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介绍[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16:2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昌龄介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昌龄介绍》。

第一篇:王昌龄介绍

王昌龄介绍

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 “王江宁”而致误。王昌龄曾任江宁丞,李肇《国史补》与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均称他为王江宁,与宋考功、韦苏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韦、王诸人都是以官职称,所以玉江宁也是以官职称,而不是以籍里称。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 “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当可信,所以《唐才子传》从《河岳英灵集》,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现在一般人也认为他为太原人。

两《唐书》本传都未载王昌龄登进士第的时间,徐松《登科记考》也未载。《唐才子传》说他为开元十五年的(727年)进士。又唐诗人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说开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顾况之序所记当确。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

詹成锳先生据王昌龄诗文,考证他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贬岭南,这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一个新发现,详《李白诗文系年》。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即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交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詹才子传》说他 “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看来这位诗人屡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毫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 “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 “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据叫《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 ·艺文志》,知王昌龄有集五卷,唐时传世之本,今已难觅,《全唐诗》收王昌龄诗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目前能看到的王昌龄诗文便只这些了。古诗:出塞 从军行 芙蓉楼送辛渐 咏浣纱溪

送郭司仓 从军行 从军行七首 答武陵太守

闺怨 塞下曲 塞上曲 送柴侍御

采莲曲二首 采练曲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横吹曲辞·出塞

青楼曲二首 长信秋词五首 箜篌引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长信怨 春宫怨 九日登高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长歌行 赠宇文中丞 [一作畅当诗] 琴 录自《文镜秘府论》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出塞 夏日花萼楼(酉甫)宴应制

乌栖曲 [一作李端诗] 驾幸河东 裴六书堂 胡笳曲

段宥厅孤桐 失题 城傍曲 行路难

送欧阳会稽之任 送李棹游江东 送魏二 送裴图南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旅望 [一作李颀诗]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西宫春怨

万岁楼 初日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听弹风入松

赠杨补阙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江上闻笛 古意 过华阴

寒食即事 送朱越 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贻之作 题净眼师房

相和歌辞·长信怨 送程六 谒焦炼师 客广陵

静法师东斋 小敷谷龙潭祠作 送刘十五之郡 放歌行

风凉原上作 杂兴 从军行二首 少年行二首

留别岑参兄弟 宿裴氏山庄 斋心 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

观江淮名胜图 送任五之桂林 塞上曲 殿前曲二首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 龙标野宴 浣纱女 观猎

途中作 沙苑南渡头 城旁 送别

题朱炼师山房 卢溪别人 失题 奉和卢明府九日岘山宴马二使君崔员外张郎中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丈八寺而苏不至因有此作 朝来曲 箜篌引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送乔林 还山贻湛法师 寒食卧疾喜李少府见寻 咏青

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以诗寄之 寄是正字 与张折冲游耆(门者)寺 杂曲歌辞·少年行二首

段宥厅孤桐 巴陵送李十二 河上老人歌 别辛渐

送柴侍御 送吴十九往沅陵 送崔参军往龙溪 送郑判官

别陶副使归南海 素上人影塔 赵十四兄见访 甘泉歌

听流人水调子 宴春源 送李十五 从军行

西宫秋怨 青楼曲二首 青楼怨 岳阳别李十六越宾

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 代扶风主人答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 [一作高适诗] 宿灞上寄侍御(王与)弟

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 秋兴 灞上闲居 独游

太湖秋夕 越女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一作刘慎虚诗] 留别武陵袁丞 悲哉行 为张(亻贵)赠阎使臣 赠史昭

秋山寄陈谠言 变行路难 题僧房双桐 题灞池二首

送张四 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 寄陶副使 至南陵答皇甫岳

西江寄越弟 九江口作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一作孟浩然诗。] 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重别李评事 春怨 上侍御七兄 留别

赠李侍御 又 秋日 录自《海录碎事》

录自《河岳英灵集》 秋思 奉赠张荆州 驾出长安(一作宋之问诗)

送人归江夏 句 送李五 别皇甫五

闺怨 梁苑 梅道士水亭 赠宇文中丞(本畅当诗)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一作高適诗)又 失题 上同州使君伯

留别司马太守 送单十三毕五归 送李五 送十五舅

留别郭八 送窦七 送姚司法归吴 送高三之桂林

送万大归长沙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大梁途中作 山行入泾州

李四仓曹宅夜饮 萧驸马宅花烛 寄穆侍御出幽州 梁苑

别李浦之京 送狄宗亨 送薛大赴安陆 送谭八之桂林

击磐老人 送胡大 咏史 别刘諝

送韦十二兵曹 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 山中别庞十 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巴陵别刘处士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诸官游招隐寺 宴南亭

何九于客舍集 上马当山神

第二篇:王昌龄的生平介绍

王昌龄的生平介绍

王昌龄的生平简介

王昌龄大概出生于698年,家境贫寒,直到30岁,王昌龄才成为进士,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来被贬到岭南一段时间后再次被调回长安。王昌龄在游襄阳的时候,曾与孟浩然见面,后来又结识了李白,当时两人都是在贬途中。王昌龄曾担任江宁丞所以人称王江宁,在前往江宁的途中与诗人岑参相识,经过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一起游玩。王昌龄在当时也算一个著名的人物,但是他的生平资料却很少,大多都是诗人间彼此留诗互赠才得以流传事迹。

王昌龄一生都是在被贬中度过的,他再贬做龙标尉的时候,人们称他为王龙标。王昌龄被贬的理由已经在资料里找不到了,所以我们无法知道这位著名的诗人究竟发生了什么,安史之乱时,王昌龄被闾丘晓所杀,据说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才华。

王昌龄代表作

王昌龄作为我国著名的诗人,写下许许多多著名的诗篇,流传后世。王昌龄在七言绝句的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被人们称为七绝圣手。而王昌龄代表作有很多,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从军行》和《塞下曲》。

从军行》有很多首,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第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这一首七言绝句当中的千古名句,受到了后世的推崇与赞扬。

《从军行》这首绝句是年轻时的.王昌龄所写下的,表达了王昌龄想要投笔从戎,去到沙场上面杀敌立功,从而成就一番事业的理想与抱负。你也正是因为王昌龄所写下的《从军行》,使得很多的爱国男儿纷纷赶往战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塞下曲》之所以能够成为王昌龄代表作,不仅仅是因为《塞下曲》当中所使用的词语与手法非常的绝妙,更是因为《塞下曲》当中所表达的感情,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塞下曲》是中老年时期的王昌龄所写下的,在《塞下曲》当中,多描绘战场的残酷,以及战争给士兵的家人所带来的种种痛苦。主要是表达了王昌龄的非战思想,让人们可以尽早的化干戈为玉帛,避免战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伤害。由此可以看出,王昌龄不仅仅拥有才能,更拥有一颗博爱之心。

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王昌龄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大多是七言绝句,并在七绝上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因有五言绝右丞,七言绝龙标, 右丞就是王维,而七言就是王昌龄。王昌龄的诗大反映自身的爱国精神和战争中人民的艰苦,他善于借景言情,最具代表的作品就是《出塞》。

王昌龄的《出塞》一共有两首,而我们最熟悉的其中一首就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首就是对当时边塞战争的描写,历来他的这首诗在文坛的评价很高,有人曾说它是唐朝七绝的压轴之作。还有王昌龄曾学过剁手《从军行》,里面也有名作留世,王昌龄还写过《西宫春怨》、《闺怨》等描写女性不幸遭遇或者思春情怀的诗句,他的《采莲曲》则是表现了少女的天真烂漫。王昌龄的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也是千古名作。

王昌龄也是唐朝有名的诗人之一,是与高适、岑参一样的边塞诗派诗人,王昌龄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但他依然有想为国家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见他是一位爱国诗人,可惜历史上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很少,我们也只能从他的诗中了解这位大诗人。

第三篇:王昌龄边塞诗

王昌龄边塞诗

《塞下曲四首》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共尘沙:一作向沙场。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海雁时独飞,永然沧州意。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缑峰信所克,济北余乃遂。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乘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槠楠无冬春,柯叶连峰稠。阴壁下苍黑,烟含清江楼。景开独沿曳,响答随兴酬。旦夕望吾友,如何迅孤舟。叠沙积为岗,崩剥雨露幽。石脉尽横亘,潜潭何时流。既见万古色,颇尽一物由。永与世人远,气还草木收。盈缩理无余,今往何必忧。郴土群山高,耆老如中州。孰云议舛降,岂是娱宦游。阴火昔所伏,丹砂将尔谋。昨临苏耽井,复向衡阳求。同疚来相依,脱身当有筹。数月乃离居,风湍成阻修。野人善竹器,童子能溪讴。寒月波荡漾,羁鸿去悠悠。《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九江口作》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初日》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天香自然会,陵异识钟音。《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独上:一作独坐。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旧别情:一作离别情。听不尽:一作弹不尽。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玉门关:一作雁门关。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出塞二首》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第二首一作李白诗]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2]。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闺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天:一作连江。(冰心笔名由此而来)《送单十三毕五归》

寒江绿竹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第四篇:浅析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浅析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海江龙

【内容摘要】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关键词】典故;典型概括;清刚之美

唐代社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为唐朝的对外开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它对内引入域外文明,对外弘扬盛唐文化,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因此而呈现出变革的气息,中孕育产生了高度发展的唐代文明。研究唐代的社会文化,对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给人们以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将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情操,使学术研究成果直接介入现实生活进而有助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因此,了解盛唐豪侠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就显的很有必要。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稟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而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神来,气来,情来,达到“声律那种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开元十五年(727)前后,是盛唐诗风形成的关键时期,武后时兴重视文辞的进士科,至此进一步演变为“以诗赋取士”,而且乡贡入试者的比重大大超过国子监生徒,为各地有才华的寒俊文士开大了入仕的希望之门。加之喜延纳才士的张说和张九龄先后为相,长安成为四方乡贡文士的聚散地,过去那种由宫廷侍从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面,为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间的争气斗妍所取代,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形成不同的群体风格。[1]这期间有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可见这一时期群星照耀,光彩夺目。然而被称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更与众不同。

王昌龄(698-约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早年居灞上,曾北游河陇遍地,于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他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约开元二十五(737)秋,因事被贬谪岭南。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以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为多,在生前久负盛名,他的七绝与李白并称,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的七言绝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少年行》、《长歌行》等作品中,王昌龄是个慕侠尚气、有酒且长歌的性情中人。他在《郑县陶大公馆》中说:“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事务。”不乏睥睨一世的狂放气概。他的一再被贬,与不护细行的放纵不羁很有关系。因出身孤寒和守道教虚玄思想的影响,他身上有种一般侠士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他与王翰、崔颢等都是豪侠型人士,他们热衷于人世间的功名富贵,动辄以公侯卿,非常自信和自负,有种横绝一世、骏发严厉的狂傲气概。尽管他们入仕后的境遇与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反差甚大,颇多失意之感,但仍不是雄杰之气。这群个性鲜明的豪侠诗人,多为寒俊文士,文学活动主要在开元、天宝年间,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清刚劲健之美。以下对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手法多样,多用典故

王昌龄在宫怨诗《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①出,这首宫怨诗是借咏汉班婕妤之事而慨叹宫女失宠之怨的。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母,初受汉成帝宠幸,后成帝偏宠赵飞燕姊妹,他即求供养太后与长信宫,寂寞一生。作者运用含蓄的典故写出了宫女失宠的怨恨之情,没有谁会知道明天是正常的明天还是不正常的意外。“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金殿指明皇太后之处所,丰帚指明落寞的处境,持团扇徘徊指明风韵犹在而心有所不甘。班婕妤曾做《怨歌行》,以秋扇之见弃,喻皇恩之中断。“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古代以日喻君王这里以日影喻君王的恩宠。昭阳殿喻赵飞燕姊妹受宠之地,丑陋的乌鸦尚可飞过殿前,泽被皇恩,而幽闭长信宫的自己却连见皇帝一面也不能。以黑比白,以丑比美,以人比物,对比奇特、寓意屈折,使人体会到寂寞感伤之极。作者在《出塞》中运用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的典故,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军,王昌龄是幻想能像李将军那样能使敌军闻风丧胆的又有谁呢?诗人希望能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乱,使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二、高度集中,典型概括

诗歌由于篇幅有限,因此,要求高度集中慨括地反映社会生活。七言绝句只有短短四句,而“作绝句必须帕括一切,笼罩万有,着墨不多,而蓄意无尽”,以便收到“以少总多,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所以,更需要做到高度的集中,典型的概括。

王昌龄正是以他卓越的典型、集中和高度概括的能力,“于区区四句之中,将客观的事物反映在作者思想感情上最切妥、最精彩的部分,或作者主观中对于其所接触的客观事物有着足以感动人的处所,概括出之,又或即使小小景物或生活细节,皆人人意中所有而未尝形之笔墨者,能写来明白如话,光景犹新,读者由其所已写者可以推见其未写者,由其部分可以推见其全体,即能于吟咏之余,觉其情溢词外。

《出塞》(其一)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诗人用诗歌超越时空的艺术手法,把不同时代、不同空间的景物溶入一个画面,造成准浑阔大的艺术境界。第一句,是从远古的历史立意,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和具有特定含意的具体景物联系起来,展示出从古及今,从今到古的悠长的历史时代。第二句,又展示出从万里金闺到遥远的边塞广阔的空间。面对着雄关明月,戎边的战士们自然会有种种诗意的悠远的历史想象—眼前这明月照临下的苍茫关塞,从遥远的秦汉到现在,该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的话剧,该出现过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它是历史的见证。诗人就是这样让抒情主人公通过秦月、汉关的诗意联想,抒写对国力强盛、边防巩固的秦汉时代的追念,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也表现了对民族历史的自豪感。但关山如旧,明月如昔,而征人未还,战士们不由得会发出“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慨叹,思乡之情又显而易见。

《从军行》(其五),写挑河大捷,诗人没有绘声绘色地描写双方激战的过程和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只抓住“生擒吐谷浑”这最出色的一幕,便画龙点睛般地完成了对挑河大捷的艺术概括。这样写,并不使人感到简单、局促。因为前两句巳交代了环境气候之恶劣、军容之严整、士气之高昂,这就予示了“前军”胜利的必然性。同样,读者从“生擒吐谷浑”的战果,也可以想象得出战斗的激烈和将士们杀敌的英勇,以及胜利后欢呼雀跃的动人情景,甚至还会想得更远更多。同样,《出塞》(其二),诗人只通过“鼓声犹振”、“刀血未干”这两个细节的描写,便告诉了我们致胜之速、将士们的武勇超人。虽然没有写出战斗的场面,读者自然也会想象得出。还有些诗句,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从军行》其四),明白流畅,但却蕴含丰富,概活力极强,称得上是“片言可以明百意”。戎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激烈、敌人之凶悍、战士之忠勇、边地之荒凉、风沙之猛烈,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诸如此类富于概括力的句子,在王昌龄的七绝中,比比皆是。

三、清刚之美的风格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是一种诗歌体裁,一般分为五言和七言。绝句来源于汉魏晋南北朝歌谣,这一名称大约起源于南朝,在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们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唐人的绝句,在唐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在唐代诗歌中都

[是名列前茅的,所以洪迈在《唐人万首绝句》称是:“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绝句必须遵循定句、定字、定韵、对仗、合声律的规律,而其中最讲究平仄。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称:“七言在平仄上是五言的延长,在意义上也可以认为是五言的延长。多数七言诗句都可以缩减为五言,而意义上没有变化,只不过气更畅,意更足罢了”。但就是这“气更畅、意更足”才使得七言绝句所表达的意义更加深刻了。李白与王昌龄的七绝正是用短短的28字,融入了自己高超的写作技巧、概括了人生百态、反应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就如前人对他们的评价一样,勿论有唐三百年,无复有骏乘者矣。被诗歌誉为“神品”或“七绝压卷”的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这是一首边塞诗歌中的名篇,主要内容是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诗把持续千年的边境多事、战氛难靖的历史现象,唐帝国政治、军事上的腐败。诗首句最耐人寻味,具体含义历来争议颇多,明代李攀龙、清代沈德潜都有自己的见解。此句以互文的形式歌咏边塞的天地,依然是可爱的秦汉时

[2]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可至今依旧战事频仍。二句写征人未还,也有穿越时空的的历史感,诗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出塞将士远去不回,而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热血男儿悲壮而惨烈的出征场面。有了第一句的时间背景,第二句诗词也就有了更加深厚的历史沧桑感。三四句借用汉时英勇善战、爱兵如子的“飞将军”李广的典态。全诗以浑厚的气势,唱出了雄壮豁达的主旨,气韵流畅,一气呵成,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

以上从创作方式着手,探析了被誉为“七绝圣手”盛唐诗人王昌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征。由此认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既有高度概括,又有以小见大的特征;既有委婉含蓄,又有情深意切的特征。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形成诗人鲜明的个性。

【注释】 ①: 陶明溶:《诗说杂记》

②: 王昌龄:《诗格》

【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延边人民出版社

第五篇:浅谈王昌龄边塞诗艺术风格

浅谈王昌龄边塞诗艺术风格

王昌龄(约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5年至757年之间),字少伯,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人。家境贫寒,早年在故乡躬耕读书。开元十一年客于河东并州、灏州。开元十二年,即诗人二十七岁以及其后数年间,又漫游西北边塞,到过泾州、萧州、临洮、玉门关一带。在其早年生活中,曾经写过一首《塞上曲》来表现这段经历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蝉相噪于林间,八月的暑气透过重重的绿林,塞外却好像已近秋天,道上处处飞扬着枯黄的芦草。风挟着地上扬起的尘沙刮过客子的耳畔。从这首诗所描写的内容来看应该是年轻的诗人在漫游边塞时自己的亲身经历。

历史中少年的王昌龄是一个慕侠尚气、喜欢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世务。”《郑县宿陶大公馆赠冯六元二》,就是他的自白。其边塞诗作品中多是以乐府旧题写的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明人王世贞说:“七言绝句,王少伯与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艺苑卮言》)因此王昌龄也被后代人称为“七绝圣手”、“七绝长城”。

在我看来,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且融合了他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因此显得非常真实和感人,而隐藏于诗歌内容背后的艺术表现力也十分的突出,这就使得王昌龄的边塞诗不论其内容还是表现手法上都非常精彩,下面就其主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意境开阔

首先,在王昌龄的诗歌中意境开阔是一个非常显著的艺术特征,在其作品《从军行七首·其四》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开篇即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十分宏阔广大的战争的背景,“长云”“雪山”“遥望”通过环境的渲染和地理上的辽阔,充分的表现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战场上厮杀的惨烈以突出将士们的英雄杀敌的气概。

《出塞二首·其一》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以时空为背景,在时间上以历史上强盛的秦汉为描写对象,渲染了一幅莽苍深邃的时空图,将现实与历史融为一炉,将现实的场景放到历史中去表现,上溯秦汉,下迄盛唐。从而在接下来的诗句中大法议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悲愤的斥责更显强烈。

丰富的表现手法

在王昌龄的边塞诗中,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在他的诗歌中多具有夸张、丰富的想象“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七首·其四》在这里,显然是出于作者的想象中的场景,而这种合理的想象充实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显得意境开阔,气象雄浑,体现了盛唐边塞诗风壮阔的特色。

其次,在王昌龄的诗歌中也多次运用第三人称的角度“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从军行·其一》)诗中为我们塑造的一个久戍边疆的征人的形象呼之欲出,非常的具体而让读者感受强烈。这种第三人称手法的运用将自身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客观地描写了边地风光及战士的生存状态。除此之外,在其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从军行二首·其一》)“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干。”(《代扶风主人答》)典故的运用于婉转隐晦间反映诗人的态度,扩大了诗歌的容量。王昌龄的边塞诗在情与景的处理上特征非常鲜明,由于其自身曾有过边塞游历的经历,真正看到过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烽火等景象。使得他在诗中常选用一些边塞中具有典型的意象,刻画了非常独特的边塞环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体现在王昌龄的诗中,这些独特的意象便被附上了边塞征人将士的情与意。

《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新”曲不断而“旧”情弥深,“听不尽”言怨情已至极处,末句宕开一笔,笔墨由屋内突转到屋外,横空造境,展现出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特定景致。“高高秋月照长城”在这一瞬间,征人仿佛感受到了充斥宇宙间的寂寥和落寞。黄叔爆在《唐诗笺注》中赞叹此诗末句“妙在即景以托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诗之最上乘也。”这首诗末句与前三句似隔实连,托寓着苍凉无尽、征戍无已、边愁难遣的意境。可谓是以景结情,惊心动魄

《从军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一幅画面,仿佛秋风萧萧,夕阳落下,霞光染红半边高楼,一位征人孑立于瀚海,迎着天边吹来的秋风,一缕笛音悠悠,诉说着天地间无穷无极的凄凉。一个“更”字突现出景物层次的递进,在这些富有边塞特征的悲凉景象的引逗下,征人久积于心的愁情便如蓄积已久的滔滔洪水终于在最后一句奔泻出来。以情结景,水到渠成。

《出塞·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这一首诗也非常的独特,在诗中,作者只写战后场景,““声犹振”、“血未干”却又是如此鲜明地令人联想到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以寂静写动荡,更添一分苍凉。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夸大了诗歌的内涵,取得了言约意丰的艺术效果。

总得来说,王昌龄的诗歌有其自身的体验和认知,使得他的边塞诗思想内蕴深刻丰富,其卓绝的艺术表现力为盛唐边塞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载王昌龄介绍[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昌龄介绍[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3. 《出塞》王昌龄

    《出塞》唐朝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依然是一首边塞诗。中国古诗词,从诗经开始,就有不少关于镇守边疆的作品。春秋......

    《出塞》(唐)王昌龄

    《出塞》【唐】王昌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

    关于王昌龄的名人轶事大全

    关于王昌龄的名人轶事对盛世的信仰,是一生希望的源泉对于王昌龄来说,虽说出生于南朝世族琅琊世家,但家势已经式微,到他这辈就更趋贫困,他小时候在故乡耕读,自称“久于贫贱,是以多知......

    王昌龄(寒假背诵内容)范文合集

    清远开阔的王昌龄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 王昌龄小时家境比较贫寒,开元......

    王昌龄、李白七言绝句(最终版)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从军行 》 ---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缭乱边愁......

    从军行王昌龄课件【优秀】范文

    从军行王昌龄课件1教学目标:使学生背诵古诗,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教学方法:情......

    从军行王昌龄课件赏析

    从军行是一篇很熟悉文章,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从军行王昌龄课件赏析,欢迎大家查看!【年代】:唐【作者】: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二)【内容】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

    王昌龄 从军行 出塞学案

    唐诗八首学案:出塞、从军行 [导读] 一、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今属西安)人,出身寒门,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历任汜水尉、校书郎,天宝元年贬江宁,天宝七年又贬为龙标尉,世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