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女性批评的角度看《水浒传》中的潘金莲
并 非 妖 妇
――――从女性批评的角度看《水浒传》中的潘金莲
(一)潘金莲作为“万恶淫为首”的“妖妇”形象伴随着《水浒传》的诞生与流行,被钉在文学的耻辱柱上已达400多年了。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其作为性格单一的淫荡、残忍、活脱脱的“妖妇”形象,似乎已成定论,可是,倘若我们认真地分析,就会发现这种批评是从男性中心主义的道德角度来印证她的存在价值,而并未从女性自身地位的特征去认识。在这部受传统的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熏陶,从男性中心主义视角来表述的英雄小说里,潘金莲的一生充满了无奈与凄惨,体现出一位女性对生理欲望的追求与抗争。表现在:(1)不般配的婚姻――一条把她捆向精神牢笼的绳索
潘金莲的婚姻显然是不般配的,同时也是给她最残忍的精神折磨。“眉似初春杨柳,脸如三月桃花”的潘金莲本是一大户人家的使女,只由于不依从男主人的侮辱,而被嫁给了武大。在男权社会规定的法则中,只有“从”才是女性规范的行为准则。不管是屈从,还是顺从。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被一分财礼不要,白白嫁给“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外号“三寸丁谷树皮”得武大郎,潘金莲算是尝到了这种惩罚得滋味。而与此同时,一个“夫为妻纲”无疑给潘金莲戴上了又一道枷锁。潘金莲不仅要嫁,还要去爱,去无条件地遵从这桩婚姻给她带来地束缚。这也是大户地目的。用畸型婚姻去惩罚潘金莲,也足见大户地高明了。要是这桩婚姻和谐,其必定是以牺牲女性为代价。既然嫁了,不管有没有感情,情不情愿,妻子就有义务爱丈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抱着丈夫的神主牌位拜堂成亲,就得去爱那块木牌牌,因此,尽管是不般配的婚姻,男性们却仍然要求潘金莲用礼去驱使自己的情去爱那个本来不爱的丈夫,以礼克制自己,消灭人欲。对潘金莲而言,这桩不般配的婚姻便自然成为一条把她捆向精神牢笼的绳索。并且,这条绳索还带有紧箍咒般的魔力,潘金莲一旦挣扎,男权社会就会念起咒语,置她于生死两难的境地。而令男性们瞠目结舌的是潘金莲竟然敢置“咒语”而不顾,企图挣脱这条绳索,不仅不爱自己的丈夫,甚至还偷了情。看来,潘金莲遭到惩罚是必然了。其实,可以说正是这种对被男权社会所剥夺、限制的“人之大欲”的追求,才是潘金莲“离经判道”,并很快尝到咒语带来的后果,成为了“淫妇”。
(2)对男权社会法则的疯狂报复————一 一条将她送上断头台的歧路
在这桩不般配的、并时刻压抑人的本性的婚姻中,给潘金莲的是无尽的、看不到边的痛苦,与这位“三答不回头,四答回转身”的侏儒生活在一起,无疑使潘金莲遭受着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可男权社会的法则告诉她,要摆脱这种生活的愿望不可能成为现实。眼看着自己青春的花朵就要在这个精神牢笼里枯萎,这比肉体的残害更加难以忍受。而此时高大健壮的打虎英雄武松的出现,对于潘金莲来讲,无疑给她生活增添了一些活力,同时也激起了其追求健康男子的欲望。自然这里面包含着对现实处境的不满与理想的憧憬,在作者笔下,武松是英雄,自然不会做那种苟且之事。而同样英俊高大的西门庆的出现便恰好充当了这一角色。面对花柳行中的老手西门庆的体贴温存、巧言令色,对于长期被压抑的潘金莲自然无法回绝。和西门庆在一起,使她感受到了生活的欢愉,而她所面对的牢不可破和男权社会也会以此为理由狠狠地惩罚她的。为了长久地保持这种对她来说欢愉的生活,追求被压抑的自然欲望,她以是不顾一切了。其性格也在这种压抑与追求中歪曲了,她不仅偷了情,甚至残忍地杀了武大。这更是男权社会万万不能容忍的。因此,在当武松充满愤慨报杀兄之仇杀死潘金莲时,不仅把潘金莲推上了“淫贱”,遭后世唾骂的境地,同时,同时,也使武松尽显出了替天行道的英雄本色。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道”,在女性世界中体现出来的只是替儒家规范的天理行封建社会男权主义之道。潘金莲由于偷情杀夫而被英雄冠冕堂皇地杀死,也可以说是由于被男权社会剥离限制的“人之大欲”的追求,才是潘金莲成为妖妇,而走向断头台。
(二)吉尔伯特和古芭在她们关于“天使”和“妖妇”的理论中指出,所谓“妖妇”主要是指那些拒绝无私奉献、能够独立自主的女性,她们拒绝充当父权制早已为她们包办好了的“温柔顺从”的角色①。在男权社会中,男性为女性制定了一系列强制性的规定,并按自己的意志把女性幻想成“天使”或“妖妇”,而女人们对于自我却无以言说,一旦其中有人违背男性的意志,便必然是“妖妇”了。潘金莲是个典型的例子。
《水浒传》是从男性中心主义来表述的英雄小说。在传统的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熏陶下,作者展示英雄桀骜不逊、英猛刚烈的同时,也给英雄们罩上了伦理的光环。英雄们除暴安良、劫富济贫尽管有着替天行道的豪气,却仍然根深蒂固地坚守着“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男女关系准则。作者从男性中心主义出发,其笔端流露出褒贬、喜怒、爱憎,不管和不合情,先看合不合理。因此,我们看到,凡是不能以“夫为妻纲”从一而终的女性不分青红皂白,都无一幸免地被英雄们痛快淋漓、充满豪情地处死,宋江怒杀闫婆惜、供人头武 2
二郎设祭自不必说,即使是暗恋着安道全又接待张旺的妓女巧云也被张顺杀死。正所谓“义士无心恋落花”,儿女情长必然英雄气短,在两性关系中,作者在界定男性与女性行为时,便建立了这样一个标准:好汉决不能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寡情才是真丈夫,多情就是坏女人,女人如有婚外情,更是罪不容诛。与男权社会中的“贞节烈妇”相比,潘金莲偏离男权社会早已为她安排好的生活轨道,从不依从大户到背叛不般配的婚姻,再到杀夫,完全违反了男权社会“夫为妻纲”的社会法则,其走向断头台也是必然了。
女人必定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不能忽视女性自身地位的特征。在男权社会中,在其男性中心主义的支配下,“贞节烈妇”是妇德的体现者,并受到男权社会异乎寻常的推崇。正宗的传统文学在写到女性时,也都贯穿着这种“节烈”观念,如《赵贞女》、《陌上桑》、《石点头》等一系列作品,“贞烈”观念便是这些女性的核心精神。而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这种“贞节”的要求下,她们在社会中权利也逐渐丧失。当然,当然在这一形成男女社会地位差异的过程中,必然是以女性的禁欲为代价的。为了让女性完全“忠贞”于自己,并在私有观念的影响下,男性们在竭力向女性灌输贞节观念和男尊女卑思想的同时,并利用一切手段强迫她们遵守。在中国古代,一般家庭的女子大都被禁锢在宅内,不得迈出庭院一步,连家中来了客人也要回避,发展到极端的时候,甚至不让女子出现在非夫主以外的男人视线里,或是不让其他男子的视线触及自己妻妾的皮肤。这种女子被压迫的结果,自然是被男子性对象化,并应该由其主人单独享用。在女性被剥离得只剩下性的特征,用作传宗接代的工具和发泄性欲的对象就是男子迫使女性接受的全部义务。
对女性的贞操要求却完全是单方面的。男子根本不存在贞洁观念,不仅一妻多夫制维护了男子的性特权,而且还可以社会认可的娼妓为补充,甚至可以对妻子随意抛弃另娶。《大戴礼记》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这种休妻的七种借口,有些无理到了极点,无子被视为女子的残缺,不成其为女人,不可留。对丈夫的放荡行为,不得干涉,否则便是妒,也便成为离异的理由,更有甚者,妇女说话的机会也受到限制。由此,可见女性自身的地位了。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被男子完全性对象化的女性,在精神与权利的双重压力下,处于严密的性禁锢中,甚至没有自己选择配偶的权利。“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那些终生被禁锢在后宫的女子,无异于被活葬。再如,遇夫主亡故,女子的命运就更悲惨,守节自然逃不了,“好女不嫁二夫”,“寡妇不再嫁”,让活人受制于死人,长夜与孤灯灵位相伴,使得许多女子发出了“来世变牛马,再莫托生为女人”的呼喊。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当男性把此作为自己性特权的挡箭牌的时候,却忘记了女性也同他们一样,属于“人”的范畴。因此,在男性以自我为中心,向女性横施禁令的同时,不仅束缚了女性,而且凭着自己的喜好把女性或推向“贞节烈妇”的体现妇德的顶端,或推向“贱妇淫妇”的地狱。作为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潘金莲不仅不忠不贞,而且拒绝了男权社会中最基本的伦理法则,被那些男性们骂为淫妇也是必然了。可以说,潘金莲被作为后人痛骂的荡妇形象,也是男权社会男性中心主义观念的产物。潘金莲从一个敢于拒绝大户调戏的使女,到残忍杀害丈夫的狠毒无情性格歪曲的报复者,人们可以看出,潘金莲的恶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她出身低贱,自幼受人歧视,是一个被压迫被侮辱的女性,只是由于在自然欲望被压抑的生活中追求健康男子的欲望难以实现而性格歪曲后产生的。我们应该看到正是由于男权社会法则所规定的女性的地位,才是潘金莲成了作者笔下的“妖妇”。尽管潘金莲如何挣扎,但在强大的牢不可破的男权社会中,仍将以失败告终。男权社会扼杀了女子作人的本性,从对扼杀了人的本性的抗争到追求人性的复归,潘金莲尽管逃不了强大的男权社会对她的惩罚,但却有力地震撼了男权社会的法则,“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如果同男人一样作为“人”,潘金莲也便不“妖了
(三)读了《金瓶梅》我们就不会把潘金莲放在特定的封建社会评判她,她有情也有欲,情色、情欲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有没有纯粹的情?有没有我们说的简单直接的兽欲?有,但都是少量的。大量的是二者的一体化,难于区分,难于切割,纠缠在一起。以前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谈这个问题,把西门庆这样一个文学作品中所谓淫棍的典型,和他同时代作品《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这样一个纯情的化身的形象做过一个比较,以说明像西门庆这样一个纵欲的人,他也不是完全没有情感活动和情感过程;而像杜丽娘这样非常纯情的姑娘,她的游园惊梦,很大程度是欲望的成分。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不是我们把它们硬凑到一起的。所以,我们要理解,情色和情欲都是不好切割的。除非我们有很伟大的批评家,有本事把它们像切豆腐似的从中间分开,我认为是很难分开的。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肯定情、否定欲既不现实,也有一点荒唐。这是第一点。
情和欲都要有节制,都要有度,都不可以放纵。不光是欲不可以放纵,情也不可以放纵。因为情一放纵也就成了欲了。它们都要控制。情分七色,色色迷人。不光是一个正面的概念,过分的情,就是滥情,和纵欲是一样的。
情天欲海中的男男女女和末世中的芸芸众生,其常态是欢乐的,其生命是悲凉的,是让人悲悯的。大家注意,西门庆生活的背景是一个末世。它是以北宋的 4
最后阶段为背景,它是以北宋的灭亡作为全书的结束的。《金瓶梅》的作者也生于一个末世即将来临的时代。我们研究明代的话,就会知道明代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金瓶梅》的流行在万历年间,很快就到了一个末世,很快就到了一个异族统治的时期。那么在末世的芸芸众生,最容易进入这种纵欲的状况。欧洲史上写道,罗马帝国沦亡之前那种情天欲海啊,到处都是色情的场景,到处都是色情的雕塑,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世景象是近同的。所有这些都脱离了正常的轨道,都要受到惩罚。这里面不光是男性要受到惩罚,女性也一样。
有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的中国,肩负着沉重的历史重担。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受压迫妇女的悲惨命运。这里面,潘金莲是一个著名的受害者。潘金莲的最大不幸,在于他受尽凌辱之后,惨遭杀害,却又背上一个淫妇的骂名。”我认为他这种分析是匪夷所思的。如果我们读完了《金瓶梅》,如果我们读完了它的全部的情节而不是某一个片段,便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向来不赞同我们的一些艺术家、剧作家、批评家借题发挥,有什么说什么。那么按照这样的说法,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难道是一部男性迫害女性的历史吗?是一个性别压迫史吗?不是的。难道人类的善恶之别就是性别的差异吗?恐怕也不是。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潘金莲是一个文学形象,我们只能把她放在《金瓶梅》这部小说里边来谈她,来论述她。所以魏明伦说“武大郎对于社会是一个弱者,惟独对于潘金莲是强者,是夫权的化身,是潘金莲的主宰”,这是颠倒是非,不可能的。我们看武大什么时候主宰过潘金莲啊?她调戏她丈夫的弟弟,她丈夫的弟弟离开,她不让武大跟武松说话就不敢说。武大每天起早去卖炊饼,很晚才回来,用这种残疾的身躯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那么这一个呢?涂脂抹粉,趁他走了以后就在那儿胡搞。难道因为是一个女人就有理了吗?她是女的,她就有理了?不可能啊。中国的历史只能是统治者压迫被统治者、强者压迫弱者的历史,是恶人残害善人的历史,但不是男人残害女人的历史,大家要注意这一点。曾有一篇对魏明伦戏剧的评价,其中一个标题就叫“难道历史上所有的罪恶都是男人制造的”。不是这样的。魏明伦有很高的写作才华,却有不太高的判断力,他以为我是一个男性,我在替女性说话,我要把她还原为她的善良,她的美丽,她的聪明,她的受迫害。问题在于她还是潘金莲吗?你自己写一个就是了。她不是潘金莲了啊。改编名著是当今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必都在翻案上做文章,不要走向极端。当然,类似的话鲁迅先生讲过,鲁迅先生在谈杨玉环的死和她死后的罪名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叫《我之“节烈”观》,讲道:“历史上亡国败家的原因,每每归咎女子,糊糊涂涂地代担全体的罪恶,已经三千多年了”。鲁迅说的是“代担全体的罪恶”,这个“全体”包括男的也包括女的啊,不是说代担男人的罪恶啊,是不一样的。潘金 5
莲的形象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复杂形象。她是一个复杂的形象,肯定不是一个纯粹的形象。但在这个作品里边,她是恶的化身,是一个恶婆娘的代表,是一个纵欲的典型,也充满了悲剧的色彩。就是刚才我说的,在末世中的人,在情天欲海中的人,都有悲剧的色彩。所以我们不必为她翻案,也不必过分地去同情她。
看到潘金莲的能言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想,为何这一句话能说的西门庆如此喜欢?一方面,潘金莲撇清了自己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她这翻话表示了对西门庆的深情。她明白只有这样才能回转他的心思,实际上,西门庆并不是只重视占有女人的肉体,他更重视得到女人的心。否则,他就不会上演这出雷声大雨点小的惩罚闹剧了。
确实,西门庆是爱潘金莲的,可他不会因此只专情于一人。孙述宇说:“西门庆这个人有太多的人情味,他的不道德,没有一点是超凡脱俗的,没有一点是魔鬼般的、非人的。他的恶德,是贪欲、自私与软弱,都是人性中最常见的瑕疵。”(《金瓶梅的艺术》106页)。我是非常同意的,他不会为了爱情放弃眼前的一切享受和欢乐,他只不过是一个软弱的人罢了。
潘金莲害死官哥的目的无非是让西门庆亲于己,为了丈夫的感情甚至不惜杀人!这是怎样深的感情,又是怎样可怕的感情!
如前所说,《金瓶梅》中的感情是复杂的,在这个时候,潘金莲的争宠不但但是因为爱西门庆了,也是为了生存考虑。在一个一夫五妻的家庭里,丈夫的宠爱就是权利的象征,就是可以依仗之势,对于一没钱财,二没娘家势力的潘金莲也是唯一可以依仗之势了。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潘金莲对西门庆的感情是逐渐变化。她对他的感情不是一条水平线而是一条曲线,由高而至低。搀杂的杂质越来越多。
潘金莲还没有知道西门庆的身份就已经对他大是留恋了,说明潘金莲当初爱上西门庆并不是贪图他的地位和财富。而是西门庆本人。而这时候,潘金莲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西门庆的心,更是为了生存,西门庆的一再背叛让她明白了恃宠的艰难,更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光拥有聪明漂亮是不够的,还要一个儿子才能真正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比潘金莲对宋惠莲和如意儿态度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变化!
潘金莲对待宋惠莲主要是嫉妒她的美貌(她的脚甚至比金莲还小,能够套着金莲的鞋来穿),而如意儿却不具有惠莲的美貌和机灵为何潘金莲防范如此之严? 在当时的社会里,这次的罪过明显是大于第十二回那次的。上次的偷情只危机到了西门庆的名誉,而这次更危机了家族血统的传承!看到“怒从心上起,恶向胆 6
边生”,我们可以联想到前回中的“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上次之怒尚且让潘金莲脱了衣服跪在地上,而这次更加上了一个“三尸暴跳,五脏气冲”,却只不过是摔死了她的猫。而且,两人的关系也似乎很微妙,按常理说,西门庆大可以向潘金莲兴师问罪,却到了潘金莲屋里一言不法,摔了猫又马上走了。
如前所说,西门庆最在乎的是是否得到女人的心。上次的事件之所以西门庆如此生气是因为潘金莲的行为代表了对西门庆爱情的背叛,而这一次,潘金莲之所以这么做却是因为争宠。所以,西门庆虽然气愤却没有动潘金莲一根手指。还有一点,就是在西门庆心中官哥的地位不如潘金莲的地位高。当然,也许有些人认为潘金莲的处心积虑,西门庆并不一定知道。确实,西门庆非常粗心,甚至连李瓶儿怀孕还要瓶儿亲口告诉,但是李瓶儿与潘金莲的面和心不和全府皆知,精明的西门庆如何能够不知?
对只有看护不严责任的迎春、奶子尚且埋怨,还要把治病不力的刘婆子拿到衙门里与他两拶,甚至后头两句连瓶儿都埋怨上了,却对直接的凶手潘金莲一句责备的话也没有。也许奇怪西门庆的打老婆的班头欺妇女的领袖的威风到那里去了?就算没抓到确实的证据他为何连质问金莲都不曾质问?还是因为一个“情”字。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惧怕不一定是因为另一个人有多厉害,往往只是因为对她的感情。不问,是因为不敢问,怕得到不愿得到的答案。如果,查明这次的事件是金莲蓄意的行为(当然这并不难弄清),金莲将势必留不住了,就算留住,作为杀子的仇人,西门庆将如何与潘金莲相处?还是因为舍不得金莲。
如前所说,《金瓶梅》中的情是立体的,情人间的爱情有时候并不一定只表现在相亲相爱的时候,也表现在冲突的时候,有时候报复、恨也是一种爱的方式,就如宝黛吵嘴一样,亲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所以我们也不得不佩服《金瓶梅》作者的笔力,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更加真实的感情世界。
在过去,很少有金瓶梅的理论著作专门谈到两人之情,往往把两人的关系归结于玩弄与被玩弄,有些类似于妓女与嫖客的关系。而实际上,两人的感情虽然并不纯净,可还是有真情在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两人的感情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的,从单纯的两性之间的相互吸引爱慕,到后来的搀杂了太多太多其他关系的感情。但是,他们两人的感情虽然有很多矛盾冲突,却是始终存在的,从没有消失过。潘金莲的背叛也是由情而起,因此她也背不起这妖妇的骂名。
参考文献:
①参见吉尔伯特和古芭《在阁楼上的疯女人》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07.01出版
②《金瓶梅的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1.1出版
李平
2007.5.5
第二篇:水浒传中女性形象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它集纳、吸收了民间传说与平话中水浒英雄的传奇故事,创造了梁山起义军主要英雄人物精彩的性格传记,广泛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复杂的生活面貌,塑造了林冲、鲁达、武松、李逵等一系列主要人物的典型性格和鲜明形象。它的韵味的确可谓品之不尽。例如: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它在历史上为何多次遭到查禁?宋江的招安路线该如何评价?水浒英雄的许多行为举止,尤其是他们动辄诉诸武力解决问题的方式该如何看待?难道所有的水浒英雄都不得不上梁山吗?水浒英雄到底是贼寇还是走投无路的被压迫阶级?他们所谓的“义”和“忠”是可取的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南征方腊的举措?民间有“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之说,为什么?……..可以说,每当阅读一次,对以上诸多问题都会产生新的看法和感受。我想,作为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魅力也许恰恰就在这里。《水浒传》主题内涵的不一而足和百家争鸣的历史和现状,正是《水浒传》由一部小说而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甚至成一门被专门研究的学术的根本原因。在此,本人想简单地谈一谈该书对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问题。《水浒传》塑造了不少女性形象,她们大多都是美丽的,然她们全部又都是丑陋的,在我看来既美且丑是《水浒传》绝大多数女性形象共同的特点,而丑陋又是她们最主要的特点。根据作品的描写,她们的美似乎都是外在的,而她们的丑主要是内在的,可以说,作品中的主要女性都丑不忍睹!女性作为人类社会的另一半,对人类的繁衍、发展和进步有着巨大的贡献,而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塑造女性形象呢?原因可能很多,但是本人以为,从该书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来看,我们应当看到作者的主观思想对作品中的女性都赋予了原罪!可以说,她们之所以丑陋,是因为她们的性别。下面,我就这个主题重点分析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水浒传》女性人物分类的问题;第二是《水浒传》女性形象塑造分析;第三,试谈一下作者如此塑造女性形象的原因。
一、《水浒传》女性人物分类的问题 《水浒传》的女性人物很多,主要的有:林娘子、潘金莲、潘巧云、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李师师、王婆、阎婆惜等。这些女性形象我认为可以分这么几类,第一类是上附天罡地煞之数的梁山三位女英雄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第二类是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个淫妇,即二潘,一个是《水浒传》中最主要且最著名的女性形象潘金莲,还有一个是杨雄的妻子潘巧云。再就是阎婆惜以及卢俊义的夫人贾氏。第三类是京城名妓李师师。第四类是《水浒传》里面描写的一个贞节的女性,林娘子。第五类就是面目可憎的王婆。此外还有其她一些女性形象,比如张督监家的丫鬟玉兰,还有那个面目不太清楚的阎婆惜的母亲阎婆等等。在《水浒传》的描写中,这几类人物各自的分量,也就是做为一个艺术形象是不同的。当然,对《水浒传》女性人物形象分类的观点很多,比如徐江博士在CCTV-10《百家讲坛》栏目演讲时将她们分为三类,即第一类自然是梁山的三位女英雄;第二类是四个淫妇;第三类是贞节的女性形象林娘子。然而,面目可憎的王婆在《水浒传》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被塑造得非常真实而成功的女性形象;李师师尽管形象不太丰满,但在整个《水浒传》中,她出场的频率及对情节发展的作用是很有分量的。我以为,此二人情况特殊,应各为一类的好。因为,李师师做为京城名妓,她和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贾夫人完全是两回事,不能相提并论;而王婆,不但无外在之美,且其内心也极其丑陋肮脏。她对家长里短异乎寻常的热心、她对别人(尤其是对青年男女)心思过分的好奇和揣测、她对钱财的贪婪(如不断向西门庆加码索要)、她损人利己的品行、做牙婆的下贱本事和手段以及在作品中那“高超”、“精彩”的表演都使她与《水浒传》中的其他女性俨然有别。王婆灵魂的丑恶可以说,在《水浒传》所有的“坏女人”中是登峰造极的。她是一个非常真实、丰满、鲜明的艺术形象,是一个以那种方式牟利的社会闲人。作者将她塑造得很典型,所以完全有资格单列一类。
二、《水浒传》女性形象塑造分析 《水浒传》中主要的女性形象都是美的,又都是丑的(王婆除外);美的是她们的花容月貌,而丑的那一面却情况各异。根据作品的描写来看,或品行、或感情、或职业、甚至是因为美貌本身所至。首先谈一谈最热门的人物和话题——潘金莲。潘金莲本是清河县大户人家的使女,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她,金莲不肯依从,大户以此记恨于心,却倒赔些妆奁,不要一文钱,白白地嫁于“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潘金莲的美貌和婚姻使清河县的浮浪子弟们感叹说:“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嘴里!”我们再通过武松的眼睛看看她。兄弟重逢后,武松来到哥哥家,“只见芦帘起处,一个妇人出到帘子下应道:大哥,怎地半早便归?……..武松看那妇人时,但见: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如果抛开作者描写的褒贬色彩偏向,我们不得不承认,潘金莲的确生得很是美貌动人。那么,她最后为什么堕落了?丑陋了呢?或者说潘金莲的美为何最终死亡了呢?我认为《水浒传》中许多女性的美的诞生本身就注定了她们的美的死亡!何以如此?罪恶的世道环境和作者的主观思想早就注定了她们的命运。对她们而言,出淤泥而不染,说起来轻巧,做起来难之又难!她们的美丽一旦诞生,可以说,就是以死亡为目的的。我们从潘金莲之“宁嫁武大郎,也不从张大户”的选择上可以判断出她的基本品行,她还“颇识些礼数,又作的好针线,烧得好菜,”用她自己的话说,也是“响当当的婆娘!”;用今天的话来说,她也是既有本事又有自己活人的原则和理想的。很可惜,她被张大户残酷地惩罚式地嫁给了武大——如果潘金莲嫁的即便不是武松似的英雄俊男,哪怕是一个身材相貌正常的普通人,而不是“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一个侏儒,按潘金莲的基本品行分析,我想她不至于走上与西门庆私通,乃至于毒杀亲夫之路的。浮浪子弟们的骚扰罪不在她;世道的险恶不公、潘金莲的美貌动人和武大郎的弱小无助,都决定了兄弟重逢前他们夫妻坎坷的际遇。即便这样,她还是整天足不出户,与武大郎过着安生的日子。武松的出现唤醒了潘金莲沉睡的心灵,使她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命运的极大不幸;从而使她不断自觉地审视自己所得到的极不人道的婚姻家庭生活,并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寻求改变或者哪怕是一点点的补偿。潘金莲看了武松这表人物,自心里寻思道:“武松与他(武大)是嫡亲一母兄弟,他又生得这般长大。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这是她在此后的时日里对武松问寒嘘暖,操持饮食,无微不至的伺候含有了别的心思,以至后来发展到多次挑逗武松。然则,武松自小没了爹娘,由哥哥含辛茹苦地抚养长大。他视兄若父,与兄感情笃深;再加上武松是极重义气,名播江湖的打虎英雄。无论从个人情感、家庭伦理,还是社会道德而言,拒绝是他必然而唯一的抉择。且不要说是他的嫂嫂潘金莲了,哪怕是一个不相识的人的浑家,按照武松的性子,都是万难从命的。潘金莲尽管必然地遭到了武松的拒绝,但被唤醒了的心灵再也未能就此甘心。失落的痛苦从此开始咬噬她的内心,同时也使以后她的堕落成为可能。后来,武松因公事出差东京数月,王婆贪贿说风情,从中牵线,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西门庆跟潘金莲一段苟合之事。潘金莲的越轨行为本不至于丧了武大郎的命,但武大和郓歌一起捉奸,致使武大被西门庆一脚踢伤,这就完全改变了他们一干人命运的发展方向。在武大郎养病期间,王婆出了个最坏的主意,并在王婆和西门庆的操纵威吓下,潘金莲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毒杀了亲夫武大郎。我们也可以看到,潘金莲最初还是有追求的,而张大户的垂涎和报复、所嫁非人的不幸婚姻、心灵的觉醒和欲望的膨胀、外人的挑唆和威逼,终使她一步一步走向了深渊。尽管武大郎说潘金莲“颇识些礼数”,但是一个使女出身的人,大概也不识几个字,没有什么见识的,也许是自然属性高于她的社会属性,本能压倒了理智,所以最终走向了毁灭。潘金莲的毁灭是美的毁灭,是古代女性以自己的方式抗争命运,反抗男权社会的一次挫败,客观上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吃人本性的一次大暴露,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悲剧!其次,我们以扈三娘、孙二娘为例,分析一下《水浒传》里的女英雄形象。梁山上三位女英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扈三娘。因为扈三娘漂亮、美貌、英武,武艺好生了得。但在《水浒传》中,对梁山三位女英雄的描写,虽然给扈三娘的笔墨最多,出场次数也最多,表现也最英雄,功劳也最大,却是一个被丑化了的很不成功的文学形象。为什么要这样说?扈三娘是毫无是非观念的。本来扈家庄和梁山已经结盟了,但是李逵把她一家全部杀光,只逃走了她的一个哥哥,结果扈三娘一点反应都没有。按理说,她和梁山有血海深仇的,可宋江让她嫁给王矮虎,她居然就答应了。同时,“一丈青”,自然个儿是特别地高,王矮虎又是特别地矮,而且王英人品又特别恶劣,但扈三娘居然就能跟他结合。这就是对她的形象丑化。另外,在整个水浒英雄的功劳中,扈三娘功劳显著。她阵前交锋,当场活捉敌将最多,一共三个,而且三将都是108将之数。林冲英雄盖世,也就捉了一将,扈三娘。但就这样的赫赫战功,排座次的时候她竟然居地煞星第23位,整体排名59位。而她活捉了的她那个不中用的丈夫王英却在她前边,居第58位;她阵前活捉的两位将军,郝思文,居第41位,彭玘居第43位,都比她高出许多位。梁山英雄排名是大有深意的,而对扈三娘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说明了什么呢?也许只能从作者的态度里找答案了。扈三娘的确长相美丽,武艺高强,战功赫赫。但作为一个文学形象,扈三娘却是个没有性格的哑美人。金圣叹批评《水浒传》说,该书写一百八人有一百八种性格。但对扈三娘除了概念化地介绍其长相、武艺和战功外,再没有作细致地刻画。她甚至是个哑美人,她上梁山之前跟上梁山之后只说过一句话,还没出声。那就是她跟王英对阵的时候,王英一看她漂亮,在马上就有点下作,所以扈三娘在抓他的时候就说了“这厮无理”四个字。从此以后,扈三娘一句话没说。她在水泊梁山上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只以宋江义妹的身份,可以说是下嫁王英。因为从人品、形象、武艺上,王英跟她都不匹配。女人一丈青,高个儿,漂亮;而男人王矮虎(王矮虎全名叫矮脚虎),他个儿低,主要是脚短,最丑。宋元人说的脚就是腿。再说,扈三娘的结局也是莫名其妙的,写得没有一点点英雄气。在征方腊这一战里,梁山好汉一共折了59位,战死59位。但是别人的战死都是正常的交战,当阵阵亡,中伏兵遇难,重伤不治而死,或者是被俘而杀。只有扈三娘夫妻死得莫名其妙。因为,她遇到了一个做妖法的,郑魔君。王英是跟郑魔君做战,郑魔君使出妖法,王英一看云中有一个金甲神人,于是大惊失色,一不小心就被对方一刀砍于马下。扈三娘一看要给丈夫报仇,拍马冲上前去,被郑魔君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镀金铜砖,砸在面门上,倒下马死去。为什么在阵亡的59位好汉里边,作者对57位的结局描写都是正常的战争死亡,而就他夫妻两个人是这样一种结局呢?莫名其妙。所以说,不管《水浒传》写扈三娘英雄了得,用了如何重墨浓彩,作为人物形象,作为艺术形象,她都是单薄的,可以说没有性格可言。她只是一个概念,一个能征惯战,美貌佳人的符号而已。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女性的一种态度。另外一位女英雄就是孙二娘。她是黑店老板娘,孟州道十字坡开人肉包子铺的,绰号母夜叉。她的形象是什么样呢?在武松眼中,“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擦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这是她的衣着。她的身体呢,“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而且母夜叉跟她丈夫之间的关系是倒过来的。孙二娘的丈夫武艺没她高强,而且这个店也不是姓张,而姓孙,为什么呢?因为孙二娘的黑店是祖传的,她父亲叫山夜叉孙元,在江湖上的前辈绿林中是有名的。所以我们就看到在菜园子张青跟孙二娘这样的关系里边,是以孙为主,以张为副。但是这个形象的作为,很难叫人接受。孙二娘开人肉铺子、卖人肉包子,曾害过许多客商的性命。武松、鲁智深都是在她图财害命的过程中认识的。她当年曾经用蒙汗药麻翻了一个和尚,这个和尚身材高大,也是一个英雄了得的人物。武松前后两次到十字坡,都看到孙二娘的黑店墙上挂了几张人皮,梁上吊了几条人腿。可以说,孙二娘是一个有见识的、娴熟于江湖黑道的、杀人不眨眼的女魔王。这样的“好汉”是起义的农民吗?她不仅是丑的,而且是恶的。任何一个朝代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恐怕都是要法律追究的。最后,再简单地说一说其他几个水浒女性。一个是林娘子。林娘子表面上看来被描写成了一个贞洁女性,而且长得十分美貌。而实际上,作者早就把她丑化了——她被描写成了“祸水”——是林冲不幸命运的唯一根源。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武艺盖世,社会地位不低。高衙内看上了林娘子,于是厄运便连连落到了她丈夫林冲的头上。先是诱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野猪林险遭毒手;后是火烧草料场,被置之死地,逼上梁山……尽管林娘子主观上没有一丝的邪念,她是《水浒传》里唯一干净的女人,但是作为林冲的不幸遭遇的唯一起因,她的美招致家庭悲剧的诞生。这使她的形象在客观上被否定了!同时,作者的观点也很明显。可以说,叫人很不忍心看到的客观上实际存在的林娘子的“丑”是她的美本身导致的。再一个就是潘巧云。作品对她的描写也比较简单,只是概念化地把她写成了一个淫妇。至于她何以如此?作者并未作细致地刻画。她的淫荡,似乎只是为了让杨雄上梁山落草而设的局。潘巧云其实没有可杀之罪,但最后还是没有逃脱悲惨的结局。阎婆惜原本只想和宋江过一种相互斯守的小日子,由于宋江对她的存在持一种冷漠无视的态度,最后才导致她红杏出墙,命丧黄泉。总之,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水浒传》里的女性形象除了王婆外,都是非常单薄的,更加可惜的是整部作品几乎没有一个正面的女性形象。无论是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还是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卢俊义的夫人贾氏,或者是贞节的女性,林娘子,她们大多数都生得美貌,但她们全部给读者感受到的实际形象或客观效果都是丑陋的,结局大都是非常悲惨的。这些美丽的女人在作品中的所作所为和人生悲剧,实际上否定了整个的中国古代女性!这是极其违背生活真实的,也是极其不公正的!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创作思想和态度应该受到批判!
三、作者如此塑造女性形象的原因探析 为什么《水浒传》要如此塑造和安排这些女性形象呢?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由作者的思想局限所决定的。施耐庵(约1296—1330),元末明初小说家。字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属江苏)人,也有人说是钱塘人。关于施耐庵的生平记载,历史上可查到的资料很少,民间传说他曾参加过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施耐庵是在《宣和遗事》一书及民间口头传说、话本、杂剧中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加工创作了被金圣叹称之为“六大才子书”之一《水浒传》的。由于作者资料很少,我们缺少了探究水浒许多秘密的钥匙。但根据作者对女性的描写情况,我认为,处在改朝换代的大**中的施耐庵很可能由于家庭的不幸被女人伤害过,比如缺少母爱、被妻子背叛等等。这使他对女性产生了一种心理病态般的仇视和歧视。所以,水浒里几乎没有一个正面的女性形象。林娘子是祸水,一丈青无是非观,孙二娘是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的母夜叉,顾大嫂成了杀人狂;二潘、阎惜、贾氏自不必说,就连张督监家的丫鬟玉兰也散逸着作者对女人浓厚的不信任感。她们要么是祸水,要么是妖魔,要么是淫妇或长舌妇,总而言之,就不是慈母、贤妻和好女儿。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安排先天性地充满了悲剧,那侏儒娶美女,巾帼嫁色狼等一系列古怪离奇的婚姻安排,教人不得不相信,她们之所以丑陋,是因为她们的性别。可以说,作品中的女性刚一登场,就已被赋予了原罪!——想一想,在那就连平头百姓也都非常注重家声名气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作者甚至给累世官宦的河北玉麒麟也安排了一个毫无德行的夫人。这叫人如何相信?可以说,作品客观上透露的信息告诉我们,在如何对待女性上,施耐庵与《水浒传》里的张大户几乎有着相同的想法。作为同时代的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同样塑造了刘、关、张、赵、孔明、周瑜、孟德、孙权等无数英雄形象,但我们就未见一个被污蔑的女性——从貂禅到孙尚香,从汉宫太后到吴国太,她们都是那么的真实可亲——而《三国演义》所表现的思想主题和英雄主义气概,都是《水浒传》不可同日而语的。看来,即便是施耐庵生活的时代,并非所有的文人学者都持有他那样奇怪而落后的妇女观,鸿篇巨制更不一定非要以荼毒女性才能诞生!所以,“水浒”女性观的主因无疑是作者的主观思想在作祟。第二个原因,就是创作的需要。为了突出刻画武松这位古代英雄智、勇、力、义等一些美学特点,作者便设计了“打虎”、“杀嫂”、“斗杀西门庆” 等一些精彩篇章,也就根据需要塑造了潘金莲这么一个淫妇形象;为了让杨雄上梁山,又粗糙地突然地描写了一个符号般的潘巧云……人到中年、达官显贵的夫人贾氏被写成了与家仆私通的淫妇,可以说是最不具有生活真实性的了。然而,为了绝卢俊义落草的念想,还就这么安排了!可以说,为了梁山聚义,为了塑造“英雄”,施耐庵把《水浒传》中所有的女性就这么或深或浅(指人物塑造)地胡乱豁了出去。第三,《水浒传》集体创作的性质决定了书中带有浓厚的传统的、世俗的妇女观。施耐庵是在《宣和遗事》一书及民间口头传说、话本、杂剧中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加工创作了《水浒传》的,所以,群众的、剧作家的、说书艺人的世俗观念、传统观念和封建思想必然渗透其中。我们知道,从文化上说,信奉儒教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几千年来,妇女一直处于从属和附庸的地位,她们只被视为累赘、物品和工具。再加之由来已久的“女人祸水观”,更使她们遭到普遍地轻视和歧视。那么,文学作品中根据写作的需要,随意拿女人设局是很可能的。在整个的明清小说创作中,“纣王亡国妲己担罪,幽王昏庸褒姒为祸”的观点和描写是非常普遍的。而《水浒传》对女性的歧视和污蔑尤甚!总之,《水浒传》的妇女观是非常落后的,它没有塑造出一个正面的女性形象。《水浒传》中的女性即便是被描写得美的一面,也是被阴险地用于功利目的,即为了反衬她们的丑和恶(同时反衬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而她们许多的丑和恶,很明显是被有意涂抹上去的。这些女性之所以遭到如此的厄运,主要因为她们的性别。性别使所有的水浒女性都被赋予了原罪,因此她们的命运也就全部惨不忍睹了。《水浒传》的妇女观应该被彻底批判!
第三篇:从水浒传中解析婚外情
从水浒传中解析婚外情
(一)宋江-阎婆惜-张文远
背景:宋江路遇阎婆惜丧亲,便施舍几两纹银为之发丧。阎婆见状便想为日后生计做打算,将婆惜许配给宋江做妾。初,宋江不从,后因可怜婆惜,又因阎婆反复说劝,无奈之下应了这门亲事。婚后,宋江极少登门,阎婆惜独自在家。而宋江的学生张文远久慕婆惜,便常去与婆惜饮酒,谈天,唱曲,最后日久生情„„
原因分析:
(1)宋江年过而立之年,而婆惜年芳二八
(2)宋江以可怜的成分占多,感情似乎没有,且并非出于自愿
(3)宋江显得“木”了些,而张文远却懂得讨婆惜欢心
(二)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
背景:潘金莲出身贫贱,在富家做丫鬟,因长相出众,被富豪相中。此事被富豪原配得知。原配立志要赶金莲出府,并为之找一个最丑的夫家。因此,如花似玉的金莲就嫁给了炊饼武大。一日,西门庆被金莲的插竿打到,便魂不守舍。西门庆买通王婆,王婆用计给二人创造机会,因此才有了后来多次的苟且,老实的武大也由此引来了杀身之祸。原因分析:
(1)武大与金莲的婚姻并非出于自愿
(2)武大的长相不敢恭维,出身也似乎贫寒些
(3)西门庆的有钱有势,死皮赖脸,王婆的阴险狡诈,贪财多事
(三)杨雄-潘巧云-裴如海
背景:潘巧云原为一寡妇,后嫁与杨雄。有几日,恰遇前夫祭日,巧云便请僧人为前夫超度。巧云与裴如海(和尚)早日相识,裴如海便主持了这场祭祀典礼。杨雄是官府的官人,经常出差,且夜班甚多,无暇顾及家里。在祭祀期间裴如海便与巧云发生了奸情。
原因分析:
(1)杨雄在家时间不多,使得巧云独自在家烦闷
(2)和尚不守清规,见缝插针
(3)病关索杨雄也许真的是“病关索”(巧云后来言道:与你多年,还不如
与师兄那几日快活。)
(四)卢俊义-贾氏-李固
背景:卢俊仪是河北地区的大员外,与贾氏结婚五年有余,李固则是卢家的管家。梁山想请卢员外入伙,便引出“吴用提反诗,卢员外入狱”的惨剧。而举报人是李固,员外入狱后,李固便想方设法置员外于死地,霸占员外家财及贾氏。贾氏也是弱女子,见此状,无奈也与管家有了苟且。
(1)员外落魄,贾氏无有依靠,前所未料
(2)李固的贪心,霸占卢的家财,哄骗贾氏
(五)宋徽宗-李师师-燕青
背景:李师师是一名歌妓,似乎是被宋徽宗包养了。燕清则是为招安之事与李见面洽谈,走事却偷了李的萧。两人二次见面是燕清出征前的辞别,二人饮酒谈心,琴萧合奏,很是投机。第三次见面则是在征方腊后,二人情投意合,私奔去了。
(1)皇帝三宫六院,无时间陪李师师
(2)燕清风流倜傥,不像徽宗那样昏庸无能
(3)燕李二人,郎才女貌,志趣相投
总结:
当今社会不存在强迫婚姻,都是自由恋爱,相爱了才结婚。不过男同胞们也不要过于自信,也要吸取以上的教训,不断的自我完善。在此,我为已婚男人总结一下要注意的:
(1)做丈夫要多体贴老婆,培养共同语言,爱好,多抽出时间来陪。不要总以
为有了事业就什么都有了。
(2)做男人不要太“木”,要懂得幽默,所谓的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坏,其实
指的是幽默,风趣。
(3)找老婆要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过于攀高,可能会摔的狠些。
(4)“病关索”也要注意啊,男同志们自己去解决好了,我也不多说了。(5)给女人安全感,不要让她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漂流在海上的纸船
(6)不要像徽宗似的,三宫六院。人家皇帝钱多,时间多,所以多些女人也无
所谓。不过绿帽子多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男人总是盯着美女,老婆漂亮,难免被别人盯上。在此,我恭喜那些娶到丑女的男人们。
歪批施耐庵:
一切的艺术,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源自“荷尔蒙”。我写的东西也是源自这个。《水浒传》可能也是源自这个东西。这部书是写宋代农民起义的,中间却穿插了几个婚外情的情节,而且文笔细腻,风格各异,结局也不同。
他在书中曾描述过武松打虎、李逵杀虎的过程。文字中对老虎的动作神态描写相当的细致,这是对老虎多次的观察才写出来的。
反过来再说混外情,作者写的如此细腻,难道是观察所得?一件两件可以观察或道听途说,甚至想象。但是在一部书中曾经出现五次,而且件件文笔细腻,风格各异„„
再推断一下,小说的人物都是虚构出来的,姓名也是想象出来的,很多里面的人物也用复姓,重复的姓氏也不多见(有亲缘关系的除外,如宋江&送青,孙立&孙新„„)。在水浒这本书里,两个婚外情的女主人公,姓氏却巧合的相同,都姓潘。
在次,我大胆的推断了一下,作者可能有过婚外情的经历,而让作者伤心的那个女人,应该是“潘氏”
第四篇:从水浒传中解读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从水浒传中解读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鲁智深离开了五台山继续颠沛流离,一天因为觉得风景好,多走了一段路,结果找不到住的地方。有时候随心一些,不那么循规蹈矩,的确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然而如果做事有计划有条理一些,却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意外,不将未来命运交给运气来决定。就如同这天的鲁智深,要是严格遵守路程,也不至于荒郊野外找不到去处,但如果鲁智深是循规蹈矩的人,也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因此如何选择,还是看各人的性格来决定。现代社会,最流行的学问要数成功学。有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是凭借辛勤的汗水;有的故事则说,成功需要清醒机敏的头脑;有的说路只要坚持下去就是胜利,有的说选择永远比坚持重要;有的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有的说偏执的人才能获得成就;有的说模仿那些成功的事业就够了,有的说必须自己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新路。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从这些例子来看,成功的路是因人而异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现行的成功学的根基,都是以那些已经获得成功的人作为案例,且不说有没有管中窥豹之嫌,就单凭这么多种案例,你该如何判断自己适合哪一种呢?
鲁智深到了桃花庄,借宿的时候和庄客发生了争吵,最后刘太公出来平息了事情。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老百姓办事常会遇到的尴尬。鲁智深想借宿,庄客不让,原文里面描写庄客不怎么可爱,没什么礼貌,那么庄客的无礼是怎样形成的?这里来做个猜想。首先不让鲁智深留宿这条规定肯定不是庄客自己本身的意愿,而是上级下达的指示,庄客只是实行命令的工具。然后对于庄客而言,本身还要承担其
他工作任务,鲁智深到庄前看到的是他们在急着搬东西,而这个时候鲁智深出现了,并找庄客问话,这个时候庄客的工作就变成了两个,第一个搬东西,第二个回答咨询并拒绝,还要做好解释说服工作。我们来看这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上级直接下达,需要在规定时段看到成果的工作任务,不管想不想做必须完成,如果没有完成,肯定会影响自己在上级心中的评级;第二个任务是一个额外任务,如果鲁智深这货不出现,那么根本就没有这回事,这个工作做得好不好,上级都不会看到,对于鲁智深这种路人而言,也不可能给经办业务的人员送个好评搞面锦旗什么的,反而是在浪费自己完成上级任务的时间。那么这两个业务对于一个普通的庄客而言谁更重要呢?结果不言而喻。况且在庄客看来,已经回答了鲁智深的问题,庄上歇不得,同时也是为了他好,免得晚上山贼来了生事,害了他的性命,因为后文说道刘太公已经把女儿送走了,山贼来了找不到人,会做出什么事情,后果难料。然而本来因为山贼的事情够心烦了,还加上鲁智深一直纠缠,于是果断不耐烦,对鲁智深大爷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了。当然,金圣叹先生的看法是,庄客是借新女婿的势。这里也要做个题外说明,就是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这个事件的,那是别人的看法,我想写的只是自己想到的而已,是对是错放在第二位,重要的是能自己动脑筋,有自己的思维。
受到庄客的无礼,鲁智深这暴脾气如何能忍,马上就要闹起来,这个时候就只有领导(刘太公)出来特事特办了。这也是一种特色。到某些地方办某些事情,不看你有没有理,只看你会不会闹,有些事
情,可能真的是闹大了就解决了。你看后来刘太公说因为自己敬重佛门,应该留智深师傅歇息。下面的人不知道,不要和他们计较。如果真是如此,为何开始不对下面的人说呢?当然,也可能是忘了,毕竟有人来抢自己的女儿,谁还去想得到那么多呢。真相如何,难以揣度,但是如果作为领导,事先确实没有让和尚进来的想法,而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说这些话,确实是不妨的。而且我们如果想得更阴暗一点,还有这么一层恶意,好心让你离开不肯,非要留下来,万一真的出了什么事,只能说因果报应了。当然,希望世界上善良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
吃饭的时候,刘太公便给鲁智深说了事情经过。以鲁智深的侠义性格,这种路见不平的事情那是必须拔刀相助。不过虽说鲁智深是个粗人,也有粗中有细的地方,给刘太公说自己在五台山长老那里学了说因缘,可以凭三寸不烂之舌把事情解决了,刘太公便答应把这件事情交给他去做。如果一开始就实话实说我替你去教训土匪一顿,可能反而会被担心惹祸的刘太公扫地出门。因此无论到什么地方想办成事情,还是不能少了说话的艺术。第一顺着别人的身份来说话,也就是见人人话,见鬼鬼话;第二抬出权威来增强说服力,拉大旗扯虎皮。然后鲁智深酒足饭饱,带上了装备,等到土匪头子进了房间后,把人家一顿胖揍,又把赶来救援的小喽啰打得鸡飞狗跳。土匪留下狠话后屁滚尿流地跑了,刘太公被吓得魂飞天外,好在鲁智深帮人帮到底,留下来把问题解决了再走。这时候鲁智深又表明自己的军官身份,并展示武力,安定大家的心。先说自己是有本事的和尚,现在说自己是
退役军官,可见鲁智深做事情也颇有章程。不过这里有个疑惑,鲁智深武力值的确很高,即使水平能把那些山贼甩上几条大马路,但是再高明也只是一个人,怎么如此有自信能够打赢一群山贼?就说踢足球,C罗和梅西这两个人的水平是世界上顶尖了的吧,你只让他俩加起来上场,最多在配个守门员卡西利亚斯,怕是也打不过中国足球队吧?虽然三个的身价可以完爆中国足球队,但怎奈双全难敌四手的道理。光看前来抢亲的就有四五十个人,剩下的肯定还有更多。人一旦上了数量,站着让你打都觉得累。鲁智深是个粗人不假,但肯定不是蠢人,为何相信自己一定能摆平此事?这里先分析敌方,也就是这伙山贼。首先,一般山贼的头目,应该是山贼队伍中武力值比较高的人,不然不能服众,毕竟山贼没文化没见识没纪律,你就算是诸葛亮也只能被他们当成狗头军师看,不能用来当领导。鲁智深从自己打跑的这货来看,山贼总体的武力值应该威胁不大。其次,山贼是一个善于打顺风仗的群体,平时都是利益结合,纪律涣散,一旦面临挫折,容易出现逃兵,只要摆平首脑人物,余下的都是小菜。然后再分析我方。首先是鲁智深,他的侠义精神是他帮助刘太公的根本原因,即使是打不过,他也不会袖手旁观。然后别忘了,刘家庄里的庄户虽然也不是什么精兵强将,但是也是一股力量,即使不能干主力,在边上痛打落水狗,下个套绑个人什么的还是没有问题,这是一股可以利用的力量,只是缺少一个可以作为领导的人物,鲁智深当仁不让地充当起了这个角色,这样对阵山贼,自然有几分把握。
山贼大队人马杀来了,然后发现是熟人,打虎将李忠,那个倒霉的惦记人家闺女的是小霸王周通。李忠见到是鲁智深,称兄道弟,这也是畏惧其武力的缘故,就和当年史家村的情景几乎是一模一样,打不过你,就结交你。我当不了你的对手,那么我就要当你的朋友,在社会上想要混出个头,如果自己不具备翻云覆雨的能力,那么这点自我调整的本事则必须要有。这下大家既然是旧相识,鲁智深也就帮刘太公解决了闺女的事情,最后的结果是皆大欢喜。然后鲁智深就留在山上旅游,李忠和周通好好招待。李忠周通这样的人,虽然自身武力值不高,但他们通过成立山贼集团这样一种方式来增强自己的能量,用聚拢人力资源来弥补自身不足,这是有智慧的发展道路。不过李忠毕竟是小家子气,对鲁智深招待不怎么好,大约也是早年的小农意识思想在作祟,虽然日子好了几天,但是思想没有转变过来,以前上街买手艺的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出手羞涩一些还情有可原。但如今出来创业,也算积攒了一些资本,不想着笼络人才,广结善缘,还和以前一样存钱吃利息的心思,生怕到手的鸭子又飞了出去,少了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魄,注定难以做大做强。鲁智深看他们为人吝啬,就干脆要走。在当时社会,送朋友走的时候赠送盘缠应该是一种社会人际往来的风俗,但是送行酒的时候,两个人摆出大批的金银器皿,却要送鲁智深自己下山去打劫的东西。然而,谁知道打劫能不能成功呢。如果失败,自然回山后有话说,送的东西可能就少点。如果成功,谁知道打劫来的财货多不多呢,如果多,分你一点也没什么,如果少,也算你鲁智深倒霉。反正自己原有的家产是不会分你的。这点小心思被鲁智深看破后,对这两货有了意见,干脆趁他们走的时候把山寨洗
劫了。李忠和周通回来,自然气愤。人是李忠引来的,这时候李忠只有说,我们追上去讨,周通知道打不过人家,顺坡下驴地说算了,反正也打不过,日后还好相见,这都是无可奈何的套话了。李忠这时候提出把自己的一份给了周通,总算是有几分笼络人心的手段,而周通也对李忠感激涕零。本来好好的一份交情,因为这样而分道扬镳,真可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使是身份变了,性格不合的人,始终也难走到一起。
第五篇:从水浒传中解读林冲棒打洪教头
从水浒传中解读林冲棒打洪教头
林冲在途中听说了小旋风柴进在附近,于是想去寻求帮助。柴进这个人也的确有魄力,即使是犯人也要资助。这基本上是一项很有可能有去无回的投资,以当时的情况,谁知道你会不会被折磨致死呢?犯人的品行能够保证他知恩图报吗?以后犯人熬出狱了,能有飞黄腾达的一天吗?这其中的几率实在是太小。但这也是一项最好的投资,常言道锦上添花那如雪中送炭,而这世间总是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但雪中送炭确实可以收获最大的感激。虽然回报的几率渺茫,不过雪中送炭的对象多了,只要里面有一个发达起来,那便成为了不起的投资。水浒传里描绘的很多富人,都有结交天下好汉的行径,这大概有三点原因。第一,蓄养门士是当时的风气;第二,富人需要这些本事不同的人为己所用,文可出谋划策,武可保家护院;第三,这是出重人轻财的富人思维,人脉就是财脉,虽然投资总有风险,但只要基数足够大,回报是必然会有的。
柴进与林冲会面的过程,也是有一系列手段。且看柴进的表现:滚鞍下马,飞近前来,就草地上便拜,这一套姿态,显得诚意十足。落魄之人,受尽苦难屈辱,一旦见到这么一套礼节,对自己这么尊重,那一颗心立马就会倒过去了。我们总说重视人才,要知道对人才不光是物质上的给予,更重要的是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但是作为人才,也必须要有真本事才值得人家这样去做。譬如柴进,先前不知道林冲是谁的时候,柴进是纵马前来,问林冲是谁。晓得林冲身份后,才下马参拜。进庄子的时候,庄客先是托了肉饼酒米加十贯钱出来,后来才被柴进喝退,并单独为林冲杀羊备宴席。由此可见,柴进面对不同的人,也是有不同的态度的,这正是能力决定获得待遇,名声决定他人眼光。
不过,就算是人才,也不能处处傲慢无礼,否则始终不招人待见。你看,柴进和林冲正吃酒吃得兴起,洪教头出现了,衣冠不整,态度傲慢,林冲拜见也不答礼,让他坐上首也不客气,柴进对这家伙也不喜欢。柴进为了杀洪教头的威风,不惜花钱让林冲脱了枷锁,还拿出大笔赏银,让林冲教训洪教头一顿。可怜洪教头做人做到这个份上,连自己的老板都不待见自己,实则是傲气逼人恨的缘故。人为什么要骄傲呢?第一那是确实有真本事或者好身份,大多数人的能力地位不如他强,长期处于顶层的优越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骄傲。洪教头大约不是属于这种的。第二是盲目自大,坐井观天,缺乏对自己与社会的了解,自以为是。第三则是一种策略。这种策略在古代的故事中经常见到,说起来也和人的心理有点关系。这种心理我们今天叫做犯贱,人家对你态度恭敬轻言慢语,你往往会瞧不起他,觉得这人看起来没什么本事;而人家对你威风八面,你却往往觉得这可能是个高人,因为高人总是脾气古怪性格高傲的。这点又从古人写的各种小说传记里得到印证,没看过也不要紧,想想你从小看的那些古装电视剧就知道了。往往高人出场的时候,都是一副装腔作势的样子,要么大声唱歌,要么摆个造型吟诗,要么做点奇特的动作,要么表现得要多猖狂有多猖狂,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洪教头做出的傲气,也许是一种刻意的表现,目的是引起重视,得到更多的利益。不过要用这个方法,自己得的确有真本事才玩得转,否则大刀一旦耍到关公头上,那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洪教头输给了林冲后,柴进大喜,众人取笑,可见这家伙是多么的不得人缘,只好羞颜满面,灰溜溜地走了。在老祖宗传下的易经六十四卦中,谦卦是唯一的吉卦,其余的卦象,都是没有完全的吉与凶,要么是吉大于凶,要么是凶大于吉,这便是告诉我们,无论如何,谦虚谨慎是不会错的。而此时柴进见到林冲战胜洪教头的本事,立马加大投资,又是留宿,又是送钱,又给介绍信,还打算过几日给林冲送冬衣。找到一个好项目很难,看准了,就得毫不犹豫地加注。
林冲辞别柴进,到了牢诚营,在等待发落的时候,狱友们过来串门,告诉他一大番话,中心意思就是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果然,差拨过来的时候,开始林冲没拿钱出来,马上破口大骂,用语是贼配军,顽囚,贼骨头,威胁要让他粉骨碎身,气势穷凶极恶,骂的林冲是一佛出世。等到林冲奉上钱后,马上变了笑脸,说林教头是遭人陷害的好汉子,现在暂时受苦,以后必然发达云云。再加上林冲拿出柴进的介绍信,更是受到青睐。那一百的杀威棒,也让林冲装病躲过,还要帮林冲去掩盖事实。送钱前后态度变化如此巨大,难怪林冲感叹,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了。水浒中真有人生百态。这些事情,不去看它,不去宣传它,并不代表没有。我们从小为孩子们心中描绘出一个完美的世界,但是孩子们长大后进入了社会,发现为什么一切都和当初说好的不大一样?纯真美好的梦被血淋淋的现实撕得支离破碎,这也许才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社会失望的根源。也许孩子们需要的是没有丝毫污染的世界,但就没有人害怕物极必反的反噬?笔者不是教育家,不知道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只是觉得,只有承认世界的不完美,减少一些被拔高的期待,也许才会有更加平稳的心理过渡,才能真正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