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亚北非局势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西亚北非局势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一丶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原因
1、经济结构畸形失业率高引起青年不满
(1).北非西亚各国大多属于外向型经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靠石油出口、旅游业、外资支撑其发展,但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世界市场,形成了以出口石油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经济发展势必受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波动,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这些国家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2)很多国家国内失业率非常高,青年的就业率只有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营企业中从事低薪酬、临时性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
2.民生凋敝百姓贫穷 贫富差距不可想象
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还有贫富分化悬殊。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加上物价飞涨,原本就业不足的状况就更为严重,民众生存处境更为困难,致使不满情绪高涨,求变心理骤升。
3、体制僵化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北非西亚地区各国都面临政治僵化的问题,这些国家大多是强人把持政权,普遍缺乏民主,采用家族统治,实行世袭制、终身制,统治者独裁专制,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1)强人执政,长期把持政权,如像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统治23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统治30多年,卡扎菲更是统治利比亚40多年;(2)世袭制,典型代表是沙特阿拉伯。这种僵化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政治参与渠道单一,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4、新兴网络媒体推波助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来自外界的民主、民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国民的民主需求日益强烈,而当地各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体制僵化、改革严重滞后局面,加之政府严重腐败,家族和朋党垄断利益,贪污严重,民怨沸腾,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5、地界历史原因
(1)西亚北非地区历来地处欧亚非交界地带,联通地中海与印度洋,各种古代文明都会在此交汇碰撞
(2)西亚北非地区的国家大多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国家或地域之间的宗教信仰冲突或分歧会直接导致或上升为国家之间的战争或区域性的战争
(3)在古代、近现代,西亚北非地区,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眼中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不仅是在军事上的考虑,更是资源和经济上的考虑,二战、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都给此区域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威胁
(4)长期不稳定的局势造成该区域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人口不稳定。
6、经济原因
(1)西亚北非大多数国家属外向型经济,拥有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西亚北非大多数国家依赖于出口石油、发展旅游和外资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经济结构相对单一,抵抗外界影响的能力差。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给出于国际分工边缘位置的西亚北非以重创,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递减,西亚北非的经济安全得不到保障。“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安全受到了威胁,使得西亚北非的政治相对不稳定。
(2)西亚北非大多数国家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福利性保障措施不够完善。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多数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容易激发人们仇富心理和对政府的怨恨。金融危机给西亚北非大多数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物价上涨,就业率降低,只有30%左右的青年就业,更加剧了人们对国家的不满。
7、宗教原因
西亚北非大多数国家采取政教合一的国家治理方式,西亚北非这些国家中主体民族是阿拉伯人,多数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中又分逊尼派和什叶派,除了伊拉克和巴林什叶派人数较多,其中伊拉克和叙利亚是什叶派统治国家,其他大多数国家都是逊尼派人数较多。不同宗教有不同的起源和文化,相同的宗教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宗教教义和信仰,宗教和信仰之间的冲突和分歧会引起地区或国家之间的战争。
在近期的西亚北非大**之中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就是伊斯兰势力在**中迅速崛起扩张。近几个月来,各色伊斯兰势力在埃及、突尼斯、摩洛哥议会选举中获胜,很有登台政治的可能。
二、西亚北非政治**对世界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对国际形势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西亚北非局势的动荡直接冲击了国际石油市场。西亚北非动荡局势也使的各种势力的渗入,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1、这次大**的爆发并不是偶然的,对西亚北非的具有长远的影响,从西亚北非的大**至今,发生大**的国家主要是实行共和制的国家,被推翻的都是一些阿拉伯世界当年不可一世的共和制最高领导人。他们一个个的倒台,预示了阿拉伯世界共和制政权的强人统治时代正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外表君主共和的专制制度禁不住历史和人民群众的考验,民主、民权和民生在西亚北非进一步传播,有利于西亚北非的国家和人民反思这次**带来的经验教训,为今后建立一个民主的新型社会而奋斗。
2、战略地位重要的西亚北非发生**,给一些大国、强国有了可趁之机,让美国有机会加紧控制西亚北非各国。去年初,突尼斯和埃及政治出现了动荡,反叛者所提出的口号竟然与美国2003年提出的“大中东改造计划”不谋而合。美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对此次的**采取推波助澜的方式,将“革命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被他们成为“邪恶轴心国家”利比亚、叙利亚等,企图利用此次的**清除西亚北非的反西方势力。
3、西亚北非的政治动荡直接冲击了世界石油市场,叙利亚、利比亚等国政府的垮台,**使得石油的出口减少,抬升了国际石油价格,国际石油价格的抬升对各国的股市行情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西亚北非的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西亚北非的大**和美国等各方势力的渗入,使得世界和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西亚北非人民武力反对政府,不仅是**的国家不和平、不稳定,连周围的国家和人民都陷入了恐慌和不安,世界和平在西亚北非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苏联解体后,两极世界结束,美国成为了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美国出兵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火上浇油,使得这一地区的动荡加剧。美国联合英国、法国等国,积极参与到西亚北非**之中,企图加紧控制西亚北非这一地区,这一霸权主义行为严重的影响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5、西亚北非的大**给世界各国的政府敲响了警钟,一定程度反映了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警示了各国政府要公正公平,腐败和专制的政府迟早是要被人民群众推翻的。
三、结语
西亚北非的大动荡还在持续,这是君主共和制所存在的弊病和政府与人民的矛盾长期的积累了下来,恐怕还没有全部爆发出来。美国虽然从伊拉克撤兵,但是美国想控制西亚北非各国的野心仍盘踞在中东地区。通过对西亚北非这次的大**原因的分析,深刻的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西亚北非各国领导人如果能重视民主、民权和民生,不实行以武力治国的管理国家方式,也许一些大国就没有可趁之机,世界能继续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在中国,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 新华新闻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12/21/c_122458060.htm [3] 腾讯财经http://finance.qq.com/a/20111229/001741.htm
网上整合
第二篇:西亚北非局势
摘要:从2010年12月“阿拉伯之春”爆发至今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地区强国均势改变。再加上世界大国在这一地区的角力,西亚和北非已经成为对国际局势影响最大的地区。对国际社会而言,对这一地区的持续关注使得对其的了解更加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一地区已与自己息息相关。无论是好的抑或不好的,这一地区发生的每一起重大事件都深深影响着国际经济政治局势。
关键词:阿拉伯之春、利比亚、伊朗、埃及、以色列、叙利亚、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阿拉伯联盟、美国、石油、民主与自由。
一、动荡之始
自2010年12月份突尼斯一些城镇爆发**以来,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西方媒体称之为“和平抵抗运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
总统本·阿里不得不放弃突尼斯这个自己独裁统治了23年的国家,在2011年1月14日深夜飞往沙特阿拉伯。
突尼斯是“阿拉伯之春”运动的起点。由于茉莉花是突尼斯的国花,因此发生在突尼斯的这次政权更迭被称为“茉莉花革命”。
突尼斯的成功激发了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的抗议运动,并逐渐呈星火燎原之势,席卷阿拉伯国家。论西亚、北非局势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二、革命的风暴
随着这场席卷地区的运动愈演愈烈,“和平抵抗运动”逐渐变成了一场推翻现政权的政治运动。而这也打破了这一地区长久以来本就脆弱的均势和平。一个又一个阿拉伯国家政权倒台。换来的却不是西方媒体称颂的自由与民主。
(一)埃及
在本·阿里离开突尼斯10天之后,也就是2011年1月25日,埃及民众爆发了一系列街头示威,游行,集会,骚乱,罢工等反政府活动。抗议示威活动波及埃及国内多座城市,其中尤以首都开罗和亚历山大最为激烈,据称有超过一百万人参与了此次抗议,他们提出埃及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下台、军队结束戒严,终止紧急状态法,获得自由和正义的权利等要求。2011年2月11日,埃及副总统奥马尔苏莱曼通过国家电视台宣布,穆巴拉克已经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权力移交给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埃及政权更迭。
(二)利比亚
继突尼斯和埃及革命成功之后,同样位于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利比亚在2011年2月15日开始爆发反政府抗议活动。2月18日,反对派控制了该国大部分的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政府派出精锐部队和雇佣军,但反对派被击退。2月20日,抗议活动已蔓延到首都的黎波里,导致赛义夫·伊斯拉姆·卡扎菲在的电视台警告示威者,宣称要开枪屠杀示威者;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以保护利比亚抗议人民的安全;3月19日,十余国家开始军事干预利比亚,战争正式打响,从此持续了半年之久;7月15日,美国北约等39国及组织承认利反对派政权;8月23日,利比亚反对派占领阿齐齐亚兵营控制利首都,同日埃及政府宣布承认利比亚反对派;9月25日,利比亚执政当局部队攻入卡扎菲老家苏尔特;10月20日,卡扎菲被俘身亡;10月31日,北约宣布结束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利比亚政权更迭。
(三)也门
同样在突尼斯和埃及之后,在2011年1月到2月,位于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也爆发了示威抗议活动,要求总统萨利赫下台,此后也门局势一直动荡不安,抗议示威游行不断,4月23日,迫于国内反政府示威的压力,也门总统萨利赫同意接受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的调停方案,将在30日内辞去总统职务。但后来,萨利赫本人拒绝签署该协议,反对派也拒绝了由政府高官作为代表签署协议的提议,于是导致协议被毁;6月3日,也门总统府内一座清真寺遭到炮击,造成总统萨利赫和议会发言人受伤,随后萨利赫被送到沙特进行疗伤;9月4日,数十万名民众在首都萨那的变革广场和第六十大街进行了大型的示威游行,以及包括塔伊兹、荷台达、哈贾、伊卜、阿姆朗等省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萨利赫立即下台,成为也门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抗议活动。9月23日,萨利赫回国,25日发表电视讲话说:“我拒绝权力,并将在未来数天内放弃权力。”11月19日,萨利赫在视察共和国卫队时表示他辞职后将把权力移交给军方。11月23日晚,萨利赫在沙特签署协议,将权利和平移交给副总统。也门政权更迭。
(四)伊朗与叙利亚
与其他阿拉伯国家一样伊朗和叙利亚这两个伊斯兰教什叶派掌权的国家也没有躲过这场地区风暴。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两国均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严厉制裁。在此基础上又面临外部的军事威胁,使得国内反对之声此起彼伏。虽然尚未直接威胁现政权的生存,但是极有可能使得两国重走利比亚的老路。对于此,两国均采取了外交和军事等多种措施。可是具体效果如何却尚未可知。
三、动荡之源
“阿拉伯国家动荡,内部多种矛盾激化是主因,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美国的中东政策起了催化作用。动荡发生后,美欧大国插手干预又使事态扩大和激化。” 12月27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外交部原副部长刘古昌在解读《2011年国际形势总结报告》时向本报记者表示:“大动荡令阿拉伯世界开始进入大调整、大变革之中,他们开始寻求适合自己发展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新道路。”
中国前驻黎巴嫩、埃及大使,著名中东问题专家安惠侯指出,虽然陷入动荡的西亚北非国家正面临艰难的政治过渡,但本地区的政治生态和战略格局已发生了改变——伊斯兰势力明显上升,阿拉伯民族主义发展。他认为,本地区崛起的伊斯兰势力,即便是温和派,也不可能像被推翻的政府那样配合美国;而重新抬头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将把矛头首先指向以色列,以色列的处境将更加孤立。与此同时,美欧等西方国家将继续竭力打压伊朗不断上升的影响力。对于这一地区的不断动荡还有其他原因,如国家以专政或以君主制的政府来进行统治、侵犯人权、贪污腐败、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生活贫困、以及人口结构因素,例如在人口内有大量受过教育但不满足的青年人;领导人长期执政,高度集权、不思改革、不足够透明的政治与经济分配、青年被拒绝接受国家现状;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加剧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困难,导致物价上涨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运动中,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社交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黑色黄金
石油,这是现在全世界最贵的期货交易品之一。而它的产量远远超过黄金钻石,这使它具有了黑金的名字。世界上大部分石油供给正是来自西亚和北非。二十一世纪至今,世界上爆发了4次地区战争,其中有3次在这一地区。阿富汗战争虽在中亚但对西亚的影响十分巨大。伊拉克战争导致萨达姆政权倒台,什叶派崛起。利比亚战争也已结束。
而那些民主与自由的外来者带给阿拉伯的更多是苦难,带走的更多是这里黑色的黄金。石油,既成为了阿拉伯民族的资本与希望,也成为了这个民族的痛苦之源。
五、国际影响
第三篇:西亚北非局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1、局势说明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最大的挑战。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垮台,利比亚、也门接近了内战的边缘,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等国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社会震荡,中东北非地区似乎进入了三十多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期。政治动荡来源于社会矛盾、经济停滞和政治不满,人们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改善生活环境。然而,政治动荡并非总是带来新的幸福生活,一些国家或地区反而因此进入了政治动荡的恶性循环,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地区局势动荡不安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西亚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
目前北非中东动荡已经持续数月,美国拒绝牵头利比亚军事干预,而且明确拒绝派出地面部队,一方面是不愿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外再加一个烂摊子,另一方面奥巴马还面临着巨大的预算压力。北约内部至今存在着强烈的主和争吵,很多国家明显不想卷入利比亚内乱,大多时候是法国在唱独角戏。而没有美国的全力支持,法国已经有些力不从心。
2、中东北非问题的根本原因
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一些国际**并非由国家间冲突引发,却可能从国家内部冲突催化外溢为地区冲突。这是当前北非中东**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3、中东北非局势震荡对中国的政治影响
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以埃及为例,“穆斯林兄弟会”是一个带有深厚伊斯兰色彩的政党,代表要求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宗教势力,目前临时掌握国家权力的军方是国家权力中的实力派,还有目前正分化组合的数十个世俗政党。这三派力量均在埃及政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派都不可能被排除在政府之外,三股力量的实力基础、权力来源、执政理念和行为模式大不一样。当下,埃及正在军方的主导下制定新宪法,但是任何一部新宪法都必须满足这三股力量的需求。历史上,这三股力量从来没有密切合作过,未来要形成一个稳定的合作框架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利比亚、也门的政局更是令人担忧,因为部族势力的存在,长期陷入内政的可能性不可排除,人民将因此而被抛入绝望的深渊。美国的中东问题观察家因此而断言,中东政治动荡仅仅开了个头。
4、西北亚局势给我们的启示: 独裁不得人心,必须搞好适合自己国家的民主,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国家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宁。必须代表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国民应当为了自己的国家富强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仍将持续,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是否将成为美国考虑的下一目标,还有待密切关注。但不久前我国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互联网煽动国内居民非法聚集,妄图引发“街头政治”,不能不说是个别人企图把乱局引向中国的一种尝试,对此我们应十分清醒、高度警惕。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证明,西方列强总想把地大物博的中国置于他们的掌控之中,一个自主、强大的中国永远是历朝历代各族人民的企盼。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与发展,正朝着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奋进,对此我们应十分珍惜,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和谐与稳定
西方关于中国在非洲的评论也不是全部是尖酸刻薄,其中有一些经验之谈和劝诫之语。比如,一些西方研究中非关系的专家多次指出,中国并不会因为来自发展中世界,奉行不同于西方的外交政策,就在非洲有安全免疫力。西方公司和国家在非洲遇到的挫折和打击,中国也将遇到。外来势力要在非洲大陆站住脚,不是那么容易的。中国真正与非洲接触的大规模历史,尤其是政治上相互支持、经济上相互依存,是最近50年,更确切说是过去十多年的故事。而欧洲人和西方人则不同,从罪恶的奴隶贸易开始,经过对非洲各方面的殖民,再到“非殖民化”和新的援助关系确立,却经历了500年的历史。
一个是500年,一个则是50年,不管中国外交政策和对非政策如何站立在道义的高点,只有50年的接触,中国对非洲的了解及认识,还是欠缺的、稚嫩的。在有些方面,有必要向欧美人学习关于非洲的知识,以及如何与非洲更好地打交道。
中国需要牢记我们的古老哲学“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更需要从当下的国际挫折中总结教训,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走出去”。高油价下推进我国采掘业以及新能源发展
尽管我国石油及其产品的价格目前受到严格管制,但油价调高对于相关企业的业绩产生影响,原油价格上涨对其相当有利。
在传统能源不断涨价的情况下,很多公司加大投入转向新能源的研发和生产,包括太阳能、风能、乙醇汽油等。在早期这些行业或许还需要政策扶植,但是“百元油价”时代已经给它们带来了商业上的需求,原先的概念在经过油价上涨之后变成了真实的价值。
第四篇:西亚北非局势分析
近两年来,西亚北非动荡不断,首先是突尼斯、埃及的民众暴动,然后是利比亚战乱,现在又有叙利亚的内部纠纷。这一系列不安定的事件在西亚北非轮番上演,真的令人好奇,发人深思。
西亚北非地区主要是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各种分支教派之间就有纷争,因此很多国家内部就不是很团结。在以色列建国、犹太人迁入以后,中东争端更为剧烈了,美国的插手也让问题悬而不决。
西亚北非地区资源丰富,最重要的石油资源引发全球的博弈。该地区国家经济结构单一,有石油的国家很富有,但基础建设薄弱,收入分配不均,大笔财富不是掌握在全民手中,而是集聚在很少部分有权势的人手中。所以,贫富差距悬殊造成了社会矛盾,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全盘涌出来,特别是失业率、贪污腐败等增加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这些都成了导致了整个地区出现了动荡局面的重要原因。社会的阶级形态注定导致其受外界影响后会处于不稳。没石油的国家有些很贫困,有些严重依赖外在力量,它们受到波及也是情理之中。
再说说政治上的因素,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乘机介入和干涉使得西亚北非的局势更加复杂。同时出现了经济畸形、政治动荡在整个地区的恶性发展。比如3月份,西方英法美等国以落实安理会的决议为由开始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
一只北非的蝴蝶扇动了几下翅膀,掀起一场全球的风暴。来自OPEC第八大石油生产国——利比亚的“蝴蝶效应”正在迅速扩散。它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也波及到全球的政治经济发展。因此,西亚北非虽然离中国路途遥远,但与中国的利益也休戚相关,此次动荡对整个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也不能避免。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对中国短期影响不大,但从长远来看,对我国成套设备出口、劳务输出等方面构成了较大隐患,这就需要我们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改善能源供应。整个西亚北非地区是中国目前劳务输出重要的海外市场,是中国进口石油、天然气的最重要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成套设备的进口国。因此,我们中国对于该地区的动荡局面持高度重视的态度对待,说难听点就是一旦美国等西方国家控制了北非乃至伊朗,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巨大的钳制作用。
一些国家依旧是君主制,一些国家领袖长期执政、独断专行,还有一些国家有政教纷争,比如逊尼派与什叶派的斗争。当世界现代化到如此程度时,西亚北非的政治体制明显过时,即使有其合理性,也一定是腐朽的。阶级的对立,贫富的悬殊,社会地位的严重不平等,也滋生着官员的腐败,进而导致民众的不满。这也是西亚北非国家陆续发生暴动,甚至逼迫总统下台的重要原因。
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作用也很大,阿拉伯人往往是一夫多妻,生的孩子众多,但经济状况不允许其持续地发展,有大量的无业青年存在,他们脾气暴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当有外界思想的轰炸时,他们很有可能受到影响而破坏安定。
以上是西亚北非局势动荡的简要原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金融危机,这里不作讨论。我想说,西亚北非的事件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一定要有危机意识,否则我们也会有遭殃的一天。
当我们在隔岸观火时,想到的不仅仅是纷乱,还有世界大局的变化。世界各国的争斗愈来愈显现出来,大国的博弈是重点。当西方势力长驱直入的时候,我们没有太多的招架之力。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实力,发展好经济,壮大国防力量,摆正在世界舞台上的姿态。
只有自身强大了,才有可能维护起世界的和平;只有素质提高了,才有想法支撑住中国的脊梁。纷纭复杂的国际形势给我们启示颇多,但付诸实践的道路是艰难的。首先,国家经济能否平稳转型升级就决定了长久的动力;其次,社会建设的情况影响着国家的安定;然后,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需要重视;最后,信息的传播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当微博已然流行,当网络信息铺天盖地,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各种变化。很多舆论的热点就是因网络的广泛传播而引发,所以必然要有信息的管控、舆论的疏导。否则,中国处处是人心惶惶,又受到现实的打击,很可能使一些人产生对社会的激烈不满,甚至仇视。中国是个大国,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但要想保持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团结,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多发出一些积极的信息,多给他人一点积极的暗示。
我们的每一个微笑都是社会和谐的一份子,社会和谐了,经济就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综合实力就可以有长久的提高。我国能够屹立于世界,世界的很多角落就不会只被西方积极力量所玩弄,而是向着和平、交流发展。
这些是西亚北非动荡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我国必须要安定,各方面必须要革新、要进步。只有不断向前,才不会一直被阴霾所笼罩。
西亚北非正面临着一系列剧烈的变革,现状可能有些残酷,但无人能够阻止。中国也处于大变革之中,而我们的变革是为全民族的复兴而努力的,大家在原则问题上应统一思想,确保和平中持续的改革开放。以史为鉴,以他为鉴,中国走向繁荣的历程需要和平作保障,也需要时刻保持着危机感。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五篇:论西亚北非局势
论西亚北非局势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北非西亚局势动荡的内在原因分析: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具有条件性,当条件具备时事物的变化发展就具有必然性,北非西亚局势的动荡也不例外,表面看来其动荡是由一个失业大学生的水果小摊被城管没收愤而自焚导致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决不是真正的原因,究其原因,无非是由西亚北非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西亚北非局势 社会动荡 战争频繁
西亚北非局势动荡难止,2010 年 12 月中旬以来,西亚北非地区的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等多个国家局势动荡。具体情况是突尼斯、埃及政 府相继垮台,利比亚、也门出现了内战的边缘,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等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社会震荡,西亚北非地区进 入了 30 多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期。
其主要是由这些因素引起的:
1、经济问题
(1)北非西亚各国大多属于外向型经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靠石油出口、旅游业、外资支撑其发展,但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世界市场,形成了以出口石油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经济发展势必受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波动,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这些国家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
(2)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还有贫富分化悬殊。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加上物价飞涨,原本就业不足的状况就更为严重,民众生存处境更为困难,致使不满情绪高涨,求变心理骤升。
(3)很多国家国内失业率非常高,青年的就业率只有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营企业中从事低薪酬、临时性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
2、政治问题
北非西亚地区各国都面临政治僵化的问题,这些国家大多是强人把持政权,普遍缺乏民主,采用家族统治,实行世袭制、终身制,统治者独裁专制,突出表现在两方面。(1)一个是强人执政,长期把持政权,如像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统治23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统治30多年,卡扎菲更是统治利比亚40多年;第二个方面是世袭制,典型代表是沙特阿拉伯。这种僵化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政治参与渠道单一,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来自外界的民主、民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国民的民主需求日益强烈,而当地各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体制僵化、改革严重滞后局面,加之政府严重腐败,家族和朋党垄断利益,贪污严重,民怨沸腾,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3、文化问题
北非西亚地区国家大都属于阿拉伯国家,有相同的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加上受殖民文化(或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所以思想文化“营养不良”,畸形发展。
(1)北非西亚很多国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现实条件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奇高。(2)有的国家大国心态很浓厚,或者出于部落的保守观念,不愿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敞开胸怀”。
(3)受长期的世界形势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在北非西亚地区发生了激烈碰撞,导致人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混乱。
4、宗教问题
从宗教问题、民族问题上看,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中东的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有其深刻历史根源,错综复杂,主要存在的三大教派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又分化出诸多教派,可谓教派林立,教派之间的信仰难以妥协,谈不上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更为严重的是存在严重的宗教歧视乃至欺压,这就是中东动荡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
面对西亚北非各国的动荡不安,许多国家的表态竟然都各不一样。“阿拉伯国家动荡,内部多种矛盾激化是主因,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美国的中东政策起了催化作用。动荡发生后,美欧大国插手干预又使事态扩大和激化。” 12月27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外交部原副部长刘古昌在解读《2011年国际形势总结报告》时向本报记者表示:“大动荡令阿拉伯世界开始进入大调整、大变革之中,他们开始寻求适合自己发展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新道路。”
中国前驻黎巴嫩、埃及大使,著名中东问题专家安惠侯指出,虽然陷入动荡的西亚北非国家正面临艰难的政治过渡,但本地区的政治生态和战略格局已发生了改变伊斯兰势力明显上升,阿拉伯民族主义发展。他认为,本地区崛起的伊斯兰势力,即便是温和派,也不可能像被推翻的政府那样配合美国;而重新抬头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将把矛头首先指向以色列,以色列的处境将更加孤立。与此同时,美欧等西方国家将继续竭力打压伊朗不断上升的影响力。
针对仍存在巨大变数的叙利亚局势,前驻阿联酋、约旦大使,中东问题专家刘宝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叙利亚局势如何变化,从内部讲取决于四大因素其一,巴沙尔能否继续保持对执政党及军队的坚强领导?目前,叙利亚执政党阿拉伯社会复兴党党内并没有政要叛逃或辞职,40万武装力量中虽有少数官兵哗变,但总体还是听指挥的,这将是巴沙尔是否可以继续顶住西方压力的关键所在。其二,巴沙尔的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巴沙尔目前还有相当高的支持率,但如果经济状况持续恶化,反对者可能会变得更多。其三,反对派力量能增长到何种程度?是否有能力挑起内乱?如果反对派未能整合到一定程度,西方不会贸然出手“干预”。其四,巴沙尔是否有能力将叙利亚问题留在阿盟框架内解决?叙利亚与阿盟的合作程度考验双方智慧,阿盟应避免像利比亚问题那样再被西方尤其是北约所利用。
刘宝莱分析指出:“巴沙尔短期内应该不会下台。但由于上述四大要素仍在不断变化之中,巴沙尔到底能撑住多久,还有待观察。”
安惠侯则提醒说,观察叙利亚局势的走向,还应注意美欧干预的决心与实力。由于美欧经济持续下滑,主导力下降,美法等国2012年还将举行大选,加上刚刚经历了在利比亚的“惨胜”,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美欧不会贸然动手,仍将“以压促变”。
西亚北非虽然离中国路途遥远,但与中国的利益也休戚相关,此次动荡对整个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也不能避免。
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对中国短期影响不大,但从长远来看,对我国成套设备出口、劳务输出等方面构成了较大隐患,这就需要我们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改善能源供应。整个西亚北非地区是中国目前劳务输出重要的海外市场,是中国进口石油、天然气的最重要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成套设备的进口国。因此,我们中国对于该地区的动荡局面持高度重视的态度对待,说难听点就是一旦美国等西方国家控制了北非乃至伊朗,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巨大的钳制作用。
在此,出现了这个动荡的国际形势,我们国家也需要自我审视和调整,借鉴与正视西亚北非的教训,不断完善国家的各个方面。以下是本人根据参考资料进行总结并得出的观点: 第一,在全球化时代,研究政治不能离开国际关系和国际环境,为了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需要,要以全球化视野来研究中国政治,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西亚北非格局对世界经济政治来讲是一个扭结,如果不能很好理解西亚北非,就无法把握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反思中国民主政治前途。一国的民主政治根植于一国的历史文化、民主传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仁政”元素,应当借鉴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传统“仁政”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建适应中国政治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政治模式,这种模式应坚持党的领导,体现多元参与和协商政治等因素的高度整合和有机统一。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进入到关键时期,必须保持政治和社会的长期安全稳定,一旦发生大的社会震荡,极有可能被西方势力干涉甚至分割,损害到国家的主权和统一,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反思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在确保政治稳定的前提下,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走渐进式的政治改革道路。
第四,研究国内国际政治的科研人员要拓展研究视野、转变思维方式,密切关注国际重大事件,将中国政治发展纳入到全球经济政治发展格局中去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