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科学论文
三年级科学(上)--各种各样的叶
一、学生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来看,三年级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对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这样的有实物的观察内容比较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只有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具体方法时,他们的观察才能持久和有效。从学生在本课学习前应具备的水平和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来看,学生已经经历了对一棵大树的观察,以及学习了各种各样的叶的第一课时,已经对叶作了一定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对事物的描述能力。但前面的观察都是比较整体的,大范围的,今天这个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对一个比较具体、细致的观察任务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经历从整体到某一方面的观察过程,对学生的观察提出了更为精细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科学探究
(1)通过自行观察探究,经历简单的、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的比较观察和测量的过程。(2)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研究方法。
(3)能用各种树叶拼贴树叶画。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观察活动中感受到树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懂得欣赏树叶的美,进而热爱自然,自觉爱护草木,保护环境。
(2)在活动过程中体会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乐于合作和交流。
3、科学知识
通过有结构的观察活动,获取关于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的知识。
三、教学内容选择
本节内容主要探究关于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的知识,主要采用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内容
四、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引入 →分组观察 →汇报整理 →总结延伸
五、教学困难及媒体设计
a)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卡通动画
b)搜集有关树叶的影视和图片
六、教学实施
一)、情境引入
1、上节课我们观察研究了自己捡来的树叶,懂得了怎么样从整体上去观察一片树叶。今天,你还想接
着再来观察树叶吗?
(从上节课引入到本课,加强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观察更有系统。而且学生在上节课的观察中对树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具体,有进一步研究的欲望。)
2、你还想研究树叶的哪些方面?才能帮把你们组上的树叶具体地介绍给同学们?
学生探讨可以从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来认识、介绍树叶。
3、教师随机板书叶的颜色、形状、大小。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给学生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 “ 任务驱动 ” 下主动地投入对树叶的探究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树叶观察研究的兴趣。也为描述一片完整的叶埋下伏笔。)
4、同学们真厉害,知道从那么多方面去介绍这些树叶。
二)、分组观察
教师:
1、当然我们还能从很多方面来介绍这些树叶,本堂课我们先学着从这些方面来介绍好吗?
2、你一个人就能胜任这么多的任务,还是和同学合作进行研究?
学生会明白自己的力量有限而选择和同学合作。
3、你们组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来介绍,好吗?
(给学生自行选择的权利,选择合作的方法,选择介绍的内容,让他们喜欢什么就介绍什么。有利于学生对某一方面的观察深入,仔细,持久。)
4、说说你们组准备研究什么方面?怎么样进行研究?如果不行的话可以参考课本。
学生:
1、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内容,以及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讨论后确定内容和方法:
3、研究颜色的组可以给树叶找家,让树叶按在枝条上的顺序进行排列。让学生了解同一种叶的颜色不同代表了什么?(认识嫩叶和衰老的叶)。为每种叶的颜色确定名称或用蜡笔等涂色表示。
4、研究叶形的组给树叶进行分类后,给每一类相似的叶一个较为形象的称呼。以便为大家作介绍。
5、研究叶的大小的组可采用测量,数方格的方法进行。也能用比一比的办法来介绍组上的叶的大小。(因为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围绕一个比较具体的主题进行研究,可能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需要老师比较细的指导。)
6、有了研究的内容,有了动手的方法,我们可以进行我们的活动了。为了介绍得更好,我们应该把结果怎么样?(学生认为应该记录下来。)可以把观察结果画下来,也可以记录下来。
活动中需要什么材料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也有 权要求 老师的帮助。老师这里有记录表,当然你们也可用自己的思路设计记录表。
7、约定观察时间。如果有多余时间,你们也可再观察其他方面。
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
(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在分组观察中感受落叶的多样性和美丽。)
8、老师下组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并了解学生中的新的方法,以备交流时有针对性。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参与者,但老师又是一个引导者,要有目的地为学生的学习起针对性的促进作用。)
三)、汇报整理
1、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组上的观察结果,把你们的发现给同学们作介绍,和同学们分享你们的收获,让老师也来学一点。
学生分组汇报观察结果。
2、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成果。每一种的研究至少展示一组,同组补充后请其他研究小组继续补充。
3、展示 时 老师应该有目的的把在观察学生的活动时发现的有创造性的方法突现出来,让其他学生感受。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描述方法。
4、对叶形的描述,最后应让学生总结起来归类。分为针形、卵形、心形、扇形、掌形、披针形、带形等。
(学会分享,学会从别人的收获中自己得到新的收获。在学生的汇报中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已有的实践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的高度,使之条理化,具有初步的系统性。描述方法的多样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同样从汇报中感受叶的多样性和美。从叶在枝条上的生长顺序(颜色的排列)感受叶是有生命的。)
四)、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对树叶的观察,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进而巩固课内知识,呼应课始时创设的情境,给学生以成就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完成任务的自豪。)
2、是呀,通过同学们的研究,老师也学会了怎么向别人介绍我的树叶了,谢谢你们。
3、关于树叶我们还会接着研究,你还想怎样来展示树叶的美呢?
学生说方法,如树叶画等。
(给学生以新的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我们的学习中来。)
4、我们就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一些树叶来拼贴一幅树叶画吧。学生拼贴一幅树叶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感受树叶的美。)
五)、展示欣赏
请先完成的几个同学,展示自己的树叶画,并作介绍。
学生说说自己的树叶画的创意,全班学生共同欣赏。
(提高学生对树叶美的欣赏能力。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论文
释放学生大脑激发学生学趣
——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
靖边十小: 刘进强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探究”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说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
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二、“电化”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此外,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由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五年级《体积变化之谜》时,我设计了一个小课件,开始是小朋友烧开水的生活情景动画录像,当放到“盛满水”和“烧时茶壶溢水“等几个情节时,在“茶壶溢水”的画面的小朋友头脑上出现一个个的“?”,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先得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论后,再出示一段课件,“铁路工人筑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填进沥青”……出示问题,为什么修路时每隔一段都要开一道裂缝?架线路为什么不要扯的太紧,在得出结论后,再出示课件通过不开裂缝路面与开裂路面的热胀冷缩情况和线路紧与距离对比动画演示,进一步明确问题原因所在,启发了学生思维,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评价”让学生天天都在进步成长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中常善用评价激励语如:“××同学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熟练地做一遍!”“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还有,“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我知道你能行!”“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
生!”“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意,老师特欣赏你这点!”“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等。
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这点我在教学中已颇受至深。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做到教学活动前有德育先行
意识,先要设计一些问题或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活动,另外在教学语言上、教学情境中也能渗透一些观点;教学活动结束后要讨论和反思,争取在下次或以后的活动中做的更好。
总之,科学是一门释放学习生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的学科。在起始队段,要通过各种有效的课堂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欣赏学生的成功,与孩子们一起体验科学带给生活的乐趣,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教法
思南县青杠坡小学教师:冉隆婵
小学科学教育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小学科学教材的特点,符合小学生好奇心的心理特征,符合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近年来,虽然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部分地区评价制度的以及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尤其是农村科学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比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和健康与看考分的教育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我回顾了担任农村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感受,针对三年级《科学》教学,谈几点不成熟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一、生活实践法。
正如教学大纲所讲:“科学知识不是空中楼阁,和其它各门学科一样,都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材中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中有存在着相关的科学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科学。如在教学《比较硬度》中,分析我们周围的材料的硬度时,把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总结出:学生会说我们知道木条没铁钉硬,卡纸没有木条硬等。这样使学生觉得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也能发现科学知识,如果抛开学生生活来学习科学,不仅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难度,使简单的道理变得深奥难懂的理论。
《科学》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具有科学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种子发芽的过程,凤仙花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共需要多少天,蚕的生命周期等内容,不是在一节课或者几节课内能够解决某一个问题和得出答案的,而是要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播种、喂养桑蚕的实践活动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并做好观察记录,获得科学知识。
二、实验对比法。
实践出真知,不错的。《科学》也不例外,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来揭示的。比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内容时,学生拿着磁铁能吸引铁钉,就知道它具有磁性。当把磁铁的同极靠近时,磁铁就会主动让开;当把异极靠近时,磁铁就会相互吸引等。都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做实验,得出结论,在科学实验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教学才能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掌握得牢固。
《科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对事物进行比较。如:比较大树和小草;蜗牛和蚯蚓;水和食用油;水和空气等事物的同异之处。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同类事物或不同类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将来开发利用奠定科学基础,在教学如同此类的教材时自然会用到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观察探究法。
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事物。从三年级上、下两册共八个单元所涉及的内容,绝大数内容都是通过观察,其类别庞杂,从“水、陆、空”中的树木、花草、虫、鱼到我们呼吸的气体;从我们的身体到吃、穿、住、行、用的等等材料,再进行比较分析,感悟认知,总结出事务的规律特征及用途。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
好的观察习惯,要求学生睁大眼睛看万物,甚至还要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看事物。
教材中有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要引导学生分小组(一般四人为一组)对大自然事物的探究,去揭示万物的奥秘。如对蜗牛、蚯蚓、蚂蚁会游泳吗?蜗牛会生孩子吗?磁铁会吸哪些物体?放在阳台上的水杯里的水怎么会减少了呢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内外的积极探究,特别是当我在上《磁铁能吸哪些物体》一课时,学生特别兴奋,同学们拿着我发给他们的磁铁和他们自己搜集的环形、条形、圆柱形、纺锤形等各种形状的磁铁,把自己准备的和教室各种设备构成的材料统统吸了一遍,得出了磁铁只吸铁或含铁的材料这一结论,这样使学生既获得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四、摘要日记法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三年级《科学》上、下两册教材中,编排了八个资料库,其内容十分广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篇幅比较长。在教学时我采取用阅读摘要的方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科学知识摘要本(可以和观察日记本合用),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认真阅读,把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的知识摘抄在《科学知识摘要本》上,增强记忆印象,比较深奥的知识只需要学生做以了解。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了解了全文,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写观察日记或填写观察记录报告单。学习《科学》观察事物显得重要,然而写好观察日记显得更为重要。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事物的现象,变化特性等要认真地记载下来,才能比较准确地分析事物的规律,特性及用途。例如:从几粒凤仙花种子播下地
到凤仙花枯死的全过程的观察记载,使学生认识了植物一生经历的发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死亡的四个阶段。
总之,教学方法是不断实践和总结得到。只要我们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以《课程标准》为教学准绳。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机的结合使用,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教法 思南县青杠坡小学教师:冉隆婵
小学科学教育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小学科学教材的特点,符合小学生好奇心的心理特征,符合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近年来,虽然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部分地区评价制度的以及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尤其是农村科学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比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和健康与看考分的教育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我回顾了担任农村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感受,针对三年级《科学》教学,谈几点不成熟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一、生活实践法。
正如教学大纲所讲:“科学知识不是空中楼阁,和其它各门学科一样,都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材中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中有存在着相关的科学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科学。如在教学《比较硬度》中,分析我们周围的材料的硬度时,把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总结出:学生会说我们知道木条没铁钉硬,卡纸没有木条硬等。这样使学生觉得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也能发现科学知识,如果抛开学生生活来学习科学,不仅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难度,使简单的道理变得深奥难懂的理论。《科学》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具有科学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种子发芽的过程,凤仙花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共需要多少天,蚕的生命周期等内容,不是在一节课或者几节课内能够解决某一个问题和得出答案的,而是要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播种、喂养桑蚕的实践活动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并做好观察记录,获得科学知识。
二、实验对比法。
实践出真知,不错的。《科学》也不例外,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来揭示的。比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内容时,学生拿着磁铁能吸引铁钉,就知道它具有磁性。当把磁铁的同极靠近时,磁铁就会主动让开;当把异极靠近时,磁铁就会相互吸引等。都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做实验,得出结论,在科学实验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教学才能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掌握得牢固。
《科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对事物进行比较。如:比较大树和小草;蜗牛和蚯蚓;水和食用油;水和空气等事物的同异之处。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同类事物或不同类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将来开发利用奠定科学基础,在教学如同此类的教材时自然会用到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观察探究法。
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事物。从三年级上、下两册共八个单元所涉及的内容,绝大数内容都是通过观察,其类别庞杂,从“水、陆、空”中的树木、花草、虫、鱼到我们呼吸的气体;从我们的身体到吃、穿、住、行、用的等等材料,再进行比较分析,感悟认知,总结出事务的规律特征及用途。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要求学生睁大眼睛看万物,甚至还要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看事物。
教材中有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要引导学生分小组(一般四人为一组)对大自然事物的探究,去揭示万物的奥秘。如对蜗牛、蚯蚓、蚂蚁会游泳吗?蜗牛会生孩子吗?磁铁会吸哪些物体?放在阳台上的水杯里的水怎么会减少了呢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内外的积极探究,特别是当我在上《磁铁能吸哪些物体》一课时,学生特别兴奋,同学们拿着我发给他们的磁铁和他们自己搜集的环形、条形、圆柱形、纺锤形等各种形状的磁铁,把自己准备的和教室各种设备构成的材料统统吸了一遍,得出了磁铁只吸铁或含铁的材料这一结论,这样使学生既获得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四、摘要日记法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三年级《科学》上、下两册教材中,编排了八个资料库,其内容十分广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篇幅比较长。在教学时我采取用阅读摘要的方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科学知识摘要本(可以和观察日记本合用),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认真阅读,把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的知识摘抄在《科学知识摘要本》上,增强记忆印象,比较深奥的知识只需要学生做以了解。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了解了全文,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写观察日记或填写观察记录报告单。学习《科学》观察事物显得重要,然而写好观察日记显得更为重要。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事物的现象,变化特性等要认真地记载下来,才能比较准确地分析事物的规律,特性及用途。例如:从几粒凤仙花种子播下地到凤仙花枯死的全过程的观察记载,使学生认识了植物一生经历的发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死亡的四个阶段。
总之,教学方法是不断实践和总结得到。只要我们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以《课程标准》为教学准绳。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机的结合使用,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日期:2014-06-25] 来源: 阅读:14497 次 分享到: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②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虚实互补,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却茫茫然了。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把握网络和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不断探索网络教学与科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更多信息请查看论文
文章来源于易贤网http://www.xiexiebang.com/n663118c1282.aspx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论文:
探索农村小学科学教法
小学科学教育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小学科学教材的特点,符合小学生好奇心的心理特征,符合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近年来,虽然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部分地区评价制度的以及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尤其是农村科学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比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和健康与看考分的教育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我回顾了担任农村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感受,针对三年级《科学》教学,谈几点不成熟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一、生活实践法。
“科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材中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中有存在着相关的科学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科学。如在教学《比较硬度》中,分析我们周围的材料的硬度时,把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总结出:学生会说我们知道木条没铁钉硬,卡纸没有木条硬等。这样使学生觉得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也能发现科学知识,如果抛开学生生活来学习科学,不仅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难度,使简单的道理变得深奥难懂的理论。《科学》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具有科学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种子发芽的过程,小麦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共需要多少天,蜜蜂的生命周期等内容,不是在一节课或者几节课内能够解决某一个问题和得出答案的,而是要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播种、观察蜜蜂的实践活动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并做好观察记录,获得科学知识。
二、实验操作法
各组就食盐和沙子两种不同的材料分别进行溶解实验。实验前做出猜测,实验中做好有关现象的记录,实验完成后组内讨论并得出初步结论。教师巡回指导点拨。实验完后,小组派代表小结:发现食盐在搅拌前颗粒慢慢变小,搅拌后颗粒慢慢消失,放置一会儿后颗粒完全消失了;沙子在搅拌前没有发生变化,搅拌后也没有发生变化,放置一会儿后仍然没有发生变化,它沉淀在了水中。这时,我乘胜追击:刚才我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小结。
《科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对事物进行比较。如:比较大树和小草;蜗牛和蚯蚓;水和食用油;水和空气等事物的同异之处。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同类事物或不同类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将来开发利用奠定科学基础,在教学如同此类的教材时自然会用到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观察探究法。
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事物。从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来看,绝大数内容都是通过观察,其类别庞杂,从“水、陆、空”中的树木、花草、虫、鱼到我们呼吸的气体;从我们的身体到吃、穿、住、行、用的等等材料,再进行比较分析,感悟认知,总结出事务的规律特征及用途。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要求学生睁大眼睛看万物,甚至还要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看事物。
四、摘要日记法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中,编排内容十分广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篇幅比较长。在教学时我采取用阅读摘要的方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科学知识摘要本,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认真阅读,把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的知识摘抄在《科学知识摘要本》上,增强记忆印象,比较深奥的知识只需要学生做以了解。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了解了全文,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书写和阅读习惯。
写观察日记或填写观察记录报告单。学习《科学》观察事物显得重要,然而写好观察日记显得更为重要。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事物的现象,变化特性等要认真地记录下来,才能比较准确地分析事物的规律,特性及用途。例如:从几粒菊花种子播下地到菊花枯死的全过程的观察记录,使学生认识了植物一生经历的发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死亡的四个阶段。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植物的共同特征。
总之,教学方法是不断实践和积累总结得到的。只要我们一切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以《课程标准》为教学准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