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看封建礼教中的女性爱情生活(模版)

时间:2019-05-14 17:5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诗经》看封建礼教中的女性爱情生活(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诗经》看封建礼教中的女性爱情生活(模版)》。

第一篇:从《诗经》看封建礼教中的女性爱情生活(模版)

学科代码:2120501011 学 号:082001010016

贵 州 师 范 大 学 求 是 学 院(本 科)

题 目:从《诗经》看封建礼教中的女性爱

情生活

系:文学与新闻传媒系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年 级:2008级 姓

名:陈泽佩 指导教师:张先坦 博士

完成时间:2012年 4 月 5 日

从《诗经》看封建礼教中的女性爱情生活

陈泽佩

摘要:作品可以反映时代,《诗经》作为中国的魁宝,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也见证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封建礼教,人们都说这是杀人不眨眼的礼教,这些片面的词语,不免给人们留下疑问和困惑,爱情本来就是自己的事,他们却这么难得到。《诗经》中描写浪漫爱情、美丽风景的背后,却有着许多泪流满面的脸,这让我们忍不住去探究,去追寻。关键词:诗经;人生束缚;爱情;价值;悲剧

Abstract : the work can reflect the times, “the book of songs” as the treasure of China, from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collection of poetry, also witnessed from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of feudal ethical code, people say it's kill in cold blood rites, these one-sided words, tend to leave people doubt and bewilderment, love is their own things, they are so difficult to get.“ Book of songs” describes the romantic love, the beautiful scenery behind, but has a tearful face, which makes us can not help to explore, to pursue.Key words : Songs of life;bound;love tragedy;value

作为统治了中国时间最长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拥有自己的概念。一提起封建礼教,人人恨之入骨。但什么是封建礼教呢?它主要是指孔子整理的周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因为周朝是封建社会,所以把周礼称之为封建礼教;但其实,秦以后中国正式进入极权专治社会,所以现在封建礼教主要是指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的中国统治者加诸于人民之上的利于稳固统治的日常生活规范。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筒(简称清华筒)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也就是说《诗经》跨越的的年度较大,从封建制度的萌发到形成,封建制度的成熟,也让《诗经》的创作主题越来越广泛。并且《诗经》的作者得成分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烈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这也就不难说《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放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有些诗,如《魏风.碩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菅》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蒹葭》表现了男的和女的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秦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庸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得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外《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发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前面我已经说到《诗经》中的作品可以显露出那个时代的特性,而那个时代最明显的特性是什么?是封建制度。所以接下来我就要举例其中一些诗歌,具体来述说《诗经》中的女性爱情生活。

众所周知《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关于爱情方面的文化启蒙,是《诗经》的精髓所在,其中的爱情诗,纯真、热烈,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写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真正深入到了人的灵魂深处。时至今日,这些抒发爱意和歌颂纯真爱情的诗篇仍然显得弥足珍贵。正是这样的《诗经》人物里的悲剧,才会让我们更加怜悯,更加想看清那个时代。

一、《诗经》女性爱情诗的类型

《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爱情诗大多在“风”这一部分里面。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执着求爱的苦恋者

《诗经》的经典之作《国风·郑风·子衿》就是很好的代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国风·郑风·子衿》是一首爱情恋歌。并且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之作,其中“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更是千古名句。诗描写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追求,格调健康明朗。“美女”虽然非常爱慕小伙子,等待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她没有让这种爱泛滥,只是在等待,没有因为思念而去找他,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正如写男性相思之苦的《陈风 泽陂》中男主人公亦在河边遇上了一位美人儿,因而使得他“寤寐无为”、“涕泗滂沱”、“中心悁悁”、“辗转伏枕”,相思的痛苦比《关雎》更为深刻感人。

写女子相思或单恋的,还有《郑风·狡童》、《秦风·晨风》、《周南·卷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说,他们的确唱出了人类永恒的文学主题,表现了女性对完美爱情、完美理想的执着追求。

(二)敢于反抗的奋斗者

爱情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个道路上会有不少的崎岖和坎坷,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当时封建礼教控制的社会,家庭的反对与社会舆论的压力是主要的阻碍。如《齐风 南山》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这证明了封建礼教对当时的婚姻问题已有一定得约束力。

其中《鄘风 柏舟》其实诗意一看就很明白:主人公原是一个待嫁的姑娘,她选中的对象是一个不到二十的少年郎,——只消看他披着两髦,尚未加冠就可以知道。姑娘的选择未能得到母亲的同意,所以她满腔怨恨,发誓要和母亲对抗到底。

这首诗反映了《诗经》时代民间婚恋的现实状况:一方面,人们在政令许可的范围内仍享有一定的性爱自由,原始婚俗亦有传承;另一方面普遍的情况已是“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齐风·南山》),礼教已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生活。所以诗中女子既自行择欢,却又受到母亲的制约。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诗中也就表现了青年女性为了争取婚恋自由而产生的反抗意识,这是一个很新很有价值的信息。

(三)刻骨铭心的相思者 说到刻骨铭心,我们不来不看看有较大的影响力的 《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此诗以雄雉起兴,抒写想念、瞻望以及无奈之情态。其主旨,一般认为是妇人思念远役的丈夫。诗的前二章都是以雄雉起兴。雄雉就在眼前,能见到它舒畅地拍翅膀,能听到它咯咯的叫声。而丈夫久役,既不能见其人,也不能闻其声。先是怀想,后是劳心,思妇的感情层层迭起。接着思妇与所见的日月构成意象空间,让人想见思妇正在伫立遥望的情景,加以前文所见雄雉的点染,便传递出强烈的画面感。“道之云远”把思妇的视线指向其久役的丈夫,它与一章“自诒伊阻”相承为义,分别从空间的距离(“远”)和空间的间断(“阻”)来说的。“曷云能来”,是对思妇“悠悠我思”的现实回答,也是思妇瞻望的必然结果。道远路阻,丈夫无法回来,这也深深透露出对当时现实的无奈。所以,他对丈夫的思念,将是无穷尽的。

(四)哀怨忧郁的失恋者

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曾说过说:“爱情对于男子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而对于女人则是生命的全部”。确实,一个姑娘生活中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反覆证实小伙子的爱情是执着专一,永恒不变的。因而,恋爱中的姑娘永远没有精神的安宁。对方一个异常的表情,会激起她心中的波澜;对方一个失爱的举动,更会使她痛苦无比,寝食难安。

《郑风·褰裳》这是一位女子责备情人变心的诗。这位女子的性格爽朗而干脆,富于斗争性,与《郑风·狡童》中那位软弱缠绵的女子绝然不同。有人说她“用情不专,可说是‘人尽夫也’一个实例”。这是不正确的,似乎还存着“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必须从一而终”的老眼光。

更有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卫风·氓》这种经典之作,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

二、《诗经》女性爱情悲剧的原因

女性只是在简简单单的追求一份爱情,却有这么多的悲剧在发生,让我不得不想这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一)女性自身的迷茫

《秦风·蒹葭》、《周南·汉广》、《陈风·月出》等诗篇中,在男性眼中有着朦胧迷离、可望而不可及的女性。因为当时社会的的诸多原因,导致许多女性凄迷而无助,向往又胆怯。面对男性的追求,她们退守一角,在自身的挣扎中成为爱情的困守者。《汉广》一首恋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本诗中的青年男女在追求者与被追求者之间架起了一段长长的距离。男主人公一方面觉得毫无希望,另一方面又有更强烈的期望,“之子于归”就是由期望而生出的。其实那个女子更是失望中包含着希望,希望中包含着失望,但举步维艰,不知何去何从。所以他们之间永远有“汉之广矣”那么一段距离。这是女性为保护自己而设的一段距离,但却又使自己困守一方。这段感情的失败,与女性心里的迷茫是密切相关的。

(二)夫权制下的女性

我们再来看看男人和女性之间的关系。《小雅·谷风》和《卫风·氓》的主人公面对丈夫的恶行,不管是懦弱还是坚强,却都是不得不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可见丈夫因境遇变化或用情不专而遗弃结发之妻的现象已普遍存在。面对如此境遇下的女性,如《王风·中谷有》中的女主人公却只有“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乃矣”的哭泣与哀伤了。

周代社会未婚男女虽能自由恋爱,但由于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当时已经形成,婚后发生男性对女性的奴役、抛弃,也就不可避免了。这也是让当时很多女性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夫权制”。更有“三从”束缚女人的言行。“三从”之义,在周代不像秦汉之后那样严格遵行,然而它确实已是压在女性头上的阴影,给女性的婚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自由。

除了男尊女卑的现实外,女性与男性的冲突还表现在女性作为大多数社会形态下的弱势群体,其自身的懦弱更给了男性以可乘之机。《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即是如此:这位女子的丈夫原来也是贫穷的农民,只是由于婚后两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年轻妻子的辛劳操持,才使日子慢慢好过了起来。但是这种生活状况的改善,反倒成了丈夫遗弃她的原因。这个负心汉不但不顾念患难中的糟糠之妻,相反却喜新厌旧,把她当作仇人,有意寻隙找岔,动辄拳脚相加,最后终于结局。在夫权制的通知下,男性掌握财产权,女性的经济地位日益下降,在婚姻中处于被摆布的从属地位。而在此基础上又逐渐产生了相应的礼教,使女性受到丈夫的任意欺凌又无处申诉。在迎亲再婚之日,将她赶出了家门。而诗中的弃妇也只能是在这种情形下,如泣如诉地倾吐了心中的满腔冤屈,全无能为力。

与《氓》相比,《谷风》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决绝果断,但是真正像《氓》之主人公那样坚强的又能有几个?夫权制的存在,使女性与男性的冲突越演越烈,在以男性为尊的社会,女性终究避免不了悲剧的。古代妇女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很早就处在弱者的地位,充当着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

(三)封建社会中的女人性

周代社会,人们的婚姻爱情生活比之后来较为自由,但是同样存在许多弊端。如《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对那个自己真心喜欢但却有些不够成熟的青年,因为担心父母反对、兄嫂阻挠、众人议论,所以反复劝告不要采取过激举动:一不要翻墙,二不要爬树,三不要到后园来找自己。直言相告,明确要求,不是不爱,是父命难违、人心难测、人言可畏。

在《周礼·地官·媒氏》有这样的记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可知在周代,还为男女青年的恋爱、婚配,保留了特定季令的选择自由。但一过“中春”,再要私相交往,则要被斥为“淫奔”的。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男女之防就严格多了。《孟子·滕文公下》里有:“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连“钻穴隙”偷看那么一下,都要遭人贱骂,可见社会舆论已何其严厉,而具有影响力。在《将仲子》所表现的,也正是一位青年女子在这种舆论压迫下的畏惧、矛盾心理。

还有《齐风·南山》之“匪媒不得”、“必告父母”都昭示着父母及媒妁之言在婚姻中不可转移的决定权。虽然《风·柏舟》中的女子有“之死矢靡它”的决心,但却又不得不有“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哀叹。除了来自社会传统上的压力与不平,当时的社会环境同样使女性在生活中哀苦无告。

西周初期,社会还算比较安定,而后诸王开始对外用兵,结果却带来国势日下和少数民族的入侵,征战不断,国无宁日,直至平王东迁,周王室地位危不可言。在这战争连绵的时代,加上战争带来的徭役,受伤害最大的只能是下层人民。社会环境造成了当时普遍的夫妻离散的社会现实。因而,《诗经》爱情诗中有很多思妇怀人时诗篇,述相思之苦的诗。如《周南·汝坟》、《召南·草虫》、《召南·殷其雷》、《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秦风·小戎》等。思妇的生活充满的是无时无刻对丈夫的思念、担心,这种生活状态是社会环境限制下产生的,妇人无能为力,只能默默等待丈夫归来。从这种等待中,我们可以体会周代妇人的心情感受。

爱情的悲剧不仅仅单有爱情,封建礼教束缚的也不仅仅是爱情,因为无论他们爱情的结局如何,这都将影响到女性的一生,也同时在影响着人们的人生和理想。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的爱情也许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却真实的揭露着那个时代女性爱情、甚至广大人民的生活现状,是实至名归的中国魁宝。

参考文献:

[1]刘毓庆.《诗经百家别解考》[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12).[2]程俊英.《诗经.译注》(上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3]张国际.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J].《美与时代 》.2005(1).[4] 章太炎.朱自清.郭万金.《诗经二十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5]石俊霞.爱情诗中女性的美[J].《名作欣赏 》2007(18).[6]夏传才.《诗经讲座》[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致谢辞

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并非我一人之功劳,是所有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和一直关心支持着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张先坦老师,没有您的悉心指导就没有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感谢班主任赵天平老师,四年的生活相处不久,却从您身上学到了太多,必将终身受益。感谢所有教授过我课程的贵州师范大学的老师们,是你们诲人不倦才有了现在的我。感谢我的父母,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永远是支撑我前进的最大动力。感谢杜静和寝室的好姐妹,在百忙之中总是抽出时间来帮我。感谢一起欢笑一起惆怅的日子,不论何时,请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感谢陈某某,最黑暗的日子我们一起走过,为了梦想,我们永不放弃,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梦想的天堂再次相遇。还要感谢你帮忙校对,论文的顺利完稿也有你的功劳。四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感谢我们一起经历的点点滴滴。

感谢身边所有的家人、朋友与同学,谢谢你们四年来的关照与宽容,与你们一起走过的缤纷时代,将会是我一生最珍贵的回忆。

第二篇:从《诗经》看

从《诗经》中的婚恋诗看先民的婚恋观及婚姻制度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诗经》中婚恋诗的解读来分析上古人民的婚恋观以及其时的婚姻制度。认为:先秦的婚恋总体来说是比较自由的,虽然当时已有礼法的存在和约束,但并不像后来那样严重,并且主要正对的是贵族。

【关键词】:《诗经》 婚恋诗 自由 礼法

《诗经》中的婚恋诗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描写婚姻生活的诗,一类是描写恋爱的诗,以及婚姻和爱情兼有的诗,这些我们可以统称为婚恋诗。而从描写主体来说,又分为描写平民的婚恋诗和描写贵族的婚恋诗。婚恋诗是《诗经》中最为动人的部分,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而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婚恋诗则又反映了先民们的婚恋观,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体察到先民对婚姻的观念,及其潜在的文化内涵。

《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作三百零五篇,虽然周公制礼是在西周早期,但是周礼对时人的影响远没有后人想象得那样强烈。《礼记·曲礼》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是侧重给贵族成员预设的道德伦理规范,而对民间则顺乎自然,依照旧俗治理。周代的典籍《周礼·天官·大宰》上云:“以八则治都鄙„„六曰,礼俗以驭其民。”就是说周代统治者制定八条法律来治理国家,其中第六条为依照旧的婚俗来统治百姓。因此,给后世妇女带来深重灾难的礼在《诗经》时代,其影响力,特别是对民间女子是有限的。而《诗经》时代,去古未远,各种原始风俗还大量遗存,再加上还没有受到后世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因此那些来自于田野乡邑、大多收于《国风》中的诗歌,大多歌咏的是我国上古先民们至真至纯的情感,是人类初始阶段的自然之声。透过这些天籁之音,通过对这些诗歌进行重新解读,我们发现,原来远在二、三千多年前,在《诗经》那个时代的华夏民族,竟曾经有过那么活泼、那么清新、那么浪漫、那么自由、那么勇敢、那么幽默、那么智慧而又那么美丽的情感和抒情。而这种自由的、以感受之上的性爱抒情,竟出自西周时代。以至千百年来,那动人的旋律不断在人 1 们耳畔萦绕,轻轻地拨动人们善感的心弦,引得无数后人在《关雎》与《蒹葭》那动人的旋律中徜徉,徒生对先民时代真挚美丽爱情生活的向往。

“婚姻”在《诗经》时代已是通用名词。《诗经》婚恋题材的作品,不仅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当时的婚恋生活及其文化内涵,而且反映了那个时代最突出的婚姻观念,即以广家族繁子孙为主、求内助促经济为次的婚姻目的和不平等的男女主从关系。《诗经》时代宗法社会已经建立,婚姻虽然表现为男女个体的结合,实质上是两个姓氏的结合,是家族群体的扩展和延续,正如《礼记·昏仪》所讲“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仪礼·士昏礼》也记载,古时新郎出门迎亲,父亲会郑重地叮嘱儿子,“往迎尔相,承我宗事”重申接妇成婚事关宗庙继祠的婚姻主旨。正所谓为族娶妻为重,为己娶妇为轻。所以,继承本族血统、繁衍一家子孙成为《诗经》时代婚姻的重要目的。《诗经》中不少篇目都表达了对多子多孙的向往和赞赏。《小雅·绵》写到“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用大瓜小瓜连绵不绝比喻周民族子孙繁多,宗族兴旺。《唐风·椒聊》则以花椒多籽起兴,赞美妇女多子,“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小雅·既醉》、《周南·桃夭》等诗篇都表达了同一愿望,可见,娶妻生子、传宗接代是《诗经》时代人们十分看重的。男人娶妻求内助是《诗经》时代婚姻的另一重要目的,《礼记·祭统》总结为,“既内自尽,又外求助,婚礼是也”。妻子是丈夫的内助,贵族妇女侧重于精神协助,下层妇女侧重于劳动协助。反映西周农奴生活的《豳风·七月》写到:“同我妇子,彼南亩”,妻子把饭做好后送到地头给丈夫做好后勤服务。《卫风·氓》中的弃妇“三岁为妇,靡室劳点。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起早贪黑,任劳任怨,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活,也是一个典型的辛勤治家的贤内助。《小雅·谷风》、《邶风·谷风》等诗篇也描绘了以勤家睦邻为德的好妻子。《小雅·楚茨》是一首周王祭祀祖先的歌,其中写到:“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可见,贵族妇女不像下层妇女那样辛苦操劳,需要时她只是在厨师做好菜肴后端出来招呼宾客就行了。《小雅·斯干》中还写到对女子长大后的希望,“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治罹”,不要违背长辈和丈夫的意见,不要议论是非,做好家务,不给父母造麻烦,直接表明了《诗经》时代对女性社会地位和角色职能的定位。

先秦的婚制,源于先秦的礼制,是先秦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昏仪》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又说:“男女 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王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仪礼》记载了关于婚礼的准则和仪节,其中在求婚到完婚的过程 中有所谓“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谓纳采,是指男方托媒人带着书信和礼物,到女家说合婚事,如果女方父亲接受了礼物,就叫“纳采”。所谓问名,是指在女方接受了礼物,表示允许的情况下,男方再派人带着礼物到女方探问姑娘的名字、年龄、生辰八字等,然后回来在自家的宗庙里占卜凶吉。所谓纳吉,是指如果占卜结果是吉兆,就又派人带着礼物把佳音告知女方,至此“婚,姻之事于是定”。所谓纳征,是指纳吉之后,男方送给女方正式的聘礼。所谓请期,是指纳征之后,男方再以礼物到女方请订结婚的日期,这时“主人辞,宾许”,女方要再三表示不敢自定,男方便将预先占卜决定的吉日提出来,这叫“请期”。所谓亲迎,是指完婚的吉日定好后,届时新郎奉父母之命亲自到女家迎娶,因亲迎的时间在黄昏,故称为昏礼。

先秦的婚制,首先是针对贵族统治阶级制定的。《诗经》中有不少反映贵族婚姻的诗篇,大都反复强调了具有“三重”特色的婚制准则,并大都具有鲜明的聘娶和媵嫁色彩。具体说来,这些诗篇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排场大。如《卫风·硕人》、《召南·何彼矣》、《大雅·韩奕》等诗都描写了贵族豪华奢侈的媵婚场面。这些使庶民百姓叹为观止的盛大婚礼,表现出了贵族阶级挥霍享乐的本性。二是怨愁多。在婚制礼法下的贵族女子,没有什么婚恋自由可言,更不上什么“爱情”,她们的婚姻往往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是贵族婚恋诗中怨愁多的主要原因。此外,礼法规定诸侯之女嫁到别国,只有父母在时才能回娘家省亲,父母死后,则不能再回国,只能派大夫去慰问自己的兄弟。这是贵族婚恋诗中怨愁多的又一重要原因。能够冲破这种礼法禁令的贵族妇女仅为个别,如《风·载驰》中的许穆夫人便是一例。而多数已嫁的贵族女子则只能忍受礼法带给她们的痛苦,如《邶风·泉水》、《卫风·竹竿》都表现了远嫁在外的贵族女子不能返乡探亲的怨愁心情。三是丑闻多。以聘娶和媵嫁为特征的贵族婚制,虽然赋予了男子多妻的特权,但却满足不了他们腐化享乐的欲望;婚制要求女子对自己的丈夫要绝对忠贞,但总有一些 3 女子自觉或不自觉地失去贞操。统治阶级为保证贵族婚姻不出乱子而立婚制,但由于剥削阶级腐朽堕落的本性,致使本阶级内部时有淫乱之事发生。如《邶风·新台》、《风·墙有茨》、《载驱》诸诗,都记载并揭露了贵族荒淫乱伦的丑行。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揭露统治阶级丑恶的诗篇,都是民间作品,可见人民群众对虚伪丑恶的婚制,对贵族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是十分鄙弃和厌恶的。

《诗经》中的民间婚恋诗也反映了民间婚俗和贵族婚制礼法带给它们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就积极影响而言,主要是指那些以高崇拜遗风为基础,以民间婚俗为指导的情歌,这些情歌表现了人们自由、大胆、热烈而又纯洁坚贞的婚恋生活,抒发了人们情爱的和谐欢乐以及种种相思与苦恼的真情实感,这类诗歌在《诗经》婚恋诗中占多数。就消极影响而言,主要是指那些在贵族婚制礼法的影响下,民间青年男女的婚爱遭受压抑,不能自主并由此导致婚后家庭悲剧的诗篇。典型的如《王风·中谷有》、《邶风·谷风》、《卫风·氓》等。这些诗歌,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弃妇的悲惨命运和人们对不幸婚姻的控诉、对礼教的揭露和反抗。先秦婚制礼法对民间婚恋的影响和控制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诗经》时代前后五六百年,正是统治阶级的婚制礼法逐渐形成发展的时代,也是它对民间婚恋的制约力量逐渐加强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婚制礼法必然会与自由恋爱发生冲突,《诗经》中的一些诗篇,也生动地记录和描写了在这种冲突下的人们的婚恋生活和他们婚恋观的变化。典型的如《郑风·将仲子》、《风·柏舟》及《 》。《将仲子》是一种类型,诗中写一女子对自由恋爱心向往之,但要付诸实践时,却又顾忌到“父母之言”。“诸兄之言”,“人之多言”的压力。以前的人们自由恋爱是合法的而这时却要通过父母之命和社会舆论的认可,但同时她又深爱着自己的恋人,欲拒约会而于心不忍。矛盾斗争的结果,是她克制住自己的感情,一再用爱怜、恳求的语气向对方说明自己的苦衷,希望对方“无逾我里”、“无逾我墙”,“无逾我园”,不要越出礼制的规范。诗歌真实细腻地表达了这个女子的痛苦心情和内心的矛盾冲突。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的实行,在先周时期就应 4 该开始了。《大雅·大明》就有“文定厥祥,亲迎于渭”之句,是说周文王“定婚卜卦都吉祥,亲迎却在渭水旁”。其中,“文定”指定婚礼,即六礼中的“纳征”,文王结婚时还实行了“亲迎”礼,亲迎于渭水之滨。据王巍先生介绍,婚嫁中的问名、纳吉、请期等三礼中都有占卜的内容。占卜之后,卦体上没有不吉利的话,男女才可成婚。连民间恋歌的《卫风·氓》都要“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然后才“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作为政治大事的贵族婚姻更要占卜一番。《召风·鹊巢》、《何彼襛矣》、《郑风·女曰鸡鸣》、《有女同车》、《丰》、《齐风·著》、《小雅·车辖》、《大雅·韩奕》也都反映了“亲迎”的婚俗及贵族女子结婚时的宏大场面。亲迎之时,礼节特别多:母亲要为女儿“亲结其缡”(《豳风·东山》),父母告戒女儿“无违夫子”,新郎俟新娘于堂(《齐风·著》),赠新娘以佩(《郑风·女曰鸡鸣》),然后才乘车同归(《郑风·有女同车》)。《鹊巢》中的女子出嫁之时,有车“百两御之”;《何彼襛矣》“言齐侯嫁女,以其母王姬始嫁之车远送之”,出嫁场面更是宏大;《女曰鸡鸣》第三章写“亲迎”时新人以佩相赠;《有女同车》与《丰》的后两章也都写亲迎之礼,新郎亲迎后“有女同车”,并“驾予与归”;《著》则写“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的新郎亲迎新娘于女家,并按礼节先俟之于“著”、再俟之于“庭”、最后才来到女方“堂”前;《小雅·车辖》通过亲迎途中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新郎喜悦的心情;《韩奕》中的新郎是韩侯,新娘是“汾王之甥,蹶父之子”,双方身份高贵,所以场面宏大:“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由此可见,贵族男女的结婚场面与普通百姓的差别。

总之,《诗经》中大量的婚恋诗生动地再现了《诗经》时代青年男女的婚恋生活,凝固了上古先民两性生活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悲哀与欢乐,反映了古代先民的婚姻生活。《诗经》时代,是人们从人类的第一次理性觉醒中暂时获得解放的时代,这时候的人们最容易面对自己本真的情感,并让自己本真的情感略无障碍地自然流露出来,这些诗作是那样地清澈纯净、柔婉舒畅,是那样地无拘无束、直率放达,充满着浓郁的乡土风情和原始气息。而其中少数被打上宗法社会烙印的诗作,则又多了些社会学、文化学方面的意蕴和内涵。受现代生活影响远离了本真的人们不妨把自己置换成诗中的歌者,去发现久违了的心灵深处稚子的心,5 去延续我们的传统的根。

参考文献:

朱熹集注,《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62年。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

第三篇:论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论《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文献综述

本论文主要通过《诗经》爱情诗歌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在男女轰轰烈烈的爱情生活里凸显周代礼乐制度下女子的社会地位以及婚姻状况。主要从女性视角、男性视角两个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以男女之间的感情发展的不同状态为主要切入点,描写她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对爱情婚姻的理想追求,反映她们丰富多彩、迥异不同的形象。体现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标准。总结出几种类型,这些观点中有哪些被后世所接收,举出后世不同时期的作品为例与他们对接,以描绘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与《诗经》比较,体现《诗经》爱情诗中的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影响颇大。

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从男女性不同视角出发,以及在男女感情发展的不同模式中,总结出《诗经》中的女性各种形象类型,并结合时代背景叙述她们自身的特点;章惠在她发表的《<诗经>婚恋诗中的女子形象》一文中显现了对《诗经》的精辟小结,她在文中指出按婚恋状况将女性形象分成三个类型:恋爱女性;新婚女性;婚后女性。从诗经中撷取典型诗歌,在各种精彩或悲情的故事中,在各种幸福或悲凉的婚姻生活中,细致的反映了周代人民的爱情婚姻观,塑造了一批丰富多彩的恋爱女主人公形象,在对这些女性形象分析中,可以了解到周代女性对于爱情热情奔放的追求,对婚姻的忠贞和专一。本文在对《诗经》爱情诗歌的挖掘中,不仅仅单从女性自身角度出发,在分别从对爱情满怀憧憬的恋爱女性,面对婚姻的女性,满心急切盼望的待嫁女,美好甜蜜的新嫁娘,贤良淑德的人妻人媳,婚后哀婉悲戚的弃妇,惶恐幽怨的思妇,以及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女性等具体描绘时,同时独具创新的换了一个角度在对男性的侧面描写中,尽可能的深入描绘典型的女性形象,比如男子爱恋相思的女性,以及黯然悲伤追忆的女性。对《邶风•静女》《郑风·褰裳》《郑风•将仲子》《桃夭》《氓》这些经典诗歌进行分析,展现出或热情活泼或痴情怯懦或哀婉悲戚的女性形象,在人物的具体分析方面,张国际的《<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 》;郝雪霞的《<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杜娟和宋娟的《<诗经>中女性的爱情悲歌--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杨晓丽《<诗经>中“弃妇”形象浅析》;于淑华的《怦然心动—怀春女子的心灵之歌—诗经女性爱情意识的文学阐释之一》等文章为论文对于《诗经》中爱情诗歌的主题把握,尤其是对其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提供了参考。

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从文学角度出发,分析描写女性类型中艺术手法的运用、语言的运用等,在这一研究目的下,论文收集了大量关于《诗经》描写的艺术手法的书籍和文章,章太炎的《诗经二十讲》中论述了《诗经》的“采诗”和“赋‘诗’”,分析了《诗经》的说比兴艺术手法同时分别阐述了《诗经》的艺术表现,在他所述的《诗经恋歌发微中》更有深入描述。朱丽娜的《浅论<诗经>的比兴艺术》;栾春磊的《踏寻诗的足迹,浏览爱的画卷--解读<诗经>中的爱情诗》;张彩云的《<诗经>爱情诗探略》以及百度文库中对于《诗经》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各类手法的论文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词赋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常运用比、兴等文法,借物以抒情。这些文中基本都列举诗中充满人文感情异彩纷呈的各类意象。再对于具体典型诗歌进行详细分析,“比”、“兴”艺术手法突出描写的爱情具有含蓄性,本文也从《诗经》的语言方面入手,根据典型爱情诗歌的具体描述,体现《诗经》语言的真实平淡,精炼押韵。

论文的第三部分,是从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时代观念,尤其周代历史、风俗等方面,对《诗经》中体现出的不同女性类型作研究,总结出周代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以及女性地位、价值和文化意义。在雒启坤的《<诗经>散论》中作者从《诗经》创作时的西周、春秋社会结构入手,深入探讨“诗”的作者所深之阶层,诗与西周、春秋贵族政治思想及其变迁轨迹《诗经》所反映的西周、春秋地域文化的特点。作者认为《诗经》是西周、春秋时代中国文明为我们留下的最完整、最生动的硕果之一,它真切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感情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石俊霞的《谈<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谷婵娟,王长坤《论<诗经>中的女性美》具体体现了在礼制初成的周代,对女性形象的要求除了外在的审美需要之外,还包括对女性品德、品格的要求。体现出的周代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内外兼修。杨娟的《从<诗经>中的婚恋诗看春秋时期女性在婚恋中的地位》反映女子生来就注定无法与男子享同等的权力,也没有同等的期望和责任。古代的女性,只开放给男性,女性只属于家庭。在对这些相关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之后,关于这一方面的文化定位也拓展到对于女性的价值意义的浅析上,不难看出,古代女子,对于寻找归宿,是极为迫切的。婚姻是女性最佳的生存保障,《诗经》中描写的女性有着自己对于婚嫁的自主观念,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和束缚,只有极少数的女性能自己把握自己的幸福,许多女性还是要承受着不公的命运。

在论文的第四部分,主要对于总结的这些形象塑造深度分析,以及反映她们的文化定位对后世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价值等方面的塑造有积极影响。

在研究原著过程中,关于这一方面的文化定位而言,《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审美价值以及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影响相当深远的,早期文学代表作《九歌》和《孔雀东南飞》。吴广义1995年《<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刘春燕《谈<诗经>与<楚辞>爱情描写之异同》;刘英波《试论汉乐府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这些文章都为论文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依据,《楚辞》经典中,屈原在九歌中塑造的几位女神形象,就将人类的美德美貌赋予她们,这是对民歌的点石成金,它保留并升华了民间的审美心理而汉末著名民歌《孔雀东南飞》所塑造的刘兰芝形象,完全再现了诗经中对女性形象的各种品质的刻画,《楚辞》和《孔雀东南飞》的巨大成功和深入人心,是对《诗经》中窈窕淑勤俭敬孝等等诸多特征的传承,是诗经女性形象的长久文化积蕴的结果,并以此形成了中华文化中女性形象的精髓。

姚志国的《从诗经女性作品探析中国早期女性的价值观念》文中深入阐述了《诗经》对封建社会时期价值取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儒家礼制为主要的思想文化,后世却有不同的发展和解说。诗经是我国唯一一部不染脂粉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作为中华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情感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诗经》中的爱情诗,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性爱问题的严肃态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忠诚老实的本质、健康的感情、谆朴善良的面貌和崇高的道德水平,《诗经》爱情诗中的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乃至世俗爱情观的影响影响颇大。

在这些相关书籍论文中,主要都是对诗经中爱情诗篇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涉及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学者从具体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和真实思想等主题进行论述,并没有将几方面融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探讨。经过反复的斟酌修改,最终本文决定针对研究中这个方面的缺陷,试图从《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各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出发,从正面、侧面和深层进行剖析,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家庭情况和生活经历等,从不同的角度以及文化定位阐述对于后世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价值等方面的塑造有积极影响。其中刘东颖所著的《<诗经>爱情往事》;刘毓庆的《诗经讲读》以及鲍鹏山所著《第三只眼看<诗经>》,这几本书籍运用的是几近白话的口吻略带小资情调的描绘《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对于女性形象的分析更有现代化气息,结合现实进行比较显得通俗易懂的同时鞭辟入里,为论文提供了很多依据和参考。但与此同时,由于有些文献对于《诗经》中的社会风俗分析略显单薄,缺乏思想和心理学的深厚底蕴,难以突破常规新颖出彩,本文立足于对《诗经》中爱情诗篇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深入探究社会时代特征,及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和艺术影响力,力求在展示《诗经》这一部不染脂粉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时,凸显《诗经》爱情诗中的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乃至世俗爱情观的影响颇大。

第四篇:从《诗经》弃妇诗中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

从《诗经》弃妇诗中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

梁小兰

(10汉语言文学

2010011020)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涵盖了殷商时期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其中的弃妇诗入手,通过分析弃妇面对她们各自不幸的婚姻所流露的情感态度,总结出她们共有的品格——坚忍、温顺、善良。最后对比国外和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些弃妇形象,给予这种品格更多现代性的思考。

【关键词】诗经;弃妇;品格;思考

《诗经》中的弃妇诗是古代婚姻遭遇不幸的女子心中的哀歌,它唱出了惨遭丈夫抛弃的妇女痛苦、委屈的心声。“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婚姻的幸福对妇女来说,常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当昔日华丽的婚姻宫殿破碎之后,这些可怜的女子又如何去面对眼前残酷的事实?《诗经》中的一首首弃妇诗向我们描述了她们充满辛酸与苦楚的心路历程。

一、弃妇情感态度分析

在《诗经》弃妇诗中,女子被丈夫抛弃后最普遍的、最自然的情感态度便是独自哀伤。在古代社会,女子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这社会独立生存。《春秋·谷梁传》中说到:“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妇人不专行,必有从也。”没有了丈夫的依靠,可以想象弃妇所处境地的艰难。她们内心的孤苦无助也就可想而知。《邶风·谷风》中的妇女被丈夫赶出家门时,她“行道迟迟,中心有违”步子迈得格外沉重,心中满是留恋,不愿离开。“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谁说苦菜味儿苦呢?和我的痛苦比起来,它就像荠一样甘甜。可见弃妇的内心苦到何种程度。《中谷有蓷》中的弃妇更是痛苦得声泪俱下:“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先是长吁短叹,后是仰天长啸,最后无法控制心中的悲苦,泪落涟涟,泣不成声。没人能理解她们当时的心情,她们的委屈也无从诉说,只能自己暗自落泪,独自悲伤。

悲伤过后,有些弃妇还是不愿放弃,仍要尽最后一丝力量去挽留早已破碎的婚姻。《遵大路》中,女子在大路上扯着丈夫的衣袖和手,苦苦哀求:“无我恶兮,不寁故也!”“无我魗兮,不寁好也!”声嘶力竭地乞求丈夫不要厌恶她,抛弃她,整个画面看了都催人泪下。然而有些弃妇的态度却截然相反:《江有汜》中的妇女被抛弃后,还自信地说:“不我以,其后也悔!”“不我以,其后也处!”“不我以,其啸也歌!”不说被弃后自己会忧愁悲歌,而是说丈夫将来会后悔、忧愁甚至号哭。“弃妇设想故夫日后会后悔今日的背弃行为,其中就隐含了弃妇对于夫妇关系重归于好的企盼。”(周啸天,《诗经鉴赏》)可见,无论是哭着挽留还是笑着接受,这些弃妇对破碎的婚姻、对背叛自己的丈夫依然还抱有希望,希望会有回到从前温馨的一天。

另一些妇女痛哭过后,看清楚了丈夫的本来面目,不再对这段婚姻抱有幻想。她们也不愿再继续沉默,而是要大声控诉。《氓》中弃妇怨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指出丈夫三心二意,不能从一而终;“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揭示丈夫虚伪的嘴脸,愿望达成之后,就露出本来面目,拳脚相向。《小雅·谷风》里同样说道:“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将恐将惧,寘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在过去艰难的日子里,夫妻之间互相扶持,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可一旦生活好之后,丈夫竟然狠心将曾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抛弃,暴露了丈夫只能同苦不能共甘的卑劣;最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呵斥丈夫忘恩负义,心胸狭窄。对这样的丈夫,她们已彻底绝望,不是留恋,而是满腔的悔恨。

还有一些妇女,她们已经从悲痛、怨恨中跳出来,更清醒、冷静地认识这场不幸的婚姻。《氓》中的弃妇告诫后人:“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不要太迷恋男子,日后一旦遭到男子抛弃,就很难从痛苦中走出来。显然,弃妇已经看到自己如此痛苦的根源在于对丈夫的过度依恋,把丈夫视为生活的全部,一旦失去这种支撑,便会一下子崩溃下来。这是经历一番痛苦的感情挫折后才得到的结论,希望后人不要重蹈覆辙。《我行其野》中的弃妇也平静地说:“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思复。”既然你不爱我,我也只好搬回老家住。说得坦然,不留一丝眷恋之意,那是因为已彻底醒悟;“成不以富,亦只以异”确实不想再任由你摆布,我只能离开走上归途。正如作家易卜生《玩偶之家》中最后出走的娜拉一样,她要摆脱丈夫的玩弄,过属于自己的生活。然而就如前面说到的,一个被丈夫休弃回家的女子境遇注定不容乐观。回家投靠兄弟,极可能像《氓》中说的那样“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不能体谅其中的苦楚反而还会加以冷嘲热讽。或是像《邶风·柏舟》说的那样“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即使有兄弟也无法依靠,每次向他们诉苦,都碰上是他们发怒的时候,他们根本没心情听你诉说,更说不上同情你的遭遇。如果仅仅是这些问题还好,更麻烦的是其他人的流言蜚语。在古代,女方被休都会有一定的缘故,典籍《大戴礼·本命》中记载到:“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一旦妇女遭受丈夫休弃,人们往往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推到女方身上,以捍卫传统社会中男性的尊贵地位。如朱熹在《诗集传》中就评论《氓》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显然朱熹是以封建卫道者自居,故意扭曲事实来说话的。不管怎么说,在古代社会,女子被休回家中都是一件丑闻,按理女子应该誓死保卫自己的婚姻,即使死缠烂打、忍气吞声也要留在夫家,可有些女子就可以愤然离去,足以见得她们性格的刚烈。

总结以上各种弃妇的情感态度,可以发现,古代女子遭遇婚姻变故时,主要有四种态度:一是独自哀伤,暗自落泪;二是存有希望,极力挽回;三是不甘沉默,极力控诉;四是彻底醒悟,断然离去。可以看到,无论是哪一种态度,都没有出现报复丈夫或是新妇的仇恨心理。她们最愤恨时也只是对丈夫控诉几句,发泄完怒气,还是自己默默舔舐伤口,直至时间的双手将伤口抚平。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中国古代女性懦弱的表现,她们在传统封建礼教下,长期受压抑,不敢争取自己的幸福,只会顺从,不敢反抗。但本人更愿意相信这是源自中国女性内心深处的温顺与善良。面对婚姻的破碎,她们固然痛苦,但从没想过通过伤害谁、报复谁来获得减轻,她们不是那种看到所恨的人痛苦,心里就倍感舒坦的人。她们也不是不敢去抗争,而是知道这样的抗争只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多伤害。忍住悲伤,顺其自然。伤口再大,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有愈合的一天。坚忍、温顺、善良,这便是中国古代女性的性格特质。

二、与国外弃妇形象对比

相比国外文学中的弃妇形象,性格差别就很大。最典型的是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笔下的弃妇美狄亚。美狄亚本是一国的公主,为了伊阿宋,她窃取金羊毛,背弃亲人,杀害兄弟,并跟随伊阿宋逃到了异邦雅典。可是后来伊阿宋却为了获得王位,狠心将美狄亚抛弃而去迎娶该国的公主。而国王还要迫使美狄亚和她的两个儿子离开这个城邦。美狄亚痛苦到极点,最终满腔的怒火爆发了:“让我亲眼看见他,看见他的新娘和他的家一同毁灭吧!”她用计谋毒死了国王和公主,甚至还亲手杀了自己的两个无辜的孩子,用这种方式对负心人伊阿宋,乃至整个不公的社会进行报复。很多人都为美狄亚的反抗行为拍手称赞。的确,美狄亚敢于痛诉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现象的行为值得肯定,但是,当理性的控诉上升为一种疯狂的报复行为时,性质就完全变了。这种报复心理就跟我们在电视剧中常听到的“凭什么你们可以这么幸福而我要这么痛苦”“既然我得不到,你们也别想得到”等这类话一样可怕。这种心理可怕到可以把一个正常人的心灵完全扭曲。美狄亚的复仇心理已经让她彻底丧失了理智,竟然向两个天真无邪、无力反抗的小孩伸出了冰冷的刺刀,再怎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无法解释这一残忍的行为。美狄亚的遭遇的确很让人同情,但她疯狂的报复行为只能解释她的残暴。与《诗经》中的弃妇与之相比,很显然就能看到中国古代女性身上的宽容与大度,温顺与善良。国外的弃妇形象还有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原本已是卡列宁的妻子,一个孩子的母亲,在调解兄嫂之间矛盾的过程中遇到了渥伦斯基,两人一见钟情。安娜为了和渥伦斯基在一起,抛弃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孩子、还有自己的名声,但最后渥伦斯基竟然担心上流社会对安娜的偏见会影响他在官场上的升迁,对安娜越来越冷淡,基本上等于将安娜抛弃了。安娜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折磨,断然来到他们第一次碰面的火车站,卧轨自杀。死前她愤怒地向这社会控诉:“这全是谎言,全是虚伪,全是欺骗,全是罪恶!”这又是一个妇女命运遭受不公的例子。然而一个生命就此消失,实在令人可惜。其实哪个弃妇的命运不悲惨?要用生命的代价来摆脱这种苦境未免过于沉重?如果安娜内心能够再坚强一点,走出悲伤,或许她后来的人生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中国古代的女性在这方面就显得很坚忍。同样是被抛弃,她们痛苦过后还是能够咽下悲伤,继续接下来的生活。活着就是希望!

《诗经》弃妇诗里的弃妇没有过多像国外女性那样的“壮举”,但她们的坚忍、温顺、善良,无疑更能凸显人性的闪光点。话不是说得越大声就越有力量,“壮举”不是表现得越壮烈就越代表女性的坚强与勇敢。相反,国外女性的那些所谓报复与自杀恰恰暴露了她们人性上的弱点。报复,是因为对别人的伤害无法释怀,而报复的过程,正是自己残暴、冷酷、奸险的人性丑态暴露无遗的过程。自杀,表面看起来很壮烈,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抗压能力弱,无法接受现实的表现。中国古代女性的沉默,是因为内心的足够强大;她们没有去报复,是因为内心的宽广;她们没有选择暴力,是因为心灵深处的善良。这便是中国文化孕育下的女性品格。

三、结语

在当今社会,“弃妇”现象似乎愈演愈热。我们经常可以从网络上看到某某悍妇街头暴打“小三”的画面,不是刮耳光就是扯住头发厮打,甚至有些是撕烂对方的衣服或是群殴。试问这是怎样一种粗野的人性展露?这不是一种抗争,是一种野蛮,一种粗暴。真正的抗争应该是像古代的卓文君那样,冷静下来,用理性、用真情打动丈夫。当然,不是每一个负心汉都是司马相如,会羞愧难当,回心转意,既然努力过后都无法挽回,那么何不像《诗经》中有同样遭遇的弃妇一样,咽下悲伤,用坚韧、温顺、善良来保留生命最后的一丝尊严。雨后的天空,会因为多了风雨中的洗礼,变得更加晴朗!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 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诗经鉴赏》周啸天 著,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4、《外国文学史》朱维之 赵澧 崔宝衡 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五篇:浅谈《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浅谈《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它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这些诗主题的揭示主要是通过对一系列女性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我们从中可以体会那个时代女性对待情感、婚姻、生活的基本态度,了解夫权文化背景下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所遭受的精神痛苦与情感奴役、地位低下的真实境况,进而理解中国女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争取平等与自由所做出的奋争与牺牲。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情感女性形象

【引言】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大约从周朝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歌谣与作品,涉及到当时从贵族乃至平民的各个阶层的生活与风俗。而《诗经》中有关女性的作品非常多,占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一,其中与女性爱情有关的作品为数不少。《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涉及到男女爱情的诗歌总集,《诗经》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她们大体可分为纯真烂漫型、热情泼辣型、畏缩痴情型、刚烈果敢型、哀婉悲戚型、彷徨疑惧型和情深意长型。

一 积极烂漫型

1.1 纯真烂漫的女性形象

《召南·摽有梅》中“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此篇描写的少女丝毫不掩饰求偶的急切心情,大胆地表示:“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歌者渴望爱情,就坦率表白,就主动地追求幸福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主动追求是发乎于内心爱的萌动,将歌者急于嫁人的迫切心情和诚挚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悉性自然,合乎人性的自然发展,无需遮遮掩掩。而她们的爱也像其性格一样,热烈中渗透着野蛮劲,这种大胆直率的美,无拘无束,发自纯真的灵性。至今看来依然让人掩卷之余仍能深深回味无穷。

1.2 热情泼辣的女性形象

《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中的静女很具代表性。善良、美丽的静女,原本和情郎约好在僻静的城隅相会,但调皮的她一到约 1

会地点就先藏了起来捉弄一下情郎,使痴情的小伙子焦急万分地“搔首踟蹰”。那种焦急万分,左顾右盼、不知如何好情景描述得活灵活现,现实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在这情形之下,“静女”再也难忍心“俟”下去了,就突然地出现于情郎面前,多情地“贻我彤管”。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就栩栩如生低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些带着少女特有的心性姑娘,热情地追逐着爱情的幸福,尽享爱之甜美。她们一个“彤管”,用她们原始的纯朴的方式表达着真挚的情思,女子的多情表露无遗。这些姑娘,带着少女特有的天真烂漫,热情地追逐着爱情的幸福,尽情地享受着爱情的甜美。

1.3 畏缩痴情的女性形象

《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少女心系邻家帅小伙,“其室则迩”,但有不甘主动接近示好,“其人甚远”,只在心中默默慨叹:“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即使她们获得了男子的爱,尽管内心的爱炽烈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但绝不肯亲自去找他,让一颗灼热的心在痛苦的相思中煎熬着:“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少女深沉矜持与扭捏的性格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这一形象群的妇女即使与男子一见钟情,有心相许,却也要说“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兮,无使也吠”。寥寥数语,道破了少女微妙的心理,使得一个个可爱娇羞的妇女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1.4 刚烈果敢的女性形象

这一形象群体的女性对情爱非常指着痴迷,更对强加于自己的婚姻予以坚决的反抗,表现了对爱情、婚姻的理想追求。《王风·大车》:“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大车啍々,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在自由乱爱得不到家庭、社会的认可与祝福情况下,是她首先向情郎提出私奔,“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岂不尔思?畏子不奔。”更是以指天誓日表示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来打消情郎的犹豫与胆怯:“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为了能与自己心爱的人结合,她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甚至于“拿生命孤注一掷”:活着不能同房宿,死后也愿同圹埋。这样坚定的爱情追求,这样大胆的爱的宣言,今人读来,仍使人不免为之动容。

二命运多舛型

2.1 哀婉悲戚的女性形象

《氓》则自诉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虐待、遗弃的经过情景。诗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具有代表性,揭示出了古代妇女所遭受到的欺压和凌辱,反映了男尊女卑不平等的婚姻制度不合理的现实。《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这位少女热恋着那个特立独行的男子,但惧于礼教的束缚,难以相亲相爱,可是姑娘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残酷的礼教桎梏着纯洁善良少女心中的爱,将她的幸福毁于一旦,也将她那活泼开朗的天性泯灭了,使她们变得胆怯忧郁,充满哀怨。而在“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诗中妇女怀疑自己被丈夫遗弃,她那种忧伤、哀怨、欲爱不能的辛酸、迷茫的感情和焦急无措,叫人不能不为她深表同情? “宴尔新昏,以我御穷。有光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既土!”则入木三分地描写了弃妇的哀怨:你有新人多快乐,拿我旧妻挡困穷,与今人“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控诉有异曲同工之妙。粗声恶气打又骂,还要逼我做苦工。不念昔日情绵绵,你我恩爱一场空。勤劳、善良与贤惠换不回昔日的恩爱,痛诉唤不醒变心丈夫的良知。此类诗歌对始乱终弃、忘恩负义之徒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对女性的那种哀婉悲戚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2.2 彷徨疑惧的女性形象

由于受到礼制的束缚和压制,在受到阻挠和破坏面前,相爱的恋人们或者矢志相爱、或忍痛辞绝,欲爱不能。《将仲子》更是此类诗歌的代表作。《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中的少女心仪“仲子”,由于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当“仲子”翻墙进园前来看她时,少女不敢与他接近:“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极爱而不敢爱,怕爹娘责骂,怕兄长责骂,怕人多舌杂„„姑娘的心被苦苦地折磨着。既不想让家人失望,更不想被恋人误解,小心翼翼地婉拒;既怕失去恋人,又怕耽误恋人的幸福。一位聪明善良我见尤怜的好姑娘跃然纸上。

2.3 情深意长的女性形象

《葛生》是一首妇女悼念亡夫的诗。诗中先以“葛”之依附于“楚”,贴切巧妙地暗喻男女爱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而“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则烘托了一种悲凉的意境和凄惨的气氛。“谁与?独处!”、“谁与?独息!”、“谁与?独旦!”等简洁的问答,则一览无余地展现了爱人去世后,女主人翁的内心的孤独与伤痛。而“角枕”“锦衾”的绚丽生辉、光彩夺目,但枕上衾下却是一具尸骨,光彩与死亡相衬,组合了一幅让人强烈震撼的画面,令人心酸!“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的回环修辞方式,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死者的深深思念,只能是“此情可待成追忆”了!字字血、声声泪,哀婉凄怆、痛切心肺悼亡诗的《葛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死者的思念是何等情重绵长!

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形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美好、纯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上古时代那纯正、没有世俗的偏见的健康的爱情观。

结论

《诗经》中的爱情诗,是古老的华夏民族在有了文字记载后,用诗歌表达的对所爱之人的爱慕,思念,情真意切。《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一,与女性爱情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诗经》是我国女性文学史的第一页,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对女性的关注。这些篇章对女性形象、女性爱情、女性命运的描写,都折射出周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内涵。研究这种现象,对于了解那个时代的女性及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葛晓音、周先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黄伦峰.周代婚俗下的《诗经》婚恋诗研究 [D].广西师范大学.2007

[3] 李金坤.《风》《骚》“弃妇情结” [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

[4] 安意如《诗三百·思无邪》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8

下载从《诗经》看封建礼教中的女性爱情生活(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诗经》看封建礼教中的女性爱情生活(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中的爱情

    诗经中的爱情 ●前言: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选集,并且为我国古代北方文学之代表,对后世文学发展趋势亦有什大关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其中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

    诗经中的爱情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作为后世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爱情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再次品读《诗经》,竟再次被里面那份纯真洁净的爱情所......

    诗经中的爱情

    《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范文]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北方文学之代表,对后世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收录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诗歌305 篇。到了汉代,它......

    爱情中的诗经

    爱情诗经 失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拍拖:近谁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单相思: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斗嘴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

    诗经中的爱情

    一、婚姻的祝福 .......................................................................................................................................................

    从《诗经》国风的爱情诗中浅析中国古代女性爱情的陨落过程

    从《诗经》国风的婚恋诗中浅析古代爱情的陨落过程 ——爱情是一部忧伤的童话 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同时也是人类文化中永不凋谢的艺术主题。《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

    浅析《诗经》中女性的爱情观(定稿)

    乐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浅析《诗经》中女性的爱情观 【摘要】《诗经》中的爱情诗情感真挚、自然明快、热烈高雅、纯朴清新,反应了当时人们的内心情感世界、精神面貌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