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鲁迅小说到今天生活中的“看客现象”
从鲁迅小说到今天生活中的“看客现象”
摘 要 在鲁迅的文章中,有很多都是讽刺现实中的“看客现象”,不论是小说还是杂文都有体现。本文以《示众》为出发点,简析鲁迅部分小说中所表现的“看”与“被看”的现象。且引申到今天生活中的社会现实,指出了鲁迅笔下的“看客现象”从古至今都未改变的事实。希望我们学习鲁迅的精神,用“韧性的战斗”“执着于地上,执着于现实”,逐步改变“看客”这一现象。
关键词 鲁迅 “看与被看” “看客现象”
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4.064
From Lu Xun's Novel to “Spectators Phenomenon” in Today's Life
WANG Yuan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100)
Abstract In Lu Xun's article,many of which are in reality satire “spectators phenomenon”,whether fiction or essays are reflected.In this paper,“Public” as a starting point,Analysis of the “look” and “be seen” as part of the novel phenomenon of Lu Xun's performance.And extended to the social reality of life today,pointed out Lu Xun's “spectators phenomenon”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fact that none of the changes.I hope we learn Lu Xun's spirit,with “tough battle”,“clinging to the ground,clinging to reality”,and gradually change the “spectators” of this phenomenon.Key words Lu Xun;“look” and “be seen”;“spectators phenomenon”
在《彷徨》中,有一篇颇为独特的小说:《示众》。它没有一般小说都会有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也没有主观抒情与议论。就连小说中人物也没有名字,只有外形特征简洁的勾勒。如“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挟洋伞的长子”等等。在小说中,所有的人都只有一个动作“看”!人们之间也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构成了一个“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模式。
《示众》的独特让它不足以称为文学概论严格定义的小说,但这种看似尴尬的位置却有其非同一般的意义。它以其强烈的象征性成为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不着意刻画人物和描写,主要写一种象征意味的氛围、情节,反而使它具有了极大的包容性,甚至可以把《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都看成是它的生发与展开。从而构成一个系列,如《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等等。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里,有一个重要的概括:“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中国人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做戏,表演给别人看,而且永远把别人的所作所为当成戏来看。看戏和演戏就成了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示众》中所隐喻的就是这样一种生存状态:每时每刻都在被别人“看”着,自己也在时时刻刻地“看”着别人。
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客与被看者的关系是鲜明的。有品赏者与不幸者,麻木的群众与先驱者的“看与被看”的关系。跳出小说文本本身,还有一种是作者看小说人物的模式。作者的看不仅是看文章中的人物,更是在看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众生,也带领大家一起看。
被看者中的不幸者,有《祝福》中的祥林嫂。她的不幸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却通过品赏者的“看”转化为可供消遣的“故事”。又因故事不断重复与陈旧而遭到众人的唾弃。受害者的痛苦没有得到缓解,品赏者的“品位”却在无形之中有了提高。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作为一个“人”,它的价值已经失去了。对酒客们来说,有他与没他都是一个样子,他只能当作人们的笑料。对掌柜来说,只有想到他还欠钱时才会提起,并且还一直好奇地打探他的消息,来给生活增加味道。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他的可悲与可笑滋润着所有看客。看客的麻木与无情把小说中的叙述者小伙计也同化了,事情只能向着悲剧的方面发展,这是由“看与被看”的关系注定的。
同样,在《阿Q正传》里,阿Q的不幸也是人们的谈资,他的一言一行和一切动向都被当作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一样,被人们追寻着咀嚼着。临行前的阿Q在幻觉中看见饿狼的眼睛“像两颗鬼火”“穿透了他的皮肉”“咬着他的灵魂”,把看客的残忍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的一声“救命”阿Q也没有说,只有作者自己的心声在呐喊。
《药》中的夏瑜是启蒙者,先驱者。却被麻木的群众当成了被看的对象,成为茶客们闲聊的话题。群众争先恐后地赶去“看”杀夏瑜,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夏瑜的血浸透了满头,被华小栓吃掉,更是把“看与被看”发展成为“吃与被吃”。启蒙者的一切崇高理想与真实奋斗全都成了表演,全都毫无意义、空洞、无聊又可笑!被启蒙者的玩笑态度显得永远是那么残忍与恐怖!“所以真正恐怖的不是一个有价值的生命被杀害,而是即使牺牲了性命,其价值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只能成为人们的闲聊和看戏的对象!就连启蒙者的鲜血也要被无知的民众利用!”
第二篇: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范文模版)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
鲁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骨气的作家,以笔为武器,以新文化运动为战场,做出了不可磨没的贡献。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更是一面旗帜,一座高峰。1937年,毛主席在陕北公学上作演讲,称鲁迅在中国的价值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1946年,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主论,更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更是革命家。”鲁迅精神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鲁迅的作品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
鲁迅早期的看客思想是出现在他弃医从文的那段时间。晚晴末年,正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因为鲁迅的父亲死于庸医之手,所以他萌生学医念头,想要通过医治国人的身体来强壮国人,在赴日留学学医期间,日本正处于国力强盛,欲独霸东亚的膨胀时期,鲁迅在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轻蔑和中国人的自我麻木中度过了两年的学医生活。但在一次意外的看电影的过程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因为给外国人当间谍被日本人杀头,而围观的中国同胞却神情漠然,目光呆滞,有点还竟以此为热闹,起哄,这些无知漠然的看客眼睛里没有丝毫的怜悯同情之情。这件事情使鲁迅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使他认识到要使国家强大,不能仅仅通过强健国人的身体,更要改变国人麻木愚昧的思想观念。鲁迅曾在他的作品中感慨道:“我终于见到了久违的中国人,一样的强壮,不一样的麻木神情„„”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也说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自此,鲁迅决定用文艺这一利器来改变国民脑子中那根深蒂固的看客思想。
我们可以发现在鲁迅的作品中塑造的那些看客的艺术形象,他们存在于《孔乙己》中的那些取笑孔乙己的酒店里的酒客,是《狂人日记》里“一路上的人”,是《祝福》中听祥林嫂讲阿毛被狼吃了的悲惨故事的人,是《药》中那些麻木不仁的看杀的老百姓„„他们善于凑热闹,善于分享别人的痛苦从而来宣泄自己的痛苦,他们看似精明,实际上却是最愚笨,卑怯的,是名副其实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看客的骨子里特有的东西,这些传统观念是冷漠,麻木,无聊,喜欢凑热闹,看笑话,委曲求全„„曾有一段话大概这样写道,在一个没窗没门的屋子里,你要在墙上开一个窗子,中国人肯定不都赞同,但你说要把房顶去掉,他们肯定来和你协商在墙上开个窗子。他们就是这样的懦弱。《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可谓是中国封建女性命运的真实写照,没有丝毫命运主人地位,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却不得的困苦窘境。而围绕在祥林嫂周围的那些看客们,认为祥林嫂是 “不干净”的女人,建议她去捐门槛后地位仍对她的看法没有任何改变的冷漠看客,还有从四面八方来听祥林嫂讲述自己的阿毛是如何被狼吃了的悲惨故事的看客,当看客们“看到她说到呜咽,他们也就一齐留下了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评论着”随后留给祥林嫂的只是那星星零零的冷漠的话语和祥林嫂失去阿毛后的无尽的悲伤„„这些内心愚昧无知的看客才是最终杀死祥林嫂的真正的罪魁祸首。《孔乙己》中的短袖帮看客是衬托孔乙己形象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随“哄笑”声而来,随“哄笑”声而走,竭尽所能的讽刺和挖苦孔乙己的落魄,残忍的掀开孔乙己脆弱的伤疤,当孔乙己因为偷东西被人打断了腿的时候,大家对他更是冷漠和鄙夷,对孔乙己没有半点同情反而以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作为乐趣,孔乙己的痛苦,穷苦甚至是到最后不确定的死亡都是他们茶余饭后娱乐的材料。殊不知,其实咸亨酒店的这些短袖帮看客,也不过是悲剧的看客,他们也是和孔乙己一样的被压迫和被剥削的悲剧人物。在《药》里,夏瑜为革命英勇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刑场即将被杀头的时候,那些无知麻木的看客急急忙忙将刑场围的水泄不通,看夏瑜被杀,他们不会问夏瑜为什么会被杀头,而是像鸭子一样伸长脖子向里看,好像里面有一个吸铁石把这些看客往里吸,等到看杀结束了,他们便熙熙攘攘不知足的散了。而茶馆的茶客更把夏瑜的被杀作为闲谈的话题,夏瑜的流血的牺牲变为了毫无意义的看客的观看对象和人们闲谈的材料。这种精神空虚,无情的看客心理,使得国人的心灵愈加麻木不仁。
中国人的看客心理由来已久,是中国人性格中劣根性的集中体现。看客们的存在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客们内心的那种冷漠、卑怯、自私、无知、愚昧、喜欢看热闹„„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将这些看客的行为表现出来就是要唤醒国人沉睡的思想,只有思想真正清醒了,才有利于整个民族国家的进步。但不幸的是,在当今社会中看客心理依旧存在,而且就在我们身边。2011年10月13日的“小悦悦事件”中小悦悦被两辆车碾压,在七分钟之内,18名过路人对这个可怜的小孩视而不见,没有伸出援助之手。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宝贵,何况是一个天真的小孩。而“南京徐老太太事件”让路人害怕相救,面对老人的求助,路人无动于衷。无奈老人只得发出:“是我自己跌的,和你们没有关系,你们不用担心!”这不免使我们深思我们的国民到底怎么了。虽然媒体一再曝光这些事件,立法部门也出台一些条例,为的只是能唤起国民冷漠的内心,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充满温暖和爱心。
鲁迅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可是他的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却永远的留了下来,我们应该深刻挖掘其深刻性,透彻地了解鲁迅先生作品所要传达出来的深刻内涵。
第三篇:论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
论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
鲁迅毕生从事着国民性的批判工作,我们读鲁迅 的小说会发现,他的小说时时不忘揭露和批判我们中 国人的劣根性。中国民众的奴性、保守、愚昧、麻木、卑 怯、精神胜利、看客心态、自私、狭隘等,在他的笔下暴 露无遗,鲁迅也由此受到了非议。有人说,鲁迅是反动 的,他丑化了中国人,在人格上丧失了民族的自尊和 自信。作为一个深刻而清醒的文学家,鲁迅深深地懂 得“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但作为一个苦苦寻觅中国 出路的知识分子,他看到了中国民众身上的种种劣根 性。他认为只有唤起作为民族基础的大多数—普通民 众的觉醒,中国才有出路,才能走出困境,才能在变革 中向前发展.鲁迅是一位善于深刻思考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在 日本留学期间,他就开始了对国民性的探究和批判.1902年,为了国家的富强,鲁迅来到日本留学,选择 了医学作为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希望自己学成之后,平时为民众医病,战争的时候就去做军医。但是,一个 偶然的“幻灯片事件”打破了他远大的理想。在课堂 上,日本老师放时事幻灯片,内容是正发生在中国大 地上的日俄战争。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土地上 打仗,日军抓到一个替俄国人做事的中国人,捆绑起 来要砍头示众,围观的都是中国人。他们看到自己的 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外国人砍头,表情都是麻木不 仁的,这让鲁迅深深地感到了我们民族的悲哀,而在 场的日本学生都在欢呼,这又大大伤害了他的民族自 尊心。幻灯片事件使鲁迅意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 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 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 少个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他认为改变国民 精神最有效的手段是“文学”,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开 始致力于文学救国的道路.“幻灯片事件”使鲁迅看到了国人麻木愚昧的灵 魂,认识到了改造他们的重要性。因此,他把对国民的 这种看客心理的揭示和批判,作为对国民启蒙教育的 开端,并把它作为国民性批判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贯穿在了他一生的文学革命中.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塑造了一系 列形形色色的看客群像,覆盖了社会底层的各种人,这组群像有着共同的特点:愚昧落后,狭隘自私,百无 聊赖,麻木冷漠。他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没有姓名,没 有具体的相貌,只有一个动作———“看”。在这“看”的 共性中,鲁迅主要刻画了了两类看客的形象.一、麻木的民众,戏剧的看客 鲁迅对于热衷于看示众的人们,历来深恶痛绝.幻灯片事件,是鲁迅终身难忘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 一直在鲁迅的心中隐隐作痛,永远挥之不去,他把自 己这一生活的真实体验,作为国民性批判的一个切入 点,写入了他的许多作品中去。小说《示众》可以说是 幻灯片事件的文学版,写一个巡警押着一名即将被杀 的犯人在马路上示众、众人蜂拥围观看热闹的盛大场 面。作者怀着无比忧虑的心情和满腔的愤恨,极力地 描写了这些看客们扭曲的心理和精神的病态,刻画了 他们愚昧无知、麻木冷漠的丑恶形象,揭示了中国民 众最大的劣根就在于喜欢充当戏剧的看客,暴露和批 判了麻木的民情和民性,提出了改变国人精神的重要 性.在鲁迅的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示众的场面。小说《药》,写革命者夏瑜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救民于水火,宁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当他被捕大义凛然地走向 刑场时,民众对他的牺牲,没有悲伤,没有愤怒,甚至 连起码的同情都没有,更可悲的是,他们把杀头看作 是一场好戏,无情地充当了戏剧的看客。作者从贫苦 民众华老栓的所见所闻和心理感受角度,描写了麻木 的民众在黎明前簇拥着去看夏瑜被杀的场面:“一阵 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老栓也 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静了一会,似乎有点 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 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这段描写,写出了 现场看客之多以及看客们因神秘好奇而急欲想看的 情状。鲁迅用形象的比喻,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们观 赏时的丑态“颈部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 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者”。这带有讽刺意味的描写,活 画出了看客们的无聊、麻木和冷漠。小说《阿Q正传》 也从一个侧面描写了这类麻木的看客。阿Q为生计 所迫,从未庄来到城里,他认为到城里看到的最精彩、最好看、最热闹的事情便是杀头。于是,在回到未庄之 后,他把革命党人被杀的故事津津乐道地讲给未庄的 人们“:你们见过杀头吗?”,“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众人都伸长脖子听得出神,他的讲述 直使“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作者在描写阿Q 讲述时的得意形态时,尤其突出了未庄的看客王胡等 众人好奇的眼光和麻木的神情。在这两篇小说中,鲁 迅不仅写出了夏瑜等革命党人被杀的表面的悲剧,而 且还揭示了看客们冷血地观看革命者被杀的更深层 次的悲剧。这悲剧使鲁迅产生了愤慨:“群众,尤其是 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娜拉走后怎样》).在这悲剧中,鲁迅深刻地认识到,民众之所以会以旁 观者鉴赏的态度去观看革命者的被杀,是因为“辛亥 革命”严重地脱离了民众,造成了民众与革命者之间 的隔膜,由此提出了革命的成功需发动所有的民众这 一重大的理论,并向社会发出强烈的呼吁:救救民众.在《阿Q正传》的结尾,鲁迅反其道而行笔,把阿Q从 看客变成了示众者。阿Q站在囚车上,看着街道两边 喝彩的人们,刹那间,他的思想仿佛回到了四年前:在 山脚吓,他遇见了一只饿狼,永远不近不远地跟着他,要吃他的肉;他永远记得那狼的眼睛,又凶又怯,闪闪 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地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这一 回他又见到那只狼的眼睛了,甚至是见到了比那只狼 的眼睛更可怕的眼睛了,这眼睛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 皮肉,而且已经在咬他的灵魂了。作者通过对阿Q做 看客时惬意的心理和他被示众时众人看他的恐惧心理作了强烈的对比,从一个被看者的角度,写出了看 客们眼中的冷酷无情和吃人的血腥.二、冷酷的民众,无情的鉴赏家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除了写麻木冷漠的戏剧的看 客外,还塑造了一群专门玩赏他人痛苦的看客形象.如小说《祝福》,作者以悲愤的心情和凝重的笔墨,描 写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 的不仅只是封建礼教,还有鲁镇上和他同处一个阶级 的普通百姓。当祥林嫂带着丧夫失子的不幸再次来到 鲁镇时,鲁镇上的人们怀着好奇的心理,不断地引诱 祥林嫂讲出自己的不幸,把她的眼泪变成了他们无味 的生活中的调料。当祥林嫂的“故事”不再新鲜,他们 又拿她头上的伤疤取乐,在祥林嫂对生活产生极大的 绝望时,他们又在她的面前提出了“地狱说”,最后使 她的身心完全崩溃。他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无情地、残 酷地玩赏着祥林嫂的痛苦,以至于使她完全走向了死 亡的道路。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写,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国民性中这种缺少生命的尊重,少同情,多 隔膜是何等的深恶痛绝,在他看来,麻木的人们隔岸 观火,欣赏别人的苦难,是如同看戏。而只会看戏做戏 的民族是可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10 页)。在《阿Q正传》中也有这种感情的表露,当阿Q 被“假洋鬼子”打了以后,他立刻又去欺负比他弱小的 小尼姑,去摸她的头皮和面颊,使得小尼姑陷入了非 常难堪的地步。对于阿Q的这场表演,一直有一群热 心的观众,那就是路边酒店里的人们,当他们看到弱 者受欺时,没有同情,没有援助,反而大声地起哄、喝 彩、助威。阿Q为了满足这伙鉴赏家,“再用力的一 拧,才放手”。“‘哈哈哈!’,阿十分得意的笑。‘哈哈 哈’!酒店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在这里,鲁迅不仅写 出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看客愤怒,也写出了这无聊卑 劣的笑声里所隐含的我们民族的悲哀.《孔乙己》是鲁迅认为自己写得最满意的小说,他 用冷静客观的笔调,写出了一个传统知识分子被吃的 悲剧。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封 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除了满口之呼者也外,一无所 能,穷困潦倒,却自命不凡,成了人们的笑料。为生活 所迫,他偶尔也做些小偷小窃的事情,最终被打断了 腿,在生活中默默地死去。作者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 吃人的同时,还揭露了孔乙己在精神上的被吃。作品 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酒店里一个小伙计的眼睛来 看孔乙己在众人取笑中的尴尬和痛苦,写出了人与人 之间的冷漠和无情。孔乙己每一次“不幸”的遭遇都成 了酒店里众人取笑的材料,他们鉴赏孔乙己屈辱的伤疤,使得“孔乙己 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他们讥讽他连半 个秀才也没捞到的悲哀,使“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 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他们嘲笑他腿被打断 的痛苦,使孔乙己感到万分的难堪,露出乞求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在众人鉴赏的目光里,“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 走去了”。看客们每一次的鉴赏,都会“引得众人都哄 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气息”。在这哄笑中,我 们看到了低级无聊和卑劣无耻,也看到了人生的苦难 和不幸。一面是毫无同情和怜悯的无聊的取乐,另一 面是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屈辱与痛苦。孔乙己就是这 样生活在众人取笑的屈辱和痛苦中,并渐渐地被这屈 辱和痛苦吞噬了。作者没有直接写孔乙己的悲哀,而 是以乐写哀,反而让人感到更加的悲哀。对于这种缺 乏诚和爱的国民性弱点的针砭,在《明天》里也表现得 很突出。寡妇单四嫂子带着幼小的儿子宝儿生活,境 况十分困苦,却从来没有人诚心诚意地帮助过她。宝 儿病危了,从庸医何小仙到流氓蓝皮阿五,到不怀好 意的红鼻子老拱,以至到整个村里的人都想从她身上 乘机捞一把,都在袖手旁观地看着她即将失去儿子和 失去儿子后的痛苦。小说以《明天》为题,不仅写出了 单四嫂子这类穷苦人对未来的希望,同时更写出了鲁 迅对中国明天的希望:“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 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还要 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我之节烈观》)。这清 晰地表明了鲁迅写这类看客的主要目的.通过研读鲁迅小说中对看客现象的揭示,我们就 会深刻领会鲁迅的良苦用心:他是要通过揭露和批判 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我们民族衰败的病根,为 变革时期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因此,我们不能把鲁 迅的揭露和批判看作是丑化了中国人,丧失了民族的 自尊和自信,而应回到历史去重新审视鲁迅,对鲁迅 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说,对看客心态的揭 示和批判,是鲁迅对传统文化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大贡献.
第四篇:赏析鲁迅《故乡》中的修辞现象
修辞是一种富于实效性的语言表达方式,用得好,可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贫瘠为丰富,化粗略为细腻的功效。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不仅可以扮亮文章语言,也对表达文章中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是修辞艺术运用的大家,他的一篇篇脍炙人口、震撼心灵的作品,都是精于雕琢,工于修辞的杰作。
鲁迅的《故乡》一文的语言,在朴素中妙笔生花,贴切的修辞手法,不仅给文章润色,也让我们对文章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主题无疑是沉重的。鲁迅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展现着20世纪旧中国的悲哀,悲哀着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
比喻文中主要塑造了两个典型人物形象,其中一个以其尖酸刻薄、贪婪好事令人过目不忘,她就是杨二嫂。鲁迅是怎样让这个人物鲜活起来的呢?手法之一:比喻“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比喻句呢?首先要了解比喻句的结构。一个完整的比喻句一般包括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在这句话中,本体中心语是女人,喻体中心语是圆规,比喻词是像。而且,本体、喻体二者之间是互不相同的事物,而且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才能构成比喻句。分析这个比喻句,应准确抓住两者内在联系。杨二嫂身材瘦弱,...对比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
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⑵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
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
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
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在《故乡》一文中为了突出少年闰土朴实、热情、活泼、聪明、勇敢的小英雄形象,作者选择了“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来写小英雄刺猹的环境;选择了“紫色”的圆脸、“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写少年闰土健康活泼的形象,表现了我对他的喜爱之情。选择“灰黄”的脸、“红肿”的眼眶、“松树皮”般的手来表现中年闰土的衰老、凄苦、贫困,抒发了作者对中年闰土的同情和哀伤。衬托在《故乡》一文中,“我”渐进故乡,心情悲凉。作者选择了“阴晦”的天气,“苍黄”的天底,这么一组暗色短语,渲染了岑寂、荒凉的气氛,衬托突出了“我”悲凉的心情 拟人,拟物
第五篇:生活中有趣的现象
《生活中有趣的现象》
导入:童年是美好的。人们在童年时代,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当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时,一定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你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把自己在大自然或生活中的一次有趣的发现写下来。
中心:说明什么科学道理,我得到什么启发,我获得哪些知识等
写作要求:
一、要突出“趣”。
二、要写出发现的经过结果以及自己在发现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要写清楚。
三、注意段落结构
习作指导:
1、从生活中寻找有趣现象
2、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3、围绕中心,详略得当。提纲:
1、写清时间地点人物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2、写清自自己观察经过。
3、写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上网、看书、实验)。
4、总结谈谈自己感受(大自然奇妙、认真观察做有心人)。好句好段:
1、我的新发现,让我感到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让我了解到大自然中隐藏着无穷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2、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理: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光靠问是不够的,还要多查阅书籍.3、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认真研究,勤于动脑,就会发现许许多多多的秘密。
4、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就能发出许多有趣的现象。
5、生活中有趣的现象真多啊!今后,我要去发现更多的有趣的现象,并寻找到答案。
6、我太高兴了,原来我遇到问题能自己解决了今后我要多看书,多学习,解决更多的问题,揭开更多的奥秘。
7、大自然使我们的启迪,也是人类的老师,大自然给人们带来了聪明才智和想象的空间。
8、从这里我知道,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去探索,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知识。结尾:
1、这次的观察使我意识到: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奇花异草,只要仔细观察,多查阅有帮助的资料,就一定能明白这其中的奥秘让我们在这条科学道路上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探索与追求吧!
2、自然是多么的奇妙啊!只要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勇于尝试,一定会发现更多有趣的自然现象。
我发现的有趣现象 在一次科学课上,老师告诉我们纸可以当作锅烧水。我听了,觉得老师的话很荒唐:纸怎么可能当锅呢?水还没热,纸不就先被烧了吗?可老师一本正经的模样,不像骗我们。于是我放学回家就做实验,想证实一下结果。
我到煤房找来了一根铁丝,用夹钳把铁丝夹成了一个小架子,然后找来了一张纸,折成一个“小水盆”,装满水,放在架子上,再找来一支蜡烛,放在架子下面,最后我点燃了蜡烛。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水盆”里的水:两分钟过去,“水盆”底下已经被熏黑了。又过了两分钟,水已经有一点点热了。再过了两分钟,奇迹发生了一一水沸腾了!纸竟然没破!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又检査了几次,纸还是没破!这次实验的成功使我的好奇心更旺盛了,这是什么原因?纸为什么不会破?我决定弄清楚其中的奥秘!我来到学校图书馆査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是温度在作怪!因为纸燃烧噐要的温度是130度,而水只要100度,所所以热量全被水吸光了纸当然就烧不起来了!这次实验证实了:一些你看来很奇怪的事,只要努力寻求答案,就会觉得并不奇怪!
生活中有趣的现象
在生活中大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打乒乓球时会不小心把乒乓球给踩扁了,然后就会把坏的乒乓球给扔掉。其实千万不要扔了,球还可以变回原来的样子。
星期天早上,我和和晋龙做了个实验把乒兵球给弄扁了。然后晋龙准备了盆热水,这盆热水在九十度左右,再把扁了的乒乓球放进去,看一看乒乓球会不会恢复原样?看到它渐渐的鼓了起来,空气遇到冷就会凝结,凝结后就会稍微变小,物体也会随着变小。”我和和晋龙认真观察一下,乒乓球果然在冷水中变小了。爸爸还告诉我们这个热胀冷缩的有趣现象,不光是让乒兵球变鼓,变小而已,如果热一冷,还会有更大的威力呢!
看,这就是生活中一个有趣现象,只要我们努力去探究,还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猫的眼睛
今天我在家里观察小猫。当我靠近小猫仔细观察时,忽然发现小猫的眼睛是椭圆的。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我以前总是以为猫的眼睛是圆的,今天却发现猫的眼睛在白天是楠圆的。我忽然然想到:猫的眼睛在夜里是什么样的呢? 于是我就一直等呀等,到了晚上我把家里的灯关上再一看,我吓得“啊”地叫了起来,原来小猫的眼睛瞪得圆溜溜的像个小皮球,还发着绿光,看上去真像一只狼。这是为什么呢?经过查资料,我才知道猫适合在夜间活动,白天光线强,照得猫的眼睛睁不开;夜里没有光线,所以猫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猫的眼睛可真神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