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子翻译之考点研究

时间:2019-05-14 17:3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句子翻译之考点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句子翻译之考点研究》。

第一篇:文言文句子翻译之考点研究

文言语句翻译题常见失误例谈

文言语句翻译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从这些年的考试和练习反馈情况来看,该考点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文言语句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许多不必要的失误。那么,文言语句翻译题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哪些呢?

一、该保留的没保留

在文言语句翻译中,凡是专有名词,像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名等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不必翻译,有的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有的则要补充完整后保留下来。

如: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译成: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造田地,(朝廷)把他的所作所为颁示给各路。在这里,“营田”是古时官田的一种,为专用名词,本不必翻译的,翻译反而会生误。

二、该翻译的没翻译

例如: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译成: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我所以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

原句中的“所以”,是个古今异义的双音词,在这里应翻译为“……的原因”,但译句却没有把它译出来。正确的翻译应是: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三、该删去的没删去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翻译时,译句没把“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所以应该删去不译。

四、该添补的没添补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添补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添补出来语意才算完全。

例如: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译成: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法令制度。

原句中的“法度”前面省略了动词“合”,而译句中没有把它添补出来,造成了失误。所以,“法令制度”前应该添补上动词“符合”(合),这样译句才显得清晰完整。

五、该调序的没调序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句式叫倒装句(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等),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调整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如: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译成:(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推行淮北的政策在淮南,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这个句子翻译得不妥,因为原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介词结构“于淮南”放回到动词“推行”的前边,正确的翻译是:(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六、该译成古义的没译成古义

有些词语尽管古今都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翻译时,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

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班固《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同学们注意了,这里的“让”虽然古今都用,但词义却缩小了,在古代汉语中它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所以,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七、该意译的没意译

在文言语句中,表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的词语,直译会造成语意不明确,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一般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式。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司马迁《鸿门宴》)

译成:我进入关中,秋天鸟兽身上长出的小细毛也不敢占有。

“秋毫”本义是秋天鸟兽身上长出的小细毛,这里是比喻,比喻细小的财物。所以,正确的译文应该是:我进入关中,连细小的财物都不敢占有。

八、不该增加的随意增加

一般说来,文言语句翻译必须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随意增加一些内容。否则,就会违背原文的意思,造成失误。

例如: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2012年高考·重庆卷)

译成:王公火冒三丈,声色俱厉,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里吗?”

“火冒三丈,声色俱厉”在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这样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文言语句翻译每年高考都有涉及,在翻译时,只要我们能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直译为主”的原则,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努力避免以上失误,提高得分完全是有可能的。

注重解题过程,提高翻译质量

——文言翻译六步法

针对学生文言翻译常见失误,我建议教给学生方法,在翻译文言句子时按以下步骤操作。

一、读。读全文,领会文章大意。

句不离篇,文章是句子大的语言环境,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

此外,最好把考查的几道题也读一读,对了解文章内容会有帮助。

二、思。联系需译句子前后文,揣摩句意。

这一环节尤为重要,一个句子大意都弄错了,译文就无得分可能了。

一段话中的句子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语意连缀起来的。语意制约着我们的言语行为,规定着你说了“因为”,就得说“所以”;前后有个“如果”,后面就应该有个“那么”。因此,我们应该着眼语意,从句与句的关系分析,推断词句的意义。

例如: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信陵君窃符救赵》)

独畏廉将军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的“独”应解释为“难道”,还是“唯独”?从句子的关系出发,“唯独”是要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的,前一句理解为“唯独”与上文不连贯,构成不了转折关系。理解为“难道”,就与前文的“纵”相呼应,构成语意的递进。后一句联系前文,“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可知译成“唯独”正好构成转折关系,上下也连贯。

又如:(微独赵)诸候有在者乎?

(《触龙说赵太后》)

这一句单独看,我们很容易理解为:诸侯有在此的吗?或诸侯有活着的吗?观照上下文看,前文是:“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由此可知,触龙是由赵国推及诸侯进一步发问,他的问题是一个省略句,完整形式应当是:诸候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理解到这一步,大意才不会出错。

三、察。观察句子是否是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被动句、对称句,或其它固定结构。

提醒自己把这些特殊句式或固定结构明确对译出来。

这里特别提醒的是对称句。因为根据对称句式对应位置的词语意思或相同,或相对,或相反的关系,可以更准确推断词语意思。这是判断文言实词常用的方法。

例如:“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勾践灭吴》)

翻译的难点在“水”字,“车”和“舟”相对,“水”和“旱”相对,“旱”是“天旱”,便可推想“水”是另一种自然灾害——“天涝”。

四、析。分别句子语法结构,看是否有倒装、省略、词性活用。只有通过语法分析,我们才明确什么地方要“增”,哪个词该“删”,哪些语序要“调”,哪些词活用要翻准确。

如:裴矩遂廷折,不肯面从。(2003语文高考全国卷)

“廷”和“面”的后面分别是“折”和“从”两个动词,动词前面的名词不是做主语的话,一般就是名词作状语。也就能把这两个字翻译为“当廷”、“当面”。

又如:(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考察“见”、“问”、“答”等动词谓语,才会正确补出括号中的主语或宾语。

再如: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语法判断可知“自信”是宾语前置,应是“信自”。而不能把它和现代汉语的“自信”混为一谈。

五、译。根据前面几步的分析准备,把句子的意思用现代汉语写出来。

六、检查修改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是否有词语漏泽;

2、语句是否完整、通顺;

3、语意是否和上下文连贯。

相信做好了以下六个环节,译出的句子在大意、句式、关键词等踩分点上就会减少许多失误。

那如何有效复习高考文言文

我认为大体上可分三大阶段进行:

一、整体把握阶段

(一)、明确要求和考点。在进行高考文言文条块复习前,我们务必要抽出一堂课时间讲解文言高考要求以及历年高考相关情况,使同学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知己知彼,做到有的放矢。

1、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浅易的标准是:

(1)词 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2)语法结构: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

(3)体 裁:非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4)内容:较少出现生疏的古文化常识或艰涩的古文化背景,少用典故。(5)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白话不在考查之列)。

例如四部书可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孟子》、《史记》的传记

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2、具体的考点要求:

(1)、理解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高职高考仍是在文章内容的理解或翻译上涉及)。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牢固树立知识树,初步把握各考点所涉及的基本知识

通过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已有一定的积累,但在脑海中是较为凌乱的,欠系统化。这时,应帮助学生依据考点牢固地树立起文言文知识树。知识树主体框架有文字、词语、句式、翻译。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词语有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虚词如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有兼词与双音词如连绵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复式虚词等以及一些语义比较固定的语词;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疑问句、成分省略句等;翻译涉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牢固地建立知识树会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个更为全面、系统的整体上的把握,复习才会更有针对性。

那么,怎样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树立起知识树呢?

我认为,教师应依据知识树的走势,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由下而上地帮助学生对各考点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是较为全面的,以帮助学生进行初步地识记和理解。

以学习实词这个考点为例,内容大致有:精析考点;对有关此考点的近二三年的高考题进行回顾,以了解其考法;更重要的是要对此考点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如以单音节为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进行归纳,归纳工作应做得详细一些,如对于1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要归纳出其常用义项,尽可能多的把课文中的例句找出来加以印证。其它考点的学习、梳理与归纳也大致如此。

二、立足文本,夯实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阶段

在目前紧张的复习备考中,老师及考生在文言文的复习时,不能忽略了课本。一些考生认为,高考中的文言文测试,选文全部出自课外,没有必要对课本上的文言文花费太大气力;有些老师在辅导中也只注重了针对考纲的系统的考点复习,而没有对课本予以充分重视。而在辅导高考的实践中和对高考试卷的解读中深刻认识到,对教材中的课文弃之不顾,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第一,学习文言文培养语感最为重要。只有多读,在长期的日积月累中,才能逐

渐体悟进而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随着对文言文语言感受力的逐渐增强,那么你的文言文语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而教材中的文言文,历经专家学者对古典文学的精心筛选后,集中安排在中学课本中,可谓是最为经典,最为集中,最为规范。如果把这些文章学深读透,应该说基本奠定了一个人的文言基础。在考前,如对课本中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再熟读巩固,甚而成诵,再把文后注释温习几遍,加深记忆,对高考肯定会大有裨益!

第二,高考的命题原则应该说还是以课本上的知识点为基础和标准,命题者绝不会脱离课本随意从课外选取文章来拟题考核。说到底,高考测试就是课本知识向课外的迁移和延伸,就是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或者说,题目在课外,而答案在课内。文言文的考核内容无外乎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理解等方面,只要把课本上出现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很好的掌握了,那么对于高考中的这些知识点的考核也就不难解决了,对于高考中课外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也就容易了。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题,均有上述特点。现以2006年的广东省高考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为例略作分析。

第一题是这样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然诺,好周人急

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

道歉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给……吃

C项中的“谢”是一个多义项的常见实词,除有“道歉”、“辞别”、“感谢”、“告诉”、“凋落”等意义外,用作“推辞、谢绝”也是常用义项。如《孔雀东南飞》:“阿母谢媒人”。根据原文常允恭的母亲张氏无所依,想投靠儿子的朋友谭敬先而不被接纳,最后只好到金陵找杜一元这个语境,可断定“谢”的意义应是“谢绝”而不是“道歉”。B项中的“诣”,只有“往、到”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常母是跟随人往见谭敬先,所以解为“往见”。“往见”这个义项在初中课文《桃花源记》曾学过:“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高中课文《促织》也学过:“成妻具资诣问”。D项中的“食”常用意义是“吃”、“食物”、“给吃、喂养”等,根据上下文,应是杜环的妻子捧粥给常母吃,所以解为“给……吃”。初中课文也有“给吃、喂养”之意的例子,如《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又如第二道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不难看出,用来作比较的8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4个全部选自中学课本《齐桓晋文之事》《廉颇蔺相如列传》《触龙说赵太后》中的句子。

由此可见,解答课外问题是离不开课内知识的。忽视课本的复习显然是不明智的。如果把课本的文言文知识掌握得非常熟练了,并注意再次把课本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的知识规律化,那么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也就稳操胜券了。

那么,怎样再次把课本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的知识规律化呢?其途径是,在复习课文时,应该把涉及到考点的感性材料的积累与第一阶段中所学到的理性知识结合起来。由于在上一阶段已对古汉语的一些词法和句法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已在学生心中形成了知识树,如果每复习一篇课文都能把其中的知识要点放在知识树中对应的位置上去,并注意前后联系,总结规律,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不断地让知识树枝繁叶茂起来。

三、实战操练阶段

依据高考文言文的选材特点选好文言文短文进行实战操练。通过一定量的课外文段阅读和练习,巩固课内已学知识,拓展必要的课外知识,把握解题方法和技巧,这在高考备考中是尤其重要的。为此,我们应注意下面的两大方面:

第一、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特点方面

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均为浅易的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适当的处理,或加注释。字数在四五百左右。所选文段多是人物传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以此来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这也就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而古代抒情性或议论性散文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烈的感情和深刻的理性思辨成为了文言文阅读试题很理想的文段。它们篇幅一般短小,容易取舍,且符合“浅易文言文”的标准。

所以,在备考中我们还是应该注意一些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其它类型的散文的阅读训练。

因此,我们在选取用来练习的文言文段时,应注意上述特点。

第二、文段练习应注意的方面

一些老师在复习时为了贪多求快,在做材料练习时,只要求学生完成文章后的练习就行了,至于文章有没有起码是大致的读懂,文章中涉及的重要的知识点有没有掌握等则很少过问了。这种盲目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的做法是要不得的。我认为,在做材料练习时应让学生注意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巩固已学知识

教师应能就阅读材料依据考纲考点设计好有关实词、虚词、句子的翻译等方面的练习。通过练习,能使学生对常用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加以理解、巩固,对词法、句法的理解得以进一步的加强,对翻译句子的方法掌握得更为纯熟;通过这方面的练习,带动学生去读懂全文,这不但为做文后的练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学生扩大文言文阅读面进而更多地获取读文言文的语感提供了条件。

2、注意拓展必要的文言文知识

仅仅掌握考纲所规定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是不够的。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所规定的实词与虚词的同时,还应让学生了解其它次常用的实词与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另外,学生只有字词句方面的古汉语知识仍是不够的。因为古代文章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现实,涉及古代社会的许多文化情况和文化常识,如天文地理、科举官场、礼仪习俗、年龄称谓、尊称谦称等等。要让学生在考场上较快地读懂一篇文言文,平时就应当让他们有意识地积累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在做材料练习时就更应注意到这一点。

3、注意掌握解题技巧

要让学生能在考场快速答题,拿高分,除了要有扎实的文言文知识外,还应能灵活运用解题方法与技巧。因此,平时就应注意让他们体悟和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下面以掌握正确的文言应试阅读方法为例谈谈:

考试时,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这时,老师就应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并多加操练。我认为,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倒读最后一题,搜索“内容提要”。在这题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项错误,而其余都是正确的。那么,未读原文之前先读这些选项的表述,无异于是在搜索原文的“内容提要”。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原文的陌生感,树立读懂原文的信心。

第二步,整体感知原文,确认“内容提要”。此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要求做到:基本弄清全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怎样;这些事表现了人物什么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然后一一验证最后一题的四个选项,同时为第三步解决词句问题打下基础。

第三步,细读相关部分,解决词句问题。这一步要求落实将要作答的题目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并运用所学知识技巧,进行解答。

另外,在整个备考复习阶段应贯彻始终地切实落实好识记古代文学常识与背诵文言文重点篇目的工作。特别是背诵文言文篇目,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但能使学生在默写方面拿好分,还能使学生形成较良好的文言语感而在文言文阅读方面拿好分。

第二篇:文言文句子翻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要做到以下几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逐字对应翻译,同时,做好留、对、换、补、删、调。

留,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翻译时照搬即可。如:庆历四年春,滕子金谪守巴陵郡。

对,对应直译,逐字落实。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如:断其候,尽其肉,乃去。

换,即替换法。对词义、用法、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汉语。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补,即增补法。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是、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出为省略的成分。补出的部分可以用括号标出。如,问所从来,具答之。

删,文言文中某些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部分连词等,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

调,将倒装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对于倒装句式要先找出该句的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现象,再做调整。如:行者休于树。

此外还要注意常见的文言句式。

第三篇:文言文句子翻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它可以让学生在翻译文言文句子中积累文言词语、感受古代汉语习惯,更重要的是准确理解原作内容。

文言文翻译要忠于原文,沟通古今。忠于原文,就是原文中每一个字都要落实。根据实践经验积累,我认为翻译文言文有以下技巧。

一、录

“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例句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在、这”。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另一方面得根据自己积累的古代汉语词汇进行解释。

三、补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例句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例句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之(这点)”。

四、添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例句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前加“是”。例句⑤:“虽鸡狗不得安宁。”(《捕蛇者说》)此句应翻译为“(不要说人,)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五、删

“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眼。例句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弱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七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译,这样反而显得简洁利落。文言句子中,还有些虚词也是不翻译的,也应该删除。例句⑦:“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六、调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句⑧:“屠惧,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还需注意五看: 一看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宾短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在复习中,考生必须对各种句式的表现形式做到心中有数,考试时才能运用自如。

二看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考查得比较多的是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三看通假现象

通假现象大致有五种情况:

1、音同形似;

2、音同形异;

3、音近形似;

4、音近形异;

5、音异形似。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180个左右,平时注意了积累,考试时就不为难了。

四看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的考查近几年在文言文客观题中时有考查,并且多以古今异义的复合词出现。五看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点。常见的固定结构有20多种,笔者认为以下几种需特别引起注意:

如„„何、奈„„何、若„„何,译为“对(把)„„怎么办呢”?如:若楚惠何?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呢?

何„„为、何以„„为、奚以„„为 译为:“还要„„干什么呢”?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上天要使我灭亡,我还要渡河干什么呢?

得无„„乎、无乃„„乎 译为:“恐怕„„吧”?如: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

庸„„乎、其„„乎 译为“难道„„吗”?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难道我中国果真是老大吗?

第四篇:文言文之翻译(教案)

文言文之翻译

20111018

一、考点说明:

1、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翻译,既能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翻译准确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2、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信”、“达”、“雅”。信:就是忠于原文的内容; 达:就是行文要通畅;

雅:就是语言要规范,翻译的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并力求保持原文的风格。

3、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力求字字落实;无法直译的,可以领悟原文精神,采用“意译”,要做到“对”而“不死”。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

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多年来,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

二、翻译方法:

文言文语句翻译的六字方针:“留、删、换、补、调、贯”。

1、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例: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②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勾践灭吴》

2、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例:①夫赵强而燕弱。(发语词)

②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语气助词)③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结构助词)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句中停顿的助词)

3、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例:①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通假、活用)

译: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响应他,都带者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着他。(名词作状语)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十二”是个虚数,“十二卷”可译成“很多卷”。

4、补: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省略主语)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谓语)③竖子,不足与(之)谋。(省略宾语)④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省略介词)

5、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调整过来; 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译:尖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②沛公安在?(《鸿门宴》)

译:沛公在哪里?把前置的宾语“安”调整到动词“在”之后。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译: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6、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

当然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补调),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例: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温馨提示:①翻译时要看上下文,②找出得分点,③字字落实,逐字翻译。

三、实战训练:

1、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2002北京卷)

管仲曰:“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翻译】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穷困,困窘;时,时运)

【翻译】②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多,赞美;知,识别,了解。)

2、翻译下面的句子。(2008广东卷)

①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散吏:闲散的官员)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翻译】①当时陶侃担任闲散的官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翻译】②别人有了一些优点,很少不称赞自己的。你有像这样大的功劳,却没有说一句(称赞自己的)话,这是为什么呢?”

3、翻译下面的句子。(2009广东卷)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翻译】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翻译】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4、翻译下面的句子。(2010广东卷)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翻译】①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赋分:授予,古今异义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

【翻译】②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赋分:麾,1分,河,1分,大意1分。

5、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2011广东卷)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②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翻译】①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或:泅渡)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江水中。(3分。泅、上流、句意,各1分)

【翻译】②(罗提督)还(或:并且)邀请文人(或:读书人)详细地记载他(做贼)的事情,确实是个奇特(或:奇异)的男子汉啊。(3分。历、洵、“洵奇男子也”句式,各1分)【补注】洵,诚然,确实。《诗〃邶风〃静女》:“洵美且异。”

第五篇:文言文句子翻译教案

《文言文句子翻译》教案

学校:蓟县下仓中学

年级:高三年级组

时间:2016-11

文言文句子翻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方法,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能力目标:积累文言文翻译的知识,培养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德育目标: 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激发学习动力。【教学重点】

了解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方法,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文翻译的知识,培养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学与学法:引导、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

从考试成绩来看,学生语文成绩参差不齐。

从学生的反思方面来看,学生普遍感到语文难学,范围大,方法多,花的时间多但未必考得好,得分多少很大程度上靠运气,很多时候面对题目茫然无解,尤其是古诗文方面的。

从我的分析来看,首先就是有很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扎实,其次是有的学生学习态度差,还有是有的学生答题无方法、不规范,审题错误,答非所问。

【教材分析】

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古诗文至今,今年复习主要是领着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讲述做题思路方法,加强练习,提高做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廉颇蔺相如列传》后三段背诵、重点句子默写。

二、导入: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是 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今天我们结合具体文段的练习再来复习文言文句子翻译专题。

三、共同回顾:

1、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除去必要的省略和一些无实在意义的词语,要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应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不该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3、翻译的具体方法:留、补、换、调、删

学生看幻灯片上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复习具体方法。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误。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补:补出句中省略的部分或某些重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出的部分可加小括号。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节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节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调:调整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删: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些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

四、共同学习

1、定向自学:学生自己读短文,解决问题。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言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粟吏勿与较赢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皆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2013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4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A吴士好夸言

吴地有一男子喜欢说好听的话。B形势莫便于姑苏。

时局发展的趋势没有比苏州更便利的。C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但是不能称霸的原因,在于(您的)将领太差了。D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

作战却不知兵器,这(只是)像老鼠一样的打斗罢了。

2、合作研学:同学们可以小组范围内讨论,合作研究探讨问题答案。

3、展示激学:请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成果,其他小组质疑评价。

4、精讲领学:教师评价,引领学生总结答题思路。

5、反馈固学:学生读短文回答问题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①。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严准曰:“否。”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②夫举大幸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子亦死,继迁子竞纳款请命,端之力也。【注】①军:宋代行政区域。②事见《史记•项羽本纪》(——2014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4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A边鄙常事

边疆上正常的事情 B准遂告其故

寇准竟然告诉了他其中的原因 C必若此,非计之得也

假若一定这样做,就不是计划想达到的 D夫举大事不顾其亲

凡是干大事的人是不顾他的亲属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2015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4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A晋侯赏从亡者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而死亡的人 B言,身之文也

言语是身上的文字 C遂隐而死

于是偷偷的死去 D且旌善人 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五、小结:学生总结本节收获。

六、作业:请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③?”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④,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⑤,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⑦,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⑧?”王曰:“不也⑨。”

(——2016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4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A所友者以百数

把他当作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 B王以为何如其父

大王认为他父亲怎么样 C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父子二人不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 D母置之,吾已决矣

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

七、教学反思:

下载文言文句子翻译之考点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句子翻译之考点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汤姆索亚历险记 1、马克·吐温,19世纪后期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竞选州......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推荐)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教学目的】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

    中考专题复习之文言文句子翻译 学案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三语文讲学稿 中考专题复习之文言文句子翻译 编写者:张利哲 学习目标 1. 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2. 利用掌握的方法......

    习近平讲话之文言文及翻译

    习近平讲话之文言文 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注释】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解说】引自2015年1月8日,习近平在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

    张释之文言文翻译

    引导语:要学会文言文,首先要看得懂,学会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有关《张释之》的文言文翻译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张释之张释之,字季,南......

    黔之驴文言文翻译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下面是黔之驴文言文的翻译,欢......

    渑池之会文言文翻译(精选)

    渑池之会中秦昭王在生的时还能保持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不得不说他很睿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渑池之会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渑池之会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

    高考文言文翻译句子专题复习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