兴趣。
2.突破思维禁锢,使学生敢于质疑。如在《动物和植物》一课中探讨“植物是否能够运动”时,有一些学生就植物不会运动的观点向教师质疑:“向日葵不是会转动吗?”“有些植物还会吃动物呢!”“太阳花不是会见了太阳就开花,太阳落山就闭拢吗?”这时,学生还可能会找来有
关的书本资料。对这种情况,老师不能含糊应对,而应在充分查找了相关资料后,向学生认真解释了有关植物的这些现象,并进一步拿动物的运动器官与之对比,消释学生的疑问。对于这些敢于向老师质疑的学生,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他们的精神。
3.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能够质疑。质疑的产生应源于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观察和感知。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感知活动中去呢?这时,我们就应该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诱发学生质疑、解疑。如《了解空气》一课,可以演示“纸的奇遇”实验,当学生看到烧杯中的纸团被压到水下却并没有如他们预期中的被浸湿时,顿时被激起了求知欲,这时适时提问:“是谁保护了杯中的纸团不被浸湿呢?”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初步推断出可能与空气有关,那么究竟是不是空气呢,由于课堂一开头就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如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空气、摸到空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质疑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质疑走出教室。这些新疑问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进而成为创新者。
五、缤纷多样的激励策略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对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教师态度应谨慎,不要轻易否定,要给出合理、公正的评价;课外,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思考性、研究性、实用性的实验,延续探究;也可以组织学生成立科学兴趣小组,交流科学小论文和科技小发明,鼓励他们向竞赛活动投稿,递交作品。只有在老师多种方法激励下,才能让他们始终保持这种热情,让实验探究成为一种习惯。
科学课程的教学,简单说就是不断激发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们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透视科学探究性学习》 罗星凯
3、《探究性学习》
4、《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 刘默耕
第四篇:科学论文
试论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
小学科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真正以探究学习为核心,经历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1、开放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小学科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提升就要在丰富的科学探究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开放的材料、开放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学习科学,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开放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的科学体验,丰富科学探究经历。
2、实践性。科学这门课程与语文、数学课程不同,在教与学的同时都兼顾着实践性。要求学生以动手实践为核心,以操作有结构的材料为基础,发现科学的真谛,从而学习常见的科学知识,体验学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发展良好的科学情感,形成积极的态度。因此,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就要有丰富的资源作为载体,完成科学探究活动。
3、探究性。“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2],小学科学教学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活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长智明理。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提供探究的机会、探究的资源,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
二、科学课程资源的内涵
说起课程资源,其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它可以分为广义性课程资源和狭义性的课程资源:
1、从广义来看:只要有助于课程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之物,无论校内还是校外,也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均为课程资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等。
2、从狭义来看:指可以直接为课程实施服务之物。《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详细列举了教科书之外的科学课程资源,包括纸介质的书报杂志、影视、音像、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演讲、辩论、讨论、表演等形式,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以及日常生活、重要文件等都可以成为科学课程的资源。即科学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三、科学教学中开发和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必要性。
1、科学教学目标落实的需要。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教育目标就是提升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提升需要丰富的探究活动、可探究的科学资源作载体,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学要走出课堂,走向生活。以课堂为桥梁,淡化教材,以生活为基点,重视应用,发展小学生的科学能力,开发和利用各种有效的科学资源,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2、转变儿童学习方式的需要。新课程提倡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其中学习方式的呈现不能空手说白话,没有真实有效的科学资源,学生怎么自主?更谈不上探究和合作了,这就需要有可操作的材料提高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学生与科学资源之间进行有效对话学习,真正实现科学探究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化。因此,在转变儿童学习方式的同时,挖掘有效的科学资源是关键。
3、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需要。科教兴国,科学教学质量是关键,科学教师就要抓好每一堂科学课,彻底打破封闭式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跳出书本的框框,让学生经历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体验研究科学的快乐,为此,科学教学必须提供探究的空间和科学资源,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能围绕科学探究的每一环节,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长期下来,学生沉浸在探究科学的美好氛围中,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不言而喻了。
四、开发和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对策
那么如何开发利用有效的科学课程资源呢?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几点粗浅的体会和尝试:
1、师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是教与学的主体,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为师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教育需要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个体来创造和交流,最终获得心灵的震撼。
(1)利用学生之间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把学生视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是因为每个学生之间都有一定的差异,有的学习方式不同、有的智能表现不同,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就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智能的个体,都有发展空间,或语言智能、或音乐智能、或动作智能、或交往认识智能,或拥有多项智能,科学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搞科学的同时也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如有的学生爱问,有的学生爱动手等,教师要及时有效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势态,把学生智能上的“优势和弱势”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例如在学生分组探究时,就可让有不同智能的学生分在一组,爱动的学生注重动手技能,爱问的注重质疑,在共同完成探究任务的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同化,取长补短。另外利用个体多元智能,还是转化后进学生的催化剂,后进学生在语数外学习上感到吃力,教师可利用在科学课上的优势智能,大放光彩,增加学习的动力和在同学中的威信,各门学科成绩大步上升,我们用此法已转化10对后进生,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探究内容,调控课堂。(2)利用教师自身素养开展有效教学。教师是最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因为科学教师在整个课程资源尤其是素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起着决定和主导的作用。教师自身就是科学课程资源组成部分之一,教师个人的科学素养决定着科学课程资源的识别能力、开发和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教师的创新能力将在资源的开发于利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两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有关垃圾场的调查,第一位教师就布置布置学生进行调查,后进行大组交流;第二位老师先对本地的教育资源进行调查和勘探,明确本地垃圾场的形成原因,而后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调查,比较两位教师的教育方法,可以鲜明地看出第二位教师善于对本地的课程资源进行了解和调查,做到心中有数,对本地垃圾场的预先调查,就是对科学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因此教师在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既是开发者,又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
2、文本资源的开发与拓展
实施新课程以来,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学教材难教,难教的是教材中文字叙述较少,引导探究的图片较多,形象感知丰富,这使得教师根本不可以像以前那样拿着书本教书了,必须动脑筋收集材料丰富教学活动。这样的教材特点正好是科学新课程的理念所倡导的,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学生的学习更是经历过程而并非学书本。探究活动的载体便是适合学生可探究的资源,教师不仅要用好科学教材,更要以教材为依托创造性的整合身边的科学课程资源,以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
(1)“增”。即是在原有文本提供的科学探究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适当增加一些探究内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时感到“吃不饱”,这时教师就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探究内容的需要增加部分内容,以达到巩固和补充科学知识和能力的目的。让学生能比较丰富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教学六年上册《显微镜下的世界》学生虽然对老师调好的显微镜进行观察而且兴趣较浓,但大部分学生对预先调好的显微镜感到没有多大挑战力,最好自己手把手地调试,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增加教学内容,练习显微镜的使用和调配,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个个学生兴趣高涨,都学会了显微镜的使用,既认识了微观世界,又学会使用精密的仪器,一举两得,丰富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活动。
(2)“替”。即是略去一些不太适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是不合时、不合地、不合情的探究内容,替换成同类的但是却能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如科学教材中有一课《种油菜》,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生命的生长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但都是城市学生,种油菜的周期长,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时就把这一内容替换成《种青菜》,因为青菜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而且我校学生大都是城郊农民子女,对种青菜有一定的经验,开展活动以来,学生在种青菜、管理青菜、思青菜、用青菜的过程中,表现除了无比喜悦的举动,他们时而记录,时而交流种青菜的感受,并写下了一片片优美的日记和一张张小报,轰动了校园。可见,利用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科学教学资源是比较重要的。
(3)“链”。则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科学探究中的内容,可以链接一些与探究内容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科学,如教学“认识地球的表面”这一内容后,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分布、做地球表面模型图,基本了解后,这时教师可以链接一些资料丰富学生对地球表面的真实认识,在教学时,就可以链接一些家乡的地形特征,如天目湖的地表分布情况,让学生分析、探究,画出地形图等,有时课上来不及,可以作为课后作业,丰富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研究。这样学生在收集天目湖地形资料,访问有关老专家的过程中,画出了一幅幅比较标准的天目湖地形图,既增强了科学探究内容的丰富性,又提升了热爱家乡的情感,一箭双雕。作为科学教师,在进行科学活动设计时,就要多层次、全方位地链接一些与探究内容相关的资料,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3、生成资源的发现和捕捉
课堂教学是一个变量,科学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建构新经验的过程中,随着活动情景的需要,不断生成新的目标或者是新的感兴趣的主题,这时课堂教学所要调控的是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耐心倾听学生的发现,敏锐地观察有价值的观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学习资源。我们的操作是教师准备一本问题本,把学生在上课动态生成的问题及时地记录下来,对活动状态及时作出判断,随机灵活的调整指导策略:
(1)集体性生成资源。有的动态生成资源是全体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结果,代表着全班同学的困惑焦点和思维深度,像这些资源就要及时改变教学目标,抛给全班学生探究,如学生在研究蜗牛时都感觉到蜗牛蜷缩在壳里,有什么办法弄它出来呢?这时及时改变原来要探究的蜗牛吃饭、形态等内容,建议全班同学研究怎样把蜗牛弄出来,结果学生通过反复讨论实验,终于得出用温水可以是蜗牛从壳里出来,学生个个喜气扬扬,你看虽然改变了教学计划,却得到了生命的自由和能动,张扬了个性,尊重了学生的选择。
(2)异步分层性资源。有的生成资源只有一部分学生有能力探究,这就要进行异步分层实验,将生成的资源抛给学有余力的小组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其余小组还是预定目标进行探究。如学生在连接电路的活动中,有的学生在连接了简单电路的同时,也发现另外一种连接方法也能使灯泡亮起来(复杂电路),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资源,根据学生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目标,让一部分人继续研究简单电路,让另一部分同学研究复杂电路,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需求,又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深层次的能力。
(3)拓展性生成资源。还有一些有用的生成资源,课堂没有余地解决,可以留到课外,合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就含而不露地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究,把科学探究活动延续到生活之中乃至终身,如学生在研究“振动产生声音”时,又提出了振动能产生能源:马路上每天人、车与地面的振动产生的能源应合理利用,为此我让他们先设计了实验方案(该方案在江苏省科技竞赛方案设计中荣获一等奖),学生兴奋之极,个个表示长大了一定要把这个项目研究出来,服务于社会,你看,一个不经意的设想竟荡起了层层涟漪,创新的火花四射,科学的态度、社会的责任感就流露出来了,我们在教学时也就真正实现了科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4、生活社会资源的挖掘和深化
科学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学习科学从观察自然生活开始,又回到自然之中,为此我们的科学教育也应该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世界,了解社会,学习生活中的科学,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自然资源进行主动建构。
(1)建设班级生物角,带动校园生态网。学生学习科学不仅要改变学习方式,还要拓宽学习活动的空间,形成科学就在身边的意识。班级生物角和校园生态网就是学生随机搞科学的有效途径,我们的操作是各班生物角的开辟与少先队阵地建设相挂钩:A低年级提兴趣,如以科学画报,图片展览为主;B中年级打基础,如以常见简单的生物观察为主,如饲养小金鱼、小乌龟等来获得初步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情趣;C高年级搞特色,如有的搞制作宣传、有的搞动植物饲养并作长期研究;有的立足环保、气象、材料科学等,这样的生物角精彩分层,充满活力。在此基础上大队部可根据各班搞生物角的态度,初步效果来评分,最后精选各班最拿手的生物角项目组成校园生态网。如我校的校园生态网在原操场上开辟一块地方由六(1)中队的家禽饲养、六(2)中队的气象观察站、四(1)中队的植物盆景雕刻等组成,每期更换内容。这样从班级生态角到校园生态网,都是学生亲手实践、亲身体验的结果。
(2)根据地理优势,活用校外资源。我校是一首城郊结合部学校,大部分科教机构(环保局、气象站)、农田、城郊村庄都在学校附近,我们利用这些有效的地理资源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直接将校外资源活用为第一课堂实现真正的科学见习。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天气单元”的教学,就可联系学校后面的气象站,让学生直接去观察各种气象仪器、访问气象专家、亲自在气象站测量气温、风速、风力等探究活动,把气象站当作课堂,结果个个同学对气象仪器的识别、气温、风向风力的测量,还在专家的指导下画气温变化的曲线图等,你看,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真刀真枪地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见习活动,既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效率,又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教师也就真正“用教材教了”。
其次,利用城郊特色,聘请家长参与,形成有指导性的专题研究。学生课余虽能基本独立进行课题研究但还是离不开有效的指导,这时老师不在身边怎么办?有效的途径便是向家长请教,得到支持。这里大部分学校家长忙于工作,力不从心,但由于我校是城郊结合部学校,大部分家长利用城郊菜田进行种小菜,搞栽培等经济项目,这就可以利用家长现成的技术,聘请他们当辅导老师,自然而然地把农业栽培技术渗透给孩子。如我校的张明同学和同伴们一起聘请他的爸爸当老师,进行日本富士蕃茄的栽培和嫁接实验,他们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和爸爸一起交流实践,终于成功地长出了五个不像样的富士蕃茄,他们在实验报告中详细地记录了和爸爸的交流,以及有关栽培蕃茄的20页稿纸,并且声称一定要研究为什么我们溧阳长的富士蕃茄没有日本的圆。你看,在不经意 的家庭小实验却给同学们的课外生活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凸现,这足以说明张明的实验离不开他爸爸的指导,所以利用城郊农民家长的技术优势来填补学生课余研究无老师指导的空白,是一条有效途径。
需要说明的是,大部分学校虽然不是城郊结合部,但是各有各的地理优势,只要我们老师细心地观察其周围的资源,还是源源不断的。
5、网络资源的引入与利用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材的概念大大扩展,形成了以教科书为核心的信息课程资源。其中,电脑网络以它的图象、动画、高度的交互性、共享性、内容的丰富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为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的意义建构,操作策略有二:
(1)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教师是一种很重要的课程资源,每个老师的信息水平有高有低,如果能把科学老师的智慧集中起来,那就是资源,而网络就给了我们这样的方便,教师的备课系统可以在网上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丰富课堂教学。
(2)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有目的地探究。在这里我们分三步操作:
一是教给学生网上搜索的方法,指导网上搜索的方向。首先在校园网上进行训练,先搜索老师预先搜集的学习资料,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如学习《常见材料》一课,教师预先上网收集课本之外的各种材料如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等做好网址让学生点击收集,学生收集后个个振奋人心,想不到科学技术是那么的发达,光学书本是远远不够的!从而逐步培养收集信息的兴趣和本领。
二是自收资料,资源共享,逐步建立资源库。这步操作是有深远意义的,不仅可以利用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探究活动,而且可以成为老师教学资源的一大支柱,因为这毕竟是学生根据需要和经验自己得来的,富有儿童情趣。
三是利用学到的网络知识进行网上课题研究。如对家乡城市人口的组成来源进行调查探究活动,可引导他们访问政府人口网址,同伴间的交流来完成。所以学生在这本无言书中可以尽情遨游,对信息的检索、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信息意识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评价资源的应用与落实
评价是一种手段,通过评价最终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在科学教学中运用评价功能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称为评价资源,因为新课程的评价方法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要鼓励教师做好评价工作,把评价工作穿插在学生学习活动之中,时不时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质量,因此运用评价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了教与学的质量,评价性资源应该时刻伴随在科学教学之中。
(1)即时评价。根据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各项表现,给予即时评定,可以用各种手段,如一句评价性的语言“你做得太认真了”,或用一个动作、符号记录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良好表现,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即时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从而推动科学学习的质量。
(2)评定量表。对于一个值得研究的科学专题,除了即时评价学生的行为,还要设计以评价主体多元化为目标的评价活动,从整体上评定学生的表现和成果,如《做酸奶》这个科学专题,我们就设计了包含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为一体的评定量表,充分展示学生专题研究成果和成功的欢乐。通过自评、组评、家长评来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和心里感受,达成三维目标,学生的探究动力被不断激发,形成不断建构的源泉。因此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评价资源,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科学学习质量的提高,最终提升学生整体的科学素养。
五、开发和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注意点:
不管是课本资源,网络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是科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才是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同时应该注意以下四方面:
1、调查与分析。我认为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前提工作中,教师就要作一个有心人,在新学期的教学计划中就要针对科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查与分析,本学期大致需要哪些课程资源,如四年级科学课中有“岩石”单元,在起初就针对家乡特色资源,到溧阳横涧地区进行各种岩石的调查,最终确定横涧地区的各种岩石对学生探究岩石特种很有用,为本单元的教学作了铺垫。:
2、甄选与鉴别。我们往往发现同一类的资源可能会不止一种,而且似乎都能派上用场,但是哪一种是最为密切相关的呢,这就要我们科学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甄选与鉴别了,如所选用的资源指向非常明确,同你所要达到的目标也高度一致,效果较好,当然是选这一种了。
3、组合与变通。对于多种科学资源,我们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组合与变通,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的价值,如对零散的资源进行组合,使它们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性,另外对传统科学资源进行变通与激活,为新的科学课程所用。
4、反思与总结。这是开发和利用科学资源的重点,科学资源用过以后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怎么用?效果怎样?等。最终提高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如带学生到南山竹海考察横涧地区的岩石,学习过程随好,但学生难管理,要考虑学生安全性等问题,为此我们经过反思总结后,决定用拍录像、采集标本等形式展示和探究家乡的各种岩石,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科学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最好的科学课程也是空架子,我们科学教师在开发和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同时,必须不断实践、不断积累,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这是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首要任务。
第五篇:科学论文
浅谈减负增效,力创农村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浦贝乡中心小学:奇峰【摘要】 “减负增效”,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益,这是我们科学教师所期盼的教育教学理想境界。但是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握不住分寸,一味地让学生读.背.识记。耗费了学生许多宝贵的时间。不能很好地处理“减负”与“增效”这一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一做好课前准备,用教师“增负”换回学生“减负”;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山区地理环境,充实教学内容;
四、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五.注重课后反思;六.多维综合,激情评价。
【关键词】 : 减负 增效 高效课堂 探究 反思
小学科学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对培养孩子兴趣、启迪孩子思维、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现在小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但对于现在的农村小学而言,由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教学条件相对落后,严重地影响了科学课的正常教学,然而,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个“大课堂”。那么如何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在农村从教二十三年,积累了点滴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教学,可以提高农村科学课的课堂效率。确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一.做好课前准备,用教师“增负”换回学生“减负”是减负增效的基础。科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对学生减负增效,虽然不可能找到固定的模式,但教师是关键。这要求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效率,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学生减负,并不意味着教师也减负,教师反而要增负,教师要腾出更多的时间去钻教材、钻教法,备课堂、备学生、备作业,最大努力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确保减负不减质。
如:我在备课时,首先要提前通读、钻研教材,弄清讲这节科学课的重、难点是什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该准备什么教具?主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哪些能力?要向他们渗透那些情感方面的教育等等。其次还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配套例题、习题,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等。为了保证课堂的有效性,我们老师必须要多花时间,做好课前准备,让教师的“增负”来换回学生的“减负”。这样,老师在上课时才能按照目标,把这些环节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成大面积提高。二.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是减负增效的前提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勇于探索:有了兴趣,就能变学习是负担为执著的追求。因此,只要激发起学习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它是减负增效的前提。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勇于探索:有了兴趣,就能变学习是负担为执著的追求。因此,只要激发起学习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它是减负增效的前提。兴趣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最好的导师。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这样,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如上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一课,在导入时让学生猜谜语:“叶子圆圆个儿小,全身长满小镰刀,镰刀外面长毛毛,镰刀里面藏宝宝。”学生猜后,就明确地知道了本节课我们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了,对种子的探究就会引发许多兴趣和问题,探究教学的氛围营造得更浓厚。接着老师设置疑问:种子里面有什么?为什么能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物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
2、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动机。
如何在新授课中持续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求知识的主体作用。我们只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以及良好的个性,把学生被动听变为主动的学。例如 :在教学《磁铁》时,为了让学生彻底弄清磁极的相互作用、南极与北极之间的关系,我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既活跃了课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种一改老师讲学生记的灌输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中,我还经常给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能行!”、“没关系,愿意再试试吗?”、“再想想,你会说得更好!”这一恰当评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其实我们做教师的就是要利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山区地理环境,充实教学内容是减负增效的保障 1.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途径
虽然农村小学有一定的实验教学器具,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时时制约着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了教师自制教具、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了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开设率。比如《多种多样的植物》、《种类繁多的动物》等教具都可以自制,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到大自然中采集植物和寻找小动物是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这些带“土”气的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
2、充分利用学校及地方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资源相对城市而言比较匮乏,但农村孩子天天的所见所闻更接近于自然,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市的孩子落后。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据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将《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调整到春暖花开的时节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中,放飞在花的海
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特征及其区别。而《植物的果实》则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大课堂”中广泛收集各种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浸泡、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完善学生对果实的认识。
3、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开展课外科学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本节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果。如学生通过科学课里的《水》的学习,自觉应用于实践,主动考察研究本地水资源循环情况,找到了本地居民生活用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沟通中,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学到了科学知识,锻炼了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意识不断得到了增强。
四、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1.高效课堂教学首先是学生自主的学习
我这堂课讲什么呢?以往我们教师备课时总有这么一种定式。教师没有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让学生达到探究的目标,获得科学概念。因此高效的课堂,还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在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一课中,在研究声音的传播时,一些学生可以创设出新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学生所进行的是自主的探究、自助的实验和个性化的实验总结。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创新的能力得以有效培养,才能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2.高效课堂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把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激发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活动,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
3.高效课堂教学要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科学课中,有些知识自主探究能解决,有些知识需要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取得。
如:我们在学习《蚯蚓》一节中,对于蚯蚓身体的外部形态,学生们可自主探究,观察得到,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环状体节构成,有口,环带,肛门。但对蚯蚓的生活习性的观察需要同学们合作探究去发现。比如,对蚯蚓的一个生活习性﹙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里﹚的观察,需要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观察探究。通过观察、探究了解到的知识,远胜于老师说教,老师不仅教会他们知识,而且教会他们怎样学知识。一位教育家就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给他们一堆金子,不如给他们一个点金石。. 五.注重课后反思是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因此任何一个教师和学生不论其能力起
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1、教师课后反思。
教案中的教学反思和学生辅导批改纪录,是我们学校的硬性要求,并被纳入到教师六认真检查和考核中,我觉得这一制度很好,还值得进一步推广。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为下一节课的有效教学做好铺垫。而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这样更能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
2、学生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好五种反思方法,即(1)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2)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3)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4)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5)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让孩子们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反思后,能够不断地成功,能够经常地、认真地反思,那么学生就会在反思中真正领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方法,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六.多维综合,激情评价。
每节课结束要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有效科学教学的开展。对学生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科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对学生实施评价,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科学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热情地主动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之中。
总之,善于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资源。注重学生的爱好和专长的形成,结合农村教育资源,采取多种措施.渠道,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创造性地为科学课教学服务。这不仅能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益,而且也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平台,从而达到减负增效之目的。
参考文献:《新课程三维目标》《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减负增效,构建高效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