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丹麦的风景与人文
论丹麦的风景与人文
还记得前段时间红遍网络“丹麦女神”吗?“丹麦女神”的走红,是因为一档综艺节目,丹麦的皇家芭蕾舞舞蹈学院的一位美女学员,因为其美丽的脸庞,仙气十足,而走红,因而被网友称为“丹麦女神”。由此,非常想一探丹麦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风景与人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一个风景的出现必定都有它一定的文化背景,而这个文化背景的起源则离不开人的关系,丹麦亦是如此。
丹麦以天鹅作为国鸟,更是童话故事的发源地,可想而知这里风景犹如仙境,丹麦是一个联合国公认的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极小,国民拥有极高的素质和生活水平,腐败极少,政府清廉高效。丹麦还有着非常高的福利政策。丹麦是欧盟成员国之一,也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创始会员国之一,被人们评为“最幸福的国家”之一。因此,旅游如果想选个浪漫而舒适的地方,非丹麦首选不可。
哥本哈根,丹麦的首都,就像来中国必定去北京一样,不到哥本哈根就像没有来过丹麦一样。是丹麦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北欧最大城市,丹麦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坐落于丹麦西兰岛东部,与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隔厄勒海峡相望。哥本哈根市容美观整洁,市内新兴的大工业企业和中世纪古老的建筑物交相辉映,使它既是现代化的都市,又具有古色古香的特色,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丹麦标志美人鱼雕像在海边静静沉思,充满童话气质的古堡与皇宫比邻坐落在这个城市中,古老与神奇、艺术与现代。此外,哥本哈根在2008年还被联合国人居署选为“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并给予“最佳设计城市”的评价。因此,首选哥本哈根作为旅游的首个出发地,再适合不过。2世纪时洛斯基勒的阿布萨隆重主教在此筑起要塞,兴起了 “商人之港(哥本哈根)。它不仅是丹麦国内、也是北欧的大门。是重”要的港囗城市,整个城市洋溢着的浪漫气息迷倒了所有前来游览的人。蒂沃利公园 Tivoli 和美人鱼像可以说是哥本哈根的象征。还有世界第一条步行街斯特洛伊艾,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会让并不喜欢购物的人也为之动心。富有魅力的不仅是购物,逛逛博物馆和美术馆,感受这里的历史,会使您的旅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果走累了或者肚子饿了,可以在露天咖啡座或餐馆略事休息。哥本哈根的中心街区有各色饭馆,不仅提供丹麦传统菜肴,还有世界各国的美味。何不夹杂在当地居民的人群中尽情体味首都氛围?还有,根本哥本哈根的人很喜欢骑自行车,在哥本哈根的街上,可以随处看到很多人骑自行车,也由此,哥本哈根也被称为“自行车之城”。
再看看奥尔堡,奥尔堡风景秀丽,拥有不少文化古迹,人称“北方小巴黎”,海盗时期的发展史给这座城市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奥尔堡是一座历史古城。它位于北日德兰的中心地,利姆峡湾的南岸。这座城市最早是由海盗发现和创建的。ll世纪时已是一个相当兴盛的商业中心。16世纪后半期到17世纪初期十分繁荣。时光荏苒,奥尔堡如今是丹麦最繁华的商业城市之一。奥尔胡斯,公元948年为天主教主教驻地,中世纪一度繁荣,后又渐衰。十九世纪城市工业化并建港,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城。奥胡斯的名字源于古丹麦语“Aros”,意思是小河口,因为奥胡斯正好位于奥胡斯河的河口上。奥胡斯的主要市区始建于公元900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奥胡斯是日德兰半岛的贸易重镇,也是连接挪威和丹麦其他城市的交通枢纽。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居民对文化的热心爱好,奥胡斯一直是日德兰半岛的文化中心。
奥胡斯市是一座整洁、美丽的城市,具有典型的欧洲田园风光,楼房设计多样,形成一个个独特、新颖的建筑群。奥胡斯市的海滨是夏季的度假胜地,清凉的海风拂面吹来,令人心旷神怡。海面上白帆点点,游艇穿梭不停,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来此休闲。和丹麦其它城市一样,在奥胡斯保护得最好的建筑是教堂。其中最有名的教堂是位于市中心的圣-克莱门斯教堂。该教堂最老的部分建于1197年,在15世纪的宗教信仰改革中,教堂经过改建,成为后来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对于喜欢音乐的人来说,建于1982年的奥胡斯音乐厅是必须拜访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奥胡斯交响乐团和歌剧院的精彩表演。每年一次的奥胡斯文化节是丹麦最有名的文化活动之一。
最后再来看看格陵兰,格陵兰是丹麦王国的海外自治领土,领土大部位于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上,面积2,166,086平方公里,大约83.7%都由冰雪覆盖。“格陵兰”这个名称的意思为“绿色土地”,曾是丹麦王国的海外属地与王国内的自治体,并在2008年的公投后决定逐渐走向独立之途,并在2009年正式改制成为一个内政独立但外交、国防与财政相关事务仍委由丹麦代管的过渡政体。格陵兰全境大部分处在北极圈内,气候寒冷。格陵兰这个名字,正是这些斯堪的纳维亚人所取。根据北欧神话史诗萨迦的记载,红胡子埃里克森因为犯谋杀罪而从冰岛流亡至此。埃里克森一家及其奴隶向西北航行,以探寻传说存在在那里的陆地。当他在岛上定居下来后,便给该岛取名格陵兰,意即“绿色的土地”,以吸引更多的移民。格陵兰人87%为因纽特人和欧洲裔格陵兰人,丹麦人和其他占13%。大多数居民信仰基督教信义宗。格陵兰语(东因纽特语)为官方语言,丹麦语、英语为行政语言。
丹麦人生活比较随意,不会去刻意追求什么,这跟他们的社会福利有很大关系,丹麦人在社交场合举止优雅,从不大声说话,也从不显出焦急谎张。在餐厅的饭桌上,在公共汽车里或者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甚至在通电话时,都放低声音说话,从不指手划脚,旁若无人。丹麦人认为在大众面前暴露自己是缺乏教养的粗俗行。
因此丹麦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人文素养高,这到底是和人有很大的关系,是人文成就的风景,是风景反应了人文。
丹麦,你不得不去的旅游胜地之一。
第二篇:论医疗服务与人文关怀
论医疗服务与人文关怀
【摘要】当今,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护人员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一个有疾病的人,一个社会的人,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是一个好医师、好护士。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能真正关怀、关爱病人的医务人员,不仅仅能帮助病人解除病痛,还要能关心病人病痛解除后的生命质量。当一个医务人员没有人文修养时,是无法应对病人因病而衍生出来的许多其它问题的。由此可见,医疗服务需要人性化服务,需要人文关怀。
【关键词】 医疗服务 医务人员 医院 患者 人文关怀
一、医学人文精神的发展与内涵
医学人文精神由来已久。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仁者,爱人”,尊重人的生命,尊重病人的人格,对所有的病人都应一律平等对待。
在西方,一般认为比较系统的医学伦理规范源于《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医疗行为的目的是为病人服务,这也体现了古代医德中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近代医学人文精神强调要重视人的价值和生命的尊严,强调人的权利。
二、构建医学人文精神的原因
2.1.医学人道主义的性质离不开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导。“医乃仁术”是医学崇善的古代中国版本。仁爱救人,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崇尚的基本原则,也是西方古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没有医学人文精神指导的医学不能称之为人的医学。
2.2.医学出现“非人性化倾向”亟须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导。医学出现的“技术化”、“市场化”、“功利化”,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对待和应用技术,完全可以用医学人文精神来弥补。
2.3.由医学人文精神失落导致的医患关系紧张。救死扶伤本是医生的职责,但在人文精神失落的情况下,这种职业性的冷静可能慢慢会演变成人文性的冷漠。
2.4.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堪忧。医学的结构就如“人”字一样,一边是技术的医学,一边是人文的医学。医学教育中存在着“专门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医学院校数量较少,目前缺少通晓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人才,不少学生对人文社科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医学不和谐,更显示出了构建医学人文精神的紧迫性【1】。
三、医学人文精神的建构途径
3.1要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医疗活动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事业,尤其需要人文精神。要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融入医学的教育和实践中,用富有时代意义的人文精神去建构新的医学模式,使人文精神真正成为医学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
3.2要借鉴国内外经验,在医院实施人文关怀。把“以病人为中心”落实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最大限度地满足患方和医方的需求,让患者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接受治疗,提高医疗服务效果的同时也提升医院的竞争力。
3.3要努力改善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医学院校要开设人文社科类专业,培养兼具医学和人文社科类知识的人才。要提高现有医学人文教师的素质,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要狠抓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2】。
3.4要在学校教育中强调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生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没有道德的上帝是可怕的”,我们说“没有道德的白衣天使更可怕”。
3.5要让医务社会工作者介入医疗过程。医务社会工作可以为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包括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辅导,开展互助小组活动;开设疾病常识讲座等教育性、自助性以及治疗性小组服务;提高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协调医患关系等。
四、如何构建医学人文关怀
据介绍,196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就首次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医学院都开设了人文课程。而著名的哈佛大学医学院则对医学院如何录取更好的申请者给出了几个建议,包括要求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成绩为A;在申请人的初步筛选中,若文学类成绩A则额外加分;对在医疗卫生行业或慈善组织中有全职经验者予以欢迎;在面试中面试者需对文学作品或医疗卫生政策进行回答等。
当今,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护人员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一个有疾病的人,一个社会的人,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是一个好医师、好护士。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能真正关怀、关爱病人的医务人员,不仅仅能帮助病人解除病痛,还要能关心病人病痛解除后的生命质量。当一个医务人员没有人文修养时,是无法应对病人因病而衍生出来的许多其它问题的。由此可见,医疗服务需要人性化服务,需要人文关怀。
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互为补充,统一于医学。没有科学精神,医学技术无法进步,没有人文精神,医学就不能称之为人的医学。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就如医学的两只翅膀,只有比翼,方能齐飞,医学也才能真正发挥“除人类之疾痛,助健康之完美”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医疗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呢?聆听、沟通、亲切、关怀、关爱、医德、医术都是必不可少的。聆听就是要学会倾听病人的心声,要有细心、耐心和爱心,病人有许多不愿向别人说的话可能会对医师和护士讲,甚至有时会显得有点婆婆妈妈。有人文素养的医护人员,不会粗鲁地打断病人的倾诉,而会善意地引导病人,使其将病情如实的讲述出来,以利于疾病的诊治和康复指导。沟通是一门艺术,沟通是一种能力,一个有人文素养的医护人员必须有这种能力,有这种修养;沟通是一条渠道,是医师和护士很好地了解病情、了解病人的渠道,也是病人很好地了解医师和护士的渠道,而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对疾病治疗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发展也日新月异,医学的发展似乎转变成更多依赖各项科技的检查,而人与人的沟通在逐渐减少,医疗关系似乎也远离人性,在医疗关系中,医师越来越注重疾病的治疗及检验单的开出,而逐渐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彼此的人性关怀;要知道只有沟通才有理解,只有沟通才有信任。同样亲切友善的态度对病人也非常重要,病人因病而衍生的悲观、恐惧的情绪在医师亲切友善的关爱中会很好地得到缓解,看到医师和护士们亲切的面容,病人就会觉得曾经认为结果很坏的问题一下子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这对疾病预后大有裨益。在我科曾有一个病人,因急性心肌梗死而做了支架臵入手术,术后1周病情恢复,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发现病人性格有明显改变,变得寡言少语、谨小慎微,追问其原因,他说听别人讲一个人做支架术以后就什么都不能做了,思想负担非常重。针对他的心理情况,我们就和两个同样做了支架手术的患者到他家里向他细心地解释,再次给予详细地正确指导。经过两年随访,他生活情况很好。一个没有人文修养的医务人员很少会关心病人因病而衍生的其他问题,如心理障碍;很难做到对病人的出院随访、追踪观察、人性化服务。如果忽视了这些,很多病人也许生理上的某一疾病得到了医治,却又带来了心理上的障碍,病人仍没有得到完全的身心健康。高尚的品德和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无私的关爱也是一名医务人员必需的人文修养。只有加强了人文修养,才能做到对病人无私奉献而无悔无怨[3]。
对普通患者来说,医生人文素养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病人的同情心。而社会上普遍的印象是,刚毕业的年轻医生被认为缺乏同情心,沟通能力差,对患者关怀少。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卫平表示,同情心是医学院学生应该具备的情感基础。他们应该学会“移情”,学会与病人沟通。除了学校里的人文素养教育,医院临床老师的言传身教也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临床老师能够和蔼可亲、说话得体、换位思考,学生就会学到这些道理;如果老师横蛮粗野、面无表情、不顾别人的痛苦,学生就自然不会有同情心。“缺乏移情或者同情心的医疗工作者就像是一个机器人。”他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管理模式的转变,人文关怀将成为医学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医务工作者要从“关注病”转变为“关怀人”,再由对病人的关怀转变为帮助病人获得健康。从人的生理、心理乃至社会角度全面关怀对方。医院实施人文关怀,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患者肯定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医疗市场。
参考文献
[1]陈秀娥,谭艳林;现代医院管理与人文精神[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年11期
[2]印爱平;实践医学人文关怀的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07年01期
[3]晏东铭;董为;加强人本管理 构建和谐医院[J];医院管理论坛;2006年12期
[4]唐维英;;打造医患关系“零距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J];中国民康医学;2011年03期
第三篇: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论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论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存在至今与美国干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大的外部障碍。中美交往的历程表明,妥善处理台湾问题始终是确保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当今中国已经逐渐具备主导解决台湾问题走向的能力,中国和平统一的目的一定能达到。2003年以来,围绕台湾“公投”问题,台海危机又一次升级。“台独分子”这次会走多远?中国政府会做出什么反应?美国政府又会怎样?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由于美国的态度历来对台湾当局起决定作用,“台独”分子的步伐也会根据美国的态度而定:美国反对,“台独”分子就会后退;美国不置可否,或默许、纵容,“台独”分子就会前进。粉碎“台独”阴谋,实现和平统一,主要是中美之间较量的结果,而不是和台湾当局。因此,把握美国的脉搏,对台湾问题的处理及彻底解决至关重要。美国对台湾的政策是服从于它的整体战略,把握美国对台政策的脉搏首先要把握其整体战略。
“9.11”之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巨大变化,本土安全和“反恐”成为重中之重。美国已不再把中国当作接替前苏联的新敌人,而视为必须与之合作的国家。但同时,美国也把中国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对中国,美国目前采取的是一种既拉拢又制约的政策。美国之所以一再宣扬现在“美中关系处在最好时期”,是因为现在正是美国最需要中国帮助与合作的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处于最有利的时期,也是美国最可能满足中国要求的时期。
对台湾问题,美国认为维持台海两岸现状,对美国最有利:一方面,不影响其反恐大局;另一方面又可以长久地牵制中国。
对中国来说,台湾问题从长计议也未尝不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台湾在经济和生活水平方面的优势逐步丧失,对中国大陆的依赖将越来越深,民众中希望统一的情绪也会越来越强烈。届时,台湾回归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台独”分子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必须在“台独”还有一定市场时宣布独立,否则连尝试的机会都不会再有。
解决香港问题,中国是和英国谈成的;解决澳门问题,是和葡萄牙谈成的;解决台湾问题,该和美国谈了。美国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谈判对象。一旦中美谈成,台湾当局面临的只是早一天还是晚一天接受的现实了。到时候,国际社会自然有的是自告奋勇前去斡旋的,根本不用中国费心。
现在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中国要对“台独”使用武力,台湾当局不害怕(认为美国会干预,会保护);倒是美国比较害怕(不愿与中国发生对抗,不愿因为台湾影响与中国的关系)。换句话说,中国要对“台独”动武,实际上是给美国施加压力,希望美国再向台湾施加压力。台湾当局怕美国,不仅在于它军事上依赖美国,而是它的生存就离不开美国。只有美国有能力压台湾接受“一国两制”。如果台湾不接受,如果美国对台湾进行制裁,台湾经济会怎样,人们心里都很清楚。
面对陈水扁急不可待地推行“台独”,继续维持台海两岸现状已不再适应形势需要,对中国来说,这个底线已经过低,容易造成被动。在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都大大提高的今天,该是把底线提高到台湾必须接受“一国两制”的时候了。
中国先要向美国表明,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家统一的大事,希望美国积极主动配合,要求台湾当局接受“一国两制”,如果台湾不接受,美国应和中国一起采取行动,要求国际社会对台湾进行经贸制裁。如果美国不同意,中国将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组织中采取与美国不合作的政策,今后在很多方面美国都不会再得到中国的支持与合作。
第 1 页
共 3 页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从来是无可争议的。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美国方面声明: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再提“台湾地位未定论”,逐步减少在台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1]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在各自首都同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简称《中美建交公报》)。公报声明: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它非官方关系”。美国从台湾和台湾海峡完全撤军,终止“共同防御条约”。[2]《中美建交公报》表明了美国从法律上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断交、撤军、废约。然而,就在中美建交不久,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于1979年3月13日分别通过关于美国与台湾关系的立法议案,即《与台湾关系法》。该法公然继续把台湾看作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宣布向台提供所谓“防御物资”和“防御服务”。1982年8月17日中美双方为解决美向台出售武器等影响中美关系的一系列问题,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简称《中美八·一七公报》),该公报重申了《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的各项原则,并着重指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是指导中美关系的根本原则。”“这些原则还是指导双方关系所有方面的原则。”在公报中美国还明确表示“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3]《中美八·一七公报》表明美国在法律上承担了最后不向台出售武器的责任。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定中美关系应遵循的原则是: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是指导中美关系的根本原则;美与台湾只保持非官方联系;美要逐步减少乃至最后完全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从国际法的角度讲,三个公报是中美之间缔结的三个双边国际条约,对中美双方都具有法律约束力,它从法律上证明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美两国的关系必须建立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
在美国一些人看来,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对西方制度的巨大威胁。近年来,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但却没有发生像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那种政治制度的根本变化,将来会对美国产生严重挑战。因此,美国把中国视为“潜在威胁”,从各方面加以“遏制”。在经济方面,以经济贸易为手段,以压促变。在实施对华最惠国待遇时,有很长一段时间附加与人权有关的条件,打所谓“人权”牌。[4]在政治方面,为“遏制”中国,除出售武器给台湾以外,1995年又允许李登辉访美。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表明美国政府越来越明目张胆地支持和鼓励台湾某些人士通过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等非法活动搞分裂中国的阴谋,其罪恶目的在于破坏中国的和平统一进程,使中国永远处于分裂状态。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无疑是对台湾岛内外的“台独”倾向的一种鼓励,是美国实行的“以台制华”的一种手段,是加强台湾的力量以牵制中国。
由于美国处于超级大国的地位,中美两国经济发展程度和实力有较大差距,加上受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两国确实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这些不应影响两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即相互合作加强联系以发展各自的经济。这也是国际社会的共识。正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中深刻指出的那样:“当前一些事件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发达国家的利益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能再互相分开,发达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和发展是紧密地相关联的,整个国际大家庭的繁荣取决于它的组成部分的繁荣。在发展方面的国际合作是所有国家都应具有的目标和共同的责任。因此这一代和今后的世世代代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幸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取决于国际大家庭的所有成员在主权平等和消除它们之间存在的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5]随着中国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的综合国力将不断增强。事实证明,冷战结束后,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不是在减少,而
第 2 页
共 3 页
是在增加;合作领域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观点不仅没有根据,而且常常是出于短视的政治用心。
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台湾问题。它关系到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直接牵动13亿中国人的民族感情。美国如果继续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但是违反国际法关于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而且将引起台湾及台湾海峡局势动荡,对中美关系,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将产生严重后果。中美交往的历程表明,妥善处理台湾问题始终是确保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
中美两国,一个世界是上最发达的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都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在维护世界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亚太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负有重大责任。两国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深具潜力。双方应该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原则, 积极寻求国家利益的汇合点, 扩大合作, 缩小分歧。美国应该了解: 在台湾问题上, 中国并没有伤害美国的国家利益, 而美国所伤害的正是中国最重大的国家利益和最根本的民族感情。冷战后, 国际关系中有一个“合作安全”的新概念, 即认为“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安全”之上。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中美双方不应再损害彼此最为根本的国家利益。台湾问题是事关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感情的大事, 也是今后中美关系能否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
同时,由于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文化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两国在意识形态、人权、经贸等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是完全正常的。但只要双方共同努力,坚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军事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定会取得长足的发展。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是中国已经逐渐具备主导解决台湾问题走向的能力,不论是美国还是台湾都会按照中国的意志而行,中国和平统一的目的一定能达到。分歧不会成为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阻碍,它可以得到妥善处理,中美两国将在反恐怖主义问题上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就是证明。
第 3 页
共 3 页
第四篇:论人文素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论人文素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缺失亟待呼唤回归。写作教学训练目标中应凸显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相辅相成。如何在培养写作能力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呢?值得我们一起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能力;人文素养
一、语文学科发展现状与写作教学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们在语文学科的定位上走着一条曲折、反复、发展的道路:1956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强调的是思想性,摒弃的是工具性;1963年的教学大纲强调的是工具性,摒弃的是思想性;1978年的教学大纲强调思想性兼顾工具性;2000年的教学大纲强调工具性兼顾人文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定位的一大飞跃,它将极大地改变语文教学的方向,(p22)转变语文教学者的思想观念,促进语文教学在新世纪的改革中不断发展[1]。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完善语文学科教学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文性的建构已成为语文教诲者的共鸣,各人都在致力营造良好的人文情况,建立情境,营造气氛,力图放手让门生自己去体验、去意而忽视内容,造成学生写作时心理上的依附和盲从,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致使学生的作文大多缺乏真实的感情,千篇一律,甚至胡编乱造,人文性严重缺失。
作文水平是一个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教师只有让作文教学充满灿烂的人文之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中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才能让作文真正成为一种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
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精神活动,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渗透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二、提高人文素养,观念上做到“三强化”
(一)强化阅读,让学生在书本中提高人文素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教学中,碰到有不少的学生平时很少看课外书,特别是语文课外阅读方面的书籍,有的甚至除了课本之外,没有一本课外阅读材料,很少看书读报,写作的知识贫之,甚至连句子都写不通顺,写作文时想一句写一句,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或者刚开了个头,敷衍了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不知所云,因此对作文望而生畏。为了能改变害怕作文的现象,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平时要多进行阅读,多积累写作素材。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己喜爱的书籍,热爱课外阅读。正如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篇,其义自见。”书读多了,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所以在强调学生读书的基础上要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素材,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并学会运用,使作文内容应笔而生,有如涌泉,滔滔不绝,内容充实有力。我们所学的课文有许多范文都是作者对人物或动物细致观察写下来的真实素材。如《一面》中对鲁迅的描写,《鹤群翔空》中的鹤群飞翔姿态的描写,鹤鹰搏斗的场面的描写,只要认真阅读,积累素材,就能变为自己有用的东西。此外,除了从书本中积累素材外,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积累,比如,就人新事的出现,1
各种有益的宣传,自然现象,社会新闻,国际时事等等这都是极好的素材,只要注意这方面的人和事,自然就会有丰富的素材,这样写作起来,就能妙笔生花,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绚丽多彩的生活中提高人文素养。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教学必须把社会生活引入课堂,强化学生对生活的直接体验。然而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底子薄,生活范围小,有许多学生的生活是封闭的,每天几乎都是“两点一线”,这样的生活会使学生对其他的事情漠不关心,因而缺少丰富的生活体验。我们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亲身经历的生活实践中去体验、领悟。带领他们到自然界如山川、河流、野外、古迹等,带他们去野外踏青,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受,体悟启迪,捕捉文思;也可带他们深入社会环境如工厂、企业、农村、城市、街道、医院、工地和商店中去,让他们去参观,去实践。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锤炼学生的思想情感。
(三)强化创新,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
作文个性化是写作创新的体现和标志。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的作文中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如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依据自己的爱好,“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写作欲望将会大大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命题,自主选材,自行写作,使
(p75)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形成作文教学百花齐放的气象,涌现出人文气息浓郁的佳作[2]。
三、教师教学行为导引
(一)抓好导写的第一道功夫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急于倾诉的欲望;构建一个融洽、平等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大胆交流自各自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运用师生间、伙伴间的欣赏和评析,极大地引导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教师的写作指导应该是对学生生活色彩的捕捉,是对学生个体生命色彩的发现,是让学生“用我手写我心”的鼓动。
1.挖掘教材的人文精神
教师仅仅按照教材上提供的每期8次左右的习作训练,仅仅依赖于那些缺乏感染性的命题;简单而且空泛的导语;就想让学生学会真切地表达自己的内心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就想要学生“乐写”、“善写”,那绝对是异想天开。如果那样作文永远是让孩子们在冥思苦想之后,不得不承认作文是一件头疼的事,是一件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为谁写?该写什么的苦差。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引起学生表述的冲动,唤醒学生的独特的生活储备,启发他们的个性化的倾诉,学生的主观感受才能充分表达出自己。
孩子的世界是神奇的、大胆的、异常丰富的,有时一个不起眼的话题,就能激发他们无法阻挡的表达。学习李峤的《风》后,二年级的孩子,就能跨越时间的阻隔与几千年前的作者交谈,他们跟李峤一起猜谜语于是写了《雨》。(有时像细丝,有时像珍珠。有时唱着哗哗,有时唱着叮咚。)他们也能突破空际的羁绊,寻找触不及嗅不到的风娃娃。于是他们说“窗帘飘起来了,那是风娃娃躲在后面。”“轮船跑得更快了,那是懂事的风娃娃,在推着它呢!”“风筝飞起来了,那是因为风筝坐上了风娃娃开来的火车,火车还会呼呼的叫呢。” 啊!我被这些鲜活的个性深深地陶醉了。
可见,能触发学生的“独特感受”的除了那些大量的典范精美的课文外,对课文的延伸和改编,在口语交际后的记载和感悟,对文章的联想和补充都是习作的好教材,只要用心去寻找,写作的教材到处都有,真是“心有多大,写作的教材就有多广”。
2.营造和谐的语言氛围
有时家人的一句平常话,朋友的一个善意的举动,教师一缕鼓励的目光,陌生人一脸热情的微笑„„都可能引起学生心灵的撼动。学生把这一切如实写下来,就有独特的个性化的东西在闪光,就能打动读者。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需要“训练”,但它绝对需要阳光、雨露和土壤。这个“阳光、雨露和土壤”,就是一种语文教育中的民主教学氛围。语文教育要求教师构建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冲破思想的牢笼,放飞自己的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尊重学生独立写作的权力,引导他们挖掘自己的生活储备与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大胆想象在作文中无拘无束地倾泻思想感情的潮水;让他们能够在沐浴历史的文明的同时,又能拥有超越前人的激情!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作文的核心是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意识,强化创造人格,提高创造能力。作文上的有意合作,能带来资源共享,带来智慧共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广泛地积累作文素材。因此,在写作之前的合作可以拓展学生的观察领域,不断增加习作内容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语言方面的储备。写作指导中的交流合作,使学生写作的思路更具方向性,能增进写作的自信,激发表达的欲望使写作活动顺利实行。写作之后的赏析与评论,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成功,在欣赏中提高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呼唤“我”的回归,弘扬人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伙伴间充分展示自我,使他们携手走向大自然,深入社会中,去观察、体验,增进各自的人生阅历;使他们大胆交流读书的体验,增长的见识,有利于激活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放飞他们的心智。让在伙伴式的对话、沟通中张扬自我,自然流淌心灵的泉水。写作之前的交流合作,写作中的“流动作文”(以小组的形式构建的写作形式),写作后的传阅与评析能使学生的习作如掠过晴空的云彩,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个性光环。
4.培养自读、自改、互改的写作习惯
每次待学生的作文初稿完成之后,我除引导学生自评自改外,有时候还采取优生给中下生修改、优生互该、同每次待学生的作文初稿完成之后,我除引导学生自评自改外,有时候还采取优生给中下生修改、优生互该。教师仅仅按照教材上提供的每期8次左右的习作训练,仅仅依赖于那些缺乏感染性的命题;简单而且空泛的导语;就想让学生学会真切地表达自己的内心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就想要学生“乐写”、“善写”,那绝对是异想天开。如果那样作文永远是让孩子们在冥思苦想之后,不得不承认作文是一件头疼的事,是一件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为谁写?该写什么的苦差。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引起学生表述的冲动,唤醒学生的独特的生活储备,启发他们的个性化的倾诉,学生的主观感受才能充分表达出自己。
孩子的世界是神奇的、大胆的、异常丰富的,有时一个不起眼的话题,就能激发他们无法阻挡的表达。学习李峤的《风》后,二年级的孩子,就能跨越时间的阻隔与几千年前的作者交谈,他们跟李峤一起猜谜语于是写了《雨》。(有时像细丝,有时像珍珠。有时唱着哗哗,有时唱着叮咚。)他们也能突破空际的羁绊,寻找触不及嗅不到的风娃娃。于是他们说“窗帘飘起来了,那是风娃娃躲在后面。”“轮船跑得更快了,那是懂事的风娃娃,在推着它呢!”“风筝飞起来了,那是因为风筝坐上了风娃娃开来的火车,火车还会呼呼的叫呢。” 啊!我被这些鲜活的个性深深地陶醉了。
可见,能触发学生的“独特感受”的除了那些大量的典范精美的课文外,对课文的延伸和改编,在口语交际后的记载和感悟,对文章的联想和补充都是习作的好教材,只要用心去寻找,写作的教材到处都有,真是“心有多大,写作的教材就有多广”。
有时家人的一句平常话,朋友的一个善意的举动,教师一缕鼓励的目光,陌生人一脸热情的微笑„„都可能引起学生心灵的撼动。学生把这一切如实写下来,就有独特的个性化的东西在闪光,就能打动读者。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需要“训练”,但它绝对需要阳光、雨露和土壤。这个“阳光、雨露和土壤”,就是一种语文教育中的民主教学氛围。语文教育要求教师构建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冲破思想的牢笼,放飞自己的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尊重学生独立写作的权力,引导他们挖掘自己的生活储备与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大胆想象在作文中无拘无束地倾泻思想感情的潮水;让他们能够在沐浴历史的文明的同时,又能拥有超越前人的激情!
合作作文的核心是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意识,强化创造人格,提高创造能力。作文上的有意合作,能带来资源共享,带来智慧共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广泛地积累作文素材。因此,在写作之前的合作可以拓展学生的观察领域,不断增加习作内容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语言方面的储备。写作指导中的交流合作,使学生写作的思路更具方向性,能增进写作的自信,激发表达的欲望使写作活动顺利实行。写作之后的赏析与评论,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成功,在欣赏中提高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呼唤“我”的回归,弘扬人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伙伴间充分展示自我,使他们携手走向大自然,深入社会中,去观察、体验,增进各自的人生阅历;使他们大胆交流读书的体验,增长的见识,有利于激活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放飞他们的心智。让在伙伴式的对话、沟通中张扬自我,自然流淌心灵的泉水。写作之前的交流合作,写作中的“流动作文”(以小组的形式构建的写作形式),写作后的传阅与评析能使学生的习作如掠过晴空的云彩,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个性光环。
桌互改等修改方式,在互评中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修改,激发群体智慧,引导学生欣赏妙句佳作。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自改的积极性,而且给人人提供了当好“小老师”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伙伴间的学习与评价除了有平等、友好、融洽的氛围外,学生的参与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对个体习作日针对性强,收效高。
教学中“小老师论坛”、“妙词佳句赏析”、“小作家作品赏析”这些充满温情的栏目是学生十分喜欢的评价方式。
(二)值得肯定的开放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了评价,才能使教学成为一个有结构的、系统的、循环往复的、不断提高的可控过程。教学评价应该贯穿写作全程。教学评价应该是开放的。评价主体既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家长、朋友,甚至还可以是陌生人。评价形式更应丰富多样,书面评述、口头评议、赏析传阅、登载张贴„„都是对学生写作的肯定和激励。评价的内容可也应该是多元的,它应包括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总之,教学评价应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
(p53~72)利于增强学生作文的信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3]。
1.交流、欣赏、互评
课标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在“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单调的语言符号,变成有声有感的情感倾吐。学生能在自我品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自信。我始终觉得这一做法远比完成一篇写作更有意义。学生在自读、自改、互改的过程中,能有效地纠正字词、语句的常见的疏漏,得到伙伴间善意、平等的帮助,体验到广泛而真切的理解。因此每次在习作的初稿完成之后,我都会鼓励先学生把自己的文章有感情的读一读,再把文章读给自己的好朋友听,并和朋友交流一下意见。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让学生积极主动在写作过程中完成习作,并逐步养成这种“自改能力”,形成 “终身受用”的写作习惯。才是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活动。
2.诱导、唤醒、激励
教师的评价也是作文教学中人文性重要体现。人文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活动过程应富有人道精神。富有人道精神的教育活动应该把教育活动看作一种与“人”打交道的活动。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不
仅要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作文讲评并非要等到讲评课才进行,而应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习作课起草时,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述;作文讲评应引导学生审视自我意识,调整价值取向,弘扬浩然正气。如一位学生的作文时描述了自己发明的“机器人保姆”,在作者很得意的炫耀了自己有了这个“机器人保姆”后,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后。教师及时地引导他说:“我相信,你一定是替福利院的老人们设计了这样优秀的‘机器人保姆’的。在此,我替那些即将得到这种服务的老人们,谢谢你!” 这样的评价既能使学生鼓励他们尊崇善行、善事、善德,又表达人文关怀,重新塑造美好的价值取向。让作文教学成为培养情感丰富、不断进取、境界崇高的学子的人文学科。
第惠多斯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评价应是鼓励性的、对话式的、倾注人文关怀的,我们要注意用真心倾注自己情感的积极的评价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3.开放、展示、期盼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对教育的关注,我们评价学生的习作的空间也越来越广阔。借助黑板报、班级周刊、家长评语、校园广播、网络媒体、报刊杂志等手段,让学生作文得到更为开放和热情的关注也是一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写作创造力的有效方式。作文评价的领空将牵动更多的人文关怀。
把人文精神渗透到作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我们就能听到学生的人文之花慢慢绽放的声音。这是教育者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进步。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最终是要让学生懂得爱,懂得自由,懂得创造,真心关爱社会,热爱生活,理解和乐于去创造美好的世界。这样的作文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武装学生,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意识水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使作文、做人做到文道一致[4](p12)。
参考文献:
【1】、人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22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2】、肖绍国《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作文教学的人文性思考》[J].浙江:《语文教学》,2005
【3】、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53-72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朱中义《怎样优化课堂人文环境》[N].山西:语文教学通讯,2001.5
第五篇:论围棋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论围棋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围棋文化其起源于古老的华夏文明,是我国五千年历史发展所沉淀出的精华。围棋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出现,经历了一个从社会的道德教化工具发展演变成为个人才能和人格的展现过程,它代表了个人文化精神修养的形式,位列“琴棋书画”四大修养之一。围棋是一项体现高级思维活动的复杂竞技运动,具有广阔、丰富、深邃的内涵。围棋文化以围棋棋艺为基础、以方法学为灵魂,对弈双方短兵相接、千变万化、紧张复杂的战斗,体现了精湛纯熟的战术形成了围棋文化的外在形态,隐藏在神奇绝妙的棋理深处的则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哲理和思维方法。然而在多元化文化全球扩散的今天,围棋文化依靠其独有的竞技魅力和深奥的哲理内涵仍然绽放着它独有的光芒,但是,人们的视线更多的转向了现代的新生文化,围棋的生存空间逐渐收缩向专业俱乐部、棋苑,变得高度的职业化。围棋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出现了一种负增长的态势直到近几年有很多的围棋俱乐部在各地兴起才有所回暖,但围棋本身高难的棋理使得要使其重回大众的视线仅仅依靠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引入更多现代的技术手段来改变现状,而基于围棋文化的产品是一个巨大的空缺。近一百年来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加上新技术不断涌现让产品彻底占领了人类生活的俄各个角落,而设计理论的不断演化以及设计实践的不断深入又为无孔不入的产品赋予了生命,能够向使用者传达被设定的情感与意图,同时产品本身的运作模式使得其能够在不断的开发、销售、再开发、再销售中完善与进化,持续不断的对人产生影响。把产品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研究围棋文化在产品中的可植入性及植入方式并最终通过产品将文化内涵与魅力传递给使用者,让更多的人在使用中获得感受并产生认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不能单独依靠某一些产品,而是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独立产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