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女性角度重审冰岛金融危机、
从女性角度重审冰岛金融危机
By Flora Lan • Jan 6th, 2011 • Category: 最近更新
TEDTalk:Incredible Enterprise:传奇事业
Incredible Enterprise会让你亲临不同寻常的事业、演讲者传奇的生命轨迹。你会了解到在教育、建筑、心理、经济、社会企业、非盈利组织等领域中,这些不寻常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过了2010年,若问到冰岛以什么闻名,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哦,就是那个破产的小国家嘛”或者“哦,就是那个火山爆发引起欧洲一片混乱的小岛嘛”。没错!不过这个国家也以出产坚强、勇敢、独立的女性而著称。今天TED的主角就是这样一位冰岛女人——Halla Tomasdottir。
在金融风暴来袭之前,她离开了令人艳羡的投行工作,与合作伙伴Kristin创建了Audur Capital,提供金融投资服务;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又为冰岛经济的重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城等金融中心基本上是男性的竞技场,单一的性别无可避免地导致了是单一的文化,还不停地验证着爱因斯坦的“疯狂模式”:重复地做某件事却企盼出现不同的结果,金融海啸就这样不期而至了。最终,两位女性对于“睾丸激素”忍无可忍了,组建了自己的金融服务公司——Audur Capital,标立了四大具有女性特色的价值观:
一、强烈的风险意识,不熟悉的东西不碰,惹不起躲得起。
二、以真示人,知无不言,优劣兼备。
三、重视情感资本,给客户以人性关怀
四、女子爱财取之有道。在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
这些生意经让Audur Capital面对金融风暴而临危不惧,安然过冬。当然,不仅仅是价值观,还有商机的呼唤。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决策席上有女性的参与会更有成效,她们带来不一样的思考角度,不一样的行事风格,这就像是在被火包围的屋子里打开了另一扇窗,让事情多了一线希望。“女性崛起”并不是说女性变得像男性一样,而是女性的声音能被听到,女性也如男性有平等的机会实践自己的梦想,用女性自己的方式。这个世界因为差异化而如此多彩,男女的平衡才能把它的色彩调合地均匀美丽。
Halla在演讲中举的一个例子深深地感染了我:1980年6月30日,仅有二十三万人口的冰岛传出了一则轰动世界的新闻:一名剧院经理维格迪丝·芬博阿多蒂尔击败了所有对手,当选冰岛首位女总统。她是一位单身母亲、由于患乳腺癌一只乳房被切掉,她的竞争对手甚至粗俗地讽刺她只能算是“半个女人”,但她胜利了,说,“我不是来能冰岛人民喂奶的,我是来领导冰岛人民的!”那一刻,这句强大的语言有如耀眼的光刺到了眼球,泪水就这样安静地流了下来。
是呀,是时候让我们好好想想如何做到“平衡之美”,如何把人道与商道结合起来,如何创造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了。
第二篇:从金融市场角度看冰岛国家破产
从金融市场角度看冰岛国家破产
背景:冰岛的银行私有化开始于1998年。短短的5年间,冰岛的三大国有银行就都成了私有银行。那时候,银行被分成一块一块地卖出去,每个有社会保障编号的 冰岛公民都可以竞买银行股份。一群大商人买走了大部分的股份,政治因素也发挥了作用,执政党决定谁可以在银行里持大股。在冰岛股市兴起的头几年,购买冰岛 公司股票的公民都可以得到很大的税收优惠。上世纪90年代的小股东们就很快得到了股票升值的好处,到2004年以后,股票值已经翻了几番。冰岛三大银行并不是美国次级债的直接受害者,他们本来已经躲过了贝尔斯登与雷曼兄弟的死亡方式,这几家银行都发布了良好的上半年业绩,都有健康的资产充足率,而它们对市场融资的依赖程度也并不比同行们更高。这些银行中没有一家持有不良证券,自2006年初的“迷你危机”以来,这些银行运营良好。但是,这些银行终究还是没能躲过金融危机以及国家破产所带来的冲击。
在这里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还应该谈谈冰岛金融市场自身的问题
一、银行业的扩张
中心观点:冰岛破产的最根本原因是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首先,先看一下这个表格:
1998年,冰岛金融业开始向海外扩张。冰岛银行利用高利率、低管制吸收海外资金,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大量借入低利润短期债,投资长期资产,次级按揭此战便是其中一种。一开始,银行们不惧怕还债,但是在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之后,百姓们更多的是选择将钱投资到实体经济当中,但是由表格可知,以虚拟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冰岛因为筹集不到足够的资金还债,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做进一步分析,其实可以发现,银行的疯狂扩张,与冰岛银行的私有化不无关系。私有化使得冰岛的银行大多数落入了和当时保守执政联盟密切却缺乏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人手中,自此,冰银行业如脱缰野马,迅速从商业性银行扩展为商业投资银行,业务范围和规模成倍增长。银行私有化后,商业银行迅速扩展为商业投资银行,业务范围和规模成倍增长。银行在国内、国际市场急剧扩张,尽兴狂赌,其操作手段类似对冲基金,通过大量借贷而不是国内储备,扩展银行融资、商业投资及炒作业务,获利大,时间短,风险极大。资料表明,2007年末冰岛三大银行的资产累计达1800亿美元,这几乎是该国GDP的10倍,其中80%是海外贷款。
这样的行为带来的后果便是,截至2008年6月30日,冰岛三大银行Kaupthing,Landsbanki和Glitnir的资产规模总计达到14.4万亿克朗(约合1280亿美元)。与之相比,2007年冰岛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3万亿克朗(约合193.7亿美元),中央银行能动用的国外流动资产更是仅有54亿美元。冰岛政府一共欠外债590亿美元,人均负债20万美元,相当于可支配收入的213%。这说明,冰岛发展已经不再主要依靠实体经济,而是依靠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
讲到这里,困扰在很多人心中关于“一个如此小的国家为何会遭受如此大的金融冲击”的疑惑或许已经解开了很多。同样是银行家,冰岛的银行家做着很多和其他银行家一样的事情,或许做的更加出色。但是,不要忘了,金融业的繁荣是建立在实体经济之上的,任何金融业的繁荣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都是泡沫,许多大国的金融业都有厚重的泡沫,更别说冰岛这样的小国家了。一般而言,虚拟经济中运行的资本可以脱离实体资本进行独立的增值,其定价完全基于未来收入的预期,波动性大,风险度高。在经济繁荣期,虚拟资本会成倍增值,但是遇到衰退则可能成倍贬值。也就是说,冰岛金融业此前的良性发展基本建立在对金融发展趋势向好的预期上,一旦出现危机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此外,由于虚拟经济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国际性,如果一个国家的大部分资产都是虚拟资产,其经济命脉就会掌握在全球金融投资者手中,从而变相失去了一部分金融自主权。此次金融危机中,冰岛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后盾,当危机发生时没有足够的资金救市,政府缺乏拯救经济的能力,最终导致了国家信用的“破产”,只能以让渡更多金融主权为代价,寻求IMF等的援助。
启示:综合看来,当一国的实体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为一国的虚拟资本提供足额的保障时,这个国家完全没有理由去发展强大的虚拟经济,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有把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才能保证经济长期的稳定发展,譬如中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其实是根植于人类的贪婪、疯狂、恐慌、崩溃等非理性因素以及信用体系的天生不稳定性。纵观人类历史,金融危机总是周期性重演,而信用体系在过度扩张和过度收缩之间的摇摆是其直接原因。美国次贷危机肯定不是第一次金融危机,也不是最后一次金融危机,只要人类存在一天,金融危机就会相伴随。
所以,我国应该吸取冰岛从虚拟经济泡沫中惨痛经历的教训,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而金融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阶段占有不小的比重,我们既要利用好它的优点,又要避免其缺点。以房地产为例,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是靠卖地而来——而在房地产开发中,房产税又是一个很大的税收。中国政府疯狂的卖地以增加财政收入,会加大房地产经济的泡沫,而房地产经济又与银行金融业直接挂钩,大量的贷款会增加银行的风险。这些都是政府应该正视的问题。
二、政府监管力度缺乏
2008年12月11日,冰岛三大银行之一的冰岛国民银行已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至此,冰岛三大银行已经全线破产。受到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冰岛出现严重金融动荡,政府先后接管国内三大银行,而冰岛克朗自今年一月份以来贬值已经超过一半。今年11月下旬,冰岛三大银行中的两家--克伊普辛银行和格利特尼尔银行相继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而早在10月份,冰岛金融监管局就已经宣布接管改过最大的银行kaupthing,至此,冰岛三大银行已经全部被接管,另外两家银行分别为Glitnir和landsbanki。冰岛金融监管局表示,kaupthing的国内存款将会得到完全的保护。
冰岛政府接管银行意味着什么?我们先来看看冰岛这个国家。冰岛是个人口只有三十万的迷你国家,上世纪以来一直是以渔业为传统工业,过去十年才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当地银行积极向海外扩张,其高息货币吸引不少投资者持有,外资亦大量涌入。这就有个问题,冰岛的国家规模太小,原则上是不能承担这么庞大的银行系统的。实际上,冰岛的金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远远超过其他产业,该国金融业在这次全球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如今其金融业外债已经超过1383亿美元,而冰岛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一个企业倘若深陷此等困境,唯有破产一条路可走。于是,就只能由政府来拯救银行,以免给整个银行业带来系统性危机,以保持金融稳定。作为一种银行危机处理的方式,接管对保存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有效化解银行危机的一个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接管在本质上是一种行政行为,表现为具有行政干预性质的救济措施,即接管表现为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法律授权而实施的金融行政管理行为,而非被接管商业银行的自主行为。接管是一种临时性措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实施接管的目的在于救助危急商业银行,因此,接管不可能无限期地持续下去,一般都仅仅维持较短的期限。接管是帮助被接管商业银行摆脱困境,恢复经营能力。接管针对的是那些陷入财务危机,濒临破产的商业银行,而且这类商业银行上有回复希望或者继续运营对当地或整个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行监管机构通过接管,介入到这些危机商业银行的管理运营中,采取各种治理措施,尽力使这些商业银行改善财务状况,度过危机们恢复正常。因此,商业银行接管的直接目的不在于接管本身,而是通过接管这一手段,实现商业银行的重生。值得注意的是,接管不改变被接管银行的债权债务,在法定银行监管机构实施接管时,只是全面介入被接管商业银行的日常运营管理,不是撤销被接管商业银行。因此,在接管后商业银行的名称、业务范围、金融业务、从业资格、法人资格等都没有发生法律上的变化,被接管商业银行仍旧继续经营,只不过是该银行的管理权力发生里转移。正是由于被接管商业银行仍然作为独立法人实体,其仍旧以自身所有的财产为限承担责任,不仅要承担在接管前所发生的全部债务,也要承担接管期间所发生的债务。法定银行监管机构并不因为接管而承担上述的债务。因为若接管改变的原来的债权债务,政府就参与到了商业活动中,这与政府的职能是不相符合的。
从冰岛三大银行的例子中,我们在感动震惊与沉重的同时,也要适当地进行反思,在金融危机之中要如何应对银行业的危机以及在危机之前怎样做到正确的监督与管理。我们知道,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对金融体系产生严重影响。监管的目的就在于规避这些信息的不对称。金融监管有很多基本类型。构建政府安全网是其中一种广泛使用而有效的方法。安全网的一种形式是存款保险制度,它对10万元以下的存款提供了保障,从而有效抑制银行挤兑和银行业恐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偿付法和收购与接管法来处理破产银行。此外,安全网还有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和政府接管陷入困境的机构这两种形式。冰岛政府正是使用了后面一种方法。不过政府安全网也是有缺陷的,那就是它也会导致单的风险和逆向选择。安全网是对银行业风险的一道防线,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也对银行有着一些硬性要求。比如对持有资产的限制,银行不得持有普通股等风险资产,此外监管体系还鼓励银行提高多元化程度,通过限制特定种类贷款或者向单个借款人贷款的规模,从而降低风险;比如资本金要求,银行的刚刚比率必须超过5%。如果资本金规模下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监管机构会要求此类银行采取及时整改行动。我们还监督金融机构的经营者和评估金融机构经营的质量,这被称为金融监管或者谨慎监管。银行监管者对银行进行骆驼评级来判定银行的质量。骆驼评级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盈利、流动性和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监管机构还要求银行纰漏一系列信息以防止银行过度冒险。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不能掌握足够的信息来保护自己。《消费者保护法》要求所有贷款人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借款成本的信息,国会也通过了减少信用市场中其实此现象的法令,即预防贷款人拒绝向预定区域发放贷款的行为。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对消费者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对消费者保护的监管不利在次贷危机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银行之间的竞争的加剧也会增强金融机构过度冒险的动机。竞争导致的盈利能力的削弱会迫使金融机构为了维持既有的利润水平而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许多国家政府都颁布了法规以保护银行免于竞争。
我们在上面了解到了监管理论,但并不意味着对金融体系的实际监管和管理是件易事,监管人与金融机构之间永远在进行着猫鼠游戏,不可能说有绝对的方法让得金融机构彻底放弃从事高风险的活动。我们应该多在危机发生前完善监管的方法与机制,改善金融行业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尽量规避风险,才能防患于未然,在下一次危机来临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第三篇:从女性批评的角度看《水浒传》中的潘金莲
并 非 妖 妇
――――从女性批评的角度看《水浒传》中的潘金莲
(一)潘金莲作为“万恶淫为首”的“妖妇”形象伴随着《水浒传》的诞生与流行,被钉在文学的耻辱柱上已达400多年了。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其作为性格单一的淫荡、残忍、活脱脱的“妖妇”形象,似乎已成定论,可是,倘若我们认真地分析,就会发现这种批评是从男性中心主义的道德角度来印证她的存在价值,而并未从女性自身地位的特征去认识。在这部受传统的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熏陶,从男性中心主义视角来表述的英雄小说里,潘金莲的一生充满了无奈与凄惨,体现出一位女性对生理欲望的追求与抗争。表现在:(1)不般配的婚姻――一条把她捆向精神牢笼的绳索
潘金莲的婚姻显然是不般配的,同时也是给她最残忍的精神折磨。“眉似初春杨柳,脸如三月桃花”的潘金莲本是一大户人家的使女,只由于不依从男主人的侮辱,而被嫁给了武大。在男权社会规定的法则中,只有“从”才是女性规范的行为准则。不管是屈从,还是顺从。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被一分财礼不要,白白嫁给“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外号“三寸丁谷树皮”得武大郎,潘金莲算是尝到了这种惩罚得滋味。而与此同时,一个“夫为妻纲”无疑给潘金莲戴上了又一道枷锁。潘金莲不仅要嫁,还要去爱,去无条件地遵从这桩婚姻给她带来地束缚。这也是大户地目的。用畸型婚姻去惩罚潘金莲,也足见大户地高明了。要是这桩婚姻和谐,其必定是以牺牲女性为代价。既然嫁了,不管有没有感情,情不情愿,妻子就有义务爱丈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抱着丈夫的神主牌位拜堂成亲,就得去爱那块木牌牌,因此,尽管是不般配的婚姻,男性们却仍然要求潘金莲用礼去驱使自己的情去爱那个本来不爱的丈夫,以礼克制自己,消灭人欲。对潘金莲而言,这桩不般配的婚姻便自然成为一条把她捆向精神牢笼的绳索。并且,这条绳索还带有紧箍咒般的魔力,潘金莲一旦挣扎,男权社会就会念起咒语,置她于生死两难的境地。而令男性们瞠目结舌的是潘金莲竟然敢置“咒语”而不顾,企图挣脱这条绳索,不仅不爱自己的丈夫,甚至还偷了情。看来,潘金莲遭到惩罚是必然了。其实,可以说正是这种对被男权社会所剥夺、限制的“人之大欲”的追求,才是潘金莲“离经判道”,并很快尝到咒语带来的后果,成为了“淫妇”。
(2)对男权社会法则的疯狂报复————一 一条将她送上断头台的歧路
在这桩不般配的、并时刻压抑人的本性的婚姻中,给潘金莲的是无尽的、看不到边的痛苦,与这位“三答不回头,四答回转身”的侏儒生活在一起,无疑使潘金莲遭受着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可男权社会的法则告诉她,要摆脱这种生活的愿望不可能成为现实。眼看着自己青春的花朵就要在这个精神牢笼里枯萎,这比肉体的残害更加难以忍受。而此时高大健壮的打虎英雄武松的出现,对于潘金莲来讲,无疑给她生活增添了一些活力,同时也激起了其追求健康男子的欲望。自然这里面包含着对现实处境的不满与理想的憧憬,在作者笔下,武松是英雄,自然不会做那种苟且之事。而同样英俊高大的西门庆的出现便恰好充当了这一角色。面对花柳行中的老手西门庆的体贴温存、巧言令色,对于长期被压抑的潘金莲自然无法回绝。和西门庆在一起,使她感受到了生活的欢愉,而她所面对的牢不可破和男权社会也会以此为理由狠狠地惩罚她的。为了长久地保持这种对她来说欢愉的生活,追求被压抑的自然欲望,她以是不顾一切了。其性格也在这种压抑与追求中歪曲了,她不仅偷了情,甚至残忍地杀了武大。这更是男权社会万万不能容忍的。因此,在当武松充满愤慨报杀兄之仇杀死潘金莲时,不仅把潘金莲推上了“淫贱”,遭后世唾骂的境地,同时,同时,也使武松尽显出了替天行道的英雄本色。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道”,在女性世界中体现出来的只是替儒家规范的天理行封建社会男权主义之道。潘金莲由于偷情杀夫而被英雄冠冕堂皇地杀死,也可以说是由于被男权社会剥离限制的“人之大欲”的追求,才是潘金莲成为妖妇,而走向断头台。
(二)吉尔伯特和古芭在她们关于“天使”和“妖妇”的理论中指出,所谓“妖妇”主要是指那些拒绝无私奉献、能够独立自主的女性,她们拒绝充当父权制早已为她们包办好了的“温柔顺从”的角色①。在男权社会中,男性为女性制定了一系列强制性的规定,并按自己的意志把女性幻想成“天使”或“妖妇”,而女人们对于自我却无以言说,一旦其中有人违背男性的意志,便必然是“妖妇”了。潘金莲是个典型的例子。
《水浒传》是从男性中心主义来表述的英雄小说。在传统的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熏陶下,作者展示英雄桀骜不逊、英猛刚烈的同时,也给英雄们罩上了伦理的光环。英雄们除暴安良、劫富济贫尽管有着替天行道的豪气,却仍然根深蒂固地坚守着“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男女关系准则。作者从男性中心主义出发,其笔端流露出褒贬、喜怒、爱憎,不管和不合情,先看合不合理。因此,我们看到,凡是不能以“夫为妻纲”从一而终的女性不分青红皂白,都无一幸免地被英雄们痛快淋漓、充满豪情地处死,宋江怒杀闫婆惜、供人头武 2
二郎设祭自不必说,即使是暗恋着安道全又接待张旺的妓女巧云也被张顺杀死。正所谓“义士无心恋落花”,儿女情长必然英雄气短,在两性关系中,作者在界定男性与女性行为时,便建立了这样一个标准:好汉决不能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寡情才是真丈夫,多情就是坏女人,女人如有婚外情,更是罪不容诛。与男权社会中的“贞节烈妇”相比,潘金莲偏离男权社会早已为她安排好的生活轨道,从不依从大户到背叛不般配的婚姻,再到杀夫,完全违反了男权社会“夫为妻纲”的社会法则,其走向断头台也是必然了。
女人必定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不能忽视女性自身地位的特征。在男权社会中,在其男性中心主义的支配下,“贞节烈妇”是妇德的体现者,并受到男权社会异乎寻常的推崇。正宗的传统文学在写到女性时,也都贯穿着这种“节烈”观念,如《赵贞女》、《陌上桑》、《石点头》等一系列作品,“贞烈”观念便是这些女性的核心精神。而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这种“贞节”的要求下,她们在社会中权利也逐渐丧失。当然,当然在这一形成男女社会地位差异的过程中,必然是以女性的禁欲为代价的。为了让女性完全“忠贞”于自己,并在私有观念的影响下,男性们在竭力向女性灌输贞节观念和男尊女卑思想的同时,并利用一切手段强迫她们遵守。在中国古代,一般家庭的女子大都被禁锢在宅内,不得迈出庭院一步,连家中来了客人也要回避,发展到极端的时候,甚至不让女子出现在非夫主以外的男人视线里,或是不让其他男子的视线触及自己妻妾的皮肤。这种女子被压迫的结果,自然是被男子性对象化,并应该由其主人单独享用。在女性被剥离得只剩下性的特征,用作传宗接代的工具和发泄性欲的对象就是男子迫使女性接受的全部义务。
对女性的贞操要求却完全是单方面的。男子根本不存在贞洁观念,不仅一妻多夫制维护了男子的性特权,而且还可以社会认可的娼妓为补充,甚至可以对妻子随意抛弃另娶。《大戴礼记》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这种休妻的七种借口,有些无理到了极点,无子被视为女子的残缺,不成其为女人,不可留。对丈夫的放荡行为,不得干涉,否则便是妒,也便成为离异的理由,更有甚者,妇女说话的机会也受到限制。由此,可见女性自身的地位了。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被男子完全性对象化的女性,在精神与权利的双重压力下,处于严密的性禁锢中,甚至没有自己选择配偶的权利。“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那些终生被禁锢在后宫的女子,无异于被活葬。再如,遇夫主亡故,女子的命运就更悲惨,守节自然逃不了,“好女不嫁二夫”,“寡妇不再嫁”,让活人受制于死人,长夜与孤灯灵位相伴,使得许多女子发出了“来世变牛马,再莫托生为女人”的呼喊。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当男性把此作为自己性特权的挡箭牌的时候,却忘记了女性也同他们一样,属于“人”的范畴。因此,在男性以自我为中心,向女性横施禁令的同时,不仅束缚了女性,而且凭着自己的喜好把女性或推向“贞节烈妇”的体现妇德的顶端,或推向“贱妇淫妇”的地狱。作为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潘金莲不仅不忠不贞,而且拒绝了男权社会中最基本的伦理法则,被那些男性们骂为淫妇也是必然了。可以说,潘金莲被作为后人痛骂的荡妇形象,也是男权社会男性中心主义观念的产物。潘金莲从一个敢于拒绝大户调戏的使女,到残忍杀害丈夫的狠毒无情性格歪曲的报复者,人们可以看出,潘金莲的恶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她出身低贱,自幼受人歧视,是一个被压迫被侮辱的女性,只是由于在自然欲望被压抑的生活中追求健康男子的欲望难以实现而性格歪曲后产生的。我们应该看到正是由于男权社会法则所规定的女性的地位,才是潘金莲成了作者笔下的“妖妇”。尽管潘金莲如何挣扎,但在强大的牢不可破的男权社会中,仍将以失败告终。男权社会扼杀了女子作人的本性,从对扼杀了人的本性的抗争到追求人性的复归,潘金莲尽管逃不了强大的男权社会对她的惩罚,但却有力地震撼了男权社会的法则,“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如果同男人一样作为“人”,潘金莲也便不“妖了
(三)读了《金瓶梅》我们就不会把潘金莲放在特定的封建社会评判她,她有情也有欲,情色、情欲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有没有纯粹的情?有没有我们说的简单直接的兽欲?有,但都是少量的。大量的是二者的一体化,难于区分,难于切割,纠缠在一起。以前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谈这个问题,把西门庆这样一个文学作品中所谓淫棍的典型,和他同时代作品《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这样一个纯情的化身的形象做过一个比较,以说明像西门庆这样一个纵欲的人,他也不是完全没有情感活动和情感过程;而像杜丽娘这样非常纯情的姑娘,她的游园惊梦,很大程度是欲望的成分。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不是我们把它们硬凑到一起的。所以,我们要理解,情色和情欲都是不好切割的。除非我们有很伟大的批评家,有本事把它们像切豆腐似的从中间分开,我认为是很难分开的。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肯定情、否定欲既不现实,也有一点荒唐。这是第一点。
情和欲都要有节制,都要有度,都不可以放纵。不光是欲不可以放纵,情也不可以放纵。因为情一放纵也就成了欲了。它们都要控制。情分七色,色色迷人。不光是一个正面的概念,过分的情,就是滥情,和纵欲是一样的。
情天欲海中的男男女女和末世中的芸芸众生,其常态是欢乐的,其生命是悲凉的,是让人悲悯的。大家注意,西门庆生活的背景是一个末世。它是以北宋的 4
最后阶段为背景,它是以北宋的灭亡作为全书的结束的。《金瓶梅》的作者也生于一个末世即将来临的时代。我们研究明代的话,就会知道明代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金瓶梅》的流行在万历年间,很快就到了一个末世,很快就到了一个异族统治的时期。那么在末世的芸芸众生,最容易进入这种纵欲的状况。欧洲史上写道,罗马帝国沦亡之前那种情天欲海啊,到处都是色情的场景,到处都是色情的雕塑,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世景象是近同的。所有这些都脱离了正常的轨道,都要受到惩罚。这里面不光是男性要受到惩罚,女性也一样。
有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的中国,肩负着沉重的历史重担。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受压迫妇女的悲惨命运。这里面,潘金莲是一个著名的受害者。潘金莲的最大不幸,在于他受尽凌辱之后,惨遭杀害,却又背上一个淫妇的骂名。”我认为他这种分析是匪夷所思的。如果我们读完了《金瓶梅》,如果我们读完了它的全部的情节而不是某一个片段,便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向来不赞同我们的一些艺术家、剧作家、批评家借题发挥,有什么说什么。那么按照这样的说法,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难道是一部男性迫害女性的历史吗?是一个性别压迫史吗?不是的。难道人类的善恶之别就是性别的差异吗?恐怕也不是。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潘金莲是一个文学形象,我们只能把她放在《金瓶梅》这部小说里边来谈她,来论述她。所以魏明伦说“武大郎对于社会是一个弱者,惟独对于潘金莲是强者,是夫权的化身,是潘金莲的主宰”,这是颠倒是非,不可能的。我们看武大什么时候主宰过潘金莲啊?她调戏她丈夫的弟弟,她丈夫的弟弟离开,她不让武大跟武松说话就不敢说。武大每天起早去卖炊饼,很晚才回来,用这种残疾的身躯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那么这一个呢?涂脂抹粉,趁他走了以后就在那儿胡搞。难道因为是一个女人就有理了吗?她是女的,她就有理了?不可能啊。中国的历史只能是统治者压迫被统治者、强者压迫弱者的历史,是恶人残害善人的历史,但不是男人残害女人的历史,大家要注意这一点。曾有一篇对魏明伦戏剧的评价,其中一个标题就叫“难道历史上所有的罪恶都是男人制造的”。不是这样的。魏明伦有很高的写作才华,却有不太高的判断力,他以为我是一个男性,我在替女性说话,我要把她还原为她的善良,她的美丽,她的聪明,她的受迫害。问题在于她还是潘金莲吗?你自己写一个就是了。她不是潘金莲了啊。改编名著是当今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必都在翻案上做文章,不要走向极端。当然,类似的话鲁迅先生讲过,鲁迅先生在谈杨玉环的死和她死后的罪名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叫《我之“节烈”观》,讲道:“历史上亡国败家的原因,每每归咎女子,糊糊涂涂地代担全体的罪恶,已经三千多年了”。鲁迅说的是“代担全体的罪恶”,这个“全体”包括男的也包括女的啊,不是说代担男人的罪恶啊,是不一样的。潘金 5
莲的形象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复杂形象。她是一个复杂的形象,肯定不是一个纯粹的形象。但在这个作品里边,她是恶的化身,是一个恶婆娘的代表,是一个纵欲的典型,也充满了悲剧的色彩。就是刚才我说的,在末世中的人,在情天欲海中的人,都有悲剧的色彩。所以我们不必为她翻案,也不必过分地去同情她。
看到潘金莲的能言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想,为何这一句话能说的西门庆如此喜欢?一方面,潘金莲撇清了自己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她这翻话表示了对西门庆的深情。她明白只有这样才能回转他的心思,实际上,西门庆并不是只重视占有女人的肉体,他更重视得到女人的心。否则,他就不会上演这出雷声大雨点小的惩罚闹剧了。
确实,西门庆是爱潘金莲的,可他不会因此只专情于一人。孙述宇说:“西门庆这个人有太多的人情味,他的不道德,没有一点是超凡脱俗的,没有一点是魔鬼般的、非人的。他的恶德,是贪欲、自私与软弱,都是人性中最常见的瑕疵。”(《金瓶梅的艺术》106页)。我是非常同意的,他不会为了爱情放弃眼前的一切享受和欢乐,他只不过是一个软弱的人罢了。
潘金莲害死官哥的目的无非是让西门庆亲于己,为了丈夫的感情甚至不惜杀人!这是怎样深的感情,又是怎样可怕的感情!
如前所说,《金瓶梅》中的感情是复杂的,在这个时候,潘金莲的争宠不但但是因为爱西门庆了,也是为了生存考虑。在一个一夫五妻的家庭里,丈夫的宠爱就是权利的象征,就是可以依仗之势,对于一没钱财,二没娘家势力的潘金莲也是唯一可以依仗之势了。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潘金莲对西门庆的感情是逐渐变化。她对他的感情不是一条水平线而是一条曲线,由高而至低。搀杂的杂质越来越多。
潘金莲还没有知道西门庆的身份就已经对他大是留恋了,说明潘金莲当初爱上西门庆并不是贪图他的地位和财富。而是西门庆本人。而这时候,潘金莲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西门庆的心,更是为了生存,西门庆的一再背叛让她明白了恃宠的艰难,更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光拥有聪明漂亮是不够的,还要一个儿子才能真正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比潘金莲对宋惠莲和如意儿态度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变化!
潘金莲对待宋惠莲主要是嫉妒她的美貌(她的脚甚至比金莲还小,能够套着金莲的鞋来穿),而如意儿却不具有惠莲的美貌和机灵为何潘金莲防范如此之严? 在当时的社会里,这次的罪过明显是大于第十二回那次的。上次的偷情只危机到了西门庆的名誉,而这次更危机了家族血统的传承!看到“怒从心上起,恶向胆 6
边生”,我们可以联想到前回中的“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上次之怒尚且让潘金莲脱了衣服跪在地上,而这次更加上了一个“三尸暴跳,五脏气冲”,却只不过是摔死了她的猫。而且,两人的关系也似乎很微妙,按常理说,西门庆大可以向潘金莲兴师问罪,却到了潘金莲屋里一言不法,摔了猫又马上走了。
如前所说,西门庆最在乎的是是否得到女人的心。上次的事件之所以西门庆如此生气是因为潘金莲的行为代表了对西门庆爱情的背叛,而这一次,潘金莲之所以这么做却是因为争宠。所以,西门庆虽然气愤却没有动潘金莲一根手指。还有一点,就是在西门庆心中官哥的地位不如潘金莲的地位高。当然,也许有些人认为潘金莲的处心积虑,西门庆并不一定知道。确实,西门庆非常粗心,甚至连李瓶儿怀孕还要瓶儿亲口告诉,但是李瓶儿与潘金莲的面和心不和全府皆知,精明的西门庆如何能够不知?
对只有看护不严责任的迎春、奶子尚且埋怨,还要把治病不力的刘婆子拿到衙门里与他两拶,甚至后头两句连瓶儿都埋怨上了,却对直接的凶手潘金莲一句责备的话也没有。也许奇怪西门庆的打老婆的班头欺妇女的领袖的威风到那里去了?就算没抓到确实的证据他为何连质问金莲都不曾质问?还是因为一个“情”字。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惧怕不一定是因为另一个人有多厉害,往往只是因为对她的感情。不问,是因为不敢问,怕得到不愿得到的答案。如果,查明这次的事件是金莲蓄意的行为(当然这并不难弄清),金莲将势必留不住了,就算留住,作为杀子的仇人,西门庆将如何与潘金莲相处?还是因为舍不得金莲。
如前所说,《金瓶梅》中的情是立体的,情人间的爱情有时候并不一定只表现在相亲相爱的时候,也表现在冲突的时候,有时候报复、恨也是一种爱的方式,就如宝黛吵嘴一样,亲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所以我们也不得不佩服《金瓶梅》作者的笔力,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更加真实的感情世界。
在过去,很少有金瓶梅的理论著作专门谈到两人之情,往往把两人的关系归结于玩弄与被玩弄,有些类似于妓女与嫖客的关系。而实际上,两人的感情虽然并不纯净,可还是有真情在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两人的感情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的,从单纯的两性之间的相互吸引爱慕,到后来的搀杂了太多太多其他关系的感情。但是,他们两人的感情虽然有很多矛盾冲突,却是始终存在的,从没有消失过。潘金莲的背叛也是由情而起,因此她也背不起这妖妇的骂名。
参考文献:
①参见吉尔伯特和古芭《在阁楼上的疯女人》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07.01出版
②《金瓶梅的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1.1出版
李平
2007.5.5
第四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见死不救”现象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基地班黄二艳0941061031
前不久在广东佛山发生了一起“小悦悦事件”,两岁的小悦悦被车两次碾压受伤,18人步行或骑车路过,均未停下进行及时施救或叫救护车,不久医院宣布对小悦悦抢救无效。这一事件的发生引起社会的反思。对此,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专门组织了3场座谈会,探讨如何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甚至有人建议见死不救立法。
事件发生后,18路人受到社会谴责,通过互联网上各网友的积极参与,新闻还被外国媒体报道,指责中国国民的冷漠,而“国民冷漠说”的始祖鲁迅也被大家记起并极力效仿。争相发表对冷漠国民的看法(其实不外乎就是谴责)。在此我们对此事中相关的路人来进行一场心理分析。
遭到众所矢的的路人,为什么会对一个受伤的小孩见死不救,视而不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分析他们当时的心里活动,大致不会脱离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二是小孩不是我撞的,我不负有必须救她的法律责任,在可救可不救的情况下,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权衡之下选择不救。三是从这走过的人可能会救的,我装着没看见也没人知道。四是可能存在对生命漠视的情况(较少甚至可能不存在,在此只是为使分析尽量全面而作的假设)。五是这应该是他父母和肇事者的事,跟我无关。
现在我们对上述心里依次做简要分析:
存在第一种想法的人一般做事较为谨慎,考虑周详,同时也有点胆小和自私,不想惹事,怕节外生枝,自我保护心强。
第二种人重视法律规范,但较为忽视道德规范,比较注重荣誉与名分,利益心重。第三种人在生活中责任心一般不强,道德责任感也不强,做事可能总是存在侥幸心里,不能脚踏实地。
第四种,则可能是在生活中长期受到某些暴力对待,或曾受到过重大的心理或生理创伤,对自己及他人的生命采取漠视的态度,生活态度消极,不过问也不关心周围事物(或者是没有能力去阻止而选择不理睬和忽视),活在自己的空间里,生人勿近。
第五种,与第二种和第三种人有相似的特点,即忽视道德规范,责任心也不强,但是非观念分的很清楚,认为一件事情的发生,该是谁的责任就该谁担负起来,旁人没必要参合进去,这种人在生活中比较冷漠。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在路人的大致性格中窥见他们见死不救的部分原因,但我们不该忽视直接促成路人这一行为的具体因素,大家都还记得搀扶摔倒老人反被讹的事件吧,之后还是有许多这样的系列事件发生,我们是冷漠吗?我们只是害怕热心太过反而惹祸上身。我们不能一味谴责路人,当大家对做好事存在风险有共同认识时,我们就会对做好事存在疑虑。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换成你是路人,你会不会毫无顾忌的对小悦悦进行急救?同时,当大家将目光集中在媒体想要制造的舆论方向时,我们是否考虑到父母对孩子照顾的疏忽,肇事司机对生命的不尊重与残忍?法律又为想做好事的人做好被反诬的声援的后盾没?我在此不是想为路人开脱,只是希望大家在关注一件事时,不要被舆论牵着鼻子走,要考虑到每一件事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仅此而已。
第五篇:公司治理角度反思金融危机[定稿]
/ 14 治理缺陷、治理风险与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背景下银行业公司治理的反思与启示
蔡卫星
(中国农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100005)
本文为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
内容提要:本文在简要回顾金融危机对银行业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金融危机产生根源 的各种观点进行评述,提出了应基于更微观层面的公司治理视角来研究危机爆发原因的观 点。在此基础上,本文系统考察了金融危机暴露出的银行业公司治理中存在的缺陷。最后结 合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及中国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加强银行业公司治理机制建设的几点 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银行业 公司治理
一、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冲击
发端于美国、殃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国际银行业遭受沉重打击,并且由于实体经济在 信贷危机和信心危机的双重冲击下步入深度衰退,经济环境逐步恶化,进一步对银行业带来 冲击。
随着次贷危机的演变,各种风险通过原来资产证券化的途径传递出去,给包括商业银行 在内的很多金融机构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根据相关的统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商业银行 几乎无一幸免,累计直接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表1统计了发达国家和地区部分商业银行在 次贷危机中的损失情况。
表 1 次贷危机对欧美部分商业银行的影响(单位:亿美元)
地区 银行 损失合计(2009.6)美联银行 1019 花旗集团 1018 美洲银行 993 美国
摩根大通银行 497 欧洲 瑞银集团 531 汇丰银行 422 苏格兰皇家银行 314 哈利法克斯银行 290 巴克莱银行 199 德意志银行 188 瑞士信贷 177 资料来源:The banker。
注:损失包括资产减记和信贷损失。2 作为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的银行业受到巨大影响,出现了剧烈整合:根据美国联邦 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公告,2009 年6月已累计有416 家银行被列入在其问题银行名单,1 / 14
/ 14
数量达到美国国内银行总数的5%;已关闭银行总数达到81 家,创下了金融危机以来美国 银行倒闭数量的新纪录;美国前5大投行全军覆没,高盛与摩根斯坦利转型,雷曼与贝尔斯 登破产,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前5 大商业银行受到重创,花旗巨亏,富国银行收购美联,摩根大通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
由于与美国金融产业的紧密联系,欧洲银行也频频告急:苏格兰皇家银行(RBC)、巴 克莱银行(Barclays)、富通银行(Fortis)、荷兰国际银行(ING)纷纷接受政府注资,北欧
小国冰岛甚至因为接管国内三大银行所承担的债务危机陷入国家破产危机之中。根据彭博社 的统计,截至2008 年12 月,全球金融机构因金融危机而进行减记的金额累计为9784 亿美 元,其中美国金融机构减记6685 亿美元,欧洲金融机构减记金额为2789亿美元。
二、本轮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一个治理风险视角的剖析
此次危机的破坏力之大、影响程度之深不亚于20世纪30 年代的大萧条。这场声势浩大 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展开了广泛探讨,并形成 了各种观点。我们将在对现有研究进行回顾和评论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角剖析引致危机 的深层次根源。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现有研究综述
作为研究的起点,有关金融危机的成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金 融危机的生成原因展开了专门的探讨,并形成了各种观点,主要包括:
1、货币政策失误说。这种观点认为当前的金融危机源于美联储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及持 续走低的银行利率降低了房地产及各类债券投资的机会成本,刺激了借贷,导致流动性泛滥,推动了资产价格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Duncan,2007[1];Adrian和Shin,2008[2];张平等,2009[3])。
2、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说。这种观点认为虚拟经济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则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进而引发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正是虚拟经济膨胀太 快,在规模上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受范围。克里斯·哈曼(2009)[4]认为,当前的金融 危机是由于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已经变得过于庞大,以至于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运作来 摆脱困境。
3、新自由主义泛滥说。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是政府不干预或较少地干预经济生活,由市场力量行使主导权。斯蒂格利茨(2008)[5]认为,新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一直是为某些 利益服务的政治教条,它从来没有得到经济学理论的支持,也没有得到历史经验的支持。因 此,此次危机是美国新自由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美国对经济金融过度放任自 流的恶果。
4、道德风险说。这种观点认为道德缺失、漠视信用责任是导致危机的原因,例如,房 贷机构信用缺失,以各种所谓的优惠去引诱资信不足的对象大胆借款;借款人隐瞒自己的实 际还贷能力,超额举债。Bianco(2008)[6]指出,次贷危机是由一系列因素综合造成的,但 是道德风险在此次危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道德风险导致了贷款标准和抵押贷款证券发行 标准的放宽。
除了上述观点以外,还有房地产泡沫破裂说(Feldstein,2008[7])、会计标准不当说(Whalen,2008[8])、经济失衡说(Caballero et al.,2008[9])等。这些观点在不同层次、不
同角度上解释了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各有特色,也有一定道理。然而,归纳起来看,以上观点偏重于金融市场、货币政策、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周期等一些比较宏观的视角,缺 2 / 14
/ 14
乏从微观视角来诠释危机产生根源的研究,这就很难解释危机中不同金融机构的表现为何存 在差异。因此,从微观层面来考察对次贷危机进行系统的和全面的探讨,对于进一步深化我们
对金融危机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公司治理与危机演化:基于银行业治理风险的新视角
我们认为,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演变成为如此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根源在于美国式公 司治理运行机制出了问题,从微观层面上看,实质上是一场公司治理的危机。李维安(2009)[10]认为,金融机构治理体系的不完善蕴含着金融机构自身的治理结构风险、治理行为风险、治理对象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爆发金融风险事故。我们认为,可以按照内部治理 和外部治理的角度来分析金融机构的治理缺陷,正是由于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机构内部和 外部的双重治理缺陷蕴含着潜在的治理风险,而治理风险的累积将引致金融机构风险,而金 融机构风险爆发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逐渐演变成一场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上述逻辑蕴含了从治理缺陷到金融危机的内在演化机理,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阶 段:危机孕育阶段、危机爆发阶段和危机扩散阶段(如图1 所示)。图 1 基于公司治理风险视角的金融危机爆发作用机理
从图1 可以看出,危机孕育阶段是指从治理缺陷暴露到治理风险累积。金融机构的公司 治理存在着较严重的缺陷:从内部治理缺陷来说,包括董事会治理不健全、高管层治理出现 扭曲、内部人控制、信息披露不完全等;从外部治理缺陷来说,包括政府监管缺位、法律机 制不健全等。这些内外部的治理缺陷导致金融机构出现战略失误、决策失灵、监督失效、控 制失范,从而导致了各种治理风险的累积。
而随着治理风险的不断累积,就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危机爆发阶段。随着货币政策、经 济形势、投资者心态等多种因素发生变化,第一阶段由于治理缺陷所累积的治理风险不断被 放大,当各种诱发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累积的治理风险放大到临界点时,单个金融机构就出 现经营危机,此时金融危机初现端倪。
第三个阶段是危机扩散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各种金融链条的相互作用、资本市场的 相互关联,同时由于外部监管反应不及时,危机很快从单个金融机构的蔓延到整个金融市场,诱发金融市场动荡,最终引发系统性的经济金融危机。在这一阶段,由治理缺陷所引发的治 理风险最终被彻底引爆,最后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危机。
从上述作用机理可以清楚地发现,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内在缺陷。因为,如果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是完善的,那么金融机构的治理风险就可以避免,从而危机 可以在第一个阶段得到化解。ACCA(2008)[11]认为,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银行公司治理方面 的失败,那些阻碍有效监控的、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的使用,以及向那些几乎没有还款希望 的人发放贷款的不道德行为的扩张,显示出某些公司缺乏基本的公司治理。从当前国内外的 各种文献来看,学者们的阐述主要针对的是第二、三阶段,而且分析也已经比较充分,而当 前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基于公司治理视角,从微观层面对金融危机的根源进行比较系 统和深入的分析。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对金融机构的内外部治理缺陷进行深入的剖析。
三、金融危机凸显银行业公司治理缺陷 此次危机与几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和安然事件如出一辙,再一次凸现了“繁荣”背后的治 理风险问题。次贷危机暴露出美国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同样存在着不规 范、不科学等诸多不足和缺陷。以下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角度来分别考察银行业公司 治理存在的缺陷。
(一)银行业内部治理存在的缺陷
/ 14
/ 14
内部治理通常被认为是银行业公司治理的基础,内部治理的好坏将直接决定银行业经营 的稳健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公司内部治理的缺陷有密切关系,正 是这些缺陷导致公司内部治理风险的逐步累积。这些缺陷主要包括:
1、不健全的董事会治理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因此,当危机爆发金融机构纷纷陷入困境后,公众的问责之 矛就首先指向了这些公司的董事会(李维安,2009[10])。尽管美国在董事会治理方面已相__________当
成熟,但次贷危机表明,以美国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这方面仍然存在着严重缺陷,一 些金融机构的董事会放任管理层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而疏于对风险进行适当评估和有效控 制。例如,由于多为现任和前任管理层,花旗集团的董事会就被认为是缺乏客观性和独立性。董事会的根本作用应该是提供监督、指导和控制,在必要时提出质疑,然而在很多银行董事 会并未起到这样的作用(ACCA,2008[11]),很多董事对自己到底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能发 挥什么作用知之甚少(乔杜里,2008[12])。2008 年8月,花旗银行董事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鲁
宾(Robert Rubin,前美国财政部长)从他担任长达九年之久的花旗银行董事会执行委员会 主席一职卸任,外界普遍认为,鲁宾未能尽职地履行监督时任CEO 普林斯①的责任,关键时 刻没有发挥作用,没能把花旗脱离次贷的泥潭,他应该为花旗银行在次贷产品上的投资失误 承担连带责任,花旗银行董事会执行委员会这一个有七名成员的机构也同时宣告撤销。
2、不合理的内部人控制
作为一种在转轨经济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常见的现象,内部人控制在美国金融机构中同样 非常普遍。美国金融机构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美国公 司的股权结构十分分散,例如美国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仅为4%左右,花旗银行第一大 股东持股比例仅为5%左右,这就使得美国的银行大股东对银行的控制力较其他国家弱;另 一方面,在美国公司治理中,董事长和CEO“两职合一”的现象非常普遍,职业经理人既是董
事长又兼首席执行官,集决策和执行于一身。这种做法有利的一面是,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 能力和智慧、执行力强、效率高,但其弊端非常明显,容易导致独断___________专行,不能充分发挥董
事会的集体力量和智慧。上述两个方面共同形成“弱股东、强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格局,从
而导致CEO为代表的内部人事实上控制了银行的重大决策活动。因此,华盛顿互惠银行(WaMu)的机构投资者就明确提交“将CEO和董事会主席分开”的股东提案并获得51%的 投票支持率。
3、不对称的高管激励
美国企业非常注重高管激励,银行业大多实施了高管期权激励和收益分红制度,但却缺 少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风险约束机制,即在企业制度设计中缺少对企业遭受重大损失的问责 机制和高管层不当收入的追回机制,华尔街的激励机制呈现出明显的当期性、短期性和不对 称性。②这种扭曲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诱发了高管的短期投机行为,高管以个人收入最大化为 着眼点,毫无顾忌地进行所谓金融产品创新,过度扩张有风险的次贷业务,对于潜在的风险 几乎都视而不见;另一方面,这种不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得高管的收益与其承担的风险极端不
① 2007年11月,普林斯(Chuck Prince)因为花旗在次贷危机中的巨额减计而被迫辞职,他和美林CEO 奥 尼尔(Stanley O'Neal)成为次贷危机中第一批离任的华尔街银行主管。
② 2002年美国出台的《萨班斯法案》第304节涉及高管薪酬追回条款,但是由于该条款仅针对公司CEO 和CFO而不涉及其他高管,并且缺乏明确的执行机制,因此该条款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难题,实际/ 14
/ 14
收效甚微(刘京海、陈新辉,2008)。5 对称,因为即使经营失败,高管也能借助所谓“金色降落伞”等条款,在危机中引咎辞职时获
取高额补偿,例如在危机中被勒令离职的房利美CEO和房地美CEO仍可以拿到930万美元离 职金和1410万美元“遣散费”。①可以说,极不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得银行业高管将潜在的风险
和应承担的责任置之脑后,根本不从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考虑公司价值,这必然 危及银行的长远价值,换句话说,现行管理层薪酬制度诱使高管层拿公司的未来赌博,最终 酿成恶果。因此,美国财政部将薪酬成为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称“尤其是,短期收益动机压
倒了意在减小过度杠杆风险的制衡原则”。Bicksler(2008)[13]认为,在次贷危机中,公司治理
最大的失败在于CEO的薪酬,它不是任何公平谈判的结果,而是管理层权力的产物。
4、不透明的信息披露
银行业公司治理不完善还表现在信息披露不透明。梅拉梅德(2008)[14]认为,次贷债 券在发行过程中信息不够透明是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 充分的信息披露下投资者能客观定位风险偏好和改善风险管理,金融监管机构能加强有效监 管。与之相反,信息不对称则会降低公司治理水平,次贷危机表明,高质量的信息对有效公司
治理的重要性正如同它对卓越的企业业绩一样重要。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对与次贷相关的金融
衍生品的披露非常不到位,一些金融机构利用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将大量业务 转到表外以掩盖自身风险,为规避新巴塞尔协议中的相关规定,他们发起成立了结构投资机 构(SIV)以持有次贷产品,然而,SIV 并未对次贷产品的风险进行充分披露,也未在财务 报表中做必要说明。因此,单纯看业务收益和支出,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监管部门都不能及时 发现问题。
(二)银行业外部治理存在的缺陷
鉴于银行业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关联性,外部治理历来被认为是银行业公司治理必 不可少的一环。从外部治理的角度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将银行业外部治理存在的缺陷暴露无 遗,主要表现在:
1、政府监管不到位
梅拉梅德(2008)[14]指出,次贷危机的根源之一是政府监管缺位。李维安(2008)[10] 认为,美国政府作为重要的外部治理者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马太斯克(2008)[15]指出,当前的金融监管离完善相差甚远,当前的监管体制暴露出许多的弱点,金融监管应覆盖所有相
关的机构、所有相关的资产负债表以及所有相关的国度。首先,监管体制存在缺陷。《金融服
务现代化法案》通过之后美国实行混业经营,却沿袭分业监管格局。该体制属于“双重多头” 监管,在危机中暴露出标准不
一、监管重叠与监管真空并存等问题。其次,监管理念存在问 题。监管当局过于相信市场理性,奉行自由放任的监管理念,倾向于自律化和合规化监管,而不是传统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更不是宏观和审慎的系统风险监管。最后,金融监管滞后 于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在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之间造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监管人员 知识水平更新跟不上金融创新步伐,显示出“非专家性”。
/ 14
/ 14
2、法律机制不健全
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演变成为如此严重的全球金融或经济危机,重要原因还是美国公司 法律机制出了问题。因此,Ramirez(2009)[16]提出,公司治理法律必须进行改革,法律的 改革必须保证公司治理在危机期间能和在平稳期间一样有效运作。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美国 的法律机制也是不健全的。首先,法律对金融监管的放松为危机埋下隐患。近三十年来美国 出台数部法律,逐步放松金融管制。至2000年,美国金融业的许多保护性制度被撤销,为危 机爆发埋下隐患。其次,法律执行不严格。以此次金融危机的基础产品次级贷款为例,美国
①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开始提出7000 亿美元救援计划开始,金融企业高管的高薪 就开始受到民众和国会的关注,后来披露的公司“拖欠”高管的养老金和延期支付奖金以及被政府勒令离 职的公司高管的离职金或“遣散费”的巨大金额更是煽起了公众的怒火。6 有多项法律来规范金融机构贷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却有意忽视了这些法规,诱 使借款人申请超过其偿付能力的贷款,严重违反了《诚实借贷法》等法律的规定,这表明法 律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3、评级机构不独立
作为揭示信用风险的手段,信用评级在资本市场曾获得广泛的认可,信用评级机构甚至 一度被誉为投资者利益的“守护者”和资本市场的“看门人”。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信
用评级机构丧失了其公司治理外部监管者的职能,对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李维安,2008[10])。美国2008 年《关于金融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报告》也指出,造成次贷危机的一 个主要原因是信用评级出现了问题。评级机构丧失了投资者利益“守护者”和资本市场“看门
人”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利益冲突导致评级机构失去了独立性。这是因为,在资本 市场上,评级机构的费用是由他们所评级的发行人来支付的,这种关系会导致利益冲突(Strier,2008[17])。哪一家评级机构能给予所发行证券最高评级,发行人就会聘用哪一家的
服务,这样信用评级机构就有了打高分的倾向。特别是,近年来评级机构还可能在债券发行 后得到一部分提成,进一步使评级机构的中立性遭到了广泛的质疑。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就 批评到,由于评级机构的收入来源依赖于发行人,因此它们不可救药地受到以高评级换取高 利润的巨大诱惑。
四、结论与启示
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再一次有力地说明,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包括银行业 在内的金融机构良好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是金融市场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危 机暴露出美国等发达国家银行业在公司治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严重缺陷,这尤其值得引起长期 以发达国家为学习对象的中国银行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尽管中国银行业受此次危机的冲击 相对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银行业的治理水平和管理能力领先于欧美银行,相反,我们 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应该从金融危机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强化公司治理建设。此次金融危 机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为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 生动的启示。
(一)强化内部治理机制建设。
首先,提高董事会治理水平,充分发挥董事会职能。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金融危 机表明,美国很多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其实是严重失职的,董事会治理的缺位是导致金融机构 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为此,应该不断强化董事会决策中心的地位,增强董事会在战略制定、6 / 14
/ 14
风险管理、监督控制等方面的职能;应该尽快完善董事选聘机制,多聘用财务和法律专家等 真正“懂事”的独董。
其次,完善激励机制,强化问责制度。金融危机中,华尔街的薪酬制度受到了广泛的质 疑和批评。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金融机构应该充分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改革只与短期业绩 挂钩而和风险无关的薪酬制度,建立长期化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和高管的切身利益和公司的 长期效益挂钩。此外,金融机构应加强问责制,特别是设立不当收入追回条款,加大经济、行政和刑事责任的处罚力度。
再次,改进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金融危机表明,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解决信 息不对称___________问题,是对银行业进行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监督银行经营者经营行为和绩效的最
有效方法。相对于美国金融机构,国内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水平更低,甚至连“形式主义” 都还谈不上。因此,当务之急是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的格式、内容、深度和广度,确立“实 质主义”信息披露规则,加大打击虚假信息披露行为的力度,增加金融机构违规成本,增强 其经营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二)完善外部治理机制建设。
首先,加强政府监管,改革监管模式。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监管成为众矢之的,监管不 足被认为是危机的重要外部诱因。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银行监管以对银行进行持续的分 析性审查为基础,为此需要在监管机制、监管思路、监管手段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再次,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美国的法律体系远比中国完善,且执法力度也远 高于国内,即便如此,仍然无法阻止金融危机的发生。那么试想如果当中国目前的法律体系 遭遇次贷危机时,又会发生什么呢?因此,我们应该加快相关金融法律的立法工作,完善金 融法律体系,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增强法律的严肃性。
最后,强化行业自律,增强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的独立性。次贷危机的爆发使人们开始 关注评级的作用。鉴于信用评级对证券市场的巨大作用,以及我国评级机构发展的现状,我 们需要在评级透明度、评级机构盈利模式、行业自律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探索。
一: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大型企业应该选择哪些应对之策
编者的话: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强烈冲击和影响,也给许多企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不少企业包括世界级的大企业因而陷于困境甚至倒闭破产。国际金融危机在带来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调整机遇。我国的大企业在困难面前正化压力为动力,“强身健体”,苦练内功,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目前,许多企业一方面立足当前,研究市场,制定对策,渡过难关;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分析趋势,找准“短板”,实现跨越,努力使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新的提高。核心观点:
大型企业一般具有产业链条长、上下游关联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特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必须促进大型企业健康发展,在调整发展战略、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创新能力、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14
/ 14
对策之一 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方向性和长远性的特征,因而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做大做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企业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并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是指围绕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确立的愿景目标以及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选择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竞争策略等。缺乏明确和清晰战略的企业,不可能有高效的战略管理,不可能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也不可能成长为卓越的大企业。从国内外一些大企业在实施发展战略方面的做法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企业实施发展战略时至少有3点要把握好。
一是要重新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市场定位。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正自己的发展战略,重新确定市场定位,并相应进行资源配置。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重大且深远,市场竞争格局势必会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大企业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认真评估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企业应对危机的前景和对策,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正企业的发展战略。如果是所处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并且自身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企业,可以采取收缩战线、压缩产量的战略,以渡过难关,再谋发展;如果是所处行业严重不景气并且自身已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要审时度势,必要时应及时实施战略调整,重新确立企业的市场定位。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的三星集团深受重创,公司负债达170多亿美元,裁员达30%,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三星集团果断调整发展战略,从大规模OEM制造业务及时转向以电子、金融及服务业为其核心业务,经营核心转向以自有品牌、数字技术为主,最终获得重生,成长为引导信息时代的“数字企业”。
二是要不断提高主业的竞争能力。主业是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和企业生存的基础。世界500强的发展,其主业都很清晰,并且大多集中在有限的几个主业,采用专业化的战略参与市场竞争。当然,在强调企业要突出主业并不断提高主业竞争能力的同时,并不排斥适度多元化。对大企业来说,适度多元化经营,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分散经营风险等。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会遇到是突出主业还是多元化的战略选择问题。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大企业应集中有限资源做优做强做大现有的主业,不断巩固和提高主业的竞争优势。对认准的主业要锲而不舍,不要轻易放弃。在集中资源发展主业的基础之上,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一些与主业及其核心能力联系密切的业务作为新的发展板块,通过不同业务之间共享已有的技术、品牌、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等资源,依托现有主业形成的优势地位和核心能力,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尽快建立起新业务的竞争优势。世界上许多优秀企业在选择业务经营领域时,基本上都是在确立了主业的竞争优势之后,以原有主业为基础开始选择多元化战略,进入相关多元的业务领域。美国苹果公司在成长过程中,就是利用苹果电脑作为共同的“中枢系统”,开发出一系列关联性高的产品,都取得了 8 / 14
/ 14
成功。从我国的情况看,一些企业为了迅速扩大规模或为了谋取高额利润,热衷于多元化战略,盲目进入一些本身并不熟悉或没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领域,并且多元业务之间缺乏关联性,结果大多并不成功,甚至因此深陷困境。对已经进入多元业务并且处境较为困难的企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要主动剥离不具竞争力的业务,主动剥离与主业无关的业务板块,把有限资源集中于最有竞争力的业务,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主业的竞争力。
三是要慎重实施兼并收购。企业规模是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要做大,一般会面临是依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还是兼并收购的战略选择问题。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兼并收购是一把双刃剑,成功的兼并收购有利于企业壮大实力,不成功的兼并收购则会成为企业的沉重包袱,甚至会拖垮企业。大企业在实施并购重组时,一定要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考虑到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和整合能力。近几年,我国不少大企业发展较快,积累了相当的实力,也增强了做大的信心,同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给许多企业提供了兼并收购的良机,企业既要抓住机遇,充分用好机遇,利用兼并收购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要保持清醒,切不可脱离企业的能力为一味扩张而兼并,为单纯做大而收购,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对策之二 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政府监管严重缺位,大企业公司治理和激励约束存在制度缺陷等。大企业应从中吸取教训,加快形成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健全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和核心。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实质,从微观层面分析也可以说是一场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危机。大企业应从中吸取教训,加快形成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一是要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国际经验表明,到目前为止,公司制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大型企业普遍采用公司制的形式。适合建立股份制的企业则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符合条件的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分析世界500强的企业,基本都是职业经理人管理的上市公司。世界级大企业之所以大多采用股份制的资本组织形式,是因为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适应;有利于把分散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营效率;有利于企业资本的流转,在更大范围进入资本回报更高的行业和领域。
二是要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用以处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公司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大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我国大企业应分析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企业的普遍做法,积极引入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制度,优化董事会结构,充分发挥外部董事、独立董事的作用,规范董事会运作,提高董事会科学决策和内部监督的能力和水 9 / 14
/ 14
平。
三是要不断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仅仅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事实说明,再好的企业制度安排,如果缺乏政府的有效监管,都会导致制度失效。总结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时刻不能放松,并且要形成有效的政府监管体制;另一方面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提高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对策之三 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使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发生了根本变化,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企业持续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企业只有把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与创新能力相结合,才能真正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和传统技术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同时,一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则显示出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事实再次说明,创新是企业兴旺发达的生命源泉和不竭动力。
通常认为,企业自主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3种类型。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和独特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具有特殊作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和新产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上世纪70年代日本汽车企业抓住石油危机对小型节能车的迫切需求,迅速组织开发出可节油25%—30%的新车型,成功占领全球市场,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期。加快技术创新必须拥有足够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发展规模依然不相适应,大量关键和核心技术要依赖进口,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企业必须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摆在突出和核心位置。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仅有技术创新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管理创新为保障,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和促进技术创新,加快建立创新型企业,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系和长效机制。企业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战略,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中。要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用人机制,完善人才的选聘和评价机制;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制度。要构建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企业创新管理体系,明确企业内部各层次之间的创新职责和分工,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二是要持续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研发经费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并且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 14
/ 14
三是要培养和造就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要善于发现创新人才,使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要制定长期有效的培养规划,加快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要加强人才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创建创新型企业培养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各类人才。
四是要加强自主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基地和平台。要提高自主创新所需的装备水平,建立健全信息网络。
五是要大力营造创新文化。要通过创新文化的建设,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热情,使自主创新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形成员工人人参与创新、关心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要大力宣传献身创新并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倡勇于创新、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精神,努力营造敢于突破、和谐包容的创新环境。
对策之四 优化结构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带来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调整机遇,企业要变被动为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结构调整,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有效克服危机冲击,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发展整体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单纯依靠低成本进行竞争的经营模式正在丧失传统优势,大量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正在失去市场生存空间,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加快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的步伐。面对严峻的生存发展环境,企业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结构调整赢得新的竞争优势。
一是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的产品结构,开发市场需要、盈利能力强的产品,淘汰那些没有销路、经济效益差的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战略。所谓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提供区别于竞争对手并在行业内具有独特性产品的一种战略。差异化战略的核心是以产品的特色赢得竞争优势,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在行业内独树一帜,从而赢得用户,赢得市场,取得高于竞争对手的收益,用产品或服务的优越性来锁定顾客群。目前,我国有些企业的竞争手段趋同,最常见的就是价格战和产品同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市场变化进行战略定位,推行差异化战略,避开战略趋同和恶性竞争,使自己在市场中能有独立的发展思路,减少短期环境变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进而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企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产业升级换代是企业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和获得更多盈利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应对危机和渡过难关的重要对策。美国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前后的11年里,杜邦公司投入2200万美元和230名科技人员,致力于合成纤维开发,于1938年研制成功世界第一种合成纤维尼龙,从此奠定了全球合成纤维工业的基础及杜邦公司在行业及全球的地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要调整投资结构,对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长线项目,须审慎决策,把有限的资金用到重点项目建设上,聚焦主业发展,保持适当的投资规模。要围绕主业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使产业结构更趋完善合理,获取产业链前后端和价值链高端收益分配,培育 11 / 14
/ 14
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按照市场原则,加快推进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等多种形式的并购重组,促进产业的集中化、大型化,有条件的要逐步由国内大企业向跨国公司进而向全球企业转型,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要与相关产业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关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要努力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开发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尽快占领产业技术前沿和市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是要调整组织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机构臃肿僵化,市场反应迟缓,成为不少大企业的通病。从我国大企业的状况看,有的企业存在着管理层次多、管理链条长的问题,这种状况不及时改变,势必会降低企业的管理效率,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优化组织结构。要明确集团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管理关系和权力分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划分和协调关系;要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要理顺管理流程,做到岗位职责清晰,程序科学合理。
对策之五 强化管理健全防范风险的机制
建立适合企业特点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大企业要真正在国际竞争中胜出,就要不断加强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立适合企业特点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能够在强手如林的世界汽车厂商中崛起、发展、壮大,跻身世界汽车巨头行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田公司的生产方式。这种科学的精益生产方式,其核心的一点就是不断改进管理,不断挖掘管理潜力,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竞争力。我国大企业要真正在国际竞争中胜出,一方面应不断扩大和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应不断加强和改进管理。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水平。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质量也是行业的生命,关系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企业见利忘义,急功近利,忽视和不注重产品质量,不管企业有多久的历史,不管企业发展到多大规模,必定会被消费者抛弃。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企业生命的意识,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要以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
二是加强成本管理,提升控制成本的能力。价格竞争是企业最常用的一种竞争策略。在质量、服务等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就成为决定企业胜败的重要因素。而价格竞争的背后主要是成本的竞争。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综合成本增加较快,许多企业的市场空间和获利空间受到很大挤压,不少既无技术又无品牌、主要依靠劳动力低成本竞争获得出口订单的加工制造型企业陷于生存危机。应该看到,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企业的综合生产经营成本仍然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会越来越小。因此,一方面我国企 12 / 14
/ 14
业要尽可能利用好低成本的相对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转变发展模式,增强控制成本的能力,更多地通过体制创新、技术进步、优化结构、加强管理等途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三是加强财务管理,防范资金链条断裂。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尤其要注意现金流的管理,因为决定企业生存的是现金流量。我国有些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时,盲目扩大规模,高额负债经营,遇到经济不景气时,企业的资金普遍较为紧张,很容易出现现金流断裂的问题。大企业都应从中吸取教训,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和现金流管理。要尽可能实行财务和资金的集中管理,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所属各级子企业财务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要实行稳健的财务战略,保持必要的现金流量,严格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结构。要建立财务危机的预警、监测和应对系统,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
四是加强风险管理,增强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或突发事件,也可能来自内部决策失误或管理失控等。从我国许多企业的情况看,内部风险很多来自乱决策、乱投资、乱担保。企业应切实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完善防范和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要规范和完善投资决策程序,防止随意决策和个人专断。要加强企业投资全过程的监管,落实投资项目责任制。要加强高风险业务管理,审慎运用金融及其衍生品工具。
对策之六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素质
坚定信心是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动荡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力武器。具有强烈进取心和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家,不仅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心,还要振奋士气,带领全体员工顽强拼搏,共渡难关。
企业文化是指为企业广大员工普遍接受和遵循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企业持续发展,都要求企业把加强文化建设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危机和艰难不仅考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更考验企业家的意志和品质。危机时刻和挑战面前,企业家的信心尤为重要。具有强烈进取心和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家,要有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心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凝聚人心,振奋士气,带领全体员工顽强拼搏,共渡难关。
对企业而言,诚信不仅是提升商誉和树立品牌形象的必备条件,也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和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诚信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基础和重要保证。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形象的企业,可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增加消费者的认可程度,提升无形资产的价值,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注重声誉,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才能使企业的持续发展成为有源之水。
/ 14
/ 14
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应对当前危机和实现企业未来发展都要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企业文化建设则是打造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基础和保证。为此,企业要切实加强文化建设,努力通过文化建设使企业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全体员工所认同、所接受,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不断增强员工的敬业精神,激发员工的创业激情,为企业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队伍基础和人才保证。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