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与要素
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与要素
[摘 要] 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也难免造成旅游发展、游客活动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冲突等不利影响。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旅游资源 保护性开发 内涵 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旅游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以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性大众社会活动。”现代旅游活动的日渐普遍,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一枚硬币有两面”,旅游绝非天生的绿色产业,如果开发与管理不当,旅游业在产生有利效应之时,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旅游资源是“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具有脆弱性、易损性特点,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遭到破坏,且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坏,覆水难收。因此,现代旅游活动的风起云涌、旅游需求的飞速扩张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强烈反差,滚滚旅游潮流所产生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传统文化加速变异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旅游业向纵深层次发展,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许多省份纷纷建设旅游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等时代背景之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及政府部门、企业人士、社会公众的关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提法随之而生。学者们从各自学科体系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但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集中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保护意义的讨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观念的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的论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措施的探讨、旅游环境的保护等方面,而关于何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论论述则很少涉及。在此,论文欲对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理解。
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和对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基础。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这一理念直接源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观点。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理论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直接目的的旅游方式,最终目标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在保护和开发关系处理上,坚持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事实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传统旅游开发思想的革新,对其它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借助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论的启示,将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概念界定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以保护为根本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强调利用性保护,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对旅游资源所进行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念具有以下内涵:第一,以保护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中,也提保护的问题,并把保护和特色、效益、市场等一起列为导向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先,保护则被忽视成一句空口号,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才出现了旅游发展中的诸多弊端和问题。而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中,保护为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诸如特色、效益、市场等其它原则必须居于保护原则之下,这彻底改变了传统旅游开发中 “保护”只能作为附属原则的地位。第二,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最大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全球性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下环境意识的觉醒,这一理论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1987年布兰特夫人向第42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为标志,在这份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根据UNEP《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目标体现为:让人们更加明白和理解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发展中维护公平;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保持上述几个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在传统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经济效益总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依据,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常常是经济效益的陪衬。但保护性开发以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最大综合效应为衡量指标,以实现旅游业和旅游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所以,保护性开发必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第三,强调开发利用性保护。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上,强调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积极有效的保护手段,强调通过合理利用来实现保护。即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积极的、开放式的保护,是把合理开发利用作为保护与持续发展手段的理念,这与封闭、保守的绝对性保护不同。第四,拥有一个以保护性开发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运作体系。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组成,使保护与开发得以紧密结合,且各环节都以“保护性开发、利用性保护”为指导思想,在管理上,借助法律政策、经济金融、科学技术、教育引导、社区参与等一系列手段或方式,以保证在实际操作中使保护得到真正落实。相比之下,在传统旅游开发中,缺少旅游监测环节和保护设施,并且,传统旅游开发以经济效益为首要原则和最大追求目标,再加之投资主体多元化,而政府宏观调控乏力,规划执行随意性大,所以,在传统旅游开发中,从早期的旅游规划,到中期的项目建设实施,再到后期的经营管理,都以经济效益为驱使动力,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和运作体系,科学利用与资源保护在政府、企业和旅游者三个层面上脱节。第五,开发过程前后联系、有机循环。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一般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三个环节组成,规划设计与建设开发、经营管理过程往往是分离的,这样,前期旅游规划中提到的保护问题很难在后期的具体实施建设、经营管理中得到落实,而后期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反馈回规划之中,致使规划因难以重新优化而成为纸上谈兵。与传统旅游开发过程的直线僵硬程式化不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过程是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循环体系,包括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如图所示。
三、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组成要素
从旅游角度而言,导致旅游资源受损的旅游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长期不断的大量涌入,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意识及观念,天长日久之后,必然影响到旅游地文化生态。而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或游人过量造成的旅游环境超负荷运做,将直接导致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特别是影视摄制组等团体旅游者的商业行为 ,其破坏性更为可怕,电影《无极》剧组对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破坏,电视剧《神雕侠侣》摄制组对九寨沟景观的污染,乃典型案例。第二,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业的经济性必然使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营管理的一大基本目标。所以,短期旅游经济行为与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有一定冲突,但从长远看,旅游业的经济性与旅游资源的保护性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运作中,由于旅游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环境意识淡薄、法制意识淡漠、缺乏可持续发展远见等原因,旅游企业及旅游经营者一方面无法正确、深入地评估、诠释和表现旅游资源的价值与特色,导致粗制滥造的旅游产品及商业化旅游景观泛滥,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点管理混乱,还有,因受丰厚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企业不断过度利用旅游资源,甚至出现“杀鸡取卵”式违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掠夺性开发。第三,旅游地政府及旅游决策部门的认识和行为。我国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的认识和行为对旅游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在我国,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先进有效的旅游管理及监控,旅游教育、旅游认识与旅游发展速度脱节,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难免一些问题与事故的发生,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此外,某些政府官员认识错误,未经科学论证与规划,就任意进行旅游开发,致使旅游资源惨遭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如云南的某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政府以所谓振兴旅游业、扩大旅游收入的名誉,拆除了该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耗巨资建造所谓“清式风貌”民俗文化一条街,使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惨遭毁灭性破坏。第四,旅游地社会公众的认识和行为。社会公众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主人与最终保护力量,其关于旅游业及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态度对资源与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如以民族文化而言,其产生、传承、发展或衰退、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居民对其之认识、态度及实际行动。
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可归结为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地政府和旅游地社会公众四要素的组合。首先,对于旅游者来说,应注意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尊重和珍视自然赋予的物质财富及人类创造的精神价值,让保护成为自觉行为,做到文明旅游。其次,对于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来说,应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特点及经济价值,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在旅游经营中,务必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与章程,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而不管环境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再次,对于旅游地政府而言,应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上,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政府不能只注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及脱贫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通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手段为保护提供有力保障,重视并协调好政府、企业、旅游者、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旅游产业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最后,对于旅游地社会公众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对家乡的热爱,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正确看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资源及环境的价值与重要性,明确自己所负有的责任与合理利用的权利;并善待与尊重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氛围。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6 [2]杨桂华 陶 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7 [3]杨桂华 钟林生 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38~139 [4]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3):75~78 [5]陈忠晓 王仰麟:生态旅游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4):56~59 [6]傅岳瑛 刘 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旅游管理,2002(5):41~44 [7]司金銮:中国可持续旅游产业理论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1(5):29~32 [8]戴凡(译)保继刚(校):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J].旅游学刊,1994(4):51~54 [9]杨桂华 钟林生 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44~145
第二篇: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规划
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规划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09级旅管2班)
摘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有别于一般的旅游开发。一般旅游开发主要着眼于旅游业的发展。而保护性开发将旅游开发与保护并重,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类型构成、敏感度和利用现状,结合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如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合理确定出资源环境敏感区、限制区、设施建设区的发展方向和持续发展对策,是一种以环境为向导、注重人文关怀的开发模式。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成功实施有赖于3个方面的工作:旅游规划、规划前的资源评价及规划后的影响评价。旅游规划在期间起到承上启下的支撑作用。现在旅游规划的趋势也正从单一规划走向越来越关注到上(资源评价)、下(影响评价)两端的一种“夹心饼干”式的规划。
关键词: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规划
一、保护性旅游规划
为确保旅游业为保护区及其内外居民服务做出其应有的贡献,帮助保护区管理者及保护区规划与管理、游憩管理与旅游产业中的其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管理保护区,以便在尊重地方实际与当地社区利益的前提下使旅游业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2002年世界旅游组织特别邀请相关专家编写了《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书中对保护区如何编制基于可持续目标的旅游规划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1、保护性规划的两大有效障碍
保护性旅游规划的成功有赖于两个不同但彼此相关的领域:一为规划技术因素;二为公共参与因素。成功的关键是将这两者变成一个整体,共生产于规划编制的技术过程。
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旅游规划和管理所面临的矛盾,也是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我国学者杨锐也认为,许多管理者将解决这一矛盾的希望寄托在“游憩环境容量”(Recreation Carrying Capacity,RCC)这一“数量”概念上,认为只要算出游客数量,就万事大吉,就可以解决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可否认,环境容量作为一个概念绝对是一个很伟大的发现,但如果仅仅把它作为一个“数据游戏”,则会在实践中带来很多负面效果。杨锐认为从技术层面上讲,LAC理论不失为解决风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利用矛盾的新思路。20世纪80年代,由于在资源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发现了作为数据的“环境容量”的各种局限,美国国家林业局的科学家们,在游憩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发展出LAC理论。它以一套9个步骤的管理过程来代替单纯的“环境容量”计算,以后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国家公园和保护区规划与管理之中,在解决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成功的规划编制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通常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其中当地社区、公园管理者、旅游经营商、游客和利用者最为重要)都能对规划编制的不同过程有建设性的贡献,并因此对规划有“主人感”。一个完整的决策制定过程必须从头到尾都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而不仅仅只是附加在过程中,或者在事实发生之后。
成功的规划编制必须接受“多数一致”的原则,以确保该规划的贯彻执行、相应管理措施的采用,以及有时限制公众对保护区的使用管理,从而实现对公共资源的有效分配。因此,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序是规划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保护性规划成功的5个目标特征
界定目标与目的只是规划编制过程的第一步,但也是保护性旅游规划编制中最困难的部分。它们必须充分反映区域保护的基本目的。管理规划中所陈述的目标必须反映各个利益主体对区域保护认知的重要性,区域内涉及的利益主体越多,彼此之间达成共识也就越困难。然而,鉴于后续规划工作的完成将因此事半功倍,克服这些困难所做的努力还是值得的。
规划目标的措辞非常重要,它们必须为旅游开发的程度、类型和规模的决策依据提供具体、准确的陈述。更具体的讲,目标必须包括一下5个特征:(1)结果向导;(2)时间界限明确;(3)具体精确;(4)可测量性;(5)可达性。
二、规划技术:从环境容量到可接受改变极限
1、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838年,是由比利时的数学生物学家P.E.Forest提出的,随后被应用于人口研究、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移民等领域。与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相关的游憩环境容量的提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呼吁对国家公园的环境容量或饱和点进行研究。1964年,对游憩环境容量的系统研究才真正出现。这一年,美国学者J.Alan Wagar出版了他的学术专著《具有游憩功能的荒野地的环境容量》。Wagar认为,游憩环境容量是指一个游憩地区,能够长期维持旅游品质的游憩使用量。目前环境容量应用在游憩领域最常使用的定义是“在不损害区域目标所规定的社会和生物状况的前提下,所允许使用的最大游客量”。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游憩环境容量研究的高峰年代。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主要大学几乎都有学者研究环境容量问题。研究者们发现环境容量虽然是一个很好的、很诱人的概念,但如果将环境容量简单地理解成数字问题或数学计算的话,在实践中往往得到失败的结果。因为环境容量作为一个数字来讲,变量太多,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至少有以下4个原因使确定环境容量的数据变得很困难。
(1)环境容量体系很复杂,杨锐曾将环境容量分为18个子容量,每一个子容量都包括很多变量,这几乎不可能计算出一个准确甚至较为准确的环境容量数据。(2)游客的旅游目的不同,而不同的游客体验需求会产生不同的环境容量数字。
(3)只要有使用,环境就会产生变化,困难在于人们很难确定“多大的变化是太大的变化”。(4)应用游客人数作为环境容量的唯一指标是有问题的,因为即使是在游客人数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游客行为、小组规模、游客素质、资源状况、时间和空间等因素对资源的影响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2、可接受改变极限(LAC)
仅仅将环境容量作为一个数据控制,并不能达到有效资源保护的目的。国外的学者们开始反思,研究解决环境容量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矛盾)的新思路。LAC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George H.Stankey1980年提出了解决环境容量问题的3个原则。
(1)首要关注点应放在控制环境影响方面,而不是控制游客人数方面。
(2)应该淡化对游客人数的管理,只有在非直接(管理游客)的方法行不通时,再来控制游客人数。
(3)准确的监测指标数据是必需的,这样可以避免规划的偶然性和假定性。
Stankey的贡献在于他将人们从“计算”环境容量的泥潭中拉了出来,重新审视环境容量这个概念所要解决的问题。
环境容量作为一个概念是一个很伟大的发现,因为它提出了“极限”这一概念,即任何一个环境都存在一个容量的极限,这一极限并不单是指游客数量的极限,更是指环境受到
影响的极限。“可接受的改变极限”这一用语是由一位名叫Frissell的学生于1963年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Frissell认为,如果允许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那么资源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接受的。关键是要为可容忍的环境改变设定一个极限,当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达到预先设定的极限值时,必须采取措施,以阻止进一步的环境变化。1972年这一概念经Frissell和Stankey进一步发展,提出不仅应对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状况设定极限,还要为游客的体验水准设定极限,同时建议将它作为解决环境容量问题的一个替代方法。1984年10月Stankey等发表了题为《可接受改变的极限:管理鲍勃马苏荒野地的新思路》的论文,第一次提出了LAC的框架。1985年1月,美国国家林业局出版了题为《荒野地规划中可接受改变理论》的报告,这一报告更为系统的提出了LAC的理论框架和实施方法。
与游憩环境容量不同,LAC所要回答的典型问题是“什么是一个公园里可以接受的生物物理和社会条件”。LAC的工作重心从简单的限制游客数量转移到一个更加完善的处理方法,如利用公众参与,进行目标设定,考虑游客满意度等。LAC理论的诞生引发了公园和保护区管理的革命性变革,之后各国又在LAC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外部环境,推出了一些其他规划和管理系统。它们包括美国国家公园和保护协会在1990年提出的“游客影响管理”(Visitor Impact Management,VIM);美国国家公园局1997年开发的“游客体验和资源保护”(Visitor Experince and Resourc Protecion,VERP)。另外,加拿大国家公园局1985年针对不同游客活动种类提出了“游客活动管理过程”(Visitor Activity Management Process,VAMP);澳大利亚,1997年通过对可接受变化限度的修订形成了“旅游管理最佳模型”(Tourism Optimization Model,TOMM)。
LAC、VIM、VERP、VAMP和TOMM等管理框架提出的时间及机构各有不同,但大都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了解现状;决定可取的未来状况;在现状与可取的未来之间建立起某种管理方案;在获得可取状况的过程中监测、评估进步与成功。
多种管理系统中,LAC产生最早,所涉及的内容更广泛,因此,其应用也比其他方法更为广泛。LAC主要由以下9个步骤构成。
(1)确认区域的特殊价值、问题与关注点。居民、管理者及其他当事者共同探讨:a、区域的与众不同之处;b、会面对那些管理问题;c、存在哪些法律和行政上的限制;d、哪些是公众关注的管理问题;e、区域在地方层次和国家层次扮演的角色。在此阶段,科学家的角色是汇集并提供管理者和一般民众不易得到的信息。重点是确定该区域有哪些基本的管理问题。(2)确认并描述游憩机会类型。保护区内部的不同区域,都存在着不同的生物物理特征、不同的利用程度、不同的旅游和其他人类活动痕迹,以及不同的游客需求,因此对于不同区域的管理模式也应该有所不同。该步骤在操作中主要运用ROS的方法。旅游机会的提供必须与规划地区的总体身份相协调。如果一个规划地区是国家公园,则所有的旅游机会必须与国家公园的目标相一致。但旅游机会的界定并不能成为破环国家公园资源的借口。
(3)选择有关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的监测指标。指标是LAC框架必不可少的部分,它作为保护区资源和社会“健康”状况的表征,用以评判每一游憩机会类型中所产生的变化是否是可接受的。所选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可信赖的、可重复测量的,并且还应该是容易量化的,保证测量时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并足以反应旅游所造成的环境变化。举例来说,资源状况指标可以是某一宿营地裸露地面的百分数,社会指标可以是每一个旅游团,每天碰到的其他旅游团的数目。指标是LAC框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单一指标不足以描绘某一特定区域的资源和社会状况,应该用一组指标来对相应的地区进行监测。
(4)调查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现状。这是一项耗资、耗时的工作,主要是对步骤(3)所选择出的监测指标进行调查。调查的数据将被标示在地图上,这样资源的状况和个指标所处的空间位置就会一目了然。(5)确定每一旅游机会类型的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标准。标准是指管理者“可以接受的”每一旅游机会类别的每一项指标的极限值。
(6)确认备选的游憩机会类型在整个保护区的空间分配。汇总来自步骤(1)和(4)所获得的信息,管理者和居民一起探求游憩机会类型的不同空间分布方案。不同的备选方案满足不同的问题、关注点和价值观。它们接下来将被评估和筛选。(7)为每一个备选方案制定管理行动计划。为每一个备选方案制定相应的管理行动计划,并对该行动进行成本分析,以确保最终选择的方案不仅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8)评估并选择一个最佳方案。经过以上7个步骤后,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评估的结果选出一个最佳方案,评估应该尽可能多地考虑各种因素。(9)实施行动计划并监测资源与社会状况。一旦最佳方案选定,管理行动计划开始启动,监测计划也必须提到议事日程。
三、规划机制:社区参与式开发
在规划过程中,如果没有受其影响的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可持续的旅游将不能成功实现。设计出有效的手段来允许居民参与旅游规划过程,并鼓励其踊跃参与这一过程对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是第一重要的。在旅游发展中社区担当的一个更关键的角色是对于旅游方案进行彻底的仔细审查,帮助完成可持续性的目标。
德雷克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在社区内管理和控制生态旅游发展的例子。她将当地人的参与定义为“当地社区影响开发项目产出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通过社区成员的参与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社区是能从开发项目中受益的。下面介绍的是当地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的程序模型。
第1阶段:确定当地参与者在项目中的作用。包括评价当地人如何能帮助进行目标设定,提高项目的实施效果,确定获益能力,以及分担项目成本。
第2阶段:选择研究团队。团队中应包括多学科研究人员、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媒体人员。
第3阶段:进行初步研究。应在当地环境的背景下根据现有资料,并通过相关调查了解社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解和评估:需求、当地主要领导人、媒体、社区对项目的支持程度,各部门的介入情况、传统的土地使用方式、对项目感兴趣的人及为什么会感兴趣、妇女的作用、谁会管理和资助项目、土地所有权及文化价值观。
第4阶段:确定当地人的参与程度。当地介入程度可以在低密度到高密度的两极之间。必须确定是否有特殊的参与者介入,如有时当地政府不很支持,可以利用中介(如非政府组织)号召当地人参与。
第5阶段:选择适当的参与机制。这种机制受当地人参与的密度和现行体制的性质(如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团体),以及当地人的特征影响。在这个阶段一般由社区内的各个团体选出代表组成公民顾问委员会,开发人员要向委员会介绍项目的有关信息并听取委员会的意见。委员会负责对项目的目的和目标,以及其他项目相关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6阶段:对话和教育方面的努力。在这一阶段媒体的使用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媒体使公众的认识达成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主要的社区代表做工作。生态旅游开发人员应向公众说明项目的主要的目的和目标、项目将如何使社区受益、开发地区的价值、相关物种受到威胁的历史,以及项目的受益。应使用各种视听设备对以上观点进行说明,可以组织研讨会或公众听证会向公众说明项目的优势和劣势。
第7阶段:集体决策。这是将所有的研究结果和关于当地人口的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重要阶段。生态旅游项目人员要向社区说明他们的研究结果以及行动的计划。社会成员对计划提出意见,很可能需要组织一次座谈,由项目人员和当地居民共同协商,最后就项目及其影响达成一致看法。
第8阶段:制定一个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在这一阶段,项目人员和社区共同制定一个行动计划,针对相关的实施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如果社区成员认为需要提高社区生活水平,项目人员对此的解决方案可以是以市场价或双方的协议购买当地人的农产品。项目还可以为当地人创造一些工作岗位,包括纪念品商店、研究工作、公园管理岗位,以及私营野外用品公司。这个地方行动计划必须与整个项目的宏观规划相结合。
第9阶段:监督和评估。监督和评估经常被忽视,其实这应该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长期、多次进行的。评估的重点是看项目开始之初设定的目的和目标是否实现。
在应用上述社区参与程序模型的时候,避免形式主义非常重要。管理者不应只简单地告诉那些利益相关者需要他们的参与,并且仅仅计划两周的时间让他们参与,这样将使项目失去可信性。有学者还特别指出,每个参与程序都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强行照搬一个曾经在其他地方有效的方法可能并不适合本区域。因此,目前适应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社区参与方式与机制创新问题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1]泰山扩建索道,专家又输了.生活时报,2000-10-14.[2]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孙九霞,保继刚.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旅游学刊,2006,21(7):63-68.[4]王寿臣,王春晓.黄牌警告:中国式申遗.法制早报,2006-10-16.[5]吴学安.将“世遗”保护到底.中国旅游报,2006-08-14.[6]谢凝高.风景资源是自然文化遗产,一定要保护好[EB/OL].2005-12-28.http://.[7]薛达元,蒋明康.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标准的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4,14(4):246-251.[8]扬锐.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现状分析.中国园林,2003,19(9):38-43.[9]杨锐.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状况的行动建议.中国园林,2003,19(11):41-43.[10]杨锐.从游客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环境容量概念的新发展.旅游学刊,2003,18(5):62-65.
第三篇: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名词: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与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其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的协商一致,由主管机关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与依据。
资源:属于经济学概念,原指取之于自然的生产与生活资料,现在常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旅游资源质量:旅游资源个体或组合体固有特性和满足需求的程度。
全面质量管理: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上的一种管理办法,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以及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
旅游资源环境质量: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空间条件和历史时期,旅游资源环境系统的整体状态,即资源环境的总体及其个要素,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及其身心健康以及旅游开发经营活动的适宜程度。
旅游资源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经济、规划、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资源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国民经济中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各部门、社会集团、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资源环境问题方面的相互关系,以使旅游发展既能满足游客需求,又能保护旅游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总和。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是由内、外地质营力长期作用下而形成的各种地质地貌景观形态,是整个地理环境中具有原生性和基础性等特点并以其原始天然、姿态万千而成为重要旅游资源。
水域风光旅游资源:是大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旅游资源中构景的基本要素,是大自然灵气的基础。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并产生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水体及水文现象,都可视为水域风光旅游资源。
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它与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如地质、水文、地貌、气候等共同组成了自然旅游资源总体系。所有生物景观中具有旅游利用价值、能够被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部分,称为生物景观旅游资源。
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气象和气候都是大气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气象是大气短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而气象是长期气象(天气现象)特征的综合表现,包括平均状况及极端变化。我们统称为气候现象,并将进入人们旅游活动领域后的气象和气候景观资源统称为气候旅游资源。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指因历史遗址遗迹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观赏游憩价值而形成旅游吸引力,进而产生社会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旅游吸引物。
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的古建筑以及现代标志性建筑、艺术性建筑都属于建筑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社会功能以及历史文化意义的为了一定目的而设置的基础性建筑或建筑群构成的场所场馆等建筑设施都属于设施旅游资源。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指由古今人类所创造、能够激发人们旅游动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静态的物质文化资源和动态的行为文化资源。
地方特色商品类旅游资源:包括菜品饮食、农林畜产品与制品、水产品与制品、中草药材与制品、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日用工业品等其他农业手工产品或者克服了地域自然条件限制的现代标准化工业产品,可以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
简答:
标准化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经营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管理和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
2.有利于旅游资源管理组织,包括企业、社区、政府对旅游资源保护和经营的规范化,增强可操作性,减少盲目性,增强保护性,减少破坏性
3.有利于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责任相关方、旅游资源利用方面的利益相关方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法律法规下形成协调
4.有利于旅游资源保护和经营方面的区域性,甚至国际性交流。
旅游资源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和特点:
第一,旅游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管理体系,在所有相关方参与的基础上,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第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同样存在“成本效益”问题,需要考虑在“成本费用”最低的基础上使效益最大化。
第三,旅游资源管理不仅要满足旅游者要求,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的要求。
旅游资源的全面质量管理需要体现“综合效益、保护第一、预防为主、质量教育、持续改进”等理念,具有“三全二多一体”之特点。
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评价意义
为区域旅游环境的综合治理、旅游环境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政策和措施、引导与控制旅游开发经营活动和旅游行为方式提供可靠的依据。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功能特征——吸引力,指旅游资源能不同方面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休闲需要。
控件特征——广泛性,不同的地理圈层、地理区域都有旅游资源的分布;区域性,它们的形成和存在又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固定性,旅游资源一般来说是旅游者不可带走的。时间特征——节律性,景物有随季节变化的特征;动态性,旅游资源是一个开发的系统和动态的概念。
类型特征——多样性、综合性 经济特征——价值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难以用数字计量;利用的永续性,大多数旅游资源是不会被旅游者消耗掉的。
文化特征——美学性,旅游资源具有自然美、人文旅游资源有社会美、科技没和艺术美;知识性,旅游资源具有知识内涵
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天然性(形成)都是大自然作用的结果,受到大自然因素的影响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生态型(状态)自然界各个组成要素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地带性(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植物、动物、水体深受气候影响 变化性(时间)呈现季节性、周期性的变化
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人为性(形成)是人类在不同时代文化创造的产物
民族性、地域性(分布)人类文化的创造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制约和民族性格的性格 时代性(时间)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社会历史密切相关,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
精神性(内涵)尽管人们赋予自然旅游资源以“美”的意蕴,但缺乏精神内容,包括思想和艺术内容。
阶级性、阶层性(层次)由于人类社会存在分等级、阶级、阶层的现象,那么人文文化也就
打上了这种烙印。
旅游资源的分类(概念):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归并或划出具有一定从属
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类别的工作过程。在所划分出的每一种类别(类别)中,其属性上彼此有相似之处,不同类别(类型)之间中则存在着一定差异。
旅游资源分类的意义:
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加深对旅游资源成因、属性、价值功能以及系统组成等方面的认识。
另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将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
化、系统化、信息化,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和开发管理提供方便。
可见,旅游资源分级分类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分类系统的建立、补充,加深对旅游资源整体和区域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掌握旅游资源的成因、价值功能以及系统组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与开发管理服务。
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
共轭性与排他性原则(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划分出的同一级别、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共同属性,不同类型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对应性原则,次一级旅游资源必须完全对应上一级旅游资源的类型
容。
递次性原则(分级与分类相结合的原则),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不同
级别、不同层次的亚系统。
标准分别与统一原则
简明实用原则,旅游资源分级分类要简明实用,具有实践的可操作
性。
旅游资源的分了标准:成因,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原因与过程。
属性,旅游资源的性质、存在形式和存在状态
功能,能够满足开展旅游与休闲活动需要的作用
时间,根据旅游资源形成的时间不同,可将旅游资源分为不同类型
其他,如,开发利用情况、管理级别、旅游资源质量高低等。
旅游资源分类的步骤与方法:1.确定分类的目的与要求,明确是普通的一般性旅游资源分类,还是有特殊目的要求的专门行旅游资源分类,并参照一般分类原则和标准,结合实际确定相应的分类原则和标准。
2.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建立分类系统,把各种旅游资源分别归
入不同的类型。
3.通过补充、调整,完善分类系统。
4.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写出简要说明。内容包括该项旅
游资源分类的目的与要求、原则和标准以及分类结果等;
5.对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成果,尽可能利用计算机建立旅游资
源信息系统,便于补充调整和实际应用。
依据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
观光游览型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著名的古代建筑、城镇风貌、园林建筑)、参与体验型旅游资源(冲浪、漂流、赛马、渔猎、龙舟竞渡、游泳、制作、品味、访问、节庆活动、集市贸易)、商品购物型旅游资源(土特产、工艺品、艺术品、文物商品、仿制品)、保健疗养型旅游资源(疗养院度假村、温泉浴、沙浴、森林浴、练功房)、文化教育型旅游资源(各类博物展览、科学技术活动、文化教育设施)、情感寄托型旅游资源(名人故居、名人古墓、各类纪念地)
依据旅游资源的管理级别分类:世界级旅游资源(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的名胜古迹,及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的旅游资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旅游资源(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市县级旅游资源(市县政府公布的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资源标准化管理具有包括哪些方面?我国分别出台了哪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旅游资源标准化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旅游资源保护的标准化,二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标准化。前者首先要建立旅游资源类型和等级的标准体系,形成旅游资源质量保护的技术指标,属于技术事项的标准化;后者需要在前者的基础上建立旅游资源经营过程的标准体系,形成以“质量循环”为特征的旅游产品过程管理模式,体现了工作和管理的标准化。
目前我国已经发布与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相关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各类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标准,如《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等级划分原则》、《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等级划分原则》、《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综合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标准,如《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世界自然遗产评定标准》、《国家地质公园评定标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评定标准》、《省市级风景名胜区评定标准》。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标准及其他规范,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级》、《旅游规划通则》、《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旅游环境管理的本质和内容是什么?
本质上,旅游资源环境管理就是对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有效管理。
1.从旅游资源环境的系统因素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对旅游资源环境系统及其各个要素质量的管理,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质量和人文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土壤质量、水体质量、生物质量、空气质量、气候质量、声响质量与设施设备质量,以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质量等。
2.从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角度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保护管理和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建设管理。
旅游资源有效管理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前提条件?
1.明确旅游资源权属,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要使资源配置有效,其基本条件在于将生产者置于市场机制约束之下,且市场约束力越大,资源配置越有效。要达到这一条件,就必须明确生产者的产权,即明确生产者对资源、财产的权、责、利。2.分担旅游资源责任,旅游资源保护是旅游资源的所有者、经营者以及政府的义务与责任。3.分享旅游资源利益,所有者与经营者需要发扬企业伦理,形成社会导向型战略,与员工、社区居民、政府分享企业利润,并且经常通过公益性活动或赞助性活动回报社会,树立公众形象,形成“人和”局面,以便共同维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质量。
第四篇: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东北师范大学
毕
业
论
文
课题名称
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学生姓名:柳 瑶
联系方式:***
准考证号:011208203343
专
业:旅游管理
2011年8月16日
摘要:
文章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产生的众多环境问题的具体剖析,深刻地阐明两者间的关系及实质,并从现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我国的旅游环境资源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和世纪性的论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旅游与环境关系密切。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国际社会对此予以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目录:
一、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
1.1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 ···················4
1.2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4 1.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5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2.1
中国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 2.2
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
三、关于旅游环境的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和思考
3.1
对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9 3.2
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保护的建议 ······················10
四、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的问题和进行保护的对策的建议 4.1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要持慎重考虑 ··················12 4.2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12 4.3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 ······················································13 参考文献················································ 14
正
文: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集中体现,也是旅游与环境关系的必要前提。开发和保护关系贯穿在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显出其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1.1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发展都必须以蓝天、碧水和青山为依托,离不开环境保护的保障作用,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环境保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环境保护的发展。1.2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一是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现代的旅游景点景观,己经不是以完全原始的形态使消费者无偿地直接享用了,它要经过旅游企业一定程序
开发与建设,将众多的潜在资源变成经济资源,或是将众多的经济资
源现代城市化,从而使自然资源变成商品,或是使已经商品化的天然 资源更易于交易,再通过商品的形式以经营的方式与消费者相交换。这种以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所进行的掠夺式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和影响。1.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在三合镇,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很有可能进行粗放型的开发模式。因此,相关部门要对此引起充分的重视。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但是事实上在世界的不少地方,由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作用的片面理解出现了不少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发掘各种旅游资源,过度性地开发和消耗性利用所形成的弊端,带来了生态环境失衡或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2.1 中国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水体的破坏
水污染是旅游对自然资源较为严重的一种污染。它主要由干旅游 经营者在大量的工程兴建中、在日常经营工作中所产生并排出的含化
学物质的废水,旅游者在参与旅游项目如乘船、划船、漂流时不经意间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部分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如往水里乱扔废弃物、随意排泄以及毁林开荒所造成的水流失等。这些污染使原本清澈的河(湖、海)水浮上一层厚厚的水藻和油污,水生物无法生存,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土地破坏
造成土地污染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量植被遭到破坏,旅游企业在开发资源时对原始森林进行肆意砍伐,工程修建时所需的建筑材料又往往是就地取材,加之部分游人对树木乱攀乱折等,都导致植被破坏,水土大量流失,加之一些企业任意把产生的废物排到企业外的区域,而不是按照规定集中处理,致使土壤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越来越少,盐碱地、土壤呈酸性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此外,由干大量游入随身携带着各种塑料制的食品袋、用品袋,或是就餐时的一次性餐具,喝水的瓶子等。用完之后就随地乱扔,这些极难分解的白色垃圾被风吹得到处都是,对土壤的覆盖率极高,使原本贫瘠的大地又一次遭到人为的破坏。(3)大气与噪音的污染
旅游离不开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游者从居住地转到风景区的载 体,于是,各种车辆纷至沓来,呼啸而过,汽车尾气在空气中四处弥
漫,这种废气不仅污染空气,而且对人体也极为有害。此外,噪声的
污染也不容忽视,导游手持扩音器召集游客的声音,不文明游客的高声喧哗,以及旅游风景区内摊床商贩的大喊大叫等。现在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链条中,文娱活动已被安排为固定节目,于是,康乐中心保龄球的滚动声,夜总会声嘶力竭的纵吼声,迪吧里重金属乐器热烈激昂的敲打声,这些分贝极高的项目成为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4)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严重
人类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内源件”破坏,即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如旅游者、旅游建设等)的破坏,主要表现形式为: ①游人在景区的超负荷活动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害或破坏。②少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蓄意破坏。③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建设”。其次是“外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被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所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①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造成旅游资源的毁坏。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滥捕滥伐,致使许多景观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②文化艺术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③工业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污染及破坏。旅游区外围兴建的小化工厂、化肥厂、农药厂等所产生的废弃物污染和破坏了旅游资源。
(5)文化的破坏
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开发会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 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收到的资源地的影响。
2.2 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旅游环境有效保护的制约因素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1)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2)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 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
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3)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4)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5)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
三、关于旅游环境的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和思考 3.1 对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首先,实行资源开发和保护中的“科技兴旅”战略,包括实施科技手段,使盲目的、掠夺式的粗放型开发为集约化的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过程中对资源造成的破坏。
其次,保持并增加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资 源开发和保护是以资源的文化内涵为中心的。文化内涵是科学处理资源开发和保护之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依据。保持并尽可能地增加资源的文化含量也将成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新的价值取向,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
再次,培养熟悉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旅游专门人才的同时,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强化环保意识,真正做到政府引导、百姓配合,使旅游环境更好地同经济效益联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3.2 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保护的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1)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
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加强景区管理。景区管理经验表明,强化跨部门、跨行业、跨
地区协调管理力度,是实现景区管理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景区宏观管理和跨部门综合协调的法律依据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出多门,互不衔接,导致执法混乱、随意、甚至冲突,是目前大多数景区管理面临的问题。(3)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程序要求。国家必须明确规定旅游资源开发的申请、审批的实质条件和程序条件,有关机构、组织、书会团体成立的申请、审批的实质和程序条件;规定为保证旅游资源法律法规的实施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对违反法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所采取的制裁性措施和被制裁者在申诉、起诉等方面的程序性措施;国家立法规定有关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机构、基金会、社会团体等,并具体规定这些机构或团体的性质和作用,权利义务和责任等
(4)环境权的引入和健全法律法规体制。旅游环境保护在发达国家,人们逐渐意识到人人应生而具有享受清洁健康和充裕的环境的权利。(5)增加环保经费和加强科学研究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 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
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
环境保护的投资。
(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四、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的问题和进行保护的对策建议 4.1 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持慎重态度
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最需要加以注意的是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问题。自然保护区所含盖的地域是世界上存留的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珍稀和濒危的生物物种和罕见的自然遗迹存留地。这些地区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种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关键性区域。所以,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在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利用方面都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
据1999年科学时报报道,全国目前有22%的保护区因开展旅 游而遭到破坏,11%的保护区出现了环境和资源的退化。呼吁要慎重的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
4.2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
与其他旅游开发方式相比,生态旅游开发对现代科学技术具有更大依
赖性。生态旅游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对生态系统和旅游系统内在关系的深入研究,以及新技术手段的应用的基础上。
4.3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
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要比其他旅游区有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自然保护区不受破坏,国家已经颁布了许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全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所有的保护区在开展旅游时都必须按照规定来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
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刘汉洪、彭旺元:《南岳衡山“旅游公害”及其防治对策》,《旅游学刊》,1991.6(1);
2、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旅游学刊》1989;
3、刘继韩:《对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见》,《旅游学刊》,1994;
4、罗斯?道林(Ross.K.Dow Ling):《从环境适应性来探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学刊》,1993;
5、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旅游科学》,1992;
6、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旅游学刊》,1994;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五篇: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案例14: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案例:
台山市是著名的侨乡,依山临海,风景秀美,拥有海岛、温泉、生态、侨乡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丰富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为台山市打造旅游强市,实施旅游旺市战略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台山市旅游业发展迅速,统计显示,去年,该市全市年接待游客达230多万人次。
然而,在台山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旅游资源保护问题。台山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资源保护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措施不到位,一些很好的旅游环境和资源遭到令人痛心的破坏;有的旅游区资源很好,但由于规划水平低,让人有糟蹋资源之感,如赤溪半岛铜鼓环岛公路旁乱搭乱建食肆大排档,大煞风景,引起游客尤其是摄影爱好者的强烈不满;三合镇嘉怡酒店规模小,以不规范渠道获取温泉资源,如放纵这种行为很容易重蹈从化温泉资源枯竭的覆辙;梅家大院一些建筑随意翻新,与原来建筑风貌格格不入;北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布局混乱,建筑风格一般化,与自然环境很不相称;浪琴湾粗放经营,缺乏管理,脏乱差现象严重;飞沙滩、王府洲海浴场沙质日渐恶化,亟待采取保护措施。这些现象和行为,将严重影响着台山市旅游开发的水平档次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针对这种情况,台山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在最近召开的政协台山市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交提案,建议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来加强对台山市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社会舆论氛围,形成旅游资源保护社会共识;二是编制《台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使旅游发展、旅游开发有规可依;三是制定《台山市旅游资源保护条例》,确保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协调统一;四是明确旅游资源保护的职责,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共同保护。(本报记者 严建广)
小组讨论报告:
一、关于选题
本小组选取旅游资源作为讨论对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资源与传统意义上的资源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它不像土地、森林等资源那么具体,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资源。可以认为是一种共享资源,同时也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具有历史价值)等资源的综合体,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因此本小组认为,旅游资源更具有讨论意义。
二、关于本案例
从案例介绍可以看出台山市可以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给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但由于保护的不力,很多旅游资源遭到了令人痛心的破坏,案例中具体地举了几个破坏旅游资源的现象,归纳起来,这些破坏主要是由于规划不科学,管理不到位,环保意识差等原因造成的,从而导致了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这种矛盾是一种典型的矛盾,即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之间的矛盾。从本案例中突出反映的一个问题是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两者之间紧密联系,存在着辩证关系,对于这一复杂关系我们组要进行了重点探讨并给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三、案例分析
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也难免造成旅游发展、游客活动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冲突等不利影响。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势必会对其造成破坏。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一般来说,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动一草一木是不可能的。开发就是要对资源地进行适度的建设,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破坏就没有开发,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比如案例中台山市相关部门由于资源保护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措施不到位,一些很好的旅游环境和资源遭到令人痛心的破坏;有的旅游区资源很好,但由于规划水平低,让人有糟蹋资源之感。我们认为开发会对旅游资源造成如下几种破坏:
1、对某些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如开发中对林地的砍伐而规划成其他旅游设施,对整个旅游区的生物物种的破坏,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些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休养生息,注重保护物种等措施予以挽回。
2、对某些非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如某些旅游区有着很多文物古迹,我们认为其是非可再生的。对其的开发可能造成破坏某些文物古迹如古城墙在开发时被破坏之后政府虽然承诺重修古城墙,但是其历史文物价值已经丢失。另外不少国家级风景区城市化、游乐场化、商业化、人工化现象严重。商业旅游开发占用大量土地,开发商大肆在旅游区周边扩张,景区的完整性和整体质量受到严重威胁;在旅游地随意设摊经商,将优美的风景商业化;自然景观中充满了人工气息,失却了自然的野趣。再如开发旅游保护区后,保护区内可能蕴藏的矿物资源可能无法被开发,增加了开发矿物资源的机会成本。
3、一些旅游景区由于资源的开发,游客的涌入量超过了承载力,给资源本身造成了致命的损坏, 如北京故宫很多地砖已被踏破磨平,造成了地面的下陷,增加了保护、修复工作的难度。同时游客的大量涌入,形成了巨大的污染源,破坏了资源环境。
而另一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本质核心也是为了对旅游资源进行更好的保护。开发是保护的表现形式,保护是开发的前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实际上就是要使旅游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合理的开发,才能
招徕旅游者,才能发挥其功能,才能表现出现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旅游资源保护的过程中,要做到为保护而开发。如果旅游资源从未被开发,则产权不够明晰,可以认为是共享资源,容易产生“公地悲剧”,无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其开发后,可是实现对资源的系统管理,并通过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有效保护资源,此外,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获得经济效益。
四、关于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以促进社会文明、科学文化的发展。旅游资源本身带有社会文明和科学文化的烙印,反映某一时代美好的东西,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因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助于艺术、历史民族文化的传播、延续,有助于世界各地区国家间的艺术、文化思想、科学和社会风俗的交流,有助于保护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人文景观的历史性,使后代人与当代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并给人类以丰富的知识内容。
要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案例中台山市政府意识到了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但内容不够详尽。本小组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与了解,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体系。资源开发前必须对开发区域进行详尽的勘察和分析,针对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制定相应的开发计划,力争将对资源的破坏降低到最低。
2、注重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协调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自然状况的景观可以认为是能够被消耗尽且不能替代的资源。因此,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是旅游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当然,“保护”不仅仅是出于旅游目的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而是对整个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多样性的保护。同时,要选准开发的领域和内容,分清哪些资源可以开发,哪些资源不可以开发。
3、制定有关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正如案例中台山市政府所颁布的《台山市旅游资源保护条例》,就是要加强这方面的法制建设。对于地域性的旅游资源,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更能够起到法律法规应有的作用,因为对于地方性的旅游资源,地方政府更能够因地制宜具体分析,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并且旅游资源对地方的GDP以及绿色GDP都会有一定的贡献,地方政府也愿意为了自己的政绩而依法办事。
4、对旅游资源实行分类管理,在管理上进行分工。实现旅游资源等可持续发展,可以根据景区内自然和人文资源状况,环境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需求的改变进行功能区划,可以将风景区规划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旅游区,实施分类管理,以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使景区的多种价值得到保护,并可集中财力从有限的收入中保证重点保护区域的资金来源。
5、建立旅游区的动态评估体系,从全局出发,对旅游区进行长期的、动态资本的评估,涉及监测、控制、评价三个部分。时刻监测区域的天象、山体、水体、动植物、人文等景观,对于监测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控制并提出相应的评价。通过监测、控制和评价,对景区的发展作出动态评估,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6、提高公众保护旅游环境的观念。由于公众是旅游资源的主要享受者,公众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对资源的保护力度。我们经常能在一些旅游景点看到很多的旅游者乱扔杂物,在树上、石头上乱涂乱刻,这些行为屡见不鲜,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加强公众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的作用。
7、设立明确的奖励惩罚措施以及公众监督机制。公众并不是经过宣传教育就会自觉的不对旅游资源破坏,这需要一个机制来监督公众的行为。比如严厉惩罚那些恶意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鼓励那些积极有效的保护旅游资源的行为,并建立相关的公众监督机制,形成一种全民性的旅游资源保护体系。
五、总结
本小组之所以选择旅游资源作为最后本门课程的案例分析,主要是因为旅游资源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性质难以定义,包含内容广泛并且差异性也很大。重要性体现在它是第三产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的影响也很重要。由于能力有限,只能对案例作一个浅显的分析,不能全面细致地进行深入分析,这也是比较遗憾的,希望石老师能够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