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爱情诗更是体现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犹如原野中一股清新的风,令人心旷神怡,更如一株带露的春草,蓬勃鲜亮。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拥有超越时代的永恒的美学价值与艺术魅力。《诗经》中爱情诗的女性形象美的色彩是促成《诗经》爱情诗千古不衰的重要原因,历代评论家对此都有深刻的见解。《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它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对女性美的关注,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一,与女性爱情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诗经》是我国女性文学史的第一页,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对女性的关注。我们从这些篇章中可以体会那个时代女性对待情感、婚姻、生活的基本态度,了解夫权文化背景下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所遭受的精神痛苦与情感奴役、地位低下的真实境况,进而理解中国女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争取平等与自由所做出的奋争与牺牲。后来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逐渐确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在诗经作品丰富的女性形象演变中具体体现了出来。
一、《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
《诗经》产生于我国由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我国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人类生活和社会风貌。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规范社会等级关系的封建礼教正在形成并逐渐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时期,各种野蛮的婚俗还大量存在,男女之大防还不甚严,但周天子为维护统治,推行宗法制度,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出现了礼的萌芽,社会风气也从开放转变到“男女授受不亲”的保守,这些深深地影响了那一时期女性形象的变化。《诗经》中对于女性的描写真实自然,孔子 “思 无邪”的形容恰如其分。《诗经》情诗中的众多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迥异不同,大多通过着墨于她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对爱情、婚姻的理想追求展示出来。
二、《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要想分析《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我们首先要明确《诗经》中的爱情诗大致有五个方面的内容:(1)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2)坚贞不渝的爱情(3)难耐的相思之苦(4)求嫁女子的心声(5)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之情(6)觉醒的妇女形象
三、诗经中具体女性形象类型分析
(1)纯真烂漫、大胆热情的女性形象
《召南·摽有梅》中“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此篇描写的少女丝毫不掩饰求偶的急切心情,大胆地表示:“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歌者渴望爱情,就坦率表白,就主动地追求幸福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主动追求是发乎于内心爱的萌动,将歌者急于嫁人的迫切心情和诚挚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悉性自然,合乎人性的自然发展,无需遮遮掩掩:“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她们不是柔情蜜意地与情郎悄声倾诉“恩爱相尔汝”,更无少女的矜持与羞涩:“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女孩向她的情人隔河喊出这番话,看上去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但却非常艺术地表现了女孩辣而不憨,爽直中颇显心计。她的话看似玩笑,实则真情流露,让恋人用“褰裳”涉水这一行动来证实爱情的真诚,坦率中带着一点逛野之美,其实这种试探中也包含着对恋人主动、大胆的追求。这些少女总爱用戏谑嘲笑的口吻来开情人的玩笑,一会儿嘲弄他们为“狂童之狂”,一会儿揶揄他们为“狡童”,在自己的恋人面前,她们是那样的野蛮任性,又是那样的无拘无束,发自纯真的灵性。她们与情人相处的时候,总是占据着主动而为,泼辣中带有粗犷,诙谐中含有任性,而她们的爱也像其性格一样,热烈中渗透着野蛮劲。
据《周礼》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子是时也,相奔不禁。”又云:“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虽未备,年期既满,则不待礼,会而行之,所以蕃育民人也。”由此可见,周代民间存在一种“会男女”的风俗。由于男女“年期即满”,即使“礼虽未备”,仍“会而行之”。这正是为时过晚的未婚男女,促成婚配的一种习俗。《摽有梅》的歌者早已过了出嫁的年龄,尚未找到对象。在歌唱之中,倾吐她时不我待、急于 嫁人的迫切心情和诚挚愿望,希望男子及时向她求婚,即所谓择婿之辞。女孩向她的情人隔河喊出这番话,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但又辣而不憨,爽直中颇有心计。她的话既是玩笑,又是真情,让恋人用“褰裳”涉水这一行动来证实爱情的真诚,坦率中带着一点野味儿,其实这种试探中也包含着对恋人主动、大胆的追求。
(2)热情泼辣的女性形象
《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中的静女很具代表性。善良、美丽的静女,原本和情郎约好在僻静的城隅相会,但调皮的她一到约会地点就先藏了起来捉弄一下情郎,使痴情的小伙子焦急万分地“搔首踟蹰”。那种焦急万分,左顾右盼、不知如何好情景描述得活灵活现,现实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在这情形之下,“静女”再也难忍心“俟”下去了,就突然地出现于情郎面前,多情地“贻我彤管”。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就栩栩如生低呈现在大家面前。再看子仲家中的大姑娘“不绩其麻,市也娑”,撂下手中的针线活,跟着情郎到闹市跳舞去了,更是把“握椒”赠给心爱的人。这些带着少女特有的心性姑娘,热情地追逐着爱情的幸福,尽享爱之甜美。她们一个“彤管”,一把“握椒”,一枝“勺药”,用她们原始的纯朴的方式表达着真挚的情思,女子的多情表露无遗。
子仲家里大姑娘,丢下手中针线活儿,跟着男友跑到闹市跳舞去了。“不绩其麻,市也娑。”又把“握椒”赠给心爱的人。她们时而邀请小伙子一起去玩:“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言于乐!’”并与小伙子“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这些姑娘,带着少女特有的天真烂漫,热情地追逐着爱情的幸福,尽情地享受着爱情的甜美。
(3)畏缩痴情的女性形象
《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少女心系邻家帅小伙,“其室则迩”,但有不甘主动接近示好,“其人甚远”,只在心中默默慨叹:“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即使她们获得了男子的爱,尽管内心的爱炽烈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但绝不肯亲自去找他,让一颗灼热的心在痛苦的相思中煎熬着:“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少女深沉矜持与扭捏的性格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这一形象群的妇女即使与 男子一见钟情,有心相许,却也要说“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兮,无使也吠”。寥寥数语,道破了少女微妙的心理,使得一个个可爱娇羞的妇女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既欣喜激动、又羞怯紧张,既愿意顺从男子、又矜持、忸怩的妇女群体,在《诗经》全部情诗中所占的比例是极小的,不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妇女形象。
(4)刚烈果敢的女性形象
这一形象群体的女性对情爱非常指着痴迷,更对强加于自己的婚姻予以坚决的反抗,表现了对爱情、婚姻的理想追求。“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虽速我讼,亦不女从”!这是一位坚毅大胆的女性对已有妻室而欲欺骗她、以打官司要挟成婚的男子的严词拒绝。她不畏强暴,不惧舆论,坚决拒绝了自己不爱的男子的无理求婚,即使打官司、上公堂、坐牢房,誓不嫁你强暴郎!少女面对“父母之命”毫不畏惧,她坚决反抗并且发誓:“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她为了真挚的爱情,誓死也不改变主张,更对爹娘不体谅女儿的心情深感痛惜与无奈。不肯屈从还只是这一形象群女子反抗的开始,为了获得幸福爱情,她们冲破世俗的束缚,与情人双宿双飞的所表现出来的刚烈果敢,让一些男子也只能自叹不如。《王风·大车》:“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大车啍々,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在自由乱爱得不到家庭、社会的认可与祝福情况下,是她首先向情郎提出私奔,“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岂不尔思?畏子不奔。”更是以指天誓日表示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来打消情郎的犹豫与胆怯:“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为了能与自己心爱的人结合,她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甚至于“拿生命孤注一掷”:活着不能同房宿,死后也愿同圹埋。这样坚定的爱情追求,这样大胆的爱的宣言,今人读来,仍使人不免为之动容
(5)哀婉悲戚的女性形象
《氓》则自诉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虐待、遗弃的经过情景。诗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具有代表性,揭示出了古代妇女所遭受到的欺压和凌辱,反映了男尊女卑不平等的婚姻制度不合理的现实。《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这位少女热恋着那个特立独行的男子,但惧于礼教的束缚,难以 相亲相爱,可是姑娘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残酷的礼教桎梏着纯洁善良少女心中的爱,将她的幸福毁于一旦,也将她那活泼开朗的天性泯灭了,使她们变得胆怯忧郁,充满哀怨。而在“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诗中妇女怀疑自己被丈夫遗弃,她那种忧伤、哀怨、欲爱不能的辛酸、迷茫的感情和焦急无措,叫人不能不为她深表同情? “宴尔新昏,以我御穷。有光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既土!”则入木三分地描写了弃妇的哀怨:你有新人多快乐,拿我旧妻挡困穷,与今人“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控诉有异曲同工之妙。粗声恶气打又骂,还要逼我做苦工。不念昔日情绵绵,你我恩爱一场空。勤劳、善良与贤惠换不回昔日的恩爱,痛诉唤不醒变心丈夫的良知。此类诗歌对始乱终弃、忘恩负义之徒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对女性的那种哀婉悲戚给予了深切的同情。而反映一位妇女诉说无端为夫所弃的《谷风》,使人们看到了在礼教压迫下,古代妇女所遭受到的痛苦经历和悲惨命运。(6)彷徨疑惧的女性形象
由于受到礼制的束缚和压制,在受到阻挠和破坏面前,相爱的恋人们或者矢志相爱、或忍痛辞绝,欲爱不能。《将仲子》、《柏舟》更是此类诗歌的代表作。《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中的少女心仪“仲子”,由于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当“仲子”翻墙进园前来看她时,少女不敢与他接近:“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极爱而不敢爱,怕爹娘责骂,怕兄长责骂,怕人多舌杂„„姑娘的心被苦苦地折磨着。既不想让家人失望,更不想被恋人误解,小心翼翼地婉拒;既怕失去恋人,又怕耽误恋人的幸福。一位聪明善良我见尤怜的好姑娘跃然纸上。《柏舟》描写的是一个自选配偶的少女,恋爱受到父母的干涉之后,勇敢发出的矢志相爱的反抗呼声。
(7)情深意长的女性形象
《葛生》是一首妇女悼念亡夫的诗。诗中先以“葛”之依附于“楚”,贴切巧妙地暗喻男女爱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而“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则烘托了一种悲凉的 意境和凄惨的气氛。“谁与?独处!”、“谁与?独息!”、“谁与?独旦!”等简洁的问答,则一览无余地展现了爱人去世后,女主人翁的内心的孤独与伤痛。而“角枕”“锦衾”的绚丽生辉、光彩夺目,但枕上衾下却是一具尸骨,光彩与死亡相衬,组合了一幅让人强烈震撼的画面,令人心酸!“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的回环修辞方式,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死者的深深思念,只能是“此情可待成追忆”了!字字血、声声泪,哀婉凄怆、痛切心肺悼亡诗的《葛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死者的思念是何等情重绵长!
四、《诗经》中女性形象体现出的当时女性的评价标准
探讨和深入研究古代历史人物形象,应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从人们思想观念变迁的高度和社会审美价值的标准来分析、考量。诗经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周代社会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这些诗歌不仅真实自然的表现了周代社会男女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等等,而且在以这种以叙述为主又夹杂着议论的诗歌中既朴实又强烈的体现出男女爱情的轰烈,渗透、显现出周代社会对女性的欣赏,从而形成了当时对女性形象的理想取舍与评价标准。在礼制初成的周代,对女性形象的要求不仅是外在的审美需要之外,还包括对女性品德、品格的要求。
(一)外在形貌美和神情美
《诗经》描写女性的美,既有形态的描写,也有神态的描写,而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更是惟妙惟肖。如《卫风•硕人》通过“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段对齐国美人庄姜美貌的描写,历来被誉为“美人赋”。此段鬼斧神工的人物外貌描写,比喻接二连
三、生动传神,让人浮想联翩,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其对美人的连续外貌描写始终是为了服务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人传神。这让当时西方同期作品较注重人物单纯的外形美是不能相媲美的。
外在形态与内在神态相结合的描写方式成为中国历代文学所共同遵循的创作手法,《诗经》中对女性人物形象描写也同样如此。但在西方文学宝库里,也有一段颇为类似的描写。
古希伯来民族的婚歌《雅歌》四章的一至四节写道:“面纱掩映着那温柔如鸽的眸子。你的秀发一似跃下基列山冈的羊群。你的皓齿白如新剪洗净的羊毛,排列整齐,毫 无遗缺。你的薄唇好象朱红的线,你的嘴儿嫣红欲滴。你的桃腮在云鬓间艳似石榴。你的粉颈轩秀,宛如饰似无数英雄锦盾的大卫楼塔。”两者相同的是,都描写了“眼”、“齿”和“粉颈”的美,而且都运用的一连串比喻修辞方式。所不同的是,《雅歌》所描绘的美人光彩照人,缺乏动态之感,没有显示出人物整体的神态之美。《卫风•硕人》所描绘的美人,色彩素净清雅,在用了五个比喻以后,巧妙地用画龙点睛的手法,以甜美的微笑,顾盼神飞的秋波,充分显示了庄姜动态之美、神态之美,具有形神兼备的优点。英国大哲学家培根曾讲过美的三个标准:服饰、外表、行为中最能体现美的真正含义的首先是行为。而这在我国历史的古典《诗经》中,诸如《硕人》,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内在人格品质美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自古以来就比较注重美与善的结合。在具有浓厚农业社会的色彩的我国古代,人们的生存发展与土地紧密相依,从描述情人幽会 “桑中”(《鄘风•桑中》),思妇看到“鸡栖于埘”的景象而思念远去的征夫(《王风•君子于役》),深刻地体现出比较贫瘠的黄河流域,长期的、固定的、相当艰苦的农业劳动,形成了勤劳朴实又较为内向的民族性格,因此,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讲,探讨《诗经》爱情诗中女性人物的内在之美,更是韵味深远。
《周南•樛木》一诗从女攀男的角度赞美了“君子”由室家和谐而“福禄绥之”。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称此诗:“以葛藟萦绕乔木喻女子依附丈夫,并祝男子由此而终身幸福,是女方贺贵族新婚之诗。”能忠实家室、和谐家室、家庭兴旺,由此诗可见,这是当时社会对女性评价的标准之一。
作为中华文化源头之一的《诗经》所表现出了这种对女性价值评价和心理取向的形成和延续,对后世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
五、《诗经》中女性形象的历史影响(1)对早期文学审美价值的影响
在中国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受《诗经》的影响很大。在早期的文学典型代表屈原的《楚辞》以及汉末著名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就有体现。
《楚辞》中楚人称美女为“姱女”。而在屈辞中“姱女”至少出现了十次左右,这种秀美与《诗经》中的以壮硕为美的审美标准是一致的。而刘兰芝的形象更加地体现了《诗 经》中对女性的刻画,“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谈箜篌,十六诵诗书”。对《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勤、俭、敬、孝”的特征有了一个传承。
(2)对封建社会时期价值取向的影响
在以儒家礼制为主要思想文化特征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经学家常以封建礼教为标尺,或对这些情诗进行曲解,或否认它们是歌唱自由的爱情。作为封建理学代表性人物的朱熹,对封建礼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发展。朱熹的许多主张都是通过对包括《诗经》在内的儒学经典的再解读中体现的。在《集传》里,朱熹对《诗经》中描写男女爱情的或者表现女性形象的诗句,都进行了刻意曲解,诋毁男女之间正常的爱情。
在《集传》中,以朱熹为代表的封建经学家认为《柏舟》是“共姜作此以自誓”,即是说:共伯早死,死时其(未婚)妻尚未嫁过门去,父母逼她改嫁,因而应是贞女守义的自誓之词。但此说与史实却不相符。据《史记•卫世家》记载:“釐侯卒,太子共伯余立为君。共伯弟和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釐侯羡自杀。卫人因葬之釐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意思是说:共伯不能算是早死,而且其妻也已经嫁过门了,父母逼她改嫁,所以可以理解为是寡妇守节的自誓之词。近代文人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中认为“此女子失恋之诗”。用今人的眼光来看,这首诗的主题还是理解为少女要求婚姻自主为宜。
(3)对当今社会爱情观的影响
当今社会,爱情自由已得到解放,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认真审视《诗经》中所塑造的女性的爱情观,力求概括出其思想与艺术上的成就,充分地认识到《诗经》的真正价值和魅力所在。试图从诗歌本身的规律,特别是从情诗的风格出发,将它们放到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分析、考察,从而更为深入地区认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风格和人们审美意向的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使爱情诗得到应有的重视。
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形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诗经》中的情诗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美好、纯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上古时代那纯正、没有世俗的偏见的健康的爱情观。不仅表现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求,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性爱问题的严肃态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忠诚老实的本质、健康的感情、谆朴善良的面貌和崇高的道德水平,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纯正健康的爱情观,反对庸俗腐朽的颓废思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会有一定积极向上的指向作用,我们理应对这些传统中的精神予以继承和发扬,繁荣我国的诗歌创作。
第二篇:浅谈《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浅谈《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它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这些诗主题的揭示主要是通过对一系列女性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我们从中可以体会那个时代女性对待情感、婚姻、生活的基本态度,了解夫权文化背景下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所遭受的精神痛苦与情感奴役、地位低下的真实境况,进而理解中国女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争取平等与自由所做出的奋争与牺牲。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情感女性形象
【引言】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大约从周朝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歌谣与作品,涉及到当时从贵族乃至平民的各个阶层的生活与风俗。而《诗经》中有关女性的作品非常多,占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一,其中与女性爱情有关的作品为数不少。《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涉及到男女爱情的诗歌总集,《诗经》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她们大体可分为纯真烂漫型、热情泼辣型、畏缩痴情型、刚烈果敢型、哀婉悲戚型、彷徨疑惧型和情深意长型。
一 积极烂漫型
1.1 纯真烂漫的女性形象
《召南·摽有梅》中“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此篇描写的少女丝毫不掩饰求偶的急切心情,大胆地表示:“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歌者渴望爱情,就坦率表白,就主动地追求幸福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主动追求是发乎于内心爱的萌动,将歌者急于嫁人的迫切心情和诚挚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悉性自然,合乎人性的自然发展,无需遮遮掩掩。而她们的爱也像其性格一样,热烈中渗透着野蛮劲,这种大胆直率的美,无拘无束,发自纯真的灵性。至今看来依然让人掩卷之余仍能深深回味无穷。
1.2 热情泼辣的女性形象
《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中的静女很具代表性。善良、美丽的静女,原本和情郎约好在僻静的城隅相会,但调皮的她一到约 1
会地点就先藏了起来捉弄一下情郎,使痴情的小伙子焦急万分地“搔首踟蹰”。那种焦急万分,左顾右盼、不知如何好情景描述得活灵活现,现实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在这情形之下,“静女”再也难忍心“俟”下去了,就突然地出现于情郎面前,多情地“贻我彤管”。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就栩栩如生低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些带着少女特有的心性姑娘,热情地追逐着爱情的幸福,尽享爱之甜美。她们一个“彤管”,用她们原始的纯朴的方式表达着真挚的情思,女子的多情表露无遗。这些姑娘,带着少女特有的天真烂漫,热情地追逐着爱情的幸福,尽情地享受着爱情的甜美。
1.3 畏缩痴情的女性形象
《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少女心系邻家帅小伙,“其室则迩”,但有不甘主动接近示好,“其人甚远”,只在心中默默慨叹:“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即使她们获得了男子的爱,尽管内心的爱炽烈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但绝不肯亲自去找他,让一颗灼热的心在痛苦的相思中煎熬着:“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少女深沉矜持与扭捏的性格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这一形象群的妇女即使与男子一见钟情,有心相许,却也要说“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兮,无使也吠”。寥寥数语,道破了少女微妙的心理,使得一个个可爱娇羞的妇女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1.4 刚烈果敢的女性形象
这一形象群体的女性对情爱非常指着痴迷,更对强加于自己的婚姻予以坚决的反抗,表现了对爱情、婚姻的理想追求。《王风·大车》:“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大车啍々,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在自由乱爱得不到家庭、社会的认可与祝福情况下,是她首先向情郎提出私奔,“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岂不尔思?畏子不奔。”更是以指天誓日表示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来打消情郎的犹豫与胆怯:“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为了能与自己心爱的人结合,她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甚至于“拿生命孤注一掷”:活着不能同房宿,死后也愿同圹埋。这样坚定的爱情追求,这样大胆的爱的宣言,今人读来,仍使人不免为之动容。
二命运多舛型
2.1 哀婉悲戚的女性形象
《氓》则自诉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虐待、遗弃的经过情景。诗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具有代表性,揭示出了古代妇女所遭受到的欺压和凌辱,反映了男尊女卑不平等的婚姻制度不合理的现实。《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这位少女热恋着那个特立独行的男子,但惧于礼教的束缚,难以相亲相爱,可是姑娘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残酷的礼教桎梏着纯洁善良少女心中的爱,将她的幸福毁于一旦,也将她那活泼开朗的天性泯灭了,使她们变得胆怯忧郁,充满哀怨。而在“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诗中妇女怀疑自己被丈夫遗弃,她那种忧伤、哀怨、欲爱不能的辛酸、迷茫的感情和焦急无措,叫人不能不为她深表同情? “宴尔新昏,以我御穷。有光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既土!”则入木三分地描写了弃妇的哀怨:你有新人多快乐,拿我旧妻挡困穷,与今人“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控诉有异曲同工之妙。粗声恶气打又骂,还要逼我做苦工。不念昔日情绵绵,你我恩爱一场空。勤劳、善良与贤惠换不回昔日的恩爱,痛诉唤不醒变心丈夫的良知。此类诗歌对始乱终弃、忘恩负义之徒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对女性的那种哀婉悲戚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2.2 彷徨疑惧的女性形象
由于受到礼制的束缚和压制,在受到阻挠和破坏面前,相爱的恋人们或者矢志相爱、或忍痛辞绝,欲爱不能。《将仲子》更是此类诗歌的代表作。《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中的少女心仪“仲子”,由于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当“仲子”翻墙进园前来看她时,少女不敢与他接近:“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极爱而不敢爱,怕爹娘责骂,怕兄长责骂,怕人多舌杂„„姑娘的心被苦苦地折磨着。既不想让家人失望,更不想被恋人误解,小心翼翼地婉拒;既怕失去恋人,又怕耽误恋人的幸福。一位聪明善良我见尤怜的好姑娘跃然纸上。
2.3 情深意长的女性形象
《葛生》是一首妇女悼念亡夫的诗。诗中先以“葛”之依附于“楚”,贴切巧妙地暗喻男女爱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而“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则烘托了一种悲凉的意境和凄惨的气氛。“谁与?独处!”、“谁与?独息!”、“谁与?独旦!”等简洁的问答,则一览无余地展现了爱人去世后,女主人翁的内心的孤独与伤痛。而“角枕”“锦衾”的绚丽生辉、光彩夺目,但枕上衾下却是一具尸骨,光彩与死亡相衬,组合了一幅让人强烈震撼的画面,令人心酸!“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的回环修辞方式,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死者的深深思念,只能是“此情可待成追忆”了!字字血、声声泪,哀婉凄怆、痛切心肺悼亡诗的《葛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死者的思念是何等情重绵长!
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形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美好、纯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上古时代那纯正、没有世俗的偏见的健康的爱情观。
结论
《诗经》中的爱情诗,是古老的华夏民族在有了文字记载后,用诗歌表达的对所爱之人的爱慕,思念,情真意切。《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一,与女性爱情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诗经》是我国女性文学史的第一页,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对女性的关注。这些篇章对女性形象、女性爱情、女性命运的描写,都折射出周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内涵。研究这种现象,对于了解那个时代的女性及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葛晓音、周先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黄伦峰.周代婚俗下的《诗经》婚恋诗研究 [D].广西师范大学.2007
[3] 李金坤.《风》《骚》“弃妇情结” [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
[4] 安意如《诗三百·思无邪》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8
第三篇: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目 录
《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2
[摘要].........................................................................................................................................2 [关键词].....................................................................................................................................2 引言..................................................................................................................................................3 一.《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4
(一)恋爱中的女性形象.............................................................................................................4
1.大胆表白、勇敢示爱的女性形象................................................................................4 2.羞涩忸怩的痴情女性形象.........................................................................................5 3.俏皮活泼的女性形象.................................................................................................5 4.思念恋人的深情女性形象.........................................................................................6 5.追求婚恋自主的女性形象.........................................................................................6
(二)婚姻中的女性形象........................................................................................................7
1.新婚女性形象.............................................................................................................7 2.婚后女性形象.............................................................................................................8
二.《诗经》婚恋诗中女性形象的现实意义.............................................................................11(一)对《诗经》产生年代的现实意义...................................................................................11 《诗经》婚恋诗产生的土壤.........................................................................................11
(二)对当代女性在婚恋方面的现实意义..........................................................................13 参 考 文 献............................................................................................................................14 《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其特有的艺术特色为读者重现了上古时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其中的婚恋诗更是独具风格,脍炙人口。其刻画的女性形象类型丰富,她们在各自人生中演绎着或精彩或悲情的爱情故事,经营着各自或幸福或悲凉的婚姻生活。按照婚恋的不同阶段可将其划分为两大类:恋爱中的女性和婚姻中的女性。本文以《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诗文对当时社会的女性人物性格进行浅析,使人们在对诗经时代女性形象和爱情生活有更深的了解的同时,对当下女性的婚恋有所思考。
[关键词]《诗经》;婚恋诗;女性形象
引言
《诗经》收入诗歌三百零五篇。孔子曾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在这三百零五篇中,反映爱情婚姻生活的诗作占了很大比重,它们全面细致地反映了周代人民的爱情观、婚姻观。塑造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直率热烈情感丰富,她们大胆地表达对爱情的追求,无论是相思别离、怨恨恋慕,都能直言无隐,就连自己与男子的私情、幽会也表现得自然执着。这与后来坠入封建礼教深渊的羞涩黯淡、饱受压抑的女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篇中的女性体现出一种天然具备的清新和纯粹,这也赋予了《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一种流光异彩的无邪与真挚。一.《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
《诗经》中描述的女性处于各自人生的不同阶段,演绎着各自或精彩或悲情的爱情故事,经营着各自或幸福或悲凉的婚姻生活。按照婚恋的不同阶段可将其划分为两大类:恋爱中的女性和婚姻中的女性。
(一)恋爱中的女性形象
《诗经》产生年代呈现出“礼崩乐坏”的状态,女子可以像男子一样平等地追求爱情。在爱情面前,她们或大胆率真,或深挚缠绵。即使是在失恋之后,依然显示出直率的个性。
1.大胆表白、勇敢示爱的女性形象
《诗经》产生于“礼崩乐坏”的周代,礼教束缚较少,婚姻较为自由,她们遇见钟情的男子会大胆热烈地示爱,勇敢的表白。她们对于感情的态度直率自然, 不矫揉做作, 不掩饰内心情感, 大胆表露对意中人的思慕, 对爱情的渴望。具有鲜明代表色彩的作品如《王风·大车》: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 畏子不敢。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 畏子不奔。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这首诗表现了女性大胆追求爱情的热情和执着。她想和男子私奔,但没有得到男子肯定的答案。男子犹豫不决、缺乏勇气的表现与女主人公“榖则异室,死则同穴”的决心形成明显对比,也将女性大胆追求爱情的形象,鲜明而生动地表现出来。“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女子真情表白还不够,还要对着太阳发誓,生不同室,死则同穴,如果说我撒谎,自有朗朗青天作证。从中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公内心如火焰般热烈的示爱。
又如,《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 其实七兮。求我庶士, 追其吉兮。摽有梅, 其实三兮。求我庶士, 追其今兮。摽有梅, 顷筐口之。求我庶士, 追其谓之。
看到梅子果熟坠地, 感到青春易逝, 这位少女率真而热烈地坦白:“求我庶士,追其吉兮,’;“求我庶士,追其今兮,’;“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渴望爱情,就坦率表白,就主动地追求幸福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主动追求是发乎于内心爱的萌动,将歌者急于嫁人的迫切心情和诚挚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非常生动地表达出少女追求爱情的热烈心理以及在对待爱情时态度上的积极主动性。
2.羞涩忸怩的痴情女性形象
与《王风·大车》表现出的大胆热情不同,《郑风•东门之墠》展现出女子面对爱情时的羞涩扭捏和她一腔痴情无法倾吐的淡淡怅惘。
《郑风•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少女心系邻家小伙,“其室则迩”,但又不主动接近示好,两个人的心理距离是“其人甚远”。内心爱得炽烈却绝不肯先去找他,一颗灼热的心在痛苦和矛盾中煎熬。“岂不尔思?子不我即!”我怎么会不想念你,可你不来找我有什么办法?这可以理解为略带撒娇的委屈,也可理解为梦想破灭的苍凉。区别在于,这故事里的女主人公知不知道对方是否了解自己的爱。无论如何,这首诗表现出少女对男子不解自己的深情的淡淡嗔怨,侧面烘托少女痴情。寥寥数语,道破了少女面对爱情时的微妙心理,呈现出一个可爱娇羞略显忧虑的女性形象。羞怯矜持的女性形象在《诗经》全部情诗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与大胆热情勇于表白的女性形成对照。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同样不可忽视。
3.俏皮活泼的女性形象
爱情是人类共同的命运。在爱情面前,有人大胆追求,有人羞涩踟蹰。毫无例外的是,爱情总是带给人们欢乐和甜蜜。《邶风•静女》是通过描述青年男女幽会的事件来表现女性形象的。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表现了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相会的情景,清新自然。女主人公明明和小伙子一样渴望尽快见到心上人,却又故意躲藏起来,“爱而不见”,看着小伙子“搔首踟蹰”。然后的“自牧归荑”显示出她多情的一面。诗歌表现出女主人公活泼俏皮的一面,富有生活气息,体现出处于爱情状态中的女性独有的小心思,以及爱情本身所带给人们的欢乐。再如《王风·丘中有麻》写女子等候情人,享受幽会的甜蜜和快乐,女性形象也较鲜明。
4.思念恋人的深情女性形象
示爱成功后,男女进入了热恋阶段,相思的情诗随之出现了。恋爱中的人总是觉得一起相处的时间太短暂,哪怕刚刚分别,就开始思念。《王风·采葛》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其诗曰:
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姑娘对意中人的思念是如此强烈, 哪怕是在劳动中也是念念不忘, 才一天没有见面, 就觉得分开太久。没有恋人相伴的日子,度日如年。一日不见,就如同分别了三季、三年。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深情可想而知。
与之相类似,《郑风·子衿》写的是女子在城阙等待情人归来,到城门两端的观楼独自踌躇徘徊,驻足眺望,终未见期待之人,发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咏叹,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泣如诉,深沉缱绻。
5.追求婚恋自主的女性形象
任何一个时代的爱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反而会遇到一些来自社会或这家庭的挫折和压力。《诗经》产生的时代, 男女爱情所遭遇的压力并不会比现代社会少。《诗经》中就有这么一批女子, 她们屈服, 勇于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 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 表现出女性强大的反抗精神。
比如,《鄘风·柏舟》: 泛彼柏舟, 在彼中河。髧彼两髦, 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泛彼柏舟, 在彼河侧。髧彼两髦, 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少女爱慕一位少年男子, 追求婚姻的自由和幸福, 但却违背母亲的意愿。面对父母的压力, 少女依然忠实自己的内心的感情追求, 坚定自己的爱情信念, “髧彼两髦, 实维我仪”是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一往情深的告白,“之死矢靡慝”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诚和宁死不易其志的誓言和决心,表达她对干涉和阻挠自己婚姻自主的母亲的反抗。“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则是她在面对爱情的痛苦和悲愤时发出的慨叹之声。这种公开对抗包办婚姻制度追求婚姻自由的精神难能可贵。
《鄘风·柏舟》当然不是体现当时女性反抗婚姻制度的个例,同样的刚烈果敢在《召南·行露》中也有相似的描述。一个已有妻室的男子,看中了一个姑娘,想要聘娶,并蛮横霸道地威胁她。“虽速我狱, 室家不足”、“虽速我讼, 亦不女从”,这有力的拒绝,描绘出一个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不怕要挟,即使吃官司,也决不低头屈从的人物性格丰满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
除以上外,《诗经》婚恋诗还描述了失恋后果敢决绝的女性形象,如《郑风·褰裳》中“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的自慰和愤慨;等待恋人到来的心情焦急的女性形象,如《王风·丘中有麻》中的“将其来施施”、“将其来食”,《邶风·匏有苦叶》中的“士如归妻,迨冰未泮”等等。同时,以旁观视角侧面描写女性人物的美好形象,如《周南·关雎》、《卫风·硕人》等篇。
(二)婚姻中的女性形象
与恋爱状态相似的是,不同女性在婚姻状态的不同阶段,也显示出不同特点,同时,同一女性,在其婚姻的不同阶段,也具有不同特点。本文主要以新婚和婚后来分析女性形象的。
1.新婚女性形象
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莫过于新婚。《诗经》中也有对新娘美貌的描写。譬如,《卫风·硕人》中的庄妻“硕人其颀”,体形匀称,“硕大且俨”,姿态端庄,她的容貌肌肤之美,由手及肤、颈、头、红唇皓齿,再到额、眉和笑貌都进行了一番详尽细致的描写。《诗经》多是通过对女子外貌的描写来刻画了一个给人留下深刻的新娘形象。其中最有名的作品,当属《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中用春天柔嫩的桃枝和鲜艳的桃花映衬新娘的青春美丽,桃花的娇嫩使人联想到新娘新婚的幸福和娇羞。以“有蕡其实”和“其叶蓁蓁”写新娘对美好婚姻生活的期待。人们给她最美好的祝福,祝愿她为婆家开枝散叶,欢乐幸福地生活。新娘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表,而且有美好的心灵,“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不仅是人们对新娘子的祝愿,也是暗示这是一位兼具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女子。
《邶风·燕燕》中的新娘也是一位同时具备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女子。“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这是一位既有美貌,又具贤德的女子。她温婉深静,温和恭顺,谨慎善良又坚贞,在符合古人对女子容貌的要求的同时,又符合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
2.婚后女性形象
女性新婚以后的生活不同于少女时代,她们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家庭劳动和相夫教子中度过的。她们勤劳质朴,始终不渝地为家庭牺牲奉献,具有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但是生活并不能时时处处如人所愿,有的夫妻恩爱琴瑟和鸣,有的婚姻破裂被夫家休弃,有的丈夫出征独守空房,从而产生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思妇和弃妇等形象。
2.1.独守空房的思妇形象
在《诗经》年代,由于战乱频仍,兵役、劳役等各种因素使得夫妻两地分离是常有的事,在这漫长的分离中夫妻间的相思是贯穿始终的。妻子思念丈夫,睹物怀人。妻子对丈夫的深深思念和担忧产生了抒发夫妻离散的思妇情怀的诗歌。婚恋诗中的思妇形象也就成了一个鲜明的标志。
《王风·君子于役》中的妻子在看到“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已归巢,太阳落山,牛羊欲归。突然想起自己在外服役尚不知归期的丈夫,想到他是否“苟无饥渴”,什么时候才能够回来。从中可以看出这思念之深,牵挂之切。通过对女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刻画,反映了妻子对丈夫的满腔痴情和无限挂念。
《召南·草虫》也是描写思妇形象的代表作品。其诗曰: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未见时是“忧心忡忡”、“忧心惙惙”、“我心伤悲”。若是能够见到他,那么,“我心则降”,“我心则说”,“我心则夷”。叠句的使用,情感一步步加强,产生了一种温馨的厚重感。诗中的女子等待丈夫,思念丈夫。见到丈夫,似乎是她全部的生命里唯一的意义。其深情可见一斑。
再如《周南·汝坟》中,通过“伐其条枚”、“伐其条肄”来暗示时间的流逝, “未见君子, 愁如调饥”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 既见君子, 不我遐弃”通过叙述妻子在丈夫归来时的欣喜之情,来衬托思念的苦楚煎熬。《周南·卷耳》、《邶风·日月》、《邶风·雄雉》等诗都抒写着思妇的悲伤、惆怅、忧虑、痛苦等复杂情怀。
2.2.清醒冷静的弃妇形象
毫无疑问,思妇在想念丈夫的时候是痛苦煎熬的。但是这苦涩中也不乏甜蜜。无尽的思念也是无限的憧憬和希望。相对于思妇的满怀期待和满心指望,婚姻破裂被休弃的弃妇不能有一点侥幸心理了。她们也曾是温婉可人的深情少女,在家庭生活中牺牲奉献,反落得被抛弃的结局。伴随着冷静的思考,清醒认识到男子的负心薄幸和婚姻家庭的不可挽回。她们悲愤叹惋,却又无可奈何,她们勇敢的对寡情男子进行激烈的指责和控诉。弃妇悲惨的命运促使弃妇诗应运而生。弃妇形象也就成了《诗经》女性形象中的一个显著标志。
《卫风·氓》就展现除了一个性格饱满的弃妇形象。诗中通过叙述她与“氓” 9 从恋爱、结婚到被虐待、被抛弃的经过,写出她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表达了她的怨愤之情。女人公是一位善良痴情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和氓青梅竹马,“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氓“抱布贸丝”主动追求她,两人自由恋爱而结合。婚后生活“三岁食贫”,她勤劳持家,尽心尽力。“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以桑叶之落写年华逝去,女子青春不再容颜老去。氓开始虐待她,“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并最终把她赶回了娘家。回家之后,兄弟不同情她,甚至讥笑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回忆起自已这虽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却以失败告终的婚姻,她在悲戚之余认识到男子的薄情并愤怒地谴责其负心背德,“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士也阁极, 二三其德”。“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则是女子在遭到沉重打击之后的理性思考和痛定思痛,毅然与过去决绝,展现出其果敢刚烈的性格。
《邶风·日月》同样是一首强劲有力的弃妇诗,以女子口吻直斥男子负心寡德。诗中每一章开头都直呼日月,仿佛是要日月来为自己做主,其积怨和悲愤之情溢于言表。“逝不相好”说明夫妻感情破裂,“德音无良”则是男子品德有问题,可能是婚姻破裂的原因。同时,和所有的弃妇一样,她对往日恩情有所依恋,心里忧虑难以消除,矛盾而痛苦,清醒又迷茫。只能以寄情日月来抒发自己心里的和不满。
与《氓》相对,《召南·鹊巢》中表达弃妇的不满和对男子的谴责就显得含蓄而力道不足。诗歌通过一次婚礼的描写,暗示了一个“鸠占鹊巢”的故事情节。新妇的婚礼,亦是旧妇情爱的葬礼。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但是有些时候,偏偏还就是“只闻新人笑,不闻旧人哭”。在《鹊巢》这首诗里,喜鹊是辛苦为家的旧妇,斑鸠是坐享其成的新妇。以新人结婚的声势浩大的热烈气氛反衬弃妇的悲惨命运和酸楚心理,对男子的负心进行无声的谴责和声讨。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弃妇都能够毅然决绝的与负心人告别,《邶风·终风》里就有这样一位依然心存侥幸等待男子回心转意的女性形象。女子的悲剧遭遇令人同情,也发人深思。全诗对男子着笔不多,侧面烘托。“谑浪笑敖,中心是悼”,说明女子对男子性格上的缺点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莫往莫来,悠悠我思”诉说女子的思念,“寤言不寐,愿言则怀”是对重归于好的期待。《终风》塑造的少妇形象鲜明,感情细腻,性格复杂。
个别不觉悟的弃妇惹人怜惜叹惋,譬如《郑风·谷风》。被逐出家门,却依旧真诚眷恋着丈夫:“行道迟迟,中心有违。”男子早已变心另娶,却痴心如旧,“不念昔者,伊余来暨”。再如《秦风·晨风》里的女主人公,被休弃之后还幻想着能与负心的丈夫重修旧好,怀着满腔的委屈和无限希望等待着:“未见君子, 忧心如醉。如何如何? 忘我实多”。
当然,《诗经》婚姻家庭诗中除了描写悲情的婚姻生活和弃妇、思妇形象外,还有一批婚姻生活美满的女子,她们和丈夫琴瑟相谐,互敬互爱,幸福和乐。《郑风·女曰鸡鸣》就是这样的一首诗篇。男女主人公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女子在天亮以前唤醒丈夫起床,男子回说天还没大亮呢,妻子说,你起来看看,启明星已经亮闪闪的了。于是一起起床,唱着歌儿去打猎。“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婚姻生活和谐幸福,快乐逍遥。
二.《诗经》婚恋诗中女性形象的现实意义
《诗经》中婚恋诗的文学价值异彩纷呈, 刻画女性形象鲜明生动。沿着历史长河,这些女性如花如歌,耐人寻味,意义隽永。无论是对《诗经》产生的时代,还是当下社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对《诗经》产生年代的现实意义
《诗经》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对女性的关注。从这些篇章中可以体会那个时代女性在对待情感、婚姻所持有的基本态度,了解当时婚姻制度背景下女性生活的真实境况,有利于从整体上对女性形象有一定程度的准确认识和把握。
《诗经》婚恋诗产生的土壤
《诗经》不是凭空就能产生的。《诗经》中的婚恋诗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这不仅仅因为它真挚的表达方式和自然的艺术魅力,更在于它反映了自身产生所植根的土壤和在这基础上产生的婚姻制度。《诗经》婚恋诗是对其产生年代在文学方面的反映,是社会制度的诗化。
1.1.礼乐文化 《诗经》中的婚恋诗与周代礼乐文化的核心相统一。周礼的本质是和,乐则是礼的重要辅助手段。家和是国和基础。而《诗经》中的婚恋诗,其内容具有和合寓意,其节奏、声音具有和悦之情,具有礼乐文化的精神意蕴,因而也就成为《诗经》选诗的重要题材。
《诗经》中描绘女性爱情的篇章多被收录在《国风》中,《国风》主要是当时诸侯所辖各地的民歌。民歌源自民间,经过加工润色成为大家今天看到的诗,虽然有所变动,依然较为真实地纪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朱熹在《诗集传》中有言:“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婚姻爱情是否美满是家庭是否和谐的表现,也是折射社会和谐是否实现的基础。周人选录婚恋诗就是以此来考察社会的一个方面。
1.2.婚俗制度
《诗经》产生年代女性来说是一个复杂的时代。人类已经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男性在生产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开始成为整个社会的中心,女性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从属附庸位置。另一方面,由于母系氏族社会相去未远,统治者部分政策的鼓励,再加上婚俗在民间的传承,都使得女性无论在恋爱还是婚姻中,都具有一定的自由性与自主性。
从《诗经》中的婚恋诗可以看到,周代的恋爱形态已经初步成熟,人们的情感生活丰富多彩,爱情诗所反映的内容几乎包含了男女恋爱的每一个细节。其中女性刻画尤为生动出彩。她们表达感情时有的泼辣大胆,有的委婉含蓄,有的原始奔放,有的端庄典雅。从男女表达爱情时的大胆直白、赠以礼物来寄情和幽会的相对自由,反映出当时男女婚恋观念相对开放自由。
但是,古代婚制中也强调“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比如那首著名的弃妇诗《卫风·氓》。其中就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强调媒人的重要性。周代婚姻礼制并未强调门第之分,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明显的重视门第的倾向,重视婚姻双方地位对等,讲究门当户对。《卫风·硕人》在赞美庄姜时,先从她尊贵的身份说起,“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可见,当时自由恋爱与媒妁之约共存。
周代社会从政策上基本实行专偶的一夫一妻制,但是由于诸侯国之间政治、12 经济、军事结盟的需要,还有“一女多媵”的现象,即“媵妾制”。是“一夫一妻”,还是“一夫多妻”,主要是由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决定的。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男子在婚姻关系中具有最终决定权,停妻再娶是较平常的事情,女子的婚恋缺乏保障。
《诗经》婚恋诗的创作时间长达几百年,而这几百年间存在不同时期婚制、婚俗的差异,所以不能用某一时期的婚制婚俗去解说、评价不同时期的婚恋诗,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要考察作品的创作时代。《诗经》婚恋诗的创作地域广阔,存在不同地域婚制、婚俗差异和礼仪教化的地域差异。
(二)对当代女性在婚恋方面的现实意义
作为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人民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诗经》中的婚恋诗充满了坦诚、真挚的情感,看不出遮遮掩掩、矫揉造作痕迹,为我们展示了爱情的美好,以及处在婚恋状态中的人们的最纯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上古时代那纯正健康的爱情观。反映出普通人民,尤其是劳动女性,忠厚笃实的品质和淳朴善良的精神面貌。
《诗经》的价值和魅力不仅于此。当今社会,婚恋自主自由已经得到较为普遍的解放。《诗经》中所塑造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的婚恋观念也是当今时代女性的真实写照。这是是植根于中国女性这一群体的共同核心,历史沿袭,世代传承。《诗经》中女性形象对当今社会女性婚恋有着重要的影响。她们勤劳、勇敢、善良、大胆向往爱情,追求婚姻自由,勇敢地争取幸福的权利,和威胁侵害自己权益的行为做斗争。这些都对现代女性追求争取自己的幸福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和指导作用。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面貌和人情风貌。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达到文学以外的范畴。距离《诗经》创作年代两千年以后的今天,它依旧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使得人们在了解诗经年代的同时,对当下的生活也有教育和向导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春秋)孔丘.诗经.周振甫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春秋)孔丘.诗经.[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3]闫红.诗经往事—爱在荒烟漫草的年代.[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4]姚明亮.《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99-104 [5] 章惠.《诗经》婚恋诗中的女子形象.[J].语言文学研究.2012,(2).4-5.[6] 池睿.浅谈《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98-199.[7]徐送迎.试论《国风》中婚姻家庭诗的女性形象.[J].求是学刊.1988,(6):57-61 [8] 付以琼.从《诗经》看周人的婚恋观.[J].史料研究.2008,(1):55-56.[9] 陆跃升.试论《诗经》婚恋诗中体现的婚姻观.[J].鸡西大学学报.2011,(7):121-122.[10] 杨淑鸿.《诗经》的婚恋诗与周代的婚姻制度.[J].作家杂志.2010,(7):112-113.[11] 邓春玲.论《诗经》时代的婚姻制度.[J].茂名学院学报.2006,(10):60-62.
第四篇: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写作提纲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罗炜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2)
指导老师:ХХХ
【摘 要】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一直备受人们推崇。从文学的角度看,它呈现了封建礼制完善之初,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原始生活画卷,表现出了对人的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诗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的纯真热情、有的逆来顺受、有的温柔贤淑、有的果敢刚烈、有的内外兼修。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中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探求《诗经》中描写女性形象的艺术特色和《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 女性形象 艺术特色 后世影响
一、绪论
《诗经》收录了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之间产生的三百零五篇作品。现存世的《诗经》一书是按照风、雅、颂分类编排的。孔子就曾把它作为教导学生的教材,他鼓励学生要学《诗》。《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的大部分和小雅中的部分作品,原本是流传在人民口头上的民歌,是全诗的精华,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和研讨。毋庸置疑,在《诗经》的艺术殿堂中最具声色的自然是那些描绘女性形象的众多篇章。
二、《诗经》中内容丰富靓丽多彩的女性形象
从《诗经》众多的爱情诗篇中,表现出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昭示西周王朝渐临崩溃,文化重心逐步东移的情境。
(一)纯真热烈、感情率真泼辣的女性形象
《邶风·简兮》、《召南·摽有梅》、《郑风·子矜》等诗的分析。《郑风·褰裳》是一首女子责备、戏谑情人的诗,活脱脱刻画出一个爽快而不羞涩、活泼而不拘谨的女子形象。
凄清的秋景衬托求而不得的惆怅感伤,《桃夭》用绚烂的桃花暗示婚礼的热烈气氛和新嫁娘的美丽。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情景交融的抒情诗,含有婉转不尽的情蕴,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形象塑造的鲜活动人
婚姻爱情诗虽然都是抒情诗,但是却通过直接的情感倾诉,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少女形象。少女的天真烂漫、窈窕妩媚、庄重矜持栩栩如生。如《静女》中“搔首踟蹰”的调皮躲藏的少女。
(四)诗歌语言的生动活泼
婚姻爱情诗多是民歌,其语言风格也非常生动活泼,明白如话,有很多诗篇即使今天读起来也毫不费力。如《郑风•溱洧》的语言特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文学创作。忧伤的感情,委婉曲折,波澜起伏,十分微妙的创作手法对汉乐府诗歌以及《古诗十九首》和唐宋诗歌都有深远影响。
四、《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从《诗经》众多的诗篇中,表现出它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文学创作当中,而且其道德思想观念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相当广泛的影响。
(一)女性形象创作对早期文学创作审美观的影响
在中国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受《诗经》的影响相当深远。在早期文学典型代表作屈原的《九歌》和《孔雀东南飞》中,可见一斑。这是《诗经》女性形象的长久文化积蕴的结果,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二)女性形象创作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诗经》女性形象创作拓宽了后世诗歌的内容题材。在后世的诗歌中,许多内容题材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诗经》中有很多描写男女爱情婚姻的诗作,或表现男女相互爱恋,或表现婚姻生活。如《关雎》,表现出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静女》中男女两情相悦,男女幽会等。
《诗经》中许多关于爱情的诗歌都表现主人公对爱情执著的追求,爱情遇到挫折,就会痛苦。如《柏舟》。这样的题材在后世也很多,如《孔雀东南飞》、参 考 文 献
[1]中国文学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2]褚斌杰.《诗经》与楚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褚斌杰.诗经选评[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4]余冠英,韦凤娟.诗经与楚辞精品[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5]夏传才.诗经讲座[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傅斯年.诗经讲义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李元江.诗经的女性之歌[D].江西师范大学,2008.[8]陈文月.诗经弃妇诗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9]吴从祥.唐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6 [10]李贝贝.诗经思妇诗和弃妇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11]高晓玲.试析《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美[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6):15-17.[12]王红梅.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24-26.[13]姚明亮.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99-102.[14]王华英,谢东华.红粉长歌-试论诗经妇女形象塑造及其后世社会影响[J].作家,2009(6):105-106.[15]何莉丽.自然纯朴 秀外慧中-《诗经》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新西部,2009(14):122,119.[16]张晶晶.《诗经》中婚姻爱情诗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西安社会科学,2009(9):139-141.[17]吴广义.《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J].阴山学刊,1995(2):18-22.
第五篇:论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论《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文献综述
本论文主要通过《诗经》爱情诗歌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在男女轰轰烈烈的爱情生活里凸显周代礼乐制度下女子的社会地位以及婚姻状况。主要从女性视角、男性视角两个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以男女之间的感情发展的不同状态为主要切入点,描写她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对爱情婚姻的理想追求,反映她们丰富多彩、迥异不同的形象。体现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标准。总结出几种类型,这些观点中有哪些被后世所接收,举出后世不同时期的作品为例与他们对接,以描绘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与《诗经》比较,体现《诗经》爱情诗中的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影响颇大。
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从男女性不同视角出发,以及在男女感情发展的不同模式中,总结出《诗经》中的女性各种形象类型,并结合时代背景叙述她们自身的特点;章惠在她发表的《<诗经>婚恋诗中的女子形象》一文中显现了对《诗经》的精辟小结,她在文中指出按婚恋状况将女性形象分成三个类型:恋爱女性;新婚女性;婚后女性。从诗经中撷取典型诗歌,在各种精彩或悲情的故事中,在各种幸福或悲凉的婚姻生活中,细致的反映了周代人民的爱情婚姻观,塑造了一批丰富多彩的恋爱女主人公形象,在对这些女性形象分析中,可以了解到周代女性对于爱情热情奔放的追求,对婚姻的忠贞和专一。本文在对《诗经》爱情诗歌的挖掘中,不仅仅单从女性自身角度出发,在分别从对爱情满怀憧憬的恋爱女性,面对婚姻的女性,满心急切盼望的待嫁女,美好甜蜜的新嫁娘,贤良淑德的人妻人媳,婚后哀婉悲戚的弃妇,惶恐幽怨的思妇,以及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女性等具体描绘时,同时独具创新的换了一个角度在对男性的侧面描写中,尽可能的深入描绘典型的女性形象,比如男子爱恋相思的女性,以及黯然悲伤追忆的女性。对《邶风•静女》《郑风·褰裳》《郑风•将仲子》《桃夭》《氓》这些经典诗歌进行分析,展现出或热情活泼或痴情怯懦或哀婉悲戚的女性形象,在人物的具体分析方面,张国际的《<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 》;郝雪霞的《<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杜娟和宋娟的《<诗经>中女性的爱情悲歌--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杨晓丽《<诗经>中“弃妇”形象浅析》;于淑华的《怦然心动—怀春女子的心灵之歌—诗经女性爱情意识的文学阐释之一》等文章为论文对于《诗经》中爱情诗歌的主题把握,尤其是对其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提供了参考。
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从文学角度出发,分析描写女性类型中艺术手法的运用、语言的运用等,在这一研究目的下,论文收集了大量关于《诗经》描写的艺术手法的书籍和文章,章太炎的《诗经二十讲》中论述了《诗经》的“采诗”和“赋‘诗’”,分析了《诗经》的说比兴艺术手法同时分别阐述了《诗经》的艺术表现,在他所述的《诗经恋歌发微中》更有深入描述。朱丽娜的《浅论<诗经>的比兴艺术》;栾春磊的《踏寻诗的足迹,浏览爱的画卷--解读<诗经>中的爱情诗》;张彩云的《<诗经>爱情诗探略》以及百度文库中对于《诗经》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各类手法的论文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词赋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常运用比、兴等文法,借物以抒情。这些文中基本都列举诗中充满人文感情异彩纷呈的各类意象。再对于具体典型诗歌进行详细分析,“比”、“兴”艺术手法突出描写的爱情具有含蓄性,本文也从《诗经》的语言方面入手,根据典型爱情诗歌的具体描述,体现《诗经》语言的真实平淡,精炼押韵。
论文的第三部分,是从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时代观念,尤其周代历史、风俗等方面,对《诗经》中体现出的不同女性类型作研究,总结出周代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以及女性地位、价值和文化意义。在雒启坤的《<诗经>散论》中作者从《诗经》创作时的西周、春秋社会结构入手,深入探讨“诗”的作者所深之阶层,诗与西周、春秋贵族政治思想及其变迁轨迹《诗经》所反映的西周、春秋地域文化的特点。作者认为《诗经》是西周、春秋时代中国文明为我们留下的最完整、最生动的硕果之一,它真切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感情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石俊霞的《谈<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谷婵娟,王长坤《论<诗经>中的女性美》具体体现了在礼制初成的周代,对女性形象的要求除了外在的审美需要之外,还包括对女性品德、品格的要求。体现出的周代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内外兼修。杨娟的《从<诗经>中的婚恋诗看春秋时期女性在婚恋中的地位》反映女子生来就注定无法与男子享同等的权力,也没有同等的期望和责任。古代的女性,只开放给男性,女性只属于家庭。在对这些相关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之后,关于这一方面的文化定位也拓展到对于女性的价值意义的浅析上,不难看出,古代女子,对于寻找归宿,是极为迫切的。婚姻是女性最佳的生存保障,《诗经》中描写的女性有着自己对于婚嫁的自主观念,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和束缚,只有极少数的女性能自己把握自己的幸福,许多女性还是要承受着不公的命运。
在论文的第四部分,主要对于总结的这些形象塑造深度分析,以及反映她们的文化定位对后世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价值等方面的塑造有积极影响。
在研究原著过程中,关于这一方面的文化定位而言,《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审美价值以及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影响相当深远的,早期文学代表作《九歌》和《孔雀东南飞》。吴广义1995年《<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刘春燕《谈<诗经>与<楚辞>爱情描写之异同》;刘英波《试论汉乐府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这些文章都为论文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依据,《楚辞》经典中,屈原在九歌中塑造的几位女神形象,就将人类的美德美貌赋予她们,这是对民歌的点石成金,它保留并升华了民间的审美心理而汉末著名民歌《孔雀东南飞》所塑造的刘兰芝形象,完全再现了诗经中对女性形象的各种品质的刻画,《楚辞》和《孔雀东南飞》的巨大成功和深入人心,是对《诗经》中窈窕淑勤俭敬孝等等诸多特征的传承,是诗经女性形象的长久文化积蕴的结果,并以此形成了中华文化中女性形象的精髓。
姚志国的《从诗经女性作品探析中国早期女性的价值观念》文中深入阐述了《诗经》对封建社会时期价值取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儒家礼制为主要的思想文化,后世却有不同的发展和解说。诗经是我国唯一一部不染脂粉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作为中华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情感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诗经》中的爱情诗,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性爱问题的严肃态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忠诚老实的本质、健康的感情、谆朴善良的面貌和崇高的道德水平,《诗经》爱情诗中的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乃至世俗爱情观的影响影响颇大。
在这些相关书籍论文中,主要都是对诗经中爱情诗篇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涉及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学者从具体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和真实思想等主题进行论述,并没有将几方面融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探讨。经过反复的斟酌修改,最终本文决定针对研究中这个方面的缺陷,试图从《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各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出发,从正面、侧面和深层进行剖析,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家庭情况和生活经历等,从不同的角度以及文化定位阐述对于后世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价值等方面的塑造有积极影响。其中刘东颖所著的《<诗经>爱情往事》;刘毓庆的《诗经讲读》以及鲍鹏山所著《第三只眼看<诗经>》,这几本书籍运用的是几近白话的口吻略带小资情调的描绘《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对于女性形象的分析更有现代化气息,结合现实进行比较显得通俗易懂的同时鞭辟入里,为论文提供了很多依据和参考。但与此同时,由于有些文献对于《诗经》中的社会风俗分析略显单薄,缺乏思想和心理学的深厚底蕴,难以突破常规新颖出彩,本文立足于对《诗经》中爱情诗篇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深入探究社会时代特征,及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和艺术影响力,力求在展示《诗经》这一部不染脂粉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时,凸显《诗经》爱情诗中的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乃至世俗爱情观的影响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