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中学生学习动机分析及解决对策
中学生中学生学习动机分析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知识网络图;强化;自我效能感;归因;习得性无助 [摘要]本文运用(1)强化论(2)归因理论(3)需要层次说(4)自我效能感理论四个学习动机理论对案例进行了分析,针对各种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阐述了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本文从当今社会对人的学习提出的要求出发,提出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和激发其学习动机,辅之以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能力和自学能力,从而使之得到良好的发展。
问题提出:
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的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学习是一种行为,而且是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和意志努力的行为。而每一种行为都需要动机来维持进行。因此作为学生必须具备适当的学习动机,学习这种耗时长、劳动量大的行为才能顺利进行,进而取得良好的效果。我校《丝丝雨信箱》开办以来,收到了学生的许多来信,其中学习动机缺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研究问题:
[案例一]老师,在初中,我学习特好,但上高中后,生活(当然是指学习)还必须继续进行。除了做题,就是问题。做着做着把自己做烦了,问着问着把别人问烦了,每当我满怀信心地仔细做出一道题,跟旁边的好同学比,却错得一塌糊涂。他们的理由我不得不服,于是,一次又一次使我的信心丧失了。每次,都是这样树起信心,后被推倒,再树起再推倒,反复着,能让人不心灰意冷吗……
[思考]“心灰意冷”是自我消极强化的结果。在教学中如何给予学生积极的强化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呢?
[分析]人们为什么具有某种行为倾向呢?按照现代S-R(刺激-反应)心理学家的观点,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如得到好成绩、教师和家长的赞扬等),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如没得到好分数或赞扬),就缺乏学习的动机作用;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如遭到同学或教师的嘲笑),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研究表明,教师的批评和表扬,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强化。怎样进行自我强化呢?第一步:认清自己。用知识网络图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第二步:树立目标。树立一个个对于自己来说适度的目标,即“跳起来够得着”的目标。第三步:自我强化。坚持努力实现自己的每一个具体的目标,让自己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自己远离失败的阴影,进入从成功到成功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自我强化,保证学业顺利进行。
[案例二]……老师,不是说学习必须树立信心吗?所以,我给自己打足了气,憋足劲去学习。学习文科类,我还过意得去;至于学理科类,每当我满怀信心地仔细做题时,不是一点思路也没有就是错得一塌糊涂。我发现我天生就不是逻辑性很好的那种高等动物……
[思考]如何使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分析]在各种有影响的动机理论中,归因理论可被看作是最能反映认知观点的一派理论,其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人们总是试图去解释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试图去为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寻找能力、努力、方法、态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的原因。下面我们介绍韦纳的观点,这是一种对实践应用有较大借鉴意义的观点。控制点稳定性程度稳定的不稳定的2,内部的成功:失败:能力“我很聪明”“我很笨”努力“我下了功夫”“我实际上没下功夫”外部的成功:失败:任务的难度“这很容易”“这太难了”运气“我运气好”“我运气不好”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如: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我很聪明)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这很容易)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我很笨)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这太难了)则会生气。在可控性维度上,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如果归因于可控维度,都会继续努力争取成功,如果归因于不可控维度,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甚至绝望。所以,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归因,避免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养。如学习无助感是在学习过程中渐渐产生的,小学生刚入学时都有着很高的自我概念,因为没有人在入学前会对他们说,你不会成功。一开始,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将其归因于坏运气或任务太难。渐渐地,在他们重复经历多次失败之后,他们便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身,便会产生一种无能无助的感觉,在这种感觉支配下,他们便不愿再去学习,再去尝试了,造成了失败→缺乏能力→失落感→表现降低恶性循环。韦纳的归因理论把人们对成败的原因按照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等维度进行的分类具有很大的概括性。不仅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途径,而且以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为目标,教会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正确地认识失败,应付失败,不屈服于环境的影响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系统。这些无疑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提供了具体而客观的标准,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开发而且对成绩差的学生的培养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案例三]毫不夸张地说,我是一个好学生,从小学、初中到现在,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时好好学习是很单纯的,什么也没想,只知道来到学校就得学习,现在长大了,思想深刻了,做事都要有个目的,学习为了干什么?不知道。考大学、挣大钱?太俗了吧!现在学习没动力,每天浑浑噩噩地混日子,简直是虚度年华,虽然我的学习成绩还是那么好,我不想再这样活,告诉我该怎么办?
[思考]学习目的不明确是许多同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可否认大部分的中学生都在认真“刻苦”地学习着,而且成绩优秀。但维系这种行为的不是需要,而是压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怎样使中学生学习的行为模式由压力→学习动机→学习→转换为竞争→自我实现的需要→学习动机→学习呢?
[分析]在众多的动机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而且这些需要会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化,需要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由需要才能产生动机,继而付诸行动,需要→动机→行为,这是心理学中人的行为的最基本模式。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是其适应社会生活开始人生的必备条件,是他推开人生之门前就应该产生的一种需要。但是当前的中学生,他可能是好学生,认真刻苦地学习,但很深刻地理解学习的必要性、认识到学习是其自身的需要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因此由需要学习而产生学习动机进而认真愉快地学习这一模式在学生中有时是不能成立的。大部分的中学生都是在各方面的压力下被动地学习。这些压力来自家庭、学校、教师,还有一个来源——同学间的竞争压力。学生群体同其他群体一样,每个成员都希望自己位居前列,这是人类的本能。而这种群体竞争若要向上追溯,其实就是一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它应该是每个人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如果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把这种竞争意识转化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呈现良性的发展模式,这是因为需要在产生动机的同时,还促发了学习的兴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若能达到“乐学“的境界,带着兴趣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苦”的学习而是“愉快”学习,效果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上面的图式是学生学习的行为模式图。要使中学生学习的行为模式由“压力→学习动机→学习”转换为“竞争→自我实现的需要→学习动机→学习”,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如何使“竞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环节顺利转换。首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自我激励,增强移情和同情心。其次,正确对待压力。压力能够促使人不断进取,但同时也会带来许多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悲观失望等,而且压力过大时,可能使人产生“约拿情绪”,即由于过多的挫折和失败使人对美好的、伟大的东西也产生畏惧心理。受这种情结控制的人甘愿平庸、不思进取,这是自我实现的严重心理障碍。所以,应有“适度”压力并使之转化为动力。
[案例四]……在初中我的学习非常好,但上高中后,我的成绩一直不理想,做题的速度越来越慢,正确率也很低,于是我成了惊弓之鸟,我不敢和别人比,学习,我以前从不担心的事现在出现了危机,我开始自卑、自惭、自怨。现在除了对语文、英语有兴趣,其他一无是处。加上刚开学班主任把我排在了靠墙边,真是雪上加霜……
[思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自信心不足甚至没有自信,总是因某一些学科成绩不理想而全盘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无可救药、一无是处,以致于别人的任何一个小小的举动或不经意的行为都会对他造成伤害,强化他的不自信心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引导他们。
[分析]自我效能感理论是学习动机理论之一。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或效能期望。效能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所以,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
①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②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③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
2、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3、自我评价。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偏高,以至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障碍,如虚荣心理、嫉妒心理、自居心理等,而另一些学生则自叹不如别人,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了质疑,甚至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在学习时,应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长善救失,全面均衡地发展。在今天,信息时代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课题,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教育应该是一种帮助,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认为“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确立高尚人格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它不仅能使教育取得显著效果,也为这种效果的长久保存提供了可能。这对我们教师首先提出了挑战,教师必须首先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结构,研究当代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从而使之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胡文瑞.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南京师大附属扬子中学.2000
3、刘红娟.浅谈情商教育.南京师大附属扬子中学.2000
4、苏凤朝.卢俊梅.中学生学习方式分析及教学对策.学科教育.2000.10
5、瞿兵.课堂教学实施“主体参与”的探索与研究.教育科学.2000.2
第二篇:中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原因及对策
中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原因及对策
---《教育心理学》感想
在当今教育改革与转型的背景下,在学生因各种原因学习动机有所下降的情况下,重拾这本大学时期的课程《教师心理学》,获益匪浅。一方面,对当今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对教师职业的深刻理解和教师教育智慧的技巧把握有了深层次的思索与挖掘。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个人感悟:中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及其对策,以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让良好的学习动机成为学生的生活惯性!
《教育心理学》有关学习动机的章节详细阐述了学习动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作用以及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同时,也简要分析了学生制约学习动机缺乏的主要原因并相应的讨论了解决方法。
何谓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动因。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学习的需要,如同生理活动中没有食欲一样。
学习动机总是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如果学习没有目标,活动就会失去方向和重要的诱因。所谓学习目标就是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和客观标准。学习目标有激活的功能,能够使潜在的动机变成活跃的动机;导向功能,能够使学习活动沿着确定的方向进行;调整功能,能够起到维、增加或停止、减弱学习活动力量的作用。学习目标的适当与否,常常影响学习动机的发挥是否得当。
在学生的学习中,动机对学习活动有直接推动作用;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都受到学习动机的制约;动机影响着学习效果。动机水平和学习成就存在着正相关。根据叶克思-道得生(Yerkes and Dodson,1908)定律,作业效率随动机强度增加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后者增强而降低,即作业效率在适中的动机水平上最高。
在我看来,学生的学习动机大致有以下内容:实现家长的要求,为了报答父母,履行教师的要求,为了将来的好工作,对学习活动或者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鼓励或避免责备,对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对社会建设的向往,为了个人的前途、名誉和地位等。
然而,学习动机遵循着以下理论:强化理论,即动机可以由外部刺激引起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成就动机理论,即成就需要使人表现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的行为;归因理论,即人的行为归结于能力,努力,机遇和任务难度;自我效能感理论,即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如果灵活的掌握以上理论,将有可能对学生的行为有进一步的认知。
那么,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暂且我将其简要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1、社会影响:学习动机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学生提出正面积极的学习要求,如电视,报纸,书刊,戏剧等。然而,当今消极的社会舆论如“读书无用论”“知识贬值”等对学生积极性产生不良影响。
2、家庭影响 在家庭中,父母的期望和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影响莫大。家庭关系比较和谐,父母关心子女学习并适当机遇鼓励比家庭关系紧张,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干涉过多或者莫不关心、只是加大物质需求等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3、学校教育 在学校里,学生学习动机有可能会被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学校的学习风气不足,课堂气氛不佳和同学的不正确的行为评价等相应减弱。
二、主观因素
1、认知因素
学生的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主观认识,缺乏自我定位和对自身发展的预期和远见。
2、情感因素
学生由于求知欲的不足和对学科知识的反感而又惧怕和老师和家长交流的恐惧,厌烦情绪导致学习动机不足。
3、意志因素
学生尚未制定明确可行的学习目标并且对课程难易程度抱有侥幸心理或因为难度较大,主动放弃或难度较小,主观轻视的态度造成挫败感,今进而影响饱满的学习动机的持续。
4、个性因素
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一方面有了自己的见解、不再对老师的看法表示理解和赞同,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性格原因会使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纪律性和积极性不足的学生在相对困难的条件下,无人监督的情况里,产生懒惰,马虎,散漫的态度,进而影响学习动力。
一直以来,广大教师乃至家长,都在为“如何激发与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这个难题所困扰。诚然,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靠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而在于正确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际上,一个人的学习动机一旦被激发出来,就有可能爆发出来惊人的潜能,取得可观的学习成果,甚至会创造奇迹!战国的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晋代的车胤“囊萤映雪”,汉朝的匡衡“凿壁偷光”,学习习近平达到“疯狂”的境界,原因在于他们非常渴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正是因为这份学习动机的强烈让他们如愿以偿。而在当今,也许是时过境迁,当今中学生基于以上原因,普遍学习动机不足。作为老师,任重而道远却又责无旁贷!
从学校角度:
1,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心理辅导能力; 2,合理选择教材,确定相应培养计划: 3,开展学科趣味活动,增加学习兴趣。
从学生角度:
1,积极参加各种学科趣味活动;
2,按时完成相应的作业
3,加强同学合作,相互督促和提醒,塑造良好的个性。
从家长角度:
1,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专业取向观念 2,尽量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了解学习生活状况;
3,加强和老师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动向并给予帮助。从教师角度: 1,生活中:
(1)心灵教育:平等对待学生,不分性别男女,相貌美丑,成绩优劣,出身好坏,关系亲疏,都一视同仁;勇于向学生道歉,由于年龄增长和时代变化,学生逐渐拥有自己的个性,可能不再盲目顺从。如果强加观点,甚至呵斥,必然产生隔阂和逆反;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的感情世界的核心是爱,但有时爱与恨是分不开的,“恨”可能是对学生爱极了而学生的行为达不到教师的预期目的引起的结果。如果教师如暴风雨似的发泄,虽可解一时之气,但会使学生自尊心受挫,同时使自己闷闷不乐。
(2)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指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本质需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理解,尊重,提醒的教育理念或教育行为。陶行知说:“不要你的钱,不要你的金,只要你的心”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同时放大后进生的优点,善待后进生的缺点。
(3)目标教育:诸葛亮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选择正面的榜样,在班级教育中,根据学生表现,可相应建立“卫生标兵”“纪律模范”“积极小组”“活雷锋”等,激发学生树立合理的目标。2,教学上:
(1)开展自主学习:一直以来,“封闭式教学”表现出教师讲授,学生听从的格局,这种“满堂灌”“题海战术”的进行,一定程度上造成课堂学生学习动机的减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并留下课堂质疑空间。
(2)加强课堂教学技巧:尽量避免单一口授的模式,合理使用图画,音乐,实物,生活体验等手段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3)加强课堂语言表达:因为语文水平相对较高,老师需要掌握正确的文字读音,尽量减少方言并适当幽默、并且正确提问,鼓励质疑,开展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4)开展活动教学:针对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合理设计游戏、开展学科竞赛或者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增强学习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好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在深感树人育德的光荣之时,也需要背负记忆的行囊,一路采撷他人的野果琼浆,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让自己能够成长为教坛的一颗长青之树,让学生有勇气走上这条学海无涯的道路,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也许,工作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淘气任性学生,身为人师的我会告诉他:不要放弃!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季节,每一颗草都有泛绿的时候。野百合也有美丽的春天。面对自暴自弃的孩子,作为老师的我会告诉他:不要忧伤!谁说我们只是星星,永远长不成太阳,我们的每一个梦想都会熠熠闪光。
孟子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此以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与人,此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三乐也。而我有幸站在讲台,享受着这第三乐,我将一直往前,为了学生的春暖花开!
第三篇: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解决对策初探
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解决对策初探
作者:管理员 | 访问:230 | 发布日期:2010-12-
31关注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中学生学习活动中,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如何培育孩子健康的学习心理,走出厌学困境,已成为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此,笔者在寒假中利用QQ、贴吧等渠道,通过在线聊天、问卷调查等方式,对149名在校中学生、56位家长、34位老师进行学生厌学情况调查,力图对中学生的厌学现象有个深入的了解,以准确地把握厌学原因,寻求解决对策,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学生的厌学心理及表象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心理和表象也是多方面的。一是表现在学习的价值观的认识上:69%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21%的没有考虑。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其学习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二是表现在学习态度上:62%的学生能主动学习,对学习有热情;21%的是为了家长和老师,对学习处于被动局面;17%的学生害怕学习,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另外92%的学生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的实用价值有关,在讨厌的课程中英语居第一,他们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三是表现在学习目的上:67%的学生是为了考大学、找工作,13%的是为了家长的一点点希望来上学,78%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其中11%的不想进学校,不想读书。四是在学校管理和课改方面,46%的不满意,他们认为课程太单调,他们喜欢的音、体、美、信息课经常被其他课挤占,很无聊,15%的学生不关心课程情况和学校的管理;42%的认为学校只注重优秀生,评价学生太片面,包括“入团”也只是看分数,动不动就“请家长”;29%的认为学校设“小班”或“鸿志班”,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不尊重学生的间接体现。
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厌学心理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对学习不积极不主动;有的对学习极度厌恶反感,情感上消极对待,在课堂上睡觉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不完成作业,不参加体育活动,怕考试,怕排名,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第二,他们要求课程教学要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第三,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就业的艰难性,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二、造成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学校是青少年的乐园,学习是青少年最有兴趣、最快乐的事。但在相当一部分中学学生中,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抱着“玩玩混混”、“看看瞧瞧”的态度。教师也越来越感到抱怨,“这书怎么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精力老是集中不起来”,厌学成了危害学校教育的瘟疫,还有不断蔓延的趋势,不仅成绩差、学习吃力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就连成绩好的同学有时也把上学读书视为畏途,把学习当做苦役。有少数同学拿起课本就头晕,不上课精神抖擞,一上课就想打瞌睡,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是受“上学无用论”等社会不良文化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中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和理解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习是为老师而学、为家长而学,与自己无关,新的“知识无用”现象是引起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二是受知识分子就业难、“读大学还不如读技术培训学校”等一些社会现象影响,部分学生不愿好好读书,这无疑加剧了学生厌学情绪。三是受校外网吧等营业性娱乐场所影响或吸引,一部分中学生将精力投入到自认为有趣的事情上,影响学习,不愿读书。
(二)教育体制的因素
课业负担重、学习困难、学无收获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初中新生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跨进中学的,他们对未来的学习抱有莫大的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众多的学科课程让他们应接不暇,众多的作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学习使得他们身心疲惫,如果再有考试结果带来一次次失望,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就会逐渐感到自身学习的严重不适应性,功课欠账,作业累积。这样一来,学习对他们已不再有任何吸引力,反而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于是,他们的求知欲望不断降低,学习信心一再受挫,一些学生由此开始厌恶和逃避学习。
(三)教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限制
一是少数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教师是学生第一线的教育者,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态度的最关键因素。但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这种对学生能力的错误评价使学生颇为不满。更有甚者,歧视 “差生”,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而全盘否定,见了他们更是表现出不屑与轻视,一旦这些差生做错什么就进行讥讽、体罚、赶撵,从而做出一些严重挫伤学生自信自尊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自暴自弃,丧失学习信心,厌倦学校生活。这样一来,有部分学生还会滋生逆反和对抗心理,破罐破摔,或旷课逃学、不完成作业,或抽烟赌博、打架斗殴,或捣乱课堂、破坏纪律、早恋等。二是沉重的学习负担。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周末不休息、题海战术,考试大排名等,一些违反教育规律、违反学生心理的教育方法使学生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当中,致使学生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失去学习的兴趣。三是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大量的作业、大量的练习使学生身心负担过重,精神高度紧张,其越发感觉学习的枯燥无味。
(四)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一是家长溺爱。这类放纵型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导致子女懒学勤玩,使孩子滋生了依赖性与懒惰性,不仅对枯燥的学习毫无兴趣,而且易沾染社会不正之风,贻害终生。二是家长要求过于苛刻。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下,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人生与未来,逼迫孩子学习,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就严加惩罚,这样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三是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创伤,家庭的阴影会占据孩子思想的很大一部分,进而无心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五)自身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明显增强,一方面有着走向社会、走向独立的强烈渴望,另一方面却对社会、对人生、对自己的成长产生诸多困惑和迷茫;加之长期以来,他们在家长殷切的期望和学校沉重的学习任务的夹缝中艰难成长,因缺少个人自由而逐渐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信和自省的能力,致使其心理健康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不刻苦,基础差,成绩跟不上,少数学生由于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表现出个性不良倾向。如课上吵闹,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行为随便,性格暴躁,遇事冲动等。二是学习方法不当,感觉付出没有回报,学习责任心的弱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成长起来了,特别是独生子女,得到家庭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孩子在家里什么也不用管,导致孩子责任心弱化,抗拒不了风险,不断懒惰,在学习上一有困难,便弃学厌学。三是学习习惯的欠缺。当电脑、游戏机已渗透进我们的生活、电视节目充斥我们生活的时候,也越来越多地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影响。一部分学生难以静下心读书、思考、做作业,他们更多地是想如何去玩,玩什么更有意思、更刺激,导致她们无心学习。
三、消除中学生厌学的途径与方法
要解决学生厌学问题必须从教育体制本身入手,彻底转变教育思想,改变评价方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为最终教育目标。首先,学校要搭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各种平台,创设自由、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养成健康的人格、要从各方面正确评价学生。其次,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把面前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思想,是能动的,而不是承载知识的容器;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变“厌师”为“喜师”;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俯下身去认真看看学生。再次,家长要加强正确的引导,给予细心的关怀,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帮他们找回失落的自信和自尊,每个同学都是可以成功的。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初中课程体系的建立,应该按照正在推进的第三次课程改革精神和“一标多纲”的要求,确定合理的课程门类,注重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结合。课程设置应该涵盖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门类不宜过多,但必须有国家最低标准要求;选修课不应过滥,应该体现地方特色,有利于学生基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存技能的形成。教材内容编排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社会最新成果,要结合各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经济文化水平,缩短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经济发展现状间的距离。彻底革除课程设置偏多、教材内容偏深、教学要求偏高、练习设计偏难、检测考试频繁的现象,切实为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着想,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条件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奠定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和消除学生的厌学现象。
(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知识的价值
家长和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知识是人类聪明的结晶,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载体,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最佳工具,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优劣和社会进步程度高低的标准。一个国家,国民把握的知识越多,标志着整体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越高。我国现行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并不是要阻断人才出口,更不是要断绝农村人才的出路,而是为了更加有助于人才的竞争成长,更加有利于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真正的优秀人才是不难找到工作并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的。与此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人生观和全新的人才观,正确熟悉读书与求知、求知与成才的关系,正确熟悉学习知识与形成技能、把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明确读书学习与提高生存能力、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紧密关系。进而,让学生懂得从小树立起正确的读书观和人生观,养成积极上进、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应该静下心来对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的课程理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行为,要学会冷静面对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善于克服急躁情绪,安心做好本职工作。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依法执教。在教育活动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受教育的平等权和自主发展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另一方面,要以平等的身份面对学生,多从情感上交流与沟通,多给予生活上的关心与体贴,多在学习上加以指导和帮助,努力融洽师生关系。在教学方面,要多读书多钻研多汲取多思考,要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改进,形成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才能恰到好处地处理教材内容多与教学时间不足、教材内容难与学生学习难、作业多与时间少的矛盾,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满足全体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关系是社会群体关系中一个包含多元因素的一个关系体系,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这一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如果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的、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更能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一是要热爱、关心、帮助学生,真正做他们的引路人。要熟谙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方
法,对他们进行认真辅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在其他教师面前表扬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热爱读自己的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要有研究、了解,做到多观察。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等特点,才具备与学生相处的基础。二要理解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性,总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这种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严重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部分教师则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布置了超负荷的作业量,学生每天除了作业还是作业,无形中使得部分学生过重地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三是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内心深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备受父母的溺爱、宠爱,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这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对什么都缺乏自信心,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思想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教师要真正从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流、沟通,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经常鼓励他们,不断以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教育、鼓励他们,帮助他们从小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尽量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尊重,使学生真正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渐完善和发展自由个性及健康人格。当初中课程设置趋于合理,学生学习有了极大的自主选择余地,学习压力得到减轻;当知识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公共财富,吸取知识成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当政府在学校教育发展上有了科学的导向机制,学校有了良好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当教师的手脚被彻底解放,教育观念得到彻底转变,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的时候,那种简单粗暴、单一生硬的教育教学方法必将绝迹,所有学生将得到教师的真心爱护和真情的帮助,每一个学生面前将会出现一块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由上述原因导致的厌学现象必将不复存在。
中学生心理障碍很多,而厌学症则是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的问题,亟需分析其根源,从实践中寻求解决对策。
有厌学症的学生,主要有什么表现或症状呢?如何去诊断分析呢?行为特征一:表现为对学习功能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这种观点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是厌学症产生一种主要的社会文化因素之一。“读书无用论”是厌学症患者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支柱。
行为特征二:表现为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行为特征三: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和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
此外,学习成绩差,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也是厌学症患者的特点。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外因一:家庭教育背景
家庭教育方式不良。据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表现过多的惩罚、拒绝、否认和干涉,同时又有偏爱和过度保护,更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采取的教育方式易走极端,或过于严厉要求,或放任不管,过度溺爱,这都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父母的不良榜样。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而有的家长却从不读书,不学无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赚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并流露和表现出轻视知识、反对学习的态度即使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大,要求严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应。
外因二:社会文化背景
低俗文化的传播。低俗文化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因此,他们对社会中流行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而这些东西往往与学校教育的要求和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的文化思想相违背。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他们必然会放松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外因三:学校教育背景
办学理念误区。中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轻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仍然有广阔的市场。应试教育,片面抓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
教学水平低劣。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满堂灌”法、“题海战”法、严厉惩罚等方式,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内因:自我心理背景
首先是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注意稳定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等,都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次,自我认识偏差,有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以致形成了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于是自暴自弃,放弃了学习的追求和热情。再次,错误的学习观念如“读书无用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会对学习厌学症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要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还需要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调整学习心态,积极、主动、愉快地对待学习。
第四篇:中学生学习动机调查表
中学生学习动机调查表
这个测验主要是了解您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制定上是否存在行为困扰。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符的答案。以便获得心理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1.如果别人不督促,你极少主动地学习。
2.当你读书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提起精神。
3.你一读书就觉得疲劳与厌烦,直想睡觉。
4.除了老师指定的作业外,你不想再多看书。
5.如有不懂的,你根本不想设法弄懂它。
6.你常想自己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
7.你迫切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就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8.你常为短时间内成绩没能提高而烦恼不已。
9.为了及时完成某项作业,你宁愿废寝忘食、通宵达旦。
10.为了把功课学好,你放弃了许多你感兴趣的活动,如体育锻炼、看电影与郊游等。
11.你觉得读书没意思,想去找个工作做。
12.你常认为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没啥好学的,只有看高深的理论、读
大部头作品才带劲。
13.只在你喜欢的科目上狠下功夫,而对不喜欢的科目放任自流。
14.你花在课外读物上的时间比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要多得多。
15.你把自己的时间平均分配在各科上。
16.你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多数因做不到而不得不放弃。
17.你几乎毫不费力就实现你的学习目标。
18.你总是同时为实现几个学习目标忙得焦头烂额。
19.为了对付每天的学习任务,你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20.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你不再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
(1)是(2)否(1)是(2)否(1)是(2)否(1)是(2)否(1)是(2)否(1)是(2)否(1)是(2)否(1)是(2)否(1)是(2)否(1)是(2)否(1)是(2)否(1)是(2)否(1)是(2)否(1)是(2)否(1)是(2)否(1)是(2)否(1)是(2)否(1)是(2)否(1)是(2)否(1)是(2)否
第五篇:中学生学习动机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学习动机问卷调查报告
前言
有机体的行为和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动机是推动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学生的学习是按照确定的教育目标引起行为持久变化的过程,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诸如为什么而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乐意学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等,都与学习动机的水平与强度有关。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愈强烈,学习的积极性愈高,学习的潜力愈能发挥,因而学习的效果也愈好。一 中学生学习动机调查的目的总体介绍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作为中学生面临今后升学的巨大压力。而且,当前的中学生家庭往往又是家庭的中心,在父母的呵护比以前更为明显。那么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调查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分析出他们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动力源泉,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有针对性的去激发他们在一个健康的心里条件下的学习动机。
二 中学生学习动机问卷调查
一)、本次问卷调查目的:了解学生对学校、学习及自身的一些看法
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自我价值衡量,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
本次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形式
(调查问卷表详见附件一)。
二)、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本次调查共成功向学生发出问卷12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共108份,抽取其中100份。各项统计结果和分析具体如下:
1、接受调查的学生对考试态度:
从图1(1代表A、2代表B、3代表C、4代表D以此类推)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面对考试,这部分占45%;可是也有很大的比例占38%的学生面临考试时感觉自己非常的紧张;部分学生对待学习带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学习的动机还不是很明确。这也是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的大问题。由于现在面临升学的压力、以及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成绩往往还是用分数去衡量,所以部分学生听到考试如临大敌,感觉很紧张。
2、其他同学对自我价值衡量的看法:
由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价值有一个自我的衡量,而他人也会有一个衡量标准。许多学生会非常在乎别的同学对自身的看法,从图2中(同上)可以看出很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别人的看法非常重要,这部分占24%;大部分学生认为一般,占43%;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无所谓,占21%。所以对于部分学生如果能适当的表扬也会激发他学习的动机。对于那部分无所谓的学生,往往是对自我价值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标准,同时也是对自己信心的不足。
3、对待有挑战难度的学习态度 本次调查还特意设置了几道对待学习态度的题目,从这次调查的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占70%的学生能够正确的去对待学习,当遇见比较难的任务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占24%能够执着的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很少部分学生消极的对待,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4、对待不懂或不理解的问题时的态度
通过这道题目也可以分析出现在学多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上面的那道题目相似,这道题目是问当学生碰到自己不懂或不是很懂的题目是如何一个态度。从图4中可以得出大部分的学生往往是和同学进行先讨论,这部分占调查的41%;还有部分的学生采取自己动手,占34%;当然部分的学生是依靠老师,自己往往不经过思考就找老师。这有时和以前的填鸭式教育相似。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希望学生能学的活,尽可能的自己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对待老师布置的练习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能够认真的对待老师布置下来的练习,因为只有温故而知新。练习是对课堂上知识的温习和巩固,同时也能为下步学习打好基础。现在由于社会上的诱惑很多,往往很多学生不能把百分百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如现在在学校周围的网吧就是对学生的最大诱惑。占调查的56%学生能够认真的去对待,也有23%的学生只是偶尔做。还有部分的学生采取的是选择自己不是很会做的思考。具体见图5:
6、对待课堂上解决难题的态度
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对难题都抱有尝试和参与的良好心态。对了解和证明自己的能力尤有热情。有部分学生学习并不是主动为自己而学,以为学习是应该履行的义务,对学习不具有主观主动性,更多的以为学习是老师或家长分派的任务,因而把解决难题做为应该做的事情。学生的学习心态还好
7、对于其他同学厌学的原因自我看法
通过这道题可以从侧面分析出现在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和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往往每个学生对学习的动机不同,有部分学生往往厌倦学习。这次调查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是觉得学习太枯燥、负担重,每天又要完成作业,认为学习没劲。这占42%;还有一部分认为是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占27%;所以当前的教学任务是寻找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这次的调查也是为了寻找一条途径去改变学生厌学的动机。
8、对于学习成绩下降的影响因素 由于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会遇上波折的经历。有些学生会从自我的角度去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还有部分会把这归结为外部的因素,如家庭的关心、社会的动荡等等。这次的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能够正确的分析自我因素,认为是自己的学习努力不够,占42%;还有一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是家庭父母关心不够或是老师上课兴趣不够。当然这与现在的社会就业压力和竞争影响,使得现在老师还是以分数来衡量,毕竟现在考大学还是以分数来决定的。
9、对于感兴趣的科目的影响因素 当前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形势,所以有相当部分学生受这种因素的影响,把学习的目标瞄准了今后。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中学所谓主要的科目上,如语文、数学、英语以及电脑。所以他们感兴趣的科目往往就集中在这部分,这受考大学和今后就业形势的影响。当然还有部分的学生认为是老师上课比较生动,才使自己对这些科目感兴趣。
10、对于上学的目的调查
从这次的调查结果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来上学是为了来学习本领、获取新的知识,这部分占36%;还有一大部分认为是为了将来能够找好工作,占37%;这也代表了现在的主流,学习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今后自身的发展。
三 附 件
附件一 关于中学生学习动机问卷调查表
关于中学生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 年级:
性别:
同学,你好!
本问卷的目的是想了解你们对学校、学习及自身的一些看法。请你仔细阅读以下各题,考虑哪个选项最适合你的情况。请注意:本问卷不记名,所有答案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只是代表你的个人意见,请你不必顾虑,认真作答。谢谢你的配合!1.上课时,尤其是进行测试或考试时你感到---------------------A 非常紧张
B 心情放松
C 无所谓
2.对你来说其他同学认为你很优秀并且很有能力---------------------A 非常重要
B 相当重要
C 一般
D 无所谓
3.当你从事一个高难度的学习任务时,你会-------------------------A一定要完成B 努力去做,但不成功也无所谓
C 敷衍了事
D放弃 4.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你不懂或不理解的问题时------------------------A 向老师请教 B 与同学讨论 C 自己慢慢琢磨
D 不想去尝试着解决 5.你对老师布置的作业----------------------A 认真对待 B 偶尔做
C 简单的做难的不做
D 从来不做
6、如果你在课堂上努力解决难题,你为什么会这样做? A 我想老师对我留下好印象。B 那是我应该做的。C 难题很有趣。D 我想知道自己能不能解决它。
E 如果我不努力攻克它,我会感到惭愧。F 尝试和参与很有意义。
7、如果班上有同学不喜欢上学,你觉得主要是什么原因? A 觉得自己成绩不好,在老师、同学面前抬不了头。
B 觉得学习枯燥、负担重,每天又要完成作业,所以学习没劲。C 学校制度严格,班级中又有班规,使他感到不自由。D 结交了社会上的小青年,没心思学习。
E 他也想学习,可是管不住自己。F 对自己没信心,担心考糟。
8、你认为什么因素最容易使学习成绩下降?
A 父母从不或很少关心自己的学习。B 自己不够努力,学习习惯不好。C 课程多、难,适应不了。D 老师讲课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9、① 你是否有最喜欢的课程? A 有 B 无 C 介于两者之间
如果有,是哪门?(没有可不必作答)②你喜欢的原因是:
A 这门学科很重要 B 考好了会得到奖励
C 老师讲解生动有趣 D 学习起来很轻松
E 学了有用 F 对这门学科本身很感兴趣
10、你认为自己来上学主要是为了:
A 学本领,获得新知识 B 将来找个好工作 C 喜欢读书 D 学校好玩
E 考大学 F 得到老师的表扬 G 父母让我来的 如果你还有其它想法或建议,请写在下面:
谢谢!祝你身体健康,学习愉快!
四 总结
通过本次的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受社会的各种因素影响,每个人对学习的目的都大同小异,大部分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有部分学生由于还没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真正动机,所以往往有那种消极态度。这或许和当前实行的能力、素质教育有关,不像以前那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有那种厌学的情绪。当前的教育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得许多学生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因而学习的态度和心态都还较健康。在自身出现波折时能够分析出问题的所在,从自我寻找原因开始。因为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俗话说:人活到老就应该学到老。我们应该为自己制定一个现实的目标,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让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可置否的成为重点。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各种有效的教学对策实施的前提。教学活动也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的积极参与双可经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教师教学效果高低都有密切关联。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们在各种各样动机的驱使下产生学习行动。如有的为了满足好奇心、求知欲而学习,有的为了兴趣而学习,有的为了得高分、评三好而学习,还有的为了获得父母的称赞、老师的表扬而学习„„。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人类的好奇虽然也有与生俱来的一面,但他们的好奇心会转变为求知欲。当新奇的刺激出现时,人们会引起注意,进而接近、了解事物,尝试解决“这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学生的求知欲来源于对知识的好奇,来源于认知过程中发生的认知冲突,也来源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知识魅力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当然,教师高水平的教学,学生独立钻研精神的培养也是发展求知欲的必要条件。自我有效感是学生对看书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影响学业成绩所持有的有效或无效的主观体验。自我有效感的强弱,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学习结果紧密相联。学习优秀的学生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成绩,有助于形成较强的自我有效感,较强的自我有效感又激励学生继续努力,进一步证实和加强最初的自我有效感;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容易使他们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即使努力学习也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因此便有可能形成较弱的自我有效感。自我有效感是学生对看书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影响学业成绩所持有的有效或无效的主观体验。自我有效感的强弱,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学习结果紧密相联。学习优秀的学生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成绩,有助于形成较强的自我有效感,较强的自我有效感又激励学生继续努力,进一步证实和加强最初的自我有效感;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容易使他们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即使努力学习也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因此便有可能形成较弱的自我有效感。自我有效感是学生对看书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影响学业成绩所持有的有效或无效的主观体验。自我有效感的强弱,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学习结果紧密相联。学习优秀的学生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成绩,有助于形成较强的自我有效感,较强的自我有效感又激励学生继续努力,进一步证实和加强最初的自我有效感;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容易使他们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即使努力学习也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因此便有可能形成较弱的自我有效感。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为了自己的正当利益、要求和需要同他人(或群体)争胜的行为特征或心理倾向。竞争包括同学之间的竞争和同龄人的竞争。同学之间的竞争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对学生的自尊、荣誉构成威胁,因此是强化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也不能过滥地使用这一手段,因为同学之间的竞争是以人际比较为前提,带来的厌力较大.对学习不好的学生会直接挫伤学习情绪和动机。有些老师喜欢将全班学生的成绩张榜公布,排名次,虽然对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的确会起到促进作用,但也应认识到它的负面效应。同龄人的竞争和社会竞争,主要是指社会因素对学生学习动机带来的形响,比如升学、就业等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奖惩,奖是指用愉快的事件(或刺激)鼓励、激发个体正当行为的发生;惩是指用不愉快的事件和刺激抑制或消除个体不恰当的行为的发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就非常主张通过奖惩对学习行为起强化作用。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奖惩必须运用得当。现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并没有直接地卷入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但它却通过集中注意。做好学习准备和调控学习努力程度等影响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发展学习动机对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五
对策——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
①激发求知兴趣。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陶行知先生也说过: “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研究已经做了不少工作,这里就不再多阐述。
②增强学生的自我有效感。自我有效感是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要增强他们的自我有效感,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班杜拉说过:积极的能力概念是成就动机的基础。在动机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因此,a.要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并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学习中有可能获得这种机会,从而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b.树立成功的榜样。这里的榜样示范不是学习优良学生示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与自己能力相近者获得成功的学习行为来激发自信心,增强自我信念。C.在自身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变化中认识自己的能力。
③进行必要的归因训练。归因是学生对他人或 自己的学习行为的原因作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目前有人归纳了几种比较好的归因训练方法:a.团体发展法。通过3-5人在一起分析、讨论学习成败的原因,让每个人填写归因量表,要求从一些常见的原因中选出与自己的学习成绩关系最大的因素并对几种主要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同伴帮助等)所起的作用作出评定。由一名教师对他们的自我评定和归因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指出归因差误,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归因。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b.强化矫正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对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出归因。对积极的归因给予鼓励和奖励,对那些很少作出积极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C.观察学习法。让学生观看归因训练的录像,引导他们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之于自身努力。由于归因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变量,它对后继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通过归因训练矫正不良的归因倾向将有助于学习动机的端正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④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氛围、环境。这种氛围和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是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成才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促使其形成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一条基本教育规律。这就要求:a.要致力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发挥知识和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使整个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b.要有一个好的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教师的水平、教改的成效以及校风、学风和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大影响。一个具有良好校风的学校环境和一个好学上进、温暖融洽的班集体,都能对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c.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形成一个优化的育人环境。
(一)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不能只给学生一些如“努力学习”等抽象的建议,而且要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确保他们能够知道他们将从学习中学到什么(具体目标),教学生学会如何达到该目标,并针对学生的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比如,在学生做作文时,教师可教给他们一些景物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写作顺序等方法。如果学生有过失败的经历,应该让他们从小的;容易的、力所能及的目标着手,同时让学生自己记录一下自己每一步的成功,教师也应该为这些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二)设置榜样
以社会上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的同学中的优秀分子为榜样,使学生掌握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谈话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特点。如学习敢于冒险,不伯失败等等品质,提高和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由于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榜样的设置要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即向该榜样学习既不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又不是轻而易举,起不到榜样的作用。(三)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认识兴趣。当广泛的认识兴趣成为学生的人格特征时,他们将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来的奖励,而能自觉进行学习,甚至离开学校以后仍然能坚持学习。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布鲁纳所重视的学习动机,就是指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1.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例如,讲计算机在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奇妙用途,使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掌握有关技巧。LOGO语言在一开始时就能吸引学生之处就在于学会了几个简单命令之后,立即可以作出美丽的图案。
2.使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在参与活动时,学生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体会到一种受到尊重的满足感。角色的要求又促进了他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3.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在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上常常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青少年参加国际数理化和信息学的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中,许多都是从课外活动小组中培养和选拔出来的。
(四)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时,将该生对其他活动的积极性迁移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前苏联的莫洛佐娃在一个六年级班上,利用男生们想做海员又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组织有关的主题活动。在海军活动的游戏中,要求孩子们学习各种有关的知识(历史、地理、航海、摄影、制模以及音乐等等),大大地促进了学习需要和认识兴趣。这是培养后进生学习动机的重要经验。有时后进生似乎什么长处都没有,教师要用极大的爱心去发现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利用对该点的发扬光大,迁移到学习上。当然,这里要确保教师所发现的发光点是准确的,对该类学生提供的奖励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学生们应该知道他们要对活动结果负责,他们的表现有一个明确的衡量尺度。(五)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根据归因理论,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努力、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的学生认为,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和方法不当,不会对学生的坚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正相反,失败会带来一些有益的学习经验,在一些任务中的失败能够促使学生设立更合理的目标,尝试新的策略,发展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而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能力)的学生往往认为他们没有成功的能力,他们无力避免失败,也不去追求成功,对学生的坚持性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会产生失落感;无力感,这就是学习无助感。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养。如学习无助感是在学习过程中渐渐产生的,小学生刚入学时都有着很高的自我概念,因为没有人在入学前会对他们说,你不会成功。一开始,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将其归因于坏运气或任务太难。渐渐地,在他们重复经历多次失败之后,他们便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身,便会产生一种无能,无助的感觉,在这种感觉支配下,学生们便不愿再去学习,再也不去尝试了,造成了失败--缺乏能力--失落感--表现降低的恶性循环。教师可以采取如下的帮助措施:
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制定出具体的行动以帮助他们达到目标,使他们成为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受别人控制的人,而且要改变他们的归因倾向,让他们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使他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的道理。
3.教学生学会何时完成他们的计划,并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