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时间:2019-05-14 14:4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经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经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第一篇:诗经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诗经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十五国风”中有关妇女爱情与婚姻的诗篇不仅占有大量的篇幅,而且独具特色。其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及创作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诗经》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对文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来讴歌和赞美女性忠贞的爱情;来了解和认识当时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对人们爱情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 女性形象 意义

一.诗经当中的爱情诗

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三百零五首中明显的就有七十二首之多”(张西堂《诗经六论》)而《国风》中的十五首诗歌就有四分之一是关于爱情的。正是通过这些爱情诗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古代女性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等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刻画。有的清新自然,有的柔然绵长,有的激荡肺腑不同的女性形象在诗歌中呈现出来或大胆无畏,或谨小慎微,或哀怨绵长。他们为情而动为情而生,久积在心头的情思如黄河奔流一发而不可收拾。展现出当时社会女性对于爱情的观点和看法,折射出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和爱情观。

爱情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情感交流的表现,是一种发资本性的原始冲动和自我选择。诗经中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女子与男子幽会的《邶风·静女》;女性感叹韶光易逝的《召南•摽有梅》;男女相约出游的《郑风·溱洧》;期盼丈夫早归的《王风•君子于役》等等。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女子在爱情世界里的精神状态,不同的场景同样的主题,这些诗歌无言地向后人讲述着人类祖先对于爱情的理解但和崇敬之情!

二.诗经当中的女性形象

(一)婚前女性形象

1、渴望爱情,主动追求。女性内心对爱情的渴望、追求与呼唤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爱情的习俗。如少女大胆追求爱情,渴望与自己意中人结成连娌,非常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在《召南•摽有梅》中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一位少女面对黄熟又日益变得稀少的梅子,敏锐地感到了韶华的流逝,人生短暂,希望有人向自己求爱的强烈心情,于是少女便即情即景地唱了起来:“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召南•摽有梅》)表明了姑娘想早日寻找到自己的真爱的愿望,语言大胆而直率!而在《邶风·静女》中, 女主人公则活泼诙谐地使用“计谋”来考验男子的忠诚“俟我于城隅,爱而不现”竟然让小伙子“搔首踟蹰”.诗中女子性格聪明、淑婉,在未得到情人热烈的爱时,女子表现出一种复杂而又反复的态度。然而诗经中的《褰裳》则以更加直白的性占有为目的来表现女子渴望

与心爱的男子幽会的场景: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这是一首动人的情歌,又是一幅绝妙的少女怀春图,诗情画意浑然一体。宛若一幅精美的画卷,被后人所珍藏。

《诗经》中的妇女因较少的受到礼教的约束,因而显得大胆、热烈。如《郑风·叔于田》所写的女子,因为恋人叔外出打猎,在整个巷中就再也没有她可以看得上的男子了。“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却把女子心里的叔的优点无一例外的介绍给了读者,如叔不但能骑能饮,且勇武英俊,有美好的品德。正因为如此,叔也就成了她心目中最杰出的男子,短短几句话充分表现了女子的心理活动。

2.缠绵热恋,欢快相约。在与情人一起约会的时候,女子更是表现出相当的主动、热情和开朗。如《郑风·溱洧》中,生动的描述了三月时节,郑国青年男女在溱、洧河畔,相伴游春。其中两个人的对话足以说明此时女子的心态。姑娘说:“去看热闹吧?”小伙子回答:“已去过了。”姑娘说:“还是陪同我再去看会儿吧,洧水岸边,地方广阔,可好玩呢!”于是两人边走边相互调笑,话语热情却不轻佻。并以芍药花相赠,传达爱慕之情。而《召南·野有死麕》中的女子在收到礼物之时,则与此相反,这位女子的性格似乎很害羞“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她让送礼物的人不要过于冒失,以免惹得犬吠人知。

3.相思的女性形象。相会在一起是快乐的,是幸福的,可两个人还是有分别的时候,这时的女子则愈发显得惆怅不已,对恋人的相思也愈发显得深远。如《王风·采葛》中“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以“三月”、“三秋”、“三岁”来表达对恋人的思念,款款深情在字里行间不言而喻,而这种情意到了《郑风·子衿》则表现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以一个女子特有的矜持的角度,诉说这位女子对男子为什么不主动地前来,为什么连个信也没有的埋怨之情。但是这种心情到《召南·鳔有梅》中则张显出不同,这首诗写女子思婚求偶,盼望意中的男子,早些来向她求婚。这里以梅来比喻青春,以梅越落越少比喻青春流逝不待人。“鳔有梅,其实七分。求我庶士,迨其吉兮?鳔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鳔有梅,顷筐既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话语虽然不多,却把少女的心思准确的呈现给了读者。

4.失恋女性,为情所困。在两性问题上,女性历来要比男性承受更多的痛苦,然而不同性格的女性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则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如在《郑风•将仲子》就描写了这样一位为情所困的女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

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少女畏惧父母,但又深爱自己的情郎。她与情郎的感情是如此的真挚和热烈但是,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

但是在《鄘风·柏舟》中女子则选择大胆不顾父母的阻拦而出嫁远方。这是一个女子为了自己的幸福,勇敢的进行反抗的做法。如果父母反对了子女的恋爱,就形成了婚姻的阻碍如: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知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这首诗中的女子心中本已经有了心上人,但家庭的反对让她的心愿难以实现,虽然文中表示自己决不改变主意,但她也只能怨愤母亲与老天不能体谅她的感受所以表现出了极大痛苦。

(二)婚嫁中喜悦的女性形象

出嫁是女子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这个时候的女子形象往往和婚嫁前的女子形象不同。如《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赞美她们正当盛年,像开得正火红的花儿,能给婆家带来欢乐。诗中对女子的健康也进行了由衷的赞美,而这赞美是通过对桃树的硕大来表现的,这恰恰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中用桃花鲜艳比喻新娘的美貌,用桃的果实肥大、树叶的茂盛来比喻

给家族带来的人丁兴旺、家业隆盛。诗虽然简单,却生动之极,既赞美了新嫁娘,也描绘出了婚嫁时喜庆的气氛。《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用一种简洁富于韵律的话语道出了这位出嫁女子的绝伦的美貌,优雅的仪态,描写的生动传神,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迎亲新郎,喜润新娘。《诗经》中也有通过女子对新郎的赞美来反衬出女子自我形象的作品。古代习俗,女子出嫁时,男子要亲自到女家来迎接新郎,而女子似乎对自己未来丈夫的外貌也很注意。如《齐风•著》中通过对女子眼中男子的描写,来看亲迎的新郎,从侧面细腻地再现了婚礼前一个动人的镜头,新郎到娘家接新娘上车,“俟我于著乎而”、“俟我于庭乎而”、“俟我于堂乎而”三段,生动的刻画了一个披凤冠霞帔的美丽新娘在等待幸福的降临的场景,同样出嫁女子喜悦心情也可见一般。

盛大婚礼,娇女出嫁。《诗经》中也有描写女子婚嫁的隆重盛大的场面,从正面描写女子在婚嫁中的形象的作品。如在《召南•何彼脓矣》中贵族“平王之孙”与“齐王之子”举行婚礼的盛大豪华的场面的描写。诗中用郁李开花香味四溢来祝福“平王之孙”和“齐王之子”的婚礼。在“何彼脓矣,唐隶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这个隆重而和谐的婚礼进行中,公主是坐在车上行婚礼的,即“人之敬和者,恒举车服言之”。再如《召南•雀巢》中出嫁的女子是由彩车百辆来迎接她的。“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都是那么喜庆而隆重的仪式。从而由正面衬托出年轻女子婚嫁中的娇美形

象。

(三)婚后的女性

1.琴瑟和谐,相亲相爱。《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的题材相当别致 ,它通过夫妻二人起床前的对话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来表现夫妻关系和日常生活被描写得美好而洋溢着诗情画意,只有相敬如宾的夫妻才会享有这种真正的和谐与恩爱。在《齐风•鸡鸣》中 ,也有同样的描写 ,在一个浪漫的晚上 一对夫妻在“苍野之声”、“虫飞薨薨”的野地幽会 ,天亮了 ,男子还沉湎在这种欢爱之中 ,而女子觉得光天化日下幽会感到羞耻 ,让人看见了不好意思。通过这样的描绘来表现相亲相爱的婚后感情生活。

2.婚姻中不幸的妇女形象。《诗经》所在的时代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妇女因为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而在结婚之后成为了男子的附属品。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和命运,破裂的感情中,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作为这一点《诗经》中给人提供了众多的描绘对象。面对着婚姻的不幸,妇女更多是发出心中的哀叹。如《邶风·柏舟》中的女主人公在到了夫家以后,遇到不公的待遇,不愿逆来顺受,与夫进行抗争“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但没有成功;希望娘家的兄弟为自己做主也没有得到任何帮助“亦有兄弟,不可以据”。可女主人公在受到各种委曲之后仍然保持自己的威仪,决不妥协。全诗用饱满的深情,塑造了一位渴望自己能够飞出牢笼,获得自由的女性形象。而《邶风·日月》中的女主人公则是在受到虐待之后,无奈之中只好向日月

哭诉自己的不幸,希望日月能够洞察人间的不平;无奈之中又向自己的父母发出埋怨,为何不能养她到老而不用出嫁?可见她在婆家所受到的痛苦之多已经无法去尽述,真不知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3.丈夫在外,翘首盼归。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但当时一部分男子或出仕、或经商、或服役 ,不得不抛妻别子远走他乡 ,这就留下了一批独守空闺的女子 ,她们成年累月在思念中度日在等待中消磨自己的青春,如《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都是这方面有代表的作品。且看《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诗主要抒发了思妇盼望久役在外的丈夫回家的感情,全诗采用触景生情的方法,选取了“鸡栖于埘”、“羊牛下来”等生活场景触动思妇的深切思念和绵延惆怅。这位思妇在一连串的发问之中向我们传达着自己对丈夫的深切思念,正是这样看似平凡的场景更能触动我们的内心更能表达出一种生活的无奈和真实,这种相思之情更是表现出了思妇爱情的朴实和她多爱情的执着坚守。

4.哀怨弃妇,悲愤抗争。被弃妇女的哀怨与抗争 ,即“弃妇诗”它们反映的是家庭生活的破碎与妇女被弃的悲惨命运 ,具有比较深刻的社会意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篇作品是《卫风•氓》和《邶风•谷风》。《氓》全诗具有六章,每章各十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

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开头的二章主要写男子最初向女子求婚与结婚的情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其中包含的经过:男子急切的要求与她同居,但她却比较矜持,认为还是需要有“良媒”来说合比较合适,作为正常的婚姻才好,这时男子产生了怨怒,她只好委婉的安慰男子说“秋以为期。”“乘彼诡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此时的女子已经对男子抱有一片痴情,男子经过卜筮之后,就将女子娶走了。

第三章则用桑树与自己相比,桑树的茂盛就如女子的青春年华,以鸠食慎,比喻自己当初过分迷恋于爱情的后果;此外,还将当时男

女在社会中不平等的地位进以描述:男子如缠上了女的,女的想甩甩不掉;女的如果看不准人,就一辈子也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第四章与前一章相对照,桑树茂盛期一过就将凋落,而这时女子在夫家也受到摧残。她委屈的说,自己嫁过来“三岁食贫”,并没有过上好日子,三年后,却又乘着车,渡过淇水,回到娘家。这里被遗弃后渡过淇水回家与前面未婚时“送子涉淇”相响应,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怆然之感。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则张显女子的性格,这其中有自己的表白,和对丈夫的斥责,凸显妇女刚强之性格。

第五章写女子嫁给男子以后,日夜操劳并没有过上一天的好日子,刚把日子过得好一点,就得到了自己丈夫忘恩负义的虐待。当她满含冤屈的回到娘家时,自己的兄北姐妹也不能理解她同情她:“兄弟不知,戏其笑矣”此时的她显得是那么的孤立无助。这表明在礼教统治下,女子一旦被弃,其命运是相当悲惨的,在残酷、冰冷的现实中,是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伸的。

第六章,写那女子在被遗弃后的复杂的悲愤心情和最后决绝的态度。“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一句话充分表明了她对那个负心男子的怨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说明自己未来的生活,将会是苦海无边;“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是其对过去时光的一片回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在最后她表示过去的日子就

不再去想,从此与那个男子一刀两断,又一次体显出了这位女子果断的性格。

同样的社会不同的性格。与《卫风·氓》中女子坚毅果断相比《谷风》中女主人公的命运更为凄惨 ,为了操持生计在丈夫家什么苦活累活都干,穷的时候和丈夫共患难,日子过好了 ,丈夫却把他看成眼中钉“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诗中饱含热泪的诉说,读来令人肝胆欲碎。自己离开夫家,被丈夫休弃时,难分难舍,因为割不断对往事的追忆留恋。诗中所描写的,是一个贤惠忍让的中国妇女的典型。也正是通过诉说,来控诉丈夫的背信弃义和对两人感情的背叛。透过这些弃妇悲惨的命运,我们可以在她们声声哭诉中,更深刻的了解那个封建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残酷的现实。

三、《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建国到春秋中叶期间的作品,因为《诗经》的原产地是在当时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原以及长江地区,加上它的作者层次众多,包括了从平民到贵族的各个阶层,所以它的内容很丰富,题材十分广泛。农业祭祀,战争徭役,男女情爱等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所涉及。从形式上来说《诗经》不管是在语言技巧上抑或是形式体裁上,都有它独显的魅力,前所未有的“赋比兴”的用,工整的四言句式和重章叠句的使用,都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开辟了先河,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诗经》中女性形象创作内容、手法、格式等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影响

《诗经》从内容上,它聚集了古人对社会政治独到见解,丰富的感情生活,从整体上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从形式上,古人为了增加诗歌的生动性,在句法和章法上运用了不同的手法。古人在创作时,通过自己对描述对象的理解,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使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作者的感情。《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具有崇高地位的,它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诗经》拓宽了后世诗歌的内容题材。《诗经》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正义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称为“风雅”精神。除了对爱情的肯定和颂扬《诗经》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们的情感、民俗风情等,都在其中有了形象的表现。在后世的诗歌中,许多内容题材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

1、《诗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描写战争的诗歌,其中有不少反映征战艰辛、征战不归,亲人离散的作品。《式微》是厌倦战争的士兵们控诉国君惨无人道的怨歌,借控诉国君反映征战生活艰难痛苦:“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短短十八个字,反映出了士兵的悲惨,以及他们对战争的厌恶。又如《何草不黄》反映的是战争的无休止摧残了士兵的青春年华。诗中描述“四夷交侵,中国皆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全诗四章,描述征途中 的所见所闻,一片凄凉悲苦,民不聊生的情景,战争的残酷是对士兵们人性的摧残,所以有了人还不如野兽的现实评判。又如《采薇》表现出战争的苦难,士兵们的思乡之情。这些诗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对战争残酷的斥责,被赋予了强烈的情感,比较重视细节、场面的描写。在此后的诗歌中,描写战争的诗歌数不胜数,描写战争比较突出的当属唐朝诗人杜甫。杜甫的诗歌叙事显然是受到《诗经》的影响,杜甫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他的诗歌中有很多细节描写或人或物,精心刻画,表现出他对战争的残酷的批判。如杜甫的《无家别》写出了由于战争,故乡变得荒凉,老母病死,自己也无家可归。“三吏”、“三别”无不是痛诉战争使人民民不聊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可否认,杜甫写的战争的诗歌和他所处的时代是有很大的联系的,但是他在诗歌叙事上是受到《诗经》影响的。《诗经》中还有很多描写男女爱情婚姻的诗作,或表现男女相互爱恋,或表现婚姻生活。如《关雎》,表现出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静女》中男女两情相悦,男女幽会等。

2、《诗经》中许多关于爱情的诗歌都表现主人公对爱情执著的追求,爱情遇到挫折,就会痛苦。如《柏舟》中,女子要求自主婚姻,追求自由的爱情却遭到母亲的反对,女子宁可以死殉情,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真实的情感。表现出女子爱情受阻时的痛苦以及希望追求自由爱情,这样的题材在后世也很多《孔雀东南飞》就是很好的例子,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遭到母亲的反对,最后为了守住自己的爱情,双双殉情。又如《长生殿》,描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离合生死之情。这些

都是继承了《诗经》中对爱情的描写的手法。

3、《诗经》中还有一类怨刺诗,大多产自厉王、幽王当政的西周后期,政治腐败昏庸,这些诗就是描写作者担忧国家前途,怒骂奸佞小人,痛斥君王的昏庸。如《十月之交》描写幽王当政时期,日食地震,交相并行,百姓民不聊生。《巧言》直斥昏君信谗言,昏庸无道,导致真个社会政治的黑暗不平。在后世,怨刺诗也是众多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有大量的怨刺诗,重点描写的恶吏苛政的残虐和百姓苍生的痛楚,聂夷中的《咏田家》描写出苛政下农民被压榨的一无所有,只剩下逃亡这一条路。又如杜荀鹤的《再经胡城县》,诗人站在民众受害立场,对恶吏贪官残民以逞的豺狼本性表现了极大的义愤。所以在后世诗歌很多题材中都可以看到《诗经》的影子,只是后世对它们又发展、完善了。

其次,《诗经》对后世的影响还有一个方面体现在它的艺术手法上,它为后世的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比兴内容有很多。简言之,赋,铺陈直叙,将诗人的思想情感直接表达出来;比,运用比喻手法,将诗人的情感用一个对象来比喻;兴,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情感,引起诗人作诗。在《诗经》中,这三种手法是交叉使用的。

1、“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如记述周民族历史的《绵》、《氓》、《生民》、《公刘》以及反映奴隶生活的《七月》等长诗都是赋体。《氓》是《诗经》典型的以赋为主的叙事性质的抒

情长诗。作品写的是一位妇女在婚前婚后不同境遇,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夫妇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七月》也是以赋为主,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月中的生活。在后世的诗歌中,赋也被极其广泛的运用。六朝乐府民歌中的《东门行》、《妇病行》、《战城南》,长篇叙事诗《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等,也基本上是赋体。建安文学中最能表现“建安风骨”的曹操的《蒿里行》、《薤露行》,也是赋体,曹植的《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和王粲的《七哀诗》,等皆为赋体。

2、《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多。如《硕鼠》将官僚比作硕鼠,榨取老百姓的钱财;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可以比喻男子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后世的《古诗十九首》中就大量的用了“比”手法,十九首中出现“比”这一表现手法的诗歌共九首。其中,七首,如《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胡马、越鸟为喻体,讲胡马、越鸟都依恋家乡,而作为一个游子,怎么能忘记了故乡和故乡的亲人呢?又如“浮云蔽白日”以“浮云”比喻迷惑游子的世俗名利,“白日”指代的当是游子。《西北有高楼》的“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借双鸟共飞为喻,表示对于楼中歌者的深切同情。《明月皎夜光》的“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以鸟的高飞比人的腾达。

3、“兴”在诗歌中的运用比较复杂,有的只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作用,有些带有比喻的意思所以比和兴常常是一起使用的,比兴手法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像寄寓思想情感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在《古诗十九首》里有很多运用兴手法的诗,十九首中含有“起兴”表现手法的作品有十首。如《凛凛岁月暮》中的“凛凛岁月暮,蝼蛄夕鸣悲”,是以冬日蝼蛄之鸣来烘托下文思妇之伤感。《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以天空月之明亮来烘托下文思妇的忧愁孤独。《青青河畔草》中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以青青之草照应文人之青春。《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已经达到了情景交融、无我和谐的思想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很大的影响。

4、《诗经》的句式也给后世的诗歌带来影响,《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带有很强烈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言句短促节奏鲜明,加上重章叠句,更能表现出动作或情感的变化。如《诗经》中的《诗经·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就很好的运用四言句式进行创作,具有很好的音乐效果。后来的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如陶渊明的四言诗《归鸟》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失路,欣及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

《诗经》在内容和艺术上把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代代相传。使现实主义的思想理念在经历继承、创新、发展不断循环前进的过程后达到新的至高点,使现实主义作品形象更加突出。伟大诗人杜甫坚持以现实主义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如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正是其诗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其诗最终被称为“诗史”。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批评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同时,总结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都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作品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总而言之,《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它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都起着深远的影响。

(二)《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创作对后现代女性爱情观的影响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爱情诗更是体现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炽热情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性爱问题的严肃态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忠诚老实的本质、健康的感情、淳朴善良的面貌和崇高的道德水平,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这对于今天现代女性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1.爱情可贵,信仰价高

爱情这个闪闪发光的字眼,古往今来叩开了许多青年男女的心扉,谱写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梁山伯与祝英台、罗米欧与朱丽叶一个又一个的爱情故事,为世人所传颂。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爱情的渴望和对崇高、圣洁爱情的追求。毫无疑问,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爱情对于

情窦初开的年轻大学生来说,更是生活的“诗歌和太阳”。当然人生的领域十分广阔,人生的内容非常丰富,理想、事业、学习、工作都是人生的美妙乐章,它们和爱情一起构成了气势宏博的人生交响乐曲。在人生交响乐曲中,我们应该清楚的是:爱情只是人生的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但是很多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事业等其他物质的东西才是永恒的主旋律,从而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失去路标,陷入可怜的自私泥潭。所以对现代人来说,《诗经》婚恋诗中的爱情观就透漏出一种更为耀眼的光芒,启示人们在纷繁芜杂的社会人生中,要认清自己的方向,追随自身的心声,把握住人生最美好的感情,同时也要做好人生中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2.不图暂时拥有,但愿天长地久

正确的恋爱观要求人们在处理恋爱问题时,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对方、对社会负责,把爱情和责任、义务联系起来,真正作到爱情与道德的统一。作为大学生,要用正确的恋爱观对待爱情生活,遵守恋爱的道德。

(1)含蓄有度,掌握分寸

《诗经》女性追求爱情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如《诗经》里《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女子对爱情主动追求,要求男子平等对待,不要摆出一幅居高临下的架势。而西汉卓文君《白头吟》对平等爱情的渴望:“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提。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似乎是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再如汉乐府中《孔雀东南飞》、《上邪》对爱情的追求,王实甫《西厢记》里崔莺莺对自己幸福爱情的追求,都说明了《诗经》中自由爱情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热恋中的情侣接触频繁,情切切,意绵绵,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但必须注意情意的表达方式,保持恋爱行为的端庄,显示出含蓄典雅的格调,切不可放纵自己的情感,做出不文明、不雅观的举动。在《诗经》中人们表达爱情的方式直接又不失礼仪,真挚又不显粗俗“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短短几句便使两人相亲相悦的感情跃然纸上,让人身心愉悦,而不是肉麻打颤。作为当今物质和精神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更应该以一种含蓄但又不失感情联络的恰当方式去表达我们对于爱情的理解。用《诗经》中所表达的纯真和操守来提醒和引导自己。(2)忠贞不渝,感情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友谊可以广泛,爱情则具有鲜明的专一性和排他性,爱情包含的特有的情感和义务只能存在于恋爱者两人之中,不允许有任何第三者介入。男女双方一旦建立了恋爱关系,就要经得起时间、空间的考验,经得起困难、挫折的洗礼。《诗经》中《王风•君子于役》表达出女性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爱情,等待着远去的丈夫的归来;感情需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感情的朝三暮四是对爱情的亵渎是对灵魂的出卖!我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纯真道德的国家,对爱情的专一历来被人们多崇敬,对感情的不专一历来遭到世人的唾弃!3.自尊自爱,保持理智

在对待爱情方面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该表现出自尊自爱,理智地对待自己的爱情,不能盲目地惟命是从,最终丢失了自己。《诗

经》婚恋诗中的《邶风·谷风》和《卫风·氓》都给我们刻画了一个从热恋到婚姻再到受虐被抛弃的妇女,然而她们在对待这样的爱情的时候,选择了果断的放弃,自己来拯救自己,这种理智是被我们所佩服的。对现代人特别是现代女性来说,不能完全沉溺于爱情的甜言蜜语里,要理智清醒地对待爱情,分清楚这份爱带来的到底是幸福还是苦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完成自己的人生。所以说,《诗经》中婚恋诗所表现出来的爱情观,给现代人的启示是不同忽视的,只有保持着自尊自爱,理智聪慧地对待爱情,才会得到真正的内心的满足。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婚恋诗,是古人用诗歌诠释对爱情看法的典范。通过分析和梳理《诗经》中婚恋诗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可以使我们领略古时候人们那种情真意切,不含任何杂质的美好感情,可以使我们学习到古代女子那种健康、纯真、积极的爱情观,对于了解那个时代的女性及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它是现代人的爱情课堂,它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教会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爱情,把握好自己的幸福。

三、《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创作的艺术特点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思想价值表现为它所表达的情感都是高尚、纯洁的,这标志着原始的性爱已经升华为情爱,它丰富了人类的情感世界。这些诗篇所表现的对情爱的热烈健康的追求、对情爱的高尚理解、对压抑爱情的文化氛围的反抗,都体现了周代人对爱情的严肃和认识。

首先表现为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诗经》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

经典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伟大现实主义传统。为后世文学创作做了成功的典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诗人。它的价值是无法估计的,它的影响经久不衰。它真实地传达了男女之间深挚的感情,再现了周代社会婚姻爱情生活的情况。如《邶风 击鼓》中就用“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写出了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起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这是这样平实的诉说和苦苦的思念让我们读来更增添了一分感动。

其次,是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婚姻爱情诗虽然都是抒情诗,但是却通过直接的情感倾诉,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少男少女形象。少女的天真烂漫、窈窕妩媚、庄重矜持,少男的孔武有力、倜傥潇洒甚至嬉皮笑脸,都栩栩如生。如《静女》中“搔首踟蹰”的少男。

再次,深含意蕴的景物。《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景物描写也颇具特色,其中多有兴寄,如《蒹葭》用凄清的秋景衬托求而不得的惆怅感伤,《桃夭》用绚烂的桃花暗示婚礼的热烈气氛和新嫁娘的美丽。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情景交融的抒情诗,含有婉转不尽的情蕴,对后世影响极大。

最后,生动活泼的语言。婚姻爱情诗多是民歌,其语言风格也非常生动活泼,明白如话,有很多诗篇即使今天读起来也毫不费力。如

《郑风·溱洧》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写男女间的调笑,《搴裳》则写女子对男子的戏謔,都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民歌风味。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情韵悠深。《诗经》中女子之口抒发忧伤的感情,细致、隽永,这一特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文学创作。忧伤的感情,委婉曲折,波澜起伏,十分微妙的创作手法对汉乐府诗歌以及《古诗十九首》和唐宋诗歌都有深远影响。

总之,通过对《诗经》中爱情诗及其刻画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民风总的来说是纯朴无邪的,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女性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和情感追求。但也出现了新的关系、新的伦理道德意识的萌芽,婚姻、爱情因受到影响而显得纷繁复杂。诗中体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独立和自尊的强烈渴望和热烈追求。既有反映古朴民风具有浪漫气息和野性美的幽会诗 ;也有活泼生动充满谐趣和喜剧美的诗歌 ;更有沉痛温婉、充满悲剧意味的诗歌。他们是传统女性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先驱,她们闪烁着自醒意识的火花引领着后世女子不断地在自由幸福的道路上追求着。诗中的女性都用青春和心血,吟唱了一首首动人的生命赞歌,宛若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被后人所珍藏、所赞叹!

参考文献:

褚斌杰:《〈诗经〉与楚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沈泽宜:《诗经新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褚斌杰:《诗经全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余冠英,韦凤娟:《诗经与楚辞精品》.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聂石樵:《诗经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00。余冠英:《诗经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陈梓权、郭培忠、郭精锐.《中国古代爱情诗歌评论》.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第二篇:浅析诗经爱情诗当中的女子形象

文学院

零八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班

张宁

280101128

浅析《诗经》爱情诗当中的女子形象

众所周知,缘事而发是诗经的重要特点之一。《毛诗序》就曾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又《淮南子〃应道训》载:“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由此可见,原始诗歌绝非命题之作。于是,在生活中占很大比重的爱情婚姻题材便得以产生和迅速发展,而作为婚姻家庭之中主人公之一的女子形象更是在诗经中得以鲜活和惟妙惟肖的展现。

诗经爱情诗中的女子形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其一,开放而大胆。在古代,清规戒律森严,如:“男女授受不亲”(《孟子〃离娄上》)。“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男女非有行媒不得知名”(《礼记〃典礼上》)等等。在这些细微的限制下,女子在男女共同参加的大型集会中,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例如《郑风〃秦洧》中,上下两章都写道:“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这充分的表达出年轻女子对于自己爱慕的年轻男子的真挚感情,主动而大胆的争取真爱,最终“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乐。”成就美满爱情。又见《郑风〃摽有梅》三章中:“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求我庶士,迨其谓兮”。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除了当时社会背景下,除了当时男子要负担沉重兵役和劳役可能“不我以归”而至使女子也必然误了婚期而急于求婿之外,也将女子对于婚姻的向往淋漓尽致的展现,不忸怩,不做作,直白大胆的表露心迹。

其二,含蓄羞怯以及想见而不敢见,想爱而不能爱的压抑。例如《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青年男女在城上角楼上约会,女子躲起来不相见,既是其可爱的表现,也表现出她的羞怯和含蓄。再如 1 / 4 文学院

零八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班

张宁

280101128

《郑风〃将仲子》抒写的是一个女子在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人言的摧折,不敢表露爱情,害怕情人到来:“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尤可畏也”;“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本诗着重表现的是一个女子在爱情上内心的矛盾冲突,她对男子的爱恋,由于来自父母家庭以及邻人的压力,只能埋藏在心里,不敢流露的苦闷情怀。

其三,封建制度男权社会压迫下的弃妇形象。诚然,母系氏族公社后,随着男性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起作用的日益增大,人数的增多,女性的社会地位渐趋低下,男权社会形成发展并且深入人心。伴随男性地位的提高,女性逐渐面临更大的生存困境,一夫多妻的现象也从原来的凤毛麟角到形成风气。于是,生活在阶级社会中的妇女在神权、族权、夫权和礼教的迫害下,婚后生活幸福者少,痛苦者多。自古有“社会发展状况决定文化及意识形态”之说,也正因此,诗经写弃妇的良多。例如《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之,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不我能蓄,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这一节鲜明的反映出女子为家操持,善良勤俭、乐于助人,但终因年老色衰被丈夫抛弃。丈夫新婚燕尔,对她却不闻不问,甚至非打即骂,致使她痛苦难当。同时,也充分证明了我国古代“富易交,贵易妻”的残酷的事实。而“贫贱之交不可弃,糟糠之妻不下堂”的现象却凤毛麟角,不可多得。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再如《王风〃氓》中,总体上写了男女相识相知相爱最终这位重感情的女子以身相许到头来却遭到无情抛弃的人间悲剧。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魏宣公时期,由于社会形式和制度的急剧变化,男子 2 / 4 文学院

零八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班

张宁

280101128

经济地位提高,受魏宣公本人蒸其庶母、占其子媳等伤风败俗事件的恶劣影响,丈夫对于妻子更加变本加厉的始乱终弃、背信弃义,从而使妻子陷入更为可悲的境地。《氓》的第一章,写男女相爱的经过。氓曾假“贸丝”之名结识女方之后便商定婚事。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的束缚。双方虽然感情融洽,但不备六礼仍不能正娶,女子大胆爽朗,欣然约定“秋以为期”。第二章,写订婚到结婚的经过,女子纯真热情,坦率直露。“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而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有充分暴露出封建神权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女子虽大胆热情却也太重感情,为后来惨遭抛弃打下伏笔。第三张写女子追悔坠入情网难以自拔:“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显然是对社会现状的抨击和揭露,也是女子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第四章则主要写了女子遭弃,男子负心,就如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子年老色衰而遭抛弃,这是男子赋予女子的不幸,也是社会导演的女性悲剧。第五章主要是写女子对族权的控诉:“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第六章写了女子被弃,对自己之前深坠情网不能自拔到自己今日惨遭离弃的悔恨和决计离开的决绝态度。“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是心酸、是委屈、也是慨叹。最后终于想开,坚强而果断,要走就走的干干净净,连背影都不留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绝不拖泥带水藕断丝连,所谓伤的越深,越能放得下,就该是这个道理吧!再如《诗经〃小雅〃我行其野》,也是弃妇之作,全诗共分三章,第一二章章旨相同,都是写女人遭弃归家的怨恨之情。第一章写“我行其野,蔽芾其樗”,众所周知,樗是恶木,叶子动物都不能吃,树干造屋容易朽烂,是民间传说嘴没用的树木,但它还能长出茂盛的枝叶为我遮凉,暗指那个抛弃自己的男人还不如“樗”这种恶木。第二章以“言采其蓫”起兴,蓫,即羊 3 / 4 文学院

零八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班

张宁

280101128

蹄草,生活在农村的同学大约会知道,羊蹄草也是恶草,草叶硬并且有异味,牛羊都不吃,用以寓指负心的男子还不及这恶草。第三章则旨在揭露并斥责男人的负心:“不思旧烟,求尔新特”,揭露负心男子喜新厌旧,并非新人财富之多i,而只缘于男子负心寡德,改变心肠。

悼亡诗中丧夫的女子形象。古代女子死了丈夫,并受封建礼教“一臣不事二主,一女不嫁二夫”的约束,失去了生活的依靠,成就了人生当中最大的不幸。而这些女子的悼亡诗,写得感情真挚,凄楚动人。这种感情是爱情的延续,也是爱情的升华。例如《唐风〃葛生》,全诗共分五章:第一二章悼念亡人,哀其长眠于地下的悲凉和亡人墓地的荒凉,触景生情,对亡人的孤单发出悲叹,悼念亡人,也是哀伤自己。第三章则被认为是交代丈夫死因。“角枕,锦衾”据《传疏》说:“礼夫不在,敛枕箧衾,席韫而藏之者,此引古礼文以言。夫从征役,既缺时祭,妇人敛藏枕衾乃其假夫在齐物以起兴。”认为这是悼丈夫在从军中丧亡的诗。第四、五章则主要写深切悼念和死则同穴的心愿。“夏日长,冬日长”在第四、五章中的反复是感叹丈夫死后生活度日如年。“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则极尽了夫妇之情。

俗话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诗经》作为一部始作于先秦时期的诗歌总集,早已被广大人们口耳相传、喜闻乐见。真正做到了“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而我却只能道其一二,不能尽述。那些鲜活于诗经中的女子,她们所诠释的不仅是自己的喜怒哀乐,更是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艺术的变迁。透过她们,我们能够想到的本就该超出其形象本身所寄寓的……

/ 4

第三篇:《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胡海洋

(2005级学员)内容摘要:《诗经•国风》塑造了丰富多彩、形象各异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渴望爱情主动追求,或缠绵热恋欢快相约,或失恋其中为情所困,或处于婚嫁喜悦之中,或处于婚后的喜悦或痛苦之中。既有反映古朴民风具有浪漫气息和野性美的幽会诗,也有活泼生动,充满谐趣和喜剧美的诗歌,更有沉痛温婉,充满悲剧意味的诗歌。而正是从这一首首动人的生命赞歌之中,我们可以体会那个时代女性对待情感、婚姻和生活的基本态度。

关键词:女性形象;意象;象征意义;影响

一、序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十五国风”中,有关妇女爱情与婚姻的诗篇不仅占大量的篇幅,而且独具特色。本文试从国风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对她们情感世界的透视,来讴歌和赞美女性,以及她们对忠贞爱情的追求。来了解和认识当时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对人们爱情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诗经》中的情歌,大多来自民间,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由于他们热爱生活,尊重女性,以纯洁健康的态度来对待爱情,所以在他们的歌唱中总是透露着积极的生活意志和美好的感情。诗歌更是借助于植物、动物、水等诸多意象来塑造女性形象,其女性形象以及女性形象的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婚前——婚嫁——婚后的女性形象

(一)婚前女性形象

渴望爱情,主动追求。女性内心对爱情的渴望、追求与呼唤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爱情的习俗。少女大胆追求爱情的权利,渴望与自己意中人结成连娌,非常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在《召南•摽有梅》中,着重于内在心态的刻画 ,如心理、情绪、意识等 ,一位少女面对黄熟又日益变得稀少的梅子,敏锐地感到了岁月时光的流逝 ,一种珍惜青春年华、珍惜生命,希望有人向自己求爱的强烈冲动如涌潮般撞击着她的心。热情质朴的怀春少女便即情即景地唱了起来:“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召南•摽有梅》)”表明暮春时节,梅子逐渐黄熟掉落,树上只有七成果实,大姑娘感到时不我待,便催情郎赶快选择吉日良辰前来迎娶她。大胆而直率的语言,毫无做作之情。而在《郑风•褰裳》中, 则体现了女性有爱慕和自由选择的主动权,.诗中女子性格泼辣、豪爽,在未得到情人热烈的爱时,女子表现出一种怨怒情绪和决绝的态度。说明女性在爱情上有追求自由的意志。诗以独白的方式 ,描绘了一位少女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 :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这是一首动人的情歌,又是一幅绝妙的少女怀春图,诗情画意浑然一体。宛若一幅精美的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画卷,被后人所珍藏,所赞叹。郑振铎说:“《郑风》里的情歌都写得很倩巧,很婉秀,别饶种态,一种美趣„„‘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褰裳》似是《郑风》中所特殊的一种风调”。[1]而其开放的程度在统治者的眼里似洪水猛兽一样可怕,于是在几多无奈之后,才不得不作出这样的让步规定来。

缠绵热恋,欢快相约。青年男女相约相恋,《诗经》中有些诗写了男女的自由恋爱 ,他们可以自由地约会 ,而约会的地点和环境很新鲜和独特 ,往往是郊野、城隅、水边、山旁等 ,如《邶风•静女》就很有代表性 ,作品描述一对青年男女在城角幽会 ,女方先到 ,但她调皮地藏了起来 ,而那男子来到约会地点 ,不见心上人,急得抓耳挠腮。后来女子送他一把普通的红草 ,他竟觉得美得出奇 ,因为它是美人送的,便格外珍贵。“艺术中使用的符号是一种暗示,一种包含着公开的或隐藏的真实意义的形象。”[2]这红草就象征了他们美好的爱情。诗中的静女开朗活泼,机智聪明,充满了青春活力,如果说静女的约会是个体的、隐蔽的 ,那么 ,《郑风•溱洧》中的约会则是群体的、公开的: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从女子向男子发出主动而大胆的邀请可以看出 ,青年男女的交往比较自由 ,较少受到宗法礼制的束缚。这是一首典型的描写古代人民“踏青”习俗的美妙诗篇。本来这种“踏青”活动还带有宗教色彩 ,但青年男女更多的是借这种宗教活动来寻找爱情,表达他们之间的感情,最终寻找他们婚姻的幸福。

失恋女性,为情所困。在两性问题上,女性历来要比男性承受更多的痛苦,因为女性更愿意生活在自己拟造的情感世界里。既不愿舍弃情郎,又不敢违反父母的命令。《郑风•将仲子》就描写了这样一位为情所困的女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少女畏惧父母,但又深爱自己的情郎。她与情郎的感情是是真挚的、炽烈的,但两人的感情又在面临着考验。父母之命不能违,也正是在父母之命面前少女内心的痛苦,才体现了少女为情所困的真实情况。《孟子•滕文公下》中写道:“丈夫生而愿为有官,女子考而愿为有宗,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矛盾,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

再如《秦风•晨风》是失恋的千古绝唱。说山间约会男孩失期,女孩“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挺幽怨。正是诗中的女性都用青春和心血,吟唱了一首首动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人的生命赞歌,我们才可以从中体会那个时代女性对待情感、婚姻和生活的基本态度。

(二)婚嫁中喜悦的女性形象

出嫁女子,健美明丽。诗中对出嫁女子的年轻、美丽和健康进行了由衷的夸赞。如《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赞美她们正当盛年,象开得正火红的花儿;并且能给婆家带来欢乐。诗中对女子的健康也进行了由衷的赞美,而这赞美是通过对桃树的硕大的描绘来表现的,如诗句“桃之夭夭,有坟其实。”诗中对女子的年轻美丽也进行了赞美,如“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而整首诗句都在告诉我们,“那艳丽盛开的桃花,那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的桃枝,不是那么使人想到新娘姿容的秀丽和身材的窈窕吗?那压低枝头的桃实和浓厚的绿荫,不是可以使人联想到新娘体魄的健美吗?这也正是未来多子多孙、家族兴旺的预兆。”[3](P13)理想“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民也” [4](P16)会理想相吻合。

迎亲新郎,喜润新娘。《诗经》中也有通过女子对新郎的赞美来反衬出女子自我形象的,其实这是一种侧面描写手法。古代习俗,女子出嫁时,男子要亲自到女家来迎接新郎。而女子似乎对自己未来丈夫的外貌也很注意。如《齐风•著》中通过对女子眼中男子的描写,来看亲迎的新郎;但从侧面《齐风•著》细腻地再现了婚礼前一个动人的镜头,新郎到岳家接新娘上车,“俟我于著乎而”、“俟我于庭乎而”、“俟我于堂乎而”三段,一个披凤冠霞帔的美丽新娘在等待幸福的降临。出嫁女子喜悦心情可见一斑。

盛大婚礼,娇女出嫁。《诗经》中不凡有描写女子婚嫁的隆重盛大的场面,从正面描写女子在婚嫁中的形象。如在《召南•何彼脓矣》中描写贵族“平王之孙”与“齐王之子”举行婚礼的盛大豪华的场面。诗中用郁李开花香味四溢来祝福“平王之孙”和“齐王之子”的婚礼。如诗中有:“何彼脓矣,唐隶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这个隆重而和谐的婚礼进行中,公主是坐在车上行婚礼的,即“人之敬和者,恒举车服言之”。再如《召南•雀巢》中出嫁的女子是由彩车百辆来迎接她的。“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都是那么喜庆而隆重的仪式。从而由正面衬托出年轻女子婚嫁中的娇美形象。

(三)婚后的女性

琴瑟和谐,相亲相爱。《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的题材相当别致 ,它通过夫妻二人起床前的对话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反映了劳动人民和乐的家庭生活与他们夫妻间深挚的感情”。[5](P256)

夫妻关系和日常生活被描写得美好而洋溢着诗情画意,只有相敬如宾的夫妻才会享有这种真正的和谐与恩爱。在《齐风•鸡鸣》中 ,也有同样的描写 ,在一个浪漫的晚上 ,一对夫妻在“苍野之声”、“虫飞薨薨”的野地幽会 ,天亮了 ,男子还沉湎在这种欢爱之中 ,而女子觉得光天化日下幽会感到羞耻 ,让人看见了不好意思。方玉润说:“贤妇警夫早朝也”。同类作品还有《唐风•绸缪》。这些作品都极富于生活气息 ,都通过一个特定的生活片断来歌唱婚姻与家庭的幸福 ,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气蓬勃、热情洋溢的生活态度。拥有甜蜜幸福的生活,是每个女性共同的心理愿望。

丈夫在外,翘首盼归。独守空闺的女子的心声 ,即我们常说的“思妇诗”。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但当时一部分男子或出仕、或经商、或服役 ,不得不抛妻别子 ,远走他乡 ,这就留下了一批独守空闺的女子 ,她们成年累月在思念中度日 ,在等待中消磨青春。如《王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都是这方面有代表的作品。

《卫风•伯兮》通过写一位女子自从丈夫别后,无心梳洗,思念之心日日萦绕期间,苦不堪言。从而深刻逼真地描写了思妇细腻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表现了对丈夫深厚而忠贞的感情。首章“伯兮碣兮,邦之桀兮。伯也执役,为王前驱”写思妇夸赞丈夫 ,相貌堂堂 ,武艺高强 ,地位显赫。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夫妻情深 ,由于分别时久 ,浮现在妻子心目中的丈夫就格外伟岸光彩 ,所谓“距离产生美”。次章“自伯之东,首如蓬飞” 写女子蓬头垢面 ,不事修饰 ,好的情态越是慵懒 ,说明她的心思越是专一。“以自己形象之丑,显示自己思念之苦”。[4](P108)

三、四两章写女子怀念丈夫 ,矢志不移 ,即使想得头痛也在所不惜。《王风•君子于役》中 ,通过特定环境 —黄昏景色的描写 ,写思妇触景生情 ,看到牛、羊、鸡都回来了 ,而外出的人不知何时能回 ,就祝福他平安健康。感情深长 ,情谊绵绵。总之 ,虽然都是思妇诗 ,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伯兮》中的女子心中充满了骄傲与自豪,《卷耳》中的女子有太多的担忧,而《君子于役》中的女子更多渴望丈夫早归。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都用冼炼的笔调如实地勾画出了思妇们的一片痴情。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但愿天下不再有战争,不再有硝烟弥漫。

哀怨弃妇,悲愤抗争。被弃妇女的哀怨与抗争 ,即“弃妇诗”它们反映的是家庭生活的破碎与妇女被弃的悲惨命运 ,具有比较深刻的社会意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篇作品是《卫风•氓》和《邶风•谷风》。《氓》全诗共六章 ,情节很简单。《氓》叙写了一个女子从与人恋爱到结婚到被抛弃的痛苦经历,一件件事情依次写来,文章脉络非常清楚。先是有一个男子笑嘻嘻地向她买丝,借机搭识。她答允了这桩婚事,在等待结婚的日子里,她常常登上颓墙盼望他。可是成家没几年,因色衰爱弛,丈夫便无情地抛弃了她。她愤怒地指责丈夫?士也罔极;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真实的心理,同时多少带有道德训诫的意味。

《谷风》中女主人公的命运更为凄惨 ,为了操持生计 ,在丈夫家什么苦活累活都干,穷的时候和丈夫共患难,日子过好了 ,丈夫却把他看成眼中钉“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诗中饱含热泪的诉说,读来令人肝胆欲碎。自己离开夫家,被丈夫休弃时,难分难舍,因为割不断对往事的追忆留恋。诗中所描写的,是一个贤惠忍让的中国妇女的典型。也正是通过诉说,来控诉丈夫的背信弃义和对两人感情的背叛。

三、《诗经》中相关意象对与妇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植物意象与女性形象

《诗经》中出现的植物统计达到154种之多,可见植物在先民的意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而诗中的植物又往往与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某种的内在联系,植物在诗中多以起兴的形式出现,其后往往又伴随着女主人公的出现。如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诗经·召南•摽有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女主人公以梅自比,梅子的成熟正是年轻女子生理与心里成熟的标志,诗歌中还通过顷筐抛梅呼唤爱情,以求意中人,希望对方能娶自己;而鲜艳的桃花也是女子年轻貌美的象征,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作者把漂亮的新娘比喻成鲜艳的桃花加以赞美,含有富贵吉祥的意义。此种诗歌样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应该存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正是植物意象与女性之间存在着许多联系,这样才会促使他们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在描写女性的时候将各种植物运用其中。女性在诗歌中便成了被欣赏和赞美的对象了。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6]《诗经》用植物意象来表示与女子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而那些被表示的观念就好像女子本身就有的。

(二)动物意象与女性形象

我们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诗经》中爱情诗里出现了一系列的动物意象。《诗经》中的动物意象多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为主,如鸡、牛、羊和鹿等。诗中的动物意象在很多时刻来说也像植物一样,在诗歌中起到起兴的作用。当诗中提到动物之后往往也伴随着女性形象的出现,如“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郑风•女曰鸡鸣》)”通过动物鸡鸣起兴,女子提醒男子应当起来狩猎了,这里展现了女子温情的一面。动物意象在这里是积极的,与先民的那种生活方式融合在了一起,看起来贴切自然。《诗经》中动物意象也有表现生活中女性生活劳苦、哀怨的一面,特别表现在女性对生活中男性不在身边的心酸生活的温情表达,此时动物意象是苍凉的但不令人绝望,借助动物意象来展现女性温情的流露。这种温情是哀怨的,充满了对现实生活不满的辛酸。如《王风•君子于役》中 ,通过特定环境 —黄昏景色的描写 ,写思妇触景生情 ,看到牛、羊、鸡都回来了 ,而外出的人不知何时能回,心情是哀怨而惆怅。

(三)水的意象与女性形象

《诗经》中的人为水的意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人与水之间的关系,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喜有忧。其中以水比喻男女爱情方面,以及女子柔弱的又别具特色。以水的澄明、纯美隐喻女子的绰约风姿,从而抒发作者的慕悦之情。这种原型意蕴主要体现在对女性气质的形容上。《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惊世之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将水和儿女柔情联系在一起,水性柔和更是女子阴柔这一特征的鲜明体现。水的阴柔性和坚韧性,非人力可以轻易驾驭,越想速成越难以控制住,一定要以柔对柔,要有足够的耐心温柔才能够体察得出水带来的享受,这不正和爱情一样吗? 男女约会恋爱的场所大多在水边,仿佛水就是爱情的见证。如《郑风·溱洧》描写的是溱洧水边,男欢女乐,结伴同行看热闹,赠芍药花表达爱慕之情的恋爱生活。水又是无情的。恋爱中的人,谁不希望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但一水之隔,却似天涯。如《郑风·褰裳》一诗中:“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正是水的存在阻挡了相爱男女的见面,同时水又考验男女双方对爱情的忠贞。水的无情给男女双方造成了几多遗憾。“祈求与他人融为一体,这是人身最有力的冲动最深沉的激情。”[6](P208)《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对后世爱情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整体象征意义及其影响

(一)女性形象的整体象征意义

黑格尔说过,“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普遍的意义来看。”把黑格尔的话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与《诗经》中女性形象相联系起来看,那么《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就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女性是弱势群体,并且由来已久,既有女性生理原因,也有社会存在的客观原因。而传统文人也是弱势群体,当文人报国无门,才能无处施展,在政治上无所作为时,便会把满腹牢骚诉之于笔端。士人对政治前途充满了忧虑与沉思,情绪黯淡,流露出一种消极的情绪,显现出知识分子的软弱性,这种忧虑而产生的颓废情绪,其实质是一种严肃、慎重、认真、务实的思想。借隐晦之言,来表达自己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毛奇龄在《白鹭洲主客说诗》中认为情诗皆“托词比事,《离骚》所谓蹇修、姚女失,古诗所谓美人君子,皆托比之词”。《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正是文人或政治上不得意之人自身的象征。诗中表面上写的是男女情事,实际上写得是思贤讽政之作,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三国时曹操的《短歌行》也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但这一切都以正视尊重男女之间的情爱为前提的"。再如屈原的《离骚》,是中国古代优美的“美刺”作品,常通过象征寄托的手法如男女信物、神仙景物、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情怀或政治主张。把自己与楚怀王的关系比喻为夫妻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自身对楚国的忠诚。

(二)《诗经》中女性形象及其女性形象的创作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越了诗的领域,它哺育着中国历代一切伟大的作家。”[8](P3)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虽然产生的年代比较久远,但它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后世的作家在文学创作方面。这种影响不仅是在后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方面,而且表现在创作风格等诸多方面。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诗经》女性追求爱情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如《诗经》里《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女子对爱情主动追求,要求男子平等对待,不要摆出一幅居高临下的架势。而西汉卓文君《白头吟》对平等爱情的渴望:“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提。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似乎是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再如汉乐府中《孔雀东南飞》、《上邪》对爱情的追求,王实甫《西厢记》里崔莺莺对自己幸福爱情的追求,都说明了《诗经》中自由爱情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诗经》中女子之口抒发忧伤的感情,细致、隽永,这一特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文学创作。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点,中国后代的诗歌因其影响,抒发忧伤之情作品较多。忧伤的感情,委婉曲折,波澜起伏,十分微妙的。这对汉乐府诗歌,以及《古诗十九首》,以及唐宋诗歌影响深远。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深闺小姐杜丽娘诵读《关雎》而产生对于爱情的渴望,又是一例。

《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整体象征,让后来的作家诗人多有仿效。作家诗人多以女性的柔弱来比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如屈原《离骚》中借助于女须的形象,来表明自己对国家和君王的一片忠心。而 屈原借香草美人,表明自己的忠心也正是受到了《诗经》的影响。在男权社会里,女子只有依靠男子才能生存;同样,在一个国家里,君王是国家的主心骨,是所有人的心里依靠。

“《诗经》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经典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它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伟大现实主义传统。”[8](P3)为后世文学创作作了成功的典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诗人。它的价值是无法估计的,它的影响经久不衰。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总之,通过对《诗经》中爱情诗及其女性形象的透视,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民风总的来说是纯朴无邪的,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女性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和情感追求。但也出现了新的关系、新世俗伦理道德意识的萌芽,婚姻、爱情因受到影响而显得纷繁复杂。诗中体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独立和自尊的强烈渴望和热烈追求。既有反映古朴民风具有浪漫气息和野性美的幽会诗 ,也有活泼生动 ,充满谐趣和喜剧美的诗歌 ,更有沉痛温婉、充满悲剧意味的诗歌,他们是传统女性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先驱,她们闪烁着自醒意识的火花引领着后世女子不断地在自由幸福的道路上追求着。诗中的女性都用青春和心血,吟唱了一首首动人的生命之歌,宛若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被后人所珍藏、所赞叹。

参考文献:

[1]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费振刚.状物工巧 联想丰富.中国古典文学鉴赏丛刊﹒诗经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6. [4]曾运乾,周秉均整理.毛诗说[M].岳麓书社出版,1990. [5]邓荃.诗经国风译著[M].宝文堂书店出版,198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弗洛母.爱的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8]吕恢文.诗经国风今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7.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第四篇: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

吕安宁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号:070114095 指导教师:尹雪华副教授)

摘 要:《诗经〃国风》里160篇作品中大约有68篇爱情诗,这些爱情诗诗真实的表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人们的爱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生活态度和感情历程,塑造了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她们美丽、热情、坦率、孤苦、决绝。从这些女性形象中,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女性对于爱情、婚姻、生活的态度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流露。

关键词:诗经;国风;女性形象;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中国风吟唱男女恋情,即一种用地方声调来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1。因此表现女性生活的诗篇很多。“十五国风”中有大量情诗,着重描写女性情感生活。“一百六十篇中关涉到两性世界的诗作,基本肯定的有六十八篇,所占比例为42.5﹪,数量可谓蔚为大观。2”也可以说《国风》是《诗经》中有关女性形象最精彩全面深入的部分。“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3”。诗歌中记载她们的感受,抒发内心的体验,恋爱与婚姻中的喜怒哀乐。有对爱的憧憬,对爱的执着,对爱的誓言,对爱的决绝。这些都呈现出鲜活的女性形象。以下从几个方面加以评析。

一、美德美貌 美好纯真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离不开一个“美”字。不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都令人赏心悦目,美好女子的形象跃然于眼前,正是《国风》多佳人,美者颜如玉。《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开始就塑造了一个美好的女子形象---“窈窕淑女”。“窈窕”即娴静美好的样子,包含有身段苗条之意,而“淑”指善、好。因此“窈窕淑女”是君子心中的好配偶,令其“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出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与倾心。在《卫风•硕人》中,女子的美丽更是令人惊叹。“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清人姚际恒极为推赏此诗,称言“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4”。在此诗中历来被推崇的就是描写庄姜之美的几句,细致地刻画了庄姜美丽出众的容貌,娇媚的情态。连用六个比喻来刻画庄姜的美丽:“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作者用柔荑、凝脂、蝤蛴、瓠犀、螓首、蛾眉来比拟形容庄姜的双手、皮肤、颈项、牙齿、前额和眉毛,不仅贴切同时更显得形象生动。描写到这里已经很精彩了,作者接着描写她的情态:“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极尽形容其目光顾盼的动态。到此庄姜那楚楚动人的笑靥以及脉脉含情的眼眸早已叫众人的心都沉醉进去了。

当然美好的女子,还在于品德与修养。《诗经•卫风》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其内在的涵养以及美德的展现也不乏其篇。《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这里用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比喻新娘的青春美丽,言行以及德行之美。

《诗经•国风》中的《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诗中描绘了女子获葛治葛到纺织成布,展现其勤勉。在中国的传统中,对女子的要求从来是严苛的。所谓“妇德、妇言、妇功、妇容”四德,这里表现的就是一位勤劳、善良、孝敬的女性形象。

《诗经》中“窈窕”、“淑”、“勤”等美德都是长久文化积淀而成的女性美好形象。对于具有优秀品质的女子不得不提的就是许穆夫人,一个拥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奇女子。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不顾自己的安危,她有着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精神。公元前660年,冬天的十二月,北狄侵犯卫国,卫国败兵。卫懿公也由此阵亡,卫国覆灭。卫人拥立戴公做为他们的国君,第二年戴公也去世了,于是文公继位。许穆夫人为戴公亲妹,远嫁许国穆公,听到卫国国破君亡的噩耗之后悲痛欲绝,不禁产生家国破灭之感。她毅然决定要挽救自己的祖国,决心冲破重重阻碍,赶回祖国,吊唁卫侯,并为拯救灾难深重的卫国尽自己一份力量,救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载驰》一诗便是许穆夫人这一历史斗争的形象写照。表达了一个女子热爱祖国为了拯救祖国不顾个人的坚定信念。这首诗后来被录进《诗经•鄘风》里,许穆夫人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 的爱国女诗人。她那刚烈坚毅的气概,在古代妇女中可说是一个超群拔俗的形象并散发着传奇的色彩。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载驰》这首诗分四章,第一章开头,“载驰载驱”直接展开许穆夫人驱车出场,风驰电掣而过。“大夫跋涉,我心则忧”一个忧字写尽了许穆夫人的焦急心情。第二章衔接上文,爱国而违礼的许穆夫人和保守遵礼的许大夫相继出场后,双方展开激烈的论战。许穆夫人表现了自己的决心:“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突出了女主人公的爱国激情。第三章“陟彼阿丘,言采其蝱”许穆夫人经过努力冲破重重阻拦终于登上祖国阿丘的山坡。同时经过深思熟虑,“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穆夫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故发此感。第四章主要描写自己拯救祖国、设想的壮志宏图。主人公思考着要向大国求援,这关乎于卫国的兴衰成败的大策。更显现出许穆夫人卓越的政治远见以及超越于平常女性的胆识、智慧。第五章她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你们一百个所思虑的,都不如我所选定要走的道路。”全诗就在这铿锵有力的语句中戛然而止,一个爱国女诗人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二、言或不言 痴情坦荡

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一词尤为凸显。情感表达比较委婉,不那么直接,人们一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男女的感情世界里,男人往往处于攻势,而女人以含蓄为美,为德。喜欢一个男子不会轻易开口,只是等着被表白。即使是在知晓心爱男子的心意后也不会给以明确回应。羞怯本是女子的天性,心中思念心上人却不敢说出来,娇羞中又有一篇痴情。如《郑风•东门之墠》“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女子很想念所喜欢的男子,又觉得他无情于她,故觉得咫尺天涯。从“室迩人远”的反差中,展现了女子感情虚掷的委屈,爱情失落的痛苦。女子很思念对方,但却不去主动找他,只是想着“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内心的彷徨,欲语还休的羞怯、埋怨以及那份深深的情感都展现在我们面前。如《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恋爱中的姑娘永远有一颗不安定的心,小鹿般突突跳着。对方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让女子无限猜想,激起心中层层波澜。但又不去问,不敢肯定,内心焦虑又寝食难安。《狡童》中的这位姑娘就是如此,为了爱慕的小伙子竟食不甘,寝不安,内心默默承受这份痛楚。

然而,大胆吐露思念情怀的女性、热切的表达自己的好感与爱意的女性也比比皆是。

如《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此诗中女主人公很想念未归的丈夫,宁可思念到头痛也不愿改变自己的意志。“不去思念则又压抑不住自己想念的心,所以思念以致头痛却乐而所为。相思成疾而心甘情愿,可见用情之深沉感情之坚贞。5”相思成疾而心甘情愿,并且由“‘首如飞蓬’到‘甘心首疾’再到‘使我心痗’,相思之苦不断加深,这种痛苦已经演变成一种甜蜜的痛苦6”,可见用情之深沉感情之坚贞。

又以《郑风•褰裳》为例:“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也狂也且!”《褰裳》里的女子大胆泼辣,对徘徊不定的情郎下了最后通牒:你要想念我就来,不要磨磨唧唧,你如果不来找我,还有很多人等我选择。诗中的女主人公在爱情上占有主动性,这样的性格给人酣畅淋漓的感觉。多么直率的女子,痛快又不失自尊令人眼前一亮。与此相似的在《召南•摽有梅》中,热情大胆的女子当众向男子示爱,“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可见女子对爱情的主动追求与强烈期盼。“因为对时间有着天然的关注,这位女子越来越迫切希望南方及时相迎娶,唱出了‘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最强音,表现出女性特有的积极主动性。7”

在《柏舟》中也有强烈的体现:“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他!”此诗主要表现一女子怨恨其母对她婚姻的干涉,呼天唤地,诉其怨愤之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规则与框架下的爱情循规蹈矩,如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孟子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8”《柏舟》中的女子却偏偏有着自己的心意:我就喜欢那个男孩子,就想嫁给他。母亲啊,苍天啊,为什么不体谅我呢!诗中女主人公是持着“至死誓靡它”的态度,在抵抗家庭的阻挠时,态度坚决,勇于追求自己的婚姻上体现了率真的个性。

诸如此类的大胆主动吐露情怀的女子,《诗经•国风》中还有很多。她们感情明晰、纯粹都是痴情坦率的女子。有的对于爱情不敢言,有的直言不讳,果断喊出爱的讯息。言或不言都是痴情一片,坦率自然地女子。不论是率真大胆泼辣的还是性格柔婉动人的女子,都是一片痴情,坦率清新,都令人喜爱。

三、命运孤苦 哀婉决绝

《诗经•国风》一类很突出的女性形象便是命运不济的女子了。然而她们在面对自己坎坷被弃的命运时,诉说着的不仅仅是对丈夫的爱恨交加、命运的不公更有点滴的自我安慰与鼓励。当她们遭遇不幸时,并不是一味的低沉与消极,而是转向内心世界,寻求精神上的力量,鼓励自己自重、自爱、自立。

在《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身上显得尤为突出。诵读此诗时,仿佛仍能听到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全诗共六章,弃妇自述身:三年前自己和氓相恋之后喜结连理,然而她三年如一日的辛苦操劳并没有让丈夫对自己从一而终,相反她容颜的渐逝最终被负心的丈夫所抛弃,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悔恨的心情以及与氓决绝的坚定态度。“从‘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种恋爱的快乐及相思与‘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种伤心都反映妇女逐步有自己的在爱情、家庭中的精神期望值了。9”

诗从三年前男子求婚,女子于归的甜蜜回忆写起到婚后三年女子的日夜操劳和被弃的遭遇。“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氓变得不仁与凶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她意识到自己是因为颜色故而见弃于人,但女主人公并没有一味的沉浸在这巨大的痛苦之中。她感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女主人公三年婚姻生活得出的痛苦的经验教训:作为女子和男子相比更容易沉溺于男女之情不可自拔。女主人公决定要告别往事。虽然要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现实状况以及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但她还是决定“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可贵之处在于在伤感沉痛中依然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因此,“亦已焉哉”的决绝也显得尤为痛快,令后世击节。《氓》中的女主人公是自我的、独立的,无论在感情上还是人身上有一种难得的独立精神。10”

在《诗经》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已有许多反映妇女不幸的婚姻的诗,如《邶风•日月》、《召南•江有汜》等,那么《卫风•氓》中女主人公是当断则断,誓不回头的,给人一种痛快的感觉。而另一篇《邶风•谷风》虽同是弃妇自述自己的经历、生活的艰辛和痛苦的心情,但与《氓》相比,《谷风》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决绝果断。

从这首诗中可以真实的反映两千多年前我国春秋时代妇女悲惨的命运。在《谷风》中,正如这个弃妇诗中所言:“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自己的苦比苦菜还要苦。女主人公平日勤劳贤惠与亲临相处也很友善“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仅如此还辛勤捕鱼、精心腌制干菜过冬,使日子逐渐富足。然而“有洸有溃,既诒我肄”,粗暴凶恶的丈夫的淫威下,什么累活苦活她都干。贫困时一起患难,日子好了却被抛弃。“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弃妇饱含热泪的哭泣诉说,另读者为之肝胆欲碎。从整首诗的言辞中,这个弃妇对于沉溺于往事旧情而无法自拔的复杂心理被淋淋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一个是贤惠温顺,一直隐忍的痴心女子,一个是“以阴以雨”,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负心汉,以及被弃之苦与新婚之乐,种种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被弃带给她的精神创痛。同是也突出和强调了她无法忍受这一现实,背信弃义的丈夫对她产生了强烈刺激,所以诗中多次反复咏写,来表达自己的刻苦铭心的伤痛,更显示出家庭生活劳动的艰辛及被无端抛弃的愤懑心情。

从这里我们不禁为《诗经•国风》中那些被无端抛弃的女子深深的叹息,她们勤俭贤良却遭遇不幸。但在在遭遇了不幸之后能够理性看待,挣扎出这个痛苦的泥潭,正是这些女子可敬之处。

最后,通过对《诗经•国风》中女性形象的透视,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美丽又坚强的女性光辉。不仅有喜乐也有忧愁,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演绎着自己的情感历程。她们的感情是坦率的,丝毫不做作,在她们身上展现着积极进取的社会生活观,这是一种影响着后人的文化传统。正因为这些丰富的女性形象,《诗经》才能在历史长河中如此的熠熠生辉,吸引一代又一代人去探寻它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诗经鉴赏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2] 苏伟民.诗经国风爱情诗解读[J].孔子研究,2010,5:53.[3] 朱熹.诗集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4] 姚际恒.诗经通论[M].中华书局出版,1958:83.[5] 吴宏伦.诗经时代的爱情[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10,4:4.[6] 高萍萍.诗经与汉乐府中女性形象的不同点[J].文学界文学诗论,2010,6:50.[7] 卢静.诗经中女性的婚恋观 [J].中国韵文学刊,2003,2:73.[8] 杨伯峻.孟子译注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143.[9] 占芳,陈述.男性奴役下的女性[J].南昌高专学报,1994,3:36.[10] 涂敏华.简论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专刊:194.6 On the “Book of Songs • National Wind” image of women in

Lv Anning(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College No.070114095 Tutor:Yin Xuehua)

Abstract:“Songs • National Wind” in the shape of the diverse, varied and image of women, their beauty,passion, frank, lonely and determination.From the image of these women, you can learn in the context of patriarchal culture, women for love, marriage, life attitudes and self-awareness of women's psyche.Key words:Book;MAK;female image;emotional

第五篇:论《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论《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作 者:工作单位:石河子电大 曹永清

论《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主要源于民间生活,是民众生活的真实反映,真实地再现了周朝的时代风貌。其中以女性形象为主的爱情诗和婚姻诗是《诗经》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我们在《诗经》看到的女性形象是鲜活的、立体的并各具特色的:有或天真烂漫或畏缩痴情或坚贞刚烈的少女形象;有或善良软弱或睿智刚强的弃妇形象;有或牵肠挂肚或情重绵长的思妇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中那些以表现女性形象为主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周代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以及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周代社会的社会内涵及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诗经 女性形象 评价标准 社会内涵 后世影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诗经》由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组成。它们都得名于音乐。《诗经》原本叫《诗》,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诗经》中以女性形象为主的爱情婚姻诗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生动再现了周代社会男女婚恋生活,这些作品感情诚挚,气氛热烈,文体朴素,思想健

康,与上层社会的荒淫、庸俗、虚伪以至矫揉造作形成鲜明地对比。《诗经》对女性的描写整体用“思无邪”来形容恰到好处,通过描写她们的情感生活,为我们展示了积极健康、热烈坚韧、淳朴诚厚等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一、《诗经》中的几类女性形象

(一)少女形象

“国风”中有不少恋歌,由于劳动人民的经济地位和劳动生活,决定了这些恋歌健康、乐观的基调。这些爱情诗歌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透视《诗经》中的少女形象,可以发现少女所处的时代正处在我国由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规范、等级关系、封建礼教正在形成并逐渐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男女授受不亲”、“受制于父母,诸兄和人言”的社会道德规范正在形成。

1、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

《召南·摽有梅》中的大龄女子向意中人坦率地表示:“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此篇描写的少女丝毫不掩饰求偶的急切心情,大胆地表示:“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你赶快抓紧时间吧,别错过了良辰吉日。感情热烈,充满期盼,这是怎样的女子啊!她渴望爱情,就坦率地表白,就主动、大胆地追求,而这种主动追求是出自于内心爱的萌动,她们把自己

比作熟透的梅子,呼唤小伙子们快来采撷。这种对爱情的顺乎人性热烈追求,自然地发展着,不受任何礼法的约束,无需遮遮掩掩。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善良、美丽的静女,原本和情郎约好在僻静的城隅相会,“俟我于城隅”,但调皮的她,一来到这儿,就藏了起来,“爱而不见”,使痴情的小伙子焦急万分而“搔首踟蹰”,不知如何是好。看到这情景,少女再也不忍心藏下去了,她突然出现在情郎面前,多情地送给他一个光闪闪的“彤管”,“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郑风·褰裳》女孩向她的情人隔河喊出“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告诫她那自负的恋人:你如果多情地想念我,就该提起衣裳涉水过溱(洧)河。你如果不想念我,难道就没有别人吗?她的话语看上去像玩笑,但亦是真情的流露,让恋人用“褰裳”涉水这一行动来证实爱情的真诚,坦率中带着纯真的野味儿,其实这种试探中也包含着对爱情主动、大胆的追求。这个姑娘说话不绕弯子,直来直去,把自己的一颗炽热滚烫的心和盘托出,看上去咄咄逼人,但却辣而不憨,爽直中透着女子在恋爱中的敏感细腻心思。特别是最后一句:“狂童之狂也且!”——傻小子你真傻啊!更表现出姑娘的率真,对恋人的亲昵。

这一形象群的少女,所作所为都是那样的无拘无束,情不自禁,纯真而充满灵性,举止或态度都很主动、大方,充满着张扬的个性,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2.畏缩痴情的女性形象

由于受到封建礼制的束缚和压制的影响,《诗经》中所描写的另一些少女矜持畏缩,在爱情受到阻挠和破坏后,忍痛辞绝,欲爱不能。

《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心爱着邻家的小伙子,“其室则迩”,却不敢主动接近他,“其人甚远”,只好在心中默默慨叹:“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让一颗灼热的心在痛苦的相思中煎熬着。

又如《郑·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少女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谓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尽管内心的爱炽烈得“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但绝不肯亲自去找他:“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少女深沉的内心世界与矜持的性格特点展示得一览无余:

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将仲子》描写的是一位少女正在和情人相爱而又不敢相爱的矛盾痛苦心情。在父母、诸兄和人言的重压之下,只好忍痛辞绝。“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这首诗歌生动地展示那少女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她一方面想遵照父母的教诲和社会文化的要求,循规蹈矩,恪守礼教;另一方面又情不自禁地怀恋心上人。她知道那个小伙子正在翻越她家的院墙向她逼近,这既令她激动,有使她担忧,口中不禁言不由衷发出哀求,请他不要来。如泣如诉的自白,是对封建礼制最好地控诉。

3、坚贞刚烈的少女形象

由于周代父母包办婚姻制度已开始相应形成,所以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为争取爱情自由而勇敢反抗的坚贞刚烈的少女形象。

《鄘·柏舟》描写的是一个自选配偶的少女,恋爱受到父母的干涉之后,勇敢地发出矢志相爱的反抗呼声。《柏舟》中的女子向母亲说“髡彼两髦,实维我仪”,那额前两边披着头发的人,无论从人品和感情上说,都是她理想的伴侣,因此“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宁死也决不嫁他人,并怨愤母亲和老天不

能体谅她的情感。《王风?大车》中“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岂不尔思,畏子不奔”,女子斥责男子:不是我不思念你,怕的是你不敢和我私奔。“眣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眤日。”活着呀,不同室,死了呀,该合葬,你要说我是撒谎,天上的太阳明亮亮!这种对天发誓,指日为证,愿同生共死的感情是何等真挚,反抗是何等的强烈!

(二)弃妇形象

《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酷,但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妇女,婚姻是她们惟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夫妻间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妇女生活更是悲惨。

1、善良软弱的弃妇形象

《邶风·谷风》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又软弱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女主人公是勤劳善良的,在夫家处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她能与丈夫同心同德、共创家业(“昔育恐育鞠,及尔颠覆”);在持家和睦邻方面尽心尽力(“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她对丈夫一片痴情,却忍受着丈夫的冷脸相待,即使是丈夫翻脸相向,动辄挑起家庭纠纷,要遗弃她的时候,她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婉

言劝说丈夫不能只看颜色不重心灵,不能忘记曾经的誓言,希望丈夫回心转意(“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当她得知丈夫完全绝情,爱情已成覆水,却仍未对丈夫的绝情予以正面的谴责,只用责备的口吻委婉地问道:“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她眷恋着丈夫以前对自己的“爱情”,气恼中带有温情,责备中带有幻想。但是她那如泣如诉的叙述和徘徊迟疑的行动,以及“不念昔者,伊余来塈”的结尾,表现了她思想的软弱和糊涂。对于家中艰苦繁重的劳作,她尽力承担,任劳任怨,对丈夫在感情上的故意冷淡和折磨一再忍让,甚至在丈夫已迎新入门,使她处在无可忍受的屈辱之中时,她还力争丈夫改变主意;当她已遭遗弃,不得不回娘家时,故意走得很慢,仍然希望丈夫能来送行,哪怕是送出大门,“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2、睿智刚强的弃妇形象

与《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不同的是,《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是刚强而果断的,她能比较冷静地陈述事理,并严厉谴责了男子的负心。诗中的女主人公以纯洁诚挚的心追求爱情和幸福,如《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一样善良温柔美丽,勤劳持家。可是那负心的丈夫亦如《谷风》中的丈夫一样卑劣粗暴,不仅骗取了她的财务,也骗取了她的感情。《氓》自诉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虐待、遗弃的经过情景。女主人公是知礼守礼的。在心上人来求婚时因为没有媒人,不合礼法而没有答应(“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女主人公温顺多情首先表现在婚前对心上人的一片痴情,女子因为没有良媒而拒绝结婚,这引起男子不满和愤怒,于是女子送男子返乡,送了很远很远,最后还是同意结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此后女子天天盼望心上人来迎娶(“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一直没有见到心上人出现,不禁忧伤哭泣(“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在被丈夫无情地抛弃后,女子还留恋当初和丈夫两小无猜的欢乐(“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及丈夫爱的誓言(“及尔偕老”)。

女主人公是吃苦耐劳的。她没有嫌弃夫家贫寒,承担下所有的家务劳动,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尽心竭力地操持劳作(“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氓》中的女主人公能睿智地看清男子的本质,对爱情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女也不爽”是她对自我的肯定,她认为自己没做错什么,丈夫遗弃她没有道理。她对于丈夫的绝情悲伤之极,“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则是她直面斥责丈夫的不义行径。在她那“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热情呼喊中,包含着自己血泪的教训。而“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结尾,更表现了她在诀别时的怨愤情绪和坚决态度。因此,《卫·氓》中的女主人公虽与《邶·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一样 哀婉悲戚,深受我们的同情,但她认清现实,敢于反抗的精神更加令人可敬可爱。

《诗经》中的弃妇诗除了《氓》、《谷风》之外还有很多篇,这些诗篇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弃妇们的悲惨命运,她们曾和自己的丈夫恩恩爱爱、同甘共苦、共创家园,那些遗弃她们的丈夫们,也曾信誓旦旦,与子偕老,但当生活安定生计无忧,她们也容颜不再时,丈夫便喜新厌旧,无情地抛弃了她们。在那个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她们没有反抗能力,孤立无助,正是在她们的声声苦诉中,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三)思妇形象

1、牵肠挂肚的思妇形象

古代的男子服役远征,这对家中的妻子来说是苦难的开始。这意味着妇女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及开始无边无际的思念。《诗经》中有不少的思妇诗,反映了兵役、徭役带给人民的痛苦。《召南·殷其雷》、《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生动地再现了思妇的形象。

《召南·殷其雷》,丈夫冒雨外出行役,妻子在家中忧伤惦念。“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敢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轰隆隆震天响的雷在南山的向阳坡、南山的旁边、南山的山脚下,为什么此时还要离去?辛勤的丈夫啊,归来吧!我们似

乎可以从妻子的反复吟诵“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感受妻子期盼丈夫早归的焦急心情。

又如,《卫风·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丈夫随王东征,妻子在家思念,头也懒得梳,脸也懒得洗,想得昏昏迷迷,凄凄惶惶。盘算着采些忘忧草,可是去哪里找呢?所以还是首疾心痗,凄凄惶惶真挚的相思之情,深刻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思念丈夫的痛楚。

《王风·君子于役》第一章开头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开门见山地点出女主人公的丈夫行役在外,杳无音讯。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愁思焦念,自然涌上心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太阳落山,鸡进窝,养牛归圈,鸡羊牛都有个归宿,他这会儿漂泊在哪里呢?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能免得了饥渴么?“如之何勿思?”——怎能不令人思念牵挂而柔肠寸断呢?这种相思之情,不只是源于个人的寂寞,而更是基于生活的苦难;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要求,更多还是担心对方的命运。所以,这种情感是更深厚更朴实的。

2、情意绵长的思妇形象

《唐·葛生》是一首妇女悼念亡夫的诗。诗中首先以“葛”之依附于“楚”,暗喻男女爱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极为贴切巧妙。而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又构成了一种悲凉的意境和凄惨的气氛。“谁与?独处!” “谁与?独息!” “谁与?独旦!”等简洁的问答,把爱人去世后,女主人公的孤独与伤痛表现的淋漓尽致。女主人公用“角枕”“锦衾”的绚丽生辉、光彩夺目与枕上衾下的一具尸骨作鲜明对照,来表达思妇无限的心酸与哀痛。“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的反复吟唱,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死者的思念是何等情重绵长!最后,以“百岁之後,归於其居。”“百岁之後,归於其室。”表达思妇愿百岁之后与丈夫同穴的决心,透出妻子那份对丈夫至死不渝的坚贞。

二、《诗经》中女性形象所蕴含的周代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 探讨研究《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仅仅从诗歌片段去分析是比较肤浅的。把这些诗歌片断中的女性形象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从思想观念变迁和社会审美价值的标准来分析、考量周代社会爱情观、婚姻观,可以进一步发现这些女性形象的社会内涵。这些诗歌不仅真实自然的表现了周代社会男女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等等爱情各个方面,而且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在男女轰轰烈烈的爱情生活中无不渗透、显现出周代社会对女性形象的欣赏、取舍、评价标准。在礼制初成的周代,对女性形象的要求除了外在的审美需要之外,还包括对女性品德、品格的要求。

(一)外在形神美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可说是个个形神兼备、生动形象,构成了整个周代女性社会的缩影。

《诗经》中对女性形神美的表现最常见的是正面描写主人公的美。《卫风·硕人》通过“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段对齐国美人庄姜美貌的描写,历来被誉为“美人赋”。此段对人物外表的刻画惟妙惟肖,连用比喻加以形容,富于想象而生动传神,其最精彩之处就在于以美女那种甜美的微笑和顾盼神飞的秋波,充分刻画出庄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神情美和动态美。”、《有女同车》中对孟姜的刻画:“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姜家的大姑娘,她的面颊像木槿花一样又红又白;她走起路来像鸟儿飞翔一样,十分轻盈;她身上还佩带着珍贵的环佩,行动起来,环佩轻摇,发出悦耳的响声。她不但外貌美丽,而且品德高尚,风度娴雅。

又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句—— 用“花”来比喻姑娘的美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塑造了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侧面描写女性的美。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写她的形态美,至于说长得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但从小伙子的热烈追求看,她肯定是窈窕貌美,同时还贤淑端庄。如果女主人公没有这样的才貌,怎会令小伙子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呢?又怎会让他使出吹拉弹唱的浑身解数来取悦这个女子呢!

《蒹葭》中的伊人,更具朦胧、飘逸的美,在秋水迷蒙的清早,水天一色,茫茫芦苇在秋风吹拂下轻轻摇曳,伊人的倩影仿佛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水中央,令男子“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那神秘诱人的美令人为之心动。

(二)内在品质美

《诗经》具有浓厚的农业社会的色彩。长期的、固定的、相当艰苦的农业劳动形成了勤劳朴实又较为内向的民族性格,因此,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评价的标准比较注重美与善的结合。如果没有贤德,再美好的容颜也是枉然。

《周南·樛木》一诗从女攀男的角度,赞美了“君子”由室家和谐而“福禄绥之”。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称此诗:“以葛藟萦绕乔木喻女子依附丈夫,并祝男子由此而终身幸福,是女方贺贵族新婚之诗。”能忠实家室、和谐家室、家庭兴旺,由此诗可见,这是当时社会对女性评价的标准之一。

《诗经》中女子品德的美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贤淑。“淑,善也”(孔颖达),有才德、善良之意。《邶风·燕燕》有“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之句,意思是仲氏为人真可靠,她的心地多厚道,既温柔又和蔼,谨慎又周到。《东门之池》有“彼美淑姬,可与晤歌”“彼美淑姬,可与晤语”“彼美淑姬,可与晤言”之句,表达了男子对美丽女子的赞美、怀念。他所怀念思慕的女子是具有美德的,她也应该是善解人意的,否则怎么可以做男子精神上的知音呢?

再如《氓》中的女子,在氓向她求婚以后,她非常重视,分手时,把男子送了一程又一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多么含情脉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又是多么婉转。这里显示出女子的忠厚、善良的品格和对爱情的纯真向往。分别以后又盼望氓的到来,当“既见复关”,则“载笑载言”,并要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结婚以后,女子则天天早起晚睡,操持家务,并希望与丈夫白头偕老。同样显示该女子的纯真忠厚的品格。

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桃夭》篇,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二是执著。结婚以后她们对家庭、丈夫充满痴情。如《王风·君子于役》勾画了思妇的一片痴情,通过“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苟无饥渴”反映其对远征亲人的关心、忧虑及思念之情。接着以 “鸡憩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种自然界的微妙变化来烘托自己凄凉、孤单的心境,日日月月,女主人公每天都在思念着、盼望着。

《周南·卷耳》中女主人公在一次采摘卷耳时突然想起远役的丈夫,竟再无心思采那卷耳菜。她设想其丈夫翻山越岭,眺望家乡,旅途劳瘁,饮酒遣愁;设想他的马病了,仆夫也病了。这种牵挂源于她对丈夫深切的思念和对丈夫深深的爱。

《卫风·伯兮》中的女主人公因思念丈夫即使头痛也心甘:“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表现了思妇对丈夫深厚而忠贞的爱情。

三是纯洁。《诗经》时代人们依水而居,生产活动大都在河畔进行,男男女女在田野里、小溪畔劳作、游玩的时候,不经意间爱情之花就萌芽了。他们的爱情建立在劳动中,建立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上,随手掐的一根彤管,顺手捋的一把花椒,刚刚猎到的一头小野鹿都可成为浪漫爱情的载体和幸福的寄托。“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你送给我木瓜,我送给你佩玉,是回报吗?不,是为了我们的感情好呀!真是情深意长。木瓜是果实的代名词,琼琚则是男子佩带的玉佩,彼此一交换,就订下了终身。

在《诗经》中,男女爱情不是靠贵重的礼物来催生的,以女性为主体的爱情活动充满了真善美,是人们纯真本性的体现。她们的存在是对充满物欲、以金钱为婚姻先决条件的商品时代的讽刺,今天读起来,只能徒生对先民爱情生活的向往。

三、《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所再现的社会内涵

孔子《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是民众生活的真实反映,真实地再现了周朝的时代风貌。特别是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据考,周代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 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

《诗经》的内容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汇集了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尤以描写男女生活的诗章居多,譬如在《国风》一百六十篇诗中,就有超过一半是关于爱情与婚姻的。透视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我们可以发现周代社会是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时代,没有封建社会那么多教条束缚,有一定的爱情自由,而婚姻又是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那个生产力相对低下的社会,人们会把相当一部分精神寄托在感情生活上,进而以诗言志传情,表达人们对爱情的合理追求与美好祈愿。

《郑风· 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

《卫风 ·木瓜》,“投我予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表达了远古时候青年男女自由相会,集体相会、自由恋爱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给集会上的意中人,男子则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为定情物回赠给心中的姑娘。这首诗带有明显的男女欢会色彩,一是互赠定情物,表示相互爱慕,一是邀歌对唱,借以表白心迹。

《周南·关雎》这首诗作者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

《召南·有梅》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

《卫风·淇奥》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赞美了一个男子的容貌、才情、胸襟以及诙谐风趣,进而表达了对该男子的绵绵爱慕与不尽幽怀。

《风雨》写情人相见的快乐,“既见君子,云胡不夷?”“既见君子,云胡不瘳?”“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见到情人有什么不如意,有什么病不好,有什么不喜欢? 何等坦诚真挚的爱!《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

虽然有些诗篇是通过男子表现对于爱情的甜蜜与酸涩,但是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当时女子对于爱情同样是有着美好期盼的。基调健康、乐观的恋歌给爱情诗增添了一种和谐、喜悦的情愫,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

然而,随着阶级意识的发展,“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类的金科玉律开始逐渐形成,于是自由爱情与礼教法制的矛盾自然而生,使得很多这种追求与祈愿都会遭到无情的扼杀。在那个等级观念日浓的社会,爱情自由逐渐被礼教法制所打压,为金钱权势所侵蚀。

《郑风·将仲子》里的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此诗描写了女子害怕父母亲兄长的多言而不敢热爱仲子,同时内心却充满摆脱礼制束缚的强烈愿望,几多愁苦,几多矛盾,饱受煎熬。当然,也有不少情侣敢于起来反抗,《鄘风·柏舟》中女子就发出“之死矢靡它”的誓死捍卫真挚爱情的宣言,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女性追求恋爱自由、自由婚姻的迫切愿望。

然而当礼教舆论家长制铺天盖地压下来时,又有多少真正的爱情能拥有这份幸运,在禁锢中突围,于迫害中重生?

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周王朝在形成封建教条这一过程中自然少不了“男尊女卑”这一产物。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因此,即使在前所述反映恋爱过程的情诗中,固然唱出了少男少女们发自内心的爱情呼声,但是在婚后的生活中,如果夫妻间发生感情的破裂,受戕害最深的,往往是女性。

《邶·谷风》、《卫风·氓》、《邶·柏舟》和《日月》中的妇女受尽丈夫的多重蹂躏与伤害,《邶·柏舟》中的女主人公渴望

自己能够飞出牢笼,获得自由,但是却无法做到“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日月》中的女主人公甚至埋怨她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养她到老而让她出嫁,因为她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出头,“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四、《诗经》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诗经》之美可以诵之、弦之、歌之、舞之,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诗经》的教育教化作用

孔子就非常重《诗》的教化作用,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认为三百诗篇都处于诗人性情之正,没有邪恶的思想或念头。之后,《诗经》在更长的时间内,成为儒家教育学习的经典,延续至今。

《诗经》是人类童年时代纯真无邪,而又对世界充满着爱满怀着激情的最好体现。近代大儒马一浮先生也非常提倡《诗》教,在《复性书院讲录》中讲到“圣人始教以《诗》为先,《诗》以感为体,令人感发兴起,必挟言说,故一切言语之足以感人者,皆《诗》也。”

《诗经》在内容和艺术上的主要特征,也就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代代相传。继《诗经》之后,两汉乐府民歌,魏

晋南北朝诗歌,唐、宋、元、明、清文学,都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作品。

2、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中那优美的文辞、淳厚的情感,滋润、涵养着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艺术与人文精神,特别是对女性人物外在形态之美的描写和把外在形态与内在神态相结合的描写方式成为中国历代文学所共同遵循的创作手法。

如屈原《九歌》中对湘夫人的塑造“美要眇兮宜修(笑)”——她美目流盼,笑似花开,诱人的资质连她自己都陶醉了。这种最具动态美的描写俨然源于《诗经》中《卫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九歌》中对山鬼的塑造,除刻画其美丽的仪态容饰之外,诗人还将最打动人心的美女神形赋予了山鬼“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前一句“含睇”、“宜笑”可说是化用了《硕人》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而后一句“窈窕”则直接引用了《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窈窕”。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指出宋玉《神女赋》“婉若游龙乘云翔”、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若将飞而未翔”等句显然都是滥觞于此。(徐培均)作为中华文化源头之一的《诗经》所表现出的对女性外在美和内在美要统一的价值评价和心理取向,对后世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如,汉末民歌《孔雀东南飞》所塑造的刘兰芝的形象,是集《诗经》中女性形象各种品质为一身的女性形象,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颇有修养,能勤俭持家,对婆母、丈夫皆善待之。她为人沉静聪慧、宽容自恃,面对婆母的驱遣,丈夫的留恋,娘家兄的势力,社会的险恶,她心如明镜,深有准备地应对这一切。诗中着意表现了刘兰芝心地的善良美好,忠诚于爱情之纯真执着,计事之入情入理,料理事物之从容刚毅,在这种全面刻画中展现了她的形象特质,才使刘兰芝的形象能够牵动人心,在人们心理产生强烈的共鸣。《孔雀东南飞》是对《诗经》中“淑”、“勤、俭、敬、孝”等等诸多特征的传承,是《诗经》女性形象的长久文化积蕴的结果,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3、对社会主义社会爱情观的影响

《诗经》中的爱情诗,是古老的华夏民族在有了文字记载后,用诗歌表达的对所爱之人的爱慕,思念,情真意切。《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爱情诗更是体现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好的事物总是经得时代考验的,千年过去之后,《诗经》仍然以其非凡的魅力感染着人们。《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这些诗篇毫不掩饰地歌唱了人们心中的爱情及渴望,但也使后来许多封建时代的学者感到很头痛。按封建卫道士的观点,《溱洧》通篇“皆为惑男之语”,实乃“淫声”,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观地看,这种道学家口中的所谓“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今天我们自应站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诗经》

给予正确的评价。《诗经》中的爱情诗,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性爱问题的严肃态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忠诚老实的本质、健康的感情、谆朴善良的面貌和崇高的道德水平,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这对于今天繁荣我国的诗歌创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健康的性爱观,反对庸俗腐朽的颓废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总之,女性代表着时尚。对女性美的关注,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一,与女性爱情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诗经》是我国女性文学史的第一页,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对女性的关注。这些篇章对女性形象、女性爱情、女性命运的描写,都折射出周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内涵。研究这种现象,对于了解那个时代的女性及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褚斌杰:《〈诗经〉与楚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褚斌杰:《诗经全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余冠英,韦凤娟:《诗经与楚辞精品》.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

余冠英:《诗经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沈泽宜:《诗经新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聂石樵:《诗经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00。

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下载诗经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浅谈《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它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这些诗主题的揭示主要是通过对一系列女......

    水浒传女性形象分析[大全]

    《水浒》女性形象研究 08中文1班20083021003吴娟 摘要: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作品,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和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它为我们描绘了宋末官逼民反起义英雄的壮烈......

    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论文题目: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学 号:姓 名:年 级:专 业:学 院:完成日期: 顾梦迪 级 艺术设计系 文学院 年12月25日 1012514 2010 2013 摘要:《诗经》塑造了丰富......

    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五篇材料)

    目 录 《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 ....................................................................................................... 2 [摘要] ....................

    城南旧事女性形象分析

    《城南旧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010309113 张仪玲 【摘要】:林海音是台湾战后初期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也是台湾作家中为妇女的不幸命运呐喊和抗争的作家。而《城南旧事》......

    新闻媒体中女性形象分析

    新闻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新浪新闻为例 摘要:新闻媒体作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工具,对新闻报道时是选择性的,需要向大众灌输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这时新闻内容必然和客观的社会现......

    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5篇模版]

    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爱情诗更是体现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犹如原野中一股清新的风,令人心旷神怡,更如一株带露的春草,蓬勃......

    论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论《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文献综述 本论文主要通过《诗经》爱情诗歌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在男女轰轰烈烈的爱情生活里凸显周代礼乐制度下女子的社会地位以及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