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

时间:2019-05-14 16:2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

第一篇: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

《祝福》中风俗描写的作用

作者:曹红波 《祝福》特意把文中的主人公安排在一个特定的风俗中,而且这个风俗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主人公的一生,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这个主人公就是祥林嫂,这个特定的风俗就是在除夕之夜进行祝福的风俗。文章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也一再写“祝福”,连文章的题目也是“祝福”,那么这祝福的风俗在文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一、交代社会环境

文章一开始就说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可见在除夕之夜进行祝福已经成为鲁镇的一大风俗。在这一风俗中,人们要“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地洗”,然后用这些东西作为福礼来“恭请神们享用”,足见人们拜祭时的虔诚的心理。尽管在20世纪20年代,新文化运动已经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但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还深深地统治着人们。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依旧,人们仍然把自己的幸福和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从来没有人怀疑神灵的力量,也从来没有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因而一到年底,家家户户都是一派忙碌的景象。人们永远生活在虚无的精神境界里。而且祭祀时“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可见在人们的心里,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在封建社会里,宗法制度和旧礼教对人们的毒害很深,农村劳动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人身权利,如果是再嫁的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所以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鲁四老爷因讨厌她是个寡妇,而“皱了皱眉”,但终因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要勤快”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到年底,就把祝福的所有活都交给她了,而“竟没有添短工”。可是当祥林嫂再嫁,而且丈夫和儿子又相继死去之后,鲁四老爷和四太太便不再让她插手祝福的事了。他们认为祥林嫂是一个“败坏风俗”的女人,是个“不洁”的女人,她准备的福礼“祖宗是不吃的”,尽管祥林嫂后来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也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而是“你放着吧,祥林嫂!”并且祥林嫂最终被赶出鲁家,流落街头,沦为乞丐。鲁四老爷的鄙视,四太太的呵斥以及人们的讥讽和嘲弄,使祥林嫂的精神遭到严重残害,从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最终走向了生命的毁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生活在一个怎样黑暗而又罪恶的社会里!封建思想就像一把软刀子,直逼祥林嫂的要害,让这样一个勤劳善良的人在偌大的社会里竟然没有了立足之地。像鲁四老爷这样的封建势力尚且不说,就是与祥林嫂有着同样命运的人们也表现得冷漠,麻木,无情。在这样一个吃人的社会里,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也就成了必然。

二、刻画人物形象

任何一篇小说,要深刻地反应社会生活,就必须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而文中的祥林嫂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对风俗的描写来刻画的。文中祥林嫂的死主要来源于对她精神上的摧残,而这种摧残就是通过祝福的风俗表现出来的。对风俗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对一个女人来说,丈夫和家庭是最重要的,但是祥林嫂却在结婚不久就死了丈夫,这样的打击对任何一个女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对祥林嫂也一样,她的天塌了。但最终她坚强地挺过来了。为了逃避婆家的逼婚,她只身逃到鲁庄,到鲁四老爷家当了佣人,虽“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可见祥林嫂是一个勇敢坚强的人,她并不为生活所屈服,是一个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人。即使后来被逼再嫁时,她也拼命反抗,以致“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就是这样的遭遇也没让祥林嫂失去生活的信心。在后来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再次失去亲人的祥林嫂,便把全部希望寄托到儿子身上,可不久,儿子也相继死去。祥林嫂的所有希望一下子全没有了,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打击更大的呢?可祥林嫂最终仍然挺过来了,她强忍着痛苦,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当了佣人,尽管她没有先前

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但她毕竟勇敢地活下来了,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三次失去亲人的打击以及身体的折磨都没有打垮祥林嫂,都没有让她失去生活的信心,可为什么不让她参加祝福,她就一下子精神崩溃了呢?可见“祝福”这一风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说明封建思想和旧礼教已经融入到人们的血液中去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而“祝福”又最能体现这一思想,所以人们把这一风俗看得特别重要,把参加祝福视为体现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女人虽不能参加祭拜,但可以参加准备福礼的活动。所以当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因鲁四老爷同意她准备福礼,而“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见她因自己的劳动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觉得自己在社会上还是有价值的而感到高兴,尽管她过的是被剥削被压迫的生活,但她仍然感到满足。可是当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鲁四老爷因她再嫁,而且又再次守寡,便鄙视她,不再让她插手福礼的事了,尽管后来祥林嫂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仍然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这时祥林嫂连帮忙的资格也没有了,也就是说与“祝福”有关的所有活动都与她无关了。这下子,祥林嫂绝望了,她不仅没有了身份和地位,更没有了尊严,对于严重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她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了的了,一个勇敢坚强的人再也不能承受生命之重了,于是精神彻底崩溃,“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直是一个木偶人”了。可怜的祥林嫂为了求得祝福时的一点点权利,心血被榨干,精神被摧残,她已经被封建思想和旧礼教逼迫得成了一个行尸走肉。当“我”在祝福之夜,再次见到她时,她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并且不久就死了。祥林嫂成了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这三次“祝福”就像三个特写镜头,为我们描述了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祥林嫂是怎样在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的毒害下一步步走向衰颓,走向死亡的。增强了悲剧形象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三、推动情节发展

文章一共写了三次“祝福”,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现实中的祝福,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回忆中的祝福,而且第三次比第二次更能表现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对人们的毒害,含义比第二次更加深刻。文章一开始就写“我”眼前祝福时的热闹景象。“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是一幅多么祥和的画面啊。然而就在这热闹、喜庆的气氛中,祥林嫂却死了。这一反常的现象使“我”不由地想到了以前的祥林嫂。这样文章开头的描写就为后文的回忆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使全文都笼罩在悲剧的氛围中。接着“我”回忆了两次“祝福”时祥林嫂的遭遇,这两次“祝福”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一次是祥林嫂年轻时参加祝福的事情,一次是后来主人不再让她插手准备福礼的事情。在这两次“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越来越不幸,越来越悲惨。最后结尾时,再次写到“祝福”,与开头遥相呼应,把读者又拉回到现实中,“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就在众神将给予“无限幸福”的时候,祥林嫂却孤独、寂寞、悲凉地死去了。故事情节就在“祝福”的一次次到来中向前推进。“祝福”的风俗贯穿全篇,使文章条理清晰,衔接紧密而自然。

四、深化文章主题

“祝福”是鲁镇的大事,也是鲁四老爷家“最大的事”。鲁四老爷利用像祥林嫂这样廉价的劳动力为他制作福礼,以求过着能够继续摧残剥削她们的贪得无厌的所谓“幸福生活”,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仅仅为获得置办福礼的一点权利,精神遭到严重摧残,以致惨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这是一个戏剧性的安排,给人一种荒诞的感觉,像祥林嫂这样善良的人悲惨死去,像鲁四老爷这样的封建势力却在祈求神灵的保佑。我们从这巨大的反差中了解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罪恶,让我们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充满了憎恨,对像祥林嫂一样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这个特定风俗的安排是对封建社会的一个极大的讽刺——祝福并不能带来幸福。使得文章的悲剧性更强。这三次风俗描写,先从现实写到过去,再从过去写到现实,首尾呼应,结构紧密。虽三次写“祝福”,却绝不雷同,而且有详有略,特别是首尾的有关烟花和爆竹的描写,让我们感到封建思想就像“祝福”时的烟霭一样,到处弥漫;就像“祝福”时的爆竹一样,到处燃烧,使文章反封建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曹红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篇二:《祝福》中几次写“祝福”

《祝福》中几次写“祝福” 《祝福》中几次写“祝福”

教参中说三次写“祝福”: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第二次是对鲁家祝福的描写;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这样分析的不当之处有二:一是把鲁家的祭祀祭祖与“祝福”相混了;二是《祝福》描写祝福也不此三次,而是四次。祭祀、祭祖与“祝福”是不能相混的。祭祀是包括祭祖和祝福在内的一切祭天地鬼神活动的总称。祭祖与祝福也不能相学杂费。祭祖是专指对祖宗的祭祀,如祖宗的生日祭,死日祭以及四进祭等等。祝福则是在特定的时间(在古代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进行的一种祝千祈福的活动。祭祀祭祖,祝福在作品中是交代得很清楚的:祭祖是“冬至祭祖”,以祖宗为祭祀对象,属于四时祭。“祝福”则是“年终大典”,以“迎接福神”和“天地圣众”为对象。教参中的错误是把鲁家“四叔家里最重大的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的祭祀和“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的祭祖”都当作“祝福”了。

《祝福》四次写“祝福”。第一次是描写鲁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在“满天飞舞”的大雪和烟霭中“乱成一团糟”的“祝福”。这是别有寓意地写出祝福。第二次是描写祥林嫂到鲁家做工,在准备祝福时“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个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的突出表现。第三次是描写“鲁镇永远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她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具。”这是要通过祥林嫂在祝福中的不同表现写出她的地位和命运的变化。第四次是全文的结尾:“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光,接着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这是同第一次的“准备祝福”相响应,也是暗含讥讽的篇末点题。

《祝福》四次描写祝福,中间穿插祭祀和祭祖的描写,如果再加上开头写的祭灶,便构成如下的序列:祭灶、祝福、祝福、祭祀、祝福、祭祖、祝福

这样的序列就给读者一个鲁镇和鲁家就在这样的序列中不断循环的深刻印象,从而让他们明白:这就是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也让他们明白:祥林嫂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这是作品思想深刻的表现,也是作者构思独特的表现,所以是不应当弄错或被忽略的。课文赏析

一副残联,曲尽其妙

鲁四老爷的的书房里有一幅对联“??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地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大凡文人墨客,官僚士绅,抑或儒雅学者,有志之士,每每悬幅于壁,其中固然有附庸风雅者,但更多的则为示其矢志所向,意趣所钟,或以为立世准则,行为标准。那么鲁四老爷的处世立身的准则又是什么呢?

让我们先展开那“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的”上联,全副对联应该是:

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此联本为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注解儒家经典之解语,即为后世儒家信徒奉为经典,作为修身养性的标准,又绵延到了20世纪初叶,也成了鲁四老爷的修养标准。

此联之眼全在“事理”二字。“坚定”“和平”是行为标准,是“品节”详、“德性”明的必然结果,是外在表象的东西,而“品节”“德性”则取决于“事理”,“事理通达”则会“品节详明”,行事则“坚定、和平”了。

那么,这里的“事理”又是什么呢?当然是封建伦理的事理。所谓事,无非是封建阶级的“家”“国”之事,即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理”则是“理学”之理,是也孟之道,封建纲常之理。也就是说,唯有通晓畅达于也孟之道,唯有周详明了于封建伦常,才能有合格的“品节、德性”,也才能有“坚定、和平”的举此。而这一点,在鲁四老爷身上有着绝好的体现。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监生”,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全身血脉,封建耸理浸透了通体细胞。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民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反过来,我们正可由其待物行事,逆察其立身之则。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文中对联隐半留半,指示鲁四老爷行为标准的只剩下了“心气和平”,而鲁四老爷也委实够心气和平的了。尽管鲁迅对鲁四老爷用墨不多,然而就是那些断断续续的只言片语,那些不紧不慢的行此训命,或隐或现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平顺方正,沉稳从容的极有涵养的“谦谦君子”的形象。他四平八稳,不苟言笑,他有板有眼,不慌不忙,就连发生失了帮佣这样的家政大事,他也依然迈了方步,“踱出门外”。“心气和平”到了这地步,能不令人咋舌?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绝妙的是,鲁四老爷的行事,更多的偏偏是非心气和平的一面;又岂此是非心气和平,简直是血涌性烈,恶骂频频,其实,鲁四老爷之行事,恰恰是以骂贯穿之,撮其要者,大致有三:

第一次,四叔“一见面是寒喧,寒喧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子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骂缘于恨,大骂则缘于大恨。康梁维新不过意欲修补封建大厦,救其颓势,延其气数而已(事实上还未及补,不得救,无可延,自身却随民国胜利而堕落为保皇党),鲁四老爷且恨极而不容,从中足见其政治上极端的守旧顽固。在他眼里,孔孟正统,封建伦常丝毫不容非议,封建秩序纹丝不可触动,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就刻同诛共讨之。他是一个十足的封建卫道士。这个老古董在动荡变革的年代却居然“比先前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在在以他为首户的被他们辖制的鲁镇人“也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鲁镇则“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真正一潭死水,不见一丝微澜。

第二骂,是针对祥林嫂:“不迟不早,偏偏要在这时候,——可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祥林嫂两度受雇于鲁四老爷家,她力气不不惜,食物不伦,鲁家一应苦累繁杂,全是一个担当,可当她再无血汗可榨取的进修,鲁四老爷便技术性她走,把她推向绝路。而最为残忍的是还要大骂这样的死者。哪里还有一点起码的同情心。满口的仁义道德哪里去了?这一骂,便骂出了鲁四老爷爷原形。祥林嫂的死与不死,鲁四老爷自然全不在乎,但她死得不早不迟,忌讳仍然极多的鲁四老爷就难免不大为光火恶言相加了。于残酷之外,更现其迷信愚昧,腐朽顽固。

第三骂,是冲着卫婆婆,冲着她大白天抢人。“可恶!”

“鲁四老爷”当然不是痛恨抢人和哀怜被抢,倒是四婶道出了其中缘由:“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原来,卫婆子一行所为,有辱于鲁四老爷的大户人家的门风,有损念书人家的尊严。这玩笑岂能开得?“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小小草民对大户人家用暴施横,还不可恶么!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骂可是有保留的,两个可恶后紧随了两个然而,这就判定的祥林嫂背逆婆婆理当刻抢。

综上所述,四叔所骂,皆为触犯封建礼教违背封建纲常,扰乱封建迷信之事,这一毓的骂,不啻为刻画鲁四老爷顽固守旧冷酷伪善性格的神来之笔。更为有趣的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大骂,实在与墙上对联之心气和平大相径庭,南北而峙。这种格言与行动的反差,“心气和平”与气急败坏的对照,意趣生动。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鲁四老爷对封建理学孔孟之道的修养,确实已到了“理事理通

达”的境界,而且在此前提下,在处事行事上使“德性坚定”与“心气和平”并行不悖,辩证而统一,在封建纲常稳固平顺之时,自然心平气和,笑面融融,而一旦碰到有损于封建礼教的物事,则“德性坚定”,怒目相向。这性格上的两面性相辅相成,统一于封建“事理”,受制于封建礼教。

作者于环境铺垫时,显和平而隐坚定,在具体刻画时,则纵坚定而敛和平,一显一隐,一纵一敛,相映成趣,曲尽其妙,真正匠心独运,巧妙至极。篇三:《祝福》中几次写“祝福”

《祝福》中几次写“祝福” 教参中说三次写“祝福”: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第二次是对鲁家祝福的描写;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这样分析的不当之处有二:一是把鲁家的祭祀祭祖与“祝福”相混了;二是《祝福》描写祝福也不此三次,而是四次。

《祝福》四次写“祝福”。第一次是描写鲁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在“满天飞舞”的大雪和烟霭中“乱成一团糟”的“祝福”。这是别有寓意地写出祝福。第二次是描写祥林嫂到鲁家做工,在准备祝福时“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个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的突出表现。第三次是描写“鲁镇永远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她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具。”这是要通过祥林嫂在祝福中的不同表现写出她的地位和命运的变化。第四次是全文的结尾:“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光,接着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这是同第一次的“准备祝福”相响应,也是暗含讥讽的篇末点题。《祝福》四次描写祝福,中间穿插祭祀和祭祖的描写,如果再加上开头写的祭灶,便构成如下的序列:祭灶、祝福、祝福、祭祀、祝福、祭祖、祝福

这样的序列就给读者一个鲁镇和鲁家就在这样的序列中不断循环的深刻印象,从而让他们明白:这就是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也让他们明白:祥林嫂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这是作品思想深刻的表现,也是作者构思独特的表现,所以是不应当弄错或被忽略的。

第二篇:《祝福》雪景描写细读

《祝福》雪景描写细读

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精读、细读,只有精读、细读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要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精读,是进行阅读深度训练的主要方式,是基本阅读链中最根本的环节。精读就是对文本进行认真仔细的研读,精读就是细读,精读就是深读。“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求其读懂,求其读深,求其读化。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萨特说:“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充分利用文本,教给学生必要的鉴赏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以叙事性文学作品为例,细节具有重要的欣赏价值。鉴赏品味细节,是培养学上精读习惯的一种有效途径。细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情节。细节具体渗透在对人物事件或场景的描写之中,它用极其细腻的笔触书写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可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作品。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有几处雪景的细节描写,并贯穿作品的始终,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下面试作分析。

一、悲剧美的讴歌

《祝福》写了祥林嫂悲惨命运,反映的是封建礼教杀人的严酷的现实,表现的是勤劳、善良、质朴、坚强的“小人物”的毁灭。为了强化悲剧效果,就应当在作品中营造一种自然的也是冷色调的悲凉气氛。基于此需要,作品在描写鲁镇“年终大典”之后,出现了下面一段雪景描写:“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段侧重表现现实悲剧的雪景描写,这种悲冷色调,为悲剧主人公的出现,创造肃杀气氛。人物的悲剧命运和自然环境的悲剧效果和谐地熔铸在现实社会之悲中了。因此,作品所表现的社会意义更深刻,悲剧色彩更鲜明,艺术感染力更强烈。

二、人物情感的外化

《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是祥林嫂一生遭遇的见证人。“我”的所思所感,深化了作品主题,增强了作品感染力。“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这段雪景描写,正是祥林嫂临死前询问人死后有无灵魂,“我”感到“诧异”和“不安”之后出现的,这无疑表达了“我”对祥林嫂的极大同情和对冷酷无情的社会的不满,具有以景传情的效果。“以雪示冤”是我国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的传统意象。“昭雪”不也就是“雪昭”的意思吗?“厚厚的积雪”显示了祥林嫂之死有如窦娥之死一般的冤情;“瑟瑟的雪声”更使读者在潜意识中感受到祥林嫂远在窦娥之上的难以倾吐的无限苦情。而作品中的“我”对祥林嫂之死的同情与对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愤懑而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包含在这似乎有声无声的雪的“沉寂”之中。

三、人物命运的暗示

《祝福》中第三次写雪是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的谈话之前,只有一句,点到为止: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作者为什么要在人物的谈话之前写这句话呢?除了以景写心,情、景、物心灵化、情感化,用雪写出祥林嫂难以言表的内心感受外,更重要的是推进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高尔基说过:情节是性格发展的历史。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中,祭祀沾不上手,处于沉寂与绝望之中,“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这里通过对雪花的描写,衬托出她此时冷寂、麻木、空虚、悲凉的情怀,暗示她即将走向悲剧的深渊。此时的祥林嫂无所适从,只有到飘零的雪花那儿去寻找暂时的寄托。此时此刻,她已经开始绝望了。我们仿佛看到了祥林嫂在死亡的边缘上踽踽孤行。

四、深化主题的妙笔

结尾处,作品以雪花之冷冻写鲁镇年终大典之热闹,以祥林嫂身世之令人悲哀衬托祝福人家的欢快。“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年终大典,鲁镇热闹非凡,祝福的鞭炮声“联绵不断”。但是,与此完全相反的另一面是冷落悲凉,鲁镇越热闹,越使人觉得内心冰冷,祝福的人们越快乐,越使人有一种悲痛感。以致掩卷之后,我们竟忍不住要向那希冀在地狱里跟阿毛团聚的祥林嫂的孤魂送去一腔诚挚的祝福。因此,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与神权意志的蔑视的主题得到了鲜明而深刻的表现。

“祝福”四次写雪,贯穿作品始终,使作品充满阴冷之气,成为作品的基调。同时,四次写雪,更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象,这又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古典小说写景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从对《祝福》中雪景描写的品析中,我们感觉到,真正的人文精神,是在作品之中的,越是伟大的作家,越是深刻的主题,往往越是隐蔽的,有时,就潜藏在似乎平淡的、并不见精彩的句子中。一般读者,常常视而不见,而解读的功夫就在这些地方,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

精读就是细读。从细微处解读,从微观层面介入,从平淡的字句分析,得到的人文可能是具体的,形象的,鲜活的。而这种解读正是当前语文教师欠缺的功夫,学生亟需习得的能力。

第三篇:描写祝福的成语

形容工作:

辛辛苦苦 勤勤恳恳 兢兢业业 起早贪黑 披星戴月 夙兴夜寐 通宵达旦 夜以继日 日理万机 废寝忘食 呕心沥血 争分夺秒 常年不懈 数十年如一日 实干 苦干 巧干 积极肯干 埋头苦干 全心全意 尽心尽责 不遗余力 竭尽全力 殚精竭虑 全力以赴 勇挑重担 奋发有为 大有作为 大显身手 恪守职责 克已奉公 廉洁奉公 奉公守法 吃苦耐劳 任劳任怨 忍辱负重 心力交瘁 积劳成疾 雷厉风行 大刀阔斧 当机立断 干脆利落 一鼓作气 立竿见影 卓有成效 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 注重实际 力戒空谈 不务空名 不图虚名 因陋就简 深入细致 调查研究 胸有全局 统筹兼顾 按部就班 井井有条 有头有尾 有条不紊 持之以恒 力所能及 独当一面 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轻车熟路 驾轻就熟 了如指掌 十拿九稳 水到渠成 瓜熟蒂落 旗开得胜 群策群力 同心合力 齐心协力 戮力同心 配合默契 分工合作 各负其责 步调一致 比学赶帮 工作懈怠 消极怠工 拖拖拉拉 吊儿郎当 敷衍塞责 玩忽职守 粗心大意 粗制滥造 挑三拣四 拈轻怕重 避重就轻 见异思迁 蛮干 瞎干 盲目乱干 闭门造车 独断专行 一手包办 事必躬亲 高高在上 发号施令 越俎代疱 一意孤行 力不胜任 力不从心 勉为其难 滥竽充数 一筹莫展 骑虎难下 举棋不定 不得其法 舍本逐末 本末倒置 凌乱无序 事倍功半 亦步亦趋 东施效颦 循规蹈矩 因循守旧 抱残守缺 墨守成规 无所作为 碌碌无为 劳而无功 功败垂成 前功尽弃

贺卡祝福专用语大全

爱情祝词

多少次

多少次,我在你经过的路上徘徊

忆你我曾经共有的时光

期望着,也许,你会经过,给我一段至美的邂逅。一万年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

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

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爱一个人

爱一个人是很苦的事。为什么我却不能停止付出!

爱一个人是很累的事。为什么我却不能拒绝相思!

爱一个人是很傻的事。为什么我却依然执迷不悟!

爱一个人是很快的事。为什么我却还保留你的影子!

永恒

在走过的岁月里

你的爱对我是深深的生命中的永恒

我的生命因你而散发光彩

你的爱给我带来了生命的希望

在我的人生中

你是我一生的永恒

我爱你 节日祝词 谢谢老师

老师,您将美放入我的手中,那就是我的开端。您给我教诲,想象,见识,由此营造起我的一生。不管我在建造什么,您总是帮助我垒好基础。谢谢您,我的老师!

七夕相逢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元宵

元宵节快乐!

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

还有记得多多吃汤圆哦!

欢乐与喜悦

悠扬的欢乐歌声

展开温馨的世界

带来一片欢乐与喜悦

属于你,属于我祝你节日快乐

新年愉快

你好吗?又是新年来临

让我虔诚的祝福你在新的一年中拥有温馨与甜蜜!

祝 新年愉快!

福满门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生日祝词

迟来的生日祝福

我记得给闹钟拨响,但那是在我醒来以后。我记的要擦擦皮鞋,但那是在我走出家门以后。

我记的该到垃圾,但那是在垃圾车开走以后。瞧!我的记性一直都是这么好,当然,我更不会忘记你的生日,但却是在你的生日过后!不过没关系,迟来的祝福更甜蜜!生日快乐!

今天是你的生日

让我为你祝福

让我为你欢笑

因为在你生日的今天

我的内心也跟你一样的欢腾、快乐!

祝你 生日快乐!属于你的日子

青春、阳光、欢笑...为这属于你的日子,舞出欢乐的节拍

哦,朋友,祝你生日快乐!

生日快乐

难得的一天,别忘了给自己好的心情,别忘了在你身上还系有多少人的祝福和关爱.值得记念的日子

值得记念的日子,原世界因为有了你而更加美好,生日快乐。

老寿星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事情祝词

努力

努力吧,我们的奥运健儿们,别忘了你们的背后有十亿人们在支撑着你们 思念

隔着月色笼罩的窗,我开始想念我去了远方的友人

分离

和你分离的日子里篇二:有关祝福的成语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芳菲:美盛的花草。唐 韩愈《晚春》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 韩愈《感春五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第四篇:《祝福》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祝福》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祝福》备课札记

邓木辉

小说中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场景描写及自然景物描写,主要用来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营造故事的氛围、基调,烘托人物的性格、命运等;社会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社会风貌等描写,主要用来刻画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揭示作品主题等。《祝福》中的环境描写独具匠心,很好地营造了氛围,展示了背景,刻画了人物,揭示了主题。

一、下雪景象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以写“雪”为主,在文中总共有四次。

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此处作者着力写雪的大而乱,象征鲁镇祝福前夕的忙乱,也渲染“我”心绪的烦乱,为“我明天决计要走”作铺垫。

第二次是在“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 这一段对描写烘托祥林嫂死的凄惨悲凉,也衬托当时“我”深夜神伤的孤寂悲愤。第三次是在祝福前夕,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而柳妈拿她寻开心,文中看似漫不经心地插入一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这其实是暗示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最后一次出现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文末再次描写雪的大而猛,寄托作者对亡灵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文中有关“雪”的描写给全文抹上浓烈的悲剧色彩,也在读者在心中投下沉重的悲剧阴影,从而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二、“祝福”景象的描写

作为社会环境描写,“祝福”景象的描写不可忽视。“祝福”景象的描写有五次。

开头描写鲁镇的“祝福”景象:“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猪,宰鹅,卖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但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忙碌制作“福礼”的是女人们,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这些“祝福”景象的描写,为祥林嫂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中间三次描写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景象。

第一次是祥林嫂刚到鲁镇时:“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了。”表现祥林嫂刚到鲁镇被获准参与“祝福”的忙碌、能干与满足。

第二次是祥林嫂再到鲁镇时:鲁四老爷告诫四婶说,“这种人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她“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被四婶禁止,于是“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去烛台”,还是被四婶禁止,于是“终于没有事情可做,只得疑惑的走开。”鲁四老爷的告诫体现了反动理学观念和封建卫道士的淫威,揭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思想根源。

第三次是祥林嫂捐了门槛后:“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捐了门槛,祥林嫂满以为取得了参与祭祖的资格,因而“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岂料还是遭到四婶慌忙呵斥与禁止;于是,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这次“祝福”从精神上将祥林嫂彻底击垮,使她走向死亡。这段场景描写更加清楚地表明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更具控诉力量。

结尾再现“祝福”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我”对“祝福”的悲愤与嘲讽,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

五次“祝福”景象的描写,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与自然环境的描写相互交融,很好地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三、书房陈设的描写

作者对鲁四老爷书房内的陈设作了简练而传神的描写:“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段对鲁四老爷书房陈设的描写,将一个崇尚神仙、希望长寿、懒散拖沓、顽固守旧的封建理学卫士形象豁然呈现。对联的脱落表现其懒散,对联的内容讽刺其冷酷:读孔孟书的鲁四老爷何尝有半点“心气和平”,何尝有半点仁慈之心!这些简练传神的描写,为后边的情节发展——憎恶祥林嫂再婚,不准祥林嫂祭祀——作了铺垫,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四、冷漠人情的描写

《祝福》通过对鲁镇冷漠人情的描写,展示了祥林搜活动的冷酷恶劣的社会环境。作为封建族权的代表人物,祥林嫂的婆婆凶恶而自私,对死了丈夫的祥林嫂没有半点怜悯之心,为给小儿子娶媳妇赚财礼不惜将逃亡打工的祥林嫂抢去买到深山野墺里。同样作为封建族权的代表人物,祥林嫂的大伯冷酷而自私,对死了丈夫和儿子的祥林嫂没有半点怜悯之心,为独自占有房产,将无依无靠的祥林嫂栖身的房子收归己有,将无依无靠的祥林嫂赶出家门。且不要说封建礼教的卫道士鲁四老爷何其凶恶和冷酷,即便是比较心善而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四婶,在被告诫不让祥林嫂参与祭祀后,也坚决冷酷地不让祥林嫂参与祭祀,将其赶出家门逼上绝路,哪怕明明知道祥林嫂已经捐了“赎罪”的门槛。吃斋念佛、不敢杀生的“善女人”柳妈,对祥林嫂也没有起码的同情之心,不仅不耐烦听祥林嫂讲阿毛被害故事,而且残忍地恐吓祥林嫂因嫁了两个男人会在阴间被阎罗大王锯为两半一分为二,教唆祥林嫂用两年工钱捐门槛“赎罪”,以致祥林嫂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最终因此被彻底击垮。其余的人呢,一样的冷漠冷酷:初听悲惨的阿毛故事,是为了满足一时猎奇与咀嚼鉴赏;一旦听厌了便十分不耐烦,“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更有甚者,有的还要借机嘲讽取笑祥林嫂。祥林嫂悲惨死去,没有人对她表示半点同情;被“我”问起死因,短工只是淡然地回答:“还不是穷死的?”这些冷漠人情的描写,同样点面结合,有个体有群体,逼真地为我们展示了祥林嫂生活的恶劣环境,预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总之,《祝福》中的环境描写独具匠心,很好地营造了氛围,展示了背景,刻画了人物,揭示了主题;值得特别关注。

第五篇:三次会议

一、1959年庐山会议

1959年毛泽东视察了河北、河南、武汉,6月24日乘专列由罗瑞卿、王任重陪同,经岳阳到长沙,住蓉园。6月25日,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陪同者有公安部部长罗瑞卿、还有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和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毛泽东在韶山住了三天,看到了一些乡亲骨瘦如柴,但是乡亲们不愿“苦情重诉”,不愿让毛泽东知道“五风”的灾难,怕引起他的痛苦,只愿谈些使他高兴的事情。在毛泽东的心里,大跃进、人民公社中的缺点,仅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缺点是可以纠正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前途是光明的,正是凭着这种乐观精神,他挥笔写下了《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豪迈诗篇。而此时彭德怀在他的故乡湘潭县乌石乡考察后,又到了平江。这是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参加革命的首发地。像回到家乡乌石一样,成千成百的农民、老红军战士欢迎他,向他倾吐实情。有一位残疾的老红军黄杜芳向他递了一道诗:“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请为人民鼓咙胡”。这首诗给彭德怀留下了深刻印象。人民的深沉寄托时刻在他的脑海里徘徊。毛泽东得到的表面现象与彭德怀获得的实情成了鲜明的反衬。

6月27日傍晚,毛泽东回到长沙。在长沙蓉园接见了杨开智、周世钊、李淑一等多位亲友,一起合影留念,和李淑一——杨开慧当年的同窗挚友单独合影。6月28日,毛泽东一行到达武汉。6月29日下午,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及各大区负责同志从汉口同乘“江峡”轮向九江进发。这么多的领导同志同船共渡,源于毛泽东6月21日上午的一个电话。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在6月21日日记中写道:“主席已到郑州,来电话提议召开省市委书记座谈会,地点在庐山,征求常委会同志意见,12时在少奇同志处开会,同意主席提议,并决定我后天先去庐山。6月23日晨,杨尚昆乘坐飞机到达江西省会南昌,与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江西省副省长方志纯交代了任务,下午经修水、德安、星子三县6个半小时的路程,晚上9点半钟到达庐山牯岭。6月29日下午,毛泽东从汉口乘船到九江。6月30日上午乘坐高广江开的吉姆车上了庐山。这时的毛泽东,以雷霆万钧之力,结合他性格中的浪漫情怀,谱写了一首千古绝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他放眼庐山景色,遥想晋代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现在已是现实——人民公社。按照毛泽东的构想,人民公社就是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一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社会组织,是通向共产主义的桥梁。是他的伟大创造,谁敢说半个“不”字呢!

庐山会议初期,气氛温馨、和谐、欢乐、白天开会、总结经验、纠正“左”的失误,晚上散步、谈心、跳舞,还适当安排了一些时间观赏人间胜景。会议选在这里开,意在让大家消除“大跃进”的疲劳,静静热得发昏的脑袋。

会议之初,毛泽东就借用湖南省委提出的“成绩伟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三句话作为会议的指导思想。当时,与会者对于如何评价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有很大分歧。毛泽东说,“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中发生的问题,从郑州会议到现在已经初步解决了。从全局来说,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问题。刘少奇提出,成绩要讲够,缺点要讲透。有一些同志认为“大跃进”的成绩应该肯定,但是存在的缺点、错误和带来的后果,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承认指导思想有失误,采取措施切实纠正。也有一些同志不愿多讲缺点和教训,还有意无意地压制别人揭露问题、提意见。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批评“三面红旗”的意见越来越多。会议开到7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彭德怀直言不讳,写信给毛泽东,对1958年以来发生的错误、教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彭德怀的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大跃进的成绩是肯

定无疑的”,人民公社化中的失误,经过中央一系列会议“基本已经得到纠正”,关于全民炼钢,多办了一些土高炉,浪费了一些人力、财力、物力,付出了一笔学费,是“有失有得”;第二部分是“如何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指出“现时我们在建设工作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是由于比例失调而引起各方面的紧张。就其性质看,这种情况的发展已影响到工农之间、城市各阶层之间和农民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因此也是具有政治性的。”“过去一个时期,在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方面,也暴露出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诸如浮夸风、“小资产阶级狂热性”,使我们容易犯“左”的错误,并指出“政治挂帅不可能代替经济法则,更不能代替经济工作中的具体措施”。文如其人,彭德怀的信反映了一个朴实、纯洁、坦率、耿直的共产党人忧国忧民的心境和忠于党忠于人民,敢于直谏的胸怀、品德。而且信的前言已说明仅供毛泽东决策“参考的”。然而,事与愿违。彭德怀的信,特别是得到了大多数与会者的支持,激怒了毛泽东,“吃了三次安眠药,睡不着”。毛泽东检讨工作中的缺点错误,解决1958年以来出现的问题有一条原则,即必须在充分肯定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下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适当调整,谁都不能逾越这条界线。而彭的信,触犯了这个戒条。还有,这时的毛泽东在党内已是“绝对权威”,谁也反不得。毛泽东阅信后,强抑自己的愤激情绪,批上“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印发给与会同志,并在政治局常委内部打了一个招呼,要“评论这封信的性质”。彭德怀的信印发后,就像平地起风雷,看法很不一致,有赞成的,有反对的,但都是少数,极大多数认为“基本正确”。毛泽东静观了7天后,说:“据我观察,有一部分同志是动摇的。他们也说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都是正确的,但要看讲话的思想方向站在哪一边,向哪一方面讲”。例如“讲‘基本正确、部分不正确’的这类人,有些动摇。”讲话中没有提彭德怀的名字,但谈吐的锋芒直指彭德怀。他接着说:“有些人在关键时是动摇的,在历史的大风大浪中不坚定。党的历史上有四条路线:陈独秀路线,立三路线,王明路线,高饶路线。现在是一条总路线,站不稳、扭秧歌。如果要戴高帽子,这回是资产阶级动摇性,或降一等是小资产阶级动摇性,是右的性质,受资产阶级影响,屈服于帝国主义压力之下。”这些人“把自己抛到右派边缘,只差30公里了”。

毛泽东说“大跃进”中的缺点,“无非是一个时期猪肉少了,头发卡子少了,没有肥皂,比例有所失调,工业农业商业交通都紧张,搞得人心也紧张。我看没有什么紧张的。”毛泽东的意思,大跃进、人民公社中的成绩与问题相比,是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问题,不值得大惊小怪。毛泽东激起与会者对彭德怀的批判情绪,又继续讲了两段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无后乎?”,我有两条罪状,一个是1070万吨钢,是我下的决心。其次,人民公社我无发明权,有推广之权。”于是人们对彭德怀信的思想由“基本正确”转到“有组织、有准备、有纲领地向党进攻”。庐山会议由总结经验、纠正“左”的失误的主题急转直下变为反“右倾机会主义”了。

劝说、责难、批判、挖根子、追历史、查关系,“对事,也要对人”,接踵而来。大会、小组会、个别谈话,连续半个月,甚至连在战场上牺牲的彭雪枫将军也当作批判的靶子,其场景令人心寒。毛泽东为促进彭德怀作检讨,让聂荣臻、叶剑英去劝说。7月30日上午,两位元帅来到彭的住处,说:有些批评不完全合乎事实,只要于党于人民总的方面有利,就不要管那些细节。你不是常说一个共产党员要能任劳任怨,今天当自己作检讨时,就要表现这种精神。他们谈了两个多小时,最后劝说者和被劝者都是热泪盈眶而别。

7月31日与8月1日召开常委会议,着重批评彭德怀所谓“反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实质上是反对毛泽东。”这是要害。会议开始时,朱德发言,只是就信的内容而谈。这些发言,当然没有击中“要害”。毛泽东见势,没等朱德讲完,将腿抬起,用手指搔了几下鞋面,自言自语说:“隔靴搔痒”,弄得朱总司令红了脸,终止了发言。接着,毛泽东自己发言,从世界观到历史上历次路线斗争,批评彭德怀的世界观是经验主义;在历次路线

斗争的关键时刻动摇、站错队;在革命征途中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有野心,并说:我66岁,你61岁。我快死了。许多同志有恐慌感,难对付你,很多同志有此顾虑。接着,林彪紧紧跟上,上纲上线。刘少奇、周恩来也改变发言的基调了。刘少奇说:“在延安,关向应病危时,我同你去看关向应。关向应流着泪说:‘彭总,你不要反对毛主席,闹派别,我是快死的人了’;同意主席讲的有野心。要按自己面貌改造世界。根本问题在此。”8月16日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8月17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刘少奇作了讲话。他说:“我们党中央的领导、毛泽东的领导,是不是最好的领导,最正确的领导?我看是可以这么说的。在苏共二十大以后,我们党内也有人要在中国也反对‘个人崇拜’,彭德怀同志就是有这个意见的。我是积极地搞‘个人崇拜’的,积极地提高某些个人的威信。在七大以前,我就宣传毛泽东同志的威信,在七大的党章上就写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这一条。党要有领袖,领袖就要有威信。”林彪、康生、柯庆施等人更是附合,一味迎合毛泽东:“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

庐山会议后,个人崇拜推向了极至,毛泽东成了神。党内民主集中制遭到了严重破坏,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这是刘少奇所没有料到的;林彪也没有料到在12年后的第三次庐山会议上,他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旋涡;同时也是毛泽东本人根本无法料到的。当年,毛泽东还作了这样的批语:“庐山出现的这一场斗争,是一场阶级斗争,是过去10年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生死斗争的继续。在中国,在我党,这一类斗争,看来还得斗下去,至少还要斗20年,可能要半个世纪,总之要到阶级完全灭亡,斗争才会止息„„”这成为毛泽东晚年形成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一环,从而导致了十年内乱的发生。这个教训是不能忘记的。

二、1961年在庐山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

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普遍紧缺的粮食、肉类诸多问题,犹如倒春寒,不断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引起毛泽东的反思。

1960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听取各中央局汇报时插话:庐山会议的估计不灵了。当时认为一年之内形势可以好转,以为右倾压下去了。“共产风”压下去了,加上几个“大办”就解决问题了。当时有人说:逢单年不利,逢双年有利。今年是双年,要说逢双年有利,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共产风”比1958年刮得还厉害。

1961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会议上,毛泽东再次作自我批评,对党所犯的错误承担了主要责任。他说:“违反客观事物的规律,要受惩罚,要检讨。”在毛泽东的倡导下,那一年从上到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促使全国经济形势很快好转,人民公社“六十条”在全国范围试行初见成效,系统地解决工业、教育、科学战线问题的时机成熟。

7月20日,毛泽东第二次上庐山,于8月23日在第一次庐山会议的同一会场——庐山人民剧院里主持召开了党的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与国计民生生死攸关的工业、粮食、财贸及教育等问题。根据周恩来总理、李富春副总理早先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讨论、制定了由邓小平主持修改定稿的《工业七十条》和《高教六十条》。会上强调,今后3年的工作“必须以调整为中心”。由于执行了较为正确的方针,国民经济得以克服“左”的倾向,缓慢地恢复。但是,在政治上对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错误结论仍未纠正。这次中央工作会议正如毛泽东所希望的,进行得有条不紊,一切顺利。与会者的心情轻松起来,一些干部往往三五成群聚在一处聊天、讨论,间而打打扑克、玩玩麻将。此时毛泽东却感到从来没有的凝重。中国共产党又到了严重关头。不仅是国内严重的自然灾害,还有中苏国家利益的冲突,以及已经拉开了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美国的“反

华大合唱”越演越烈,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又出现新的不同意见。内外交错,严峻复杂。年近古稀的毛泽东,面对国内外的巨大压力,每天晚上仍是笔耕不止,圈定不疲。9月9日,一幅庐山仙人洞的大照片摆在毛泽东的书桌上,这是李进(江青)所摄,照片没有正面拍摄仙人洞,而是以仙人洞北边苍劲的松枝为近景,摄取了仙人洞左前方的御碑亭影、空中飞动的白云、山麓依稀可见的山川等景象,画面别具一格。毛泽东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书写了这首诗,留下了一幅行草书法珍品。这幅书法作品用笔苍劲挺拔,由平稳而险绝,尺幅之间,天广地阔,气韵生动,字里行间,有一种从容自信勇于险远的神采,并通过庐山的自然奇观表达了他追求险峰之巅的壮观与瑰丽,以及建设“桃花源”的美好理想。他把感情都隐于这山中,隐喻在这诗中。不过毛泽东已抛弃了不少“快马加鞭实现理想社会”的主观构想,多出几分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反思。美好的风光只有在历经坎坷与险阻之后才能得以观赏,诗人毛泽东此时此刻更愿意用隐喻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不平心绪。

三、九届二中全会

1966年,毛泽东亲自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一场史无前例的内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蔓延。1970年中央决定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这是毛泽东第三次把中央全会放在庐山,这也是毛泽东最后一次上庐山。1970年8月,毛泽东第三次到庐山,再次走进了那个会场,主持召开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与前两次上山不同,这次警卫工作的气氛明显紧张。上山前,毛泽东与林彪就设不设立“国家主席”有过几次较量。对林彪,毛泽东已有所警惕和疏远。1970年3月8日,毛泽东正式提议,召开四届人大,并修改宪法。毛泽东同时提议,不设国家主席。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不设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开始了修改宪法的准备工作。

陈伯达与张春桥在起草宪法修改方案中产生了争论:陈伯达主张应放入有关国家主席的条文,张春桥则主张删去原有的有关国家主席的条文。此时,林彪正在苏州休养,但他全身的神经触角都伸进了北京中南海。他向北京放风:“林副主席赞成设国家主席。”毛泽东对林彪的意见不予理睬。毛泽东回避这个话题,意味着他持否定态度。林彪只得自己出面,让秘书给毛泽东秘书打电话说:

一、关于这次设不设立国家主席的问题,林彪同志仍然建议由毛主席兼任。这样做对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人民的心理状态适合。否则,不适合人民的心理状态。

二、关于副主席问题,林彪同志认为可设可不设,可多设可少设,关系都不大。

三、林彪同志认为,他自己不宜担任副主席的职务。就在接到林彪电话的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给毛泽东写了请示报告。毛泽东对此作了指示:“我不再做此事,此议不妥。”这是毛泽东第二次否定了关于设国家主席的意见。

毛泽东不动声色的提防和林彪的具体部署,在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开幕式前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在一年前召开的“九大”,当选的政治局委员共21人,他们依次为毛泽东、林彪、叶群、叶剑英、刘伯承、江青、朱德、许世友、陈伯达、陈锡联、李先念、李作鹏、吴法宪、张春桥、邱会作、周恩来、姚文元、康生、黄永胜、董必武、谢富冶。九届与八届政治局委员相比,变化比较大。八届政治局委员17人,依次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林彪、林伯渠、董必武、彭真、罗荣恒、陈毅、李富春、彭德怀、刘伯承、贺龙、李先念。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中全会政治局委员进行了调整,先后补选了政治局委员柯庆施、李井泉、谭震林、陶铸、陈伯达、康生、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八届政治局委员除病故的外,没有进入九届政治局的有刘少奇、陈云、邓小平、彭真、彭德怀、贺龙、陶铸、徐向前、聂荣臻、李井泉、谭震林,至半数。九届政治局与八届政治局相比,人员变化大,军队的代表竟占据了半数之多。军队代表依次为林彪、叶群、叶剑英、刘伯承、许世友、陈锡联、李作鹏、吴法宪、邱会作、黄永胜。这就完全打破了新中国建立后,政治局委员军队约占三分之一的不成文规定,造成了尾大不掉。更严重的是和过去军队代表来自“各个山头”不同,军队代表一半以上来自于四野,甚至是一一五师,这在党的历史中比较罕见。

8月22日,九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前一天,中央政治局常委举行预备会议。这次会上,毛泽东再次表示不设国家主席、不当国家主席。他说:“设国家主席,那是个形式,我提议修改宪法就是考虑到不要国家主席。如果你们愿意要国家主席,你们要好了,反正我不做这个主席。”也许毛泽东已预感到林彪将有大文章在会上出台,最后他告诫大家,要把这次会议形成一个团结的、胜利的会,不要开分裂的、失败的会,让林彪、陈伯达等不要再提什么“设国家主席”的问题。次日,在毛泽东主持的全会开幕式上,林彪全然不顾毛泽东事先的警告,大谈“天才论”和坚持要设国家主席的问题。林彪翻来覆去地讲他的这些观点,讲了一个半小时。他既没有讲形势,也没有讲其他新的问题。林彪的讲话明白地把“国家元首”这个毛泽东坚决推卸的头衔加予毛泽东。对林彪的讲话,与会人员没有感到异常,认为这是中央的安排,并报以热烈的掌声。林彪的发言,无疑是对其同伙的动员令,军权在握的几员大将立即响应拥护。陈伯达马上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天才的语录》,为林彪的讲话提供理论依据,他还在华北组的发言中说:“竟然有个别人把‘毛泽东同志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句话说成‘是一种讽刺’。”

“有人想利用毛主席的伟大和谦虚,妄图贬低毛主席,贬低毛泽东思想。”

“有的反革命分子听说毛主席不当国家主席,手舞足蹈,非常高兴,像跳舞一样高兴!”

陈伯达的这些发言被印成华北组2号简报(大会第6号简报)发给与会者。林彪听秘书读过这份简报后,一向不苟言笑的他高兴地笑了起来,说:“听了那么多简报,数这份有分量,讲到了实质问题。比较起来,陈伯达讲得更好些。”华北组的简报一出,整个会议声调大变,一些委员表现得情绪激动,会议气氛开始紧张起来。各组都谈到要“揪出”反对毛主席的坏人。

会议没有按毛泽东预先的希望开成一个团结的会。陈伯达充当先锋,挑起争论,矛头直接江青、张春桥等人。两个集团的斗争趋于公开化。

“主席,不得了哇!他们要揪人。”江青气急败坏,带着张春桥、姚文元向毛泽东绘声绘色地反映大会的情况。会上出现这种背着毛泽东的明显是有统一布署的“揪人”行动,使他感到事态严重。毛泽东知道这次的对手是远远超过彭德怀了。如果说1959年庐山会议的“军事俱乐部”纯系乌有,那么,林彪军人集团却是虎视眈眈,随时可以起事的威慑力量。毛泽东不能不提防军权在握的林彪。当天下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第一,立即休会,停止讨论林彪在开幕式上的讲话;第二,收回华北组2号简报;第三,不要揪人,要按“九大”精神团结起来,陈伯达在华北组的发言是违背“九大”方针的。毛泽东的目光射向陈伯达,十分严厉地说:“你们继续这样,我就下山,让你们闹。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不要再提了。要我早点死,就让我当国家主席!谁坚持设,谁就去当,反正我不当!”毛泽东的话,使陈伯达丢魂丧胆,使林彪极为难堪。大约为了给林彪留点面子,毛泽东对林彪说:“我劝你也别当国家主席,谁坚持设,谁去当!”他的话音里除了威严还透出一种凄楚。这种话是他从未说过的。1959年批判彭德怀的那种高屋建瓴,那种嬉笑怒骂的潇洒已经从他身上消失了。8月31日,毛泽东又写了《我的一点意见》,严厉批评他们“采取突然袭击,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要大家“决不能跟陈伯达的谣言和诡辩混在一起”,“不要上号称懂得马克思主义,而实际上根本不懂马克思那样一些人的当”。毛泽东给了林彪迎头一击,使会议走上了正确轨道。陈伯达被揭发批判后,主席

台上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陈伯达坐的那把藤椅消失了。他从政治生涯的顶峰跌落进了历史的深渊,在政治舞台上永远地消失了。他被警卫战士押下庐山之时,完全没有了上山时那种潇洒和前呼后拥的显赫。回到北京没多少天,这位著名的理论家就住进了秦城监狱。

九届二中全会结束后的第三天,即9月9日,毛泽东在庐山军民的夹道欢呼中频频招手致意,而后登车离去。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摔死在外蒙温都尔汗。

发生在庐山的事情,尤如庐山之云,如烟如瘴,难辨东西。几十年过去了,人们还是不识其真实的面目,或许这也算历史之谜。

下载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演讲稿(三次修改版)

    为祖国喝彩 给警徽增色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我们将迎来党的90岁生日,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让我们一起为党歌唱,为党祝福,祝福我们伟大的党:生日快乐!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

    描写祝福同学的句子(大全五篇)

    祝福代表我们真挚的诚意,也是别人友衷心的祝愿。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描写祝福同学的句子,希望对您有帮助。1、在桃李芬芳的七月,收获你灿烂的笑容。伴着夏天的激情,带去我温馨的......

    描写新年祝福的诗句(精选五篇)

    【导语】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春......

    中国共产党三次整风运动范文合集

    中国共产党三次整风运动 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其中以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最有名。故整风运......

    三次职代会主持词

    鄂尔多斯电力集团二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主持词各位代表,职工同志们:请大家就坐,大会马上就要开始了。首先,由我介绍在大会主席台就坐的领导和来宾有: 鄂尔多斯控股集团董事局执行......

    国际公法三次作业

    国际公法03_0001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给予某外国的国民的待遇(C)的待遇。 A. 不低于于给予本国国民 B. 等于给予本国国民 C......

    三次炉边谈话

    "炉边谈话"见奇效 -----罗斯福总统与政府公关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堪称公共关系的行家里手,他亲自"导演"和"主演"的一出出有分量的重头戏,在政府公共关系史上留下了......

    三次党代会学习心得

    中国共产党酒泉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 学习心得10月28日胜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酒泉市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