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2探究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说课稿
4.2《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第二节《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这一节是本章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也为下几节的学习做好铺垫。二
本节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能根据实验事实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断有无感应电流
本节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探究、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本节的情感目标通过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感觉到只有通过艰辛努力,才能打开真理之门,取得成功。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本节的教材的重点是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难点是如何从观察到的电磁感应现象得出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四、学生已经知道了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能产生感应电流,但不知道产生电流的原因,所以在本节中我们采用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问题探究、归纳总结等方法来完成本节教学。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首先是“知识回顾”其次“分组实验”,再次“分析归纳”,最后“练习巩固”。
在知识回顾环节,主要复习磁通量,设计以下问题:一个是磁通量的表达式,再一个是设计一个题目,把一闭合线圈放入磁场中,找出改变磁通量变化的方法。通过知识回顾,让学生对磁通量的概念加深了理解,知道了磁通量变化是B变,S变或者都变,为本节得出正确结论打下基础。(3分钟)
在分组实验环节中,我给学生提供实验所需器材,学生按照学案要求完成实验。设计步骤如下: 实验一: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8分钟)
1、给出实验电路图,按电路图连接实验装置;
2、导体棒放入磁场中不动,电流表指针是否摆动;导体棒水平左右移动,观察指针摆动是否摆动,导体棒竖直上下移动,观察指针摆动是否摆动
3、你还能如何移动导体棒,让指针发生摆动?
4、结合示意图回答,当回路中产生电流时,导体棒的移动使回路中的什么发生了改变?(让学生说出面积)
实验二:导体不动,磁铁运动。如图4.2-2所示。(8分钟)
1、给出实验电路图,按电路图连接实验装置;
2、磁铁插入线圈时,观察表针的摆动;磁铁在线圈中不动时,观察表针的摆动;磁场从线圈中拔出时,观察表针的摆动。
3、还可以怎样移动条形磁铁,表针发生摆动。
4、结合示意图回答,当回路中产生电流时,磁铁的移动使回路中的什么发生了改变?(让学生说出磁感应强度大小)
实验三:导体静止在磁场中能否产生电流。如图实验4.2-3所示。(8分钟)
1、给出实验电路图,按电路图连接实验装置;
2、开关闭合时,电流表指针是否摆动?开关闭合后不动时,表针是否摆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左右移动时,表针是否摆动?断开开关瞬间,表针是否摆动?
3、结合示意图回答,当回路中产生电流时,磁铁的移动使回路中的什么发生了改变?
4、当B中有感应电流时,A中的电流是怎样的?既改变了B所在回路中的什么?
本环节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展示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第一个实验中,明确切割的含义,既导体棒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不平行就叫切割。导体棒切割磁感线的过程实际上是改变了闭合回路的面积,说明面积变化产生了感应电流;在第二、三个实验中,回路面积没有变化,在磁感应强度B的变化时,回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综合以上实验,我们得出,S变化B变化,在回路中就能产生感应电流,与SB有关的物理量就是磁通量,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
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层层递进,得出结论,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对知识信息梳理,总结归纳的能力,达到了锻炼学生的目的。(5分钟)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实验过程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情景,体会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本环节用时3分钟 巩固练习(8分钟)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为学生设计了如下三类问题:
1、闭合回路的部分电路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问题
2、闭合回路的面积变化产生感应电流的问题
3、闭合回路的磁感应强度变化产生感应电流的问题
本环节,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并会用之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处理。
板书设计: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结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会有感应电流。
第二篇:1、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说课稿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是高二物理选修3-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今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的基础。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做好教材中三个实验;切割磁感线、磁铁插入线圈、模仿法拉第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难点:组织学生完成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从观察到的有关的电磁感应的现象,推出电磁感应产生的一般条件。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教学的要求,由此确定本课三维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察电磁感应现象,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进一步认识磁通量的概念,能结合实例对磁通量的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判断。过程与方法
1、经历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2、经历各种实验现象,学会通过想象,分析、归纳事物本质特征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历程的学习,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磁生电的条件,养成探究物理规律的良好习惯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启发诱导,实验观察,发现,分析,推理等教学方法。
学法: 对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能产生电流,在初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在空间想象、问题本质的分析等方面还较为薄弱。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验、协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三、过程分析
(一)引入课题
请一位学生拿一个金属探测器检查一下其他同学身上有没有金属,如果学生身上带有硬币、手表、金属框的眼镜等金属物体时,金属探测器上蜂鸣器就会报警,说明有电流流过蜂鸣器,那电流是怎样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 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一个问题引入本节主题。
(二)探究实验:
器材:灵敏电流计、螺线管(粗细各一个)、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导体、导线若干。
让学生开始猜想如何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出磁生电的实验方案。由于时间有限,每组做一种方案,将这几个方案分配给不同组。甲组:利用蹄形磁铁磁场中的导体连接灵敏电流计。
乙组:粗螺线管连接灵敏电流计,利用条形磁铁在螺线管中运动。
丙组:粗细螺线管各一个,粗螺线管连接灵敏电流计,细螺线管连接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各组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根据学生所设计的方案,让学生组装器材,组装完后,开始实验。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好实验现象。
分析与论证 根据学生所做的实验现象,给出充分的讨论时间,让他们通过讨论得出一定的结论。每一组派一个代表说明本组实验的方案、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各组做的实验不同,结论也会不同。比如假设:
甲组做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实验,得出结论:导体在磁场中前后或斜方向运动会有电流产生 乙组做磁铁在螺线管中运动的实验,得出结论:当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时有电流产生。
丙组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当小螺线管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大螺线管中有电流。若小螺线管中的电流不变化,大螺线管中没有电流产生。
这几结论虽不尽相同,但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电流,到底是结论有误还是另有玄机。因此接下来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对于甲组的结论,启发学生:当导体在磁场中前后或斜方向运动时,都是导体在切割磁感线,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其切割的实质是什么?此时放这样一张图(示图)给学生看,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会发现当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电流计和导体所在的闭合回路中磁感线的条数在变化。
对于乙组的结论,同样放这样一张图(示图)给学生观察。学生会观察到再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的过程中,螺线管中的磁感线条数在变化。
从丙组得出的结论可这样问学生:当小螺线管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什么在变?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知道电流变化时,其产生的磁场也在变。所以当小螺线管中的电流变化时,大螺线管所处的磁场也在变,此时穿过的磁感线条数也在变。
这时学生会发现,几个实验中产生电流时磁感线条数都在变化。此时老师可提示学生:我们把磁场中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线条数用磁通量表示。学生自然就想到,当磁感线条数变化时,磁通量也在变化,也会注意到几个实验中当有电流产生时,磁通量都在变化。因此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当磁通量变化时,会有电流产生。然后老师进行完善:要有电流产生必须要是闭合回路。从而得到本次实验的结论:磁生电的条件就是穿过闭合电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合电路就会产生电流。
科学探究后回到新课引入所提出的问题:金属探测器是怎样探测金属的?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既巩固了新知识又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和作业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作业课后3、4、5题; 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实验示意图及实验结论。
四、效果分析
本节课是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贯穿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这一主线,抓住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和核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节课的好处在于:
1、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教学设计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磁感应及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
2、会使用线圈以及常见的磁铁完成简单的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结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法拉第等科学家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2.通过探究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体验由实验发现规律的乐趣,养成探究物理规律的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由实验现象分析论证得出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实验探究过程
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四、教学工具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线圈、电流计、大螺线管、小螺线管、滑动变阻器、电键、电源、导线多媒体教学设备、CAI课件
(一)复习回顾
1、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什么是感应电流?
2、初中我们以学习过什么情况下可产生感应电流呢?
(二)引入新课
1、演示课本4、2—1所示实验,对比沿着磁感线上下及左右运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什么叫切割磁感线运动?
实验结论:只有当部分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灵敏电流计指针摆动,有感应电流产生,教师设问1:若感应电路不动,磁铁(磁场)相对感应电路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是否也会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呢?
学生分组实验1(教课书图4、2—2所示实验——磁铁插入线圈)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结论:当闭合电路与磁铁间有相对运动时,磁场强弱变化可产生感应电流。
教师设问2:磁场和感应电路间无相对运动,就不会有电磁感应现象发生么? 学生分组实验2(教课书图4、2—3所示实验——模仿法拉第实验)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结论:当开关通、断时——电流变化——电流的磁场变化——可产生感应电流
学生总结:不论是否有相对运动,只要感应线圈所在处的磁场变化就有感应电流产生。教师设问3:感应线圈所在处的磁场强弱变化时,感应线圈中一定有感应电流么? 教师做对比实验:感应线圈与灵敏电流计连接起来构成闭合回路,一次让条形磁铁沿着线圈平面去靠近感应线圈,没有感应电流产生,一次让条形磁铁垂直线圈平面去靠近感应线圈,可以发现这时有感应电流产生。
教师设问4:这两次实验有何不同之处呢?什么原因使有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呢? 学生分析回答:两次实验中穿过感应线圈的磁通量变化情况不同,垂直靠近(远离)感应线圈时,穿过感应线圈的磁通量变化,有感应电流产生。复习回顾:什么是磁通量?又有何物理意义?
磁通量的大小可用穿过线圈的磁感线条数多少来形象地反应。
教师设问5:现在我们认为从何角度分析总结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更本质呢? 学生回答:磁通量变化的角度 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从这一角度本节课的实验总结得出发生电磁感应的本质条件是什么? 学生分析:第一个实验1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磁场不变,但电路面积变化,从而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实验2中,导体插入、拔出线圈,线圈面积不变,但磁场变化,同样导致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实验3中,通断电的瞬间,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迅速滑动的瞬间,都引起线圈A中电流的变化,最终导致线圈B中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从这三个实例看见,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应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
引起感应电流的表面因素很多,但本质的原因是磁通量的变化。因此,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可以概括为:
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教师提问: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① 闭合回路,②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通电直导线旁边放一矩形线圈ABCD,请设计方案让矩形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呢?
2、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能是凭空产生的吗?请分析本节课三个实验中的能量转化关系?
3、见课后练习1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了磁生电的条件:即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在闭合回路中就产生感应电流。其中我们对磁通量的变化应该加深理解,磁通量的变化包括B的大小方向变化,S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还有磁场和平面间的夹角变化都可能引起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从而使回路产生感应电流。【板书设计】: 略
课后研究:摇绳能发电么?见课本“做一做”,请作相关的调查研究,并形成文字报告
第四篇:《4.2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教学设计1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教学设计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钟传波
【教材分析】
电磁感应问题,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只进行了初步的介绍,但仅限于现象的认知和描述。而高中物理对电磁感应的教学要求非常高,因为,《电磁感应》的内容整合了电场、恒定电流和磁场的相关知识,并且与力学的力和运动、冲量动量关系、功能关系等都发生密切的联系,因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高中物理(选修3-2)第四章第二节《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属于电磁感应的基础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从理论的高度分析和掌握电磁感应的概念和产生条件,为后继教学中对电磁感应规律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实验基础和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虽然对电磁感应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比较肤浅,仅存留在现象上,例如,知道“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电流的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话筒等都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等,但对产生电磁感应的根本原因还缺乏全面的和理性的认识。同样的,绝大多数学生虽然在初中经历了不少“科学探究”,但对科学探究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拓展性推理能力还较弱。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困难。
【教学策略】
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来看,本节很好地体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鉴于学生对电磁感应的感性认识基础,以及理性分析能力不强的现状。本节课的教学从复习回顾开始,通过“回忆—探究—分析—探究—归纳—巩固—设疑”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电磁感应的概念。
2.理解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和强化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理性分析方法。
2.通过探究性实验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使学生感悟“由现象到本质”的实验设计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科学进步和科技成果对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的实验探究、理性分析,以及实验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
教学手段: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课题
(一)提出问题、讨论评价
1.在初中,我们就初步学习和认识了电磁感应。请问:什么叫电磁感应现象?
2.你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PPT展示:我们在初中对电磁感应的认知
1.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电流的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中产生的电流称为感应电流。
2.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3.发电机、话筒、电话机等,都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4.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二)实验演示: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
(三)导入新课
1.描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电动机和发电机;磁悬浮列车;机场安检系统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RFID)俗称电子标签,广泛用于零售业。许多人把射频识别技术看作为继“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两大技术大潮后的又一次大潮。
2.引入:感受科学研究的历程,探究电磁感应的实质。
二、知识构建,方法梳理
(一)科学探究Ⅰ—实验探究
磁铁插入、抽出或停留在线圈中时,电路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
1.认识实验器材,并组装。
2.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
3.实验成果交流:展示、提问、研讨。
4.拓展性分析:
①图4.2-1实验和图4.2-2实验有什么逻辑联系?
②在图4.2-2实验中,还有其他方法获得感应电流吗?
③如果“磁场”和“部分导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即导体不切割磁感线,那么会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吗?
(二)科学探究Ⅱ—理论探究
1.提问:什么叫磁通量?
2.展示、点评
3.联系、回归:把磁通量的概念引入上述实验,会有什么新发现?
4.探讨、交流、点评。Flash动画展示:磁通量的变化.
5.师生交流、猜想:“磁场”和“部分导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即导体不切割磁感线,但只要通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即产生电磁感应现象。
(三)科学探究Ⅲ—感受法拉第的研究,为科学假设插上翅膀
教师演示图4.2-3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分析、讨论。
1.多媒体实物展示台:介绍实验器材。
2.连接实验电路。
3.实验演示。
4.讨论、拓展:
(1)闭合开关后,不改变滑动变阻器的值,能否用其它方式获得感应电流?
(2)该实验能否转换为前面两个实验?
5.总结。
(四)科学探究成果
1.电磁感应的概念:不论使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这种现象称做电磁感应。
2.电磁感应的条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3.本节三个实验的逻辑关系:
三、典题分析,引深拓展
【例1】结合本节的实验探究和磁通量的概念,谈谈你对“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的理解。
【解析】从探究实验来看,包括“磁场不动导体动”、“导体不动磁场动”和“导体磁场都不动”等三种情况;从磁通量的概念来看,包括B不变S变化、S不变B变化和B、S都变化等三种情况。
【例2】教材P7“做一做”──理想实验:《摇绳能发电吗?》
【解析】
1、从探究实验来看,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摇绳”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从磁通量变化来看,在“摇绳”运动的过程中,B不变S变化。可见,发生电磁感应,产生感应电流。显然,两位同学东西方向站立并迅速摇动电线时,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比较明显。
【拓展】电流是有能量的。请问“摇绳”中的电能从哪来?
【例3】教材“问题与练习”第4题(变化)
矩形线圈ABCD位于通电长直导线附近,线圈与导线在一个平面内,线圈的两个边与导线平行。下列哪种情况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1)在这个平面内,线圈远离或靠近长直导线时;
(2)在这个平面内,线圈沿着平行与导线的方向上下运动时;
(3)线圈以AB边为轴转动时;
(4)线圈以AD边为轴转动时;
(5)线圈以长直导线为轴转动时;
(6)长直导线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
(7)在中心点不变的情况下,把矩形线圈ABCD拉成圆形时。
【解析】从引起磁通量变化的两个因素:磁感应强度B和有效面积S入手进行分析。答案:(1)(3)(4)(6)(7)
【例4】教材“问题与练习”第7题
如图所示,固定于水平面上的金属架CDEF处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棒MN沿框架以速度v向右做匀速运动。t=0时,磁感应强度为B0,此时MN到达的位置恰好使MDEN构成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为使MN棒中不产生感应电流,从t=0开始,磁感应强度B应该怎样随时间t变化?请推导出这种情况下B与t的关系式。
【解析】
(1)为使MN棒中不产生感应电流,必须保证闭合电路的磁通量不发生变化;
(2)磁通量Ф0=Фt=B0S0=B0L;
(3)金属棒MN沿框架以速度v向右做匀速运动时,矩形区域MDEN的面积为:S=L(L+vt);
(4)由于S随时间不断增加,可见B随时间逐渐减小;
(5)Ф0=B0S0=B0L=Фt =BS=B L(L+vt);所以,B= B0 L /(L+vt)
22四、课堂小结与设疑
1.三个探究实验及其逻辑关系。
2.电磁感应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3.科学探究的理性化和延续性(前后知识的逻辑关系)。
问题:闭合电路中有电源就有电流;闭合电路中发生磁通量变化就有电流。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这正是我们后继将要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作业
1.问题与练习第3、6题;
2.阅读后两节内容;
3.尝试回答本节课预设的疑问。
第五篇:说课稿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说课稿
一、课程设置
(一)章节地位本章节以爱国主义为起点,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理解和学习爱国主义的定义、特征,教会学生理性爱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他们不断学习中国精神、时代精神和地区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二)章节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内容方面来看,它是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学会理智爱国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它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可以教会学生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要时刻牢记用道德和法律等各种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发扬科学精神,做德才兼备的人。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章节课程定位分析,我们把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情感目标四个部分。1)知识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以及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使学生懂得和了解爱国的基本要求,做到真正的爱国和理智爱国,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中国精神的内涵,学习和掌握爱国主义的作用和意义,掌握相关的政治和理论知识。2)能力目标
通过该章节的教学,教会学生正确看待各种执政问题、地区发展和社会问题,1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发展的能力。3)素质目标
本章节主要学会关爱包容、博爱报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道德观,学会关爱社会、报效祖国。在中华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所一致认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民族品格和优良传统,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中。今天,爱国主义仍然是我们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可以看出,与其它章节相比,本章节更注重融合思想、政治、知识和实践性于一体,现实性和针对性都很强。因此,对老师来讲,要格外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认真解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学生来说,则要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科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4)情感目标
通过美丽的山河景色、灿烂的民族文化以及了解和学习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等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励他们学习中国精神、了解中国梦的含义,充分学习时代精神以及地区精神,在学习和实践中激发正能量。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按照培养目标,采取“重点讲授,自学相辅,实践强化”的教学原则,将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及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增强课堂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学模块的分配
根据课程任务,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模块教学体系。具体分为理论教学模块、自学模块和课外实践模块。
1、理论教学模块
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案例式、启发式和课堂讨论式为主,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主学习。
2、自学模块
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充分学习中国精神和地区精神。自学模块把课堂教学 2 和课下自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3、课外实践模块
本课程的实践模块为“爱国主义”主题演讲。结合理论教学模块,设计主题活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实施课程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点
以爱国、立志、树德、做人为教育主线,引导和教育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探讨人生意义,正确选择人生道路,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四)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科学信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学习爱国主义的内涵和意义,激发个人爱国情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协调,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
(五)解决办法
除了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同时进行课外延伸,占领学生管理阵地,用“主题班会”,“主题演讲”、爱国宣传活动、展板、手抄报等形式,开展专题和针对性教育;发挥学生活动“成长成才”的作用,把教育内容引伸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
理论教育:课堂教学,着重于政治理论的学习及思想道德修养,目的是帮助学生认知理论,净化学生思想,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
学习阵地的延伸:课外教育,着重于将课堂所教的理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每学期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设计若干主题,结合日常学习管理,帮助学生消除困扰,释疑解惑。
成长成才:自我教育,通过各种第二课堂活动,着重于让学生感悟人生,强化实践,强化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实施
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辩论法等多种方法进行互动教学,合理利用多 3 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和视频进行教学。以实践教学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余时间的讨论时资料收集,加强小组学习和团队合作。
四、教学资源
1.可供利用的教材和数字化教辅资源
教材:教材选用的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书编写组编写(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的编写工作是在中宣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展开的,具有科学性、权威性。此外,校内的图书馆以及网络化课程的课件和知识分享等平台都可以为本章节的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音像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的每位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了大量图片、视频资料,通过感官激发和各种真情、真景、真事、真人的介绍和描述,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和思想上的感悟。2.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第二课堂、校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实现知行合一。本章节的实践教学计划为2个课时的“爱国主义”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