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课《电磁感应现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奥斯特的发现说明了电能产生磁,而法拉第的发现说明了磁能产生电,从另一角度揭示了磁和电之间的联系,使电能的大规模利用成为可能,为发电机的制造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一章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为升入高中学习电磁感应定律奠定了基础。
重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那些因素有关。
动卷式话筒的原理
难点:法电机的结构原理。
关键:本节的教学关键是指导学生边学边试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及其规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知道动卷式话筒的和发电机的结构原理。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介绍科学家法拉第的事迹,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探索真理的精神。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训练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采用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边设疑,边讨论,启发诱导,指导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介绍科学家的事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说学法
1、通过猜想、讨论、答疑、设计试验方案,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培养顽强意志,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手段
利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学习提纲,归纳实验结论,讨论练习。学生实验操作歩骤、探究的问题,印刷在纸上课前发放在课桌上,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1、设疑引学
前面我们学习了“奥斯特的发现”它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能生磁,电流和磁场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让学生猜想。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
板书:
一、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2、讨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
师问:根据实验目的,本试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通断必须有开关等。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实验方案,将矩形线圈,电流表,开关,导线连入闭合电路,矩形线圈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第一阶段: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提出问题: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
引导学生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礠,反过来,我们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
(1)投影学习提纲
按课本图14—41装置,利用矩形线圈的一条边作为直导体做如下实验:
a、闭合开关,让导体在蹄形永久磁铁中不动;让导体在磁场中上下移动;让导体在磁场中前后左右移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并做记录。
b、断开开关,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并做记录
(2)学生实验研究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的要求边学边实验,边看书边讨论,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3)思考讨论
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投影仪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a、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导体中有电流产生?
b、通过观察实验和自学课文,你能否归纳出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有哪几条?
(4)在学生讨论和答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规律
教师板书
教师讲述:电磁感应现象最早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的,所以我们把电磁感应现象叫做法拉第现象。进一步介绍法拉第的事迹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意义,给学生以教育和激励。
第二阶段:动圈式话筒的原理和发电机的原理
(1)动圈式话筒的原理就是依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的,它的结构如图14—42所示,在接收声波的膜片后面粘贴着一个由细漆包线绕成的线圈,它能随着膜片一起运动。膜片的后面有一个环形的永磁体,并使线圈置于它的磁场中。线圈的两端用导线引出。你能说出它的工作原理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2)发电机的原理也是根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的,它的结构如图14—
44、14—45所示,学生看书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a、什么是交流电的频率?频率的单位是什么?我国交流电的频率是多少?
4、巩固强化
(1)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材料”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法拉第的故事”,使学生加深对感应电流的认识,而且可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对于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机的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素质。
(2)找学生对本节知识小结。明确本节课采用了什么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几个问题?
(3)完成本节的练习题(投影显示)
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的记忆,由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电磁感应现象教案
电 磁 感 应 现 象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2、理解“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3、知道能量守恒定律依然适用于电磁感应现象。
4、了解生活中的电磁感应现象。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在初中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可产生电磁现象进行猜想。
三、情感目标:
通过磁生成电实现的曲折道路和对法拉第历时十年不懈努力终于摘取科学硕果精神的感悟,学习科学家们坚韧不拔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精神,丰富完善同学们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的实验探究以及实验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图示法。
教学手段:演示实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PPT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电流表、原副线圈、滑动变阻器、电源、电键、导线若干。【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 复习:
1、电和磁的知识。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如条形磁铁、U形磁铁
2、磁感线。
3、磁通量:穿过单位面积上的磁感线条数。(强调:磁通量是表示穿过讨论面的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在今后的应用中往往根据穿过面的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定性判断穿过该面的磁通量的大小.)
4、奥斯特实验 电————磁 电磁效应 引入新课:
奥斯特实验架起了一座连通电和磁的桥梁,此后人们对电能生磁已深信不疑,但磁能否生电呢?在这个问题上,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电能产生磁,磁也应该能产生电,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10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
二、讲授新课
1、复习实 验: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力线运动。
实验现象分析:(课件展示)
提出问题:导体不动,磁场改变,会不会在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呢?
2、通过实验,探索科学
[探究实验1]磁铁插入、抽出或停留在线圈中时,电路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书本图4.2-2实验)
实验器材:线圈,电流表,导线。
研究对象:由线圈,电流表构成的闭合回路。
磁场提供:条形磁铁。
观察实验,记录结果。
结 论:条形磁铁插入或取出时,可见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有感应电流产生;磁铁与线圈相对静止时,可见电流表指针不偏转,无感应电流产生。
教 师:磁铁靠近和离开线圈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感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 生:(师生讨论)对线圈回路,S未变,磁铁的远离和靠近,使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当磁铁靠近线圈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大;当磁铁离开线圈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小。
提出问题:实验当磁铁靠近和离开线圈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如果“磁场”和“部分导体”不发生“相对运动”,能不能让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在电路中产生电流呢?(学生思考,继续实验。)
[探究实验2]原、副线圈。用开关或滑动变阻器控制一个线圈中的电流,能否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呢?(书本图4.2-3实验)
实验器材:原、副线圈,电流表,电建,滑动变阻器,电源,导线。
研究对象:线圈B和电流表构成的闭合回路。磁场提供:通电线圈A。
结 论:移动变阻器滑片(或通断开关),可见,电流表指针偏转,有感应电流;当A中电流稳定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无感应电流。
教 师:对线圈B,滑片移动或开关通断,引起A中电流变,则磁场变,穿过B的磁通变,故B中产生感应电流;当A中电流稳定时,磁场不变,磁通不变,则B中无感应电流。
介绍实验:这是法拉第第一次获得感应电流的实验,他的发现具有偶然性。他当时的实验目的是为了想让一根通电导线在磁场作用下,使另一根导线中产生电流。为了加强电流的作用,把两根直导线绕成螺旋线:为了加强电流的磁场作用,让两根螺旋导线,绕在一个铁心上。
提出问题:以上实验中能产生感应电流的电路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
产生感应电流条件之一:闭合的电路。
设 疑 :三次实验用不同的方法都使闭合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使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呢? 第三个实验的结论能否解释前面两次实验的现象? 教
师:请大家思考以上几个产生感应电流的实例,能否从本质上概括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观察、讨论)
引导学生从磁通量变化分析:
实验1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磁场不变,但电路面积变化,从而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
实验2中,导体插入、拔出线圈,线圈面积不变,但磁场变化,同样导致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
实验3中,通断电的瞬间,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迅速滑动的瞬
间,都引起线圈A中电流的变化,最终导致线圈B中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
综上所述,不同的实验,其共同处在于:产生感应电流的前提均为穿过
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只不过引起磁通量变化的原因各不相同。当穿过闭合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时,闭合线圈中会有电流产生。
3、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
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由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结 论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闭合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教师小结: 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闭合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三、随堂练习
例1:教材“问题与练习”第4题(变化)
矩形线圈ABCD位于通电长直导线附近,线圈与导线在一个平面内,线圈的两个边与导线平行。下列哪种情况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例2:列举生活中应用的感应现象实例。
发电机、话筒、电话机等,都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教师补充:发电机,麦克风,磁带录音机,漏电保护开关,电磁灶,高频焊接,磁悬浮列车,金属探测器,变压器,防抱死制动系ABS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电磁规律认识不断加深,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发明与发现,如:发电机、灯泡,输电技术......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了电气化时代,给人类文明带来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在生产和生活有广泛的应用。
例3:教材P7“做一做”──理想实验:《摇绳能发电吗?》(提 示)电流是有能量的。请问“摇绳”中的电能从哪来?
(知识拓展)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守恒
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定律,同样适合于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或者是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或者是电能在不同电路中的转移.
五、课堂小结:
法拉第的科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位要想获得成功的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要经得住连续失败的考验,要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坚信这样一条真理:失败是成功之母。
六、布置作业:
上网查阅发电机的相关资料。
[课外探究] 闭合电路中有电源就有电流;闭合电路中发生磁通量变化就有电流。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电 磁 感 应 现 象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一、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
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演示实验
结论:
2、演示实验 结论:
3、演示实验
结论:
三、验证性实验
学 案 电 磁 感 应 现 象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2、理解“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3、知道能量守恒定律依然适用于电磁感应现象。
4、了解生活中的电磁感应现象。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在初中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可产生电磁现象进行猜想。
三、情感目标:
通过磁生成电实现的曲折道路和对法拉第历时十年不懈努力终于摘取科学硕果精神的感悟,学习科学家们坚韧不拔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精神,丰富完善同学们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的实验探究以及实验之间的逻辑关系。[复习巩固]
1、磁体。
2、磁感线。
3、磁通量。
4、奥斯特实验 [随堂练习] 例1:教材“问题与练习”第4题(变化)
矩形线圈ABCD位于通电长直导线附近,线圈与导线在一个平面内,线圈的两个边与导线平行。下列哪种情况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例2:列举生活中应用电磁感应现象实例。[达标练习] 问题与练习: 1、2、5
第三篇: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
“电磁感应现象”合作探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中学物理学科和教学过程的特点---以实验为主,突出探究、合作、整合的理念,进行整体系统设计。在前期分析(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学习任务、学习者)的基础上结合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选择和设计以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共存、、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媒体的设计和制作),确定形成性教学评价的方法。对于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与小组合作,对于磁通量概念主要采用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合作探究----分析总结----自主练习,即运用奥斯特实验作为问题的引子,通过设问、假设,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方案、组内组间合作学习,从中寻找和探索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生生、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纳实验得出的结论。整节课主要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包括教师和同学)的方式,重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一、学习任务分析 “电磁感应现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用教科书《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磁通量概念学习和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电场、恒定电流及磁场的知识结构层次基础上,再认识“电磁感应现象”。对于“电磁感应”无论从知识的难度还是从理论的抽象程度来说都比前面要高一个层次。由于前面学习的“电场”、“磁场”都只是“静态场”,而“电磁感应”现象就不同了。它揭示的是“磁”生“电”与“电”又产生“磁”。于是“磁能”、“电能”及“其他形式能量”之间发生能量相互转化。该内容是前面学过的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整合,为学生继续学习电磁感应规律、变压器、电磁波等知识打下基础。教学特点:课前让学生复习恒定电流与磁场的有关知识;课内引导、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并用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磁通量概念,知道计算公式ф=BS的适用条件。最后,从能量守恒的角度让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并通过练习使知识点融于其中而完成。
1、教学重点: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
2、教学难点:理解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
二、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几章内容的学习、初中电磁感应知识的基础及平时积累的经验,对“电磁感应现象”内容已有认知基础,并对实验教学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探究实验设计、探究结论的得出及电磁感应中能量守恒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内容从学生 认识能力来说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磁通量的概念,知道计算公式ф=BS的适用条件。
2、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中仍成立。
4、培养实验方法探索的能力。
5、运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学生间交流、合作、竞争的精神。
四、教学媒体
1、教师用具 投影设备、多媒体课件、录像片等。
2、学生用具 原副线圈、线芯、电池、微安表、、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五、教学流程图
六、课堂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结束 得出结论,小结练习课件演示 实验结果分析,验证猜想 自主学习,教师讲解 拟定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讨论交流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开始 播放录象片 提出问题,引导猜想 以问题导入新课------(1)电流是怎么形成的?奥斯特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2)产生磁场的方式有哪些,它们的电本质相同吗?(3)既然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否发生电流?要求学生回答。播放法拉第生平录像片,创设教学情境,自然引入课题:电磁感应现象。b)展开新内容 2.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通过录像片,学生深信“电”能生“磁”,“磁”也能生“电”。那么“磁”如何生“电”?又怎么研究?等问题一时困绕着学生,此时,教师启发学生,要想知道“磁”怎么生“电”?必须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才能获得。于是大屏幕上显示探究的内容:磁场能否产生电流? 磁场要产生电流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引导学生猜测:(1)要产生电流,必须要有一个电路,而且电路应是闭合的;(2)可能与磁场有关;(3)导线(直导线、线圈)或磁场可能要运动等。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学生分析讨论后回答:根据研究对象,需要磁体或产生磁场的电流;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应选用灵敏电流计;控制电路,必须有开关。2.2、设计实验、制定实施方案 根据闭合导线在磁场中可能运动情况,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等待学生设计完后,让各组学生代表上讲台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并用投影显示,倾听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外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必要时),要求各小组中有不科学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修正。然后根据不同实验设计方案,生生、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拟定具体实验表格,并投影在大屏幕上。表 格 一 次 序 1 2 3 4 实 验 条 件 闭合电路中的直导线与磁场保持相对静止 闭合电路中的直导线平行于磁场方向运动 闭合电路中的直导线垂直于磁场方向运动 闭合电路中的直导线与磁场方向斜着运动 表 格 二 次 序 1 2 实 验 条 件 条形磁铁N极插入线圈 条形磁铁N极拔出线圈 条形磁铁S极插入线圈 条形磁铁S极拔出线圈 3 条形磁铁N、S极静止于线圈 表 格 三 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次 序 1 开关 闭合 实 验 条 件 增大滑动变阻器的阻值 减小滑动变阻器的阻值 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不变 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2 滑动变阻器 的阻值不变 开关闭合 开关断开 2.3、实验探究,收集数据 四人一组,连接电路,按实验方案和步骤,安全、正确地操作,仔细观察,并把观察现象填入表格。同时教师在各小组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巡视,必要时给予指导。2.4、分析验证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如下:(1)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的概念。(2)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场发生变化或闭合电路所包围的面积S发生变化。从而引入磁通量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用投影仪把思考题打在大屏幕上。思考题是:(1)什么叫做磁通量?磁通量是矢量还是标量?(2)计算磁通量的公式是什么?有没有适用条件?阅读后要求两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并讲解,课件是用Flash制作的动画演示。磁通量概念和矩形平面在匀强磁场中不同位置(垂直于磁场方向、平行于磁场方向、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任一个方向)的磁通量。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展示容易得出公式ф=BS的适用条件和矩形平面与匀强磁场不垂直时,磁通量的计算公式ф=BSsinθ(θ为矩形平面与匀强磁场的夹角)。引导学生画出前面各实验的直观示意图,从磁通量的角度分析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最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出各实验中能量的转化。2.5、小结 请不同的学生阐述本节课学到的内容。2.6、形成性练习(1)、在匀强磁场中,线圈绕OO1轴转动,线圈中能否产生感应电流?为什么? O1 O(2)、如图所示,下列那些情况会使线圈产生感应电流()A、线圈abcd平行于导线左右运动 B、线圈abcd在纸面内上下平动 a b C、线圈abcd以导线为轴转动 c d D、线圈abcd以dc边为轴转动 3、教学实验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设计,从向学生的调查询问看,学生对我处理电磁感应现象这节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的改变相当满意。这节内容以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来展开,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力求发展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领悟这种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方式,以此来体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在实验探索中求知,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实现三维度的教学目标。通过这一次的教学实践,使我重新感受到了基础的魅力,再次树立了课堂教学应成为生生、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观念。同时也亲身体会到了只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四篇:电磁感应现象说课
电磁感应现象说课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
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常考的部分,教材的重点是研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难点是如何在初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实验,使学生归纳出“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虽然本节课的名称叫《电磁感应现象》,但这节课并不是一节“现象”课,而是一节“规律”课。
2、学生情况的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前提条件从知识角度看是:(1)知道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
(2)了解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的分布;(3)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 从能力角度看是:
(1)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主要的先决条件),(3)具有一定的识图、连接实物电路的技能。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磁通量的定义,会计算磁通量(2)能根据实验事实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3)会运用条件判断有无感应电流(4)知道什么叫电磁感应现象
(5)能说出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归纳、概括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想探究、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设想
1、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总结”
“研究证据强烈显示,通过问题解决而掌握规则会产生非常有效的、能长时间被很好保持的能力。”“发现教学法对涉及新规则的任务的迁移有明显的助益”(加涅:《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P218)。我们选择本节课的教法为“引导——探究——总结”,即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从而得到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尝试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这正是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的体现。
2、本节课还采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1)对重点内容采用精加工策略
〈〈现代教学设计论〉〉(盛群力 李志强)P27在教学策略开发中说到:“抵制浅尝辄止、囫囵吞枣式学习的诱惑。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主张抓住材料重点,深究细析式的深层学习。”考虑到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普遍表述既是电磁感应规律的一部分,又是高于初中水平的学习内容,它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从形象的“切割磁感线”到抽象的“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有较高的能力要求,所以这部分内容又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部分内容可采用深究细析式的探究学习,具体如下: 先破——通过学生亲手课本图16-6实验,发现用“切割磁感线”已无法解释自已亲手做出的新的实验现象,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规律的愿望。
后立——首先让学生寻找课本图16-4实验与图16-5实验(均能产生感应电流)之间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学生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归纳,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教师分别加以引导。
采用这种教学策略,使本节课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意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在探索过程中,学生调节自己的思维,不断改变研究问题的对象、角度、深度,对研究对象进行求同与求异思考,通过本课,学生不仅学到了规则,也学习了认知策略。(2)“解决问题——做中学”——学生参与活动的策略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理解是应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思维活动中来,教师的思维活动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样,优生的思维活动也不能替代其他大多数同学的活动,本课重视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学生分组实验,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虽然在时间把握及实验调控上有相当的难度,但为了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认为必须这样做,这种教学策略也符合迪也斯特拉提出的“解决问题——做中学”的教学策略(见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P56)。(3)用并行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看一个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主要标志是看教师是否尊重学生思维的主体地位。为了避免出现当学生的思路与教师不一致时,强行把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教师设计好的思路上来的情况,在教案设计时采用了并行方式,即准备好多种方案,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3、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手段
本课的一个难点是磁场的空间分布及磁感线的动态变化过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可用3Dmax制作多个动画,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立体感,形象、生动的展现出磁场的空间分布及磁感线的动态变化过程。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复习奥斯特实验,引出如何用逆向思维,利用磁场来产生电流的课题。
2、新课教学
教师引导:我们要研究利用磁场来产生电流至少需要哪些器材? 学生自主实验:如何利用磁场来产生电流,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电磁感应现象》,实验中会通过切割磁感线来产生电流。教师引导学生做课本图16-6实验,发现用“切割磁感线”已无法解释自已亲手做出的新的实验现象,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规律的愿望。
引出要研究电磁感应现象,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磁通量。学习磁通量概念。
引导学生用磁通量来研究实验现象,得出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结论。分析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的转化。
3、例题与练习巩固(略)
4、课堂回顾(略)
5、布置作业(略)
第五篇: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
篇一: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本从4个层面介绍了电磁感应——定性了解定磁感应现象、掌握感应电动势方向的判定规则和定量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了解电磁感应的两类情况、了解电磁感应规律在自感涡流电磁阻尼电磁驱动中的应用。
教材对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等的处理,全部是从唯象的角度,而且全部是拿磁通量来说事;但实际上,电磁感应存在两种本质完全不同的情况,而且谈论磁通量必须有一个回路,可是一根导体棒切割磁感线却没有回路。这种处理,实际上给学生造成了许多理解和应用上的困难。
不过,教材利用第五节做了一个补充,那么,一轮复习,笔者认为就应该纠回正常思路,先分两种情况说明,然后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规则和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的磁通量表述。
另外,一轮复习,第一讲承担着全章知识内容的引领作用,因此本讲可以将本章所涉及的大部分关键模型拿出来与学生见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自主复习了教材,并自主完成了第一讲资料前后的填空、辨析和例题、练习,对本章、本讲所涉及的内容和题型都有了较为熟悉的了解。
但是,从练习的完成质量来看,学生对电磁感应的实质、磁通量的变化、楞次定律的综合应用都存在明显困难,这需要老师引导梳理和透彻理解本讲内容、并分类讲解楞次定律的应用思路和技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磁通量及其变化的计算方法,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深刻理解楞次定律并能够熟练、灵活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一起重新整理知识脉络,从而加深对本章本节知识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对练习题的归类分析,从而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深入学习本章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1、磁通量及其变化;
2、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3、楞次定律、右手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媒体
PPT多媒体课件,《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资料
六、教学时间
七、教学反思
1、本讲第一部分内容——知识串讲部分,结合PPT课件讲快一些,因为特殊原因我的课件未能用成,导致知识串讲部分没有讲完。
2、有教师反映,感生电动势的讲解超纲——高考不考,一轮复习就不应该涉及。
3、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一章的难点,从后续几讲练习完成情况看,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楞次定律这里。
篇二: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磁通量,能在具体的问题中判断磁通量的变化和计算磁通量;
2.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和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学会如何从众多现象的个性中发现共性,再从共性中理解个性。使学生进一步形成自然界的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密切互相.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通过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感觉到只有通过艰辛努力,才能打开真理之门,取得成功。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通过实验分析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2、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
难点:
1.磁通量;2.培养自主学习、协作探索归纳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2.实验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和归纳演绎相结合。
四、教学媒体
蹄形磁铁、条形磁铁、导线、导棒、灵敏电流表、螺线管(大小各一个及铁芯)、电键(开 关)滑动变阻器和电池(电源);多媒体课件(能做演示实验当然最好)。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新课。
六、教学对象分析
在教学中过程中我主张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认识教材”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所以备课必须要分析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过程来处理教材,让课堂围绕学生转。
1、学生情况的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前提条件从知识角度看是:(1)知道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
(2)了解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的分布;
(3)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
从能力角度看是:
(1)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3)具有一定的识图、连接实物电路的技能。
2、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电磁感应这一章作为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不仅是电场和磁场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也是以后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它提示了电和磁之间的深刻联系及规律,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章无论是在知识内容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感应中的重要一节, 这一节教学内容安排为两块:第一块为学习磁通量的概念及其变化;第二块为学习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和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守恒问题。第一块磁通量及其变化又是后继课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的基础,第二块中教材要求运用磁通量的变化的概念来描述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这也是后继学习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掌握规律。教材的重点是研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难点是如何在初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实验,使学生归纳出“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虽然本节课的名称叫《电磁感应现象》,但这节课并不是一节“现象”课,而是一节“规律”课。
七、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说学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重视对学生 学法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老师做演示实验,还要求学生做学生实验,所以要求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要求学生明确学习和实验的目的,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还要求学生之间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
高其有效性途径。为解决教学难点,我借助于形象生动而又交互性较强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完全可以借助于网络,用这样一个课件进行自主探究。为了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设计采取观察归纳、实验探究、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并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课的一个难点是磁场的空间分布及磁感线的动态变化过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用Flash制作多个动画。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立体感,形象、生动的特点来突破这个难点。看完动画后学生对电路围成的面积、切割磁感线、磁感线条数变化等记忆深刻。
八、教学媒体设计(什么媒体,何时运用)
1、图片媒体: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电磁感应的概念,磁通量的定义等。
2、flash课件媒体: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电磁感应现象的概念,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等。
3、视频媒体:电磁感应现象
九、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40分钟)
〈一〉 课题导入(5分钟左右)
1.奥斯特实验的启示: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磁场能产生电流吗?
2.宇宙中的对称“美”:宇宙中物理现象的对称性(规律),让学生体会宇宙现象中的对
称美学原理。法拉第就是坚信这一对称规律,经过10年不断的努力,最终完成“磁”生“电”对称规律的发现的。今天我们就沿历史的足迹,看一看法拉第是怎样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
3.法拉第其人其事:通过对法拉第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新课教学(30分钟左右)
(一)磁通量
教师指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需要引入一个物理量———磁通量。
什么是磁通量呢?
设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平面的面积为S。在物理学中,我们定义磁感应强度B与面积S的乘积(BS)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简称磁通。如果用表示磁通量,则:=BS
磁通量的单位是韦伯,简称韦,符号Wb。1Wb=1T·1m2=1V·s。
教师解释说明:磁通量可以理解为是穿过磁场中某一横截面的磁感线的条数。可通过“水流量”和“人流量”来加以类比理解。提醒学生注意:在匀强磁场中
①当磁场方向与平面垂直时磁通量最大max=BS;
②当磁场方向与平面平行时磁通量最小min=0;
③当磁场方向与平面的夹角为θ时=BSsinθ。
(二)电磁感应现象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电流呢?
人们最初的研究:把绕在磁铁上的导线和电流表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闭会电路,看能不能产生电流!法拉第就是这样开始研究的,结果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并不发生偏转。
法拉第进一步研究发现,无论换用怎样强的磁铁或者换用多么灵敏的电流表,闭合电路中都没有电流产生。
演示实验一: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导线中有电流产生。
教师提问:在这个实验中导线是运动的,如果反过来让磁体运动,而导线不动,会不会在电路中产生电流呢?
教师演示实验,验证学生的回答(猜想)
演示实验二:条形磁铁穿过闭会的螺线管,导线中也有电流产生。
师生共同总结:不论是导线运动,还是磁体运动,只要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教师提出: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上面两个实验的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
由此猜想:如果导体和磁体不发生相对运动,而让穿过闭合电路的磁场发生变化,从而引起闭合电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会不会也在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呢?
演示实验三:一个大螺线管与灵敏电流表组成闭合电路,小螺线管与电源开关和滑动变阻器组成回路。
①小螺线管与大螺线管相对运动,回路中有电流产生(这正是我们前面看到的情形); ②开关闭合(或断开)的瞬间,回路中有电流产生;
③开关闭合后,改变滑动变阻器触头的位置,回路中也有电流产生;
④开关闭合后,不改变滑动变阻器触头的位置,且让小螺线管穿进大螺线管内,将铁芯
从小螺线管内抽出,回路中也有电流产生。
师生共同总结:由②③④可见,即使导体与磁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只要闭合电路中的磁场发生变化,因而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法拉第和前人经过大量实验研究表明: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三)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的转化
教师分析和总结以上现象(物理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守恒问题。
1、本课时小结(2∽3分钟)
(一)磁通量=BS
①当磁场方向与平面垂直时磁通量最大max=BS;
②当磁场方向与平面平行时磁通量最小min=0;
③当磁场方向与平面的夹角为θ时=BSsinθ。
(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2、巩固与练习
《教材》P195(3)(4)(5)(6)(7)
3、作业布置《教材》P195(1)(2)(8)(9)
十、板书设计
第十六章 电磁感应
一、电磁感应现象
一、磁通量
(1)定义:磁场(B)与面积(S)的乘积——磁通量(符号:)。
(2)公式:
2(3)单位:韦伯(Wb)1Wb=1T·m
二、电磁感应现象
1定义: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条件:(1)电路必须闭合;(2)磁通量发生变化
三、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
机械能 电能 发电机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